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合肥社保查询输入有误的数字有误或为虚假代码。那一行红字什么意思?会产生什么后果,求助大神。这是手刷POS机器消费

&p&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现存的不多,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在内容上都多有疏漏和错误,因此只好自己动手找,因为时间仓促,如有错误烦请指出。&/p&&br&&p&鲁迅在1906年辞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后,于1909年归国。此后:&/p&&br&&p&&b&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b& &/p&&p&鲁迅就读、藤野先生任职的&i&仙台医学専門学校&/i&被并入&i&東北帝国大学医学専門部 &/i&。&/p&&br&&p&&b&1915年(大正四年)&/b&&/p&&p&在文部省第10号令的指导下,&i&東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i&开设,&i&東北帝国大学医学専門部&/i&在同年停止招生,并且于1918年正式关停。&/p&&p&实质上来讲,所谓的「医学専門学校」在当时的日本可以看作一种培养医学生的专科学校,学制一般是4~5年。在当时教育改革的环境下,&i&仙台医学専門学校&/i&被废止和并入&i&東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i&是有时代背景的因素在里面的,然而,因为专科学制被废止,改制成为了大学学制,因此,学校的管理层认为原先&i&仙台医専&/i&的教职员并不是全都符合在新成立的医科大学任职的条件。必须是来自「 東西両帝大の逸材 」才有作为教授被重新编入的基础条件。&/p&&p&因此,原先&i&仙台医専&/i&共计16名教职工中,仅有4名教授正式被编入医科大学,2名教授被降职为副教授后编入。包括藤野先生在内的另外10名教职工则失去了工作。&/p&&p&虽然在东北大学如今的校志上记载,当时这10名教职工都是「依願」离职的,但从后续的一些证据上看,应当是非自愿的被免职了。因为在同期,新成立的大学本对这些退职的教职员有一份安置措施,藤野先生也曾提出希望能被安排至自己家乡的&i&金沢医学専門学校&/i&任职,但最终并未获得任何安置。&/p&&br&&p&&b&1916年(大正五年)&/b&&/p&&p&藤野先生离职后前往东京的三井慈善病院耳鼻咽喉科担任实习医生,但于同年12月离职,回到家乡坂井郡。暂时找不到其间的文字记录诸如书信之类来揣测藤野先生当时的心情,但是可想而知,藤野先生作为教授,在解剖学的&b&学术领域&/b&上潜心任教二十多年多年,突然要他另寻生计甚至不得不接受临床治疗的实习和再教育,确实在心境上需要很大的转变。&/p&&p&更何况,同年,藤野先生的妻子りか因肺结核去世。此时藤野先生42岁。&/p&&br&&p&&b&1918年(大正七年)&/b&&/p&&p&藤野先生在坂井郡的三国町开设了自己的耳鼻喉科诊所,为自己的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彼时,藤野先生还不能完全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做事也都带有学究气息,在开业初期曾有腹痛病人上门就诊,被藤野先生怒而斥走:「这里可是耳鼻喉科诊所!」&/p&&p&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渐长以及在同窗好友土田誠的劝解下,藤野先生逐渐卸下了自己身上教授的包袱,将自身越来越融入到日本传统乡村医生角色中去了。&/p&&p&此后近三十年,藤野先生都在当地扎根,并且行医直到最后一刻。&/p&&p&坪田忠兵衛在其文章『郷土の藤野厳九郎先生』中,对这个时期的藤野先生有如下的描述:&/p&&blockquote&夏天的时候,藤野会在浴衣外搭配短羽织,穿着草帽草鞋,披着农民劳作时的蓑衣。冬天则戴着一顶包裹住脸颊的绒线帽,身穿粗羊毛披风和木屐出门为病人就诊。无论春夏秋冬,藤野先生都会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并且在鼻梁处扎有胶布。
喜欢抽“朝日”牌香烟,喜欢下围棋……藤野不向那些贫困的病人收取诊疗费,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大部分患者送来的礼物也被他退还。&/blockquote&&br&&p&&b&1935年(昭和十年)&/b&&/p&&p&直到这一年6月,由佐藤春夫和増田渉翻译的『魯迅選集』在日本出版之前,鲁迅都没有再联系上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也不知道鲁迅的消息。&/p&&p&本书出版之后在日本获得了很大的反响,阴差阳错之下,藤野先生从当时自己上中学的长男藤野恒弥的国语教师那里听闻了『魯迅選集』这本书,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的学生周树人君,如今已经成为现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大文豪,藤野先生感到非常的开心。&/p&&p&然而就在一年后,日,鲁迅病故。&/p&&br&&p&&b&1936年(昭和十一年)&/b&&/p&&p&同样也是直到这一年的年底,作家貴司山治和当地的新闻记者接到鲁迅病故的消息,前来采访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才知晓鲁迅已经病故了,记者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而后整理而成的悼文「謹んで周樹人様を憶う(谨忆周树人君)」发表在翌年三月的『文学案内』上,附录于此:&/p&&blockquote&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园园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长子藤野恒弥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于是长子恒弥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blockquote&&br&&p&&b&1937年(昭和十二年)&/b&&/p&&p&中日战争爆发。在这件事上,藤野先生的看法是:「在文化上,中国可以说是日本的恩师,这样的战争应该尽快停止」。&/p&&p&这场战争同样影响到了藤野先生的生活,他的长男恒弥于翌年加入了&i&東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i&进学, 他于毕业后进入军队,成为了一名军医。&/p&&br&&p&&b&1945年(昭和二十年)&/b&&/p&&p&就在战争结束的同年,藤原恒弥在前线染病不治,结果先于其父,死于昭和二十年的元旦。&/p&&p&藤野先生可以说是过得比较贫困,战时急需药品,藤野先生本可以将自己诊所所藏的药品尽数以高价卖给军队,但藤野先生却以「当地的老百姓也需要这些药品」为理由拒绝了。恒弥参军前购置军刀和行李的费用以及恒弥死后下葬的费用,囊中羞涩的藤野先生都是临时从熟人处支借。据藤野恒男的描述中所说,藤野先生平时不以贫困为意,生活比较乐观,但长子恒弥之死确实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让藤野先生在此后一蹶不振。&/p&&p&同年8月10日,当地迎来了有史以来的高温天,藤野先生也在这时倒在了前往自己诊所的路上。在自己亲朋好友的救治下,依然不治,于翌日清晨离世,享年71岁。四天之后,日本战败投降。&/p&&p&晚年的藤野先生在当地颇受村民敬仰,因为藤野先生以「行医为仁」作为信条,村民也送给他「為庶」这个雅号,称赞藤野先生致力为庶民行医的仁德举动。&/p&&br&&br&&img src=&/v2-cc0d3c26f5a708100aaae9b64cae2ab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c0d3c26f5a708100aaae9b64cae2aba_r.jpg&&&blockquote&藤野先生还任教时在研究室拍摄的照片&/blockquote&&img src=&/v2-29b6c419d74f44f96412_b.jpg& data-rawwidth=&435&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v2-29b6c419d74f44f96412_r.jpg&&&blockquote&藤野先生为鲁迅所作的笔记订正其中一页,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称笔记遗失,实际上是搬家回绍兴时寄放在朋友家,后被许广平整理出,目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blockquote&&br&&p&参考文献:&/p&&p&1) &東北大学& &i&沿革(大正以前)|東北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医学部&/i&&b&.&/b&
N.p., n.d. Web. 08 May 2017. &/p&&p&2)
天野郁夫. &帝国大学の誕生(二) 東北?九州?北海道.& &i&學士會会報&/i& [東京都] 九月. 平成26年: n. pag. Print. &/p&&p&3) &i&東北大学五十年史&/i&. Vol. 上. : 東北大学, 1960. Print: 107-108, 722-723.&/p&&p&4)
藤野恒男. &i&藤野厳九郎小伝&/i&. Vol. 26. : 仁愛女子短期大学, 1993. Print. 仁愛女子短期大学研究紀要. &/p&&p&5) 藤野厳九郎家文書 .Vol. 1853年(嘉永6)~1989年(平成1). Database: C0125, 08 May 2017. &/p&&p&6) 土田誠. &医師 藤野厳九郎.&
Ed.「藤野先生と魯迅」刊行委員会. &i&惜別百年&/i& 2007. Print.
