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低保被退回,显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有工作单位,05年大中专毕业分配依照

2017河北社保网上服务平台官网入口
发表时间: 14:27:06 文章来源:
《2017河北社保网上服务平台官网入口》是有三思教育网()为你整理收集:
2017年河北低保政策  河北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核算与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自5月1日起开始实施,规定拥有两套以上住房或单套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当地人均居住面积2倍的将不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一、现役义务兵不计入家庭成员。  根据《办法》,享受低保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家庭人员。现役义务兵;脱离家庭,独立生活一年以上的宗教教职人员;离家出走,失踪一年以上人员;在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内服刑、劳动教养的人员等不计入家庭成员。  二、抚恤金不计入家庭可支配收入。  河北省城乡低保每人每月能领多少钱  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城乡平均低保标准分别为437元/月和2587元/年,与全国城乡平均低保标准428元/月和2947元/年相比,河北省农村平均低保标准已低于全国水平。同时,河北省扶贫标准为2736元/年,高出全省农村平均低保水平149元。通知要求,各地要研究制定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的实施办法,通过适当调标,将低保标准提高到扶贫标准以上,并实行动态管理,始终保持低保标准高于扶贫标准。  浙江、辽宁、河北三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努力均始于1996年。至2004年底,三省农村贫困地区基本上都做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2006年浙江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98万人,年平均保障标准为1795.8元,全年发放保障金5.51亿元;辽宁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6.7万人,年平均保障标准为853元,全年发放保障金2.62亿元。河北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8.3万人,年平均保障标准约为850元,共发放保障金1.72亿元。  三、河北农村低保标准  据了解,目前,我省各县(市、区)低保标准大多在600元至1000元之间,其中80个县低于693元的国家绝对贫困线标准。  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不得低于700元。从明年1月起,农村低保标准不到700元的,要调整到700元,人均月补差额以县为单位不低于25元。各地要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已经超过700元的不能降下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  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工作,要突出抓好五个环节。一是合理确定标准。二是据实核查收入。三是及时发放资金。四是加强动态管理。五是落实保障资金。各市、县要认真进行测算,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今年年底前把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要大力加强敬老院建设,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到2010年全省五保集中供养率要达到50%以上。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和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明年1月起,市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00元的农村困难群众将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低保不足700元的,要调整到700元,已经超过700元的不能降下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人均月补差额以县为单位不低于25元。  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有本地居民常住户口的农村居民均属保障范围。无当地常住户口的人员不享受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含已迁往学校的大中专在校学生)。应计入家庭收入范围的包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等农副业生产的劳动收入;外出务工、自谋职业等获得的劳务、经营、管理等收入;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所得;出租或转让财产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依法继承的遗产或接受的赠与;受灾户领取的救济款(物);精减退职职工定期救助、遗属生活补助、人身伤害赔偿中的生活补助;其他应计入的收入。  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委托村民小组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提请村民代表会组织民主评议,对申请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实际生活水平是否符合低保条件等情况进行公开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张榜公示。  在补助水平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原则上按照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以在核查申请人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按照其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类别分档发放。在发放形式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县市区财政部门按照同级民政部门提供的名单和补差额,按季或按月直接拨付到涉农补贴资金“一卡(折)通”,保障对象持身份证、低保证、卡(存折)支取现金;对行动不便的保障对象,可由乡(镇)政府送达或委托邮局发放。  浙江、辽宁、河北三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努力均始于1996年。至2004年底,三省农村贫困地区基本上都做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2006年浙江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98万人,年平均保障标准为1795.8元,全年发放保障金5.51亿元;辽宁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6.7万人,年平均保障标准为853元,全年发放保障金2.62亿元。河北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8.3万人,年平均保障标准约为850元,共发放保障金1.72亿元。  四、因地制宜选择农村低保模式  由于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国家民政部在进行农村低保试点时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农村低保的试点模式。与大多数省份采取由城镇向农村逐步过渡的低保策略不同,浙江省从一开始就实施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1年浙江省颁布并实施了《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该办法规定:“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除本办法有特别规定的外,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该规定给予城乡居民以平等的生存救助权,被国内誉为农村低保的“浙江模式”。浙江省能够采用城乡一体的低保模式,主要原因是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各级财政能够承担城乡一体保障的费用支出。辽宁省和河北省的农村低保则是在借鉴城市低保工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试点、全面铺开、逐渐扩大保障面等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农村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城市不同,在借鉴城市低保经验完善农村低保的过程中,辽宁、河北两省围绕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和试点实践,在农村低保标准的测算、家庭人均收入的核算、农村低保对象的确认和农村低保的救助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五、致力建设农村低保的制度框架  农村低保工作只有在制度上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障,才能真正体现政府责任,实现法制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过程中,浙江、辽宁、河北三省都特别重视农村低保制度本身的建设。浙江省2001年颁布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标志着浙江困难农民生活有了规范的制度保障。此外,浙江省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省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示范县实施方案》、《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明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法规和政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低保法规体系,确保了低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辽宁省2004年颁布《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通过省级政府行政规章的形式对农民低保进行规范。配套措施齐全是《暂行办法》最受关注的亮点,除了领取低保金外,它还规定有关部门要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对低保户进行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之后,《辽宁省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关于在全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也相继出台。河北省是由各级地方政府自行制定农村低保的相关文件,200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后,全省所有涉农市、县(市、区)陆续出台了农村低保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如石家庄市出台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该市所属的一些县(市、区)也分别出台了具体的措施。这些文件确立了当地的农村低保标准和保障范围,建立了农村低保申请审批工作制度和程序。  六、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的筹资模式  《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各级人民政府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浙江省2004年各级财政共出资4.47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占16.5%,设区市配套10%,其余73.5%由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分摊。各县、乡财政分摊比例不尽相同,有5∶5、4∶6、3∶7,也有的全部由县财政承担。《辽宁农村居民低保暂行办法》规定:“农村低保所需资金以市、县财政筹集为主,省财政对困难地区予以适当补助。”农村低保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困难户救助金;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配套资金;争取国家的补助资金。《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农村低保资金必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2005年辽宁省用于农村低保的资金总计2.54亿元,其中由农业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切出的“特困户救助金”为1.62亿元,市、县(区)财政列支农村低保专用资金0.62亿元,省财政补助农村低保资金0.3亿元。河北省低保资金主要由市、县财政负担,省级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目前大部分市、县(市、区)低保资金分担比例为1∶1。  七、采用“生活需求法”测定农村低保标准  在实践中,由于农民数量庞大、居住分散,没有家庭台账,缺乏基本统计,要准确掌握他们的家庭收入困难较大。浙江省和辽宁省采用“生活需求法”,即根据当地维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务列出清单,然后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所需金额,以此确定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如浙江省制定的每月基本生活支出清单为:粮食15公斤,干鲜菜15公斤,肉禽1.5公斤,蛋0.5公斤,水产品0.5公斤,糖0.5公斤,食油0.5公斤,医疗、教育按当地人均支出的60%计算;另外还有每户5度的用电和必要的衣被支出。河北省则要求各市、县通过调研自行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各县由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农民家庭基本生活支出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口粮、蔬菜、蛋类、肉类、食用油、调味品、水电、取暖、衣被、教育等。经过调查,得出各县的保障金额标准。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河北社保网上服务平台官网入口的全部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如有变动,请以官网信息为准!更多内容,欢迎关注!
