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临提拔,县上给了我两个选择,统战部副部长,因为我们县统战部只有几个人,所以只配一正一副,所以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张主任及办公室新老同志,现将二轮修志启动后江尧运股长执笔划分给我负责篇目中收集、编写、发表的的部分人物资 料文稿整理出来,供大家讨论编辑采用(一、未完待续)
杨光鸾(1901—1930),字真悟,号若吾,灌云县南城人。1926年在武昌师范学院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返乡。先后任中共东海县委、东海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29年6月,因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而去上海、广东等地活动。1930年在上海被捕,就义于龙华。
孙海光(),原名孙秉球,又名孙冠吾,江苏灌云(今灌南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江苏省委失业工人部干事、上海沪东区委宣传部长。1934年1月被捕入狱。1937年8月获释。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海属工委委员、东海县委书记、盐东县委书记兼盐东县独立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第10纵队第84团政委,第34旅副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兵役局局长、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
孙若溪(),原名明春。灌云县侍庄人。毕业于省立海州第十一中学。1931年曾任中共吴淞区委宣传委员。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3团统战参谋、苏北人民法院副院长、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淮阴师专校长等职。
潘隆昌烈士(),东海师范毕业。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入上海淞江警官学校受训后,赴四川任盐警大队长。抗战爆发后,与陈飞、冯国柱、孙若溪等在陡沟举办教导队,培养大批抗战人才。历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三团一连连长,新四军三师九旅26团营长,团作战参谋等职,参加过五里槐、西圩、古邳镇、朱家岗、青阳、袁楼、张楼、大柏圩、曹甸、井山、益林、风谷村等大小战斗上百次,在历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屡立战功。1943年6月在安徽宿县小官庄战斗中不幸牺牲,老将军李文军、张震寰称:“隆昌同志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1949年灌云县委、县政府将烈士家乡命名为“隆昌乡”现为隆昌村。(下图上为孙若溪)
武祥鲸(1918-----1987),灌云县南城(现属新浦区)人,因少时深受家庭教师杨光銮启蒙、而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就读于东海师范时爱好广泛、多才多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20岁的武祥鲸就与族兄武进明到杨集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办《动员报》、宣传抗日救亡,并积极参加陈东明与马健中领导的灌四区抗日游击队、并随四区游击队参加了八路军,后转为新四军。历任团宣传队副队长、菅文化教员、连指导员、灌云县委秘书、、华东六地委驻鲁办事处直属队队长等职,为民族解放与新中国成立进行了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祥鲸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本科毕业后,历任机械工业部计划科科长、处长、副所长、副局长等职,继续为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努力奋斗,直至1981年离职休息。
徐禹民(1905—1988),江苏灌云(今响水县)人,曾任灌云县委统战部部长,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灌云县委副书记、民兵总队政委、沭阳县委书记等职。1949年随军南下与韦国清、惠浴宇、李干成等同志接管苏州,任苏州地委组织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在江南地区工作,1952年调往上海,曾任上海市图书馆馆长等职。
侍守民(),江苏灌云县侍庄乡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灌云县青年救国会会长,中共灌云县委宣传部部长,淮海报社副总编辑,中共淮阴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副秘书长、淮阴公署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
朱克(),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文教股长、灌云县教育科督学、副科长,淮阴地区文教局督学、淮阴师范校长、板浦中学校长、沭阳县中学校长、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教局长、县委办公室主任等职。
孙笃生(),灌云县张店(今属灌南)人。1923年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灌云县第三区区长。1933年辞职后开办连云汽车公司,掩护共产党人。1937年8月,他卖掉汽车公司所有资产,用于购买枪支弹药,回家乡张店组织抗日游击队,任大队长。1940年8月,任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后任淮海专署副专员兼工商局局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北盐务管理局局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盐业工会主席、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张克辛(),江苏沭阳人。1927年初参加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失掉联系。1933年参加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任少将参议。1935年3月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8月被共产党营救出狱。1938年3月重新入党,1939年3月任海属中心县委书记兼八路军3团副团长、代团长;1939年10月任中共苏皖区党委武装部长;1941年5月,任淮海区党委军事部长、淮海军区参谋长,后兼任淮海区第一中心县委书记、第1支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长江纵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工程兵部第一副主任,济南军区装甲兵参谋长、江苏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等
9陈德,1932——2001,灌云县扬集人,1945年就读于扬集小学时任儿童团长;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首长警卫员、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菅教导员、营长、团政委、工程兵司令部处长、师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功勋;经历过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战争,林彪事件后从新疆调回北京工程兵司令部;后在师职岗位上离休;2001年病逝于北京。42年负伤后,转苏北工作,先后任灌东工委书记,沭阳县委书记。全国解放后,调国家电力部门工作,任华东电力建设局局长兼&& 病于康(1920—1995),又名东平,化名张亦生,灌云县陡沟乡深沟村人,中共党员,高师文化。七七事变后,在其兄于化琪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战初期,先后任山东省尼山地委委员,山东邹县、费县县委书记。1942年负伤后,转苏北工作,先后任灌东工委书记,沭阳县委书记等职。全国解放后,调国家电力部门工作,任江苏电力建设局局长、华东电力建设局副局长兼党委书记等职。1995年8月病逝于上海。逝于上海。
、汤承裕(),江苏灌南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长、副区长、中共板浦区委书记、灌云县委宣传部长、灌云县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淮阴地委统战部部长、东辛农场场长、灌云县委书记、淮阴地区农垦局局长、淮阴农大校长等职。
徐竞:新四军第9旅民运科副科长(灌云县下车人),1942年奉调到灌云县吴集(今属沭阳县)情报站工作,根据淮海区党委的指示,打入新浦敌军内部。1943年春,由于叛徒告密,徐竞不幸被捕,在日本宪兵队的严刑拷打面前,大义凛然,终不屈服,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残暴的日本宪兵队见其软硬不吃,竟将其推入狼狗群中活活咬死,牺牲时年仅32岁。2009年被连云港市评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特殊贡献的英模人物。
&朱环:县抗日根据地敌工人员,打入敌人内部,从事情报工作,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新安镇(今属灌南县)英勇就义,年仅18岁。为表彰朱环在对敌斗争中的大无畏精神,县委、县政府将他的出生地朱埝乡改为“朱环乡”。
王占志(),灌云县陡沟人。毕业于东海师范。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东海县民兵总队长,灌云县民运部长、组织部长、县委书记、沭阳县委书记,淮阴、徐州地委副书记等职;1966年,调北京后,先后任顺义县委书记,北京市农科院书记,朝阳区委书记,北京市农机局党组书记等职。
周增楣(1910——1985),灌云县人,少时考入南开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交大时附属国民政府铁道部,周增楣大学毕业后即入铁道部工作&,一度工作于平汉路,全国抗战爆发后;作为年轻工程师的周增楣,积极投入抗日洪流中,先是参加了滇缅公路的建设&,后国民政府成立滇缅铁路工程局并破土动工修建滇缅铁路,并将此与滇缅公路视作抗战物资运输之生命线,线路东起昆明,西经安宁、禄丰、广通、楚雄、姚安、祥云、弥渡、南涧、云县、孟定等。直达中缅边界长约九百公里。连通缅甸密支那铁路腊戊站;周增楣又奋不顾身于其中;&经过三十多万人三年多的浴血奋战,1942年滇缅铁路路基基本完成;不料是年五月,日军从缅甸攻入云南境内,并占领了滇西部份(分)地区,为了阻滞日军,已初具规模的滇缅铁路被国民政府下令破毁;&周增楣再度转回滇缅公路服务;&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周增楣调沈阳铁路局任高级工程师,期间周增楣为了家乡老母与一双小女儿放弃了赴美国深造的机会;&1948年周增楣举家定居北平,后随傅作义将军起义回至人民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政府求才若渴,周增楣毅然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他应政府之请先参加了济南恢复铁路运输秩序,后任铁道部高级工程师直至离休,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与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曾因工作成绩卓著而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病逝于北京。
戴建国将军:1958年12月生,江苏灌云人,汉族,1976年12月入伍,1978年9月入党。大学文化,武警少将警衔。现任武警贵州省总队政委、党委书记。
