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东路事件时,关内没有战争,蒋介石如何看朝鲜战争让汤恩伯率领十万中央军协助

汤恩伯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汤恩伯(日——日 ),二级上将,浙江人,骨干将领。1937年爆发后,指挥所部在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中国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6月任总司令,先后参加、。1942年任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战役中所部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失败后退守台湾任战略顾问。1953年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但数月后被免职,后经友人协助,迁居。
汤恩伯人物生平
日,汤恩伯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汤恩伯村
汤恩伯戎装照
1912年,入武义县壶山小学读书。
1916年,高小毕业,入省立金华第七中学就读。
1917年,转入浙江省体育专科学校学习。
1918年,与籍马阿谦结婚。
1919年,浙江体专毕业,留校任教。后入援闽浙军讲武堂学习。长子汤恩伯建元出生。
1920年,讲武堂毕业,任浙军第1师排长,是的部下。浙军溃败后回乡,任东皋警察所巡官。
1921年,与武义巨富之子童维梓东渡日本。
1922年3月,考入日本法科,主修。
1924年5月,辍学,回国筹集求学经费。经陈仪保送入第18步兵科学习。
1926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教陈仪部第一师少校参谋。与王竟白结婚。
汤恩伯(左)和杜月笙(右)
1927年,任南京中校副团长,后任总司令部参谋处中校参谋,嗣后升任作战科科长。
1928年,任南京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12月升任该校第七期第一总队教育处少将教育长。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赏识。
1929年,任军校军官教育连副连长,连长,军官教育团步兵营营长。1930年任中央军校教导第二师第一旅少将旅长,部队改编后任陆军第四师副师长兼第十旅旅长。
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师中将师长。
1932年,任国民革命军第89师师长,后兼第四师师长。
1933年,任剿共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回乡祭祖,巧理纠纷后重修岭下汤恩伯祖坟,蒋介石为其墓碑题词“中山发祥”。
1934年初,率89师由进攻福建人民政府,1月13日攻入,2月任赣粤闽鄂剿共军东路军第五路
1949年的蒋中正和汤恩伯及其他高级将领
军第十纵队总指挥兼第四师师长,夏,接连击败红军,攻克、、、,11月,汤恩伯部旅率先突入首都。
1935年,任陆军第十三军军长兼第四师师长,4月8日晋升为陆军中将。
1936年,兼任陕北剿共善后办事处主任。率部驻,抗击伪蒙勾结日伪进犯。
1937年8月,任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指挥所部第13军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9月任第20军团军团长兼第13军军长。10月在河北南岸阻击日军,掩护河北国军转移。10月底率第13军驰援晋绥,参加子洪口战役。
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和,获嘉奖,被授予。6月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随后参加。
1939年5月,参加。春夏兼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年底参加冬季攻势,斩获颇丰。
1940年5月,参加。冬,任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主任兼边区总司令、第31集团军总司令。
月间,参加,重创日军。会战结束后,华北日军对汤恩伯衔恨甚深,以汤恩伯部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1943年,汤恩伯发动军民抢修黄泛堤防。2月当选为
三青团中央委员会干事。
1944年4月,在中溃败。因为方面的不断告急,11月蒋介石调其出任黔桂边区总司令。12月初陷落,陪都震动,急调汤恩伯部29军由入贵州解围。
1945年3月,任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兼任滇黔战区前线总指挥,率部参加。4、5月份以一部参加。5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5~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9月抵上海,主持京沪地区日军受降。