以上关于2017河北社保网上服务平台官网入口的相关信息是三思教育网收集并且整理,仅为查考。
 河北省补缴社保流程:  1.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想缴纳保费,则只能缴纳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这两部分。具体的办理缴纳费用流程如下:直接到户口所在地社保管理部门通常在乡镇社保部门(社区居委会)或县社保局提出申请办理社保。  2.携带个人身份证以及复印件、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两张、保费和申请书等资料,提出申请即可。..…
缴费标准设为13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按年缴费,多缴多得  意见提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我省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各设区市政府可根据实际,自行确定所辖开发区(园区、新区)居民在当地或回居民户籍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北大街118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服务热线:12333联系电话:7、传真号码:8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正常上班时间公交路线:1、乘坐公交9路、11路、34路、78路、314路、旅游1路公交车到省人大招站下步行240米。2、乘坐公交75路、76路、192路、32..…
社保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用于贯彻指导社保体系构建运行的政策方案。下面我们就关于这方面的政策为大家做详细介绍,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河北省补缴社保流程:1.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想缴纳保费,则只能缴纳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这两部分。具体的办理缴纳费用流程如下:直接到户口所在地社保管理部门通常在乡镇社保部门(社区居委会..…
 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缴费比例分作以企业参保和以个体劳动者参保两类:  (一)各类企业按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工按个人缴费基数的8%缴费,职工应缴部分由企业代扣代缴。  (二)个体劳动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按缴费基数的18%缴费,全部由自己负担。  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工资..…
办理条件1、单位从业人员发生退工、解聘或调离或各别合符相关规定的原因需要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2、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流动就业的参保职工;3、跨市转移人员,男不超过50岁,女不超过40岁(转移至户籍地除外)办理材料…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北大街118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服务热线:12333…
保卡是个人缴纳社保的凭证,凭社保卡可以查询到个人缴纳社保详细情况社保卡可以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时结算,还可以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参加就业培训;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申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在网上办理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等。还可以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险缴..…
河北省医保卡初始密码…
 2016河北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相关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规范和统一新农保业务操作程序,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人社部发[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社保政策是指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理念指导下,为了达成一定的社会目标期望,而制定关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方略、法令、办法、条例的总和,它们旨在对个人与群体生命周期内的生活风险进行干预,并提供社会安全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社保政策最新消息的文章,欢迎大家..…
我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补缴政策实施已经一年了,全省掀起了补缴热潮,截至去年底,全省地税系统共征收补缴的社保费45.8亿元。就各地实际补缴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省人社厅日前下发文件对补缴政策进行了再次规范和统一。  动态…
河北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日前,河北省人社厅印发文件,细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加强部门配合,全面贯彻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河北省人社厅规定,已经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手续,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终止并解除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
 缴费标准设为13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按年缴费,多缴多得  意见提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我省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各设区市政府可根据实际,自行确定所辖开发区(园区、新区)居民在当地或回居民户籍..…
社保政策是指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理念指导下,为了达成一定的社会目标期望,而制定关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方略、法令、办法、条例的总和,它们旨在对个人与群体生命周期内的生活风险进行干预,并提供社会安全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社保政策最新消息的文章,欢迎大家..…
社保转移流程可以分为省内转移和跨省转移两种情况考虑。&  省内社保转移流程:&  一、省内社保转移基本原则&  (一)权利义务对应原则。参保人在各参保地按规定参保缴费,养老保险待遇根据本人缴费情况按规定计发。、&  (二)责任共担原则。各参保地要负责保管好参保人的参保缴费信息,分段计..…
河北省月最低工资标准1480元&保定各县执行不同档  9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全国各地最新的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情况,其中河北省以1480元居全国第19名。最低工资标准由省级以上政府制定,各设区市依照标准执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但目前我国的确存在五险一金占工资比例偏高状态,急需广集民智、集中攻关,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统筹各方、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
 社保政策是指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理念指导下,为了达成一定的社会目标期望,而制定关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等方面的一系列方略、法令、办法、条例的总和,它们旨在对个人与群体生命周期内的生活风险进行干预,并提供社会安全支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社保政策最新消息的文章,欢迎大..…全国部分省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经验材料汇编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 13:30]
健全长效机制 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
上海市张江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推动创建工作长效开展
2007年,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以来,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镇长担任负责人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行政副镇长专职协调的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镇促进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每年年初召开有各职能单位参加的促进就业联席会议,下达任务指标,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同时镇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促进就业联动制度,专门设立了联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研究促进就业工作中的出现的难点和重点工作。为了确保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凸显实效,镇党委、政府在2008年底,出台了《张江镇关于加大对特定就业人员阶段性安置的考核办法》、《张江镇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办法,通过政府发文、下达指标的形式,以小时制和不定时的工作方式,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每安置一名,政府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帮助特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2009—2010年期间,我们专门成立了“迎国庆、迎世博就业援助进家入户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开展了以“援助到家,政策到人,帮您就业”、“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题活动,对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困难应届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的长效机制,形成对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管理和及时帮扶工作机制。
二、推动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
2009年初,应对宏观经济给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我们按照“非全日制、小时制和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弹性用工方式,在第一时间帮助最迫切需要就业的双困人员、零就业家庭等80余名特殊群体找到就业岗位。同时,对全镇范围内失业人员、应届毕业生及困难人员等再次进行了全面摸底和梳理;专门组织人员开展了关于对“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摸底”、“企业拟减少、拟新招聘员工调查摸底”和“09—10年度应届毕业生情况调查摸底”等调研工作。同时,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应对处置领导小组,建立了劳资(务)纠纷预警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现场调处、第一时间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做到“四个提早出击”,即宣传引导提早出击、技能培训提早出击、牵线搭桥提早出击、统筹安排提早出击,将“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四个就业工作重要环节整合起来,实行一条龙联动服务。此外,还加大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岗位补贴、社会补贴,等政策扶持,保证对困难群体实施及时岗位援助和托底安置。
三、积极创新,“九个一块”稳定和促进就业
为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我镇在多次调查摸底,并听取企业、用工单位等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采用“九个一块”的方法以促进就业。即:政府购买服务保障一块。新建1—2个托底基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纳安排本镇失业、协保人员、优先录用离土农民中有强烈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岗位开发增加一块。充分发挥村(居)委积极性,鼓励设置社区保洁、保绿、车辆管理,家庭清洁卫生、家政服务、小家电与日用物品维修等临时性、突击性、辅助性劳务服务岗位,并采用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扩大就业资金扶持一块。在镇原有促进就业资金的基础上,镇财政再注入一定资金,扩大就业扶持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就业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益。园镇就业联动稳定一块。充分利用园镇就业促进机制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园区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努力做到已在岗人员岗位不减少,并争取在产业转型中开发新的岗位。加大就业培训提升一块。加强就业培训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衔接,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努力做到定点、定向、定岗培训,增强就业可持续能力。招商引资协同激活一块。在调整经济结构、招商引资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引导落地企业优先考虑本镇劳动力,同时积极调动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吸纳失业、协保人员和离土农民的就业积极性。岗位梳理置换盘活一块。全面梳理万千百人就业项目和公益性组织,对一人多岗、符合退休条件或已经享受政府相关就业补贴的员工进行梳理,腾出岗位安置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上岗。依托“腾笼换鸟”吸收一块。充分发挥楼宇经济,依托镇域范围内企业“腾笼换鸟”,开展促进就业工作,重点依托企业转型机会,协调企业安置“四保”岗位。
