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员为何要重返中国登上月球的宇航员?

美国重返月球想打翻身仗 中国登月还要等待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美国重返月球想打翻身仗 中国登月还要等待
.cn 日&12:00 世界新闻报
  预算高达千亿美元 意义等同首次登月
  要使用新一代登月飞行器,最终目标是登上火星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 洪 剑
  9月20日,美国宇航局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继“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太空后,宇航局又有大手笔――传闻已久的登月计划终于“浮出水面”。在华盛顿总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亲自上阵,揭开了该计划的“神秘面纱”:2018年前,4名宇航员将乘坐新型飞船登陆月球,整个登月计划预算高达1040亿美元。
  美国为何要重返月球?
  “我们将在月球上留下新的足迹!”这是布什总统去年1月提出“新太空计划”时的豪迈宣言。按照这个计划,美国将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太空基地。总统有令,宇航局自然全力以赴,于是,就有了这次“2018年之约”。
  对于布什来说,登月计划能收到凝聚人心的效果,从而为他争取更大的支持率。尤其是现在,飓风给美国人造成了重大创伤,宏大的登月计划此时出台,可以振奋人心。此外,“发现”号的太空之行获得圆满成功,甚至得到“意义不亚于人类首次登月”的评价,使得人们对美国宇航局重拾信心。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是催生美国登月新设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起人类航天史上的悲剧,也唤起了美国人对美国航天发展政策的反思,多个政府机构加快了对航天政策的审议进度。布什的登月计划正是以这一审议结果为基础的,它把登月作为美国未来几十年航天事业的重点。
  同时,对美国何时完成国际空间站义务、现有航天飞机“退役”时间、开发新型航天器等多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新太空计划”也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分析人士认为,包括登月计划在内的“新太空计划”有望给暂时陷入危机的美国载人航天事业注入新活力,美国宇航局可以借此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要使用新一代登月飞行器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他当时乘坐的是“阿波罗登月舱”。受到原有技术的限制,“阿波罗登月舱”只能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区域;而在此次全新的登月计划中,只要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月球区域,宇航员都可以控制新型“登月舱”降落在那里。
  格里芬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将使用新一代登月飞行器,它可以进行月球全球范围的登陆和探测活动。”此前,研究人员曾在月球南极区域发现冰晶态水,因此那里很可能成为2018年的首选着陆区。
  在美国宇航局描绘的这幅“登月图”中,4名宇航员将会作为“先头部队”重返月球,在那里建造一个拥有居住、发电、通讯等多重功能的太空基地。宇航员首先要在月球上找到合适的能源和水源补给,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建造基地。为了让宇航员能够在月球上自由活动,宇航局正在研究新型的“月球漫游车”。如果一切顺利,宇航局还将从2018年开始开展常规登月计划,每年至少到月球上“做客”两次。
  格里芬介绍说,登月任务中将采用新一代宇宙飞船系统。宇航员乘坐的“飞行舱”由运载火箭搭载升空后,与预先发射并进入环绕地球轨道的“地球出发站”和“登月舱”两个飞行系统对接,组成稳定的飞行器联合体系统,随后共同飞赴月球。
  鉴于此前航天飞机的失事惨剧,搭载宇航员的“飞行舱”被安置于航天飞机的最高位置,而且特别设有“逃逸塔”系统,使飞行事故几率大幅度降低。格里芬总结说:“以往的载人航天器都是针对‘低地球轨道’飞行而设计制造的,而要实现真正的登月飞行,新一代远程载人宇宙飞船将是整个计划的成败关键。”
  终极目标是登陆火星
  航天飞机重返太空、新型飞行器取代航天飞机、重返月球,这是美国太空计划的“三部曲”,但是,这些还只是铺垫,登陆火星才是这部“宇宙大戏”的高潮。美国计划在2030年之后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因此,登陆月球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科学家可以利用月球基地探索和解决火星探险的难题;同时,由于月球的引力较小,从那里发射飞船到火星将更加方便,而且可以节约很多费用。
  在电影《少林足球》里,周星驰说:“回你的火星去吧,地球太危险了。”对宇航员来讲,事实可不是这样,火星上面才是危机四伏。火星表面满目荒凉,平均温度在零下50摄氏度,台风和沙尘暴是“家常便饭”。
  航天专家指出,载人火星探险至少需要3年时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燃料、水以及其它供给物品,都要准备充足;还需要足够的人员储备 ,因为3年中,宇航员难免会出现生病、遇险等意外情况。就连阿姆斯特朗也在不久前说,人类至少要等到20年后才可能实现火星之旅,因为科学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发更先进的太空船技术,还有屏蔽功能更强大的太空辐射防护罩。
  谁将在美国之后登月?
