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放生后业障消除的表现,五台山打七,有没有一起去的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朝五台山感悟:护法神力量特别大
特别提示:本博主自8月6日来五台山,六天来经历了不少神奇事件,因每天太忙,待回到北京再慢慢写。这里先转发一篇博文。本文转自,原文链接地址为:
五台山是个神奇的地方,文殊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五台山,感悟很多。
第一,感觉五台山护法神威力特别大。五台山最大的护法就是五爷,龙王五太子。佛经记载,文殊菩萨也是到龙宫去度龙族的众生。所以五爷作为五台山的护法,不是传说的那么简单。
这次到五台山发起了供僧供斋。我原计划能筹到两三万就阿弥陀佛了。没想到,来了许多大斋主,半个月内,就有了十二万多。这些不是我个人的能力,我想这些跟文殊菩萨加持力,还有五爷的护法有关。
到五台山,我就感觉护法神力量很大。在五台山,最好不要随便乱讲话。作家蒋子龙讲到,八十年代时,一群作家到五台山去采风。这些人当时不信佛,到五台山就开始乱讲话,要逆转法论,又要说说菩萨内脏和猪差不多。结果呢,一回来,就出车祸了。要逆转法轮的,头上被撞一个窟窿。那个说猪的,自己嘴巴撞到了石头,一下子肿起来,看起来很像猪,大家都吓到了。而那些没有造口业的人,车虽然翻了,但一点事都没有。所以在佛门中,你做善事得好报,做了恶事,护法神很生气,就会给你一点惩罚。
我们第一天去朝南台,就开始一直下雨,就不敢上山。后来,我们就开始念《文殊菩萨十大愿》,回向给龙王护法,果然雨就停了,还出现了太阳。不可思议。
第二个,人的福德业障,真的有差别。去五台山时,刚好是雨季。动不动就会下雨。但很神奇,梦参老和尚生日那天,组织千僧斋,刚好是六月初二,大前天还在下大雨。到了梦老生日那天,艳阳高照。上午举行完了千僧斋,下午又开始下大雨。可见人天感应。梦参老和尚修行好,龙王也特别护持。我就想起了前天我们队伍百来人朝西台,雨越下愈大,最后只剩下二十个人左右坚持走路上去,剩下的都通通坐车了。看来走台也需要福报,业障一来,护法神不让你去。
当年乾隆来朝五台时,想要走遍五个台,来了两次,就是没能走成。台顶条件恶劣,福德不够,护法神就不让你走。要出发前,我都劝大家,一定要念地藏经来忏悔业障才可以。圣地就是凡圣同居土,有凡夫,也有圣人。自然加持力就不可思议。
第三个,修行一定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般修行,先从地藏菩萨那里修开始,打好基础,去掉内心的阴暗,才有资格到观音菩萨那里去修慈悲,慈悲修好了,就到文殊菩萨那里求开智慧,慈悲智慧都有了,才有到普贤菩萨那里修十大愿,发愿要成佛。这要一步步来的。
梦参老和尚在五台山弘扬地藏法门。末法时代,要修行不容易。多少人修着修着,就走偏了。很多的。要修行不容易。感觉去五台山的,都是大福报的。如果有业障,你要去,也去不了。
五台山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台顶。晚上要烧暖气。用电是太阳能的。用水都是稀少。许多人住一个晚上,就受不了。有的人甚至,住不了,直接回到台怀镇去住宾馆了。也住不惯庙里的通铺。看来要消业障,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跟他们说,能在台顶住下一个晚上的人,病苦少百分之五十。能住下两个晚上的,起码病苦少百分之七十五。到圣地去受苦,可以消业障。给你机会,你却逃掉了。城市人以放逸多,身体不健康,这点要好好忏悔。
在五台山回来路上,车开出两三公里,路上看到两个比丘,在马路边三步一拜来五台山,不知道是从哪里拜过来的。五台山真修行的人,还真不少,就看我们有没有福报遇到了。
附录:到五台山,有些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我感觉,五台山是个很值得回味的地方。
&& 多供供,把业障拿给他们去背。。。
这次朝台,多亏悲胜法师帮忙。安排车,吃住。连供僧因现金不足,都让法师帮忙代供。我说,要供给普寿寺。法师说,“多供供,把业障拿给他们去背。”
这话听起来,怎么跟传喜法师那么像。传喜法师有次笑着对大众开示,这个消业不容易,好不容易修的清净一点。红包一接,业障就接过来了。?
在菩萨戒里,比丘受了菩萨戒,你不能不接受信众的供养。接受信众供养,是给他们培福报。所以不接受供养,反而是犯戒了。
我也听一个法师说,你供养钱给出家人,是得到什么?是买他修行的功德。
所有的考验,都是用来考验自己
在准备走台前,我就开始动员大会,走台需要福报,尤其是从南台走到西台,再走到中台,再到澡浴池。这个行程大概要走六十公里的路。要是走到晚上八点到就八点到,十点到就十点到。一定要坚持,绝对不能坐车。
动员大会完,发现了护法来考验了。从南台下来,过了关卡,就马上开始下雨,雨天的五台山,还真不是那么好受。许多人走了一半,师父的车来了,赶紧就上车了,身上湿漉漉的。剩下的二十人左右,坚持走到了西台。已经全身如落汤鸡,身上穿着棉衣棉裤,全部湿掉。你可以想象那种冷和湿。
到了西台,知客师看到大家狼狈的样子,很淡定,眼皮也不抬。说,走台也要找个好天气。你看,要消业障吧。
到了六点,雨停了,我赶紧跑着去澡浴池寺,我想起早晨讲的,一定要坚持走。我就一路飞跑,台顶风很大,竟然能把我的棉裤都吹的差不多都干了。路上想起来,这也是文殊菩萨的考验,还好,扛下来了。
看来,所有的考验,都是用来考验自己的,不是考验别人的。
&该受的苦,还是要受的。总是免不掉的
走台结束,大家回到澡浴池,预计在澡浴池入住,结果大部分人受不了,澡浴池内住宿,十二个人挤在一个炕上,转身都转不动。纷纷要下山去住宾馆,第二天是梦老的101岁生日,有千僧斋。
剩下三十个在澡浴池住,其他全部下山。梦老的生日的千僧斋,僧人就五六千人。交通管制。住在宾馆的,五点钟起来,去真容寺,进不去。住在澡浴池和普化寺的老人家,通通都进去了。住宾馆的,折腾了两回,还是进不去。只好退去。看来业障未消。
而后回来,一道友感慨,住在庙里,感觉就不一样,和在宾馆感觉差别很大。虽然庙里破旧。看来,能住在庙里,是需要大福报的。
在朝西台时,来了车,大家图方便,把行李扔在车上带到澡浴池。到了西台,被困,又饿又渴,又冷。一师兄说:“粮食也有,衣服也有,但都在包里,包都在车上。吃不到。”大家都笑了。看来,有些苦,就是免不掉。
钻佛母洞,不怕你胖,就怕你有业障。
五台山钻佛母洞是个大体验,梦参老和尚说,你钻过了佛母洞,保证你人身不失。第一,等待是一种体验。一般人早上两点去排队,排队时已经有人在里面等待了。然后六点开门,等到你钻佛母洞时,就是八点了。也就是说,要等待六个小时,你才能钻进去。可见,投胎不容易。
第二,许多人看到要等待这么久,就等不及,看了一眼就下去了。还有的人,没有到洞口,就感觉很可怕。不敢进去。也就钻不成了。
佛母洞很小,有人担心身体太胖了无法进去。其实,不怕你身体胖,就怕你业障重。有个人,年纪轻轻,不听父母话,也是吃的胖了,真钻不进去。这次去队员,有一道友,身材微胖,第一次钻不进去,很怕。就出来,遇到我,我说,你一定可以进去。因为她布施很勇猛。我叫她再钻一次,我进去拉,大家一起念文殊菩萨圣号,有些小挫折,但还是进去了,不可思议。
推荐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海外:+86-21-
【微攻略】五台山小朝台,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浏览12631次
去五台山朝台的因缘
如何前往五台山
五台山的旅行时间和那些票
五台山朝台必打卡
搭公交访五台山寺庙
五台山吃什么
挂单五台山
驴游宝收益
本游记总收益
微信扫一扫,精彩立分享
回复对驴妈妈攻略编辑的游记引文再上五台山,寻访圣人的足迹
查看 (800)
积分62029 等级12 香主
南无阿弥陀佛有感於殊胜的因缘以及章妙法师兄徒步行脚五台壮举的鼓舞,儒医再次踏上了佛教圣地---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今年的五月一日,章妙法师兄发心追寻虚云老和尚足迹,行脚五台山朝拜文殊师利菩萨。& 整个行程进行了整整五十多天,殊胜吉祥。儒医虽未同行,但心向往之,随同师兄在网上一起徒步行走。呵呵,惭愧。&&&&山西五台山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所以五台山成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师利菩萨,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据《首楞严三昧经》载: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 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 这次儒医有缘再上五台,拍摄了些图片,与大家分享,也随缘聊聊此次去朝拜圣山的心得体会:&&& 儒医信佛、学佛至今也有近11年了,作为一位学佛弟子,深知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总感觉自己有点使不上劲,估计自己福德、智慧有了很大的欠缺,故而重又想起福慧双修一说。& “福慧双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如《涅槃经》卷27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 &&& 呵呵,儒医虽是凡夫,但与佛诘缘以来,耳闻目染,稍微有了些熏习,所以知道,想要了生脱死,成就佛道,这福德、智慧还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般若智慧,没有般若智慧,那绝对是不能成就的。文殊师利菩萨,无上智慧的总代表,虽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成佛的那个智慧,不向外求,但凡夫位的儒医还是期盼着能有缘得蒙诸佛菩萨,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的慈悲加被,使儒医能更有智慧地学习佛法,成就道业。呵呵。这次能在五台,随处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摩诃萨,还是非常殊胜欢喜的。在此,儒医再次感恩十方诸佛菩萨慈悲呵护。&& &&& &&& 成佛之路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有了智慧,没有福报同样也难以成就道业的。&&& 儒医曾在前几年介绍过的一部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 转自:&& &&&& 这部经成了儒医这个生死凡夫,期盼消灾免难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中的陀罗尼咒,儒医更是时常随听,因为对消除业障有帮助,呵呵:&&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那谟薄伽跋帝。啼隶(li隶)路迦、钵啰底、毗失瑟吒耶、勃陀耶。薄伽跋底。怛侄他。唵。毗输驮耶、娑摩三漫多皤婆娑。娑破啰拏、揭底伽诃那。娑婆皤输秫地、阿鼻诜(shen 音申)者、苏揭多伐折那。