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有实体开牙科诊所的条件,想在网上开个开牙科诊所的条件。不知怎么办理

不攻自破,投资实体医院与诊所的危机已经来临,大批自认为看懂医疗的风投面临重创
不攻自破,投资实体医院与诊所的危机已经来临,大批自认为看懂医疗的风投面临重创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医疗是一个相对传统与稳健发展的行业,诊所和医院由于投资回报长,退出方式狭窄,初始投入成本大,组织管理难度高,以及品牌初创获客不容易,所以一直以来是风险投资涉足相对少的领域,以莆田系为核心的民营医疗也是在市场中搏杀活下来的。由于这些年风投在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AI的布局中,一个个吸引眼球的概念此起彼伏,但整个行业也没有给风投赚到钱,部分成功退出的案例只有寥寥数个。于是前些年开始,很多受伤的风投机构的逻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谓要投资钢筋水泥,只投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机构,投资有收入和现金流的传统领域。于是,批量投资催熟的民营医院和诊所,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大部分风险投资人如“刻舟求剑”般,终将面临重创到处鼓吹认为看懂医疗重资产模式,容易连锁化,有现金流,把握了投资经验的大部分风险投资人事实上正如“刻舟求剑”的楚国人,面临重创已成定局!宏观数据不用提,行业内集中询问了不少民营医院和诊所,亏损面接近60%。即使很多医院当期现金流平衡,或者略有盈余,很多只是苦苦维持,即使号称有盈利的,但如果把初置成本,装修维护以及医疗器械的摊销折旧都算上,还剩多少毛利?同时医院和诊所的规模扩张性和复制性有那么强吗?现在热得发烫的医院和诊所建设马上将会迎来冷静期:第一,其用来做投资回报的现金流推演模型,一定会强调连锁化经营,但是实体医疗规模化的扩张非常不容易,而且扩张速度通常比较慢。第二、如何提高单个医疗机构的“坪效”,不断提高收入并降低成本,也是核心问题。所以从实际运营来看,由于医院诊所初创时获客有非常长的“爬坡期”,提高单店收入也需要很多努力,却相对容易到天花板。因为这是比较传统的生意,与开个厂,做个连锁店从商业本质来说并无不同(少扯一些情怀的东西),用现金流模型是容易测算的,并不像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或者技术驱动的医疗行业,有规模化收入和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的可能性,而医院与诊所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会成一定比例关系,这是标准的传统生意,就像国内其他如传统制造,零售还是餐饮行业,大面积亏损,毛利率超低仍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医疗资源并不缺,“无人学医”是危言耸听!那么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的医疗资源到底够不够呢?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总量还是够的。并不是像很多危言耸听的媒体所描述的“无人学医”,而是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和规培医生找不到工作,很多人去考硕士博士其实是被迫的。不要说大城市三甲医院,就是普通城市的二级、三级医院的医生招聘,都要求都要求硕士博士,很多大专本科,即使完成规培,考了执照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进三甲医院即使每月几千块,也得托人,也得百里挑一是很平常的事。而每年毕业超百万医学生,只有几十万从医,根本原因是不需要这么多医生。根据统计数据,美国有3亿多人口,医生数据是100万。我们是13亿人口,有300万医生,还不算助理医师,传统师承中医、蒙医、藏医、村医等加起来100多万。其实比例也差不多,但我们的看病和医疗效率大幅度远超美国,所以整体上医疗资源是够的。只是大批基层医疗,二三线城市的医疗资源大量闲置,出现了结构化的失衡和大城市公立医院虹吸和垄断。第一,国家强制推行三级分诊制度,将由基层、社区、县医院为主体开始大量承接这些基础服务。