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遇到核袭击时应该怎么办

恭喜,私信发送成功了。
【军事理论】——战役理论
所属文集:
  战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战役知识体系,分为合同战役学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学。战役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用于指导战役实践,为夺取战役的胜利服务。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战役,主要研究战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役的产生和发展,战役准备和实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有: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主动权;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战准备;集中兵力,将敌各个歼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发挥人的精神力量;适时、全面的保障;等等。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撰写的兵书,如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在外国,较早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是公元前 4世纪左右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作战经验积累中,作战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较系统地阐述了作战指导问题。进入 20世纪后,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役实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苏军把战役学正式确定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1982年,美军也把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对战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作战纲要》,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理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的战役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的战役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战役规律及其指导规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保卫祖国边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学理论。和平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战争和军事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现代战役的新特点,不断增加战役学理论的新内容,先后出版了多种战役学专著,使自己的战役学理论保持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战役学是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战略学、战术学共同组成军事学术的主导部分。战役学与军事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战役学对战略学和战术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战略学理论的指导,并以理论成果对战略学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战术学理论起指导作用,并受战术学理论一定程度的影响;促进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后勤学、军事运筹学、军队训练学等学科的发展,并吸收诸学科的理论成果,促进自身的发展。
  空军战役,是空军战役军团单独或在其他军种兵力协同下进行的战役,分为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和空降战役。空中进攻战役,通常以航空兵为主实施,主要有夺取制空权、削弱对方战争潜力、孤立战场、消灭对方重兵集团等战役。防空战役,以航空兵、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为主实施,通常是大规模合同战役的组成部分,有时也独立实施;主要有要地防空、战区防空和多战区联合防空等战役。空降战役,主要由空降兵在航空兵等协同下实施。空军战役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年 9月,德军使用两个空军集团军,出动飞机 2000余架,先后对波兰的 50个机场、30多个城市,以及铁路和波军的防御体系,实施了大规模的空中突击,使波军的指挥系统和交通、动员体系瘫痪,阻止了其机动,并为己方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开辟了通道,是战争史上最早的空中进攻战役。此后,苏、美、英、德、日等国,都曾多次进行过百余架至于余架飞机,持续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空军战役,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空军进行了多次以交通运输系统瘫痪为目标的空军战役,即所谓的“绞杀战”,长达 12个月之久,先后出动飞机达 25.5万架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防空部队实施的防空战役,通过空战和对空作战,大量消灭了敌机,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实施了空前规模的空军战役,以高强度的空袭为主要手段,运用先进的侦察器材、电子装备、隐形飞机和大量精确制导武器,38天中出动飞机近 10万架次,总投弹量达9万余吨,摧毁了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伊军绝大部分预定目标,极大地削弱了伊军抵抗能力,完全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空军战役的主要特点:作战空间广阔,突然性、速决性强,合同化程度高,纵深性、立体性明显,电子斗争激烈,强度高损耗大,组织指挥复杂,协同保障困难。现代条件下,空军战役的地位更加重要,独立的空军战役将增多;将更重视打击敌高空乃至外层空间进袭的目标和低空、超低空进入的目标;垂直包围、远程奔袭等方式将广泛运用,对指挥、协同和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役,是军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接照统一计划和指挥所进行的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作战行动。