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俱乐部寻战友给战友办理烈士证,是什么电视

感动中国的越战老兵
2015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事迹”本轮投票已于1月19日12点结束(直播为日20:06)。得票第1名是越战老兵——董贵生:
4034586票。感谢广大老兵的支持,向所有为这次投票作出贡献的战友们致敬,向不分昼夜坚守阵地的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一位经历过战场生死考验的老兵,战后奉命向烈士家属送革命烈士证明书,此行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他与位烈士父母结缘。这就是得票第一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董贵生—老兵:一句承诺,三十年坚守从1985年开始,这位原昆明军区第11集团军31师92团3营7连的炮兵班长,按照与牺牲战友的生前约定,30年如一日替烈士尽孝,写就了一位老兵的信义传奇。一句承诺他成为烈士父母的“儿子董贵生当年送出的烈士证明书。“哪个死了,父母就由活着的兄弟一起照顾!”董贵生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了那一天,那是日,战斗发起前,董贵生和战友作出的约定。战斗中,董贵生所在团有37名战友、所在的集团军有136名战友牺牲。走下阵地,他接到一个对他来说比在战场上搏命拼杀更艰巨的任务——与武装部、民政部门的同志一起,为牺牲战友家庭送革命烈士证明书。董贵生看望牺牲战友罗平的妈妈王明琴。“通知书、抚恤金、粮票、白糖,这是当年发给烈士家属的抚恤金和慰问品。”董贵生首站来到牺牲战友杨模山在四川省郫县唐昌镇的家。“伯父伯母,你们为祖国养育了一个英雄的儿子……”面对与自己父母有几分相似的杨模山的父母,刚20岁出头的董贵生不知话该如何说,只好讲些场面上的话,希望他们能明白。可两位纯朴的中年人只是看着儿子的战友笑,接着打听儿子在部队的情况。不得已,董贵生只能说出了杨模山已牺牲的噩耗。杨模山的父母先是一愣,继而,杨妈妈把董贵生带去的抚恤金、慰问品扔了一地:“我不要这些,我要儿子……”在送递证明书的过程中,董贵生不知多少次经历这样的场景,不知多少次看见痛失爱子的兵妈妈哭晕过去。每通知一户,董贵生都要多留几天,替他们挑水种菜、劈柴做饭,陪他们聊天,应他们的要求讲讲战友牺牲前的工作生活……就这样,原本预计3个月能完成的任务,董贵生花了10个月。这10个月也改变了董贵生的一生。董贵生告诉记者,一次次面对烈士父母痛不欲生的脸,一次次清点烈士遗物,他也一次次回忆曾经的承诺:死者尽忠,生者尽孝!一份坚守他办起老兵俱乐部
1985年11月,董贵生退伍回乡,开始兑现他对牺牲战友的承诺。可刚退伍的他,在郫县豆瓣厂当送货工,收入有限,要照顾那么多的“爸爸妈妈”,很是力不从心。于是,1991年,董贵生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开了一个农家乐,取名“‘听涛园’老兵俱乐部”。他说:“办俱乐部,既是因为军营情节,也是为了钱!没有钱,我拿什么来照顾‘爸爸妈妈’?”开业至今,“听涛园”已经搬了4次家。但不管搬到哪里,有些设置是不变的:以“炊事班”“一班”等命名的包间、为牺牲战友设置的安息地……每天早上6时30分,“听涛园”内便会传来阵阵军号声,董贵生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他身着当年的军装、军帽,走着正步来到烈士安息地,郑重为战友们焚香、鞠躬、敬礼。在烈士姓名墙前,叫着战友的名字,跟他们说说话……“其实你不管这些事,生活会更好。你后悔吗?家人支持吗?”面对提问,董贵生铿锵回答:“后悔个铲铲!说过的话哪能不算数?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军装,我儿子前几年也当了兵。”一生执著&他成为烈士父母的亲人董贵生向记者展示所获荣誉。多年来,董贵生定期把家住附近的烈士父母接到听涛园团聚,逢年过节抽时间到牺牲战友家中探望,足迹遍及四川、重庆、云南等地。从2009年起,他每年都带上一些老人,到云南祭奠。2015年3月和11月,董贵生与志愿者一起先后带着19位“爸爸妈妈”去麻栗坡扫墓,考虑到老人的年龄,出发前还专门安排他们体检……多年相处,老人们和董贵生已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亲人。2013年,烈士张林辉的母亲病危,董贵生立即赶到云南张妈妈家中。“儿啊,妈想吃汤圆!”神志已模糊的老人看着“儿子”董贵生突然清醒了。30分钟后,吃着董贵生做的汤圆,张妈妈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董贵生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先后送走9位烈士父母。如今“爸爸妈妈”们已是风烛残年,他自己也53岁了,竭尽所能照顾好老人,成了他最挂心的事。1月6日,记者跟随董贵生来到距离“听涛园”100公里以外的牺牲战友秦开金烈士家看望“爸爸”——85岁的秦自才老人,为其送去大米、香肠等年货,并告诉老人,腊月二十五再来接他去“听涛园”一起过年。