事实上,由于医药分开,大幅提高医师服务费和三级分诊,大病不出县等政策,大批特大城市的公立医院的门诊流量,特别是中高级医生的门诊流量持续下滑,显然即使和从前一样,他们也是有能力提供更多医疗服务量给社会的,如果真需要释放的话,所以医疗供应量并没有绝对不足。第二、由此看出, 很多医院诊所抢夺的是“中间份额”,即中产阶级与消费升级的增量。很多连锁诊所或医院开第一家时,收益不错。例如妇产科,在数年前刚开始比较火爆,有很多创新理念,高端设备,贴心服务,生个孩子可以收到7万元的平均客单价。很多机构以此为模型,认为持续开连锁,继续扩张仍然可以达到这个客单价和获客数量,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典型“刻舟求剑”思维。现在后果显现,在全国各地疯狂扩张,认为有利可图的妇产科医疗机构,只有相对少数可以维持价格,在市场充分竞争时候,很多高端妇产科医院生个孩子只能收2-4万不等的客单价。客单价大幅度下降,毛利率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没有考虑动态市场博弈变化,扩张后的客单并没有达到之前设定的价格,甚至自己多布点也加剧了竞争。很多连锁小诊所一开始参照和睦家定价,和睦家定800,我们定300-500,开一家还可以,随着继续规模化扩张的时候会触碰到很多边界,尤其面临公立医院的低成本优势,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以及社区诊所等的挤压,开得越多将越达不到初始所设想的价格体系。还有一个动态变化原因,就是公立医院医事服务费大幅上升后,通过价格杠杆把一大批有事没事蜂拥看专家的患者挤压出去了,排队就不那么拥挤,随之而来连锁反应。举个例子,很多专家医生经常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市场价值和进行简单推算,他们认为外面的黄牛号卖到300-500,所以我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好像我出去行医就会怎么怎么样。实际上,黄牛价格高正是因为国家用行政管制的方式制定普适性低价格。原来20块的专家门诊费吸引了大批普通病人,这种拥挤和排队自然促成了少数不想排队或者通过特权插队患者的市场化抬价行为,才推高了黄牛的价格,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大批低价的挂号费才会有黄牛的高价。当把医院把挂号价格提高到50-100,200甚至更高的时候,很多专家号都开始挂不满了,黄牛号的价格也越来越低,甚至比曾经专家号只有20块的时候价格还要低。这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不仅很多医生错误高估自己,很多诊所也是一样,他们认为服务比公立医院好,还不用排队拥挤,所以收这个价格,实际上整个医疗市场不断发生各种动态变化,诊所的服务和价格也不那么有竞争力了。第三,成本剧烈上升。1、谁也没有想到,过去3-5年间,房价至少上升了2-3倍,有的地区更多。同样地价租金都在持续高涨中,很多不是自有物业的,在一段时间内可能面临违约和大幅提价的危险,房租就是一个大坑。2、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出现拥挤争抢后,现在获得较好医生资源的价格是越来越高。3、由于公立医院普遍开始进行特需服务,医事服务费大幅提价之后,抑制了很多普通医疗消费,医疗环境大为改善,把相对高端人群继续虹吸过去。这样导致民营医院和诊所的获客成本与难度越来越大,不论来自公立系统还是市场化的竞争,压制了民营医院和民营诊所医疗价格提升的空间,多年前门诊费是300,现在还是300,但是综合成本都大幅提高了。打着医生合伙人或者风投入股型的诊所或医院只能注册为营利性医疗机构,面临的高税收和严监管。很多人想从后端供应链切入,从检验、影像检查、药品器械获利,但是从两票制到营改增,取消药品加成,大型检查、检验的降价,让这些机构从后端大幅获利的幻想破灭。即使这样,仍然后前赴后继的人往里投入,但有些的确是有优势的,比如地产商,他的房租便宜,资金成本更低更长线,还可以为其地产配套。比如保险公司有大量客源,资金成本低。正因如此,批量的诊所和医院将陷入之前的循环,坪效越来越低,继续营业只是亏更少,也看不到未来持续扩张的可能,不少默默沉没沉入海......每个行业过剩都会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无法顺向提价,甚至还要低价促销,恶性循环,宏观来看,以门诊为例,去年中国有77亿次门诊,其中有40亿次门诊就是续方,显然续方占了门诊量的一半。即使再高价值的诊所服务,那么诊疗之后显然就是续方,而续方显然是标准化业务,无太多技术含量,也不必危言耸听。