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深入基层了解贫困户贫困户的心 人民网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寻甸羊街376贫困户当上股东
日08:11&&来源:
原标题:寻甸羊街376贫困户当上股东
股东朱老芬正在采摘香菇。
临近中午,寻甸县羊街镇甸心村村民朱老芬拎着一篮子刚摘好的香菇走出云南万盛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的大棚,准备回到一公里外的家中休息。在这个香菇采摘的时节,她几乎每天都来这家位于寻甸县羊街镇的企业打工。
除了每个月2000元左右的打工收入外,朱老芬家还是这家公司的股东,到今年9月入股满一年后,他们家将得到12500元股金保底12%的分红,即1500元。“这可比过去到处打零工好多了。”朱老芬告诉记者,12500元股金并不是自己出的,而是当地政府的产业扶贫资金。
就在朱老芬忙活了一个上午的大棚外,挂着一张蓝色的小卡片,上面标注着各家的简单情况,包括产业名称、姓名、人口、务工收入、入股资金、分红资金、菌棒数、联系方式等内容。在云南万盛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这样的小卡片共有70张,其背后是70户当上股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些不过是羊街镇探索产业扶贫之路的一个缩影。通过“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羊街镇70个贫困户当上了云南万盛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的股东,181户成了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125户当上了寻甸振j科技养殖有限公司的股东。风险由企业承担,贫困户坐享分红。
“党支部牵头成立种养殖合作社,把全体享受产业扶持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成员,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种养殖合作协议,再由合作社统一与帮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保底分红10%―12%,以确保贫困户有长效的增收渠道。”羊街镇副镇长昌云波说,如果把产业扶贫资金一次性发给村民,钱用完了之后可能又会返贫,而采取这样的模式,不仅没有风险,还可以学到技术,得到分红,贫困户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及发展条件,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需要,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养殖)、协议收购、技能培训、劳务用工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引导专业大户与贫困对象签订帮扶协议,采取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管理服务、保底收购、基地务工等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和发展门路,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实现持续增产增收。
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多了,脱贫之路也就越走越宽了。(首席记者 殷雷)
(责编:薛丹、朱红霞)“慰问”变成新疆住村工作组谈心交朋友的“连心桥”(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民网和硕4月6日电 (通讯员 李勇)4日,新疆和硕县住塔哈其镇浩尧尔莫敦村6名工作组成员深入该村贫困户及残疾人士家中,送去问候,送去交朋友的“心”。
原标题:“慰问”变成新疆住村工作组谈心交朋友的“连心桥”(图)
和硕县住浩尧尔莫敦村工作组成员深入该村贫困户及残疾人士家中。李勇 摄人民网和硕4月6日电 (通讯员 李勇)4日,新疆和硕县住塔哈其镇浩尧尔莫敦村6名工作组成员深入该村贫困户及残疾人士家中,送去问候,送去交朋友的“心”。每到一户,工作组都亲切地与困难群众交谈,嘘寒问暖,详细询问他们家中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农民群众当前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还带去了牛奶、大米,以表与村民交朋友的诚心。慰问中,工作组还了解了贫困户及残疾人士及家人的生活、思想状况,仔细询问是否享受了大病医疗补助以及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并表示如有困难,工作组会积极帮助协调解决。身患残疾的加·,将他结婚时的靓照拿出来给大家看,他媳妇自豪的说道:“看当时他多帅!虽然现在残疾了,因为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家的生活质量也不差,老大在寺庙当僧人,老二在县医院当医生,现在的条件比谁也不差!”加巴特尔接着说:“这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共产党领导的好!每年县残联、镇里的领导也来看望我,心里暖暖的,真是很感谢!”工作组组长孙贵军对他们说:“我们工作组来看你,就是想听听你的心里话 ,看看你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尽力帮助你的。” 还简单地讲了这次“三民”活动的目的意义,希望他一如继往的支持村里、镇里的工作,安心养病,愉快生活。据了解,该工作组准备在这一年的住村工作中将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与老百姓交心、交朋友、拉家常,真正住进百姓的心里,走好最后一公里、走好最后一截路,完成“三民”工作任务,为下一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责编:罗继娜、沈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部分贫困群众住渔船窑洞&称住得“提心吊胆”