東北大学出版会&/p&&p&7)
泉彪之助. &福井における藤野厳九郎.& Ed. 芦原町教育委員会. &i&魯迅と藤野厳九郎&/i& [福井県芦原町] 2013. Print. &/p&
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现存的不多,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在内容上都多有疏漏和错误,因此只好自己动手找,因为时间仓促,如有错误烦请指出。 鲁迅在1906年辞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后,于1909年归国。此后: 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 鲁迅就读、藤野先生任职的仙台医…
&ul&&li&写在前面的话&br&&/li&&/ul&&br&这个问题是我这几年思考较多的,题目中的文章甚至在我本科毕业前就读过多遍,如今再次看到相关讨论,感慨万千。&br&&br&我想把我这两三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整理一遍,供各位参考。答案免不了有主观成分,希望各位聚焦在事实部分,不要纠结于观点部分。每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至于科研圈子外的,权当是看了个行业八卦好了。&b&很多事情,都是小马过河,非亲历者不足道也。&/b&有志科研的,无志科研的,都不应该被外界的说法所左右,都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自己的想法,不管是走进去还是走出去,我相信能正常读完一个博士学位的孩子,都有足够的执行力为自己的(可能的)错误买单,没什么大不了的。&br&&br&再次强调,这只是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下文很多涉及到的背景是基础物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不可能代表整个科研群体,也不可能代表各个学科。我慢慢写,你们慢慢看。&br&&br&&ul&&li&关于薪金&br&&/li&&/ul&&br&科研人员的薪金低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热门话题,中外皆是。这里的科研人员指的是有永久教职(tenure)的教授,研究机构的永久雇员(如国家实验室的research scientist),广大的博士后,以及更广大的研究生。后三者,是当下科研的绝对主力军。绝大部分真正的「活」(购买仪器、搭建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文章、甚至撰写经费申请书等),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而第一类群体,更多充当的是领导的角色,也就是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负责领导该负责的东西(决定研究项目,研究方向,资源调度,成果审查,经费申请负责人,项目失败负责人等)。我们所说的科研人员薪金低,指的是中间两类。以美国为例,PI的收入是不低的,大部分出于收入中位线附近或偏上(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除外),但普遍低于工业界同等学历收入。研究生有工人和学生双重性质,不适合讨论。而广大博士后和科研雇员的薪金,是低于收入中位线的。&br&&br&补充一点,所谓的tenure,是指一旦受雇,非不端行为和主动离职,一般无法解雇,理论上光拿钱不干活也可以,工作绝对自由(理论跳实验实验跳理论随便你),是一个一直管到死的超级铁饭碗(没错,退休后工资一样)。Tenure在美国一般是指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这两个级别薪水有高低,但都是永久教职。在Tenure之前,还有一个所谓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阶段,为期最多不超过七年,期限内拿不到tenure就必须走人。这三种教授职位都可以做PI。Tenure的隐性福利还包括,享受大学的医保社保,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比如上附属中小学,以及优先录取本校,优先考虑本校奖学金。如果是一个哈佛教授,你感受一下),以及一个很多人都忽略了的极高质的交际网。&br&&br&APS物理博士起薪统计:&a href=&///?target=http%3A//www.aps.org/careers/statistics/phdsalary.cf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ypical Starting Salaries for Physics PhD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我说的是总体情况,请用统计的眼光看待以上叙述。所有美国公立大学雇员的薪金全部可以公开查询,私立大学我不知道,美国之外的情况我只了解概况,大体差不多。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美国人收入中位线wiki便知,我好人不做到底。&br&&br&而我的看法是:&b&这些人的薪金确实偏低,但并没有被低估;我们为人类探索未知,在市场经济里,就值那么多钱。&/b&&br&&br&重点在「市场经济」。一般人在讨论劳动力价格的时候,总是混淆了两个概念:内禀价值,以及交换价值——我不是经济学家,术语使用可能不周,见谅。内禀价值,就是这项工作内在的价值,对人类长远的价值。内禀价值高的工作,就是科研,工业界的例子有特斯拉。而交换价值,反映的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解决别人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别人有一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恰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你提供的就有交换价值。举个很粗浅的例子,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特斯拉这么高大上的企业,市值只有300亿美元;而一个发发短信的WhatsApp,居然能卖180亿,这个世界怎么了?没怎么。特斯拉的工作固然出色,但是它所针对的问题,有很多燃油汽车解决,所谓的能源危机,只是一个未来的危机,并未实际发生在当下。而WhatsApp解决的问题——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庞大的客户群——却是实实在在的。内禀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必然一致。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作为一个内禀价值极高的行业,交换价值极低,它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或「未来问题」,并非「实际问题」和「当下问题」(当然,工程学中也有很多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换而言之,科研天生带有公共投入的性质,因为如果没有公共投入,这个行业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只能沦为贵族和有钱人的兴趣爱好。而公共投入决定了,科研人是不可能有高薪的。&br&&br&我写这段,是写给两类人看的。第一类人为科研工作者鸣不平,明明是为全人类谋福利,为什么收入这么不公。第二类人觉得科研工作者矫情,明明饿不死却老是充低收入群体。我的看法是,科研人的确是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但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这个价格非常地公平,无可抱怨。&br&&br&所以,你选择了科研,也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br&&br&&ul&&li&科研是什么&br&&/li&&/ul&&br&首先要明白的是,科研的骑士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以前几个人单枪匹马可以支撑起一个学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偶有所见,但基本上都是大集团军作战,尤其是所谓的「大科学」、「大项目」。典型如CERN,我现在工作的地方,ATLAS实验组和CMS实验组分别有三千人左右,随便写篇文章,作者名单比正文长的比比皆是。以至于诺贝尔奖在粒子物理实验(对撞机实验)领域基本是个笑话——根本没办法把一项杰出的工作浓缩到三个人头上。所以2013年物理学奖给了理论学家(但也名正言顺),规避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身处如此庞大的项目之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产业工人」感。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庞大项目中小小的一部分罢了,所谓的「全景图」(big picture),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做过科研的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实验科研,必须掌握一切细节和这些细节所针对的目的。从原理,到仪器的组成,到算法的实现,到每一行代码,到作图,到其反映的科学意义,等等等等。每多一个遗漏,就多了一份产生错误的潜在危险。科研需要极强的自洽和自我审查。但是身处大项目中,工作中所涉及的海量细节,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合理的时间内能掌握的。你所能做的,只能是依赖于集团军,依赖于别人的工作,然后做好你手头的事情,然后期望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把落下的部分,一点一点地吃回来。&b&科研,其实是一件有工序的、按部就班的事情&/b&,虽然它鼓励灵光一现,但那是建立在你熟练掌握全景图的基础上的。更多的灵光一现,不过是更好地实现某道工序的灵光,切勿产生自己有机会迸发出类似古典大师般灵感的浪漫期待。往往你会失望的。&br&&br&我知道其他学科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但是,随着学科的细化和探索的问题的复杂度的上升,这是一个趋势。请用全局的眼光看待这个陈述,我不排除个例。&br&&br&其次要明白的是,「科研」是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实际上各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使用的方法,都千差万别。实际上研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论的风格,对从业者影响很大。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并不重要。有些学科需要整天编程,有的需要纸笔演算,有的需要整天螺丝扳手,有的甚至要跑到荒郊野岭风餐露宿。你要明白你喜欢的东西,到底是问题本身还是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些方法很形式化(formal),有些是靠大量的编程模拟,有些则简直跟穷举一样简单粗暴。这些内禀的气质,一定会跟你本人的性格和口味产生契合,甚至影响你在这个领域呆下去的决心。&br&&br&所以,选择科研,哪怕是在某一个学科内选择科研的方向,要像选择工作和行业一样细心,别以为科研都一个样。&br&&br&&ul&&li&回到问题&br&&/li&&/ul&&br&我之所以写那么多跟问题关系不大的东西,是想厘清定义:我们到底讨论的「科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做过科研的相信明白定义明晰的重要性。&br&&br&其实我觉得,提问者对文章总结的三点都不太到位。