整个社会显然会向低成本方向流动,也并不是有钱人就会浪费钱,有时恰恰相反。大批高价诊所的复诊率是快速下降的。很多复诊配药会去社区、医药电商、药店等地方,很少人每次挂几百块钱号就为配几盒药,因此诊所获客的成本还会继续上升。即使把复诊费用下降,也是一样。最后,投资诊所和医院特别是基础医疗,根本谈不上好生意。上市只有个位数,退出通道主要是并购,或者不断赚钱之后分红,但是这根本不足以满足风投资本的回报率。而很多投资人言必称美国怎么样,事实上,美国的医疗机构近几年亏损面大幅上升,头部的多家也利润减少,包括安德森,凯瑟琳,克利夫兰和梅奥也是如此。超级重资产根本没法转型,也没办法退出。一窝蜂的这批风投机构将被现实凑得满地找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时间投资为您提供优质的企业管理咨询。
作者最新文章当医生遇上互联网医院 实体医院该如何改革-中新网
当医生遇上互联网医院 实体医院该如何改革
日 10:51 来源:解放日报  
  乌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顾黎金在展示移动随访平台。社区医生通过移动终端,可实时更新居民的健康信息,实现桐乡区域内的居民电子档案的信息共享。 王潇 摄
  ■本报记者 王潇 孔令君 实习生 杜梦楠  从北京坐高铁去杭州开会的路上,张强一听到站名“桐乡”,瞬间想到的就是当地的乌镇互联网医院。  一个电话打给微医集团董事长廖杰远,就确定了会后考察乌镇互联网医院的行程。  位于乌镇的互联网医院名头在外。今年7月,桐乡市政府和微医集团(挂号网)签约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在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探索试行互联网延伸医嘱、远程电子处方等网络健康服务。  近来,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和发挥互联网在医疗改革中的作用屡在重要场合被提及。7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9月11日《关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  离开体制多年并逐渐组建医生集团的张强医生也一直有建立“互联网+”诊所的想法,他好奇,乌镇的互联网医院是怎样的模式,是否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  互联网医院,什么模样  位于浙江桐乡的乌镇是千年古镇。下高速不久便能感受古镇氛围,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但传统中也有点非传统的细节。仿古的餐馆牌匾上是大大的英文;商铺、旅店门边,常有二维码标示;游客可以在路边通过二维码扫描租借公共自行车。  传统和现代在这里碰撞,却也融洽共生。  乌镇互联网医院就坐落于子夜路上的一幢仿古建筑上。牌匾上书“乌镇互联网医院”,但还挂着红布,等待揭牌。  孔祥谱最近频繁往返于这里和杭州的办公室。他是微医集团副总裁,负责为乌镇互联网医院提供产品技术和运营支撑。随着互联网大会会期临近,各种参观考察团愈加频繁,最近他一周要接待三四波。有来考察合作的政府官员,有各地医院的管理者,有希望把研究付诸应用的科学家,也有如张强一样希望了解互联网就诊模式的医生。  “这里与其说是医院,不如说是展示中心。”孔祥谱介绍,真正的乌镇互联网医院其实在网上,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它借助乌镇医院(即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全国医生专家执业点、电子处方落地的主体医院,连接全国范围内的医院、医生、患者、药品和医保体系。  就诊流程是:在乌镇互联网医院上,病人可完成挂号、预诊;微医平台有一支超过万人的线上分诊助理团队,将根据病情将患者与团队内最适合的医生做精确匹配,为患者找到“对口”医生;患者根据提示找到医生面诊,接着将检查检验、诊断结果传回到线上,最后由线上完成复诊。复诊时患者可以借助手机端或电脑上的远程诊疗终端向医生发起诊疗请求。医生也可借助手机或电脑接受请求,进行诊疗。过程中,医生可方便浏览患者的电子病例、检验报告、影像报告等,随后可开具电子处方或给出其它治疗建议;如网上无法达到目的,也可与专家预约线下复诊。而乌镇互联网医院根据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可以直接为患者提供在线购买药品或O2O 线下自提服务。  这一整套理想流程预计在12月初实现,届时互联网医院将开出第一张电子处方。  