1946年2月,加上将衔,任京沪卫戍区总司令加上将衔。7月任陆军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
1947年3月,兼第1兵团司令官,率部参加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所部整编第74师被全歼。汤恩伯被撤职查办。7月代理陆军总司令。
1948年8月,任主任。12月升任京沪警备总司令。
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凭借天险固守京沪杭地区。4—5月,所部主力在发动的、中被歼,残部溃退,5月任国防部厦门指挥所主任。7月任厦门防卫部主任,8月任福建省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厦门分署主任。10月参与指挥,月底由金门去,任台湾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50年,任战略顾问。赋闲在家。
1953年1月,率中国国民党军事代表团访问。
1954年汤恩伯丧礼家属围在棺木旁
1954年5月,赴日本医治。6月29日在日本东京都医院去世,一说是被日本医生谋杀。后军衔被追赠。7月15日,汤恩伯灵柩自殡仪馆送往南宫壶山下葬,、、、为其送葬。后迁葬于公墓。[3-6]
汤恩伯人物评价
汤恩伯是少数日本人忌惮的抗日名将。他以及被称为抗日铁汉,对中国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在因功晋升、统御大规模部队后,数十万成分复杂的军队单靠对征收粮饷,无力顾全军纪,造成河南平民倒戈帮助日本人占领河南。有人认为河南人以“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形容河南当时之四大灾害,其中的“汤”就是汤恩伯;但也有人认为河南人民称呼土匪为“老汤”,“汤”就是土匪的意思。依照汤恩伯的宿敌在其回忆录的暗示,汤恩伯军队的军纪非常败坏。据称亲眼目睹汤恩伯吃空额、盗卖军用汽油等行为。
汤恩伯在对的战争后期的表现只能用糟糕一词来形容。这不仅加深了中共方面的宿怨,也令他最终失去蒋介石的青睐。因为战争状况受限于大环境,汤恩伯屡战屡败、或不战而败。但汤恩伯唯效忠蒋介石,将国家财物及军队尽可能运往台湾,对台湾亦属有功。其长期副手在台湾当到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亦可见汤恩伯的资历。
汤恩伯效忠蒋介石、蒋介石亦重用汤恩伯,汤恩伯推荐其恩师任浙江省主席,蒋介石照准。但陈仪见大局不利,屡次鼓吹汤恩伯投共,动辄骂汤恩伯不识时务。汤恩伯原不回应,但终将陈投共心态告知蒋介石,原条件是保陈一命,但事情发展牵涉陈以往恩怨,且蒋介石欲杀鸡警猴,陈仪又拒绝向蒋介石认错,汤恩伯虽全力营救,但遭到蒋介石拒见,无法挽回,致陈仪被蒋介石枪毙,在到达台湾前,他还背下了卖师求荣的骂名,并被免去了一切职务,汤恩伯仕途亦告终。
汤恩伯在抗战中期晋升主政河南的一方大员,开始疯狂扩军,建立自己的派系,派系的主要将领有、、、,当时和、并称三大派系。由此引起蒋介石的猜忌,遭到惨败后,蒋介石就开始肢解他的派系,他的嫡系起家部队13军也不再让汤恩伯指挥。[7]
汤恩伯个人轶事
汤恩伯将军作战时的指挥习惯颇有意思,他在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时,参谋长为,副参谋长。宋参谋长每天在汤恩伯总部管理大大小小的琐事,总部人员讥之为常务参谋长,万副参谋长平常不大到总部上班,一有战事,宋参谋长留守,万副参谋长则到总部指挥作战。汤恩伯在作战时,喜带参谋一人(带地图),副官一人,短枪卫士七八人
,电台一部,乘汽车一辆到前线找个军部住下,随军行动,对前线部队就近用有线电指挥,对总部用指挥。汤恩伯往往亲自拟稿,交译电员译好发出,若交通困难则改骑马。
汤恩伯之喜怒无常有一趣事,1943年初汤恩伯到巡视,当地请汤恩伯看戏,排了个。汤恩伯看完,即吩咐将总部某秘书谢某关起来。众人与谢秘书均莫名其妙,原来这个谢秘书也丢了一个小脚老婆在总部的镇平留守处,不给生活之资变相遗弃。谢太太悲愤之余,有个冒失鬼出主意,不妨拦车告状,于是一次汤恩伯车队经过,谢太太即拦车递上状纸,汤恩伯看看就忘了。这回看了戏触景生情,马上主持正义,莫明其妙地将谢秘书关起来,关起来后却又忘了,没再追问,总部就将人放了,不了了之。是为一时之笑谈。
汤恩伯曾兼任私立明招初级中学董事、董事长,多方为学校筹集资金,给学校捐资一百万元,捐赠房屋一座、山80亩,少量田地,以及至今尚存的钢琴一架。[8-9]
1947年,汤恩伯奉命率军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其第一兵团的主力——的整编74师前进到区的附近,其他部队没有及时跟进,结果,整编74师在高地,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全歼。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亦被击毙。
消息传到。蒋介石极为震怒。蒋介石竟当着众将领的面,勒令对孟良崮惨败负有责任的汤恩伯跪下,举起手杖就打,致使汤恩伯满头是血。[10]
汤恩伯个人家庭
汤恩伯祖父是汤李乾,祖母是群妹,父亲是武义县地主汤家彩,母亲是林秀凤。[11]
