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标发音表记忆顺口溜溜的方式发愿和非常殷重的方式发愿有何区别

收藏的版块
您还没有收藏版块 提示:收藏版块请点击列表页的
1 Pages: 1/2& & &Go
发表于: 13:54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
级别: 版主
发帖: 6570
威望: 990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山东淄博
在线时间:1181(小时)
大安法师谈发愿的重要性
— 本帖被 彻悟 设置为精华() —
大安法师谈发愿的重要性《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上面陈述往生的利益这个大事因缘,这一段就是劝勉发愿心,劝发愿心。《佛说阿弥陀经》有四重的劝勉发愿,这是第一重,释迦牟尼佛真是苦口婆心。我们听到这么殊胜的利益,不要像耳边风!佛法特别重视实践修行,不能说食数宝,不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进行一个概念上认知的游戏。这是一个生命当中最重大的问题,一定要把净土法门利益在我们身上实现。那么要想兑现,必须要发愿。所以佛就很恳切地呼舍利弗的名字,呼舍利弗的名字是让他重视,下面的话重要,舍利弗是当机者。实际上跟舍利弗讲就是跟我们、跟与会的大众去讲,乃至于跟末法的所有的众生去讲,重视这一点。“众生闻者”就是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的众生听闻到这种大事因缘,就应当在心里要发起一种愿心,要发愿,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发愿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劝勉发愿?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建立起来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每一愿也都是要愿我们众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我们对应着阿弥陀佛的那种愿海,我们也要发出跟弥陀大愿相应的愿。他愿接引我们去,我们就应当顺应,我们愿意往生。那这个愿要发自真心了,这个真心的愿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我们说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是由愿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萨成就佛果,也是由愿力来推动的。所以即使通途法门,修菩萨道,也得发菩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一种动力机制,是一种指向目标的一种坐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凡夫在这个三界里面轮转,实际上也是由于我们的愿来决定的。所以无论世间的轮回,还是出世间的解脱,都跟这个愿有关系。愿是影响我们的行为,愿影响我们最终的归宿。 &&我们从这些《高僧传》上都能看到,愿都不能随便发。你随便开玩笑发的愿,它都会兑现的。曾经有一个比丘,他修行了几十年。他有天行脚到一个山上,看到山下有一位大将军非常有势力威风。他就跟一块大石头说,我今生能够得道当然好,今生万一得不了道,愿我来生做一个大将军。他就对着石头发了这样一个开玩笑的愿,还真的他今生没有了道,因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难了。你必须要断见思惑,你才能够不在三界里面了。仅仅开悟了都不行啊!开悟了你见思惑没有断,还有后有,还要投生,所以这位比丘真的是一转世就做大将军去了。&& 还有的僧人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养,供养了一辈子,觉得不好意思,施主问他:“你愿不愿下辈子到我家来啊?”他只是点一个头。完了,一下子就投胎过去了,他要报恩啊!所以说,不能随便发愿,发愿就发往生成佛的愿!对净土行人来说尤其重要,你千万不要去发所谓“下一辈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师,我要广修佛法”的愿,你都不要去发这个愿,必须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也在告诉我们,一定是“愿生彼国”,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念的每一声佛号都是包含着愿生彼国的信心,绝对不能包含着要开悟,要得神通等等这样那样的愿,那就不正确了!所以这个“应当发愿”四个字,特别是包含着信心,你有深信、再发愿,有这个深信切愿,你就绝对能够往生佛国!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深信切愿,临终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如果你不具有往生信愿,只是把这个念佛作为功夫来使用,那么你纵然功夫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样的程度,你也往生不了,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不愿意去嘛)。所以说这个发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只要愿意往生净土,阿弥陀佛绝对能令我们往生。这个愿就改变了我们凡夫的心态和命运,这种改变马上就会感应到。&& 这种感应我们可以打个比喻,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它好比是一个大磁场,大磁铁,它有很强的摄受、吸纳的功能,在整个法界都有吸纳的功能。这个大磁铁能够把那个铁板吸过来,但是对一根草,它不产生作用,为什么?它不同质。对一块玉,也产生不了作用。那你想想,我们如果是发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尘的心、求人天福报的心,这就好像一根草,大愿的磁场对它产生不了吸摄的功能。如果我们当下听闻这个法门,真的从内心深处生起一个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好,你当下这个心就从一根草变成一根针了,你马上跟这个大愿的磁场,就产生一种吸纳的关系了,所以你的往生就是非常自在了。如果你还是一根草或者一片玉,比如修其他的法门修得很清净,很有功德,但是你还是一片玉。虽然比较透明,但你还是跟极乐世界大磁场无缘哪!&& 所以净土法门不论你的功夫深浅,即使你的功夫到了阿罗汉的水平,如果你不发愿,你也去不了。发愿就是转变心态,跟阿弥陀佛的愿产生同质对应,吸摄的关系;这就是重视发愿的一个重要原理。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发愿呀?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要注意,这个愿一定要从内心深处发起来呀!不是念给其他人听的,嘴里说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真的来了,你却动摇了:“哎呀!不行啊!我还得要等几年呀!”这个就有问题。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理事具备,非常好,大家要从内心恳切地把这个愿心发出来。这样我们就被阿弥陀佛的愿海所摄受,我们就已经回归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了,就决定能够往生净土!(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9集)
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13:36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一旦无常至,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 ..
级别: 进士
威望: 923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山东淄博
在线时间:95(小时)
大安法师:众生如何与阿弥陀佛相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摘自《彻悟禅师语录》) 净心,就是谈行持了。《华严》讲圆融和行布,圆融可以一超直入、顿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够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但是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也不无次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的过程,这是净心的过程。但是这个次第,也不如念佛殊胜,“亦无如念佛”。这话是不是溢美之辞呢?是不是在抬高净土法门,而且有些自我夸耀呢?不是这样的,这是有他的道理的。为什么清净心的行持没有比念佛更殊胜呢?因为“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相互互动、感应、沟通。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圆证佛果。我们凡夫也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凡夫愿往生的心和阿弥陀佛愿摄受众生往生的心,这两个愿心相应,首先要这样。然后,从名号的功德来看,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寿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的德能、寂定,无量光是横遍十方超越空间的德能,所以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法界的体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觉,但都被汩没在烦恼、执著里面。现在我们一念觉悟,开始修行,这就是始觉。始觉就是净心的过程,始觉和本觉合一就是究竟觉,就成佛了。那么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以信愿念这句名号,就是始觉。始觉和本觉相应,也就是我们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也是佛。佛佛相应,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第二个相应。第三个相应,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借助名号的媒介,投到了众生修行、修心的因心里面,所以叫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摄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之海。阿弥陀佛全体功德之海全体地渗入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里,所以我们能念和所念当下呼应,相应了。而这个相应是要以信愿作为前提的,深信切愿是相应的秘诀。所以我们一持念这个名号,马上就和弥陀的愿力共振、共鸣、沟通、互动。我们一念至诚地念,我们的始觉跟本觉相应,这就是“如子忆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如子忆母”,“子”就是我们的始觉,“母”就是本觉。母子相忆,母子天性相关,这就像我们的本觉和始觉,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质地对应在一起。所以越念越亲切,越念越欢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对待,把我们本有的无量光寿启发出来了。所以念佛是清净心的最上的一种行门。那么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完整地具足着“悟”和“修”。悟就是明心、开悟;修,就是净心。这句名号具足这两个重要法门的纲要。  问:身为业力凡夫,应如何广发大愿,坚固大愿,落实大愿?  大安法师答:这要注意,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四十八大愿是阿弥陀佛称性宣说的,也就是在因地以大菩萨的身份,称合实相法性宣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业力凡夫是没有这个水平的。  那我们怎么发愿呢?要随顺阿弥陀佛的大愿来发我们的愿,而不是说我要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大愿。  阿弥陀佛大愿的核心,就是要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我们就发愿:我今生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发这个愿,就跟阿弥陀佛大愿相应了,就感应道交了,马上就能转化业力。  阿弥陀佛的大愿就像一个大磁场,向整个法界辐射的很强的磁场。为什么我们要发愿?不发愿我们就像是一根草,草跟这个磁场之间不产生作用,吸不过来。如果我们发了往生大愿,就是使这根草变成一根针,针跟磁场才能相应。  即使是一个大修行人,若不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无法感应道交。就像一块玉,虽然很高贵,但与磁场不发生作用。  