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合伙做生意有什么看法,两人合伙协议书范本平时就有不少争论并且那人认为所有事都是自己对的

他是个事业很成功的男人,平时也很忙,他跟他曾经对对方都有过好感,后来还是没有发展成为恋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秘密,很隐私的问题都会告诉对方,他们认识的时间快三年了,现在他们彼此对方都有男/女友,男孩子过段时间会发来短信息问候(他生病了或者应酬醉了),有时候还会发一些肉麻的话。他对
他是个事业很成功的男人,平时也很忙,他跟他曾经对对方都有过好感,后来还是没有发展成为恋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秘密,很隐私的问题都会告诉对方,他们认识的时间快三年了,现在他们彼此对方都有男/女友,男孩子过段时间会发来短信息问候(他生病了或者应酬醉了),有时候还会发一些肉麻的话。他对她是什么感情呀。
全部答案(共95个回答)
说到底还是你们两个人的错~~或许是都迁就对方~想的太多~或许是都爱面子~总之如果当初有一个人挑明了~今天就不会是这种状况~也许就是你们两在一起~但是事到如今~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拆散他们去挽回丢失的幸福~当然要承受舆论的压力~还可能失去朋友~要么把他藏在心里~不给他任何回应~各自投入各自的生活~这样也许会很痛苦~但是如果现任男友能好好爱你~还是能弥补一些~就是有点良心不安~想忘记他是不可能的~你觉得忘记他时你就有了他的替代品~对你来说怎么做感情上都有理由~怎么做道义上都会被骂~好在你们都没结婚~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所以你自己要把握好~不要做让自己后悔一生的选择~个人觉得既然你提出你们有隐约的恋情~确定有的话还是在一起好~
这种感情我碰到过,一直到现在,他已结婚,且我们分隔两地,但好感仍然存在,偶尔依旧会有暧昧的短信。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是知己,更像情人。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想让身边亲近的人知道,怕他们担心或者误会,也不能藏在心里,就需要这样一个人来交谈,聊聊彼此,说说那些烦心的事情,再没有更多的要求。两个人中有一个人会把握这种距离,不会超越,所以关系可以长久的维持,也不会影响到别人。有这样一个朋友很快乐,但是在看透这种关系之前很痛苦,要把握这种分寸也很艰难,但是做到了,就是一辈子的快乐!
所谓暧昧就是这样的吧在我看来,暧昧在人的感情里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感情舒服,但并不束缚我觉得在这段感情里,男生还算把持得住的(不过话说到底,总还是男生比较站上峰,在爱情里或者在性上女生总是吃亏的那个)但女生好象有点不太懂这样的游戏规则女生还是希望要有个名份的,不管是女朋友还是妻子.但在暧昧里,是不可能的,如果参杂了名份,这个游戏就失去了意义了或者说根本就不要再玩下去了这到不是说这个男生在欺骗你的感情.感情是有的,但是可能是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其他的因素,你们并不适合或者你们失去了成为男女朋友的契机所以感情就只能这样保持了如果你觉得这样的游戏你玩不起那劝你还是早点放弃一但到时候大家谈起名份,彼此都会很难堪很尴尬甚至连朋友都做不成了谁都不希望这样吧
哎,最重要的是感觉知道吗,你感觉跟着他很快乐,心理一直会有一种和他在一起的感觉,还感觉他的心里是有你的,我听过一句话‘当双方都会顾及对方的感受时,那才是真正的恋...
他既然说是普通的朋友,你可以让他来个朋友聚会,叫上他所谓的普通朋友,在好好的观察一下。也让那位朋友知道你们的情况,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造成你们的困扰。
你说反了,你把她当作的是梦中情人,她把你当作的才是“红颜知己”。她只想跟你做好朋友,对你并无爱意,正是由于你七年来一直不敢把这层纸捅破,才使得你们可以继续做朋友...
总而言之,尊重她。六年十年一样,没有正式看到结婚证之前,你没有这个权力,否则违其意你就是强奸,最高刑可以死;从爱情的角度来讲,哥,你只是个传说,能不能不要那么贱...
呵呵,看来是老公把你照顾得太好了,家庭中没有什么让你操心的事情,一切的幸福都不用你付出,所以你的感情和精力闲置得有些泛滥了。我想,家庭对你的关爱一定远远超过了你...
答: 可乐健康吗?一喝可乐女朋友就说来说去的
答: 心里烦恼如何消除?人在世界上烦恼的事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嗔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
答: 先从网上找,再电话联系
答: 她都结婚的人了还管她那么多干什么?吃点亏也是好事呀.你父母又活不过你姐姐.可能管她一辈子吗?儿女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不要干预,会有依赖感的.哎.中国父母就是想不...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且行且歌的青春路上,我们曾并肩作战
各位,虽然4月15号已经过去了,我们的项目由于一些原因延迟了,但到5月10日终于上线了。将近两个月不少人非常辛苦,两个月发生了很多事,对我们而言似乎只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我们的项目从最初的原型、文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系统。里面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话想说:
看到君辉在微博里写道:“无论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总有你在身边,是你让我疲惫尽褪,是你让我温馨满怀。而我依旧是那么的忙,始终无法停下来陪你走走,老婆,辛苦你了;”。心酸不已。不仅仅是君辉,还有一些开发的童鞋都很辛苦,我抽屉里还积着一沓打的报销的发票,加班熬夜似乎成了你们的家常便饭。
有人说做产品干的就是生孩子的活。消息盒子也算我们大家的一个孩子。从3月14日到5月10日,历时58天,孩子生下来了,虽比预产期晚了,却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由衷谢谢各位。
让我们回到日下午–故事的起点,陈骏来找我,说有些事情要我做。然后,他向我娓娓道来新浪415项目。之前在Symbian做产品,虽然团队整体的氛围不错,自己也还算努力,但限于一些客观原因,个人的拓展空间有限。
这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另外我对项目也很看好。陈骏把之前一份个推的需求文档、原型发给我,说要保持高频度的交流。也是那天,陈骏把叶帅的邮件转发给我:“新浪二期+个推+八爪,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强调100遍也不为过”,瞬间让人热血沸腾。那一天,结束了年后回来一个半月的打酱油的日子。
然后我和陈骏之间就一直保持“高频度交流”(我甚至把他的QQ头像固定到Win7任务栏),当天晚上工作到21:04分,年后回来几乎没这么迟过,当然这只是个开始。14号,周三,我需要在5天之后的19号拿出需求文档。当时的情况是我之前对这个项目业务逻辑完全不了解,任务也刚拿到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项目的粮草就是需求文档。叶总要求在19号下班前拿出需求,如果我不能给出,势必影响项目后续的进度,而项目对公司又如此重要,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加班。当天晚上留下来了解业务。和陈骏高频度的交流时,我尽自己所能地接收他传递的信息(往往他给我讲解项目的具体流程业务逻辑,我有什么问题就及时问他,并把他画的流程图用手机拍下来便于之后回忆。然后我在根据他讲的业务及要求输出文档,同时高亮标明有疑惑或异议的地方,和他再次交流沟通,逐步细化缩小包围圈,这成了我们之后频繁采用的方式,事实证明也很高效)。15日晚就在我内心沾沾自喜自以为非常了解业务的时候,李超路过,看到我正在研究新浪的项目,原来这块她有接手,就根据网页原型给了我非常详细的指导。她详细地讲解,那些逻辑易出错的地方给我指明,我不懂就问,讲完之后自己再仔细梳理一遍,梳理完已经是16号早上一点半左右。我在微博上写下:“感谢晚上某人给我讲业务,讲得非常之细致,受益良多,不仅仅是业务上的,也对某人的工作方式、思路之严谨印象深刻,谢谢!继续修行”虽然我和她工作方式未必相同,但至今对她仍心怀感激,同时对她的工作态度和思维严谨非常钦佩!18号早上1:11分,星期天,明天就要交付文档了,此刻却还在家里写,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涉及技术相关的业务很多都不太了解。那一刻真的非常无助,不是因为来不及做,而是不少需求没头绪业务也不太懂,叶总邮件说明天下班前就要输出需求,其实最主要的是自己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无限拔高项目的重要性。那几周,中午在桌上趴一小会儿都成了一种奢望。虽然现在看来,正感谢这种压力,逼着自己不断成长,即使过程曾艰辛痛苦,依旧义无反顾地蜕变。
3月22日,项目正式kick off!
得益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整体的项目计划做得比较完备,计划详细到负责人,验收标注,完成日期(这块老孔做的很详细,这也是我们后面项目能较快推进及时check的基础)。然后我们一步步按照计划向前推进。另外,可能得益于在学校里学的计算机专业,底子还不错,因此能快速的理解业务逻辑,并和开发无障碍沟通,有点技术的底子能让沟通更高效,也让开发有好感。
3月24日下午三点多,周六,睡到自然醒。然后起床洗刷,骑车到公司(之所以周六来迫不及待想把项目细分和后面那句激动人心的话写下来),把项目按照模块划分,并把之前老孔列好的细分到每个负责人,完成日期的任务计划写在纸上,在纸的最后写了一句话:“再多自个儿NB的岁月,也不如一起415的日子。”借此勉励自己和大家,也希望我们的团队是友爱富有战斗力的。
好的,下面进入抒情阶段:是的,我们年轻,没经验,那又如何?我们未必比别人聪明,也许拿着未必丰厚的收入。我们也是普通青年,没有那么伟大,刚留下来时可能也有无奈,但是,一旦进入状态,我们唯一想的只是让程序跑通。是什么东西可以并值得我们通宵达旦?不是工资,也不是其他的什么,只是责任!只是不想其他兄弟姐妹的劳动成果因为自己的代码而白干。只是单纯地想让程序跑通!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你们,或许不善言辞有些木讷只知道和PC和程序打交道的你们(开发的童鞋不要骂我啊;))!
曾经替开发的兄弟姐妹抱不平,想着你们加班熬夜拼死拼活挣点钱还买不起一套房子,还不如那些炒房子的家伙。后醒悟,有什么好抱不平的呢,你们写程序——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看着那些代码在自己的手上如精灵般跳舞,可以跑起来,通过自己的程序让父母朋友享受到便利,这种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或许未必时刻都能保持这样的兴奋,但我深信,我们内心都是深爱着那些神奇的代码的,都曾经或者依旧享受敲击键盘的感觉。是的,他们比我们有钱,他们赚的钱或许我们一辈子都赚不到,但那又如何?我们有一群可以一起熬夜的兄弟姐妹,他们有么?我们做的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事,他们是么?