汤恩伯第一任妻子是马阿谦,后汤恩伯给其300银元与之离婚,两人育有长子汤建元,第二任妻子是的义女王竟白,两人育有长女汤国梅、次女、三女汤国芳、四女汤国丽和幼子。1950年陈仪被处决后,王竟白对汤恩伯产生怨恨,除四女汤国丽留在外,与其余三女一子前往美国定居。[12]
汤恩伯孙女有汤晓娟,另有胞弟汤恩华和侄子汤建宏。[13]
汤恩伯后世纪念
汤恩伯故居
汤恩伯故居位于汤村,是一座旧式砖木结构的带楼层的四合院。外墙通体白色,院落进门是天井,两边是厢房,堂屋正中挂着汤恩伯身穿戎装的照片,两边挂着汤恩伯生前好友及后人的对联和对汤恩伯生平事迹的概略,客厅里布满了汤恩伯及其家人的照片。1998年故居被列为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4]
汤恩伯公馆
汤恩伯公馆位于12号,为面朝南的平房,以拱形门和踏步强调入口,屋顶设烟囱。公馆原为李氏兄弟在20年代建造,抗战期间被日军侵占为军官司宿舍,1946年汤恩伯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后,以其妻王竟白名义,用2500万元购得。[7]
汤恩伯艺术形象
汤恩伯影视形象
序号上映时间作品名称饰演人员11982年21986年31999年42009年52010年62011年
汤恩伯文学形象
序号出版时间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出版社1日朱连法2日王文政3日邹伟平,章瑞年
.重庆日报农村版.[引用日期]
.中国黄埔军校网[引用日期]
.西陆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凤凰历史.[引用日期]
.凤凰历史.[引用日期]
朱连法.民国上将汤恩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日:36页
吴相湘.民国百人传(第二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49页
.中国黄埔军校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日[引用日期]
.中国·江山.[引用日期]
.嵊州新闻网.[引用日期]
.武义新闻网.[引用日期]中东路事件张学良被蒋介石坑了?
() 总第64期 作者:兰台
&引言:上期兰台说史我们还原了热播电视剧《少帅》中郭松龄这个人物在历史中的真实形象。随着剧情的推进,剧中&中东路事件&一节,也值得兰台君与大家聊一聊。在剧中,&中东路事件&是蒋介石给缺乏政治经验的张学良挖了一个坑,诱使张学良贸然挑战苏联,为蒋介石火中取栗以至于损兵折将,而蒋介石事先允诺的援助全无兑现,结结实实给张学良上了一课。那么历史上的&中东路事件&是蒋介石给张学良下的政治陷阱吗? 中东路事件真的是张学良这个初出茅庐的政坛新手被老狐狸蒋介石坑了吗?事实是,正好相反,挖坑的是张学良自己,急吼吼往坑里跳的还是张学良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历史事实。 张学良反苏步步升级 面见蒋介石前已确定回收中东路 《少帅》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很容易被忽略。1929年7月张学良第一次面见蒋介石之前(也是受到蒋介石鼓励发动中东路事件之前),在前往面见蒋介石的火车上,张学良的幕僚王树翰责怪张学良的外交秘书主任王家桢,怎么能抄苏联住哈尔滨领事馆。这实际上向观众透露了一个信息,张学良的奉系集团与苏联的交恶并非由中东路事件突然开始。 事实上,张学良继承其父张作霖的反苏政策,早就开始一步步与苏交恶。 早在张学良刚刚接手东北政权的1928年,还在12月29日&东北易帜&之前,他就开始了对苏行动,。 1928年12月24日,张学良命令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强行接收中东路电话局。这时,还不存在他要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命令的问题。 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更有计划地使事件一步步升级。1929年3月1日,张学良又命令中东路督办吕荣寰,向中东路苏方副理事长齐尔金提出收回中方在中东路应得权益的一系列要求,其主要部分都被苏方拒绝。 1929年5月27日,哈尔滨特警处受命搜查了苏联驻哈总领事馆,逮捕总领事以下官员39人,这就是剧中为王树翰诟病不已的抄苏联住哈尔滨领事馆事件 其后,张学良更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加快了强制收回中东路的步伐。 1929年6月6日,张学良致东省特区长官张景惠及中东路路督办吕荣寰电,布置他们: &上月两公临行曾议定对东路施行步骤,进行如何,未敢催促。苏领馆事发生后,则我原定办法,自宜同时进行。良意对内两公须将意见交换,谋定后,不分彼此,照一定方针去做,且需极端机密,非重要僚属,不使参预&&对外则东路仍本协定精神,要求履行,继续以前经过程序,向俄方催促,若再用延宕办法,则我方须利用此时机出以严厉之手段,解散职工会,封闭苏俄所设商号,其余检查电信,限制居民,驱逐不良分子,皆将次第施行,务达我方所希望而后已。& 可见张学良及奉系集团在1929年5月份即已议定收回中东路的步骤,有所谓&原定办法&,&一定方针&,这个方针是张学良和奉系集团自行决定的,而不是由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指令&或&挑起&的。 而这个时候,南京方面还在向张学良发电报征询如果中苏交恶、东北是否足资抵御,以便开会决定对苏大计。更谈不上蒋介石鼓励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了(此事还在两个月后的7月)。而此时张学良已发出让张景惠等&以严厉之手段&&同时进行&的命令,并表示由他&力肩&可能的后果。这个责任可推不到蒋介石头上去。 收回中东路是张学良奉系集团早已全盘策划好的
