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汉”想凭什么挑战微信支付宝和微信

> 专访百度金融朱光:“门外汉”想凭什么挑战微信支付宝?
专访百度金融朱光:“门外汉”想凭什么挑战微信支付宝?
高级副总裁朱光新浪科技 徐利成立于日的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给外人的印象一直是“默默无闻”,该事业群的负责人——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也一向以低调示人,直至近日,朱光才首次接受了媒体采访。在跑马圈地的过程中,百度的金融版图在不断扩张。动作频频的背后,仍难掩失去先发优势与产品平平的事实,与、等金融业务发展仍有一定差距。“这一年多,确实体会很多。”朱光顿了顿,“ 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是按照创业公司来运作的,在不断地找方向。对于金融的大方向,大家是非常看好的。更多的是如何把百度自身的优势与金融结合起来,找到我们要做的事情”。金融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存在,它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有着各自的优势。朱光称,这一年里百度金融做了一些探索,今天回过头来看也探索到了很多东西。谈轮岗|挑战很大但很有意思资料显示,朱光在接手FSG之前,负责的大都是公关方面事宜。2008年12月加入百度以来,朱光先后任公关部高级总监、大市场体系副总裁,负责市场公关品牌策略的策划和整合,公司内外部传播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公共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而在加入百度前,朱光曾任联想集团大中华区公关及整合推广高级总监。在联想工作的十年里,他带领公司的品牌工作小组完成了由Legend向Lenovo切换的品牌标识项目,并对联想品牌策略进行了梳理,为联想品牌国际化打下了基础。从上述信息不难看出,朱光大部分的工作经历和经验集中在公关和营销领域,是一个市场营销的能手,但并非金融业务出身。不过,从朱光接手FSG这一年多来看,他已经展现出不一般的能力和魄力。那他为何会纵身一跃进入金融领域?这背后其实有个小故事。有一天朱光跟李彦宏坐飞机去西安,那是一个周四。李彦宏:有一个安排,我们会成立一个金融的事业群组,由你来负责。朱光:啊?是这样的?李彦宏:是,反正就是这个安排。朱光:什么时候?李彦宏:下周一就宣布了。根据朱光的描述,他当时有一点紧张,因为那时候他“确实不太懂金融”。“今年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习,金融专业的门槛很高,要不断地学习。”朱光对媒体坦言,“但是,靠自己肯定是不行的,我得找一些帮手。幸好我找的这些帮手还比较硬。在理财资管领域、消费金融领域、风控领域,我认为找到了当今中国最好的人。”朱光提到的这些帮手即百度金融此前集结的高管团队:风险管理及数据分析国际专家,前美国运通高级副总裁王劲负责风控;百度首席产品架构师,主导了百度大多数产品决策和设计工作的孙云丰负责百度金融的产品策略和体验;大数据专家、前百度网页搜索技术负责人沈抖负责技术研发;国内“大资管”时代业务领军代表人物、原中国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负责理财和资管;相继担任过陆金所执委、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黄爽负责消费金融。尽管发力比蚂蚁金服和腾讯晚,但从目前的群组架构以及人员组成上来看,百度金融非常符合当前流行的Fintech公司结构。“我大部分的金融知识是从团队那里学到的。讲理财、讲资管、讲量化投资、讲消费金融、讲风控、讲数据处理、讲支付,非常多能干的人给了我非常多的东西,这是过去一年比较大的体会。”“轮岗也挺有意思的。”朱光发出由衷的感慨。谈布局|抓住机会做金融科技“百度金融到底要做什么?因为百度的DNA是科技公司,所以我们要做金融科技。为什么这个时机又是百度金融最好的发展时机?因为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了。”接连两个设问句,朱光便把媒体的注意力吸引起来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势必会给各个产业带来深远的变化。在朱光看来,最革命性的变化,会在金融领域产生。“因为人工智能就是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这个循环的极致。”日,陆奇加入百度,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对此,朱光表示,“陆奇是世界级的人工智能的专家,陆奇的到来对百度金融的发展是很大的机遇。在这个浪潮上,百度一定会抓住机会。人工智能是需要应用场景的,而金融一定是很好的应用场景。”朱光坦承自己不是很懂技术,但他知道人工智能的机会到来了,具体到这个机会怎么落、怎么和金融结合,他希望陆奇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在金融板块。“希望他帮我们搭好架构,让业务流按照人工智能的逻辑运转起来。