按基本类型,分为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 ;按参战军兵种,分为联合战役、合同战役和军种战役;按空间,分为陆上战役、海上战役和空中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战役(方面军群战役)、方面军战役(集团军群战役)和集团军战役;按作战形式,分为阵地战战役、运动战战役和游击战战役;按样式和地理环境,还可分为登陆和抗登陆战役、空降和反空降战役、空袭和防空战役以及城市战役、山地战役、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江河地区战役、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高寒地区战役,等等。战役是介于战争和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在古代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对较大规模的作战通常称为“某某之战”,如著名的长平之战、成皋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战役性的作战行动。在外国,17世纪以前,多把大规模作战称为“会战”。“战役”一词,在中国始见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史料中,当时称甲午海战为“甲午战役”、“日清战役”等。1908年,蔡锷提出战役是一个作战等级,并指出:“军者,战役中能独立专任一方面之战事者也。”此后,战役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使用日渐广泛。在前苏联,使用战役这一术语始见于20年代。美国长期不使用战役概念,直至1982年才在其《作战纲要》中使用了“战役”一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单一的陆军战役到诸军兵种合同战役的发展过程。战役通常由战役准备和战役实施两大部分组成。战役准备,是战役军团在战役发起前,根据上级意图、敌情、任务、地形等情况,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的。战役准备必须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制定多种方案,做好多手准备;要有重点、周密、迅速、隐蔽地进行;要防止敌人的破坏和袭扰,保证各项准备工作按时、顺利完成。战役实施,是敌对双方力量和智慧连续、激烈较量的过程,包括战役发起至战役结束的全部作战活动,通常区分为若干战役阶段,一般程序是:机动展开或预先展开兵力兵器;火力突击或火力反击;突击首歼目标或抗击首次突击;扩张战果、发展胜利,或反突击、稳定态势;适时结束战役。战役实施过程中,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和侦察,全面掌握并处置各种情况;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兵力、火力和变换战法;保持各军兵种部队的密切协同,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不断鼓舞士气和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组织战役保障。战役是达成战争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的基本手段;较大规模的战争,通常包括若干战役,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可能由一次或数次战役成。战役是直接服务并受制于战争全局的,而战役特别是重大战役的成败则对战争的胜负起关键作用。战役通常包括若干战斗,并直接运用战斗来达成战役目的 ;战役的胜负,受战斗特别是重大战斗的影响。战役是在作战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其规模不断扩大,样式不断增多,内容形态越来越复杂。随着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现代战役的立体性、纵深性和速决性不断增强;高投入、高消耗越来越突出;合同战役、立体战役、联合战役等已成为基本形态,并向立体化、电子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战略导弹部队战役&
  战略导弹部队战役,是战略导弹部队按照统帅部的企图和统一计划,为达成特定的战略目的或战略性战役目的所实施的若干次核突击的总和,分为核突击战役和核反击战役。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地区使用核武器,并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在遭到核袭击时实行战略导弹部队核反击战役。前苏联称战略导弹部队战役为战略火箭军战役、战略核力量战役。美国使用战区核战争的概念。美、英、法等国都十分重视对战略导弹部队作战的运用。其打击目标,主要根据核战争的性质,战略或战役目的,以及敌对双方的具体情况确定。20世纪 70年代之前,美、苏都强调以打击城市经济目标为主。随着美、苏核均势的形成和武器精度的提高,逐步转变为打击军事目标为主。其任务,一些国家军队主张打击对方战略核力量基地、核武器库、重要海空军基地,以及高级指挥机关、通信枢纽、战略防御系统、重要工业基地和政治、经济中心等,以削弱对方战略进攻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和战争潜力,从政治上、精神上震撼对方;有的国家则强调实施警告性打击,以动摇对方发动核袭击的决心,破坏其战略企图,制止核战争升级等。为严防对方突然袭击,美、苏认为必须预有准备、快速反应和适时突击,并于80年代以来积极推行战略防御计划。战略导弹部队战役,不是敌对双方兵力兵器在战场上的直接交锋,而是用预设、机动阵地,核潜艇等从远距离发射核导弹,实施核突击,其作战空间广阔,打击目标多样,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分;突然性强,情况复杂、激烈、残酷;系统性强,指挥、协同和保障复杂、困难。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集中兵力、火力,出敌不意地适时而有重点地对敌实施打击,并严密防护和隐蔽伪装。一般分为若干次核突击,每次由若干次导弹齐射组成,并对若干不同目标分别进行核突击。美军认为,首次密集核突击是最猛烈的突击,以后的密集核突击可隔数小时或数昼夜。现代条件下,核打击的目标和种类将增多,灵活性将更大,外层空间将成为新的战场。
  战役法,是指导战役军团进行战役的方法。按类型,分为联合战役法、合同战役法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法;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战役法、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法和集团军战役法;按样式,分为进攻战役法和防御战役法以及其他不同样式的战役法等。“战役法”一词,1922年由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的斯韦钦教授首次提出。50年代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将“战役法”作为军事术语广泛使用。有的国家军队把“战役法”也称为战役学。战役法是随着战役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在此之前的作战实践及其经验总结中,早已出现许多属战役法性质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以退为进等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产生了陆军战役法和海军战役法。