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可以作为民间公益组织论文挂靠单位吗

查看: 4731|回复: 8
公益组织发展苦乐齐行
公益,社会发展中的一盏明灯,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在昆明这个有700余万人口的地方,公益群体的身影随处可见。据业内人士估计,在昆明活动的公益群体总数远超1000个,从业者数以万计。但是,能在公益这条路上发展壮大的公益群体却很少。不管是“草根一族”还是“正规部队”,公益群体的生存现状都略显窘迫。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益的关注和期望越来越多。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的稀缺以及公益群体自身存在的缺陷等等,都是限制公益发展的瓶颈。“公益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政府应该支持的行为,还应该是全社会的集体行为,全社会都应该参与。”这是目前公益群体最大的呼声。
& && & “门槛高、注册难;双重管理、‘婆家’难寻;人才稀缺、资金瓶颈……”这些都是摆在昆明上千公益群体面前的难题。为了寻求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昆明各公益群体当前正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及定位,不断改变运作模式,不断更新公益理念,在公益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前行。
  正规化:谋求政府庇护
  “没有政府支持的公益活动,很难正常开展;没有政府支持的公益组织,发展举步维艰。”这是很多公益群体的一个共识。
  在实际的公益活动中,草根公益更多的被认定为一种自愿活动,不管是一次性活动还是持续性活动,政府部门都不会出面干预。“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不会去干涉。”民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称,公益是一件促进社会发展的好事,政府虽不一定干涉,但会做跟踪调查,以确保公益行为的合法性。
  民政部门一方面对公益群体的活动不进行干涉,另一方又在加强对公益群体的监管,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公益群体开展活动的“压力”。因为,这样的公益让做公益的人感觉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公益群体负责人表示,完全自发的公益,由于没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很难发展。“一个人的公益行为,有可能就在3年内终止;一个群体的公益行为,可能在3到5年之内解体。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社会支持,公益人难以实现心理的平衡。”
  但是,要让一个松散的公益群体,转变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章程、有身份、得到政府认可的公益组织,其完成正规化转变的路是十分艰辛的。
  目前,民间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组织形式有3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除了人员、活动场所、活动性质等一般要求外,3类注册方式均要求民间组织在登记时具备“业务主管单位”,即政府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也就是说,政府对民间组织实行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体制。但作为官方机构,很少有愿“主管”一个不能带来利益却必须承担其风险的民间公益组织。因此,“业务主管单位”成为横亘在公益群体正规化面前的一道高门槛。
  近3年来,在云南各类自然灾害中,无论是近期的昭通彝良地震还是全省范围内的连年干旱,不管是灾害援助还是医疗救助,总能见到一个叫“益行工作组”的公益组织的影子。
  “益行工作组”由两名志愿者于2008年9月在昆明发起,旨在关注云南省内民间灾害救援,延续汶川救灾中的志愿精神。它通过动员志愿者参与,与各民间组织、政府、企业合作,在灾害发生后,可以让民间力量迅速赶赴救援,在灾区成立志愿者工作服务站,持续为灾民提供服务,实际解决受灾群众受灾群众困难。截至今年8月,益行工作组已在昭通、保山、昆明等十多个自然灾害灾区开展过工作,直接受益人达59350人。
  “益行工作组”还有一个官方称谓:“云南民间备灾小组”,它是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个外围工作组织之一。“如果不挂靠在云南省青基会,我们开展起工作来十分困难。”益行工作组执行主任杨振美女士介绍说。
  “我们挂靠在云南省青基会下面,青基会成为我们的主管部门,我们成为青基会的一个外围义工组织。”杨振美说,有了主管部门和政府背景,开展工作明显顺利许多,得到的政府性帮扶也比挂靠前多一些。看得出,当“益行工作组”有了青基会这个“婆家”之后,他们的公益活动有主管部门监管和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益行工作组开展活动的后顾之忧。
  “没有主管部门,就没有注册的资格。不能注册,开展工作就难以做到名正言顺,对争取外部资金支持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这是诸多民间公益团体达成的共识。因此,尽管找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量远远大于成立一个公益团体,但是,诸多草根公益群体还想方设法地区争取。
