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找工人干活怎么找失误导致另一名工人受伤,都是临时工,无保险,请问谁负责?

您好, []|
宁夏银川5年死11名环卫工人 多系临时工无保险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环卫工人朱艳英,在工作中被一辆农用三轮车撞倒身亡。事情发生一月有余,因善后问题尚未解决,朱艳英的遗体仍停放在殡仪馆内。  据银川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银川市共有11名环卫工人在作业中因发生交通事故意外死亡,30人不同程度受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环卫工人在作业中屡遭不测?出了事故后,“城市美容师”的后续赔偿问题有无保障?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相关部门。  死伤多因遭遇交通事故  今年8月28日凌晨4时50分,朱艳英像往常一样,在她负责的街道上清扫,这时,一辆农用三轮车从她身后突然驶来,将她撞倒,致使朱艳英当场死亡。交管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鉴定报告显示,此次事故由肇事司机负全责,朱艳英无责任。据当地环保部门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这已是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所管辖的范围内,发生的第5起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事故。  记者从银川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了解到,近5年,银川市共有11名环卫工人在作业中因发生交通事故意外死亡,30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兴庆区死亡人数最多,为6人。受伤人群中以西夏区、金凤区较多,分别为13人、11人。银川市环卫处副主任李欢耀说,银川市贺兰山路、黄河路、上海路等路段是环卫工人受伤高发地点;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凌晨4时至5时及车辆密集时段,环卫工人死伤多由车速较快、刹车不及造成,而马路上行人随意扔的废弃物,也成为环卫工人作业时发生死伤的直接诱因。  临时工身份干着高危活儿  朱艳英出事后,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领导前往朱家看望家中的两位老人,并送去千元慰问金。因朱艳英是在工作中发生意外死亡,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协助家属上报了工伤认定。考虑到朱家的实际困难,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预付给朱家3万元作为处理朱艳英的死亡善后费用。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虽然工伤认定已经递交到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但是,根据工作流程,需要45个工作日才能办结。目前,朱艳英的工伤认定还在办理过程中。  办理工伤认定的过程长,让朱艳英的家属有些担心,因为朱艳英是临时工,他们担心最后会吃亏。  据兴庆区城管环卫综合执法北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于兴旺介绍,朱艳英在清扫岗位断断续续工作了多年,但是都属于临时工性质。不仅是朱艳英,在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600多名清扫环卫工人均属于临时工性质,其中在清扫岗位工作10年以上的有200多人,工作20年以上的占到了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因为临时工性质,他们没有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许多人的劳动保险都欠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卫工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因为都是临时工,单位没有给办理相应的保险,自己也没有更好的谋生技能,虽然每月只有千余元收入,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份生活保障。即使存在一定的危险,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自己在工作中多留神。  环卫工人工伤保险缺失  据悉,银川市共有一线环卫工人3000多人。根据工作要求,早班负责清扫作业的工人,要求凌晨4时就到岗,风雨无阻。恶劣天气下作业,也大大增加了环卫工人作业的危险系数。