从张学良身边的幕僚和下属后来的回忆看,也都承认&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和奉系集团自己策划和决定施行的。 张学良的外交秘书主任、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的王家桢(就是剧中在专列上被王树翰责备并为张学良开脱者)直接指称&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手下的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东省特区教育厅长张国忱、东北政务委员会机要秘书邹尚友挑起的。 王家桢回忆:&在张景惠手下办理对俄外交的,有特区教育厅长张国忱,中东铁路理事邹尚友、李绍庚等,他们全是哈尔滨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张国忱有一个白俄顾问是帝俄时代的将军,名叫托玛舍夫斯基,他向张国忱建议说:&苏联有大饥荒,人民奄奄待毙,对于共产党政权极度不满,欧美各国对于苏联也有仇恨,倘若有人此刻发难,共产党必倒台。中国若能趁这个机会将中东路主权一举收回,不但苏联此刻无力进行反抗,就是世界列强,也必双手高举,赞成中国的行动。&张国忱、邹尚友这帮人,本来就不懂什么政治,更加上他们正想挤掉中东铁路督办吕荣寰,由张国忱取而代之&&张国忱接受了他的白俄顾问的建议,就和张景惠商量作了决定。& 王家桢回忆中的当事人张国忱的回忆则既承认了他自己及邹尚友、也提到了吕荣寰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张国忱回忆:&1929年秋,我在哈尔滨教育厅厅长任内曾建议张学良以武力接收东路,经沈阳东北政委会讨论通过,责成吕荣寰执行&&酿成事件。&&这时张的左右(大部分为新派)一谈到东路问题,都认为除断然强制接收外别无良策。& 张国忱等按照张学良的授意,一步一步从苏联人手中&强制接收&了哈尔滨文物研究会、哈尔滨气象台、哈尔滨自动电话局、驱逐教育厅苏联科长菲利博维赤出境;直至&五二七&(查抄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事件。 张国忱回忆:&1929年秋,张召开东北政委会&&事先邹尚友以沈哈长途电话一再催促我赶快把计划作好提出&&我当时即草拟了解决东路问题建议一件,寄给张学良,该建议内容大致为:1、兹因苏方对东铁问题一再拖延不肯让步,应限期迫令苏方同意签字,实行平均用人及中俄文字并用等项以达到彻底解决;2、届期如不同意,则逮捕其铁路局长,并利用前被苏方开除的白党路员强制接收;3、发动以前,应在东路沿线妥为布防,如有其事地严肃对待&&果然,政委会通过了这个建议,决定由吕荣寰回哈执行。& 张国忱还回忆:吕荣寰&在教育厅接收了文物研究会后,他业已开始准备他的接收计划。&因事关重大,他正在迟疑间,即听到与张国忱等的一再采取行动比较,&铁路当局懦弱无能&、将被撤换的说法,&他感觉到与其被撤而去,倒不如搞一下政治冒险&&他就在这种逻辑支配下,毅然把强制接收东路提案送到沈阳。&&吕荣寰和张景惠(他两都是参加东北政务委员会去开会的)由沈回哈,吕荣寰一下车就兴高采烈&,&慢慢才知道他的强制接收东路提案已完全通过,且决定由他全权执行。&&吕荣寰回哈后,即闭门部署,除与张景惠经常碰头外,他没有与别人交换过意见。& 可见,事实是,事前张国忱、吕荣寰都向张学良提交过强制收回中东路的议案,并在东北政务委员会(5月份的一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决定由吕荣寰、张景惠负责执行。这期间并没有经过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 6月6日,张学良又打电报给张景惠、吕荣寰,告诉他们可以行动了,这比6月26日钟毓向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报告早了20天,比7月7日张学良、蒋介石第一次见面早了一个月。 由此可见,中东路事件,张学良及张景惠、吕荣寰是主要决策者,张景惠、吕荣寰、张国忱、邹尚友等人是促使张学良下决心的几个主要人物。这完全是张学良和奉系集团的内部决策和单方面运作。在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介入前已经成为定策,说白了,这是张学良自己挖的坑,自己急着往里跳。 