六代烟尘息,千年象教尊.衣冠悲故里,聚落见荒村.是什么意思?

很抱歉,该文章已经被加密!
您可以通过左侧的推荐博文组件浏览其它文章。查看目录 >>
                                                            九江萧氏后裔河南郡听松堂“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二)
南兰陵萧氏源流述略(二)
&&七&&&齐梁故里遗迹考略
一、阜通镇、东城里
武进万绥镇最早名阜通镇。阜
:即土山,这里属高亢地区,地势高高低低,俨若土山;通:四通八达之意,即水上交通发达。武进旧志《武阳合志》卷一《古迹》记载:“兰陵故城在阜通镇,即宋万岁镇也。晋大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齐四世祖准阴令萧整侨居之地。”西汉时,即有七里井水道。《风土记》云:“汉光武初,潜尝宿井旁,民为指途达江浒,即位后开此渎”。阔五丈,深七尺,成为浦渎。从老孟渎进出口,西通镇江,东达常州,南到吕城,成为南北水上交通要道。
阜通因此成名。
阜通为武进县故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分无锡以西地区辟作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三县属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二年(281年)撤毗陵典农校尉,分吴郡置毗陵郡,武进复称丹徒,并分曲阿(今丹阳),丹徒两县,东部地区置武进县。
阜通又叫东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齐记》中朝之乱。萧整自兰陵过江,居“武进故城”之东城里,故称东城。其来由是:西晋惠帝和怀帝时,由于司马炎废魏称帝立西晋后,大封宗室,各霸一方,酿成“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为避战乱,淮阴令萧整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
)率领萧氏士族由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南迁,来阜通侨居。为了保持北方南徒士族的统治特权,侨置郡县,以北方地名南称,改阜通地名为“兰陵”。刘裕代晋立宋后,凡侨置郡县,均冠以南字,又名“南兰陵”。南兰陵就是“兰陵故城”的旧址。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正式改阜通镇为兰陵镇。一说兰陵故城在万岁镇西三十里萧塘港,今属丹阳市胡桥镇张巷村。
二、万岁、万税镇、万绥镇
在南北朝时,兰陵出了齐、梁两朝皇帝。由于颂扬皇帝,又把兰陵镇改称为万岁镇。另因梁武帝的祖宅在“兰陵故城”南面“万岁里”,因此改名“万岁”。据《武阳合志》云:“北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于建隆元年(960年)正式称“万岁镇”。万岁又称万税。由于这里是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明、清两朝均在这里设卡收税,便将万岁改为万税。万绥的名称,起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事,建都南京后,清两江总督怡良移居常州,命各县乡举办团练,组织武装抵抗太平军,地方人民深恨战乱之苦,长有“思安居,盼太平“之意,遂将“税”字改为“绥”字,且“万岁”、“万税”、“万绥”在当地系同音,从此,“万绥”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东城天子路
东城天子路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祖宅,“兰陵故城”在“武进故城”之东,东城天子路在“武进故城”的东城内。据考证从现在的汽车站向西,在西沟桥向北三百米茶场片这一段,即为“东城天子路”。据民国十八年臧励歙等所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天子路在江苏武进县西北万岁镇西”。《齐书·祥瑞志》记载:“太祖归乡有大道(太祖即齐高帝),相传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
