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为什么落后

英媒:中国为何创新不足?结果值得中国认真思考
  金融时报网1月6日文章,原题:创新到底怎么样? &中国为何创新不足&一直是个很有热度的话题,这个讨论的前提在于大家对中国创新不足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共识。然而最近风开始转向,在一些国际机构发布的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中,中国的排名大幅提高。
  日前学者朱天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的题为《中国创新不足吗?》一文中,也基于中国最近几十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认为中国创新的能力已经超越了&发展中国家&和不少&发达国家&,在与向最好的&发达国家&接近。我相信很多人都认可近几十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进步和成就,但果真如朱教授所说&中国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向创新型经济迅速转型&吗?
  正因为评判的选择如此之多,关于中国创新是已经转型为&创新型经济&,或者创新仍然&不足&,就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选择指标之前,首先需要明了这个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找出与优胜者的差距而进步、还是与落后者比较让国人感觉良好,或是在回答&为什么&之前,做一个较全面的比较从而了解中国在人类创新光谱中所处的位置,从而避免陷阱、找到前进的方向?显然,最后一种选择最为理性和全面,但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很多专门研究科技创新的学者逐步把这个宏大的图画拼凑起来。
  中国也有很小部分企业忽略这些政府激励而与国际市场接轨,它们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例如华为。经过多年的耕耘,华为已经积累了大量国际国内专利,这些知识产权为华为与其他通讯巨头进行专利交叉授权贡献很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像华为这样已经成为国际商业巨头的科技企业,也还未能在任何技术方面形成垄断,也没见他们主动起诉其他人侵权。也就是说,他们还远未达到专利质量的最高境界,只是把专利当成防御性工具而已。
  那么,数量的增长是不是必然导致质量的提升呢?陈先生认为如果专利数量成长是市场力量推动的,那么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如果是由非市场力量来推动,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扭曲,除了浪费了大量的纳税人的资金,对中国创新环境还会造成实质损害,因为社会可能会陶醉于数字达到世界第一的喜悦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更有害的是,很多有才华的科研人员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低质专利和论文之中,而失去了进行重大创新的机会,而那些因为投机取巧从事低质知识产权的生产者的&成功&又会误导下一代有才华的年轻人走上不追求重大创新而去创造一些让领导高兴、让自己获小利的低质量&专利&和&论文&的歧途。
  从比较的对象来说,采用所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这种概念,进而把中国分到&发展中国家&组,于是轻松得到&小组冠军&的称号可以让中国感觉很有正能量。但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些省市无论是人均GDP、或经济总量和人口已经超越了很多发达国家,因此再拿&发展中国家&说事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如果回顾长历史跨度的科技发展史就会发现,尽管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一直在生存温饱线上挣扎,但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最伟大头脑脱颖而出,为人类留下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可以说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都完全有经济能力养得起一批专门从事科研的专才。事实上,科技发展一般超前经济发展,因此就因果关系来说,科技往往是&因&而经济是&果&。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上,我认为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国家,因为中国这几十年更像是在重复日本的发展路径。日本是一个乐于学习也善于学习的国家。二战之后,日本经历了一段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期的科技创新也蓬勃发展,其主要动作是快速吸纳欧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就,早期也是大量模仿他人的产品,后来有了一些科技的创新和管理创新,至今为止有十九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出现了像索尼这样被乔布斯当成榜样的技术创新公司。20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成功经验和日本引领全球的言论充斥媒体。然而正当欧美社会对日本的迅速崛起惊奇不安的时候,这一曲高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美妙音乐慢下来了。这个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值得中国思考的东西?
  就判断中国是否进入&创新型经济&这个问题来说,用载入史册的科技重大创新来衡量也许更具有历史理性。我和学生们构建了一个&人类历史重大科技创新成就数据库&,每一个条目都必须是公认的人类首创。目前该数据库收录了2785个条目,其中技术成就1724条,科学1071条,包括了所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成就。数据库里最近的一条中国技术是杂交水稻,这项成就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由丁颖先生开始,经过很多农学专家的改善,最后由袁隆平先生的团队推向广袤的农田,踏踏实实地造福了人类。我们收录的最近一条中国大陆创造的科学成就是明朝朱载育先生于1580年发现的&十二平均律&,这项成就未必有多大的商业价值,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这种没有功利之心的科研实在太少了。
  因此,如果把中国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标准定为大陆本土科学家拿到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并且有大陆本土的企业做出一个引领世界并能记入人类史册的新产品,这对于一个经济总量世界数一数二、占世界人口20%的大国来说,要求不算高吧?