蒋介石在中东路事件中的角色:乐见其成 推波助澜 那么,蒋介石在&中东路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从历史上看,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支持、鼓励的态度,在外交上配合东北张学良集团采取了极其强硬的态度,使事件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这也符合南京政府将在关内与苏决裂的方针扩展至东北的意愿,而这个态度和行动都由张学良和奉系集团主动提出,可说是正中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下怀。 因为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当时采取的是革命外交,如果蒋在当时能直接控制东北,他对中东路做的将和张学良一样。 后来成为著名国际法专家的周鲠生当时力推&革命外交&,他总结革命外交的&要义&:第一是&打破一切传习成见和既存的规则&。必要的时候&对于既存的国际规则、惯例、或条约的束缚,都要一概打破&,非如此不能破除纷杂的不平等关系。第二是&利用民众势力&。革命外交必以民众势力为基础,而不全靠外交家的折冲。最后是革命外交&必是主动的,攻势的&。具体言之,就是对外不要&怕事、省事&,要知道&生事&,即&遇事生风&和&小题大做&。要敢于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触动列强的既得权利和地位。中国今日所需不是绅士式外交,&正是流氓式的外交&。 换言之,就是无视一切被视为&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和承诺,无视其到期与否,直接将之废除或不予承认,强迫原条约国家重新谈判订立国人认为平等的新条约。这正是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中所作的。而在蒋介石,这已经是惯例了。在北伐过程中,国民政府收回了海关附加税权力,派兵强行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在北伐成功后,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 所以,张学良以&革命外交&的手段对付苏联发动&中东路事件&,对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来说,是积极靠拢中央,他们乐见其成。至于说蒋介石试图利用苏联削弱张学良势力,那恐怕当时蒋介石都没想到这一步。在事件中,对于苏联的抗议和威胁,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的认识都是苏联不会动手,&俄国绝不轻用兵,绝不至有战事,东北无大顾虑&。蒋介石甚至在日记中还写下&此彼(苏联)之恫吓惯技也,余惟一笑置之&。 可见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于外交和国际事务了解之贫弱,&中东路事件&中两人搭档,可用古人一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来形容。 而剧中称蒋介石事先许诺中央也可出手相助,出兵10万,拨几百万元军费不成问题,但事变发生后却不兑现,这个情节是不符合史实的。 张学良奉系作为割据东北的军阀集团,名义上听从中央指挥,但要南京国民政府派兵10万进入东北,则是奉系集团不可能接受的。所以&中东路事变&发生后中央军不可能实际增援东北&&如果中央军有所行动,张学良反倒会担心是否蒋介石利用这一机会试图吞并奉系。 事实上事变发生后,南京方面曾明言已准备数万军队随时可以出关&&蒋介石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有这一步了。 而蒋介石许诺的军费,却是支付的。&中东路事件&中南京国民政府向张学良提供了200万元军费,因此说蒋介石开空头支票不支援东北是不符合史实的。 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之因:不自量力&想对日本立威 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中东路事件&,对于这个问题,除了有张学良延续其父张作霖的反苏政策外,和张学良自己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顾维钧回忆&中东路事件&时揭示了一些张学良的动机。他回忆:&少帅深信他的情报人员的报告,这些人把苏俄内部描写成为困难重重。少帅不断对端纳讲,这是中国对俄国过去在满洲的不义行径报仇的机会。他确信会有出头之日。&&很明显,他只想到了一个结局,就是在武装冲突中彻底获胜,而没有想到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同时顾维钧也承认:&南京在沈阳的对俄政策上是否起过作用是个疑问。实权集中掌握在少帅和他在满洲的同事手里。& 顾维钧提到了张学良浓浓的&国仇&和&复仇&情怀&&&少帅不断对端纳讲,这是中国对俄国过去在满洲的不义行径报仇的机会。他确信会有出头之日。&这也符合张学良年少气盛的实际。 最重要的,是张学良自己的回忆,他是这么回忆当初自己做出发动&中东路事件&决策的。 张学良在回答采访提问时说:&那后来有了所谓&中东路事件&。中东〔路〕这件事,你那天问我是谁挑衅,换句话,不是人家挑衅,是我们挑衅。& 但为何会选择挑衅强大得多的苏联,张学良如此回忆:&那时候,可以说是我大胆的作风。当时我想要树立自己的威权,总要把日本打败,或把俄国打败。