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为什么没有如何成为佛教徒民主的缔造者,佛教网

[转载]佛陀为什么要制定佛教戒律?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弟子们问他∶「佛入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陀答∶「以戒为师。」可见戒律的重要性。戒律像老师一样,能够指引学佛的人走入悟境。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因此佛陀称他们为“六群比丘”。佛陀制定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没落的主要原因是出家人变得怠惰、腐败和忽略经典和戒律,结果造成在家人对出家人失去了敬重。另一方面,当出家人依循经典和戒律修行时,此举将使得在家人对佛教产生很大的信心,而佛教也将随之兴盛。
佛教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弟子们的一种束缚,而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脱生死是很难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就像一盘散沙,也将乌烟瘴气。
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正像一个国家,元首可以去世,去世了一个元首,再选第二第三乃至一百一千个元首,只要国家的宪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这个国家的政制政体,也将不动不摇,并且达于永久。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严持戒律,佛教就能兴盛。而众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国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现清净国土。
由于在家众给予出家人在圣道修行上所需要的护持,因此他们有必要在某些程度上了解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众协助出家人守持戒律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戒」是防非止恶,为实践佛道之基础,与定、慧共称三学;学佛不守戒律,即谈不上修行,当然也到不了彼岸。戒有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等,多得让初学佛者「心生畏怯」,殊不知,戒如同法律、规则。就好比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倘若有谁不肯守交通规则,即使失之毫厘,必会车毁人亡,结果就是永远到不了目的地。佛教弟子守戒近似驾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因为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发慧,得到解脱,直至觉悟成佛。
「戒」是由内心自发遵守一切律文,持戒更是行菩萨道,亦六波罗蜜之一,是修行者首要之务。佛陀主张依法不依人,否则在修行过程,容易方寸大乱,误入歧途,不能得悟。
「戒」不是要大家执著遵守、食古不化,这有违佛教的进步和慈悲精神。佛陀当初制订戒律,也是很民主地改变不合理的戒律,以落实到实际生活里,断除说法者和持戒者的疑惑,以达到弘法目的。真正的三宝弟子,也都有责任将不切实际的邪见、妄执丢弃,善意修订符合实际需要的规章(戒律),才是佛教的真正利他精神。
“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菩提道次第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
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就可以概括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就无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
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前进。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范,做人的根本原则,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信佛或者不信佛的人,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这就是我们共同生活于世间的游戏规则。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佛教戒律中的沙弥戒,系指初学者,有戒律36条.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等。以后还须受具足戒。对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和比丘尼(女子出家受过具足戒者)要求更严格。中国汉族地区实行《四分律》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