责编:李圣依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兵器库为天下军迷,倾力打造环球第一兵器数据引擎!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贴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台湾高科技创新为何遥遥领先中国大陆
16279 次点击
112 个回复
7:35:54 发布在
&&&&每个国家都会对某些话题敏感,尤其是当这些话题被外国人提出时。在中国生活了近7年、而且过去40年一直是中国学生的我,本以为自己了解哪些话题不能触碰。显然我还是不懂。&&&&我 正在应对这样一个话题:中国内地的高科技创新,及其为什么看起来如此落后于邻近的台湾。中国领先的商业期刊之一――《财经》杂志最近刊发了我与中国首创 (China First Capital)首席运营官王岩松博士用中文合写的关于台湾杰出光学镜头企业――大立光电(Largan Precision)的一篇文章。&&&&这期杂志出版后不久,该文章就开始广泛流传,紧接着引发了大量愤怒的批评声,主要是指责我们不了解这一话题,忽视了中国内地有很多科技公司至少与大立光电同样优秀――如果不是更胜一筹的话。&&&&我 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发这么大争议,至少在基本事实上没什么可争议的。大立光电去年营收超10亿美元,净利润率超过40%,是其主要客户苹果(Apple) 的两倍多,而苹果在赚取丰厚利润方面已绝非等闲之辈。中国内地有很多为苹果供应零部件的公司,有的直供,有的是分包商。但没有任何一家能达到大立光电的规 模和盈利能力。实际上,没几家公司能实现高于10%的净利润率(相当于大立光电的四分之一)。&&&&碰 巧的是,代表亲台独政党的新总统蔡英文(Tsai Ing-wen)刚在台湾宣誓就职。而在中国内地,似乎没人有心情聆听关于台湾的任何好话。在一个高管微信群中,言辞变得犀利。“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公司。 你作为一个外国人,只是不了解它们罢了。”或者,“大立光电能成功,是因为有美国政府保护,就像台湾自身一样”,还有“苹果从大立光电采购,因为它想阻止 中国的发展”。还有人指出,“华为(Huawei)比大立光电大多了”。没错,只是华为的净利润率还不到10%。&&&&我看到的评论中,没有一条专注于中国科技雄心难以实现的或许更明显的原因:薄弱的专利保护体系、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审查、对信息自由流动的限制,以及尽管现在规模很大、但不愿支持研发新方向的风险投资业。在台湾,这些都不是问题。&&&&大立光电的业绩如此之好,因为它为手机摄像头制造的光学品质塑料镜头在价格和性能方面都没有对手。所有高端手机――不论是iPhone还是售价400美元以上的安卓(Android)手机――使用的都是大立光电的镜头。&&&&中国内地许多企业曾试图进入这一行业。但迄今没有一家获得成功。当然,大立光电希望保持这种优势。它在中国大陆建有工厂,但高价值、机密制造过程的关键环节都在台湾完成。&&&&高 精度、高像素塑料摄像头基本上无法进行“逆向工程”。无法仅凭购买一台机器,投入一些塑料颗粒,就生产出完美的球面、轻量化的1600万像素的镜头。大立 光电在塑料镜头行业已有近20年经验。今天的成功是多年锲而不舍进行实验和努力的结果。大立光电等了很久才等到市场需求的到来。拥有高利润率和独特产品的 伟大公司通常都是以这种方式崭露头角的。&&&&我们之所以写那篇文章,部分是因为大立光电在内地的知名度不高。它应该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都知道,中国内地已发起一场大规模、高调宣传、多管齐下的努力,以激励高科技创新,升级国内制造业基础。&&&&中央领导层大力呼吁推进哪一行业,这一行业每年就会得到数百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如果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能够成功的话,大立光电就是中国能收获什么样的成果的近似案例。这关乎的不仅是丰厚的利润和高薪工作。&&&&大立光电还在协助创建一个更大的网络,包括供应商、客户和手机以外的商机。高精度、低成本、轻量化的镜头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物联网(IOT)设备采用。当然,它们还有潜在的军事用途。&&&&因此,那篇文章提出但没有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内地涌现不出像大立光电这样的公司?或许还不到时候?从我读到的评论来看,这是一种主要解释。有些人辩称,再给中国几年时间,中国肯定会出现数十家像大立光电一样利润率较高且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与此关联的一种观点更直接地牵扯到民族命运和自豪感等观念,那就是:中国拥有5000年辉煌历史,在造纸、火药、瓷器以及提水灌溉等方面实现了很多技术突破。如今,中国正在研发的新产品将实现类似级别的突破,改变世界。&&&&针对该文章的所有评论,都没有提及一些几乎肯定会抑制中国创新的根本因素。先从最基本的因素说起:中国内地严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虽然近期情况稍微有好转,但要抄袭创意和产品并逃避处罚还是太过容易。中国如今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来实施国内的专利制度。但是,整个体系的管理仍非常薄弱。中国法院无法完全独立于政治影响。&&&&而且,即便一家公司赢得了专利权案,且法院作出对中国侵权方不利的判决,原告通常也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金钱补偿,或是阻止败诉方换个省、换个名字另起炉灶。&&&&中国专利制度另一令人不安的层面是:除“发明专利”之外,它还授予所谓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为不厚道的行为提供了巨大空间。一家公司可将别人的技术换一种用途,或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生产,然后为此申请专利保护。&&&&很显然,缺乏可靠方式保护宝贵发明和专有技术的国家,涌现的发明和专有技术总是会少一些。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的是,在中国,竞业禁止及保密协议通常无法执行。