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出家做和尚与哲学家

袁烈州的日志
谈“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境界”
热2已有 7046 次阅读&
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信仰,信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
随遇而安代表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在佛家称之为解脱,道家称之为得道,儒家称之为随心所欲不逾矩。
于一切境界中心恒安,不为境界所困,故名解脱,亦名大禅定,定于心恒安处,于行走坐卧一切事心恒安,也叫大自在。
得道,先说什么是道德,狭义上讲道是事物发展轨迹,德是得到,指心灵满足的程度,道德是在所在生命轨迹上心灵的满足程度,心灵满足程度高,正面情绪多,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道德水准高,反之负面情绪就多,道德素养就差,
得道则是指在所在轨迹上获得完全的自信安定,或者说在任何状态下都能保持正面情绪。例如庖丁解牛,从事的是屠夫的职业,却能够脚踏实地专注于本职工作,于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至精至纯的技艺中,获得大自信、大从容、大自在的心灵升华,从而有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成语。得道就是通过各行各业,各种生命轨迹的情境体验并自我导引而获得心灵上恒定的从容、自信、乐观、包容的的正面心灵状态,无怨无悔无憾。
各哲学体系的终极的目标虽然一致,但达到这一状态的轨迹各不相同,需要化解处理的心灵矛盾社会矛盾也不一样,所以佛家号称84000法门,道家也有3600法门。
随遇而安的的核心含义是于一切环境中始终保持乐观自信坚定心态的人生态度和境界。
儒家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指心理想做的(真实的欲望)、实际能做的(力所能及、脚踏实地)、和不违心应该做的(良心)三者合而为一。心中想做的就是实际能力能做的就是良心允许应该做的,简而言之,不为外境所屈,树立乐观、自信、智慧、坚定、勇气的精神状态,活出无怨无悔无憾。所以这一心灵状态叫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叫大自在大逍遥。
神驰八荒-袁烈州.JPG
刚表态过的朋友 ()哲学化――管理的最高境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哲学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简要介绍资料的主要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领导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掌上国学文章
领导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治理天下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要让人人都有“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精神状态;领导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要让你的团队成员产生“我自然”的自我认定和自尊、自主、自由的精神。
老子把治理状态分为哪四种等级?为什么说最优的治理状态是“下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侮之”,分别是什么样的治理状态?详情请收看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第十七章。我们同时奉上音频,方便您在不同场景使用。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讲第十七章。这章很有名,我先念一遍。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呵其贵言也!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
我们先看第一句:“太上,下知有之。”治理天下最好的状态,就是下面的民众知道有君王朝廷的存在,但并不怎么关心君王朝廷。“太上”是“最好”的意思。怎么理解?就像我们知道有空气,空气虽然很重要,但空气不干预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怎么关心空气的存在。再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有法院存在,但有纠纷时才找法院,平时不会关注法院。法院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很重要,但法院的工作是被动的。这样“太上,下知有之”的君王朝廷,是像法院一样、像空气一样的君王朝廷。
这句有版本问题。流行的《道德经》的版本多是“太上,不知有之”。这个版本是元代吴澄改的,吴澄本这样改不对。帛书的甲乙本和王弼本,都是“太上,下知有之”,这才对。“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最好的治理,是民众根本就不知道有君王朝廷。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无政府社会了。《道德经》是有政府的,是有君王朝廷的,只是要求这个政府是无为而治的。所以元朝人吴澄改的是不对的。
理解“太上,下知有之”这一句,我们可以参照《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指的都是君王朝廷。大家看,君王朝廷是“无事、无为、好静、无欲”,这样的朝廷对百姓没有侵扰、没有干预。百姓知道有个君王朝廷在维持秩序,但不必去关心君王朝廷,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这就是无为而治,就是空气之治、法院之治、自由之治。
下一句:“其次,亲而誉之。”上一句讲了最好的治理民众知道有个朝廷,但民众完全是自立、自足、自由地去干自己的事,朝廷只是维持秩序。这句讲次于最优状态的治理就是“亲而誉之”。“亲”是亲近、亲爱,“誉”是赞美。民众热爱君王、赞美君王,君王是民众的大救星。