《武阳志余.古迹》载:“东城天子路在万岁镇西,旧传秦王所游或云孙氏旧迹”。“实则齐高帝居此村也。宅南有桑一夲,高三丈,四枝若盖,幼戏其下,从兄敬宗曰:此木为汝生,后竟显贵云。”茶场片原来地势特高尚平,在六十年代中旱改水田,开挖到城砖、墙脚、井砖、青龙牌(开店招牌)等物。
四、万岁里
万岁里是梁武帝萧衍的祖宅。据《武阳合志》记载:万岁里在兰陵故城南,即现在的北起万绥中心校(原敕建南寺旧址),东至老浦河,南至蒋家巷,西至影剧院北大道上;万绥老街,新市镇菜场,现多家工厂都在其中。萧衍由于信奉佛教,称帝后,天监七年把万岁里祖宅舍为寺庙。
五、智宝寺
]智宝寺,是梁武帝萧衍故宅所在地。梁天监七年舍宅为寺后,命为:“慧炬寺”。五代十国时,吴杨天祚元年重修。北宋太宗太平兴国间,改为“智宝寺”。志公和尚又名智宝,梁武帝对他十分尊敬,曾拜他为国师,因此而名。《武阳合志》记载宋胡苍梧“梁武故宅在阜通镇,天监七年拾宅为寺。”宋武进人胡苍梧咏此寺诗云:“六朝烟尘息,千年象教尊,衣冠想故里,聚落见荒村。”意思是梁时建寺,六朝已亡,佛象尚存。当时慧炬寺范围较大,有“骑马关山门”的说法,后历经战乱,移主更朝,寺院范围更小了。阜通镇也没有梁时兴旺了。明洪武年()间,寺院重建,至清朝后期,曾重修寺院,因此寺系南朝始建,更名“南寺”。据里人所知,沿存残迹,今万绥中心校范围内,均属南寺旧址。中心校大银杏树北五尺,是三间木结构楼房供奉着梁武帝(里人称萧梁王)、智宝禅师(里人称志公和尚)二尊木偶像,解放后拆毁。东接楼房为六间平房,名“元通庵”,即原来的“慧炬经堂”。中心校南原有南寺大殿三间,称“金刚殿”,是南寺正门。正门上面,尚留有
“敕建南寺”的门匾残迹。智宝寺又称慧炬寺、万岁寺、南寺,《武阳合志》记载:
“智宝寺记碑,吴杨行密天祚二年僧澄清撰”。
六、花园里、兰陵渎
花园里是萧氏皇家花园所在地,今万绥镇卫生院向西约三百米,北至西沟桥(已成坝),南至中长沟,近二十余亩,均属萧氏皇家花园范围,也是今天仍称
“花园里”地名的来历。相传萧氏皇家花园内有一约三亩大的方形大池,水清如镜,现名西大池,是皇家花园水阁凉亭处。近年才填没。《古今图书集成.常州府部》载:“兰陵渎在奔牛镇北五里,齐立南兰陵郡故名。地多萧姓,盖其裔也。”今武进奔牛镇尚存以兰陵为地名多处。奔牛镇北有古村名萧巷,为萧巷行政村主村,村民多萧姓。
七、兰陵桥、金鸡桥、凤凰桥、罗妃桥
这四座桥,均为齐梁古桥。兰陵桥遗址在现东岳庙门前,北宋时改名千秋桥,千秋桥含“千秋万岁”之意。南宋时这里设千秋乡,因此得名。相传在兰陵桥下,曾生长过“朱砂半夏”,亦名“兰陵半夏”,心赤如朱砂,属名贵药品,药效甚佳,上千年流传至今。兰陵桥早已与街面铺平,“朱砂半夏”也就绝迹。
& 金鸡桥在老信用社前面,
凤凰桥在万绥老街北端,近年改建老街&& 。
罗妃桥在萧衍故居。相传罗妃本为梁武帝宠妃,尚属贤慧。梁武帝信佛,罗妃劝说无效,即离开南京,居于梁武帝故居内。到罗妃住处,要经过一座独木桥,因罗妃胆小,萧衍敕命拆独木桥,改建石桥,名罗妃桥。现万绥村七组原村名罗妃桥,也因此而来。原河名北长沟,现在改道,桥在筑万浦公路时拆除,水道和桥垛遗迹尚存。
八、志公井
志公井,在现武进长力冲压机床厂厂内。万绥一带地势高亢,士质流沙,下雨不存水,雨停水即干,但志公井依旧井水如故。1931年大旱,周围三五里内的居民,均依靠志公井用水。此井系志公和尚勘地开挖,后人名志公井。志公和尚对地质水理颇有研究,为了保证萧家的吃水,他特勘凿此井。志公井的井水清洌,味如甘泉,香醇可口,大旱不涸,汲取不竭。现长力冲压机床厂用水均取于此井。该井梁时初凿为方井,井栏现已不存。
九、碗池、龙池
齐梁故里原有八池,分别为碗池、龙池、萧家池、小池、东大池、西大池、连枷池、灯池,俱为皇家用水池塘。其中碗池在今油石厂东,浦河中心,据说为梁武帝家中御用洗碗池。池呈圆形,直径十米,池中有鱼,清澈见底,旱年不涸,冬暖夏凉,水面不生杂藻。池水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尤以东南角水质最佳,泡茶饮用,其水甚佳。清时,孟河名医费伯雄、马伯藩等,曾雇专人前来挑水,专为泡茶用水。该池于1996年冬浦河初次改道挖废。
&龙池,在碗池南一百余米处,在梁武帝萧衍故宅南端,相传为龙卷风形成,于1974年冬疏浚浦河时挖废。
十、歇船亭