雇员、分包商经常窃取机密信息并创办自己的公司,而不受惩罚。&&&&至少现在而言,中国缺乏拥有全球重要技术的企业,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各种信息无法自由流动,原因在于国家对互联网的控制。&&&&如今,商业中很多最酷的新创意都最先出现在YouTube、Twitter、Instagram、Snapchat上。当然,所有这些网站都遭到了中国“长城防火墙”的屏蔽,同时被屏蔽的还有各种传统商业媒体。封闭社会从来不擅长开发前沿技术。&&&&肯定有大量卓越的软件和数据打包技术在参与筑牢长城防火墙。问题在于,在中国以外,这些国家级的在线监视工具不存在真正的付费市场。从纯商业角度看,所有这些自主研发和人力都被浪费了。&&&&中 国的风险投资业(尽管规模达到全球第二)至今不愿对早期及实验性的研发进行投资。相反,风投公司将大量资金投入所谓的“复制到中国”(Copied To China)企业。这些“C2C”企业在别的地方(通常是美国)寻找成熟或是正在崛起的商业模式,然后创建中国本土版本,因为它们放心地知道,境外创新者 很可能永远无法让这个“仅限中国”的版本关停。&&&&这就是中国三家最成功的科技公司――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和百度(Baidu)――起步的方式。这些公司已经超越了最初的复制阶段,但在中国,“C2C”模式仍然是创立科技公司并获得融资的最常见策略。&&&&在 针对大立光电文章的所有评论和批评中,另一个未提及的因素是: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虽然很难考入,但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很少拿得出重要的突破性 研究。教授级别由资历和关系决定,与学术水平关系不大。而且,与美国的大学不同,中国大学不为那些拿得出可以授权使用的技术成果的教授提供有吸引力的许可 费用分享制度。&&&&中国境外的科技公司通过上市为创新和增长融资。大立光电早在2002年就在台湾上市,当时该公司规模还很小。但在中国内地, 这类科技公司要想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几乎是不可能的。内地的IPO由政府监管部门紧紧控制。过去三年没有利润的公司甚至不可能获准进入等待上市的 名单,即便上了名单的企业也要等待几年才能上市。&&&&台湾与中国大陆最近之处只有一英里多一点的距离。但两岸在培养和奖励能带来高利润的创新方面却不可同日而语。台湾具有优势的根本领域都是中国大陆的薄弱之处。&&&&尽管或许大立光电是当今台湾效益最好的高科技公司,但台湾还有很多企业同样可以把中国大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在内地近期关于打造创新经济的所有滔滔不绝的论述中,很少听到关于台湾科技成就的讨论,更不用说有关中国大陆可以向台湾取经的说法了。&&&&我们那篇关于大立光电的文章显然触及了一些人的痛处――至少是一些人。要想成功转型为科技强国,中国亟需的一个“创新”或许是愿意更细致地分析、更诚实地评估台湾高科技行业为何出色得多。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闭上双眼陶醉]
[偷闲浮生]
[十年磨一v]
[honeygirl20]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49:04 &&
或许还不到时候?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54:29 &&
&&&&中国科技雄心难以实现的或许更明显的原因:薄弱的专利保护体系、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审查、对信息自由流动的限制,以及尽管现在规模很大、但不愿支持研发新方向的风险投资业。在台湾,这些都不是问题。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04:46 &&
发明和制造,才是最大的高科技,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7:17 &&
人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大学没有党委领导干涉教学科研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8:07 &&
大陆嫦娥上天了,台湾的在哪儿啊,别光说,拿一点硬通货看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5:06 &&
&&&&洲企I前10竟然]有台e?日媒ux洲最有力企I,前10名中H2家台S,由新加坡星和移s登榜首,台股股王大立光(3008)名列第4,CS可成(2474)DM前10,台股市值王台e(2330)H列第13名。&&&&《日新》以利成L率等橹耍θ脒x的洲主要上市企I「Asia300」的2015年筮M行分析,其中包含了中⑾愀邸⑻场㈨n⒂《燃|南6钠I,K⑦@些企I的N售~、利成L率、收益性以及Y本效率等分eDQ抵担凑力排名。&&&&排名第1的是新加坡第2大移舆\I商星和移樱公司的QYa收益率(ROE)超^200%,表F亮眼,其手C和付M套餐服砀呤找妗E琶2的是百度,第3名是香港房地a巨^恒基兆I地a,台股股王大立光t名列第4,第5名是F州茅台,第6至第10名分e橛∧崧合利A、SK、泰C龉尽⑵章逅梗沙伞&&&&排名前20的企I中,有4家碜蕴常舜罅⒐狻⒖沙桑蕴ǚe排名第13、儒(1476)第15名表F^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48:45 &&
台巴子还要脸不?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2:23 &&
8:04:46&&的原帖:发明和制造,才是最大的高科技,大立光是日本人技术转让,哪有什么几把发明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57:15 &&
特地去看了一下,台积电没有上top10是因为这个list是以大规模公司的利润成长幅度来评。台湾确实有可以为之骄傲的世界级科技公司。中国大陆在保障知识产权上的短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可能只能继续做来钱快的东西。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1:47 &&