1976年12月任27集团军80师238团战士;1979年2月后,历任27军80师238团排长、组织股干事、政治指导员;1984年7月任27集团军80师政治部干事;1986年11月至1988年7月参加老山轮战;1988年8月任27集团军80师坦克团政治部副主任;1989年1月后,先后任27集团军政治部组织处干事、副处长、处长;1999年8月任武警总部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员;2000年8月任武警总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2003年1月任武警总部政治部副秘书长;2004年7月任武警总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2005年11月任武警总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2010年12月起任武警贵州省总队政委。
将军工作踏实细致,作战机智勇敢;1981年、1982年、1986年、1988年、1992年、1997年、六年均荣立军队三等功各一次;其中1988年还被表彰为“老山作战模范干部”;1990年且荣立二等功一次。
相识吴成林将军(修改稿)
认识吴成林将军,是缘于2011年3月陪同首长们的那次北京行、当时我因急性肠胃炎挂水住江苏驻京办事处招待所,两天都无法与首长们一起去做收集革命史料工作,第二天身体略有好转,首长们就过来告知:晚上吴将军请我们家乡人吃饭,你最好坚持参加;我考虑去了也不能应酬、反而给首长们添麻烦……首长没让我继续说话,就笑说,这可是从最神秘地方走出来的将军,他的身上有你们史志工作者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好奇心驱使我出席了将军为家乡客人准备的晚宴,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将军,也使我知道了:吴将军自1969年3月入伍走进那个神秘之地开始,一干就是二十年。
第二次走进吴将军,是为百年县庆与市、县相关部门首长相托,前往北京采访将军,临行前我给将军发了短信:“吴将军您好!为了庆贺今年灌云建县100周年,市、县两级书刊拟设‘将军风采’栏目,想全方位系统介绍灌云籍九位将军生平奋斗业迹,以励世人;据此我们计划近期与市相关领导前往您处采访,收集您的相关业绩图文资料,期盼得到您的支持与帮助。谢谢!莫为难。”“非常欢迎你来京,谢谢!”将军第二天就给予了回复。由于市相关领导有事给耽搁了一星期,待我们到京时,将军告知:组织上安排他到301医院检查身体,暂时无法相见。没办法,待我们采访任之通将军后,将军利用一个早上时间,安排司机带我们一行前去301医院匆匆一见,时301医院警卫同志检查十分严格,同行的市相关部门领导随身携带的相机都给扣下了,这是我与将军的第二次相见、欢愉而神秘。
最近一次走近将军,是因与科技部程津培院士相约,且前往北京采访新华社庄重等新闻、科教、影视界前辈;2012年5月10日下午,我给将军发了如下信息:“吴将军您好!您身体与全家都好吧!我己独自到京、开始采访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等首长,如您方便、我想顺将县邀请您参加相关活动的书函转呈您、如您有相关图片资料顺送一些给我、则更为感激。谢谢!莫为难……”不久将军回了信息“小陈你好!我实在对不起,前天来了西安,你说的事我明白,你有空来西安吧……”我4点31分即时给将军发了请示电:“谢谢将军!不知您在西安几天、我与大连的几位首长己约好,去大连后再去西安不知能否行?刘长彬将军也在西安?如行,我过去顺将贵州的戴政委访问了。谢谢!请指示……”33分将军电示:“行,你过来,给我打电话!”到大连先后拜访沈阳军区装甲兵前副司令员周广梁、39军前副军长王林、丁文斋将军(己逝)夫人杨林女士后,我购买了5月15日经沈阳前往西安的k388次列车票,并及时告知吴将军,待5月16日下午列车途经河南、进入陕西后,接到将军来电:“小陈,你放心……到时有人接你……”快到西安时,将军的老部下梁处长先后两次询问车到何处?并发来信息告知:“……车停在西停车场,西安铁路饭店门前……”,待列车徐徐驶进西安站时,晚点近1个小时,梁处长己在车站等候1个多小时了,让我十分不安,梁处长却说:“您是老首长的客人,不要说等1个小时,就是5个小时,我也要等到您”;由此我再次领略了将军与老部下深厚的战友情、朋友情;在与梁处长共进晚餐时:获知将军当年走进那个神秘之地,就是新疆马兰基地,即目前的总装备部第21试验训练基地,该基地核武器试验场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一个江苏省的面积,是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实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几十年来,基地成功地进行了数十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是中国核武器的摇篮,曾经在地图上无法找到该地方,将军当年就是在这个神秘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从战士到连长,再到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场站站长,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年华……
梁处长动情地对我说:“地处茫茫戈壁深处的马兰当年,环境恶劣。夏季酷暑难当,冬季奇冷无比,维语中戈壁,就是不长草木的地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长年难见雨,风吹石头跑。’进驻军营后,漫天飞扬的黄沙总跟战士们过不去,饭碗中、床单上、军服口袋里,甚至是呼吸的空气里,无处不在。因缺水,战士们清晨毛巾湿角揩一下双眼就算洗脸,很长时间都难洗一次澡,在新兵连:队列、擒敌、战术、400米障碍,五公里越野、100米冲刺、蛙跳、俯卧撑、单腿伸登等超强度体能训练,加之整天口干喉燥,战士们开始多流鼻血与拉肚子,情绪也会有波动,但我们60岁左右这代人当年确实是充满激情的一代,加之到连队后,连长与指导员又组织了传统教育,从公元前汉朝大将军霍去病为击溃匈奴进军茫茫戈壁,到基地建设初期,特别是邓稼先等科学家、抛弃海外优越的经济生活待遇,远离亲人,为了祖国强大,和许多前辈将军们一道与战士一起在戈壁沙漠上住帐篷,无怨无悔,时常哼唱着:‘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空多变幻,那管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笑谈渴饮苦水浆。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对战士们触动更大,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乐观主义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吴成林,扎根马兰,苦练技能,为祖国戍守边陲,从此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吴成林与他战友们的自觉行动;在后来20年的基地飞行保障岗位上,吴成林不仅多次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从一名优秀的空军地勤战士,成长为地勤机械师、司令部参谋、连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场站站长;而且不管岗位如何转换、职位是否升迁,他都始终保持一名军人的本色,始终用热血与激情书写对祖国蓝天国防事业的忠诚。他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你们家乡百万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些军人战友的骄傲!”梁处长如是说:
  “1971年部队推荐吴成林到河南信阳航空第一机务学校学习,面对复杂的仪表数据、飞行参数、发动机等知识原理,这对从‘文革’时期中学走出来的吴成林说,难度可想而知,在那段日子里,吴成林深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为了熟悉飞机构造、飞行理论,查找飞机发动机故障原因和排除故障方法,他不知在学习笔记上画过多少遍草图。因为他深知:作为一名机务战士,责任重大,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祖国的科研事业紧相连;硬是凭着一股蚂蚁啃骨头的拚命精神,他园满地完成了学业。并凭借此学到的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业绩,回部队一年后被提干晋升为地勤机械师。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国产飞机凸显老旧,故障率高,因此安全保障飞行的任务相当繁重。机械师的职责就是维护、保障飞机飞行安全,在寒冷冬季,马兰气温一般都在零下20多度,此时对飞机发动机进行排除工作故障,机务战士必须要身着方便工作的单衣爬进发动机进气道中去修理,等排除了故障,人外衣都能结成冰衣,手上冻裂的口子周围,经常能看见结成块状的油污血。就是凭着这种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吴成林与战友们用青春与激情,保证了基地的每一架飞机翱翔蓝天。1975年吴成林又到河南信阳航空第一机务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如此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历练,他开始成长为基地业务能手、优秀的航空机械师。不仅如此,他工作中爱学习、勤思考、团结战友、善于协作的组织才能也同时得到了领导和组织的认可,1976年被组织选任为基地场站参谋,1979年调任基地场务连连长。
连队是军队的一级基石,是党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当连长带兵的日子很艰苦,时常连个星期天、节假日都没有。天一亮出操,白天训练,晚上查岗查哨。作为飞行保障连队,吴成林根据基地试验中总结出的“定人员、定设备、定程序、定动作、定关系”的“五定”原则方法,将日常工作细化为每个班排的具体行为,要求做到整体协调过硬,同时对每个岗位、每个单兵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连机场的每日清扫,他都严格把关。什么样的领导带出什么样的兵。吴成林带出来的连队,基础过硬,官兵团结,士气高昂,在军事技能、行管安全、支部建设等评比中年年第一;先进连队、先进党支部的锦旗挂了一墙,两年后的1981年,吴成林被破格调任司令部正菅职副参谋长,1982年升任场站副团职参谋长,参谋长属各级部队军事指挥部门的首长,多协助该部队的军事主官进行指挥,身份的变换,意味着工作更加繁忙。参谋长要分管各种业务,要站在全局高度,搞好组织、计划、协调;士兵出身的他,总是有着一股子冲劲、闯劲,加之精力充沛,勇谋善断,所以在部队管理、作战、训练、后勤、飞行保障等工作方面,他干得很出色,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85年他调任基地场站副站长、一年后升任正团职场站站长;直至1988年调到我们陕西临潼场站出任站长;到临潼后的经历,我就更加了解了”,梁处长与我边吃边聊:
“临潼场站当时承担着两个飞行团的飞行保障,任务重,场站人员又分别来自两个部分,管理相对不到位;吴成林到职后,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那段时日,吴成林工作可以说是没有日夜之分、早出晚归,上小学的女儿,常常成月见不到爸爸一次,有时想爸爸了,就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每当这时候,妈妈都笑着告诉她:爸爸每天都回家,只是回家时你睡着了,早上出去时你还没起来。有时女儿不相信,晚上一定要等爸爸回家后再睡,结果常常是等着,等着又睡着了。也正因如此,使女儿从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毕业都一直养成了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据吴成林爱人回忆:有一年西安遭遇大水,马路上的积水最深处竟然高达一米,她下班后回家正在为女儿能否安全回家的问题犯愁,当她正准备借邻居家的三轮车去接女儿时,想不到刚出门就看见女儿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回来了。研究生毕业时,同学们大都找朋友或家人帮忙搬运东西,己是大姑娘的女儿仍是悄悄地找辆三轮车,自己将行李拖骑回家......如今女儿一说到爸爸的敬业精神,仍然是一脸的自豪与骄傲!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下来,吴成林不仅妥善处理了临潼场站各种存在问题,解决了场站与周围群众存在的多年纠纷,并从此在场站内外建立起良好秩序与关系,调动了场站内外各方面积极性,且凭借在军械保障正规化管理上的创新做法,得到了前来参观的总部与军区首长们的一致肯定,场站当年就改变了面貌,接着被评为空军外勤保障先进单位,成为空军部队推广的先进典型。因此,1993年吴成林被调任西安空军基地副师职后勤部部长,1996年部队又推荐他到国防大学学习,一年后中共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授予吴成林同志大校军衔,2000年吴成林调任空9军正师职后勤部部长。