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对于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起作用的。但要维护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建章立制,因为社会中的害群之马,并非绝对没有。同时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线,也仅在于一念的相差,为了警策大家,不要闯过这一十字路口的红灯,所以要有法律;为了保护大家,不因一念之差而去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
因此在佛教中,受三皈五戒和菩萨戒对于信众来说,也同样是保护伞,而不是枷锁,受戒可以获得戒体,能有效的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戒律对戒子来说,是行为准绳,而不是高压线,戒律是为了使我们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一个没有受戒的人,他做事会肆无忌惮,造了恶业而毫不知觉,认为理所当然。而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他做事便会有了一个准绳,当他业障现前经历一些恶业时,其无作戒体会自然产生作用,造恶会自然中止,即使恶业已经形成,他也会时时惭愧,这一念惭愧便是忏悔,他所造的恶业也会因此消减,再通过有效的补救措施,仍可获得清净。即使犯了戒罪下堕三途,机缘到时也仍将成佛,而不受戒的人即使不犯戒,也只能在六道中轮转沉浮。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入门的基层。在家居士分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无暇皈依三宝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
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
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流出,但是法宝之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须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萨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由于教理不明,他们唯恐皈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认为皈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对皈依持谨慎观望态度。但是,学佛必须从皈依三宝着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教是智慧的教育,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皈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宝,并自皈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话,皈依及受戒之后,也可放弃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门。佛门来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无碍。尤其难得的,走出佛教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
佛教关于在家居士的戒律主要是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为基本原则,一切戒多由五戒中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也多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都和戒律息息相关,如果轻重粗细,都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自能熏习成性。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德目。
五戒的究竟处,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我们学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脱死,五戒若能持得绝对的清净便自然通向涅槃。祖师常说: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佛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的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的。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也都与五戒法的持犯息息相关。
