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匈奴率领士军北上抵御匈奴,是什么历史事件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
一:中华人民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P11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时间: 1949 年 10 月 1 日。(今年 61 周年) 重大事件(标志) :开国大典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3、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 (二)土地改革: ( 年) 1、土改的内容:近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2、完成的时间:1952 年底 3、意义: (1)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 度被彻底消灭了。(三)抗美援朝 1.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2.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堵枪眼) 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朝军; 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 胜利。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意义:1)保卫了中国的和平、保卫了家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4)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7.美国将军说的四个“错误”各指什么意思? (时)二战后人民反感战争,渴望和平; (地)美军远离本土作战,战线太长;不如中国军队熟悉地形和作战条件; (对手)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作战上训练有素,尤其善打夜战; (性质)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抗美援朝是正义的。8.此时的中美关系:敌对紧张。
9.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战略:1)政治上孤立;2)经济上的封锁;3)军事上包围。10.史实: 1)美国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2)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阻止大陆解放台湾。11.克拉克:美国陆军上将, “联合国军”总司令,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 协定上签字的将军。
二:三大改造及其意义。“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两 弹一星” 。P14―P22
(一)三大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1953 年―1956 年底) 1、内容: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方式: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办法:成立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办法:公私合营。3、完成的时间:1956 年底。4、意义: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从 1958 年开始。2、错误的原因: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3、主要做法: 1)& 大跃进 & 运动的情况是: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各地用土办 法炼钢、炼铁,毁掉不少山林,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 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表现:工业方面:大炼钢铁;农业方面:放高产卫星 5、影响: 1)自然环境:毁林炼钢和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 2)国民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国民经济比例失 调。3)人们思想方面: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浮夸风、假话盛行。6、教训:尊重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三) “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氢弹) 、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 年 6 月 1964 年 10 月 16 日
中国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飞成功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维 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1966 年 1967 年 1970 年
中国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发射、爆炸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1 号成功发射, 成为继苏联、 美国、 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为两弹一星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钱三强、航天之父钱学森。3、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是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科技创新。
三、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影响。P17
1、起止时间: 年。2、原因:领导者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采取了“大民主”的做法。实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 灾难的内乱。结束标志: :1976 年,党中央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结束了这场灾难。历史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历史的 大倒退和大灾难。4、 影响(危害) :①民主被践踏,法制被破坏; ②人身受侮辱,权利被剥夺; ③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下降。④国力衰退,整个国民经济频于崩溃的边缘。5、 教训:1)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P23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 年
2、主要内容(或历史上伟大转折的原因?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 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意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二)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1、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 ①农村的改革: 时间:1979 年从农村展开 ; 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简称:皖;省会:合肥) 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作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外开放: ①对外开放的进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1980 年,在广东(简称粤,省会―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简称闽)的厦门 设立经济特区;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简称琼) ; 西部经济特区:喀什 (新疆省;简称:新;最年轻的经济特区;接壤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邻国)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经济舞台,标 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②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意义) :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③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多层次、全方 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3、改革开放的意义: (1) 、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2) 、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3)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五、经济特区和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一)经济特区:内容见第五部分(地图上找位置) (二)东南沿海区域范围: 我国的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统称东南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特区 和沿海开放城市最集中的地区。(三)拓展: 1.温州融入海西区的意义: 1)有利于温州的自主创新;2)有利于温州与福建合作,促进一体化; 3)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2.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1952 年底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基本完成)----人 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 年开始) 3.鸦片战争后的开放和今天的改革开放: 1)前者是被迫开放---国家主权遭到践踏,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挨打; 2)后者是主动开放――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4.20 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 1)1911 年,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民族觉醒) 2)1949 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民族独立) 3) 1978 年, 邓小平,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民 族复兴) 5.新中国成立后风雨历程的启示?(失误与挫折、成就) 启示: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六. “一国两制”的提出。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P26 (一)一国两制:
1、提出:1982 年,邓小平。(最先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 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目的: 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
(二) 、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1、香港、澳门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的形成: 香港问题:1842 年,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 ,割让九龙给英国; 1898 年, 《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英国租借了新界 澳门问题:1553 年(明朝)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侵占近 400 年。2、港澳回归的历史条件: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改革开放。3、回归过程: 1984 年底,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 1987 年 7 月,签署中葡联合声明,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4、港澳回归的意义: (1)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 (2)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3)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4)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 、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 ――台湾问题(内政问题)