&万绥镇东南二百米处,越过浦河,有一方圆十五亩多的低洼塘,里人称“祥塘里”,呈椭圆形,南北略凸,老浦河环塘而绕,中为滩池。相传这里早先是萧梁祖辈的歇船亭,里面锚着游船、官舫,景色如画。萧家外出游玩,船一篙离浦河抵罗妃桥下,官舫则达罗妃桥。
十一、懊恼桥
懊恼桥在万绥街东的严庄巷村东南约三百米处,是一座古时从万绥镇到常州必经之路的古老石桥,上有三块青石桥面铺成,每块青石长约一丈二尺,宽二尺许,桥面倾斜,东南高,西北低。相传奥恼桥桥名为梁武帝返乡祭祖进所&
,桥面南高北低,也为梁武帝所形成。后人不敢铺平,因此千年以来一直倾斜不平。
&十二、梁武帝萧衍家庙-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万绥老街,原是梁武帝的家庙,早在梁朝立国第八年时,萧衍即在祖宅塑了东岳大帝,意在祈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朝东,意为紫气东来,古建筑有:山门、戏楼、东岳大殿、大楼、财神殿、观音殿、太已殿、十王堂、子孙堂、三茅殿、南房、北房、轩殿等等,共计九十九间半房屋。整个建筑富丽庄严,诸多神像布置严谨,神态各异,造型逼真,慈威并举,巍峨壮观,是沿江七十二座庙中最大的一座。
十三、齐梁陵墓
齐梁陵墓是齐梁时期所葬的皇墓群。今丹阳陵口是皇墓群的入口处。在丹阳境内的陵墓有:萧道成父亲萧承之的永安陵,位于埤城镇狮子湾。齐高帝萧赜的景安陵,位于云阳镇田家村。齐景帝萧昭业的修安陵位于碑城镇仙塘湾。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位于云阳镇三城巷。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位于云阳镇三城巷北,依父陵而建。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等均靠修陵。
据《武阳合志》记载:在武进通江乡有两座齐梁陵墓。位于今万绥境内严桥村北。解放后尚存皇陵遗迹,并在皇陵墓发掘到杂铜古皿数百件,当时此文物已上交武进县文管会。
十五、昭明太子墓
&昭明太子即萧统,南朝梁南兰陵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据《华夏萧氏志》、《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等载,墓在今江苏武进郑陆乡,墓封土呈椭圆形,高20米,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80余米。另外安徽宿松县纱弁山分经台下和安徽贵池县秀山下有昭明太子衣冠墓。
十六、前萧庙
坐落于今常州市西北15里新闸乡庙头王家塘西,形似龟状的高墩上。主体三进,前有古戏楼,后为中殿、大殿,中间天井,原有古银杏二棵。四面环河,面积约为五亩多。当地人称千年乌龟地。该庙为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家庙,建筑宏伟,几经伤毁,于清光绪年间重建,内有古碑记数块。每年以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集。现已毁。
十七、后萧庙
位于今常州市西北十里薛家乡后萧村陶家塘西,与前萧庙仅隔3里。位于前萧庙北面。规模比前萧庙稍大,据碑记亦为梁武帝萧衍家祠。民国初至今,一直为后萧小学所在地。近年校舍已拆除。至今一棵古银杏树犹存。
&八&&兰陵萧氏主要支脉播迁
自春秋到汉朝初,萧氏均居住在徐州。最初多住在萧邑,后也有移居沛县的。从公元前678年,萧叔大心因功得萧国,至公元前597年楚灭萧,除了从萧国逃亡出去的人外,其余均仍居住在萧邑,不愿离开故土。
萧,属于战国时宋的邑(县),位于今安徽萧县,今江苏铜山县西,青龙山的西北面一带,汉朝属于沛郡。战国末期,萧不疑是楚国春申君的上宾,世代居住在沛、丰(今江苏沛县、丰县一带)。秦末,萧不疑的孙子萧何与刘邦都是沛人,萧何随刘邦起兵,建立汉室帝业。西汉初,萧何孙子萧彪,因有罪而失去官职,迁居兰陵。兰陵,战国时是楚国管辖的县城,指今山东峄县东。西汉中叶,萧何第七世孙萧望之从兰陵迁居杜陵。杜陵,汉朝所设县,位于今陕西长安县东南面。萧望之迁居杜陵是为方便官差。西汉末萧望之孙萧绍,又从杜陵迁回兰陵。当时萧氏是兰陵很有名之望族。三国时,萧何十八世孙萧豹在广陵郡做官,为避免战乱,带领同族百余人迁居豫章建昌县。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故城位于今奉新县西南。晋朝初期,萧豹长孙萧整做淮阴县令,因永嘉之乱,带领族人过江迁居南兰陵。南兰陵,晋朝管辖县,在今江苏武进县西。萧整之子孙都是齐梁皇族,居住在武进东城里,称为南兰陵人。晋朝初,萧整之弟萧蔑迁居会稽。会稽,今浙江绍兴。梁朝末期,萧方略迁居晋安。萧方略是梁元帝萧绎的少子,敬帝萧方智的幼弟。萧方智封晋安郡王时,萧方略随兄迁居福建晋安,今福建南安县。梁宣帝萧詧的孙子,吴王萧岑的长子。隋朝后,梁国号已灭,吴王也空有其名,。他的后裔居住在长沙。
