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哪个地区的农产品价格空腹血糖变化幅度度最大

行业领先的食品资讯网站
┆┆┆┆┆┆┆┆┆┆┆┆┆┆
站点位置: &
【设置字号:大 中 小】
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农产品价改或逐步取消最低收购价制度
时间: 16:42:06 来源:中华粮网
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推动临时收储等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国家不再直接入市收购,让价格形成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则通过价外补贴等方式来保护农民利益。价改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还要综合考虑各项政策的系统配套。
据报道,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正迎来一次历史性的调整,继棉花和大豆之后,玉米和油菜籽两大品种也将加入到价格市场化改革阵营之中。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直接关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2004年,我国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但国家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建立了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先后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实行临时收储制度。这些政策都是以国家定价和指定收购主体的方式来调控市场波动,既可以发出刺激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价格信号,又利于增加农民种植收入,直接推动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
随着国内外农业形势的变化,原有政策面临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农产品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补贴依赖症”。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当价格过低时,国家采取高于市场价的收购措施,避免农民损失过大。正常年景,托市收购应有预案而不启动。这本是一种兜底性质的调控手段,却逐渐演变为常态化的手段,托市收储数量越来越大,收购价格越来越高。一些产品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垄断,导致财政负担过重,不利于加工和贸易企业入市。
如果不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困扰部分农产品的两难局面就难以打破。原有的价格调控政策是在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背景下建立的,由于农业成本刚性上升,如今,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已全面超过国际市场离岸价格。这使得国内市场调控面临两难:启动托市收购,会给企业和财政带来负担;如不托市,则可能影响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
目前,国家在部分地区试点施行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这是农产品价格改革思路的创新。价改的总体思路是推动临时收储等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国家不再直接入市收购,让价格形成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政府则通过价外补贴等方式来保护农民利益。目前来看,对大豆和棉花的价格改革是成功的,大幅减少了国内外价差,也缓解了库存压力。
今年的农产品价格改革体现了“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的变化。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但价格补贴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按照规则,我国“黄箱”补贴上限是农业产值的8.5%,“绿箱”政策则没有上限。今后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自然要加大,但补贴方式需要转变和优化。今年,国家实施“三补合一”改革,将目前“黄箱”政策中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与“绿箱”政策的种粮直补,合并为“耕地生产能力保护补贴”,全部转为“绿箱”政策。
推进农产品价改要处理好保护农民利益与市场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不管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手段怎么改,决不能让农民吃亏,这是改革的底线。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要承担一部分市场风险,确保农民的基本收益。同时,也要适当提高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容忍度,过去对价格波动过于敏感。应该制定应对市场过度波动的预案,订立一个波动区间,区间内波动视为合理。
农产品价改还要综合考虑各项政策的系统配套。要考虑粮食、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与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之间的差别,针对不同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特殊性来选择调控方式,依据不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供求状况、贸易情况来设定调控目标。同时注重各环节措施的衔接,同步实施生产性补贴、农业保险、营销贷款、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政策。
相关搜索: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评论
&热门图片新闻
秋分节气的由来与养生重点
秋分养生:如何调节饮食顺利过秋
南瓜好处多 保护肠胃又补血
周末秋分到 传统习俗早知道
清肝又祛湿 秋季喝菊花茶要注意哪些问题
&更多关于本文的相关文章
本网站内的相关新闻: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
食品行业相关
中国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TEL.):63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奥体阳光天地G2-1132 邮编:350028农产品定价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农产品定价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农产品定价是影响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收益水平。农产品价格制定的恰当,会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盈利,反之,会制约需求,降低收益。因此,农产品定价是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定价农产品定价的依据