除了患者直接联系医生的模式,已在使用的是由基层医院介入、联系专家远程会诊的模式。  这种远程会诊模式其实早在十年前就有,现在的又有何区别?  济南军区第401医院的血液专家翟瑞仁认为,十年前模式是有,但技术千差万别。“十年前,我们只能做到对方医生读病史,专家在这边听,还常有延时;如今技术不一样了,我可以随时拉出患者检查报告查看,就和患者坐在面前,我采用无纸化办公一样。”  翟瑞仁引以为豪的案例是从甘肃到青岛,跨越1980公里的远程医疗。  今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尼傲乡尖尼大队西尕卡村的11岁小喇嘛仁青,在甘肃卫视的帮助下,找到翟瑞仁求诊。  仁清从6岁发病,被诊断患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翟瑞仁为仁清做了肝细胞移植手术。仁青在10月18日出院回到甘肃,回家后患了口疮、感冒等。“虽然不算大毛病,但既然之前是在我们这里治疗,就有责任管到底。”翟瑞仁说。  可仁清家住大山深处,家门口曾是红军长征经过之处。“可见有多偏远,不方便再来青岛一趟。”翟瑞仁记挂此事,一次会上遇到了微医集团的一位经理,感叹:“千里之外,看一次病,真麻烦!”结果对方来了精神:“我们现在有远程医疗系统,一次安装好就能解决以后的复诊!”翟瑞仁觉得可行。  微医集团专门赴甘肃当地医院,安装了远程诊疗系统,仁清在当地医院可直接与翟瑞仁对话,翟也能查看仁清检查报告。  翟瑞仁认为,70%的常见病其实可通过远程就诊达到目的。当然在目前刚起步的情况下应有限制,比如患者第一次诊治应通过面诊;可先从慢性病等疾病做起。  对于网上诊疗可能出现的风险,微医集团联合众安保险推出一款远程医疗责任险,投保人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平台,保险期限为自提供服务之日起6个月,责任限额为每一责任事故保额50万元。相对于传统医责险,被保主体由医疗机构转变为医生个人,一旦出现事故纠纷,保险公司可介入处理。  实体医院,不改革就落后  作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院,乌镇医院近来备受瞩目。  站在医改的角度,乌镇医院正是基层医院借助互联网改革的一个样本。中国有1万余家县级医院,是医疗网络的中坚部分。中国医院协会原副秘书长庄一强在今年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上强调县级医院改革的重要性时说:“县级医改,尤其是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分级诊疗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  但乌镇医院院长谢建平坦言,改革是猝不及防的。  走进这所二级乙等县级医院,右侧是极具历史感的张家花园,左侧是略显陈旧的就医大楼,正对面是装修一新的互联网应用中心。三个不同时期的产物,见证一家医院的发展。  医院在编人员50位,服务乌镇常住人口57300多位居民,以及15000位左右外来人员。  2014年之前,医院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医疗服务,当时存在的困境是基本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需求,主要表现为医疗技术水平的不足和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渴望之间的矛盾。随着交通便利,很多患者流转到外地就医。从数据来看,2014年通过乌镇合作医疗住院的病人有7100多人,但在乌镇医院住院的人数只有1600多人,在桐乡市范围内几家县医院中的患者也只有1500多人,也就是说,有近55%的人都流向嘉兴、杭州、上海等地就医。  为求改变以及方便患者,乌镇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三院等建立了不同专科的联合体,即专家在固定时间下基层看病。  然而效果并不明显。专家一周只有半天在县医院,有些检查在县医院没法做,患者觉得还不如直接去大医院;而专家往返乌镇与杭州路上时间不少,来了以后患者有时只有几位,专家反映看病效率较低。  契机来自于2014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被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但那时没觉得这互联网大会能和我们县级医院有关系。”谢建平说。  之后,各种与“互联网+”、分级诊疗的相关指导意见、会议信息纷至沓来。