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教和藏传佛教教 医学专业 喇嘛多少年毕业

本站中文域名:www.成陵.com www.成吉思汗陵.com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
核心提示:
文章来源:转载自互联网
点击数:29402【 03:01:23】
点击数:15256【 09:23:03】
点击数:12955【 09:05:00】
点击数:11345【 06:59:00】
点击数:11138【 08:59:00】游多多客栈APP
下载多多客栈APP
赠 100元优惠券
游多多客栈客户端
旅行—是为了在路上遇见自己;漂泊—是为了更好的停驻。
&&&&& 旅行的途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昨晚打算今天早起去听喇嘛们做早课的,可惜啊,男生们早上太磨叽了,6点50分赶到大殿的时候,正好早课接近尾声,而我只看到早课完毕的僧侣们鱼贯而出的场景,遗憾啊!同行的旅伴就劝我:带点遗憾也挺好啊,让我会有遐想,或者下次有理由再来。我们这群喜欢yy的人啊!
&&&&& 虽然错过了早课,但是毕竟我们也起了大早了,起个大早的最大的优点就是我们一行5人都不用购买门票,因为卖门票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虽然门票也只不过区区40元每人,但我们还是为这省下的200元窃喜一番。此外起个大早还有个优点是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参观庙宇僧舍的时候很笃定的驻足、拍照,没有喧嚣的旅行团队人群,也没有小商小贩。早上7点的拉卜楞寺还没有完全醒来,参观的人也很少,我们一行身披着薄雾在殿宇间穿梭,虽然很多大殿的名称和用处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谁又在乎呢?不是吗?
&&&&& 拉卜楞寺除了是藏传佛教的六大主寺之一供周围藏民们朝拜祈福之外,还是中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学院,培养高僧的地方,所以穿梭殿堂庙宇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周围规模庞大的类似于四合院的一个个独立小院子,向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打听后知道,一个小院落大概住10个学生,管理的高僧则是一人一个院子,原来这就是求学的喇嘛们和授课老师们的宿舍了。透过虚掩的院门望进去,我发现每一个院子里都种着花草,很干净很整洁。成片成片的宿舍群构成了一个村落,村落按照地势分为上中下,且每户的门牌都如市一样明显整齐的镶在大门的右上角。像村落又不似村落,区别是这里没有凡间的鸡犬相闻和家长里短。
&&&&& 在观音殿的大门口遇到一个外形魁梧犹如印象中的僧人的大喇嘛,老远就冲着我们笑,呵呵,我们这些人来疯自然就上前攀谈了,没想到这个僧人的汉语讲的非常好,闲聊一阵后,知道我来自,强烈推荐我进去看下我的一个老乡,正想进到院里看看的我们找到了进去的理由。观音殿有个不大的院子,中间是花坛,种着很多漂亮的花草,有几个本地人在转经,相似的装扮看不出哪个是我的老乡,因为不懂也不敢随便的干啥,我只能静静地坐在台阶上看着转圈的众人。聊天的僧人笑着带着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女人走到我的面前,我们用家乡话攀谈起来,这位退休的女医生告诉我她因为生病需要静养,在拉卜楞寺已经住了半年了,她还告诉我拉卜楞寺的布局,再告诉我参拜寺庙的礼仪和注意事项,还很老练的建议我们这些旅行者如果想转圈的话怎么转才最好,并建议我一定听她的话转圈,很灵验的。我们都很虔诚的围着观音殿转起来~~~
&&&&& 那一刻我突然的没来由的冒出想在那边呆下来,每天只是听经转圈祈祷,那也很不错啊!