有网友问过我,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吗?佛陀涅槃后,迦叶尊者曾经提出这样的原则:“佛所已制,不许废弃;佛所未制,不许再制。”《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说明:“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并不刻板,只要不违背佛制的原则,就可以随方应用,自然也可以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应用,但是怎么随方应用,就必须熟悉戒律之后,才可以灵活圆融,才不会违背佛制的原则。时代虽然有新旧,但是律制的精神则是历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为有些不适应,而废弃不用。要发扬佛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精神,要圆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于新时代相适宜。
有的居士误认为佛菩萨是法官,感觉佛菩萨要求太严,有些不近人情。其实因果报应是超自然、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佛陀只不过是向世人揭示了这个真理,并为了保护我们才制定了相关戒律,以告诫我们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这便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通灵佛教网&||||||
佛陀纪念馆各展览馆开幕暨祝祷世界和平两岸和合典礼
100/12/26历经10余年建设的纪念馆,从12月25日起一连8天举行落成系列活动。12月25日上午举办各展览馆启用暨祝祷世界和平两岸和合典礼。来自五大洲的各界人士与信众逾10万人齐聚菩提广场,共同见证这历史的一刻。 「纪念馆山门启钥典礼」由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主持,国立屏东教育大学直排轮金龙队表演「金龙献瑞」,在锣鼓喧天声中进场。接着由福报发行人心定和尚主法,大众一起唱诵《炉香赞》,洒净後举行剪彩仪式,由星云、佛光山护法信徒罗李阿昭、赖维正、刘忠明、西来大学校长吴钦杉一起剪彩。大师提到:「佛陀纪念馆山门是通往信仰佛陀之路,能通到我们所希望的成功,能通往事业家庭一切顺利。」 同一时间在菩提广场上,也有民俗及阵头表演,包括内门顺贤宫阵头、潮州福德祠鼓轿、高雄永春龙狮战鼓团等,以及大慈育幼院鼓乐队、佛光敦煌舞团。 薰坛洒净後由大师、总统马英九、国际佛光会荣誉总会长吴伯雄、佛教界高僧大德、各级政府长官、各界贤达一起剪彩,佛光山梵呗团唱诵《六尘供》。 马总统认为佛教在台湾不只具有宗教意义,佛学与儒家、道家思想结合,提昇中华文化的高度。他观察佛光山具有「行动入世化、管理企业化、信徒义工化、据点国际化」四项特色。他期许中华民国能成为「和平缔造者、人道援助者、文化交流推动者、中华文化领航者」。他提出星云大师所说:「有了佛馆,还要不断努力,才能继续享有福报。」符合西谚所说「天助自助」,称许佛光山所教授的是「正信」的宗教,星云大师所提倡的「三好、四给、五和」与他治国理念不谋而合。 身为国际佛光会荣誉总会长吴伯雄欢喜和大家一起见证历史重要一刻,他表示,这是百万信众与大师本着「有佛法就有办法」的愿力,集合建筑学界精英构思及宗教界不同意见,历经10余年才完成的宝地,不只是栋硬体建筑,还表达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更多人体会佛陀慈悲、智慧,藉以净化人心,提升社会品质。 凤凰卫视刘长乐主席赞叹佛馆气象万千,具有文化、教育、解慧、修持等功用的辉煌圣地,他称许大师佛教的包容智慧,也衷心期盼:众缘聚会,诸法升起,包容智慧,和谐共生。 远见创办人高希均称许佛馆落成是人间佛教光辉的一刻,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是座硬体建设,也是历史、人心、教育、慈悲、智慧的软体建设,走进佛馆,感到时间感悠长,空间感生动,人间感细腻,是佛光山的新气象,也是心灵的新地标。 星云大师说明佛馆是千家寺院,百万信徒的力量建成,是属於十方大众的,他以「无我」的心情来建馆。佛馆用来彰显佛陀慈悲智慧,具有历史、文化、教育的意义,让我们自己反省是否学习了佛陀和平、慈悲性格?和平是珍贵的,大师亲历战争的残忍,非常希望建设和平的人间净土。佛馆除了贡献给佛陀,也献给全世界,需要大家共同护持,也愿佛陀护佑大家。 心定带领两岸法师祈愿祝祷後,各界赠送礼物给佛陀纪念馆,由大师代表接受。有震旦行董事长陈永泰捐赠地宫文物及画册一万本;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赠送圣严法师墨宝「人间净土」,另有捐赠钻石佛像、三宝绣像、富春山居图等。 最後,佛光山丛林学院及中华佛光青年团一起歌咏<赞颂伟大佛陀>及<和谐>,歌声缭绕现场,此时佛馆上方气球空飘,彩带飞扬,和平鸽四处飞翔,将和平与慈悲从佛馆带往全球,开启世界祥和的新气象。图说:佛陀纪念馆暨个展览馆开幕暨祝祷世界和平两岸和合典礼 人间社 陈昭良 摄图说:心培和尚、慈容法师等陪同马总统进坛场 人间社 摄图说:大师施放和平鸽 人间社记者 陈碧云 摄图说:祥龙献瑞 人间社记者 庄美昭 摄图说:天女普散菩提叶法语带给众生智慧资粮 人间社记者 林霈铃 摄图说:远从湖南来台,为佛馆开幕表演,及在佛馆展出文物的展览服务人员表示:能有因缘遇到开幕真荣幸,佛馆招待人有礼貌又周到,让人如沐春风。 人间社记者 林立 摄通灵佛教网&||||||
--(2597)[]
佛陀为何不常住世利益人间?为什么我们要请佛住世?
《涅槃经》里面,佛陀接近涅槃的时候,希望阿难请佛常住世。但当时阿难被波旬控住,无法请佛常住世。当时佛知阿难被魔控住,为什么佛陀不驱魔离阿难身呢,而使佛陀不能常住世利益人间?(-2毗尼日用问答)