1.产品的成本[1]
成本是企业定价的下限,一般说来,商品价格必须能够补偿产品生产及市场营销的所有支出,并补偿商品的经营者为其所承担的风险支出。其形式主要有: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储运费用、促销费用等。如果价格低于这些成本费用,就会亏损。在市场中,产品成本低的企业在价格方面有很大的主动性,所以企业总是力图降低成本。随着农产品生产交易量的加大,就会为降低产品的成本创造条件,从而增加获利空间。
2.市场需求
成本决定了价格的底线,需求则是制定价格的“天花板”。顾客通过将企业所收取的价格和购买产品所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或利益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该产品是否优劣,自己是否购买的结论。企业定价不仅要考虑弥补成本,更重要的是要捕捉顾客心目中的可感知的价值。如果企业能让顾客充分地认识到产品能带来的价值,当顾客关心这种价值胜过计较价格的时候,企业就可以把价格定得较高。
3.竞争状况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作价格决策时,需要考虑竞争者的成本、价格及对自身价格变动可能作出的反应。例如,一个消费者当想要购买一箱伊利软包装牛奶时,往往会将伊利的这种纯牛奶与光明、蒙牛、香满楼、扬子江等相近的纯牛奶的价格进行对比,最后作出是否购买伊利牛奶的决定。如果市场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产品的供应种类相似,农产品经营者想制定一个高于现行价格的价格将不会吸引太多购买者。因为如果价格太高,购买者就会转向其他生产经营者的产品。如果市场存在适度竞争,产品有较大的差异,则对产品定高价可以获得成功。因为消费者会认为其所供应的产品与众不同,有独特性。
农产品定价影响农产品定价的因素
为产品制定一个既能为消费者接受,又符合经营者利益的价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制定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为各方所接受的价格。[2]
1.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是指生产经营者为某产品所投入和耗费的费用总和。它是构成产品价格与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产品成本是价格制定的下限,除非处于非常恶劣的价格竞争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定价是不会跌破成本的。只有清楚地了解产品成本结构,定价时才能胸有成竹。产品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和,具体可分为生产成本、储运成本和销售成本三部分。
2.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供求状态是引起产品价格变化的外在主要因素。一般认为,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关系,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关系,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同样遵循一般产品市场的规律,当市场上供大于求时,农产品价格就趋于下降;当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时,农产品的价格就会自然上升。这在蔬菜、水果市场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3.需求价格弹性
所谓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单位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程度。需求量受价格变化影响大的,叫做需求价格弹性大,又称为富有弹性;反之则叫做需求价格弹性小,或称为缺乏弹性。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可以通过价格弹性系数来表示,即:
需求弹性系数一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例如某种商品价格增加了10%,.需求量相应减少了5%,则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为-0.5,负号只表示需求量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反,因此,通常将负号省去,只取正值。需求弹性系数非常有用,它能告诉我们市场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是制定和调整价格的重要依据。需求弹性系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如贵重药材,因为其稀缺性和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如果人生了病,无论价格多高也要买,如果没有病,降价也没人要。此类产品的价格一般都定的比较高。
二是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表示价格变化百分比是多少,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也是多少。这类产品价格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盈利,比较稳定。
三是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比较迟钝,提高价格对需求量影响不是很大,例如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大米,人们不会因为降价而增加消费,也不会因为提价而减少消费。此类产品宜采取提价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价格发生较小的变化,就会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化。这类产品主要是高档商品农产品如高档茶叶,价格提高人们就减少消费,价格降低人们就增加消费。此类产品宜采取降价措施扩大销售,增加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前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极少见到,常见的是后两种情况。
4.目标投资收益率
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生产经营者都会追求一定的利润目标,这些目标通常是以投资收益率或资产收益率来评估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供选择的利润目标一般有三种:一是长期利润目标。此时生产经营者制定正常的行业价格,但却生产优质的产品,将来可渗透打入到竞争者的市场中去。二是最大当期利润目标。指根据已知的需求和成本情况,制定一个在当季或当年可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三是固定利润目标。农产品经营者在投资前制定一个具体的利润目标,以保证获得固定的投资收益。