为保障环卫工人生命安全,银川环境卫生管理处要求环卫工人在雨雪天气时最好避免到危险路段清扫,以保障自身安全。  据于兴旺介绍,他们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及没有保障这种实际情况。早在四五年前,他们也曾对辖区的一线环卫工人进行了摸底调查,希望能为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环卫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补缴相应的保险金。摸底调查显示,辖区35岁以下的女环卫工人及45岁以下的男环卫工人共有260多人,其他的工人年龄偏大,有些甚至超过60岁无法补缴养老保险。但就是这260多人,从签订合同后开始缴纳15年养老保险也需要一大笔经费,更别说是补缴了。他们曾经也向当地政府部门打过报告申请经费,但是一直没有音讯。  于兴旺说,这些年遇到环卫工人出了事,只能协商解决。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将事业单位纳入保险范围,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雇工,均有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工伤死亡补助标准也在提高,但是,环卫工人却一直没有保险。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障环卫工人的利益,近日,银川市西夏区在银川市率先作出尝试:为辖区435名一线环卫临时工补缴并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及生育保险共计680多万元,今后每年需缴纳的400多万元费用也将全部纳入政府预算。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yafangpe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银川环卫工人5年11人死 多系临时工无工伤保险_新闻中心_新浪网
银川环卫工人5年11人死 多系临时工无工伤保险
  本报记者申东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环卫工人朱艳英,在工作中被一辆农用三轮车撞倒身亡。事情发生一月有余,因善后问题尚未解决,朱艳英的遗体仍停放在殡仪馆内。
  据银川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银川市共有11名环卫工人在作业中因发生交通事故意外死亡,30人不同程度受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环卫工人在作业中屡遭不测?出了事故后,“城市美容师”的后续赔偿问题有无保障?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相关部门。
  死伤多因遭遇交通事故
  今年8月28日凌晨4时50分,朱艳英像往常一样,在她负责的街道上清扫,这时,一辆农用三轮车从她身后突然驶来,将她撞倒,致使朱艳英当场死亡。交管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鉴定报告显示,此次事故由肇事司机负全责,朱艳英无责任。据当地环保部门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这已是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所管辖的范围内,发生的第5起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事故。
  记者从银川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了解到,近5年,银川市共有11名环卫工人在作业中因发生交通事故意外死亡,30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兴庆区死亡人数最多,为6人。受伤人群中以西夏区、金凤区较多,分别为13人、11人。银川市环卫处副主任李欢耀说,银川市贺兰山路、黄河路、上海路等路段是环卫工人受伤高发地点;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凌晨4时至5时及车辆密集时段,环卫工人死伤多由车速较快、刹车不及造成,而马路上行人随意扔的废弃物,也成为环卫工人作业时发生死伤的直接诱因。
  临时工身份干着高危活儿
  朱艳英出事后,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领导前往朱家看望家中的两位老人,并送去千元慰问金。因朱艳英是在工作中发生意外死亡,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协助家属上报了工伤认定。考虑到朱家的实际困难,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预付给朱家3万元作为处理朱艳英的死亡善后费用。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虽然工伤认定已经递交到银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但是,根据工作流程,需要45个工作日才能办结。目前,朱艳英的工伤认定还在办理过程中。