  专业化:寻求社会支持
  相对于益行组织挂靠在云南省青基会是为了寻求一个正规军的身份及寻求政府支持而言,“绿色昆明”这个以做环保公益著称的组织寻找婆家则是为了推进自身的专业化进程,谋求更多的社会支持。
  绿色昆明是一家由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的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组织。团队于2006年6月起组建并开始开展活动,于日经昆明市民政局批准正式登记注册,名为“昆明环保科普协会”。
  “注册前,我们找到昆明市环保局,想请他们做我们的主管部门,但是遭到拒绝。后来我们找到科协,才解决了‘婆家’的问题。”绿色昆明总干事梅念蜀说,绿色昆明从筹备期开始,就一直将环保作为行动宗旨。无论是找昆明市环保局还是科协,都是为了让绿色昆明的公益做起来更专业。
  “草根公益组织,由于没有政府背景,在申请经费、开展活动方面都存在困难。”梅念蜀说,向基金会申请活动经费时,对草根公益组织的审查非常严苛,由于资金缺乏,常常会让已经筹划好的公益活动行动受限。因此,只有将公益组织打造成一个专业化的组织,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任何专业的公益组织,在人员配置、资金筹集、办公场所、组织管理等方面,都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现规范化。梅念蜀称,绿色昆明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着力解决规范化和专业化的问题。通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绿色昆明在环保公益方面,可以说遇面临很多挑战,但还说不上有多困难,现在绿色昆明的专业化水平已经很明显。
  “我们有专门的法律顾问,有规范的税费制度,有专业的公益志愿者队伍,有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还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梅念蜀表示,绿色昆明的发展道路是一条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其意义在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政府监管要求和法律规定,实现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发展目标。
&& “公益组织要发展,除了克服各种客观限制外,还要加强自身建设,要做到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和优良的品牌形象。”梅念蜀作为绿色昆明的发起人,对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非常看重。她认为,公益组织要做大最强,需要组织具备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主要得益于组织的专业化水平。
  绿色昆明成立之初,也仅仅是一个松散的自愿者团队。2007年在昆明市民政局成功注册后,也面临环保专员少、办公条件差、项目少等问题。梅念蜀认为,这些客观问题都源于当初的绿色昆明没有核心竞争力。于是,绿色昆明尝试从本土现实的环境问题出发,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编写成项目计划并且坚决执行。在做了许多零经费或经费很少的项目之后,绿色昆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和潜质,也逐渐有了一定的社会声誉。
  自2008年至今,绿色昆明运用“培养公民专家、政策推动、破坏干预、公众监督、社会营销”等一系列策略,组织实施了滇池周边古树保护、滇池关爱日——市民水环境调查及保护、说老昆明、大众自然体验活动、企业污染干预、生物多样性破坏干预等一系列活动和项目。申请了阿拉善机构资助项目、南都基金会银杏伙伴计划等项目。如今,“有目标、有责任感、有行动力、有激情”已成绿色昆明立于社会公益舞台的形象标识。
  网络化:挖掘全民参与
  益行工作组和绿色昆明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对于广大的草根公益群体而言,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现实中,要完成身份的正规化,道路是坎坷的。于是,草根公益组织的另外一种形式逐渐成为主流——网络化。
  昆明之美是一个纯草根的公益群体,它没有专业的背景,也没有在官方注册,但它却是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四季度网络十大人物第一名,也是2010年度“昆明好人”。
  “昆明之美”成立于2010年1月,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近400人的公益团队。成员中年龄最大的67岁,年龄最小的还不到3岁。从成立至今,该团体先后自发组织100余次爱心活动:为干旱灾区送水;为白血病人捐款;为沿街乞讨老人送去棉衣;为红嘴鸥喂食;为贫困山区小学生捐送文具……其关注的群体,现已扩大到孤寡、环保、助学等多个领域。
  昆明之美所有的公益活动都以“昆明之美”的名义发起,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活动全部通过网络组织,实现了慈善公益的“网络化”。“没有办公场所、没有专职人员、没有政府背景”的“三无”性质成为它纯草根的标志。按照昆明之美主创顾中国的说法是,“做公益,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做。”