后勤部长的职责:顾名思义,就是保障后勤供给;战时保障前线物资供应;和平时代按照上级指示要求,树立建设的思想,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有限的经费,注重打基础、谋发展,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针对军区点多、面广,‘电话部署、会议讲评、文件传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很难解决后勤实际问题。只有深入一线、伸长触角,才能掌握真实情况,了解基层的困难,才能确保部队不忙乱、机关有事干。因此,吴成林一年总有大半时间跑基层:南疆、北疆、东疆的每一个雷达站,他每年都要跑一遍。新疆160万平方公里面积,吴成林每一次下基层,一跑就是一两个月。有次,他从乌鲁木齐到阿尔泰,刚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可到了半路上就遭遇大风沙,接着就是漫天飞雪。为了确切了解基层连队的实际情况,他与同行的同志在冰天雪地里艰难跋涉。像这样的情况,每年都会遇到一两次。对此他说,边远连队的战士生活非常艰苦,冒雪到部队慰问,给战士不仅是物资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和心灵上的慰藉。一次去塔城,夏日上山,冰雪还未融化,道路难行。上山后,战士们见到他们,高兴地自发列队欢迎。这里每年的秋季大雪就封山,冬天长达八个月,考虑到这里的条件艰苦,吴成林部长每年下基层慰问,都把它作为重要一站。在指导基层建设上,从基层上来的吴部长,更是能设身处地体量基层的困难,真正为他们分忧减压,并通过与基层战士们谈心交心,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真正做到了上下一条心做工作;在为基层办实事上,他真是脚朝基层走,腿往场站迈,经费往基层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搞好服务保障,做到了重点问题不甩手,难点问题不撒手,尽量为基层排忧解难,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地为官兵服务。多年来,无论任务多么重、时间多么紧,他都能较好地做到:了解情况到一线,检查督导到一线,解决问题到一线。且始终着眼部队中心任务所需,注重后勤工作的组织协调,强化后勤保障的首位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围绕党委首长意图筹划工作,围绕部队战备训练需要展开工作,服务保障及时、物资供应到位,并能够灵活处理、协调工作中的关系。任部长期间,他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获取工作上的指导帮助,并主动向党委首长请示汇报,寻求工作上扶持与关心;主动与其他部门领导协调、通气,争取他们对后勤工作的支持和体谅;虚心听取部属和基层同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抓工作的针对性。可以这样说吴成林任职后勤部长,与上级领导之间关系协调、与其他部门领导关系融洽、与机关及基层同志配合默契,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和谐。这都得益于他丰富的部队工作经历与强烈的事业心。
2003年吴成林调任徐州空军学院院长,多年丰富的部队工作经历与学习积淀,让他再次如鱼得水,他团结党委一班人,深刻分析学院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视差距,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抓好学院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适时提出着眼部队需要,从实践实战出发,紧贴空军信息化建设和航空兵作战保障实际,突出航空兵作战后勤与装备保障特色专业群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加大教员队伍建设力度,作为院长、副教授的他,不仅时常去给学员们讲课,努力为部队培养输送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时常与教员们座谈说,今天的课堂连着明天的战场,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要着眼航空兵作战保障、大联勤体制改革以及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新要求,努力提高学员的岗位适应率;人才培养要逐步从研究型向研究与应用综合型转变,要突出实践教学、实地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让问题、经验和科研成果进入课堂,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他在教学改革上的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让徐州空军学院再次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全军院校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毕业学员岗位适应率年年攀升,2006年该院培训各类学员2000多人次,98%的毕业学员达到了‘上岗即适应,的目标,大多数毕业学员到部队不出一年就成为业务骨干。在总部组织的全军院校教学工作评价中,徐州空军学院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因此,吴成林被调任解放军后勤部营房部副军职副部长,200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授予吴成林同志少将军衔,2008年调任吴成林为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副院长、教授……”
   梁处长在不知不觉中就帮我完成了采访吴成林将军的任务,饭后他还强调招待不周,说吴将军因晚上有事,又不知你何时能到站,让我先陪你、为你安排好住处,明天他为你洗尘。我边感谢边笑说,您对将军的了解与聊介,就是对我最好最周到的招待;您对将军的真情,是令我十分感动的战友情、同志情、兄弟情。第二天吴将军到我住处相见,与之谈及他们战友之间的情谊,将军也很动情地说:“从军40多年、从普通一兵能成长为将军、教授,除了党与领导培养,主要就是靠战友与同志们的相互帮助与学习,我们的许多战友,说是战友,更是兄弟,我调离西安10多年了,但只要有事到此,老战友们知晓了,不管多忙,都要安排时间过来坐坐,我与你一样感动,感谢他们;说到马兰的艰苦,将军笑说,那是过去,如今的马兰基地已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列入了‘红色旅游’景点,俨然是一座微型城市。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己充满了生机与绿色,是陶渊明笔下的一处世外桃源。生活区内的景色,非常漂亮,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有两个文化广场和一个公园。广场里有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国地图大沙盘,还有一个人工湖,公园里有一面刻有《孙子兵法》全文的长墙,字体优美,笔力遒劲。如果你有机会前去采风,若不向远处望可以看见天山的话,很难相信这里会是新疆,可以说就是一处小江南:一条笔直而宽阔的柏油马路横贯基地,两旁种着参天的白杨树,棵棵都是挺拔而且高大,路两边还有许多人物的介绍,他们都曾经是中国核武器的功勋,其中很多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作为从此走出来的一名战士,深为曾经在此工作、生活过而感到光荣与骄傲......”
刘长斌将军:在云台山麓、古镇板浦,有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校园,她就是我曾经就读过的板浦中学。板浦中学创建于1924年,目前已是:103个班级、6800余名学生、430余名教职工的气势恢弘的省三星级学校。学校办公、教学、实验、生活及网络等设施完备;理、化、生各科实验设备齐全;语音室、微机室设施先进;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师生阅览室期刊138种;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基地、中国教育学会高中阅读教学研究基地,承担着市、省、国家级科研课题20多项,为江苏大学等多所高校教育实践基地。有四川、湖南、湖北、甘肃、东北、安徽、海南、江西、苏南等许多外地教师在此工作并安居。&在2004年4月举行的建校8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社会各界、海内外知名人士及2000余名学子光临庆典,共襄盛举。在桃李芬芳香满园的板浦中学校史上、3万余名毕业生中,天津警备区前政委少将任之通,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前政委、少将刘长斌给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因为他们是母校仅有的两位将军,还因为他们原来是67届的同班同学,都是班长,后来刘长斌虽因病休学成了68届校友,但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着,两将军所娶的两位夫人&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徐同芳女士与林玲女士又是同班同学;这让当年教他们的时老师感到十分荣光;也让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十分羡慕与景仰;都想找机会见见这两位校友将军与同学夫人。呵呵,由于工作关系,2012年,我借灌云百年县庆与市、县相关部门领导相托之机,继3月采访任之通将军后,于5月20日又前往兰州采访了刘长斌将军。上车前我给将军发了如下一则短信:“刘将军您好!我从贵州转道成都去兰州的K1058次列车20日上午12时05分开出,正常到兰州约是21日9时,如能预定到连云港当天晚上票、我拜访您后即赶回、我的身份证号码:320723………0211,谢谢!”  当将军获知我乘K1058次列车前往兰州时,询问了我所在车箱,并告知到达时有人到车站接我。当列车徐徐驶进兰州站、同车厢回西宁的旅伴老唐帮我送下火车时,甘肃省军区接待办的王军辉主任、与将军的司机小刘己在车门前等候多时了,司机小刘接过老唐同志手中的箱子,我们一行便上车直奔兰州平凉路金鼎鸿宾楼拉面馆。我虽说己在车上吃了早餐,但王主任坚持说吃了也再尝尝正宗兰州拉面,给评评如何?恭敬不如从命。进了面馆王主任为我们各要了一大碗粗拉面,边吃边聊了起来。王主任告知,兰州拉面,首先是选用富含面筋,韧性强的优质精粉,以兰州当地的草木烧制的蓬灰和成软面。往往在前一天,由膀圆力大的小伙子先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拉、摔、掼后,捋成长条,揪成茶杯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然后随食客的爱好,拉出大小粗细不同的面条。喜食圆面条的,可以选择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选择大宽、宽、韭叶3种款式。拉面是一手绝活,一个面节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牛肉拉面的优劣除了拉面外,最重要的秘密在于淳香的汤,兰州人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汤,便知是不是地道。自清朝嘉庆年间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做出第一碗牛肉面至今,这汤的配方是代代相传,所谓清汤并非水加盐,而主要是十多种佐料与牛肉原汤熬制而成。熬汤时选用甘南草原上出产的肥嫩牦牛肉或黄牛肉,加牛脊髓和腿骨(俗称棒子骨),牛肝,有的还添入鸡汤,再按比例加入花椒、草果、桂子、姜皮等香料在特大罐形铁锅内再加入本地特产的绿萝卜片熬成即可,肉汤气香味浓,清亮澄澈。食用时只选用调好的清汤,煮熟的拉面浇上清汤,佐以牛肉丁(或片)、香菜和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另外水土也是一个方面,兰州位于黄河上游的一个河谷地的滩上,是省会以上城市中地下水质最好的。兰州的食用牛肉主要是产自甘南和青海的牦牛,牦牛体矮身健,脊甲高,垂皮小,毛长,色黑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成年体重200~300公斤,耐寒,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生存,生长期长,力大耐寒,有“高原之舟”之美称。高原无污染的草场环境天然放养的牦牛,除了味道鲜美外,因其长期食用许多野生草及药种(如贝母,虫草、板兰、红花等),所以当地的牧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我们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尿的是太太口服液,屙的是六味地黄丸”&。此话听起来夸张,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牦牛肉确实是天然无污染的。其肉有驱风寒之功能,还可治胃寒,风湿,类风湿等病,有滋阴补肾、强身壮体之功效,其营养价值极高,不论怎样,外地如何都作不出真正地道的兰州牛肉面的。