我自己的总结如下:&br&&br&&ol&&li&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li&&li&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li&&li&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li&&li&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li&&/ol&&br&我一个一个分析。&br&&br&&i&1. 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i&&br&&br&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水岭,在于你有没有恋爱或结婚,有没有一个经济独立的小家庭。当你从单身变成有一个或几个想拼命保护的人时,你之前的观点甚至能被自己全部推翻。当然,也有些人本质上天生爱自己,或者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或者有甘愿奉献的家庭,或者能安心啃老。总之,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的家庭和经济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要为科研献身可以,但搞清楚这个「身」是你自己的,还是包括了老婆孩子父母的。&br&&br&博士后,几乎已经成为了走学术道路的科研人的标配。大部分人在找教职前,都会做一期到两期博士后,时间从一年到六年不等。少数领域如粒子物理,两期六年博后才是标配。这意味着从本科毕业到寻找教职,中间有个长达7到12年的培养周期。这是一段不短的人生。&br&&br&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的美国博士后生活图景。一个典型的博士后,领着税前$35,000 - $50,000 的年薪,绝对买不起房,只能租价格中等偏下的房子。这个收入是大学行政低级雇员(如教学秘书)的收入级别。博士后一般在28岁到40岁的年龄区间,大部分已婚,小部分已经有孩子。如果妻子不工作,这份收入绝对要领政府低保才能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好学区基本无缘,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能上公立(熟悉美国国情的都知道,大部分公立学校就是个坑,坑孩子的坑)。旅游只能穷游,车子基本二手。而最要命的是,博后的合同一般是一到三年,而且下家的位置并无规律可言,找到哪家是哪家,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家庭问题:夫妻两人面临长期两地分居,甚至是两大洲分居。业内通称为Two Body Problem。有家庭的人都明白,分居对夫妻感情和孩子的成长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准单亲家庭。要避免分居,只能是夫妻其中一方牺牲自己的事业,每两三年就连根拔起一次,孩子转学,房子重找,然后一切重来。这种居无定所的漂泊感,和收入所带来的拮据感,以及对家庭众多亏欠所带来的负罪感,无一不折磨着广大已婚博士后。就我所知道的这类家庭,往往都过得不是很幸福,离婚率很高。当然,单身率更高,无暇无精力使然。所以能坚持下来到tenure的,都不是一般人和一般家庭。&br&&br&至于欧洲粒子物理博士后,情况更惨。除了少部分富裕国家,大部分欧洲学校给博士后的行情是税前一个月2000欧元左右,福利保险另算。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税率和消费,这个钱仅仅够养活一个人,多一辆车都不行。所以找博后,大家还是挤破头往美国跑。&br&&br&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8b5e9627&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c8b5e9627& data-hash=&c8b5e9627& data-title=&@锡安& data-hovercard=&p$b$c8b5e9627&&@锡安&/a& 在评论中指出:&br&有一点与作者商榷:据我了解,在欧洲,2000欧的博后工资养两个人,甚至于一个小家庭,也是可能的。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欧洲社会的高福利政策,另一方面则和当地知识分子的传统消费观念有关。——注意,我在这里所指的“欧洲”,是以欧洲大陆主要城市(如巴黎、柏林、罗马、阿姆斯特丹等)为代表的地区;其生活水平无疑是较其他地区为高的。事实上,就我个人经验而言,2000欧在欧洲属于中低收入没错,但作者忽略了其社会中占比巨大的失业和低收入人群。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博士后的工资足以使其过上较为体面(但是绝对称不上富裕)的生活。&br&&br&你想想,同样是28到40岁,仍无一个稳定职位,生活没有稳定预期,家庭孩子跟着自己颠沛流离,而同龄同学历的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公司中层或者小老板了,家人孩子至少衣食无忧、教育尚佳、其乐融融。自己苦无所谓,但是带着家庭一起受苦,能不能过自己这一关?这种取舍,是十分令人痛苦的。&br&&br&稍微好一点的是科研雇员,他们往往受雇于一家固定的单位,但只是长期合同,并非永久职位,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如grant中断),仍然要面临下岗的威胁。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合同期限长一点的博士后。&br&&br&有人争论,别的行业也有这种现象。那问题就简单了:吃的苦一样多,收入却差至少一倍,少掉的这些收入,以及它所意味的给家人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你用来换了什么?它值得吗?它道德吗?&br&&br&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博士后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干脆不拿教职不恋爱不结婚,有的实质上是吃软饭(靠对方收入支撑家庭),有的把孩子扔给父母带,有的做科研外还搞搞投资,有的干脆quit。更多的,是隐忍下来,暂时不去思考未来,两个人苦苦支撑,也许守得云开见明月,也许撑到哪天算哪天。&br&&br&在这种长期的、慢性的压力下,我们慢慢学会了自嘲,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乐观。结局不一定是悲惨的,但过程绝对不轻松。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依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共同牺牲来帮你度过。只有你拿到永久职位或者在工业界找到工作,才是上岸的那一天。&br&&br&如果你觉得科研不应该是这样子,完全不介意低收入给你和家人带来的后果,坚持要做下去,那很好。如果你觉得科研对个人生活前景影响太大,想退出,那也很好。坚定要继续的,动摇要退出的,这对科研和科研人都有好处。我写到这里,目的不过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这条道路的代价是什么。至于愿不愿意付,以及怎么付,是你自己的事情。&br&&br&所以,&b&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b&&br&&br&&i&2. 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br&&/i&&br&供过于求这么显然,甚至都不用论证了,以至于有阴谋论者指出,「博士后」这个职位阶层的创建本身,就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的科研产出,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剥削。话固然极端了点,但看看事实就知道并不轻松。Katz教授指出&&i&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i&.&——注意,文章写于1999年;2014年的情况,还要惨烈得多。而且我坚信,Katz教授已经把博士后算作了&jobs&。具体的统计数据,如果是物理的,各位可以参考APS网站这个统计:&a href=&///?target=http%3A//www.aps.org/careers/statistic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tistical Data&i class=&icon-external&&&/i&&/a& 其中的每一个报告,都值得深入读一读,至少把表格看一遍,自己体会一下现状到底如何,我就不做分述了。总结起来就是,大部分拥有高等学位(硕士及以上)的人,最终拿到永久职位的比例非常小,最终大部分人都转去了工业界。「最终」的意思是博士后算作临时性过渡工作。如果你需要具体例子,我所在的CERN,绝大部分的博士后最终都去了工业界。&br&&br&很多人误解了教授在科研行业中的地位,继而误解了获得教授职位的难度。他们以教授的收入做判断,认为教授可以类比为工业界中的普通职员或者项目经理,都是本行业的中级职位。其实,做到教授级别,正确的类比是VP,甚至CEO。你可以去咨询公司问问,离职的教授愿意加入咨询公司的话,起薪是多少,职位是什么。从研究生到教授的职业道路,实质上就等同于你进入一家公司,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高管。这种类比才是恰当的。博士后拿不到永久教职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不可能每一个项目经理都可以变成VP;&b&糟糕就糟糕在科研行业的退出选项(exit option)不佳甚至极差,如果被淘汰,连转行都是个非常艰难的话题&/b&。因为你被训练的能力中,并不包含太多可以立即用于业界的技能,遑论管理能力。大家的转行,基本上都是各显神通,没有通用公式。&b&所谓科研的工作稳定,是以退出选项的低劣换来的,综合风险收益比一点也不比别的工作高。但必须指出,从事应用研究和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如果项目跟业界有很大联系,甚至资金直接来源于业界的,则不在此列。&/b&&br&&br&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职业道路,每一次毕业,每一个进阶,都会淘汰掉一大批人,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行,确实是位置不够——指责被淘汰的人能力不够是极其不公平的,这是一种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更进一步地,一旦你被淘汰,你面临的险境会比一般行业要严重,因为你的退出选项完全依赖于你个人的积累、人脉和能力,&b&行业能带给你的帮助非常少。&/b&&br&&br&有人有不同观点,指出他们看到的情况没那么惨淡,很多人出路都不错。我提醒两点,&b&第一,注意幸存者偏差,不要看到将军凯旋就觉得打仗原来也不难。第二,不同领域不可一概而论。&/b&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被命运眷顾的一方。&br&&br&所以,&b&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b&&br&&br&&i&3. 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br&4. 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i&&br&&br&&br&3和4关联较大,我连着一起讲了。开宗明义,从博士后往上,科研的工作自由度仍然是最大的行业之一。tenure后,学术上的自由是绝对的,理论上一个物理系教授跑去研究佛学都不会有人管。所有的「不自由」,都来源于同辈压力和理想追求。当你tenure后,体制不会逼迫你去做这些事情。以下讨论是基于这个前提。&br&&br&其次要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钱的,做大事要的是大钱。科研用的钱,除了仪器设备差旅费,绝大部分是用来发工资给招来的人的,也就是人力成本(国内的一个恶劣风气就是忽视人力成本)。除了比拼个人能力的少数方向(纯数学或纯理论研究),搞不来钱的后果,是招不到人干活,你的研究就会举步维艰,然后落败于同方向的竞争者,然后更搞不来钱,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取决于你在哪个学科。有的学科不差钱,想做什么做什么。