阿嘧栗多、毗囇鸡。阿诃啰阿诃啰。阿瑜散陀罗尼。输驮耶输驮耶。伽伽那、毗秫提。乌瑟尼沙、毗逝耶秫提。娑诃娑啰、喝啰湿弭(mi 音米)、珊珠地帝。萨婆怛他揭多、地瑟吒那頞(e音鹅)地、瑟耻(chi耻)帝、慕侄隶。跋折啰迦耶、僧诃多那、秫提。萨婆伐罗拏、毗秫提。钵罗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萨末那、阿地瑟耻帝。末祢(ni音你)末祢。怛闼(ta音踏)多部多俱胝(zhi 音只)、钵唎秫提。毗萨普吒、勃地秫提。社耶社耶。毗社耶毗社耶。萨末啰萨末啰、勃陀頞地、瑟耻多、秫提。跋折梨、跋折啰、揭鞞。跋折滥、婆伐都。麽麽(此处须加自己名,若为人诵,加他人名)萨婆萨埵、写迦耶、毗秫提。萨婆揭底、钵唎秫提。萨婆怛他揭多、三摩湿婆娑、遏(e 音饿)地瑟耻帝。勃陀勃陀、捕驮耶、蒱(pu音仆)驮耶、三漫多、钵唎秫提。萨婆怛他揭多、地瑟吒那、頞地瑟耻帝。娑婆诃。 ================================南摩& 巴伽哇爹& 德赖路伽& 布拉弟& 尾西司打呀& 布打呀& 巴伽哇爹& 打爹呀他& 嗡& 尾输打呀& 尾输打呀& 沙妈沙妈& 三漫打& 哇巴沙& 司巴拉那& 伽地伽哈那& 梭巴哇& 尾输爹& 阿比新& 佳都漫& 输伽打& 哇拉哇佳那& 阿米里打& 比晒该& 妈哈漫得拉& 巴带& 阿哈拉& 阿哈拉& 阿又梭& 打拉尼& 输打呀& 输打呀& 伽伽那& 尾输爹& 巫舍尼沙& 尾佳呀& 尾输爹& 沙哈司拉& 拉司咪& 珊珠地爹& 沙尔哇& 打他伽打& 哇罗伽尼& 沙 ( 特 ) 巴拉米打& 巴里布拉尼& 沙尔哇& 打他伽打& 喜里打呀& 地舍打那& 地舍低爹& 妈哈慕德烈& 哇技拉迦呀& 山哈打那& 尾输爹& 沙尔哇& 哇拉那巴呀& 徒尔加底& 巴里& 尾输爹&& 布拉帝& 你哇 ( 尔 ) 打呀& 阿有哇输爹& 沙妈呀& 帝司帝爹& 摩尼摩尼& 妈哈摩尼& 打他伽打& 布打哥地& 巴里输爹& 尾司布打& 菩提输爹& 加呀加呀& 尾加呀尾加呀& 司妈拉司妈拉& 沙尔哇布打& 帝司帝打& 输爹& 哇技里& 哇技拉& 伽尔卑& 哇技滥& 巴哇度& 么么& XXX& 夏里兰& 沙尔哇& 萨多难佳& 迦呀& 巴里尾输爹& 沙尔哇伽地& 巴里输爹& 沙尔哇& 打他伽打& 吸佳咩& 沙妈梭沙& 呀呣多& 沙尔哇& 打他伽打& 沙妈梭沙& 帝司帝爹& 菩提呀菩提呀& 尾菩提呀尾菩提呀& 布打呀& 布打呀& 尾布打呀尾布打呀& 三曼打& 巴里输爹& 沙尔哇& 打他伽打& 喜里打呀& 帝司打那& 帝司帝爹& 妈哈慕德烈& 梭哈。&&&『此咒的全名是「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天帝,此大陀罗尼,是八十八殑伽沙俱胝(无量无数)百千万诸佛,所共同宣说的咒语。为了破除一切众生的秽罪恶业之苦;为了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等众生得到解脱;为了临急苦难、堕生死海中的众生得到解脱;为了短命薄福、无救护的众生得到利益;为了喜欢制造污染恶业的众生得到救度;为了不信善法而失去正道的恶业众生得到解脱;是故无量百千万诸佛共同宣说此大陀罗尼』。&& 『天帝,此陀罗尼在娑婆世界的住持功德力,能令千劫以来积造种种恶业重障、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夜叉、罗剎、鬼神、布单那(身形臭秽的饿鬼)、羯咤布单那、阿波娑摩啰、蚊虻龟狗蟒蛇、一切诸鸟及诸猛兽、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即得转生清净,诸佛世尊国土,菩萨同会一处』。。。&&&&& 佛顶尊胜陀罗尼如何传进中国&&&&&佛陀入灭之后,直至唐朝的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印度有婆罗门僧人,名叫佛陀波利,跋涉千山万水,备历艰辛,来到中国山西省五台山朝礼文殊师利菩萨。&&&& 他在五台山下,以最虔诚的心,五体投地向山顶顶礼,并且一步一拜,拜向山顶。&& &&他以无限悲切的心,发自心灵深处的语言,说:「自从佛陀入灭之后,所有的大圣贤大菩萨都不出来救度可怜的众生了。世间上唯有大士文殊师利,在此五台山中,慈悲引度众生,教导众生修菩萨道。我佛陀波利,所恨的是没有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不能见到佛陀的圣容,不能亲聆佛陀的教诲,心中多么遗憾!故此,特地远涉万水千山,怀着最诚敬的心,来拜谒大士文殊师利,乞求大士啊,您大慈大悲,允许让我得见您庄严尊贵的仪容」。说完,向山顶礼,悲泣泪如雨下。&&&&正在顶礼之际,一抬头,忽见一位老人,气定神闲,从山中缓缓走出来。&&&&这位老人,来到佛陀波利面前,满脸慈祥,忽然用婆罗门语,开口对佛陀波利说:「法师,您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来访寻圣迹,慕道求法的心令人感动。但是,中国的众生多造罪业,很多出家僧众都犯戒律。如此深重的罪业,难以救度。唯有『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才能够灭除众生的一切恶业。未知法师有没有带此经来」?&&&&佛陀波利说:「贫僧一心一意,直来礼谒文殊大士。没有带此经来」。&&&&老人说:「法师既然没有带此经来,空来何益?就算您见到了文殊大士,又如何能得识?法师不如回去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流传中土。这就是等于奉献给诸佛的很大供养,又利益广大众生、拯救幽冥、报答诸佛的大恩了。下次法师带取此经来的时候,弟00子我就会告诉您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佛陀波利听闻老人一番话,恍然大悟,不胜欢喜,于是向老人至心敬礼。&&&&就在抬头之间,眼前的老人忽然不见了。佛陀波利惊愕不已,更为加倍虔诚,一心一意,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去了。&&&&经过餐风宿露的六个寒暑,佛陀波利以坚强的毅力,永不退转的虔诚,一心救度苦难众生的大慈悲愿力,钢铁般的意志,翻越了荆棘满途、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一步一步,走过了一望无际、四野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就这样奔波跋涉,过了漫长的六年。&&&&终于在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二年),佛陀波利取得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再次来到中国西京。&&&&按照当时唐朝的法律规定,把梵文的经书翻译成汉文是要经过皇帝的批准。于是,佛陀波利去见唐高宗李治,将事情经过具奏明白,并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的梵文原本交给唐高宗。&&&&谁知唐高宗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接到佛陀波利的经文梵本,即命令日照三藏法师等人在宫庭内进行翻译,并将经本禁在宫庭之内,不得外传。又赏赐给佛陀波利上等的丝绢三十匹,想就此打发佛陀波利离开。&&&&佛陀波利见此经本被禁在宫庭之内,不得外传,真是心如刀割,万分悲痛。他泪流满面,向皇帝奏说:「贫僧历尽艰难,冒着性命危险,万里迢迢,取得经本,来到中土。贫僧的一番心愿,是希望普济众生,救拔苦难。并不是贪图赏赐财物,更不是要得到任何名利。请皇上将经本开禁,流行民间,使万民百姓及幽冥含灵,同受佛光法益啊」!&&&&唐高宗无可奈何,只得将翻译好的汉文经本留下,把梵文经本交还给佛陀波利。&&&&佛陀波利得回梵文经本,到处访寻懂得翻译的人。几经辗转辛劳,终于在西明寺,找到善解梵语的汉僧顺贞法师。&&&&于是,又奏请唐高宗,得到圣旨批准。佛陀波利就在西明寺,与顺贞法师等人共同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翻译出来之后,佛陀波利心愿已了,就带着原梵文经本,去了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接引,从此不再出山。&& &因为深感殊胜,所以此次上山,不免起心,在随师兄们朝山礼佛之后,就随机去寻访婆罗门僧佛陀波利逢携经来到五台以及行走五台的足迹。&& 网上做了些功课,恰巧找到了这么一条儒医非常满意的线路,即是: && 一万菩萨绕清凉&&&& 行程:台怀镇出发台怀镇-殊像寺40分钟→行驶40分钟到达石咀高速口→上s46五保高速行驶30分钟→五台下高速→广济寺1小时→行驶15分钟到达古南台→登古南台2小时→行驶40分钟→尊胜寺1小时→行驶20分钟→佛光寺1小时→行驶30分钟→清凉寺40分钟→行驶20分钟→金阁寺30分钟→台怀镇。对了,忘了说,以上行程,儒医是包车400元/天。天时、地利、人和,那就出发。。。。。。
真正的修行人。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真枪实弹危险才能激发出真正的本领。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才懂得作用本来自性。对儒医你在厮杀的绝望的战场上迷失了自己。这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你一直仰赖着法师的拐杖。一直希望温室里成长。你失去了一个修道者真正的决心与毅力。你太懦弱了。你只是在逃避。因为你不敢面对你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负能量。儒医啊。我深知你硬扛你不希望让人见到你倒下。因为你觉的你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这个网站管理员的工作。但你能骗的了谁。你和其他人一样有疑问有悲观和无助。阿难尊者三十相好。那些疑问无助甚至被魔咒所迷。那不是什么菩萨演戏。而是修行的不易战场的残酷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而且这是无佛时期。末法时代。你的乐哈哈根本掩盖不了一切的黑暗。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谢谢朱烨教诲,儒医感恩不过有一点,儒医必须纠正下,那就是现在不是无佛时期,而是所谓的末法时期。但就是末法时期,也不是法末,而是人的根性越来越漏劣,所以称为人末了,有法存在,也就是有佛存在,所以现在还是有佛时期。应该这么说,一个学佛弟子,首先是深信因果,因缘果报。儒医学到现在能得所谓的自在,很大程度得益於深信因果。现在的儒医只知道活在当下,这个活在当下是具足“戒定慧”的。其实儒医内心只有惭愧,因为没能按照佛菩萨的教诲做到最好,因为先天的欠缺,故而今生必须更加努力学习,祈求佛菩萨的加被来弥补先天的不足。相信只要有真心、切愿,一切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其他外在的东西,学佛人都知道,什么叫成、住、坏、空?什么叫生、住、异、灭?一切的一切皆是缘。只要自己尽力就好。好了,儒医也得抓紧时间赶紧叙说下一程的旅行了。88!