我在王主任的聊介中,不知不觉就将一大碗兰州牛肉拉面给消灭了。时间不到十分钟,自觉好笑。幸而是在车上吃过了,不然不是还要吃两大碗。呵呵,兰州拉面口味确实好,是我在北京、江苏等地标示的“正宗兰州拉面馆”吃不到的。后与刘将军聊及此,我说这就如我们灌云豆丹,在我们灌云做是一种口味,到外地不论是何名师大厨都做不出在灌云那种好吃的口味来,这当如本地水质与生产佐料紧相关,将军以为然。
从金鼎鸿宾楼出来,到中山宾馆入住后,王主任便领我到军区接待室与刘将军相见。一见面将军的直爽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将军笑言,小老乡远道而来,十分辛苦,欢迎你到兰州来,多天没下雨、你一来就下雨了……;我也笑言,我们不仅是老乡,您还是板中校友,是学长,是我们家乡的荣誉和骄傲,来看望将军学长,天亦有情苦也甜哟。接着将军饱含深情赠给己准备好了的书法墨宝,介绍了戊边从军的简单经历:将军1948年底出生于我们灌云县板铺镇,1968届板中毕业生,1969年2月入伍,先后任空军某部战士、排长、政治指导员。后调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工作,先后任干事、科长、副部长。期间:1983年9月-1985年7月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专业大学专科学习毕业;后任该政治部秘书处处长;1993年任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政治委员(期间:1994年8月-1996年12月在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本科毕业);后调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政治委员、空军某军政治部副主任(期间:1999年2月-7月在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1999年6月任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政治委员(期间:2001年8月-9月在国防大学政治理论班学习);&2004年3月调任甘肃省军区副政治委员(2004年10月-12月在国防科技大学高级干部轮训班学习)。将军最后笑言,这一干在大西北就是40来年。
40年,在戈壁沙漠、在雪域高原、在边陲基地,将军从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子,到两鬓花白,不仅无怨无悔、而且干得有声有色。在任政治指导员期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所在连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连队,本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在任军区空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期间,所在处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处,本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在任基地政治委员期间,参与多项重要科研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机关的表彰;多年来,将军积极从事政治工作研究,撰写的《关于当前干部考核任用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关于加强对年轻教员培养教育的几点思考》等二十余篇论文被总部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参与调研撰写的《军队干部考核评价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不仅如此,将军的一双优秀儿女高校毕业后,现也服役于西北军营。长子是团职干部,先后受到视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女儿研究生毕业后、也成了西北某军工厂的军事代表。我笑说,将军当年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公子如今受到总理、副总理亲切接见,我想必定前途无量。将军笑说:过奖了!在结束采访时,将军介绍:王军辉主任是我们军区的金牌接待主任,今天中午我因有活动,就请他陪你用餐。你一路奔波,饭后好好休息,下午由王主任陪同你在兰州走走,晚上我为你接风洗尘,如能在此多呆几天,多看看我们兰州的名胜古迹则更好了。因出来日久,家中确有急事,只能下次再来领略敦煌等名胜了。中午与中山宾馆任书记、接待办王主任吃饭聊天中获知,刘将军扎根西北40多年,勤于军务、情系基层、扎实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部队的建设做出了成绩和贡献,深受部队官兵的尊重与爱戴。有一年甘南有事,将军一去就是几个月,与基层官兵心连心、共赴维艰,直至凯旋。王主任戏言:将军就是将军,哪有艰苦那有他、哪里有难那有他;有时就象位灭火队员,将军到火自灭。
下午我是真正领略到了金牌接待主任的风采:王主任对兰州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名胜……可谓是了然于胸:在去水车公园的路上,我就从他的介绍中知悉:&兰州,地处西北要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期,在此设立金城郡,取“固若金汤”之意,到了隋朝,因其城南有皋兰山而得名兰州,沿用至今;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黄河在这里将城市一分为二,为其增添了不少美丽的景色。在美丽的绿色长廊——滨河路上,有关黄河的各个景点一字排开,沿途可欣赏到众多精美的雕塑,有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等,当然最著名的就是黄河母亲的雕塑了;还可看到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铁桥;参观白塔山公园和游玩水车园,同时还可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意趣,也可乘坐橡皮筏子在母亲河上漂流。要是傍晚时分,登顶兰山,则可一览市容全景,霓虹闪烁,母亲河穿城而过,尽收眼底;古代的兰州曾是&“茶马互市”的著名商埠重镇,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号称“四省通衢”,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给这里遗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由此辐射开来,周围有著名的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麦积山、敦煌等;兰州四周是祁连山的绵延之地,四周群山遍布,峰青峦秀,有多处依山而建的森林公园可供游玩……
在水车园中,大小上百架水车,沿着黄河岸、错落有致排列。其中一架高大的水车,利用黄河水的势能与机械物理原理不停地转动,至今还在自流灌溉着。我在此留影的同时,深为先民们的智慧所折服;黄河水的雄浑、中山桥的坚固、千龙字碑的多姿,若不是亲历亲闻,真的不敢相信母亲河含沙量如此之多,更不会相信德国人建造中山桥100年时还能致信兰州市政府,提醒桥的设计年限己到,让注意使用与维护,当维护人员拧下桥身螺丝竟发现新如现造,可见建材之优质、设计之科学、技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位于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的黄河母亲像:秀发飘拂,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之慈祥、安宁、博爱与右侧依偎着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的裸身男婴(象征中华儿女);构图洗练,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与黄土地色彩之和谐、更是让我一见而震撼,自然地想到了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黄河母亲》雕塑可是兰州市的标志性雕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性雕塑,也是世界东方的标志性雕塑……
短短几个小时,金牌接待王军辉主任就把兰州的五张名片:一条河----黄河;一碗面----兰州拉面;一本书----《读者》杂志;一座桥----百年中山桥;一个雕塑----黄河母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外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近现代众多名人都在兰州工作、生活过,让我深感兰州真是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独具特色,让人过之而不忘。
晚上将军夫妇邀请10多位江苏老乡相聚,更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老乡们的盛情、豪爽、包容与将军夫妇的周全、关爱;还有在兰州公安厅工作的于志军老乡、聊起来居然是我们80届校友;加之中山宾馆的老总陈琴女士也过来凑热闹敬酒,使宴会高潮迭起。直到将军夫妇要我代向家乡父老问好!欢迎县领导组团前往参加兰州经恰会!安排座车送我去火车站.....我还一直沉浸在他乡遇故知的欢乐气氛中。
任之通将军:&2012年是灌云建县100周年,为了更好地推介、发展灌云,我们灌云县党史办公室配合市、县相关部门积极筹划编写《将军院士名人风采》。为此我于2012年3月、开始了采访灌云籍将军行,9日晚我先给在京的任之通、吴成林二将军发了信息,告之计划赴京之目的,不久任将军就回信息:“老乡!没问题!只是来之前联系一下!怕遇不上!”时间是10日上午8时9分31秒;10时45分41秒,吴成林将军也发来信息:“非常欢迎你来京,谢谢兄弟!”。
当3月16日上午与市相关部门领导一行三人到京住下后,我又先给任将军去了电话,将军此时正在天津参加会议,接电后约我们下午3点到他家中见,他中午散会后即从津赶回,过了会儿又接到将军夫人林玲大姐电话:要让将军的驾驶员前来接我们,当得知我们巳住下,且约好朋友下午开车送我们过去后、大姐又热情地叮嘱、如需要用车或其它帮助,可随时告之,让我们倍感亲切。下午我们在将军的驾驶员电话导航下,两点多就顺利来到了将军居住的大院门前,此时林玲大姐巳让身边工作同志在大门前等待我们多时了,我们到达将军家后,此时将军还在回京的途中,大姐见开车送我们过来的朋友小方没有上楼,又与我下来喊小方女士上楼同坐,为了不让我们坐着无聊,大姐开始与我们一同聊起了将军与她的许多书、画、摄影故事,并送我一本她拍摄的《荷花影集》,从大姐的谈吐与影集中,我看到大姐就如晨雾中一株圣洁的荷花、从容淡雅。
三点多将军终于赶到家,未及休息,就应我们之邀介绍了他的军旅生涯:将军讲话的幽默、简浩、亲和与生动,真让我领略了“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任将军1968年2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从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师组织部干事、第二一六团政治处主任;到1978年8月至1982年8月在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读书;毕业后先后任该部队团政治委员、 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1990年7月任陆军第二十四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1997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1999年10月任六十三集团军政治委员,後任警备区政治委员 ;同时还兼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第一副主席、 中国将军书画院 理事 、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将军诗书画院副院长、北京“金艺轩”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书画家