这样的朝廷是行“德政”、行“仁政”的朝廷,百姓热爱和讴歌君王。但老子认为,这只能算是次等的治国之道。治国能够让百姓“亲而誉之”,这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老子为什么这么反常识,认为民众热爱朝廷、讴歌朝廷,只是次等的执政水平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有一些百姓爱戴和歌颂君王,一定是君王给了他们好处和恩惠。但是君王朝廷本身不是财富的生产者,它能给出好处和恩惠的前提就是君王朝廷控制了社会的财富。也就是说,君王朝廷能够行“德政”和“仁政”的前提,就是它成了社会财富的重要控制中心。利用控制的财富来搞一些社会公共工程,同时极少量地向贫困者转移支付。在中国历史上转移支付其实很少,更多的情况,是以平均天下的口号去占有社会财富,但实际上却是君王官吏们以权谋私变得很富裕,升官发财。所以,在老子看来,当一些百姓讴歌君王朝廷的时候,就意味着君王朝廷的权力已经很扩张,大量的社会财富已经被君王官吏控制,民众的自主权已被大肆侵占。
召公执政很得百姓拥护,他曾在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诗经·召南》作有《甘棠》一篇,称颂此事。但在老子看来,受到百姓讴歌的治理,只是次一等的治理。
《道德经》三十二章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次,亲而誉之”这一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合,降下甘露,没有人命令,甘露均匀地分布给万物万民。这讲的是自然规律。老子认为均衡是自然规律,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在没有干预的状态下,最终会自然趋向均衡,趋向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自均”是个自然过程,不需要朝廷的命令来平均天下,不需要君王朝廷进行大规模的财富的控制和转移,长期的自由,天下自然就会走向公正与和谐。
所以,当百姓对朝廷“亲而誉之”的时候,意味着“自均”的规律已经被人为打破、被人为扭曲。人们对朝廷“亲而誉之”,百姓的眼睛都看着朝廷,意味着朝廷已经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中心。朝廷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中心的前提就是朝廷要收重税来攫取财富。一些老百姓的眼睛看着朝廷,靠歌颂朝廷来换取生存,他们最后就会失去了自主生存的能力,要依靠朝廷活着,整个社会也就此丧失了活力。
中国历史上比较好的朝廷,大多热衷于“德政”和“仁政”。这不是君王朝廷心地善良,而是基于他们权力控制的需要。《周礼》讲得很清楚:“以王命施惠。”要以王的命令向百姓施恩惠。孔子在《论语》中讲得更直白:“惠则足以使人。”你给一些人恩惠,这样就可以支使他。所以,通过施恩惠来支使人、支配人,这是基于权力的考虑。在老子看来,这就是权力对百姓的自然生命和自然生活的干预和侵扰。
老子反对“亲而誉之”,反对朝廷行“德政”、施“仁政”。他认为朝廷施恩惠于百姓,会破坏老百姓的自主、自立,其实质是弱化了百姓。一个国家长期弱化百姓,使百姓不得不依附于朝廷,这样的国家其实非常虚弱。
下一句“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治理,第三流的君王朝廷,是百姓都畏惧的,这是依靠暴力、威吓进行统治的状态。这种朝廷既不搞无为而治自由社会,也不搞以德治国福利社会,而是搞暴力至上的恐怖统治。既无自由也无福利,只有恐怖和恐惧。将统治建立在百姓恐惧的基础上,这是第三流的治理。
《道德经》七十四章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暴力恐惧的统治难以长期维系,为什么?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民众是上天的子民,长期暴力统治必遭天罚。
下一句:“其下,侮之。”最下等的一种统治,就是民众侮辱君王朝廷。这样的朝廷民众不尊重它,也不畏惧它。君王做的事,百姓既不感恩,也不畏惧,内心蔑视、嘲弄这样的君王朝廷。
大家看,老子把治国状态分为了四种等级:第一是“太上,下知有之”,这是无为而治,百姓自立自主的自由之治;第二是“亲而誉之”,这是一种以德治国的福利社会,百姓的生存仰赖朝廷的救助和恩惠;第三就是“畏之”,这是暴力治国、恐怖治国,百姓畏惧;第四是“侮之”,治国就像演戏,民众瞧不起这样的朝廷,内心蔑视、嘲弄这样的君王。
《道德经》里有些话是重复的,老子经常用不同的话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三十八章和十七章对比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第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这样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去了以道治国,就开始以德治国。“失德而后仁”,失去了以德治国,就搞以仁治国。“失仁而后义“,失去了以仁治国,就开始以义治国。“失义而后礼“,失去了以义治国,就开始以礼治国。对老子来说,这是一个逐级坠落的过程。对比第十七章,来看一下。
“太上,下知有之”,其实就是以道治国。朝廷无为而治,百姓自为自治自由。
“其次,亲而誉之”,其实就是“而后德”,以德治国,“失德而后仁”,就是以仁治国,这就是“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指的是“失仁而后义”,以义治国。所以,百姓“畏之”。什么是“以义治国”? 《周易》中说:“禁民为非曰义。”禁止民众做坏事,做非法之事,这就叫做“义”。指朝廷全然以惩治为统治手段,以惩罚来威慑百姓。以义治国,就是以惩罚来治理国家。通俗文化中,“义”是凝聚帮会的精神纽带。所谓“义”,就是哥们义气,有饭同吃,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如“桃园结义”、“梁山聚义”。“义”这种精神的特点是内外有别,只认内部关系,不管公共规则。对内讲兄弟情义,对外同仇敌忾。靠义气治国,对百姓来说,这就是黑帮朝廷,流氓朝廷。
“失义而后礼”就是放弃了以义治国,而是以礼治国。对应着第十七章就是“其下,侮之”。这是最下等的治国办法。老百姓都瞧不起这样的朝廷、侮辱它。这种“以礼治国”是通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说教来建立等级秩序,将朝廷的控制之手伸到百姓日常生活的礼仪之中。以礼治国表面上冠冕堂皇、仁义道德,实际上自私自利、虚伪可恶。百姓对朝廷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蔑视。君王朝廷的威信丧失殆尽,就是“其下,侮之”。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是说如果老百姓已经不敬畏你的威严,不害怕你的威胁,你真正的大危险就来了。百姓要反叛、抛弃这样的朝廷了。
