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施洗的约翰约翰吃的是蝗虫、野蜜,那蝗虫怎么可以给人吃呢?这个约翰是个怪人吗?

&p&你摸了一下兜,发现兜里只有十元钱。&/p&&p&这叫&b&物质决定意识&/b&。&/p&&p&&br&&/p&&p&你闭上眼睛,开始意淫自己兜里有一万元钱。&/p&&p&这叫&b&否定物质决定意识&/b&。&/p&&p&&br&&/p&&p&你走进一家八星级酒店,点了份两千元的澳洲龙虾,结果被饭店的服务生一脚蹬了出去。&/p&&p&这叫&b&否定物质决定意识然并卵&/b&。&/p&&p&&br&&/p&&p&于是你跪下求老板,大发慈悲收留你搬砖。&/p&&p&这叫&b&生产方式&/b&。&/p&&p&&br&&/p&&p&你默默地撸起袖子开始搬砖。&/p&&p&这叫&b&生产力&/b&。&/p&&p&&br&&/p&&p&你搬砖的时候,屁股后面跟着个工头。&/p&&p&这叫&b&生产关系&/b&。&/p&&p&&br&&/p&&p&你在前面搬砖,工头在后面用鞭子抽。&/p&&p&这叫&b&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p&&p&&br&&/p&&p&你搬砖搬的很菜鸡,工头抽你抽的很嗨皮。&/p&&p&这叫&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p&&p&&br&&/p&&p&因为工头抽你,所以你搬砖搬的很快。&/p&&p&这叫&b&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p&&p&&br&&/p&&p&但是你搬了一段时间,已经不菜鸡了,工头还是拿皮鞭抽你。&/p&&p&这叫&b&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b&。&/p&&p&&br&&/p&&p&当你还是个菜鸡的时候,你可怜巴巴的希望工头不要抽你。&/p&&p&这叫&b&否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p&&p&&br&&/p&&p&结果你被抽成了汪星人。&/p&&p&这叫&b&否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然并卵&/b&。&/p&&p&&br&&/p&&p&劳累了一天,你回到了你那充斥着臭袜子味的廉租房。&/p&&p&这叫&b&社会存在&/b&。&/p&&p&&br&&/p&&p&你和你廉租房里那八个室友都很绝望。&/p&&p&这叫&b&社会意识&/b&。&/p&&p&&br&&/p&&p&正因为生活在充斥着臭袜子味的廉租房里,所以你和你的室友都很绝望。&/p&&p&这叫&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p&&p&&br&&/p&&p&但是你第九个室友还对未来抱有希望。&/p&&p&这叫&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p&&p&&br&&/p&&p&而你第十个室友居然开始念大悲咒。&/p&&p&这叫&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p&&p&&br&&/p&&p&有一个轻手利脚的闲人路过,高念陋室铭,嘲讽你们意志低落。&/p&&p&这叫&b&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p&&p&&br&&/p&&p&很快他成为了你们第十一个室友,并且脸耷拉的比你们谁都难看。&/p&&p&这叫&b&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并卵&/b&。&/p&&p&&br&&/p&&p&除了跪舔老板求搬砖外,你绝望的发现,压根特么没其他的路可以选。&/p&&p&这叫&b&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p&&p&&br&&/p&&p&你又一脸懵逼的发现,绝大多数的正常人,脑袋上面都挂着个老板,屁股后面都跟着个工头。&/p&&p&这叫&b&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p&&p&&br&&/p&&p&老板开始颁布工地规章制度。&/p&&p&这叫&b&政治上层建筑&/b&。&/p&&p&&br&&/p&&p&老板又拿起大喇叭,高声呐喊没有老板赏饭吃,就没有今天的你。&/p&&p&这叫&b&观念上层建筑&/b&。&/p&&p&&br&&/p&&p&正因为老板们骑在你们脖颈子上面,所以老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p&&p&这叫&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p&&p&&br&&/p&&p&你认为老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你也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p&&p&这叫&b&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p&&p&&br&&/p&&p&结果你要么讲话没人听,要么被工头皮鞭教做人。&/p&&p&这叫&b&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并卵&/b&。&/p&&p&&br&&/p&&p&你想了想,人的确是得干活,天经地义。&/p&&p&这叫&b&从人的自然属性考察,人的本质是劳动&/b&。&/p&&p&&br&&/p&&p&你又想了想,人干活的时候的确是需要组织起来,需要个领导协调分工。&/p&&p&这叫&b&从人的社会属性考察,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p&&p&&br&&/p&&p&但是你猛然一拍大腿,特么我让你做的是好好协调安排工作,不是让你骑在我脖颈子瞎指挥,当奴隶主乱爽一把的。&/p&&p&这叫&b&人的目标是自由&/b&。&/p&&p&&br&&/p&&p&————————————————&/p&&p&&br&&/p&&p&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请见:&/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JoJo王颀:请教关于剥削的合理性?&/a&&/p&
你摸了一下兜,发现兜里只有十元钱。这叫物质决定意识。 你闭上眼睛,开始意淫自己兜里有一万元钱。这叫否定物质决定意识。 你走进一家八星级酒店,点了份两千元的澳洲龙虾,结果被饭店的服务生一脚蹬了出去。这叫否定物质决定意识然并卵。 于是你跪下求老…
&img src=&/aaa82e0c5ed148cf98e0_b.jpg& data-rawwidth=&424& data-rawheight=&2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4& data-original=&/aaa82e0c5ed148cf98e0_r.jpg&&&h2&&b&第四节 欲望(佛教四圣谛之苦谛与集谛)&br&4.1 &/b&&b&欲望的分类&/b&&/h2&&p&本节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欲望的问题。看看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他把人的欲望分为五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p&&p&第一层 生理需求:食物(包含水),性,空气,睡眠,生理平衡,分泌。&/p&&p&第二层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p&&p&第三层 社交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p&&p&第四层 尊重的需求:自我尊重,他人,被他人尊重,信心,成就。&/p&&p&第五层 自我实现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p&&p&更加重要的是,马斯洛指出,需求通常遵循从高到低的原则:&b&大多数情况下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人们才会要求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b&上一节我们将善恶归结为欲望,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里就属于第五层“道德”的需求。看看宗教和哲学家们如何看待欲望:&/p&&p&&b&(1)佛教&/b&&/p&&p&&b&《涅槃经》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b&&/p&&p&(注释: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取的意思是烦恼,五取蕴的意思在世间的烦扰和操劳)&/p&&p&佛教的八苦实际上都是欲望不满足,生死即永生的欲望不满足,老即永远年轻的欲望不满足,病即健康的欲望不满足,爱离别即相爱却无法永远不分离的欲望不满足,怨憎会就是远离怨仇憎恶的欲望没满足,求不得就是欲望没满足,五取蕴就是欲望无穷无尽,造成的烦扰无穷无尽。佛教就是要解决这八苦的问题。&/p&&p&&b&(2)基督教&/b&&/p&&p&《新约圣经》没有直接出现欲望这两个字,但耶稣为人们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欲望。我们可以与佛教的八苦对应,来看看耶稣对于佛教八苦的解决方法。&/p&&p&&b&(1~3)生,老,死&/b&&/p&&p&&b&约翰福音 11.25~11.26 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么。&/b&&/p&&p&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解决“生,老,死”的问题。&/p&&p&&b&(4)病&/b&&/p&&p&&b&路加福音 8.43~8.44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他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他。他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8.48 耶稣对他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b&&/p&&p&这段可以看为解决“病”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耶稣明确地说是“信”救了你,而不是真的将血漏症治好了。(洁净患血漏的女子见本章5.3.2小节 洁净血漏病人)&/p&&p&&b&(5)爱别离&/b&&/p&&p&&b&马可福音 12.30~12.31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b&&/p&&p&这段可以看为解决“爱”的问题。&/p&&p&&b&(6)怨憎会&/b&&/p&&p&&b&马太福音 5.43~5.44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b&&/p&&p&这段可以看为解决“怨憎”的问题,即用爱面对人们的怨恨。&/p&&p&&b&(7)求不得&/b&&/p&&p&&b&路加福音 12.30~12.31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必须用这些东西、你们的父是知道的。你们只要求他的国、这些东西就必加给你们了。&/b&&/p&&p&这段可以看为解决“求不得”的问题,耶稣明确地说,要先求“神的国”。&/p&&p&&b&(8)五取蕴&/b&&/p&&p&&b&路加福音 10.40~10.42 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么。请吩咐他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b&&/p&&p&这段经文就是在解决“在世间操劳和烦扰”的问题,以上就是和佛教八苦对应的经文。除了佛教的八苦之外,耶稣还解决其他的欲望:&/p&&p&&b&(9)荣耀&/b&&/p&&p&&b&约翰福音 5.43~5.44 我奉我父的名来、你们并不接待我。若有别人奉自己的名来、你们倒要接待他。