落实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
一、在强化政策宣传中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借助品牌效应做好政策宣传,依托区人保局“五进五送”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大篷车进社区活动,每年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政策宣传。二是形成品牌特色做好政策宣传,通过形成“职业导航工作室”、“民意直通车”自创的品牌,针对不同群体,根据不同需求,通过不同形式,加强对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较好地满足了地区失业人员的需求。
二、在提供真情服务中落实创建目标
一是聚焦民生,进家入户访民情,每年通过就业援助员进家入户走访排摸,对失业人员,特别是2030失业青年做到了就业人数清、就业意向清、家庭情况清。二是提升服务,加强调研建机制。通过开展对各类群体的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建立和完善六大工作机制,使之工作更规范、更具体。三是正视困难,主动应对促就业,2009年就业工作步入了一个“寒冬期”,我们制定对策措施主动应对促进就业,一是召开不同对象人员座谈会,如:2030女青年创业座谈会、百人就业形势报告会、百名大学毕业生座谈会、常态化的招聘活动等,主动应对暂时的困难,促进青年早日就业。四是带着感情,援助服务出实招,通过“三三援助法”即三重点:岗前重点指导,上岗重点推荐,岗后重点跟踪;三关心:思想上关心、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心。开展四个“一对一”的活动,即“一对一”的结对活动,“一对一”的贴身服务;“一对一”的跟踪服务;“一对一”的陪同服务,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安置力度,2006—2010年共安置了783名零就业家庭和双困对象,使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安置动态为零。
三、在聚焦难点中形成创建特色
特殊人群就业历来是就业工作的难点,通过创建加以突破我们正在努力,今年主要通过借助“社会组织华阳社区创新实践区”平台,拟通过创建“过渡性就业安置示范基地”,加大对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力度,注重对吸毒、刑释解教人员等社区工作对象个案了解、职业指导、就业安置各环节、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在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的同时通过跟踪服务延长就业周期实现稳定就业。另外,近几年来,我们还关注外来流动人员的就业问题,如:开设了来沪人员求职专窗,开展对外来嫂就业情况的调研;为长期生活在上海,但户口尚未回沪的外来配偶提供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和受理社会保险费缴纳等,在聚焦难点问题中形成创建特色。
四、在提升服务中夯实创建基础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窗口服务新形象,我们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每周业务学习例会制度,定期开展政策学习、业务培训和行风政风教育;二是加强就业援助员队伍建设,每年开展集中业务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集中辅导与网格讨论;理论培训与实际交流的方法,提升就业援助员的服务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就业指导
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
一、成立工作协调小组
创建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的高度重视,还专门为之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亲自担任顾问,分管副主任担任组长,街道10个相关科室、4个代表性居委会,以及4家用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与。我街道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例会,总结经验,交流意见,群策群力,共同为江川的充分就业工作献计献策。
二、加强专项资金投入
我们街道对于创建工作除了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外,每年拨出街道财政的0.5%,设立创建充分就业专项资金,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加大促进就业力度
(一)成立“杨洪宝就业指导工作室”
“杨洪宝”是江川就业援助服务社的负责人,曾当选过2004年度“可爱的闵行人”。他的感人事迹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我们江川地区深入人心。因此,2008年3月我们在原有的就业援助工作基础上,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就业指导工作室,希望通过名人效应,吸引更多失业人员前来寻求帮助,也希望在杨洪宝那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带动下,就业援助员们能更好的为失业人员提供援助。经过两年多的运作,目前,工作室已累计接待了31959人次,提供信息数312条、岗位485个、推荐1467人次、成功录用551人次。其中“零就业家庭”64人、“双困人员”339人、“两劳人员”79人。
2009年我们将工作室的就业指导功能与“江川职业指导服务站”的职业指导功能进行融合,为地区的失业人员开设“就业门诊”。该门诊的职业指导员根据求职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求职诊断、职业指导,并为其建立一人一册的“求职档案”,随后由就业援助员负责跟踪、回访。截止到今年6月份,我们共为420名失业人员建立了“求职档案”,推荐321人,录用199人。
(二)推进青年见习工作
许多青年因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为此我街道从挖掘见习岗位入手,为青年求职者提供带薪见习的机会。此举即可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又能保证基本的经济收入,因此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之前我街道一直都积极联系开发已有的见习基地,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能提供的岗位并不多。而各居委、物业公司、街道职能科室却有着大量的见习需求。为此2009年6月我所在街道办事处和区人保局的支持下,自己申办了成为了青年见习基地,专门向居委、物业、职能科室输送见习人员。截至目前为止,已有60名青年开始了见习生涯,其中14名已转为了正式员工。我们每季度还会组织这些见习学员召开了见习座谈会,就见习期间的所学所做谈谈各自的想法体会。座谈会为学员们提供了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见习工作中去。
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
江苏省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在夯实平台上下功夫,实现服务工作“基层化”
南通市在实现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 “六到位”的基础上,按照“平台健全,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高标准强势推进社区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网络信息到位、资源共享到位、培训就业到位、个性服务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保障维权到位”的新“六到位”要求。目前,各项就业服务已经延伸拓展到社区平台,形成了窗口服务、基础管理、信息网络在内的三大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了创建基础。
二、在网络覆盖上下功夫,实现服务领域“网格化”
。目前,我市已建立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到位、责任到人”的网格体系和“信息准确、数据齐全、资源共享、实时监控”的网络系统,初步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新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整体联动、权责分明”,能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权益维护服务,也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三、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实现服务内容“规范化”
服务的规范化就是通过对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规范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标准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力求做到三个统一。一是服务场所规范统一。全市基层平台服务场地均统一按照“位置适宜、标式醒目、交通便捷,面积满足需求”的要求进行落实。二是服务程序规范统一。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统一制定和印制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站)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规范、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等上墙公示。还统一印制了各类就业服务告知单。三是服务台帐规范统一。针对各县(市)、区基础台帐不健全、自行设计的台帐内容不规范、全市数据统计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我们统一设计并印制了表式和台帐,在社区平台建立起“一表一卡四台帐”制度。
四、在人本服务上下功夫,实现服务过程“精细化”
人本服务是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创建,我市努力实现就业服务的“精细化”,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就业政策宣传到位。对于新出台的政策、举措,平台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宣讲。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栏进行张贴,对于重点援助对象则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重点介绍,力求做到家喻户晓。近年来,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政策在社区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二是人员情况摸查到位。在对失业人员的管理上,我们建立了“动态摸查”和“自主申报”相结合的互动机制。一方面对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切实做好每三个月一次的跟踪服务,对其中的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成员每月跟踪一次,做到“六清”,即“家庭情况清、个人技能清、择业意向清、培训愿望清、就业去向清、参保情况清”。调查方式也从原来的按“人”改为按“户”。另一方面,我们还建立健全了“零就业家庭”申报登记制度,具体办法是由居民持有效证明到居住地社区平台申报,社区平台对其就业状况核实后,报街道平台认定,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区居民公示。三是承诺服务兑现到位。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根据动态摸查的情况,分类开展就业援助,并实行承诺服务制。我们每年不定期在全市范围内统一组织开展了“援助进家,政策到人,帮你就业”的主题活动。通过入户家访,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同时,推行“一对一”就业帮扶,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要求各服务所(站)工作人员要帮助其登记后1个月内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最有效的就业,我们对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积极帮助其创业,推荐其参加创业培训、联系“创业专家志愿团”成员为其进行创业咨询,同时帮助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
五、在服务效率上下功夫,实现服务手段“信息化”
我市就业服务各项业务流程全部实现了信息化,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发放、职业介绍、失业人员的动态摸查、参保情况查询等基本业务均实现了四级联网,并实现了台帐的自动生成。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业务实现了互联贯通、资源共享。凡是在社区平台开展的业务均使用信息系统,服务对象的就业、培训、参保、退休等信息均能在网上查询办理,基本实现了为服务对象“记载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提供个性化服务 多渠道开发岗位
江苏南通市城东街道德民社区
一、量体裁衣,服务零距离
根据辖区“失业人员多,就业困难人员多、失地农民多、退休人员多”的“四多”难题,德民社区在对失业人员跟踪回访时,按照“四摸清”、“四到位”、“四结合”的要求,确保对社区每一个劳动力资源底数清,情况明。“四清”即:人员底数清、家庭状况清、失业原因清、安置结果清;“四到位”即:关心走访到位、培训指导到位、帮扶措施到位、安置就业到位;“四结合”即采取专人走访与全员参与走访相结合,入户走访与电话询访相结合,定期走访与随时联系相结合,一般走访和重点回访相结合的服务手段,摸清每个家庭每个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针对失业人员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化援助,承诺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做到登记不过日、安置不出周,并承诺只要不挑不捡,随时安排就业。
