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按月返钱费是传销吗

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如何识破招聘骗局
新金融观察&
  近日,一张“国企招聘”的大红海报出现在市的一些居民小区,海报称为中石油、中国移动、等155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人才招收输送,短期进行计算机技能实训后上岗,签订就业合同,确保工作,并注明“带薪培训,定向输送,起薪元,五险一金,双休”,落款只写“支持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加两个咨询电话号码。笔者向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北方人才市场求证,均表示对此不知情,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招聘骗局。  由于最近一些年来就业难问题一直存在,不法之徒便利用一些人求职心切的心理,通过张贴海报、在招聘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途径行骗,不少求职者上当受骗。其实,识别招聘骗局并不难,只要应聘面试时发现实际情况与发布的招聘岗位描述明显不符,或招聘单位以各种借口要钱或办理银行卡,或招聘单位不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就有诈骗之嫌。  假借招工名义招生骗取培训费。一些培训机构(计算机类培训尤甚)到处张贴招聘海报,并在知名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用此手段把求职者骗到培训机构,然后继续骗,劝说求职者接受培训,并向求职者保证,培训结业后推荐到国有企业工作。在招聘网站上浏览一下,如果发现一个公司长期大量发相同或相似的招聘信息,各行业、各工作岗位应有尽有,并以高薪酬高福利为诱饵,甚至不断翻新公司名称,但公司的地址和联系电话相同,公司介绍也相同(基本上都是子虚乌有的虚假宣传),这毫无疑问就是招聘骗局。  常年招工试用降低公司用工成本。一些公司常年招聘,给应聘者各种许诺,但规定几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则以各种借口称试用不合格辞退。这样,一些岗位上的职工总是试用员工,不但工资低,还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为公司省下不少薪酬开支,不少公司乐此不疲。  实际工作与招聘职位描述不符逼职工辞职无偿用工。有的公司在招聘时开出诱人的待遇,应聘人员入职后远远达不到招聘时承诺的各种待遇,甚至没有业绩不发工资或工资很少,这就逼着一些人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公司此时又以个人自动离职为由不发给任何劳动报酬,这就相当于无偿用工。  与医疗机构合谋骗取体检费。个别企业把招聘当成了产业,对应聘人员来者不拒,假装拟录用为求职者体检,但让求职者自己交体检费。求职者为得到一份工作掏体检费也心甘情愿,但体检完了就没有下文了。明眼人一看这就是招聘单位与医疗机构合谋行骗,招聘单位为医疗机构拉人体检,医疗机构赚取体检费,当然,招聘单位也要从医疗机构那里吃回扣。  通过招聘骗取公民个人信息。还有的单位广发招聘广告,用低招聘条件和高薪酬福利诱骗求职者投寄简历,或者面试时索要求职者的电话、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以此窃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从事非法活动。  求职者自己除要有识别招聘骗局的能力外,各居民小区管理人员也应对招聘海报内容及其招聘单位进行查证核实,各招聘网站更应核实招聘企业的注册登记信息,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必须经过审核后方可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网信办和公安机关等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招聘信息的监管,查处并整顿发布大量虚假招聘信息的网站,严厉打击以招聘名义行骗的单位和个人。  文刘植荣(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如何识破招聘骗局》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求职招聘骗局大揭底