有浙江省卫计委领导提出要将乌镇医院建成未来社区医院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标杆。  谢建平记得当时提到:首先,将乌镇医院打造成“互联网+”应用的示范点;其次,把乌镇居民的健康管理做成一个全人群、全维度、全过程的大数据库,作为推广社区服务的量表;第三,把乌镇医院打造成智能健康设备转化应用的基地;第四,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使上级专家资源能够下沉,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听听觉得很兴奋,但要医院自己来做,还是不知从何着手。”  谢建平难忘,去年12月,省领导召集大家去杭州开会,去之前不知道主题,到场才发现,是“乌镇互联网医院建设”主题会议。原来是省里把不少相关单位集合在一起,共商“互联网医院”发展。  箭在弦上。不改革,即落后。  带着初始的茫然,桐乡市局领导、医院管理班子等一行人前往广东、湖北及浙江宁波的医院考察学习。考察归来,桐乡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互联网医院做成产业化。  2015年5月,乌镇与杭州几家三甲医院合作,其中与邵逸夫医院共同搭建分级诊疗平台。6月,微医集团参与乌镇互联网医院建设,双方在7月签订打造互联网医院的合约。  谢建平的思路很清楚,在互联网医院的实体医院院长这一角色外,他作为基层医院院长还有自己的关注点。一方面要通过移动随访平台实现居民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通过为社区医生配备移动终端,实现居民的健康信息数据化,实现桐乡区域内的居民电子档案的信息共享。“健康管理是基层医院的重中之重。”他说。另一方面是关注患者的就诊,通过建设远程就诊平台、完善异地医保结算,帮助病人留得下、转得出,减少就医成本。  也因此,乌镇医院不仅仅与微医集团合作,还引进了“邵医健康云”、“智慧远程康复”等服务。  系统这么多,用得过来吗?谢建平说:“只要是满足医院需求的,我们来者不拒,不过一般3、4个系统就饱和了。”  引进新产品还不够,关键还要让医生用起来。谢建平说:“改变习惯很难,这不能强推,要靠吸引。”他先让每个科室相对年轻的医生尝鲜,再慢慢渗入科室其他医生,从而带动整个医院的改变。  患者说,好的肯定多过不好的  互联网大会落地乌镇之后,人们多多少少都懂得一些互联网了。  乌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顾黎金有次看到,小巷口两位老者在对谈,聊的正是“互联网医院”。  她才发现,虽然患者们不少都上了年纪,但并不保守。本月,一位糖尿病的老病人就在她的指导下与乌镇医院的专科医生进行了远程对话。  她的另一位老患者接过话来:“好的肯定多过不好的。我最近两次生病都是去嘉兴看,已经算近了,但还是太麻烦。不过呢,看病,我们老人更习惯面对面的……”  言谈间,患者多起来,彼此打着招呼,依次坐着等候顾医生量血压。  其实,顾的诊室斜对面就是远程医疗数据的采集终端,患者可自测血压,机器会自动将数据上传。但是机器已经落了灰,看来并没有人常用。  “那种机器有时不太准。”有患者这样回答。他们宁愿挤在小小诊室里,等着顾医生给自己绑上气囊,一捏一放,再问几句近况。或许,为的也不仅仅是数据准确。  “互联网应该用到医疗的哪些层面?这些都需要探索。在这样的卫生院看病,需要的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医患沟通;但在其它方面又可用互联网去解放人力,比如在综合医院,患者手术后送到哪、由谁接手、情况如何……通过手机一目了然,弥补不少当前医疗体制内缺失的环节。”与张强同行的一位专家如是说。  医疗的精妙在于技术与情感需兼具,对医生信任与否,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张强提了个问题:“联合会诊,大医院专家当着患者的面如果提出与基层医生不一致的观点,会不会引起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  陈爱国的观点是“先要培养信任关系”。陈爱国是乌镇医院的外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已有十多年。他是乌镇医院最早接触互联网医疗的医生,现已指导10多位患者进行了互联网远程就诊。  “参与远程医疗的患者,我都打过多次交道。我给他们做肠镜,跟他们分析病情,已经建立信任关系。我会告诉他们我为什么想请大医院医生会诊,自己可能有考虑不到的地方,目的是为他们负责。”  