5.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消费者对产品所持有的认知价值,对他们所能接受的价格有重大影响。当他们对产品的认知价值较高时,就能接受一个较高的价格;相反,价格高时,他们会拒绝接受。一个产品的认知价值的建立需要经营者做好营销工作,只有建立其良好的产品形象,才能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价值。如寿光的绿色蔬菜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农产品定价农产品定价目标
农产品定价目标就是经营者通过给农产品定价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它是确定定价策略和定价方法的依据。[2]
1.以维持生存为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经营者将维持生存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这时利润对他来说就显得不十分重要了。经营者会降低产品价格,也就是说,价格只要能弥补变动成本和部分固定成本,经营者就能维持生存。当然这种定价方法不可能是长期的,因为任何经营者都不可能将维持生存作为长期目标来追求,长期目标肯定是实现盈利,取得经营效益。
2.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许多经营者喜欢制定高价格来快速取得市场利润,但这应该是在经营者推出新产品的时候,而且应该是一个能够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的价格。当市场销售额下降时,应该迅速调整商品价格,以吸引一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以薄利多销使总体利润增加。
3.以销售增长率最大化为目标
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反映销售的增减变动情况。即:
销售增长率一(本年销售额一上年销售额)/上年销售额
一般情况下,销售额越大,单位成本就越低,经营者所获利润也就越高。以此为目标的经营者一般采取低价格抢占市场,依靠扩大销售达到总的盈利目的。
4.以产品高质高价为目标
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更为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口感、健康和环保。一些著名农业企业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其质量过硬,安全有保障,价格也比一般产品定的高,但对消费者仍有巨大的吸引力,企业也因此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5.以市场份额为目标
在竞争性市场上,经营者用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作为定价目标,有利于参与竞争。稳定占有某种(或多种)农产品一定量的市场份额,获得绝对的市场定价权,可长久占有市场份额收益。如美国农业集团长久占有中国大豆市场份额收益就是发达国家补贴本国超强农业集团抢占发展中国家某些重要农产品市场份额的一个例子。
6.以适应竞争为目标
大多数经营者对于竞争者的价格都十分敏感,定价之前要广泛收集资料,将本企业产品品质、规格与竞争者类似产品作认真的比较,并主要以对市场有决定影响的竞争者的价格作为定价基础:一是制定与竞争者相同的产品价格;二是高于竞争者的价格,一般资金雄厚、技术条件好和产品优良的企业经常采用此定价方法;三是低于竞争者的价格,比较小的企业或谋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常常采取此种定价方法。
7.以稳定价格为目标
在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比较正常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价格竞争,,保持生产的稳定,以求稳固地占领市场,常常采取保持价格稳定为目标的定价策略。这类经营者通常是同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大企业,这个大企业处于领导地位,左右着市场价格,其他企业往往采取跟随策略。
农产品定价农产品定价策略
农产品定价策略是在定价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农产品特征和市场条件,综合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不同因素,运用具体的定价方法,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决策。常用的定价策略有以下几种:[2]
1.渗透定价策略
农产品的同一个品种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因此经营者往往采取低价来吸引众多消费者。其理论根据是市场上存在一大群普通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相当理智,希望支付较低的价格来获得较高的满足。所谓低价,是相对于产品品种和服务水平而言的。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低价低利能够有效地阻止竞争者加入,产品能较长时间地占领市场。这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3种。
(1)高质中价定位。指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价格却定在中等水平上,以价格的优势吸引众多的消费者,使消费者感到花中等的价格获得高品质消费。
(2)中质低价定位。指企业以较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符合一般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信得过的产品。这一目标市场的顾客群对价格敏感,但又不希望质量过于低劣。例如,目前在我国正在兴起的仓储式商店的发展就是针对这一顾客群的。
(3)低质低价定位。产品没有质量优势,唯一有的是价格优势。这一策略主要迎合一些低收入阶层。使用低质低价策略的条件是:能够通过销售量的增加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且目标市场的顾客对价格非常敏感。如果发现竞争加剧,经营者应考虑有更低成本的产品推出。
渗透定价策略的适用范围是:新产品进入市场;产品市场规模大,市场竞争性较强;产品需求弹性较大,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反应敏感,稍微降价就会刺激需求;大批量生产能显著降低成本;薄利多销的利润总额大于按正常价格销售的利润总额。
2.撇脂定价策略
撇脂的意思是指从牛奶表面逐层撇取奶脂,撇脂定价是指新产品进入市场后经营者有意识地把产品价格定得大大高于成本,使其能在短时间内把开发新产品的投资和预定的利润迅速收回。采用这一策略的经营者在促销时,产品价格定到什么程度不以成本为标准,只要能满足顾客的炫耀心理,能显示出商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即可。这一策略的实施往往配合以强大的宣传攻势,将产品推向市场,使消费者尽快地认识新产品,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的需求欲望和购买动机。当然,采取高价策略要有支持高价的产品特性。比如,高价产品应该能突出显示消费者的地位和财富,意味着产品高品质,高档次等。
3.尾数定价策略
