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桥斜街13号院禅院改扩建工程骗人

高粱萝卜——-13日日记
这几日上午雾霾、下午晴好,避开浓雾出去锻炼与购物,得过且过。而北京的PM2.5已逼近1000,首都人不好过日期。有发声叫公车停摆三分之一,PM值则会降至正常,可怎么叫停,肯定不好落实。
每日面对南窗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并非写饥饿,而是写“黑孩”对于黑夜里铁砧上透明的红萝卜的向往与追求。“有娘养无娘教”(后妈)的野孩子,既没文化又没理想的孤儿,能够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发现美并勇敢追求,应该说难能可贵且不悖真实。
《红高粱》野性更浓烈。游击队头子(实属土匪)“我爷爷”余占鳌自不必说,三寸金莲的“我奶奶”野得似有几分淫荡,然而也不为过,渴望婚姻自由而不得,躲开父母包办的麻风病男人而“委身”于一个健壮青年轿夫,属于被生活所迫而追求极为有限的人生自由。
这两部小说的语言迥异于我刚拜读过的《檀香刑》。没有多少对口白,生活化的短句也不多,甚至多处可见一口气难读毕的长句子。一因题材、人物不同,二因早期的语言尚处探索阶段。环境依然是“高密东北乡”,人物活动的时空已经很熟了,但容易混淆,张冠李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旅游、摄影,享受生活每一天~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 &早听说我家附近的紫竹院公园里的“紫竹禅院”和“紫竹院行宫”重新开放了,过去看看。& & &&这座禅院和行宫都坐落在紫竹院公园的西北角、紫竹院大湖的北岸,北邻皇家御河-长河。先去紫竹禅院参观,而后再去行宫。&“紫竹禅院”为佛教寺院,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距今400多年了,当年慈圣皇太后在广源闸西侧兴建万寿山的同时,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庙宇作为万寿寺的下院,当时庙内供奉观世音菩萨。由于这一带遍植铁杆荻,而这种植物在秋末冬初经霜后会呈现紫黑色,宛如紫竹林,因此命名为“紫竹禅院”。如今看来,其实在400年前,这里并没有成片的竹林,现在满园的翠竹,都是以后年代栽种的。&禅院最外面这座大门不是山门,而是天王殿,殿内供奉的是弥勒佛和四大金刚。&&& & & 在禅院的西侧,有一个小门,走过去就是“紫竹院行宫”,两座建筑并排而建。在清代,北京西北郊陆续建立了许多皇家园林,帝后由水路出游的次数逐渐增多,由于紫竹禅院西靠广源闸,北临南长河,南面的大湖又正是古高粱河的发源地,优越的水系状况恰好是藏舟设坞,转闸换船的理想场所,因此乾隆十六年(1751)时,在禅院旁添建了行宫,用来承办帝后换船的相关事宜,因此这座行宫距今是200多年的历史。& & & &据介绍,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寺庙和行宫得到重修,有《重建紫竹院碑记》,而此时紫竹院已不是万寿寺的下院了,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自此,本为禅院的庙宇转而成为道观。190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福荫紫竹院逐渐衰败,行宫中的百余间房屋曾惨遭八国联军的洗劫,再加上清廷的衰败和日军的侵占,北平解放时,建筑群仅剩下报恩楼、前殿、山门区和东西跨院的部分房屋。此后,遗留下来的建筑一直未出租,作为军队用房,还曾被总参三部幼儿园使用。1982年,在市园林局、紫竹院公园和多方共同努力下,福荫紫竹院才被收回。2009年,在市公园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福荫紫竹院才得以修复和复建,2012年主体建筑竣工。&2014年8月,近万平方米行宫建筑群修缮复建完毕,正式向游客开放,历经400多年风雨的明代皇家庙宇--紫竹禅院,首次亮出真容。现在重修的紫竹禅院是地地道道的佛教寺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 & & 以下是一张禅院和行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出,紫竹禅院和行宫均坐北朝南,也全都是二进院落。&&& & & 以下是进入禅院第一进院落的情景。& & &回头看,天王殿的背面是护法神韦陀。