有的学科捉襟见肘,非但博士后,连PI都只能抱大腿才有肉吃。&br&&br&站在PI的角度,他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实不是科研。作为PI,他对他手下的研究人员负责,因为非永久职位(博士后、research scientist等),是严重依赖于专项基金(grant)的。因为他们不是学校雇员,本质上,是为了做某个项目而招进来的长期合同工。PI的首要工作,是保住grant,以及争取新的grant,否则grant一断,这些人就得立刻卷铺盖或者找下家。PI是这些人的衣食父母,责任重大。人多,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能做的事情就多,做出来也快,拿到grant的几率就高。丢失一个grant,几乎可以算是一次重大职业事故,不仅别人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下一次申请变得困难,连别人来投奔你都要三思一下。可想而知PI的压力有多大。大学招收永久教职时,取得grant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所以PI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写grant proposal,马虎不得。有的PI想做的项目拿钱难度极大,为了自己的科研理想,只好做着另一个能拿钱的项目(俗称吃饭项目),然后用得来的钱招人养人,然后再带着这帮人做前一个。而项目做完还远远不算完,还有个流程叫「验收」。你做完了,有什么成果?发了几篇文章?评价如何?做出了什么可以量化的贡献?培养了几个博士?这些都要在长篇累牍的报告和评估检查中不停地提起——千万别嫌麻烦,声音不够大的结果,就是下次没奶吃。而做项目过程中的资金分配和记账,人员调动,寻求合作,哪个不需要亲力亲为?这么一算,你有多少时间留给科研?所以成为PI后,还能保持高产的,都是超人。这些人的能力,个个都是中小公司CEO级的。&br&&br&站在非PI的角度,grant对你的科研兴趣的影响甚至在你挑选PI前就已经显现:你感兴趣的方向的PI,可能根本没有钱,也就招不起你。而有的PI可以做你感兴趣的方向,但是为了吃饭,你必须同时做吃饭项目。如果PI兴趣转移,或者grant断了,总之你不得不找下家时,并非所有你感兴趣的地方都恰好需要招人的。为了生存,你只能不停地做相关的东西,说无关吧也有关,说有关吧又关系不大。就这么吊在半空。当然,还是有很多人能找到感兴趣又有钱的项目的,但在招人面前也要面临一种竞争:有人对这个项目也感兴趣,而且起步比你早,做得比你好。所以所谓的兴趣,也带有妥协,大多数人都会做好几个方向的,一是兴趣分散,二也是备好退路。&br&&br&而把给钱的人称为「资助者」还是「分配者」,我觉得意义不大,文字游戏而已。本质上这是一场市场竞争:资源有限,谁做的项目有前景,谁做的工作(一旦实现)意义重大,谁提出的项目能带来行业影响力,谁过往的成功率高,都成了参考标准。刚入行的小PI,或者做交叉项目的PI,或者竞争惨烈学科的PI,很多在申grant时只能依附于大组、大项目,以联合申请人(Co-PI)的身份去搞钱。所谓的「学阀」就是这么产生的,中国美国都是。在科学界外,这是科学共同体跟国会的斗争。在科学界内部,就算是一个学科内部,比拼的就是行业影响力,尤其是领头人物的影响力,玩的就是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里面的水很深。&br&&br&以粒子物理为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不怎么好看。&br&远的有1990年,SSC(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超导超级对撞机)事件,堪称美国粒子物理衰落起点。SSC的设计指标非常高,你知道现在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设计对撞能量是14 TeV,而SSC设计的对撞能量是40 TeV,如果建成,那么发现Higgs就没CERN什么事了。但是在花了2亿美元挖地道挖了1/4的时候,国会决定中断资金,把钱投入ISS(国际空间站)。此事的直接结果是大量科学家失业,不得不转行,同时世界粒子物理的中心,也从美国转移到了欧洲。用我们系一位泰斗级教授的话来说,此事标志着&America decides not to be the No.1 in this field&痛心疾首溢于言表。&br&近的有费米国家实验室的Tevatron加速器关闭,同样大批人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原来不擅长的项目。为什么关闭?因为经济不好,资金有限,欧洲有比你更高能量对撞机的情况下,没理由支持你,你们想继续的都去欧洲,不想去就做别的。为什么欧洲有更牛的对撞机?不好意思,当年你们的大杀器被我砍了……你看,这江湖就是这么恩怨情仇。&br&&br&&b&但是我必须强调,每一个领域的情况都千差万别&/b&。有的领域未必如此。你要自己去调查,不要以偏概全。&br&&br&&b&我还必须强调,有的人就是适合这个行业&/b&,做得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做科研多少是需要有点耐心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到问题慢慢解决,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一个一个坎迈过去,这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磨练的。剩下的,真的是天赋异禀,祖师爷赏饭吃。&br&&br&&ul&&li&为什么有人说科研是有钱人玩的&/li&&/ul&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前面我说过,科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带有公共投入属性。&br&现代科学的特点就是需要高投入,因为只有高投入才能把最重要的资产——人才——留住,只有高投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别无他途。骑士时代打仗可以自己出钱置办盔甲兵器,而集团军作战,是需要整个国家的财政在后面做支撑的。既不能乱花纳税人的钱,又要开出足够的条件留住人,这考验的是各个政府科研管理者的良心和智慧。哪怕你辩解说我做的是理论研究,有没有资助都可以开展,那在同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你需不需要开会?总需要差旅费的吧?&br&&br&所以,正确的说法是,&b&科研是耐得住长期中低收入的人和家庭玩的&/b&。你不需要折腾自己的钱,你的收入虽然不足以完全支撑一家的体面生活,但也不至于饥寒交迫,如果另一半有支持,那也算是个小康之家。虽然居无定所,但一张稳定的餐桌还是有的。除此之外,如果你想得到更多,那得自己想办法。如果你的志向非常远大,而现实又不是那么如意,你可能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自私,把家庭(夫妻、孩子、父母)置于第二位的自私。&br&&br&&ul&&li&不算总结的总结&/li&&/ul&为什么现代科研变成了这样子?其实也没有什么,这说明它成熟了,从小作坊变成了大工业。只要研究的问题在演化,变得更深更难,科研早晚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没什么可感慨的。&br&&br&我不想再说科研的好处和坏处了,都是些老生常谈。说点别的。&br&&br&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因为公共投入,这项以前的贵族游戏,变得触手可及,寻常百姓,只要智力正常,努力学习,肯于钻研,就能在这个行业中谋生。这种参与程度,前所未有地推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br&&br&但放开这个宏大叙事,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科研人迅速白菜化的时代。人才的供过于求,不仅降低了从业人员的生活水准,影响到了职业前景,甚至开始反作用于准从业人员了(比如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这好比IT业。产业的飞速发展,让人看到其中的无限机会,而且只要愿意,你仿佛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但这个庞大而繁荣的产业,其从业者既有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这类行业翘楚,也有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的富士康工人。中间夹着的,还有很多码农、经理、美工、小老板。这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想进来,形成一个动态平衡。&br&&br&惨淡吗?风光吗?我不置可否。你所选择的,你自己承担。就像「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句话,有的人盯着的是「功成」,有的人想的是自己会不会是那个「枯」。你只能找自己学科或方向的行业报告、行业统计来看,了解一线从业者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最终去向,调查你要做的工作的本质、目标、方法,调查你的职业方向有什么退出选项,尤其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仔细权衡,或者全然不顾,然后做出一个决定,然后坚定地执行,直到成功或者失败。但成败的节点是没人告诉你的,你得自己思索,设下底线或目标,然后执行,就像你所从事的工作一样。这跟从事其他行业没什么分别。&br&&br&&b&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b&&br&&br&而从事科研的你,前路通向扎克伯格还是富士康小工呢?慢慢咀嚼这句话吧。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个问题是我这几年思考较多的,题目中的文章甚至在我本科毕业前就读过多遍,如今再次看到相关讨论,感慨万千。 我想把我这两三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整理一遍,供各位参考。答案免不了有主观成分,希望各位聚焦在事实部分,不要纠结于观点部分。每…
&img src=&/v2-17efcdb7f1eb08b53bba4cddf93a043a_b.png& data-rawwidth=&1040& data-rawheight=&10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0& data-original=&/v2-17efcdb7f1eb08b53bba4cddf93a043a_r.png&&E绅士我也用了3年了,但是E绅士的用户都知道,E绅士并没有什么按收藏排序之类的功能,导致平时就只能翻来翻去刷些老物。所以我萌生了写一个E绅士爬虫,获取E绅士所有本子数据的想法。&p&我自学python已经一年了,期间写过不少玩具程序,玩具爬虫也写过几个,这次对E绅士的爬虫差不多算是这一年里写过最大的python程序了(虽然回头去看程序一点也不python)。暂时可能不怎么碰python了,因为一年后要找工作要吃饭,相比之下还是JAVA比较好找工作。&/p&&h2&什么是E绅士?&/h2&&p&不,我&b&不是&/b&来开车的,我也&b&不是&/b&来安利E绅士的,我接下来要讲的所有东西都没&b&不会&/b&提到E绅士具体是什么,当然E绅士的地址也是打了码的,要是有摸到E绅士去的人一定和我无关。&/p&&p&E绅士的第一个本子的上传时间是 02:41,到现在已经马上要十年了,十年来,E绅士的本子数量从0增长到了48W(由于我懒,所以没有补上新增的1W本数据)。虽然跟正统互联网公司动辄几千万上亿条的数据比起来,47W条数据简直不值一提,但这是我的世界观里,了解各国死宅最有效的办法了。&/p&&p&你问我了解各国死宅有什么用?没啥用,我也不卖飞机杯,我也不卖小薄本,兴趣使然罢了。&/p&&h2&下面正题&/h2&&p&&img src=&/v2-119bef007d4ae4bd33cb76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119bef007d4ae4bd33cb76_r.jpg&&注意:我的数学分析能力大概是停留在大二的概率学的前几节课,所以什么回归、协同过滤之类的一律没有。仅仅只是罗列数据,各位看个高兴即可。