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单方面申请离婚流程没创新,但是流程 单方面申请离婚流程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算发明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发表于: 20:26:51
99.jpg (53.34 KB, 下载次数: 1)
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20:26 上传
推荐语:何为企业家精神?为什么熊彼特说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即创新精神?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什么?市场是企业家创造的,还是消费者创造的?对于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重要,还是技术进步重要?来听一听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是怎么说的吧。
一、从亚当·斯密——熊彼特模型看企业家精神
今天我坦率告诉大家,大部分经济学家对于企业家精神是没有理解的,因为我们主流经济学里是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的。经济学的教科书里也不会讲到企业家这三个字的,在西方也是一样的,不光是中国。因为,经济学大量的假设里面已经假定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企业家。
1.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与市场规模
74.jpg (17.56 KB, 下载次数: 5)
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20:26 上传
“亚当·斯密——熊彼特”经济增长模型这张图(注:亚当·斯密,《国富论》作者,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公认的经济学祖师;“创新理论”之父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我们教科书上,或者一般经济学给大家讲的不一样。一般经济学会探讨增长分析,新古典理论模型会讲资本积累了多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等等。这些我都不用讲,我们回归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
这个图其实概括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来的一个核心观点:一个国家是怎么变得富有的?
比如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多年变得富有,依靠的是每个人的生产能力提高。而劳动生产提高靠什么?我们借助新的生产工具,可以生产更多的东西,现在讲究要创新,有了创新才有生产力的提高。
而创新引发的技术进步依赖于分工。假如没有分工,每个人都要做好多事情,每件事都做不好。分工意味着每个人只专注于做一点点事,这时就会琢磨它怎么做得更好。
进一步,由于有了分工这个基础,才能实现所谓机械化、自动化。再复杂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个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来,都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包装一个箱子,如果分工,就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一个机器的几道工序。
亚当·斯密最具有创新意义的理念是提出了分工依赖于市场规模。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市场规模由什么决定?人口质量、人均收入质量,这两个叠加起来就是市场规模。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资产规模不好的话,它养活不起分工。专业化地分工做一件事,必须依赖于资产足够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经济发展了,资产规模越大,分工就会越细,分工越细,技术进步就越快,技术进步越快,财富就越多,财富多了之后又形成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就再形成进一步的分工、技术进步等等。
我再强调一下市场规模。好多事情为什么只有中国做得起来,其他国家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我们市场太大,其他的国家只能借鉴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中国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独立特色的互联网公司。
2.企业家的眼睛不要只盯着GDP,而要关注新技术的出现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我们强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几。其实比GDP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在出现。
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经济发展了,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爷爷、奶奶在你这个年纪时,他们在消费一些什么东西;再看你爸爸妈妈在同样年纪消费什么东西;再看你自己消费着什么,这样对比就能看出来经济有没有发展。在中国几十年前,我问这个问题的话,从爷爷到爸爸消费的东西几乎没有差别,所以经济发展就是停滞的。
经济增长就是不断地有新东西出现。
