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了中国最早的什么机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
河姆渡遗址:中华文明的摇篮,世界水稻的故乡
&&&&&&字体: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被《考古》杂志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
  1973年夏,原罗江公社在遗址西北角的余姚江边建造排涝站,在深挖安装排涝设备的坑基时,距地表深3米多的地下发现了一批骨器、石器与黑色陶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引起了群众和当地领导的重视,立即停工电告县文化主管部门转告省文物管理部门等候处理。浙江省博物馆领导闻讯即派员赴实地调查,嗣后,派汪济英等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通过试掘,初步确认了该遗址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发现了黑色陶器群迭压于红色陶器群之下的地层关系;出土陶器、骨器造型独特,是一处内涵新颖的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
  同年11月9日至翌年1月10日,为配合罗江公社扩建五金厂工程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在遗址的西南部共开5×5米探方28个,5×4米探方4个,5×3米探方2个,编发掘总面积为810平方米。参加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的有刘军、牟永抗、梅福根、姚仲源、吴玉贤等14人,魏丰等负责自然遗存的搜集、鉴定等工作。第一次发掘发现四个依次迭压的文化层;共出土骨、石、木、陶器等1600余件,在第4文化层发现了大片带有榫卯结构木构建筑遗迹,在2A层下发现了一处木构水井遗迹,还有大量动植物自然遗存。为我们研究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内涵以及四个文化层之间关系提供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日至日,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工作。发掘坑位布于第一次发掘区20米以北地区,共开10×10米的探方20个,发掘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参加第二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有刘军林士民等省市县文物干部28人及浙江省第一次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50多名学员。魏丰等在发掘现场协助处理出土的自然遗存的工作。&
  通过第二次发掘,共发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以及大片木构建筑遗迹,出土各种编号器物4700多件,陶片近20万片。丰富了我们对河姆渡遗址文化内涵、特征的认识。再次证明了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一处保存情况良好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干栏式”建筑遗址已发掘的部分到处可见木构建筑的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整个发掘区布满了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木桩和纵横交错的木构件。诸如柱洞、柱础、圆柱、方柱、圆木、桩木、排桩。板桩、地龙骨、横梁。木板之类,星罗棋布,蔚为奇观。较有规律的排桩、板墙,就有十几道,有的长达23米多。经古建筑学家鉴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因为河姆渡当年是沼泽地带,地面潮湿,所以先民先是在地上打桩,在上面架设地梁,铺上木板,构成架空的居住面,在四周排起密密的木桩作墙,然后立柱架梁盖顶。这种底层高于地面,即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至今华南有些地区仍存在。建筑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两构件垂直相交的节点采用榫卯技术,把我国应用榫印技术的历史推前了3000多年。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在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的生产条件下。仅以粗劣的石器和骨器,创造了多达十余种形式的榫卯,令人惊叹不已。这种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为我国所罕见,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杰作,被考古学家称之为7000年前的奇迹。&
  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范围内,分布着稻谷、稻壳、秕谷、稻草、茎叶、木屑碎渣等交互混杂的堆积层,厚度从10一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稻谷、谷壳、稻叶、米粒保存较好,出土时稻秆、稻叶和稻谷与秕谷推断。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谷壳,换算出稻谷当在12吨以上。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大,保存之好,不仅堪称全国第一,就是在世界史前遗址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这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伴随出土的代表农具是骨耜,有170余件。骨耜大部分取材于大型偶蹄哺乳动物(如水牛、水鹿和四不象)的肩胛骨。在耜柄、耜面钻孔,用藤条或绳索把木棒与骨耜捆紧做成后世称为“耒耜”的农具。由于长期使用刃部十分光滑。磨损严重,特别是中间作为刃部的扁蒲扇面,磨蚀破损尤甚。从国内外有关骨耜(骨铲、骨锻)的考古发现来看以河姆渡第四文化层所出骨耜年代最早、制作最精,而且数量也最多,堪称世界第一。稻谷和骨耜的发现,生动地告诉我们:当时先民们在这一大片土地上撒下谷种,就是用这种农具进行耕作。他们手执耒耜,开田翻土、引水灌溉,辛勤耕作、同时还出土了动物肋骨制作的一面磨成锯齿状的骨镰、中耕农具鹤顶锄和谷物加工工具木杵等,反映了在7000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先民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作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耕作形态堪称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有很大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证明了滚滚东流的长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孕育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都是哺育中华古文明的摇篮。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7000年前稻米部落揭秘――浙江余姚河姆渡的稻作文化--浙江频道--人民网