其中,陆军战役法主要包括诱敌伏击、前后夹击、分进合击、正面强攻、迂回包围、夜间奇袭、围困和筑垒据守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了合同战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其之后,陆续形成了空军战役法、防空战役法、空降战役法、战略导弹部队战役法等;两翼迂回、钳形攻击,中间突破、两翼卷击,四面包围、多点突击,地空(海空)一体、立体突击和依托阵地、顽强抗击,利用空间、节节抗击等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法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的战役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灵活机动的战役法。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诱敌深入,创造有利战机 ;正面佯攻,侧后攻击;围城打援,攻城阻援;以攻为守,各个击破等。由于各国军队的状况不同,各种战役的情况不同,战役法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战役部署、战役协同、战役指挥和战役行动的方法,战役保障的措施等。战役法受战略的制约和指导,同时指导和制约战术。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的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不断增强,战役的纵深性、立体性日趋明显,战役法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战役部署与战役协同&
  战役部署,是对战役编成内的兵力所作的任务区分、编组和配置,亦称战役布势,是战役决心的重要内容,通常根据敌情、地形、任务、战役类型和样式、战役企图等确定。战役部署的正确与否,对战役的胜负具有重要意义。战役部署是随着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行动方式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古代战役中,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通常采取多路攻击部署;防御作战,通常以拱卫重要城镇、关隘为目的,按坚守与反击相结合的原则部署兵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役部署开始向纵深、梯次发展;进攻战役大都按突击队、钳制队、预备队部署;防御战役按第一梯队、预备队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编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并编有炮兵群、高炮群和各种预备队;有的国家军队还编组快速集群。战后,增加了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电子对抗兵等部署。现代条件下,战役部署更加强调纵深性和立体性,通常建立梯队部署或集团部署 ;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对疏散配置和机动使用将提出更高要求。
  战役协同,是参加战役的各军兵种和各部队按照统一计划所进行的协调一致的行为,是形成和发挥整体合力、有效地打击敌人、夺取战役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役协同主要是主力与非主力或步兵、骑兵、炮兵之间的协同,以及陆军集团与海军舰队之间的协调配合。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战役协同逐步发展为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立体协同,出现了较为详尽的战役协同计划,并能在协同遭破坏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恢复或进行新的战役协同。战后,获取、传递、处理情况的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不断增强,战投协同的内容和手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实施战役协同,通常以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军兵种为主,并根据预定的战役进程和划分的阶段,针对敌人可能的行动,按任务、时间、空间组织。协同事项一经确定,即由战役军团司令部拟制协同计划并摘要下达。现代条件下,战役协同更趋复杂,对时效性、准确性和不间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挥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也将使战役协同更趋于精确和周密。
  进攻战役,是主动进击敌人的战役,是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通常是战争全过程中的主要战役类型。其目的是歼灭敌军集团,攻占重要地区或目标,或夺取制海、制空权等。按空间,分为陆上进攻战役、海上进攻战役和空中进攻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进攻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进攻战役和集团军进攻战役;按样式,分为运动进攻战役、阵地进攻战役、城市进攻战役、登陆战役、空降战役和追击战役等。古代战争中,已出现具有进攻战役特征的作战。中国早在商同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伐,多为攻城作战;公元前 632年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晋军先“退避三舍”,诱使楚军深入,而后在运动中出奇制胜,各个击破楚军,是具有运动战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前 354年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齐军巧用计谋,避实击虚,攻敌必救,示弱骄敌,实施快速机动并截击魏军,大获全胜。其中孙膑创造的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创造了军队人数众多性和作战行动运动性的新的作战体系,组织了一些称之为“机动战”的战役,灵活采用袭击、包围、迂回、追击等战法,出其不意地各个击破了敌军;19世纪中期,防御者开始构筑野战阵地并形成防线,随之出现了阵地进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进攻战役主要是对筑垒地域的突破;后期,随着坦克、飞机的使用,发展为诸军兵种的合同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集中优势兵力,在狭窄的地段上组织突破,尔后以后续的坦克、摩托化部队投入交战,并以空降配合,以迅速发展胜利 ;运动战战役规模不断扩大,战法更加多样,并成为重要的战役样式;1945年苏军组织的柏林战役,给德军以最后的歼灭性打击,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城市进攻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众多进攻战役。