1.台湾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在福建省的东边。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2.台湾的历史演变: (1)古代:1624 年(明朝) ,荷兰占领台湾;1662 年(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来清政 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近代台湾问题的形成: (近代台湾的有关史实---2 次分离 1 次回归) : 1)1895 年 , 《马关条约》的签定, 日本割占台湾; 2)1945 年 ,抗日战争胜利,收回台湾主权; (回归) 3)1949 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人为地与祖国大陆分离;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大陆 解放台湾。(3)现代台湾问题(现状) :1949 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1950 年,美国干涉中国内政,阻 挠大陆解放台湾。3.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和总方针: 前提(原则、立场)是:一个中国; 总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最佳方式) ,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4.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 (1)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坚强后盾; (2)正确的方针: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3)共同的信念: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4)1987 年以来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两岸直接“三通”的开启,民间往来不 断; (5)国际上认可只有“一个中国”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不利因素: (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 (1)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2)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5.近几年两岸交流的事例: (1)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 (3)两岸直接“三通”的开启; (通商、通邮、通航) (4)大熊猫团团和圆圆被送往台湾; (5)连战、吴伯雄等访问大陆。6.台独行为的危害:1)危害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2)破坏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3)影响统一大业;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7.对台湾问题充满信心的原因? 1)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2)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3) “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港澳问题。8、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或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什么不同?) 1)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主权回归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 。2)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8.总结拓展: 1) 港澳――特别行政区;深圳――经济特区;台湾――省。2)邓小平的历史功绩:A 在经济上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B 提 出“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解决港澳问题;C 是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提出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基本解决途径 P46-1.一道难解的题:是 PRED 问题,即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PRED 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或 PRED 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1)PRED 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2)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 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3.PRED 分别代表什么? P――人口;R――资源;E――环境;D――发展。4.PRED 四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互相依赖、相互矛盾的整体。5、98 年长江特大洪灾的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异常超强度集中降雨; 人为因素: (1)上游地区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水土流失; (2)中下游地区某些不合理的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 (3)中下游地区盲目围湖造田,蓄洪能力降低洪水水位增高。解决问题的对策: 上游植树造林,退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中下游修建合理的水利工程;退耕 还湖,增强蓄洪能力。
(一)人口(PRED 中的关键因素)
1. 世界人口问题和基本解决途径: (1999 年 10 月 12 日 世界 60 亿人口日)
1)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如:中国、印度;――控制人口增长。2) 发达国家: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如:加拿大、日本;――适当鼓励生育。3) 总对策(正确的人口观)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中国人口问题: (2005 年 1 月 6 日 中国 13 亿人口日)
1) 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2) 对策:①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唯一正确的选择) ②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3)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的重要措施,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或 PRED 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提高人口素质。2、 我国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 A 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B 给教育、住房、交通、医疗等带来沉重压力; C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 我国人口数量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古代) :特点是增长缓慢;原因:生产力水平低,战乱,医疗技术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或 20 世纪 50 年代后) :特点是人口高速增长; 原因: (1)政治独立; (2)经济文化发展; (3)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4)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 (5)建国初期鼓励生育政策; (6)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1978 年以来(70 年代以后)以及未来几十年:
特点:人口总数持续发展,但增长速度减缓; 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基数大,虽保持低增长率,但新增人口仍较多。4、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低: 表现:高素质人口比例较低;文盲率高; 影响:1)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薄弱;2)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3)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对策: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 我国人口老龄化( “银色”浪潮的冲击) : 表现:青少年人口比例越来越少,老龄人口比例越来越多。影响:1)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给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带 来沉重负担; 对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日本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经 济水平有较大差距 9)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就?(两降低、两提高) A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过快增长; B 降低了人口对资源、资金的消耗,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 医疗等带来的压力; C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 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二)资源: 1.世界资源状况: 1)分类: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石油 资源等) 2)现状:资源短缺 3)原因:人口急剧增长,人类需求无节制 2.中国资源状况: 1)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2)问题:①人均占有量少 ②优质资源少,劣质资源多 浪费严重。3)应对措施:①“开源节流” (最重要措施) ②跨区域调配资源(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 ―有效方法) ③立法管理(例如: 《草原法》 、 《森林法》 、 《水法》等 ④利用科技,科学 开采,科学利用(关键) 4)节约资源我们应该怎么做? A 节约资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如:节约用水,一水多用。B 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约意识。C 同破坏资源的行为作斗争。③分布不平衡 ④利用不科学,
5)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举例?P54
购物使用布袋; 节省纸张,回收报纸;一水多用;使用节能灯具等。(三)环境: 1、概念: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世界环境问题 :
(1)史前社会: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2)农业社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水土流失;环境退化。(3)工业社会: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破坏; “三废”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 。3、中国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1)主要表现: A 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 B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废水、废气及固体废气物污染) 。(2)影响: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社会安定;③危害人类健康;④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 发展。(3)应对措施: 基本国策:保护环境 主要方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治理方向: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建设方面:1)建“三北”防护林(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2)防治荒漠化(生 物固沙) ;3)恢复自然环境的本来面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 治理环境污染方面:1)治理大江大河水体污染; 2)治理城市大气污染;3)治 理酸雨 (4)从自己做起,当环境卫士: 爱护花草树木;植树种草;多乘公交车;拒绝在街头烧烤;不焚烧废气物。(5)深圳污染:现象:1)水体污染;2)大气污染――灰霾天气;3)固体废气物污染。大气污染――灰霾天气的原因: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策:1)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多乘公交车,少用私家车;2)报废环保不达标的汽车; 3)发展清洁燃料车;4)植树造林。(6)白色污染:白色塑料泡沫、快餐盒、生活垃圾等。危害:1)危害生态环境,妨碍工业、农业生产;2)危害生物的生存;3)造成视觉污 染,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7)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是一种环保生活态度,就是生活中减低碳的排放。例如:使用 节能灯照明;自行车出行;节能减排;节电、节气、节水、节油;废物回收利用。(8)P57 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暖冬、干旱、高温) :A 农业产量下降,B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变 动,C 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影响:A 海平面上升,低洼城市被淹;B 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C 生态 系统破坏;D 城市排污能力下降;E 海岸侵蚀等。(9)全球性环境问题: A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使大气增温) ; B 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发现; C 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亚马孙热带雨林遭破坏; D 酸雨蔓延――德国黑森林被毁事件; E 土地荒漠化――美国“黑风暴”事件(沙尘暴―植被破坏引起) ; (上述环境问题表现为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破坏。) F 大气污染――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工业革命时期燃烧煤引起)及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 件(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引起) ; G 水污染---日本水吴病事件(甲基汞污染) ; F 海洋污染――英国海域石油污染(原油泄露事件) ; G 城市垃圾污染――美国拉夫运河事件(典型的固体废气物无控填埋污染事件) (上述环境问题表现为“三废”污染。) 八、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道路 P77 1.基本内涵: (1) 含义 (核心) :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求 人们必须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环境基础。2.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总结:一个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三个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四个国策: 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革开放。4.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 “生态农业”举世公认;积极参加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 的国际合作。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 展的概念。1994 年,中国颁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 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5. 南水北调工程: 引长江水到华北地区(黄河流域) ,地跨四大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分三线: 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见 P72 作用:引长江水到华北地区,通过黄河对水量重新调配,可协调东、中、西部经济社会 发展。6。西气东输工程(P118)---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连接西部资源产地和东部消费市场的天然气运输管道。总长 4000 千米。