7000年前稻米部落揭秘――浙江余姚河姆渡的稻作文化
&&&&来源:&&&&&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徐渭明、严龙、姚晓强、方其军&摄)
  第二届(中国?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今天(5月26日)开幕,开幕式上,将颁发“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此时,让我们回顾一下浙江余姚河姆渡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吧。  稻谷的惊人发现  1973年的春夏之交,宁绍平原的农民在挖土时,无意中发现了河姆渡这个7000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史前的东南地区,向被视为蛮荒边陬之地,如今突然发现地下竟埋着与中原文明相媲美的古老遗址,这在中国考古史上,影响非同寻常,河姆渡遗址因此也被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较大规模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重要遗址,其意义十分深远。它改变了过去认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仅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进一步突破了我国原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和分布的界限,雄辩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史前文化,黄河、长江流域同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源地。  在河姆渡遗址所有的发现中,当以人工栽培的稻谷的发现最为重要。在先后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在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发现了稻谷,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是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极为罕见的。  不要小看这些如今已经炭化变黑的稻谷,它们还曾漂洋过海,到日本等国展出,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浓厚兴趣。因为据研究,日本、朝鲜等国的稻米,很可能就是从长江下游一带经由海上传过去的。有人还将这一条无形的传播路线称为“稻米之路”。日本一位专门研究水稻起源的专家,曾给我国有关部门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说他研究水稻起源几十年,哪知日本稻种的“根”竟源出于四明山下的河姆渡。  亲眼目睹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谷壳堆积层,你会觉得“江南鱼米之乡”,此言不虚。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的现场,可以看到遗址第四文化层的上部,除大片木构建筑遗迹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出土了包括骨耜在内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大批稻谷、谷壳、稻秆、稻叶。堆积层相互搀杂,平均厚度在40厘米至50厘米之间,也有厚达1米以上的。有的已经烧焦,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稻叶的脉络和根须很清楚,谷壳基本上还是金黄色的,不失原来的形态,甚至连颖壳上的纵脉和纤细的稃毛仍清晰可辨。有人从稻谷堆积的厚度及面积推算,稻谷总量当在100吨左右,可充400多人一年的口粮。这一换算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河姆渡遗址中稻谷堆积之丰厚,数量之庞大,保存之完好,不仅堪称中国最丰富的史前稻谷遗存,就是在世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这些水稻遗物,从稻秆、稻叶到稻谷壳皮,刚出土时颜色鲜黄,外形完好,个别地方还出土有稻谷与茎叶连在一起的稻穗。但接触空气后瞬息之间马上变为黑褐色。为了忠实地记录出土时的形态和色泽,摄影师不得不在发掘现场耐心地等候,一俟稻谷出土,立即就把它摄下来。  也幸亏有了彩色摄影,才使我们今天仍能对当时稻谷出土时的情形略见一斑。  遗址中的稻谷堆积一经发现,即引起了考古学家和农学家的极大兴趣,都认为是考古中的奇迹。许多农学家立即对河姆渡出土的稻谷进行了研究。  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究竟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差异说起。  野生稻有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培育而来的。普通野生稻谷粒瘦小而细长,药用、疣粒野生稻谷短圆。三种野生稻的粒重都不及栽培稻的一半。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虽已炭化,但大多保留有完整的谷粒外形,谷粒长而大,颗粒大小(千粒重约22克)已接近现代栽培稻,粒重更远远超过了野生稻。禾本科植物在长期人工选择的影响下,性状不断发生变异,植株也由小变大,反映在花粉个体中,栽培植物的花粉个体一般要比野生植物的花粉个体大一些,虽然目前还不能在两者之间划出严格的界线,但河姆渡花粉谱中出现的禾本科植物花粉直径一般都在30微米左右,最大的可达49.48微米,从这一情况推断,其中大多数无疑是人工栽培的谷物一类的植物。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块茎等活动,河姆渡文化时期依然存在,并且是先民们食物来源的一种重要补充。从北京猿人到河姆渡人,他们的采集活动无非是植物果实的采摘,块茎的挖掘和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的捞取等。