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16年移民美国困难造原子弹那么困难,中国却如此容易

帖子主题: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
共&230&个阅读者&
军号:9037798 工分:19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接连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两次核武器打击。对于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一直以来都存在两大流传甚广的说法,但恐怕都有疏漏。认识上的两大误区第一种说法是,原子弹是使冥顽不化的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武士道精神长期以来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日本军人在战场上一直都以顽强和宁死不屈著称,很少有日军主动投降,甚至是在战局已经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日军也宁可选择自杀冲锋或是“神风特攻”之类同归于尽的方式也不愿意放下武器。所以到1945年8月,尽管美军已经攻占了冲绳,兵锋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认为日本肯定还是不会投降,一定会死撑到底。美国依靠原子弹,才彻底粉碎了日本顽抗到底的决心。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情,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关键原因是从1945年2月开始的战略轰炸和代号“饥饿战役”的水雷封锁。柯蒂斯·李梅少将在1945年1月担任美军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后,对日本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采取了夜间低空投掷燃烧弹的新战术,史称“李梅火攻”,从3月到7月底,美军总共出动各种型号飞机33041架次,其中B-29轰炸机1.5万架次,投弹16万吨,其中7月投弹就超过4.27万吨,美军计划8月的投弹量将超过10万吨!有98个日本城市遭到轰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区被烧毁面积均在50%以上,东京、横滨为56%,名古屋为52%,大阪、神户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毁面积最高,达到96%,甲府为72%,日立为71%。在空袭中死亡约23万人,伤47.6万人,失踪2.4万人,有244万幢建筑物被毁,800万人无家可归。3月9日夜间,一个晚上的空袭就造成东京10万人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广岛原子弹轰炸的伤亡人数。173架B-29轰炸机夜袭富山市,将其夷为平地由于这样恐怖的空袭给日本普通民众造成了极大恐慌,李梅又结合空袭实施心理战,通过空投传单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将要轰炸的地点和时间,这就更加剧了平民的惊恐,共有850万城市居民逃往乡村,军事工业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达50%。加上工厂厂区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如航空工业厂区被毁60%,直接导致军事工业产量的急剧下滑——炼油工业产量下降83%,飞机发动机产量下降75%,飞机机身产量下降60%,电子设备产量下降70%,飞机月产量从1944年的平均2340架下降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达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储备为四十万吨,美军第315轰炸机联队对日本炼油厂和油库进行了重点轰炸,共投弹9100吨,至8月,日本炼油能力下降80%,石油储备在轰炸中被焚毁近六万吨,日本的战争潜力遭到了沉重打击,经济几近崩溃,毫不夸张地说以“李梅火攻”为代表的美军战略轰炸,直接动摇了日本维持战争的根本基础。日,美军轰炸神户港口,炸弹如雨同时,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橡胶、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铁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粮食的20%都依赖进口。因此美军决定实施攻势布雷,封锁日本港口、航线,达到破坏海上运输的目的。从3月27日至8月15日,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美军损失极其轻微,仅损失飞机15架。“饥饿战役”的成功实施,几乎彻底切断了日本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1945年8月与1945年3月相比,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几乎完全中断,濑户内海也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在这四个半月中进口物资下降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航运中断,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而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需要,广大平民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终日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饥饿战役”布雷略图所以经过近半年的战略轰炸和水雷封锁,日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创,赖以维持战争的国家机器已经基本崩溃,此时几乎是全靠所谓的精神力量在支撑,但是枪里没有子弹,飞机没有燃料,肚子里没有吃的,光靠精神还能支持多久?