所以,感应道交就是我们的发愿要跟阿弥陀佛的大愿相应,阿弥陀佛大愿是要慈悲摄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就随顺弥陀的这个愿,发愿往生就好了。  当我们往生这一愿成就之后,所有的大愿都能成就;如果往生的愿不能成就,其他所有的愿都会落空。  大安法师:念佛是明心之最要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摘自《彻悟禅师语录》) 我们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所展示的无尽的庄严,尤其是忆念这句名号和持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当下我们凡夫的生灭心就安住在清净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就能够以巨大的能量使我们得禅定,得三昧,现前见阿弥陀佛。如果现前不能见阿弥陀佛,也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莲华绽开,见阿弥陀佛。这个“现前当来”,现前是现生得念佛三昧见佛,当来就是未来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是可以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所见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弥陀,就是这个妙真如心。所以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参禅、止观、持咒,就是一句名号解决问题。“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把我们的妙真如心、如来藏心打开。这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入到无生法忍。所以说,念佛就是明心之最要,还有比这更直接的吗?“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是一般的禅,而是无上的,无与伦比的,最深邃的,最微妙的禅。禅是什么?禅是佛心。我们在念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无上深妙禅。我们已经安顿在这个禅上,佛心上,这就叫“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你已经在皇宫里面最核心的含元殿里面了,还需要去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就好像我们已经在北京的中南海,还需要到处打听北京在什么地方啊,怎么走啊?没必要。(待续)    大安法师:怎样忆佛念佛?忆是回忆、忆念的意思。这是吾人心识内具的能力。我们见闻觉知某个景物,这个景物便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储存了信息,比如我们曾经到过某地,现在作意回想一下,其景象就浮现在脑海里。忆佛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忆念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和慈悲愿力,忆念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忆念六字名号的功德利益。  忆是我们的内心系念牵挂,不能忘怀,就像家里发生了一件很重大的性命攸关的事情,这时候你在上班工作当中,无论怎么忙,心里面自然都牵挂着那个事情。所以我们以至诚恳切的心,把忆佛念佛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惟此为大,好像死囚渴望逃离监狱那样,天天忆想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决定能救度我们,自知必定往生,心生大欢喜。遇上种种逆缘,他人诬谤,不生瞋恨,应作思维:“我是要往生西方净土的人了,何必跟他去计较呢?”   如果污秽贪欲的心上来了,应思惟:“我都要去净土莲华化生了,怎么还能有贪欲的心呢?”看到贵重财物生起盗心时,应思惟:“我都要去西方净土,那里金银七宝具足,我怎么能去拿人家里的东西呢?”念佛忆佛能将阿弥陀佛的功德彰显在吾人身上,身心柔软,止恶防非,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便能降服贪、瞋、痴、烦恼,香光庄严,是故宜常念佛忆佛。
万古是非皆如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发表于: 13:40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一旦无常至,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 ..
级别: 进士
威望: 923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山东淄博
在线时间:95(小时)
要努力念诵阿弥陀佛圣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法王如意宝的遗言    今天是极乐大法会的第六天,会期只剩下明后两天。在这两天当中,大家必须认定今生具体要修什么法,并发誓修持。其实,对自己真正有益的法,主要就是祈祷阿弥陀佛的修法,你们平常也要祈祷阿弥陀佛,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任何地方,也没有像极乐世界一样极易往生、又具有超胜功德的刹土了。  《极乐愿文》云:“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佛之佛刹,功德庄严皆合一,愿生胜过诸刹土,无上殊胜极乐刹。”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将千百万净土的功德汇集一处,并发愿:我成佛时的净土,将成为这样的净土。如今,阿弥陀佛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只要我们发愿,就肯定比其他任何刹土都更容易往生。有些刹土虽然可以往生,但功德却不是很大。比如说,人间的五台山、普陀山,虽然也是刹土,但却是为凡夫众生而现前的,所以相对来说没有太大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身无疾病、心无痛苦,而且没有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及贪嗔痴等烦恼;唯有快乐,寿命也很长。《极乐愿文》中也说过:“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盘。”总之,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    大菩萨在修行时,可以创立自己的净土,但我们现在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说,新建一栋楼是很难的,但使用别人已经建成的房屋却很容易。同样,目前我们不必创建新的净土,因为阿弥陀佛经过无数劫的集资净障,已经建成了这样的净土,我们只需直接往生就行了。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在学道的时候,曾多次转世为关系亲密的国王和王子,因此,任何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你们千万不要放弃这种发愿,平时也不要忘记这一点。无论住在学院也好,还是回家也好,都要努力地念诵阿弥陀佛圣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慈诚罗珠由录音整理) 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理由堪布卡塔仁波切虽然有许多报身净土,也有很多化身凡圣同居土,但除了一个例外,一般人是不可能转生那些净土,你必须达到初地菩萨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转生这些净土。至于那些凡圣同居的化身佛土,即使你可能转生那里,但是不是值得还是个问题。例如说:我们所在的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土,佛在这里示现。他的教法也存在,若你有缘的话,也可以在这里遇到许多的菩萨及法教。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称这个世间为净土,在这个世界里,有许多众生没有听闻过佛法,就算他们听到佛法,也不相信,反而认为那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希望能生在净土,而不是凡圣同居土。    前面已经说过,一般人可以转生的唯一的净土只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它是一个净土,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会阻扰开悟成佛的障碍,任何人虔诚的祈祷愿生彼国皆可生于那里。事实上,若有人虔诚的祈祷发愿往生极乐国土,肯定会往生那里。而且较其他国土更胜的是,一旦你生于极乐世界,直到你达成佛果,不需再生于其他非净土。     一亿的莲师及那些阿弥陀佛的化身,都只是阿弥陀佛的化现。真正的莲师---化身的根源----是阿弥陀佛,其他所有莲师的化身都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因此,若你想要亲近莲师,就到极乐世界去。    其次是观世音菩萨,他有自己的报身净土普陀拉,也有很多化身如藏王松赞岗波,大宝法王噶玛巴。除此之外,贤劫千佛一般也都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所有这些观音的化身,在普陀拉的那位,贤劫诸佛及上师们都是站在极乐世界阿陀佛右手边的观世音菩萨的化现。若你想亲近那些上师们,就到极乐世界去吧!    大势至菩萨有他自己的净土叫章洛千。在我们这个世界他有其他的化身,例如嘉察仁波切,以及在一亿世界的每一世界里与他对等的化身。这些不同化身的根源就是一直站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边的大势至菩萨。     有许多人已经转生在极乐世界了,历史上,在佛教界中最有名的往生者有:龙树尊者,他在世时已经证得菩萨初地的果位,他转生在极乐世界;法王岗波巴,他在世时已经成正觉,在圆寂后即在极乐世界证得佛果;香巴噶举派的法王琼波那觉;萨迦派的法王索南参莫、卡秋旺波、南开嘉参及马巴多杰羌;这些是释迦牟尼佛授记由此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七十二亿亿菩萨中最有名的几位。另外,第六世大宝法王通哇东敦预言在他圆寂后他将送一个化身在极乐世界。这一个化身如今仍在极乐世界为百千位出家眷属围绕。恰美仁波切如此下结论说:“综合以上种种理由,你要毫无怀疑的了达,当你死时,你要往生极乐世界。”“当你将死的时候,不要想其它的任何东西,只想着要往生极乐世界!”    任何人生于极乐世界都成为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在他们这一生之后立即成佛。每一个人生于极乐世界后一直留在那里直至即将成佛那一刻为止。因此,极乐世界每一位皆是一生补处菩萨。    记着这些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理由,恰美仁波切说:“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作你最主要的修行,把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当作你的主要本尊。” 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作最主要的修行堪布卡塔仁波切     虽然有许多报身净土,也有很多化身净土(凡圣同居土),但除了极乐世界,一般人是不可能转生那些净土,你必须达到初地菩萨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转生这些净土。一般人可以转生的唯一净土只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它是诸佛赞叹的一个净土,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会阻扰开悟成佛的障碍,任何人虔诚的祈祷愿生彼国皆可生于那里。事实上,若有人虔诚的祈祷发愿往生极乐国土,肯定会往生那里。而且较其他国土更殊胜的是,一旦你生于极乐世界,直到你达成佛果,不需再生于其他非净土。任何人生于极乐世界都成为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在他们这一生之后立即成佛。每一个人生于极乐世界后一直留在那里直至成佛。因此,极乐世界每一位皆是一生补处菩萨。    记着这些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理由,恰美仁波切说:“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当作你最主要的修行,把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当作你的主要本尊。”  以愿力得佛接引,用信心化解违缘达真堪布我们天天念《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发了很多愿,最后发的愿是,愿所有的众生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我们也跟随普贤菩萨,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经常念莲师心咒,有时候也念阿弥陀佛圣号或心咒。莲花生大士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是从阿弥陀佛的心间幻化出来的。阿弥陀佛为了救度末法时期的众生,化现成莲花生大士的形象,所以念莲师就是念阿弥陀佛。金刚萨垛佛也是。金刚萨垛佛是一切诸佛的总体,一切坛城的主持,他也是莲花部的主尊。莲花部的主尊是阿弥陀佛,他也是阿弥陀佛。其实诸佛菩萨都是一体的。认为他们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这些凡夫的分别心。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阿弥陀佛发愿接我们,是真心想接;我们发愿去西方极乐世界,要真心想去。这两个愿力是往生净土最重要的条件。阿弥陀佛是真心想接我们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真心想去?如果真心想去,你肯定时时刻刻都发这个愿,到临终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临终的时候,你能够想到阿弥陀佛,你能够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能去。但是如果那个时候你想的不是极乐世界,而是家里的琐事,你的心和阿弥陀佛的心不相应,那谁也无法接引你。