无关外人,这是个只属于我们的故事。没有配角,我们中的每一个都是主演。我们的故事并不唯一,类似的剧情曾经发生过,将来也会不断出现,或许此时此刻在世界的某几个角落就在上演,可能演员不同,地点不一,但传递的都是类似的情感。我,我们,也只是想成为若干故事中的一个。我们不知道,若干年后,我们是否会成功,我们的公司是否会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些我们一起熬过的夜,那些一起说过的冷笑话,那些我们一起SB,一起热血,一起犯错的日子。我们希望能做成一点事情,哪怕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责任心让我们通宵熬夜调bug到凌晨六点,窗外的鸟儿也睡醒开始唱歌了,街道上还是很清冷。
此时特别能理解战争年代战友的感情,那是战场上一起扛过枪,过命的交情,我们亦不远矣。曾经萍水相逢,因为偶然到了一家公司,因为一个项目,一起熬夜,一起交心,一起午夜吃肯德基,一起吃大盘鸡,和沈阳、建平一起逐条修bug。
项目中也曾遇到过委屈,尴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未像任何人提起抱怨。看到你们的辛苦,我觉得我的那些所谓的委屈连个屁都不算。磨难往往让一个人成长,记得有句话讲的特别好: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我也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正如我的人生信条所说的:人生在于体验。体验一切爽的、不爽的、快乐、痛苦、磨难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的,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产品经理是产品的owner,需要驱动所有能实现产品的人,为此,他要发自内心地感激开发、测试,美工,UE、市场的同事,因为只有通过他们的劳动才能把一个idea变成一个实实在在可用的产品。为此,“贿赂”他们的胃就必不可少。而下午六七点是加班IT男人最脆弱的时候,尤其胃最经受不住考验,往往一块饼干就可以赢得他的身体,两块连他的心都属于你了,而这就是我出场的时候了,呵呵。要帮他们打理解决一切杂务,让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实现产品。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团队里有一个成员(一般是开发的童鞋)在熬夜赶项目,就要留下来。即使什么都帮不了他,帮他买点吃的打打杂也是好的。那几天我们几乎都是公司走的最晚的。
不少开发的童鞋真的非常辛苦,骆庚因为项目加班错过了期待了许久的演唱会,甚至连几百块的票都买了!张琳连续熬夜了几个晚上,早上6点回滨江,下午两点又来继续作战。虽然我个人并不鼓励熬夜加班,不过大家的感情都是熬夜熬出来的!我个人认为一个公司不能长期依赖团队成员的加班,不能以此作为常态。但互联网公司竞争如此激烈,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创业的小公司,各种资源和大公司都不能比,最有优势的就是整体灵活性和快速反应力。不少时候错过了市场的某个时间点,有些机遇就再难把握,于是,我们只能一次次地透支我们的身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身在创业公司,团队的执行力和拼劲也是我们有限的几个优势之一。
直到5月10日,系统正式上线!原以为会比较顺利,没想到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从12点开始部署,一直到早上八点。不少人实在熬不住就趴在座位上休息睡觉。
我想,使用这套管理系统的新浪员工大概永远不会知道这套系统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不过,我们的团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小问题:部分成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不少时候开发童鞋熬夜改bug效率太低往往犯一些低级错误,诸如此类的小问题,也暴露了一些。但是,这不正是成长的过程么?问题只有暴露出来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在此记下团队每个主角的名字:君辉,洛庚,张琳,沈阳,马寅,还有陈骏,老孔,时垒,建平,君乐,春月,冯兆丽,郑威,罗仁斌,天尧,刘亚婷,还有核心推送平台给予我们支持的徐铮,欢阳,少川,董霖,中进,仇兴中;以及DBA余欢,黄辉。
可能有人觉得我矫情,煽情,但我不在乎!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会有遭遇或多或少各种各样的质疑。我本就是个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我觉得这段大家一起努力的日子很宝贵,所以用文字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我会自豪的:能与你们并肩作战!感谢生命中可以有过和你们一起奋斗过的这段日子,虽然未必所有人都能感受其中的激情洋溢。还要感谢陈骏给我这个机会,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
最后,真心希望各位保重身体,IT行业你懂的,谢谢!
PS:感性的流水账记完了,下面来说说我个人从项目中的获得的收获:
1.之前对产品、项目进度控制、团队管理有不少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在这个项目一一实践,用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无论从团队成员人数(产品/美工/UE:4人,开发/项目:10,测试:3人,共17人,还有和核心平台交互的人员等)还是产品的影响力(最终会影响到千万级别的手机终端用户,主要的考验在核心平台这边)来说,都是我参与的最大规模的项目。
2.带领团队的能力(其实有一部分工作是打杂;)),以及对项目进度把控得到了蛮不错的锻炼。我在项目之初就在桌面上贴了便笺:“高效有序,相信团队”。高效有序取决于做好合理可度量的项目计划,逐步实施,有问题及时沟通,事情分清轻重缓急。相信团队主要是提醒自己,因为自己做事情太认真,有时候怕别人事多忘记经常会叮嘱好几遍,殊不知叮嘱多了会让人厌烦,产生不信任的感觉。项目之初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采取的措施是要相信团队成员,同时根据团队成员的性格、责任心、模块的重要性决定check的频率。比如对于重要的任务定时(如中午、下班前)去check沟通一下,对于不重要的任务check频度就降低。总体来看效果还不错。
3.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如何设置优先级(分四类:紧急重要,优先完成;不紧急重要,限时完成;紧急不重要,可丢弃;不紧急不重要,可延误。虽然很早之前就知道,但一直没实施,项目中逐步落实),比如业务上的一个需求未确认限制了当前开发的进度就属于紧急重要的,需要优先完成;团队成员每天打的报销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可以在4.15号项目结束的时候完成。再比如便笺纸不够需要向驰飞申请就属于不紧急不重要的,因为短期内不需要使用。而后台管理系统的UI出图就属于紧急不重要,因为时垒需要美工提供的切图来拼。但对于一个后台管理系统,最重要的是系统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以及可用性。
4.对产品工具(Axure、MindManager)的使用,Axure之前虽然也会一些,但单纯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次是在项目中实际使用,在实践中学习。
5.形成了一个有氛围很友爱,有一定执行力的团队
6.对自己的执行力有了蛮大的信心
7.不足:有部分工作没有协调好,部分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原因有多方面,我们负有很大责任,比如模块责任人模糊。写出来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今后的项目流程更好更完善)。
PS:邮件写好也犹豫再三要不要发出来,一直以来都是敢想敢做的人,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就只为纪念青春中一段值得回忆的光阴 ,just do it!
归类于: , ,
— zchening @ 10:07 下午
1.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企业的管理,首先是管理产品,其次才是管理人”,所以,他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产品经理,是QQ邮箱和微信的灵魂人物,也是驱动产品研发的执行力引擎。
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提出“产品要有爱”的观点并践行。 keso觉得他是一个低调到可怕的人,所以,广研也是一个低调的团队。
李方老师觉得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如果不是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我想,与小龙聊天会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就说这么多吧,可以去腾讯微博关注他。
————————————-
菜头精彩的分享勾起了许多回忆,好吧,多说一些。
qqmail最初用了许多新技术,用客户端的思路做web端体验,很不流畅,几次推倒重来终于问世简洁版,快速、简单、稳定成为产品核心,小龙在一次季度会这样总结qqmail涅磐的经历:七星级的产品需要七星级的团队来打造,我们现在只是个三星级团队,那么我们就先做三星级产品吧。
阅读空间,包括后来的邮箱广播和qq阅读,是同一个团队打造。耗时三年多,从阅读器到分享到sns到微博到电子杂志,经 历了若干次的重大产品转化,这个系列产品是承上启下的,解决大众化的社交诉求,但是以阅读为纲,做得很郁闷,小众应用做大众化真的难度太高了,小龙在邮箱广播发布后给我们打气:别人都在谈论微博,但是你们却可以自己做一个。 这个系列产品重塑了几次关系链,这为微信关系链的建设积累了经验,还有,信心。
短消息这个产品可以认为是轻量沟通的首次尝试,是微信的启子,可以从这个产品看到小龙思路的转变,有一次,小龙把大家叫过去,为我们上了一堂协议演化课,展示了他对通信协议的深刻理解
早期的产品一直以实现有价值的功能为目标,做出来的往往是冷冰冰的工具。慢慢的加入一些“有文化”的元素,产品气质就出来了。更进一步的,做有趣又有价值的产品成为目标,漂流瓶是这样的产品,邮箱广播是这样的产品,qq阅读是这样的产品,微信也是这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中,简单的那些获得了巨大成功,复杂的那些挺惨淡。这些产品数百项的特性,是小龙运用试错法在帮用户去寻找更快的马。这些特性,许多都和其他优秀的团队优秀的产品不谋而合,邮箱动态背景与gmail不谋而合、邮箱广播与google buzz不谋而合、微信群与kik不谋而合,等等等等,只要用心为用户挖掘想要的功能,这些不谋而合的想法就会不断出现。也许是万法归宗吧。
有幸全程参与了qq邮箱、阅读空间、邮箱广播、qq阅读和微信的研发,也间接参与了漂流瓶的研发,这些经历非常难得,虽然频繁转变有很多困难,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是很幸运的,而且可以独立去做更加难得,非常感谢小龙给予我这么多次尝鲜的机会,这么多的鼓励,有机会的话,再展开回忆那些事吧
先回忆这么多吧
—————————————————–
2.QQ的新玩法
进入2011年以来,27岁的樊宇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重新开始启用尘封已久的QQ号,并把QQ邮箱作为主邮箱。“我上一轮频繁使用QQ可能还是四五年以前,毕业后就转用MSN和Gtalk了。”樊宇飞重投QQ的原因很简单—相比状况频出的MSN和Gtalk,腾讯的产品非常稳定。这样的转变并非孤例。很多人都在网上讨论,MSN和Gtalk频繁掉线或登录不上的情况下,QQ是最佳选择。甚至一些过去屏蔽QQ以防止员工工作时间闲聊的公司开始考虑将QQ作为工作中的沟通工具,并要求员工申请为工作而使用的QQ号。