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b&&/p&&p&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解决尊重的问题。有荣耀就是第五层需求中的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在佛教中,人们称释迦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释迦有一个称号就是“世尊”,就是指受人尊重的欲望。&/p&&p&&b&(10)自然欲望&/b&&/p&&p&&b&约翰福音 8.03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他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8.07他们还是不住的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8.10~8.11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么。他说、主阿、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b&(注释:和合本翻译时,中文还没有“她”这个字,经文中的他就是指妇人)&/p&&p&&b&路加福音 7.33~7.35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b&&/p&&p&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解决自然欲望的问题。&/p&&p&&b&(3)哲学家&/b&&/p&&p&&b&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b&&/p&&p&&b&尼采:生命就是权力意志。&/b&&/p&&p&叔本华和尼采将生命都定义成欲望,权力意志就是指希望获得权力的欲望。本书将马斯洛的分类简化,将第3至 5层的欲望都归为一类,求荣耀的欲望。这样欲望则分为三类:自然欲望(第1层),求荣耀的欲望(第3至 5层)和求生的欲望(第2层)。&/p&&h2&&b&4.2 &/b&&b&解决欲望问题的目的&/b&&/h2&&p&那解决欲望的问题,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把它分为两类:&/p&&p&&b&(1)解决自然欲望和荣耀的欲望的目的&/b&&/p&&p&&b&佛教《无量寿经》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b&&/p&&p&&b&《坛经》 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b&&/p&&p&&b&基督教 路加福音 23.42~23.43 就说、耶稣阿、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b&&/p&&p&&b&边沁: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最高主人的统治之下:痛苦和快乐。只有它们才能够指出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才能规定什么是我们将要做的&/b&。&/p&&p&&b&伊壁鸠鲁:人类生活的主要目的是快乐。&/b&&/p&&p&&b&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主观能动性改变世界,但改变世界的目的是快乐,因为死亡即结局早已注定。&/b&&/p&&p&解决欲望问题的目的就是得到快乐。佛教解决人生苦难,以极乐世界为目的。而耶稣基督则告诉与他同钉十字架的强盗,神的国就是一个乐园。&/p&&p&&b&(2)解决求生欲的目的&/b&&/p&&p&&b&基督教 约翰福音 6.40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12.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b&&/p&&p&&b&佛教 《无量寿经》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记。&/b&&/p&&p&基督教和佛教都说得很清楚,解决求生欲的目的就是永生。那如何解决欲望的问题呢?&/p&&h2&&b&4.3 &/b&&b&第一种解决欲望的方法 断欲&/b&&/h2&&p&第一种方法就是断欲。既然人生的痛苦来自无穷无尽的欲望,那如果能断绝欲望,就能远离痛苦了,这就是禁欲主义和苦修主义。汉传佛教的僧人就是明显的禁欲主义,而天主教对于修女和牧师也有独身的要求。&/p&&p&释迦在悟道之前曾经有一段苦修的经历:&/p&&p&&b&《释迦牟尼传》
一天,悉达多(即释迦)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愿意跟随他。从此,他们一起流浪,住在森林里靠乞食为生。经过六年这样的苦修,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这时悉达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积六年的尘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糜乳,恢复了体力。&/b&&/p&&p&而耶稣也有一段旷野受试探的经历:&/p&&p&&b&路加福音 4.01~4.02 耶稣被圣灵充满、从约但河回来、圣灵将他引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那些日子没有吃甚么。日子满了、他就饿了。马太福音说得更加清楚:4.02 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b&&/p&&p&耶稣受试探时没吃东西,试探结束后就饿了。“没有吃什么”就是禁食,是苦修的一类,试探结束后,耶稣饿了,也即放弃了苦修。看看耶稣对苦修者施洗约翰的评价:&/p&&p&&b&马太福音 3.04 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b&&/p&&p&&b&路加福音 7.24 约翰所差来的人既走了、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甚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么。/7.33~7.34 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b&&/p&&p&施洗约翰在当时就是苦修者的代表,他吃蝗虫和野蜜。耶稣说你们要出去到旷野去苦修,去旷野苦修什么呢?看风吹动的芦苇么?这有什么用呢?人子(即指耶稣自己)是贪食好酒的!而耶稣先到约旦河受约翰的洗,实际上就是在向苦修者学习。但他到旷野受试探40天后,放弃了苦修。&/p&&p&释迦悟道的经历,耶稣基督对施洗约翰的评价都明确表明:苦修主义和禁欲主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不可能断绝欲望,因为你想断绝欲望,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你想苦修,你想禁欲,这些其实都是一种欲望。以断欲的欲望来替代本来的欲望,这是一种执,佛教专业的词汇把它叫做:“执空”。普通人认为佛教说万事皆空,所以应该放下一切,是这样的吗?来看看佛经的说法:&/p&&p&&b&《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b&&/p&&p&&b&《坛经》 &u&善知识&/u&,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u&善知识&/u&,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b&&/p&&p&佛教所说的色就是指物质,佛教并不是说物质是空,而是说物质和空是一体的。通俗地说:人们需求物质是一种欲望,人们不需求物质也是一种欲望,实际上它们都是一种欲望。叔本华在《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这种无法断绝的欲望称之为“意志”。他说:&b&事实上,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的,无止境的,它就是一个无尽的追求。&/b&“意志”这个词语确实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欲望的特性。叔本华提出了自己的办法来断欲:&/p&&p&&b&叔本华:两种出路,一是通过伦理学,一是通过美学。从道德角度看,我们可以拒斥激情和欲望;从美学的立场看,我们可以静观艺术的美。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人的欲望不那么强烈,一个人就可能至少达到片刻的幸福。&/b&&/p&&p&叔本华认为意志(在这里我们仅指欲望)无法摆脱,只能借助伦理学和美学暂时摆脱意志,从而得到片刻的幸福。而对于求生欲,哲学家们也提出了一种断欲的方法。&/p&&p&&b&伊壁鸠鲁:死亡不值一提。&/b&&/p&&p&&b&苏格拉底: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b&&/p&&p&&b&叔本华: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人应该放弃生存意志但不自杀。&/b&&/p&&p&既然死亡无可避免,求生欲必然无法满足。所以不如不要想死亡这件事情,或者放弃一定要求生的念头,这样人类可以减少因惧怕死亡而产生的痛苦。断绝求生欲的办法只能使人暂时逃避求生欲不满的痛苦,可是无法彻底解决求生欲。&/p&&h2&&b&4.4 &/b&&b&第二种解决欲望的方法 纵欲&/b&&/h2&&p&第二种方法是纵欲。纵欲主义遇到的难题显然就是:欲望是无穷的,而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来追求无限的欲望,你将陷入欲望的苦海,佛教专业词汇叫做“执色”。看看哲学家们的说法:&/p&&p&叔本华: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欲望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在人类追求愿望时,这些欲望总是把它们的满足当做人的欲求的最后目标,可是在一旦达成之后,愿望就不成为愿望了,很快的也就被忘怀了,然后开始追求新的愿望。&/p&&p&但是东西方哲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折衷的办法:&/p&&p&&b&伊壁鸠鲁:我们应该享受必需的欲望,而舍弃过多的欲望。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知足。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b&&/p&&p&&b&朱熹:存天理,灭人欲。&/b&&/p&&p&朱熹所说的“灭人欲”并不是要灭除人类的欲望,在他眼中“天理”和“人欲”的区别是: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认为应满足食欲,但要舍弃美味这种过多的欲望。因为过多的欲望带来的就是痛苦,这点与伊壁鸠鲁相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这实际上是一种妥协的做法。也即欲望无穷无尽,我无法满足,只能舍弃一部分欲望,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欲望的问题。&/p&&p&而对于求生欲,则显然遇到了问题,人们会死亡,求生欲必然得不到满足。哲学家也提出了享受生命的办法:&/p&&p&&b&尼采:生命就是权力意志。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b&&/p&&p&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一种高级的生命意志,它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也即尼采将求生欲转换成了权力欲,人生的目的并不是求生,而是获得权力。所以人生不应该为求生欲得不到满足而痛苦,而是应该为获得权力而不惜将生命孤注一掷。而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人是激情的,活跃的,斗争的,狂放的,这正是人生的精彩和意义所在。尼采通过转换生命意义的办法,试图解决求生欲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这依然是一种妥协的办法,尼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p&&p&总结一下4.3和4.4两小节的结论:&/p&&p&我们现在知道了欲望的两个特点:&b&欲望是不可断绝的,欲望是无穷的。&/b&&/p&&p&欲望是不可断绝的,所以断欲主义无效。欲望是无穷的,所以纵欲主义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只要活着,就有着无穷的不可断绝的欲望,欲望决定人类的快乐和痛苦。人类的生活活动本质上都在受欲望的驱使。&/p&&h2&&b&4.5 &/b&&b&神赐予人的公理是什么?&/b&&/h2&&p&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本章第2.8小节提出的问题:人的本心到底是什么呢?神给予人自身的公理到底是什么?人的本心不是善恶,而是欲望。根据欲望的特性,我们总结出三条不证自明的公理:&/p&&p&&b&(1)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是不可断绝的,欲望是无穷的。&/b&&/p&&p&&b&(2)欲望满足即快乐,欲望不满足即痛苦。&/b&&/p&&p&&b&(3)人类要快乐,不要痛苦。&/b&&/p&&p&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其中“苦”就是指发现人生之苦,“集”就是发现苦的原因。本节将人生之“苦”都“集中”到一个原因上,那就是欲望不满足。而基督教的核心是信神,正确认识神赐予人类的公理,是正确信仰的前提。&/p&&p&