所以即使不投原子弹,日本也撑不过一两个月了。第二种说法是,扔了原子弹,就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陆了。美军确实有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计划,但这只是预案。熟悉美军情况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哈尔西上将和斯普鲁恩斯上将两人各自带着一个参谋团队,当一个团队在前方指挥作战时,另一个团队就在后方策划下一场战役,一个战役结束再转换角色。所以在日本本土登陆的“奥林匹克”计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如果真要实施的话,完成各项战役准备至少要到11月,日本无论如何也撑不到那个时候——即使不投原子弹。正如美国战略轰炸评估委员会那份著名报告所说的:“根据战后对当时局势和日本国民经济状况的完整调查,期间包括许多前日本政府领导人的协助和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发动前,日本一定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即使没有投下原子弹,或者苏军没有出兵东北。正式的登陆行动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日本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了。”所以,投原子弹才使日本投降和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日本,快点投降!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坚持不了一两个月,最晚到10月就一定会投降,但是美国人却等不了那么久了!因为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参与对日作战,同意了苏联开出的一系列苛刻条件,包括外蒙古独立的现状须予维持、恢复在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来共同经营、苏联在东北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这些条件如此优厚,使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向睿智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误,甚至有人认为因为罗斯福沉疴重症在身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罗斯福的想法很好理解,1945年2月是美国在太平洋反攻阶段最艰难的时候,以血腥残酷闻名的硫黄岛战役就发生在这时,美国很清楚,随着战线越来越向日本本土推进,日本的抵抗也就会越来越顽强。作为同盟国阵营一员的苏联怎么可以在对日作战问题上袖手旁观?苏联也得参加对日作战,而且是必须的!当然,为了换取苏联出兵的那些条件,损害的都是中国的利益,又不是美国的利益,出卖中国的利益来换取苏联出兵,从而减少美国的损失,何乐而不为?但是到了1945年8月,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战争的发展如此之快,眼看日本就要坚持不下去,苏联出不出兵都已经无关大局。而且苏联这时候出兵那真就是来摘桃子,捡便宜了。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就出兵对日作战,德国于5月9日投降,也就是说苏联将在8月9日前后出兵。所以那时美国最着急的就是要让日本在苏联出兵前投降,这样就可以不用兑现许给苏联的优厚条件。但是一向顽固的日本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那就让原子弹来当一回“棺材”吧。所以,比较确切地说,原子弹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动日本尽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弹更不是改变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战争进程的推进原因。但这一切,既不是为了消灭军国主义,也不是为了美国大兵,而是为了向苏联“赖账”。让全世界看看原子弹的威力除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特别是要在苏联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国扔原子弹还有一个原因,那更是着眼于战后的考虑。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原子弹的,但是原子弹威力到底有多强,如果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世人无从了解。如果没人知道原子弹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慑的作用。美国投入了20亿美元(1945年20亿美元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0亿美元,如果以黄金价格来比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80亿美元)的研制经费,总得最后听个响吧,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给美国的纳税人一个交代,你看我们花这么钱搞出了这么厉害的武器,还是值得的。这也是美国把原子弹的第一个袭击目标选在广岛的原因之一。因为从1945年3月开始的战略轰炸中,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被摧毁的面积都超过了50%,早已经是一片瓦砾废墟,再扔上一颗原子弹,谁知道是原子弹炸的还是之前B-29的功劳?另外,城市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市区的范围在直径5公里最合适,这样的城市规模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出原子弹的威力。