一开始,QQ吸引这些人的只是无以伦比的稳定性。但在使用过程,QQ和QQ邮箱在发送大附件、离线文件、断点传续、用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优点很让许久没有频繁使用它们的用户惊喜。樊宇飞选择QQ和QQ邮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解决了她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收发大附件的难题。“之前从没想到腾讯的产品会很好用,因为在我的印象中QQ还是主要针对青少年市场的一个聊天工具而已。”
樊宇飞的印象非常典型。虽然QQ活跃账户在2010年底已接近6.5亿,但很多白领和更高端的商务群体在生活工作中更倾向MSN和Gtalk。他们对QQ和QQ邮箱的印象仍像樊宇飞一样停留在四五年前甚至更久以前。但实际上,QQ和QQ邮箱在他们缺席的这段时间中已经长足发展,早就不再是青少年聊天的工具和附加其上的邮箱这样简单。
“QQ已有12年的历史,用户都是青少年可能是10年前的印象。10年后的今天,当时不到20岁的用户现在已经快30岁了。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腾讯的产品也会随之改变。”腾讯即时通信产品部总经理殷宇对《环球企业家》表示。QQ用户覆盖了各个年龄层,所以殷宇希望QQ既不低龄化也不老龄化,而是具有能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中性特质。
相比常年在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居绝对主导者地位的QQ,QQ邮箱的崛起坎坷更多。最众所周知的是,QQ邮箱刚开始并不好用,是在腾讯“第一产品经理”()的强力推进和亲自参与改善后才流行起来。比如,2008年QQ邮箱的400多个创新点中,近300项都是由马化腾发现和提出的。这种自上而下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产品文化对QQ邮箱影响颇大。现在,在将收发邮件等基础功能做到极致的同时,QQ邮箱中还整合了记事本和提醒等功能,并有能杂志化阅读体验的QQ阅读和匿名倾诉工具漂流瓶等颇受欢迎的创新之处。
QQ和QQ邮箱两款核心产品最好地诠释了腾讯以用户需求和体验至上的文化。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QQ邮箱团队总负责人张小龙对《环球企业家》表示:“QQ邮箱是个保守的团队,我们不提倡大家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应该想到用户还需要什么东西或功能,才能用起来更顺畅开心。解决这些问题后,才会反过来发现”哦,原来这是一个创新”。”
今年春节期间,腾讯在电视和网上播出12周年纪念宣传片“弹指间,心无间”。片中,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母亲通过QQ联系。这则与现实生活很接近的宣传片让很多人产生共鸣,就连QQ团队负责人殷宇自己70多岁的母亲也在使用QQ。
正如宣传片所展示的,作为中国最主流的即时通信工具,过去12年QQ在数亿用户中扮演了沟通桥梁和感情扭带,并结成中国互联网中最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作为腾讯起家的核心产品,QQ从1999年2月推出以来,整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三年主要用于构建即时通信工具的基本功能;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底的第二阶段最大的突破是引入虚拟增值服务,包括个人展示和传送文件等功能都是这一时期引入的;从2009年初至今的QQ已是第三代,除了更加安全和轻薄外,殷宇指出最重要的是把很多QQ应用场景化和模块化,使得用户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组合。
对比第一代与现在的QQ,界面差距很大,但就像手机的基本功能还是打电话和发短信,QQ的基本功能仍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这也是QQ团队持续在改进的,但很多努力都是在普通用户视野之外,比如在服务器和网络端的一些创新。
以QQ广受好评的文件传输功能为例,之所以能比MSN传输速率和成功率更高,是因为腾讯深谙中国复杂的网络环境。相比美国比较平均的网络服务质量,在国内浏览网页都可能受网络差异的影响。几年前就有网友戏称“在中国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北方网通与南方电信之间的网络互通”。自2005年起,腾讯QQ开始花费大量精力在中国多个网络之间搭建一层数据传输平台,“就像桥梁、运河和高速公路一样”,这样用户在传文件时就不会感觉到不同网络之间的区别,速度也很快。现在,包括大附件、断点续传、批量传文件等功能在内的数据传输能力已是QQ的核心口碑之一。
在殷宇看来,QQ近年来最大的几个优化包括安全中心、处理各种请求的消息盒子和引入腾讯微博的多关系链。此外,现在QQ面板上镶嵌着十几个各种腾讯旗下产品的图标作为入口,很多人因此认为QQ作为通信工具过于繁复。但对拥有数亿用户的QQ而言,Gtalk似的极简风格并不是最佳选择。
“Gtalk这样的产品适合一小部分喜欢简单产品的用户。QQ用户和整个中国互联网网民的构成基本一致,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只满足最基本需求来覆盖大多数人的需求。”殷宇对本刊表示,Gtalk真正的精神在于剥去不需要的功能和应用。这一精神在QQ客户端上的体现,就是用户可通过系统设置,自由决定是否保留QQ面板上QQ空间、腾讯微博等15个应用入口,同时还可以取消聊天中的魔法表情、超级表情、炫彩字等功能。此外,WebQQ和整合在QQ邮箱中的联系人邮箱聊天功能也都只保留了QQ的一些基本功能,符合轻薄产品的思路。
让用户能自行“安装”和“卸载”应用是QQ发展到第三代的主要进化之处。模块化就是希望将复杂度降到最低,让所有用户像搭乐高积木一样裁剪出符合个性化需求的QQ,而不是只有极简单或极繁复一种选择。第四代QQ中,用来搭建QQ的“乐高积木”已经不仅是腾讯自己旗下的产品,用户还可以挑选各种第三方应用加载在自己的QQ面板上。
与强调用户自主选择权的模块化同步演进的,是社交体验在QQ上的整合。QQ上的用户关系曾是腾讯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关系链,但随着QQ相关产品的增加,QQ本身正在从单一关系链向多关系链发展。比如不久前引入的腾讯微博,就是不同于封闭的QQ好友的另一套关系链,而在“我的QQ中心”则可批量管理好友关系。“我们希望QQ最终成为腾讯用户的关系链管理平台。”殷宇说道。如果这一点能实现,无疑会是QQ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偶然的创新
QQ邮箱团队所在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办公室有一整面墙,画着蓝色大海和一个玻璃瓶。这幅画也是QQ邮箱中漂流瓶应用的背景,但在这一功能上线前一年,这幅画就已经画在了墙上。
“当时只是有这样一面空墙,大家觉得应该画点东西在上面,设计师就画了比较开阔的海和好玩的漂流瓶。当时并没想到将来会在邮箱中做一个相关应用。”QQ邮箱团队负责人张小龙对本刊说道。
漂流瓶是QQ邮箱中广受欢迎的一个小应用,用户每天有3次机会从“海”中捞取载有各种信息的漂流瓶,如果愿意还可以回应对方产生互动。这个在2010年9月上线的应用从立项到完成,前后不到一个月,而且在上线第二天后出现张小龙等人意想不到的火暴状态。现在,这款有点小游戏性质的匿名倾诉应用已从一种瓶子分类出9种瓶子,并从QQ邮箱扩展到QQ空间里。
尽管很成功,漂流瓶的诞生并不是详细规划的结果,而是带有一定随意性。张小龙用《连线》前主编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的观点表示道:“应用放上去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会与海量用户互动,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互动结果和群体效应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如果用户很喜欢就是尝试成功,漂流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向用户提供有趣和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注意到,如果只是有价值,思路会局限在日历和记事本等纯粹的工具性应用上。“10年前做软件的心态就是用户告诉我们需要什么就做出什么,他们说哪里不好我们再改哪里。但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不是由他们自己清楚表达出来的,而且个人也无法代表群体。”张小龙认为,只有引发群体效应的应用才能带来很大惊喜,日历虽然有用,但可能只有1%的工作狂看中,而且可能是不能出彩的平庸之作。而像漂流瓶这样的带有群体互动性的应用,尝试的冒险程度远大于工具类应用,可能极大成功也可能极大失败。所幸结果算是前者。
事实上,很多网站都尝试过漂流瓶,但都没有QQ邮箱的效果好。张小龙指出,邮箱是存储、中转和回应信息的天然场所,与漂流瓶的性质很符合,又不同于QQ即时通信的特性,同时满足了现代人对倾诉和匿名社交的需求。“做应用难就难在把握东西的精髓。有些应用会叠加很多元素和功能,却抓不住核心。漂流瓶就是简单的捞瓶子,但别人做起来可能就会变得很复杂。要保持这个简单就是考验理解的深度。”曾经有用户反馈,当他走进办公室时发现他的老板也在用漂流瓶,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就明白,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除了漂流瓶,QQ邮箱还尝试了整合RSS阅读器性质的“阅读空间”和QQ阅读,将腾讯微博、、QQ空间等腾讯平台各处的信息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信息入口。张小龙希望通过QQ邮箱的阅读功能提供不同于微博浅阅读的体验,并希望将来能根据用户喜好实现智能推荐,借鉴Flipboard模式使得纯粹的信息获取能成为有别于腾讯微博和QQ空间、但同样很有前景的一个重要功能。
有探索就会有成功和失败。2009年底,QQ邮箱上线了类似微博的“广播”功能,但很快以关闭告终,因为私密性很强的邮箱并不适合用来进行多边的公开互动。无独有偶,此后谷歌在2010年2月推出整合在Gmail中的Google Buzz,也并不成功。
这种深入浅出、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快速试错然后改进的迭代是腾讯最引以为傲的产品开发能力。最初的QQ邮箱太复杂、速度也比较缓慢,从而用户体验欠佳。QQ邮箱团队根据用户需求重新做了一个简洁版实现快速登录,却发现反而很受欢迎,就彻底停掉了以前的版本。
现在,QQ邮箱已是腾讯非常重要的明星产品之一,它的团队也被内部员工称为可与QQ团队媲美的“七星级团队”。但不像想象中每一举动都要经过重大调研再决策,很多为人称道的功能都和漂流瓶一样具有偶然性。比如,张小龙并不太记得超大附件到底是怎么想出来,只记得印象中有一次在车上随意讨论什么样的东西能让用户用起来特别爽,聊着聊着就发现当时的邮箱附件都太小。
很多尝试的想法都是在类似情景下出现,一旦尝试成功再调动更多资源支持。包括忘记附件的自动提醒功能,也是团队更早以前在做Foxmail时从对邮箱的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需求。对腾讯产品团队而言,最重要的是是否能敏锐捕捉到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调查只能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个应用,而无法调查出用户需要超大附件、状态查询和漂流瓶,因为他们自己也想不到需要这些。
尽管超大附件和兼容苹果浏览器等功能都只是满足小众人群的需求,但当这一小部分用户发现QQ邮箱在为他们着想后,就会产生惊喜,进而形成口碑。曾经有一次QQ邮箱发布了许多功能,团队原想开个发布会推广一下,但最后觉得还是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产品上。“让好的产品感召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强大的传播力量。”张小龙对本刊强调。