如何才能满足欲望?接下来我们分别讨论如何满足三类欲望:自然欲望(食欲和性欲),求荣耀的欲望和求生的欲望。
&br&&/p&&p&上一篇:&a href=&/p/?refer=sun-a& class=&internal&&宗教是引人向善吗?----这是对宗教最大的误解!第二章 阐明宗旨 第三节 善恶/共十三节 - 知乎专栏&/a&&/p&&p&下一篇:&a href=&/p/& class=&internal&&自然欲望的洁净和满足----第二章 阐明宗旨 第五节/共十三节 - 知乎专栏&/a&&/p&&p&回到目录:&a href=&/p/& class=&internal&&《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书籍和专栏介绍--永久置顶 - 知乎专栏&/a&&br&&/p&&p&《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上半册(宗旨和基督教部分)已完成,下半册(佛教与哲学部分)脉络已完成,正在写作中。全书约100万字,售价100元;仅有电子图片版,通过邮箱发送,没有纸质实体书。仅购上半册57万字,售价50元。购书请加微信号sunonefly,不购书请勿扰,交流可用私信知乎。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将出版的书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版权所有,转载务必经过作者本人同意。&/p&
第四节 欲望(佛教四圣谛之苦谛与集谛) 4.1 欲望的分类本节我们来重点探讨一下欲望的问题。看看著名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他把人的欲望分为五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第一层 生理需求:食物(包含水…
&img src=&/a11cfacf4d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a11cfacf4de_r.jpg&&&p&1) 《大本经》解读。南传上座部佛教《长部》和北传大乘佛教《长阿含经》对比解读&br&&/p&&br&&p&重点讲释迦最基本的理念:“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具足戒,清净法眼。&/p&&br&&p&“苦”指的是人生各种痛苦,释迦总结了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p&&p&“集”就是找出“苦”的原因,那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被称为西方佛教的叔本华则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而欲望不满足是因为“业”造成的。&/p&&p&“灭”指的是消灭欲望不满足的因素“业”。如何消灭呢?那就是 “识自本心”,“见自性清净”,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洁净的,人类的身体和心中一切欲望都是洁净的,这就是“清净法眼”。人类的欲望(食欲,性欲,自由,爱)本来无需努力就可以满足,这就是“具足戒”。而“业”则是指人类以身体和欲望为不洁净,人类自设障碍使得自己需要努力才能满足欲望,这造成了人生之苦。&/p&&p&“道”就是在人思想觉悟后,即通向涅槃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即指人类应该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积累财物绝不是人生的目的。当人类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人类出生时就已经完全具备的,则可达“正道”。&/p&&br&&p&由佛本生故事中----佛悟道后不肯说法,开始讲解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教义不同。&/p&&p&2)取《法华经》中“会三归一”和“法华七喻”来指出,小乘佛教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这是成佛的经过,为佛虚设的果位。而真正的果位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佛。&/p&&p&取《维摩诘经》中居士境界高于佛弟子的事实,来指出上座部佛教重视传统,而不重视佛法的错误。&/p&&p&3)《金刚经》《心经》解读----大乘佛教”空“”有“两宗的和谐&/p&&p&大乘佛教出现“空宗”中观派和“有宗”瑜伽行派的争论。《金刚经》两段,前段谈空,后段谈有。《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实际上都统一了“空”“有”两宗。&/p&&p&也即,世界本质上不属于人类---“空”,但人类活着时应该使用物质获得快乐-----“有”;&/p&&p&世界的本质人类无法认知------“空”,但人类只需认识其表象,并且使用它即可-----“有”。&/p&&p&《圆觉经》和《无量寿经》放在《金刚经》中一并解读。&/p&&p&《心经》讲清楚“识”的问题,也即成佛靠的是理解参悟,而不是盲目信。&/p&&p&4)《六祖坛经》----显教之极,辩证之极&/p&&p&坛经中本自洁净,识自本心,顿悟成佛,贪染即菩提的思想,就是来至密宗《大日经》。《坛经》已达辩证之极,”何期自性,本自洁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p&&p&5)《无量寿经》中对极乐世界和历史发展解释的经文&/p&&p&《无量寿经》9~24节描述了极乐世界,也即清净,具足,快乐,平等,永生。&/p&&p&用“观世音”和“大势至”来描述历史发展的不可逆。&/p&&p&《楞严经》中阿难,娼妓,佛的说教。&/p&&p&6)《金刚顶经》----落到实处,密教之实&/p&&p&直示极乐世界真正模样,使得佛教落在实处。现实得极乐,来世就是现实的延续。&/p&&p&以清净故,顺从欲望,自在解脱。&/p&&p&最后再回到佛不肯说法,解释其原因----根性小之人,无法接受。&/p&
1) 《大本经》解读。南传上座部佛教《长部》和北传大乘佛教《长阿含经》对比解读 重点讲释迦最基本的理念:“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具足戒,清净法眼。 “苦”指的是人生各种痛苦,释迦总结了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
&img src=&/63bbbc4f65378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3bbbc4f653784_r.jpg&&&h2&&b&第五节 自然欲望的洁净和满足&/b&&b&(佛教清净法眼和四圣谛之灭谛)&/b&&/h2&&h2&&b&5.1 食欲的洁净&br&&/b&&b&5.1.1 食物的洁净&/b&&/h2&&p&我们先来看食物的问题:&/p&&p&&b&《圣经》 马可福音 7.18~7.19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么。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b&&/p&&p&马可的注释写得如此清楚: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耶稣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旧约圣经规定了很多东西不能吃,认为它们不洁净。&/p&&p&&b&《圣经》 利未记 11.02~11.11
你们晓谕以色列人说,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可吃的乃是这些,凡蹄分两瓣,倒嚼的走兽,你们都可以吃。但那倒嚼或分蹄之中不可吃的乃是骆驼,因为倒嚼不分蹄,就与你们不洁净。沙番因为倒嚼不分蹄,就与你们不洁净。兔子因为倒嚼不分蹄,就与你们不洁净。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水中可吃的乃是这些,凡在水里,海里,河里,有翅有鳞的,都可以吃。凡在海里,河里,并一切水里游动的活物,无翅无鳞的,你们都当以为可憎。这些无翅无鳞,以为可憎的,你们不可吃它的肉,死的也当以为可憎。/11.41~11.42 凡地上的爬物是可憎的,都不可吃。凡用肚子行走的和用四足行走的,或是有许多足的,就是一切爬在地上的,你们都不可吃,因为是可憎的。&/b&&/p&&p&旧约圣经规定了许多动物不洁净,,这是当时犹太教的戒律。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是神创造了世界,那一切人类认为“不洁净”的动物都是神创造的。神为什么要创造这些“不洁净”的动物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耶稣则宣称所有食物都是洁净的,也即神创造的一切动植物都是洁净的。旧式宗教所规定的食物禁忌都是无用的,错误的。&/p&&p&汉传佛教对于饮食的禁忌就是不可吃肉。但是如果我们查看佛教史,会发现原始佛教是没有不准吃肉这条禁忌的。不吃肉的戒条是梁武帝规定的,他以前的中国佛教僧人也是吃肉的。汉传佛教对不吃肉的解释也并不是说肉是不洁净的,现代佛教的解释是因为心里慈悲,不忍杀生。可是这样则又造成了自相矛盾:&/p&&p&(1)汉传佛教的和尚不吃肉,代表自己心里慈悲。可是佛祖释迦是吃肉的,你是说佛祖心里没有你慈悲吗?&/p&&p&(2)一生不吃肉,一定能成佛吗?当然不一定。那破了戒,吃了肉就不能成佛吗?佛祖释迦就吃肉,怎么会不能成佛。那不准吃肉这条戒律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根本没有任何意义。&/p&&p&综合基督教和佛教的例子,我们发现食物的禁忌除了造成自相矛盾外,没有任何意义。那关于食物人类到底应该遵循什么规则呢?人类需要发现食物运行的自然规律,那就是自然循环和食物链。&/p&&p&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植物,动物排出屎尿;植物吸收屎尿,提供给食草植物食物。而人类则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动植物都可以吃。人类和动植物无须做任何事,自然循环便创造了无穷的食物,满足了食物链上所有物种的食欲。而自然规律就来自于神,人类仅需遵循自然规律即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就是遵循神的旨意。&/p&&p&有人说:食物是洁净的,那屎尿呢,屎尿是不洁净的。但是屎尿对于植物来说就是它们的食物,屎尿是自然循环中必须的一环。神创造了这样的自然循环,在自然循环中,没有什么是不洁净的。我们还可以拿呼吸来举例: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正好相反,吸收二氧化碳那,呼出氧气。而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的一部分,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它们都是洁净的。人遵循自己的天性,也即动植物是人的食物;植物也遵循它的天性,即屎尿是植物的食物。人之所以认为屎尿不洁净,是因为屎尿不是神赐予人的食物,是神赐予植物的食物。人类不应视屎尿不洁净,应该视为人类不需要。&/p&&h2&&b&5.1.2 &/b&&b&禁食&/b&&/h2&&p&再来看看宗教中禁食的问题:&/p&&p&&b&马可福音 2.18~2.20当下、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他们来问耶稣说、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甚么呢。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呢。新郎还同在、他们不能禁食。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b&&/p&&p&&b&多马福音 104 他们对耶稣说:“来让我们一起祷告和斋戒。”