& & & &第一进院落的正殿是“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两边有两座配殿。& & & 东侧的大殿叫做珈蓝殿,供奉的是关公,或称关帝。& & & &西侧的大殿叫做祖师殿,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 & & 因我刚进禅院时以为佛像不可以拍照,就没敢进殿拍,只在外面拍了两张,后来在网上看见以下两张照片,左边的是珈蓝殿的关公像,右边的是祖师殿的达摩禅师像。& & &走近正殿大雄宝殿,这里挂着横幅,说明在春节期间举办了《禅艺人生》的祈福法会。& & & 大雄宝殿的西侧是一面大鼓。& & & 东侧是一口大钟。寺庙里的鼓和钟都是报时的法器,所谓的“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钟”都摆在东边,“鼓”都摆在西边。& & & &走进大殿,里面供奉的是三世佛。这时我才发现有不少人在拿着相机拍照,大殿里也没有不许拍照的警示,于是我也跟着拍了几张。三世佛是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佛教界有说法认为横三世佛为同一佛,只是为了救渡众生,而化现为不同化身。再具体的我就不太懂了。& & & 三世佛的两边是十八罗汉像,一边九尊。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摩尼的弟子。& & & &在《西游记》电视剧里,我也见过十八罗汉的身影,感觉都是很有本领的神仙。& & &走过大雄宝殿,就进入了第二进院落,感觉格局与第一进院落差不多。& & & 往后看,是大雄宝殿的后身,供奉着“普陀观音”像。& & & 第二进院落也有两座配殿,东侧是地藏殿。& & & &西侧是弥陀殿。& & &弥陀殿供奉的是“阿弥陀佛”,两边陪祀的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三位号称“西方三圣”。 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菩萨”, 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是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 & 走近正殿,正殿叫做观音殿。& & & 正殿供奉的是紫竹观音,紫竹观音的背后是一片翠竹,旁边的是善财童子和龙女。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紫竹观音”这尊佛,看资料上介绍,这尊佛像是按照四川安岳县的毗卢洞摩崖石刻中的“紫竹观音”像原型建造的。安岳的摩崖石窟堪称古代文化瑰宝,其“紫竹观音”被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赞誉为“东方维纳斯”而享誉海内外。& & &以下就是四川安岳县的毗卢洞摩崖石刻中的“紫竹观音”像。这座观音像的姿态很是特别,左脚轻踏怒放宝莲,跷右脚戏坐于蒲葵叶上,姿态非常的优雅洒脱。&& & &看完了紫竹禅院,再去看紫竹院行宫。明清时期,紫禁城里的帝后们乘船游西山,在此小憩,转闸换船。这座行宫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添建的,比紫竹禅院要晚200多年。& & & &紫竹院行宫就在紫竹禅院的西侧,两座建筑紧挨着,前面也都有个高台阶。& & & & &行宫的宫门前有两座石狮子。& & &这就是行宫东侧通往紫竹禅院的小门,在行宫里面,也有两个小门可直接通往禅院。&&& & &行宫大门的南面,就是紫竹院公园的大湖北岸。& & &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块石影壁。& & & 石影壁的前面就是行宫的第一进院落,这个院子也是座二进院落。& & & &影壁的旁边有一个行宫的平面图介绍。& & & &第一进院落的面积很大,正殿是“紫霄殿”, 这座殿据说是北平解放时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存,也是行宫中规制最高的建筑,相传为清代皇帝的办公场所。屋顶为歇山顶,采用苏轼彩绘中的最高级别“金琢墨枋心式苏画”进行装饰。1952年至1983年,这里一直作为总参三部幼儿园的儿童活动室,当时四面均为玻璃门窗。1983年底的修缮工程中,将坎墙及门窗向里推进一间,改成外廊子并添加坐凳,形成现在的形制。 &大殿前面两侧各有一棵银杏树,这两棵银杏古树均种植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 & &看这两棵银杏老树,西边一株生长健壮,东边一株的主干曾遭雷击受损,但却促进了蘖枝生长,形成了独木成林的景观效果,还蕴含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公园对两株古银杏进行了重点养护,目前生长势头良好,据说在秋季时,满树的银杏呈现出硕果累累的景象。&我围着两棵古树转一圈,拍了几个不同的角度,左手两张是左边的古树,右手两张是右边的古树。& & & &紫霄殿两边还有18间折角游廊环绕。以下是东侧的游廊。在两棵银杏树的南侧,还各有两棵古树,估计树龄也不小了。& & & 以下是西侧的游廊,还有西边银杏树南侧的另一棵古树。& & & &两边的游廊以外还各有两座配殿,据说是跟随帝后们出游的妃子居住的地方,如今都辟为了展室。东侧的第一座殿叫做“静逸斋”。& & & &第二座殿叫做“栖均斋”。& & & 西侧的一座殿叫做“致养斋”。& & & 第二座殿叫做“天香斋”。& & & &紫霄殿的门前挂满了五色的经幡,色彩美极了。&&& & & &紫霄殿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的御笔,看里面也有展览,进去看了一下。& & & & 没仔细看紫霄殿里的展览,好像是一些瓷器和小工艺品。& & & &过了紫霄殿就是一道“中门”,可以从这里到达第二进院落。& & & &中门的两边有两座殿, 是南北朝向的。& & &西侧的是“福荫殿”。& & &东侧的是“致远殿”。& & & 这座中门据说是在上世纪50年代复修时改为开放式的。& & & 第二进院落的正殿就是行宫的后罩楼,感觉跟恭王府里的后罩楼非常相似,这座楼叫做“报恩楼”,是仿照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烟波致爽楼”形制而建,匾额“报恩楼”为乾隆御笔,寓意为报答佛祖的恩惠和先帝的福荫。据说当年慈禧皇太后出游颐和园时,要在这里前往长河北岸的万寿寺拈香礼佛,早晨就在报恩楼里梳妆及用早膳,因而报恩楼又称“慈禧梳妆楼”,现楼内存有慈禧使用过的穿衣镜,还有很多其它的展品和照片。& & &“报恩楼”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各九开间。&& & & 这座后罩楼的后面有一个小门,可以到达紫竹禅院后面的码头,当年慈禧太后携皇帝、皇后及妃子等皇家贵族成员,从西直门上船,去往颐和园避暑,途中要在福荫紫竹院行宫休息一下,就是从这里下游船进入行宫,也是从这里出去由码头上船继续航程的。& & & 以下这两张慈禧太后的老照片,据说就是在福荫紫竹院拍摄的,后面的竹林和前面的荷花都是布置得假景。慈禧在老年以后很喜欢装扮成观音菩萨的样子,有很多照片都流传到了现在。&& & &下篇介绍紫竹院公园的自然景观。
阅读(554)|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原创) 西郊紫竹院- 四百岁紫竹禅院重开放,明清帝后乘船出游之行宫',
blogAbstract:'& & & & 春节过后,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虽然这几天总是艳阳高照的,可冷飕飕的西北风还是一阵阵地吹过,尽管这样,春天的脚步毕竟是越来越近了,还是出去逛逛吧。& & &早听说我家附近的紫竹院公园里的“紫竹禅院”和“紫竹院行宫”重新开放了,过去看看。',
blogTag:'北京紫竹院公园,紫竹禅院,紫竹院行宫',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6,
publishTime:5,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9,
mainCommentCount:5,
recommendCount:2,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旅游、摄影,享受生活每一天~',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62',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高梁桥,说不完的故事……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的高梁河上。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全石筑架,南北走向,单孔石桥拱,桥面净宽6.2米。因跨高梁河而得名“高梁桥”。高粱桥是元代出和义门的主要道路。明、清时,为出西直门往西北向的主要道路。