  “昆明之美,不是一个机构,顶多算是一个平台,只要喜欢公益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顾中国说,昆明之美的所有人员都是自由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没有制度要求,没有严格的章程管理,任何人都可以来去自由。“今天的慈善活动你觉得有意思,那你就来参与,你要是觉得没有意思,你也可以不来。你要是觉得做公益的没意思了,你也可以退出。”
  在昆明之美的核心团队中,有的是退休老人,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公职人员,也有自由职业者,企业员工。“这个团队的组成元素很多样,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只要你热心慈善,喜欢公益就好。”这是昆明之美核心成员的一个共识,他们也希望通过网络这种传播媒介将更多的公益人和慈善家团结在一起。
  顾中国表示,昆明之美走过了两年多时间,队伍越来越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也曾考虑到民政部门注册,但被3万元的注册资金和主管部门的要求拦住了。“我们的公益都是自发的,都是用自己的钱做公益,没有多余的钱去找一个办公室,再请专职人员,更加不可能面对注册之后的各种登记、审计或是其他的行政、税务工作。”
  “不在民政注册,一方面是因为没钱。另一方面是感觉没有必要。”顾中国说,就昆明之美的慈善活动而言,注不注册在实际的活动没有太大关系。“昆明之美所有公益慈善活动都是网友自发组织的,大家都是参与者,所有人都可以相互监督,捐的每一分钱都由捐助人自己捐助,捐助的每一项物资捐到某处,都有文字和图片,甚至是录像的佐证,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
  自主化:当前公益现状
  无论是益行工作组挂靠云南省青基会走正规化道路,还是绿色昆明积极推进的专业化道路,抑或是昆明之美这样的纯草根公益走网络化道路,在昆明,公益群体的发展道路实质上都是一条自主化道路。
  宜良作为昆明近郊县,其公益发展也十分明显。据宜良县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副科长尹德飞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在宜良县民政局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已有55家,民办非企业组织机构51家。涉及医疗卫生、学校教育、商业行业等多个领域。
  面对100余个公益团体,宜良的各种配套服务和昆明大多数地方一样,“社会团体要注册,首先要有3万元的注册费用,也必要要有一个政府性质的主管单位。”尹德飞说,宜良县现在对公益组织相关工作全部与昆明市整体要求一致,并没有相应的特殊政策。政策上没有扶持公益组织发展的单行条列,资金上没有相应的活动经费。
  除了民政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宜良县还有数十个社区社团,这些群体不是一个社会组织,但是仍需要登记备案,以方便民政等有关部门及时监督。尹德飞说,“对于注册登记的组织,如果两年内没有开展工作,就将视为开展工作不正常,会被责令整改甚至被取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公益的需求越来越大,公益组织或慈善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公益组织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尹德飞认为,受制于思想观念和资金方面的不足,宜良县乃在整个昆明对公益组织慈善团体等社会组织的支持都显得薄弱。
  “只要不违规违法,所有公益活动我们都不干涉,但要说支持,那也说不上。像在救灾方面,就只能做一些引导或是协助。”据介绍,在宜良县境内开展工作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大多遵循“自己组织、自己开展工作、自己管理”的自主性工作模式。
  “社会组织的作用我们很明白,公益和慈善团体的作用更是让人看得见摸着着。”尹德飞表示,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民政方面也很想积极扶持社会公益及慈善团体的发展,但资金问题、人员编制问题等都需要解决。
  社会观察:希望政府支持
  公益组织是作为一种非政府、非营利、实行自主管理的民间志愿性社会中介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发展标志之一。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李毅称,无论是官方公益还是草根组织的公益活动,都应受到政府的重视。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社会公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相对于国外的全民公益而言,中国的公益仍然相对滞后,昆明的也是一样。”李毅认为,昆明的公益目前还处于一个需要引导的阶段,还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李毅表示,在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继续且长期存,且昆明快速步入老年化社会的背景下,昆明需要更多公益人,需要更多的公益组织。“政府层面应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注册方面降低门槛,在管理方面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引导更多的个人、企业参与。”