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梁房萧方略的后代萧庆元,住在长乐境南宁峰的东面,是那里的始祖。长乐,今福建省福清县东北之海滨。五代末期,萧觉在楚地马殷门下当官,是军中要员。他的弟弟萧巡也当了兵部尚书,马殷死后,为避免楚兵争斗,便和弟弟萧运三人离开楚地,萧觉来到泰和的早禾渡安了家,萧觉是梁武帝第九世孙萧绘的长子。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地区的泰和县,在吉安县南。萧觉的二弟萧巡居住抚州的临川。临川,今江西南城县西北。萧觉三弟萧运,住在龙泉的上州。龙泉,今江西遂川县。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萧觉的长子萧茂贞,任大判官,由早禾渡迁居滤溪水口庄。滤溪,今江西资溪县。萧觉的第二子萧茂欣,任洪州宁武县令,迁居庐陵的高泽乡,在今江西安县南,境内山水风景优美。古代文人墨客常去游于此,此地多才子,如文天祥、还进等。萧觉的第三个儿子萧茂升回长沙故居。
北宋末期,萧觉的六世孙萧理迁居福建的南溪,即福建平和县的大峰山。南宋孝宗时,状元萧国梁,进士萧国馨已居住福建永福,世代称永福人,属梁房萧方略的后代。永福,今福建省永泰县。
萧国梁,宋孝宗乾道时进士第一,是为状元,著作颇丰,为龙图阁侍讲学士。休官后,晚年移居福建漳州。萧国梁的第二个孙子萧洵,公元1235年任广东潮阳县令,因为公务而留居潮阳,是潮州始祖。
据存世的冠以兰陵或南兰陵的萧氏宗谱分析,近现代许多萧姓均源自齐梁萧氏。如江苏武进、丹阳、宜兴、浙江象山、绍兴、萧山、安徽歙县萧江氏、江西婺源萧江氏、江西崇义、铜陵、永新、南昌、泰和、于都、会昌、寻乌、吉安、赣县、萍乡。福建武平、建阳、南靖、漳州、上坑、长订、周宁、政和、泰宁、尤溪、清流。湖北汉川、武汉、新洲、汉阳、黄陂,宜昌、仙桃、罗田、天门、熬山。湖南宁乡、湘乡、长沙、茶陵、即阳、桂阳、新田、新化、益阳、城步、隆回、宁远、圣溪、常德。广东顺德、梅州、平远、吴川、大埔、松源、新会、南雄、兴宁。四川交县、永川、宜宾,绵阳、乐至、壁山、德阳、隆昌、江安、兴文、叙永、江安、垫江、珙且、广汉、中江、富顺、古蔺、屏山、安岳、锡连,自贡,长宁,渠县、资阳。贵州的赤水、沿河、遵义、正安、万山、天柱、毕节、郎岱、大方、赫章,广西的桂林、苍梧、永福。云南的临沧、威信、镇雄、彝良等地的萧氏宗谱记载其先世均出自南朝南兰陵齐梁房。当代萧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以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六省、大约占全国萧姓人口的72%,其次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等省萧姓也比较多。
萧姓迁移到台湾,至少有三百多年历史。清顺治年间有萧拱宸、萧武在郑成功属下水师任职。台湾萧氏大部分系闽、粤各地移居台湾,发展至今。萧姓已是台湾第27位大姓,遍布台湾各地。其祖先不论迁于何地,皆属“兰陵萧氏”,即全部是南朝齐梁后裔。至今仍能分别出8个派别,即凤翼派—始祖从泉州同安迁台湾;浯州派—居彰化;岑海派—居嘉义;江西泰和派—居彰化;饶平派—居嘉义南部;书山派—分居台湾各地;涌山派—居台湾北部;斗山派—宗祠在彰化县。
萧姓移居海外开拓事业者也不少。主要分布于南亚、欧美一些国家。如据泰国中华萧氏宗亲会编撰的《萧氏起源播迁及历代世系》载:泰国萧氏大都从广东湖安、潮阳等地迁去。他们是南兰陵的齐梁房的后裔:“盖萧整之玄孙为齐文帝萧道成,云孙为梁武帝萧衍、、、、、、入唐宰相辈出,子孙蕃衍,齐梁房乃蔚为吾萧氏之第一大流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358|回复: 5