对于稻谷一类的植物,如果是采集,也只是摘取其穗,不会连取其根、茎、叶的。河姆渡遗址地层内发现的稻谷,往往跟稻秆、稻叶等堆积在一起。另外,在遗址内还出土了不少用动物肋骨制成的骨镰。这种连同稻秆、稻叶一起收获的迹象,以及收获工具骨镰的出土,无疑是栽培稻的又一证据。  人们会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既然是栽培稻,那么,它是怎样从野生稻变为栽培稻的呢?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当时的妇女。  在将近1万年以前,在包括河姆渡在内的江南广袤的原野上,沼泽地上和芦苇杂草丛中,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稻、稗子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它们一起杂生着,春华秋实,自生自灭。当时的人们尚不知道种植水稻,甚至还不知道它们是可以食用的。  由于在当时的氏族内部分工中,男人们多从事狩猎、捕捞等危险性较大的劳动,而妇女们除了照顾老人、孩子外,也承担了就近采集野果、野菜的活计。这就给了她们发现水稻可以种植的历史机缘。  妇女们领着孩子,经常在野外采集野果和野菜,看到鸟雀飞来啄食那些成熟的野生稻谷,受到了启发,认识到那是一种可吃的植物,于是就大批采集回去,用石头或木棒捣碎去壳,煮熟充饥。与此同时,还对生长在沼泽地上的野生稻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保护,等到种子成熟了再采集。这样代代相传,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很有可能是某一天,从外采集回来的野生稻谷,偶尔洒落在住地附近低洼而湿润的土地上,由于条件适宜,在阳光雨露滋润下,到第二年就发芽、成长、抽穗,并结出谷物种子。  妇女们经过细心观察,认识不断深入,有意识地在某些比较低洼湿润的地方,播下野稻谷的成熟种子。播下的种子跟在野外一样,也能长出稻谷来。就这样,妇女们逐渐掌握了水稻生长的规律,还认识到人工种植水稻比去野外漫无边际地采集野稻方便得多。于是,逐步地扩大播种面积,把住地附近的沼泽地上的芦苇和杂草放火烧掉,开辟成水稻田,种植稻谷。  上面的这段描述,并不完全只是凭空的想像,而是与从考古发现还原出的远古历史的情形基本相符的。因此可以说,妇女是原始稻作农业的发明者,她们把野生稻改造成为人工栽培稻,为人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被肯定为栽培稻后,还要确定其是籼稻还是粳稻。著名农学家、浙江大学教授游修龄认为,我国栽培水稻很早就有籼和粳的记载与区分。籼稻和粳稻在形态、生理上有一系列可资区别的依据,如稻谷的粒形、稃毛、粒色、叶片形状、分蘖力强弱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因年代久远,许多检测方法已不适用,只能凭稻谷的外形鉴定。  粳稻的长宽比约在1.6至2.3之间,一般都在2以下。籼稻的长宽比约在2至3之间,一般都在2以上。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直观的感觉有两种,一种颗粒较小,一种颗粒较大。  颗粒较小的一类稻谷的长宽比为2.71,颗粒较大的一类稻谷的长宽比为2.53,平均值为2.62。  从这些简单的测定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典型的籼稻类型。  另外,还可以从稻谷颖壳上稃毛的分布规律来区分籼稻和粳稻。通常的情况是,籼稻颖壳上的稃毛分布均匀,排列整齐,长短较一致;粳稻颖壳上的稃毛多集中在颖壳的上半部,下部稀疏,分布不均匀,长短也不整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保存完好,内外颖清晰可分,内外颖上纵脉隆起明显,颖壳上的稃毛分布均匀,排列较整齐,长短一致。这从又一个方面证实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典型的籼稻。  由于河姆渡籼稻的出土,纠正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有粳无籼”的说法。前几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虽然发现了1万年左右的稻类遗存,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环境较差,尚未能得出相关的明确结论。  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河姆渡栽培稻的发现,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栽培稻起源问题的讨论。  就起源地来说,在以往的国际文献中,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只是“第二中心地带”,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印度不仅有普通稻,而且有很多野生稻的变种。但是,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印度中西部的卢塔尔,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仅3700年,比河姆渡的稻谷要晚3000多年,这一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栽培稻来源于印度,他们的惟一论据是,汉语稻(Dao)和越南语稻(Gao)、泰国语稻(Kao)是同一语源。  这种看法就更可笑,就算是同一语源,何以见得一定是从印度传入中国?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嘛。  当然,更多的农学家认为中国的栽培稻发源于国内。不过,对国内栽培稻的起源地,也是意见不一。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丁颖教授认为起源于华南,因为华南的野生稻有普通栽培稻的原种。另一种意见认为,起源地可能是云贵高原,因为那里不仅有野生稻,而且还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各种气候条件。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云南是我国稻谷较早的栽培地,至少也是较早的栽培地之一,因为三四千年前已经种稻而又有野生稻分布的只有云南一地。  至于栽培稻起源于何时,也是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4700年以前;有的认为可能发轫于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有的学者则认为栽培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年以前,即新石器时代的初期。  在稻种问题上,争论也还远远没有止息。  有的学者断定最早的栽培稻是籼稻,而粳稻是由基本型的籼种分化形成的;有的却认为中国古代只有粳稻没有籼稻,粳稻起源于中国,籼稻起源于印度,等等。  