陈爱国尝试的第一位患者是70岁的徐老太。她因血便来就诊。陈爱国做过肠镜后发现,她肠道内有大面积充血、糜烂,初步判断为肠道炎症,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仍无法排除其患有肠道肿瘤的可能性。希望能听听专家的看法。  徐老太当时完全没有听说过远程医疗,陪她就诊的孙女鼓励她试试。于是就与邵逸夫医院的专家戴红蕾进行了两地三人对话。最后戴医生给出建议。  陈爱国在每次远程就诊后都会询问患者的感受。徐老太说很新鲜,但有另一位癌症患者觉得远程对话还是“与专家隔了一层”。  陈爱国希望多做探索,或许可总结出什么样的患者、什么样的病情更适合来做远程医疗。  医生说,互联网是机遇  张强原本就有“互联网+”诊所的愿望。  去之前,张强在杭州参加了两场移动医疗的分享会。政府官员、医院院长、行业大咖及知名企业董事长齐聚一堂,讨论这一年来医疗健康系统生态演变。这一年,社会资本对进入医疗行业热情高涨,移动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发展扩张。  张强自己也曾得益于互联网。他1992年进入杭州邵逸夫医院,工作了十年。“在邵逸夫医院时,病人都是排队的。”十年后,他跳槽到几公里之外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可第一个月没有病人。“就像我这个医生消失了。所以对医生创业来讲非常困难,仅仅几公里就没有了。”但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杭州三院那时做了中国血管网,树立了影响力,成就了全国最大的血管外科。他在那里又工作了5年。  再后来他被通过人才引进到上海。也是因为互联网,他到上海第二周就有了病人。“这个时候,慢慢地感觉互联网的力量把信息传播得这么快,而且更加透明。医生对医院平台的依赖度下降了。现在有微医集团,几乎把各个医院的医生组建成医生团队,不再是某某医院,这些都是帮助医生实现个人价值。”  互联网是医生参与医改的机遇。“过去,医生少有把自己放在医改中充当重要角色的理念。但现在基于互联网,医生们正在用各自的力量参与医改。”张强说。  他希望能将“在家看医生”真正落地,把术前教育、随访都通过远程进行,这样患者只需在手术日去手术中心,可使传统的多天住院流程缩短为1天。  不过,他也注意到,医生应在乌镇医院注册后,才具备可通过远程会诊在线开具电子处方的资格。而目前,各省、直辖市对医生的执业地点各有规定,包括上海在内的多地医生尚不能跨区域注册执业。  孔祥谱说,欢迎更多的医生来互联网医院提出他们的需求和考察意见。乌镇互联网医院身处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因此有先行先试的“特权”。10月,微医集团还收到了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发来的委托函,希望就起草互联网医院规范征询意见。  “如果能通过互联网技术让老百姓的就医环境有一点点改善,那我们做这件事情就有价值。”孔祥谱说。
【编辑:袁野】
>健康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春雨医生和丁香园布局实体诊所:保险模式面临控费难点
来源: 编辑:中商情报网
春雨医生和丁香园两大移动平台纷纷从线上转入线下,布局实体诊所。业界有人认为这是在中国发展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又走回了传统医疗模式,前景不明。
一篇名为《论春雨医生的倒掉》的文章在医疗界人士的刷屏,在行业引发轩然大波。
面对春雨医生建立线下诊所的质疑,春雨医生创始人兼CEO张锐撂下狠话:“今年年底如果开不到300家,你们怎么骂张锐都OK。”截至11月2日,时代周报记者从春雨医生处获悉,与春雨医生签约挂牌成立春雨诊所的已达200家。
无独有偶。10月底,杭州滨盛路一栋小洋房上悄悄挂出紫色的招牌:丁香医生。这是继在福州的线下诊所后,丁香园开的第二家诊所。
因其自带“”属性,移动医疗一度被看的是对传统医疗领域的颠覆,而今,两大移动医疗平台纷纷从线上转入线下,布局实体诊所。业界有人认为这是移动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必然”,也有人认为这又走回了传统医疗模式,前景不明。
移动医疗真正的兴起不过是近两年的事。从在线问诊、挂号服务,到O2O的线上问诊线下诊疗,移动医疗的发展轨迹是对探索的体现。从业者如今发现,只有和传统医疗相互嫁接,“互联网+医疗”才能为移动医疗平台获得实在的业绩。
双双回到线下