那时,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 &不自量力&四个字的自评可谓恰如其分地反映出1929年的张学良是个什么样的心态。也就是说,当时的张学良根本对日本、苏联有多强,自己的东北军有多孱弱没有一点概念,才会生出这样的妄想。 而在张学良心中,挑衅苏联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他回忆:&我怎么会跟俄国&&因为那时我看,日本我们自己打不败了,所以我的目标是要跟俄国打&&我就想站起来&&也是对日本一个表示,我敢打。& 除了年少轻狂不自量力的中二,实在无法找到别的词汇形容当时的张学良,这当然也与蒋介石的&设计&无关了&&他们俩的症状实在相似。 因此,&中东路事件&并非蒋介石推张学良入火坑,而是张学良自己挖了坑点着火自己往里跳,而蒋介石则是一边鼓励一边大喊&同志跳得好&。
凤凰历史特约记录员
凤凰历史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看精彩历史
兰台说史往期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蒋介石逃台时解放军为何没打其座机 叶剑英手下留情|蒋介石|台湾|解放军_新浪军事_新浪网
蒋介石逃台时解放军为何没打其座机 叶剑英手下留情
资料图:蒋介石
  衣复恩担任蒋介石的座机长,始于一九四三年。这一年,蒋介石、宋美龄恰好有一次贵阳之行。当时的蒋委员长并无专机。先一天,衣复恩奉航委会主任周至柔命令,翌日载蒋介石夫妇由重庆至贵阳。任务重大,衣复恩先飞贵阳,测试航线和场地。第二天,即在C-47运输机上绑了两张藤椅,做为蒋氏夫妇的座位。此时的这架飞机,既无空调也不隔音,蒋介石的侍从们分坐机舱两旁的铝制座椅,蒋氏夫妇则坐在临时固定的藤椅上。不过,此次航行非常顺利,蒋介石很满意。此后,衣复恩曾多次以这种简陋方式,载着蒋介石出巡。
  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罗斯福总统去世,杜鲁门接任。杜鲁门继续加强中美联盟,向中国政府示好,赠送一架座机给蒋介石。该机由C-47改装,机身为银白色,机内陈设考究而舒适,座椅一律为沙发,前舱为一间办公室,有一张软床,另有厕所和简单的厨具,空调和隔音设备当时也属上乘。蒋介石亲自命名为“美龄号”,衣复恩也因为驾机技术出众而成为专机的机长,不再接受其它任务。
  任专机机长十年后,衣复恩当上了台湾“空军情报署长”。二零零零年,衣复恩出版了《我的回忆》,该书披露了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蒋氏父子与美国CIA合作,派遣空军飞行员到大陆秘密侦察历史。
  衣复恩在书中透露,这类间谍飞行在台湾只有三个人有权指挥:衣复恩─蒋经国─蒋介石。据悉,蒋介石还喜欢秘密召见U-2(黑描中队)成员,对于U-2拍摄的照片,也常常亲自过目。有一次,黑描队员甚至奉命绕道拍摄了蒋介石家乡溪口镇的照片,照片上,王太夫人的墓地都看得一清二楚。衣复恩回忆说,每次黑蝙蝠或者黑描完成任务返航,美国的专用飞机早巳在新竹基地守候,等飞机落地停稳,美方人员立即登机,拆卸飞机上的电子监听设备,把搜集的情报资料带回美国分析。
  蒋介石乘机飞台湾 叶剑英手下留情未攻击
  解放军在1949年横扫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无奈之下选择台湾为“不能再退的后方”,于是,他在1月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接任代总统,并于日下午2时抵达台湾。在蒋介石乘飞机逃往台湾时,中共本有机会将飞机打下来,但由于叶剑英没有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而错失了这个机会。
  蒋介石无奈下台
  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损失过半,解放军将战线压至长江一线,国民党统治面临垮台的命运。此时,蒋介石的后院又起火了。国民党桂系白崇禧、李宗仁公开要求他下野,与共产党和平谈判。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不得不考虑退路了。
  蒋介石的哭泣
  蒋介石采纳了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张其昀的建议,决定着手经营台湾,作为今后的退身之所。日,国民党行政院长孙科发布命令,正式任命蒋介石的亲信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这道命令,连时任副总统的李宗仁和台湾省主席魏道明都事先毫不知情。
  陈诚得令后,于日即迁入台北主持政事。1月18日,蒋介石再任命陈诚兼台湾省警备区总司令;3月,再任命陈诚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委。这样,陈诚总揽了台湾的党、政、军大权,开始替蒋介石经营台湾。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新年献词,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同日,蒋介石通过中央社发表“新年文告”,呼吁“国共和谈”。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起草评论《评战犯求和》,将蒋列为战犯,拒绝和蒋介石谈判。1月14日,中共再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八项和谈条件,第一条即惩办战争罪犯,并蒋名列战犯名单之首。