耶稣回答说:“难道我犯了什么罪?或者在我里面哪个地方被击败了吗? 但是当新郎离开了新娘的洞房,而后叫他们祷告和禁食吧。”
&/b&&/p&&p&&b&《论语》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b&&/p&&p&&b&多马福音 14 耶稣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斋戒,你们将得罪你们自己的身体;如果你们祈祷,你们将被定罪;
如果你们施舍,你们将损害你们的灵魂。&/b&(节选)&/p&&p&旧式犹太教为什么要求禁食呢?因为犹太人认为这是为了“赎罪”。犹太人规定全年有一天,是全国认罪献祭和罪得赦免的大日子,这一天必须禁食。耶稣的意思很清楚,也即食欲是神赐予的,人类吃食物没有任何罪,根本没有必要禁食。但如果发生了令人悲痛的事情,比如新郎离开,人因悲痛而吃不下饭,就可以禁食。孔子的做法也是一样,即在有丧事的时候,因心中悲痛而自然吃不饱。&/p&&p&犹太教还认为禁食能够“使人刻苦己心”。人为什么要“刻苦己心”,禁食使自己白白挨饿?根本没有必要,人类应该遵循神的旨意,接受神赐予的食欲和食物,享受美食。所以禁食违背了神的旨意,最后除了得罪自己的身体,什么作用也没有。&/p&&p&我们的结论是:&b&食物和食欲是神赐予的,是无罪的和洁净的。&/b&&/p&&h2&&b&5.2 性欲的洁净&br&5.2.1 身体的洁净&/b&&/h2&&p&看看旧约圣经对人身体的描述:&/p&&p&&b&出埃及记20.26 你上我的坛,不可用台阶,免得露出你的下体来。&/b&&/p&&p&&b&利未记18.06你们都不可露骨肉之亲的下体,亲近他们。我是耶和华。&/b&&/p&&p&&b&以赛亚书47.03 你的下体必被露出,你的丑陋必被看见。我要报仇,谁也不宽容。&/b&&/p&&p&旧约圣经认为人的性器官是丑陋的,不可外露。对早期基督教的传播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保罗,《新约圣经》中有很多保罗书信。我们看看保罗对肉体的看法:&/p&&p&&b&罗马书 8.07~8.08 因为体贴肉体就是与上帝为敌,对上帝的律法不顺服,事实上也无法顺服。属肉体的人无法使上帝喜悦。/8.13 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定会死;若靠着圣灵把身体的恶行处死,就必存活。&/b&&/p&&p&保罗认为人不应体贴肉体,因为体贴肉体就是与神为敌。这里矛盾又出现了:既然是神创造了一切,当然也包括人的肉体,体贴肉体为何是与神为敌呢?&/p&&p&再来看汉传佛教的情况,《四十二章经》是一部非常通俗的小乘佛经,看看它里面如何看待女人:&/p&&p&&b&《四十二章经》 天神献玉女於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b&&/p&&p&佛教将女人比作皮囊,里面装满了屎尿。看看《释迦牟尼传》对“革囊众秽”的描写:&/p&&p&&b&他(释迦成佛前)穿过白日歌舞喧哗之地,他看见所有歌姬舞女都像木头人一般沉沉进入睡乡。有的披头散发,倚伏在乐器上;有的半身赤裸,手脚着地;有的互相枕卧,东倒西歪;有的眼泪鼻涕,狼藉纵横;有的嘴中流涎,极是脏污。真是一副丑态百出、令人作呕的人间世相无常画卷,哪还有丝毫美感?譬如芭蕉之树,内中全无坚实。太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什么风华绝代,什么国色天香,竟都是如此虚假不实,使人徒生无常之感!太子又仔细地端详妻子及所有歌姬舞女,只见她们的形体,都一一分为头发、指爪、骨髓、脑壳、骨头、牙齿、髑髅、皮肤、肌肉、筋脉、血脂,以及心肺脾肾、肝胆肠胃、屎尿涕唾,外面就像是一个大皮袋,皮袋中盛着一些恶臭污秽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称得上奇异的。而她们却无一知觉,不仅争相用香气熏蒸身体,又用华丽的服饰打扮自己。&/b&&/p&&p&汉传佛教也认为,人的身体是肮脏的,是一个装着屎尿的大皮囊。这样形容肉体,僧人们就会厌恶女人的身体,从而不近女色。可是我们看到最接近原始佛教的藏传佛教,却有欢喜佛的塑像。上文我们谈到屎尿是自然循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我们不能说人体因为盛着屎尿就不洁净,整个人体的循环系统都是洁净的。&/p&&h2&&b&5.2.2 禁欲&/b&&/h2&&p&我们看看保罗对性欲的看法:&/p&&p&&b&《哥多林前书》 6.13~6.18
&食物是为肚腹,肚腹是为食物&;但上帝要使这两样都毁坏。身体不是为淫乱,而是为主;主也是为身体。上帝已经使主复活,也要用他自己的能力使我们复活。你们岂不知道你们的身体是基督的肢体吗?我可以把基督的肢体作为娼妓的肢体吗?绝对不可!你们岂不知道与娼妓苟合的,就是与她成为一体吗?因为主说:&二人要成为一体。& 但与主联合的,就是与主成为一灵。你们要远避淫行。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体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体。&/b&&/p&&p&&b&7.01~7.02 关于你们信上所提的事,男人不亲近女人倒好。但为了避免淫乱的事,男人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人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b&&/p&&p&保罗认为性行为是肮脏的,“男人不亲近女人倒好”。保罗这样认为是因为:他认为“属肉体的人无法使上帝喜悦”,“身体不是为淫乱,而是为主”。保罗认为离开罪恶的肉体,离开性欲,就是圣洁。受保罗的影响,基督教教义走向了禁欲;到了格列高利七世时期,天主教正式将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定为教规。&/p&&p&我们看看耶稣如何看待性欲:&/p&&p&&b&马可福音 10.06~10.09 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b&&/p&&p&&b&马太福音 5.27~5.28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他犯奸淫了。&/b&&/p&&p&&b&多马福音 22 耶稣看见婴儿喂奶。他对他的门徒说: “这些婴儿被喂奶就像那些进入天国的。“
他的门徒问他说: ”那么-我们,就像孩子进入天国?“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能把两个当成一个,并且你们若能把内在的当成外在的,外在的当成内在的,高高在上的当成低低在下的,你们若能把男的女的都视为同一个了,那么男的就不是男的,女的也不是女的了;而后以时尚的眼睛替换眼睛,一只手代替一只手,一只脚代替一只脚,肖像代替肖像,而后你就能进入天国了。&/b&&/p&&p&耶稣是要我们看到女人不动淫念吗?不,耶稣是在告诉你,“没有淫念”是不可能的,因为是神将人造成男女。也即性欲是神给予的,而男人看到女人心里一定动淫念。马可福音的英文版有一条注释:some manuscripts omit “and hold to fast his wife”。意思是有些抄本没有“与妻子连合”。如果把这句去掉,我们直译英文,我们会发现马可福音10.06~10.09根本没有“夫妻”二字出现。“二人合为一体”的意思就是多马福音里提到的“把男的女的都视为同一个了”。男人和女人虽然肉体构造不同,但是性欲是一样的。&/p&&p&人有性欲的根本原因是:&b&神起初造人就是分男女的,性欲是神赋予人类的公理。&/b&&/p&&p&汉传佛教为了令人摆脱性欲,运用了丑化女人的做法。到了梁武帝时期,梁武帝正式下令僧人不许做爱,“戒色”成了汉传佛教的戒律。我们再来看看佛教对性欲的看法:&/p&&p&&b&《坛经》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b&(或《坛经》最古老的“法海本”: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p&&p&性欲就是自性,即人的天性,而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如果觉得肉体是肮脏的,而精神要脱离肮脏的肉体,就是神秀的“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发现性欲是一种自性,而自性本来清净,就是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而这就是佛教的“清净眼”。&/p&&p&&b&《法华经》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b&&/p&&p&佛出于人世间,就是要让人们看清一件事:自己的自然欲望是洁净的。性欲是神赋予人的公理,我们不应将它视为不洁净。性欲本身是洁净的,那就没有理由要禁欲。&/p&&p&再看看其他哲学家如何谈论性欲:&/p&&p&&b&《论语》 食色,性也。&/b&&/p&&p&&b&《孟子》(齐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b&&/p&&p&孔子认为食欲和性欲是人的天性。齐宣王认为自己好色是不好的行为,而孟子则认为大王和百姓同样好色,如果人人都能满足性欲,是一件有利于国家的事情。&/p&&p&结论:基督教认为神起初造人就是分男女的,性欲是神赋予给人的公理,人不可能没有性欲。佛教认为性欲是一种本心自性,而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p&&h2&&b&5.3 不洁净来自心里&/b&&/h2&&p&既然食物,身体和欲望本身是洁净的,我们来探讨下什么是不洁净的。&/p&&p&&b&马可福音
7.18~7.23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么.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b&&/p&&p&耶稣明确地说能污秽人的是从心里出来的,从外面进入的食物不能污秽人。耶稣依靠这条原则,来洁净当时被认为是不洁净的两种疾病:麻风病和血漏症。&/p&&h2&&b&5.3.1 &/b&&b&洁净大麻风&/b&&/h2&&p&大麻风就是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病人皮肤会有斑块,人接触病人其甚至是病人的衣物就有可能被传染。当时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洁净。&/p&&p&&b&马可福音 1.40~1.42 有一个长大痲疯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大痲疯即时离开他、他就洁净了。&/b&&/p&&p&马可福音把洁净麻风病,当做是治疗好了皮肤病。实际上耶稣是告诉麻风病人心灵的洁净是真正的洁净,皮肤上的不洁净只是一种疾病。&/p&&h2&&b&5.3.2 &/b&&b&洁净血漏病人&/b&&/h2&&p&&b&路加福音 8.43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他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他。他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8.48耶稣对他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b&&/p&&p&血漏是指妇女的经血止不住,是一种妇科疾病。看看旧约圣经对血漏的看法:&/p&&p&&b&利未记 15.25