二、工作联动,网络广覆盖
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职责从不同角度配合服务站参与失业人员就失业动态情况动态摸查。如计划生育专干利用发放独生子女补贴的机会,同步核对育龄妇女失业、就业状况变化;社区治安专干在对外来人员管理工作中,及时掌握外来人员的就业状况变化;在社区进行人口普查、选民登记、经济普查等大型活动时,参加调查的人员也同步核对居民的就业失业状况。社区服务站还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工作热情,按其居住的单元或院落划分为136个居民小组,推选了136名楼长作为兼职信息员,建立了以居民小组长为骨干的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由此在社区内形成了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使社区职能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地缓解了社区工作头绪多、平台人员少的问题。
三、挖掘潜力,多渠道开发岗位
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在一次走访中发现,几个居民“窝”在家里帮服装厂做零活,这一现象启发了他们:可以利用闲置车库,开办手工加工点,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在创办“爱心车库”之后,社区服务站一方面介绍居民前来做手工,一方面积极为他们寻找客户源。现在每个“爱心车库”的固定客户有十余家,做活的大都是小区里失业在家的妇女,可以在加工点做,也可以拿回家做。如今,在社区的帮助下,已成功开办了5个“爱心车库”,吸纳了社区内近2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为居民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舞台。这种全新的就业模式不但给社区失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社区的就业服务质量。
积极落实政策
多渠道开发岗位
实现社区充分就业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聚博花园社区
一、强化领导,实现再就业机制长效化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实施“一把手”工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亲自指导,分管主任重点负责,形成层层有规划、有目标、有任务、有监督,逐级管理的工作机制。二是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了《社区实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规划》、《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切实强化制度管理,从制度上规范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以人为本,提供菜单式服务。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积极履行职责,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对一”、“一站式”就业服务,帮助他们不出社区就能获得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
二、强化服务,实现再就业援助精细化
一是重点援助就业困难人员。社区积极与辖区内有影响的企业结对共建,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及时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应聘上岗,形成人岗对接的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该社区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文件,提高领导小组成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同时,通过集中宣传、现场咨询、板报宣传栏、向居民发放就业政策读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并注重提高“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质量,帮助他们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以提高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三是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一方面,开发家政服务、保安、清洁、绿化等社区就业岗位226个,帮助一部分失业人员开办了鲜花店、家电维修店、百货店、理发店等,实现了自主就业。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新闻媒体主动为他们寻找就业信息和岗位,组织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四年来,已成功推荐250余人从事饮食、服务、服装、驾驶等行业的工作。
三、强化引导,实现再就业服务人性化
相当一部分职工失业后,普遍存在困惑、疑虑和怨愤情绪,失落感和被剥夺感强烈。为此,社区十分注重失业人员思想教育和引导鼓励工作,以加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为抓手,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各类人性化服务。如开设了“下岗失业人员谈心室”,帮助他们解忧愁,树信心;开设了“下岗女工温馨话室”, 30多位妇女重拾自信,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开设了“自主创业室”,请创业典型谈创业经历,激发大家自主创业的热情;成立了新市民读书站,送知识读本,引导新市民自强自立。
全面提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质量
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实效
市级成立了市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领导组成的市充分就业县(市)区评价小组。区县以下各级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班子,制订创建工作规划,将实现充分就业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明确分工,实现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统一领导充分就业创建工作。全市县(市)区级班子主要领导赴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劳动保障部门调研、指导创建工作,确保了创建充分就业工作有组织、有力度、有保障、有实效。
二、完善创建政策,提升创建质量
一是出台创建政策文件,提出创建标准。从2007年以来,市政府为推进创我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县(市)区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进一步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甬政发[2007]82号)、《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甬政发[2009]27号)、《关于印发宁波市充分就业县(市)区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甬政办发[2009]85号)等创建工作文件。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指导思想到创建标准,从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目标到创建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充分就业社区的创建验收等都作了规定。2009年将这些要求和相关内容融入到我市创建充分就业县(市)区评价标准之中,从而建立了我市充分就业社区、县(市)区创建和评价标准。
二是细化创建工作标准,提升创建工作质量。我市将创建充分就业县(市)区工作要求,以评价表的形式进行了细化,将评价表内容和标准分为二十五项。从内容方面,从各级政府对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和创建重视程度,从加强各级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到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建设,从完善就业服务管理和功能到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等方面都提出了详细评价与量化。从评价形式方面,从评价内容到评价方式,从评定标准到各地实施和应提供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不仅规范了创建标准操作,而且保证了创建工作的质量。
三、落实工作措施,建立创建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严格的评价验收制度,规范考评程序。为保证充分就业县(市)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创建工作情况,我市确定了“3+3”、“1+200”的评价模式。即召开三个座谈会、开展三个层面的实地评价、张贴1张公告、发放200份问卷。三个座谈会是:县(市)区一级政府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座谈会;部分街道、社区创建工作情况介绍座谈会;各类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三个层面的实地评价是:县(市)区级部门层面实地评价,街道(乡镇)层面实地评价和社区(村)层面实地评价。一张公告是: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张贴征求意见公告,征求社会各界对被评价县(市)区创建充分就业工作的意见。200份调查问卷是:向各类人群发放200份就业满意度调查问卷。同时,我们还利用就业和失业保险信息系统数据库查阅业务开展情况,并采用电话随访的形式核实辖区内人员就业状况。
二是政府授牌,并建立奖励制度。对充分就业社区的奖励也是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市将各地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成功的或复评成功的均给予一定的奖励,作为充分就业县(市)区考核内容之一。明确了年初制订创建目标、年底申报、全年考核评分、政府年度认定授牌奖励的创建验收程序,对已实现创建的社区每年进行一次复评(程序相同),未通过复评的社区,收回充分就业社区牌匾,次年需重新创建。有的区政府对年度内充分就业创建成功的街道、社区进行授牌表彰的同时,还给予充分就业街道8万元、充分就业社区2-3万元的奖励,次年通过复评的,再给予充分就业街道4万元、充分就业社区1万元的奖励。
三是加强创建指导,实行政府督查制度。为增强责任意识,我市各地在建立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创建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与目标考核奖金挂钩之外,还强化了创建指导力度,有的以政府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义,采取多种形式对本地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以政府或创建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督查整改通知单》,增强了创建工作力度;有的还将创建工作办公室以划片包干的形式,将创建区域划分成几个大的片区,通过到社区(村)现场检查、分管领导集中汇报交流、发限时整改书等形式,开展“地毯式”的创建督查,及时有效指导和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督查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创建工作的开展,也确保了各项工作制度的落实。
多举措跟踪服务 多渠道搭建平台 多渠道开发岗位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景芳社区
一、立足夯实基础,多举措跟踪服务
(一)“六清法”动态建档。广泛发动社区工作人员、就业援助员及志愿者以上门走访、电话回访、开展座谈会、一对一谈心等方式进行排查摸底,做到就业对象“家庭情况清、就业要求清、个人技术清、就业去向清、培训愿望清、身体状况清”。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劳动者个人档案,将社区内所有法定劳动年龄段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就业(失业)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实时完善工作台账,对每位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实行数字化、动态化管理。
(二)“跟踪式”分类管理。按照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求职需求等,将失业人员分为“主要推荐对象、重点援助对象、重点关注对象、一般关注对象”四大类,实行“ABCD”分类管理。同时,以“一人一表”方式为所有劳动年龄段内未就业人员建立跟踪服务档案,未就业人员的跟踪走访情况、就业服务结果等均载入档案。
(三)“零距离”个性服务。一是针对“4050”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等特点,开展中式面点、烹饪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安排统一考证。二是针对有培训愿望的“零就业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三是围绕市场就业需求导向,开展急需实用的“定向式”、“订单式”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四是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组织其参加SYB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展示会等,支持和引导开展自主创业。
二、立足模式创新,多渠道搭建平台
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社区就业援助员、社会人员互动互补的就业援助服务体系。