南无阿弥陀佛前面已经说过,在还没有开始寻访圣迹之前,儒医必须随章师兄一行去朝拜诸佛菩萨。今天顺缘,把前几天写的简述转帖到这里,呵呵!日,跟随章师兄去五台朝拜文殊菩萨的信众共53人,与下午6点50 从上海出发,前往太原。经过一晚上的颠簸,我们终于於7月4日上午来到了太原,与章师兄欢聚在一起。& 再来一张两匹小马驹的照片,哈哈,感恩啊&话说真正来到五台山台怀镇已经是下午一点半左右,赶紧午餐。近60人,全素哦。刚用完午餐,忽然蓝天白云的天,怎么就下起了大雨?呵呵,其实不用奇怪,学佛童鞋都会明白,那就是我们在红尘染污太重,要想踏进圣地,还真的要洗一洗呢。哈哈哈。所以也说明计划不如变化,随缘可不能随便,直面境界,才是锻炼人的时机啊。所以,来到圣地表决心,那就直接去拜山吧。于是,章师兄带领大家,来到了大智路前,进行三步一拜礼佛活动。& 在称念佛号,祈福之后,拜山活动正式开始& 拜山活动圆满顺利,共六十几位师兄,不分老少,都圆满完成了此次壮举。& & 二个多小时后,拜上山顶& 赞叹下自己,也赞叹下所有师兄们!&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儒医顶礼感恩!随缘再介绍下:&&& 黛螺顶,是五台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 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 传说乾隆屡欲朝拜五台文殊,终因风大路险,没能如愿,遂欲摹拟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以便朝会者到此参拜。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就叫“小朝台”。因此人们常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拜上山来,刚才还淅沥沥的小雨,此时已全无踪影,佛光普照大地,仿佛也是在赞叹大伙那股坚定不移的决心,给大家以最好的加被。瞧欢笑写在每个参与者的脸上。&五方文殊大殿前,师兄们共同来回向:& 拜山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对面寺庙群非常壮观瞧,这位出家人,一条腿照样攀登了上来,修行之路,靠的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好。赞叹师父!祝福师父!下山路上,遥闻喜鹊叫喳喳,可见人天共同祝贺章师兄徒步五台活动圆满吉祥,儒医也再次感恩章师兄能给儒医这样一个亲近佛菩萨的机会,也让儒医这次在五台寻访圣人之行,踏下了扎实的一步。感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哎呀,儒医妈妈要是告诉我,我肯定也一起去了!
哈哈哈小熊吉祥因为此次活动不是你家老妈子组织的,故而就没想到短信大家哈。不急,章师兄已经期望明年能有机会徒步峨眉山朝拜普贤菩萨哪,到时我们来四川看你哦。儒医合十
日早晨6:30& 五台山台怀镇祥云宾馆南无阿弥陀佛按照预先约定,司机吕师傅一早来到宾馆门口,上车,今天我们将开始跟着菩萨环绕清凉山寻找圣人足迹的行动,兴奋ING根据线路图:从台怀镇→行驶40分钟到达石咀高速口→上s46五保高速行驶30分钟→五台下高速→广济寺预报有雨的天气,一路上竟然是佛光普照,心情非常舒畅。就在要去到广济寺的途中,儒医忽然看见路旁有一座寺庙非常漂亮,清晨阳光照射下,很是庄严。儒医不由请求吕师傅能停下让我们进去礼拜下,因为不是在行程中的景点,吕师傅无奈只能同意儒医的请求。哈哈& “华严寺”!儒医对“华严”这二字历来有种特殊的感情,想必拥有这样一个名字的寺庙一定是很棒的。不想吕师傅告诉儒医,里面没有出家人?怀着忐忑、疑惑,儒医奔下公路道,穿过“华严寺”牌楼,儒医来到了庙门口。& 入三门咸资般若光 & 登宝地悉植菩提种& 对联不错,儒医见佛先拜,随后进入天王殿哇,寺庙很大的,看见旁边有个门卫值班,我们的到来打搅了别人,很对不起,一大早的。值班室旁边有个殿,不知是什么殿,但里面有供神,按儒医的感觉,仿佛像是一般寺庙的伽蓝殿,只见有写“伏魔大帝”对联写着:浩气参天千秋不改&& 精忠贯日万古常昭这样的对联应该是写着关老爷的。关老爷也算是佛教的护法菩萨,寻找“度娘”了解下,呵呵:关公化身伽蓝菩萨&&&&&& 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及道教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渐渐趋于融合,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在南北朝时逐渐进入兴盛阶段,普及至民间,它融合中国本土多种信仰,形成了浸透着中国文化的中国佛教。&&&&&&&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中这样叙述:&&&&&&& 却说关公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尘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己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马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就这样,在中国的佛寺中,常以关公为伽蓝菩萨。从此以后,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道德人物化身关公,又化身为伽蓝菩萨,与韦驮菩萨同是佛教大护法,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蓝菩萨关公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转出伽蓝殿,一眼就看见这“一乘门”。应该说寺庙的造景还是非常的漂亮的,这种透景在此处用得非常圆满。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故曰一乘。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万法生灭,觉心不动。犹一水起万重浪,万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动,既知水性不动,浪何尝动?一乘缘起,即性起也。性起者,起而无起,无起而起,犹浪起伏宛然,水性不动湛然,浪即是水,水即是浪。故知浪为水,则起而无起。知水为浪,则无起而起 。既是一乘,故起止皆是自体。一切法无非缘起。故一切法各各界别不同,所以称法界。缘起则无性,无性则无界,故法界无界,无界法界,分别而无分别,无分别而分别,此是自体法界义。哈哈哈哈,谢谢法师指点!进入“一乘门”,反观走过的门,不想一句“问心”又扑面而来。继续“度娘”啊,呵呵五台山镇国大师澄观答皇太子问心要&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沈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於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知无得。不取不捨,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亡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亡正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是知迷则人随於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於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妄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鉴象,照而常空也。多好的寺庙啊,处处透着深义,可是人呢?心怀一分沉重,慢慢登上台阶,来到了所谓的大雄宝殿前。& 慧眼透观普开十方觉路&&圣手高举提携万类迷津&远远就看见这四个字“同生极乐”心中感慨。&虽说这只是一坐空庙,但处处都透着“华严”的味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菩萨行愿品》节选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望着最后一幢大殿,儒医没有走过去。心中默念:愿佛法长久住世愿三宝长久住世& 还是用这么一段“摘录文”结束这段途中的感怀& 古人说:“以六字摄禅律教义,只一念成法报化身”。这并不是说念一句佛号,其余一切经典都可以不要看,而是说念阿弥陀佛的含藏道理及其功德与三藏十二部经典所表诠的道理是一致的。& 在华严经上讲重重无尽法门,一佛摄多佛,多佛即是一佛,一微尘里,就是一个微尘,坐微尘里转大珐錀,包括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礼敬诸佛我们把它收摄来,收摄就是一佛,这一佛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第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曰:“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为佛教中最究极之说。盖以万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虽现种种之差别相,而其本体中则无丝毫之差别,谓一即融一切,其体无碍。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是略说广说,浅说深说,显说密说,佛陀针对各种根机的契入法门,其目的无非是让一切众生都能证入诸法实相——法界藏身,得大解脱。&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由于明天是六月初一,儒医要去寺庙早课,故而赶紧上贴,有错请师兄们及时指正,儒医一定改正。话说,儒医途中意外走访了一座“华严寺”,为了能使整个行程顺利,儒医赶紧快步跑回包车。这里有个交代,我们是包车行走,后面有一部自驾车跟随,小伙子的母亲信佛,从没走出太行山,这次孝顺的儿子,带着父母及妻儿,跟随我们走这一趟跟着菩萨绕清凉的“寻游”。可能是儒医的随意犯错,小伙子为了母亲更好拜佛,故请来了一位居士导游,他将随他们车做一路的讲解。& 广济寺位于五台县城内的“五台山文物管理所”院内,在数以百计的五台山寺庙中不算著名,普通的游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广济寺始建的年代大致在元至正年间(公元年),明清曾重修,现只存有大雄宝殿一座,其余建筑均以毁坏无存。& 这是儒医此次行程的第一站,虽然心中已有准备,但一看这外貌,竟然是文物管理所,心中也难免有些失落。跟随导游往里走,更是看不出什么子丑寅卯。唯一吸引儒医眼球的,只是远远看见刻有“广济寺”三字的香炉。只闻狗叫,未见人影。好在导游熟悉,找来工作人员,每人10元买了张所谓的门票,带我们去到了后院的大雄宝殿。& 门上方悬挂有“广济寺”的匾额让儒医缓和下来,院内一定更有乾坤根据介绍:广济寺目前寺内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元代建筑,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正面塑华严三圣,背面塑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左右两边为十八罗汉。