&/p&&p&&b&(更新:鉴于评论区里有不少说我没统计EX绅士所以lolicon等标签不够高的,这里说明一下,虽然标题是E绅士大数据分析,但数据是包含EX绅士的,EX绅士也是E绅士的一部分嘛)&/b&&/p&&img src=&/v2-d67cdf203adc5fda747024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d67cdf203adc5fda747024_r.jpg&&&p&这些问题确实是我思考过的问题。我依然记得我在萌二期也认为劳模是亚丝娜,后来改口说劳模是明日香,但这次的大数据却结结实实的打了我的脸。&/p&&br&&p&&b&1. 逛E绅士的都是哪些国家的人?&/b&&/p&&p&&img src=&/v2-92bb624f92ea8d55f7ea1b9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92bb624f92ea8d55f7ea1b9_r.jpg&&E绅士上的语种TAG共有35个:日语、英语、中文、韩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法语、葡萄牙语、泰语、意大利语、德语、越南语、波兰语、匈牙利语、印度尼西亚语、荷兰语、捷克语、乌克兰语、芬兰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他加禄语、希腊语、瑞典语、罗马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世界语、孟加拉语、克罗地亚、丹麦语、爱沙尼亚语、挪威语、加泰罗尼亚语、拉丁语、斯洛伐克语。&br&&/p&&p&再算上一个无语种TAG(N/A,一般在某些无法确定国家归属的杂图包中出现),占比为20%,一共36个TAG。其中&b&日语最多&/b&,20W本,接近E绅士所有本子数量的一半;再次是&b&英语&/b&,占比为15%。&/p&&p&之后就是&b&中文&/b&(占比7%)、&b&韩语&/b&(占比5%)等,从左侧的面积图可以看出,E绅士本子的语种分布两级分化及其明显,后面的许多语种都只有十本左右甚至只有一两本。&/p&&p&在把本子数乘上收藏数加权处理后,英语开始异军突起。&/p&&p&&b&结论&/b&:英语国家,或者说欧美人仍然是E绅士主力用户(虽然国人确实越来越多)。另外E绅士确实是以日系ACG为主的同人站,而非那个绿绿的WESTERN。&/p&&br&&p&&b&2. 谁是劳模?&/b&&/p&&br&&p&&img src=&/v2-acd4a709eb6d0a8ddfc93c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acd4a709eb6d0a8ddfc93c_r.jpg&&&br&如图所示,劳模是红白,但最受欢迎的角色并不是,而是——提督???&/p&&p&反正当时一行SQL语句敲下去之后我是一脸懵逼的:Teitoku?这什么鬼?拼了几下没拼出来(舰C前年夏活已脱坑),输到百度后:&/p&&p&&img src=&/v2-ba2efff6fa5905edbf94ae5abd6ff30b_b.pn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1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W*****B,这什么鬼?两秒后,我反应过来确实没毛病。舰C的本子这几年处于上升期,而这几年E绅士的用户也处于上升期,两者叠加的结果就是舰C的总收藏数最多,相应的,“提督”这个角色标签的收藏数上升也是极快。&/p&&p&车万现在在数量上还能压过舰C也只是吃老本了,近几届COMIC的统计结果都是舰C本要多于车万本&/p&&p&&b&结论&/b&:车万大法已过气,舰C强无敌。劳模就是你,提督。&/p&&br&&br&&b&3.E绅士收藏分布&/b&&img src=&/v2-e9fdee864ab612fc246e48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e9fdee864ab612fc246e48_r.jpg&&&br&&p&与语种分布一样,仍然是长尾效应及其严重,后方的高收藏值的分布全是个位数甚至0,虽然最高的收藏到达了8231次(现在已经8331次了),但绝大部分本子仍然是300收藏以下。&/p&&p&单独抽取某种语种的收藏分布依然是这样。&/p&&p&&b&结论&/b&:死宅们众口难调&br&&/p&&br&&p&&b&4.用户活跃偏向&/b&&/p&&img src=&/v2-c5f188dde7f66d100e8d0c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c5f188dde7f66d100e8d0c_r.jpg&&&br&&p&由于E绅士仍然是以日系ACG作为主导,所以角色、画师、原作的TAG大部分仍然是日本的罗马音TAG。而杂项TAG、女性TAG、男性TAG则不受这种影响(倒不如说遍地欧美俚语黑话)。&/p&&p&英语语种贡献的项TAG、女性TAG、男性TAG占各项总和的比例基本相同,而到了角色、画师、原作的TAG时,占比立刻下降。而中文则是各项稳定的10%占比。&br&&/p&&p&&b&结论&/b&:欧美死宅里偏日本ACG文化的程度不如我国死宅严重。&/p&&br&&p&&b&5.各国死宅对本子的偏好&/b&&/p&&img src=&/v2-7ca45fd2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7ca45fd2_r.jpg&&&p&我统计了杂项TAG里在中、日、英三国语种收藏里出现的频率乘收藏加权值,每种语言取最高的前20个(杂项TAG有3W多个),其中大部分是相同的,但各国死宅还是有各国死宅的口味,所以也有不相同的部分。&/p&&p&翻译我就不翻了,真会被爆破的,不说知乎人均英语水平如何,起码基础的搜索的能力应该是有的。&/p&&p&&b&结论&/b&:没有,说结论就必然要翻译TAG,所以没有。&/p&&br&&p&&b&6.各国死宅对女角色属性的偏好&/b&&br&&/p&&img src=&/v2-bdb1e734c1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bdb1e734c1_r.jpg&&&br&&p&仍然是没有中文,因为女角色属性这边是更加的和谐词乱舞,不过倒是可以提几个不那么和谐的。&/p&&p&中日英三语系的死宅都对巨乳和长筒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顺便:我站贫乳),在三个语系里都是分别排第一第二;中日死宅对萝莉的执念在欧美之上。(之后的作品收藏排行也体现了这点);另外中午TAG里有一个连裤袜,其他两个语系的前20里没有这个TAG。&/p&&p&再多的分析没了,本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死宅讲个鬼的仁智),而且我怕被爆破。&/p&&p&&b&结论&/b&:......&/p&&br&&p&&b&7.各国死宅对男角色属性的偏好&/b&&br&&/p&&img src=&/v2-04d5ddf3f675e7a6bb10e1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04d5ddf3f675e7a6bb10e1_r.jpg&&&br&&p&查男性TAG时我的眼睛受到了巨额的污染,所以....我不做任何解释,你们可以自己去搜搜试试,对了shotacon是正太的意思。&/p&&p&&b&结论&/b&:呕~~~&/p&&br&&p&&b&8.那些受人热爱的画师们&/b&&br&&/p&&img src=&/v2-baaee5cf36731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baaee5cf36731_r.jpg&&&br&&p&显然的,各国死宅对画师的分歧体现了他们的不同的兴趣。&/p&&p&.(由于统计方法的问题,那些以在商业杂志上投稿为生的画师会很占便宜,COMIC一年两次,杂志一月或几月一次,另外还有概率被单独发出来,导致重复计算收藏数)&/p&&p&日语类目下的前几个其实我都没听过,一直到水龙敬我才开始认识名字,另外水龙敬吊打全场,是唯一一个三个榜都上了的,另外,被收藏次数最多的画师也是他。&/p&&p&英语类目下的有好几个偏写实的或重口的画师:水龙敬、师走の翁、朝凪等。另外水龙敬拿第一毫不意外。从柚木N能上榜来看,欧美死宅的姐控情节也很严重,其实从之前的杂项TAG里就能看出点端倪,以及之后的作品排行也能看出姐控情节。另:柚木N的N是NTR的N!&/p&&br&中文类目下一堆熟悉的名字我就不点评了...我什么都不知道&br&&p&&b&9. 哪些ACG作品的本子比较多?&/b&&/p&&img src=&/v2-2aa73c8ab5f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2aa73c8ab5f_r.jpg&&&br&&p&东方无疑问的霸榜,烂船也有三磅钉,这么多年三大同人之首的交椅坐下来是不白坐的。&/p&&p&日文本里面出现了彩虹小马我是很意外的,原来小马的毒性已经传到11区了是么....&/p&&p&英语本排行里出现了唯一一个基番(不撕基番定义):Free,要么是欧美女权发展程度高亚洲国家的结果,要么是...欧洲gay比亚洲多...&/p&&p&中文本里出现了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嗯,一群萝莉控,另外中文舰C的本子马上要超过东方。而日英却仍然差的远。从侧面反映出最近几年我国ACG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加入的新人自然而然的开始跳最新的坑,超过过气车万指日可待。某不可描述的视频站和一众资本的推波助澜对这几年“二次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功不可没。&/p&&br&&p&&b&10. 哪些ACG作品的本子比较受欢迎?&/b&&br&&/p&&img src=&/v2-0ba2fed37fa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0ba2fed37fa_r.jpg&&&br&&p&在收藏榜上,车万过气的本质彻底暴露无疑,只剩下欧美还没被爆了,也只是几届COMIC的时间问题了。&/p&&p&日语榜上,英雄联盟和守望先锋能上榜让我略感意外,因为这是个收藏总和榜,短时间把收藏数冲这么高是非常难的。另外碧蓝幻想的战力略强,最近经常看到碧蓝本(超好用就是了)。&/p&&p&欧美的妹控们把俺妹推到了榜单上,另外EVA在欧美的人气似乎也没有传说中那么高,除非是那种完全没法画本的动画,不然本子数量和质量基本就是和人气挂钩的,显然EVA的本子数量并没有吊打其他作品十条街。&/p&&p&至于中文榜的SAO、甘城、食戟之灵、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嗯,没毛病,很复合我对中国死宅的认识,顺便甘城的本子超好用。&/p&&br&&p&&b&11.谁才是真正的劳模?&/b&&br&&/p&&img src=&/v2-d348bc1cfb526cabfd1f01c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d348bc1cfb526cabfd1f01c_r.jpg&&&br&&br&&p&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结论了,论被收藏数:是提督(对,就是你),论本子数量,也排不上明日香、亚丝娜什么的,红白的巫女——博丽灵梦才是真·劳模。&/p&&p&由于东方本长达十年的数量制霸,导致三个榜单上都是东方人物占很大一部分,不过相对的,在东方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现在,东方人物所占比例月底就证明这个语种的用户群体在E绅士上活跃的时间越晚。&/p&&p&高坂京介、结城梨斗、碇真嗣这几位出现在劳模榜上也不奇怪(男劳模没毛病)&/p&&br&&p&&b&12. 谁的本子最受欢迎&/b&&/p&&img src=&/v2-44e73ca2a370cfac6e701c49b5dc1615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44e73ca2a370cfac6e701c49b5dc1615_r.jpg&&&br&&br&&p&看了前面几页的反正应该知道了,肯定又是提督没跑了,然后第二是制作人,嗯,没毛病。&/p&&p&日文榜单:舰C、车万、初代邪教、过气偶像、冷饭1、冷饭2...&/p&&p&英文榜单:舰C、车万、火影、垃圾君、冷饭1、妹控系列..&/p&&p&中文榜单:舰C、现代邪教、初代邪教...&/p&&p&各位别对号入座...&/p&&br&&p&&b&13. 那个瞎狗眼的WESTERN分区嘛时候完?&/b&&/p&&img src=&/v2-9eca586f9ee2b146bc9f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9eca586f9ee2b146bc9f_r.jpg&&&br&&p&从数量、收藏、评分的占比上来看,WESTERN系列的比例一直不高,加上近几年第三世界的人民开始涌入E绅士,是不是WESTERN吃枣药丸呢?