万古是非皆如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发表于: 11:58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
级别: 版主
发帖: 6570
威望: 990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山东淄博
在线时间:1181(小时)
临命终时,愿力牵引我们往生大安法师   我们要坚固往生净土的愿力,要知道在临命终时,愿力牵引令我们往生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必然面临着死亡。世间各种福报有种种差异,唯死亡一事都是平等的,没有谁能逃脱这一关。   我们因为不了解佛教,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常常是醉生梦死,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现在我们得到难得之人身,闻到难闻难信之佛法,就得要对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有一个认知和把握。   平时奉行断灭见的人,到临命终时,那种恐惧,那种挣扎,他在潜意识里面还是相信有一个去处的。可怜他平时对死亡没有做准备,此时手忙脚乱,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他有恐惧感,但在业力的推动下无可奈何。   而人在生死关头,起作用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心力。当我们四大即将分离的时候,神识很贪生怕死,不想离开这个世间,但是又必须要走。他那种死亡的感觉,那种无奈是非常痛苦的,不想走又必须要走,这就像生龟脱壳,就是活生生地把龟壳扒下来的那种感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念头非常多,阿赖耶识多生多劫的种子都蹦出来了,就好像各种力量在那儿竞争。谁的力量最大、最重,就会忽然蹦出来,神识就跟着这个最重的力量去投胎轮回。   另一种是业力。我们在这个世间,各种行为造作都会留下信息,这信息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种子,它有一种不会消失的能量,就是业的力量。    在这些业力当中,有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业力,在临命终时也都蹦出来了。这时候,就像人欠债,很多人都来讨债,但你欠最多的那个债主,它的力量最强,你就被这个欠债最多最重的力量牵着去投胎还债。   所以我们要认知这两种力量,它迟早是要来临,是要报的。 这时候要知道心的力量更大,也就是临命终时最后一念的力量更大。   当生命即将离开肉体的时候,那最后一念叫大心啊!你一念是善的力量,哪怕你一辈子造了很多恶,这时候都能够比你一辈子造的恶还要猛利;反之,你一辈子都行善,但你这最后一念非常恶,那这一念的恶都会抵消你一辈子的善。   所以临命终时,亡者最后的念头一定要护念好,不能让他生瞋恨心。   过去有一个国王叫阿耆达国王,他是个佛教徒,一辈子修五戒的优婆塞(在家居士)。临命终时,他的佣人帮他赶脸上的苍蝇,用扇子扇的时候,可能太疲劳了,一打盹,扇子掉在国王的脸上,这国王马上生起一念瞋恨之心。一念瞋恨之心,正好就临命终了,带着这一念瞋恨之心,变成了一条大蟒蛇了,毒性啊!   为什么最后的心力会超过他的业力呢?因为我们的业性,善恶业它本无自性,它是完全靠我们的念头----心去造作的。我们的行为动机,就是我们的念头。这个念头、心能够造作种种业,也能够转种种业,这就是佛教常讲的“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所以临命终时,在这个生死关头,哪个念头的力量最重,那个业力就最强,它就能牵引我们投生到什么地方去。   既然我们知道了心力和业力的关系:心能造业,心能转业。那么如果我们用殷重的心来修念佛往生净土的净业呢?念佛发愿往生净土就是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重心,非常深邃、广阔的心,以这个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这样的净业,就是心重业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能念的心重,所念的佛号所包涵的净业力量也最强。那么所要发愿、所指向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惟此唯大的目标,唯一的一个目标,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果位,只求往生成佛。   为什么我们要常常讲这些?实际上都是让我们的心重业强不断地强化。平时就这样做,到临命终时,一定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不会生到其他的三界六道,甚至他方净土去的。   十方世界不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净土,有着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净土。但我们指向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它跟我们最有缘分,在这个华藏世界海里面,在十三层世界里面,它也跟我们离得最近,是隔壁邻居。   从求生净土来看,就像一颗大树,它平常就向西面歪,就有种向西的趋势。势已经产生了,所以这棵树,到你要锯它的时候,让它倒,它一定会向西边倒,不会向其他的方向倒;一堵墙也是这样的,你砌这堵墙,向西倾斜、倾斜、倾斜……这个墙要倒也一定向西边倒,不会倒向其他地方去。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念佛,每天回向,都是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目标一定要专一,不能今天回向求这个,明天回向求那个,这是成就我们的心重业强。那么到临命终时,我们平时的愿心就导引我们的神识往西方极乐世界去。 所以这桩事情要平时就去做,形成一种向西的心理定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在临命终时由于心力最强,所以临终助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临终助念就是成就病人、亡者的心念安住在佛号当中,不让他的心念被妄想杂念所转移。以这样的正念、佛号,又加上助念人恳切念佛,感通弥陀愿力的加持,那就决定可以往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12:02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
级别: 版主
发帖: 6570
威望: 990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山东淄博
在线时间:1181(小时)
大安法师:发愿往生净土,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符&&&&在法界虚空中,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高能磁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因地之愿在果地上成就为不可思议的摄受力,诚如昙鸾大师所云:&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阿弥陀佛的愿力表证着修因证果的互动关联,誓愿圆成必然产生力用;力用彰显正昭示誓无虚发。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无量劫的践行,圆满大愿,便产生出弥散法界的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大愿慈力,加持十方众生令得往生。&& 《阿弥陀经》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即时成办往生大业。剋实而论,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何以故?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昭示:设若十方众生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法藏菩萨自称)终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为阿弥陀佛,那么十方凡夫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决定无一遗漏。生佛同体,相依互即,感应道交,妙德莫测。《华严经》亦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弥陀佛的愿力,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众生一时往生净土成佛。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从凡夫层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悉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海所护持,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作得生想,妙哉斯言。阿弥陀佛的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吾人能否感通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当我们了解弥陀住定证灭愿的义蕴,便应发起成佛的无上胜心,不求人天福报,不冀声闻小果,只求往生净土成佛,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光明无量愿的义蕴,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十念往生愿的义蕴,便应信愿执持名号,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等等。我们讨论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大愿,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慈场相应。昙鸾大师开示,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净业行人如是层递发愿,即与阿弥陀佛悲愿耦合相应,即能感通弥陀愿力加持,成就往生。昙鸾大师又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何以故?如果众生只发到净土享乐的染著心,即与弥陀悲智心不相应,便难以感通佛力加持。是故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里不可自欺。&& 【蕅益大师:“愿生净土即是无上菩提心。”&& 莲池大师开示:“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今持名念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若无信愿,纵然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阿弥陀佛的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无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生佛感应之情状,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生佛誓愿相关,故能任运往生。&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幽溪大师语)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反之,五逆十恶罪恶凡夫,恳诚发愿求生净土,称佛名号,亦能决定往生,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犹如磁能吸针,一无遗漏。