由于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横空出世,尤其是其中大面积栽培稻遗存的发现,使得关于水稻的起源地、起源时间和稻种等问题的讨论有了新的内容并进一步引向深入。  栽培稻是从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的,是人工长期培植的结果。如果当时当地没有野生稻,要人工培育出来栽培稻,那是不可能的。  那么长江下游有没有野生稻呢?我们在古文献上不难找到这样的记载。  《三国志?吴书》有记载称:“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今浙江省嘉兴县)野稻自生。”《宋书?符瑞志》记载:“(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吴郡嘉兴、盐官县野生稻自生三十许种。”《新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扬州□稻生。”再如《文献通考?物异考》记载:“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八月,宿州符离县郫湖t生稻,民采食之,味如面,谓之圣米。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温州静光院有稻t生石罅,九穗皆实。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二月,江陵、公安县民获t生稻四百斛。”古文献上所说的t稻,就是今日的野生稻。上述记载,无不透露了这样一条重要信息:在千年以前,长江下游的苏、浙、皖地区,野生稻还广泛地存在着,何况更早的远古时代。这为居住在这一带的原始居民栽培稻谷提供了先决条件。  据气象学家分析,当时这一带的气温比现在略高,相当于热带或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稻谷的栽培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再一方面,根据史籍的记载,长江下游很早已成为我国水稻种植的中心地区。如《周礼?职方氏》中就有这样的叙述:“东南曰扬州,其谷宜稻”。“正南曰荆州,其谷宜稻”。如果没有远古时代栽培稻谷的基础,要成为“中心稻区”是不可能的。  然而,真正使人信服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现。就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已有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杭州水田畈遗址;江苏南京庙山遗址、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无锡蠡墩遗址、施墩遗址;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安徽肥东大陈墩遗址、五河壕城镇遗址;江西修水以及云南元谋、广东曲江马坝石硖遗址等不下二三十处古文化遗址,都有栽培稻谷出土,而最集中的地区是长江下游。更重要的是,长江下游不仅出土古稻谷的地点多而集中,而且年代久远。据测定,距今在6000年以上的就有3处,其中河姆渡的稻谷已近7000年。  日本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用酯酶同功酶电泳法研究亚洲各地水稻的品种分布和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和江南地区是水稻品种的变异中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证明了长江下游是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地。  关于栽培稻起源的另一个问题是稻种问题,也就是说栽培籼稻在先,还是栽培粳稻在先。以往的争论中,有一种很普遍的论点是中国有粳无籼,籼稻起源于印度,粳稻起源于中国。但是,30年的考古发现给我们作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就目前所知,广东马坝石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籼稻和粳稻(距今约5000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中出土有籼稻(距今约6000年),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有籼稻和粳稻(距今约6000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也是籼稻。从以上列举的材料看,不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籼稻,而且时代远比粳稻早。  栽培稻的起源时间,前面已列举了学术界的几种主要观点。事实上究竟如何?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已经上推到距今6700至6900多年,这比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其后还有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的稻谷,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的稻谷,距今也有6000年。距今四五千年的稻谷就更多了。  那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古稻谷是不是我国最早的栽培稻呢?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古稻谷,与野生稻的区别已很大,而较接近于现代的栽培稻。更何况,它的产量已经如此之大,说明在其变异发展的历程中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从生产方式看,它已脱离了原始的“火耕”阶段,进入了较为先进的用耒耜耕种的“耜耕”农业阶段。因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远不是栽培稻的最早阶段,栽培稻的起源时间肯定还可以向前追溯。至于究竟上溯到什么时候,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之前,它还只能是个谜。(古丽)
出土的骨耜。&&出土的稻穗纹陶盆。&&出土的木杵。&&河姆渡遗址现场。&&今日河姆渡畔稻花香。(徐渭明、严龙、姚晓强、方其军&摄)
(责任编辑:吴志清)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_汇潮装饰网
您当前位置: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的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
和姆渡遗址出土的股市是英雄什么劳顿的,如果让你也来使用古寺应在上面天上天上面添加什么?