 &&还有观点认为,无论今后公益事业的发展如何,路在何方,就目前而言,公益群体身份的正规化才是当务之急。公益事业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一个综合性社会事业,它的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政府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公益事业的特殊性,在注册、管理等方面都不能搞一刀切。尤其是在组织审批及管理方面,应该考虑国际国内比较先进的做法。“目前在广州等地,已经开始放开公益组织的注册,有的甚至是奖励注册。”
  目前的公益发展都受到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其中,资金是限制公益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云南民族大学陶书霞博士分析认为,“当前公益人的待遇普遍不高,而且社会、政府对公益资金的支持都稍显不足,完全要靠公益组织者自己出资,没有外部资金持续性支持的公益很难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公益组织如何生存,这关系到整个公益事业的发展。”陶书霞博士建议,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放宽公益群体的公益资金筹集渠道。“让政府为所有的公益出资,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的是在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下,做好公益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监督,让公益组织以合理合法的手段方式及目的合理盈利,是当前值得考虑的一件事。”
“如果草根公益群体能得到政府认可,能够实现官方公益组织与民间草根公益团体互联互通,保证公益信息的畅通,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公益的社会价值。”昆明公益人群期望,政府的支持能够更具体,除了在号召上之外,在资金、信息帮扶方面也应有所提高。
so 长啊。。
呵呵,其实你若去写专栏会蛮不错的
自己尽绵薄之力就好。
倡导全民公益有助于社会风气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和谐度。
木歆 发表于
呵呵,其实你若去写专栏会蛮不错的
谢谢鼓励 现在还在积累中 不敢作此念想啊
江陵郡主 发表于
倡导全民公益有助于社会风气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和谐度。
是的 全民公益 才是最好的公益之路 但是这条路 暂时难以成行
新闻爆料热线:47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
金碧坊社区 滇ICP备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8.04
未经金碧坊社区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nbsp&&nbsp&&nbsp&&nbsp&民间公益组织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民间公益组织的身份困局
09:59 &&来源: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
&&& 中广网兰州6月13日消息 这是一群拥有爱心与梦想的人,或是一群在浮躁的社会里仍旧保持内心纯净的人。他们在兰州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草根NGO(公益组织)。受限于现行“双重管理体制”规定,在兰州很多公益组织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难以实现民政注册。不能注册,就意味着这些民间公益组织没有“身份”,经常遭遇被误解的尴尬。在艰难的生存中,他们也不断尝试曲线破围,但资金来源少、注册难、身份无保障等诸多现实问题成了他们无法回避的困局。
  聚沙成塔
  “公益心”扶危济困
  “我给自己放了一天假,陪父母吃了一顿西餐,也给自己买了套新衣服。”琳子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噙着泪花。琳子是她的网名,她其实叫王斌,她以琳子的身份管理着数个QQ群,并将群内成员发展为一个爱心团队――公益心。6年的时间里,在她的组织下,当初只有十几个人的QQ群爱心团队,如今已发展到上千人。
  琳子说,兰州公益心社团是2007年8月成立的,最初主要以孤寡老人、残疾智障贫困儿童为帮扶对象。现在社团每个周末都会有活动,依托社区,每周星期六、星期日都会去帮助社区的老人,或进行一些社区的爱心活动。
  去年12月26日,他们接到一个信息:一个早产儿住院三个月,家里人因为没钱付住院费,把孩子丢在医院后回老家了。“公益心”的志愿者就前往省儿童医院看望孩子。随后又去了孩子的家乡,了解到孩子的家里确实很困难。那时的琳子当即策划了一个送孩子回家的活动,没想到志愿者积极响应,给孩子家里捐了2万多元钱和衣服。不仅如此,公益心的志愿者还为孩子的父亲介绍工作,希望当孩子回到家后,可以生活得好一点。
  误解频频
  得到认可何其难
  尽管在兰州民间公益组织发展迅速,民间积蓄多年的公益慈善能量正在得到释放。然而,只有民间公益的实践者才明白,这条道路有多艰难。“5?10”岷县洪灾发生后,琳子在群内发出捐助的倡议,并印刷倡议书10000份,派出100余名志愿者在兰州市人流密集区域散发传单。3天内,他们共募集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上万件。5月22日,琳子亲自跟随车队,将捐赠的物资送往灾区。回来后的琳子却听到了一些蜚语。