如“四渡赤水”、苏中“七战七捷”、陕北“三战三捷”等,都是著名的运动战战役,并从游击性的运动战逐步发展到大规模的正规的运动战;解放天津、上海等战役,则是对敌重兵集团坚守的、有水备筑垒坚固防御体系的大城市进攻战役的典型代表,分别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和钳形攻势、先断敌退路再实施总攻的战法,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在宽大正面上多路实施了战略性追击战役,结合运用深远迂回、包围战法,大量歼灭了全线溃退的敌重兵集团;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的横城反击战、金城战役等,进一步发展了阵地进攻战役的战法,注重隐蔽作战企图,以达成战役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灵活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周密协同,有效地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进攻战役,以歼灭战为基本方针。其基本要求:充分准备,精心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建立纵深、立体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密切协同,发挥诸军兵种整体威力 ;隐蔽突击,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以袭击、强攻或两者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灵活运用包围迂回、穿插分割等方法,并强调纵深性和立体性;统一、高效的指挥和全面保障;勇猛顽强,速战速决。现代条件下的进攻战役,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其立体性、纵深性和速决性不断增强,更趋于高投入、高消耗,并向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战役正面与战役纵深&
  战役正面与战役纵深,是上级对战役规模和战役军团作战任务范围的规定。战役正面,指战役军团展开后面对敌人的一面,分为进攻战役正面和防御战役正面。其宽度,通常根据上级意图、敌情、任务、地形和战役编成、作战能力等确定。如美军军(相当于集团军)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其进攻正面和防御正面均可达 80千米--120千米。同一级别的战役军团,通常其防御正面宽于进攻正面;主要方向的正面窄于辅助方向的正面。战役正面的宽度是否适当,对顺利实施战役具有重要影响。战役过程中,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战投正面的宽度将可能是变化的。
  战役纵深,指战役军切作战部署或遂行任务的纵向深度,有时也指战役作战地区从前沿至后方的整个地区,分为进攻战役纵深和防御战役纵深。其深度,通常根据上级意图、敌情、任务、地形和战役编成、作战能力等确定。如美军军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其进攻纵深为 120千米--150千米,防御纵深为 150千米--200千米。通常情况下,如果对方作战能力较强,己方战役纵深则较小;反之,则较大。
  防御战役,是抗击敌人进攻的战役,是战役的基本类型之一。其目的是消耗和杀伤敌人,挫败敌人的进攻,以争取时间,为转入反攻或进攻创造条件。按空间,分为陆上防御战役、海上防御战役和防空战役;按规模,分为战区(方面军群)防御战役、方面军(集团军群)防御战役和集团军防御战役;按样式,分为阵地防御战役、运动防御战役、抗登陆战役和城市防御战役等。古代战争中,已出现具有防御战役特征的作战。火器出现后,发展为要塞和堑壕、交通壕、火器工事等组成的阵地,增大了防御纵深。20世纪初,出现了集团军防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达到了方面军(集团军群)规模,出现了对坦克的防御和对空防御的内容,并构成筑垒地域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方面军群防御战役,火力配系和障碍物配系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大纵深、多地带的阵地体系和多梯队、诸预备队的战役部署,并普遍强调顽强防守与坚决反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防御的积极性。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即是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苏联军民通过大纵深的节节抗击,大量消耗和削弱了德军力量,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 3个方面军由此发起的战略反攻,迅速发展成 l1个方面军的总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一些防御战役,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黑山阻击战,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等。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了长期的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积累了组织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阵地防御战役的丰富经验。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贯彻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构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 通过坚守坑道、 严密组织火力和适时进行反击等行动,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敌人力量,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防御战役,以顽强的防守和积极的攻势行动为基本手段,必须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要点或重要地区;构成纵深、立体、环形、严密的防御体系;周密组织全方位、全纵深的整体抗击;积极组织攻势行动,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稳定指挥,周密协同和保障,保持持续作战能力。现代条件下的防御战役,是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对于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军队来说,其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严密防护,提高防御军团的生存能力,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周密组织对空防御,抗击敌人的空中突击,是现代战役的一个重点问题;适时歼灭空降之敌和搭载直升机实施超越阵地进攻之敌,是保持防御稳定性的关键之举;制止敌人穿插、迂回、合围、割裂,是发挥防御战役体系整体威力的前提;适时组织出击和反突击,并以游击战相配合,是保持防御稳定性、完成任务的积极手段。