很多细节都能让用户感受到QQ邮箱的感染力,比如登录时左边一直在更新的欢迎致辞。这一小块地方出现过海子“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的诗句,和许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的歌词等等。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纪念日的那天,QQ邮箱登录欢迎致辞就是他的钢笔画像和一句歌词:“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这些纪念性的图案没有很刻板的模式,就是根据大家对产品的喜好自由表达感情。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简单快速,更追求更加地智能、友善。”张小龙认为无论将用户捧为上帝还是贬为仆人都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是朋友,这一点会在我们的产品里体现出来。”
—————————————————–
1来源:知乎 《》
2来源:环球企业家《》
我们往往喜欢带有色眼镜看腾讯,认为它只会抄,其实它也有不少创新尝试:邮箱动态背景与gmail不谋而合、邮箱广播与google buzz不谋而合、微信群与kik不谋而合。曾看到一句话,要想成长为一个优秀的PM而身边没有人指导,深度学习研究(而不是浅尝辄止)别人优秀的产品是很好的一种方式。QQ邮箱、微信等优秀产品背后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不要因为偏见遮蔽了自己的眼界和见识。以下是我对微信的一些看法:1.衔接现有互联网服务(推送):邮件提醒,新闻,微博2.移动在线一站式生活:随时随地各种形式(图片视频表情位置)联系朋友3.接入第三方应用,开放平台.微信描绘蓝图宏伟,但产品和用户会化学反应,腾讯对其定位也在不断调整,用户对微信有自己定位,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用户场景.就像谁也想不到微博会变成今天这样。另,撰文提醒自己,深度使用研究QQ邮箱和微信,总结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
归类于: , , ,
— zchening @ 8:50 下午
答:这个问题有点太大了,讲几个我觉得最重要的点吧
1)选择一个正确的市场。一般来说
- 用户有足够强烈的痛点,需要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如果你是试图去给用户创造一个新的需求,会困难很多。
- 规模够大,初级用户也能从中受益。如果你的产品面向对象只是高端用户,那么一开始的扩展会有问题。当然,初期要抓住核心用户营销,但是产品的好处一定是要普通用户也能容易享受的。
- 最好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盈利方向和能力,否则不可避免依赖VC输血。
2)在初期,坚持minimum viable product,一定要避免overdesign,这样团队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关键的事情上。一些产品细节上线之后再调节。
3)给用户至少一个强烈记住你的理由。你的产品可以在其他方面都很烂,但是一定要有至少一个让用户看了觉得wow的地方。
4)UI不是那么重要。除非你能做出path这样让人看了大呼牛逼的UI,否则只要UI不是太差基本上都OK。用户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benefit,一开始花太多时间在UI上不划算。
5)调研用户,但是不要通过问卷等死板的方式,也不要追求所谓的统计显著性。多和用户聊天,自己亲自做客服,回答每一份用户邮件,弄个qq群让用户加入,很快你就可以了解什么是用户真正关心的事情。
6)初期的产品设计要简单,但是技术架构和产品架构一定要想长远一点,否则如果你的产品真正爆发了,在飞速发展的时候改底层的架构会烦死人的。
—————————————————–
来源:知乎《》
苹果产品风靡后乔布斯抠细节就被人推崇备至,以致很多产品人陷入抠细节的汪洋却似乎忘了苹果成功最关键的不是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当然细节也很重要)而是其革命性的体验(触屏操作体验革命,手机互联网化等改变了人们印象中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对于众多同质化产品用户对界面体验要求并不高(影响他们更大的是渠道,比如大部分用户可能手机买来时内置了什么输入法之后就一直用该输入法,因为他们懒得安装新的输入法)而我们却陷入过度设计误区。产品初期要简单快速(天下武功无快不攻)保持节奏感,推出后根据用户反馈持续改进(你坐在办公司冥思苦想很难了解用户内心的真正想法,只有推出后和他们聊问他们才有可能了解他们的想法),另产品至少要有一个让用户觉得wow的地方。用户调研不要过多依赖统计数据,数据只是个结果却不能告诉你这样结果的原因,要多和用户交流多从人性考虑。
归类于: , ,
— zchening @ 11:34 上午
创业家杂志:站长之王蔡文胜
14:31:17文|张凯锋 编辑|申音《创业家》记者 张凯锋 申音 点击量:124
蔡文胜:站长之王
采访|《创业家》记者 张凯锋 申音
文|张凯锋
编辑|申音
中国互联网最被低估的人物,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的榜样。从传统生意跨界到互联网,他的草根暴盈方法是什么?
他曾单枪匹马,抢得十多万个互联网域名,总估值超过1亿美元
他高中没毕业,英文相当烂,却把网站卖给Google,还成为众多 VC的座上宾
他是第一流的天使投资人,所投网站中有多个已经是千万美元级的热门公司
他和另一位超级站长做4399游戏网站,很可能会比陈天桥更先做成“平台运营商”
今年6月底,30岁的李兴平有了自己人生第一次乘坐飞机的经历,一直以来,他都极少离开他的老家广东兴宁市。和此前仅有的三次出省一样,这次李兴平的目的地也是福建厦门。不同的是,他的朋友、搭档蔡文胜专程从厦门飞来广州,陪他一起出行。
他们要商量的是两人共同运作的4399游戏网站的下一步计划。事实上,这个投资不到100万人民币、40来个人的休闲游戏门户,已经成为2008谷歌热榜上排名第七的互联网品牌,目前月收入超过1000万元,私募估值超过8000万美元。但他们暂时拒绝了投资,“我们会自己拿钱养,4399有机会做很大,IPO只是一个小目标。”蔡文胜笑称。
他与李兴平,也许是中国互联网最草根的组合。都是成功的个人站长,先做对手、后成朋友,现在是搭档,而且完全互补。李兴平极度内向,不懂管理,习惯单打独斗。而蔡却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人脉深广,颇得资本信任。
对于草根用户的理解,中国网络界没有人敢说自己比李兴平更强。 他初中文化,装过电脑、管过网吧,于1999年5月创建网址导航站,单日访问量最高超过3000万,堪比搜狐。2004年8月,百度以数千万元的代价将其收购。
蔡文胜,福建石狮人,高一辍学,早年帮家族做服装生意,1993年移居东南亚,1999年回国后开始做域名生意,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域名投资者。2003年蔡开始模仿hao123做网址站,2004年获得IDG和Google投资,2007年谷歌中国以“数千万美元”(蔡自称)的价格收购265。在此前后,蔡开始涉足投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包括暴风影音、快车、CNCN统计、ZCOM、58同城等数十家热门互联网公司。
人们常常把互联网的创业者分为张朝阳、李彦宏为代表的海归派,和马化腾、马云为代表的土鳖派,这两者尽管有明显的区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在创业之初就是公司化的运作,依靠创始人的远见和魅力,模仿国外的商业模式,聚集大量的人力财力,捕捉大的潮流趋势,在成功上市之前,大都经过了漫长的“烧钱”阶段。
而个人站长群体的创业方式则相去甚远。个人站投入很少,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网站非常简陋,通常就是依靠一两个“杀手应用”,吸引几十上百万甚至千万用户,然后获取广告或者增值服务的收入。这是纯粹的中国特色。
39岁的蔡文胜正是个人站长实现商业进化的最佳代表。
“一个人靠自己可以做成一个价值几千万人民币的网站,只要走对10步,李兴平等都验证了;如果要做成几千万美元的公司就得有团队,还要走对50步,走错一步都可能走不到;但要做成几亿美元的公司,就要走对100步,每一步走错就可能会前功尽弃,我现在是在50步到100步之间。”
某种意义上,马化腾、李彦宏、马云等人的成功可以总结,但却无法复制。对于大多数普通创业者来说,蔡文胜对产品的理解,对用户的把握,对机会的判断,包括其赚钱的思维方法,才真正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性。
在未来五年的“全民互联网”时代,只有个别幸运儿成就大事业,那需要能力、胆识、团队和运气。但是,找到赚钱的有效法门,开拓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意,许多人还有机会。
域名抢注秘技
2001年,蔡文胜学会了利用注册商对域名的保护期免费掌握了大量域名,这是注册商发给他的交费通知信件
“为什么做域名?因为我喜欢1块钱赚10块钱的生意。为什么我比别人做得好,因为我做事动脑子。所有的NB都是比别人多那么一点……”
“蔡总,30万买你的可以吗?”7月21日晚,蔡文胜亮出他的iPhone(手机上网)手机,给我们看一个陌生号码刚发来的短信,他的回复是“这个域名少于100万不卖”。
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这种和他商量买卖域名的电话、短信或者邮件。在“米农”(网络域名玩家的自称)的世界里,蔡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就连国外的域名投资客,也都知道中国有个Mr. Cai。
有意思的是,蔡其实在2000年才开始做域名。当时早已过了域名投资的黄金时期(国际互联网域名始于1985年,1992年之前域名都是免费的,1994年后有了域名注册商,才开始收费,并有了抢注)。当时,全中国有数千人在参与这块生意,包括很多互联网精英也都尝试。
而蔡本人此前除了买电讯盈科PCCW的股票赚到点钱之外,对互联网毫无了解。他是在香港偶然看到一个报纸新闻,说域名卖了750万美元。那一天是日。
这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兴趣,“我对用1块钱赚1块钱的生意不感冒。一个域名注册费才200块,但是好的能卖几万,利润很高。”他决定放下家族的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生意,全力投身此事。
但2000年时,有价值的国际域名几乎已经被注册一空,蔡文胜不可避免地交了不少的学费。他一口气注册了一两千个域名,什么类型都有,比如模仿联想注册的,但这种他自以为很好的域名其实并无价值,“结果一个也没有卖出去”,一下子赔了几十万。直到2000年底,他才知道,域名注册之后每年还需要续费,如果不续费就会“掉下来”,也就是说,可以重新被注册,于是他把目光放到了抢注可能“掉下来”的有价值的域名上。
这将面临两个问题,一、如何发现有价值的域名;二、发现之后如何保证自己能抢注到。
蔡文胜分别都有一套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是挑域名。
第一个阶段是我把著名的网站、常用拼音、地名做一个数据库,大概有10万个,每天到期的域名可能有500个,我从中挑最好的抢注。
第二个阶段,国外有网站,专门卖每天掉出的域名,300美元可以买10万个名单。我怎么挑出要抢的域名?我一般会放入大英百科全书和我的数据库匹配,这是第一步,匹配出来有二三十个是单词的,那这个价值就比较大。
后面我更精了,我把这10万个域名通过程序放到域名注册代理网站的数据库去匹配,通常有1000多个域名会被人家预订了,也就是说别人帮我选过一遍了,然后再到域名拍卖网站去查别人愿意出的价格,价格最高的域名价值也最大。比如当时有人愿意出10万美元,有人出到18万,我就专门抢这些最贵的。
通过这种方法,蔡发现了很多普通人不会注意到的有价值的域名。“你知道bharat是什么意思吗?值多少钱吗?”蔡文胜几乎炫耀般地问我们。我们默契地摇头,他开心地回答道:“‘bharat’是印度的别称,就像‘sino’是中国的别称一样,印度最大的国有公司几乎都是以bharat开头,这个域名值几百万美元,现在在我手里。”
但一个有价值的域名往往是全世界无数人都会去抢,如何提高自己抢注成功的概率,蔡文胜同样有极为巧妙的方法来实现,以为例。
<注册于日,已经放弃互联网业务的联想忘了去交费,到日过期,但当时可能有10万人要想抢注这个域名,如何保证能抢注?到?