(一)搭起一座人力信息资源桥梁。2009年,景芳社区建立全市首个社区公共职业介绍所,不仅通过主动搜寻辖区单位用工需求来动态更新社区就业信息库,而且实现了与市、区、街道的信息联网。同时,在小区主干道上设置电子显示屏,实时滚动播放相关招聘信息,并以分栏方式突出推荐岗位,为用人单位与社区求职者之间架起了便捷沟通的桥梁,就业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程度大幅提高。截至目前,社区职业介绍所共采集发布用工信息4707条,为208位求职者进行登记,并帮助66人次找到工作岗位。
(二)创建一个“三业”联谊会。为营造鼓励就业、扶持就业、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社区党委牵头创建了创业人员、就业人员、失业人员“三业”联谊会。通过三类人群面对面的互相交流,分享创业、就业、再就业的成功经验,不仅鼓励、引导就业困难人员树立信心、早日上岗,也方便社区及时了解失业人员的实际困难和就业需求,有的放矢地帮助其破解就业难题。
(三)打造一支就业援助志愿者队伍。为不断健全面向市场的就业长效帮扶机制,社区组织成立了一支以党员为主体的17人就业援助志愿者队伍,广泛采集用工信息,积极投身岗位推荐活动。经志愿者推荐就业的失业人员就业后,再向社区其他人员推荐所在单位的岗位,就业推介工作形成了连环放大效应,目前已推荐并成功就业社区失业人员53人。例如,现任“杭州市天工艺苑有限公司”保安队长任某,在其通过志愿者推荐岗位实现再就业后,又向社区职介所提供了2个本单位就业岗位信息。
三、立足资源整合,多维度开发岗位
(一)走出社区“找岗位”。由社区党委牵头,不断建立健全社区与职业中介机构、辖区周边用工单位的综合联动机制,用足用好各种渠道资源,“走出去”为社区就业对象“要岗位”,两年来先后安置失业人员15人。
(二)请进社区“送岗位”。一方面,以社区职介所为依托,不定期把用人单位“请进来”。近年来,共组织单位69家,在社区内为就业对象举办“家门口”的小型招聘会14场,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490个。另一方面,依托凯旋街道“民情联系直通车”机制,在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将“就业岗位直通车”开进社区,举办稍大规模的招聘会,方便社区失业人员找到合适岗位, 2009年以来,共以“直通车”方式组织单位98家,举办社区招聘会29场,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965个。
(三)引导支持“创岗位”。为鼓励和帮扶自主创业,社区不断探索优化创业培训、开业帮助、政策咨询、项目推介等创业服务。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与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联系,及时帮助创业者落实税费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目前,已有3名社区就业困难人员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四)千方百计“掘岗位”。针对“零就业家庭”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和归正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加大援助力度,千方百计帮助其推介工作。
(五)兜底安置“清岗位”。社区不定期进行内部调整,清理出相应的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就业特别困难人群就业。2010年,社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失业人员11人。
以优质服务提升创建质量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
一、搭建“三个平台”,夯实就业基础
一是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了就业综合服务窗口,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室、就业指导站,开展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培训申请等多个社会事务代理服务。同时,为了使就业服务更加便捷化、高效化,社区安装了就业服务网络查询系统、户外多功能电子显示屏,在社区网站开辟了就业岗位发布平台,方便失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岗位信息。二是搭建政策服务平台。为了让不同就业群体了解各类就业政策,社区通过宣传橱窗、网站等阵地,及时张贴发布政策信息,将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到社区失业人员中,为实现就业再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开通“”就业服务热线,方便居民群众政策咨询,使社区失业人员在自我择业、自主创业中找到政策依据。就业服务热线开通以来,社区内外共有800余人次通过电话咨询了解,为社区充分就业打下了良好政策服务基础。三是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依托社区社保专职居干、墙门小组长、党员骨干、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对“4050”人员、失业单亲家庭、失业特困职工以及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帮一”、“无缝对接”帮扶,签订帮扶计划,定期与帮扶对象联系,提供面对面、零距离帮扶。免费为帮扶对象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联系用人单位或公益性岗位,推荐就业岗位或信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建立“三项机制”,完善就业保障
把创新机制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有效途径,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化、长效性。一是建立分级就业服务机制。按照就业能力和意愿将失业人员分为四个等级,对有一技之长的,主动送岗位上门,使其一周内实现就业;对就业能力较差的,通过上门送培训、送技能,争取其在短期内实现就业;对身体状况不能外出的,依托社区公益性岗位,帮助其实现家门口就业;对无就业意愿或就业能力的,则开展思想疏导、一对一帮扶,努力做到逐步就业。通过分级就业服务模式,社区实现了“四个百分百”,即100%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00%动态消除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有效援助率达到100%;组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参与积极的就业准备率达到100%。二是建立信息动态管理机制。为动态、全面掌握辖区各类失业人员情况,社区定期组织社工进行上门登记,工作做到“六清”,即家庭情况清、年龄结构清、求职意愿清、培训愿望清、技术特长清、就业去向清。与此同时,组织社工定期上门到辖区单位、企业摸清空岗情况,掌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及时为社区内的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通过这两方面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得就业工作更加贴近居民实际、用人单位需求。三是建立跟踪走访机制。一方面,通过定期走访失业人员,及时了解其基本情况和就业再就业情况,宣传就业帮扶政策,提供岗位信息、培训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帮助解决各种就业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宣传安置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了解并帮助发布用工信息,推荐介绍失业人员,配合做好招工录用备案工作。在走访的基础上,建立各类基础台帐,实行数字化、动态化管理。目前,社区全面建立了“失业人员状况、技术特长、培训需求、择业意向、家庭收入、就业结果”等动态工作台帐,对失业人员走访率达到100%。
多渠道开辟岗位
分类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安徽省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依托百帮创业服务中心,扶持就业援助对象自主创业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援助对象,各街道、社区纷纷建立专门的工作台账,台账内容包括成员姓名、原工作单位、技术工种等。对有一技之长、希望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就业援助对象,在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时,各街道、社区向他们宣传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的有关扶持政策,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再就业,推荐他们参加免费创业培训班,帮助成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加入百帮创业服务中心。进入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由百帮创业服务中心为其统一办理税务登记、购买发票、开设银行帐户等。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可以免费办理工商登记,免征一切行政性收费和有关地方税费,并享受一次性补助资金、房租补贴等在内的6项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全市百帮创业服务中心成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6066个,吸纳各类就业援助对象4.27万人。
二、依托百帮创业社区服务一条街,鼓励就业援助对象自谋职业
对希望通过从事商贸经营实现自谋职业的就业援助对象,各街道、社区主要依托百帮创业社区服务一条街予以安置。百帮创业社区服务一条街是我市由各区、街道提供600平方米以上的经营场地、市财政予以资金支持的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一大主要“抓手”。就业困难群体经营户入街经营,第1年给予每个经营户每月180元的房租减免;第2 年享受每月90元的房租减免;第3年随行就市恢复正常租金。减免费用由市财政全额补贴。就业困难群体进入“百帮创业社区服务一条街”经营的,享受我市已出台的百帮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税、费减免及社保补贴政策。目前,已有45条“创业街”正式投入使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5531人。
三、依托公益性岗位,推荐“4050”就业援助对象上岗就业
对 “4050”就业援助对象中就业能力相对较强的,市委、市政府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腾出一批岗位,实施腾岗安置。同时,针对既非“4050”的下岗失业人员,但确属“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军烈属等特殊困难群体,一方面,规定凡党政机关腾岗安置的下岗失业人员,所需岗位补助由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用人单位无需承担用人费用,并由市财政出资为所有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鼓励用人单位腾出岗位;另一方面,将公益性岗位范围由保安、保绿、保洁岗位扩大到市容协理员、交警协勤员、小区治安巡逻员、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等社会公益性岗位。为了完善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障制度,还规定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必须全部为聘用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所需费用由市财政全额补贴。另外,公益性岗位聘用人员需要安排加班加时,由用人单位按《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费等。截至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已安置1.2万人。
四、依托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托底安置大龄就业援助对象
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是我市2004年起在解决 “4050” 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方面摸索出的一项创新举措。劳务型服务公司属于企业性质,实行“政府补助+市场化运作”的模式,“4050”就业援助对象加入劳务型服务公司后,不管被派遣到哪个单位,始终是劳务型服务公司的员工,公司必须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同时还要为其中的失业人员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5项社会保险,并进行就业情况的跟踪管理服务,工资每人每月最低不得低于582元。实践证明,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在解决大龄就业困难对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实现了“出现一个、安置一个、落实一个”的安置目标。同时,劳务型服务公司的服务范围已由“4050”大龄就业援助对象拓展到辖区内长期失业大学生、失地农民、长期无业人员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截至目前,我市通过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帮助“4050”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3.76万人。
强化就业服务机制
打造充分就业社区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丁岗社区
一、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内容
为使社区的就业工作工作有章可循,工作站制定了劳动保障工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工作规范,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将各项工作制度和服务流程公开上墙。社区将新增就业岗位、失业人员数、空岗信息数以及帮扶困难人员情况等纳入社区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同时建立完善就业再就业月度进展报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表、就业援助工作情况表、零就业家庭帮扶明细表、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月报表等基础台帐,实行岗位责任制和信息动态管理制,准确掌握信息,为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促进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完善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投入30多万元设立专门的社区就业保障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社区就业宣传栏和岗位信息发布栏,开设就业帮扶热线电话,开通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平台,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为社区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配备3名素质高、业务精并通过考核获得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书和计算机操作证书的人员从事就业工作,实行服务承诺制。