因此被美国列入第一批原子弹袭击的四个城市是:广岛、小仓、长崎、新潟,其中广岛和小仓两个城市为首选目标,长崎和新潟两个城市为备选目标。这四个城市的共同点就是,在此前的战略轰炸中,都只遭到轻微的破坏,城市基本上比较完整,而且城市直径都在5公里左右,正好可以用来检验原子弹的威力。特别要说的是广岛,是日军指挥中枢之一,甲午战争时期就是日本大本营所在地,二战后期是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观察者网注:总军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编制级别最大的单位,而当时日本本土总共只有两个总军,第一总军司令部在东京)。同时也是日本陆军最大的集结地和中转枢纽,设有规模巨大的军需品、军火仓库、码头设施。此外广岛市区的东部还有铁路中转枢纽和军火制造、船舶维修等军事工业企业。将广岛列为第一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人以为广岛没有关押盟军战俘,也没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其实在广岛关押有23名盟军战俘,主要是在对日本本土空袭中被击落飞机的机组人员,他们中有10人死于原子弹轰炸。所以,美国向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一是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二是出于战后全球政治格局和话语权的考虑。果然正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投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一颗大炸弹就能毁灭一个城市,这样的威力绝对令人震撼,也使人对美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敬畏,美国也因此凭借原子弹的核垄断,稳稳地座上了战后世界新霸主的宝座。原子弹在广岛大显威力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战争结束后,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原子弹轰炸,努力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战争的受害者。日本就那么无辜吗?以广岛为例,首先是日本重要的军事指挥中枢,在原子弹袭击的8月6日当天,在广岛市区内的日本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属各单位的现役军人总共有23158人,还有约2万名其他单位的军人正在途经广岛中转前往各地,总共有约4.3万名军人,几乎占当时广岛全市总人口的18%。而且广岛还有大量的军事设施和军工企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在战争中都是合法的袭击目标。再看广岛的普通百姓,也一贯对战争相当地支持。日本采取的是地域征兵制,即一个地方的人集中编在一个部队里,以广岛籍子弟编成的日军部队就是第五师团,因此也被叫作广岛师团。熟悉抗战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日军这个番号感到陌生。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打的就是第五师团的后勤部队;南京保卫战中,攻占浦口的就是第五师团,南京大屠杀当然也有第五师团的份;台儿庄会战中,第五师团又是进攻台儿庄的两路日军之一;昆仑关大战,又是第五师团的部队唱主角……可以说,第五师团的官兵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对于这样一支罪恶累累的残暴之师的老家,难道说一点责任也没有?正如唯一一名参加过两次原子弹袭击的飞行员——美国空军退役少将查尔斯·斯文尼,日在美国国会关于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袭击听证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与德国认罪的姿态不同,日本坚持认为它没干任何错事,它的行为是受当时局势的拖累。这种态度粉碎了任何真正弥合创伤的希望。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也许如果日本人真切地了解过去,认清他们国家在战争中的责任,他们将会看到是日本战犯要负起战争的罪责。日本人民应该给远东人民一个答复,是谁把灾难强加给远东各国,最后强加给日本自己。当然如果我们与日本人一道抹煞历史的真相,那么这一点是永远也做不到的。如果日本不追寻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与自己相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们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原子弹袭击使命是全人类最后一次。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应该对原子弹的存在感到恐惧。我就感到恐惧。但回到1945年8月,在战时情况下,在敌人顽固凶残的条件下,杜鲁门总统有义务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来结束战争。我同意杜鲁门总统的决定,当时以及现在。战后曾有人问杜鲁门总统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他响亮地说:没有。接着他提醒提问者:记住,珍珠港的死难者也没有其它选择。”——在南京,在整个中国,死难者也都没有选择。没错,当日本把自己标榜成受害者的时候,“这种态度粉碎了任何真正弥合创伤的希望”。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04677 工分:24909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对日本投原子弹是正确的选择,否则以当时日本的战争疯狂,美军要想占领日本本土,会付出巨大的牺牲,同时日本也要付出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搞不好,整个日本本土大概都会被打成一片废墟,因此,原子弹不仅仅是救了美国大兵的命,也救了更多铁日本鬼子的命,虽然现在日本鬼子动不动就以原子弹为借口把自己装伴成受害者,其实日本鬼子一点都不值得可怜,在整个二战中,日本军队就是一群比野兽更加残暴的野兽。日本民族当时就是一个战争狂热的整体。可惜的是,日本鬼子不用两个弹弹就给吓住了,使盟国失去了进一步打击他的机会。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692613 工分:768