在线时间 小时
在常州,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15位皇帝的故乡,还出过一大批著名的医家,而且,这里至今还保留了相当多的明清、民国的古建筑。
  这个地方叫做孟河。如果你对访古游感兴趣,大可不必跑到外地去,在这里,你就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孟河的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可以分为4大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主题。
  梁武帝萧衍所建的“东岳行宫”
  千百年间,这里发生了多少故事
  孟河之所以被称为齐梁故里,是因为这里曾经出过齐梁两代的15位皇帝。而这些皇家贵胄留给孟河的“遗产”中,最有名的就是万绥东岳庙。
  万绥东岳庙位于孟河戏楼路北段西侧,占地2888平方米。最初由梁武帝萧衍于天监七年(公元508年)舍宅为寺,建“慧炬寺”,意在祈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朝东,意为紫气东来。此寺又名“智宝寺”,得名于梁朝国师智宝和尚。五代时杨吴天祚年间重修。到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扩建东岳庙,并承认其萧氏祖庙的身份,东岳庙从此也称“东岳行宫”。当地又有“万岁庙”之称。
  古建筑由山门、戏楼、东岳大殿、大楼、财神殿、观音殿、太乙殿、真武殿、十三堂、子孙堂、三茅殿、南房、北房、轩殿等组成,共计99间半房屋。戏楼两侧柱子上挂着“离合悲欢天下事如斯而已,生旦净丑世间人尽乎此矣”字样的对联,楼台为砖木结构的殿宇式建筑,平面呈凸形,两侧有化妆间。颇有意思的是,在前台左侧另搭一子台,专供乐队演奏用。当地的农民说,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十月初六都会在这里举行庙会唱戏。
  如今的东岳庙住持孔林芳道长对和东岳庙有关的传说了然于胸,他说,东岳庙虽然兴于齐梁,盛于唐朝,本身却未能一帆风顺。兰陵萧家后人、唐朝萧氏“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为奸人陷害,被赐死于永乐,祸及萧家宗祠,东岳庙地区的萧氏后人也惨遭追杀。在离东岳庙一里多路的地方,有一处地方叫做“败田里”,传说当时萧家后人为逃避追杀在逃命路途中一路抛洒金银,除被追杀者拾去之外还有一些遗留在了田地里。
  然而奇怪的是,凡是捡到这些金银之物的人,捡回去一件不久便会丢失两件。这一传说直到解放后都仍在当地流传,据说因为拾取那些遗落的财物乃是不义之财,故而不仅留不住,还会翻倍失去。
  宋朝之后佛教日渐衰微,东岳庙也随之衰败。宋代常州诗人胡珵就曾感叹过:“六代烟尘息,千年象教尊,衣冠悲故里,聚落见荒村。”说起这首诗,孔林芳道长也有一丝惆怅。
  当年的名医,一直流传至今
  著名医家的故居,也依然保留着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逐渐形成,200多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在孟河采访时,上至老人,下至儿童,都知道自己的家乡盛产名医,我们每到一处医家故居,当地人都能讲上两句和这些医学大家有关的事情。
  马培之故居
  马培之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他自幼随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对中医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诣和成就,尤长于内外、喉诸科。
  马培之故居现有建筑面积329.8平方米,共三进,原每进五间,第一进为堂屋,第二进为厅屋,第三进为楼房,后面还有一个院落,现在第一进仅剩四间,第二、第三进还完好。
  巢渭芳故居