  在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求职者永远处于弱势,当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被某些人利用,从中牟取利益,招聘也就变了味。据上海市劳动监察总队提供的数据,今年1~8月,全市劳动监察机构共受理非法职介的举报案520件。黑心中介收了钱却不介绍工作、要上岗得先交数千元的 “抵押金”、交了数百元的“上岗费”,却发现招聘单位突然“人间蒸发”、月薪2万元的前提条件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销售指标……近期,不少求职者给本报来电、来函,诉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种种骗局和陷阱。为帮助广大求职者识别不法招聘的种种伎俩,避免个人权益受损,本报在此详加剖析招聘市场中典型的4类陷阱,为求职者指点迷津。
  陷阱1 收取各类押金、上岗费 典型案例 7月底,本市某高校英语系大三学生小李看到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媒体上刊登的招聘广告后,决定应聘该公司的兼职英文翻译岗位。经过简单面试,小李交了500元押金和50元信息费,拿到一篇文章回去翻译。过了一个星期交稿时,小李得到了 80元稿费,并又拿到一篇稿件回去翻译。再过了两个礼拜,小李致电公司准备交稿,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赶到公司,却发现办公室里黑灯瞎火,问大楼的保安,说公司已经搬走好几天了,去处不详。这下小李傻眼了。
  陷阱剖析 眼下,常有一些单位打着招聘的名头骗取钱财。今年1~8月,上海各级劳动监察机构共受理了此类举报案件189件。一般来说,这类单位总是常年在网上、报纸上发布“豆腐块”招聘广告,求职者前去应聘,便以“上岗费”、“信息费”等各种名头收钱。当然,为了获取求职者的信任,这类公司会编造种种“正当”的理由,如提供培训等变相收取钱财。与非法职介不同的是,这类公司的骗术相对更隐秘。 形形色色的骗钱术 先培训、后上岗 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告诉求职者,要上岗,得先培训,培训合格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而求职者交了培训费、考试费、证书费等种种费用,经过了几天像模像样的培训、参加完考试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期。过了一段时间,求职者致电公司询问,可能被告知“很遗憾,考试未通过,不能上岗”,或电话根本打不通,公司不知去向。还有一些求职者拿到了所谓行业从业资格证,却发现不但无岗位可上,而且证书根本就是伪造的,或是早已废弃的证书。这类骗子公司通常会与一些培训机构联手,双方各取其利。 要上岗,先交风险抵押金 收取所谓的风险抵押金,不法单位也有种种说词。比如,市劳动监察大队就曾接到这样的投诉:某电脑配送公司招聘了几十名汽车司机、送货员、业务员。到了上班那天,这些人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当初应聘时,招聘经理说因为经常要给外地客户送电脑以及电脑配件,每个员工需缴纳2500元的风险抵押金。因为公司表面看上去还挺正规、颇有实力,这些人就未加怀疑地交了钱,公司还开了收据,并和他们一一签订了为期一年的用工合同。谁知按规定日期去上班,公司却不翼而飞。经工商部门认定,这家公司根本未注册。 “按有关规定”收取信息费、资料费 一些单位利用求职者不懂相关规定的弱点,在招聘中以“按有关规定”名义收取信息费、资料费,捞了一笔钱后便逃之夭夭。一般来说,以这类名义收取的费用在几十到上百元不等,由于数额不多,求职者发现上当后,觉得是吃了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反倒给这类不法机构找到了容身之地。
  提醒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在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钱财,求职者遇到用人单位要求缴纳各种费用,即便对方表示可以出具发票、收据,也千万不能交钱。另外,求职者一旦发现招聘单位可疑,可要求查看其营业执照(注:营业执照也有可能造假,最好能到工商部门核实一下,再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有无行骗记录)。
  陷阱2 非法职介 典型案例 外地来沪求职的张小姐在火车站附近看到一则“招聘启事”,上书:招聘文秘、文员、助理等数名,月薪元。张小姐按启事上的电话打过去询问,对方十分热情地询问了张小姐的情况,便让她前去面试。找工作心切的张小姐赶到该公司,发现是一家职业介绍所。对方称,先交200元推荐费、30元资料费,保证一周内即可推荐她上岗,月薪2000元,还给张小姐看了一张某单位招聘秘书的职位表。张小姐虽然心有疑窦,但见对方信誓旦旦,且职介所看上去生意很红火,便交了钱。等了一个星期,对方未按约定打电话来,张小姐便打电话过去询问,对方说先前的职位名额已满,让她再等等。又过了一星期,对方打来电话通知她到某某公司上班。张小姐兴冲冲地跑去,对方公司却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张小姐非常气愤,又打电话过去问,对方支支吾吾地称可能搞错了,让她再耐心等待。此后便再无音信。张小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受骗了,但此时再想要回那230元,已不那么容易了。