“贵生可是个好娃,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我,有这样的儿子,邻居们都说我有福气!”看着闻讯赶过来打招呼的邻居,秦自才告诉记者。跟随董贵生一起送年货的还有一位土生土长的龙泉人邹勇,他告诉记者,自己当过兵,尽管没上过战场,但也知道“战友”一词的分量。一次战友聚会,他无意间听说了董贵生的故事,便专程来到郫县,希望和他一起完成一次爱心之举。一种感动他的行为引来一片追随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董贵生,越来越多的荣誉“找到”了董贵生,他先后被评为“诚实守信四川好人”“中国好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随着荣誉而来的,也有置疑:认为他在作秀,怀疑他以照顾烈士父母为名获取经济利益……无论面对荣誉还是非议,董贵生说自己只求“问心无愧,心安理得”。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董贵生的战友朱太贵。他说:“董贵生近30年一直坚持替战友尽孝,期间面临的种种困难是常人不能做到的,作为战友自愧不如,他值得我们学习。”感佩于董贵生的境界,许多组织和个人加入他的行列。成都警备区积极组织温江区、郫县人武部协调地方政府对“‘听涛园’老兵俱乐部”进行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组织乡镇武装部与烈士家庭结成对子。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接踵而至,有的到“听涛园”义务帮工,有的帮助烈士父母解决各种难题……在俱乐部一旁,董贵生拿出一本聘书说:“前年,中国公益总会四川分会聘请我担任公益爱心大使。我一定努力,把公益事业做得更好,将爱心传递下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八旬老兵的请愿:我的战友是烈士!-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苏州台
& 八旬老兵的请愿:我的战友是烈士!
来源:前沿930
播放次数:
  历史远去,但是不应该被忘记,无论是不是烈士,这些老兵,都是战争中的英雄,都是最可爱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
版权所有: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投诉电话: 值班编辑:0 技术维护: 电子信箱:admin@
广告业务联系:3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1907177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地市频道: |
电子商务: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江西吉安县退伍兵改姓换名替烈士战友尽孝[图]
在吉安生活46年,悉心照料烈士母亲,先后送走烈士三位亲人
字体:&& |
新闻热线:5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3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
  日,驻福建莆田平潭岛的解放军某部一个连队,在进行投掷手榴弹实弹演习时,突然,一颗已拉响了引信的手榴弹没能投出去,掉落在战壕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来自江西吉安县永和镇的23岁战士蒋新毅然扑了过去,将手榴弹压住,最后身负重伤不幸牺牲,保住了战友的生命。此后,他的福建长汀籍战友肖昌永,退伍后来到吉安县蒋新老家,改名&蒋新东&,替蒋新尽孝,陪伴蒋新母亲度过了余生。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蒋新东一直生活在吉安县,并有了一个13口人的大家庭。6日,记者前往吉安县采访了蒋新东,了解到其为烈士尽孝背后的故事。
  在部队 被烈士英雄事迹感动
  6日上午,记者来到吉安县城郊找到了蒋新东老人。今年70岁的他身体很健壮,穿一件旧式军装,浑身散发出一股军人的豪气。老人告诉记者,其实蒋新烈士生前与他并不认识,他们只是同在一个部队当兵,他比烈士晚半年入伍。蒋新出生于1943年,比他大一岁。
  日蒋新牺牲后,部队号召全体指战员向他学习。同年10月,蒋新东出席了军部第二届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大会暨向蒋新烈士学习动员大会。当时,烈士年近七旬的老母亲曾喜秀也应邀来到大会作报告。
  蒋新东说,蒋妈妈在大会上介绍了蒋新入伍前的一些事迹。在一次抗洪救灾中,蒋新为帮助别人抢救财产放弃自家财产的事迹,当时就感动了他。
  在部队期间,蒋妈妈因失去儿子非常悲伤。休会期间,军领导找他去做蒋妈妈的慰问工作。原因是蒋妈妈说江西方言,部队很多人听不懂,而家与江西交界的蒋新东能够听得懂老人的方言。