&br&&/p&&p&并不!&/p&&p&右边的表是WESTERN的数量、收藏、评分的增长率和E绅士本子的本底增长率的比较。WESTERN系列的数量、收藏、评分的增长率一直高于E绅士本子的本地增长率,并且在最近还出现了大的抬头趋势,也就是说,这个系列不仅没有药丸,似乎还会发展的更好。&/p&&p&反正可以屏蔽,不看就是了。&/p&&br&&p&&b&最重要的问题:E绅士上还有些啥好用的本子?&/b&&/p&&p&&img src=&/v2-10bd3d221e688f23d0b415d8_b.jpg& data-rawwidth=&3508&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8& data-original=&/v2-10bd3d221e688f23d0b415d8_r.jpg&&但是这个车我&b&不开&/b&,这是(伪)大数据文章,并不是开车,所以没有。&/p&&p&按照知乎很多专栏的尿性,这时候会上个二维码,说扫二维码就能拿列表,然后引流到公众号或者什么别的地方。&/p&&p&不,我没有二维码,因为我没有公众号,虽然我有博客但是里面只有几篇去年的文章所以我也不引流。总之就是不引流。&/p&&p&准确的来讲是不会在知乎发列表就是了。&/p&&p&这个爬虫的项目地址:&a href=&/?target=https%3A///shuiqukeyou/E-HentaiCrawle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HentaiCrawler-Github&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已重构完毕)&/p&&br&&p&——————————更新——————————&/p&&p&&b&关于车万的非H本的比例:&/b&&/p&&p&有人觉得车万这么高是因为非红字本多,但是我们都懂,摸到E绅士上的人有几个会好好看非红字本的?&/p&&p&那么车万的红字本和非红字本的比例到底是怎样的?&/p&&p&车万红字本数量:13515&/p&&p&车万Non-h本数量:9020&/p&&p&数量上似乎勉强五五开(其实六四开)&/p&&p&但是各位应该都懂自己上E绅士的初衷是什么,那么上E绅士好好看非红字本的有多少呢?&/p&&p&车万红字本总收藏次数、评分总次数:8636&/p&&p&车万Non-h本总收藏次数、评分总次数:9&/p&&p&(以上数据截止3月9日,对,我重构项目之后把新增的1W多本又爬了一遍)&/p&&br&&p&所以结论你们清楚了。&/p&
E绅士我也用了3年了,但是E绅士的用户都知道,E绅士并没有什么按收藏排序之类的功能,导致平时就只能翻来翻去刷些老物。所以我萌生了写一个E绅士爬虫,获取E绅士所有本子数据的想法。我自学python已经一年了,期间写过不少玩具程序,玩具爬虫也写过几个,这…
对题目中提到的“冰山算法”,我刚好有一些了解,可以给大家讲讲。很多人对“量化交易”的理解实在太过片面,基本上把它等同于生钱工具,我不赞同这种观点。交易首先是交易本身,有它自身的经济学意义,忽略这一点而单纯把它看成使钱增值的数字游戏,很容易就会迷失本心。&br&&br&我也不认为算法本身有什么稀奇,再好的算法也是死的,真正的核心价值一定是掌握和使用算法的人。实际上我讲的东西也都是公开的信息,但是即便了解了技术细节,能真正做好的人也寥寥无几。&br&&br&希望这个回答可以让你对量化和高频交易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br&&br&~~~~~~~~~~~~~~~~~~&br&&br&首先我相信不少人概念里的高频交易还是这个样子的:&br&&img src=&/0320bbc08c1d67dc51c721e4fa40023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但对高频交易来说,这种信息是非常粗糙的。所以这里先要对不熟悉背景的同学介绍一下什么叫做Order Book。现在主流的交易所一般都使用Order Book进行交易,交易所在内部的Order Book上记录所有买家和卖家的报价,比如像这样:&br&&img src=&/e508ba3ad4d62e90f054d9_b.jpg& data-rawwidth=&387& data-rawheight=&2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7&&&br&&br&Bid表示买家,Offer表示卖家,这张报价单表示买卖双方发出的所有报价单(Limit Order)。这张表才是高频交易最关心的信息。任意时刻,买家的出价总是低于卖家(比如这里的98对101)。所以报价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只有报价是不会有任何成交的。&br&&br&什么时候会产生交易呢?有两种情况,第一是任一方发出市价单(Market Order),比如一个买家发出一张单量为10的市价单,就可以买到卖方在101价格上挂的10份,这个交易成功之后,Order Book会变成这样:&br&&img src=&/fbcbb09cf0668_b.jpg& data-rawwidth=&387& data-rawheight=&2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7&&&br&第二是发出一个价格等于对方最优报价的限价单,也会产生和上述情况相同的结果。&br&&br&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真正的Order Book只存在于交易所内部,所有交易都在交易所内完成,但是交易所会把每笔报价和市价单都转发给所有人,所以所有的买家和卖家都可以自己维护一个同样的数据结构,相当于交易所Order Book的镜像。通过跟踪分析自己手里这份的镜像变化,来制定交易策略,是高频交易算法的核心思想。&br&&br&~~~~~~~~~~~~~~~~~~&br&&br&基础知识介绍完毕,下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采用一种更形象的方式来表示Order Book:&br&&img src=&/31dc04dbf4f52ca7af44b03c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1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31dc04dbf4f52ca7af44b03c_r.jpg&&&br&这张图对应文章开始时的那个Order Book,应该可以明白地看出,横轴表示价格,纵轴表示订单量,绿色表示买家,红四表示卖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本篇讨论的主题:冰山订单。&br&&br&通过上述基本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交易所内的交易数据是完全公开的,市场上任意时刻,有谁想要买/卖多少,所有人一目了然,没有任何秘密。这样做本身是有经济学意义的,因为只有展示出买卖的需求,才会吸引潜在的商家来交易,所以&b&在市场上一定程度的公开自己的需求是必要的&/b&。但这样同时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一旦有某个人想要大量买/卖,他所发出的巨额限价单会直接展示给所有人。比如一个买家挂出巨额买单后,Order Book会像这样:&br&&img src=&/ab980cdba9d438bfbfa57fc311f3efb2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1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ab980cdba9d438bfbfa57fc311f3efb2_r.jpg&&&br&这对他非常不利,因为所有人都会利用这个信息来跟他做对。大家会判断,现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压,于是会出现一大批为了赚钱而冲进来的人抢购,价格会快速上升,这样原来这个人可以在98这个价位买到的东西,很快就变得要在更高的价位上才能买到。这种情况,那些后来的人做的就是&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ront_runn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ont running&i class=&icon-external&&&/i&&/a&,而原来的那个人则面对&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dverse_selec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逆向选择风险&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交易所提供了一种针对性的工具,就是所谓的冰山订单(Iceberg Order)。这种订单可以很大,但只有一小部分是公开出来的,大部分则隐藏起来,除了交易所和发单者本人谁也看不到,真的像一座“冰山”一样。比如像这样:&br&&img src=&/898a440c4fccaa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2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898a440c4fccaa_r.jpg&&&br&灰色的部分就是冰山订单隐藏的部分。这样,只有当有对应隐藏量的交易发生时,交易所才会通知其他人,就避免了别人利用显示订单的信息来做&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ront_runn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ont running&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冰山订单虽然保护了发单者的利益,但是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来说却又变成了一种不公平的规则。那些有真实的交易需求的参与者,会因为对局势的误判而损失惨重。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如何发现市场上的冰山订单?&br&&br&首先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有的时候,冰山订单是挂在最优买价和卖价之间(spread),像这样:&br&&img src=&/b8e9efaf2e1fac55516f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2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b8e9efaf2e1fac55516f_r.jpg&&&br&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探测方法,即发一个最小额度的限价单在spread里,紧跟着取消这个订单。比如这个例子中,发出一个卖价为99的限价单然后取消。因为这个价格本身对不上显式的买价(98),如果没有冰山单的存在,一定不会成交。但有冰山单的情况下,一旦交易所收到这个卖单,会立刻成交冰山单中对应的量,而之后的取消指令就无效了。这样,以一种微小的成本,就可以发现市场中隐藏着的订单。事实上,的确有人会做这种事情,频繁的发单然后取消,在最优价差之间形成一种高频扰动,用来探测隐藏单。&br&&br&为了应对这种扰动探测,大家一般都不会直接挂单在spread里。而是会像之前那样和普通的限价单挂在一起,这样发生交易之后,你就很难推测消耗掉的究竟是正常的限价单,还是冰山订单。那么应该怎么做呢?&br&&br&首先有一个直接的思路。冰山订单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挂单人对市场情况的解读,认为有必要使用冰山订单而做出的判断。需要强调的是,使用冰山订单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因为你隐藏了真实的需求,在屏蔽掉潜在的攻击者的同时,也屏蔽掉了真正的交易者!而且会使得成交时间显著增加--因为没人知道你想买/卖这么多,你只能慢慢等待对手盘的出现。所以当有人下决定发出冰山订单的时候,也会有对市场情况的考虑,只有合适的时机才会做这种选择。&br&&br&什么是合适的时机?有一些数据应该是相关的,比如买卖价差spread,买单量对卖单量的比值等。对这些数据,你可以在历史数据上做回归分析,建立起他们和冰山订单之间的线性/非线性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出来的这个模型,就可以作为你在实时交易时使用的冰山订单探测器。