&&&&来源:&&&&
原标题:部分贫困群众住渔船窑洞 称住得“提心吊胆”  扶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特困群众的安居问题无疑是最亟待解决的“硬骨头”之一。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期深入桂、黔、冀、青、新、晋、鲁等省区贫困村屯发现,一些群众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或窑洞、渔船等地方,不仅无法保障充足取暖,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虽然各地实施了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政策,但由于缺乏自筹资金、对搬迁后生活存疑虑等,一些特困群众仍难以住上新居。   渔船、窑洞、帐篷都是“家”,房椽断4根住得“提心吊胆”   “没钱建、没法修,只能提心吊胆地住着”――这是河北省阜平县城关镇顾家台村67岁的村民吕风荣和多病的老伴儿现在面临的住房窘境。记者近日在吕风荣家看到,破旧的房子已经断了4根椽。吕风荣说,下雨天都睡不着觉,维修房屋的人说修椽房子容易塌就没修成。   在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一些贫困群众的住房情况同样堪忧。记者在那隆镇王沙村那农屯看到,山坡上一片破旧的灰瓦黄面的土坯房格外扎眼,不少房屋外墙出现裂缝,有的还用木头撑着墙面。   58岁的村民赵惠莲告诉记者,她几十年前嫁到这里时就是这样的房屋,全村34户只有2户是砖混结构的房屋。走进村民赵朝安家,地面和墙面的木板斑驳破旧,卧室墙面有多处漏光漏风,厨房比较灰暗,墙上的裂缝有的可以放进去手掌,屋梁上还有蜘蛛丝。   在贵州、山西等地,一些群众还住在破败的渔船或者窑洞里。贵州省榕江县都柳江大河口码头的摆渡人梁运全从10多岁就开始摆渡、搞水上运输,后来有了桥和大船,他没货拉就“下岗”了,但由于生活习惯、没钱等原因,66岁的他还住在使用了10多年的渔船上,船底几近发霉快烂掉,钻进小船也只能爬进去,很不方便。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龙藏乡党委书记才虎本介绍,龙藏乡平均海拔3840米,条件最差的桑什德村、秀尕那顿村有30户人家,现在是冬季,路上结了冰根本进不去,许多牧户从未用上过电,至今仍居住在帐篷里。   少生炉子、雪中捡柴,只为节约燃煤   接近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低温中,60平米的三间房只有一间生着炉子,81岁的拉吉裹着厚厚的藏袍和棉被坐在床上――这是记者近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龙曲村久买多杰家看到的场景。   隆冬时节,记者在青藏高原、吕梁山区、贵州苗寨等地走访发现,限于经济条件,不少贫困群众无法取暖。   为了省钱,不少贫困群众采取“抱团”取暖的办法节约燃煤。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下营乡上营村村民王三德家,为了省煤,唯一一个开火的炉子也烧得不热,“现在一吨煤800元,过完这个冬天需要2吨煤。”记者在他家待了1个多小时,穿着棉鞋的脚变得冷凉。   有的则以捡来的柴代替燃煤。日前记者来到山西吕梁市临县灵泉镇泥沟村,在纷飞的大雪中碰到了正在拉着一车柴上坡的村民何宗庆。64岁的老何说,家里每年只有政府发的200斤煤,白天舍不得烧,做饭靠烧捡来的柴禾,只有晚上才烧煤热炕。下午三点的吕梁山里,温度已经在零度以下,老何中午十一时从家里出发,去四五里路远的山里捡柴禾,四个小时能捡一小车,这一车能烧三四天。   记者来到河北省阜平县槐树底村时,73岁的刘国顺正趁着难得的太阳在村口和邻居们聊天。老人穿的衣服是村委会给的旧衣裳,单薄且没有棉。他住在一个40多年的10平米左右的土房子里,土炕上褥子很薄,有一床被子和一件军大衣,“晚上睡觉光盖被还冷,得盖上军大衣。”为了节省用煤,老人只有在做饭时才生炉子。   补助标准待提高 移民措施需完善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近年来各地实施了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工程,很多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特困群众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而无法改造新房,对后续生活保障的种种顾虑又让他们不愿搬迁。   在广西天等县驮堪乡孔民村龙恶屯,村民许棉红家的木屋年久失修、已经快塌了,只好暂时搬到亲戚家借住。“危房改造的政策都知道,就是拿不出钱。”许棉红说,这里交通不便、建材运费高,一块砖外面只有2元左右,运到这里就要3.5元,而危旧房改造最低要建60平米,每平米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即使政府补助1.8万元,自己也拿不出其余的钱。”   而在山西、青海等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或资源枯竭区,虽然政府提供了异地安置新房,但仍有贫困群众因种种原因不愿搬迁。大同市南郊区鸦儿崖乡乔村53岁的村民梁红兰现在和丈夫住在30年的老窑洞里,虽然村子被列入首批采空沉陷区搬迁计划,但是梁红兰并不想搬。“现在起码不用交钱,还能养些羊有点收入,地里多少长点土豆什么的,不用花钱买蔬菜。”她说,住进楼房之后立马就没了收入来源,还要交取暖费、物业费。   贵州省榕江县仁里乡摆赖村的五保户老杨今年73岁,住在50多年四面透风的破旧木房里,“老鼠咬我的脚指头,咬耳朵垂”。即使这样,他都不愿意搬到政府盖的砖瓦房里。   不少受访干部群众表示,为解决住房和取暖问题,一方面希望国家考虑到近几年上涨的物价水平和部分偏远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危房改造补助和燃煤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要科学确定搬迁地点,对群众搬迁后的生活保障也要考虑得更加完善。(参与记者:向志强、袁军宝、顾玲、杨洪涛、白林、孙亮全、阿依努尔)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入基层了解贫困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