  当时与他一起去慰问蒋妈妈的还有一名高姓女军医。两人共同照顾老人在部队的生活,并做一些安慰工作。蒋新东告诉记者,在与蒋妈妈接触过程中,他看到老人抱着烈士的遗像和遗物始终处于悲伤之中,他就对老人说,他和战友们都是蒋新的兄弟,他也是老人的儿子。老人就说,那是不同的,又不能朝夕相处在一起生活。随后,他安慰老人说,如果老人家里今后有困难,他会随时提供帮助。后来,他又送了老人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枚军功章,并在语录的扉页上写道:&赠给英雄妈妈曾喜秀,您的儿子蒋新东。&
  老人告诉记者,&蒋新东&这个名字是他临时取的,取了烈士姓名中的两个字,另外增添了一个字。从此&蒋新东&这个名字就取代了他的原名&肖昌永&,至今一直使用。
  退伍后 来江西吉安替战友尽孝
  蒋妈妈离开部队回家时,部队领导要求他每个月以&蒋新东&的名字,代表部队给蒋妈妈写一封慰问信,而每次他都能收到蒋妈妈的回信。一直到1967年,他接连有3个月没有接到蒋妈妈的回信,于是向军领导作了汇报。1967年9月底,部队批准他前去江西吉安县永和公社第二生产队探望蒋妈妈。
  蒋新东说,来到烈士家后,他看到蒋妈妈身体很好,烈士家中还有一个大哥,但老人还是孤身一人生活。看到&干儿子&到来,老人十分高兴。之后,他与老人朝夕相处了半个月时间,悉心照顾着老人。
  临走前,他告诉老人,他可能第二年就会退伍回家,但还会一直给老人写信。如果能留在部队,他就会每个月写一封信,每一年会来看望老人一次。蒋妈妈当时就说,即使退伍了也要他到她身边来,她要天天看到他。
  1968年3月,蒋新东从部队退伍回到福建长汀老家,那年他24岁。蒋新东告诉记者,退伍前,他告诉了长汀父亲所在单位的地址给蒋妈妈,以便今后联系。他退伍回到长汀后,在县城刚办完了相关手续,就接到了蒋妈妈的一封电报,内容只有两个字&速来&。第二天,他只背了一个背包,搭乘一辆征兵的顺风车就来到吉安县。但蒋妈妈一见到他就不再让他走了,要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但在当时,他要留在当地又不能办理接收证。
  直到1968年底,新任永和公社的领导彭秀山才拍板为其办理了接收证并在当地落了户,与曾喜秀老人住在一起。曾喜秀曾担心留他不住,为了&拴住&干儿子的心,就到处张罗为他找对象成家,最后,老人将自己的一个外孙女嫁给了蒋新东。
  生活中 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
  蒋新东出生在福建长汀一个干部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来到江西为牺牲的战友尽孝,在家中只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母亲和姐姐坚决反对,阻止他前来,但最后他还是毅然决定前来,替烈士照顾母亲。
  蒋新东说,他对永和的人民感情很深厚。刚来永和时,很多人前来看望这个部队来的&干儿子&,后来大家都对他关怀备至,与大哥和邻居也亲如一家人。刚开始,他没有落户也无固定职业,永和小学的一名老师便让他去代课。此外,他还做过木排工等职业。 蒋妈妈生前一直抽烟,尽管当时工资很低,但蒋新东还是挤出钱定时给老人买香烟。平时只要一回到家里,就陪在老人身边照顾。1970年他正式转正参加工作,后来担任了公社副书记等职,2003年底退休。
  蒋新东告诉记者,他最遗憾的是错过了为曾喜秀老人送终。1981年,老人去世时,他在福建老家奔丧,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没想到奔丧期内蒋妈妈也去世了,终年81岁。早在1972年,蒋新烈士的大哥去世时,是他购买棺木亲自送葬的,以后大嫂去世也都是他一手操办。
  蒋新东爱人罗金凤告诉记者,丈夫在来到吉安县的46年里,是在为两个家庭尽孝。因她是家中的独生女,一直与寡居的父亲相依为命,在他父亲生病期间,蒋新东一直陪伴岳父照顾其生活起居,直到老人去世。
  吉安县文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水根告诉记者,他在当兵的时候,就听说过蒋新烈士与蒋新东之间的感人故事。蒋新东非常乐于助人,也支持社区工作,尤其热心公益事业,不计报酬为居民做好事,保持着一个老党员、老军人的本色。2007年,老人为吉安县将军公园建设捐款1046元。汶川发生地震后,他全家交特殊党费和捐款3000余元。
  蒋新东说,选择离开家乡来到吉安县为烈士母亲尽孝,他至今不后悔,因为这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缘分。
  ■信息日报记者彭晓华 文/图
&&相关新闻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 电子报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备案号: 药品信息服务证