我们看一下粮食消费,中国1981年人均消费粮食145公斤,2012年是79公斤,下降了40%。原来的食品消费少了,新的消费多了。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汽车、手机、电脑都是原来没有的。原来有的,我们现在不重视了,比如作为上世纪80年代消费品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现在骑的人就少了,拥有一辆自行车也不再意味着你很富有。
我们做企业的人,看经济发展不要只盯着GDP,而要看是不是有新技术不断地出现。自己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要看你是不是给社会创造了原来没有的新东西,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回到这个图来讲,亚当·斯密当时没有看到这个问题。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后来移民到美国当哈佛教授的熊彼特,也就是创新之父的熊彼特,提出了增长的核心就在于企业家。所以我把这张图叫做“亚当·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
3.企业家要去创造市场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市场不是一直存在在那里,等待着你去满足它的,市场是由企业家创造的,没有企业家就没有市场。最简单的,不是由于消费者需要手机,然后才去生产手机。而是因为生产者生产出手机,然后给消费者推销。每一个新产品都是这样的过程。
据说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也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开创者)讲过,如果我问消费者他需要的东西,他肯定会说给我一辆更好的马车,他不会想到他需要汽车。所以企业家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现甚至创造一个市场,原来没有的市场。
这时,企业家对人性的理解就变得非常重要。最伟大的企业家甚至不做市场调研,比如乔布斯就从来不做市场调研,他的成功就源自对人性透彻的理解。
但市场经济很有意思,消费者之所以是消费者,就是因为他不懂。企业家需要创造一个东西,然后告诉消费者这个东西好,最好的才有发言权。消费者可以拒绝你,如果消费者拒绝你,你就失败了。创造市场的过程是非常微妙的,在座的各位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可大可小。但其实都不是简单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要听那些管理学教科书上说的“客户就是上帝,上帝无所不至”。其实客户很傻的。
现在聪明人要伺候笨蛋,因为最后是笨蛋说了算。你们做企业就是要伺候人,你伺候的人越多,赚钱越多。
4.最伟大的企业家创造一个新行业,创造行业必须创新
分工是如何出现的呢?并不像教科书写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分工都是企业家创造的。目前我们有多少个行业,需要看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可以有几千个、几万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能找到最初的创始人,比如说比尔·盖茨创造了电脑操作系统软件行业。
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当然行业的创造需要依赖于对市场的判断以及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不可能创造一个产业,没有创新只能在传统的产业耕耘,也能赚点钱,但不可能创造一个新产业。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产业也是因为创新,创新与技术发明不一样。技术上的发明是做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商业上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得有人愿意为创新买单。
企业家重要的功能就是如何创新。比如日本人创造的方便面,如果没有生产方便面面条的烘干机器这样的创新,不可能创造方便面产业。当你要做很大的事业时,一定要包含着重要的创新。
经济发展而且富有了,富有了以后,人们的消费就跟原来不一样。原来人均145公斤的粮食,现在只是79公斤。新的财富意味着新的市场,但这个过程不是自动产生的,也需要靠企业家创造。
中国现在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简单来讲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没有把中国新增的财富变成新的市场。只是在原来的市场上重复生产,当然就会导致产能过剩。
以企业家为核心去理解经济,就会比很多经济学家要透彻的多。经济不是投资、消费的问题,真正的经济增长核心是企业家。
5.国家要创造让企业家精神得以发挥的制度
企业家的出现依赖于制度与环境。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企业家的。用一句话定义“计划经济”,就是“扼杀企业家精神”。
人类从古到今从来不缺少企业家精神,缺少的是促进企业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条件。在海外的中国人为什么做企业的很多,台湾、香港人为什么做企业的成功,因为中国人到海外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做企业。在国内可以当官,大家就不会做企业。不是中国人本性没有企业家精神,而是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被导向了不去创造财富的方面。
对我个人而言,研究怎么使得这个国家创造一种企业家精神有效发挥的制度,这是我的任务。
二、 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套利与创新