私有制当然能搞得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3:08 &&
核平台湾,叫它科技先进。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4:19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4:49 &&
8:57:15&&的原帖:特地去看了一下,台积电没有上top10是因为这个list是以大规模公司的利润成长幅度来评。台湾确实有可以为之骄傲的世界级科技公司。中国大陆在保障知识产权上的短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可能只能继续做来钱快的东西。台积电七成股份是荷兰人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9:04:58 &&
&&&&目前大立光千f素以上手CR^已占出量的2~3成。楹κo法跨越@道T?PIt在模具上。&&&&^去,多电R^S榱斯省成本,x裣蛲獠S商I模具,只有大立光自u,把秘方握在自己手e;F在,B模具S都o法克服千f素P卡,宣告投降,其他R^S^W做模具、成立模具S,落後大立光至少十年。&&&&技g扎根,@也是不管κ秩绾瓮{,都op於它在O果供享有大地位的真正原因。&&&&原文W址: 商I周刊/不怕t色供&&大立光最的纱笪淦 | ETtoday新 | ETtoday 新
&&&&Follow us: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共 16279 次点击,112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3406424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763 / 昨日发帖:20631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台湾高科技创新为何遥遥领先中国大陆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三个碎片侧观:中国到底为什么缺乏科技创新
稿源:丁道师的网站
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有家企业在一片赞誉声中,捧上了神坛。近日随着这家企业公布近乎4000亿的年度营收,傲视全球的科技研发投入比例,创始人被国家领导人接见发表&迷茫说&,起诉国际电子巨头三星专利侵权等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这家企业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有代表的企业,后面没有&之一&两个字。
随后网上大量的出现了这家企业今天秒杀BAT,明天吊打联想,后天就超过苹果的各种赞誉文章。虽然网上的很多文章说的言过其实,但的确是在中国中产阶级连马桶盖都要从日本买的当下,出现这么一家每年专利申请和科技创新层面,都能跻身全球最顶级科技范畴的企业,多少还是让国人由衷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也给浮躁的行业塑造了一个典范。
不用过多叙述,大家已经猜出我说的这家企业就是华为。在华为成功的背后,有无数的企业家、政府人士、研究学者甚至广泛的民间力量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华为&?这个问题往大里放其实就是&中国到底为什么缺乏科技创新&?
是啊,中国到底为什么缺乏科技创新!我相信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了无数年、无数次,相关原因百度上能搜索出来几百种答案,关于寻求科技创新不足的病因的各种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也有成千上万之多。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又通过三个生活中遇到的小碎片,寻找到了我所认为的三个原因。
高房价是阻碍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
房价和科技创新有什么关系?这是很多人一开始的反映,事实上在很多国家房价的高低的确和科技创新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中国就不一样了。
2016年春节过后,参加一个科技圈的活动,有做产品研发的,有写代码的,有靠内容生存的。在活动上,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工作,而是房价(相关背景大家自行百度去吧,2016年春节一线城市的疯狂飙涨,涨的太不像话了)。我问大家&你们不好好谈本职工作,怎么都在谈房价&。一个曾经写了很多年东西的优秀自媒体人现在不再写东西了,他和我说&我TMD一辈子辛辛苦苦写的稿子,加起来赚的钱都没有别人炒一套房子赚的钱多,那我还写个屁啊&。
这个牢骚对于我一个第三方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式的答案。是啊,内容创作如此,科研工作者未尝不是如此,有多少人辛苦做一辈子研发没有他人炒房一套赚钱。当下的时代,房价过快的增长导致很多真正有能力做研发的人,看到不合理的房价增幅带来的收入增长后,大部分人很难冷静的以苦行僧似的工匠精神做产品研发或者工业生产,转而纷纷加入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基础教育陈旧是阻碍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原因
俗话说,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好坏与否,是决定国家任何一个领域发展的先决条件。