左箭头-小图标
所以就不应该投原子弹,让鬼子拼命抵抗,全部玉碎岂不更好。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10079 工分:984764
/ 排名:327
左箭头-小图标
一个原因:日本人该死!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4条记录]&分页:
&对美国为什么要扔原子弹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美国如何评价毛时代中国核能力
“两弹”是国人的骄傲。但“两弹出世”对中国外交、国防所产生的真实影响,许多人却并不太了解。
本期专题,我们就以六七十年代美国这一“敌对国家”关于中国核能力的情报分析和应对措施为“管”,一窥毛时代中国核能力之“豹”。
美国对毛时代中国核武器发展的真实反应
1、中国首枚原子弹爆炸前美国曾谋求军事打击中国核设施,但因觉得不划算而放弃
早在60年代初期,美国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评估,他们估计第一颗核弹会在年之间爆炸,并在以后的两年可能储存目标为亚洲的少量核武器。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他们曾策划采取“军事行动”炸毁中国的核设施以“阻止”中国成为有核国家。比如在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一年(1963年)7月,美助理国防部部长威廉邦迪就曾要求制订一个对中国核武器制造基地进行常规军事打击,推迟中国核试验的计划。12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给国防部部长麦克纳马拉的备忘录中也指出:采取常规的军事打击是可行的,但是建议考虑使用核武器进行军事打击。肯尼迪本人也曾说过:“你知道,我们让一架不明身份的飞机飞到那儿并摧毁中国的工厂,不是很难的――他们只有一两处――我们能做这件事,或者苏联也能做,而不是面对拥有核武器威胁的中国。”
然而就在中国原子弹爆炸前的几个月的日,美国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对向中国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反对意见:(1)从中国当前的核能力看,不值得因对之发动进攻而冒巨大的军事风险和政治代价;(2)对中国的核设施发动直接军事打击,最多只能使其瘫痪几年(可能是4到5年);(3)如果中国发起重大进攻,美国采取公开行动摧毁中国核设施的威胁也不可取,除非是中国采取真正有威胁性的进攻(核进攻)。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的意见,美国总统约翰逊认为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是不可取的,因为:(1)即使美国充分掌握了关于中国核武器研制进展的初期情报资料,也没有足够把握侦察出所有的重要核设施,即使行动“成功”,也无法绝对地阻止中国在未来几年再爆炸一枚核装置。(2)中国的核能力“在未来一个不能确定的时间里,不会改变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真正的力量关系,也不会影响亚洲军事力量的平衡。”在约翰逊看来,中美之间巨大的力量差异,以及中国核能力的脆弱性,使中国的核威胁减小到了最低的程度。一个有核的中国,处在美国可攻击的范围之内,而中国对美国却做不到这一点。就算中国的中短程核运载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也很难通过袭击驻亚洲的美军基地来削弱美国。因此,“中国的原子弹只会是一个政治工具,帮助中国赢得一些尊重”。对于中国在政治上的这一点收获,美国现在正在采取的措施已经足够,没有必要考虑军事打击计划。(3)从世界政治的角度,如果美国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就没有理由阻止其他国家这样做,比如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就曾有过军事打击以色列核设施的意向,比如苏联对西方世界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等。在这种考虑之下,美国政府逐渐放弃了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的计划。
2、美国不觉得中国核武器有多大军事威胁,他们更担心原子弹让中国领导人更“激进”
其实,美国并不认为中国的原子弹爆炸在军事上有多大的威胁。因为中国1964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准确地说还只是一次核试验,还没有适合的运载工具使其武器化。即便在1965年中国实现了飞机投弹后,无论飞机的性能还是作战半径,不要说对美国本土,即便是对中国周围的美军基地,基本上都无法形成威胁。美国对此还是非常了解的,因此美国国务卿和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在1963年10月讨论中国的核威慑能力时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核能力“不会改变主要大国的力量关系或在亚洲的军事力量平衡……社会主义中国和美国之间力量的巨大的不对称……无论美国的意图是什么,只要中共仍然只有软弱和脆弱的运载系统,他们就不得不考虑军事危机形势下美国先发制人打击的危险。一个有核的中国,处在美国可攻击的范围之内,而自己对美国却做不到这一点,这增加了中共的谨慎”。正因为如此,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才会在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后说“不应该过高估计它的军事意义,因为从试验核装置到储存能被有效地投送到打击目标的核武器还需要多年时间……中国的核装置是原始的和不实用的”。