市场经济其实就只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功能一:怎么配置资源,这是传统的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功能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比资源配置要重要得多。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之后就不会增长了。但是技术进步意味着最优从来不会停止变化。有了新技术以后就不是最优,就得重新配置,所以只有技术进步,才是导致经济持续成长的真正原因。
而市场经济的两个功能,其实就是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
什么叫做套利呢?就是当你发现市场当中哪些资源没有有效配置,或者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时候,你发现了它,利用它就可以赚钱。有一些东西,有人要,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生产,你以为这些东西不会有人要,有人发现这东西有人要,那他就可以套利生财;有一些东西你生产了,你以为有人要,其实没有人要,那你就亏损。套利就是使经济不均衡、不协调变得相对协调、均衡一些。
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如果一个经济达到均衡之后,那就没钱可赚了。所谓均衡就是所有的收入都是由成本构成的。你拿到销售收入100万,付了工资、地租、利息、原材料,什么都没有了。可能你会计算出账面上赚了10万块钱,但其实你没有赚,因为没有给自己发工资,你打工也许赚20万。这一算其实还亏了10万。
这一部分经济学家叫“机会成本”,比如说你的工资没付,或者你自己的房子租金,把这些剔除以后剩下的那才是企业家利润。企业家利润完完全全就是付了应付的东西还能剩下的。所以我们讲在均衡的情况下,没有利润,是没有企业家利润,不是没有会计利润。
在经济达到均衡以后,没钱可赚了。赚钱就需要打破这个均衡,就是创造新的,别人原来完全没有的东西。这就是熊彼特讲的创新:
包括:创造原来没有的产品;
或者引进原来没有的生产方式生产同样的东西,这样会使成本更低;
或者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市场、供应渠道,使得供应成本降低;
也可以通过改变企业要素的组织方式,或者组织形式。企业家的职能大体就这两个。在现实中套利和创新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个人和企业身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因素和套利因素。
举一个例子: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兴起时,柳传志是套利的。当时香港卖1万元的计算机,北京要3万元,这就是套利机会。柳传志发现了这个机会,但香港的计算机使用的是繁体字,这样卖到北京肯定不好卖,所以他就发明了联想汉卡,这又是创新。有了联想汉卡这个创新,通过计算机套利就容易多了。
另外一点,在现实中有一些人总是在创新,有一些人总是在进行套利。所有创新的人都给套利的人提供了新的套利机会。乔布斯推出iPad是创新,而由此使更多人可以模仿生产平板电脑来进行套利。所以说创新的企业家为套利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套利空间。
创业者也需要思考一下,你现在做的是套利还是创新?我相信现在大部分人跟80年代的企业家比已经不一样了,80年代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套利。现在创新的成份会更多。
美国的硅谷和华尔街最大的区别,硅谷的企业家基本上都在做创新,华尔街的企业家都在套利,主要是从股票市场、债权市场、货币市场利用金融资产套利。在金融资产上实现套利,要有很高的计算能力,然后看市场有没有套利的空间。当然这种对比并没有对错之分。
我再跟大家强调一点:套利也分为创造价值的套利和不创造价值的套利。
我刚才指的是生产性套利,哪怕你搞投机倒把,也是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因为你把便宜的东西买进,然后在贵的地方卖出,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人们的效用,经济学称为感受、评价。价值并不是实际上重量多少。
但还有很多不创造价值的套利,特别是一些政策性套利。由于政府的管制导致的这些套利行为的产生。如果有人做政策性套利,我建议尽量不要做。尽管你能够赚钱,但是价值观念上我不认同。
什么叫政策性套利呢?比如最近国家设立了一个新能源汽车补贴,你有关系,你可以很容易做出资质来,然后你就注册成立一家公司,你找我,我帮你申请资质,这就叫政策性套利。
企业家要做的套利一定是要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东西。如果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只是在瓜分财富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过去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这样起来的,我不是责备他们,但希望到今天,大家至少不要单纯地做政策性套利的事情了。
创新也分两种:1.颠覆式创新,破坏性创新
2.改良式创新,延续性创新“颠覆式创新”是熊彼特讲的创新,从0到1。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变得有了。改良式创新是原来有的东西,怎么把它的性能、质量改进,成本降低。汽车工业发展130多年,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注: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发明汽车是革命性的创新,福特自动生产线也是革命性的创新,之后全部都是改良式创新。直到最近的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又出现了革命性创新。
所有新的创新刚开始出来,性能都不如老产品。汽车刚出现的时候不如马车的,微型计算机刚出来时无法跟大型计算机比,VCD出来时不能和录像机比。创新一开始时,性能都不如老的,但是它是革命。经过后续一系列的改良就能实现超越。