  战役编成,是为遂行战役任务而对参战兵力进行的组合,通常由建制和配属的兵力组成。战役编成是随着战争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古代战争中,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作战编成中主要是步兵、战车兵和骑兵或水面舰船部队。公元前 300年,罗马军队建立了军团和由军团组成的野战军,相当于现代的集团军。俄国于19世纪韧在陆军开始建立集团军,随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集团军,海军的水面舰艇种类增多,战役编成逐步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陆军增加了装备坦克和飞机的部队,出现了合同战役编成----方面军; 海军战役编队中增加了潜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陆军战役编成中的装甲兵、炮兵、防空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增多,合同战役编成发展到方面军群,出现了航母编队和空军战役编成。战后,战役编成中先后出现了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防空导弹部队、空中机动突击部队和电子对抗部队等,规模进一步扩大。战役编成,不是固定的编制和建制,是战前临时组合的战役集团,通常由统帅部或上级根据战役任务、性质和样式,以及敌情、作战地区地理环境等确定。现代条件下,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新的军兵种的出现,战役编成将增加新的成分,专业和勤务保障部队的比例将明显增大。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是在山地、沙漠戈壁草原、海拔高而寒冷、江河水网稻田、热带山岳丛林等地区所进行的战役的总称。包括山地战役、荒漠草原地区战役、高寒地区战役、江河地区战役和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等样式。公元前 478年,中国春秋末期的笠泽之战,越王勾践率大军北上,利用夜暗,两翼佯动,诱敌分兵,乘虚偷渡笠泽江,而后集中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大破吴军;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等,都是较早的江河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前 l 19年,西汉将领卫青和霍去病率骑兵对匈奴实施了漠北之战,深入大漠,歼敌 9万人;成吉思汗西征中的多次大规模作战等,都是较早的荒漠草原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 222年,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陆逊率吴军利用山地有利地形,主动退却,引诱蜀军进入峡谷,而后集中主力乘其疲惫,各个击破,并火烧连营,大破蜀军,是较早的山地战役性质的作战。公元635年,唐代将领李靖攻吐谷浑之战,编成骑兵突击集团,采取远程奔袭、连续追击和两翼夹击等战法,在青海湖附近及其以西地区,一鼓作气扫平吐谷浑,打通了西域交通,保障了唐朝边境的安全,是较早的高寒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年间,清军在云南和缅甸境内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作战,逐一消灭了反清力量,是较早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性质的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过多次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战役。如1947年 5月的孟良固战役, 利用山地有利地形,采取诱敌深入、大胆迂回包围、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合围聚歼等战法,从敌重兵集团进攻战役体系中割裂、全歼了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骄横一时的整编第七十四师,震撼了国民党军,是山地战役的典型战例;1949年 4月实施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以木帆船为主,利用夜暗,集中炮火掩护,实施了宽大正面的强渡,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七十余万兵力联合组成的长江防线,创造了江河地区战役的光辉范例;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击退了进犯的印军,胜利地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安全,是一次典型的高寒地区战役;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在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击退了进犯的越军,尔后主动回撤,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一次较大规模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战役。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大量使用了高技术武器装备,使战役的突然性、纵深性和立体性更加突出,战役节奏明显加快,打击方式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而保障任务更加繁重,消耗空前巨大,是一次现代条件下的大规模的荒漠草原地区战役。特殊的地形及气象条件,对战役具有重大影响。如山地和江河地区,易守难攻,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行动困难;荒漠草原地区,则易攻难守,不便于防空、防坦克和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给水和物资等保障困难;高寒地区,人员体力消耗大,机动不便,作战能力下降;热带山岳丛林地区,便于轻装部队实施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利于隐蔽行动和达成进攻突然性,便于据险扼守和进行伏击、袭击,但指挥和协同不便,运输和补给困难。现代条件下,随着军队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的增强,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电子装备器材以及空降兵、直升机等的广泛运用,特殊地形条件下战役的突然性、纵深性、立体性和速决性将进一步增强,对各种保障将提出更高要求。
  战役军团,是遂行战役任务的作战集团。按军种,分为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战役军团;按规模,分为大、中、小型战役军团。大型战役军团,有战区、方面军群等,中型战役军团,有方面军、集团军群、海军舰队、战区空军等 ;小型战役军团,有陆军集团军、海军战役编队(区舰队、分舰队)、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切军、空降军等。最早的战役军切,是 1812年俄法战争中出现的以陆军的步兵和骑兵为主的集团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编成内有数个集团军的方面军或集团军群,以及海军战役编队。战后,先后出现了合成集团军、机械化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团军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重大战役都是由方面军群、战区等大型战役军团实施的。战役军团,有的是平时编制,有的则是战时临时编组。现代条件下,战役军团的机动力、突击力、火力和快速反应、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等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登陆战役与抗登陆战役&