&1982年,由于兴建西直门交通枢纽工程,高亮河改为暗河,将高梁桥拆除,向北移位重建,改造成一座宽桥面、无桥拱、无桥洞的“假文物”,现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追寻最古老的高梁河的足迹,要从今天的紫竹院湖开始。关于这一点,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如下记载:“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㶟水。”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高梁河水出自于蓟城西北的平地,泉水向东流注,向东经过蓟城北部,又转向东南方向,据《魏土地记》这个文献说,蓟城东部十里处有高梁河,这条河向东南流入㶟水。这里所说的蓟城,是指公元10世纪前的北京城,其故址处于今天的广安门至莲花池之间。蓟城西北,也就是指今紫竹院湖一带。这里所说的㶟水就是古永定河。
自从北京成为政治中心,高梁河开始改变了它的命运。它不再仅为灌溉之利发挥作用,转而又成为发展航运、城市供水及皇家御用的水系。
公元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并扩建都城。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都城,在城市建设上首先考虑的是宫廷御苑的用水,其次是运粮河的开凿。中都城是在蓟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这里离西湖(即现在莲花池的前身)水系最近,所以中都城内利用了原来的西湖水系,对它加以改造,并满足了都城内皇宫的用水。至于漕运的用水,最初是通过开渠引永定河水解决,但是由于永定河带有大量的泥沙,长期泥沙积淤,使船行搁浅,水流湍急时,渠水冲击两岸,又使岸堤受损,最后只好废弃不用。于是金朝又把目光转向高梁河,在离高梁河源头较近的西北方向选中了当时还称为金海的瓮山泊(后来的昆明湖,在瓮山泊南端开辟了一条引水渠,渠道最初南行既而又转向东南,直接与高梁河上源湖泊相接。所辟的人工渠道及高梁河部分开始被称作玉河。人工渠道加上高梁河上游一段就是日后长河的前身。又从高梁河上游水泊(今积水潭)北侧新开一渠道,径直南下,接通中都北护城河,河水由护城河再注入到闸河。这样,南来的漕船,通过闸河就可以直抵中都城下。&
公元1215年,蒙古骑兵攻占了中都城,金皇室仓皇南迁。面对一代豪华的金皇室宫阙,粗犷彪悍的蒙古骑兵竟用一把大火将其焚毁。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亲临中都,由于旧皇宫已成废墟,他只得暂时居于中都废址东北近郊的太宁离宫(现在的北海公园)。面对已成为废墟的中都旧城,元世祖于1267年决定以琼华岛所在的湖泊为中心,兴建新的都城。20年后,元大都城终于建成。这样都城便由西湖水系迁移到了高梁河水系。
大都城之所以能建在高梁河水系,主要原因是高梁河上游人工渠道开辟之后,高梁河水量变得充足,琼华岛所在的湖泊也有了足够的水量。但是原水量如供一个离宫使用还可以应付,一旦都城建在这里,用水量急速加大,水源便显得紧张了。因为高梁河下游还有供应漕运用水的任务,而都城用水巳将上游水量截流,漕运用水日益贫乏。
为了开辟新水源,元代著名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亲自踏勘水脉,最终他在京城西北山麓发现有众多的泉流,水清沙少,是极好的漕运水源。于是从北山下白浮泉顺着平缓下降的地形,西折东转,迂回南流;经瓮山泊(即现在的昆明湖),沿金代开辟的人工旧渠道,即玉河渠道,下注高梁河,从西水门仍入城内积水潭,然后凿渠东下,绕行肖墙东垣外,南出大都城南墙,转而东南,与前中都旧闸河故道相接,重加开浚,并建船闸,东至通州以入白河,这就是著名的通惠河引水工程。
在此次工程中,原玉河一段水域不仅河道得到了疏浚,而且还增建了闸桥。水闸用来调节水位,以通漕运。广源闸是通惠河的第一道河闸,但它早于通惠河工程两年建成。在瓮山泊至高梁桥一段水域增建的桥闸,有至元二十九年建的白石闸,最初作为广源闸下闸;再东为西城闸(后来的高梁闸),位于元大都和义门北(今西直门北一里),这个闸位后来成为长河下游的终点。
这里就是高梁闸了,这四个石桩是用来起落闸板的。现在闸口处已经成了垃圾堆,惨不忍睹。
高梁河的名称目前已消失,唯有高梁桥的名称还留存着这个记录。但是著名的高梁河之战,却还在人民中间流传。