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 ,东到上海。经过:新疆(新)---甘肃(甘或陇)---宁夏(宁)---陕西(陕或秦)--山西(晋)--河 南(豫)--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 。(9 个省市) 3 次穿越黄河,1 次穿越长江。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1)贯彻落实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2) 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使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 3) 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新疆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 4)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5) 有利于东西部的共同富裕。7。我们都来做节水标兵:见 P73 1) 标志?象征意义? 2) 建议: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不过量使用洗涤剂,以免用大量的水冲洗;不 向海洋、湖泊和江河倾倒垃圾等。8。循环经济:1)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2)循环经济属于哪种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实现。3)作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9.理解 PRED 之间的关系: 1)关键是:人口。原因:因为人口过多: (1)向大自然过多的索取资源(资源短缺)-----超过自然界的自 动调节能力(生态失调) ; (2)排放的废物过多-----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污 染) 。所以,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资源、环境、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变动等方面的一系列 变化。
2)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人类生存之本。它
与环境密不可分,破坏资源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3)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4)PRED 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好 PRED 之间的关系,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欧洲联盟、联合国、世贸组织的概况、宗旨、职能,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 用。P152―160
1、当今世界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2、国际组织:欧盟(EU) 、联合国(UN) 、世贸组织(WTO) 。3、“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或多极化的表现?) 美 国(唯一超级大国) ;俄罗斯(军事强国---恢复中的骆驼) ;中国正在崛起; 欧 盟一体化;日 本:经济强国。
4、世界多极化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1)是时代进步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2)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 3)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抑制单边主义;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的追求。5、中国如何应对多极化?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各国发展友好外交; 2)积极参与国际事物,提高国际地位; 3)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 4)增强国防和军事力量;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EU) :
(1)概况:前身是 1967 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1993 年成立欧盟;全称:欧洲联盟。(2)功能转变: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3)欧盟一体化的表现: A、经济上:扩充和完善共同市场,发行欧元(共同的货币) ,建立货币联盟; B、外交上:推行共同外交政策和防御计划; C、政治上:签署欧洲宪法,不断扩大规模。(4)性质: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5)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6)欧盟东扩的影响(理解) : 1)政治上:将平衡多极世界格局和抑制单边主义,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2)经济上:巩固其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在货币上将巩固欧元与美元抗衡的重 要货币地位,改变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经济与美国并驾齐驱。(7)成员国: 27 个成员国。
联合国 和《联合国宪章》
1、联合国(UN) : (1)总部在纽约;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韩国人) 。(2)性质:制定世界规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3)成立概况: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成立标志:1945 年 10 月 24 日《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的基本法)生效,联合国成 立;在《雅尔塔协定》中,成立联合国是其重要内容。
(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5)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③集体协作,确保非成 员国遵守上述原则。(6)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五个) 。会员国:192 个。(7)作用:①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②推动国际合作,促 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8)联合国会旗:见 P156 ① 组成:旗的底色为蓝色,图案为白色。图案是一幅从北极看去的世界地图,底部 和左右两侧为橄榄枝环。②象征意义:世界地图象征整个世界;橄榄枝象征着世界和平。2、联合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作用: 1)成立初期,联合国未能较好发挥其积极作用; 是什么原因?有哪些表现?A 美国操纵联合国,发动朝鲜战争;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 的席位。B 美苏争霸,长期轮番使用否决权 ,联合国在霸权主义面前软弱无力。2)后来,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①联合国的壮大: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②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A: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 突;B: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P156 3、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或为什么我国能在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5 年),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1971 年中国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为联合国的筹建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2)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 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
1、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世贸组织――制定世界经济规则,是目前世界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联 合 国――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最具广泛性、权威性。
2、世贸组织概况: (1)时间:1995 年 1 月 1 日成立(WTO) 。(2)前身: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性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4)基本职能:A 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B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C 解决成员间贸易 争端。(5)作用:①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②规 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6)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非歧视贸易原则;2)自由贸易原则;3)公平贸易原则;4)透明度原则。(7)中国与 WTO: ①加入时间:2001 年 12 月 11 日。②影响: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也将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责任和挑战。(P158) ③加入 WTO 的利与弊: (P160) ④加入 WTO,中国如何趋利避害? A 遵守规则,利用规则保护自己;B 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C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D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水平。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英语知识;了解并宣传 WTO 的有关知识。
十、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34 页)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和平成为主题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 展。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 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祁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 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3.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4.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6.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主题原因是什么? 当今国际社会仍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落后、贫困、危机、债务,捆扰 着占世界人口 2/3 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恐怖主义。
8.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9.恐怖主义的危害: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威胁。10.当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1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是什么? 超级大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鼓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干 预”,以争夺和控制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12.发展问题也称南北问题。造成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其他原因:①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历史原因) ②战乱和不稳定
13.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4.解决南北问题根本途径(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他途径(对策):①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②维护稳定的国际和平环 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15.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应奉行怎样的内外政策?其作用何在? 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发挥联合国 的作用。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历社与思品考试注意事项:
1. 掌握答题时间:80 分钟 2. 时间安排:选择题(约 20 分钟) ;非选择题(约 50 分钟) ;检查(约 10 分钟) 。3. 认真填写考号、姓名等; 4. 技巧:①选择题边看边填(切忌放到最后填写) ,难题注意揣摩出题人的意思,可采用 排除法,第一感觉很重要。②非选择题注意看分值,一问一答,用分号隔开;开放性问题注意:要点化、条理化、角度 多样化。例如:意义、启示、怎样做、建议等。
背熟:课本 P205 中国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有关考试的内容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温州市实验中学 蔡永
整体情况 :
? 着眼于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明确历史与地理知识是支撑本 课程内容目标的基础; ? 着眼于初中课程的总体架构,确认历史与地理教育的特有价 值是构成本课程目标体系的主体; ? 着眼于中学课程的整体格局,建立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横向 互补关系,同高中“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历史、人文地 理、思想政治)的纵向衔接关系; ? 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地阐述课程的“实施建议”,重点 是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性质不变中的变化