  办理工伤认定的过程长,让朱艳英的家属有些担心,因为朱艳英是临时工,他们担心最后会吃亏。
  据兴庆区城管环卫综合执法北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于兴旺介绍,朱艳英在清扫岗位断断续续工作了多年,但是都属于临时工性质。不仅是朱艳英,在兴庆区城管环卫北局,600多名清扫环卫工人均属于临时工性质,其中在清扫岗位工作10年以上的有200多人,工作20年以上的占到了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因为临时工性质,他们没有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许多人的劳动保险都欠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卫工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因为都是临时工,单位没有给办理相应的保险,自己也没有更好的谋生技能,虽然每月只有千余元收入,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份生活保障。即使存在一定的危险,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自己在工作中多留神。
  环卫工人工伤保险缺失
  据悉,银川市共有一线环卫工人3000多人。根据工作要求,早班负责清扫作业的工人,要求凌晨4时就到岗,风雨无阻。恶劣天气下作业,也大大增加了环卫工人作业的危险系数。为保障环卫工人生命安全,银川环境卫生管理处要求环卫工人在雨雪天气时最好避免到危险路段清扫,以保障自身安全。
  据于兴旺介绍,他们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及没有保障这种实际情况。早在四五年前,他们也曾对辖区的一线环卫工人进行了摸底调查,希望能为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环卫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补缴相应的保险金。摸底调查显示,辖区35岁以下的女环卫工人及45岁以下的男环卫工人共有260多人,其他的工人年龄偏大,有些甚至超过60岁无法补缴养老保险。但就是这260多人,从签订合同后开始缴纳15年养老保险也需要一大笔经费,更别说是补缴了。他们曾经也向当地政府部门打过报告申请经费,但是一直没有音讯。
  于兴旺说,这些年遇到环卫工人出了事,只能协商解决。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将事业单位纳入保险范围,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雇工,均有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工伤死亡补助标准也在提高,但是,环卫工人却一直没有保险。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障环卫工人的利益,近日,银川市西夏区在银川市率先作出尝试:为辖区435名一线环卫临时工补缴并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及生育保险共计680多万元,今后每年需缴纳的400多万元费用也将全部纳入政府预算。
| (编辑:SN056)
电话:010-
更多关于&& 的新闻- 国内新闻
中储粮林甸粮库起火调查:原职工下岗聘用临时工
3:54: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
花园镇本是G015公路边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这里没有花园,只有粮食。从G015下来,跟着路边洒落的玉米粒向北走,再在镇子中心的路口向东,路边撒的玉米粒越来越多,尽头就是花园粮库。那些路边的玉米粒,都是几天前疏散火灾现场时撒下的。花园粮库建于1961年,院子里至今还立着几座当年的圆粮仓,灰泥抹墙,苇草扎顶,五六米高,直径三四米。现在它的名字是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是中储粮在黑龙江32座直属库中的一个。5月31日那天,史凤忠又去粮库找郜彦平。“我问他怎么还不给我解决问题,他说这是政府的政策,我问他是哪级政府,他答不上来了”,42岁的史凤忠曾是粮库的电工,但2004年郜彦平到粮库当主任后,他就下岗了。史凤忠下岗后,电工换成了郜彦平的小舅子王四。到了中午12点半,史凤忠没磨过郜彦平,走了。13点15分,火星从粮库粮食转运机的配电箱里蹿出来,点燃了旁边粮囤的苇帘。很快,火烧连仓,花园粮库起火了。连营大火这个时节,花园镇整日刮着三四级的风,但5月31日那天,风格外大,“得有七八级。”粮库工人曹德利说。当天有1万斤玉米要进库,花园粮库的仓容量是7.6万吨,可2012年黑龙江的玉米大丰收,因为中储粮要求“对农民余粮应收尽收”,曹德利等几十个工人就仍在忙碌,把粮食通过转运机送进露天粮囤里去。