文网文[2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新网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老兵为战友戴上当年的纪念章和军功章穿上军装,戴起志愿军胸章,老兵们在纪念碑前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60多年了,老伙计,我想你们!”纪念碑下,老兵在默默地祭奠烈士张在铭的侄孙带着老人的遗照参加纪念活动老兵代表为闽侯籍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揭幕  N海都记者 周德庆 肖春道 文/图  关注理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昨日上午,在福州闽侯县万安山(樟山)公园,站在纪念碑前默哀三分钟后,30多位80岁高龄的老兵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纪念碑上,刻着221位牺牲战友的姓名。  不少参加这场纪念活动的志愿军老兵,都带着本报“抗美援朝 福建老兵”系列报道的版面,他们要告诉已逝的战友,“你们的牺牲,人们不会忘记。”  60多年前,他们一起跨过鸭绿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牺牲的战友留在了千里之外的朝鲜。在海都报的征集下,数十位烈士的后人,将菊花摆满、火纸点燃,祭奠亲人。本报一些读者、网友昨日也到场,随同追思,感受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本报记者用文字、图片如实记录,向当年“保家卫国”的英烈们、老兵们致敬!  老兵集结:穿上军装,戴上勋章,再看战友  昨日上午8时20分许,离“闽侯抗美援朝纪念碑”重新揭碑仪式还有40分钟,周祯荣、严义祥、王庆德、林炳周等志愿军老兵已陆续登上万安山。他们的年龄都在80岁左右,彼此拥抱后,再述当年战友情。  这是闽侯县民政局、抗美援朝福州地区联谊会组织的一场“缅怀烈士”的活动,对象是刻在纪念碑上的221位烈士。抗美援朝期间,闽侯县有2013位青年参军,不少人牺牲在了“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昨日,严义祥与他的战友们,穿上当年的军装,戴上志愿军的胸章、纪念章,带着花圈、菊花、香烛,从福州各地赶到万安山。  “到朝鲜去,就是英雄!”老兵们依旧清楚地记得参军前接受过的战争动员。当年,新中国刚成立,他们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保家卫国,他们参军,从福建出发,七天七夜后,从丹东跨过鸭绿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21位同乡战友长眠于朝鲜。  上午9时许,默哀三分钟后,“闽侯抗美援朝纪念碑”前的红布被慢慢揭开。重新修缮后,纪念碑更加庄严。石碑上镌刻着221位烈士的名字,他们的忠骨还在朝鲜,但他们的英名永远定格在光荣史册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30多位老兵再次唱起这首早已融入他们血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兵们说,歌是唱给自己的,也是唱给牺牲的战友的。  祭拜亲人:有烈士只留下一张黑白照片  一起祭拜的还有多位烈士的后人,他们看了本报的报道后,选择在昨天同行前往祭拜。  家住福州仓山区的张永清与父亲一起参加活动,他要给叔公张在铭烈士献上一束菊花。“父亲也没有见过叔公,家里只有一张叔公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张永清昨天也带在了身上,照片上,烈士一身戎装,容貌永远定格在了20岁。  纪念活动现场,烈士严宗院的妹妹、女儿,找到了严义祥。他们已经有十多年没见了,当老人回忆起子弹击中严宗院腹部的一幕时,三个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看到本报的报道后,闽侯祥谦镇的林柯松一家人专门赶到万安山,给伯父林依珠烈士烧纸钱。“伯父牺牲时,只有22岁。噩耗传到家里后,奶奶受了刺激。”林柯松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电视,不敢播放有关抗美援朝的电影,“奶奶要么沉默,要么就以为儿子在电视里。”  杨若潭烈士的家属,对着一部手机,点上了香烛。他们说,手机储存的照片里,有烈士证、照片和战友对他的回忆。  ……  除了对牺牲战友的怀念,不少志愿军老兵也牵挂那些满身伤痛的战友。林君才、刘炳停等人对战友洪玉炎很担心,“金城战役期间坑道作战,使他的身体永久地留下了皮肤病和关节风湿。”  记者从抗美援朝福州地区联谊会了解到,目前,闽侯籍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人数约300人左右,耄耋之年的老人,多数人的身上都有战争的创伤。抗美援朝福州地区联谊会希望,民政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能给这些老兵以及烈士后人更多的关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着我老兵找战友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