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 提高人文素质 ? 综合课程 ? 开放课程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同课 不仅在于对人文社会学科知 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 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 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 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 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 过程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还体现 史、地理和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 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 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 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 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 民族精神。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课程。
? 人文性 ? 综合性 ? 实践性
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 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 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 体性,在统筹相关 学科知识、优 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 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进 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 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 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 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 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 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的理想。
关于综合课程的理解:
?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不仅对“内容目标”条目的设立 一般综合课的意义 和表述要充分融入综合的意义,而且对应“内容目标”的相 ? 关条目,要尽可能就综合意义的把握给出“提示与建议”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一样,同属于学科课程。同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不同于分科课程。?? 在“课程理念”的阐述上。针对本课程独具的综合意义,用 ? 题为“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的专项进行阐述。学科课程的综合化,并非特指某种形态的综合课程。?? 在“实施建议”的要求上。在“教学建议”中,以“把握相 不同阶段的综合课程具有不同的意义。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为题,针对相关内容 ? 目标,具体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贯彻综合的理念 评估综合课程成功与否,要从整体上看是否有利于推进素质 教育。。
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
? 大力提供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 。内容的整合。各个学科领域有 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只是 ? 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 形式上的捏合。会学科内容的综合。? 强调历史的、辩证的 观察和认识社会。? 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参 与社会生活、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 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基础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 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 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 贴近社会生活,促进 自主发展。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 ? 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地理与历史学科概念的 提倡人文精神,提高 人文素养。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区域历史与纵向联系;区域间的横向联系;重 ? 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 关注事物联系,体现 的联系。综合价值。? 坚持唯物史观,揭示 发展规律。
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 为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 生活的环境,继承和弘扬人 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课程理念主要关注的内容:
? 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对过去凝聚共同的记忆,对 现实感受共同的利益,对未来形成共同的认知。? 二是培养世界眼光。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当代国际社会的 视野中,关注全球性问题的由来和意义,理解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三是提高综合能力。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关系,综合时间和空间因素,把握历史和现实问题的 来龙去脉。? 四是认同唯物史观。在历史和社会探究中,帮助学生逐步 接触并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遵循和坚持唯物史观:
? 其一,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与“坚持”,是本课程“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是否遵循唯物史观,如何坚持唯物史观,是近年有关 历史观及史学方法论讨论的热点,也是目前历史教育界特别 关注的问题。? 其三,本课程作为历史与地理的综合课程,不可能采用社会 发展史的叙述框架。? 其四,所谓“遵循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从目标 设置的角度看,并不是针对学生的要求,而是针对课程设计 者和课程实施者的要求。
全新的设计思路
? 生活的时空(区域与变化、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人类变迁为框架,认识文明的传承) ? 发展的选择(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道路)
? 我们生活的世界(社会是怎么样的) ? 我们传承的文明(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 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 时获得有关历史、地理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 力。其中,专题1,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 题2,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3,体味自
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4,学会获取、整理相
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框架,以中国历史为主线,认识人 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专题1,探索几大最早的区域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 专题2,集中讲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专题3,有 侧重地讲述近代历史,既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又凸 显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专题4,基于前三个专题的讲述, 提出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既体现综合的意义,又提炼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为主线。专题1,讲述 20世纪前半期的时代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历程,强调中国
如何选择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胜利的道路;
专题2,讲述当代国际社会的时代特点与新中国建设、改 革的历程,强调当代中国怎样选择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专题3,讲述当今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突出问
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专题4, 讲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如何走向未来,强调高举
旗帜、科学发展的选择。
? 以如何认识生存的条件、生活的内容为出发点,
以如何选择当前的发展道路、把握未来的发展趋
势为落脚点,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框架的逻辑线索。
? 每个主题都具有整合意义,但把握第四个专题的 内容目标,需要立足于前三个专题的学习,可视 为从前三个专题中归结出来的“双基目标”(基 本技能和基本观点)
更具体的课程目标
总目标: 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 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现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 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各 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 接班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 差异、不同区域的人文特 征、历史变迁及其各种问 题。2.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 化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 人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 相互关系。3.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与制度文明发展的一 般过程和基本趋势。4.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 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 评价社会信息。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 实,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 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 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3.了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理解人 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脉 络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 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 曲折历程。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 集、处理历史材料、地理和社会信息。
过程与方法: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 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提高 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6.思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与外国文化的创造过程,培养 当代青年应有的创新能力。7.体会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 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 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8.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 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 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 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 的能力。2.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 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 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 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 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 问题。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 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 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情感、态度、价值观:
9.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 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0.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 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 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11.执心社会公益活动, 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 ,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信念。2.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3.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 属感、自豪感。4.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 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5.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 探究的乐趣,形成积极进取的 学习态度。