女人若在经期以外,患多日的血漏,或是经期过长,有了漏症,他就因这漏症不洁净,与他在经期不洁净一样。/15.31
你们要这样使以色列人与他们的污秽隔绝,免得他们玷污我的帐幕,就因自己的污秽死亡。&/b&&/p&&p&古代犹太人认为女人在经期因为流血所以不洁净,而患了“经血不止”的血漏症就一直都不洁净。所以要“与他们的污秽隔绝”,不可触碰患了血漏的妇女,否则便会玷污自己。&/p&&p&耶稣对女人说的是,“你的信救了你。”女人月经是自然生理现象,并不是不洁净。只要相信神天生赐予人类的肉体及其运行规律是洁净的,那月经流血就不再是不洁净的。&/p&&h2&&b&5.3.3 &/b&&b&洁净圣殿&/b&&/h2&&p&&b&马可福音 11.15~11.17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耶稣进入圣殿、赶出殿里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便教训他们说、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么。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b&&/p&&p&兑换银钱是指:当时以色列人都要交圣殿税,他们必须将钱换成圣殿发行的“圣殿银币”,而兑换银钱还要缴手续费,这其实是一种变相收钱。卖鸽子是指:用鸽子献祭,但圣殿里的鸽子价格昂贵,这也是一种变相收钱。而器具就是一些宗教形式上的法器,这些外在形式根本没有什么作用。&/p&&p&而现今佛教让人捐功德钱,卖高价香火,卖高价开光法器也是一种变相收钱。原始佛教根本没有这些行为,并且这对佛法的参悟也没有任何帮助。耶稣说: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也即人们将宗教信仰变成了骗钱的工具。耶稣的原话是:&b&路加福音 20.47 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作很长的祷告,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罚。&/b&而历史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因为天主教卖赎罪券,从而创立了新教,赎罪券就是一种变相收钱。而“侵吞寡妇的家产”,下面这段经文更加详细。&/p&&p&&b&路加福音 21.01 耶稣抬头观看、见财主把捐项投在库里。又见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就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b&&/p&&p&人们争相供给物质给宗教,以为自己今世花的钱越多,后世就能得好报。耶稣批评这种行为,并表示:信仰并不是看谁捐赠的钱多。而对于这种故意骗钱的恶行,耶稣还说过一句话:税吏倒比你先进神的国。相比于要人缴纳圣殿税却教给人们迷信的旧式宗教人士,收税用之于民的税吏倒更加公义。&/p&&h2&&b&5.4 &/b&&b&原罪和业障&/b&&/h2&&p&一切的恶行都源自于人类的欲望不满足,而欲望不满足的原因就是人类认为神赐予的身体和欲望不洁净。也即人类自创了“善恶”的概念,将贪吃和好色等欲望视为恶(道德败坏),将禁食和禁欲视为善(道德高尚)。人类开始了“假冒为善”的生活,不再遵循自己的“本心”生活,从而造成欲望不满足。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得不被迫说谎和行恶,一切的苦难从此就开始了。&/p&&p&&b&“人类认为神赐予的身体和欲望不洁净”就是原罪。&/b&看看旧约圣经里关于原罪的描述:&/p&&p&&b&创世纪 2.16~2.17 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2:25 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3.04~3.07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b&&/p&&p&这段就是说最初始的人类赤身露体,并不以自己的身体为羞耻。但在犯了原罪,即懂得了“善恶”之后,人类穿上了衣服,也导致了死亡的结局。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堕落就在于假冒为善,不再遵循本心生活。正如卢梭所说:原始人是高贵的。人类生而无罪,生而洁净,但当人类开始以身体为羞耻,开始说谎假冒为善时,罪恶和痛苦就诞生了。&/p&&p&人类出生时并没有罪,婴儿是从哪里接受了原罪呢?那就是上一代人类。人类的原罪是由父母教给孩子,从而一代一代流传。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理解圣经中耶稣关于恨父母的经文。&/p&&p&&b&路加福音 14.26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b&&/p&&p&恨自己的父母,这让人难以接受。当时的传教士做了一个巧妙的变化,翻译时将“恨”改成了“爱我胜过爱”。耶稣的教义不是爱人如己么,怎么又要恨自己的亲人呢?这不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会对亲人产生恨呢?&/p&&p&&b&多马福音 101 耶稣说:“不管谁-若不能如我一样恨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的- 不能成为我的徒弟。无论谁-若不能如我一样爱他的父亲与他的母亲的- 不能成为我的门徒。因为我的母亲[给了我谎言],但我的真[母亲]给了我生命。”&/b&&/p&&p&恨父母的原因是父母将原罪教给了孩子,父母也是从小孩子长大的,所以他们清清楚楚地知道年轻时自己的欲望如何不满足,如何痛苦。可是他们依然选择欺骗孩子,将“羞耻”的概念教给孩子。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早恋”是不对的,使得孩子缺少和异性的交流。也很少进行正面的性教育,使得孩子完全不具备性知识,只能自己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来了解。而爱父母是因为他们认为善是好的,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其实反而做了坏事。&/p&&p&而这些都是人类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障碍,佛教用“业障”这个词来形容原罪。“认为自己的欲望和身体不洁净”就像一块屏障一样,它阻止人类相爱,也阻止人类按本心生活。而业障是由人类的上一代人传给小孩子的,所以释迦称之为“先世业障”。&/p&&p&&b&金刚经 1.115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b&&/p&&p&但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人们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先世业障”,觉得自己今生似乎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所以人们将“先世”理解为“前世”:自己今世的受苦是因为前世的业,而不是今世的业。而基督教也有一样的说法:&/p&&p&&b&约翰福音 9.01~9.02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b&&/p&&p&门徒认为人天生瞎眼是因为犯了罪,可能是父母犯了罪,孩子受报应;或者是这人自己犯了罪,由于是天生瞎眼,自然是前世犯了罪。而耶稣则告诉他们天生瞎眼并不是真正的罪。对于罪,圣经中还有一段经文:&/p&&p&&b&路加福音 13.01~13.05 正当那时、有人将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祭物中的事、告诉耶稣。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么。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么。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b&&/p&&p&耶稣说,所有人都有罪,并不是“天生瞎眼”或者“意外被楼倒塌压死的人”有罪。只要你以自己的身体和欲望为羞耻,你的原罪就还在。而去除原罪和业障,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一切都是洁净的,割除掉“善恶”的观念。&/p&&p&&b&多马福音 53 门徒问耶稣说:“行割礼有益还是有害?”耶稣对他们说:&倘若是有益的,他们的父更愿意那割礼施行在出娘胎前。相反,在精神上的真割礼则完全是有益的。& &/b&&/p&&p&&b&约翰福音 15.03 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b&&/p&&p&精神上的割礼即指割去原罪,割去假冒为善,割去“不洁净”的观念。这就是佛教的灭谛,灭除欲望满足的障碍。而耶稣也指出“干净”是因为道,也即洁净是由于人心里的变化,认识到一切都是洁净的。&/p&&h2&&b&5.5 &/b&&b&欲望的满足&/b&&/h2&&p&当不洁净的观念被去除后,满足欲望的障碍消失,欲望就从痛苦变为了快乐。现在我们再重新发现欲望的特性:&/p&&p&&b&(1) 快乐和痛苦都来自欲望&/b&&/p&&p&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伊壁鸠鲁和叔本华刚好是一对正反的例子:&/p&&p&&b&伊壁鸠鲁:我们可以说当对饥饿的满足在进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动态的快乐;但是当饥饿已经完全满足之后而出现的那种寂静状态就是一种静态的快乐。&/b&&/p&&p&&b&叔本华:欲望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b&&/p&&p&伊壁鸠鲁认为欲望被满足时是快乐,满足之后还是快乐;而叔本华认为欲望无法被满足是痛苦,但满足之后是无聊。实际上使人痛苦的不是欲望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欲望,人们被迫努力奋斗。但自然欲望(食欲和性欲)实际上是天生就被满足的,人类并不需要操劳。&/p&&p&再看佛教的观点:&/p&&p&&b&《坛经》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释:菩提的意思就是智慧)/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b&&/p&&p&智慧和烦扰都来自欲望,烦扰由欲望不满足而产生,而智慧是为了使欲望得到满足而产生。当人们欲望满足时,就没有烦扰,没有了烦扰,也就不需要“破除烦扰的智慧”了。所以智慧和烦扰是一起产生一起消灭的,并不是用智慧来替代烦扰。&/p&&p&再看基督教的观点:&/p&&p&&b&路加福音 10.38~10.42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他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么,请吩咐他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b&&/p&&p&人们为满足欲望而劳累操劳,而欲望的满足实际上只需要一件事情:那就是发现神赐予的身体和欲望都是洁净的。从此无尽的欲望就由无尽的烦扰转变成了无尽的快乐。&/p&&p&&b&(2)应顺从欲望,不应拒绝欲望&/b&&/p&&p&基督教有盐和火的比喻,它们实际上都是用来形容欲望的。&/p&&p&&b&马可福音 9.47~9.50 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他。你只有一只眼进入神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他再咸呢。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b&&/p&&p&火就是指欲望之火,人的一生都在欲望之火中,而且这火是不灭的。虫是指贪婪之虫,对物质无穷的追求,贪婪之心不死。但是物质和欲望本来应该是让人类快乐的,但世人却因原罪而使自己为欲望而痛苦。耶稣又用盐腌来替代火和虫,让人们正视欲望,不以它们为恶。这就是耶稣说的“盐本是好的”,即欲望本身是好的。可是如果“失了味”,也即人们不是享受生活,而将生活中的各种欲望化为烦扰,这就让欲望失了味。而“应当有盐”,也就是说人们应当承认自己的欲望。而人们满足欲望后,就能够“彼此和睦”,不再为欲望而相争。&/p&&p&而佛教则用染布的比喻来说明欲望的问题。&/p&&p&&b&南传佛教《大本经》