诸佛度众生,众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败,全在缘之有无。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稳当。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佐证。净土法门的生命力端在于此。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以临终阿弥陀佛接引为例,念佛人临终所见之佛,非有非无,非断非常,乃生佛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因缘和合之现象。净业行人发愿往生是因,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为缘。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如实际缘起化身,接引净业成熟的众生。此乃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令念佛行人,专心忆念,能于自心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并非阿弥陀佛实遣化身来迎接。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譬如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然而,水虽澄清,天上无月亦不能现,喻如众生虽具愿往生心,若无阿弥陀佛的悲愿为缘,亦不能现;同样,月亮虽明,地面无水亦不能现,喻如阿弥陀佛虽有悲愿之缘,众生不具信愿之心,亦不能现。唯有众生愿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与此相类似,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上全体显现,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古往今来,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二则:一、唐代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禅师念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怀玉感激,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二、东晋刘遗民居士依远公大师,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阿弥陀佛现身。刘遗民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顶乎?&阿弥陀佛即手摩其顶。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阿弥陀佛即衣覆其体。由此可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满足众生一切心愿,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顶即摩顶,欲衣覆体即覆体,可谓慈悲护念之极。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即时而灵敏,充分佐证生佛心性同体平等之真理。宋代宗颐禅师启建莲华胜会,率众念佛,求生净土,夜梦一清美男子,自称普慧,申请加入莲华胜会,并请将家兄普贤一并列入。普贤、普慧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二位大菩萨。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愿,契合诸佛菩萨愿心,故得感召二大菩萨预会幽赞。可见发愿往生心的能感力度甚深,故所应的瑞相亦极殊胜。有介于念佛法门生佛感应的胜妙,释迦本师劝勉父亲净饭王与七万释种念佛求生安养。称念佛名横超三界,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此乃与通途佛法所不共的利益,源自弥陀威神愿力。是故往圣先贤如百川赴海,众星拱北,神栖安乐世界。净宗史上观音、文殊、普贤三圣开示,同指西方。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在五台大圣竹林寺,见到文殊、普贤二菩萨,恭问末法凡夫修行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唐代慧日法师泛舶渡海,往天竺取经求法,在北印度健驮罗国一山,七日断食志诚祈请观世音菩萨,感得观音现身,垂右手摩慧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三圣开示,冥契阿弥陀佛愿心。古往今来,依教奉行得以往生者,如稻麻竹苇,不可计数。现代净业行人亦宜当仁不让,即生成办净业。&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天亲菩萨语)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观照阿弥陀佛的愿力和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决定能获真实大利,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一生究竟成佛。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因顺佛愿,决定得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12:04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
级别: 版主
发帖: 6570
威望: 990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山东淄博
在线时间:1181(小时)
大安法师谈发愿只要发愿,便可往生(释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摘录)  在信愿行三资粮中,愿为枢纽,力用莫测。愿含志欲与好乐二义,如航海之船舵,趋向目标。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要门,信心为首;净业修持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净业可成。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法藏菩萨由愿导行,自致而成阿弥陀佛;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阿弥陀经》为证)。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故探究净宗愿门义蕴,信解弥陀悲智愿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发愿之鹄的,坚固愿往生心,甚为必要。一&& 生佛感应道交的原理&&&&吾人所处的宇宙空间弥散着诸多的能量辐射,地球与地外星体之间亦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能量互渗。在法界虚空,阿弥陀佛的愿力即是一个高能慈场(磁场),向法界无量刹土衍射光慈场力。阿弥陀佛五劫的发愿,无量劫的践行,圆满大愿,以威神愿力加持十方众生俾令往生。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十方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感应道交,成办往生大业。克实而论,十劫前法藏菩萨自致而成阿弥陀佛之时,十方众生往生净土已竟。何以故?因为法藏菩萨的成佛,是以十方众生能往生为条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文昭示:设若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法藏菩萨自称)终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为阿弥陀佛,那么十方念佛众生也就决定能够往生,决定无一遗漏。生佛同体,感应道交。《 华严经 》亦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弥陀佛,亦于心光中酬愿见证到十方净业行人一时往生净土成佛。弥陀大愿已经圆成兑现,吾辈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从凡夫层面建言)。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发愿,那就属于当愿当生了。然无论吾人信愿持名的迟速,悉由阿弥陀佛愿海所护持,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阿弥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处,吾人能否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取决于吾人的发愿能否与弥陀愿心慈力相应。当我们了解弥陀正定必至涅槃愿的义蕴,便应发起往生成佛的无上胜心,不求人天福报,不冀声闻小果,如是发愿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光明遍照十方愿的义蕴,便应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来作大导师,如是信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当我们明了十念皆生我国愿的义蕴,便应信愿执持名号,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与弥陀愿心相应,等等。我们讨论阿弥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弥陀大愿作为参照系,将吾辈凡夫狭劣心志校正调顺到与阿弥陀佛大愿慈场相应。净业行人能否因顺弥陀大愿而发愿,直接影响着往生的成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颟顸自欺。  阿弥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与十方念佛众生感应道交,无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生佛感应之情状,全在生佛愿力互动耦合的程度。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大愿犹如磁场,吾人愿往生心则如铁针,二者同质相应即具自然吸取之势。生佛誓愿相关,故能任运往生。如果宗门教下的修行人,轻视净土,不愿往生,虽然他们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犹如磁不能吸铜摄玉。反之,五逆十恶罪恶凡夫,恳诚发愿求生净土,称佛名号,亦能决定往生,托弥陀大愿作增上缘故,犹如磁能吸针,一无遗漏。诸佛度众生,众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败,全在缘之有无。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尤其是与娑婆众生最有缘份,所以吾人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稳当。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土中选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佐证。  感应之迹乃生佛因缘和合的产物,譬如水清月现。唯有我等众生愿往生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显现不可思议的感应瑞相。譬如电视接收节目信息,波段频率调准,电视台的发射信号当即转换成图像音声。与此相类似,净业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调准频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弥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调频相应,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显现,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心全体显现,由是成办往生大事。感应道交难思议,诚乃念佛法门之奥秘。古往今来,念佛行人信愿持名与阿弥陀佛愿力感应道交的事例不胜枚举,兹举数例:一、唐代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禅师念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怀玉感激,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怀玉禅师说偈含笑而逝。二、唐代姚婆,因范婆之劝导,持斋念佛。一日精勤念佛时,见西方三圣住立空中。姚婆欢喜禀佛:“我因范婆善友教导,今得往生之益,愿佛慈悲,待我向她告假一声,即随佛去。”说完,即速去告范婆。范婆闻讯赶来,见阿弥陀佛还在空中等待。姚婆踊跃,站立合掌念佛而逝。三、东晋刘遗民居士依远公大师,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阿弥陀佛现身。刘遗民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顶乎?