  “群内有人说我自称负责人了,还说我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大哭了一场的琳子打算不在干慈善公益了。“真得太累,不光是群内,外面也有人说我们是骗子的。”琳子感到委屈。
  琳子说,“公益心”的发展壮大,可以看作是她正式走上民间公益道路活动的标志。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对民间公益活动的艰难有了切身的体会。
  “兰州义工联盟”是兰州公益联盟的元老之一,负责人郭奕君说,即便是志愿者帮扶的对象,也会有人对这个没有正式身份认证的团体发起质疑,甚至怀疑其动机。“那时我们刚开始开展社区互动,一户人家父母双方残疾,我们前去表示愿意帮助他们定期做家务,对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钱吗?’”。
  有人说,琳子们的做法是在沽名钓誉。还不仅是这些,诸如“公益心”这样的兰州民间草根公益组织虽然爱心浓浓,但因为一直没有合法身份,爱心活动便处处受阻。去年,琳子因为救助一名白血病患者,和一家企业商谈捐助。“那个企业负责人说我是骗子。”
  生存之困
  期待“漂白”身份
  琳子说民间公益并不是仅靠爱心就能支撑下来的。看到“公益心”维持得如此艰难,有人给他们支招――在民间或者网上募捐。“你们实实在在地做公益,接受捐赠也是应该的。”在别人的劝说下,“公益心”曾考虑募捐。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募捐有很大的风险。“我们是民间公益组织,但没有登记注册。”琳子在查阅相关法规后发现,纯民间组织公开募捐和接受捐赠有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最严重的后果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公益心”不得已放弃了募捐经费的想法。
  “现在民间公益组织要想成为正式团体,必须要有主管单位,但是我们找不到主管单位,就没有办法在民政局注册,只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作为非正式的组织,我们没有权威部门的承认,社会上的捐助我们无法接受,企业也没有办法和我们开展广泛的合作或者直接加入我们。”
  对于民间公益组织身份的困惑,还不仅仅是琳子。去年在救助尘肺病爱心活动中一举成名的志愿者令平对此就深有感触。
  “民间公益组织的身份之惑带来一系列影响:筹款不具备法律效力、运作不够规范乃至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令平说,那时候,他白天穿梭于捐助单位之间协调拉赞助,晚上熬夜加班写策划,或是忙着发帖、回帖,拼命打电话,一个个落实捐赠款,然后把每一笔捐款送到医院,每天忙到夜里一两点是常事。
  “捐款最多时达到30多万吧!尽管活动十分顺利,但还是很担心的,因为一旦政府插手,我们就有非法集资的嫌疑。”令平至今仍感到后怕。之前,令平一直想注册一个自己的爱心公益组织,成立一个专门的公益团队,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如愿。
  由于没有身份,拿不出公章,遇到事情找当地政府部门协调时常常碰壁,找企业拉赞助,企业也不敢搭理,就算钱拿进来了,为了这笔钱也要跑上一圈相关部门……说起黑户的苦恼,令平一肚子的苦水。
  按照规定,民间社会团体的登记必须有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登记管理部门,并受两个部门的共同管理。正是在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下,许多民间社会公益团体由于是自发成立,往往找不到挂靠单位,导致许多草根公益组织想在民政局注册的愿望难以实现。
  直面问题
  “慈善成本”何处来
  虽然经手的钱成千成万,却一毛也不能揣到兜里,时不时地还要倒贴钱,这是发生在像琳子一样的义工身上的事。“每次捐助都是群内成员自行捐款筹集的,我们一般是把捐款全额交给救助对象。”琳子说,而募捐或运送款物涉及的一切费用,包括运输费、食宿费、办公费用等,通常是“自筹、自费”来解决。
  其实做慈善也要成本,许多人对此并不理解。“财务问题是高压线,我们最怕在财务上出事情。”琳子说。由于运作经费有限,草根公益组织基本不会请专职会计,相关工作一般由专职义工或组织核心人物兼职完成,在论坛里发专帖公开每一笔捐款。这种程序上的不规范,无疑为财务上可能出现的漏洞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还不仅如此,无论是“公益心”还是“兰州义工联盟”,大家都以网名相称,几个QQ群共有三四千人,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志愿者们将网络作为主要的交流和组织平台,活动组织者将下一期的活动安排发布在自己的空间日志里,留下具体负责人的QQ号码和电话,这便算是正式通知了。
  “兰州民间公益组织服务领域广泛,涉及环保、助残等各种服务,但重点不突出,对象人群不清晰,很多公益组织是一些志愿者凭着一腔热情建立起来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令平说,而对于这些组织,还有更大的困惑,许多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都是在校大学生,一旦毕业后,又面临着带动新人的尴尬,而相对整个兰州,这些民间草根组织也没有相应的专业慈善人才,往往都是短暂的。(记者唐学仁)
责编:张磊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公益组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