  美国财大气粗,加上航天技术独步全球,所以在“月球之旅”中遥遥领先。其他科技大国也不甘心碌碌无为。俄罗斯是最有希望继美国之后登上月球的国家。不过,在前苏联解体后,资金的严重短缺造成俄罗斯的航天工业一直停滞不前,从1996年以后,俄罗斯就没有进行过星球探测计划。
  俄罗斯现在正重新启动太空开发计划,俄航天设计师已经研制出新式登月飞船,并将在今年夏天首次试飞。俄罗斯政府还决定将105亿美元的款项用于未来10年的航天事业,其中就包括和美国联合展开登月行动,俄罗斯新研制的“快帆”号飞船据说完全符合登月要求。
  日本也不甘落后,将于2025年在月球建立一个基地,让人性化的机器人打头阵,做与众不同的月球“拓荒者”。印度的登月热情也不断升温,计划在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
  欧洲航天局更是有惊人发现,他们的“斯马特1号”探测器不久前在月球上发现了一个可以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地方,具体位置是在月球的北极附近。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们为此兴奋不已,他们期待着能早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人类定居点。为此,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010年左右向月球发射登陆器,并争取在202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中国登月还要等待
  探月只是第一步 不少难题需解决
  《世界新闻报》记者 鲁晓冬
  日,时任中国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的孙来燕宣布,中国已经启动了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计划。这其中,第一期工程(即“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多年从事行星地质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先生,曾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将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均为不载人的月球探测行动。
  欧阳院士介绍说,所谓“绕”,即将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到环绕月球运行的圆形轨道上,对月球的资源进行先期的勘探,为以后更深远的探测计划“探路”。目前已经启动的,就是这一阶段的探测计划。
  所谓“落”,指的是发射一个无人探测器,使其安全在月面上着陆,但该探测器不具备返回地球的功能。只是将探测获得的数据发回地球。所谓“回”,就是发射一个无人探测器,其不仅要能安全在月球表面着陆,实施探测,还必须能够离开月球,并将采集到的月球表面土壤或岩石的样本带回地球。
  在谈到中国从事探月计划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时,欧阳院士表示,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能对探测卫星实施精确控制方面。中国已经成功实施的包括发射“神舟五号”在内的许多航天任务,其运行轨道高度均不超过36000公里,基本都是在地球附近完成的。
  可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有38万公里左右,如何能保证探测器飞行这么远的距离,而不出偏差,准确到达目的地。另外,探测器将要向地面发回大量的科研数据,这就对现有的通信技术提出了挑战。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欧阳院士特别指出――“探月不等于登月”。探月只是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并不等于立即派航天员上去,从完成探月到实施载人登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阳院士对记者反复强调,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
】【】【】【】【】
 电话:010-8   欢迎批评指正 |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网天极网用户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
为何美国未重返月球?驱动之家 11:05
  据美国科学网站报道,刚刚过去的12月11号是人类最后一次登陆月球42周年纪念日。日,美国阿波罗17号在月球表面着陆。这不仅是人类最后一次载人登月,也是人类最后一次离开低地球轨道。直到今年前不久的猎户座飞船发射,时隔40多年,美国宇航局终于再次摆出了飞往更遥远空间的姿态。在这样的时刻,回顾40多年前我们是如何登月以及后来我们又为何放弃登月,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阿波罗17号:人类的最后一次登月
  阿波罗17号的乘员组包括指令长尤金?塞尔南(Eugene A. Cernan),指令/服务舱驾驶员罗纳德?埃文斯(Ronald E. Evans)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P. Schmitt)。同时,阿波罗17号也是首次在乘员组中包括一名科学家的阿波罗登月任务――哈里森?施密特是一名地质学家。此次飞行的主要科学任务包括“在预先选定的陶拉斯-利特罗(Taurus-Littrow)峡谷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并取样;布设并开启月面科学实验设备;开展空间飞行实验以及月球轨道和地月转移轨道飞行期间的摄影摄像工作。”
  哈里森?施密特于196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以及哈佛大学工作,并在1965年参加宇航员训练。阿波罗17号是他首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他也幸运地成为首位宇航员科学家并抵达月球表面。和他一同前往月球的还有尤金?塞尔南。这是一名航天老兵,此前在1966年搭乘双子星-IX-A飞船进入太空,随后又在1969年5月份执行阿波罗10号飞行任务,担任登月舱驾驶员职位,在那次飞行中他们抵达了距离月球表面仅有90英里(约合145公里)的轨道位置。以下是即将抵达月面时的部分通话内容记录:
  04 14 21 43: 施密特:准备!距离25英尺,下降速度2英尺,燃料充足,下降速度2英尺,距离10英尺。
  04 14 21 58: 施密特:着陆!