  登陆战役,是对据守海岛、海岸之敌实施渡海进攻的战役。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古已有之,并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公元前 15世纪,古埃及对叙利亚的渡海进攻,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的登陆作战。1274年中国元代军队进攻日本的作战和 1661年明代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的作战,是较早的具有登陆战役性质的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陆海协同的两栖作战,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以奇袭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形成了登陆战役样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登陆战役、美英等盟军在宽大正面上抢滩登陆,舰炮火力直接支援登陆部队突击上陆,航空兵和空降兵实施垂直登陆,使登陆作战与海上作战、空中作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1983年的马岛之战,在远洋奔袭、海上封锁、电子对抗、垂直登陆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登陆战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实施的海南岛登陆战役,以陆军乘木帆船抢渡海峡,采取偷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法,粉碎了国民党军陆海空三军的立体防御;1955年实施的一江山岛登陆战役,是一次陆海空军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登陆战役,受海区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参战军兵种多,指挥协同复杂,航渡目标暴露,夺取制海权、制空权的斗争激烈,保障任务繁重。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计划,统一使用力量,集中指挥,海上登陆与垂直登陆相结合,力求夺取局部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现代条件下,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装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气垫船、气翼艇和直升机等的广泛运用,登陆战役的突然性格进一步增强,登陆场的选择范围将扩大,立体化的垂直登陆、超越登陆等方式和手段将被广泛运用。
  抗登陆战役,是抗击渡海进攻之敌的防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抗登陆作战规模较小,主要是沿岸的陆上防御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作战规模扩大,作战行动增加了夺取制海权的海上作战,开始形成现代意义的抗登陆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航空母舰和远程航空兵的运用,抗登陆战役中出现了在抗击海上登陆的同时抗击空降兵的作战,既能依靠陆上坚固阵地抗击,又能在对方集结上船、航渡时不断予以打击,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抗登陆战役是现代战役中的一种重要战役样式,通常是以陆军为主的诸军兵种及其他武装力量联合进行的防御战役,一般包括海上作战、空中作战及海岸、海岛防御作战,有时还有封锁海峡的作战。其主要特点:战场广阔,受地形、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大,争夺制海权、制空权的斗争激烈;参战军兵种多,作战样式多且转换频繁,指挥协同复杂,各种保障任务繁重。必须充分准备,精心计划,实施集中统一指挥;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向,形成有重点的纵深、立体、稳固的防御体系;以顽强的坚守与积极的攻势行动,不断消耗和杀伤敌人,挫败其进攻企图。现代条件下,抗登陆战役的规模特进一步扩大,防护能力和远战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争夺制海权、制空权和制电磁权的斗争将更趋尖锐激烈。从远打起、先机制敌,对集结上船、航渡、换乘、突击上陆、垂直登陆、空降着陆之敌,分别适时予以有力的打击,歼灭敌有生力量,是完成抗登陆任务的重要作战手段。
进攻地带与防御地带&
  进攻地带与防御地带,是遂行攻、防任务时对作战行动所规定的空间范围,通常成纵长方形。进攻地带,指进攻作战中左右分界线之间的宽度和从展开地区至任务全纵深的深度所包括的空间范围,并称之为作战行动地带。其大小,依据进攻军队的任务、编成以及敌情、地形等情况确定,通常由上级指挥员规定。分为方面军(集团军群)进攻地带、集团军进攻地带、军进攻地带和师进攻地带等。方面军(集团军群)进攻地带包括若干集切军进攻地带;集团军进攻地带包括若干师或军进攻地带。通常情况下,同级部队在担任主要方向进攻任务时,进攻地带相对较窄;担任辅助方向进攻任务时,则较宽。苏军在卫国战争时期,进攻地带的宽度通常为:集团军 25千米--60千米,师 4千米----8千米。美军在现代条件下,其进攻地带:军(相当于集团军)宽度为 80千米----120千米,纵深 120千米,师宽度 25千米----30千米,纵深30千米----50千米。
  防御地带,是集团军、军或师组织防御时所占领的阵地,指防御前沿至后方和左右分界线之间的地域。出现于 19世纪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防御体系设置的重要形式。通常依据敌情、任务、地形和作战编成等情况确定。分为第一防御地带和第二防御地带,有时还包括第三防御地带,以及掩护或保障地带、火制地带、障碍物地带等。第一防御地带一般为主要防御地带。每道防御地带可划分和构筑两三道防御阵地和中间阵地、斜切阵地、侧方阵地、反坦克阵地、诸兵种预备队阵地、后方阵地,以及反突击或反冲击展开地区等。苏军在卫国战争时期,其防御地带:集团军宽度为40千米----60千米,纵深为 30千米----40千米 ;师宽度为6千米----10千米,纵深为4千米----6千米。美军在现代条件下,其防御地带:军宽度为80千米----120千米,纵深为150千米----200千米;师宽度为 30千米----60千米,纵深为 50千米----70千米。
空降战役与反空降战役&