&&&&& 饿着肚子继续的参观,9点钟,10点钟,寺院一下子苏醒过来,人头攒动,大量的游客一批一批的进来,却不凌乱。拉卜楞寺还真是经营有方、秩序井然,每一个团队都有一个专属的僧人带着参观并介绍每个殿堂的作用,供奉的菩萨。不用说我们又选择了蹭听,大致的又重新走了一圈寺院。出正门我们又拐弯去参观,我们先在门口仔细的观察那些虔诚的磕长头的藏民们,然后爬上了塔顶俯瞰拉卜楞寺全景。这次的10元门票是心甘情愿的掏了,说实话,的庙宇、景点的门票真是太物超所值了。最后一行人带着满意之心回到县城吃饭。在谈论感慨下离开了镇,告别了拉卜楞寺,驱车前往。
&&&&& 车驶入界内便被路边的湖景吸引了,白色的羊、黑色的牛、蓝蓝的天、绿绿的山,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是神马样的风景就不用多说了,流连流连~~~~
&&&&& 看完美丽的桑科草原我们原路返回,在等待车辆轮渡的时候发现从这里坐快艇到炳灵寺很近,沿途还可以欣赏的美景,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欣赏了美景还省了银子,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于是四人选择坐快艇让司机去对岸等我们。快艇半小时左右就将我们送到了炳灵寺的山脚下,炳灵寺没有让我们失望,在落日余晖中我们尽兴离开。再次回到城里的时候已经深夜了。
&&&&& 今天时间很紧凑景点看的也多的原因是没有听菜鸟司机的话,只是告诉他,我们说怎么开就怎么开,所以行很顺利,并将后一天要参观的炳灵寺提前到了今天,不但省了一天,还节约了油费,否则今天开回明天再开出来既费油又费钱。&
今天的主要参观景点:
第一站参观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座落在夏河县城以西的大夏河之滨,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于1710年,经历代嘉木样的兴修、扩建,现在已成为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占地1234亩,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有6座经堂,84座佛殿,31座藏式楼房,30院佛宫,500余间经轮房,千余间僧舍。其建筑风格独特,艺术精湛,堪称藏族建筑之荟萃。拉卜楞寺内藏有各类经卷6万余册,除佛经,还有大量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图书,大凡有关藏族历史、文学、哲学、语言学、修辞学,医药学,以及天文历算、大小因明、工艺美术、冶炼铸造等知识的图书,应有尽有,其中不乏珍本,孤本、绝本,是一个浩瀚的知识宝库。拉卜楞寺设有显宗闻思学院、密宗续部下院、续部上院、喜金刚学院、时轮金刚学院,医学院等六大学院,为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学府,其严格的入学、教学、考试和毕业制度为藏区培养出了大量宗教人才。拉卜楞寺有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形态独特的金箔、玉石、象牙、珍木所造的佛塔,以及各种制作精巧细腻、姿态逼真的佛像,大的高达十几米,重达数吨;小的只有两三厘米,轻不过二三两。还有悬挂在室内墙壁、方柱上的唐卡画、堆绣和彩绘,其工艺之精美,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拉卜楞寺终年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尤其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大法会以及正月十三和七月初八日的晒佛辩经活动期间,更是人声鼎沸,信教群众和僧侣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此,参与和观看各种法会法舞,古老的藏戏和南木特剧,色彩绚丽的酥油花。
&&&&& 从兰州、、等地乘长途汽车均可到达。&门票为40元,不进正殿是不需要门票的。法会期间不仅免费,还可以看到壮观的藏民朝觐场面。
第二站参观&&&
&&& 原塔由三世贡唐仓&贡曲乎丹贝仲美大师建成于1805年,宝塔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在建筑艺术与宗教意义上达到了完美神圣之境界。
&&&&& 现存宝塔由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于日在原宝塔遗址举行净地仪轨,主持筹建。工程竣工于1993年7月,于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殊胜节日举行了开光永存仪式。贡唐宝塔高五层,31.33米,塔呈菩提式,占地2144.16平方米,由塔刹、塔瓶和塔座组成。塔刹是日、月、星辰,塔瓶是精铜浮雕鎏金八大菩萨,塔座是琉璃瓦装饰的三层四角形建筑。宝塔外形金碧辉煌,气势非凡,内部构造精巧,多宝严饰。塔内正中是二层相互贯通的四座佛殿,供历世贡唐仓灵塔或木雕镀金像,并藏有两万余卷佛经。殿顶供阿弥陀佛、二世嘉木样和千佛铜像。贡唐宝塔位于拉卜楞寺西南角,原名现见解脱,因塔内供有从迎请来的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像而享誉海内外。&&& 门票10元&
&&& 3、第三站桑科草原&&
&&&&& 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四周有群山环绕,其间有大夏河水从南向北缓缓流过,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是一处典型的高原草地,理想的天然牧场。
&&&&& 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碧绿如茵,百花争妍,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牧歌悠扬,风光无限,是草原旅游、避暑和体验藏族游牧生活的绝美之地。桑科草原还是一个吉祥之地。相传,这里曾是英雄格萨尔祭奠神灵之地,也是他赛马称王、登上王位的地方。如今每年农历六月初在这儿举行的赛马活动,据说就是当年格萨尔赛马会的承袭。赛马的规则、骑手的年龄以及给夺冠者挂红披彩的祝贺方式都与《格萨尔王》里记载的一样。桑科草原属于草甸草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四周有群山环绕,其间有大夏河水从南向北缓缓流过,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是一处典型的高原草地,理想的天然牧场。 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碧绿如茵,百花争妍,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牧歌悠扬,风光无限,是草原旅游、避暑和体验藏族游牧生活的绝美之地。
&&&&& 过了夏河拉卜楞寺贡唐宝塔旁的木桥,走上1千米,就进入了桑科乡达久滩(&跑马滩&之意)草原了。深入桑科草原,看水草丰茂,牛羊成群,身临一派藏式的仙境。在夏河县城可乘坐三轮车前往,费用12元左右。&桑科草原的旅游区内有尼玛度假村、格桑花旅游点等草原旅游设施10余处,提供帐篷、传统藏餐、风味小吃、篝火晚会、民族歌舞、骑马比赛等服务。个人认为这些太人工了,没有去的意义,倒是骑骑马、看看草原才是硬道理。
&&&&& 4、第四站炳灵寺、水库&&
&&&&& 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游,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
&&&&&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北宋称&&,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即&十万佛&之意。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
&&&&& ,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西秦建都期间,国王御驾亲临石窟,挥毫题词,真迹尚存于岩壁之上。自公元420年凿窟起到宋代,石窟对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中的黄派(格鲁派)传入炳灵寺。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可与和齐名。
&&&&& 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我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
&&&&& 门票50元&&& 每年的7~11月开放。&&& 从兰州乘汽车到刘家峡水库(车程80公里,耗时约1小时,车费12元),然后乘游艇可达炳灵寺(约需2小时,船费10元/人)。住返约需8小时。我们为了省时间,在永靖直接快艇过去,80元一个人,虽然贵了点,但是却省了一天的时间。
添加回应...
数据加载中。。。。
旅行目的地:
旅行分享:
旅游超市:
游多多客栈: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藏传佛教简介