  施密特将“挑战者”号(Challenger)登月舱降落在预定的陶拉斯-利特罗峡谷地区,该地位于澄海地区东南方向,是一片在地质上非常重要的区域。此次任务的规划者们希望这片区域能够提供大量的珍贵信息,从而帮助揭示月球表面的地质历史。着陆之后,宇航员小组便开始了对着陆区月面的观测工作。
  04 14 37 05: 塞尔南:你知道,我注意到在地球反照和地球阴影下还是很不同的。现在的地球非常明亮,但即便没有地球在这里,你也很难看到星星。噢,看呐,那边那块石头!
  04 14 23 28: 施密特:真是难以置信,真是难以置信。
  在经过数小时的准备工作之后,塞尔南踏上了月球表面:
  04 18 31 0: 塞尔南:“我正在扶梯上,休斯顿,我马上就将踏上陶拉斯-利特罗的月面。在此我想将阿波罗17号的这第一步献给所有那些让这次任务成为可能的人们。杰克,我已经出来了。噢!我的上帝!真是难以置信!难以置信,太阳底下太亮了。好吧,我们降落在一个非常浅的低洼区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着陆器有些倾斜。但那非常浅,就像一个餐盘。”
  两名宇航员释放出月球车,并开始着手在着陆区附近布设月面科学实验设备:一个实验包以及一包炸药,后者用于完成此前一系列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实施的月震研究任务。他们的首次月球车考察之旅取得了大量月球表面岩石样品。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宇航员们又完成了另外两次月面行走,继续在月面上行驶并采集样品。
  后来在美国宇航局口述历史项目中,施密特曾经这样对历史学家卡罗尔?巴特勒(Carol Butler)讲述当时他对着陆区的印象:“那是所有阿波罗着陆区中地形最复杂的。那是故意选择的区域。我们拥有三维视野,那些山脉,让我们去取样。你的脚下是月海玄武岩,而在山坡上就可以取到月球高地岩石。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显然非常年轻的火山物质,此前在照片上就被发现过但当时还不是很清楚。不过最后我们在肖特陨坑(Shorty crater)附近取到了那些稍显橘色的特殊月壤。”
  当年美国为何会开展阿波罗登月项目?