&u&毗婆尸世尊&/u&、&u&阿罗汉&/u&、&u&等正觉者&/u&,为彼等次第说法,则开示施、戒、天之说;宣说诸欲之过患,出离污秽、烦恼之功德。当&u&世尊&/u&了知彼等心从顺、柔和、无障而喜悦明净,于此,则宣示诸赞叹之胜法--苦、集、灭、道。犹如去染污纯净之布,正可受染色。如是&u&王子骞荼&/u&与&u&帝师之子提舍&/u&,则于其座,远离尘垢,证得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皆是灭法。”&/b&&/p&&p&&b&《金刚顶经》: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b&&/p&&p&“毗婆尸世尊、阿罗汉、等正觉者”就是指释迦,释迦首先为人们诉说各种欲望引起的痛苦,然后和人们讲述“苦集灭道”,使人们知道一切欲望都是洁净的,证得“法眼净”。这样人们“犹如去染污纯净之布”,发现自己的欲望其实都是洁净的,则“正可受染色”,则可以用欲望再次使让人们快乐满足。纯净之布上的染色本来就不是污秽,而是乐趣。佛教并不是要人们离开一切欲望,而是用染欲来调伏欲望。&/p&&p&&b&(3)欲望的满足依靠神&/b&&/p&&p&人类的食欲和性欲是自出生就完全具备了满足的条件的。食物来自无限的自然循环,而性器官人类本身就拥有。只要人们不以神赐予的身体和欲望为不洁净,则食欲和性欲就可以完全得到满足。&/p&&h2&&b&5.6 &/b&&b&食欲的满足&/b&&/h2&&p&来看基督教的说法:&/p&&p&&b&马太福音 6.08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b&&/p&&p&&b&路加福音 12.24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神尚且养活他。你们比飞鸟是何等的贵重呢。&/b&&/p&&p&神创造的自然循环养活飞鸟,也同样养活人类。人类只需保持自然平衡,自然就可以为人类提供无穷的食物。圣经中也记载了耶稣平常生活的样子:&/p&&p&&b&路加福音 7.34~7.35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b&&/p&&p&耶稣贪食好酒,这就是他真实的生活。中国的俗话叫“好吃懒做”,认为人贪吃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论语》记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耶稣和孔子是享受食欲的,神赐予人类各种美食,人类应该享受它们。&/p&&p&而佛教则称为“具足戒”。&/p&&p&&b&南传佛教 《大本经》
1.20 诸比丘!此诸佛之常法:菩萨入母胎时,菩萨母得五欲乐,具备、具足五欲乐而自绕乐之。此乃诸佛之常法。/3.12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宣说法。世尊!我等归依世尊、(归依)法。愿世尊摄受我等,于世尊之处出家,得受具足戒。&/b&(节选)&/p&&p&“菩萨入母胎时,具足五欲乐”,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使自己欲望满足的条件,所以人类无需作恶,自然就不会触犯律法,这就是“具足戒”。释迦的日常生活就是拿着钵盂吃人们供给的食物,什么都吃。这一方面显示一切食物都是洁净的,另一方面也显示释迦不为食物而奔波,只是由自然供养变为了由人供养。但是人们供养的食物,本质上还是来自于自然。&/p&&h2&&b&5.7 &/b&&b&性欲的满足&/b&&/h2&&p&约翰福音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经文---“行淫时被捉的女人”,我们看看当耶稣面对性欲时,他是怎样回答的:&/p&&p&&b&约翰福音 8.01~8.11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他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所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他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的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么。他说,主阿,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b&&/p&&p&这里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翻译的问题:首先是这句:“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看看巴克莱的研究--《新约圣经注释》:也许没有罪这个字anamartetos,不光是指没有罪,也是指不怀犯罪意念说的。耶稣对他们说:“好吧,你们谁若从未想过犯相同的罪的,就可以拿石头打她。”所以这句经文更加合理的翻译应该是:“你们中间有谁不想行淫的,就可以拿石头打她。”还有一句更加重要:“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Go now ,leave your life of sin”。这句的翻译完全错误,耶稣不是说不要再犯罪了,耶稣说的是:“去吧,你的生活离开罪了。”否则这段话就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既然耶稣没有定行淫的女人的罪,那又要这女人离开什么罪呢?再看这句经文: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如果按照普通人理解的,耶稣的意思是认为行淫有罪,这和当时的律法一样,那文士和法利赛人试探耶稣什么呢?就是因为耶稣认为性欲是无罪的,和当时的法律是相反的,所以才会出现试探的场景。耶稣就是告诉女人,性行为并不是罪,你本来就无罪。&/p&&p&&b&路加福音 7.34~7.35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b&&/p&&p&而耶稣自己也是“罪人”的朋友,而“罪人”在福音书中就是妓女的意思。&/p&&p&&b&路加福音 7.36~7.39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b&&/p&&p&再来看佛教,佛教依然可以用“具足戒”来理解。&/p&&p&&b&《坛经》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b&&/p&&p&本自清净,人类生而洁净;本自具足,人类生来就具备满足性欲的身体。一切欲望满足,人类还有什么目的去作恶呢?没有了违反的动机,一切的罪恶就都消除了。而人类一切律法的目的不就是使人们不作恶么?所以所有的律法自然就被遵守了。藏传佛教中的欢喜佛,密宗明妃和上师灌顶的仪式,表示的都是性欲的满足。&/p&&p&200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性欲的看法已经宽松了很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终将认识到自身的洁净,不再被原罪所束缚,从而获得性欲的满足。&/p&&h2&&b&5.8 男女平等&/b&&/h2&&p&但是当人们还未认识到时,当女性的性自由被压制时,会导致什么事情发生呢?&/p&&p&&b&约翰福音 4.15~4.19 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4.28~4.29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么。&/b&&/p&&p&耶稣清清楚楚地知道女人心里的想法,就是社会束缚女人的自由,要求女人贞洁,导致的结果是:女人暗地里有很多男人,但表面上必须“伪装”成“社会要求的样子”。我们也开始理解上文中为什么“罪人”会哭,以至于“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女人和男人一样需要性自由,可是当时的社会是完全禁止的。当时的律法非常严格,行淫的女人是要用石头打死的。耶稣是如何对这个女人说的呢?&/p&&p&&b&路加福音 7.48~7.50 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甚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b&&/p&&p&最后一句“平平安安的回去吧”的英文是:go in peace,应该翻译为平静地回去吧,而不是平平安安。因为女人当时在哭,情绪比较波动。耶稣告诉妓女,性自由并不是罪,所以你的罪赦了。&/p&&p&&b&多马福音 22 你们若能把男的女的都视为同一个了,那么男的就不是男的,女的也不是女的了。&/b&(节选)&/p&&p&&b&多马福音114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让马利亚离开我们去吧。因为女人不配得到生命”。耶稣说:“看哪!我会引导她,使她变成男的,使她也能成为活着的灵,像你们男人一样。凡将自己变成男人的女人,都可以进入天国”。&/b&&/p&&p&耶稣说的是男女平等,男女一样。男女虽然身体构造不同,但是性欲是一样的。耶稣肯定女人的性权力,性欲就是神的恩赐;而禁欲的宗教人士却拒绝神的恩赐,所以耶稣说:“&b&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b&”(马太福音 21.31)&/p&&p&著名的女性哲学家伏波娃的名言就是:&b&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b&女人生来和男人一样,但是社会将女人变成了我们看到的样子。&/p&&p&而佛教有与多马福音114几乎一模一样的经文:&/p&&p&&b&《法华经》 时&u&舍利弗&/u&语&u&龙女&/u&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b&&/p&&p&&b&《维摩诘经》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b&&/p&&p&《法华经》中舍利弗认为女子的身体是肮脏的,而“龙女”却变为了男子。这段实际上是在讲男女平等,并不是说真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女人变成了男人。《维摩诘经》中则指出佛法非男非女,佛法是不分男女的。男女的性器官虽构造不一样,但用途实际是一样的;而男女的灵魂则是一样的,都有性欲,也都向往性欲的满足。&/p&&h2&&b&5.9 &/b&&b&婚姻&/b&&/h2&&p&最后我们来讨论婚姻制度,耶稣对婚姻的看法是什么呢?&/p&&p&&b&马可福音 10.11~10.12 耶稣对他们说、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辜负他的妻子。妻子若离弃丈夫另嫁、也是犯奸淫了。&/b&&/p&&p&&b&路加福音 16.18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娶被休之妻的、也是犯奸淫。&/b&&/p&&p&&b&马太福音 19.07~19.12法利赛人说、这样、摩西为甚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他呢。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耶稣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b&&/p&&p&路加福音和马可福音非常直接地说只要休妻另娶就算奸淫,马太为了使耶稣的话符合犹太人的教义,增加了“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因为犹太人的律法就规定:一方不忠,双方就可以离婚,马太在试图调和耶稣的教义与摩西的律法相违背的地方。并且只有马太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句话,这句话完全不合理,耶稣的意思应该是为“天国的缘故”放弃婚姻的。&/p&&p&婚姻制度从何而来?人类为了使性合法化,而创造了婚姻制度。实际上性本身就是合法的,根本不需要用婚姻来使之合法化。当时的犹太人认为只要是婚姻关系下的性行为,不算犯奸淫。而耶稣的意思则是:合法婚姻制度下的另娶依然是犯奸淫。耶稣还说过:&b&马太福音 5.27~5.28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他犯奸淫了。&/b&实际上,耶稣的意思就是说,人类是不可能没有淫念的。