这是 &a href=&///?target=http%3A//www.tinbergen.nl/%7Esofie2012/papers/HautschHuang2012.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arket: Identifying and Analyzing Hidden Order Placements&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篇论文使用的方法。&br&&br&基本模型可以定义为:F(spread,bidSize/offerSize,……) = Probability(Iceberg)&br&&br&如果你想玩高深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HMM,SVM,神经网络之类的高级模型,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通过盘口分析计算存在冰山订单的概率。&br&&br&~~~~~~~~~~~~~~~~~~&br&&br&上面说的这个方法,看起来很高级,实际效果如何呢?我想大家也看出来了,这种建模不是很精确。作为事后分析手段用来说明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冰山订单还不错,但是作为实时交易的探测器就不是很放心。因为使用的信息太模糊了,而且说到底建模的对象只是一种相关性,没有什么保证冰山订单的发送者一定是按照这个逻辑出牌的。&br&&br&所以接下来介绍的,才是真正具有高频玩家神采的方法,来自 &a href=&///?target=http%3A///doi/abs/10.3905/jot..068%23sthash.rg6lIM8a.dpb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rediction of Hidden Liquidity in the Limit Order Book of GLOBEX Futures&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篇论文。&br&&br&~~~~~~~~~~~~~~~~~~&br&&br&高频世界里,有一条永恒的建模准则值得铭记:先看数据再建模。如果你看了上面的介绍就开始天马行空的思考数学模型,那基本上是死路一条。我见过很多年轻人,特别有热情,一上来就开始做数学定义,然后推导偏微分方程,数学公式写满一摞纸,最后一接触数据才发现模型根本行不通,这是非常遗憾的。&br&&br&而看了数据的人会怎么样呢?他很可能会发现,对于冰山订单的处理,交易所的规则是非常值得寻味的。有的交易所是这样做的:一个冰山订单包含两个参数,V表示订单总量,p表示公开显示的量。比如V=100,p=10的冰山单,实际上隐藏的量是90。如果有针对这个订单的交易发生,比如交易量10,交易所会顺序发出三条信息:&br&&ol&&li&成交10&/li&&li&Order Book的Top bid size -10&/li&&li&新Bid +10&/li&&/ol&这三条信息一定会连续出现,并且第三条和第一条的时差dt很小。这样做的原因是尽管冰山订单存在隐藏量,但是每次的交易只能对显示出的量(p)发生,p被消耗掉以后,才会从剩余的隐藏量中翻新出一分新的p量。这样,每个人从交易所收到的信息仍然可以在逻辑上正确的更新Order Book,就好像冰山订单并不存在一样。&br&&br&因此,一旦在数据中观察到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非常有把握的判定市场中存在冰山订单,并且连p的值都可以确定!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V的值,即判断这个冰山订单的剩余存量有多少?&br&&br&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没法精确求解,因为V和p都是由下单人自己决定的,可以是任意值。但可以从两点考虑:第一,两个值都是整数;第二,人类不是完美的随机数生成器,下决定会遵循一定规律。&br&&br&从这两点出发,可以对V和p建立概率模型,即计算一个给定的(V,p)值组合出现的概率是多少?这里不去深入探讨数学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原文。简单说,可以在历史数据上通过kernel estimation技术来估算他们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形状。顺带一提,如果你亲手编写过这种估算程序,就会理解我为什么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 Quant 需要什么样的编程水平?&/a&”这个答案中如此强调编程的重要性。在数据上估算出来的概率密度函数可能会是这样的:&br&&img src=&/fb5ec7fd15b695_b.jpg& data-rawwidth=&825& data-rawheight=&5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5& data-original=&/fb5ec7fd15b695_r.jpg&&&br&这样,当你在实时数据中观测到一个p的值时,就可以得出对应的V值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即上图的一个切面,比如(p = 8):&br&&img src=&/13e890f9cc1d8ecbd6a78ed8f38044e8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13e890f9cc1d8ecbd6a78ed8f38044e8_r.jpg&&&br&接下来显然就很容易计算V最可能是什么值了。这条函数曲线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你动态评估剩余存量,比如当你观察到已经有5份p被消耗掉,即可推出V&=40,由上图即可推出新的V值和剩余存量(V-5p)。&br&&br&综上,算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在实时数据中监测短时间内连续出现的三条相关记录判断冰山订单的存在,而对冰山订单的量化则通过由历史数据训练出的概率模型来完成。&br&&br&相信你也会看出,这种算法并不是什么作弊神器。它只是利用市场上的公开数据所做的一种推测。而且这个推测也仅仅是基于概率的,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一种参考。它对做市商这种流动性提供者很有意义,可以使他们避免因为对局势的误判而遭受损失。但如果你想用它来作为一种攻击手段,觉得自己能发现隐藏大单而去Front run,那实在是很不明智的选择。&br&&br&最后,这种算法也只是针对特定的交易所。其他的交易所也许不会采用同样的冰山订单处理方式。所以真正有价值的是这种从实际数据出发的建模思路,具体的算法并不值钱。&br&&br&~~~~~~~~~~~~~~~~~~&br&&br&这个小算法给你展示了高频交易领域的“冰山一角”。它看起来也许不算很复杂,但是我却很喜欢。因为它清晰地展示了什么叫做先有思路,再有量化。因为有“冰山订单”这样一个从经济学基本的供需关系出发的真实需求,通过分析实际数据找到一丝线索,最后通过数学模型刻画出定量的策略,这才是漂亮的策略研发。&br&&br&如果违背这个原则,一上来就去搬各种高级的模型去套数据,指望模型自动给你生成交易信号,这在我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遗憾的是,这个梦的确太过诱人,而这个世界也从来不缺少莽夫。&br&&br&且行且珍惜。
对题目中提到的“冰山算法”,我刚好有一些了解,可以给大家讲讲。很多人对“量化交易”的理解实在太过片面,基本上把它等同于生钱工具,我不赞同这种观点。交易首先是交易本身,有它自身的经济学意义,忽略这一点而单纯把它看成使钱增值的数字游戏,很容易…
相信我,这个年代主要看硬盘的容量。&br&&br&----------------------------------------------------&br&&br&&b&至于某个不相信,还没事“呵呵”的人而言&/b&,我就随便举两个自己的例子。&br&&br&&img src=&/v2-90ccfb061af_b.png& data-rawwidth=&2638& data-rawheight=&10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638& data-original=&/v2-90ccfb061af_r.png&&&img src=&/v2-e171bcafed2c7_b.png& data-rawwidth=&3422& data-rawheight=&13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422& data-original=&/v2-e171bcafed2c7_r.png&&&br&一个22页,我自己做了109个注;一个320页,我自己做了108个注,所以基本都读完了。&br&&br&但凡现在做学术的人,都明白pdf阅读体验就是比纸质书好多了,而且这些pdf怎么折腾我都不心疼——好的纸质书现在就是艺术品,收来一本扫描之后供奉起来。况且这些pdf能够随身携带,带个硬盘就能四处走,可谁扛得动2000本书?另外,大概也就很多学艺术史和美术史的人需要比较好的画册,难以找到比较好的pdf。&br&&br&至于某些谈纸质书体验好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不习惯大荧幕阅读罢了,而我有个还算够大且不错的显示器,而且我自己常用的雷蛇灵刃12.5寸笔记本做pdf阅读也足够用了啊。&br&&br&&b&至于我,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没用过一本纸版书。你爱信不信。&/b&&br&&br&以下是我一个平常经常使用的文件夹中的电子书。&br&&img src=&/v2-7ca7e855d6fb6e1d5a7b0_b.png& data-rawwidth=&1421& data-rawheight=&1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1& data-original=&/v2-7ca7e855d6fb6e1d5a7b0_r.png&&
相信我,这个年代主要看硬盘的容量。 ---------------------------------------------------- 至于某个不相信,还没事“呵呵”的人而言,我就随便举两个自己的例子。 一个22页,我自己做了109个注;一个320页,我自己做了108个注,所以基本都读完了。 但凡…
&p&其实我在加入这个行业前也是处于谈捐款色变的状态,在美国的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从事校友会与募款4.5年了,近几年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校友和学生家长关心对学校捐款的事,但是觉得很多人对捐款这件事还不是很了解。现在到美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于家长和校友来说,捐款是去美国念大学必须要接触的一件事。希望借此贴可以解除大家的一些疑惑。&/p&&p&&b&捐款分很多层次&/b&
学校的捐款分很多层次,一般分有Annual Gift, Leadership Gift, Major Gift, Principal Gift. &/p&&p&首先说Annual Gift。绝大部分人接触到的学校募款,都是通过email、信函、或电话让捐款的,这种情况下,都是&u&小额捐款,叫annual fund&/u&,金额不限,重在每年参与。对于学校的意义有很多:1)你的捐款直接表达了你对母校的认可,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你对母校教育的满意度,所以一些主流的排名机构如US News and Reports、Forbes等在进行大学排名时,校友捐款参与率(annual fund participation rate)也是考核项目之一。简言之,校友捐款会直接影响学校排名,以US News and Reports为例,该项比重占5%;注意排名是每年排一次,校友捐款参与率也是看每年的数据,所以Annual(每年)这个概念很重要;