下午1点15分的时候,气温正高,离曹德利20多米远的一台粮食转运机突然蹿出了火星。事后查明,转运机在工作状态下产生振动,造成电源导线与配电箱箱体孔洞边缘摩擦,致使电源导线绝缘皮破损漏电,发生短路打火。起火的配电箱被拿到沈阳做了鉴定,被认定为这场大火的火源。“只要短路,电线的绝缘皮马上就着。”曾经的粮库电工史凤忠说,火苗又引燃了旁边的苇帘,随后蹿上粮囤。按照规定,粮库的两名电工肖艳华和王四应该“跟班作业”,但他俩很可能不在起火现场,“挪转运机拉电线的活都是黄队长和刘国柱干。”工人曹德利说。黄队长和刘国柱都是普通工人,没有电工资质,“就连王四有没有电工证别人也不知道”。放在以往,这些都只是隐患,但这次,事故发生了。火起来几分钟后,粮库的消防员刘岩就开着库里唯一的一台消防车赶到了,可没一会儿,消防车没水了。他赶紧开车去加水,车又没油了。20多分钟之后,林甸县的6台消防车到了,但火势已无法控制。等消防车到了20多辆之后,囤区已经火烧连营,“而且风势仍然很猛,消防车只能站在一侧救助单排粮囤。”曹德利说。第2天上午9点,大火才被完全扑灭,共有80个粮囤过火,每个粮囤储粮590吨。直属库主任郜彦平,两个副主任,一名综合科长,两名电工,两名工人,一名消防员被移送公安机关,但很快,主任郜彦平和副主任罗洪权被取保候审,其他5人反而被刑事拘留。给这场大火披上神秘色彩的,是起火的前一天,中央巡视组宣布进驻中储粮,让网络舆论认为这是不是一场人为纵火,意在掩盖什么。但包括史凤忠在内的花园镇居民都不这么认为,“今年库里有的是粮食,不会亏空”。而且,他们认为中央巡视组距离花园镇太过遥远,尽管他们盼了很久。粮改明星“13个月里,我们去北京4次。”曾经的花园粮库职工崔海龙说。“这座粮库就是我爷爷建起来的。”崔海龙说。1973年,崔海龙的父亲曹东玉也成了粮库职工,再过了20年,只有十几岁的崔海龙成了这个家里第三代花园粮库职工。“那个时候都是人背着粮食往粮囤里倒。”崔东玉回忆,但缺少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防火却丝毫没有懈怠,“全是靠人动员,都是排着队打更,哪像现在,才几个打更的”。6月2日,粮库副主任罗洪权在接受采访时说,占地总面积达22.5万平方米的库区,每天只有3个更夫巡逻。1993年,从林甸县粮校毕业的史凤忠也同他的父亲、3个哥哥一样,成了花园粮库职工。不过,他的身份是一名“大集体”――集体所有制职工,而他的三哥史凤生则是一名全民职工。这个身份的差异在当时没有多大影响,他们每个月挣相同的几百元工资,尽管收入不高,但同往粮库里交“任务粮”的普通农民相比,他们毕竟是个“吃皇粮的”。“那个时候粮库就有国家补贴,所以收入没有问题。”史凤忠说。但事实上,花园粮库到1998年时,累计亏损已达986万元,人均“负债”8.6万元。1998年,对史凤忠,对花园粮库,乃至整个中国的粮食行业都是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新一届政府启动了首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革背景之一就是粮食企业亏损严重。按照国家审计署1998年的统计,从1992年4月开始,粮食系统平均每个月产生29.7亿元的亏损窟窿,平均每天亏空1个亿;粮食企业400余万职工,平均每人每天产生亏损23万元。谁也没想到,位于偏远小镇的花园粮库,成了这场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的明星。粮改当年,花园粮库便实现盈亏平衡,1999年盈利38.3万元,2000年盈利96万元。1998年1月上任的粮库主任何敬中是这颗明星的领路人,至今在粮库职工中仍口碑甚高。粮库以前泥泞不堪,他亲自带着职工砌了一条红砖路。现有的消防家底也都是在何敬中任上置办。在2000年,花园粮库的安全投资就有30万元,购买了一台5吨位消防车,铺设地下电缆1200米,实现了储粮区无架空线路。粮库的责任制制度也始自何敬中时期,到2002年时,花园粮库就设立了58项管理制度,275条具体规定。至今,仍有职工记得当时的消防要求:坚持安保人员定期培训,现场演练;每天不少于3次检查电子巡检器触点;坚持领导带班、值班制度。2002年时,花园粮库成了黑龙江全省706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唯一的省模范集体。临时电工1998年粮改的另一重点,是人员改革,对企业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大集体”史凤忠和他的全民职工三哥史凤生一起,领到了一样的工人合同聘任书。人员改革的一个结果是下岗。何敬中一次就裁掉了47人,占原职工总数的39%,上级要求的三年分流任务花园粮库一年完成。“但何敬中对下岗工人有人情味。”一名下岗职工说。何敬中把这47名下岗职工与上岗职工一样纳入管理体系。为了让他们再就业,粮库收拾了一座临街的废弃库房,让下岗职工搞多种经营。“粮库需要临时工时,全部雇用下岗职工。这样一来,下岗职工自己经营和回岗打工的收入甚至比在岗职工还高。”这名下岗职工说。何敬中还安排了17名职工去培训深造,史凤生就在其中。培训完后,史凤生却下岗了。史凤生下岗的背景是2004年的“二次粮改”,这时,何敬中已经退休,继任者为现任粮库主任郜彦平。何敬中如今身患老年痴呆,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认清。