  蒋介石已无退路,只有下台。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
  为退守台湾做准备
  日,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在其上海的办公室里接见了蒋介石的大公子蒋经国。蒋经国拿出一封蒋介石的“手谕”,上面明令俞鸿钧尽快将全部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当时,国民党经过“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估计有库存黄金390万盎司以及7000万美元的外汇和相当于7000万美元的白银,合计约5亿美元。
  在蒋介石的指挥下,这笔巨额财富由海军舰只全部抢运到台湾。后来李宗仁虽然撤换了俞鸿钧,但也未能阻止国库“大搬家”行动。李宗仁还命令陈诚将已经运往台湾的黄金、外汇和白银运回大陆,但连李宗仁的命令只不过是一道废纸。
  被抢运到台湾的还不只是金钱。在上海解放前的几个月里,蒋介石动用军舰将大批机器设备、布匹等物资向台湾转移,仅从上海一地就装走了1500多船。蒋介石还让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孙越崎将一些重要的工厂拆迁运台,将珍藏在南京故宫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宫所藏历代古玩字画精品,包括铜器、瓷器、玉器、字画等1424箱,图片画册1334箱,历史档案204箱,合计文物23万多件全部抢运到台湾,成为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对于搬不走的或来不及搬走的水电站、发电厂等,蒋介石则命令炸毁。
  蒋介石仓惶逃往台湾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天,百万大军在一千里战线上横渡长江,蒋介石苦心经营达三个月的长江防线瓦解。
  解放军在4月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政府“首都”失守,国民政府南迁广州,“代总统”李宗仁则飞回老家桂林,并随后以治病为由经香港飞赴美国。
  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14日,广州失守,“国民政府”再迁四川,蒋介石也赶到重庆指挥,并在此度过了他在大陆过的最后一个生日——63岁生日。
  11月30日,重庆失守,蒋介石逃往成都。12月7日,行政院长阎锡山率国民政府各部门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起义。10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宣布起义。自此,成都已成为解放军四面包围之中的一座孤城。
  就在刘文辉宣布起义的当天下午,日下午2时,蒋介石带着儿子蒋经国,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仓惶逃往台湾。
  叶剑英手下留情
  日,解放军15兵团已接管了广州飞机场,但飞机场仍留有国民党人员。在蒋介石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前,成都机场人员与广州机场联系,了解广州方向的天气情况,由于他们过去在一个系统,都非常熟悉,广州的机场得知蒋介石乘坐的飞机将在下午三点左右到广州上空,直接飞往台北。
  白云机场立即将这个情况报告到15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处。广州白云机场解放军接管负责人建议,可以用战斗机把蒋介石座机迫降下来,或者是干脆打下来。
  洪学智在了解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将情况报告给时任15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叶剑英。
  叶剑英表示要请示中共中央,但中共中央的指示久久不来,洪学智当时要求“干脆先斩后奏,先打下来再说。”但叶剑英认为“中央没有回音就不能干。”
  由于没有及时得到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又不同意打蒋介石的座机,于是,蒋介石终于顺利飞过广州,逃到了台湾。(口述:洪学智 来源:金羊晚报)
  延伸阅读:蒋介石逃往台湾时到底运去了多少财宝
  1949年前后,150多万吃“皇粮”的人口突然涌入台湾,对于当时只有600多万人口的台湾无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在这种经济背景下,蒋介石政权居然挺了过来,还使台湾创造出经济增长“奇迹”,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呢?