  陷阱剖析 “一间门面房、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再在橱窗上贴几张招工信息单,既不进行工商登记,也不交税,生意却仍旧红火。”这是很多非法职介的现况。非法职介主要指未经劳动部门、工商部门等批准而从事职介、中介的非法机构。不少非法职介打着介绍工作的名目向求职者收取中介费、资料费等各类费用,却迟迟不给介绍工作。等到求职者明白受骗上当,交出去的钱却没有办法再要回来,而待劳动监察部门接到举报后前去查处,非法中介多已人去楼空。 惯用伎俩 非法职介行骗的惯用伎俩有以下三种: 打着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旗号,以“直聘”来诱使求职者上套。在报纸、网站上,一些招聘广告明确打出“非中介”、“拒绝中介”等字眼,但求职者过去应聘,仍要缴纳中介费、培训费、资料费、上岗费等,然后迟迟不能上岗。 用美丽誓言骗取求职者信任。不少非法职介往往拍着胸脯保证求职者很快能找到工作,“一周内上岗”、“月薪3000元以上”等等,不少非法职介还拿出“道具”,如某某公司“急聘”的职位表、中介服务承诺书等等。其目的就是骗取求职者掏钱。 与用人单位“勾结”,用虚假、过期信息蒙骗求职者。一些非法职介为了假戏真做,甚至找用人单位做“搭档”,提供过期的或虚假的招聘信息给求职者,然后合伙行骗。一些黑职介的求职信息干脆就是从网上和报纸上摘抄下来的。 如何识别 上海市劳动监察总队副总队长庄雅彪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在职业介绍领域实行许可制度,从事职业介绍业务必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领取职介许可证。赢利性的职介机构还须报工商部门登记。目前市场上的非法职介有些是无证无照经营,有些是超越经营范围开展职介业务。庄队长提醒,求职者进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时,要多长个心眼。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要格外当心。正规的职介机构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在办公场所悬挂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一一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且发票上所写收费条目与实际服务项目相符;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
  提醒 求职者看到以下招聘信息要打个问号: 贴在电线杆、车站站台、偏僻角落的“牛皮癣”、“招工信息”; 在大小媒体刊登的“豆腐块”广告,既无中介单位地址,又无确定单位,只有联系电话和联系人,标榜高薪、包食宿而无详细说明; 经营范围与招聘职位明显不符的招聘广告,如某某商务、顾问公司大量招聘驾驶员、缝纫工、文秘等。
  陷阱3 “高薪诚聘” 典型案例 “招聘饭店服务员,底薪4000元,每月工资不下2万元”,外地来沪求职的小静姑娘在报上看到这则招聘信息后,感觉饭店服务员薪水高得有点离谱,可还是被广告中承诺的高薪所吸引。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前去应聘后,发现对方根本不是简单的饭店,而是一家夜总会。一位负责招聘的男子看到小静形象、气质不错,表示“非常满意”,还详细询问了她的身高、体重。小静怀疑这家夜总会招聘的不是一般的服务员,便对2万元的薪水提出质疑,对方暗示“我们这里有的小姐拿的还要多”。并表示,工作内容当然不只是端饭送菜,还要陪客人吃饭、喝酒、跳舞,工作时间全部是在晚上。
  陷阱剖析 一些“高薪诚聘”的诱人广告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不良职业,这类情况如今屡见不鲜。 “高薪诚聘”的行骗对象主要有两类:外地初次来沪、人生地不熟的求职者;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这类招聘似乎不设门槛,面试程序非常简单,博取高薪轻而易举,其目的就是尽快骗你入套。求职者一旦掉入这类陷阱,损失的不光是钱财,还可能被误导从事非法的“地下”职业。 “高薪诚聘”的两种不良职业 就目前来看,常打着高薪名义招聘的不良职业主要有两种: 色情服务业 8月中旬,记者在上海某高校的公告栏上,就曾看到某咨询公司贴出的“越夜越美丽,高薪职业,酒吧、KTV服务生、服务小姐,日薪300~500元”等广告。虽然单从广告信息上,就能发现其中隐含的暧昧成分,可不少求职者还是挡不住高薪诱惑,冒险一试。