藏传佛教简介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 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 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 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目录 简介 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松赞干布 赤松德赞 赤祖德赞 朗达玛灭佛 历史-后弘期 上路弘传 下路弘传 支派的形成 藏传佛教五大支派 宁玛派 萨迦派 噶举派 噶当派 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传承方式 学制 寺院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 著名寺院 桑耶寺 大昭寺、小昭寺 托林寺 布达拉宫 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 戒律性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活佛 简介 称谓 转世制度 天葬 简介 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松赞干布 赤松德赞 赤祖德赞 朗达玛灭佛 历史-后弘期 上路弘传 下路弘传 支派的形成 藏传佛教五大支派 宁玛派 萨迦派 噶举派 噶当派 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传承方式 学制 寺院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六字真言 著名寺院 桑耶寺 大昭寺、小昭寺 托林寺 布达拉宫 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 戒律性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活佛 简介 称谓 转世制度 天葬 藏传佛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 公元 7 世纪佛教密宗传入西藏。也称为喇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有人认为藏传佛教不 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与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佛教之所以为佛教,在于其三 藏经典与戒律,以及法脉的传承。藏传佛教所依据者是真实的三藏经典,而未经过其他宗教 修改; 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真实的佛教体系, 比丘、 比丘尼、 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 在法脉上,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延续到今天,由清净证悟的大德传承代代相传至今。藏传佛教 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的形式与精髓, 相反地, 汉地佛教则依据本地风俗而舍弃了 一些内容,例如汉地没有班智达这些概念,没有辩经等,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东西, 又如汉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于姿态优美的佛与菩萨形象, 而对形象可怖的菩萨, 则少有造 像, 而西藏佛教则不如此对待。 而苯教本身属于外道,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鬼神皈依这个宗教, 也有很多护法神, 莲花生大师在应藏王邀请, 从印度来到藏地之后, 降伏了这些苯教的鬼神, 使之皈依佛教。现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为一些特殊的用意,学习苯教的教法而成为苯教 的上师,虽然如此,佛教仍旧是佛教,并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却参杂越来越多的佛教 元素。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 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 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 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 7 世纪中叶, 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 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 8 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依 据藏地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 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分别为绿度母和白 度母,后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赞干布本身头上还有一个头,上部的头为阿弥陀佛的头,为 避免他人产生邪见,平时用布将上面的头包起来,这在西藏著名的著作《柱间遗教》 (印度 享有盛誉,被尊为第二佛陀的阿底峡尊者,前往西藏,望见山中光芒而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 下开取此书)中提及。 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 的藏传佛教。 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和 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西北、西 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 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国,13 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 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 上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发展,现已成为 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有学者将印度外道――大自在性力派与西藏佛教中的双修联系。性力派的核心见解,是 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欲望,自在纵欲。而双修本质则是双运:显现与空性的双运、智与悲的双 运、乐与空的双运等,上个世纪宁玛派大德法王如意宝曾经就这个问题详细地做过区分,明 理之人当能从这些开示中明白所以。双修的修法,本身也是圣者才有资格修习,圣者的所作 所为,凡夫无能了解,但其本质仍旧是利益众生,如济公活佛示现喝酒吃肉。这样的修行与 性力派提倡的纵欲,相比有不同,如济公活佛喝酒吃肉,岂能说是圣者耽于酒肉之欲? 编辑本段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28 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黄金宝塔、 《百拜忏悔经》《宝 、 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赞干布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 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 汉 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 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 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 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 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 12 位僧人,为 7 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 7 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 事, 是藏人出家之始, 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 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 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 兴盛。这段时期共编著了四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赤松德赞之后的 3 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 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 王宫内设置供 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赤祖德赞 赤祖德赞(又名赤热巴坚)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个事件可以 表现他对佛教的态度: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 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兴佛主要措施有:兴 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 7 户平民负责供养 1 位僧人的生活) 、厘定文字 (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 、统一译例(颁布了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规定译例三条) 。