  空降战役,是较大规模的空降兵力通过空中机动后在敌战略或战役纵深内实施进攻的战役,可在大规模合同战役中进行,有时也可独立实施,通常用以配合地面军队或登陆军队的进攻,加速实现战役或战略目的。空降战役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如 1940年德军以两个师以上兵力在荷兰、比利时的空降和两个师以上兵力在克里特岛的空降,1944年美英盟军以三个师在法国诺曼底的空降等。战后,随着空中机动能力的提高和空降兵的发展,空降战役的纵深进一步增大,如1979年苏军以两个师在阿富汗的机降、伞降,直接达成了战略目的。空降战役,能超越天然和人工障碍及敌军战线,在敌纵深直接夺占预定目标,或在敌后摧毁其指挥机关、后方基地和控制交通枢纽等,以破坏敌整体作战能力;但对空中掩护和支援的依赖性大,在敌后独立持久作战易陷于被动,协同易遭破坏,后续补给困难。通常根据敌情、地形、气象条件和空降兵力、空中运输能力以及航空兵支援能力等,确定空降战役目的和方式、规模、地域、纵深以及突击的目标和扼守的地域。一般选择与敌安危相关、无重兵防守,特别是附近无坦克、机械化部队并易于攻占和扼守的地区为突击目标。空降战役,注重夺取、保持局部制空权和合理使用空降兵力;通常首先组织优势的地、空火力,摧毁敌防空兵器,打击敌空中力量,并有计划地采取伪装、佯动和电子干扰等措施;而后利用可乘之隙,实施隐蔽突然的空降,给敌出其不意的攻击。现代条件下,空降战役的地位更趋重要,垂直包围、垂直登陆、远程奔袭和纵深打击等样式和手段格广泛运用。反空降战役,是歼灭较大规模空降之敌的战役。通常在战役或战略纵深内进行,一般由战役军团在航空兵、战役战术导弹部队及地方武装协同下实施;有时在守备兵团的协同下,与阵地防御战役或抗登陆战役配合进行;对于稳定战局、巩固后方和支援正面作战等,具有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战役规模空降作战的实践,随之出现了反空降战役。战后,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反空降作战研究,并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反空降战役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反空降战役,通常在遭敌大规模空袭的被动条件下,仓促组织;情况突然,临战准备时间短促,争夺制空权的斗争激烈;空中、地面或海上作战同时或交错进行;作战样式转换频繁,指挥协同复杂。必须平时预有准备,构筑必要的反空降支撑点工事,战时周密侦察,积极组织对空作战,力求打击空运和刚着陆之敌;对空降后展开或占领某一地区之敌,则集中兵力、火力,分割包围,快打快歼快撤,并防敌火力报复。现代条件下,反空降战役将成为一种常见的战役样式;对付大量垂直起降空运工具、打击攻击直升机和着陆的装甲目标,以及以空中机动或运用空降兵等方式打击空降之敌等,将成为反空降战役的重要内容。
开进与展开&
  开进与展开,是部队在进入交战之前的行动。开进,是部队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向准备进入交战的地区前进的行动。其主要方式有徒步开进、摩托化开进和两者结合的开进。现代条件下的开进,通常在敌空中、地面侦察监视和袭击的威胁下进行,有时还可能与敌遭遇。必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正确编组开进队形和区分序列,尽量选择夜暗或不良天候,严密组织对空防御,加强反侦察、隐蔽、伪装、佯动、警戒、道路保障和调整勤务等措施,以便迅速投入作战。
  展开,是部队由行军队形、疏开队形、集中状态等转变为作战部署或战斗队形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占领有利地区和地形,形成临战态势,以利适时投入交战。分为战略展开、战役展开和战术展开。其时机、方法和地区,通常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机动条件等确定。为减少敌火力杀伤,必须尽量利用夜暗、不良天候和有利地形,隐蔽迅速地实施,力求从行进间同时或逐次展开。现代条件下,多路、多方向同时展
  开的方式将增多,对组织指挥和保障将提出更高要求。
战略性战役与战区战役&
  战略性战役,是对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决战性战役,是一种大规模的战役,有的国家军队称之为战略性会战战役。它分为战略性陆上战役、战略性海上战役、战略性空中战役和战略性核反击战役,有的国家还包括战略性核突击战役等。战略性陆上战役又包括战略性进攻战役和战略性防御战役。战赂性战役是随着军队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武器装备的改进而出现并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主要是方面军或集团军群实施的陆上战役,敌对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余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略性战役的规模扩大,样式增多,出现了战略性海上战役和战略性空中战役;战略性陆上战役则发展为方面军群、几个集团军群或战区的规模,如中途岛海战、不列颠之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其中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规模最大,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 火炮 6.9万门,坦克、自行火炮 1.3万辆,作战飞机 l— 2万架,歼灭德军 50万人。战后,随着战略导弹和核武器的大量装备,出现了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和战略性核突击战役理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后期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计歼灭国民党军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是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战略决战性的大规模战役。战略性战役的主要特点:以消灭或粉碎敌重兵集团,夺取或保卫重要的战略要地为目的;规模巨大,战场广阔,参战兵力众多,具有战略决战性质;作战行动样式多,以战略隔断、战役合围和穿插分割等战法,围歼敌重兵集团;消耗巨大,协同和保障复杂艰巨;按照统帅部的战略企图和计划,在方面军群或战区统一指挥下组织实施,通常包括多次进攻战役或防御战役。现代条件下的战略性战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纵深性和立体性将进一步增强,战区战役和以战略空袭为手段的空中进攻战役将成为主要样式。
  战区战役,是为达成战争的全局性目的而由战区统一指挥并使用战区内主要武装力量共同进行的战役,是一种大规模的战役,通常由数个方面军(集团军群)战役、集团战役和军种战役构成。按类型,分为战区进攻战役和战区防御战役;按地理环境,分为内陆战区战役和濒海战区战役;有的国家军队将其区分为大陆战区战役和大洋战区战役。战区战役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区作战体系的建立及其逐步完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的,如1942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区实施的一系列海上作战,1945年苏军进行的远东战役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进行过一些战区战役,如 1948年在东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战役。战区战役的主要特点:具有明显的战略性,战场空间广阔,规模巨大,参战兵力多,作战样式多,持续时间长,指挥协同复杂。现代条件下的战区战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纵深性、立体性格进一步增强;在局部战争条件下,一次战区战役将可能成为一场局部战争,其成败将决定战争的胜负。
包围与反包围&
  包围与反合围, 是作战过程中的重要作战行动。 包围,是在正面部队配合下向敌翼侧或后方突击形成合围态势的作战行动,是进攻作战打歼灭战的基本战法之一。《孙子·谋攻篇》中有“十则围之”的论述,把包围作为重要的用兵法则。包围,能使敌人在两个以上的方向作战,为速决全歼敌人创造有利条件。分为战略包围、战役包围和战术包围。其主要样式有一翼包围、两翼包围、四面包围和垂直包围。
  反合围,是对抗敌人包围的作战行动,是防御的一种样式。通常从阻止敌人多路向己方两翼或后方的机动开始,以制止和粉碎敌合围企图,从被动中争取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丰富的反合围作战实践和经验。如针对敌人的“ 围剿 ”,采取内线歼敌一路或一部,或适时跳出敌人包围圈等方法粉碎敌人合围;对抗敌人的“扫荡”、“铁壁合围”等,则灵活运用集中跳出或分散跳出,以及及时退却,或攻歼敌一路、一部等方法 ;有时,也以部分兵力阻击、钳制敌人,掩护主力脱出包围等。