像平板电脑很快就被手机淘汰了,也不是完全淘汰,但因为手机基本上能完成平板电脑的工作,所以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
改良式创新基本上是现有的主导性企业做出的,革命性创新大部分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做出来的。计算机领域,大型机是IBM发明的,在连续错过微型机和台式机之后,IBM在笔记本电脑时代才迎头赶上,因为它毕竟还是大公司,但后来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又没有IBM什么事了。
4.jpg (8.8 KB, 下载次数: 3)
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20:26 上传
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一种产品,比如说玉米和大豆。
无论生产大豆、玉米,最大的产量都是受制于产能和技术不可能超越的。当然你可以既生产玉米、又生产大豆。中间这条线是生产两种产品的组合,假如经济达到C这个点,就达到了均衡。刚好生产的东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消费与需求在市场上是刚好平衡的状态。
但现实的经济中可能会在A点,就是资源错配了。该种大豆的地方,种了玉米,该种玉米的地方种了大豆。或者会在B点,尽管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但是不均衡,因为生产了太多的大豆、太少的玉米,大豆亏损,玉米赚暴利,这都是不均衡的。
企业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现不均衡点,然后调配资源,让经济最终往C点走。但前面讲过,在C这个均衡点是没有办法赚钱的。所以企业家就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想办法创新。把生产可行性边界向外移,创造新的潜在均衡。图中的E点就是新的创新信号。
中国过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业家,但是现在的套利空间越来越小,前一代人已经把能够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这是现在创业面临的问题,现在赚钱比过去更有难度,中国企业家整体面临转型,就是从套利型企业家转成创新型企业家。未来依然会存在套利型企业家,但要等待有创新型企业家给你创造套利机会。过去是外国的创新企业家,给中国企业家创造了套利的机会,未来当然也可以等。
74.jpg (8.73 KB, 下载次数: 3)
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20:26 上传
这张图告诉我们整个国家在如何转型。这也是创业的背景。并不是说现在没有套利的空间,但创业更多可能是创新,至少创新的含量比原来大得多。
75.jpg (9.66 KB, 下载次数: 11)
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20:26 上传
这样图横坐标代表时间轴,周期从短到长;纵坐标代表不确定性,从低到高。套利也有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低,周期也特别短。最短的套利周期,金融市场几秒钟就可以实现套利。但我们看颠覆式创新,则属于高不确定和长周期的。所以适合套利的体制不一定适合创新。中国的整体体制我认为仍然是适合套利,不太适合创新的。我不是说企业家由此被动了,企业家争取要做别人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
三、创新和套利有2点不同
1.不确定性
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概率统计、大数据能告诉你能不能成功。所有关于电影的大数据,都不能告诉你观众下一部喜欢的电影是什么;所有有关马车的大数据,不可能告诉你应该生产汽车。大数据代替不了企业家,创新就是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事业。
如果你的意见,大部分人反对,包括像周鸿祎他们都认为你不可能成功,不要听他的。因为周鸿祎当年做事的时候,大部分人也认为他不能成功。真正的企业家做的事就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事。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而烦恼,恰恰因为你是企业家。如果你做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同意,没有什么可自豪的,那恰恰说明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企业家需要去创造市场。这时没有任何数据,市场调研可以告诉你新市场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时,有时候更需要灵性。
刚才提到颠覆式创新需要周期比较长。但现在好多创新周期很短,这会引起好多人的误解,以为做出东西来就是创新。其实有了专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好多企业都是在拿到专利之后才垮掉的。要把专利产品变得有市场,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蒸汽机在1769年就拿到专利,但专利的赞助人在1773年却破产了。甚至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小孩用的一次性尿布,宝洁公司花了10年时间才做出来。不是没有专利,只是因为成本降不下来,所以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产品成本的降低上。
当你出现革命性的创新,后面还有很多改良式的创新,才能使它变成一个真正成功的创新。
75.jpg (8.61 KB, 下载次数: 7)
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20:26 上传