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以“三老”(比卢遮那、丹玛孜芒、迦湿弥罗? 阿难陀) 、“三中” (涅? 般若鸠摩罗、款? 鲁易旺波、玛? 仁钦却)和“三少”(噶瓦? 拜则、焦若? 鲁益坚赞、尚? 意 希德) 。 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王”。 朗达玛灭佛 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 (842-978)佛教沉寂了。 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 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 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 藏起来。 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 故文成公主被禁佛 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 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 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 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 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 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有些外表在家的白衣俗人, 而实际在家修习密咒金刚乘法的人士, 是当时的藏王和大臣 们所不知道的。由于当时没有显现出家相。而未遭到迫害的人,还是为数不少的。一切智耶 桑哲哇也说:‘那时毗奈耶教法虽是遭到摧残,但是大密咒金刚乘法这一方面,直到而今是 从未衰没的。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有白衣之居士,于各自家中,或清净山边,修讲生圆次第,所以能 令密乘律仪传统,得以不断。 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则所有三代藏王时所翻译一切之经续, 以善于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历史-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 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 西藏佛教又得复 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 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 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著名僧人有: 拉喇嘛意 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阿底峡(982-1054)。 仁钦桑波翻译了 17 部经、33 部论、108 部怛特罗,建寺 108 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 ,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 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 多吉旺秋、 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 11 世纪 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 15 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 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 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 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 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 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 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编辑本段藏传佛教五大支派 宁玛派 宁玛派 (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宁玛” rnying-ma) ( 藏语意为“古”、 “旧’,莲花生大师 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 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通称“旧译密咒派”。它是最 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 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 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 宁玛派早期是无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 11 世 纪时“大素尔”索尔波且? 释迦迥乃() 、“小素尔”索尔穷? 喜饶扎巴() 、 卓浦巴(本名释迦僧格,1074 一 1134)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时才形成的。 到 16、17 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 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宁玛派 14 世纪就 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 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 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某些地方对僧侣的要求不甚严 格,可以娶妻生子。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 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 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 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 后弘期时发 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 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 北藏之分, 《大 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 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 、阿鲁瑜伽(随类瑜伽) 、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 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 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 满佛事。 自五世达赖开始,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战争、灾荒、瘟疫等,都要请宁玛派僧人作 法禳解,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 如今,红教不仅在 中国藏区传播,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有分布。 萨迦派 萨迦派中的“萨迦”(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 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 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萨迦派有血统、 法统两支传承。 元代以后, 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 3 个支派。 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 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13 世纪中,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 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1102?