大的方向上,我们是非常一致的,我们要做金融科技,要通过人工智能来改变金融,这些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朱光曾多次强调,只有技术的创新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唯一途径,而人工智能的技术会让金融科技带来一个本质的变化。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如何把人工智能和传统的金融业结合在一起,让数据处理的技术能够真正提升金融业的效率,能够服务更多的人,这是百度金融的大方向。谈对手|金融的本质不是支付到目前为止,百度的金融牌照已覆盖众多领域,从支付、消费信贷、征信到基金、证券、保险、银行,再到众筹。但比较之下,支付市场却早已被瓜分,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和分割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相应的产品百度钱包一直不温不火,谈及竞争对手,朱光表示,他们支付做的强的话,做一些业务会容易一些,确实要承认这个事实。但朱光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点。“第一点,中国的金融市场确实太大,世界的金融市场都很大,要做的事情非常多。第二点,金融的本质不是支付,金融的本质是数据和数据处理。”“如果在这个理念下,信贷和理财服务同样能反哺支付,而支付很重要,基础能力一定要做好,我们接了上百家的通道,我们的支付体验一定要做好,我现在还兼着钱包的负责人。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不是唯一的条件,数据处理、分析这些东西是金融的根本。我认为我们没有偏离根本,并且在这个核心的能力上我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朱光接着说。朱光认为,百度金融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实际上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其中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人群画像技术会形成百度金融和传统产业结合最核心的技术。“所以我们要把上万个研发人才,把百度研发的文化和机制,还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百度的基因全面植入到百度金融的业务里。”朱光在2016百度世界金融科技分论坛上如是说,未来3-5年内百度金融将依靠百度的流量和技术优势,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在身份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量化投资和金融云等5个方向进行发展。
{{news.author}}
{{news.timeFormat}}
正在加载......摘要:一、华为Mate10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是硬伤?不论是树大招风也好,还是自带光环也罢。如今,华为在手机终端领域的举动无疑总是能引起广泛关注。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华为在德国慕尼黑发布新产品Mate10
一、华为Mate10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是硬伤?不论是树大招风也好,还是自带光环也罢。如今,华为在手机终端领域的举动无疑总是能引起广泛关注。北京时间10月16日晚,华为在德国慕尼黑发布新产品Mate10之后,各大媒体的评论分析是好评如潮。除了已经颇具影响力的徕卡相机镜头之外,更是在AI芯片的技术应用上格外突出。当然,涉及到手机的性能参数、新技术或者配件等,这些都是比较偏技术专业化的方式,一般用户理解起来比较难,缺乏直观的体验。而在一些已经普遍使用且体验对比明显的操作功能上,则更容易让消费者感知。手机的指纹功能,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今天,有行业分析文章指出,华为Mate10手机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认为这是华为Mate10的第一硬伤。是不是硬伤,而且是第一硬伤,接下来做分析。二、华为Mate10不支持微信支付是两家数据之争的续集?今年,华为在某款手机上,可以对用户手机上包括腾讯公司的聊天软件内容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相应的推荐。这也是华为在手机上进行人工智能的一种尝试。因为此事,引发了工信部的关注和介入,并进行调查。两家公司这起数据之争的调查结果如何目前尚未公布。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事件,加上两家公司都非常有实力。因此,在华为Mate10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的问题上,会不会是两家公司之间的数据之争的续集呢?