首先你要了解域名到期之后并不是马上可以重新注册,注册商会保留一段时间,但每个注册商的规则不一样,有的可能是第二天,有的要1个月,有的是45天,所以你首先要知道它是哪个注册商。是在NSI注册的,它的保留时间是70天,所以也就是12月29号可以注册,只有10%的人知道这个日子,这就淘汰90%,还剩下1万人,但你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所以必须知道具体是几点几分掉。如果整天等着,机会很少,我知道NSI是在美国时间中午12点,中国时间是凌晨3点,知道这一点的又淘汰90%,还有千分之一的机会。
注册域名需要填写名字、邮箱、地址,通常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秒,最开始我先填好,然后直接按F5就可以了,只要1秒不到,概率就比较高,这样又淘汰90%,这个时候还剩下100个人,还是不能保证你能注册到,我后来采用程序注册,每秒提交1000次,这样概率就提高很多。
我还有几十个提高注册域名成功概率的小窍门,比如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电脑去注册,因为这样的话提交的信息要从厦门到上海再到美国,经过太多的节点,速度太慢了。于是,我先租用上海的服务器,后来干脆租用美国的服务器去注册,这样速度最快;而且注册信息也就填写阿拉伯数字,比如。反正这个信息回头可以修改,最简单注册信息比完整信息要少几百个字节,也会加快提交速度,从而提高成功的概率。还比如注册域名时,要提交一个dns地址,有一天我写错了,注册商返回给我的信息是dns无效, dns的验证要花时间,我干脆就不填,事实证明也能注册成功,这也能节省时间。
后来我在全世界第一个开始通过注册商的特殊通道来注册域名,打个比方,原来我们在门外面抢,现在我到了门里和别人抢,我的成功率就更高了,当然这种方法后来也流行开了,但是ICANN对注册的信道有限制,国外的注册公司是以量为目标,每次要抢注很多域名,而我只注册最有价值的域名,集中所有的信道去注册一个。
最后,我的成功率就从十万分之一变成了50%以上。
应该说,从2001年到2003年,蔡文胜的域名生意做得相当成功。他大约注册了5000多个域名,卖了1000多个,而他域名的买家则遍布全世界,比如西班牙一家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就是从他手里买的。期间,所有的域名生意几乎都是他和一个2001年找来的伙伴完成。后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搞.cn的域名,让他支持。他光3个字母的.cn就收了2000多个。至今据他自己估计,手中的域名价值上亿美元。
“我是个善于找窍门的人。”蔡文胜说,“全中国真正从买卖域名里赚到钱的人不超过100个,我应该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第一个生意得到佐证。
1985年,15岁的蔡文胜通过香港的亲戚买了一台三洋8800双卡录音机,时价280元。然后开始翻录港台的流行歌曲,一天可录40盒,一盒空白卡带的成本为1元,翻录之后卖2.5元,一天可赚60元,后来他把录音机的数量增加到8台,每天可以赚几百块,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他退学专心做生意。
显然,如果能够提高翻录的速度,即可增加收入,蔡文胜将一台录音机拆开,发现将录音机的一个塑料卷盘扩大,就可以提高速度。最后,他的翻录速度是别人的3倍。 “我做域名很成功,做磁带生意也做得比别人好,为什么?”蔡文胜说,“可能就是比别人多动了那么一点点脑子。”
在北京、上海的互联网精英之外,广大二、三线城市的网民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南方人创业为什么相对北方人厉害,因为南方人没有什么大选择,觉得这个能赚钱就马上做了。北方人考虑太多商业模式,想得太多,结果没干出来。最好的商业不要去找商业模式,那都是扯淡……”
拿下后,联想通过中间人找到蔡文胜,提出想花百万人民币买回去。蔡因此第一次进入互联网的中心——北京。“谈判到后来,我被联想的一个副总说服了,把这个域名免费送还。”于是,蔡享受了一把中央领导人的待遇,在一干高管的陪同下参观联想。
此后,蔡文胜在互联网圈中名声鹊起,他也结交了雷军等一干朋友。
在2003年以后,蔡已逐渐意识到,买卖域名虽有暴利,但终究只是一个个人生意。不过,域名毕竟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应用,通过域名,他又把中国的出色网站都研究了一遍。这时,他发现了,首页上密布着各种网址,流量却极高,alexa排名达到100名。
蔡讲着一口带有浓郁闽南腔的普通话,在学会用输入法之前用坏了3个写字板。当他第一次见到把所有有用网站都列在一个页面上的hao123时,觉得这正是自己最需要的网站,因为只要把hao123设为主页,就不用再自己痛苦地输入网址了。
蔡文胜找了几个人组成团队,决定自己也搞一个。当时他手上有3个三位数字的域名、和,先用做,结果做了1个星期,流量就到1天十几万。蔡于是更加确信,“这种看似傻瓜的应用正是中国数亿普通网民的需求”。
他坚决地把域名换成,并把自己手中的好域名全部导向。到2004年年中,的日流量已经达到近400万。这时IDG的投资经理找上门来,希望投资265。在北京,他见到了IDG的合伙人过以宏,侃了半天域名生意之后,隔壁的熊晓鸽、周全等都跑过来听他讲故事。不过,“他们对265生意还是只听懂了一半”,最后,265拿得了百万美元的投资。
这个估值算不上很高,但蔡是草根站长中第一个获得VC投资的,这种光环效应让蔡迅速成为站长们的大哥,更为重要的是,蔡因此而进入了互联网的主流之中。获得投资后,265将公司从厦门搬到北京,蔡本人开始与各大互联网公司有了直接的接触。
2005年,客齐集的CEO王建硕有一次去拜访蔡文胜,在蔡的名片夹中发现居然有Google负责投资事务的一位人士的名片,这让王相当意外,因为265是如此一个草根的网站,与高科技的Google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并且此时Google尚未进入中国。事实上,265是Google在中国的第二个投资,第一个是百度。
“在中国,网址站和搜索引擎是很紧密的结合,高端用户知道网址,也会打字,可以直接上搜索引擎,但很多低端用户不知道,是从网址站开始上网的,他们接触的第一个搜索引擎会决定他将来用什么,这是百度收购hao123、Google收购265的原因,至今每天从hao123上导向baidu的流量达2000万。”蔡文胜说。
值得一提的是,IDG在找265之前,曾去兴宁找过李兴平,但是不善言谈的李让IDG投资经理颇为失望,认为hao123流量虽然很高,但创始人缺乏将其做大的视野与能力, IDG这才将目光放在了网址站的第二名265上。
在接受投资时,蔡文胜就计划收购hao123,然后与265合并,这样就一定可以做大,“能左右中国互联网,也能左右搜索引擎”,IDG也认可并购hao123的设想。
但蔡犯了一个错误,由于是竞争对手,蔡担心直接找李兴平难以沟通,就通过各种关系侧面向李表示收购的意愿,但李全部予以拒绝。2004年8月,蔡忽然发现的注册信息发生变更,9月,蔡文胜亲自去兴宁找李,才知道hao123已经被百度收购,失去了合并的机会。
不过两人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倒一拍即合。当时蔡已拿到IDG的投资,李兴平自觉这种与资本打交道的能力是自己的软肋,做个人网站局限性太大,两人可以在其他方向进行合作。
而李兴平对用户的理解和对产品的敏感度让蔡相当“崇拜”,“他真的有天赋,虽然在一个小镇里面,但通过互联网,他对中国各个网站、站长的情况、流量怎么做起来的一清二楚,天下没有白白成功的。”蔡文胜感叹道,“hao123就不说了,他做了一个IP138,查询IP地址,它甚至都不是一个网站,只是一个简单的网页,但很有用,1天都有百万的流量。我认为他是中国互联网里面很懂用户的,而我很懂站长,很懂产品。”蔡文胜说。
2004年下半年,两人就开始悄悄合作,做小游戏网站4399。在4年多的时间内,4399主要提供免费的flash小游戏服务,没有很多的赢利。2008年,网页游戏市场开始爆发,4399也开始引入网页游戏,凭借之前积累的人气,迅速开始赢利。有大公司和投资商找上门希望买4399,蔡文胜与李兴平商量决定不卖。2009年,两人在广州成立团队,正式将4399商业化运营。
直到今天,4399的决策由两人共同商量,产品的事李兴平说了算,商业发展、人员配置管理以蔡为主。李待在兴宁老家,蔡通常在厦门,平时通过QQ和电话沟通,一两个月碰一次。蔡计划将4399的大本营放在厦门,他曾考虑过搬到北京,但后来“还是觉得厦门好一点,不浮躁,可以踏实地做好一些事情。待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容易忽略二、三线城市以下网民的需求”。
目前拥有上亿用户的4399定位为国内最大中文游戏发行平台,其中网页游戏注册用户1200多万,每天新增用户近20万,每日流量1600万,平均同时在线80万,月收入达到千万,盛大、巨人等大公司都开始与其合作。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无论是hao123还是4399,其页面都极不美观,这让互联网精英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的网站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流量,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普通互联网用户相对低端,对他们来说,互联网越简单越好。我曾做过实验,我让五六岁的小孩同时玩4399和其他小游戏网站的游戏,一个星期之后,他会更喜欢使用4399。”蔡文胜说。这多少和当年李彦宏对hao123的评价类似:“hao123简单到让人无法超越。”
蔡文胜逐步找到了将个人生意滚雪球般做大的方法
“传统生意教给我两件事:第一,有用户就有价值。看店面好不好就是看人流,有人流就说明人家喜欢到这来,就可以卖很多东西。第二,商业的敏感度和决策速度。我做决定非常快,有些重要的投资半小时敲定,钱就打过去了。”
2005年4月,蔡文胜个人出资包下全部食宿,在厦门连办两天“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邀请了国内流量最大的150名个人网站站长参加,其中包括庞升东、姚劲波等日后获得巨额风险投资的人。这一届的站长大会也被认为是个人站向商业站转型的标志,而此后的蔡文胜则隐隐有站长盟主之势。尽管日后他承认,第一次站在台上演讲时,“腿都是哆嗦的”。
“在我开始搞站长大会的时候,个人站长的时代就过去了。这不是说中国以后就没有站长了,而是说今天个人再重头做一个网站做到全国出名,有几千万用户已经不太可能了,很多个人站正在商业化,并取得了成功。”而蔡文胜就是重要的推手。
2005年底,参加过第一届站长大会的Chinabbs创始人王定标找到蔡,想买一个更好的域名。蔡和他聊了几个小时,对Chinabbs的整个发展提出一系列的建议,王定标十分认可,就邀请蔡做股东。Chinabbs的投资商也是IDG,IDG对此并不反对,蔡就把送给了Chinabbs,加上他的想法、资源入股,成为了大旗网的股东。
另一位参会者58.com的创始人姚劲波也曾是一位成功的域名投资者,与蔡文胜私交很好。2005年他创办58同城时,蔡也很看好分类信息网站这个方向,就投资入股。此外,蔡也经常在服务器、带宽、域名等方面给一些更小的网站以帮助,不过通常并不占股。
在QQ群里与站长们沟通是蔡文胜每天的工作
2007年在卖掉265之后,蔡文胜认为自己已经基本获得了成功。除了4399外,天使投资变成蔡文胜的主要兴趣。蔡做投资有两种方式。
1. 网站本身已有很大的用户群,通常要达到千万级,“有用户就有价值,用户量达到千万说明已经初步成功”,这种认识就源于蔡文胜早年做服装生意的体验。蔡文胜也形成了对网站价值的判断标准,“只要有足够的用户,就一定能找到商业模式,只是能做多大的问题”。“有些东西是不能支撑很大的,要知足……”