而淫念可以分解为性欲和自由,而人类的性欲就是神赐予的,是洁净的;而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也是神赐予的,是顶层人士才真正拥有的。&/p&&p&再来看耶稣对婚姻的看法:&/p&&p&&b&路加福音 20.27~20.36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有几个来问耶稣说、夫子、摩西为我们写着说、人若有妻无子就死了、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没有孩子死了;第二个、第三个、也娶过他;那七个人、都娶过他、没有留下孩子就死了。后来妇人也死了。这样、当复活的时候、他是那一个的妻子呢,因为他们七个人都娶过他。耶稣说、这世界的人、有娶有嫁。惟有算为配得那世界、与从死里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因为他们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既是复活的人、就为神的儿子。&/b&&/p&&p&实际上耶稣认为应取消婚姻制度,婚姻制度的作用实际上是用形式使性合法化。当人们认识到性本身就是合法的,婚姻制度就不再有存在的理由。婚姻变成了束缚,使得人类失去了性自由。更加重要的,人类也失去了爱的自由---你只能爱你的丈夫/妻子,而不再能够爱所有人。&/p&&p&看看哲学家们对婚姻的看法:&/p&&p&&b&恩格斯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b&&/p&&p&&b&马克思 婚姻就是合法的卖淫。&/b&&/p&&p&&b&罗素 不少婚姻关系不过是以合法外衣掩盖的卖淫,因为夫妻之间毫无感情可言,维系家庭关系的实质是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b&&/p&&p&&b&尼采 婚姻的破裂好过于婚姻的屈从和婚姻的欺骗。&/b&&/p&&p&&b&柏拉图 (理想国)女人是男人的公共产品,应该归男人共有,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都不能与异性结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b&&/p&&p&&b&马克思 (共产主义)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著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b&&/p&&p&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重新开始审视婚姻制度。人们更加重视爱情,而不是婚姻制度。而哲学家理想中的国家,无论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都认为婚姻制度应该被抛弃。&/p&&p&在抛弃婚姻制度以后,耶稣是如何生活的呢?基督教中有一个女人,任何福音书都无法忽略,她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抹大拉”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地名,它的意思就是“从良的娼妓”。传说她是一个被耶稣拯救的娼妓,并且她是耶稣的伴侣。在基督教的一些次经中,含糊且不明显地提到马利亚的身份:&/p&&p&&b&腓力福音 与主同行的有三位:他的母亲,妹妹和他的伴侣抹大拉,三位都叫玛利亚。&/b&&/p&&p&可是为什么教会在抹大拉的马利亚的问题上总是含糊其辞呢?主要原因是教会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耶稣的伴侣会是一个娼妓,但教会又无法忽视这位在福音书中最重要,出现次数最多的女人。在耶稣的时代,人过世后,为死者身体敷油的一般是家人,进入墓穴为耶稣敷油的就抹大拉的马利亚。这明显已经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见下面的经文:&/p&&p&&b&马太福音 27.60~27.61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就是他凿在磐石里的。他又把大石头滚到墓门口、就去了。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马利亚在那里、对着坟墓坐着。/28.01安息日将尽、七日的头一日、天快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马利亚、来看坟墓。&/b&&/p&&p&&b&马可福音 16.01~16.02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并撒罗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的时候、他们来到坟墓那里。&/b&&/p&&p&&b&路加福音 23.55~23.56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他的身体怎样安放。他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他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24.01~24.02 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滚开了。/24.10那告诉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还有与他们在一处的妇女。&/b&&/p&&p&&b&约翰福音 20.01~20.02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那里。&/b&&/p&&p&四本福音书一致记载,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来膏耶稣的尸体。雅各是耶稣的兄弟,因为福音书的作者认为耶稣只是神的儿子,所以不写耶稣的母亲,而写称“雅各的母亲”。所以当时的情况非常合理,就是耶稣“肉体上的”母亲和耶稣的伴侣去膏耶稣的身体。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言行一致,既然他在约翰福音中不定犯奸淫妇人的罪,他倡导自由和男女平等,那耶稣在实际生活中就是这样做的。&/p&&p&最后特别指出一点:娼妓虽然拥有丰富多彩的性生活,但是却并不拥有自由。因为如果希望用性来获得金钱,那就失去了自由。我们在第一章中对比最顶层和最底层时发现,自由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女人主动自由地享受性爱,这是最顶层;而为了金钱出卖身体,没有选择权地被迫性交,这是最底层。所以马利亚是“从良的娼妓”,“从良”的意思不是嫁为人妇,而是不再做为挣钱而出卖肉体的底层,而是成为拥有绝对自由的顶层。&/p&&h2&&b&5.10 &/b&&b&律法&/b&&/h2&&p&最后我们来看看律法,我们先来看当时关于“安息日”的律法:&/p&&p&&b&马可福音 3.01~3.06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稣。耶稣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又问众人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他们都不作声。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就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法利赛人出去、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b&&/p&&p&&b&约翰福音 7.23~7.24 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么。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b&&/p&&p&犹太人的律法设置有安息日,并禁止人在安息日工作。耶稣明确提出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也即以人为本。&/p&&p&&b&多马福音 27 耶稣说:“如果你们不能守斋戒来向世界致敬,你们不能发现天国。如果你们不能遵守安息日当做安息日,你们不能见你们的父”。&/b&&/p&&p&现代社会的周末就是安息日,也即周末是为人设置的,而不是人为周末设置的。你自愿在周末加班挣钱当然可以,但是如果没有周末人就太辛苦了。但如果强行认为周末就是休息的,不许人在周末工作,这就本末倒置了。&/p&&p&我们来看看关于婚姻的律法,中国现行法律中的《婚姻法》规定:&b&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b&也即只有结婚的人才需要遵守婚姻法,婚姻法并不适用于不结婚的人。关于性行为的律法,《刑法》有&b&聚众淫乱罪,是指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集男女多人集体进行淫乱的行为。&/b&违反这条法律的关键在于“聚众”,只要不是聚众,就不违反刑法。而法律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比如《刑法》中的流氓罪就在1997年被废除。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则认为,目前我国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她建议取消这项罪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b&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b&违反这项律法的关键在于“性交易”,只要不存在金钱交易,男女双方自愿做爱是不违法的。&/p&&p&对于法律的原则,看看“功利主义”的边沁观点:一切法律共同的目的是增进社会的总体幸福。一切惩罚本身都是危害,因为它使人遭受损失和痛苦。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人,而是希望人们因害怕惩罚而不犯法。律法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律法服务。律法应该随着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而改变,而不是阻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律法符合人的天性,而不是违反天性时,这样的律法才是完美的和最终的律法。&/p&&p&&b&马太福音 7.1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5.17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b&&/p&&p&耶稣指出律法因根据人类内心的想法而制定;而“成全律法”,一是指律法自身的改变,律法的改变并不是破坏律法,而是使律法更加完善;二是指找到人类不再犯法的方法,当人类欲望满足,自由相爱,就不会再违反律法。&/p&&p&但是在律法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b&马太福音 10.16~10.17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b&人们完全可以在遵从律法的条件下,获得性自由;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律法也必然会跟随社会的进步而改变。&/p&&p&以上谈论的是自然欲望的洁净与满足,下一节我们谈论更高层次的欲望,荣耀的欲望。&/p&&p&上一篇:&a href=&/p/?refer=sun-a& class=&internal&&欲望----人类真正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阐明宗旨 第四节/共十三节 - 知乎专栏&/a&&/p&&p&下一篇:&a href=&/p/& class=&internal&&人的荣耀和权柄(物质,权力和道德)----第二章 阐明宗旨 第六节/共十三节 - 知乎专栏&/a&&/p&&p&回到目录:&a href=&/p/& class=&internal&&《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书籍和专栏介绍--永久置顶 - 知乎专栏&/a&&br&&/p&&p&《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上半册(宗旨和基督教部分)已完成,下半册(佛教与哲学部分)脉络已完成,正在写作中。全书约100万字,售价100元;仅有电子图片版,通过邮箱发送,没有纸质实体书。仅购上半册57万字,售价50元。购书请加微信号sunonefly,不购书请勿扰,交流可用私信知乎。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将出版的书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版权所有,转载务必经过作者本人同意。&/p&