位于北宋王朝北方的辽国,一直是威胁中原的心腹之患。北宋的统治者从宋太祖赵匡胤起,不止一次地企图北进,收复幽云十六州(在公元936年被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国)。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进兵河北,南京城(辽代北京的旧称)外围的易州、涿洲、顺州和蓟州均望风迎降,北上的宋军很快抵达辽南京城下,城中人民闻讯纷纷响应。可是,就在这决胜的关键时刻,宋军由于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加上经过长期战斗,疲惫不堪,当辽将耶律斜轸从燕山关口南下增援时,两军在高梁河上遭遇,宋军终于全军溃败,北宋计划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雄图大略,终于化为泡影。这便是史书上所描写的高梁河之战。
高梁河从今紫竹院的湖泊发源,东南流,经过南京城的东北郊外。由南京城到八达岭南口的通道恰好经过高梁河的上游地区,宋军与燕山北部前来增援的辽军在此遭遇,实在是很自然的事。
&&&&高梁河之战以北宋惨败收场,对古代北京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中原王朝无力收复幽燕地区,北京长期由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管辖,直到1368年明将徐达攻占元大都,汉族封建政权才再次统治北京。
  原来在高粱桥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的南额题为“长源”,北额为“永泽”,北牌坊的北额题为“姿安”,南额为“广润”。高粱桥过去是北京人公认的踏青之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记云:“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可见当时,高粱桥是个多么著名的地方。
  公元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起点西直门火车站即在高粱桥东侧。高粱桥也随之繁华起来,路旁两侧商贾云集,店铺林立。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入城式也发生在这一带。解放后,高粱桥逐渐被民宅及市场所淹没,高粱河在桥北侧修成暗河;南侧则形成了水沟。高粱桥也因高粱桥路的繁华而逐渐成为北京的交通堵塞路段。
桥东立一块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明清时期,高梁河沿岸古刹林立,水清见底,当时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便满坐于两岸绿荫之下,桥头的酒肆、茶馆游客盈门,为京师郊外一大胜景。
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高梁桥因高梁河得名,所以这个石碑把高梁桥写作高粱桥,是不正确的。
关于高梁桥的命名,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高亮赶水”的故事。
传说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的时候,有龙公作怪,要把北京城里的水收回去,全家扮成卖菜的小贩混进城里。龙公令龙子把城里的甜水收回去,令龙女把苦水收回去,分别装进两个巨大的皮囊里,由龙王推着车出了西直门。
刘伯温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说北京城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城里没有水怎么行?正当大家万分焦急时,人群中站出一位年轻工匠叫高亮,他说“我能把水追回来!”刘伯温告诉他,龙王推的两个水囊,左边是甜水,右边是苦水,要先刺破装甜水水囊,刺破后赶紧往回跑,千万不要回头。高亮拿着红缨枪,径直向西直门外跑去,跑到玉泉山下,果然见到一个老头推着车子在前面走。他认准那就是龙公,于是紧跑一阵,用枪奋力一击,可惜急中出错,扎在了右边装苦水的水囊上,只见苦水哗哗地向高亮冲过来。高亮撒腿往回跑,跑了几里路有些累了,刚一回头,大水就把高亮吞没了。而装甜水的水囊被龙公推进了玉泉山。后来,人们在高亮出事的地方,修了一座桥叫高亮桥,这条河叫高亮河,后来讹叫成高梁河。
这位高亮的确是一位奋不顾身的英雄,可是照我看,也有点缺心眼。刘伯温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去刺甜水囊,他偏偏刺破了苦水囊,让北京的百姓喝了几百年苦水。刘伯温明明告诉他,千万不要回头看,他偏偏回头,白白牺牲了性命。