前段时间我回来一次山西老家,在舅舅家做客时,翻看他家孩子的计算机课程相关的教科书。发现一个惊人的情况:2016年小朋友们用的计算机相关的教科书,内容居然和我上学时教材内容基本类似,要知道我都离开学校很多年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应用案例,基本上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但教材居然多年以前的。其他工业、农业的教材用具稍显落后还可以理解,但作为现在全球发展中心的科技行业,如果教材十几年不变化的话,最终影响的是中国孩子的科技知识机构和科技观的塑造,造成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也就是说基础教育的陈旧、失败,才是中国科技创新不足的真正原因所在。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与时俱进的科技知识,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首选要考虑的问题。可悲的是,当前在很多地区,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还属于&副课&,经常被&主课&的老师占用。2015年5月我和童之磊、王立新、张蓉等数字阅读领域的几位同仁受邀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了一期关于移动阅读&天下大势&的分享,有同学就表示这种方式和学校里学习的东西相互融合起来,效果就很好。但这毕竟只是北京的个别学校做过产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国内大部分的学校依然停留在一些没有从业经验的老师教理论知识阶段。
对科技应用的转换态度也是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因
曾几何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我们把火药制造成各种烟花爆竹,做娱乐之用。后来火药传到西方,我们认为的娱乐产品,被西方人认为是可以当武器来用,随后把火药制造成武器的西方小国,屡屡侵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
日,我在北京主要的购物中心走访。发现2015年以来大热的VR虚拟现实体验区成为了很多商场的标配。不过,和不少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大部人还是把VR当成小孩子新的玩具。的确我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体验都是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的。科技行业的人都知道,VR作为一项未来技术,已经有了很多应用的案例,游戏娱乐对于VR的应用来说只是冰山一角。VR更可以用在教育教学、医疗健康、工业生产等等诸多领域,可惜现在国内普通人对VR的认知还停留在&游戏&的范畴。
我想,如果我们的大众对科技创新产品的认知没有起来、大部分人还处在&盲流&阶段的话,再好的政策引导和科技新理念,再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创业环境,都是白搭。大千世界,又岂止一个VR产品,可以说大众对科技应用的转换态度,也是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文章:312篇人气:120264
丁道师:速途网专栏主编,非知名网络营销人士,晋商网特约评论员,网络义工,常年为站长义务解答各类问题,传授网站运营之道。互联网第三方评论人士。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中国的创新能力和美国没法比
  新浪财经讯 全球知名华人经济学家、原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做客新浪财经《改革问道》时指出,套利型的企业家和创新型的企业家对制度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套利型企业家赚钱非常快,找投资,可以赚大钱,后来赚钱就越来越难了,而创新型企业家没有资产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三年、五年都不能赚钱,这就是为什么创新的企业需要VC,需要PE的一个重要原因。
  计划经济让中国到处是赚钱机会
  张维迎: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我们在过去的30多年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小时候上学我去爬手扶拖拉机,而且经常被开拖拉机的人赶下来,我没想到现在我可以自己开车,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还不知道用电话机,我们知道现在我们中国人都用到手机,而且是智能手机。
  我在留学的时候,我也没有可能给我的父母打一个电话,几年都不可能打一个电话,因为我们老家没有电话,但是我现在跟我父亲,随时可以通电话。我在西安上学的时候,要回家需要三天时间,现在回家只需要几个小时。再过几十年当我的孙子辈他对比说他一生的生活和他爷爷的生活变化的区别的时候,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因为人类在未来可能没有办法想象。
  泰勒-考恩教授曾用过一个非常精采的比喻,低垂的果实,人类总是用最神秘的办法,我们首先采摘的是最低的果实,引用他这个比喻,一部分人我们采摘低垂的果实,低垂的果实完了以后,他等下一年还有新的低垂的果实,另一部分人可能他采下来低垂的果实以后,他看到高空上还有果实,他就把这个树砍倒,树砍下来以后,再把果子摘下来吃,明年他就没有新的果子可吃。
  另一类人,每年他都在栽新的树,这样他可能有不断的新的果子可以吃到,我们看一个制度,也有三种制度,一种制度可以年复一年有一些低垂的果实可以吃,第二种制度吃完以后,树都砍完了,没有可吃的了。另外一种制度不断有新的果树出现,可以持续的吃到果子。最好的制度就是最后的一种制度,不断有人在栽果树,不断有低垂的果实挂在那里,可以供我们享受。低垂的果实吃完以后,不会为了高垂的果实把树砍掉。
  在这一块经济当中,栽果树的是什么人呢?就是企业家,他们是真正的栽果树的人,无论是过去200年的增长,中国过去30多年的增长,可以说 都是企业家不断的栽培果树,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到我们现在拥有的所有的产品,现在使用的东西,200年前绝大部分都没有,30年代绝大部分也没有,谁创造的,都是企业家创造的。
  中国如何维持高速的增长,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能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低垂的果实采摘完以后,美国还有没有新的果实出来呢?