二是开展摸底调查,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社区被征地农民和失业人员较多的现状,社区通过上门入户、电话回访、定期走访等形式,准确掌握他们的详细信息,建立台帐,实行跟踪服务,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建立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模式,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根据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引导他们以自谋职业、对口安置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实现就业。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政策落实。社区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失业人员由于受观念和环境的影响,对新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了解不多。对此,以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册、组织开展集中活动等形式把政策内容送入居民手中。同时,把相关政策和信息传递给辖区用人单位,让他们配合进行宣传,使大家都能及时、准确了解就业政策。
四是落实创业政策,做好创业扶持。在登记人员就业信息时,了解到相当一部分人想自主创业,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或资金短缺等原因而不敢创业。社区掌握这部分人信息后,及时建立创业台帐信息,摸清他们的创业愿望、技能水平、工作经历、家庭状况等情况,对有意愿和能力、想创业的人员采取“主动服务,重在指导”的原则,推荐他们到街道开办的创业培训班进行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创业。对培训人员进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指导,帮助经培训合格的人员实现自主创业,对需加入百帮组织或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人员实行跟踪服务。
三、完善服务功能,提供就业援助
一是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针对辖区失地农民及失业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这一现象,我们积极组织和推荐他们参加办公自动化、物业管理等技能培训,鼓励他们更新择业观念,实现再就业。2010年以来,社区共组织4期103人参加物业管理培训,2期36人参加计算机培训,有125人通过培训实现成功就业。
二是全面收集信息,开发就业岗位。为给广大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社区工作人员在平时注重收集就业供求信息,主动上门到用人单位寻找空岗信息,把有专项技能的失业人员推荐给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牵线搭桥。同时结合社区实际,大力开发社区小饭桌、水果摊、楼道看护、保洁、保安等社区岗位及时送给就业困难人员。
三是开展就业援助,促进充分就业。为给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社区在时刻注意收集用人单位空岗信息,及时在宣传栏公布,并介绍有专长的失业人员前往用人单位求职。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内容的专项就业援助活动。今年以来,在专项就业援助活动中共摸排新增社区就业岗位203个,专项活动共帮助35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认定的零就业家庭也得到及时消除。
扎实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新风社区
一、完善制度,夯实创建基础
一是建立调查摸底制度,确保创建工作有的放矢。每半年开展一次以登门入户为主要方式,以就业和失业登记为主要内容的调查摸底工作,并长年坚持。对辖区居民做到“六清”,即家庭情况清、失业原因清、择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培训意愿清、就业去向清,在此基础上分类建立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台账,特别是对就业援助对象做到人员底数明、技能特长明、就业愿望明,为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建立重点群体帮扶制度,注重帮扶效果。为将援助工作落到实处,工作站工作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与就业困难人员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一对一”服务。此外,在辖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以上干部中建立帮扶责任制,每人至少帮扶2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并确定帮扶目标,制定帮扶计划,限时帮扶到位。近年来,社区累计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各类帮扶协议300多份,并全部实现了帮扶目标。
三是落实分类援助制度,提高创建工作针对性。对高校毕业生及年轻的登记失业人员,采取推荐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他们通过提高技能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对具有一定技能的下岗失业人员,则集中力量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岗位;对于年龄较大,缺乏技能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兑现即时服务承诺,利用保洁、保绿、保安等社区服务岗位予以安置;对灵活就业人员及时帮助申请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对10户零就业家庭人员实行了托底安置。几年来,社区824名就业困难人员全部得到了有效帮扶。
二、实行动态管理,促进创建工作长效化
一是方便服务对象,完善工作流程。社区工作站设立了专门的服务窗口和服务电话,并有专人负责。对于各类需要帮扶的人员,及时进行登记,建立基础管理台账,相关信息录入微机,将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帮扶范围并实施动态管理。对于符合零就业家庭条件的,发放零就业家庭认定证明,在台账中作为特殊群体单独标识,确保在服务时限内帮扶到位。
二是定期更新基础信息,适时调整帮扶措施。社区每季度对所有登记信息进行一次梳理,了解就业失业变动情况及政策享受情况,做到基础信息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对于符合政策条件的人员,帮助申请落实扶持政策;对于尚未实现就业的人员,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及时掌握最新情况,调整帮扶措施。
三是及时调整帮扶对象,建立进出有序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就业帮扶的进出机制,对新产生的就业困难人员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对已办理退休或实现稳定就业等不再具备就业帮扶条件的人员终止帮扶,保证就业帮扶长期稳定实施。
三、发挥社区特点,多措并举推进创建工作精细化
一是组织实施社区“530工程”。根据全市实施的社区“530”工程,即通过创建非正规就业组织等就业实体带动就业的工作要求,街道每年创办非正规就业组织或服务实体3个、社区创办2个,介绍3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实现“530工程”规定的工作目标,发挥社区优势,整合公共资源,通过设立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累计创办非正规就业组织16个,带动就业133人。
二是将创建工作与社区退管工作紧密结合。将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有机结合,开展了“消除零就业家庭行动计划”与“银发帮扶工程”对接活动,面向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设置“银发帮扶助老员”公益性岗位。凡零就业家庭人员无法就业的,由银发帮扶助老员岗位进行托底安置,不仅解决了辖区内高龄、空巢、鳏寡孤独、病残老人的服务需求问题,还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三是帮助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铺路搭桥。针对部分失业人员空有创业愿望,缺乏创业知识的情况,积极与市SYB创业培训基地联系,专门为辖区30名失业人员开办了一期创业培训班,请专业老师讲课,帮助他们了解市场行情、制定创业计划、落实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者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解决经营场地问题,聘请专家进行开业指导,协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为创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36笔120万元。辖区127名失业人员成功走上创业之路,领办、创办的项目带动就业400余人。
解决平台建设难题
量化创建评估标准
通过两卡一单落实就业援助
福建省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加强平台基础建设,解决人员和经费问题
我市定期对所有社区平台的建设情况进行统计通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整改。明确社区平台工作职能和责任,以“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为原则,实现三个下放(即职责下放、权力下放、经费下放),建立起社区就业工作体系。一是人员保证。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站长由社区主任兼任。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按每个社区3-5名配备,列入政府公益性岗位开发,人员从辖区内“4050”人员中公开招收,择优聘用,并与市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工资由市劳务派遣公司按时足额发放,社保也由市劳务派遣公司缴纳。二是经费保证。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资列入政府公益性岗位,社保单位缴费部分由再就业资金支出,个人缴费部分由个人承担。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促进就业工作经费,每年每个社区1万元,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经费每年每个社区1万元。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此外省财政对每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分批安排启动经费2万元,市财政每年安排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先进社区(约占社区总数的20%)给予元奖励。
二、统一标准、量化评估,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统一评估标准(创建标准主要包括“社区就业平台基础建设情况”、“社区就业平台就业服务工作情况”、“社区就业平台基本能力”三大部分),提出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主要量化指标,要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对照评估标准,在落实扶持政策上下功夫,在开发就业岗位上出实招,在就业指导培训上人性化,对需要帮助的就业困难群体逐一帮扶就业。同时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站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求“考核上岗、持证上岗”,不断提高从事劳动保障工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社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我们每年都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评选工作,先后有乐天泉社区等99个社区被评为年度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有乐天泉社区等11个社区被评为全省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其中军门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通过评选激励各社区就业服务工作开展。
三、不断完善“两卡一单”,推进困难就业群体就业
一是推行“明白卡”,优惠政策落实到家。根据下岗失业人员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企业对要了解的政策情况的不同需求,将新一轮就业政策进行梳理归类和通俗解读,在此基础上编印了就业政策明白卡, 根据对象不同分为个人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明白卡和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明白卡两类。今年以来,我市累计发放了个人明白卡和企业明白卡近10多万份,受到企业和群众广泛好评。二是推行“承诺卡”,务求责任到位。为实现就业援助工作新突破,我们对就业援助实行服务承诺制。要求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每走访、调查一户就业困难对象或零就业家庭都要现场与受援助对象签订服务承诺卡。三是推行“签收单”,务求服务到人。为使政策明白卡发放宣传“一个也不能漏”,对就业困难对象、零就业家庭签订就业援助服务承诺“一户也不能少”,做到服务到人。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安社区