2)众人拾柴火焰高,每年annual fund也能有millions的收入,大部分可以直接支付学校本财年或下一个财年的operation budget。&/p&&p&再往上一层是&u&Leadership Annual Gift&/u&,每一所美国大学都有,有可能叫法、门槛不一样。在CMU,Leadership Annual Gift叫Andrew Carnegie Society(以CMU创始人命名),每年捐1000美金的就自动入会。学校会组织会员专属的活动,以感谢这些捐款人,比如曾在纽约地区组织过去Tony奖颁奖典礼的活动(CMU是Tony奖指定的唯一教育合作伙伴)。&/p&&p&从$1000到$50000是一个质的飞跃。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Endowment(捐赠基金),这个是美国每一所大学的建校之本,2016年有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因Endowment经营不善宣布学校破产,欢迎自行八卦。说出来你可能也惊讶,CMU的Endowment的主要来源居然还是1900年Andrew Carnegie的捐款。
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立刻就明白endowment了。CMU规定要50000美金以上的捐款才能被endowed, 成立一个新的endowed fund。比如韩梅梅可以给CMU捐20000成立一个“韩梅梅奖学金”,也可以给CMU捐50000成立一个“韩梅梅奖学金”。但是两万的奖学金不能被endowed,所以如果每年发5000出去,4年就发完了。发完之后,CMU不再有“韩梅梅奖学金“。如果是5万的endowed scholarship,将由CMU的Investment Office管理、投资,现在可发放的年投资收益是5%,5万的奖学金每年发2500美金出去。但“韩梅梅奖学金”将千秋万代在CMU存在~~~~
每个大学的endow门槛不一样,CMU是5万美金,很多大学都是10万。捐款人可以选择endow奖学金啊、professorship啊等等。&/p&&p&这里有一个Wiki的大学endowment的统计:&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lleges_and_universities_in_the_United_States_by_endowme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is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endowment&i class=&icon-external&&&/i&&/a& 想知道自己母校endowment状况的可以在这里查。
这里还有一个全球大学endowment的排名:&a href=&///?target=http%3A//www.thebestschools.org/features/richest-universities-endowments-generosity-researc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100 Richest Universities: Their Generosity and Commitment to Research | The Best Schools&i class=&icon-external&&&/i&&/a&&/p&&p&Endowment很多大学会自己管理,也有委托给第三方管理的。很多大学都会拿出一部分投在不同的公司,比较有名的是张磊的高瓴资本,除了管理了yale的部分endowment外,也管理其它几间大学的部分endowment。
这里必须要插播一下张磊8,888,888的捐款,这其实是在张欣潘石屹夫妇之前美国高校从中国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直接否定了业界认为在中国募不到款的言论,所以他其实在美国高校圈很有知名度。至于后来Stanford, MIT是不是因为他的慷慨、以及公司的管理能力也交给高瓴资本一部分endowment,就只能去问这些学校了。张磊当初捐款时受到国内媒体很大的质疑,耶鲁不光对他有教育之恩,更是给了他创业无限支持的学校,如果是我,我也会捐8,888,888给耶鲁。感兴趣的校友们再自行八卦~~~&/p&&p&说偏题了~~5万美金到99万美金称为&u&Major Gifts&/u&,这种捐款一般是不会通过写信或者电话找你捐的,会有学校的staff上门拜访,谈细节。所以如果你有收到学校staff写的信,说是到你居住的区域出差,想要拜访你,很有可能就是来看看你有没有捐major gifts的意愿了。每个学校给的付款期限不同,但Major gifts一般可以分5年支付,比如你要成立5万的Endowed奖学金,不必一口气转5万过来,现在外汇管制好像也不行~~可以接下来五年每年转1万。&/p&&p&再往上100万美金以上的捐款叫&u&Principal Gifts&/u&, 比如张磊的捐款。到了Major Gifts和Principal Gifts层次,又有不同的society, circle,来感谢回馈donor。&/p&&p&&b&把握捐款的时机:弄清学校的学年(财年)&/b&
大学的每年是从7月1日开始、到次年的6月30日结束。财年也是跟着学年走。所以在大学里经常会听到 School Year和Calendar Year。Calendar Year就是1月1日到12月31日。经常听到有校友说“为什么我刚捐完钱两天学校又发信让我捐款?”,这很有可能是你没有把握好捐款的时机。&/p&&p&一般来说,Annual Fund每年有两个peak season (忙季), 一个是Calendar Year年末,就是12月,这个时候会有不少在1-11月还没有捐款的人为了抵税在12月集中捐款;另一个是School Year年末,就是6月,这个时候各个学校的Annual Fund为了冲业绩、完成当年目标会大力向校友、家长募款。&/p&&p&如果你响应School Year年末的号召,在学年最后的一天6月30日捐款,那么你确实很有可能立刻收到新学年的募款信...&/p&&p&所以捐款也要趁早!我每年会在7月15日左右就小捐一笔,这样基本一直到第二年的6月30日都不会被学校“骚扰”了。&/p&&p&&b&抵税&/b&
给美国大部分大学的捐款,对美国和加拿大的纳税人来说都是可以直接抵扣个人收入税的。所以对于居住在美国的一些纳税人来说,除了回馈母校以外还有一些小小的私人动机。但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annual fund层次的捐款其实抵税意义也不大。&/p&&p&在美国报过税的童鞋可能会知道,抵税有两个选项:Standard Deduction和Itemized Deduction。Standard Deduction就是不管你是不是有那么多需要抵扣的税项,政府直接让你抵扣一个金额。比如2016年,如果你是单身,报税时可以直接抵扣6300美金。这种情况下,除非你捐了6400美金给慈善机构,捐款的抵税意义不大,因为你捐100块、1000块,最后都是用Standard Deduction -6300美金。&/p&&p&对于勤劳善良的华人来说,能用到Itemized Deduction的时候,其实大部分人都贷款买房了,因为贷款利息和房产税是可以抵税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填一张表,详细记录你需要抵税的各个项目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在33%的tax bracket里,那么你捐100美金的实际成本是67美金,在15%的tax bracket里的话,捐100美金的实际成本是85美金。&/p&&p&公司match的部分是不能抵税的。&/p&&p&现在少数顶尖美国大学已经在募款比较多的海外地区设立 trust、foundation之类的当地认证的非营利机构身份,为在海外居住的校友提供税收福利。&/p&&p&&b&公司陪捐Matching Gift from Your Company&/b&
很多大的公司都会鼓励员工去做慈善捐款,并对员工的捐款进行Match,比如FLAG公司(谷歌,脸书,领英,亚马逊)给CMU做的是1:1的match。如果你是FLAG的员工,你捐给CMU $100, 他们也捐$100。
上文提到给CMU捐1000就自动加入Andrew Carnegie Society,如果CMU在你公司的matching program里面,那么你捐500、公司再match500你就入会了。每个学校的规定可能不一样哦。&/p&&p&&b&怎样在捐款的事情上与学校打交道&/b& &/p&&p&&u&首先,说出你的真实想法非常重要&/u&
比如已经有学校的员工来拜访你,希望你做major gifts捐款,但是你现在正准备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你自己新成立的hedge fund,想过几年再说,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这个情况分享给学校。又比如你刚毕业还在找工作时就接到学校的募款电话,你也大可以说现在还没有工作,你们明年再打来,学校真的就会明年再打来哦!比如学校让你捐1000,但是你觉得10对你来说是个舒适的数字,也可以大方分享。
&u&其次,不要躲闪&/u&
大学是非营利机构,从事募款工作的人虽然都希望能募得越多越好,但我们募款是没有提成的,所以我们与来做保险推销的sales还是有区别的。比如你没有兴趣捐款,并按照上一条说明给工作人员,之后就不会再有工作人员联系你了,不会死缠烂打一定要说服你捐。
&u&最后,提前了解预期&/u&
这一点你可能在读这篇长文之前很难做到,但是现在你可能已经有个谱了。如果母校对你的沟通还限于email、letter、电话层面,那么学校对你的预期是annual fund。如果母校有staff写信约你单独见面,那有两种可能,要么是Leadership Annual Gift, 要么是Major Gift,通常你可以从来信的人的job title判断,很多学校的职业募款人的title是Leadership Annual Giving Offier, Major Gift Officer, Leadership Giving Advisor这样。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猜测出来。&/p&&br&&p&最后想从募款人的角度来总结,我是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一行,现在真的是非常热爱这份工作。这份工作最最最美好的部分,可能要引用老前辈的一句话 &It's a wonderful decision they are making in their life, and it's our honor to be part of this wonderful moment in their life.&&/p&&br&&p&-----1月20日更新-----
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感兴趣,谢谢大家的支持。已补充捐款抵税的部分,并改了几个错误。&/p&&p&帖子上日报后,也有好朋友看到来跟我进一步讨论。其实还有一个捐款的重要性我在原文里没有提到,近几年美国名校的华人学生录取率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这里引用好友的话“中国人在美国名校的presence不强和捐款我觉得也蛮有关系的,捐款给母校也是一种更重要的长期投资“。&/p&&p&另外还有不少知乎儿关心子女录取问题,自己的孩子申请自己的母校是有优势的,感兴趣的可以再自己搜搜关键词&legacy college admission&做做调查,我不是admission的专业人士,为怕误导大家,仅分享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权威的Chronicle的文章供大家自己阅读:&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10-Myths-About-Legacy/12456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0 Myths About Legacy Preferences in College Admissions&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2月17日更新-----&/p&&p&大家提到原文没有回答“有什么用”的问题,其实在我的原回答里已经断断续续提到了,为了方便没时间爬全文的知友,这里再总结一下:&/p&&p&1)提高母校排名&/p&&p&你的捐款直接表达了你对母校的认可,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你对母校教育的满意度,所以一些主流的排名机构如US News and Reports、Forbes等在进行大学排名时,校友捐款参与率(annual fund participation rate)也是考核项目之一。简言之,校友捐款会直接影响学校排名,以US News and Reports为例,该项比重占5%;注意排名是每年排一次,校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保卡查询输入有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