针对这种情况,今日在微博上发了一帖:如同360手机不能使用微信指纹支付一样,华为的Mate10有说也不能支持微信指纹支付。360不能支持或与当年3Q大战结下的梁子有关。而华为的不支持,是不是与今年华为和腾讯的数据之争有关呢?微博发出后,收到了几条评论,还是比较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从这些评论内容来看,华为Mate10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都是微信团队的问题。是微信对于用户的数据要求,华为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不给微信。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成立,但是,两家公司在用户的数据争斗上,显然是比较激烈的。牺牲用户的体验,这个锅微信背不背?估计和之前的数据之争一样,还会继续打口水战。三、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是不是硬伤,谁说了算?手机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是不是硬伤,而且是非常大的硬伤?专业技术人员和消费者,怕是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差异很大。我作为手机消费者,在较多场景下已经习惯了指纹功能,因此,我更倾向认为在同等情况或者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缺乏指纹功能支持是影响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而专业技术人员,从维护用户隐私等安全角度认为,指纹功能不是硬伤。甚至有观点认为指纹功能可能对用户而言是“瘾君子”的喜好,用着好实际上危害大。但是,是不是硬伤,个人认为,还是市场说了算,消费者说了算。当手机厂商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把指纹功能做到普及程度,成为用户受欢迎的体验之后。突然说某个非常普遍的应用不支持指纹是为了用户好,这对于用户而言,恐怕是比较难理解的。毕竟,Mate10的定价是不低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付出了更高的价格,结果还不如以前的产品功能体验好,这是讲不过去的。不知道在微博里评论的是不是华为的技术人员,就算不是,如果华为的技术人员也是这样的判断思维,那只能说他们确实非常自信!不过,华为Mate10的的微信指纹支付问题,的确也给了友商做文章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是第一大硬伤,也不为过。如果华为Mate10的微信指纹支付功能问题由于两家的强势无法解决,是否会成为影响Mate10销量的一个主要因素,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但是,一款高价位手机,牺牲了已经被用户普遍接受的功能,这并不是无奈之举,恰恰是巨头之间对抗的结果。退一步说,就算专业技术人员说的很有道理,但也还是麻烦手机厂商们,从更加有利于保障用户安全的角度出发,重新教育一下用户,以便重新改变他们的使用行为习惯。接下来,友商们是不是会在华为Mate10不支持微信指纹支付功能上大作文章,也让我们拭目以待!【文/笨手蛇,仅用于所授权平台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摘要:腾讯财付通及阿里巴巴支付宝被起诉了!近日,银河联动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栗铎表示,腾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侵犯了公司“采集和分析多字段二维码的系统和方法”的专利权,已向腾讯财付
腾讯财付通及阿里巴巴支付宝被起诉了!近日,银河联动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栗铎表示,腾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侵犯了公司“采集和分析多字段二维码的系统和方法”的专利权,已向腾讯财付通公司以及支付宝公司提出多字段二维码的专利侵权诉讼。此次诉讼直指两大移动支付平台的扫码支付这一核心业务,涉嫌侵权的支付二维码包括网络游戏支付、网络电商支付、网络付费阅读、线下商家支付等,这些支付都是通过扫描支付二维码完成。其实,这并不是银河联动第一次发起的诉讼,今年3月就状告腾讯公司侵犯其图形二维码专利。但银河联动获得的专利已被宣布无效了!据悉,银河联动于2006年4月份提出相关专利申请,并于2010年正式获授权,专利内容主要是将二维码与标志(logo)合成并提供读取及识别的功能。目前内地大部分网站所属的二维码,其中也涉及有关技术。但是,腾讯2016年7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提出申诉,认为有关专利并不符合中国《专利法第22条第3款规定:创造性》。于是,在2016年11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认为银河联动中国内地的图形二维码专利不具备创造性,宣布银河联动公司获得的专利无效。