  我认为仍然有另外美国的企业家精神,要看中国的增长,中国的企业家,中国过去30年来基本上归结为从一个计划体制像市场体制这样的转变,这个转 变当中我们出现的企业家我叫他套利型的企业家,他发现市场上的不均衡,然后利用这个不均衡的机会,就开始赚钱,在他赚钱的过程当中就创造大量的财富,从最初的个体户,小商小贩到乡镇企业,后来的90年代的企业,这些我认为他们都是套利型的企业。
  这些套利型的企业他赚钱,他们靠市场的不均衡,为什么在中国市场有这么大的不均衡呢?是我们长期的计划体制导致的资源错误配置,到处都是赚钱的 机会,因为每一种产品都短缺,你到香港走一趟,你到任何外国的国家走一趟回来以后,你就可能有一个想法,这个东西我可以做,我就可以赚钱,我们有了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尤其在包产到户之后,大量的农民土地上没有办法继续使用这么多的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就往城里转移,所以套利型的企业家成为最重要,也是最成功,对中国经济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企业家。
  创新型企业可能三五年不赚钱
  但是,今天随着中国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套利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的上升,我们模仿吸收的高科技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基本上可以说美国、欧洲新的产品出现以后,几个月的时间,甚至同步的我们中国就出现了。几乎每一种传统的产业都可以叫做产能过剩,意味着这市场都进入均衡。
  下一步这一块有什么增长?从套利型的企业家转向了创新型的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和套利型企业家是不一样的,他又创造一种原来没有的东西,套利的企业家看到别人有的可以拿过来,创新型的企业家看不到别人有什么,所以他必须凭自己的想象,凭自己落后精神来去创造一种人类过去不曾有过的东西。
  这个就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套利型的企业家和创新型的企业家,他们对制度的敏感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套利要赚钱,他可能非常的快,找投资,可以赚大钱,随着推移他赚钱越来越难了,而创新型企业家他没有资产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他三年、五年都不能赚钱,这就是为什么创新的企业需要VC,需要PE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整个人类来看,企业家在过去200年里面整体而言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国家怎么变得自由就是靠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劳动生产力要提高,技术要进步靠什么?要有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靠市场,形成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一个国家市场越大,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深,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深,技术进步就越快,创新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进一步经济增长,财富就变得越多。
  人类过去的200年有这样一个循环,甚至可以说从500年前,从哥伦布去美洲开始,走向全球化,人类市场不断在扩大的过程,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
  在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增加这个企业家,市场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市场是企业家看到的,没有微信的时候,没有微信市场,没有手机的时候,也没有手机市场,所有的市场都是企业家创造的,分工也是企业家创造的。
  创新更是企业家的一种基本职能,创新带来经济增长,财富增加,而财富怎么变化新的市场,也可以说是企业家的工作,今天的中国是普遍的产能过剩,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家没有进一步增加的财富变成新的市场,我们还在重复的生产,市场上已经饱和,经济学家的话已经均衡这些产品,而看到一种过去不存在的这样一种产品。
  深度解读1 /3
  :房子需要多年才能卖完
  现在在建面积在51亿平方米,51亿平方米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哪怕你现在不造房子,可能都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够消化它。...
  :延退遭反对但不可抗拒
  养老金只有多缴多得,多缴以后你个人拿得多,制度的这种收入能力要好,它的这种基金的规模大,投资回报率情况也非常好。...
  张颐武:仇富的大多是中产群体
  现在对官和富有意见的人,其实不是很穷的人,而是说所谓中产群体,就是我们讲的中等收入的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
  创新需要体制根本性的变革
  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中国企业家本身当他们在最初淘第一桶金,80年代、90年代,甚至21世纪前些年的时候,仍然大量市场不均衡的时候,低垂的果实就是生产其他国家已有的产品,拿来我们叫山寨,就可以赚钱,久而久之就不会思考更多的,怎么创新新的东西来满足市场。
  另一个是我们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这个国家的企业家他们更愿意去套利还是更愿意创新,刚才讲的相对而言套利是有风险,风险不那么大,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有没有那么大,我们只要敢冒险,我们就可以下海,就可以赚钱。
  创造型完全是面临不确定的世界,看到没有的东西,谁都看不到的东西,这个东西你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你的神经有毛病,在一个不能够容忍这种自由,容忍这种宽容,每个人的权益没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创新的成果没有一个确定的回报,确定的预期回报的时候,我想好多企业家不会真正去创新的。
  更简单的说,创新企业家比套利型的企业家的制度更为敏感,一个国家当他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制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套利型企业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投机倒把的企业家,他们投机倒把可能就被抓起来,关起来了,他们他仍然在试着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法制,我们看到游戏规则不透明,随时在变,每一个人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企业家不可能真正花时间去进行创新。