这张图对比了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家赚钱的差异。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利润。套利型企业家一开始赚大钱,然后钱越来越少,最后没有钱赚了;创新型企业家一开始是亏损状态,到现金流可以弥补成本的时候,之后赚钱会越来越多,但没过几年,市场开始出现模仿者,这时候利润又开始下降。
这张图告诉我们,一开始就赚钱的事不是创新。如果你去年刚办的企业,今年就盈利了,这绝对不是创新,就是套利而已。创新一定是一开始不能赚钱的事情。
但一开始不能赚钱,企业要怎么活下去?所以要有投资者、VC、PE,当消费者不愿意给你买单的时候,要有投资者给你垫钱。投资者都很精明,他也是企业家,他凭什么给你垫钱?赌、猜,他会判断。同样的人,你找这个投资者人家就拒绝你,但也许不断地找,总有一个人就不拒绝你了。
因此资本家也非常重要。纯粹的企业家精神当然不依赖于资本,只要有本事,钱会很多。但在现实中,你有没有本事,谁知道,人家不知道,你说个天花乱坠别人也不会相信,所以企业家首先得自己有让人家相信你的本领。
假如说你需要100万,你不能只拿别人的钱冒险,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房产抵押一下,哪怕只有50万,剩下50万人家就愿意给你。你敢自己拿50万进去,就表明你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企业家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别人对你有信心是不可能的。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原文标题为《黑马导师张维迎:别让套利机会主义者,扼杀了企业家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张维迎,著名经济学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笔记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朋友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
发表于: 01:11:56
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
发表于: 15:10:25
不错,楼主辛苦。
发表于: 04:52:29
偶一定会追随你左右,偶坚定此贴必然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坚信在偶有生之年必然会有更多象楼猪一样的猪来八卦畅所欲言、发表高见,不管明天会是如 何,今夜梦中,偶会笑容灿烂,因为,偶终于知道了,此番人世,得此一贴,无憾矣!
登录HR论坛,结识更多HR小伙伴
&下次自动登录
用其他账号登录:
了解HR论坛
微信扫描二维码
移动客户端
Powered by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 名家观点 - 高管 -
成思危:自主创新才不致沦为国际打工仔
成思危:发明当然是新的,但创新本身并不一定都是发明,可以说,只有原始创新才与发明比较接近,但像跟随创新并不是发明。成思危:另外创新和发明的不同,还在于创新是指在实践中能够引起争论和变化,甚至是实践和实施的,但是发明并不一定能实施。
成思危是一位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在学术领域、教育领域、理论领域颇多建树,是我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又是北京大学以及全国多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尤其在金融学科、管理学科方面见解卓著,并且对中国发展问题、全球发展趋势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成思危跟广东有很深的渊源。年轻时,他上过两所广东的大学,还曾任职于广东省总工会,所以对广东的情况非常熟悉。前不久在《岭南大讲堂》上的精彩演讲,特别明显地
体现了他的思考高度自主创新才不致沦为国际打工仔。   建科技强国,创新决定一切   问:提起创新,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发明。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德1912年对创新的定义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而当今我们国家提出的创新,应该更多的是指在变化的环境下找出新的方法。你个人如何认识创新与发明的关系?   成思危:发明当然是新的,但创新本身并不一定都是发明,可以说,只有原始创新才与发明比较接近,但像跟随创新并不是发明。另外创新和发明的不同,还在于创新是指在实践中能够引起争论和变化,甚至是实践和实施的,但是发明并不一定能实施。   问:有观点认为,只要我们变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能成为科技大国,的确如此吗?   成思危:并非如此。创新型国家并不一定是科技大国,但它必然是科技强国。从科技成果的数量和研究人员的数量,我们也算是一个大国了,但我们不是科技强国。而世界上所谓的创新型国家,公认的也就十几二十个,当中有的确实既是科技大国又是科技强国,比如说美国。但是有的国家像芬兰、爱尔兰等,并不是科技大国,但它是科技强国。所以我认为是不是创新型国家,首先要看创新的数量和创新在这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到的作用。   问:对比起美国的创新,芬兰、爱尔兰有什么不同?   成思危:美国的创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有较大的发展。当时美国产业结构上有一个很大的调整,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造成了失业、通货膨胀,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丧失了2800万的工作岗位,但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几年之后经济不但增长,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直到在90年代克林顿在任的时候,经济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增长,达4%以上。