殿前有八角石经幢一座,高四米。&& 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3问,单檐悬山顶,殿前有月台,面积290平方米。该殿虽几经局部重修,但梁架结构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状。&& 柱头覆盆式,各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造成“升起”。这种做法增强了梁架的稳固力。屋顶坡度较平缓,檐下柱头四铺作斗拱,自栌斗斗口出平直的假昂一跳,昂背置交互斗,耍头与撩檐枋相交,后尾承桦拱托四椽。补间铺作每间一朵斜拱,后尾托平棋枋。殿之前檐下悬有“大雄宝殿”竖匾一块,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广济寺时悬挂的。殿内彻上露明造。为适应宗教礼拜活动和扩大内部空间的使用面积,金柱的配置,采用减柱法,前槽不设金柱,后槽只用粗大的两根金柱承托内额,大内额之上承四椽。& 殿内正中悬木匾,上书“天人和益”,为五台知县王秉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书。&& 殿内保存有泥塑像30尊,基本完好。主像3尊,供奉在前面的佛台上,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 &&& 正中释迦牟尼佛,头上蓝色螺发盘旋,脸形圆润,身躯肥硕,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流畅。两侧塑二弟子阿难、迦叶,严谨安详。&& &&&& 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面目丰腴,宽衣博带,束发莲冠,给人以艺术之美感。&&& && 这3尊像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侧,塑胁侍菩萨两尊,他们项戴璎珞,臂饰宝钏,容貌健美。&&&&& &&&& 东西两山墙下塑有十八罗汉,有仰有俯,有喜有怒,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 殿内元塑,手法古朴,形象夸张,是元代泥塑的代表作品,&&&& 佛台背面正中塑观音菩萨骑朝天吼,左边塑文殊菩萨骑狮子,右边塑普贤菩萨骑白象,合称“三大士”。“士”者“事”也,即从事自利利他的人。& 观音菩萨的坐骑是金毛吼,属于犼的一类,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也是属于龙生九子中的一类,有守望习惯。& & 看见观音菩萨后面的竹林了吗?导游说,普陀山不肯去观音,原就是从他们这里五台山被偷运走的,这是最初的造像。& &&&& 普贤菩萨的造像太美了,面目丰腴,宽衣博带,束发莲冠,真正的艺术之美。&&& &&& 普及下佛教知识哈:&&& 大雄宝殿的彩塑是“华严三圣”,那么,“华严三圣”的思想、造像源于何时何人?于此作一解释。&& “华严三圣”的思想、造像源于五台山,是五台山僧人对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 当初,唐代五台山著名的居士李通玄至大华严寺研习《华严经》,提出了“华严三圣”的思想,他说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经》中的三位圣者,这三人构成——法界之体。这一法界具有三德:&& 毗卢遮那佛是法身的果德,文殊是因位的智德,普贤是因位的行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一、总别关系;二、主伴关系;三、因果关系;四、体用关系等。&&& 而后大华严寺的高僧澄观国师继承和发展了李通玄的这一“三圣”思想,提出了“三圣圆融观”。他说:&& “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菩萨是也。”他还说:&& “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文殊、普贤二圣法门互相融通。他们至佛果之因已经完成,因之立场与果之立场同一,且归属于佛果境界。由是文殊、普贤和毗卢遮那佛就融为一体了。澄观国师的“三圣圆融观”思想被他的高足圭峰宗密运用于实践,并按澄观国师之意创造了以毗卢遮那佛居中,文殊、普贤居其两旁的“华严三圣”造像。从此“华严三圣”的造像就应用而生了。&& 李通玄居士、澄观国师、圭峰宗密三人都是五台山华严学的奠基人,“华严三圣”的思想、造像都是他们创造的。这是他们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巨大贡献。&&“华严三圣”中的毗卢遮那佛,是不可说不可得的法身佛,他的净土叫华藏世界,这个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海水中生大莲花,莲花中包藏有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花藏世界,略称华藏世界。&& 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他有两个最得力的助手,一是他的左胁侍文殊菩萨,专司智德,另一是他的右胁侍普贤菩萨,专司理德。在大殿月台下右侧,遗留“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一座,石幢八角单层,通高约2.5m。幢身上部各面为造像,造像边框上刻有供养人姓名等信息;幢身中下部镌刻经文,稍有风化。从经幢整体风格及造像技法来看,似为唐代晚期遗物。& 可以清晰地看到:“为国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 && 有没有看见屋檐底下有个孩童顶着屋梁,导游说这寓意着佛教后继有人,看清楚下哈&& 广济寺(山西五台山广济寺)广济寺是位于五台县的一座寺庙,俗称西寺。该寺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 置&& 五台县城内西门旁地&&& 位&&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 称&& 西寺占地面积&& 883平方米&应该说,还好作为了管理所,那样的话,将来遭破坏的机会应该会少些。因为是政府部门要地。& && 愿佛法长久住世&& 愿三宝长久住世&& 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
&& 广济寺出来,按照行程:行驶15分钟到达古南台→登古南台2小时&& 一路穿街走巷,感觉路非常的难开,因为路都很窄。村旁见到的都是老人与孩子。& &由此也和吕师傅聊起留守老人与孩子的无奈小道两旁都栽满了玉米,吕师傅说,这只有一季,天冷就没有什么可种的了,&看着这满山满谷的绿油油,不由想到了转基因,是啊,种庄稼的,那个不是期盼个好收成。阿弥陀佛,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这所谓“造福人类”的科技呢&前边的路仿佛越来越难开,终于儒医觉得我们应该停下来,因为整条路仿佛只有一根车道。&& 吕师傅非常慈悲,想尽量把车开到离我们想要去的古南台更近些。但儒医感觉还是有些悬。& 终于在前面有停车的地方,我们下了车,准备步行登山前往目的地。&其实,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儒医不清楚的。只知道是要去古南台,因为尊者佛陀波利曾在这里一个叫“西明寺”的寺庙,翻译过这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看见远处的所谓的山吗?其实上去还是要出点汗的,呵呵&&沿着山路,我们慢慢来到了古南台。五台山下,有一座唐代古寺叫西明寺。(文字转自)西明寺座落在虑虒河边、五台城东六公里的台外小南台南神垴之腹部寺庙靠山座西向东,阳光早射,在五台山的寺庙中别具一格。西明寺后靠孤峰坚韧、层峦叠嶂的小南台南神垴。每当夏秋到来,山上山花浪漫、蜂飞蝶舞、芬芳馥郁、景色如画。由于西明寺靠山面河的座落特征,导致冬暖夏凉、温湿宜人,不失为灵迹圣地,后人称西明寺为夏阴寺至今西明寺曾座落的这块土地称夏阴地。&& 抬头终于看见了这“西明寺”这三个大字可是,就是这么几个字。也犹如见到寺庙一样,既然这里写着西明寺,那一定是有遗迹在此。“西明寺”三个大字旁边,还有“金刚洞”三字,既然来了,那就随便什么遗迹都要去探寻一番。打着手电,缩着身,我们小心翼翼地下到了金刚洞。洞中供奉着本师释迦牟尼佛立像一尊及舍利塔一座& 顶礼佛,顶礼圣者及圣者舍利参拜完毕,继续上行,我们看到了一块介绍寺庙及助建寺院的功德利益告示西明寺因佛陀波利而闻名天下。佛陀波利是天竺国高僧,曾经两度朝圣五台山,从遥远的印度,远渡流沙寻访文殊圣迹,第一次到五台山受到文殊菩萨的点化,回到天竺国取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又从海上历经万种磨难取的经书,经过唐朝皇帝高宗下旨,将梵文经书带回西明寺经行翻译,再西明寺佛陀波利病了七天七夜,滴水未尽,文殊菩萨点化加持后病情恢复,在五台山受到文殊菩萨接引终成正果,成为“文殊七尊”之一,佛陀波利的事迹也成为众多佛弟子修行成佛的楷模。旁边还有一个龙王洞入西明寺正殿供塑文殊师利菩萨,礼拜菩萨!沿着龙王洞往上攀登,看见一座经幢波利一路艰辛从长安来到西明寺。他为何别寺不去,偏到西明寺驻足停留呢?原来,波利在长安已访得山西五台山下有个西明寺,西明寺有个勤奋好学、苦读经书、善解梵语的名僧叫正顺。他奏明高宗要与正顺再共翻译梵本传汉土,高宗准奏,再则,在西明寺座西正殿他可早日瞻礼文殊菩萨。这天,异国高僧佛陀波利的突然到来,西明寺所有僧众欣喜若狂,仿佛是异国佛子从天而降。波利在文殊正殿参礼毕后叙明来意。来日,正顺和尚同波利共怀拯救幽明,一报佛恩,二报君恩的神圣心愿,奉旨致力翻译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不一日译经完毕。波利本该立马奔五峰,却不能如愿。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波利经寒暑、历艰难,长期漫步跋涉,不知耗尽多少心血,在西明寺禅室一病七日七夜而滴水点食未进,正顺和尚当然废寝忘食,精心侍奉,待如亲人。又在正殿佛前诚心祷告,求文殊保佑彼国弟子早日康复。波利吉人天相,竟然在第八日晨时奇迹般地痊愈。不能不说是波利在汉土传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功德无量的造化;不能不说是文殊对远方彼国弟子的庇护。倔强大度的波利当日告别西明寺,正顺和尚送波利越过虑虒河,沿当地古朝台隘路到材树坡山隘口止步,向前俯视便是南阳村,东望则是茹湖,北眺虒阳岭在望。送君十里程,二人惜别依依不舍。波利要经翠岩真院,今尊胜寺,取道虒阳岭,向五峰跋涉挺进。自从波利朝拜西明寺和在此翻经以后,西明寺日益佛事兴盛、香火非常、声望甚高。此后,在西明寺正南立精致的三节石经幢传后人,上刻汉文《序言》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据考,西明寺建于唐代初年,连同后置的石经幢毁于唐武宗灭佛法的会昌五年,始末存世二百一十余年。可叹西明寺没有躲过这一劫,犹如一颗明珠沉入海底。