  巢渭芳是孟河医派四大医家之一,医术得马培之真传,擅内、外、妇、儿各科,治伤寒有特长。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坐北朝南,共有三进。该故居现保留第三进的三开间的二层楼房。楼房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有精美木雕。
  现在住在巢渭芳故居的,是他的曾孙巢培基,他讲起曾祖的辉煌行医生涯,脸上有掩饰不住的自豪。“当时我曾祖带了二三十个徒弟,有男有女,男徒弟住在门楼的东边,女徒弟住在西边。经常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人想拜师。”巢培基说,当时他的曾祖巢渭芳还专门在家里放了一顶轿子,需要出诊的时候,就请轿夫来抬轿,“这些轿夫虽然不是养在家里的,但也是随叫随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
  费伯雄故居
  费伯雄是孟河医派费氏医学的开创人,故居在孟河镇大南门内街孟河畔,紧邻着古时的孟城南门定常门和古孟河。
  老宅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称“养拙堂”,修复于2007年。修复扩建的大院由杂石铺地,故居端座大院中央。故居正屋为灰砖黑瓦木结构三间,中间为费伯雄坐堂看诊之处。后延为雕花木格门,屋内为木板隔墙,这些木材经过古老的桐油浸泡历经200多年至今仍旧完好坚挺。地面铺“螺”地砖,正堂中保留了当年的地砖,看着上面的裂痕不难想象当年此处人来人往的就诊情形。
  原故居占地面积5亩,有48间房屋,大部分在战争中被烧毁。现仅留两处,此处三间,2007年修复,又在原址修复了围墙、走廊、亭院和正厅五间,但还远没有恢复原建筑的规模。现在在正厅里创建了“孟河医派陈列馆”,供游客来参观探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ccf 于
00:37 编辑
& && &孟河北街区域
& & 想看明清、民国建筑,不一定要到外地去,在这里,就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短短500米一条街,写尽了沧桑
  说起江南古镇风情,恐怕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庄、乌镇,这些地方当然是江南古镇的代表。然而,我们常州人想感受这种风情,其实不必跑这么远,来孟河的孟城北街,同样可以看到这样成规模的明清、民国建筑。甚至,这个街区更加原生态。
  孟河镇孟城北街建于明代嘉靖33年(1554年),位于孟城北门外,离城约20米,有护城河,河上建有吊桥,长度近500米,东西两面约70米,总占地面积近3.6万平方米。街道分三段,第一段吊桥至菜市口,第二段菜市口至北街索门口,第三段索门口至老渡军桥。由于第三段以各种商行为主,故名叫做“行场上”。
  迄今为止,整个孟城北街保存着清代建筑334间、面积1.2万多平方米,清末民初建筑63间、面积2610平方米,现代建筑100间、面积3108平方米。
  孟河齐梁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郭海德是个“北街通”,他对于这里的每一处历史遗存都了如指掌,甚至一些知名建筑的主人,会给他留一套钥匙,供他随时出入。郭海德告诉我们,北街曾经非常繁华,500多米长的街上,集中了各种业态:从吊桥至索门口共有商家100余家,包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种需求,南北货及杂货店。北广场周边以商行为生,有粮行14家、木行3家、油坊2家、蚕行1家、盐栈1家等。其中,孟河粮行规模之大,有句顺口溜:“金章珠、银戴埠、常州粮价听孟河”。意思是说,常州米市的粮价,要以孟河粮行的开市价为准。据说,到了夏秋两季,老孟河停泊的粮船长达数十里,周边的扬中、丹阳及武进数乡镇的五谷都是集中到孟河出售。
  北街31、32号民宅
  白氏祖先是东北人,明、清时代移居北街菜市口,清末上海经商发了迹。
  清末民初时,白宝善回到孟河大兴土木,建造了白家大院,青砖、灰瓦、木结构。宅第长40米、宽10.2米,占地408平方米,三进二院,临街一进高5.2米,二进为主楼,两边厢楼连接,楼房高7米,天井级大厅上花雕都保存完好,十分精致,是一栋中西式结合的小洋楼民居。
  东亚客栈