  阿波罗17号是这一从1963年开始执行的庞大的阿波罗计划的高潮顶点,也是继此前“水星”计划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的又一项雄心勃勃的航天项目。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很快便陷入针锋相对的冷战之中: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随后发展到大举开发可以攻击并摧毁远在半个地球之外敌方国土的战略导弹技术。继续发展下去,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制高点终于从大气层来到了低地球轨道,最后一直延伸到了月球――终极的军事制高点。随着这一切的迅速进行,两国都投入巨大资源发展先进火箭技术以及载人航天技术。1961年,苏联抢先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而当时距离他们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才过去了4年。
  美国立即对此做出反应。随之,太空变成了向公众展示国家军事与技术力量的展示平台。太空航行技术的发展无法离开政治的裹挟:随着美苏关系进一步紧张,美国开发火箭和太空飞船的动力是希望能比苏联飞的更快,更高,尤其是在一些地缘政治危机上演――如古巴导弹危机以及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等的背景之下。两个国家都随时准备好毁灭对方。
  随着航天项目的进行,它逐渐受到来自更加广泛的军事工业体系在科研方面的支持,而这正是艾森豪威尔总统仅仅在数年之前还在担心的问题。艾森豪威尔总统本人对于发展航天技术并不热心,他还曾经打算故意贬低苏联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的重大意义。
  然而美苏之间日趋白热化的冷战让任何旨在确保首先打击手段的项目可以拥有巨大的政治资本和政府投入。而这些投入中有一小部分逐渐也渗透到了以和平与科学为宗旨的民用航天领域。
  1966年,美苏航天竞赛的高峰期。美国宇航局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政府预算拨款,占到当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开支总额的4.5%,合计59.33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30亿美元)。此时的美国已经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进展:水星计划已经达成目标并顺利结束,而作为其下一阶段的阿波罗计划正在按计划推进。而就在此时,继续开展航天项目的社会和政治支持基础逐渐开始消减,并终于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之后消失殆尽。在那之后,美国宇航局仍然继续执行了若干次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月球上再次进行了5次着陆行动,其中阿波罗13号项目由于遭遇机械故障而未能取得成功。
  美国放弃继续登月的原因:国家优先级的改变
  就在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之后,美国宇航局开始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空间站的建设上。1970年,美国宇航局宣布阿波罗20号将被取消,并将精力用于开发美国的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日,美国宇航局又进一步明确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三次登月飞行将是阿波罗15号,16号和17号。但即便是这样也已经是美国宇航局顶住压力努力争取的结果:在1971年,美国白宫要求美国宇航局将阿波罗15号作为整个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但经过争取,阿波罗16和17号计划得以保留下来并最终成行。原本为阿波罗18号项目接受训练的哈里森?施密特也转而执飞阿波罗17号项目,原因是当时美国宇航局受到压力,要求必须将一名科学家送上月球表面。
  日,塞尔南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踏上月面的宇航员:
  07 00 00 47: “鲍勃,这是尤金,我正站在月球表面,我迈出了人类在此的最后一步并即将返回地球,或许要再过一段时间才会回来,但我相信不会太久。我想历史将记录下,今天美国所接受的挑战将如何塑造人类明天的命运。我们即将从陶拉斯-利特罗地区离开月球,正如我们从这里踏上月球,上帝保佑,我们将会回到这里,带着所有人类的和平与希望。愿阿波罗17乘员组一路平安。”
  展望未来:新时代的曙光
  然而在塞尔南说出上面这段话之后的整整42年之中,再也没有人踏上过月球表面。美国宇航局在1966年之前所获得的那种高额预算水平再也无法维持,尤其当1973年遭遇石油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关注重心不得不发生改变。向航天领域投入资源当然仍然还可以继续,但将面临严苛地多的预算限制,从而束缚了美国宇航局接下来继续开展科学研究计划的能力。不过即便非常困难,美国宇航局在那之后仍然成功完成了一系列伟大的项目,包括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研制以及大量极其成功的无人和卫星。
  这种重心的转移对于政策制定者们规划未来的月球与其他航天探测计划产生了重要影响。乐观主义者们曾经认为人类将很快登上火星,但这种想法不久便烟消云散了。而当美国宇航局全力开发航天飞机之后,美国也失去了向月球再次发射载人飞船的能力――强大的土星-V火箭不再继续生产,而是被转移到了博物馆供游客参观。而曾经支持了整个军事与民用航天的技术与生产领域也逐渐萎缩,下滑。1972年,根据美苏两国“限制战略武器会谈”(SALT)的成果,两国各自冻结了可供部署的战略导弹数量,两国也各自逐渐放慢了这方面的技术开发工作进度。冷战的气氛逐渐缓和,随之逐渐冷却的还有将人类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的热情。