一般消费者往往认为尾数价格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因而产生一种真实感,信任感、便宜感。尾数定价策略可以顺应某些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有利于扩大销售。如1000克鸡蛋标价5.90元,比标价6.00元更能吸引顾客。现在用得尾数比较多的还有8,取“发财”中“发”的谐音。
4.整数定价策略
根据消费者自尊心理的需要,对一些高级商品要采取整数定价,因为这种定价能满足顾客的虚荣心。例如一盒人参礼品如果定价为59元,就不如定价60元为好。因为顾客心理感觉59元只是50多元,没有超过60元,心理上得不到满足,不易引起购买动机。
5.分档定价策略
分档定价就是根据不同顾客、不同时间和不同场所,在经营不同牌号、不同花色和规格的同类产品时,不是一种商品一个价格,而是把商品分为几个档次,每一档次定一个价格。分档定价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针对不同顾客群体定不同价格。如许多会员商店,对会员顾客实行标明的价格售货,而对非会员顾客购物则要加收价格的5%一10%。
(2)同一产品,按不同花色、样式和规格实行分档定价。如把同为红富士品种的苹果按照大小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确定一个价格;出售猪肉时,根据不同部位确定不同的价格。
(3)按位置分档定价。根据销售场所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程度、商服繁华度、消费群体层次等因素确定不同的价格。
(4)按时间分档定价。比如在日本一些大的超市里鲜鸡蛋早上和晚上的价格不同。再如同样的新鲜蔬菜元旦、春节期间价格要比平时高出一倍,甚至几倍。
分档定价可以使消费者感到商品档次高低的明显差别,为消费者选购提供了方便。但分档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因为档次太多,价格差别太小,起不到分档作用;档次太少,价格差别太大,则容易使期望中间价格的顾客失望。
实行分档定价要注意以下几点:市场是可以细分的,且每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强度不同;商品不可能从低价市场流向高价市场,不可能转手倒卖;高价市场上不存在削价竞争;分档定价不应引起顾客不满等。
6.折扣定价策略
折扣定价策略指经营者在顾客购买商品达到一定数量或金额时予以价格折扣。折扣定价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数量(金额)折扣。指卖主为了鼓励顾客多购买,达到一定数量(或金额)时给予某种程度的折扣。其形式有累进折扣和非累进折扣两种:累进折扣为买方在一定时期内累计购买达到一定数量或金额时,给予一定折扣,购买越多,折扣比例越高。非累进折扣是当一次购货达到卖主要求的数量或金额时,就会给予折扣优待。
(2)现金折扣。现金折扣是指消费者在赊销购物时,如果买方以现金付款或者提前付款,可以得到原定价格一定折扣的优惠。主要是销售商为及时回收货款而采取得一种价格促销方式。
(3)交易折扣。根据各类中问商在市场营销中功能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折扣。交易折扣的多少,视行业、产品的不同以及中间所承担的责任多少而定。一般来说,批发商折扣较多,零售商折扣较小。按照美国百货业的习惯,是按零售价格40%和10%给予同业折扣,例如商品农产品零售价格为50元,商业折扣为40%与10%,意思是:零售商对批发商付款30元(50一50×40%),批发部门对生产者付27元(30一30×10%),对不同功能的商业部门给予不同的折扣,使它们在不同的环节上都能得到合理利润,乐意经销生产者产品。交易折扣表现在农产品销售中为产地价、批发价、零售价的差价。
7.地区定价策略
地区定价策略,就是当把产品卖给不同地区的顾客时,决定是否实行地区差价。地区定价策略的关键是如何灵活对待运输、保险等费用,是否将这些费用包含在价格中。因为在农产品定价中运费和保险费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运费和保险费占成本比例较大时更应该重视。具体方法如下。(1)产地定价。指顾客在产地按出厂价购买产品,卖主负责将产品运至顾客指定的运输工具上,运输费用和保险费全部由买方承担。这种定价方法对卖方来说是最简单和容易的。对各地区的买主也是适用的。
(2)统一交货定价。是指不论买主所在地距离远近,都由卖主将货物运送到买主所在地,并收取同样的运费。这种策略类似于邮政服务,因此又被称为“邮票定价法”。该策略适用于重量轻、运费低廉,并占变动成本比重较小的产品。它可以使买方感到免费运送而乐于购买,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
(3)分区运送定价。这是卖方将市场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实行统一价格,与邮政包裹和长途电话收费近似。
农产品定价农产品定价技巧
(一)利用消费者心理定价[3]
对于大众化、没有经过加工的一般农产品,尤其是自家消费的农产品,消费者一般存在实惠心理,一斤蔬菜定价0.9元,远比定价1元要吸引人,所以这类农产品定价最好不要超过整数,1.8、1.9元比定价2元要好卖得多。对于粗加工农产品,消费者存在“一分价钱一分货”心理,消费者认为单价为2.1元的商品比单价为2元的商品质量要好,这类商品就不要采取薄利多销方法。不过,企业对这类商品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让消费者认为多掏一毛钱值得。因为,消费者一般是重复购买,并且是买几种牌子进行比较,因此经营者要搞出质量差异,否则,价格比别人高,质量却不如别人,消费者就不会买账。市场上乌江榨菜价位比其他厂家要高,但仍然卖得好,原因是它确实比其他品牌榨菜好吃。
对于作为送礼用途的农产品价格要适当高一些,因为价格太低,消费者会认为拿不出手,但价格太高,消费者会认为不值得,将寻找其他礼品替代。
(二)农产品分档定价
一般来讲,同档次的农产品价格要与竞争对手价格保持一致,定价时以竞争对手价格为主要依据。根据本产品竞争能力,同时推出另外一种规格产品,质量稍微好一些,价位稍高一点,这样消费者选择低价位时,你的农产品可能被选中,当顾客选择高价位时,你的农产品也可能被选中。
(三)随行就市定价
一般农产品差别不是很大,价格太高消费者会嫌贵,价格太低消费者会产生怀疑心理,因此经营者可以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同行业平均价格水平上,这种定价方法比较保险。
(四)先低后高定价
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一定市场份额,前期可以低价位进入,但这种产品需求弹性必须较大,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反应敏感,低价能够刺激需求量增多,当低价赢得消费者、产品已经深入人心时,可适当找机会提价,如物价普遍上涨、遇到国家上调工资时。
(五)取脂定价
取脂定价策略是指新产品进入市场后,为能在短时间内把开发新产品的投资和预定利润迅速收回,经营者有意识把产品价格定得远远高于成本。采取高价策略,要有支持高价的特性,如营养更丰富、产品食用更安全,符合绿色环保理念。采用这一策略的经营者促销产品,要能显示出商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同时其实施往往要配合以强大宣传攻势,将产品推向市场,使消费者尽快认识新产品,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需求欲望和购买动机。
(六)让顾客自己定价
给予对方信任,对方将给予你更大信任。在可以讨价还价场所,尊重消费者,让顾客给出产品价格,这时消费者一般会客观报价,基本与市场价格持平,有时为报以信任,给出的价格还高于你自己的定价。
(七)形象定价
一枝枝鲜花单独销售可能不太值钱,但是把它装进透明好看的花瓶里,视觉上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因此鲜花伴随着花瓶一起出售,价位就会稍微偏高,顾客购买欲望也愈加强烈。
(八)分部位定价