这当然只是个传说,因为我们知道,高梁河是自古就有的名称,而且北京城也根本不是刘伯温修建的。
现在的高梁桥在经过多次整修后,桥长约16米,桥宽约10米,共有16对石柱。在2003年时,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在高梁桥的北边新建了一座桥,现在,车辆和行人都走那座新桥了。高梁桥已经不再通行任何车辆了。
&  现如今,高梁桥周边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了。桥距离作为地铁换乘站的西直门站和西直门火车站的直线距离不过一千米。每天,大量的旅客从西直门这里经过,却很少有人去隐藏在楼群中的长河上,去看看这座历经了数百年的高梁桥。
长河水过了高梁桥,就转向北流,绕个大弯子,再向南东转,注入积水潭(现在的什刹海)。
高梁桥周边现在辟为花园。
这棵古树不知几百岁了。
高梁桥西侧,这里就是长河的终点。
长河的名称和水域定义始于清代。
乾隆年间,在扩大瓮山泊(更名昆明湖)的同时,又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对长河的清挖河底,局部拓宽和整理泊岸的工程。疏浚后的长河,成为皇家由大内通往西郊的御用水路,成为乾隆去往万寿寺为母亲祈祷祝寿和去颐和园的专用通道。此后,长河的名称开始出现于文献记载之中。
长河作为水上御道以后,乾隆帝又在长河沿线修建了多处码头和行官,作为停舟休息之处,如倚虹堂、乐善园、真觉寺行殿和万寿寺行殿等,并增辟了许多园林建筑供游幸时观赏,如颐和园(当时称清漪园)、紫竹禅院、苏州街等。
水上御道的起点在高梁桥码头,由此改龙舆为龙舟,沿长河逆流而上,终点即是绣漪桥,由此进入昆明湖。
在距离高梁桥不远之处的长河南岸,新建一座码头。这里就是2002年整修长河景观时,重建的倚虹堂码头。
倚虹堂位于西直门外高梁桥之北,为行宫用途的皇家建筑,是皇家游幸御园水路与陆路交换歇息处所。据《日下旧闻考》载:“乾隆十六年,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自长河至高梁桥易辇进宫,因建是堂。皇上临幸御园,每于此侍膳视事,宫门额日云楣星鄂,与倚虹堂额皆御书。”以后皇族每赴西郊御园,便于此处歇息用膳和处理政事等,然后换乘龙舟水路行进,从御园回宫走水路也在这里换乘龙辇和凤舆。倚虹堂与河道交汇处设有码头。倚虹堂有宫门两道,坐西朝东。第一道为正门,上悬“倚虹堂”横匾,供帝后王妃进出之用;第二道为大垂花门,内有坐北朝南的正殿七间,为皇太后专用;其南有九间房舍,是王公大臣休息之处。正殿以北有穿堂门,日南宫门,外亦悬“倚虹堂”横匾。今建筑与文物均已无存。
这是倚虹堂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建筑是南面的穿堂殿,门外即是帝后上下龙舟的码头。与倚虹堂相对的长河南岸建有船坞,用来存放龙舟和冰床。这个船坞,至民国年间,为官厅拆卖。
这个倚虹堂遗址码头,其实是原来的船坞所在。倚虹堂应该在它对面的北岸,就是下图中游人站立的位置。
码头上立有几块从河道里挖掘出的旧石材。
墙上的几幅壁画,描绘出当年长河的繁荣景象。
北半部的瓷砖已经脱落殆尽。
倚虹堂不仅是水上御道途中的一座行宫,也是陆上御道的必经之地。当年乾隆的御辇往来于圆明园和紫禁城之间,多次在倚虹堂落脚歇息,留下七首关于倚虹堂的诗篇。其中有一首诗记录了当年修建倚虹堂的历史。
乾隆十六年《御制题倚虹堂诗》:
桥畔堂成辛未年,(辛未年为圣母六旬大庆,自长河乘冰床至高梁桥,易辇进宫,建堂于是。)大安登辇庆敷天。
崇基已见祥贻永,盛典行将举继前。
来往每因裁咏什,(西直门为御园必经之路,来往观农,率有诗勒于壁间。)雨旸惟是廑农田。
虹光银渚一弯映,春色皇州万祀绵。
自从圆明园被焚毁后,慈禧太后只得将清漪园作为她的离宫,并在以后修缮了这个皇家园林,改名为颐和园,常年居住于此。慈禧来往皇宫与颐和园的路途也多选择水上御道长河,光绪和慈禧由水路前往颐和园时经常从从西直门出城,在这里换乘龙舟。
远处横跨长河的建筑,就是北展后湖的长河闸。
南侧是原来的水道,不过闸门已经换成了结实的铁门。
北侧是新辟的水道。
水闸的西面就是北展后湖,那里建有“皇帝船码头”,北京京城水系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利用长河水道,推出的京城水上游,就是从从北展后湖的“皇帝船码头”乘船,一路观景。沿京西水路:北展后湖
→ 动物园后河 → 紫竹院 → 京密引水渠 → 到达颐和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粱桥斜街59号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