  传销 高薪诱惑求职者加入传销行列,也是近年来常见的招聘陷阱。“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月薪就能拿到3000元。随着业绩的增加,工资将逐月增长。”近年来,大学生因求职受骗而落入传销圈套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甚至被骗至外地,花了冤枉钱,才明白是被骗搞传销,有苦说不出。 提醒 “高薪诚聘”虽然充满诱惑,但求职者也要多长个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求职者看到这类广告后不要急于上门应聘,不妨先通过电话等方式全面打听对方的情况。如果发现其中有不法嫌疑,马上向公安机关举报。
  陷阱4 招聘信息“注水” 典型案例 朱女士去应聘某房地产租赁公司会计,招聘广告上标明月薪3000元。面试后对方告知张女士符合要求,已被录用。但按照公司惯例,行政部门的员工必须先在销售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情况后再转到会计岗位上工作。公司还给朱女士定了2万元的销售指标。朱女士此前从未担任过销售工作,没有从业经验,对于2万元业务额也就没太在意。等她辛辛苦苦跑了一段时间才知道,2万元对新人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了月底,朱女士要求公司支付薪水,公司却以“双方事先有约定,没有达到2万元业务指标不发薪水”为由,不发朱女士一分钱。朱女士辛苦了一个月,好歹也给公司做了近万元的业务,不但没有任何收入,却被判定“不能胜任工作”而遭解聘。事后朱女士了解到,这家公司一直在招聘新员工,招聘进来的人往往因完不成业务指标而被解聘。公司就这样不断靠新人拉业务,却不用支付一分钱的薪水。
  陷阱剖析 “注水”简历多,“注水”招聘信息也不少。名为招聘会计,实则招聘业务员;新人永远被认为“试用期不合格”而遭辞退;明明只有一个职位空缺,广告上却写着招聘5人……种种“注水”招聘让求职者深受其害。这类公司不直接以收取求职者钱财为目的,却变相让求职者免费为其提供劳动,或通过招聘向求职者销售产品等等。这类骗局往往更加隐秘,骗局被识破的周期也比较长,且求职者受骗上当后也难以收集证据,相关部门监管比较困难。 三种“注水”方式 招聘岗位名不符实 只缺一人,广告上写5人;面试时承诺月薪5000元,其实背后有难于登天的条件等等;招聘岗位名实不符。还有一些单位在招聘会上设摊,为了在现场造声势、树品牌,便虚设岗位,凭空打出“高薪”旗号,把一次小型的招聘策划成大规模的招聘活动,众多求职者争相前去应聘,简历可能转眼间就被扔进了垃圾箱。 先购买产品后上岗 一些公司面试后与求职者约定:必须先购买一批产品,在规定期限内将产品全部推销出去,这样才能证明是“胜任工作”,否则,则不符合招聘要求,产品费用不退。为了让求职者掏钱购买产品,现场可能会有“资深销售人员”以“月销售10万元” 等现身说法,让求职者深信“通过考验即可踏入高薪行列”。本报曾接到好几位读者的投诉电话,称某咨询公司让他们购买价值300左右的“保健卡”,却根本无法推销出去,最后被辞退,300元无法要回。 试用期永远不合格 “对不起,经试用期考核,你不合格,被解聘了。”这样的“外交辞令”经常被一些公司使用,而这些公司招聘的新人似乎永远不合格。这类公司在面试后也不与求职者签订任何书面有效的劳动合同,只是口头承诺。而一些求职者因为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也缺乏维权意识,在试用期领着很少的薪水,辛劳了几个月,最后常常被一句话打发走。
  提醒 “注水”招聘有破绽 “注水”招聘虽然隐蔽,但往往有以下破绽: 1、招聘广告过于简单,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 2、面试极为草率,面试官似乎对你的专业、能力不感兴趣; 3、刚面试完即被告知录用,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签,被录用的职位与原先应聘的职位不符,对方还会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 4、双方口头、书面约定的合同中有明显的不公平条款。 求职者维权有途径 市劳动监察总队有关负责人提醒求职者,在形形色色变了味的招聘行为面前,求职者要学会识别不法机构行骗的伎俩,注意自我保护。目前,上海一些区县的劳动、工商、公安部门在联手查处招聘中的种种不法行为。求职者一旦发现自己遭遇招聘骗局,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请执法机关查处。 目前求职者的维权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1、遭遇非法职介、招聘中收取押金,招聘单位在试用期、劳动合同中存在欺骗行为等,均可向各级劳动监察机关举报; 2、发现用人单位为无证经营,可向工商部门投诉。 3、若发现招聘骗局涉及诈骗金额较大,可向公安部门投诉。(薛亚芳)你所不知道的招聘陷阱!陷入传销之后如何自救!让你不经历就能懂得传销到底是什么样!