将农产品分拆为几部分分别定价。比如,整鸡价钱较便宜,可将整鸡分部位分别定价,如分成鸡腿、鸡爪、鸡心来卖;把猪肉分等级深加工上市,把猪皮、猪毛、肥膘、猪骨等卖给不同厂家单独加工,如此便能大大增加收入。
农产品定价农产品定价程序
在选择合适的定价目标后,需要对农产品市场需求、成本、市场价格进行测定,然后确定最终价格。[4]
(一)测定市场需求
主要测定目标市场上消费者对拟投放市场的农产品价格的主观评价,不同营销变量组合对应的农产品需求量,不同价格条件下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价格弹性,为后续定价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二)测算成本
根据成本类型,分析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成本的变化,估算不同营销组合下的农产品成本,以此作为定价的依据之一。
(三)分析竞争者的产品与价格
通过调查顾客对市场上竞争者销售的农产品的态度、价格等办法了解这些情况。重点调查分析同一产品,竞争者的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可能作出的反应、替代产品的生产等有关情况。
(四)选择定价方法,确定最终价格
获取上述资料后,产品价格区间就基本上可确定下来。产品成本决定了产品价格的底线,竞争者的价格和代用品的价格以及自己产品所独有的特色为估算其最高价提供了依据。产品价格上下限区间确定后,还需参考营销组合的其他因素,并且查考价格水平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对自身市场经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价格。
.晏志谦主编.农产品营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2.
.1.0 1.1 1.2 1.3 汪发元,王文凯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和技能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宁泽逵,李红,张谦等编著.新农民创业致富指南.人民出版社,2011.03.
.李崇光主编.农产品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00年价格波动:全球农产品真实价格规律研究_农产品价格走势_天下粮仓
100年价格波动:全球农产品真实价格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产品价格走势
字体:大&中&小
农产品价格走势相关当前位置:&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波动影响及其稳定对策
发布日期:信息来源:者简介:刘绍吉,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浏览次数:字体:[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波动影响及其稳定对策
  摘要: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有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政府调控价格机制以及价格补贴制度,本文在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积极性和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机制,生产成本,市场供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B2012020)的阶段性成果
  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联,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也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价格的变动牵动着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的供、求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大幅度的波动,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影响,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至关重要。农产品价格波动不仅关系到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各流通环节主体的利益分配,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政府调控价格机制、价格补贴制度。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是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政府调控价格机制是政府在农产品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时候进行调控,起平抑价格的作用;价格补贴制度起补充作用,它们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密不可分。
  (一)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中,既有内在供需机理,又有长、短期供求的影响,这些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作用。
  1.内部价格形成机理。农产品价格机制,是在供求关系上,农产品竞争过程中,价格形成的机理及价格变动引起各种经济利益关系调整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农产品价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与其价格形成、运行、调控机制紧密相连,农产品价格形成、运行、调控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价格传导。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一个关键问题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农产品销售制度的选择受到国民经济基本制度结构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农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类型,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来说能够充分发挥其竞争作用。当农产品在缺乏弹性需求条件下,农产品丰收或种植面积扩大,使农产品产量提高。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使得农民总收入减少,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这影响到农民下期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产品供给量减少。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需求的作用,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农民的总收入增加,这又会影响到农民下一期增加生产,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如此循环往复。