答:事实上,这个最主要是,后代的人在责备阿难。后代的人、佛弟子们因为对佛陀很敬仰,希望佛陀能够常住世间,然后阿难却没有这样的一个请求,所以对阿难会有一些责备。但事实上这个全怪阿难也不对啦,那一方面阿难是很耿直的人,再来,世间、弃世间、现象界有它的无常、流动、生灭、变化,就算阿难再怎么样的请求,佛陀他会看情况留一些时间,但也一样没办法说,违背这个无常法印的,佛陀的身体还是会衰老。就像一辆汽车,不管你再怎么保养,只是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但它还是会无常的生灭变化。
不过有一点可以跟大家提的就是:如果有许多众生请佛陀住世的话,那佛陀他会考虑再留长一点时间。我们人的寿命是可以延长、可以添加的。你有这样的心念、心愿,如果你否定自己的生命的话,你一直责备你的生命的话,你的寿命就会提早结束;如果你珍惜我们的寿命来利益众生,你有这样的心念心愿的话,你的寿命会延长。
再来,众生的请求会有他的效果,我举两个例子来讲。以前在台湾佛教界有一位长老,他是让很多人很佩服的修行者。一位就是广钦老和尚,一位是印顺长老。广老活到九十几岁,印顺长老活到一百岁。那以广老来讲,他曾经好几次想要舍报离开这个世间、缘尽。如果以他个人而言,他的缘尽要离开这个世间,但是很多信徒,在乞求啊求他不要那么早离开,要常住世间来度化众生。因为这个我都亲自听过、接近他的那些弟子们,而且他们实际去乞求过的,他们的表达。经过信徒们很多众生的需求、要求,所以广老就继续住世留下,所以他到九十七岁才往生。
再来还有一位,就是台中市长胡志强他的太太,几年前他们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车祸嘛。那他太太那时候重度的受伤、重度的昏迷,医生也表示她的生命指数已经很微弱,随时都会断气死亡,所以能够恢复的情况已经是微乎其微,她那时候已经接近植物人的那种情况。但是因为加上胡志强的知名度,还有他太太以前也是影星,所以她的知名度高,那结果很多众生、很多众生的乞求,祝福、乞求,那众生的呼唤、众生的爱,传递到当事人的心灵中,结果让她生起强烈的那种生命求生的欲望、愿望:众生有需要,好!结果她深层的灵魂,她就在调整、改变、改变。本来照理说应该是要舍报了,但是有这么多众生的乞求、需要,所以,诶!奇迹又发生了,她慢慢的、慢慢的复苏、复苏,醒过来。所以众生的心念心愿,是有它的效果。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请佛住世?就是这样,有这样的心念心愿,真的那些善知识,他们就会留久一点。如果众生不需要,他们是随时可以走。如果众生有需要,他们随时可以留下来,来跟我们广结善缘。但是不会违背无常法印,他可以留久一些,不过当到某个因缘的时候,他还是一样会舍报往生。查看: 473|回复: 13
佛陀为何不为他的父亲净饭王说法?
在线时间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最近在看印度电视剧佛陀,很疑惑,既然佛法有不可思议功德,佛觉悟后分别度化了他的姨母,他的妻子,为何不度化他的父亲净饭王?
在线时间171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估计是无缘
在线时间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mkd429 发表于
估计是无缘
都是他父亲了,出家前一起生活怎么可能无缘,净饭王死前也是很痛苦。
在线时间171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无我清净 发表于
都是他父亲了,出家前一起生活怎么可能无缘,净饭王死前也是很痛苦。
不是说佛无缘不能渡吗
在线时间89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你确定佛陀没有为父亲说法?
有一部经叫做《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
在线时间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mkd429 发表于
不是说佛无缘不能渡吗
佛慈悲啊,况且净饭王死时他也在身边,联系到须达多死时,为其说法。而没为他父亲说法,很难接受。
在线时间7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也可能净饭王是古佛再来。我在哪里看到过,阿难、大目健连、舍利弗都是古佛再来。
也可能佛给净饭王单独说法了,但没有别人听到,所以集结经典时就没流传下来。
就好比佛单独给比丘尼说的法没有流传下来一样。
在线时间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lgc595 发表于
你确定佛陀没有为父亲说法?
有一部经叫做《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
谢谢兄弟,我找到了,
在线时间1780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谢谢兄弟,我找到了,
《大宝积经》卷62
尔时,净饭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头面礼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初生之时,无人扶持而行七步,观察十方而作是言:‘我于世间最尊最胜,当得度脱老病死边。’我于尔时头面礼世尊足。复于后时,至于田村阎浮树下坐于清凉,日虽西移,影初不动;复有六天童子,合掌作礼在如来前,我于尔时头面作礼大牟尼足。我今第三复亦头面礼世尊足。”
  尔时,净饭王而说偈言:  “两足世尊初生时, 无人扶持行七步,
   自说我于世最胜, 尔时我礼明智者。
   牟尼踰城至田村, 阎浮树影荫不移,
   六天童子修供养, 我时复礼世应供。
   今是第三稽首礼, 恭敬怜愍世间尊,
   堪受人天微妙供, 世无如佛何有胜?