今日西明寺,庙迹荡然无存,原址空旷。已多年多代,土地一块,春种秋收重复着。文中西明寺与佛陀波利的历史事实,有上世纪一九八七年秋西明寺原址出土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三节经幢和《序言》为佐证。& 这是古经幢上的佛像图案清晰可见。希望不久的将来再来此处,能见到重建后的“西明寺”。感恩所有法师、居士、大德们的真诚发心。愿佛法长久住世愿三宝长久住世& 参拜圣地完毕,匆匆下山,远远地儒医仿佛就看见了堵车这也是儒医当初进山时最大的担心,怕一有交换车必堵。果然,事故就发生了,还因为今天山上有庙会,所以来的人和车还真多。为了保证行程还能正常进行,儒医飞奔下山,必须在很远的山路口把进山的车给拦住,不然拥堵将更厉害,想走可就难啦。& 不说迷信哈,儒医不会持咒,只念经名,竟然还真运气,至少有几辆车还是给拦住停下了。特别是这辆买水果的车子,给口干舌燥的儒医送来了及时雨哈,一口气吞吃了两个瓜呢。呵呵屋漏偏逢连夜雨,好不容易倒出来的车子,竟然有一部抛锚了,瞧大伙齐心协力的,呵呵终于排除故障,一切顺利,车子缓缓地向山下开了出去,瞧那些刚才忙乎的朋友,哈哈哈,像胜利的将军样个个站在车上。走了,上车。佛陀波利历经漫漫六年之万险千难,又越过多少崇山峻岭,又跨过多少大江大河,又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于弘道元年春(683年),才取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回返长安。我们,只是走了这短短的一段山路,已经感到非常的辛苦,可是先人们历经那么多的苦难,就是为了给我们汉地的民众送来救苦救难的好方法。那么好的法本我们一定要珍惜啊。
一者礼敬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二者称赞如来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三者广修供养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四者忏悔业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五者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六者请转法-轮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七者请佛住世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八者常随佛学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我愿常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九者恒顺众生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我常随顺诸众生,圆满无上大菩提。十者普皆回向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那摩 巴嘎哇底 啦达那 悉ki内 打他嘎达呀 阿拉哈底 三藐三布达呀打滴呀他 嗡 啦达内 啦达内 嘛哈 啦达内 啦达那 悉ki内 啦达耨& 德拔微 啦达那 桑拔微 司哇哈那摩 巴嘎哇底 啦达那 悉ki内 打他嘎达呀 阿拉哈底 三藐三布达呀打滴呀他 嗡 啦达内 啦达内 嘛哈 啦达内 啦达那 悉ki内 啦达耨 德拔微 啦达那 桑拔微 司哇哈那摩 巴嘎哇底 啦达那 悉ki内 打他嘎达呀 阿拉哈底 三藐三布达呀打滴呀他 嗡 啦达内 啦达内 嘛哈 啦达内 啦达那 悉ki内 啦达耨 德拔微 啦达那 桑拔微 司哇哈
南无大智文殊师礼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由于在古南台耽搁了一些时间,所以大伙决定先去解决自己这座最大的庙---“五脏庙”问题&这盘炸茄子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字:赞!祭完五脏庙,按照行程计划,下一站:尊胜寺沿忻台公路于龙王堂村下车,向东了望,显眼的便是“五峰咽喉”,穿过一写有“五峰咽喉”那个牌洞,眼前一亮满眼给人一种历史非常久远的感觉&& 三摩地又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三摩钵底又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是禅定的一种。&& 佛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 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三摩地 十一解显扬二卷六页云: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二解 如三三摩地中说。三解 瑜伽三卷七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又云:三摩地作何业?谓智所依为业。四解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五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六解 瑜伽六十三卷八页云: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七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八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了知。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十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三摩地,谓心一境性。十一解 界身足论上二页云:三摩地云何?谓心住、等住、现住、近住、不乱不散、摄持、寂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尊胜寺 地处五台县城东北方的虎阳岭,距县城二十公里。过去,佛教信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都经过此地。从五台城出发,翻鸽子岭,下茹湖盆地,然后上虎阳岭,又东北方向穿龙湾,就直指南台和中台相交的金阁岭了。因此,这里被称为&五峰咽喉&。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尊胜寺创建于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现存寺庙是民国年间再修后的形式。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其它建筑对称,占地面积为三万二千多平方米,计有殿楼房洞二百一十余间。& 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 进入天王殿,门前有一对“门当户对”&&“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所谓标示,就是嵌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俗称户对,若是石门则标示质料亦为石,其上按照品级涂以油彩或图画,或写上吉祥福寿等祝语。门楣也有区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简单来说,门楣上有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当,建筑学上为“门枕石”的一部分,俗称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户对,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起到装饰门框的构件,通常成对出现。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墩等等。“门当”,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为武官,象征战鼓;方形为文官,形为砚台。“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有“门当”的宅院,必须有“户对”,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 从中轴线上看,自南向北并由低往高主要分为六进院落,左右各设经楼禅舍。第一为天王殿院,殿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门额上悬挂“尊胜寺”木匾,门双侧嵌刻“***常转”大字;殿前蹲踞两个石狮并旁立两根石旗杆,造型优美、雕刻精细,这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可惜一旗杆已拦腰折断;& 门前一棵大大的老槐树,挂满了人间的祈福待续。。。
等待下集。感恩三宝!感恩先辈留下的瑰宝!感恩师兄布施!
呵呵南无阿弥陀佛惭愧,儒医懈怠哈的确犹如师兄所言,在尊胜寺见到的一切,都是先辈古来祖师大德们留下的瑰宝。儒医转来转去,想象着过往寺庙兴盛场景。心中只有默念:祈愿佛法能长久住世,祈愿三宝能长久住世。
&&& 天王殿&&& 殿内正面木龛供大肚弥勒佛,背后为木雕韦驮将军,两侧是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拿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握紫金龙的西方广木天王,他们威镇四方、护持佛法,职司风调雨顺、促进五谷丰登& 两幅对联分别描述弥勒菩萨及韦陀菩萨:&&韦陀菩萨:一杵威神,可畏,人无邪念自能降魔;三洲感应, 难思,汝有志修我必护法.&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包含诸色相&开口便笑指示众迷途大雄宝殿宽5间、进深3间& 大殿内正面供缅甸玉佛和迦叶、阿难。& 三世佛殿&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都有佛 & 释迦弥陀药师五洲四海尽为尊&&& && 自左向右内供樟木雕刻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亦“横三世佛”&& 横三世佛为东方药师佛,中央释迦摩尼佛,西方阿弥陀佛,这个是从空间上说的。&& 中间托钵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现在佛&& 左边手捧莲花台的是阿弥陀佛& 右边托塔的是药师佛&& && 佛像面目慈祥、雕刻衣纹流畅庄严& 两山墙为相好金妆的十二圆觉菩萨,容颜清秀、比例和谐。&&&第四为藏经楼院,重檐歇山顶阁式,两层,16根明柱支撑,四周回廊,勾栏环绕,木雕雀替剔透玲珑;&&&&下层供观音菩萨(中)、文殊菩萨(左)、普贤菩萨(右),上层存放经书,东西分峙双层十二角楼式的万缘阁、三宝楼,副阶周匝、翼角恽飞、秀丽劲健。&&&& 第五为诸天殿院&&&& 中供高1.36米的释迦牟尼玉佛像,旁立弟子目犍连、舍利佛,&&&&&&周围为二十四诸天&殿后有双层结构的三皇三圣洞,下供天皇(中)、人皇(右)、地皇(左),上供老子(右)、释迦牟尼(中)、孔子(左)。&哼哈二将&&第六为五文殊殿院&&从左到右分别有西台狮子吼文殊菩萨、北台无垢文殊菩萨、中台儒童文殊菩萨、南台智慧文殊菩萨、东台聪明文殊菩萨&&&殿后就是万藏塔&&&万藏塔,建于1932年,高39米,&&&&内含三十三天洞殿,是五台山惟一的十二角九层密檐式砖塔&&& 这天非常的运气,平时不开门的宝塔,却竟然洞开着,呵呵&万藏塔:踞高耸立、气势恢弘,构成该寺的象征。&&藏经楼左右两侧对称建有十二角亭阁。台基也是十二角,上部为重檐攒尖顶,外部围有一圈廊柱,廊柱内起砖壁,砌成殿阁。其建筑样式,外观两层,华丽玲珑,入内却是一室。东面的称为万缘阁,西面的称为三宝楼&&&&尊胜寺七进大殿两旁,有小院落多处,筑僧房,砌围墙,垒石阶,券门洞,立影壁,形成迂回曲折的布局结构。建筑物的券口上、窗墙上、墀头戗檐砖面上,有砖雕花卉树木人物等,漫步、游览有观赏园林景致之感。&&&&待续。。。