内容目标的整合:
? 一是参照历史课程标准和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 人文地理的内容,选择和配置本课程的内容目 标。凡是在这两个标准“课程内容”部分出现 过的知识点,本课程都要涉及到,并力求在叙 述的基本规范方面保持一致。? 二是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 建立呈现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 三是在这一总体框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 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
? ? ? ? 1-1 1-2 1-3 1-4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生活在不同区域里 生活在岁月变迁中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致同学们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第二课 自然环境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三课 傍水而居 第四课 草原人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综合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 为例 第四单元 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 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第二课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第四课 汽车城:蔚山 第五课 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综合探究四 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 科为例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第二课山川秀美 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 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 第二课南方地区 第三课西北地区 第四课青藏地区 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以调查家乡为例
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第三课生活的故事 探究五 区域的故事 第六单元文明探源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录下来的
生活的时空:
时间和空间不是独立的、绝对的,而是 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 相互关联的、可变的,任何一方的变化都包 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 含着对方的变化。空间 时间 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空间
1-2 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1-3 生活在岁月的变迁中
1-4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 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 体特征及其分布 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 及其分布
生活的空间
区域自然特征
区域人文特征
有什么?在哪里?怎么样?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 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阶段。1-1-5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 响范围,认识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1-1-6 知道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感悟记录历 史、认识社会的时空条件。
感 悟 社 会 变 迁
全球 区域 个体
1-2-1 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 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1-2-4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 族的生存空间。1-2-5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 解其基本特征。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 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 要特点。
主题:自然和人文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 中国 本地
1-1 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 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 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有哪些大洲? 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南的有哪些大洲? 赤道横穿的有哪些大洲?
给大洲和大洋排排队,并记住它们的模样。
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 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学习要求
1. 描述世界上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五种基本地形各 自的特征。2.阅读世界地形图,了解世界著名地形区及分布。3.阅读世界气候图,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 征。4. 了解亚马孙河、尼罗河和里海、北美五大湖等世界主要河流 和湖泊的概况。5.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如以因纽特人的雪屋为例,说明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 有重要影响)。
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 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
学习要求 1.阅读有关图表,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和分布特点。2.阅读有关图表,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各自特征及主要聚居地 区。3.阅读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了解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4.阅读世界宗教分布图,了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概况 及主要分布地区。5.举例说明区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与该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 密切关系(如以世界上三大宗教建筑物的主要特征为例,说明人 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 重要影响)。
内容目标 1-2-4 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学习要求 1.阅读中国政区图,了解 中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 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邻国的名称和位置。2.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蒙古等国家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 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1-2-5 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学习要求
1.阅读中国地形图,知道中国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主要山 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并能概括中国地形、地 势的基本特点。2.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知道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并能根据中国气温、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中国的气候特点。3.了解长江、黄河的概况,列出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治理的措施。4.利用有关图表,了解中国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分布特征。5.利用有关图表,了解中国的民族数量及分布特点。6.利用有关图表,知道中国交通运输概况。
内容目标 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 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要求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布,知道秦岭-淮河一 线是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2.利用有关图表,描述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 征,比较南北方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3.知道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畜牧业、矿产、交 通等人文环境特征。4.知道青藏高原以高寒为主的自然景观和高原农牧业、能源 和矿产资源、交通、旅游等人文特征。
1-2-7 综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学习要求
1.知道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构成。2.利用世界政区图了解各大洲的主要国家和他们的位置。3.知道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大国(面积和人口) 4.知道世界上的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知道它们的分布情况,以及平等的国际地位。
内容目标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 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学习要求 1.借助地图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美国、日本、澳大 利亚、俄罗斯以及印度、巴西、南非、西亚地区等)的地理位置、 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2.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主要特点。3.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与当地自然环 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 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 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年美 国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一个普通的农场大约有3000英亩(1 英亩约合6市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 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拥有185头 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
我们生活的世界
――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 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会信息
内容目标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1-2 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3 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需要的社会信息。1-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学会使用 它们。1-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1-6 根据具体和需要,选用恰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 息。1-7 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 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生活的时空
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 所需要的地理信息。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 文环境的特点。
1-4-3 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 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1-4-4 区分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 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1-4-5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解释它们各自的意义和 功用,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1-4-6 归纳获取生活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评估具体条件和 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
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 需要的地理信息。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的特点。学习要求 1.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三要素,并能 加以识别和运用。2.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如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交通图、 电子地图、历史地图等。3.能从不同种类的地图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地理信息。4. 能通过地图和图表提供的信息分析相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等高线地形图
你能从你的手上找到基本地形吗?