&阿弥陀佛即手摩其顶。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阿弥陀佛即衣覆其体。由此可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满足众生一切心愿,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顶即摩顶,欲衣覆体即覆体,可谓慈悲护念之极。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即时而灵敏,充分佐证生佛心性同体平等之真理。四、宋代宗颐禅师启建莲华胜会,率众念佛,求生净土,夜梦一清美男子,自称普慧,申请加入莲华胜会,并请将家兄普贤一并列入。普贤、普慧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两位大菩萨。可见发愿往生净土,契合诸佛菩萨愿心,故感得大菩萨预会幽赞、现身垂范。鉴于念佛法门的胜妙,释迦本师劝勉父亲净饭王与七万释种念佛求生净土。称念佛名横超三界,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此乃与通途佛法所不共的利益,源自弥陀威神愿力。是故往圣先贤如百川赴海,求生安乐世界。观音、文殊、普贤三圣开示,同指西方。净宗四祖法照大师在五台大圣竹林寺,见到文殊、普贤二菩萨,恭问末法凡夫修行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唐代慧日法师泛舶渡海,往天竺取经求法,在北印度健驮罗国一山,七日断食,志诚祈请观世音菩萨,感得观音现身,垂右手摩慧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三圣开示,冥契阿弥陀佛愿心。古往今来,念佛发愿得往生者,不可胜计。净业行人亦宜当仁不让,即生成办。&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天亲菩萨语)净业行人通过研习净宗典籍,观照阿弥陀佛的愿力和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闻信弥陀大愿,决定能获真实大利,不会出现遇此法门而空过的现象。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闻信我的名号者,悉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一生究竟成佛。吾辈净业行人欲得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宜应随顺阿弥陀佛大愿,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以佛教敕为修行指南,因顺佛愿,决定得生净土。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娑婆世界众生欲生起厌离心,殊为不易,是故释尊详陈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极乐圣众种种功德,意在由此参照系,反衬出娑婆世界的秽浊与败坏,激活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对娑婆世界五欲六尘的厌离,需要甚深般若智慧的观照。或借助苦缘的逼迫,激扬娑婆众生厌离心。娑婆众生耽恋五欲六尘,无有休止。设使这个世间绝对没有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难,那么,人人悉皆在放逸安乐中醉生梦死,谁还肯发出世心,修净业以了生脱死?!是故佛典常云:三世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 无量寿经 》中,释尊开示浊世的恶苦,五恶五痛五烧的情状,意在成就吾人的出离心。吾人只有对人生境况与生存环境的苦空无常具深刻认知,方能使愿之欲乐具有真切的内涵。   释尊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等凡夫于无明大梦中,种种颠倒,不净计净,无常计常,以苦为乐,起惑造业,轮转不休。释尊以大悲心,循循开示,生命的常态乃是苦空无常无我,于此观慧,契入解脱道。 有情众生的业报身有生老病死,无情器界有生住异灭。人寿最多不过百年,如石火电光,转瞬即逝,即便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众生无有智慧审察依正二报的无常败坏,在这如梦如幻的人生舞台上,蒙冥颠倒;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凡夫迷惑颠倒,身见炽盛,执认此身为我。自我中心,贪着五欲。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为我,毕竟无我可得。坚固的我执伴以强盛的贪欲,便造作杀盗淫妄诸种恶业,招致五痛五烧的果报。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于此火宅,应自醒觉,亟求出离。 厌欣心对净业修持至关重要。净业行人对所处之娑婆世界,应作种种秽浊痛苦想,使之厌恶;厌则欲离,离则出此世界;同时,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则应作庄严安乐想,使之欣慕,欣则欲往,往则生彼世界。一欣一厌的心理定势,导致临命终时,自然如箭离弦,弹指往生。譬如拉车者,前挽后推,则进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狱,宜应当机立断,信愿持名,哀求往生。&&&&念佛法门乃末法罪浊众生最后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诸佛相传之心印慧命,众生出离苦海之慈航。吾人对净土法门应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净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灾之内,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缘。  了知现代人生境况与末世劫运,吾人应从内心生起深切的出离心,生起如救头然的紧迫感。火宅炎炎,众苦充满,不求生西方净土,将何以堪?元朝白云法师词云:“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吾人应反复咏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离心,并力跃上阿弥陀佛大愿船,横截生死苦海,圆成佛道,还入生死苦海,拯济常没众生。三、&&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入佛道之要门,以发菩提心为首;修行的当务之急,以立菩提愿居先。苟不发大心,立坚固愿,纵经尘点劫,依然还在三界六道轮回中。虽有修行,总是徒劳。不发菩提心,勤修诸善根,魔所摄持。证知菩提心乃万善之根本。  净宗修持的纲宗亦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实乃往生净土之种源。若不发菩提心,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然勤修,终难往生。  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起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而净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捷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意为具足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涵。其表现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以净宗愿门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1)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2)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亦猬集无量烦恼,起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3)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4)依灭谛,了达安养莲邦全体即是涅槃的常乐我净,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稀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慕行摄。可见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其二,《 大智度论 》所述五菩提心,赅括了大乘行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全过程,净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历程亦含摄五菩提心而无遗:(1)发心菩提:意指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为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3)明心菩提:意为明了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为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佛果地。而持名念佛,即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5)无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持名念佛,则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故。证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综上所述,净宗菩提心(信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虽在表现形态、下手方便处有诸多差异,然其实质内涵无二无别。站在净宗角度判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既有佛经圣言量的依据,又有修证实践上的验证。《 无量寿经 》往生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信愿持名三资粮。在《 观经 》所述的三辈九品中,除上辈三品外,中下六品悉为往生西方净土听闻佛菩萨讲经说法,心开意解,方始发起通途菩提心。故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念佛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心立命之道。大安法师谈发愿的重要性《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上面陈述往生的利益这个大事因缘,这一段就是劝勉发愿心,劝发愿心。《佛说阿弥陀经》有四重的劝勉发愿,这是第一重,释迦牟尼佛真是苦口婆心。我们听到这么殊胜的利益,不要像耳边风!佛法特别重视实践修行,不能说食数宝,不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进行一个概念上认知的游戏。这是一个生命当中最重大的问题,一定要把净土法门利益在我们身上实现。那么要想兑现,必须要发愿。所以佛就很恳切地呼舍利弗的名字,呼舍利弗的名字是让他重视,下面的话重要,舍利弗是当机者。实际上跟舍利弗讲就是跟我们、跟与会的大众去讲,乃至于跟末法的所有的众生去讲,重视这一点。“众生闻者”就是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的众生听闻到这种大事因缘,就应当在心里要发起一种愿心,要发愿,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发愿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劝勉发愿?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建立起来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每一愿也都是要愿我们众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我们对应着阿弥陀佛的那种愿海,我们也要发出跟弥陀大愿相应的愿。他愿接引我们去,我们就应当顺应,我们愿意往生。那这个愿要发自真心了,这个真心的愿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我们说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是由愿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萨成就佛果,也是由愿力来推动的。所以即使通途法门,修菩萨道,也得发菩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一种动力机制,是一种指向目标的一种坐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凡夫在这个三界里面轮转,实际上也是由于我们的愿来决定的。所以无论世间的轮回,还是出世间的解脱,都跟这个愿有关系。愿是影响我们的行为,愿影响我们最终的归宿。 &&我们从这些《高僧传》上都能看到,愿都不能随便发。你随便开玩笑发的愿,它都会兑现的。曾经有一个比丘,他修行了几十年。