方面军战役与集团军战役
  方面军战役,是方面军或相当于方面军的战役军团所进行的战役,是一种中等规模的战役,通常由若干集团军战役、空中战役构成;濒海地区作战时,还可包括海上战役。方面军战役可分为方面军进攻战役和方面军防御战役,它既可在一个独立的战略或战役方向上进行,也可在数个战役方向上协同实施。方面军战役,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方面军的建立以及多个集团军协同作战而产生并发展的,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国军队首次建立了由数个集团军编成的西北和西南两个方面军,并分别进行了东普鲁士战役和加利西亚战役;此后,主要参战国也都进行了一些集团军群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方面军战役得到很大发展,纵深性和立体性增强,并成为诸军兵种联合进行的合同战役;有的在某个战略方向上独立进行,有的则在方面军群或战区编成内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方面军,并进行了多次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野战军,并进行了多次具有方面军战役性质的野战军战役。方面军战役的主要特点:战场空间广阔,参战力量众多,作战方式多样,战役机动广泛,指挥协同复杂,保障任务艰巨。现代条件下,方面军已成为多数国家军队战时编组的中型战役军团;方面军战役的合同性、纵深性和立体性将进一步增强。
  集团军战役,是集团军或相当于集团军的兵力所进行的战役,是一种小规模的战役。美军的“军战役”相当于集团军战役。通常在方面军编成内实施,也可在某个战役方向上独立进行。分为集切军进攻战役和集团军防御战役。集团军战役出现于19世纪初。1812年俄法战争和 1866年普法战争中,集团军战役通常在相对独立的方向上组织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普遍建立了集团军,主要进行遭遇性质的机动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成为方面军战役或集团军群战役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进行了许多集团军规模的战役。现代条件下的集团军战役,编成将更趋复杂,机动力、突击力和火力将不断增强,战役节奏将不断加快。
突击与反突击&
  突击与反突击,是战役过程中的主要进攻行动。突击,指集中兵力、火力对敌人进行急速而猛烈的打击,是进攻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战法。按地位作用,分为主要突击和辅助突击;按空间,分为地面突击、海上突击和空中突击;按手段,分为兵力突击、火力突击和两者结合的突击;按方向,分为正面突击、翼侧突击和后方突击;按方式,分为钳形突击、向心突击、并肩突击、对进突击、两栖突击、连续突击和密集突击等。通常根据作战企图、任务、敌情、地形、天候和编成等确定。力求选择敌要害、薄弱处实施主要突击,同时在一个或数个方向上实施辅助突击,并适时对歼击目标实施连续突击;或区分地域、海域、空域和目标、时间等,形成多样式、全纵深、立体的突击,以达成速决歼敌之目的。现代条件下,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迅速发展和电子、隐形技术的广泛运用,突击的突然性、准确性、纵深性和立体性格进一步增强,方式和手段更趋多样化,并将出现太空突击和电子突击等新样式。
  反突击,是防御战役中对突入之敌实施的攻击行动,亦称战役反击,是防御战役中的主要攻势行动,带有决战性质。成功的反突击,对挫败敌人的进攻,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通常以第二梯队或战役预备队为主,在第一梯队和地、空火力支援下组织实施;濒海地区防御时,还可有海军兵力配合。一般根据防御战役决心预先计划和准备,在战场情况变化时适时选择有利时机,隐蔽突然地进行。现代条件下,反突击的规模和强度日趋增大,并可能多次实施,战机的把握也将更加困难。
  海上战役,是海军战役军团单独或与其他军种兵力共同进行的战役。按性质,分为海上进攻战役和海上防御战役;按参战军种,分为海军战役和海上联合战役。海军战役主要有消灭敌战斗舰艇编队、袭击敌岸港重要目标、保交、封锁、反封锁、保卫海军基地等战役;海上联合战役主要有登陆战役和抗登陆战役等。海上战役是介于海上战争与海上战斗之间的作战行动,在古代战争中就已存在。公元前 480年,希腊与波斯的萨拉米斯海战,双方参战战船 1300艘,击沉波斯战船 200余艘,是海上战役的雏形。桨船时代,海上作战舰船增多,行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如 1340年英法两国的斯勒伊斯海战,双方参战舰船计 450余艘,激战十几个小时,法国 200艘战船只剩 20余艘。帆船时代,海上作战规模扩大,样式增多,通常以炮战为主,并进行火攻。如1598年的露梁海战,中朝两国水师联合作战,打击侵朝日军,双方参战舰船达 1300余艘,联军实施了统一指挥和密切协同,采用伏击、拦截、包围、夹击、火攻和追击等战法,歼灭日舰 400余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通常以战列舰为主力,并开始使用潜艇和水上飞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量使用了舰载飞机、岸基飞机和潜艇,协同水面舰艇作战,主要参战国还使用了航空母舰 ;航空侦察、雷达侦测和无线电通信等得到很大发展;进行了大量海上战役,样式增多,规模扩大,立体性增强,远距离作战能力提高,除海军诸兵种协同进行的海军战役外,出现了诸军兵种共同进行的海上联合战役和战略性海上战役。海上战役的主要特点:作战空间广阔,参战兵种多,作战样式多,情况变化快,目标暴露,间接掩护力差,受气象影响大,指挥、协同和保障艰巨复杂。现代条件下的海上战役,空间将更趋广阔,时间将相对缩短,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制电磁权的斗争将更趋尖锐激烈,高技术兵器的较量和远距离突击将成为重要手段,并将出现消灭敌航空母舰突击编队、大洋搜索敌战略导弹潜艇等新佯式。
  战役保障,是战役军团为顺利遂行战役任务所采取的各种保障措施的统称,是构成战役力量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侦察,通信,电子对抗,对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等袭击的防护,工程,伪装,水文气象和交通,以及后勤、技术、政治工作等保障。海军、空军还有航海、航空方面特有的战役保障。有效地实施战役保障,对提高战役军团作战能力、胜利完成战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古代作战,早已产生了侦察、伪装、工程、后勤等保障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了防空、防坦克、防化学、通信和技术保障等新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增加了反空降、电子对抗等内容。战后,随着导弹、核武器、攻击直升机等的出现和电子装备器材的广泛运用,防空、防坦克、防空降等逐渐从保障措施发展成为作战行动;对核、化学、生物、燃烧武器袭击的防护和电子对抗等成为重要的保障内容;战役保障的技术性日益增强,并扩展到多个领域乃至外层空间。现代条件下的战役保障,对技术的依赖性日趋增大,并将越来越重视多种力量的综合运用,专业保障力量自身的防卫将显得更为重要。
您还可以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恐怖袭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