但是美国非常担心中国掌握核武器后对会在周边事务上更加“激进”,对日韩和东南亚等美国盟友形成威胁,甚至造成核扩散等不可控后果。从中国核武器爆炸前后美国的一系列评估和承诺中可以看出,这种担心主要在四个方面:
(1)、对日韩印和东南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会造成政治和心理压力,降低美国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比如1961年国务院认为:“中国核武器带来的影响,更多是在政治和心理方面,而非军事方面;但它将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亚洲国家中,产生一种‘共产主义是未来潮流’的印象,会使‘许多亚洲国家更加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重新评估中国的军事能力对它们本国的影响,重新评估美国在该地区的能力,它们将更愿意接近中国或疏远美国’,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无疑将因此遭到削弱。(2)、美国政府还担心出现核扩散:如果中国向周边的友好国家(越南和朝鲜)输出核技术,必然造成核扩散,从而其他非共产党国家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来抵抗中国,尤其是日本和印度。这就不避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有核国家。(3)、中国在外交上会更激进,增加了地方的不稳定因素。美国情报部门认为“核装置的爆炸以及为获取核武器能力随后的一些动向,都将被共产党中国充分利用来提高士气和增强民族主义热情。北京所有形式的具有煽动力的宣传机器都被发动起来赞美共产主义的优点和中国人民在‘没有外部帮助下所取得进步’的能力。……中国将利用这种能力去寻求他们所宣称的在亚洲的卓越成就和他们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同时,美国政府情报部门和军界的一些官员认为“中国人会因此觉得很强大,而这无疑会反映在他们对周边冲突的态度上;也许他们会觉得美国将更不情愿介入亚洲大陆,中国政策的调门可能会更加强硬,更加好战。”(4)、会促使苏联处理对外事务时更加激进。比如在肯尼迪看来,赫鲁晓夫上台以来,就主张与西方和平共处,而中国仍然坚持激进路线,支持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因此,中国会把自己的核武器作为“政治武器,以赢得尊敬,促进中立主义,鼓励革命”,提高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声望,使更多的国家追随中国,这将迫使苏联也采取激进政策,以保持它在第三世界的领导地位,这与美国的利益是相悖的。
正因为如此,美国才觉得“中共获得核武器马上会出现外交或政治上的难题,而不是军事上的难题”。正是出于消除政治影响的考虑,美国采取了两种措施:A、在外交上,在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后,美国向盟国确认美国的安全承诺,并声称美国的战略核部队有足够力量“摧毁共产党中国的社会。”以抵消中国拥有核武器后对周边形成的心理和政治压力,同时也能防止其他亚洲国家单独发展自己的核武器。B、在军事上,为了保证这些国家的安全,美国开始谋求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ABM),以尽可能减轻日韩等国遭受到的核威胁。
3、文革前中国核能力飞速进步,毛泽东更加热衷“输出革命”
不可否认的是,一直到1967年,中国核武研制进展大大超出了美国情报部门的预计。比如关于核导弹,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认为“中国60年代末以前不能把核弹头配置在导弹系统上。”关于氢弹,美国情报部门的评估是“不排除中国在70年代初开发出热核弹头的可能性。”很显然美国低估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能力。日,中国成功地进行核航弹试投,这标志着中国拥有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日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而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更是让美国情报部门颇为震惊,时间上他们没有料到中国会这么快,技术上他们对中国的核能力严重估计不足。这些成就都是后来被国人津津乐道的。
尽管尚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突飞猛进与之后毛泽东更加“激进”有必然联系。但在中国拥有实战的核武器仅一年之后,毛就发动了“文革”,对内推行“极左”政策,对外则更加热衷“输出革命”,以“世界革命”为己任:一方面中国更加努力地对外援助,比如给越南大量的军事援助甚至直接出兵帮助越南抗击美国。另一方面则更加积极对外输出革命,比如在缅甸,“1967年6月,我驻缅甸人员强行向华侨和缅甸国民散发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受鼓动起来的华侨学校学生……欲造资产阶级的反,骂缅甸政府总理奈温是反动政府首脑。”在越南,向越南人发放大量文革宣传品,“有的越南人一时碍于情面,不便回绝,便暂时收下,乘无人注意时,再悄悄将其丢弃。中国大使馆有时一天能发放上千本《人民画报》,但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的越南人,大都拿去垫抽屉,包书皮。”等。在柬埔寨,“在新华分社新闻稿上,用毛主席的语录‘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来影射西哈努克亲王。……柬埔寨学生轮流来大使馆参加劳动,外电报称:中国大使馆训练‘柬埔寨红卫兵’。”而在东南亚,中国的电台广播直接向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发出号召反美反苏搞颠覆,支持马共在新加坡搞革命等。正是这些激进行为,让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不断,据查,文革初期中国先后与10个国家发生严重外交冲突,与30多个建交国发生外交纠纷。使得中国的外交环境更加恶劣。