2. 蔡自己看到市场有什么需求,认准一个方向,就会主动组织团队。比如美图秀秀就是蔡认为普通网民需要一个傻瓜版的photoshop处理图片,这个可以轻易做出各种各样效果的图片处理软件是在2008年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但蔡文胜最鲜明的投资特色或许并非是以上两点,而是“快”。他通常都是在很早期的时候发现有潜力的项目,然后迅速做出投资的决定,“我投资决策很快,有时候半小时就定了——不是说做决定,而是把钱打到对方账上。”显然,与VC机构的漫长的谈判、调查、法律签署相比,这种快速的投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这同样来自蔡早年做服装生意的经历,“当别人用10块钱的价格订1000条裤子的时候,一定要在极短时间内判断自己是否能用9元的价格进到货,否则商机瞬间就会失去”,这种快速决策的前提是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敏锐感觉。
蔡文胜从来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几乎都会做大量的功课。2003年做265之后,他将当时站长云集的上的几万个帖子从头看了一遍,从而了解了几乎所有主要的个人站的情况,当他接触IDG时,他把这个公司的历史、各位合伙人的情况都摸了个遍。自然,当他自己开始做投资时,他在决策之前就已经对看重的公司做了充分的研究,并闪电般地开出对方无法拒绝的条件。
与此同时,蔡文胜同样有严格的投资纪律。他的原则是不超过200万元,“我只做前期投入不是特别大的事情,如果要靠烧钱才能做大的,我不会做,当然,如果能吸引到VC那就另外一回事。”4399的投入不到100万元,傻瓜图片处理软件美图秀秀则几乎都没有什么推广成本。他和李兴平曾经一起投资一个视频网站,因为需要的投资太大,很快转卖给了他人。
对于他所投资的公司,蔡都有明确的步骤安排:首先考虑做的东西对网民是不是有用,能不能抓住几千万用户,有了几千万用户之后考虑先让它赚钱,然后第三步再考虑能不能做得很大,甚至做成上市公司。
下一个大生意
“1998年到2003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精英时代,都是拷贝海外的模式;2003年到2008年,网民从几千万达到3亿,是大众时代,这个阶段土鳖超越海龟;而2009年到2014年,中国的网民会从3亿增加到6亿,这将是全民互联网的时代,机会有很多。”
现在,蔡文胜每天中午12点起床,然后开着自己的保时捷SUV到办公室,一根根地抽中华烟,泡上好的大红袍喝茶,然后上网去各个论坛和QQ站长群里看看大家在聊什么话题,再电话给自己投资的公司指点一下方向。看似很轻松的他其实仍然在思考自己的下一步的方向,他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不能说我被低估了。因为我确实还没有做成大事业。人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浮在台面上的,另一种是会慢慢积累,但会嬗变成一个大东西,我觉得我的积累期还需要时间。”蔡坦言。
尽管现在蔡文胜花在域名投资上的精力只有1%,但说起域名,他仍然滔滔不绝,他了解中国所有知名网站域名的故事,很多域名也与他息息相关。比如g.cn是他卖给谷歌中国的,如果陈一舟不是受到蔡文胜的影响,可能就不会后来去抢注开心网的域名。他时不时要晒一下自己收藏的经典域名,比如,“这个没有百万美元是不卖的”。“我还收藏了中国上千个地方城市的域名,足可以搞一个地方门户联盟”。
而域名,很可能还是他下一个大生意展开的基础。
今年7月初,一位美国的域名投资者专程飞往厦门拜访蔡文胜,Mr. Cai在国外的域名投资者中名气很大,这位投资者问蔡,他手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域名,为什么他不做域名停放(Domain Parking)?
蔡坦言,中国的企业对品牌的认知度还不是那么高,而且点击作弊比较多,做域名停放的时机尚不成熟,但他预计未来三至五年,这一市场将会逐渐成熟,而这也可能会让他手中域名产生源源不断的收入。
所谓域名停放,主要是利用域名带来的访问者达到广告点击,从而获得收益,在国外,这是一个极大的生意,每年市场规模以十亿美元计,据蔡文胜估计,Google每年要分几亿美元给域名停放。显然流量越大的域名价值越大,包括带有很好关键词的域名、被搜索引擎收录的域名、曾经建过站的域名、和著名域名接近的域名、同名不同后缀的域名等是最适合做域名停放?的。
而蔡文胜手上有大量这种域名,比如和很接近的,携程的拼音域名,网易的拼音域名,这些域名有着不小的流量。比如每天有超过1800个点击,“打开这个网址的人一定就是要找订房间、订机票,就是携程的目标客户,百度上的关键字点击1个是5块钱啊,携程雇那么多人在机场发卡,成本是很高的,这1800个潜在的用户他们却不要,实在是……”说到这里,蔡文胜不禁大摇其头,“不过我现在一家家去谈也不合算,教育市场太辛苦了,还是等市场起来再做吧。”
“我现在的想法还是先把4399做成最大的游戏平台,另外我也会关注与传统产业结合的电子商务、无线互联网,这两个是全民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机会。” 蔡打开自己的ThinkPad笔记本,桌面上就是他自己写的4399商业发展计划书。
———————————————————————————————————-
来源:创业家杂志《》
蔡文胜也算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的一个传奇,当然他的历史还在继续&#8230;我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也是受他、雷军、李开复等人影响,包括他推荐的《IT不再重要》也让人醍醐灌顶。或许你还可以看看我写的这篇文章《》
归类于: , , ,
&#8212; zchening @ 4:57 下午
@答:十年对于互联网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到时Pinterest和Instagram如果还存在的话,也必定不是现在的模样和模式,所以我们探讨这么遥远的事有点不着边际。
但如果把时间缩短到一两年的话,倒是可以来讨论:当下,具有哪些特征的产品更可能在未来获得更高的价值?对此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模型,我从2011年年中开始用这个模型来判断各种新出现的互联网产品,一直用得很顺手,命中率较高。
这个模型由三个特征组成:
一、碎片(Fragments)
这个产品中的主要内容,一定是碎片化的,而且碎片是同构的。比如Twitter把“一切事物”碎片为140个字、新浪微博把“一切事物”碎片为140个字+一张图、Pinterest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碎片为一张图+一小段描述+一个URL、蘑菇街把“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碎片为一张图+一小段描述+一个商品购买地址(包括线上和线下)。
碎片的丰富性基本上决定了这个产品最终平台化之后的基础规模,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新浪微博的规模百分之百的要比蘑菇街大,因为它的碎片是“一切事物”,而蘑菇街只是“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定语越多,规模越小。
二、组织(Organize)
为什么要碎片?因为同构的碎片很容易以各种维度被组织。
比如Twitter按时间线组织、Tumblr按Tag组织、Pinterest按Board组织、蘑菇街按商品的天然品类组织。
这种组织一定是非常自由的,任何两块碎片,都有可能被组织到一起。组织的方式越自由,信息流动的速度越快,相应的也无法获得沉淀。
所以我们看到,因为时间线是最自由的组织形式,所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转最快,但信息很快过期;蘑菇街的组织形式受商品天然品类的边界限制,所以流转相对较慢,但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沉淀,挖掘出“最热”的商品来引导有“从众心理”的用户。
三、再组织(Re-Organize)
当信息碎片按某种形式组织好之后,这样的产品还会允许用户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组织信息碎片。
比如新浪微博的“转发”功能,就是把别人的信息碎片重组到自己的时间线中;Tumblr的“Re-Blog”功能和Pinterest的“Re-Pin”功能,可以把别人原创或收集好的碎片方便地组织到自己的建立的体系中;蘑菇街的“喜欢”功能,可以把别人分享的好商品,极快地收藏到自己的喜欢目录中。
再组织的本质作用是将有限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重复利用,以此提高生产率。
打个比方,在不具备再组织能力的BBS体系中,一条信息(帖子)只能被10个人消费,但同样的内容,在微博体系中就有可能平均被50个人消费,那么同样的生产成本(原创消息的人所花的时间)就带来了更大的生产成果,也即更高的生产率。
所以,要让“再组织”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求用户整体对内容的选择能力很强,而且产品本身有通过“积累用户利已行为得到利他结果的机制”(这点可以看我之前在艾瑞的一个演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比较担心完全的Pinterest-Copy,在中国会受到“没有足够大的有很好审美能力的人群”的制约。
以上三个点组成了这个模型的基本框架,我把它叫做“ FOR”模型。
接下来我们用这个模型实际看一些产品,我对下面提到的每一个产品,按FOR模型的三条打分,最高5分。
Twitter:F4.5 &#8211; O4 &#8211; R3
Twitter的碎片是很彻底的,但是不支持图片还是有点过于矜持了;组织是用时间线,好处和问题上面都有说;再组织只能说及格了,Re-Tweet的功能毁誉参半吧。
新浪微博:F5 &#8211; O4 &#8211; R3.5
新浪微博对Twitter做的两个改良是非常棒的,一是消息带图、二是“转发”功能。这两点改进让这种产品形态整体达到85分,所以我们最近看到一些报告,新浪微博用户的活跃度是Twitter的数倍,从这个模型的打分上来看,很合理。
Tumblr:F3 &#8211; O3.5 &#8211; R3
轻博的碎片太大(也可以说不是碎片),这造成信息维度太多很难充分组织,再组织也很麻烦。所以总的来说,我并不是很看好轻博的发展,从最近这类产品的发展上来看,也确实不怎么好。
Pinterest:F4.5 &#8211; O4.5 &#8211; R5
神器出现了,它离满分只差两点:以图片为主的碎片,在丰富性上不如Twitter和微博;Tag和Board的双维度组织很完善,但Tag的组织方式还是很依赖“负责任”的用户,所以要扣一点分。Re-Pin功能非常方便,而且Re-Pin的结果是重组一个Board,当用户的普遍审美能力较好时,发挥出的能量超大。
说实话,虽然我一早就给Pinterest打了这个平均最高分,但也还是没想到它能发展得如此疯狂。
蘑菇街:F3 &#8211; O4.5 &#8211; R3.5
来评评自家的产品。上面说了, 我们的碎片丰富性不够,所以规模肯定不如其它几个例子产品大。但是有失必有得,我们的碎片很容易变现,另外它们天然地可以按品类组织,不需要依赖“负责任”的用户,所以组织的分比较高。再组织方面“喜欢”功能很方便好用,但是高水平的用户不多,再组织以后的内容要供再次消费的“成品率”不高,这方面是我们一直头痛并在努力解决的。
Instagram:F? &#8211; O? &#8211; R?