  2.需求因素。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以及城镇人口增长促进农产品需求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农民工,从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促进了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有一千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截至2013年底,城镇常住人口7.3亿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3.73%,过去29年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到15年,我国城镇化率保持年均0.8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城镇人口快速增加,促使农产品需求增加。
  3.短期供给因素。短期供给因素主要受天气、自然灾害、外部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等。农民在从事农产品生产时,在决定供应市场的数量时,由现在的价格来预测未来农产品的价格,而预测价格与实际价格经常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农产品价格和供应量大起大落。当市场出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偏差时又由于农产品生产季节性的特点,无法在短时间弥补供求关系的失衡,给农产品生产和价格变化增加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供求不平衡变为常态,引起价格波动。
  4.长期供给因素。农产品长期供给主要受成本因素的制约。农产品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物资投入成本和流通成本。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使我国农业生产成为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当农民无法控制价格风险时,最终选择放弃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剩余或流失,或者每年两季改种一季的现象,使得农产品的供给数量降低。近年来,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增长,使得种植粮食的收益下降,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撂荒无人种植的现象。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基础成本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具有典型的&小生产、大市场&特征,利益分配不均,收益被中间流通环节瓜分了。分散的单个农民根本无力制衡中间商的低价博弈,最终丧失农产品销售的主动权。据专家估计,每个流通环节加价约7.5%,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45%。近几年来国家强调农业集约化经营,但总体上农业集约化程度仍在低水平上徘徊。由于集约化程度低,无规模效益,使单位产品成本偏高。此外,不被制衡的收购商、加工商、运输商、储藏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商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压低收购价格,抬高流通环节价格,使农产品的最终零售价格高出收购价格数倍甚至数十倍,形成农民获益少,市民花钱多的局面。
  (二)政府调控价格机制
  近年来,国家注意到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对涉农的财政投入,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等,对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稻谷、小麦和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也是政府调控的主要品种。稻谷和小麦多年来价格比较平稳,与政府对其价格的支持、存储、农民的补贴等政策密不可分。价格明显上涨的品种,虽然都是必需品,而且都是小的农副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季节性生产、一年四季都在消费,需求量、供应量都稳定,并且便于储存,游资易于炒作。而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国家储备量大,游资不容易炒作。也就是说,政府没有调控的产品价格更易波动。
  由于市场是从事某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农产品市场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农民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只能被动接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政府调控价格时,农产品的支持价格(最低限价)应该定在均衡价格,才能让农民有利可图。国家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等,粮食种植面积连年增加,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但是由于政府收购农产品的支持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农民从种粮中获得收益十分有限。
  (三)价格补贴制度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土地、劳动力等农业资源大量流入非农生产领域,农业机会成本、土地成本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经营收益率持续下降。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可以弥补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造成的收益损失,只有对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才能稳定农民的收益,保持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农业。同时,农业为生态环境提供了碳和水资源保护的功能,这一产出属于公共产品,其提升的经济效益应该由政府购买,所以应该提高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2009年,中央财政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总金额达到1230.9亿元,201 0年财政补贴资金约达到1 335亿元。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等补贴措施,经过实践不断完善和强化,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专项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