中国地形图
我们生活的世界
(旧课程标准)
生活的时空
(新课程标准)
1-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 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学会 使用它们。1-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 手资料的不同。
?知识要求更全;
?能力层次更高;
?学科特色更足。
1-4-3 熟知表示历史时段 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 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1-4-4 区分历史叙述和文 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 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 用。1-4-5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 第二手资料,解释它们各自的 意义和功用,运用不同的资料 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
?凭历史证据说话
?什么是历史证据?(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历史 叙述与文学作品) ?如何获取历史证据?(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 径) ?历史证据有什么作用?(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 途径及其功用,第一、二手资料的意义和功用)
?历史证据相互求证
(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
初步掌握获取历史真相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方法(考古、口述、查阅等) ――判断资料价值的方法(第一手资料与第
二手资料,文献资料、口述资料与遗迹考古等)
――获取资料信息的方法(归纳、比较、综合
――运用资料的方法(归类、史证等)
这是一个严密的、层层推进的内在逻辑过程。
方法内容的教学过程
追溯方法原点(史实) 还原过程(史料) 归纳方法(史法) 方法的理解运用 方法类的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内容,需 要把“静态教材”向“动态素材” 转变。
1-4-3 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 表述、说明历史事件。学习要求
1.知道公元、纪年、年代、时代、朝代、国号等表述时间和 纪年对名词对含义和用法。2.懂得各种时间和纪年方法表示的时序。3.会用上述名词来表示时间并计算相关的时间。(如公元前 后两个年份相隔的时间,会将中国近代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的时间用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来表示等。)
1-4-4 区分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 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学习要求
1.知道历史典籍、考古技术、口述历史、文献档案是了解历 史的重要材料。2.懂得认识历史现象、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必须依据可靠 的证据。3.学会获取、辨识真实的历史信息。4. 知道文学作品与历史叙述的差别。
1-4-5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解释它们各自的意义和 功用,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学习要求
1.知道什么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2.学会分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3.懂得历史资料的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事实判 断应力求依据第一手资料,也可有选择地借助第二手资料。
1-1-4 概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认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 脉络和主要阶段。学习要求 1.知道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的演进过程; 2. 知道人类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从分散到整体的基本脉络。3. 知道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如社会形 态(生产关系、人的发展状况)、生产工具(石器、青铜、铁 器、蒸汽、电气、电子)、文明程度(渔猎社会、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1-1-5 概述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区域文明及影响范围,认识 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学习要求 1.借助历史地图圈出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黄河与长 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爱琴海地区、中美洲等人类文 明的发祥地。2. 知道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3. 知道传统文化对今天世界各地人们生活对影响。
1-2-1 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 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 面的主要问题。学习要求
1.知道一个区域自然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 流湖泊、资源;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2. 学会获取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特点的基本方法;学会收集 信息、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3. 学会分析当地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对关系,发现人地关系 存在对问题。
1-2-2 比较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以及居民生活内容 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学习要求 1.知道聚落主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类。2. 知道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和生产生活特点的差异。3. 知道影响城市和乡村景观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1-3-1 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差异, 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学习要求
1.了解自己与长辈对问题的不同看法。2. 知道不同年龄人的生活情趣与价值判断的差异是由不同 时代的社会生活引起的。3. 学会正确对待代际间观点的差异。
1-3-2 观察自己所在学校、社区或家乡的变化,评析这种变化 的快慢和好坏。学习要求 1. 学会从资料和社会生活中观察社会对变迁。2. 学会分析和评价身边对变化,感受这些变化的意义。
1-3-3 知道居住地特有的习俗或文物,考察它们的历史,探讨它 们存在的价值。学习要求 1. 通过调查了解身边对习俗或文物。2. 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它们对历史。3. 探讨它们对价值,明确个人对态度。
1-3-4 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了解这些规则或 制度的演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习要求 1. 知道生活中一些规则和制度的由来。2. 理解这些规则和制度对人们生活对影响。3. 懂得遵守规则和制度对社会生活对意义。
1-3-5 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媒的发展、特点 和影响。学习要求 1. 知道文化传播的手段包括口述、邮件、书刊、报纸、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日常交往、商贸旅游、 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2. 比较各种现代传媒对特点。3. 感受并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4-6 归纳获取生活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评估具体条件和需 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学习要求 1.知道可以从各种传媒、各类交流活动、专题调查研究中获 取信息。2. 知道开展社会调查主要从:为了什么目的、具备什么条件、 按照什么步骤、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什么任务等方面入手。3. 知道一些基本的调查方法: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实 地观察法;学会设计调查问卷。4. 学会通过媒体广泛收集信息,通过社会调查分析评价社会 热点问题和公共政策。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 1、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条宝贵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2、发展历史: (1)公元前 3500 年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2)公元前 3100 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3)公元前 15 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4)公元前 6 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5)7 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 制国家军队和司法。(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 。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①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②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③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即“灵魂不死” 。④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它形成于公元前 3000 年前后,是一种与 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 、 、 3 个季节,每季 4 个月,每月 30 天,岁末加上 5 天宗教节日,一年 365 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 1/4 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 脏跳动的关系” ,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 。并开始“分科治病” 。(二)古代西亚国家: 1、 “新月沃地” :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一弯新月,故称“新月沃地” 。(1)河流:沃地东部为“两河流域” ,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一地区干旱少雨,河水流 量不稳定,两河沿岸农业更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2)居民: ①两河流域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发明了楔形文字) ; ②沃地西部:希伯来人(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一带,曾建立希伯来王国,后来分裂为以 色列和犹太王国。他们是犹太人的祖先。)腓尼基人(大致生活在今天黎巴嫩一带,建立过一些古代小 国,造船业、航海业和商业很发达,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3)城市:巴比伦;乌尔;乌鲁克。2、发展历史: (1)约公元前 3500 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小国,标志着两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2)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国家。3、文化成就: (1)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 ①历史地位: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②制定目的:为了维持统治。③主要内容:严格规定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规定如何处理自由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④重要影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即奴隶主是统治阶级,自由民和奴隶 是被统治阶级。⑤法典被刻在一块巨大的石柱上,石柱上部的浮雕描绘的是太阳神正把象征国王权力的权标授予 汉谟拉比。这一画面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思想。⑥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⑦法典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规定体现了“残忍与不平等” ,与现代法律所包含的“平等和 人道主义精神”有本质的不同。(2)天文历法: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编制了“太阴历” ;规定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3)建筑:空中花园。(4) 文字: ①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小尖棒在泥版上压出字迹, 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 发明了 “楔 形文字” ,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②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形成了 22 个字母, 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这些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 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三)古代印度 1、地理环境: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河水使得这里发展灌溉 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2、进入文明时代:约公元前 25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3、政治制度:种姓制度。(1)形成背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 制度。(2)内容与影响:
等级 第一 等级 第二 等级 第三 等级 第四 等级 首陀罗 吠舍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 吏 农民、牧民、手 工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和贫 困破产的人 把持国家的军 事和行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 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受上层等级剥削和奴役, 从 事最苦、最累、最脏的职业 名称 婆罗门 包含的阶层 祭司、贵族 享有的权利 掌握神权 承担的义务 主要特点 不同种姓之 间壁垒分明, 等级森严。(如规定不 同等级的人 不得通婚。) 重要影响 (1) 激化了社会 矛盾,日益引起 人民的不满,反 对婆罗门特权的 情绪不断高涨。(2) 促进了佛教 的诞生。
4、佛教的创建: (1)背景:公元前 6 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传的主要思想) :宣扬“众生平等” ,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 病、死都是“苦” ,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 ,到 达“极乐世界” 。(4)发展:公元前 3 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建许多佛寺和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 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派僧侣到邻国传教。(5)传播:两个方向(两条路线) 。向北:印度――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北传佛教)
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南传佛教) (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由于佛教在中 国的传播,中国的佛教文化――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有:甘肃敦煌 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见课本 P9:佛教传播示意图) 。5、课本 P30 自我测评 1: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中,有哪些对今天仍有直接 影响? (1)古代埃及: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2)古代西亚:字母文字;七天一星期制度。(3)古 代印度:佛教;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夏朝、商朝、西周。(史称“三代” ) 1、夏朝:公元前 2070 年至公元前 1600 年。(1)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文明时代。(2)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3)夏朝后期的都城“二里头” ,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4)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反抗,公元前 1600 年前后,商部落首领“汤” 灭夏,建立商朝。2、商朝: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1)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讨伐“纣王” ,展开“牧野之战” , 消灭商朝,建立西周。(2)青铜铸造业发达: ①特点:青铜器“种类繁多” (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使用广泛” ; (渗透到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巨大” ; (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②典型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形制雄伟(高 1.33 米,重 800 多千克) ,技艺精湛(铜、锡、铅三种 金属合成的比例合理,体现了商朝工匠的智慧)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③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鼎在现代是“和平”的象征。与鼎有关的成语:鼎力相助; 问鼎中原;革故鼎新;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3)文字:甲骨文 ①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②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甲骨文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4) 从课本 P12 图 1―16 “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 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②.说明商朝武器的多样、战争的频繁和军队的强大。从课本 P12 图 1―17“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商朝制定了严酷的刑罚。3、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定都镐;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在位时,西周灭亡。(1)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②对象: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③诸侯的权利:可以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口,并且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④诸侯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⑤影响: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圈套影响的国家。(2)宗法制: ①含义: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和继承的制度。②宗法等级:周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他们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阶级。③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决定,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利越大。④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重视人的出身。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和 才干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3)礼乐制度: ①制定: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②目的:以便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③内容: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④孔子为什么重视礼乐制度? 孔子重视礼,重视不同社会等级、社会身份的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而西周时期完善的礼乐制度 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⑤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害处? 用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害处:礼乐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一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1、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2、春秋五霸: (1)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 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2)出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王室 衰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争做霸主。3、齐桓公首先称霸: (1)称霸原因: ①地理位置――临近大海,物产丰富;处于中原东面,较少遭到各诸侯国的包围封锁; ②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③实力雄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④谋略高明――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2)称霸标志:公元前 7 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葵丘会盟” ,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 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4、 “尊王攘夷”的含义: 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中原诸国组成联军,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5、战国七雄: 方位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灭亡顺序记忆:韩、赵、魏、楚、燕、齐。6、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不同点: (1)目的: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2)性质: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地主 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3)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消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积极: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 更替的过程。8、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春秋晚期,随着铁农具的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一些人将新开垦的田地 变成私有财产,成为新兴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个体农民。社会结构由此发生深刻变化。9、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2)目的(旗号) :富国强兵。(3)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影响最大的是泰国的商鞅变法。10、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统治期间。(2)主要内容: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军事方面――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政治方面――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3)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4)影响:泰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成功原因: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诚信,得民心;商鞅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精神。(6)对正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法律来保 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依法治国的观念。(三)百家争鸣: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动荡与变革。具体原因――随着文化教育传 播到民间,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 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带来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人物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1)政治思想:强调“仁” ;主张以“德”教化人 民,以“礼”治理国家。(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开创私学;学习态度要老实;要按时复 习; 要谦虚好学等。(3) 整理古籍: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乐》 。孟子 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 “君轻”思想;提 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 德准则。道家 老子 春秋末期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 化 (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崇尚 ; “自然” 主张 , “无 为” ,希望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庄子 战国时期 认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 认 为做人应该“顺其自然” 。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 如己,互助互爱) 法家 韩非 子 战国末期 认为社会形势变化了,就应该“法与时移” ,但同 时强调法不能总是在变; 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 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兵家 孙武 孙膑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事备而后动”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韩非子》 《墨子》 《庄子》 《老子》 《道 ( 德经》 ) 《孟子》 《论语》 所处时期 思想主张 相关经典 主要影响