  因为创新需要的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是可能三年、五年,甚至10年、20年,现在所有任何一个新的产品,除了互联网时代的概念之外,没有若干年的积累是不可能的。
  我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男士现在一般都会用刮胡刀,这个刮胡刀最重要主导的一个品牌是吉利,100多年前,吉利这个人他是个小商贩,他到处走街串巷去卖一些小产品的时候,他自己面临一个困惑,说他经常刮胡子,动不动刮破了,而且那时候的刮胡刀就这个,专门找专业电池磨这个刀,使得这个刀太钝了,更没法刮,一刮肯定就破了。能不能生产出一个又安全,又便宜的刮骨刀,所谓安全是我一般不把脸刮破,所谓便宜就是一般刮钝了之后,我就可以扔掉,我不需要再去磨了。
  当他找了好多个技术专家,这些人都说No,这是不可能的,你没有办法用一个合金,钢材,弄成那么薄,那么便宜的刀片出来,他就不相信,他就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后花了6年的时间才做出来这个产品,6年的时间对一个创造性的产品来说也许是很短的。
  我们可以想象几乎所有的创造性的产品都面临是这样的问题。200多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改变蒸汽机的时候,他面临很多次的失败,要是中国真的从一个现在我们说依靠过去的资源配置改进的增长,转向了创新推动的增长,必须我们的企业家从套利型的企业家转向创新型的企业家,真的出现创新型的企业家,就需要我们现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进行非常重要的,甚至根本性的一些变革。
  为此,我们也需要整个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包括我们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我相信一个国家的国民,特别是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学者他们没有一颗自由的心的时候,我们真的有新的想法会出来,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是从一个想法开始,一个idea开始,一个idea一定是新的,所谓新就是与众不同,所谓新就是大部分人不认同,所以只有我们到了那一步,我们中国才可能真正维持未来相对比较高的增长。
  我认为美国的体制仍然是可以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企业家,特别是不断有新的人在栽树,一代一代的企业家不断的在栽树,所以我们老有果子吃,我们希望我们中国的企业家,甚至是美国的企业家栽一个树的果子我们已经摘着吃了不少的时候,我们下一步自己能不能栽出果子来。
  如果中国企业家我们栽的果子不仅我们自己能吃,而且美国人也能采摘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可以生活的更好,我希望未来的创新不是来自任何一个国家,而是来自全世界,来自全世界的70亿人,中国是人口最大的国家,应该在人类栽更多的果树,使全人类得到更大的幸福。
  中国创新能力跟美国没法比
  新浪财经:很多学者对美国的经济复苏不太乐观,他们认为从经济增速上看中国比美国更强,您对于中国和美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怎么看?
  张维迎:人类好多的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增长,而且带来消费品剩余的增长,今天有大量免费的产品,这是没有办法用GDP统计的。GDP在某种意义上,再一个经济技术不断进步里面它看到会低估人类本身的进步,也就是说,我们从技术当中得到的好处。
  另外我觉得在2009年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情绪,那个时候中国有一种普遍乐观的情绪,美国人过分的悲观,中国人过分的乐观,这是我在2001年访问美国的时候我看到这种现象。事实证明了至少我认为中国人过分乐观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过去30年,一直在采摘全世界几代企业家栽的果树的果实,我们以为我们永远有果子吃,甚至有的果树是我们自己栽的,其实好多果树不是我们自己栽的。
  现在从过去的3年我们GDP的增长不断的下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性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周期性的问题,意味着套利型的企业家来驱动增长的时代,政策因素。
  但是,我们的创新型的企业家还是比较少的,看到了好多新一代的企业家,80后、90后,特别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像这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总体来讲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创新能力跟美国比是不可比的,不是一个数量比,我们所有用的这些新的产品,最基本的技术,大部分是美国传统。在这一点上中国应该更谦逊一点。
  互联网让没有关系的创业者也能成功
  新浪财经:您认为互联网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张维迎:首先互联网本身,尤其是现在好多互联网的意义全是企业家创造。现在的企业家本身用互联网来创业,使得这种企业家精神在中国来讲这一波当中,最简单说在中国过去创业,房地产,没有关系的这群人是很难做的,而在这一波的创业当中,好多的企业家真的是没有关系,没有家庭背景,但是它可以创业,他可以拿到很多钱,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值得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特别是创新型的企业家,可能更有利的发挥。
  在过去不大容易,看到北大的好多学生,我昨天在杭州看到北大原来历史系毕业的学生90年生的学生,他搞一个互联网计算,银行间跨入银行间的计算,拿到2000万美金的投资,他在留学期间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他是创造一个新的软件,这个在过去是真的不太可能的。过去能不能拿到政府关系的许可,拿到政府给你资源等等的这些东西,大量的草 根人士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互联网企业精神一个重要影响,同时我还有一点,我们的认识,一个家企业家成功之后,他可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好比一个钢铁企业,成功以后你可能
  几十年是一个最好的钢铁,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家被淘汰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全国的企业家,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被边缘化,这些也有助于收入分配。而不像过去那种,你再不努力就被新的企业家干掉。
  另外,一个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宏观上的增长,还有企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的扩大。而互联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使市场可以扩大,现在租一个小地方,浏阳卖鞭炮烟花厂可以销售到非洲、美洲等等,这些都是靠互联网。