、天津市书画艺术发展中心顾问 、环渤海企业家文化交流促进会主席 、江苏省书谱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 、解放军国防大学硕士生导师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且在国内报刊曾发表许多文章和书法作品并多次获奖和入展;编著出版《任之通书法集》《之通书画艺术》、《即景心声》等多部著作;其中 :〈〈论榜书的历史地位〉〉被评选为大奖,于2009年参加新中国 成立60周年和建军82周年全国大型公益书画巡回展等。这在同时期军人中,取得如此进步与成就、可谓是罕见的,可将军行云流水般地娓娓道来、似很平常,虽有酸甜苦辣、波涛起伏,但将军还是总结说:我作為一名和平时期的将军,真的没有多少闪光点;但作为军人、奉献报国之心还是随时都有的;接着将军动情地给我们回忆了他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率部7万余众走出大山,准备海战、登陆、训练了一年多;攻、防、守,海、陆、空千军万马搞军演,将军了如指掌;登陆后先做啥、后做啥、再做啥,团结谁、打击谁、孤立谁,将军如数家珍;为国尽忠的情景都想到了,说到此,将军转向坐在身边的夫人林玲女士继续说:2001年,我们在到东南沿海看了地形回来后,准备好了随时为国牺牲,对家属也做了交待,如果我为国捐躯了、孩子与这个家就全托付给她了……但形势的变化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结果战争没爆发、将军不仅还是将军,而且在诗、书、画上与时俱进,斩获颇丰,闻名全军。
谈到诗、书、画,如今从一线退下来的将军,可谓是热情如潮:立即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電腦,里面储存的都是将军的诗、书、画佳作、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先前虽知将军自幼酷爱书法,初学柳公权的《玄秘塔》、颜真卿的《多宝塔》,步入书法殿堂、特别是从军后,在火热的军营生活里忙里偷闲,坚持研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临习诸家名帖,不断丰富书法技巧和文化内涵;其作品神韵融合、豪迈奔放,无论榜书大字还是蝇头小楷,无论正书还是行草,干脆利索,痛快淋漓,不含糊不做作,处处透着军人的气质。其作品刚劲中不失洒脱,张狂中不失法度,俊秀中不失风骨。尤其是长篇行书作品,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气韵夺人,正如许多书家所评:将军书法的传统味十足,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往往带有时代的印记,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读起来回味无穷,娱目怡神,这个中原因,就是在处理传统韵味与时代创新的关系上拿控的比较好。从用笔到结字,从墨色到章法,轻与重、浓与淡、疏与密、枯与湿、白与黑、上与下、左与右、大与小、奇与正、收与放、方与圆、断与连,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自然协调,和谐统一,既可以回味到传统的远古与厚重,又可以领略到时尚的风采与诉求。这是将军书法作品的可贵之处,也是他书法艺术的生命支点。
但眼前将军书法专精博涉、纵横自如的书风给中国书坛注入的活力还是令我叹为观止。对将军的高超画艺更是知之甚少;当将军与夫人从楼上拿下他近期的绘画作品后,我的眼前又是一亮:
将军的绘画技艺与他的书法技艺可谓是并驾齐驱,绘画作品完全可称是国画学院派中的精品佳作;己完全具备了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内容典雅的学院派画风;将军的绘画与将军的书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味十足,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赏心悦目之感。特别是将军近期创作的黄帝与任氏四位始祖造像,从创意、着色到造型构思,无一不显现传统与现代的美好结合,无一不是带有鲜明审美追求的艺术实践,将军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更体现了将军深厚的。将军喜欢唐诗宋词、元曲,经常被那高亢激昂、豪迈奔放的诗句所感动,诗情凝于画笔,浪击石穿。他常常于运筹帷幄后挥笔作画,创作了令人惊喜的佳作,那信笔勾勒的小平同志素描像,那手握煙斗、悠閑遠望的江東範曾,那三九臥雪訓練的解放軍戰士,那含苞凌風待放的玉樹,那充滿春趣、手牽毛驢的華北老漢,那竹下端坐靜思的鄭板橋,那形象逼真的梅花、那栩栩如生的“高山流水”知音图,真的让人留连忘返、爱不释手,欲得之而后快……我们就这样在将军的热情介绍与艺术欣赏中,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将军夫人安排好的饭店己数次来电摧促将军与我们前往了、将军最后寄语说:“衷心希望连云港市包括我们灌云县快速发展起来,不能再错过大好发展机遇了……只要是为了家乡发展、不管需要我们这些在外游子做什么?我们在外游子都会尽心尽力的”。并允诺下次回乡让准备好宣纸、他将现场书赐墨宝;这让我们同行的三们同志很感谢!
将军边说边带上家中珍藏的茅台酒,與我坐車前邊导航去往酒店,到酒店后我坐在将军与林玲大姐中间,席间林玲大姐很开心,与坐在她身边的小方女士高兴地唱起了《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且问我会不会唱,我笑答:“天生五音不全,哪象大姐與將軍多才多藝,還会唱歌啊!”大姐也不介意,只是不讓我不喝酒。席间他与将军爱国爱乡之情让我感叹:他们主动欲将家中多年珍藏的奇珍异宝奉献给家乡的高尚品格,让我顿生高山仰止之感,虽建议他们此事可在条件成熟时再议;但发自心底的崇敬、加之大姐的热情更是让平时不胜酒力的我,与两个同行一起、喝光了将军怀抱上楼的两瓶茅台酒,酒后还让小方女士开车送我们去了李铁城老家,将打印好的一份文稿送呈李老教授审改,又谈到深夜十点多方欣然回寓、实在是"幸逢将军酒倍增,相见开心永难忘。
陈学春将军:值灌云百年县庆之际,为追忆将军的生平事迹,2012年4月14日晚,我与两位小朋友驱车前往、于15日凌晨2点到达潍坊,深夜的潍坊静悄悄,为保证开车的小朋友们休息好,我们在将军家附近找了家酒店休息到天明,起来吃点早餐、待一切准备好也就到15日早晨9点多钟了,我先给陈将军女儿陈慧女士打了电话,告知我们己到达,身在军菅的陈慧女士虽因公务无法离开,但立即给她妈妈隋玉春阿姨打了电话,告知我们己到、让隋阿姨到大门前接我们,当我们一行到达26军家属院大门前时,隋阿姨己到门前来接我们;我们跟随隋阿姨乘电梯步入了她住16层的家;一進門客廳左牆上映入眼帘依次是:江澤民.遲浩田.劉華清等軍委領導與陳將軍的合影照片,右側則是隋阿姨手工刺鄉兩幅掛圖,其中最大的一幅是花開圖富圖.北面是一米高的基牆.上面是設計精美的玻璃長窗.長窗下一排沙發、與東西兩側刺線圖下的沙發恰好形成一個几何矩形,沙發前是一個上下兩層.長長的鋼化玻璃茶几,茶幾上陳放招待客人的新鮮水果.茶幾前置放女主人精心培育的兩盆藍竹.青翠欲滴.隔着走道的南牆上.懸掛着女主人手工精心刺成的一幅"家和萬事興"圖.圖下又是一長條形木櫃;與北邊的鋼化玻璃茶幾相對稱.,上放设计精美的座钟等家用艺术品,木柜两端又是两盆青翠欲滴的藍竹;整个客厅宽敞明亮、简洁大方、充&满生机;喻示着女主人高洁的品格和朴实无华的人生;喻示着将军时时活在女主人的心中……
落座后,隋玉春阿姨告诉我:陈学春将军1942年10月出生于我们灌云县白蚬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丧父,靠母亲含辛茹苦与哥哥帮助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儿时的陈学春得到了学习的机会,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好学上进、正直坦诚,在小学与初中学习期间,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出任少先队小队长、中队委员。从将军后来获得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10多本毕业证书与荣誉证书中,我们看到将军这种从小养成的刻苦好学、积极向上的品格一直保持终身。
隋阿姨告知:1961年4月陈学春光荣入伍后,历任济南军区坦克乘员教导团学员,坦克第330团坦克菅2连装填手、炮长、排长,陆军第200师坦克330团司令部参谋,坦克第8师司令部作训科参谋、31团3菅菅长、作训科科长,坦克第30团副团长,陆军第46军司令部装甲兵处处长,坦克第8&师副师长,陆军第26集团军坦克旅旅长,坦克第11师师长等职。陈学春参军初期、在任装填手时刻苦训练、科学训练,曾获壹级装填手技术荣誉称号;任排长期间,陈学春处处身先士卒,严格要求,先后带出两个“四好”排。他长期在师团机关从事军事业务工作,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和本职业务,机关业务与军事素质提高极快,行军途中,他闭着眼都能说出车至何处、此处地形、地标与地貌,当年军队印制的标号、各种地型符号,将军可以说是黙然于心、了如指掌;他能参善谋,积极协助领导做好部队军事训练的组织计划和指导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1974年3月陈学春任坦克第31团3菅菅长,从基础工作入手,狠抓部队的作风培养和以军事训练为主导的各项任务的完成,与菅党委成员一道,改变了所在菅的面貌;他在任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和军装甲兵处处长期间,组织和谋划能力突出,机关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探索总结各种施训方法:先后与部队一起革新了坦克射击“一条龙”训练法;坦克分队技术、战术综合训练法、教育训练综合考核成绩评定法以及坦克团建制内分队合同训练法等革新课题,受到了军区装甲兵首长和领导机关的肯定和推广。在任副团长期间,他带领团队参加军区装甲兵比武,获得建制团总分第一名,1978年被选为军区装甲兵党代会代表。在担任师、旅两级主官期间,他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决策水平不断提高,领导经验日趋丰富&;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将军调任(莱阳)坦克旅旅长,这是一个新建旅,官兵来自14个单位、五湖四海,原拟任的两位旅长、都因故未就;时任坦克第8师副师长的将军接令后、二话没有,立即前往,到任后与旅党委一班人在做好军事训练与官兵思想工作的同时,与战士们吃住一起,挖土方、扒鱼塘、搞养殖,解决部队经费困难,改变部队一穷二白面貌,全旅连续三年实现“双无”,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人民解放军三总部表彰为“安全工作先进旅”。1988年4月将军调任坦克11师师长时,全旅官兵都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同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政干衔字第234号令,授予陈学春大校军衔;这期间,陈学春突出重点工作&,狠抓&薄弱环节;行政管理、军事训练等工作成效明显,多次受到上级好评。1991年3月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安全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2月陈学春任副军长后,继续任劳任怨,忘我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分管的工作,为集团军的全面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入国防大学学习后,他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理解,掌握了新时期打嬴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所具备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了高科技意识、战略意识和战役观念,合同战役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部队的能力有了相当提高;1994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政干令字第399号,晋升陈学春为少将军衔……