不要说4%不过瘾,不要忘了美国的GDP是我们的10倍,GDP保持了差不多十年4%左右的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在2%-3%以下,所以创新确实对美国的高科技和美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政府支出开支从赤字到盈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对一个国家的作用。   而芬兰这个靠自然资源如木材出口的国家,在70年代以后,主要发展高科技,特别是通讯技术。一个诺基亚,就使得芬兰出口结构完全改变,单是诺基亚的技术出口,就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很强的增长动力。芬兰同时在生物技术方面也下了工夫,它不是一个科技大国,但从创新型国家来看,它确实与众不同。   再说爱尔兰,原来可以说是“后无追兵”,是最穷的国家,但它在80年代初,改变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从原来以农业为主转变过来。另外爱尔兰本身的教育基础也非常好,它在发展思路上就是搞软件。爱尔兰的软件工业在十年之内发展到世界软件出口的前列,成为两大世界软件出口国之一。   我们打工别人赚钱   问:我们知道芯片的原料就是硅,沙子里有的是硅,但是要从沙子做到芯片,当中有很多高科技,所以说创新一定牵涉到知识成本。现在我们出口产品第一个是科技含量不高,第二个就是即使是科技含量高的机电产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也不多。这种状况应该怎样改变?   成思危:去年我到美国演讲,有一个议员说从中国来的船都是满当当的,而美国去中国的船都是空荡荡的,你看贸易不平衡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我说这不足为奇,为什么?我们卖给你们的是服装、鞋子、玩具,不用船运行吗?你们卖给我们的是高科技产品,芯片、软件,肯定是空运了,所以你船空荡荡是正常的。另外你还给我们金融、咨询等这些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业的专门人才现在也都坐飞机了。   大家知道我们是DVD生产大国,一台DVD在美国大概卖29美元,但是专利费,我看到数字最高是21.3美元,一台DVD除了21.3美元的专利费,再除掉盒子等费用,只赚2美元。我们是电脑计算机的生产大国,但是计算机的芯片用英特尔,只有少量的用AMD,软件用微软,所以我们做了半天只是给人家装配,你生产一台电脑你就得付芯片的钱、付软件的钱,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是给他们打工,钱都给他们赚了。   以手机为例,第一代模拟手机我们交了2500亿的专利费。第二代GSM手机,我们交了5000亿的专利费,现在又在搞3G,第三代了,我们呼吁,第三代手机一定要采用我们的TDS-CDMA的标准,我们过去手机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原来用的跟WCDMA的关系比较密切,很可能采用WCDMA,中国联通从发展来说,采用CDMA2000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不用我们自己的标准,还找谁呢?所以知识产权在知识成本中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   问:从确立自己的3G标准看,品牌确实很重要,而且知识产权之争在我们的后续发展中还会愈演愈烈。但目前我们在创新能力上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该怎样应对?   成思危:据我所知,浙江嵊州国产名牌的领带一般卖288元,最高588元,贴了国外普通名牌,就是588到888,贴了国外顶级名牌,就是888到1288,你说内在质量真的有这么大的差别?但没有人家的品牌,你就卖不出价钱,你不服不行。   我想说一个数据,现在在中国申请IT方面的专利,我们自己申请的只占8%,92%都是外国申请的,等于形成了对我国专利的“包围圈”。你一不小心就要陷到这个包围圈里。外国人鬼得很,开始你侵权了,他不找你打官司,因为量很少。等你发展得很大了,他来了,找你打官司,现在MP3就有一家这样的公司在打这样的官司,MP3在国内发展很快,他就说技术专利是他的,所以现在要收专利费。我们一定要重视,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重视专利产品。   对此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创新模式、科技发展模式,我们原来的科技发展模式是科学推动的模式,什么意思呢?研究单位搞技术,我再去找企业,现在国际上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模式是“需求牵引模式”。就是企业知道市场有一个需求,然后企业组织研发,研发过程可以找研发单位一起合作,日本很多企业成功都是采用这样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企业成为真正创新的主体,一定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创新研发的目标,然后再跟高等院校或者是研究院所相结合。   (上接36版)   制度创新助推生产力   问:现代企业提得比较多的是创新管理,你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   成思危:从管理的发展来看,经过了这么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第二个是科学管理阶段阶段,80年代后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是文化管理阶段。比如说企业印一个小册子、拍一个小片子,还有就是到了企业周年搞一个活动,这就是仪式,表扬先进,都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树立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质量管理。我曾经跟一个胶片厂说你们的胶片虽比别人便宜,但如果不重视质量照样不行,哪怕胶卷里出现了一卷有质量问题的,你愿意赔人家还不干,人家宁愿多花钱也不买你的,所以你的产品一定要万无一失、百万无一失。而这些观念不是一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所以说管理创新非常重要,真正要做到全部职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