下一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君王朝廷诚信不足、信誉不足,百姓就不信任君王朝廷了。这个“信不足”是指君王朝廷的信不足,“有不信焉”指下面的百姓就不信他了。这是一个层面的理解;另外一个层面,这句也指不仅朝廷是不可信的,百姓也不可信了。这就形成了一个上下都无信、上下都溃烂的社会。溃烂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从朝廷“信不足”开始的。上面先溃烂,然后流毒到社会,造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崩溃。这样溃烂到极点,就会爆炸。
老子经常是先讲宇宙观,再讲执政观。本章主要是讲执政观,作为一种宇宙观的“信”,像《管子》里面说的:“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一年四季是必然来的,这是一种确定的运行规律。《吕氏春秋》上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如果上天气候的运行没有规律的话,就没办法成岁了,没办法种粮食,没办法去丰收。如果大地的运行,没有规律,草木也没也办法长大。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吕氏春秋》上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
中国古代习惯把人间之信归源于自然之信,也就是说,我们人间的法律、人间的政策,应该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一样有规律,让人可预期,这就是“信”。作为政治治理的“信”,指的就是法律政策的稳定性和可信性。如果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朝廷的法令政策轻易变更,没有稳定性,这就是不信。朝廷不能无“信”,如果朝廷无“信”,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无信,整个社会的不可信。如果天地无信,整个生态系统就崩溃了。如果朝廷无信,社会秩序就混乱了。
下一句:“犹呵!其贵言也”。“犹”就是犹豫,对自己的言论、非常小心。“贵言”就是指重视自己的言论。老子时代,君王之言即为朝廷政令。所以,君王得“贵言”,不能轻易表态下令。君王多言就相当于朝廷的政策法令繁多,这会侵扰百姓。
唐太宗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每句话都可能对民众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轻易不说,这就是“犹呵,其贵言也”。
我们可以通过唐太宗的一个故事来理解这句话。《资治通鉴》上面记载:“上曰”,“上”就是唐太宗。唐太宗说:“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 这是典型的“贵言”的态度。临朝说话三思而行,怕给百姓带来祸害,尽可能不多说话。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说:“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史官杜正伦说:“我的职责就在于记录君王所说的话,如果您说了有过失的话,我肯定会记下来。您过失的话不仅仅是对今天有害,也可能为后代所讥笑。”“上悦,赐帛二百段”。唐太宗很高兴,赏了他两百段布帛。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这个史官讲得很清楚,我的职责就是记言,你的言论如果有失误,我一定会记下来。唐太宗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每句话都可能对民众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轻易不说,这就是“犹呵,其贵言也”。
下一句:“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句的意思是当事情做成了,在讲述功劳的时候,百姓都说,是我自己干的,是我自己本来如此。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状态?其实容易理解。比如说,市场经济之中人人自主创业、自由选择,有了利润都会认为是自己和团队努力的结果。不是外人恩赐的,这个前提就是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是自由人。如果一切听令行事就不会有“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心态。
“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前提是取得的这些成就,是我自由选择、自我担当、自我创生所换来的。这是我自己干的,是我自己的事。
这句有版本上的问题。楚简本,就是老子最古老的版本,上面是“成事述功”,所以杨鹏校订本取的是“成事述功”;帛书甲、乙本是“成功遂事”,王弼本是“功成事遂”,我认为“成事述功”更准确。因为,只有在讲述功劳的时候,老百姓才说“我自然”。所以,还是“成事述功”这个古本好。它想表达的是治国的最优状态,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因为朝廷无为而治,所以百姓自由。
治理天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人人都有“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感觉和精神状态。这就意味着百姓人人自主、人人自由、自我奋斗,并且事业有成,有财富、有自尊,百姓强大的国家,才是真正强大的国家。
这种状态“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识。父母亲对待孩子就是希望孩子独立自主、事业有成。老师对待学生也是希望学生有上进心、学业优良、事业有成。所以,父母亲对孩子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其实就是最好的治国的态度。这是常识。就是要让孩子、让学生变得很能干、很独立。但是历史上的执政者往往不明白,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去明白这种道理,也不愿意去做“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的事情。