头条哥认为,虽然法院已经正式受理此案,但想要靠已被宣布无效的专利去打赢这场官司,甚至说获得产业的定价权,显然不太可能。关于二维码的专利争端由来已久。其实,QR二维码技术起源于日本的公司,连银河联动的董事长都坦言,自己只是占了新专利的前置专利,在知识产权上有一定优势,不过也仅此而已。日本先发制人夺得垄断,专利费这笔账随时可能来讨二维码的原名QR(Quick Response Code)码,起源于日本,只是“二维码”这个大家族里的一个,但却是最壮大、使用最广泛的一个。原本它是汽车零部件厂商日本电装为了区分零部件、轻松进行追踪而开发的。用手机摄像头扫一下,就能通过正方形条码轻易读取信息。在商品管理、票务发行、货款结算上非常便利,得到了广泛应用。随后,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它在网络上发挥潜力,普及全日本,还渗透到台湾、中国大陆和印度。日本的QR码先发制人,迅速申请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垄断局面。同时,作为一项专利,就自然逃不过专利费的讨论了。目前,掌握二维码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都还没有向我国使用者收取专利费。但是,免费的午餐还能吃多久?在技术推广期,外国企业通常遵循免费使用的原则,一旦形成规模应用或技术更新,便收取高额的专利费,这都已经是惯例。QR码专利既没有在国内申请,也没有放弃专利权;2015年QR码颁布了新的技术标准并开始收取专利费用,但国内市场仍在免费使用2000年的技术标准。我们随时都可能面临版权方提出的高额专利费的风险!此外,这些外国企业除了申请与二维码生成和读取直接相关的核心专利,还申请了大量的外围专利。这些专利并不是免费的,用户企业在使用二维码生成和读取时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2012年,我国新大陆集团就因二维码解码设备的光学电子电路部分的技术问题,陷入专利纠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为什么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争已结束?-ZAKER新闻
为什么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争已经结束了?说到中国互联网的竞争就不得不提 " 两马战 ";说到两马战,就不得不提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争,两者掀起的红包大战、补贴大战、场景之争,在中国商业竞争中留下重要一笔。2017 年,两者之间的竞争甚至蔓延到了海外。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争,几年来都是热门话题;究竟谁是赢家?大家莫衷一是。参加完云栖大会后,我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今天再讨论支付宝和微信之争没意义了。蚂蚁金服讲了一个 " 开放 " 的故事云栖大会最初只是阿里云的技术开发者大会,今天已演变成互联网行业的技术盛会,阿里云不再是唯一主角,越来越多阿里生态的企业出现在云栖大会上。今年大会的主办方,就多了一个新面孔:蚂蚁金服。在这个大会上,蚂蚁金服 ATEC(蚂蚁金服技术探索峰会)首次亮相,主题是 " 技术开放 "。蚂蚁金服先是宣布了技术 BASIC 战略,显示出其未来将聚焦五大基础技术领域: Blockchain ( 区块链 ) 、Ari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 IoT(物联网)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五大领域,同时还将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三大能力。蚂蚁金服 CTO 程立表示,所有这些技术和能力都将开放出来。具体动作上,本次蚂蚁金服的技术开放矩阵增加了 4 个主要内容:1、蚂蚁金服在 ATEC 前就高调宣布上线全球可信身份平台 ZOLOZ(蚂蚁佐罗),开放生物识别技术,让各行业可以便捷地对用户进行识别鉴权;2、蚂蚁金服公布金融云计划 2.0,发布企业级金融级云计算平台 SOFA,目标是未来五年与 1000 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帮助金融机构应用金融云计算服务,实现去 IOE;3、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开放区块链技术,支持进口食品安全溯源、商品正品溯源;4、蚂蚁金服风控团队宣布开放风控云服务,帮助解决各行业面临的业务安全风险问题,比如羊毛党,信贷欺诈,黄牛党,刷单等等风控问题。蚂蚁金服的技术开放战略不是从本次大会开始,开放早已是战略方向。此前,蚂蚁金服已在技术开放上行动起来,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开放了智能理财、图像定损、智能客服等数个技术能力。今年初蚂蚁金服 CEO 井贤栋就向外界承诺蚂蚁金服的技术能力,成熟一个开放一个,蚂蚁金服 CTO 程立则表示要通过开放,与合作伙伴一起挑战 " 不能 ",创造未来。