一、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社区劳动保障站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领导小组,社区主任兼创建充分就业领导小组组长,并有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明确了工作目标、职责、措施和要求,同时组建了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形式为“一站式”服务。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在创建服务过程中,制定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职责和工作人员职责,并将就业援助政策、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流程图、灵活就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补贴流程图、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流程图、劳动保障工作站职责等进行上墙。形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服务到位、考核严格的创建服务体系。三是夯实基础性工作。社区按照三明市统一各种基础台账,分别建立了《失业人员台账》《就业困难人员台账》《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台账》《灵活就业人员台账》《个人求职和培训申请台账》《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和社区非正规劳动组织台账》《推荐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台账》等七种基本台账及《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台账》,将以上各种台账全部录入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详细掌握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对创业人员实行一户一档信息跟踪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就业动态。
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一是开展政策宣传。利用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入户调查之机,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促进就业优惠政策,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自己的专长,走出家门,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二是我们在社区开设劳动保障专栏,定期宣传劳动保障的政策法律法规及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让群众及时了解劳动保障最新政策如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自主创业税费减免等,使他们能够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享受政策。同时,印发各类政策宣传单3000多份,通过划片包干入户分发到帮扶就业的重点人群手中。三是社区结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52人,发放率100%;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74人,计453万元,带动就业263人;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72人,金额70余万。
三、多渠道开发岗位
社区利用“就业互助会”优势,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区各类资源,广开渠道、多方联系,大力拓宽社区就业空间。一是通过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等社会公益性岗位,引导和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就业和再就业。二是鼓励发展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把发展非全日制、临时工、钟点工做为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三是紧密依托社区驻片单位、就业岗位等资源共享。几年来,社区狠抓就业推荐,与辖区内单位等保持经常的业务往来,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搭建起良好的平台,先后推荐265名辖区失业人员、省、内外劳动力到单位用工,既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就业,达到了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双满意的良好效果。2010年以来,社区发布就业岗位353个,登记求职人数307人,介绍成功人数269人,其中招用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1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19人,失业人员5人,大中专毕业生3人及省内、外省劳动力20人。以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以服务构建和谐社区
福建省厦门市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建章立制谋求发展
一是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站长,设有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4名,均为公开招聘录用,他们均业务技能娴熟、工作作风过硬、服务态度良好,深受居民好评。二是依托社区工作平台,在服务大厅醒目位置张贴《就业困难人员享受优惠政策证明卡》办理须知、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办理须知、社区劳动组织认定须知、办理小额担保贷款须知等,对前来咨询办理的居民实行一次性告知,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积极组织辖内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几年来,先后组织辖内53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物业管理、电脑、烹饪、插花、“1+1”群创业、收银员等转岗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4534个,成立2个社区劳动组织,帮助辖内276位灵活就业人员申请社保补贴。四是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和创业后续服务体系,提升创业者的开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加快形成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激发更多的社区居民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二、走访入户实施帮扶,整合资源促进就业
为充分开发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一方面充分挖掘辖内资源,积极走访辖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第一时间了解用工情况。另一方面,深入社区居民家中走访,对于有创业意向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做到“六个清”,即:失业时间清,家庭情况清,技术特长清,择业意愿清,落实岗位清,社会保障清。并指定专人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提供针对性帮扶。通过帮扶,几年来社区成功推荐辖内312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失业率由建站之初的5.4%降低到目前的1.98%,被评为厦门市“创业服务示范社区”。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带动就业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结合传统节假日及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宣传创业、充分就业,营造浓厚的创业就业氛围。一是与辖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举办就业专场推介会,发放联系卡,为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开展各类便民服务。二是依托社区宣传栏、社区简报《前埔北之窗》等阵地,及时宣传最新就业、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办理流程及各类通知,开辟社区居务公开栏、就业信息栏、设立意见建议箱,开通咨询服务专线。积极运用社会公示结合社区监事委员会讨论监督,公开、公平、公正地审核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事项,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促其健康有序发展。
自2005年开始,社区每季度定期编印4500份《前埔北之窗》简报发放给社区居民和辖内企事业单位,至今已印发了23期。该简报将劳动保障信息作为重点内容,及时宣传就业及创业方面的扶持政策,成为社区居民和辖内企事业单位相互沟通、实现共建的平台。通过简报的发行,让企事业单位了解居民的就业状况并提供就业方面的支持,同时让居民了解到就业、创业及岗位方面的信息,最终实现双方共同受益。
打造多层次服务平台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江苏省宜春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一、细化标准,明确指标
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宜春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在全市250个社区开展创建工作,占社区总数的80 %。方案对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步骤和方法都作出了明确安排。出台了《宜春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包括社区就业充分、平台建设完善、基础工作扎实、就业措施有力、落实政策到位、宣传效果显著等6大指标。6大指标下又细化为24项量化指标,如“社区就业充分”又细分为4项具体指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安置“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达100%;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达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达85%以上”。
二、创新措施,提供保障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宜春市政府十分重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成立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协调工作小组,把创建工作纳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对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实行季度督查,年度考核,建立了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领导挂点联系制度,使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我市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达到了基础设施配置科学化、网络设施配置合理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我市按照“三统一”的模式强力推进,即:统一开支渠道,由县(市、区)财政提供装修补贴;统一“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规定各服务平台要在临街(巷)面,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统一服务功能,每个平台设培训教室、创业指导室、信息查询室等。
三是提高队伍素质。定期举办社区劳动保障业务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知识,就业创业政策法规、服务流程、信息网络操作办法等。编印《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手册》,发送到街道、社区,使基层工作人员有章可循。组织部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负责人到几个示范社区参观,现场学习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经验,促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整体推进。
三、完善机制,规划长远
一是列入就业工作考核。我市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列入全市就业工程考核,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对工作进度进行全市督查通报,每年度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扎实、指导有力、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和社区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后的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二是纳入就业发展规划。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创建充分就业工作深入持续开展,我市将该项工作纳入了“十一五”、“十二五”就业发展规划,并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落实。“十一五”我市建成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1 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32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192个。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全力推进社区实现充分就业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东大街张家大屋社区