第五节 自然欲望的洁净和满足(佛教清净法眼和四圣谛之灭谛)5.1 食欲的洁净 5.1.1 食物的洁净我们先来看食物的问题:《圣经》 马可福音 7.18~7.19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么。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
&img src=&/df5392bcfee_b.jpg& data-rawwidth=&556&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6& data-original=&/df5392bcfee_r.jpg&&&h2&&b&第六节 人的荣耀和权柄&br&6.1 &/b&&b&荣耀的欲望&/b&&/h2&&p&获得荣耀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本书将荣耀分为三个部分:物质的荣耀,权力的荣耀和道德的荣耀。我们再回顾一下第一章所描述的各个阶层获得荣耀的生活方式:&/p&&p&贫民阶层生怕别人看出他们因贫穷而物质上不满足,精神上不快乐。所以他们物质上追求廉价且大量,而精神上追求在外人面前尽量表现得开心。&/p&&p&中产阶级由于其工作如螺丝钉一样具有可替代性,使其在自己的身份地位上存在焦虑。在物质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后,他们在物质上追求社会认可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房子车子手表包包,而精神上则追求无误性和专业性以获得工作上的认可。&/p&&p&上层阶级由于其物质丰富,有闲理论开始显现:他们在精神上追求复古和艺术,在物质上则以花钱在不必要的地方以显示其地位。&/p&&p&顶尖层次则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生活,精神上完全自由,爱人如己,无忧无虑,不再需要物质来显示自身层次。&/p&&p&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脍炙人口,那我们就首先来看“物质的荣耀”。&/p&&h2&&b&6.2物质的荣耀&br&&/b&&b&6.2.1 富人&/b&&/h2&&p&我们来谈谈耶稣的财富观,耶稣对于财主的言论最有名的是下面这段经文:&/p&&p&&b&马可福音 10.23~10.25 耶稣周围一看、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门徒希奇他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b&&/p&&p&这句通常被人用来指责财主,也即有钱和天国是相互违背的。富人进不了天国,穷人才能进天国。路加福音这段经文更加明显:&/p&&p&&b&路加福音 6.20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b&&/p&&p&&b&Looking
at his disciples, he said: &Blessed are you who are poor, for yours is the
kingdom of God.“&/b&&/p&&p&&b&马太福音 5.0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for thei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b&&/p&&p&耶稣真的是这个意思吗?马可福音里耶稣第一次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很难”,门徒很希奇。耶稣立马又增加了一句话来进一步解释前面的话,即“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很难。“有”变成了“依靠”,耶稣的意思是仅仅倚靠钱财是不能进天国的。那还要倚靠什么呢?&/p&&p&&b&路加福音 4.03~4.04 魔鬼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块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b&&/p&&p&还需要“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也即神赐予的一切公理。我们看路加福音6.20和马太福音5.03的英文,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poor即贫穷这个词,但马太说的是poor in spirit,和合本翻译成虚心是不对的,应该翻译成“精神上贫穷”。也即精神上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我们再参照下面这段经文:&/p&&p&&b&路加福音 12.16~12.21 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b&&/p&&p&&b&马太福音 6.19~6.21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b&&/p&&p&耶稣的真实意思是,单单在地上积累金钱是不行的,金钱要化做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而人的财富是靠劳动换取的,本来应该今生享受,但是人为了积累金钱而失去了应有的享受,死时又与财富分离,所以在神面前不富足。路加福音12.16~12.21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财主仅仅依靠金钱,最后人离世而钱并没有给灵魂带来快乐的故事。&/p&&p&所以耶稣并不反对财物,耶稣反对的是在地上积累财物。&/p&&p&&b&多马福音 97 耶稣说:“父的国就像一个女人扛着满满一罐子吃的。走在路上,离家还有一段路程,罐子的耳朵坏了,吃的在女人的身后流落了一路。但女人自己不知道,她以为罐子里还是原封不动满着的,她没发现任何意外。当她进了她的坟墓的时候,她放下罐子,发现那罐子是空的。”&/b&&/p&&p&多马福音的比喻也形象地展现了人类现实的生活,比如人们省吃俭用买了房子,人们认为房子是固定资产,花再多钱买也是“保值”的。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人们发现房子并不真正属于自己,自己只是活着时使用房子。&/p&&p&所以人们认为“拥有钱财”是一种荣耀,是建立在不考虑死亡的基础上的。当考虑死亡之后,人们会发现,“积攒钱财直到死亡”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荣耀。人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物质本质上不属于人类,人类只是在活着时使用物质。所以活着时“将物质都化为快乐”才是真正拥有了物质,才是真的荣耀。&/p&&p&&b&马太福音 5.0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shall inherit the earth.&/b&&/p&&p&“温柔”meek应该翻译成温顺,“承受地土”inherit
the earth应该翻译成“拥有世界”。即顺从神旨意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真正拥有世界。既然神规定人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类就要顺从神的旨意;承认自己只有物质的使用权,人类才能真正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而不是为拥有物质而烦扰劳累。&/p&&p&佛教则用“有为法”和“无为法”来解释物质的荣耀:&/p&&p&&b&《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b&&/p&&p&有为法就是认为在世界上能够有所作为,比如攒下财富。但是积攒财富的代价,是人的辛苦和劳累,就像多马福音中扛着罐子的女人。而无为法就是人在世界上什么也带不走,也即进了坟墓,发现坛子是空的。“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释迦认为普通人“贪着其事”:人类试图永远占有本质上不属于自己的物质,以为物质是自己的,一生为之劳累烦扰;没有享受物质的快乐,死亡时离开物质,并不是真正的富有。&/p&&p&而物质也并不是凭空就能积累的,财富的背后是人类的操劳。回顾人类的历史,当贫富差距过大时,社会就会发生变革,进行财富的重分配。“富不过三代”这个俗语就说明了保持财富的困难。富人在拥有财富的同时,也在为保持财富而烦扰劳累。马云发自真心地说:“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阿里巴巴,我没料到这会改变我的一生。我希望有机会去到世界上任意一个国家,在那里平静度日。我不想谈论商业,不想工作。”而xxx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也感慨地说:“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财富领袖和政治领袖同时感觉到工作占去了个人的时间,夺走了个人的自由。马克思说:&b&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加给我们的,我们感到痛苦而不是幸福。通过参与资本主义的劳动,我们从我们自己异化了,我们只是在空闲时间才感觉自己像人。&/b&即使是最富有的人,依然因为“异化的劳动”而感到痛苦。&/p&&h2&&b&6.2.2&/b&&b&穷人&/b&&/h2&&p&那耶稣对于穷人的看法是什么呢:&/p&&p&&b&马可福音 14.03~14.07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赒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耶稣说、由他吧,为甚么难为他呢,他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b&&/p&&p&&b&马太福音 11.04~11.05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b&&/p&&p&耶稣说,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穷人我有福音传给他们。给穷人的福音是什么?给穷人的并不是稠济的钱,而是福音。给穷人的福音是:人类生而具足,穷人只需要用好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就能够变为富有。&/p&&p&&b&多马福音 03 但如果你们不知晓你们自己,你们便住在贫困中而且你是那么贫困。(节选)/ 29 耶稣说:“如果肉体的存在是出自于精神,这是一个奇迹。但若精神的存在是出自于肉体,它是一个奇迹中的奇迹。事实上,我惊异于如此巨大的财富竟然让它的家极度贫困中。”&/b&&/p&&p&但是如果以自己的身体和欲望为耻,那就会陷入真正的贫穷;人类守着肉体这样一个无穷的宝藏,却不使用它。人类只要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欲望都是洁净的,就能够得到无穷的享受和快乐。&/p&&h2&&b&6.2.3 &/b&&b&财富分配&/b&&/h2&&p&贫富差距如何消除呢?再来看下面这段经文:&/p&&p&&b&路加福音 12.13 ~12.14 众人中有一个人对耶稣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耶稣说、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洗者圣约翰之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