在互联网巨头都在谈 " 开放 "、" 生态 " 的今天,蚂蚁金服的 ATEC,看上去讲了一个普通寻常的故事,那就是开放,这没什么新鲜的,这是顺应行业趋势的常规动作而已。顺应还是引领金融科技开放趋势?放眼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看,开放都是大势所趋,不只是蚂蚁金服在这么做,一直强调技术开放的百度旗下的金融业务,先后上线了金融云、金融大脑等服务,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则将去 IOE 的技术架构开放给传统金融机构 && 看上去,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为什么金融科技公司一定会走向开放?一方面,各行各业对金融科技开放都有强烈诉求。金融科技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理财、借贷、保险等等金融生活,传统金融机构必须要拥抱金融科技趋势,才能迎合用户需求,它们欠缺互联网技术、数据和能力,尤其是云计算、AI 等互联网技术;同时,金融是消费和生产的杠杆,比如购物、出行甚至买房买车,都因为金融而变得更加便捷,各行各业都在应用金融科技,来降低风险、提升效率或者创新业务,比如教育行业需要贷款,共享单车租房租车免押金 && 各行各业都需要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对于开放有强烈动机。与传统企业如可口可乐将自己的配方视作商业机密不同,互联网公司更愿意让自己透明化,比如谷歌就将其 AI 领域具有领先性的 TensorFlow 机器学习框架开源,核心目的是要让更多聪明人一起来改进这个框架,加速其发展进程。更进一步,技术开放可让更多合作伙伴进入自己的生态,即有利于业务推广,还有望形成类似于云计算这样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合作伙伴多了路越走越宽,一个人吃独食路只会越来越窄。蚂蚁金服 CTO 程立在 ATEC 上也点名了这个动机:金融科技在 IoT 的海量数据之上实时安全计算,让机器智能具备金融级能力、给全世界每一个人可信数字身份、让整个数字世界变得安全可信。" ‘不能’是技术的边界,也是技术探索的方向,让我们因此有动力去推动开放。" 程立说," 而开放不是单向的,也不是简单帮助,而是需要和大家一起去挑战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创造未来 "。看上去蚂蚁只是顺应了金融科技行业的 " 开放趋势 ",不过,在逛完 ATEC 展厅后,我有了一个不同的看法,那就是蚂蚁金服的开放故事与友商们并不相同。金融科技公司的开放最常见的是技术开放,比如 ZOLOZ、金融云这样的技术平台,本质是计算能力和成熟算法的开放,但蚂蚁金服的开放更加立体——技术只是一个子集。当然,就技术而言,蚂蚁金服也具有领先性。它在金融科技领域深耕多年,有诸多经典的金融科技技术创新,比如担保交易、声纹支付、离线支付、快捷支付、反向扫码、刷脸支付等等。同时其业务覆盖面广,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花呗、借呗、芝麻信用等业务或应用,用户规模大,经历了双 11 这样的超级场景的考验,12 万笔交易 / 秒的大规模交易全世界独一无二。不论是从金融技术的领先性、成熟度、健壮性还是安全性来看,蚂蚁金服都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再结合阿里云底层计算技术的开放能力和经验,以及达摩学院构建的基础科技能力,蚂蚁金服技术开放优势明显。不过,蚂蚁金服金融开放的独特性在于更加立体——比技术做得更多。第一,它不只是开放技术,还强调能力开放,比如信用体系、个人征信、用户认证、风控能力等等,这背后不只是算法,还有蚂蚁和阿里独一无二的交易和信用大数据;第二,不只是简单地开放金融科技能力,而是通过开放来撬动行业。不只是通过技术或者能力去让金融行业拥抱金融科技,而是帮助各行各业用金融科技撬动业务、智慧行业。ATEC 展厅出现的智慧办公、智慧餐厅、智慧医疗、智慧零售、智慧政务等等黑科技展示,都表明金融,可以成为行业升级的杠杆——看上去金融只是改变了这些行业的某一个环节,但实际上是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玩法,比如生物识别技术和物联网支付技术,就是无人零售的基础,我想,撬动更多行业也就是程立所说的探索 " 不能 "。可见,蚂蚁金服的开放,技术只是子集,它讲了一个开放的故事,却有一个 " 立体 " 的注脚。蚂蚁金服乃至阿里的数据、能力和生态都在开放出来,且许多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各行各业都有 " 杠杆 " 或者说 " 赋能 " 价值,长期来看,对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生活便捷性、生产效率都有积极意义。因此,蚂蚁金服不是顺应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开放趋势,而是给了开放一个新的诠释。