有 力 地 促进 了 思 想 文 化和 社 会的发展; 在众 多 领 域 提出 的 各 种 思 想理 论 成 为 中 华民 族 传 统 文 化发 展 的重要源泉。
3、尝试举出反映老子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或故事。P16
以柔克刚;积少成多;转败为胜;无中生有;转危为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4、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未被重用,而法家受到重视? 诸侯争霸: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人民不断反抗,需要用严酷的刑罚加以镇压。变法运动:为了打击旧贵族的势力,需要强化君主专制权力。5、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 (1)以德治国:儒家的仁、德、礼和“仁政”思想。(2)依法治国: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3)以民为本: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4)清正、廉洁、自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家的崇尚“自然”“顺其自然”的思想。, (6)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6、请判断,下列格言分别出自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言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 (孔子)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 (孟子)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家) (韩非子)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 (老子)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家) (孙子) (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家) (老子) (7)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家) (墨子)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 (9)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法家)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一) 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 1、地理位置: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2、地理环境: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洋和重叠的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 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城邦纷纷建立。3、城邦时代: (1)时间: (公元前 8 世纪――公元前 4 世纪)公元前 8 世纪――前 6 世纪,希腊出现了约 200 多个 小国,史称“城邦” ;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2)突出特征:小国寡民。(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 。(3)古希腊重要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4)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 确立标志:公元前 6 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 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全盛标志: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 “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被称为古 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维护措施(监督机制) :陶片放逐法。目的: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以破坏民主制度。优惠权利:为了鼓励和保证公民积极参政,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 津贴” 。城邦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鼓励他们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客观评价: (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积极作用――使雅典公民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地参政 议政。消极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 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民主的人只占少数。(5)伯利克里说: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 人手中” 。你怎么理解伯利克里的这段话? 伯利克里的这段话说对了一部分。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但是,雅典公民只是指成年男性公民,
只占人口的少数,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5)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6)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日下由哪个国家发展而来的?(马其顿王国) 主要靠什么手段成为帝国的?(军事征服) 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 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大致包括今天的: (欧洲: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 土耳其)(亚洲: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 ; 阿富汗的大部分,印度的小部分)(非洲:埃及) ; 。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文化交融方面的贡献: (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 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二)罗马帝国的兴衰 1、罗马的发展历程: (1)公元前 8 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2)公元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3)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罗马帝国建立。2、罗马的对外扩张: (1)公元前 3 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2)公元前 2 世纪,罗马 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争霸战争,最终取胜, 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3)2 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 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称为“罗马帝国的小澡盆” 。3、罗马的“共和制度” :罗马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和 保民官等高级官吏。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 民主政治的结合。4、促使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因素: (1)对外扩张,版图扩大; (2)人口日益膨胀; (3) 奴隶制度迅速发展; (4)社会矛盾不断复杂化; (5)公元前 73 年,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 统治; (6)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共和国制度无力维持,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的军事独裁统治。5、 “罗马和平时期” :罗马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当 时,罗马农业和工商业发达,同北欧、印度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P23 阅读卡:罗马帝国与东汉帝国 的贸易往来) 。6、罗马迅速成为地跨三洲大帝国的主要原因?罗马人具有尚武精神;罗马军团兵种齐全、装备精 良、作战英勇、战术高超。7、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哪些主要国家?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 西班牙、葡萄牙。亚洲:巴勒斯坦。非洲: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8、罗马帝国的衰亡: (1)3 世纪起,罗马帝国爆发全面危机:人民起义不断;日耳曼人入侵。(2)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3)476 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4)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 帝国于 1453 年灭亡。9、基督教的诞生: (1)背景:公元 1 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被罗马帝国征服,遭受 残酷压迫,多次起义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神寄托于“救世主”耶稣。这种信仰基督耶稣 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2)时间(公元 1 世纪) 。、地点(巴勒斯坦) 、创始人(耶稣) 、经典( 《圣经》、 ) 节日(圣诞节、每年 12 月 25 日) 、象征(十字架)(3)教义: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 。堂”(4)组织:基督教会。。(5)影响范围:欧洲、北美。(6)公元纪年的由来: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 中的耶稣诞生之年算起的,这一年就称为“公元元年” 。(三)西方文明之源 1、古希腊文化: (1)古希腊在哲学、科学、文学、戏剧、美术(雕塑) 、体育等领域成就斐然,对西方文化作出 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2)哲学: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古希腊著名 的哲学家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画《雅典学院》描绘了古希腊人“勤于思考,热烈辩论”的场景。
(3)科学:阿基米德被称为“力学之父” ,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 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4)文学: 《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品。(5)戏剧: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 芬。(6)美术(雕塑) :公元前 5 世纪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 。(7)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代希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古代希腊。(8)建筑:古希腊剧场;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9)名言: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 理。” 2、古罗马文化: (1)法学:罗马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是影响广泛 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2)文字:罗马在文字上贡献最有世界性。拉丁语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现在的很多语种都 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拉丁字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邦 匈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