在30多年军旅生涯中,陈学春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就是在患病住院期间,仍然关心集团军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心中没有自己少有家。他与隋玉春阿姨1967年相识,1970年喜结百年之好,直到他1997年4月13日20时30分在济南病逝,夫妻结婚28年,实际在一起生活加起来不到三年半,一双儿女一年到头更是难得见到爸爸的身影。儿女除了上小学时与爸爸照了一张全家福像外,以后就再没机会与爸爸照全家福了,不是将军不在家,就是儿女学习、工作不在家……说到此隋玉春阿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听了隋阿姨的缓缓叙谈,我在为家乡有这么一位公而忘私将军骄傲的同时,也与隋阿姨一样,更为将军的廉洁奉公而自豪,隋阿姨笑谈:将军1993年从11师师长升任20集团军副军长搬家时,全部家当是装了一小三轮车;其中除了生活日用必需品,就是图书、日记本;直到1997年病逝后,隋阿姨前往河南开封清理将军生前遗物,也还是除了图书、日记本,就是生活必须的日用品,一件现代家用品都没有,军队给准备了一辆军用卡车,结果只装了一半,就再没东西装了;将军的清廉让将军夫人自豪,更让当年20军的数万将士们自豪,也让家乡人民与将军生前居住地潍坊人民自豪。家乡人民与将军生前居住地潍坊人民、在为有廉洁奉公的陈将军自豪的同时,也为有在将军身后黙黙奉献的隋玉春阿姨而骄傲;将军病逝11年后的2008年,济南军区与潍坊市人民为将军夫人安置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并每年帮助隋玉春阿姨偿还两万元购房时所欠下的债务,这让隋阿姨既欣慰又感激……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隋阿姨的好朋友邱女士携潍坊军转办的王主任、己开车在楼下等我们前去酒店就餐了,我们依依结束与阿阿姨的访谈,随隋阿姨下楼上车前往酒店,席间我告知因来之前连续两天挂头孢药水,两位小朋友因下午回去要轮换开车、所以都不能喝酒;邱女士与王主任告知,隋阿姨是特意邀王主任过来陪我们喝酒的,这让我很感激;虽不胜酒、我还是充一回好汉承诺:如王主任有时间到我们灌云,我一定好好陪喝两杯,以示谦意与感激。饭后王主任一直开车送我们到高速路口方回、同行的两位小朋友也都为将军夫人的盛情所感动,我在与小朋友同感动的同时、也为两位小朋友不辞劳苦、陪我来回奔波而感动。刘友法将军: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灿烂的将星中,有我们灌云籍一颗炽眼的海军中将星:他就是刘友法将军。2012年值灌云建县百年之际,4月17日我前往采访将军长女刘映辉女士,后又采访将军小女儿刘黎虹女士,追怀将军生平光辉事迹。&&&&&&&&&刘女士告知:将军1922年11月出生于灌云县南城区隔村乡前巷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入淮海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滨海大队文书、书记,新四军十旅兼淮海军分区一支队二团二&连副政治指导员、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军分区政治部秘书,苏北第六分区一团一营及团直属队副教导员、四团二营教导员、华东十二纵队三十五旅一0三团三营教导员、一0四团政治部组织股长,第三野战军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六团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抚保科长、组织科长,吴淞要塞区炮一团政委,海军舟山基地后勤部政委,华东海军后勤部干部处处长、东海舰队干部管理部副部长、东海舰队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舟山基地政治部主任,中央统战部军代表、中央国家机关统战系统军管组组长、中共中央统战部主要负责人,一度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工作;“”文革“结束后,将军出任海军烟台基地政委、旅顺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书记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三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刘女士告知:将军7岁时父亲被乱枪所杀、与年幼的弟弟靠母亲含辛茹苦与亲友资助生活;时李超时、娄梦侠、惠浴宇、武同儒等共产党人在云台山区闹共产、打土豪、分田地,对儿时的刘友法影响很大,在私塾读书时他珍惜时光、好学上进、积极追求真理;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特别是“八、一三”上海事变后,江苏相继沦陷,目睹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的野蛮暴行,激发了少年刘友法投身革命、救国图强的远大志向。1939年9月,他到苏北地下党领导下的灌云情报分站工作,积极动员青年、宣传抗日,侦察敌情,配合部队作战。一年后,经组织推荐,入淮海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并入伍,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据时在军政干校学习、后任徐州市市长的老同学&何赋硕回忆:将军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努力改造世界观,进一步奠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基础。1941年毕业后,分配到苏北滨海大队大队部任文书、书记,这是一支新组建的抗日队伍,经过两年艰苦磨练后,将军出任新四军十旅兼淮海军分区一支队二团二&连副政治指导员、支队整风队学员、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军分区政治部巡视员、秘书等职,他满怀革命激情、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英勇战斗,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积极组织游击作战,先后参加苏北王行、柴米河、高沟杨口、西叶圩、阜宁、石塘、淮阴城等战役战斗,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被评为“模范干部”和“模范工作者”,荣获奖章各一枚。期间经过残酷的反扫荡、反蚕食和巩固扩大民主根据地斗争磨练,刘友法逐步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对党和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共产主义战士。&&&&&&&解放战争初期,刘友法出任&苏北第六分区一团一营及团直属队副教导员、四团二营教导员,华东十二纵队三十五旅一0三团三营教导员等职,先后率部参加了苏北宿东遭遇战、大伊山阻击战、陇海线阻击战、苏北沭淮路黄庄战斗、盐阜区沟湾墩攻坚战、东沟益林战斗等大小十余次战斗。在艰难的转移行军和险恶的对敌作战环境中,他英勇机智,沉着果敢,扎实做好宣传鼙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协助营长指挥作战,在黄庄战斗营长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接替指挥组织反击,圆满完成攻坚任务,受到上级表彰。1948年1月起&,刘友法相继出任华东十二纵队三十五旅一0四团政治部组织股长、第三野战军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六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多次随部执行打援、追击和攻坚任务。在频繁的战斗中,他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持带病参战,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沿开展宣传鼙动工作,激励部队志气,为夺取作战胜利作出了巨大努力,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救民于水火,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友法任第三野战军三十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他服从组织决定,认真履职尽责,在筹划实施部队党组织建设,发现、培养典型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50年1月刘友法调入新组建的华东海军工作,先后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抚保科长、组织科长,将军当年老战友大朋同志回忆:此时新中国海军百废待兴、刘友法一行随同华东海军司令兼政委张爱萍一道沿长江、深入各基层舰艇、要塞基地了解部队实际情况、特别是新老海军各种思想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基层了解,有的放矢地为新老海军团结训练、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短短时间就使国民党起义舰艇投入到解放祖国东南沿海岛屿、保卫祖国海缰的战斗中去,而且打出了人民海军的军威,这在世界海军创建史上也是罕见的。1951年3月刘友法出任吴淞要塞区炮一团政委,他坚决贯彻上级党委指示,,狠坬战备训练、党内整风、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等各项工作落实,为部队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52年10月,刘友法任海军舟山基地后勤部政委,1954年1月起先后任华东海军后勤部干部处处长、东海舰队干部管理部副部长、东海舰队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他积极适应角色转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和任人唯贤原则,在干部培养、考核、选拔、任用和转业复员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1966年3月,刘友法任舟山基地政治部主任;1968年6月,根据组织安排,刘友法到中央统战部工作,先后任中央统战部军代表、驻中央国家机关统战系统军管组组长、中共中央统战部主要负责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恪尽职守,谨慎工作,努力按照党的传统和正确原则处理问题,为保护爱国民主人士和统战系统的干部队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解决当时的混乱局面起了稳定作用。1978年2月,刘友法出任海军烟台基地政委,同年11月任旅顺基地政委,他兢兢业业地工作,针对部队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加强部队思想、政治、、组织建设和党委自身建设,积极落实干部政策,狠抓内部团结,为开创部队建设新局面、巩固提高战斗力做出了积极努力。&&&& 1982年8月,刘友法出任海军政治部主任,他注重研究十年内乱结束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筹划、实施思想政治建设,狠抓理论学习、政治教育、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落实,积极组织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和“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等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注重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常深入舰艇、边防、海岛调查研究、指导工作,面对面地解决实际问题,为基层排忧解难,嬴得了广大官兵的敬重。1985年8月,刘友法同志任海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书记。他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要求,针对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领导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纪检监督制度规定。在全面领导纪检工作的同时,还重点组织了整顿生产经菅秩序、财经纪律大检查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为防止和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培树海军优良风气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黎虹女士回忆:1990年4月,将军由于年龄原因,退出领导岗位,1998年7月离职休养,他虽然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仍然坚持学习,始终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海军的建设发展,主动为海军政治工作献计献策,表现出一名老党员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将军英勇战斗,忘我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国家和军队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为保卫祖国海疆,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无论是在环境凶险、斗争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他具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克己奉公,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勤奋、作风深入,求真务实、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关心部属,联系群众,深受海军广大军区的敬重和爱戴。