你所不知道的招聘陷阱!陷入传销之后如何自救!让你不经历就能懂得传销到底是什么样!
今天接着昨天的继续,昨天的阅读量还是不多看来,对找工作一个个的都是马大哈呀,难道对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关心吗??再怎么说这些也都是你们自己的是别人是急不来的,真的是哪天掉进传销也怨不得别人。咱们接着昨天的继续说说625件产品每件3分钟,一共需要31小时15分钟,由于小明吃过小芳的几何倍增的亏,于是便将几何倍增成功运用于这次电话推销,首先拿起电话打给身边的五个人,每人三分钟也就是15分钟,再由这五个人打给身边的五个人,也就是25人,每人三分钟共耗时15分钟再由这25人打给身边的5个人,也就是125人……到625人每人三分钟,共耗时15分钟一共耗时1小时,不难看出几何倍增有以下几点好处:1、倍增时间:用传统的推销模式需要31小时15分钟,而运用几何倍增之后只需要1小时成功节约30小时15分钟。2、倍增利润:我想在坐的都是大学生不会拿这30小时15分钟呼呼大睡,而是去赚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倍增了利润。3、倍增生命:说你在传统行业中能活到60岁运用几何倍增之后能活到80岁,我想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倍增生命是指生命的宽度,将31小时15分钟比作你在人生奋斗中的31到32年将一小时比作人生奋斗中的1到2年,在31到32年中得到得不到的,在运用几何倍增后便可在1到2年内大大得到,从而倍增了生命。人际口碑:又分为人际和口碑,人际是指以你我为中心的身边的亲朋好友及陌生人,口碑是指以你的口去说以你的嘴去穿,都知道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新疆的哈密瓜好吃又有谁见其大打广告呢?无非是你的亲朋好友在出差过程中迟到好吃,回来再对你说好吃,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难看出人际口碑有以下几点好处:1、传播速度快2:真实:说你的亲朋好友出差吃到新疆的哈密瓜是甜的,回来告诉你是苦的涩的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3:省钱:这里省的是广告费:众所周知广告在我国是十分昂贵的,在我国以秒为计算单位,国际上以帧为计算单位,一秒等于四帧,98年央视黄金档有这样一则广告,绿色的秦池,永久的秦池,山东秦池酒厂,仅仅十个大字便花费秦池酒厂3.2亿巨额广告费,且不说秦池酒厂年利润能否达到3.2个亿,就连其总资本是否达到3.2个亿都有待考证,为什么现在看不到这则广告了呢?无非是被这3.2亿巨额广告费所拖垮。直达送货:工厂生产的产品要想消费者手中只需要经过一名业务员。几何倍增+人际口碑+直达送货便构成了我公司的新市场营销计划,有新市场营销计划就有新的卖货方式的产生,有新的卖货方式的产生,就有就卖货方式的存在,接下来看一下新旧卖货方式的对比。工厂生产的货物要想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全国总代理,它们的资本最为雄厚在1000万以上,在经过全国个大中小批发商他们的资本较为雄厚在50到500万之间,在经过全国各地的零售商,他们的资本最为薄弱在2到3万,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所话说砍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无人问津,他们聚集在这里无非是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在我国有4o%的人是相信广告的以男士为例说喝了我厂的孔府宴酒便可做尽天下文章,如果真是这样课后不妨买上两瓶,喝个酩酊大醉,第二天看到能否做尽天下文章,如果真是这样我建议以北大为首的全国各高等文科院校推到重建酒厂;以女士为例说用了我厂生产的化妆品今年20明年18来年16,如果真是这样我建议还是不要用了,不然又要从婴幼儿做起广告往往是夸大其词不可全信的。