一、加强领导,及时部署
由社区主任任组长,劳动保障事务站主任副组长,驻社区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社区组长、中心户长为成员,同时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配备5名责任心强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打造“绿色通道”就业平台。为了广开就业门路,成立就业服务队,开通就业“绿色通道”,由社区主要负责人和劳动保障工作专干进行分体包干负责,具体与辖区内企业和市场衔接登记空缺岗位和各种需求,对社区求职者与企业用工对接286人,联系企业及三大批发市场12家,提供空岗信息1200多个,并承诺安排多次参加过培训的优秀下岗人员。对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将摸底人员和就业能力分类,将竞争能力弱一点的介绍做门卫、搬运,强一点的介绍企业搞管理、保安、营业员等岗位,并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保障了就业人员的权力,并且做到定期走访、跟踪了解和后期动态管理,真正做到使老板放心,就业人员安心。
二是打造创业服务平台。经常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及居民楼栋长大力宣传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定期组织辖区居民参加成功创业典型报告会及参观创业成功企业单位,播放创业帮扶专题片,激发他们的创业愿望,并在社区内设立“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聘请专家指导、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切实为创业者提供“零距离”帮扶。三年来,社区已推荐创业项目106个,小额贷款363万元, 68人进入了三大批发市场,成功创出了自己的事业,带动368人就业。
三是打造技能培训平台。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组织312人统一到市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就业前培训,通过开展电氧焊、纺织、保健按摩、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提高了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后就业安置率达100%,另外通过社区家政服务站分散培训86人,安排从事钟点工、托管、看护、保姆共82人,推荐培训324名城镇新增劳动力、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省内外务工。
二、创新载体,帮扶对接
一是创建网络招聘对接。在安源区东大街民生工程网站发布用工信息及求职登记,通过网站公开招聘,社区居民便可在网络上直接察看城区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聘人单位也可在网络上查找招聘适合自已的人才,经过三年的运行,极大地拉近了与广大居民之间的距离。到2010年底,实现网上用工对接205人,各项政策咨询30000多人次,从而促进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各项指标超额完成,有效地宣传了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
二是创建“一帮一”工作模式。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开展了入户上门“送岗位、送政策、帮民难、解民忧”为主题的零就业家庭一对一帮扶活动,并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成立帮扶小组,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和“4050”就业困难人员,与街道办事处结合,每个小组确定重点帮扶家庭。各小组深入居民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同时,劳动保障事务站还建立了长效动态管理机制,在帮扶对象实现就业后,各小组每月25日前必须深入帮扶户一次,了解情况,征求意见,送去温暖,确保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全方位推进社区实现充分就业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赣江街道姚府里社区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一是成立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担任组长,劳动保障协管员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目标、职责、措施和要求。二是建立创建议事制度。社区坚持每月召开创建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由社区各位工作人员和辖区单位分别汇报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创业就业以及社保扩面等工作落实情况,分析解决有关具体问题,指导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二、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工作
充分利用各类社区资源,广开渠道、多方联系,获取空岗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记入台帐,输入信息库、大力拓宽社区就业空间,一是通过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等社会公益性岗位,引导和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就业和再就业;二是鼓励发展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就业,把发展非全日制、临时工、钟点工做为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三是紧密依托社区驻片单位、就业岗位等资源共享,主动搜集用工信息,联系就业困难群体。经过劳动保障协管员的不懈努力,几年来通过就业信息网络搜集开发就业岗位300多个;通过走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搜集开发就业岗位800多个;通过与赣州市、章贡区劳动力市场建立联系搜集开发就业岗位1000多个,社区基本做到“只要不挑不拣,保证就业”,能够随时地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三、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为了让居民全面了解就业优惠政策,社区利用发放宣传材料、设点咨询、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一是扶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几年来我们对辖区内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创业项目的家庭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依托“信用社区”的优势,让创业人员充分享受到政府的扶持。三年来,社区已推荐小额贷款350余万元,有67人创出了自己的事业,并带动了200多人就业。目前,贷款个人创业成功率100%,到期还款率100%。二是落实社保补贴政策。坚持做到下岗失业职业介绍、报名培训、申报补贴、申报保险“四不出”社区。截止目前,社区内有189人符合社保补贴条件的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按政策规定全部享受了社保补贴政策。为332人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进行了年审,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86人办理了《就业失业证》。
夯实前沿阵地
就业创业双帮扶
依托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化解就业难题
湖北省黄石市劳动就业管理局
  一、出台政策、建立制度,在服务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出台政策,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就业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先后出台了《黄石市社区建设整体规划》、《关于开展领导挂点和部门“一对一”帮扶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建设的活动方案》、《关于推进社区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二是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为规范管理,对社区失业人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打下基础,我们建立了“三项”制度,即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及信息反馈制。对前来办事的服务对象,坚持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办事流程及需提供的资料。建立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台账等登记台账,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有求职愿望、培训需求的,劳动保障协理员5日内跟踪反馈空岗和培训等信息。对有求职要求的下岗失业人员,在不挑不拣的情况下,承诺1周内推荐就业,每季至少提供一次就业指导、三次就业信息;每年提供一次免费培训机会。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提供“三式”服务。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按照“一门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的要求,对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服务、“上门式”服务和“全程式”服务。主动上门入户了解情况,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和岗位信息等服务,做到送政策不过周、送岗位不过夜、送培训不过月,能在社区办理的各项事项和业务,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办结。为了将创业服务向基层延伸,2010年,我们在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已配备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基础上,再次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考劳动保障协理员,给每个社区增配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现我市社区共配备了32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基层服务队伍不断充实。为了将服务延伸至基层,广泛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活动,及时把各项创业优惠政策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二、加强考核、落实奖惩,在建立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细化考核标准。制定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考核标准》、《社区就业服务工作考核细则》、《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制度,并成立了黄石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成立也相应工作机构,各街道、社区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目前,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包括以下六大指标,即: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资源全员登记入册;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含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退转业军人和其他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城镇失业人员全部进行登记,并建档建卡;“零就业”家庭、双下岗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连续下岗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全部进行实名制登记,建有联系卡;通过开展职业介绍等活动,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且建有各类人员就业安置去向台帐,离退休人员台帐;充分就业社区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各种统计报表准确、真实、及时。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还将不断完善和细化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不断提升创建质量,推动社区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是定期督促检查。各街道按季对所辖社区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做好考核记录,督促创建指标的完成。县市(区)每半年组织一次抽查复核,人社部门组织专班每年组织一次抽查复核。在检查考核中做好“四个结合”:平时检查与年度检查相结合,工作进度与统计报表相结合,完成目标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相结合,总结汇报与检查基础台帐相结合。我们还通过不定期暗访、召开居民座谈会、检查工作台账、检查社区意见箱和投诉情况等方式辅助检查,逐步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检查考核制度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是落实奖惩制度。为不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使创建活动取得更大成效,建立了完善的奖惩制度。考评实行百分制,分四个等级进行考核,总分95分以上为优秀,85-94分为良好,75-8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财政供养人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