特别是将军公道正派、生活俭朴,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儿女感同身受、小女儿多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即使如此,将军在工作与生活上也从未给过黎虹特殊的关照;儿女们在他的影响下、至今都与普通百姓一样生活在人民大众中。& & &马丙刚传奇:一天凌晨,两个将要跟随鬼子到阜宁八区扫荡的伪军,为晚间发生的一件缺德事争吵了起来,相互指斥是对方亏心干的,结果谁也不承认,只见其中一个气愤的赌咒发誓说:“谁做亏心事,叫他今天出门遇到马大嘴。”一场争吵到此平息。&&&&马大嘴究竟是何人物?伪军们如此敬畏如虎,视若神明?马大嘴,名马丙刚,号马建中,灌云县杨集区六里河马圩(今沂北乡)人。大嘴是他专吃、善吃敌伪,同志们送他的雅号。他是灌云东部与盐阜地区颇具色彩的英雄人物。学生是九太爷马大嘴少时曾入杨集镇三星小学读书,在“五四”运动与进步教师影响下,参与查封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学生运动,后转板浦北鹾第一小学,再转江苏第八师范附属小学读书。在此期间,为抵制恶势力的欺负,他团结惠浴宇、张善通、周勤珍等乡村同学结成团体,在学生中很有影响。一次,一位小同学采了县政府荷花池边的荷花,遭县政府警备队痛打并被扣押起来,激怒了学生,他们手持童子军棍,闯进县政府,砸烂公堂,吓走了正在审案的县长。后来,县府派员出面调停,用黄包车把小同学送回,以赔礼道歉了结。群众都说“当兵的是丘八爹,学生是九太爷,比当兵长一辈。”自此以后,当兵的再也不敢欺负学生了。不信邪的学生1924年,马建中考入省立第十一中学初中部。1927年初,北伐军打到长江,军阀统治下的海州一片混乱,学校停课。马建中回到家乡马圩,团结知识青年,到街头演讲宣传三民主义,迎接国民革命军。他们用火油烧毁南湾庙里土雕菩萨,随后又到杨集、响水口、板浦等地把菩萨打的净光。是年夏,北伐军到灌云,在响水口大力发展国民党员,马建中怀着对革命的一片赤诚参加了国民党。秋天,学校复课,他和惠浴宇、孙存楼、武永嘉等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事变中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毅然脱离国民党,投身到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中去,与盟友屈武等油印传单,拥护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智吃糖鸡屎1929年秋,马大嘴与惠浴宇、封桂生等先后去上海,以陆家浜职业学校学生身份为掩护,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他时常头戴鸭舌帽,身着袖口和裤脚都是大红色的蓝服装,用人力车把大包的宣传品藏在大筐的蔬菜下面,拉到约定地点,交给接头人、这种工作风险大,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有一次,就遭敌特注意,幸而他及时发现后手舞足蹈,口吐白沫趴到马路上吃糖鸡屎装疯卖傻,才免遭逮捕之厄运。在陆家浜职业学校不足一个学期,党组织就安排马建中搞失业工人工作。到1930年,因生活无着,无奈回到家乡,通过人际关系就任南湾小学校长,在上马台孙秉惠、孙海光、孙存楼等人布置下与孙德林继续油印传单,设立联络站,接待革命同志,做党的外围工作。斗争中入党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国民党灌云县政府发现马建中的革命踪迹,欲加逮捕,因此,马建中在南湾无法立足,再去上海,与孙海光、孙存楼、周春如、徐禹民、薛桂辛、朱益山等搞工运工作。他常用篮子提着雪花膏,走街串巷叫卖,深入到工人中间去。一次,党派他和方立凡做晨星一、二厂一万多工人的工作。他们以卖水果为掩护,专门在工人上下班时在厂门口与联系人接头,闲时帮房东老太太担水、扫地、亲如一家。后被国民党“包打听”发现,多亏房东老太太冒险保护,才得以脱身。上海闸北区棚户多,有许多灾民和失业工人,其中苏北人占多数。1932年国际上曾给了一批救济款,但经过上海社会局都落到了局长手里,没有发给灾民。据此,党组织发动近两万名灾民包围社会局,进行反贪污斗争。在这场震惊中外的斗争中,马建中任现场分指挥,指挥200多名失业工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大约上午10点钟左右,工人占领社会局大楼,砸碎社会局的门窗玻璃,掀翻办公桌凳,并抓住社会局的人,要局长出来谈判。下午设在旅馆里的总指挥部被敌破坏,总指挥部与现场联系人周春如被捕,但斗争仍没停歇下来,一直持续到晚上,最后,社会局答应给每个灾民3元钱,斗争暂停。是年10月,马建中由薛桂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外围组织救济会里工作,单位领导人是朱益山。时值上海白色恐怖愈来愈严重,为适应斗争环境,工作时常变换,不论接送秘密文件,还是为党传递通知,马建中总是默默地接受党组织安排的工作。难中本色1933年9月初,马建中在孙海光属下做失业工人工作。9月12日去沪东之友失业社发动工人,布置纪念“九·一八”两周年,碰到曾在一起工作过的湖南人老黄,谁知老黄已经叛变,暗示特务将他逮捕了。在狱中,他机智回答审问提出的问题,使敌人一无所获。后几经辗转,被押送到苏州反省院,即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监,终因查无实据,检察院不予起诉而释放。他出狱后,回到上海与田宝瑚住澄衷中学教师、老乡徐禹民家中,通过潘汝忠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组织分配他到吴淞铁工厂工作。1933年底,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他因此失掉组织关系,便于1934年春再度回到家乡,落脚上马台。号称“小莫斯科”的上马台,此时党的组织也已遭破坏,为了找党,同年夏他又返回上海徐禹民处,并通过私人关系干些杂活,以维持生计,但始终未能与党取得联系。武装抗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国民党在徐州设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坐阵指挥,灌云属第五战区。与此同时,马建中会同陈东明、武进明、周春如、武祥鲸等组织成立“灌四区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马建中任武装会员。1939年3月,他任“灌四区抗日游击独立中队”中队长,后于灌五区游击队汇合,发展游击队员100多人,活动在张店、新安镇、杨集、响水口、双港一带。4月,该中队开到汤沟,被编入八路军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马建中任三团侦察参谋。1939年夏“汤沟事变”发生,三团团长汤曙红罹难,迫于形势,三团往西转移,向支队主力靠拢,马建中受命与涟水第八团的几个同志带一个排到潮河口与淮河口之间的地区发展武装,开辟根据地。1940年初,队伍发展近400人,正式成立滨海大队。马建中任主任副官,队伍活动在新安镇、张湾、原涟水五区和阜宁八区、十一区等地。此时马建中在老百姓中成了抗日的传奇式人物,因此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敌伪在冲突吵架时常常相互诅咒:“谁昧良心,叫他出门碰上马大嘴。”1940年夏,八路军五纵队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中、苏北根据地,在滨海大队原活动地区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涟、灌、阜边区办事处并设工作委员会,马建中任工会委员,参与领导边区的对敌斗争工作。1940年12月,涟、灌、阜边区办事处撤销。成立了灌云县涟五区,马建中任涟五区区长。时因盐河被日寇封锁,涟五区与灌云县委联系困难,故由三师八旅政委吴信泉代为领导。1942年成立滨海县,涟五区划入滨海县,马建中领导该区军民,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斗争。战斗的一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灌云县人民政府进驻杨集,马建中任杨集区委书记,与区长陈东明积极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惩奸斗争。1947年2月2日,大兴沟战斗失利,县大队副大队长郝光胜,连长王惠茹等几十名同志牺牲,形势恶化,为保持有生力量,马建中与灌东五万多军民一起突围到五分区。1948年6月下旬,为收复灌东,马建中担任同(兴)杨(集)四(队)工委书记与联防主任,领导灌云东北片人民参军参战,积极为解放灌云全境做贡献。同年9月,马建中调任宿北县县长,领导宿北人民,为支援淮海战役筹粮筹款,做了大量工作。淮海战役胜利后,他任苏北南下干部大队大队长,随军南下无锡、出任无锡县副县长;继之为支援新区、继续率苏南南下干部中队到福建省工作,在福建马健中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迟辛劳,直到1989年献出毕生精力为止。毛忠文烈士 大伊山麓,烈士陵园东北首,层层松柏掩映着一座砖石结构的六角形烈士墓,墓前石碑正面镌刻着“毛中文烈士之墓”七个隶书大字,苍劲有力,格外引人注目.每逢清明前后,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解放军战士、络绎不绝,伫立碑前碑后,默诵碑文,悼念英烈.毛中文,又名毛源,灌云县杨集镇城东村人,1921年6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毛坤如,种田兼行医,且通生意;母亲毛陈氏,生于书香世家,贤熟聪慧。儿时的毛中文,集父亲的精明与母亲的聪慧于一身,9岁入杨集三新小学读书,倍受老师青睐。当时三新小学,是培养革命者的一个摇篮,校长陈东明、何春台与周春如、武进明、潘厚卿等教师,有的是中共地下党员,有的是倾向革命的进步人士,他们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有救民于水火的宏伟抱负,在给学生以知识熏陶的同时,也融进了爱国爱民教育的心血。这对刻苦学习、才思敏捷的毛中文来说,确实是如鱼得水,他用不到5年时间,就读完了小学6年课程,并以优良成绩考取江苏省立东海中学。几载中学生涯,他目睹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种种凌辱,除奋发博览群书、完成学业外,还通读了《共产主义A、B、C》与《共产党宣言》等社会科学著作,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积极参加反对军阀卖国求荣、镇压学生运动的斗争。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震撼了爱国青年的心。毛中文开始走向社会,与同学们一起去大街小巷、田间庄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9年春,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主力从灌河口、埒子口登录,灌云的响水口、杨家集相继陷落,从东海中学师范科毕业回家的毛中文,毅然来到已经燃起抗日烽火的“小莫斯科”上马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从此,这个身材高大,四方脸、眉清目秀的知识青年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献身革命,立志救国的道路。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支队挺进淮海区,28日,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汤圩宣布成立,孙海明在上马台任抗日民主政府乡长,毛中文与妻子孙良英一道参加民主政府工作,任财粮委员,他不辞辛劳走村串户,动员民众出钱出粮出人抗敌寇,支援灌三区抗日武装打日军。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为了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继1月上旬制造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又公然宣布新四军为“判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进攻新四军余部,我盐阜、淮海根据地形势异常严峻,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抗日根据地。