他有天行脚到一个山上,看到山下有一位大将军非常有势力威风。他就跟一块大石头说,我今生能够得道当然好,今生万一得不了道,愿我来生做一个大将军。他就对着石头发了这样一个开玩笑的愿,还真的他今生没有了道,因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难了。你必须要断见思惑,你才能够不在三界里面了。仅仅开悟了都不行啊!开悟了你见思惑没有断,还有后有,还要投生,所以这位比丘真的是一转世就做大将军去了。&& 还有的僧人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养,供养了一辈子,觉得不好意思,施主问他:“你愿不愿下辈子到我家来啊?”他只是点一个头。完了,一下子就投胎过去了,他要报恩啊!所以说,不能随便发愿,发愿就发往生成佛的愿!对净土行人来说尤其重要,你千万不要去发所谓“下一辈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师,我要广修佛法”的愿,你都不要去发这个愿,必须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也在告诉我们,一定是“愿生彼国”,目标非常明确,我们念的每一声佛号都是包含着愿生彼国的信心,绝对不能包含着要开悟,要得神通等等这样那样的愿,那就不正确了!所以这个“应当发愿”四个字,特别是包含着信心,你有深信、再发愿,有这个深信切愿,你就绝对能够往生佛国!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深信切愿,临终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如果你不具有往生信愿,只是把这个念佛作为功夫来使用,那么你纵然功夫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样的程度,你也往生不了,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不愿意去嘛)。所以说这个发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只要愿意往生净土,阿弥陀佛绝对能令我们往生。这个愿就改变了我们凡夫的心态和命运,这种改变马上就会感应到。&& 这种感应我们可以打个比喻,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它好比是一个大磁场,大磁铁,它有很强的摄受、吸纳的功能,在整个法界都有吸纳的功能。这个大磁铁能够把那个铁板吸过来,但是对一根草,它不产生作用,为什么?它不同质。对一块玉,也产生不了作用。那你想想,我们如果是发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尘的心、求人天福报的心,这就好像一根草,大愿的磁场对它产生不了吸摄的功能。如果我们当下听闻这个法门,真的从内心深处生起一个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好,你当下这个心就从一根草变成一根针了,你马上跟这个大愿的磁场,就产生一种吸纳的关系了,所以你的往生就是非常自在了。如果你还是一根草或者一片玉,比如修其他的法门修得很清净,很有功德,但是你还是一片玉。虽然比较透明,但你还是跟极乐世界大磁场无缘哪!&& 所以净土法门不论你的功夫深浅,即使你的功夫到了阿罗汉的水平,如果你不发愿,你也去不了。发愿就是转变心态,跟阿弥陀佛的愿产生同质对应,吸摄的关系;这就是重视发愿的一个重要原理。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发愿呀?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要注意,这个愿一定要从内心深处发起来呀!不是念给其他人听的,嘴里说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真的来了,你却动摇了:“哎呀!不行啊!我还得要等几年呀!”这个就有问题。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理事具备,非常好,大家要从内心恳切地把这个愿心发出来。这样我们就被阿弥陀佛的愿海所摄受,我们就已经回归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了,就决定能够往生净土!(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9集)大安法师:大愿立则净业成&&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间商贾投资营利,农民春播秋收,对此信而无疑,愿而勤行,以习见习闻,所以,无须专谈信愿;净土往生,事非寻常,众生以未曾见闻而疑怪,所以,启信发愿,不可或缺。&&&&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净土法门乃阿弥陀佛愿力所启,净业行人欲生彼土,应发愿求生。以求生彼土的愿力,感应弥陀佛愿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生死。所以,释尊殷勤劝令发愿。《阿弥陀经》三番劝愿,一番劝信,悲心特切,阿弥陀佛大愿之船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西方净土,倘众生不愿乘坐,亦不得到。阿弥陀佛因地所发之愿犹如磁石,吾人诚愿往生则如铁针,二者内具自然吸取之势,“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和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佛而不易感他佛。”幽溪法师阐释的二愿和合之原理,甚为精辟。净宗愿门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藕益大师语)。净宗启愿方式有二种,一者从事相上启愿,置身娑婆业海,为五欲缠缚,备受众苦,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是为厌离心。闻说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功德,生大欢喜,欣心愿求生彼国,常行念佛及六度万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是为欣愿心。此厌欣心是从事相上生起的切愿。或有人质疑: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云: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二者从理体上启愿,以般若智慧观照性相事理因果,从根本上生起愿心。依据万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秽土,理应厌离;极乐世界是自心所感的净土,理应欣求。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愿的一体两面。既厌秽土,必须愿舍;既欣净上,必须愿取。舍至究竟,方可无舍;必须求出娑婆,横超三界,则永离众苦,方是更无可舍。取至究竟,方可无取;必须求生净土,径登九品莲台,则但受诸乐,方是更无可取。以欣厌取舍之善巧方便,而至究竟不取不舍,即理之事与即事之理,无二无别。如果净业行人不从事相发愿,舍秽取净;但重玄理,不取不舍,此即执理废事,亦是不离取舍。何以故?执理就是偏取于理,废事就是偏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废于事,理亦不得圆通,岂契大乘理事无碍之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全体法界,合于真如实相。综上所述:由事相启愿,念能相续,亦得往生;然因理体不甚了了,影响愿力,遇有障缘,或易退转。从理体启愿,契入心源,渗入骨髓,纵逢诸多障难与诱惑,愿力坚固如金刚王宝剑,势不可挡。“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愿力功德即是般若大用,愿立即净业可成,净业行人宜应在愿门着眼。(摘自《净土宗教程》)大安法师:只要发愿,必能满愿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愿力不可思议,发愿的种子最终都会现行,哪怕是开玩笑的发愿,都能满愿。&&&&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资粮作为往生的条件。这三者是钩锁相连的关系,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持来落实信愿,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三资粮中,尤其以发愿为最要,是信愿行的中枢。由信启愿,有愿则含信;由愿导行,无愿则无行。&&&&公案一 :郁头蓝弗成飞狸&& 郁头蓝弗是佛陀时代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外道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定,释尊成道前曾向其求法。他在水边的树林下修定,每当他的定功快要修成的时候,都被水里的鱼和树林里的鸟惊扰,让他禅定一直不能成就。他生了瞋恨心,发个恶愿:“我以后要做飞狸。”飞狸是个两栖动物,既可以入水,也可以飞行。郁头蓝弗想入水吃鱼,飞行捕鸟。这个恶愿发了之后,他又平心静气,找了一个更安静的地方修定。最后这个定功成就了,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等到八万大劫的天福享尽后,他就投生成了飞狸。&& 郁头蓝弗是有禅定功夫的,他发的愿带有定的力量,所以八万大劫以后马上现前的是他发的恶愿。但是他的愿是违背本性的,力量会减弱。如果我们发出称乎本性的,上能契理,下能契机的善愿,它就带着自性实相的力量,兑现的就更快、更直接、更究竟、更圆满。 公案二: 一句戏愿成将军&& 这个公案摘自《神僧传》卷八。有一位讲经说法的鉴空法师,转世之后,不仅没有了生死,还变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有一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几天没饭吃,在雪地里饿昏了。恍恍惚惚,见到一位梵僧走过来,对他说:“法师,你今生怎么这个样子啊?”秀才说:“我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你怎么叫我法师啊?”那位梵僧说:“啊,看来你都忘记了。我这里有一个枣,上根利器的人,吃了这个枣,能够知道三世的事情;下根器的人,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秀才吃了枣,就枕着石头睡着了。他梦里回到自己前生,真的是一位法师,而且还有四位同参道友。这五个人里面只有这位梵僧了脱生死,其他四个人都在轮转。前世的鉴空法师在狮子座上讲的是相似法,而且吃荤,不严格持戒,所以他不仅没有度脱,还堕落到了这个穷秀才的地步。他又问:“悟法师现在到哪去了?”梵僧说:“我们五个人一起行脚的时候,在香山,悟法师对着一尊石佛像开玩笑地发了一个愿,‘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脱死。如果万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话,我愿来生做一个雄赳赳的大将。’果然昨天他已经拜将,作大将去了。”&& 一个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开玩笑而发的一个愿,到后世果真就实现了。玩笑发的愿,尚且能够满愿,如果我们以至诚心发愿,不是更能够兑现、圆满吗?&&&&其实,我们在世间一切事情的成败,乃至于我们感得的正报和依报的种种情况,都跟我们发愿的心念直接相关。而愿的力量很大,种子迟早会现行。至诚恳切的善愿,在我们的生命行为当中,更是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我们以至诚恳切之心发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感、互动、互通,一定能成办不可思议的往生大事!&&&&&&&&&&&&&&&&&&&&&&&&&&&&&&&&&&(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述)【附录】释鉴空,俗姓齐氏,吴郡人也。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壮岁常困,游吴楚间。已四五年矣!元和初,值钱塘荒俭,乃议求餐于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餧甚不前。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俄有梵僧临流而坐,顾空笑曰:“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空曰:“旅游滋味则已足矣!法师之呼,一何乖谬!”梵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空曰:“生身已四十五岁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又何洛中之说?”僧曰:“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记忆故事。”遂探囊,出一枣,大如拳许,曰:“此吾国所产,食之者,上智知过去未来事,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空饥极,食枣掬泉饮之。忽欠伸枕石而寝。顷刻乃悟,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增涕泣,问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精未至,再为蜀僧矣!今则断攀缘也。”“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悟法师焉在?”