南无阿弥陀佛匆匆,跟着图片把这座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寺庙介绍完了。当然,大家也只是随着儒医的图片看见的是它的外观,而这座寺庙所具有的真正内涵,在经过了这扇门之后才真正被揭示出来。&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相传,唐朝有一个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及闻震旦,有文殊住处,远涉流沙,特来礼谒。以仪凤元年,达此土。至台山南,蹑虎阳岭,俯爷之间,林木干云,名花匝地,翘首五峰,生大欣慰。”他五体投地,向空中说,我远地而来,就是想见文殊菩萨的圣容。这时,忽见一位老人,从山谷中走出,用焚语对波利道:“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重恶业垢,汝持来否?”波利答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岂能识之,汝当速返,取此经来。”波利听罢,十分感激,忙磕头于老人的脚下,及抬头,忽然不见了老人,方知刚才就是见到了文殊菩萨。波利更虔诚了,复还印度,取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弘道元年,到了中国的长安,将前后过程奏于唐高宗。高宗大悦,命日照三藏法师与波利参译。赐给波利绢三千匹,把经留下来。波利泣奏道:“我是受命去取经,不是为了进献经书图个人富贵。”高宗也受到感动,于是留下译本,还给梵文经。波利带上梵文经,再登五台山,后来在五台山坐化。历史上的佛陀波利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尊胜寺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寺内建有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传至五台山最早的密藏。此《经》能净除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净除诸地狱、阎罗五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狱,能回向善道。若有人闻听此《经》,先世所造一切恶业,皆悉消灭。若人老将寿终,须臾忆念此经,能增益寿命。若人能须臾读诵此经,此人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之苦,破坏消灭,无有遗余。一切佛菩萨所住之处,无有障碍,随意趣人。若有人能书写流通,受持诵读,听闻供养,一切恶道,皆得清净,一切地狱苦恼,皆悉消灭。若有人能书写此经,安高幢上,或安高山上,或安高楼上,乃至安高塔上,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坠恶道之苦,皆悉不受。此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授记,皆得不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于四街五道造塔安陀罗尼,并合掌恭敬,旋绕行道,皈依礼拜,彼人就是大菩萨,是佛子,持法栋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能止恶劝善,净化人心,所以历来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和佛教界的重视。各地认真持诵,书写印刷,雕刻经幢,广泛流通。经调查,五台山现有经幢17余处,其分布在:佛光寺内有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唐乾符四年(877)镌刻的两座经幢。尊胜寺内有宋天圣四年(1026)、民国二十年(1931)镌刻的两座经幢。历史上尊胜寺修建了三座石经幢。第一座经幢是唐代经幢。建于唐永淳年间(682—683)。唐开成五年(840),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圆仁入唐求法,于四月二十六日抵达五台山东门龙泉普通院,开始了他在五台山朝台礼圣、访师求法的活动。于七月六日离开五台山,到五台山南门虒阳岭文殊大圣显化处,见有宝幢。幢上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唐定觉寺沙门志静写的序。这座经幢,是五台山最早的经幢,可惜它早已毁坏,踪迹无存。第二座经幢,是宋代经幢。宋天圣四年(1026),演教大师在虒阳岭修建真容院。仿照唐代经幢,重刻了一座经幢。现在这座经幢,依然屹立在尊胜寺的祖师殿院内。该经幢高约8米,幢身石基座为两层,下层八角八面,雕覆莲,束腰雕狮头。上层圆形,雕仰莲。幢身为三节,八角八面,每节之间由一层仰莲座相隔。第一节幢身较长,正面额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幢身刻“再建厩阳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之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由真容院表白讲《法华经》明慧大师赐紫沙门广口述,真容院赐紫沙门图起书。第二节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这两节幢身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难以辨认。仔细观看,内有“宋大中祥符二年正月”等字。考虑这座经幢的建造时问要早于天圣四年。第三节幢身较短,四面各刻一尊佛像。顶上承仰莲座,安葫芦宝珠。整个经幢,雕刻精细,造型美观,是一件近千年的旷世孤品。第三座经幢,是民国二十年(1931)再修尊胜寺,由藏峰岩公老和尚与周光荣居士敬立的。该经幢与宋代经幢,体量、造型基本一样。只是这座经幢是密檐式建筑,节与节之间,飞檐上翻,翼角翘起,玲珑秀丽,气势轩昂。第一节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序。序仍是唐定觉寺沙门志静写的序,第二节幢身刻陀罗尼咒。第三节幢身四面各刻一尊佛像。幢顶置仰莲座,上安寿桃。尊胜寺内现存的这两座石经幢,虽是寺庙的附属建筑物,但它雕刻艺术高,史学价值大。它是尊胜寺兴衰历史的写照,是五台山佛教文化发展的见证。 尊胜寺,宝塔耸云表、曲径通琳宇,殿阁参差、浮图隐现,山映斜阳、天连芳草,梵音萦绕、钟声悠扬,古木苍翠、境界幽绝,砖石自然、古朴真实,佛教文化、哲学内涵,前人智慧、千年底蕴,值得我们去珍惜、挖掘并敬仰。(文,金钟)大藏经记载佛顶尊胜陀罗尼的灵验史实自从佛陀波利尊者将『佛顶尊胜陀罗尼』传进中国之后,『佛顶尊胜陀罗尼』的咒本,流传遍整个唐朝国土,所有寺院幡剎以及民间庶人,都兴起持诵『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的热潮,因此,产生了很多令人惊叹奇绝的神迹。&&& 大约在佛陀波利尊者隐没在五台山之后的四十年,有一位朝庭大臣,官拜「朝议大夫兼侍御史」的,名字叫武彻,将他认识的俩位居士所亲身经历的持咒奇迹记录下来,他的记录后来被载在「大藏经」内。以下是有关俩位居士的持咒奇迹:&&& 一. 持咒功德,亡父成为天仙之仙王&&& 在唐朝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五年),五台山下,有一位很精进修行的王居士。他有事要远行,一去一回要花四个多月时间,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舟车不便。通讯也很不方便。&&& 王居士远行回来,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他回来见不到父亲,心中悲恸万分。&&& 于是,他决心在山中闭关,至诚持念『佛顶尊胜咒』数十万遍,回向给亡父,愿亡父消除恶业,得生天界;并祈愿要再见亡父一面。如此精诚持念,恳切求愿,每天不敢松懈。&&& 谁知持念了很长的岁月,毫无感应。王居士心想:为何《佛顶尊胜咒》不灵验?不如出关下山去算了。&&& 正欲出山,忽见一位老僧人,来到他闭关的门边,对王居士说:「仁者所持念,实在是非常的诚心,也非常的勤奋精进。不是『佛顶尊胜咒』不灵验,而是汝持念的文句字音多脱略不准,功德较薄,不易见效。我今传授汝全本文句字音,要继续勤念,自有功效」。&&& 说完,老僧人将文句咒音教授给王居士,居士虔诚拜受。并继续精进持念。&&& 如此又过了三个多月,有一个夜晚,正在用功持念,忽然听到微妙的天乐声音,管弦箫笛,悠扬悦耳,非常动听。又听到衣冠上的金环玉佩之声,非常清脆。这些声音和音乐都是自天而降,缓缓的降在庭院之内。&&& 王居士在惊疑之中,赶快跑出去庭院观看,顿时呆住。只见有天人天女数十位,相貌端庄清丽,天衣鲜艳,彩带飘飘,各执乐器和旗幡,天香四溢,光明如昼。&&& 又见在天人天女之中,共环绕一位仙王,相貌非常慈祥,头戴高冠,衣带服饰特别光亮鲜明,仪态威严庄重。&&& 正在凝视之间,只见仙王举足向前,对王居士说:「汝认得我吗」?&&& 王居士答:「不认识」。&&& 仙王笑说:「我就是汝的父亲啊!汝整年累月在持念 『佛顶尊胜咒』,我得到汝的功德之力。最近三个多月,汝持咒的功德福力,突然比以前增加很多倍。我得到汝累积的大功德力,已经成为天仙之王,享受天界仙王之福。汝持念《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的功效,真是不可估量,真是不可思议啊!希望汝继续努力用功,将来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仙王说完,已含笑徐徐升空,天人天女又奏起悠扬动听的仙乐,一齐升起。只见旗幡招展,五光十色,渐渐隐没在虚空之中。&&& 王居士心中欢喜雀跃,无法形容。慌忙拜送。经很久时间,庭院仍很光亮,天香历久不散,仙乐仍清晰可闻。&&& 王居士从此信心百倍,更加精进。&&& 可想而知,王居士一定会得到「持明大成就」,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 二. 持咒功德,超度整间地狱所有罪魂&&& 唐朝天宝初年(公元七四二年),有五台山人王少府,精勤持念『佛顶尊胜咒』达二十年之久。&&& 这天,他因事来到东都城的朋友家中,突然感到不适,躺在朋友家中床上安详地昏死过去。他朋友见他面色如生,鼻孔尚有一丝微息,身体仍有微温。因此,不敢将他埋葬,就让他照旧躺在床上,不去惊动他。