这就当练习吧,大家可以按上面的思路自己给它打分,然后给楼主一个答案:)
为什么满足FOR模型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获得较快成长?
1. 生产率,上面已经提到,FOR产品比传统的产品有更高的信息使用率,因此生产率更高。这是最本质的原因;
2. 适合移动设备,因为内容小片,可以方便地在移动设备上浏览,而且自由的组织形式和再组织动作的轻量化,都很适合移动操作。
前面都是总结,但这个总结很有可能一文不值,说不定它是类似“优秀短跑运动员都有两条腿”这样的总结。所以我再用这个模型来推论一种目前不存在的产品,以后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样的产品有没出现、有没有高速增长,以此来验证这个模型是不是靠谱。
我推论的这个产品是一个旅游产品。
一、碎片。它的碎片是“一切在路上会碰到的东西”,比如一个景点、一个餐馆、一个菜色、一家加油站等等,全部碎片化并同构为“一张图片+一段描述+一个地理位置”。
当然同构后的结构可能还要再复杂一点,比如可以多张图片,但是这里作最简的处理。
二、组织。可以按所谓“路线”或“功略”来组织所有这些碎片。比如我做了一个杭州攻略,其中就可能有这些碎片“雷峰塔、西子国宾馆、白堤、某外婆家的外婆炒蛋……”,这些碎片可能按时间排,也可以按地理排。当我到杭州旅游时,就可以用手机随时调用我的功略,指导出行,并随时为每个碎片拍照或Check In。当我因为迷路错过一个碎片,也没关系,周边的其它碎片会被推荐,随意选一个接着玩吧。
三、再组织。当我游玩回家,之前在游玩过程中的Check In行为和拍照行为,就被系统自动整理为“游记”,而另一个用户可以简单地copy我的游记,改动其中几个碎片,成为他到杭州旅游的“功略”。
如此一来,功略 & 签到 & 游记 & 功略……就成了一个循环,信息被更充分地使用。
我相信这样的旅游产品会得到很多人喜欢的,你喜欢么?^_^
—————————————————–
来源:知乎《》
让人看到不少产品(Twitter、新浪微博、Tumblr、Pinterest、蘑菇街、Instagram)大获成功的共性。
归类于: , , ,
&#8212; zchening @ 1:24 下午
[核心提示] 从 2010 年秋天诞生至今的不到两年时间里,Instagram 从创始人最初设想中的类 Foursquare 地理信息分享应用,发展到今天最受欢迎的移动图片分享平台,Android 版的推出必将其推向又一个高潮。下面是我个人眼中,Instagram 的成功之路上,最重要的关键节点。
Instagram 很火,如果你还不了解,你可以先看看 。
在本月初的 2012 SXSW 上, 创始人 Kevin Systrom 分享了这款著名手机照片分享应用的:注册用户 2700 万;周活跃用户中,67% 的用户在此前一日有使用 Instagram;Android 版本即将推出,相比 iOS 版其在一些地方更具优势。
从 2010 年秋天诞生至今的不到两年时间里,Instagram 从创始人最初设想中的类 Foursquare 地理信息分享应用,发展到今天最受欢迎的移动图片分享平台,Android 版的推出必将其推向又一个高潮。下面是我个人眼中,Instagram 的成功之路上,最重要的关键节点。
时机的最佳把握
手机拍照的转折时刻
说到底,质量太差的照片是没有人会喜欢的。虽然在此之前,其他厂商也推出过众多高像素的拍照手机,但受制于软硬件的限制,其高像素并未带来更好的成像效果。iPhone 4 第一次使大众手机的拍照质量开始可以与普通相机相提并论,Instagram 正好抓住了 iPhone 4 发布的这一时机。
社交网络的引爆时刻
另一方面,让我们看看传统的照片分享流程:用相机拍摄完照片 –& 回到电脑上将照片导入 –& 上传到 Flikcr 等图片分享网站、或邮件发送给好友、甚至冲印出来见面分享。一步步的繁琐流程让人们分享照片的热情全无,而 Twitter、Facebook 这样的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分享的思路,人们开始强调更加实时的、更加方便的分享体验。虽然 Twitter、Facebook 上也可以进行图片的,但相对来说仍然不够方便(Twitter 也是不久前才加入了原生的图片分享功能),更不用说图片分享并非它们关注的重点。
在文字和核心的第一代社交网络引爆市场后,市场急需一个专注于图片分享的社交网络, Instagram 的推出同时也抓住了这一时机。
对于社交网络这种网络效应明显的应用领域来说,推出的时机可谓最重要的因素。在积累了足够数量的早期用户群以后,虽然 iOS、Android 上随后众多同类型应用纷纷推出,但始终无人能够撼动 Instagram 的地位。
时间流的成功运用
在 Instagram 之前,无论是图片社区 Flickr、Google Picasa、还是普通的图片搜索引擎,查看图片的方式大都是简单的整屏的图片方格。在桌面电脑的大屏幕上这个设计可以理解 &#8211; 让用户能够更快的获得更多的信息,但过多的干扰却让我们无法真正的专注于某张照片,也很容易错过很多原本非常有趣的、优秀的照片。
受制于手机平台的局限性,Instagram 在分享和查看照片时采用了时间流的形式,一次仅仅呈现一张照片。乍一看这仿佛是个缺陷,但实际使用的时候并非如此。由于我们一次只能看到一张照片,每张照片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呈现方式下得到了大大的加强。Instagram 的时间流形式强迫我们更专注于每一张照片,这不仅使用户围绕图片的互动大大加强,也让分享者在拍照时更加关注自己的照片质量。
成功引导用户行为的界面设计
Instagram 的核心是照片的分享,这在其界面的设计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进入 Instagram,应用的第一屏是关注好友的时间线,这凸显了 Instagram 的社交属性,让用户能够直接浏览好友的最近动态,进行“赞”或“评论”,同时也会激发其上传照片的冲动。那么就拍一张照片吧,拍照按钮在哪儿呢?在 1.0 的时代,Instagram 采用了拍照按钮放大居中的设计,而 2.0 的时代则更改为高亮拍照按钮的设计,两者都用明显的风格让用户能够清晰应用的功能定位,并方便其点击进入拍照模式。
相较下,Flickr 姗姗来迟的手机 App 采用了将拍照按钮放在屏幕右上侧的设计,拍照时略显不便,个人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我拍照的积极性。(这也许与 Flickr 定位为高品质图片分享有关,其手机 App 更多的强调社交性。)
在首屏的图片时间线,结合明显的拍摄按钮引导下,Instagram 用户社交参与度与照片拍摄行为都获得了极高的活跃度,丰富的互动引发的心理满足感又进一步引导用户分享更多的照片,形成了一个心理循环。这一设计风格也被众多类似应用所采用。
不过另一方面,在 Instagram 2.0 加入如实时滤镜等新功能的同时,其 UI 更新却受到了众多用户的非议,如新版导航菜单文字说明的去除、图标的更换、拍照界面功能按钮的混乱等。功能的丰富与界面的清晰如何权衡和两全,这是 Instagram 需要关注的问题,在 Android 平台上更是如此。
激励用户的特色功能设置
滤镜的物理激励
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用户拍摄的照片质量并非尽如人意,在手机上更是如此。如何鼓励人们更多的分享自己的照片呢?让他们的照片看起来更好看。
滤镜的加入正是这一目的。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只需要简单的选择一个滤镜就可以实现不错的照片效果,免去了用户对相机参数设置和拍照环境调整的麻烦,降低了普通人拍照的门槛。
这对 Instagram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简单的一个滤镜效果就可能让原本一张非常普通的照片变得艺术性十足,同时还能掩盖照片本身的不足,这使普通人分享照片的动力大大加强。
分享的社交激励
Instagram 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在于与其他社交网络的整合。我们在 Instagram 上拍摄的照片没有被局限在这个应用的封闭花园里,而可以方便的分享到众多社交网络去,获得更多好友的关注。
一方面,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更好的一条内容发布渠道,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将合适的照片分享给不同的好友;另一方面,这对于 Instagram 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方式(在 Instagram 发布前的内测中,众多测试用户将图片分享到 Twitter 造成的宣传效应为 Instagram 的火爆发布提前打造了强大的用户期待环境。这一方式现今也已经是众多应用推广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身极简与 API 的开放
Instagram 沿袭着与 Twitter 非常类似的发展轨迹,考虑到创始人 Kevin Systrom 曾与 Twitter 的创始团队共同工作,这也许并不意外。
一方面,Instagram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推出完整 Web 界面的计划,万众期待的 Android 版也是珊珊来迟,这一方面与其小团队规模有关,方向过多难免分散精力,因此团队在这之前都采取了专注于单一平台,完善产品的态度;另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用户对 Instagram 的需求必然会延展到其团队本身能够提供的范围以外,因此 Instagram 在 2011 年初正式发布了其 ,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以扩展 Instagram 本身的功能。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 Twitter 的发展之路。
移动为核心
Instagram 并没有开放上传图片的 API 接口,这体现了 Instagram 以移动为核心的战略。与 Twitter 的文字分享不同,Instagram 正因为其强调的移动图片分享获得了用户的欢迎。当我们看到别人用与自己相似的设备拍摄出漂亮的照片,并获得好评时,我们才更有动力去进行尝试,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看到的热门图片都是高端 DSLR 的作品,那么普通人的分享热情必然会大受打击。(虽然现在的很多的热门图片确实是 DSLR 相机拍摄后导入的,但对于我们关注的大多数好友来说,手机上拍摄的照片始终占了大多数。)
当然,Instagram 可以通过标签的方式对专业相机拍摄的作品进行区分,确实也有很多用户自觉的将自己 DSLR 导入的照片加上了对应的标签,但写入 API 权限的控制对于维持 Instagram 的氛围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许有一天,Instagram 会想要向 Flickr、500px 这样的专业级图片分享道路扩展,但目前显然还不会如此。