  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现象频繁发生,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除个别月份CPI涨幅超过3%,全年CPI涨幅保持了平稳的发展趋势。2014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7%;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1.6%;服务价格上涨1.6%,非服务价格上涨2.9%。
  随着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开始形成,农民的收入只有通过其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以商品出售方式转换成货币时才得以体现。因此,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产品价格高位持续运行,会提高很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相关产品价格,增加居民的日常生活支出,影响十分深远。
  (一)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2008年以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对粮食连年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业生产,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张照新等学者对我国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量增加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相关系数为0.7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相关系数为0.891。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增加了收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消费市场价格变动
  农产品价格变动是影响消费市场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农产品本身是消费市场的主要品种,农产品在居民消费价格中所占权重超过20%。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是10.9%,明显高于全年3.3%的CPI涨幅,也高于全年5.5%的PPI涨幅。2011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达到18.25%,明显高于全年5.4%的CPI涨幅,也高于全年6%的PPI涨幅;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上涨,如酒类、中药材及中成药、建房与装修材料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5.2%、12.4%、5.1%。另外如服装、部分工业品价格指数由于推出新产品、为新产品制定高价格、老产品打折或降价促销等方式,因而在统计指数上表现为价格平稳甚至下降,但绝对价格明显上升。
  (三)制约农民收益增加
  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其它相关产品价格上升,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尤其是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拉动价格上涨还可能导致农民收益下降,仅从事生产的农民并非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受益者。虽然粮价大幅上涨,但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涨幅低于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农民并未从农产品涨价中得到更多收益,相反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给农民的增收打了折扣。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农民由此得到收益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加剧社会通胀预期
  由于农业收益不断下降,成本增加,很多地方农民放弃农业种植,从事第二、三产业,使得农产品供给量下降,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带来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剧全社会对物价看涨的预期。尤其是市场操纵,放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造成传导效应,导致农产品供应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全面上涨,助推通货膨胀,不断增加政府的宏观调控压力,并可能形成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和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局面。市场上如果出现大范围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会出现哄抢等过激行为,这又会在新的水平上抬高通胀预期。农产品市场不稳定,可能会引起不良的市场反应,破坏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最终影响到农业的稳定发展。
  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对策
  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加速CPI上涨,增加居民食品消费支出,通过产业链传导,带动下游加工产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其它产品价格上涨。为防止价格由于结构性上涨形成明显通货膨胀,实现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保持其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确保人民生活,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增加农产品财政补贴范围
  财政补贴现在主要针对大宗农产品,而一些小的农产品同样需要补贴,应扩大对农民农资综合补贴的范围和额度。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风险较大,国家可通过保险的形式补贴农民。当农产品价格下跌至接近或低于保护价格时,政府的农产品专储系统就按市场价格买进农产品,以减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给量,促使供求平衡,农产品价格回升。相反,当农产品销售价格涨幅过大,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对市场稳定构成威胁时,就有必要实施最高限价政策,同时通过农产品专储系统按市场价格销售农产品,平抑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的势头。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