4、文革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核武发展,直到1981年以后中国才对美国形成真正的核威慑
“文革”不仅让中国在外交上损失惨重,更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美国的情报部门在情报中很明显地指出:“根据红卫兵的大字报,革命斗争已经发生在负责核武器和导弹开发的政府部门。国防科工委负责人聂荣臻已经受到了零星的攻击。另一个政治干预迹象是北京对待最近第六次核试验带有一种明显‘大跃进’式的宣传。当毫无畏惧地采取鲁莽行径的‘革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称赞时,那些一步步解决科学问题的无名提倡者却受到批评。”在1969年的国家情报评估中,他们认为“由于中国不健康的政治局势,中国的核武器计划任何显著进步的可能性都会减少。”几个月后,他们再次认为“有显著迹象表明文革已经侵入到国防科学技术部门的最高层和负责导弹与核技术开发的政府部门中,但是我们还不能确认这种破坏在哪里发生,也不能评估这种损害有多严重。尽管文革野蛮的、狂热的一面己经消退,但是未来对尖端武器计划负面政治影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美国情报部门关于“文革”对中国核武器计划的影响的分析基本上还是准确的。当时,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兰州铀浓缩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的大批科技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些工厂也面临停产的边缘,大量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被破坏,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也受到严重干扰和削弱。而文革对中国核计划的迟滞从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A、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的部署方面,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成功后,1967年美国情报人员预测中国“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的有限部署可能将在未来约6个月内开始。1968年后当核弹头的数量不断增加时,这种部署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这些部署将可能威胁美国基地、从日本到菲律宾、南亚和印度北部的重要城市。”然而直到1969年中国才真正开始部署中程导弹,而且部署数量很少,其中固然有由于东风二号地对地导弹存在“推进剂燃料不好贮存,临时加注很费时间”的缺点而进行更新换代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文革对核计划产生冲击造成了生产混乱所致。
B、在中远程导弹方面,中国早在1967年5月就已经成功实现了液体中程地对地导弹飞行试验的成功。1970年1月再次进行短射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日,中远程地对地导弹长射程试验获得成功。因此,美国情报机构预测;如果在1974年末或者1975年上半年达到初始作战能力的话,中国将具备覆盖可能包括莫斯科在内的苏联欧洲目标的象征性能力。然而自1971年末试验以后,由于文革的影响,中远程地对地导弹的进一步研制工作儿乎陷入停顿状态,直到1975年经过调整、整顿才出现转机。
C、在远程导弹方面,最大射程为13000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是从1965年就开始决定研制的。美国情报部门评估称“有证据表明到1967年下半年中国可能开始进行飞行试验。……1970年代初就会有几枚携带裂变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投入使用。……可能将在1970年初研制出百万吨级当量的洲际弹道导弹弹头。……1972年初拥有初始作战能力是可能的”但是到1968年夏,他们发现“中国在现代武器的开发和生产上所用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几年前我们根据他们明显的进步而做出的判断”,他们认为这肯定与文革有关,“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不仅仅贯穿于经济的生产和运输出现推迟,而且在涉及指挥和管理尖端武器计划的重要机构内部出现了政治上的混乱。”中国在、1973分别进行了洲际弹道导弹飞行试验,但是由于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均未获得成功。直到日中国才成功进行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全程试验。这个拖延,主要是受了文革动乱的影响。正因为中国的导弹核试验并未取得美国所设想的成功,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威胁降低了,在日正式签定的核不扩散条约中几乎没有提到中国,而且美苏都相信中国不会扩散核武器。
正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使得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部署不断迟滞,而直到1981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服役,中国才真正具备了对美国具有实质意义的核威慑能力。中国核导弹的射程、服役的时间和打击范围如下表所示:
中国导弹的打击范围和服役年份表(图片来源:詹欣《美国情报部门对中国军事的评估()》)
具体各型号导弹的覆盖范围如下图所示:
中国洲际导弹核力量的射程评估猜想图(图片来源:环球网)