是年5月,毛中文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扛起抢,随部队转战苏、鲁、皖,杀敌寇、除汉奸、披星戴月筹粮草,屡建功勋;1943年5月,毛中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战争环境险恶,一度与妻子孙良英失去联系。直到抗战胜利后,他通过登报寻找,才在抗日民主政府旗杆乡找到了担任副乡长的爱妻孙良英,见到了儿子毛庚年。夫妇盼望从此相聚在一起,然而无情的内战又把他们拆开,1946年,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公然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出兵大规模进攻解放区,刚刚获得新生的人民,又陷入漫天战火之中,身为共产党员的毛中文,和广大指战员一道,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别妻离子,随部队转战南北,英勇杀敌&……1948年6月,毛中文参加了歼灭杀人魔王周法乾部队的战斗,尔后参加了解放连云港地区的大小战斗数十次.1948年11月6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打响了,毛中文与千百万军队将士一起,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为保证部队的供给,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受到部队首长的嘉奖。1949年1月,正当淮海人民庆祝淮海战役胜利的时候,毛中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九师二六六团财务股长(正营职),随部队结集长江北岸,作紧张的渡江战役训练。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号令,毛中文随部队打过长江,捣毁了蒋家王朝后,乘胜追击穷寇,在1949年上海战役中,为执行任务身负重伤,经数月抢救无效,不幸牺牲,时年30岁。恶耗传来,多年未见面的妻儿如晴天霹雳,在党和人民政府筹措下,含悲前往上海,将烈士遗体运回家乡杨集区安葬。后中共灌云县委、灌云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烈士遗骸搬迁灌云县大伊山烈士陵园.可以告慰烈士的是,在党和政府教育关怀下,其子毛庚年学习刻苦,工作勤奋,于1983年当选为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6年被中组部调任新华社香港分社新界区主任……其孙儿、孙女亦都学有所成:大学毕业后一去美国、一去深圳工作.毛中文烈士的一生,是追求知识与真理的一生,是向往光明、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无限忠诚的实际行动,走完了他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他的英名和精神与日月同光,昭励后人。吴书烈士:在我们中共灌云县地方党史上,记载着吴书烈士的光辉名字。他1915年出身于灌云县第三区龙武乡大吴湾村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7岁入学,16岁以优良成绩考入江苏省立连云港水产学校师范班。毕业后就任家乡初级小学校长,同时参加了“民先队”组织。是我们灌云县抗日武装与抗日政权的主要创建人与缔造者之一,在民族危难中,他两度担任中共灌云县委书记与地方武装政委,领导人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搏斗……2009年为了筹划布展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与我们灌云县革命史展厅,我与市革命纪念馆、市报社同志先后采访了吴书烈士的亲属与生前战友,对吴书烈士的英雄事迹,有了进一步系统的了解。在江苏南京中山陵休养院,84岁高龄的吴书同志爱人,离休老干部何赋亭老人告诉我:“&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怀有一颗强烈爱国心的吴书,不顾老父‘学有所成、荣宗耀祖’的训诫,积极参加了灌云县第一个抗日救国民众团体‘腊九社’,随之于1938年辞去家乡小学校长职务,参加我母舅孙笃生出资成立的三区抗日游击基干队,并担任了抗日游击队班长,1939年初,中共苏皖特委派余耀海、孙朝旭来我们东灌沭地区,发动、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打日本,吴书在组织地方人民抗日活动中,深刻认识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所以他忘我地为党工作,不知疲倦地为宣传发动群众起来抗日而奔忙,1939年3月他光荣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灌云地区的第一批共产党员。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成立,灌东三、四、五区抗日游击队参加三团被编为二菅,吴书开始出任菅教导员。在他与菅长田宝瑚带领下,二菅指战员利用人熟地熟,在灌云大地上与日军展开了游击战,打得日、伪军心惊胆颤、坐卧不安。‘汤沟事变’团长汤曙红遇害后,灌云形势紧张,吴书改任三团政治处宣传股长,11月从随军西进途中被苏皖特委派回灌云,主持县委工作,旋即于12月担任中共灌云县委书记,时年23岁,面对凶残的日伪军,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年轻的吴书团结县委一班人,共同研究确定了:‘坚定信念、发展组织、建立武装、掌握抗日斗争主动权’的斗争策略……&& 1940年月1月,吴书与县委统战部长徐禹民在上马台,主持开办了三期党员训练班,每期10余人,学员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党的性质、纲领和历史使命,明确了抗战的正义性,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并从《论持久战》等书刊中学会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方法,影响很大;与此同时吴书亲自到上马台河南组织抗日兄弟团,发展抗日武装,与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交朋友,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派人开展敌占区工作,重点收集新浦、海州、连云港等地敌人的情报,知己知彼;烧敌桥、炸敌车、袭踞点,连战连胜,很快改变了灌东地区抗日救亡的被动局面,稳定了军心、民心,使得“跟着共产党,抗日保家乡”、“跟着吴政委、扛枪打东洋”成为灌云许多爱国进步青年与抗日人士的理想与自觉行动。曾任“腊九社”副社长,1939年领头创建灌四区抗日游击独立中队、并率部参加八路军,1940年出任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民政科长的大伯父陈东明,生前多次告诉我:1943年3月,是时任灌云县委书记的吴书同志,亲自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使他从此由一名爱国的民主人士,转变成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开始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了一生一世……&&&吴书同志生前老战友,开国少将,老红军,原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的张竭诚将军回忆说:“吴书同志是一位出色的部队政治工作领导者……一九四零年冬至一九四一年春,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抗日战争处于困难时期……八路军三四四旅奉命由华北经华中转战到苏北淮海区,同那里的党组织和地方武装一道,率领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部队到达苏北后,先在沭阳、宿迁、淮阴一带活动。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敌人,我所在的六八九团于一九四一年七、八月间进驻到灌云地区,也就是这次,我和吴书同志第一次相见并相识了。当时,吴书同志是灌云县委书记兼滨海大队政委,我是六八九团参谋长(团长沈启贤、政委王德贵)。现在回想起相见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得我团进驻到灌云后,团部设在李恒庄,县委在南岗附近一个叫梁荡的村子里。部队刚刚住下,吴书和孙良浩(滨海大队副大队长)等一些县领队同志就到驻地看望我们。彼此虽然素不相识,却像久别重逢的战友那样格外亲热,特别是吴书同志,他那黑里透红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里充满了激动的泪花……共同的对敌斗争早已把我们紧紧地联在一起……
由于我是团参谋长,在灌云的日子里和吴书同志的接触比较频繁,每逢大的活动,我们都是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指挥,在共同的对敌斗争中,使我加深了对吴书同志的了解和认识,感到吴书同志不但有较强的组织领导才能,而且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纪律观念。记得一九四四年(我那时是三支队支队长),二、三支队攻打大伊山,抓了很多俘虏,因为我们要转移到宿、沭地区,就把俘虏交给灌云县处理。俘虏中有叛徒,有的同志对其恨之入骨,要当场杀掉。但吴书同志没有这样做,他说:不能随便杀俘虏,这是政策问题,即使是叛徒,也要请示上级才能处理。这件事足以说明吴书同志的政策纪律观念非常强的,即使是在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里,也时刻不忘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这一点是一个党的领导干部最可取之处。&&&&&一九四五年上半年,抗日战争已进入后期,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上级命令淮海分区以二、三支队组建新四军独立旅,而后由苏北出发南下,经洪泽湖、安徽巢湖,到达皖江地区,增援新四军七师,准备渡江作战。这时传来了日本投降的胜利消息,我们真是欣喜若狂,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但是,还没等我们笑出声来,蒋介石就调兵遣将,发动了全面内战。为了保卫人民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成果,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中央军委命令独立旅由皖江地区出发,经淮海区进军东北。但当时独立旅仅有一、三两个团(支队改团,我在三团当团长),缺二团,部队到淮海区后补充了二团。由于吴书同志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组织决定由他担任了独立二团第一任政治委员。从此,吴书同志正式参加了野战部队,和我们并肩战斗了。当他接到命令时,高兴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为了使刚刚扩编的部队适应野战的需要,他不辞辛苦,走家串户,做好家属和战士的思想工作,方方面面想得非常细致周到。扩编后仅几天就和我们一起出发了,跨陇海,穿沂蒙,越沧州,过遵化,进入了东北辽西地区。一路急行军,部队经受了重重困难的考验。战士没有长途急行军的经验,两脚磨烂了;第一次离开家,产生了思乡情绪。吴书同志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帮助解决,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使这支部队经受住了多方面的考验,活跃在广阔的辽西地区,取得了无数次战斗的胜利,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吴书同志已经由一个地方党组织领导者,锻炼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部队工作经验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一九四七年,独立旅改编为二纵六师,我由团长提升为副师长。四七年七、八月份,东北我军展开了强大的夏季攻势。我师在攻打昌图战斗中,师长张天云同志不幸中弹负伤,由我代替师长指挥战斗。在参加冬季战役,打完彰武之后,上级正式任命我为六师师长,李少元任政委(政委石瑛调五师任政委)。一九四八年四月,吴书同志到师政治部当主任,直到他光荣牺牲,我们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山县所面临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