  自那以后,美国宇航局也曾多次表达过要将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的想法,但对于实现的时间往往都是以数十年为单位,语焉不详。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知道最近,美国宇航局所开展的所有航天活动都完全是局限在低地球轨道的,另外还有耗资巨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以及开展的火星探路者,机遇号/勇气号,以及好奇号等一系列火星探测器项目。还有其他各种因素让美国政府难以对开展航天项目持续保持关注,比如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就让美国深陷泥潭,耗费了美国纳税人至少5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而近期美国宇航局的猎户座飞船是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启的明确信号,这次还有很多新的参与者参加进来,包括SpaceX一级轨道科学公司等等。人类重新开展对月球,火星乃至其他太阳系天体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那将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探险行动,让我们得以更好的理解我们这颗行星,太阳系,乃至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更加重要的是,这样的航天项目将提升整个国家的精神,展示科学与技术对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性,而这将最终帮助我们应对并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最重大顾虑:我们这颗行星的健康。
  或许塞尔南在42年前所说的和所期待的将会成真:我们在月球上的缺席将是暂时的,人类将会再次踏足另一个新世界。
(作者:驱动之家责任编辑:王春莲)
IT新闻微信公众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新鲜资讯
使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
您可能想看的内容
大家都在看&&&新闻热线:021-
美国副总统彭斯:美国将重返月球
&nbsp&nbsp&nbsp&nbsp北京时间6日凌晨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美国副总统彭斯表示,美国将重返月球,为人类前往火星打下基础。&nbsp&nbsp&nbsp&nbsp彭斯在国家太空委员会首次会议上致辞时说:“我们将使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我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在月球上插旗子和留下脚印,也是为美国宇航员前往火星和更远太空奠定基础”。&nbsp&nbsp&nbsp&nbsp他还说,美国“几乎半个世纪曾经在登月竞赛中处于领先”。他表示,“现在我们在21世纪争夺太空中取得胜利”。&nbsp&nbsp&nbsp&nbsp彭斯说:“日前我们庆祝了苏联卫星发射成功60周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空改变了历史。而后开启了太空竞赛”。&nbsp&nbsp&nbsp&nbsp他认为,“这迫使美国采取行动”。他还承认,“最初是苏联处于领先地位,但12年后美国开始领先”。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美国副总统彭斯:美国将重返月球
日 07:46 来源:新浪财经
&nbsp&nbsp&nbsp&nbsp北京时间6日凌晨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美国副总统彭斯表示,美国将重返月球,为人类前往火星打下基础。&nbsp&nbsp&nbsp&nbsp彭斯在国家太空委员会首次会议上致辞时说:“我们将使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我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在月球上插旗子和留下脚印,也是为美国宇航员前往火星和更远太空奠定基础”。&nbsp&nbsp&nbsp&nbsp他还说,美国“几乎半个世纪曾经在登月竞赛中处于领先”。他表示,“现在我们在21世纪争夺太空中取得胜利”。&nbsp&nbsp&nbsp&nbsp彭斯说:“日前我们庆祝了苏联卫星发射成功60周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空改变了历史。而后开启了太空竞赛”。&nbsp&nbsp&nbsp&nbsp他认为,“这迫使美国采取行动”。他还承认,“最初是苏联处于领先地位,但12年后美国开始领先”。人类为何重返月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经历了第一次探月热潮,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梦,取得月球探测最辉煌的成果。1994年,美国的克莱门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首次获得了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证据,人类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这颗与地球相守了数十亿年的星球。全球开始第二轮月球探测热潮,日本、欧洲、中国和印度成为月球探测俱乐部成员。日凌晨,肩负“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于日实现了探测器着陆,随后完成嫦娥三号最重要的科学任务:观天、看地、测月。“探月”将对百姓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是否能改变我们的衣食住行呢?监测环境“太阳耀斑”早知道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介绍,嫦娥三号探月主要承担三项任务,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这三项科学任务和百姓生活也是相关的。例如首次在月球上应用的极紫外相机,将对地...&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嫦娥”近况日18时5分4秒,“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升空,发射24分钟后,星箭成功分离准确入轨,非常漂亮。经过多次变轨后进入奔月轨道,然后进入月球捕获轨道,整个过程都是精确测控一次成功的,非常完美。“远嫁”月球一年有余的“嫦娥一号”,已经经受了二次月食考验。在进出月食时,“嫦娥”全靠卫星指针化运转。在月食的阴影中,“嫦娥”有近6小时无法通过太阳帆板获取太阳能,相当于处于信号盲区;能量储备成为它能否顺利运行的最令人担心的问题。然而,令中国科学家深感欣慰的是,“嫦娥”运行指数良好,能量储备甚至还有多余。日凌晨1时26分,“嫦娥”获取了月球南北纬70度之间的影像,不久,由咱们中国人制作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月球三维图将揭开神秘的面纱。