一 1158) 、 二祖索南孜摩(1142 一 1182) 、三祖扎巴坚赞(1147 一 1216) 、四祖萨迦班智达? 贡噶坚赞 (1182 一 1251) 、五祖八思巴? 追坚赞(1235 一 1280,萨迦班智达侄子) 。1244 年,萨迦班 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八思巴被元 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 年西藏建立萨迦 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 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与此同时,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发展,1324 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 4 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1351 年,萨迦派在西 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明成祖时,封萨迦 首领为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 3 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 房的长子轮流担任。现今的萨迦法王在美国居住。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 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 《十三种不 越外围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 ) 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 。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层 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 。“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 起, 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 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 一切见指“断见” (指 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 。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 “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 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 历时 3 年撰成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这为 。 《藏 文大藏经》 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 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 另外,萨迦派于 1550 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 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噶举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 ,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 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 (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 ,一是玛尔巴译师。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 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这一派支系众多, 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 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 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 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 《道次第解脱庄严论》 ,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 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 的帕竹噶举、 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 明两朝册封, 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 格鲁派兴起后, 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 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 故称 “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 义。修习上, 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 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 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 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 种最高境界。 噶当派 创建于 1056 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 受佛教道理。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 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 典藉和教义。13 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 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 、 。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 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 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 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 故有 “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 世纪时格鲁派 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 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格鲁派 格鲁派(dge-lugs-pa)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黄教传世人-宗喀巴大师(5 张) 导僧人应严守戒律。 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 故称新噶当派。 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 故又称为黄教。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 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 一 1419)为祖师。宗喀巴于 1402 年和 1406 分别年写成《菩 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 ,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409 年正月,宗喀 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 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 为代表的寺院。