   世尊本号悉达多, 字为父母所喜乐,
   始知如来名称实, 得愿满足获甘露。”  尔时,欲界诸天与世尊敷师子座,以天妙衣敷在座上及尼俱园,复以天劫波树衣弥覆虚空。尔时,世尊从空而下,在师子座跏趺而坐。时,净饭王及诸眷属,头面礼足,退坐一面。欲、色二界诸天子等,亦头面礼足,于虚空中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净饭大王及眷属, 来诣世尊设供养,
   从迦毗罗妙城出, 趣尼俱陀可乐园。
   佛与无量众围绕, 阿修罗王及龙王,
   鸠槃荼王金翅王, 乾闼婆王并眷属,
   夜叉大王鬼神众, 紧那罗王悉皆集。
   欲界天王并天子, 一切皆生欣喜心,
   六欲诸天既如是, 梵辅梵身梵天众,
   遍净诸天并眷属, 乃至广果净居天,
   沙门大众婆罗门, 僧佉卫世尼乾子,
   及余一切诸外道, 修行种种异术士,
   斯等诸方皆来集。 如来示现自神力,
   令净饭王及释种, 获得信心欣喜成。
   如来普为一切众, 以微妙语善义句,
   世尊意在净饭王, 现化种种胜神力。
   王本不许佛出家, 相师本昔相童子,
   在家必作转轮王, 无量亿众所供养。
   满足圣王七种宝, 亦复具有四神通,
   如法正治护国土, 王四天下刹利王。
   尔时菩萨发是言: 我昔无量那由劫,
   于一切时常实语, 大王谛听我今说。
   大王昔来于我所, 实自初无信敬心,
   欲以轮王令我作, 以四天下生恋惜。
   譬如本昔有通龟, 随海水潮在陆地,
   其海潮水回还去, 龟便坠堕深井中。
   井中旧鳖问海龟: 汝本何处今至此?
   广智海龟答井鳖: 我遇海潮坠此井,
   其海潮水还源时, 我行迟迟遂不及,
   以斯我今失时节, 堕此小井共汝住。
   井鳖复问海龟言: 其海多少井中水,
   岂复宽广于此耶? 为大为小愿速说!
   广智海龟答井鳖: 无智住人穿凿处,
   我于大海水中居, 在彼经历多年载,
   犹尚不知海处中, 况复了达其彼岸?
   如是大王都不知, 我之神通威德力,
   欲以轮王四天下, 世间势贵恋惜我。
   我今现作法轮王, 统领三千大千界,
   如法正治离刀仗, 得于八部最胜供。
   我今称颂昔日言, 故来应现此大众,
   以神通力修其心, 用慈悲念召集众,
   一切诸有皆云会, 莫不为王得净信。”
在线时间197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大宝积经》卷62
尔时,净饭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头面礼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初生之时,无 ...
在线时间15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陀肯定为其父说过法,而且不止一次。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就是佛陀为净饭王之请而说,“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佛言。善哉善哉。”
在线时间22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电视剧看看也就罢了。
在线时间183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3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Powered by通灵佛教网&||||||
海通大师与乐山大佛
海通与乐山人们在游览的时候,对大佛的雄伟备加赞赏,却不大留意山顶大佛旁的一座雕像。这雕像塑的是建造的发起人——海通。话说祖籍贵州的海通,当年结茅于凌云山,他看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经常发生“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水患,决心凭崖开凿大像,减煞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和尚四处化缘,历经20多年的艰难,终于筹得一笔修建大佛的资金。开凿之日,万众瞩目,人们奔走相告。却不料有一个见财眼开的地方官吏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方可开工。海通禅师十分气愤,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意思是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禅师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从此再也没为难过他了。由于工程浩大,海通没有等到完工便圆寂了。后由剑南道西川节度史章仇兼琼和韦皋先后续建,从公元713年到公元803年,跨越了唐玄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代,经历90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凿在红砂岩上,通高71米,肩宽24米,头径10米,耳长7米,鼻和眉长长5.6米,眼和嘴长3.3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至脚背28米,脚宽8.5米,头顶有发髻1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红砂岩是一种非常容易风化的岩石,佛像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不坏,全赖佛像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因此,佛像矗立江边已有1200多年。这充分显示古代中国人民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对大佛给予了充分肯定,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抚今追昔,人们在欣赏乐山大佛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对大佛的缔造者——海通致以钦佩和感激?(日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佛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