&&& 就这样,王少府昏死了七天七夜。七天之后苏醒过来。&&& 他的朋友以及远近亲朋,都来看望他。王少府向大家讲述了他昏死七天的经历:&&& 我感到心口有点闷,就躺在床上休息。刚刚躺下,就有二位使者进来对我说:「我们王爷专诚有请大师,请大师移步」。&&& 于是我起来跟随他们二位出门,一直行了数十里,俩位使者在路旁大树下憩息,我也随之坐下休憩。在休憩之时,我忽然想起,何不把握时间持念『佛顶尊胜咒』?&&& 于是,实时闭目观想,心中默念,念至二十一遍,开眼来看,俩位使者已不见影。&&& 我正在错愕之时,看见另有四位使者来到,对我恭敬跪拜,说:「仁者所修持的圣咒,具无量功德,有大利益。刚才俩位使者已经升生天界」。&&& 我说:「我只有默诵『佛顶尊胜咒』而已。并无其它」。&&& 四位使者说:「正是这『佛顶尊胜咒』的大功德力的缘故,恭请大师为我四人持诵,救拔我等苦难」。说完再三跪拜。&&& 我又再次闭目默诵『佛顶尊胜咒』,专心观想。诵到二十一遍时,开眼又不见四人。&&& 顷刻之间,听到空中有戈甲的声音,自天而降。只见一队仪仗队伍,服饰鲜明,整齐威武,拥护着一位王者,后面还有很多的侍卫。&&& 这位王者穿着紫袍盛服,身披戈甲,相貌非常威严。他带领众仪卫侍从,向前跪地,对我说:「我是冥司第五殿阎罗王,地位已很尊贵。但是,始终是属于神道的境界,为神道的职司所摄辖,现在求愿升生天界。刚才六位使者,已得到大师的法力功德,都已升天去了。现在弟00子专诚来求请大师移步,到弟00子的住所去持诵『佛顶尊胜咒』,希望本殿的眷属及其它众生,都得到圣咒的大功德福力荫庇,功德无量」!说完起身前行。&&& 于是我也起身相随而行。行到一个很大的山坡,进入一座城楼之内。&&& 我看到方圆数十里,一望无际,都是罪魂,全部在受刑罚。满眼皆是带脚镣手铐的,披枷锁杻械的,囚縳牵捆的。拷打酷刑,皮开肉裂,血流满脸满身,惨呼嚎叫之声不绝,令人心寒胆碎。又有断臂残肢,无头之鬼,腐身烂骨等魂,惨不忍睹。血腥臭味,扑鼻袭人,闻之欲呕。真是地狱惨景,呈现眼前。&&& 我镇定心神,跟随阎罗王上到一高台,阎罗王请我上高座,他自己跪在地上,众仪卫侍从也跪伏在他身后,恭敬合掌。&&& 我坐在高台上闭目调心,使精神集中,专志观想,默诵『佛顶尊胜咒』。&&& 当我诵满四十九遍时,打开眼睛,举目四顾,眼前的阎罗王和他的众多仪卫侍从都不见了。高台之下,方圆几十里的所有罪魂都全部不见了。满山遍野都是罪魂遗留下来的残枷断锁、破杻空械。我知道他们全部都超升往生天界佛国去了。&&& 我正感到孤单一人,惊慌不知所措之际,忽然有四五人到来,向我礼拜说:「奉王命请大师速回」。他们将我带到一个山谷之中,把我一推,随即觉醒。才知道我已经昏睡了七天七夜。&&& 以上是王少府亲口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佛顶尊胜咒』殊胜功德的事实见证。&&& 各位大德,从王居士和王少府俩人的亲身经历里面,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题目:&&& 『佛顶尊胜咒』的伟大功德,可以令其亡父之灵成为天仙之王。连尊贵显赫、位极冥司的阎罗王都要追求『佛顶尊胜咒』的功德福力去超生天界。&&& 更何况在幽冥地狱中,受尽百千万种苦难的罪魂众生!&&& 第五殿阎罗王心怀慈悲,让所有罪魂都得到『佛顶尊胜咒』的功德利益。那些方圆数十里的众多罪魂,是何其幸运!&&& 再回头一想,我们现世在真实佛法住世的时代,能领会到『佛顶尊胜咒』的无上珍贵,我们不正是非常幸运的人吗?&&& 赶快把握时间,有恒心的长期持念,才是真正懂得珍惜幸运的人啊!
& 走出清凉福地,我们的尊胜寺“到此一游”就要结束了&& 回头再次仰望,但愿诸佛菩萨慈悲护佑,愿毗尼久住& 正法永昌。& & 一路疾驰,下一程:佛光寺&& &&& 2014年全国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世界主要领导人云集古老的中华大地,习总、奥巴马、普京...他们一一从一座中国佛教古老的殿宇走进APEC会场,这座另世界震撼的“大门”就是今天我们现在正赶往的寺庙:佛光寺的东大殿的大门。&&& 或许是电视广告效应吧,去到佛光寺的路上,瞧,都在做着整修呢&& 怕只怕,不久的将来,想要来佛光寺,就又会多了一些什么内容了。唉!& && 以下文字转自清心居士的介绍。感恩!&& 【佛光寺】 五台山台外寺庙。位于五台县豆村镇东北4公里的佛光山腰,西南距五台县城32公里,东北距台怀镇30多公里,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的得名,源于北魏孝文帝的一次偶遇。据史籍记载,公元478年,魏孝文帝路经佛光山时,机缘具足,佛光显现,瑞相万千,他当即命人在此地建佛堂三间,以资供养,佛光寺由此得名。佛光,谓佛陀放射之光芒。&&& 佛光寺,在唐代,达到鼎盛,名播长安、敦煌等地,远及日本等国。传言“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寺庙依山势而建,座东向西,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三面环山,西向豁然开朗。周围松柏苍翠,环境清幽。寺内建筑高低错落,布局舒朗。全寺可分三个院落,一院低,三院高&& 二院花香喷溢。有殿堂20余间,僧舍115间。三院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号为唐代四绝,即唐代木结构建筑、唐代塑像、唐代壁画、唐代题记。一院文殊殿,是宋金时期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寺内外保存的北魏墓塔、唐代墓塔、唐代经幢都是驰名国内外的珍贵文物。明人王陶诗咏佛光寺说:“五台山上白云浮,云散台空境自幽。历代珠幡悬法界,累朝金刹列峰头。风雷激烈龙池夜,草木凄凉雁塞秋。世路茫茫名利者。尘机到此尽应休。”
【佛光寺文殊殿】 位于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 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顶。殿前面三间开板门,稍间安直棂窗,背面明问亦设板门一口,前后可以串通。檐柱均用斗拱。前檐当中三间补间铺作,除正出华拱外,加施两层斜出华拱,增加了建筑物的壮丽程度。殿内金柱大量减去,全殿前后檐只用四根金柱。后槽两根金柱设在明间两侧,前檐两根金柱设在次间两侧,给佛事活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根据金柱的变化位置,梁架结构的形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前后两槽均设内额。内额之上架四椽袱及平梁。前槽两金柱之间跨度很大,用14米长的大内额一道,并.附设由额一根,柱头处用长大的雀替撑托,稍间至山柱间,再用瘦小的内额相联。后槽金柱各跨三间,上下用瘦小的额枋两层,并加绰幕枋一道。绰幕枋两端用斜材支撑,传递枋上负荷。这种形制颇似近代人字柁架的做法,在当时同类建筑中,尤为新颖。另外,配殿用七问悬山式形制,在早期建筑物实例中,也属十分罕见。佛光寺金代泥塑佛像群。保存于文殊殿内,共六尊,&& 主像为文殊骑狮子,配以牵狮子的拂霖,其余为胁侍、供养人。&& 文殊头戴金冠,身着法衣。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双耳垂肩,二目平视。口唇闭合,鼻子端正,眉毛呈半圆形弯曲。右手曲举右肩前,掌心朝天,姆指与无名指向内弯曲。左手平放左膝,掌心朝天,双手执一如意,给人一种刚毅慈悲的感觉。座骑青狮,抬头东望,张口吐舌,甚是威猛。拂霖位于青狮的左前方,浓眉大眼,蓄有短胡。衣着紧身柬袖,左手握拳于胯侧,右手平伸而执鸾。双脚稳站似盘石,活脱脱一个忠勇家奴的形象。其余胁侍、供养人,或坐于莲花,或站立佛坛,或举手合掌,或手拢袖中,或披衣袒胸,或腰束罗裙,姿态不同,神情各异,围绕着文殊菩萨,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组塑像继承了东大殿内唐塑的风格,是在唐塑基础上发展了的艺术产物,特别是人物的宝冠与衣褶变得尤为复杂了。这种变化,对五台山以后各时期的塑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佛光寺东大殿】佛古寺古建筑。位于佛光寺内第三层平台上,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文字转载於清心居士介绍:)大殿座东向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上置佛像。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小窗。佛光寺东大殿在创造佛殿艺术方面,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统一,也表现在简单的平面里创造丰富的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东大殿为了适应内外槽平面布局,在结构上以列柱和柱上的阑额构成内 外两圈的柱架,再在柱上用斗拱、 明乳袱、明袱和柱头枋等将这两圈 柱紧密连系起来,支持内外槽的天 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内外两个空 间,而在天花以上部分还有男一套 承重结构。这样,天花以下露明的 构件——明乳袱、明袱和斗拱等, 就可充分地被用来进行空间组织。 外槽的前部进深只一问,斗拱只出 一跳,而外槽高度约为进深的l。7 倍,构成狭而高的空间。内槽结构 比较复杂,在柱上用连续四跳斗拱 承托明楸伏;明楸不是直接与天花 相连,而在楸上以斗拱构成透空的 小空间,加以明袱的跨度大,所以 在视觉上自地面至明袱底的高度 比实际高度为大;再加上以天花与j柱交接处向内斜收,更增加内槽的 高度感;因此,内槽和外槽形成完 全不同的两个空间。在左、右、后 三面,与这种处理的同时,还利用 斗拱、柱头枋与墙结合,把内外槽 完全隔绝,使内槽构成封闭的空 间,更加突出了内槽的重要地位。 五间内槽各安置~组佛像,而以中 部兰间为主。为了突出佛像与各 间的明确关系,各间柱上的四跳斗 拱全用偷心造,没有横向的拱和 枋,同时明袱又比天花下降一段距 离,使得内槽明确地分成五个小空 间,而中部三间柱上四排斗拱和月 梁,构成和谐的韵律,增加了这三间的重要地位。至于每间高度的实际感觉,则是由地面到天花,与进深成为一个正方形的空间;在这个空间的后部放置比例恰当的佛像,而佛像的背光微微弯曲,与后柱上面的拱的出跳和天花抹斜部分平行,这些处理使得内槽的建筑空间与佛像成为有机的整体。大殿内外槽空间的结构构件的尺度处理,也考虑到与佛像的关系,例如,内外槽的柱、枋与佛像的视线关系,恰能使佛像、背光收入视野内;佛像高于柱高,而佛台低矮,无形中增大了佛像的尺度。同时内外槽尺度及内槽与佛像的尺度比例,也都有助于突出佛像的主要地位。此外,内槽繁密的天花与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构件等形成了恰当的对比。在整个大殿内部的艺术处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太殿的外貌,下用低矮台基,立面每间比例近方形。柱有生起及侧脚。各柱头上直接放置硕大的斗拱,屋顶的正脊长三问,鸱尾恰好位于左右第二缝梁架上,使梁架直接负载鸱尾的重量;同时在外观构图上,也使正脊、屋顶、鸱尾和殿身各间构成和谐的比例。这些,再加上屋檐和缓的起翘以及造型遒劲的鸱尾。使整个立面呈现出庄重稳定的形象。斗拱与柱高的比例为1:2,但因为出跳达四跳,整个屋檐挑出近4米,相当于檐口至台基面高度的二分之一,所以在感觉上斗拱的尺度比实际大得多。