  还有一个例子讲的是文化管理。有一个工厂的工人到德国实习,星期六玩去了,结果工厂负责人打电话让你们马上回来,这是因为中国工人星期五下班的时候工具没有收拾好,地下的车屑没有收拾干净就出去,中国人可能觉得吹毛求疵,问题是,如果企业里的员工不能树立这样的风气,我敢肯定你的企业管理不好。所以文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问:还有制度创新,是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引入经济活动中,并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一点是能否创新成功的关键?   成思危: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80年代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创新。当时农业生产停滞不前,通过在安徽的调研,最后提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还是那些农民,生产工具还是那些生产工具,但是生产力不一样了,所以制度创新带有根本性。   我曾经讲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老张和老李每人出了一百块钱买了一块蛋糕,老张说我来切蛋糕,老李担心切得不公平,找了三个人帮忙出主意。首先是思想学家,说老张你掌握了切的权利不能以权谋私,一定要保证公平;第二个是搞技术的,说老张我们来测算一下找一个最好的切面;第三个是制度经济学家,说老张你来切吗,切完了之后让老李先挑。老张这个时候一定想尽办法切得公平,所以制度如果能够有一个创新,往往就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国企改革如果没有制度创新恐怕也很难进行下去。
  支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中的发明专利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国家现在发明的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15%,85%没有转入生产,这个问题怎么办?   成思危:不单是发明,我们国家每年的省部级科技成果是3万项,转化为生产力的大概是15%~20%,真正形成产业的只有5%。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你研究成果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自然就不会被转化。还有研究成果不配套,往往是搞化工的,一个工艺的发明,如果没有设备、材料、仪表等相应的配套,也不可能实现,这是影响推广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缺乏资金的支持,研究出来的东西要通过开发和中间实验,要通过样机,才能取得设计时需要的数据,你还要建设第一个工业化的生产厂,肯定是有很多问题。   所以一般来说,开发时的投资是研究时的4倍,试点的投资又是开发的10倍,这是重大投资,为什么要发展风险投资的原因,风险投资就是重点支持开发和试点,支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现在我们的风险投资不发达,这也是一个原因。   问:在确立自主创新的必然性之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创新的进程?   成思危:首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我们需要反思;第二个就是推进风险投资,实现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结合,使创新者的创新能够转化为产品产出。它的特点是靠成功项目的高收益来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并且还能给投资带来收益;第三个就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第四个就是培养鼓励创新的文化。另外,在学术上也要容忍失败,不能单以成败论英雄,特别是有一些失败本身带来的经验可能是非常宝贵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时候就失败了很多次,所以容忍失败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个是要建立创新的支持系统,比如说信息畅通等等。   成思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   1935年生于北京,湖南湘乡人,软科学专家及化工专家。   早年进行过硼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持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及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1998年5月被授予亚洲亚赫玛奖章和荣誉证书。
0102030405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创新方面存在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