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若不证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臣。’昨闻已得大将军矣!当时云水(僧人)五人,惟吾得解脱。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空泣曰:“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三十余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僧曰:“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膻气微存。声浑响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空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计矣!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背面皆莹彻。谓空曰:“要知贵贱之分,修短之期。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鉴焉。”空照久之,谢曰:“报应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鉴入囊,遂挈而去。行十余步,旋失所在。空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神僧传》卷八)大安法师:念佛法门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念佛不能去求得开悟、得神通、得人天福报,甚至到阴间多块元宝,这些都搞错了。很多人念佛求开悟,或者求功夫成片,求一心不乱,这些都不正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只要具足信愿、持名念佛,不管有没有功夫成片,都能往生净土,散乱心念佛也能往生。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这才是最直捷、最精确、最纯粹的发愿目标,不需要设定任何的中间环节。在这个基础之上,自念自听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念念都是愿力的相续,念念都是往生的正因,念念都是万德的接纳。时间久了,罪业自然而然就消灭了,功夫自然而然就渐成片段了,心地自然而然就愈加清净了。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但大家也不要理解成要反对功夫成片。具足信愿而持名精进,而后功夫成片,是值得赞叹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些都是现实修行当中出现的问题。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第一次讲《净土资粮——信愿行》的时候,特别提出:念佛以求往生为根本,不是求开悟的,不是求清净心的。当时有很多人听了都很吃惊。实际上这都是祖师说过的话,不是我的创造,我只是述而不作,把佛言祖语如实表述出来而已。十方诸佛为何都劝一切菩萨去极乐世界?“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至彼严净土,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阿毗跋致)”&&&&这个偈子很重要,就是十方世界无量的诸佛都劝告他本国的菩萨,敕令他们去极乐世界,“安养佛”就是阿弥陀佛,敕令他们去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有什么作用?你能闻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你就能生出好乐行持的菩提心,你按照阿弥陀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念佛法门去修行,就能快速地成佛,“清净处”就是成佛的意思。你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种庄严的刹土,你就能快速地得到无量的神通和智慧;你到了极乐世界去,必定能得阿弥陀佛的授记,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这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因地发的本愿,本愿成就之后就自然产生一种力(本愿力和法界加持力),这种力就弥漫在虚空法界中,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的。这就是“闻名欲往生”,你闻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产生了信心,发愿往生,你只要具足这个信愿,“皆悉到彼国”,都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一个遗漏,真的是“万修万人去”!没有信愿,就不是净土行“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称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如果你没有愿,没有执持名号的行,你就不能说你有真信。这个概念界定很重要。你说自己信佛,你怎么证明你真信?有没有信,我就看你有没有发愿,有没有老实念佛。如果你真心发愿去极乐世界,每天能念几万声佛号,才说明、才证明你有“真信”。那怎样才能证明你有真愿呢?实际上也得落实在你的信心和你执持名号当中。如果没有执持名号的行,没有事上和理上的信,也不能称为“真愿”。那么什么叫真正的正行呢?就是你念的名号当中是要用信、愿来庄严的。而不是拿这个名号去作功夫的、去降伏烦恼的、去要求开悟的,或去要求得神通的,甚至要求得点人天福报的。你这些都是没有信愿的标志。没有信愿,就不是净土的真行。所以“无信愿不名真行”。这话说得很好,是我们辨别的标准。现在全都由于有信愿称名,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就在每一声佛号的持念当中圆满的具足。你圆满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这才叫多善根、多福德、无上因缘。你这样称念名号才能像《观经》所说的“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经》讲念一声佛号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不是泛泛悠悠的念一句就能有这个功德的,它是要具足信愿的。念佛像战士突围求生的心,非常猛利的心去念,你才有这样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功德啊!信愿具足皆得往生《无量寿经》:“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十方九法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的共因,悉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故。本愿是指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四十八大愿,当本愿究竟圆满之时,便法尔自然地产生慈力。这种慈力能量辐射在虚空法界,摄受一切有缘众生。众生只要信愿念佛,便如针被磁铁吸摄一样,被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摄取不舍。只要闻信阿弥陀佛名号,愿意往生,都能生到彼国,万修万人去,真实不虚!只要生到极乐世界,由彼土依正庄严,光明妙德加持故,法尔自然地获得不退转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成为阿埤跋致菩萨。可见,十方众生得以成办往生大事,乃至圆成佛果全过程,端赖阿弥陀佛之本愿力。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其奥秘悉在“其佛本愿力”上。净土法门之所以注重信愿,就在于唯有信愿,才能感通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得以往生。是故藕祖开示:“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凭持名之深浅。”善导大师开示:“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对十方诸佛以现量齐证所作的开示:“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吾人当铭记心内,拳拳服膺,欢喜奉行。如是净业行者,真可谓人中最胜人,最幸运、最快乐的人!感恩十方诸佛的慈悲开示,感恩十方如来的慈悲护念。南无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永脱生死轮回之剧苦生死轮转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众生由于有见惑、思惑,业报身一段一段地在三界六道中轮转,这就是六道轮回。比如这一期生命活到八十岁,神识离开肉体后,又找另外一个生命的载体,开始业力相应的另一期生命。或转生为人道的生命,或畜生道的生命,或饿鬼道的生命;有时是从人道到畜生道,有时从畜生道上升到人道,有的在天道天福享尽,又投生到地狱道……如此这般错综复杂的轮转,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是指圣人——四果阿罗汉等修行者,已经断了见思惑,但还有尘沙惑、无明惑等细微的烦恼没有断尽。这类烦恼也有因地的转移和果上的变迁,叫做变易生死。要成佛,首先解决分段生死,才能跳出三界六道的轮回;再进一步断尘沙惑和无明惑,渐次解决变易生死的问题,直至断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才朗然大觉而成佛。“生死炽然”,两种生死如同炽燃的大火,焚烧众生,尤其是分段生死更为剧苦!菩萨观照众生的生死轮转,就好像快速旋转的火轮,没有一刻的停留。我们这一期几十年的生命,似乎很漫长,但实际上生命流逝的速度非常迅猛,如同电光石火!忉利天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一百年,人的一生在忉利天的天人来看,还不到他们的一天,可谓朝生暮死,就像蜉蝣、朝菌那样可怜。“苦恼无量”,六道轮回中的生死之苦,我们身处其中习以为常,感知不到痛苦,但佛菩萨五眼圆明,看得很清楚。我们今生假如不能把握好自己,不修行佛法,不求生净土真正出离生死,来生很可能堕入三恶道。阿罗汉证果后有宿命通,当观察到自己无量劫以来,尤其是在地狱里所遭受的苦难时,吓得毛孔里流血,而不仅仅是出冷汗。如果佛菩萨慈悲,将宿命通、天眼通借给我们观照一下自己过去世在地狱里受苦的情况,你就一定会生大恐怖,然后很恳切地念佛求生净土。&&可惜现在我们还有侥幸心,认为念不念佛没关系,暂时也没有什么苦恼。如果加上断灭见就更麻烦了,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没有因果和轮回,连受苦难的主体都没有,于是就无所畏惧,肆无忌惮。等到堕入恶道之后才知道有轮回,但悔之晚矣!&&《大方广佛华严经》告诫我们要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每个净业行人都要如救头燃的修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永脱生死轮转之剧苦!
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12:17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
级别: 版主
发帖: 6570
威望: 990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山东淄博
在线时间:1181(小时)