工厂生产的产品要想到达消费者手中还需要一个南运北调的过程,这样就产生了运输费,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商丘又有谁看到公路及铁路铁路两旁有堆积如山的货物呢,无非是找一个通风条件良好的仓库存储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仓储费。又有谁看到大老板挺着啤酒肚,拿着公文包亲自搬运货物无非是到劳动力市场聘请廉价劳动力,这样就产生了工人工资,,又有些货物需要保质保鲜就产生了水电杂费,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工厂只需要回收货物市场定价的40%便可大大盈利,为什么又要让消费者承担100%,以市场上一瓶哇哈哈为例,一瓶哇哈哈矿泉水由于南北市场定价不同在1.5到2元之间,又有谁知道其出厂价只在0.6到0.8元呢,这中间的60%去哪了无非是被全总代、大中小、零售商及层层费用拔毛而去,经济学家给这60%形象的代名词“中间环节费”有人说这种卖货方式不是很合理吗?合理,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货币买卖关系时这种卖货方式便存在了上千年,也有人说这种卖货方式不是很不合理吗,不合理也有人说过,在1976年由两名犹太裔美国哈佛大学生为一家名为纽崔莱的营养食品加工工厂提供了这么一套营销方案,工厂生产的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只需要一名业务员的环节,而将这60%的中间环节费以层层奖励的形式奖励给业务员。有人说这种卖货方式不是换汤不换药吗?正是换汤不换药的卖货方式成功解决了美国自二战以来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危机,并在拥有2.6亿人口的美国成功运营60余年,在我国邻国日本成功运营30余年,在我国宝岛台湾成功,运营20余年并相继进入立法期。既然这种新的卖货方式在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能够顺利运行,在我地大物博的中国是否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呢?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商丘无时无刻不在消费最怕的无非是用真钱买到假货,即使是用价钱买到假货也是不乐意的,我们看一下假货是如何产生的,首先将目光投向离消费者最远的工厂,工厂每年花费大量资金,购买高新设备,聘请高科技人才,说工厂上半年生产真货,下半年生产假货,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目光投向离消费者最近的零售商他们的资本相加相乘不过5到6万,连购买一台造假的设备都购买不起,如果在市面上买到假货,不妨将目光投向全总代和大中小,他们嫌这60%的中间环节费不够赚取,于是私设黑工厂生产假货,牟取暴利。我们来看一下新的卖货方式是否会导致假货的产生,工厂还是原来的工厂,消费者还是原来的消费者,业务员是在座的老朋友如果他们有生产假货的能力,就不会在这里听我磕磕巴巴的讲课了,不难看出新的卖货方式有以下几点好处:1:货真价实:货真是指没有假货的产生,价实是指一单产品3900元不是由课堂大领导及寝室领导指定的而是有全国物价总局统一制定的。2:优质服务: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商丘有谁看到身边的老朋友对你拳打脚踢收取一分一毫吗?无非是为你提供一个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简称前中后。3:创业良机:这是对消费者最大的好处。太晚了今天就到这了,看到这样的成绩我都没写下去的动力了。伙伴们给点动力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如果生命只是一场碎梦 我为什么还在追逐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费应该按月缴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