也就是说,整个毛泽东时代,中国对美国的威慑能力仅仅停留在美军在东亚的几个基地中,而且当时美国积极谋求在东亚部署的反弹道导弹系统(ABM)使得中国导弹的打击能力更加有限。反导系统的效果如何呢?据1966年底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保护美国免于70年代中共攻击造成的伤亡的有效性”进行估计,他给出的数据表明,根据当时中国的导弹水平,如果有防御体系,整个70年代面对“中国威胁”就可以达到“零伤亡”。尽管这不无夸大的成分,但的确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也难怪90年代美国安全专家说“在年之间,由于中国并不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因此中国对于美国的核威慑是不可信的。而直到最近二十年中国相对于美国的最低核威慑才变得可信”。
5、1969年美国为了让中国牵制苏联,阻止苏联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
中国当时的核能力到底如何呢?是否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保护中国不受欺负呢?其实很难。最典型的例子是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冲突之后,即便中国已经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如果不是美国压制苏联,中国就有可能遭到来自苏联的核打击。据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回忆说:“日,国务院的一名中级官员、苏联问题专家威廉斯蒂尔曼同苏联大使馆的一个官员共进午餐。这个苏联官员突如其来地询问,如果苏联对中国的核设施发动袭击,美国会作何反应。”而10天之后的《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中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不管此事是否真如传言所说是美国官员故意透露出去的,这都表明苏联的确曾经有过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计划。《纽约时报》记者哈里逊索尔伯里的著作《中苏战争》也印证了此事:“一位最优秀的苏联科学家,在1969年春曾同他的美国朋友谈到,苏联已非常讨厌中国,有可能爆发战争。他说,‘假如发生战争,我们就不会像你们美国人那样,只是小打几下,我们是要彻底干的。’”日本的学者小山内宏也说,“苏联正在策划的对中国的战争,将是一场世界上从未经历过的战争,也就是说不但使用原子弹,而且将使用氢弹。……1969年,苏联战略导弹部队副司令弗拉基米尔叶托卢勃科中将被任命为苏联远东军司令一事,完全证实了这种看法的正确性。”
而这场危机是如何化解的呢?真的是靠中国的核武威慑么?显然不是。几乎在所有人的眼中,苏联的核打击是当时的中国所无法抵挡的。而正是美国的表态压制了苏联的战争欲望,依基辛格的话,当时的美国政府认为苏联在军事上“击毁”中国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从一开始,尼克松总统和我就确信美国不能接受苏联对中国的军事进攻……如果莫斯科在侮辱北京而使其丧失战斗力方面得逞,苏联的全部军事力量就可以投向西方,从而显示出苏联的冷酷无情和美国的软弱无能……这样一来,日本和西欧便会屈从于苏联的其它要求,更不用说在苏联周围的许多小国了。”尼克松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到时,核污染会直接威胁驻亚洲25万美军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苏联得逞,整个世界就会畏惧。“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因此1969年11月,尼克松在关岛之行中对苏联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如果一个核国家威胁一个同我们结盟国家的自由,或者威胁一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对我们的安全及整个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正因为如此,苏联才放弃了打击中国的核计划。
当时中国核能力到底如何也可以从周恩来的话语中管窥一二,1969年为化解中苏战争危机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进行会谈,谈话中周恩来曾明确说:“你们说我们想打核大战,我们的核武器达到什么水平,你们是清楚的。”以前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说明对苏联核威胁的强硬表态,但是细读,似乎很难读出强硬的意思,倒更像是一种让步与妥协。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对抗核威慑的能力,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底气十足。
1971年东风三号导弹部队服役,中国对苏联才真正有了实质意义上的核威慑。直到1981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服役,中国才真正做到了对美国都具有核威慑能力。而后者真正形成战斗力,则是在更久之后。
从无到有,“两弹”元勋们为增强中国国防力量所做的努力值得尊敬,我们绝对不应该低估“两弹”对中国国防的重要价值。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核武水平确实还不足以真正让国家不受任何欺负。
您觉得毛时代中国对美国有无实际核威慑?
将投票分享到: 微博
专题评价:
还可输入140字
:北京市某高校周边“红灯区”性工作者生存现状纪实报告
:80后女孩出差朝鲜的惊魂5日:买俩白菜被围攻 /2IAnar7
某门户对专题颇多批评,但手段并不高明
若该作文改由历史教员阅评,恐怕是要得零分的>
中国革命的种种苦果说是知识分子的误入歧途所致
专题搜索: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来信时#改为@) ,010― 出品: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看今日话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困难立地造林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