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 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 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 佛(内蒙古) 、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 主张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 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 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 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 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 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 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 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 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 法。 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 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教育 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 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 作用。 编辑本段藏传佛教的特点 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 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 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 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 《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 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西藏密教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 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传承方式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 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 制度。“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 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 而立,彼此依存。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 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 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学制 藏传佛教传习和修证的处所分为讲道院和修道院两种, 也有综合者。 较大的寺院都有规 定学制。 各派各寺的规定不完全相同。 如格鲁派哲蚌寺郭莽札仓规定: 因明五年, 般若四年, 中观两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必须循序而进。戒律学完之后统称噶仁巴(经学士) ,其 出路有三:1、少数申请应试格西学位,2、自由讲学或闭关修持,3、入密宗学院继续深造。 藏传佛教的学位有多种名目,如噶希(四论士) 、饶绛巴(博学士)等,原仅为尊称,后学 制逐渐严密,须经过考试才能取得诸如拉仁巴、多仁巴、林赛、曼仁巴(医药士)等各种称 号,统称为格西。 寺院 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大小不一, 小者只有数人, 大者多至七八千人。 大寺院一般由经堂、 神殿、做为辩经场所的林苑、印经院,若干活佛拉章、僧舍、执事者的办事处、仓库、招待 施主的客房、牲圈等等组成。寺院在旧西藏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乃至经济、政治中 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别规定为国家级、省级、县级的 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许多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9 年以后由政府资助和信徒群 众自愿集资逐渐恢复。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 《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 《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 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编辑本段藏传佛教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六字真经或六字大明咒,是藏传佛教诵咒“嗡、嘛、呢、叭、咪、恕绷鲎帧 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对“六字真言”的诠释颇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几 种: (1)据藏传佛教经典记载,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 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人海能无 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 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恕保硎尽敖鸶詹啃摹保碓赋删偷囊馑迹馕奖匦胍览捣 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度众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藏传佛教把这六个 字看作是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循环往复持诵思维,念念不忘,认为这样才能积功德,功德 圆满可以解脱; 布达拉宫 (2)松赞干布《嘛呢教言集》阐述了“六字真言”的多种修持方法和深刻含义。说“六字 真言”中的六字代表度脱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六种佛身,生出六种 智慧等; (3)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师索南坚赞《六字明功德颂》记载:“嗡”能消除天界生死苦,“嘛” 能消除非天斗争苦,“呢”能消除人间生老病死苦,“叭”能消除畜生役使苦,“咪”能消除饿鬼 饥渴苦,“恕蹦芟淙鹊赜唷V罘鹈艹酥洌罘谏窒槿穑喽チ置鳎 佛心灌顶,今当与汝授,诸佛皆集会,灌顶明王咒。“嗡”施到彼岸,无悭世至尊,诸佛集法 身,乞加持灌顶!“嘛”忍到彼岸,无怒世至尊,大乐受用身,乞加持灌顶!“呢”戒到彼岸, 无垢世至尊,三身成化身,乞加持灌顶!“叭”定到彼岸,无乱世至尊,所知一切身,乞加持 灌顶!“咪”勤到彼岸,无懈世至尊,智慈普利语,乞加持灌顶!“恕被鄣奖税叮率乐磷穑 威力总摄意,乞加持灌顶!法语六字金刚声,诸佛如来皆加持,法藏精要至无上,乞求灌顶 并加持; (4) 《藏语系佛教念诵集》云:“嗡”具五智慧,“嘛”遍一切慈,“呢”引导六众,“叭”息一 切苦,“咪”梵众苦厄,“恕本壑罟Φ隆A直患映郑┯蛑谟小椋竿馔训溃≈罘鹣ぜ映郑 最精密要藏,福利来源处,成就的根本,往生善趣阶,禁闭恶趣门”; (5)西北民族学院多识教授云:六字大明咒象征“具足佛身,佛智的观世音关照”; (6)云南社会科学院赵橹先生对“六字真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 感受。他研究认为:广泛流传于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系直接由密教而来。“六字真言”原是 在印度的一句祷祝词,被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继承下来,更为密教所吸取。作为密教的诵咒, 辗转流播, 其古意渐渐为人淡忘。 知其然而莫解其所以然了。 “六字真言”的首尾两字是虚词, 中间两字是实词。梵文原意读为“嗡!嘛呢叭、咪,耍 薄拔恕薄恕蔽榇剩谟《裙盼幕 中具有“神圣”和“吉祥”意思。 “嘛呢”汉译“摩尼”, 梵文原意为“宝珠”; “叭、 咪”意为“红莲花”。 由此,我们将“六宇真言”按梵文原意汉译为“神圣呵!红莲花上的宝珠,吉祥!”。他还认为 藏传佛教文化中,不仅引进了印度密教的“六字真言”,同时也引进了密教的“红莲花上的宝 珠”图案,其形象很生动,往往作为佛堂的壁画装饰。赵橹先生还对“红莲花上的宝珠”图案 的造型,内容及象征意义作了独特的研究。足见“六字真言”涵纳藏传佛教义理之精髓。 藏传佛教徒常念六字真言,恰如内地佛教徒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藏区“六字真言”成 为藏传佛教使用率最高的诵咒,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念的地步。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 诵颂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离世。六字真言几乎伴随着广大信教僧俗的悠悠人生, 在藏区你可到处见到六字真言的字迹,“六字真言”印于经幡,飘扬于高山峻岭,江河湖撕 牧帐刹顶。