这一次改革下岗,史家4兄弟、崔海龙父子都未能幸免。但1998年那份聘任合同并没给史凤生和史凤忠兄弟带来平等待遇,靠着全民职工身份,史凤生被以每年400元买断了19年工龄,“大集体”史凤忠则没有拿到分文补偿。黑龙江省的“二次粮改”源自省粮食局等部门发布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要求保留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其中提及这些保留企业要分流富余人员。林甸县9家粮库中只有第一粮库和花园粮库被保留,其他几家随即先后倒闭,不久,第一粮库也被拆掉盖了楼,花园粮库成为“独苗”。几个月后,黑龙江省粮食局又下发了一份紧急通知,要求被保留企业定岗定员,按照级别,人员标准为40-150人。但在文件印发的第2天,崔海龙就被解除了劳动合同,下岗了。“花园粮库定岗标准是70人,可最后只剩下8名正式职工,全是中层以上干部。”崔海龙说。电工史凤忠下岗后,粮库的电工换成了郜彦平的小舅子王四,“郜彦平的大舅子和侄子也进了粮库。”史凤忠说。他们的身份都是临时工,因为1998年粮改时,黑龙江省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粮食部门人员只减不增。现有粮食企业实行定岗定编后,如有缺员,要从系统内调剂或采取忙季雇用临时工的办法解决,不得向社会招工。电工王四的这份临时工到如今一干就是8年。此后,“花园粮库又招了11个定岗定编人员,其中有5个是留下的8名干部的亲属。”崔海龙说。不收本地粮的粮库改革中被保留企业,需要承担政策性任务,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保障军粮供应及接受政府委托承担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当时的文件要求保留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除接受政府委托承担政策性业务并获取相应补贴外,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林甸县粮食局还是又帮了粮库一把。2005年,林甸县粮食局在秋粮购销中实行“风险经营”,要求全部粮库职工缴纳风险保证金,一把手15万,普通人员5万。最终,花园粮库只有8人,也就是仅有的8名在编职工缴纳了保证金。“我也要求去交5万,可是粮库让我再交15万的匹配资金。”史凤生说。其他已下岗但不承认下岗的职工同他一样,都被如此拦在了风险经营之外。风险经营的结果,据史凤忠介绍,是花园粮库按国储库性质收购了2万吨国家专储粮,领到了每吨80元,共超百万的补贴款,“8个缴了风险金的人每人分了3万元”。在他看来,郜彦平把2004年花园粮库成为被保留粮库的文件封存起来,不让职工知道企业可以享受国家补贴。2011年5月,林甸县工信局曾给上访职工一份书面回复,对于花园粮库的8人“分红”问题,称“由于改制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者分成很正常”。花园粮库的“二次粮改”,造成了下岗原有职工、再聘用临时工的怪现象。而另一个怪现象,是2008年被中储粮垂直管理后,便几乎不再收本地粮食。几个月前,吴海英把自家打下的2万斤玉米卖给了粮贩子,每斤7毛4分钱。林甸玉米5月下种,10月收获,其余时间作物便无法生长。从收获开始到下一年入伏前,玉米陆续出售。2010年,林甸县粮食产量达到了29.8亿斤,从那年开始,林甸成为全国产粮先进县。但也在这以后,“花园粮库里就不再有本地一粒粮。”吴海英说。花园粮库的粮食都是载重几十吨的卡车从外县拉过来的,“粮食的品质不如本地,我们种的玉米黄里带红,外面进来的颜色偏白。”他说。但从外地收粮可能潜藏巨大私利,“粮贩子8毛多一斤收进来,再以一块多的保护价卖给粮库,中间的差价不就落到了个人手里?”甚至有传言称,外地的粮食就是粮库领导个人收进来的。“没证据的事不能瞎说。”吴海英说。火灾过后,粮库的账本已被查封,最高检也已挂牌督办此案。一场大火,烧起了吴海英对粮库老主任何敬中的怀念。1999年时,何敬中组织7个工作组到农户家里,“调查摸底,发预购票,给农民吃定心丸”。那一年,花园粮库收粮4.4万吨,是过去5年的总和,“那时真是看到了扭亏的希望。”一名粮库职工说。如今,靠着国家补贴,花园粮库早已不用担忧盈亏。但一把大火,却仿佛将这座粮库拉回到了1999年时粮改的起始。林甸官方公布,截至6月4日,林甸直属库火灾现场共疏散出粮食4.54万吨。(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上一条:下一条:
编辑:林西
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第一食品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第一食品网,在使用本网所属内容时必须注明“来源: 第一食品网”及原创作者姓名。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第一食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时找的工人干活受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