此外,像 Flipboard、OS X Mountain Lion、Windows 8 一样,Instagram 最近也加入了面向中国用户的新浪微博分享功能,这种对于用户需求、本地市场的关注和把握也是 Instagram 成功的重要因素。
Android 对 Instagram 意味着庞大的机会,海量 Android 用户有望为 Instagram 带来新一波的增长;但 Android 复杂的开发和市场环境对开发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既然 Instagram 已经放话说 Android 版将会“比 iPhone 版更好”,那我们有理由期待即将到来的 Instagram for Android。
Update:Instagram 与
近日宣布合作,在新版的 Hipstamatic 中加入了分享到 Instagram 的功能,这是 Instagram 的一次值得关注的转向。未来像 Camera+ 这样的优秀拍照应用也许也会慢慢加入分享到 Instagram 的功能,Instagram 的未来仿佛正在向移动设备上默认的图片分享平台演进。
—————————————————–
来源:GeekPark《》
虽然这类文章很容易因为找原因而找原因,但此文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道出了instagram大获成功(短时间获得大量用户)的关键举措,这些措施同样可以从不少迅速火爆的app身上看到。
归类于: , , ,
&#8212; zchening @ 1:12 下午
编者按:亿万富翁的父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华为老板任正非的这篇文章把我们带回那个苦难的年代,给我们呈现两代人经受艰难生活煎熬的历史图景。难怪明基的管理层把这篇文章列为员工必读之文,文中的很多感情要素让我们感动。
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8日上午我真给母亲打了电话,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她就躲过了这场灾难……
上世纪末最后一天,我总算良心发现,在公务结束之后,买了一张从北京去昆明的机票,去看看妈妈。买好机票后,我没有给她电话,我知道一打电话她一下午都会忙碌,不管多晚到达,都会给我做一些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直到飞机起飞,我才告诉她,让她不要告诉别人,不要车来接,我自己坐出租车回家,目的就是好好陪陪她。前几年我每年也去看看妈妈,但一下飞机就给办事处接走了,说这个客户很重要,要拜见一下,那个客户很重要,要陪他们吃顿饭,忙来忙去,忙到上飞机时回家取行李,与父母匆匆一别。妈妈盼星星、盼月亮,盼盼唠唠家常,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他们总是说你工作重要,先工作,先工作。
由于我3日要赶回北京,随胡锦涛副主席访问伊朗,在昆明我只能呆一天。这次在昆明给妈妈说了去年11月份我随吴邦国副总理访问非洲时,吴邦国副总理在科威特与我谈了半小时话的内容。首长说了这次我随访是他亲自点的名,目的有三个:1、鼓励和肯定华为,并让随行的各部部长也正面地认识和了解华为;2、了解一下我们公司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看看对别的企业有无帮助;3、看看政府对华为开拓国际市场是否能给予一些帮助。妈妈听了十分高兴,说“政府信任就好,只要企业干得好,其他都会随时间的证实而过去的。”
最近这两年,网上、媒体中对华为有一些内容,也是毁誉参半,妈妈是经过“文革”痛苦煎熬过的,对荣誉不感兴趣,对一些不了解我们真实情况的文章却十分忧心。我说了,我们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公示社会,主要是对政府负责,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我们去年交税20亿多,2001年要交40多亿的税。各级政府对我们都信任。我们不能在媒体上去辩论,这样会引起争论,国家纸太贵,为我们这样一个小公司争论太浪费。为我们这样一个小公司,去干扰国家的宣传重点,我们也承担不了这么大责任。他们主要是不了解,我们也没有介绍,了解就好了。妈妈舒了一口气,理解了我的沉默。这次我还与母亲约好,今年春节我不工作,哪儿也不去,与几个弟妹陪她到海南过春节,好好聊一聊,痛痛快快聊一聊。以前,我节假日多为出国,因中国过节,外国这时不过节,正好多一些时间工作,这次我是彻底想明白了,要陪陪妈妈,我这一生还没有好好陪过她。没想到终成泡影。
8号那天,圆满结束对伊朗的访问,我们刚把胡副主席送上飞机,就接到纪平的电话,说我母亲上午10时左右,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孙总已前往昆明组织抢救。由于相隔千万里,伊朗的通信太差,真使人心急火燎。飞机要多次中转才能回来,在巴林转机要呆6.5个小时,真是心如煎熬,又遇巴林雷雨,飞机又延误两个小时,到曼谷时又再晚了十分钟,没有及时赶上回昆明的飞机,直到深夜才赶到昆明。
回到昆明,就知道妈妈不行了,她的头部全部给撞坏了,当时的心跳、呼吸全是靠药物和机器维持,之所以在电话上不告诉我,是怕我在旅途中出事。我看见妈妈一声不响地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不用操劳、烦心,好像她一生也没有这么休息过。
我真后悔没有在伊朗给母亲一个电话。7日胡副主席接见我们8个随行的企业负责人,我汇报了两、三分钟,说到我是华为公司的时候,胡副主席伸出4个指头,说四个公司之一。我本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说中央首长还知道我们华为。但我没打,因为以前不管我在国内、国外给我母亲打电话时,她都唠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体还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还多呢”,“非非你走路还不如我呢,你这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病”,“非非,糖尿病参加宴会多了,坏得更快呢,你的心脏又不好”。我想伊朗条件这么差,我一打电话,妈妈又唠叨,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见面了,就没有打。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由于时差,我只能在中国时间8日上午一早打,告诉她这个喜讯,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妈妈就躲过了这场灾难。这种悔恨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我看了妈妈最后一眼后,妈妈溘然去世。1995年我父亲也是因为在昆明街头的小摊上,买了一瓶塑料包装的软饮料喝后,拉肚子,一直到全身衰竭去世。
爸爸任摩逊,尽职尽责一生,充其量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妈妈程远昭,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
爸爸是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去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他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些还是中央院校的校级领导,而父亲还是那么位卑言微。
爷爷是浙江浦江县的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爸爸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爸爸在北京上大学期间,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参加学生运动,进行抗日演讲,反对侵华的田中奏章,还参加过共青团。由于爷爷、奶奶相继病逝,爸爸差一年没有读完大学,辍学回家。时日,正值国共合作开始,全国掀起抗日高潮,父亲在同乡会的介绍下,到广州一个同乡当厂长的国民党军工厂做会计员。由于战争的逼近,工厂又迁到广西融水,后又迁到贵州桐梓。在广西融水期间,爸爸与几个朋友在业余时间,开了一个生活书店,卖革命书籍,又组织一个“七·七”读书会,后来这个读书会中有几十人走上了革命前线,有相当多的人解放后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粉碎“四人帮”后,融水重写党史时,还把爸爸邀请过去。
爸爸这段历史,是文革中受磨难最大的一件事情。身在国民党的兵工厂,而又积极宣传抗日,同意共产党的观点,而又没有与共产党地下组织联系。你为什么?这就成了一部分人的疑点。在文革时期,如何解释得清楚。他们总想挖出一条隐藏得很深的大鱼,爸爸受尽了百般的折磨。
妈妈其实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她要陪伴父亲,忍受各种屈辱,成为父亲的挡风墙,又要照顾我们兄妹七人,放下粉笔就要和煤球为伍,买菜、做饭、洗衣……又要自修文化,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她最后被评为中学的高级教师。她的学生中,不少是省、地级干部及优秀的技术专家,他们都对母亲的教学责任心印象深刻。妈妈这么低的文化水平,自学成才,个中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父母虽然较早参加革命,但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血统,要融入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取得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像普通农民、工人那样政治纯洁。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这个社会又是多元化组成的,不可能只有一种纯洁的物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们都向党交心,他们思想改造的困难程度要比别人大得多,所受的内心煎熬也非他人所能理解。他们把一生任何一个细节都写得极其详尽,希望组织审查。他们去世后,我请同学去帮助复印父母的档案,同学们看了父母向党交心的材料,都被他们的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终其一生,他们都是追随革命的,不一定算得上中坚分子,但无愧于党和人民。父亲终在1958年国家吸收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入党时,入了党。当时向党交心,不像今天这样信息发达,那时,反对个别党员,有可能被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人合伙协议范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