为什么说支付宝和微信之争结束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曾激烈交火,双方争夺用户、商家和场景,具有先发优势的支付宝由于担忧失去领先地位,一直在不断尝试寻找新方向,比如做社交、做社区、做小程序,等等。不过,ATEC 大会让我看到的是,支付宝与微信之争已经结束了。1、在支付上,两者在国内市场共同存在成为终局。近日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二季度支付宝和财付通合计市场份额从一季度的 94% 升至 94.3%,成为名符其实的 " 双寡头 ",支付宝市场份额占比从一季度的 54% 扩大到二季度的 54.5%;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则从上季度的 40% 变为 39.8%,两者共同存在、差距不大,与大多数人主观印象吻合。支付宝还在谋求差异化发展,比如微信支付还在亚洲谋划时,支付宝触角早已衍伸到全世界;再比如支付宝积极推进刷脸支付这样的新技术。2、在定位上,蚂蚁金服早已不局限于支付本身。支付宝是蚂蚁金服发家业务,也是根基业务,但蚂蚁金服的业务早已不仅限于支付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财,它是一家全覆盖的金融科技公司。支付之外的能力,如花呗、芝麻信用、借呗等业务发展较好,成为行业事实上的领先者。相对而言,微信支付或者说财付通,业务范围更小。可以说,蚂蚁金服是一个 " 水桶型 " 的金融科技公司,各个业务齐头并进;微信支付以及财付通还是一个支付等少数业务具有优势的 " 帐篷型 " 公司。3、在生态上,蚂蚁金服的开放之路走得更远。理财通与腾讯云合作了金融云业务,但在开放这条路上,蚂蚁金服走得更远,不只是技术开放更多、与阿里云协同作战,还形成了立体式开放架构,金融科技能力开放给各行各业。与蚂蚁金服高度整合不同,微信支付、财付通、QQ 钱包以及微众银行眼下还没有统一到一个主体,在开放这样的战略上步调尚未一致,底层数据、算法、平台还急需被整合。所以我认为,今天再讨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争已经没有意义,双方不是一类公司——蚂蚁金服是以开放为战略、追求全覆盖、业务高度整合的金融科技公司,微信支付却还只是以支付为核心的工具平台,双方本质完全不一样,战略方向不同,竞争维度也已不同。蚂蚁金服如何从支付大战中走了出来?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猛烈交火时,很多人是不看好或者说唱衰支付宝的,笔者也一度认为,移动支付大战,微信支付在线下因为微信的便捷性将占据上风。不过,现在看来,蚂蚁金服已经从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大战中走了出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开放让其前景变得更加光明,我认为做到这一点,蚂蚁金服关键是做到了 " 高阶竞争 "。第一,蚂蚁金服不再继续在对方擅长的赛道被纠缠。曾经支付宝对微信支付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做通讯录、做社交、做生活圈、做公众号,等等。然而今天我们看到支付宝以及蚂蚁金服更多是在开放这个阿里擅长的事情上下功夫——构建商业生态是阿里巴巴擅长的事情,不论是阿里云、天猫、淘宝还是菜鸟,其本质都是一个个开放的商业生态。与进入对方擅长的赛道处于被动,还不如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赛道,采取自己擅长的打法,重新掌握主动权。第二,表面上做什么和实质上做什么其实是两回事。曾经马云动员阿里巴巴上下做来往 " 火烧南极 ",看上去是要做社交,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最后证明这是徒劳,来往没有成功,但阿里的天猫、淘宝移动化却很成功,阿里云、蚂蚁、菜鸟也悄然成长为庞然大物。有人说马云当初高调做来往,不过是 " 声东击西 " 的策略罢了,隐藏水面下的 PlanB 才是重点。同样,蚂蚁金服看上去 " 肆无忌惮 " 地学习微信,会不会也是这样的一个策略?至少从结果来看,我认为是的。看上去支付宝想要学习微信,实际上蚂蚁金服却在布局国际化的同时,在支付之外开拓新业务、走开放路线。互联网曾经流行 " 降维打击 ",我认为支付宝的策略则是 " 高阶竞争 ",不与对手处于同一个维度尤其是其擅长的维度竞争,同时在暗地里创造更多维度的竞争,将自己所擅长的市场和能调动的独家资源用到极致,一段时间下来后会发现,走上一个新台阶,昔日对手不再是对手,自己也柳暗花明、海阔天空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争堪称经典商战案例。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头条新闻1小时前
头条新闻3小时前
头条新闻3小时前
头条新闻3小时前
头条新闻1小时前
国内新闻2小时前
国内新闻1小时前
国内新闻50分钟前
头条新闻1小时前
头条新闻44分钟前
国内新闻2小时前
国内新闻2小时前
观察者网26分钟前
国际在线49分钟前
国际在线49分钟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付宝转微信怎么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