  1949年前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岌岌可危,退守台湾已势在必行。蒋介石以其“精明”之道,在退守台湾前,将国库中的黄金、美钞、银元偷偷地运到台湾,来个釜底抽薪,使李宗仁的代总统“总而不统”,无法控制国民政权的局面,而且没有与共产党“和谈”的本钱,丢给将来的毛泽东、共产党政权一个烂摊子,使其难以维持大局,并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看,使他们知道,中国非有蒋介石不可。
  1949年2月上旬的一天,曾任国民政府上海市市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时已去职在香港逗留的蒋介石的亲信俞鸿钧,突然接到蒋介石从溪口拍来的电报,要他想方设法将国库中的黄金提出来秘密送到台湾,并叮嘱再三,“千万要守秘密!”
  2月14日下午,一架由香港飞来的飞机在虹桥机场降落,此时上海进入临战状态,机场四周,宪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对往来旅客悉数搜查。当头戴一顶黑色礼帽,身穿一袭黑色风衣,鼻梁上架着副金丝眼镜的俞鸿钧一出飞机弦梯口时,立即引起了宪兵们的警惕,他们把俞鸿钧引至候机室,进行了审问。俞鸿钧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但却拿不出任何证件和证明,宪兵们哪里肯信。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宪兵提出和时任上海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联系一下,在电话机旁守候多时,终于和汤恩伯接上了话。汤恩伯立即派车到机场迎接。这时,宪兵们才知道他不是冒牌货,而是位大“长官”,立即向他道歉。俞鸿钧摆出“长者风度”,与宪兵们一一握手道别,嘉许了他们“恪尽职守”的精神。
  俞鸿钧在汤恩伯的帮助下,撇开了当时的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刘泗业,直接与自己原来的旧属取得了联系,转达了蒋介石转运黄金的旨意。这批旧属获知老长官的来头和来意之后,立即采取各种方案,将藏在中央银行的黄金、外币、银元做了明细账,告知了俞鸿钧,并协商了安全、可靠的运出方法。
  安排妥当后,俞鸿钧立即告知蒋介石一切安排妥当,只等行动。蒋介石得到消息后,立即致电曾是自己机要秘书、时任联勤总部财务署长的中将吴嵩庆,让他在上海秘密组织运送工作,并指令:所有这些硬通货,全部交由蒋介石掌握,吴嵩庆只对蒋个人负责,在上海运送过程中,不得有误。
  2月18日黄昏,一艘外表破旧的海军军舰接到海军司令桂永清的密令后,停泊到了上海外滩中央银行附近的码头旁边。午夜,在一片细雨蒙蒙中,一群由海军士兵化装成的民工进入中央银行,不声不响地将一箱箱黄金运上了军舰。凌晨4时许,装运完毕,这艘军舰驶出吴淞口,以最快的速度向东南方向驶去。
  20日中午,这批黄金运抵台湾基隆港,当晚,俞鸿钧接到当时台湾省主席陈诚从台湾打来的电报:货已收到。俞鸿钧放心地舒了口气,随即将这一消息电告蒋介石。
  随后几天,还是这条军舰将中央银行的美钞、银元从上海运到厦门,有的放置几天后才运到基隆。(金羊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打汤恩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