主要用于挖坑和填土,翻土。如果让我用我会在耒耜上加根木棍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开...)
耜用来挖坑和填土,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 骨耜 级 别: 一级 作者: 年代: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
1,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以生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在我国,人类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北京猿人,农业文明的代表性发现有河姆渡遗址等,国家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良渚遗址等。材料一: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境内。遗址的年代距今约年,而河姆渡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材料二: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材料三:遗址内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在遗址出土的陶器(片)和石器中,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并发现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和石斧,其中以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组合最具特点。材料四:中国迄今发现的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遗址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图一考古现场&图二陶片中的稻谷遗迹&&&&&&&图三石砧&&&&&&&&图四石磨盘和石磨棒——以上材料均摘自金华新闻网⑴根据材料一,上山遗址的发现有何意义?将对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中哪一课题研究的产生巨大影响?⑵结合材料二和图片二,可以证明什么?⑶结合材料二、三、四和图片一、二、三,可以反映出原始先民们怎样的生活方式?
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  )
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
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1973年,在距今7000多年的遗址中,出土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水井遗迹,象牙雕刻,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据此,在河姆渡遗址还可以发现(
A.玉制礼器
B.大型墓葬
C.陶猪形象
D.古城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 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1973年.在距今7000多年的遗址中.出土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水井遗迹.象牙雕刻.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据此.在河姆渡遗址还可以发现A.玉制礼器B.大型墓葬C.陶猪形象D.古城遗址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1973年,在距今7000多年的遗址中,出土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水井遗迹,象牙雕刻,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据此,在河姆渡遗址还可以发现(&&&)A.玉制礼器B.大型墓葬C.陶猪形象D.古城遗址
C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河姆渡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河姆渡氏族距今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建造木结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C项符合题意。A、B、D都是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私有制产生后出现的。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孙中山先生曾说:“长城之功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城之利,烽燧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莫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明)尹耕《塞语》材料二&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 ,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明)万历《宣府镇志》材料三&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世界遗产委员会材料四&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惟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陈长芬《仰望长城》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2分 )(2)材料二反映了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3分)(4)据材料四,指出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其原因。(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西藏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为佛教圣地。”这则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有…………(&&&&)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就石窟来说,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都修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宅地改建为佛寺。这一时期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材料二&以我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的住宅为例,常是以院(南方谓之天井)为中心,四周围以房屋形成,外侧为高厚墙垣封闭。至于官署、皇宫,更是高墙深院,重重屏障。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背阴向阳,面南为正。我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即坐北朝南,不仅王宫正座,一切坛庙、衙署,均采取面南方位。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综合江南造园艺术,吸取四周景色,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和谐理想境界。(1)指出材料一中建筑特点及当时佛教盛行的原因。(6分)(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特征。(3分)(3)结合材料归纳古代建筑特点受到了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5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10分)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于其既是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者,又在建筑设计上荟萃了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颐和园风景&&&&&&&&&&&&&图二&苏州街&&&&&&&&&&&&图三&&&谐趣园(1)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上三图说明颐和园在建筑上如何融入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3分)材料二啊!颐和园的景致十分灿烂,建筑师可以到这儿研究建筑工程,庭院艺术在这儿找到百科大全。可以说在这园子的建造完全是为了消遣,你看它早就是供应北京城的大水库,也灌溉京西郊区一大片稻田。哪一处都贯穿着人民的智慧与血汗,也苦费了科学钻研!这也许是叶赫那拉氏一生所干的唯一好事。她并没有意识到她从覆灭的海军中。下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大花园。——陈毅《颐和园划船》(2)读完这首诗,请你概括出颐和园具备哪些历史价值?(3分)(3)请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描述或评价,说出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理由。(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风貌迥异的古代文明。形成这种现象最基本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风俗习惯C.民族心理D.文化素养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右图是克利特文明时期米诺斯王宫复原图,此图不能反映&&&&&&&&&&&&A.国王滥用民力,统治残暴  B.克里特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C.建筑师巧夺天工,技艺高超D.此时该地区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被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的《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影片中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体现了①德国法西斯的禽兽行为&&②纳粹的极端种族主义理论&&③弱小民族的逆来顺受&&④犹太人的血泪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面评价秦长城的诗句中,最为客观的是(&&&)A.“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B.“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C.“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D.“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