800平米的诊所,有12间诊室,每间诊室里都有专业的检查仪器,旁边都摆着一张,为了方便家属了解病患情况。儿童诊室里特色鲜明,装饰着各种鲜艳的色彩和小动物玩偶。这就是刚刚在杭州开业的丁香园诊所。据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介绍,丁香医生诊所定位在中端全科诊所,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病诊疗服务,同时建立诊疗前的咨询服务和诊疗后的慢病管理。
相对于丁香医生诊所的旗帜鲜明,春雨诊所则要低调许多。时代周报记者是在广州一家民营医院里见到挂着春雨牌子的独立诊室,春雨诊所高级总监杨靖说:“做全科还是某一科,春雨诊所会和合作医院商量,争取双方优势互补,并且春雨诊所有独立处方权。”
不同于丁香园实打实自建诊所、购买设备、招聘医生的重资产道路,春雨医生采取了另一条道路—轻资产模式:到已有的实体诊所挂牌。对此,春雨CEO张锐阐释:“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我们用更轻易、更轻灵的方法走线下之路。”这种方式的确更快,截至发稿日,春雨医生签约挂牌的医院已有200家,其中在运营的诊所已有154家。杨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0家合作的医院是从600家医院里筛选出来的,春雨医生进驻医院使用各项设备资源是免费的,并且为了确保医院的服务质量,医院还要向春雨缴纳2万元的保证金。”
此外,春雨医生与丁香园在医生的选择上一致,都是具有三甲医院主治医师资格的医生。不同于春雨选择多点执业资质的医生前来坐诊,丁香园选择自聘医生,目前杭州的丁香医生诊所已招募到15名全职医生和30名全职护士。
面对面问诊不能被网络取代
回顾春雨医生与丁香园的发展历程,从线上回归线下的原因不同,但殊途同归。
2011年春雨医生起家于远程问诊,涉及咨询、家庭医生、预约挂号、健康资讯等功能。先后获得三轮融资的春雨医生在2014年宣布,于全国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为用户提供O2O全流程。
2014年,腾讯宣布7000万美元战略丁香园,随后丁香园宣布计划在杭州开设全科诊所。从2000年的丁香论坛起步,到2006年李天天为了维持论坛成立公司,再到2014年计划开诊所,丁香园从“医生社区”走向患者端。与多数公司不同,拥有大量医生群体的丁香园起初并不做线上医疗服务。
李天天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医患间的线上问诊不具有可持续性,面对面的问诊不能被网络取代,用互联网思维去线下办实体性的,这才是丁香园真正想做的事。”
李天天还表示自建主要是要保证诊所的口碑和质量。“丁香园的自建并不是所有环节都要自己做,丁香医生只聚集在患者照护这个环节,药房外包给上海集团,处方对上药开放,上药完成药品供应、咨询和配送。另外,诊所不会配备更多的设备,检测外包给迪安、金域。”
中商情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中商情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中商情报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中商创业交流QQ群:<font color="#ff163
相关事宜请联系:4 邮箱:
大家都爱看
作为叱咤股市的私募一哥,徐翔被捕一事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讨论许久的人民币是否能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结论将于......
双十一临近,既想买买买又不愿意承受过多的压力的购物狂来......
中商情报网讯,国新办定于11月5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
将于11月20日正式开幕的广州国际车展可谓是中国车市在一年当中的......
《夏洛特烦恼》海报
《尽管本周新片接连入市,但由......
11月4日最新消息,饿了么计划对外开放1000个中小城市,面向全国招......
昨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由Angelababy、杜淳、陆毅、陈晓、杨蓉、苏青、包贝尔等当......
由海润影视出品,张少华、谢孟伟、王新、张双利、任容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开一个中医诊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