  现在我老家有专门卖黄米馍,也可以网上购,很快就可以给你送到,我认为互联网的影响不止是说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方便,交流本身变得方便是所有生 产的第一步,而且使我们市场的东西本身在扩大,尤其我认为它对人类思想的交流带来好处,一定带来更多的创新,因为我们所有新的思想都是由过去的思想碰撞而产生的。
  有更多的人可以用互联网交流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新想法,更多的想法意味着人类有更多的新产品,更多的新市场,我们的经济就会更好的增长。但是这个增长不一定完全表现在我们劳动生产力。我仍然认为我们人类技术进步带来最大好处是所有商品剩余,这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用GDP衡量的。
  中国很难有家族企业延续下去
  张维迎: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会非常大,增长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增长是人类为了活的更幸福。中国人口问题影响增长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劳动力,还有一个创新。
  过去10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在全世界最快的,年平均15%左右。创新为什么会影响呢?创新本身平均而言是年轻人做的事,经济老龄化的时候,无论从需求的该度还是供给的角度,创新的都会有一些收缩,中国人口绝对量很多,这个还应该不是特别严重,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
  我们过去看一个家庭几个孩子的时候,大人恨不得孩子都放的开,磕磕碰碰的死掉也没事,现在一个孩子,谁也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没了,从心理上所有的特别多,这个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胆量,我们去创新的胆量,包括父母尽量让这个孩子,他给孩子赚取足够的财富,让孩子什么都不愁的时候,这个国家年轻 一代就会有问题,我希望不是这样,我仍然看到80后、90后有很多的生机。
  今天我们不是讨论人口政策,人口政治学家他对人类幸福的负面影响也到一个GDP的负面影响,为什么这么想?可以想像一下,未来一个孩子上面有八 个老人的时候,任何一个老人出问题,这个孩子会精神崩溃,他住在医院,看着还不要侍候。过去说父母或者母亲,我母亲住院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总是可以轮流,我老的时候,就我儿子一个,当老师的还有学生,大量的没有学生怎么办?这个孩子精神上会有极大的问题,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我们有一个人,他就说人们养孩子只是为了保险,养老,养儿子防老,这有一定的道理,有社会保险,有国家,现在有一些公司专门老年人生意,给你一个好的医院住进去就行了,那不叫人类了,人类一定是有情感的,不是说机器能喂你吃饭你就不要儿子了,儿子在你面前说一句话,和陌生人说一句话是完全不一样的,计划生育负面影响最大的中国人本身的幸福感,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女的幸福感,。
  这个政策的后果我们现在没有看到,我们只看到独生子女小皇帝,不好管,都是次要的问题。30年之后我们会看的更清楚,这也是提醒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从古到今凡是统一治理的政策,很短期看多么的好,越到最后发现它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
  我想到19世纪中期有经济学家说,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跟一个坏的经济学家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坏的经济学家只能看到现在看得见的东西,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不仅看到现在看得到的东西,而且要看到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得见的,控制人口见效了,那时候大量的经济学家都在宣传,人口专家,现在看到问题了,我们还是有好多理论,好多经济学家我们对任何的政策看的更透彻一些。
  前两天去杭州跟一群企业家交流,中国企业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接班人问题,老的企业家总会老,尽管这一群人很重要,但是大量的企业来讲需要一定的时间,家族企业的延续。目前我看中国的企业很难有家族企业延续下去,因为他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他是不是合适做企业,他是不是愿意做企业?这是很大的问题。虽然现在大量的年轻一代不愿意做这些,他不愿意做这些他这个企业怎么延续下去,中国的现在社会环境是信任度,这就是很大的挑战,中国大量的企业可能由 于接班问题而死亡。
  随着财富的增加,大家愿不愿意生孩子,老龄化不是只由于计划生育,没有计划生育的国家,鼓励生育的国家,仍然出现老龄化,这就是人类转型发展我们观察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100年前是无法想到的。
  中国的问题在哪?不是说老龄化本身,而是中国的老龄化来的如此的突然,所以我原来打过一个比方,我们原来这个人觉得太胖了,体重超标了,超标以后,当然要锻炼身体,适当的饮食降下来,我们的计划政策为了什么?你超标了,算一下把大腿锯掉就不超标了,然后就把大腿锯掉,然后身高1米7,体重120刚好,没大腿了,他残疾了,这就是我们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后果,只要是简单的中国的老龄化和世界的其他地方的老龄化混一块。
  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果没有增长,劳动力成本不会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本身就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标志,因为人类所有的技术进步,企业家创造的财富,最后都要归于每人,大量的人口工资获得这个收入,劳动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一个国家劳动力成本不上升,因为它没有增长,短期内80年代无限过程劳动力, 也不是劳动力没增长,当你的劳动成本突然上去的时候,这个期限就非常的短。
  这就是说中国企业突然之间,怎么办呢?相信人类自然的眼睛,有好多自然的灾难,我们的导致的,但是人类自身人为的愚蠢导致的这种灾难,人类本身是没有一个很强的能力去克服它。
(责任编辑:HN026)
05/27 09:4705/22 09:2305/22 09:2205/22 02:3605/22 01:5305/21 01:3005/20 15:2605/16 04:1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移动科技创新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