  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保障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发挥农产品价格刺激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农产品小幅上涨有利于保持农产品的长期供给,一定程度上价格上涨不仅正常而且必要,由于&蛛网效应&的存在,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势必导致其后期价格的激烈下跌,影响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当价格上涨影响到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基本生活时,国家就要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措施在短期内是必要的,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强制价格干预都会在长期内带来产品供求状况扭曲的不利影响,所以,在对农产品价格调控时,应把握好价格干预的力度,以防止人为干预而引发价格深度下跌并导致后一时期农产品供给量的剧激下降。
  (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提升农业生产力
  从我国农产品供给的长期趋势来看,决定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最根本因素是对农业投入的增减变化,要保证农产品价格的长期稳定就要在农业投入上稳定增长。农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因此需要社会的投入,而不能由粮食主产区或者农民来承担。从现实情况看,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落后的局面。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在四川、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江苏13个省份,这13个省份提供了全国70%以上的粮食和80%以上的商品粮。但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粮食主产区农民贫困数量增加的现象,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成为中国农民工输出大省。对此,国家应加大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努力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改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宏观环境,提倡节约,反对农产品消费中的铺张浪费。大力开发生物能源,杜绝用粮食生产能源。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主体,减少游资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力度。农业合作社能有效整合生产和市场资源,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是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的有效形式。积极探索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农贸市场、便利店等为基础的零售终端传统流通模式,向以超市为零售终端的&农超对接&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过渡。此外,中间流通环节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如高油费、高过路费、高人工费、高市场管理费、高摊位租金费等,加大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因此,政府应大幅减少物流成本,如减少涉农运输公路收费等,采用多种运输方式,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大力发展面向农业产业链尤其是面向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性服务业,防止农产品价格大涨大落。
  (五)确保农产品充分供应
  加大政府战略储备制度建设力度。政府战略储备对调节市场日常供给、平抑余缺和化解高密度自然灾害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政府已建起粮食储备库和猪肉储备库,但规模小、吞吐能力小,调控作用有限,有待加强。从长期看,要建立严防游资炒作农产品的机制,如制定严格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农业种子经营领域和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门槛,对跨国企业以及国内非农粮企业超越经营范围进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流通环节进行严格限定;通过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支持和社会投入等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农产品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保证和增加市场供给。从短期看,必须切实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加大对相关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通道、储藏保鲜等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产业链设施共享和分工协作,加强产销对接,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不同农产品的投入要素价格短期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方向,成本推动性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仍然会显现出来。我国农产品价格短期上涨压力大于长期上涨压力,但总体趋于上涨的势头不会改变。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合理的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和人为操作的因素,通过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掌握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规律,预测农产品价格的运行态势。国家应当遵循农产品市场价格调节的机制,结合政府宏观调控,价格补贴,从而消除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因素,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维护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农产品供给者、需求者等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
  作者简介:刘绍吉,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