月亮自古以来就让人类感到非常亲切,每当晶莹的月光撒满大地,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温馨,引发人类各种美好的遐想。可是真实的月球上没有大气、磁场和火山,是一个古老的...&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举头望明月,除了低头思故乡,现在你的心里可能还多了一份亲切感吧:那上面有我们的“嫦娥”与“玉兔”哦。你肯定知道我说的不只是神话传说,更是承载着我们中国人“探月梦”的月球探测器和月球车。当然也总会有一些“实用主义者”对此不以为然,他们会问:国家花这么多钱去搞看起来跟我们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探月工程,到底有什么用?其实类似的问题一直在被人提起:“登陆火星有什么用?”“观察遥远的星系有什么用?”……作为一名航天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认为公众完全有权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愿意尝试着来回答一下。其实已经有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过这类问题,这一次,我就来讲一讲那些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用处”吧。先从我们离不开的电脑和手机说起。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启了一个重大航天工程———阿波罗计划。为了完成把人从地球送上月球的任务,宇航员们需要一台计算机来协助控制飞船。这件事现在说起来好像没啥了不得,但是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庞然大物。有多大?一间屋子...&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1958年8月美国先驱者0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火箭爆炸而失败。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表面实现硬着陆。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实现人类登月的梦想,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首批踏上月球表面的航天员。苏联月球17号探测器搭载着世界上第一辆月球车抵达月球。苏联发射月球24号探测器,随后宣布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完成。此后,人类探月高潮结束,进入宁静思考期。苏联月球1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飞掠月球,它从距月球约6000千米处飞过。美国勘测者1号成为首次完全实现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它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00克月壤样品并带回地球。阿波罗17号载人飞船在月球着陆,塞尔南和施密特踏上月球表面。他们是迄今最后一批涉足月球的航天员。此后,著名的“...&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要等到什么时候,人类才会再一次登上月球呢?月球上真会有建成天文台、考察站和月球基地的那天吗?奥尔德林和其他曾经登月的宇航员们还能看到那一天吗?日,携带着“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顺利降落在月球虹湾着陆区,实现了37年以来的首次月面软着陆。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不算太长,却饱含有太多故事和情感的人类探月史吧!飞掠与撞月:“炮弹”们的月球初航在科幻祖师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里,探险家们飞往月球的工具是一枚足够容纳三个人的巨型空心炮弹。由于早期火箭运载能力和航天器设计水平的限制,第一代月球探测器基本上也都是些形状各异的“炮弹”。这些愣头青们对月亮的想法只有两个:要么从她身边飞过,根天线的金属球“月球”1号从月球附近5995千米处——飞过,比“先锋”4号提前了两个多月。9月13日,同样的“月球”2号带着刻有镰刀锤子的五边形徽章第一个命中月球。半个月后的“月球”3号又创造了另一项纪录——首次拍摄到...&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如今,“嫦娥”如愿抵达“月宫”,中国的探月步伐,将迎来新的征程。而中国的神话故事,也将会有更精彩的续篇日的夜晚,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夜晚。当夜,“嫦娥”携带着“玉兔”,在亿万国人的注目中,安全平稳地着陆月面,至此中国成功实现了地外天体的软着陆。按照中国科学家的说法,其落月地点虹湾恰好就是中国古人所称的广寒宫所在地,而古老传说中的嫦娥正是广寒宫的主人。日的夜,给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带来美好情思遐想的广寒宫不再清虚寂寥。中国人千百年来期盼登月的梦想,终于由“嫦娥”变成现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诗人苏轼在世,至少在当晚,他的诗句或许不会如此惆怅。在随后一段时间,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对月球充满幻想与渴望。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苏联发射...&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去年,泰格豪雅跟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合作,如今它又成为中国探月工程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官方选用计时。6月19日,泰格豪雅大中华区总经理潘锦基先生与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兴利先生共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并与到场嘉宾一起观看了震撼人心的火箭发射。其实,泰格豪雅与航天的渊源很深,早在1962年就搭载美国宇航员约翰·...&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