大安法师:往生净土没有条件,发愿必生,不需要功夫成片!&&问: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越灰心、沮丧,觉得西方门槛太高,自己烦恼粗重,念不到功夫成片。在这种心态下,听到法师您的开示,信心增长,这几天一直在听马来西亚法宣法师的开示,信心大增。但同时也出现负面问题,发现似乎每个法师讲的都不同,净宗祖师的理论似乎也有所不同。所有的善知识都讲净土,但讲法似乎都不尽相同。一直依着净空老法师学,但现在怕听到“功夫成片”、“伏烦恼”之类的话,怕又生挫败心。于是心中迷惑,到底自己要选哪条路?怎样去走?靠佛力、靠自力、靠自他二力的路有何不同?我自己心中迷茫,捋不清思路,于是在善知识身上区别来区分去,在文字上也执来著去,不知如何是好?&& 大安法师答:看来你的想法还挺多。我们说净土法门的信心建立在圣言量上,你不要老是听这个法师讲那个法师讲,你要听佛怎么讲,听祖师怎么讲。所以我们所讲的一切都要让你回归到圣言量,让你回归到祖师的思想里去。所以你不要在世间的哪个法师讲的东西去执著来执著去。你一定要掌握你判断是非邪正的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就是圣言量,佛讲的才是可靠的。跟佛不相应的、不一致的,就是不可靠的。你翻开净土五经,祖师的著作,有哪个说非得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呐?(佛经上连“功夫成片”这个词都没有)你能找出圣言量的依据吗?《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一个哪怕五逆十恶的罪人临命终时,只要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十力、无畏种种功德,他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他即使地狱境界现前他都可以往生!没有谈禅定或神通。“中品下生”是指一个世间的善人,从来没有修行过佛法,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讲阿弥陀佛的净土,他马上相信,于屈伸臂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也没有提“功夫成片”问题。乃至于汉吴所译此经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地念,念了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可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佛说阿弥陀经四遍劝人发愿,发愿就能往生,谁发愿谁往生,何时发愿何时往生。这与法华经中的“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相通的)!阿弥陀佛发的第十八愿告诉我们:“设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信佛净土,发愿往生),哪怕你念十声(“十念”的本义是指十次发愿求生净土的念头),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你除非(毁谤正法,否定净土,自然不愿往生)愿里边,你想阿弥陀佛设了什么条件吗?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必须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哪有什么门槛啊?可以说往生是没有门槛的。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如果有哪个法师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接引去的。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动物众生都能去呀。《净土圣贤录》列举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净土啊,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设了什么条件?如果设了条件它们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只要你愿去,就是具足信愿,然后你即使念十声,你都能去,这哪有什么门槛?&&&& 如果你今天就听这个法师讲,明天又听那个法师讲,这个又看看,那个又看看,你就一头雾水。所以告诉你,如果你要踏实点,你就专门看印光大师的好了。印光法师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我们现在的法师,包括我在内,我也没有福德智慧让你对我产生极大的信心,我也谈不上善知识,啊。我可以给你介绍善知识,介绍印光大师,你就听他的话。实际上我们所讲的一切东西都是从祖师里面出来的,我们都是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我们绝对不敢说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伏烦恼才能 往生”这个话是不正确的。伏烦恼是什么水平?伏烦恼是在“六即佛”,天台“六即佛”里面那是属于“观行即佛”的水平了,五品位呀。五品位“观行即佛”那是智者大师的水平呐。临命终时就有人问智者大师你一生你证到什么水平?智者大师说本来他是想得六根清净位,就是相似即佛位,只是由于领众修行太早,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就是五品位,圆教五品位就是属于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什么情况?还没有达到六根清净,就是没有 断“见思惑”,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他伏住了,伏烦恼。这个伏烦恼观行即佛是属于智者大师的水平。藕益大师一生的修行,也是开悟者“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然而临命终时,弟子问“你一生证到的位子是什么”,他就讲:“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在六即佛里面,他是属于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水平?就是凡夫位,但是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这个品位的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都没有伏住,他是这个水平。一代祖师藕益大师都没有说他伏住了烦恼,但是他往生了。你怎么能要求我们现在人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呢?这完全不是理由。这个是没有好好去看印光大师文钞,你看看印光大师写给永嘉某居士第五封信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你只要看进去了,就对这个‘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可以置之不理了。因为那是错误的观点。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迷惑执着,心中迷茫理不清思路?就因为你没有 去看祖师的书啊!所以你现在还是尽量不要到处听,你去看《印光法师文钞》好了,多看几遍,你就不会左右为难了,今天听了这个觉得有道理,明天听了那个有道理,相互在打架。那你实在是学得太辛苦了,也太可怜了,有很多人学佛一二十年连往生净土的信心都树立不起来,为什么?越念越灰心!他就是越念越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往生。听说净土是“万修一二人去”,他就琢磨“我也不可能是那一二人的水平呐,那我肯定不能往生”。他每天都这样暗示、障碍自己,越念越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那就糟糕透顶了(结果就是随其所愿:不能往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程晋林居士的助念报告说,他们遇到的往生者没有一个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都是死后助念往生)!&&&& 祖师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现在怎么说成“万修一二人去”了呢?没有道理的事情。这样讲法是诽谤阿弥陀佛呀!诽谤念佛法门!断了多少人的信心和善根呐!可是你怎么听“万修一二去”这句话就听进去,听“万修万人去”就听不进去呢?业障重啊!永明延寿大师何许人也?那是阿弥陀佛再来呀,古佛呀!永明大师说“万修万人去”,那我们就听信祖师的话嘛!你为什么偏要听信其他人的呢?那你听不进“万修万人去”,一定要听信“万修一二人去”,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坚信圣言量。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祖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所以你这样的迷茫完全是你自己的孽障啊!你要好好通读净土五经,看净土宗祖师的著作,看《印光法师文钞》,看《净土十要》,你多看几遍,你的迷惑自然就烟消云散。你听本人《净土资粮---信愿行》这些,我本人也是述而不作,把祖师说的话转达一下而已,没有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常常说我是个“二道贩子”,没有自己的东西,贩过来做贸易工作,是这样一个情况。&&(括号内的文字系了悟子批注)大安法师:念佛功夫和往生条件问:请教法师,什么叫功夫成片?经论中有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常常听说要想往生有把握,最低要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才行。而这个功夫成片的标准是,一天到晚心中只有一句佛号,一切贪嗔痴,妄想,烦恼都不会起现行,完全伏住,我们同修都感到得很难做到,几乎是没有希望。  答:对于往生的条件,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问题。一定要按照圣言量的说法来说。我们这个世间,无论谁都不能自立章程。经典当中,没有哪句话说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只是告诉我们信愿持名为往生的条件。有的在行持当中,祖师会把它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念到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能够伏住烦恼,乃至断见思惑,得定。“理一心不乱”是指进一步的能够破无明、开发智慧。那么实在来说,这种一心不乱、断见思惑,断无明的水平,都不是我们末法众生能够达到的。所以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最低限度往生的标准问题。最低限度往生的标准,善导大师有个比喻,比喻东西路上有一条河,南面是火河,北边是水河,深广无比。这个水火二河当中有一条宽仅四五寸的白道,那么这个行人在这种情况下,后面有各种冤家毒虫来追杀他,三面遇敌,不能逃脱。就在这时有种声音告诉他,你住下来一定要死。现在有种不死的方法,你寻着这个白道走。西岸有声音也告诉他,你只要按白道走,我能保护你,不让你掉到水火二河里。在这个时候,这个行人就斗胆鼓起勇气,走在这个白道上,很快就到了西岸,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善导大师在讨论深信用这么个比喻来表明。这个火河代表我们凡夫的嗔恨心,嗔恨如火。这个水河代表我们凡夫的贪欲心,贪欲如水。这个白道代表我们愿往生的心,信愿持名的心。那么我们信愿持名这个白道,在我们的内心烦恼很重,都是贪欲嗔恨,就在贪欲嗔恨当中,有一个那怕四到五寸的白道!你走在这个白道上,火常常烧在这个白道上,水常常漫溢在这个白道上,这时你都不要怕。你都可以得两土世尊的加持,很快从东到了西岸(极乐世界)。&&&&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凡夫众生每天都是贪嗔痴的,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中,每天的瞋火都会烧起来,每天的贪欲水都会浸漫过来的,但是在水火二河当中,有一个坚定的信愿持名的心就能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水干涸了,火熄灭了,沿着康庄大道走过去。这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话,我们相信不相信?印光大师也对这个问题也有明确的表示,只要有信愿持名,就好象我们心里象水还有波浪,甚至有涟漪各方面,但是能往生。就好象天上的一轮月亮,在这里尽管不能很清澈,但是它还是会有的。因为这往生我们就是信愿持名感通的问题,没有说从功夫上去谈的。如果从功夫上谈,你就是把这个念佛法门的他力的横超法,变成自力的竖出之用。这是祖师常常呵斥的“将横超法作竖出用”。  那么我们再引用经典圣言量,大家去看一下汉译本和吴译本的《无量寿经》原本。它讲到三辈往生的时候,特别在中辈往生和下辈往生,谈到有一类的边地疑城往生者,是什么情况?有这一类行人,他信愿持名曾经有过一昼夜时间,然后念念念,他退转了,后悔了,想一想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大概都是靠不住的。他后悔,觉得不存在,甚至连世间的善恶因果报应他都不相信。然后他就是跟原来没信佛一样什么事都干。这样临命终时,疾病缠绕,按他的自因自果要下三恶道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就在他临命终时开始运作了。阿弥陀佛就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这个病人马上警觉,哎呀,还真的有阿弥陀佛,还真的有西方净土。他就忏悔,如果我当时没有退转继续念佛多好呀!他就带着这一念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这样的众生都能往生。只是由于他原来退转,退转为什么,怀疑嘛。由于这样的一个因缘,他生到边地疑城。生到边地疑城就是五百岁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见声闻菩萨僧。五百岁中忏除怀疑的罪根,就能够华开见佛。那你说这样的一个众生,他谈什么样的功夫,这是圣言量。我们看到这段经文的时候,真的感觉到阿弥陀佛无条件地救助我们啦!如果阿弥陀佛还需要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而且我对功夫成片还把握不住的话,你这个阿弥陀佛就不慈悲了嘛。你怎么能实现平等普度,甚至要把阿鼻地狱苦众生全部度尽,把蜎飞蠕动的众生度尽!那我现在我很想去,但是就是烦恼很重,我就是很想也念佛,你怎么就不让我去呀。说不通的事情嘛。所以大家放心,是否功夫成片,是否能达到事一心,理一心这些权且放下,我们只要信愿持名,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念多少念多少。  那你说一天到晚贪嗔痴妄想都不起现行,那你是什么水平呀。我告诉你呀,智者大师临往生的时候,有弟子问,你证到了么果位往生。天台宗的祖师,号称是后释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口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