由于屋顶采用1:2的和缓坡度,站到殿前看不到屋面,这样就更突出了斗拱在整个立面构图上的重要地位,使斗拱在结构和艺术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唐代建筑的稳健雄丽风格。佛光寺东大殿,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唐代寺庙木结构建筑物,在全国范围内,被公认为是“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佛光寺唐代泥塑佛像群。保存于佛光寺东大殿内,塑造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左右,距今已有1135年的历史。塑像共35尊。五尊主塑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文殊、普贤。其余分别为胁侍、金刚、供养人等等。高者达5.3米,低者约1.95米。三佛面颊丰满,口唇端正,鼻子适中,眼呈鱼形,眉毛为弧状弯曲,居高临下,一派富贵慈祥的态势。显然是依照当时社会中的人物为模特,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女供养人宁公遇,年约四旬,袖手迭坐,穿一件大领衣服,内衣的领子从外领上翻出,衣外又罩着如意云头形披肩,腰部束带用田字方块缀成。看上去深沉稳重,端庄贤淑,俨然标准的上层女性真人写实的肖像。僧人愿诚的塑像,又是正襟危坐,从容笃定,前额隆起,颧骨高突,面目严肃,表情冷寂,活脱脱重现了唐代高僧甘愿清苦,一心事佛的沙门生活。胁侍菩萨身体微微前倾,腰部略细,腹部稍凸,显示了唐代中叶以后菩萨立像的显著特征,为国内同类塑像的断代提供了标准依据。供养菩萨位于佛坛最前面,一足蹲,一足跪,手捧果品,立于高蒂莲花之上,形态生动,图象逼真。这样的造型艺术,国内可见者已经为数极少,也就显得更为珍贵。还有金刚武士的甲胄衣饰,与一些唐代墓葬中出土武俑的衣饰颇为相近,实为难得的实物例证。这组佛像,不仅为五台山泥塑的鼻祖,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领先地位。三十五尊佛像,无一不是国内罕见的艺术珍品。
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罗汉的造型,或挺、或侧、或躬、或仰、或正、或倾、或胖、或瘦、或端庄、或安祥、或雄健、或温和,有的拘泥谨慎,有的灵活自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左顾右盼,有的闭目养神,有的蹙眉深思,有的笑容满面……姿势各异,表情不一,力求变化,无一雷同。若与佛菩萨比较,除服饰不同外,看来罗汉的耳朵较小,部位较低,面相不方不圆,不像佛菩萨的耳朵那样,大耳垂肩,面格方圆。总之,这罗汉造像,无浓艳繁缛之弊,有挥洒自如之趣,布列有序而不呆板,服饰单调而不雷同,是我们研究历代五百罗汉的珍贵资料。经幢:读音 jīng chuáng ㄐㄧㄥ 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一般最常见之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经幢的由来,根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说: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尘落在身上、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光寺有两座唐代经幢,一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立于佛殿阶前的中线上,高3.24米。另一座建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在山门和文殊殿之间,高4.9米。均为八角形须弥座,上刻陀罗尼经及立幢人姓名。&幢身之上有狼角形宝盖,表面携流苏,八角出狮头。山蕉叶之内是覆钵,其上有仰莲覆宝珠,刻工极为精好。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初祖禅师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PS:梁思成佛光寺发现记(转)梁思成偶然看到了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这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在这本书中,他看到11号洞中有一张唐代壁画“五台山图”,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这让梁思成看到了发现唐代建筑的希望。日的黄昏时分,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终于在五台山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的村落附近找到了佛光寺。佛光寺正殿居于10多米的高台之上,横长34米,内殿纵深20米。殿中有一巨大佛坛,赫然耸立佛像三十余尊。周边是一圈五百罗汉的塑像。塑像、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础都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晚唐时期的特点,梁思成还看见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种做法只有在唐代绘画中才有。这时候,梁思成他们焦灼地想知道它的确切建造年代。& 梁思成在佛光寺东大殿内工作,可见那时殿内法器、灯笼一应俱全佛光寺东大殿内那时还有一组白石造像,后来被搬到了山西博物院,从此两地分居两天后,他们终于有了最重大的发现,林徽因在一根大殿梁的根部发现了很淡的墨迹,依稀可读出这样的文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耸立的经幢上似乎有同样的字迹,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横梁和经幢上的字迹吻合在了一起。原来,那个谦恭地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挡住的女性雕像,并不是僧人所说的“武则天”,而正是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本人。佛光寺,一座至迟建造于公元857年,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就这样被发现了。& 打破了日本学者“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结构建筑”的断言,它成为“中国第一国宝”。林徽因在佛光寺祖师塔上
这张照片是在佛光寺后山上的唐代志远禅师塔前,右侧树下是林徽因,中间塔门洞内是莫宗江,左侧树下是引领他们上山的小童,拍摄者是梁思成。近八十年过去了,这样的景致今日依旧,只是树粗了不少。&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寺:一座唐建古刹的前世今生日 07:19来源:《佛教文化》 作者:刘梅一千多年的时光像飞鸟划空一样了无痕迹地消逝了,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成了地方当局发展文化产业的旅游景点。佛光寺同样,被国家文物局委托给山西省文物局管理,门口悬挂的牌子上写着“佛光寺管理所”,已经与佛教无缘了。如今,所谓佛光寺,只不过是一处受到国家级保护的、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如此而已。没了和尚,没了香火,梁柱彩绘显得斑驳而沧桑。晨钟不闻,暮鼓绝响,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情景,就更是无从谈起。自古以来寺院和常住所承担的教化众生的功能,已荡然无存。中国号称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许是历史太过悠久,文物遗存太过多样,故而国人对此漠视者甚多,践踏丢弃者、随意拆毁者多有,盗卖换钱者亦不时见诸媒体,故而将佛光寺一类唐建古刹归入各级政府乃至国家的重点保护之下,似乎也有一定必要。然而,自唐宣宗大中十一年重建以来的1100多年间,中经五代周世宗之灭佛,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其间虽战火频繁,加之四时风雷雨雪交相摧残,佛光寺却依旧巍然屹立。一直到了20世纪初期,五台山地区的佛光寺、南禅寺等唐建寺院及其彩塑,岩山寺内的金代壁画,殊像寺的明代悬塑,塔院寺的阿育王大白塔,以及众多寺院的殿宇及塑像尚保存完好,这一切虽不可排除官方机构的权力卵翼,但更多的保护出自于亿万信众,特别是常住僧尼的虔心维护。因为在四众弟子心目中,无论何时兴建的寺院和佛菩萨塑像,都是佛法住世的形象代言,是僧宝宣说佛祖教义的场所,是诸佛菩萨的演教道场,是令人无比景仰的圣地,多方维护唯恐不逮,怎么可能会去破坏?在各种方志文献中,我们都找不到宋元明清等历朝皇帝将某一名寺列入皇家保护名录的诏书或敕令,可见他们懂得,这种外加的硬性保护律令,实在不如让民众的心灵有所皈依,而自觉保护为好。走在寺内古木森然,冷寂袭人的甬道上,面对已经不是佛子修行道场的“国保单位”,看着东大殿内被冰冷的铁栅栏圈着的35尊佛菩萨像,特别是头顶无处不在的红外线高清探头,曾数次举起相机企图拍得一帧相片,无奈因耳边一再响起“不许拍照”的警告而最终作罢,不得不怏怏然走出殿门。在前院北侧据说是金天会十五年建成的文殊殿内,除了大殿中央栏杆围着的以文殊菩萨为主的7尊金代塑像外,其余的塑像不知何时已经被全部拆除,殿内显得非常空旷,东北西三面墙上,只有中间一条尚存据说是明代的壁画人物。殿外门楣上方书写着“清风远播”,与文殊殿名实相违,字迹斑驳的牌匾,似乎在向偶尔到此的游人叙说着这座“寺院”的前世今生。“寺”,自东汉明帝以来,就是佛教僧徒弘扬正法的场所,佛法僧三宝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所谓佛光寺者,只有在铁笼子里被高等级保护的若干尊塑像,其他几个院落都成了管理人员的宿舍或堆放杂物的库房。而名为“香风花雨楼”的北侧小院,据说是清代建筑,我逡巡再三,终于不得其门而入,只能从高处一窥究竟,只见窗棂上蛛丝细细,楼门前荒草萋萋,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说的黍离之叹。佛被禁闭法无存,既无香火也无僧,还能叫“寺”吗?寥落古寺院,秋花寂寞红;斑驳唐构在,犹自说宣宗。我不是诗人,只好化用元稹的诗句,来概括这座非寺之“寺”。“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是我跨出佛光寺的门槛,再度回眸这座遗世而独立的千年古刹时心中涌起的慨叹。记得禅宗六祖惠能在《坛经》中对佛法有这样的解析,他说:“佛法在世间,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消除业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