  此建筑最早于民国初年由老宅被改建而成,长41米、宽9.6米、占地面积396.6平方米,前后2井,临街三间,二进也为三间楼房,南北宽10.3米,东西进深7.6米,楼高8.351米,木窗、木门、木扶梯,另外还有一间厢楼。建筑坐西向东,东临街,封火墙别具特色。二进楼房的墙檐为常州地区独特的“女儿墙”制式,优美柔和的曲线蜿蜒出一种江南水乡的温婉。
  这里在日军占领时被日本人占用,内部建筑进行了改造,并改名为“东亚客栈”。目前客栈仍然保留了兰花浮雕等日式建筑风格,后墙之上的累累弹孔也仿佛在说着当年的一场场激战。
  郭海德说,当年的东亚客栈,往来最多的是“三开”人士。所谓“三开”人士,就是在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人三方面都有关系的人,这些人大多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乡绅、名人,他们左右逢源,在任何一方都能吃得开,所以客栈成了他们交换信息的重要地方。
  顺来园茶店
  邱氏是孟城北街最早居住的世居人家。住宅始建于明代,后在清康熙十年翻建。坐东朝西,前至街心,后至原老孟河边,长54.3米,宽15.3米,五间五进。第一进为街面,临街房开顺来园茶店,第二进为正厅,第三进为宅楼,第四进为副房,第五进为柴屋。
  郭海德说,顺来园茶店是目前北街保留最完整的历史建筑,要是用玩古玩的人的话来说,就是“品相很好”。站在顺来园的第一进,可以一直看到最后一进,非常通透、宽敞,连我们的摄影记者都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霸气!”
  郭海德说,旧时的顺来园茶馆是人们“吃讲茶”的地方,在这里人们不仅喝茶听戏曲,还可以畅谈各种大到国事小到家常的话题,故而提供了一个发达的情报场所。特别是清末民初,地方权贵乡绅聚集于此,那些被称为“大先生”的人,在这里都拥有象征身份的固定桌位,他们为邻里解决矛盾纠纷,发表想法交换意见,这里俨然成为了孟河一处重要的公共空间。当然,这里也是当时的地下党接头的地方。要说这里给人的印象,那么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唱的那段绝对能够完美诠释: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益泰酱园
  来到益泰酱园,这里现在的主人正在拉二胡,悠扬的琴声传遍半条街。因为已近黄昏,这琴声显得有些萧瑟,似乎在追忆北街曾经的繁华。
  益泰酱园的主人郭氏,是民国初外地来到孟河,他做生意发了迹,在孟城北街建造了这个酱园。此宅占地面积517.92平方米,青砖灰瓦木结构,是一栋坐西朝东的二层楼房。不同于古时的柱式承重模式,房屋由一根长独木为主组成的人字梁承重,表现了超越当时时代的现代建筑理念。
  现在益泰酱园的主人是郭川明,他是建造者的小儿子。郭川明说,酱园原来前面有店面楼2间、厨房2间、侧厢1间、后面则是10间酱品作坊,“当时我父亲酿制的酱菜非常受欢迎,连丹阳、扬州等地方的人都会来买。”1957年公私合营后,酱制方法已失传于世,但郭氏喜欢书法,留下一本手抄的《唐诗三百首》,他的小儿子郭川明,也继承了他的文化素养,平日里没事,就拉拉二胡,写写大字,在充满明清韵味的古街上,这样的生活十分惬意。
  孙家弄堂
  长60米,宽1米,巷两侧是住户的山墙和围墙,巷道曲折,铺青石板,下有阴沟以利排水。弄堂西通北街,巷口装有索门,旧时到晚上索门便会关起,这样外来人员就无法进入,从而保证了商业中心北街中的各类商家的安全。弄堂后通古运河,弄堂出口处是孙家码头,供商业货物运输和民用。北街原有弄堂4条,现保存最好的就只有这条了。
  不管是小黄山还是九龙禅寺,
  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
  看看满山的绿色,再感受一下宗教文化
  在孟河,小黄山的名声不比“东岳行宫”小,这可是当地最有名的自然资源。顺着两边种满绿树的乡间公路,可以直接到达小黄山风景区。
  小黄山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多,是新北区唯一的国有山地和森林资源。