《道德经》的特征一般是先讲宇宙观,再讲执政观,本章讲的全是执政观。老子为什么认为“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是最好的境界呢?这个确实与老子的宇宙观有关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寂静无声,像大海一样的无边无际。就是这个天道的力量、上天的力量,它独立于万物,不会改变自己的运行规则。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天地万物的本源。后面还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独立而不改”,是自己本来这样,就是道的法则。
所以,“道”创生宇宙万物,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源,“道”在万物之中,也在百姓身上,所以,当百姓走向“我自然”的时候,意味着百姓走向“独立而不改”,这就是道的力量的自然释放。这样的百姓就是行道之百姓,就拥有“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生力量。
所以老子才说最好的执政境界就是“我自然”。其实就是要以道治国,让百姓成为独立自在的力量,成为自然而然的存在,用他自然本性的释放,来支撑一个富强而繁荣的国家。
治国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就是使百姓独立自主,“独立而不改”,具有自由的能力。强化百姓自由的能力,他就会拥有创生的能力。
我们能从本章学到什么?这里提到了领导力哲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当我们治理国家的时候,首先要问的是“成事述功”,百姓是否能够说“我自然”。治理一个学校,“成事述功”,学生能不能说“我自然”,我的成绩都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管理企业,“成事述功”,员工能不能说“我自然”,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说企业的业绩都是我们员工干出来的。治理任何一个机构,“成事述功”,机构成员都说“我自然”,这都是我们自己干的。这样,这个机构,就跟机构中每个人的梦想、命运是融为一体的。这样的机构就会充满了活力,这样的国家就会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国家。
所以,最高的领导哲学,最了不起的治理哲学,就是让你的团队成员,让你的百姓产生出“我自然”的自我认定和自尊、自主、自由的精神。
好。本课讲到这里。我再读一遍,算是一次复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呵其贵言也!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本课讲完了,我们下节课再见。
注:本文系掌上国学院原创首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邮箱联系:
掌上国学公众号
sinoacademy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掌上国学其它文章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为什么唯有“执一“,才能成为牧养天下的领导人呢?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人们习惯认为,《道德经》是以道为本的。但本章中,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孔子的历史突破是什么?他在血缘等级封闭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老子认为, 对一个人来说, 最宝贵的 是他的自然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时隔四百多年,黄老道家信徒司马迁 如何为儒家创始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本章承接上章第十七章,认为衡量执政好坏的标准,就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范蠡是信上帝的自由人。他认为经济发展才有国家实力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治理天下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要让人人都有“成事述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为什么子产不毁乡校?只是因为他品德高尚并具有政治
张慧姝 跟着杨老师的掌上国学院再一次学习道德经,觉得每一课之后都应该写些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神秘的老子!他认为最高的治理之道,即为“虚静之道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公元前536年,子产在郑国铸刑书,公开法律,遭到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相信万物自动趋向和谐,相信万民自动趋向创生,警惕
郑国建国之初,郑桓公与商人有一个政商盟约。强调朝廷尊重商人的自由贸易及财产权,商人不背叛朝廷。这个政商平等的盟约得以坚守,形成了郑国朝廷支持商人,商人关心时政、热爱郑国的传统。严复先生甚至认为,郑国这个政商盟誓,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宪章。到子产时代,子产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郑国建国之初,郑桓公与商人有一个政商盟约。强调朝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老子认为,天道无形,天道无限。天道不分过去、现在
商人管仲如何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 导语:他认为执政治国就是实现百姓的愿望,换来百姓对君王朝廷的支持奉献;他认为没有经济的富裕,就没有礼义廉耻、礼节荣辱可谈;他认为,如果没有奢侈消费,经济就没办法繁荣;他充分肯定人们求利的冲动,肯定人的欲望,甚至开办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安小和尚为什么出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