  小黄山最早起名于春秋时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在此地读书,故而得名。它与齐梁两朝也渊源颇深,据说梁武帝萧衍建都建康(今南京)后,因思念故乡而在小黄山一带建造了一座九龙殿,作为他东巡和返驾祭祖的行宫。随着常州对齐梁文化的研究和齐梁古建筑的修复重建,小黄山的开发也得到了重视。孟河镇政府准备将齐梁文化、小黄山文化、医派文化、宗教文化和名人文化等资源统一整合开发,打造小黄山休闲旅游度假区。
  香火旺盛的九龙禅寺位于黄山玉皇峰南麓的孟河九龙村(小黄山山脚),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3-519年)。梁武帝与乡人志公和尚是布衣交,他登基后,封志公为国师,礼请志公去京城建康鸡鸣寺为住持,志公未成行,梁武帝遂在故乡(孟河镇万绥)舍宅名志公敕建智宝寺,同时,又命志公在黄山建九龙寺,作为志公的功德院。
  数数孟河特色美食,累了腿可别再苦了胃
  欣赏完上面描述的孟河景点,肚子肯定要叫了,接下来品尝一下孟河当地的美食吧。
  鳝丝面:传说是南北朝时代形成的,因北方人善于吃面食,南方人精于美食,于是便把各种菜肴拌入面内形成拌面,鳝丝面就是拌面的一种,经多年研制,鳝丝面的种类增加,有红汤鳝丝面、白汤鳝丝面、鳝丝拌面,其中白汤鳝丝面的技术要求最高,口味更绝。
  荞麦:这是孟河万绥的特产,红杆、绿叶、白花、黑籽,粉碎后制成的荞麦粉食品香而韧,孟河人把荞麦屑经精细加工后形成了下列食品:炒荞麦屑摊饼、荞麦屑车轮盘、荞麦屑扁团,特别是荞麦屑扁团制法精巧,香味可口。
  豆斋饼:因孟城古时宗教盛行,常常举行祭祀活动,豆斋饼就是一种祭祀用的食品,后逐步形成菜肴。它用豇豆、蚕豆等水磨成浆,在油锅里煎制,然后再烧成各种菜肴,有油煎豆斋饼、糖醋豆斋饼、豆斋饼汤、豆斋饼烧咸鱼、肉末豆斋饼等14项菜肴。
  酥糖:起源于明朝,它的原料是大麦,通过发酵处理后使它变成麦芽糖,经特殊的工艺制成酥糖,酥糖的特征是酥而脆,不粘牙,甜而鲜,不腻口。这种食品成为孟河的一种特产,称为“孟河酥糖”。由于受到大众的欢迎,这种生产技艺流到各地,特别是流入常州,在常州人的精细操作下成为常州酥糖。
  羊肉:老孟河人的习惯,农历十月初一吃了糍团后,就要开始喝羊汤了。现在,吃羊肉和春天吃河豚、夏天吃龙虾、秋天吃螃蟹一样,成了时髦的事,全城的人追捧着吃,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孟河大大小小30多家羊肉店,如今一到10月初的时候,就争相开张了。
  孟河申报江苏省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孟河镇现有省级文保单位万绥东岳庙戏楼和费伯雄故居等12处市级文保单位,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绥猴灯,市级非遗孟河医派和斧劈石造景艺术。
  为了申报江苏省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孟河镇今年年初制定了《孟河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对全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进行扩容、升级、修缮、保护与利用,对齐梁文化、孟河医派文化、名人文化等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挖掘。具体内容包括东岳行宫和戏楼的修缮、恢复北街街巷古风貌、孟河医派名人故居的修缮保护、万绥古运河疏浚、九龙禅寺梁皇宝殿修缮、小黄山综合利用、非遗项目保护及申报等等。
  小黄山的名声不比“东岳行宫”小,这可是当地最有名的自然资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唉,说实话,这些历史和文化常州人里有几个知道,出了常州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怎样传承和发扬是个大问题。
在线时间 小时
小黄山开发出来了吗?在百度地图上都找不到。
在线时间 小时
小黄山值得期待,但不知道到底这个有多大规模,还有那个孟河古街镇
在线时间 小时
期待小黄山啊。。。。。。。常州的山真心少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坐会出现胎息现象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