飘扬于高空,流淌于江河,还刻于石块摩崖,日积月累形成壮观的高原嘛呢石刻 奇景,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一处嘛呢石刻就有上亿之多。藏传佛教寺院的周围,佛 堂佛殿的四周都有无数个里而装有“六字真言”的嘛呢轮,有些藏家门道两侧排列着嘛呢经 轮, 小到信徒们手拿的转经筒上刻的是六字真言, 大到一间房子大小的转经轮上刻的也是六 字真言。还有的书写在宽长的布条上,藏于经筒中。千百年来,藏族僧俗用此简短的真言, 祈求幸福,驱逐烦恼,净化心灵。藏传佛教徒对六字真言尊崇之深厚,信仰之虔诚,确实非 同寻常。若说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经典的根基,那么六字真言也是藏传佛教的徽章。在世人 关注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今天, 六字真言不单纯是人们祈求幸福的祷词, 而有它更富魅力的 文化内涵――那就是它凝聚着千百万僧俗群众的心,使他们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编辑本段著名寺院 桑耶寺 藏传佛教的第一座寺院。 大昭寺、小昭寺 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 12 岁大昭寺(5 张) 等身像。近 600 年来,众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 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尊像前项礼膜拜,像前的 石板被信徒的身躯摩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 释迦牟尼在世时, 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 特请工匠替他造了 4 尊 8 岁等身像和 4 尊 12 岁等身像。 因有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从旁指导, 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 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 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 迎娶文成公文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 传佛教共荣辱。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娶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尺尊公主带 来一尊释迦牟尼 8 岁等身像。 尺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 文成公主经勘测发 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小昭寺(5 张) 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现 8 岁等身像 供奉于拉萨小昭寺。 托林寺 仁钦桑波所建。 布达拉宫 西藏最著名的喇嘛教建筑布达拉宫, 源于 7 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 但建 成现在的规模,是到 17 世纪才完成。 编辑本段僧职称谓 藏传佛教的僧职, 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 它是维系藏传佛 教寺院及僧团秩序、开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 分为封号性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 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 在藏传佛教诸多僧职称谓中 最具声望。 这类僧职起始于元朝, 1260 年, 忽必烈即帝位后, 封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 洛 哲坚赞为国师,授予玉印,领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1269 年,忽必烈又晋封八思巴为 帝师, 从而促使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正式形成。 自此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对藏族地区的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 年,噶玛噶举黑 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永乐皇帝之邀抵达南京, 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 并受封为 &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 简 称&大宝法王&。这一封号遂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沿袭至今,如第十七世噶 玛巴活佛就是当今在世的&大宝法王&。 大慈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 年,作为宗喀巴大师 大弟子之一的释迦耶希(又名绛钦曲杰)代宗喀巴进京应诏,受到明廷的盛大欢迎,于 1415 年被明成祖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1429 年,释迦耶 希再次应邀进京,并在内地留住造寺传法,遂于 1434 年又被明宣宗皇帝封为&万行妙明真如 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 简称&大慈法王 &。 大乘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 年,萨迦派高僧贡噶 扎西(汉籍中称昆泽思巴)应明朝廷之邀抵达南京, 被明成祖封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 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乘法王&。 大智法王,是明朝对藏东地区的藏传佛教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明朝永乐初年,朝廷邀 请岷州地区的藏族高僧班丹扎西入朝,并让他在内地长期留住;明宣宗时被授予&净觉慈济 大国师&;明英宗时晋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代宗时再晋封为&大智法王&。 阐化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帕主噶举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 年,明成祖封当时 任帕主噶举派主寺泽当寺第五位寺主扎巴坚赞为&阐化王&。 除了以上数位僧职较高的法王外,明朝政府授予的藏传佛教僧职称谓,可谓不胜枚举, 诸如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辅教王以及西天佛子、灌顶国师、灌顶大国师等等,在此不 一一赘述。 清朝时期, 清政府继续对藏传佛教高僧, 特别对格鲁派大活佛授予至高无上的僧职头衔, 比如达赖、班禅、章嘉和哲布尊丹巴等。由于这一时期授封的僧职称谓大都是藏传佛教界具 有广泛影响并形成制度化的活佛系统,故准备另文专述。 学位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 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 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数僧 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衔, 它能够显示各自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颇高的 专业水准和身份。这一宗教学衔在藏语中总称为&格西&(汉文意译为&善知识&) 。&格西&中又 有不同级别的具体称谓,诸如&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巴&、&多然巴&、&阿然巴&、&曼然 巴&、&噶然巴&等。 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每 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大寺(甘 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取这一宗教学 衔。 措然巴格西,是仅次于&拉然巴&的一种格西学位。每位考僧只有通过拉萨小昭寺举行的 大法会,并在拉萨三大寺众高僧前答辩佛教经律论取胜,才能获得这一宗教学衔。 林赛格西, 该学衔排在措然巴格西之后, 是某位学僧在拉萨三大寺中的任何一寺内通过 答辩佛教经论而考取的一种格西学位。 多然巴格西, 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大经堂门前的石 阶上举行的法会上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获取的一种格西学位, 排在林赛格西之后。 凡是具备 条件的各大寺院均可授予多然巴格西的宗教学衔。 除了上述四种不同级别的格西学位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格西学位,比如,阿然 巴、曼然巴等。 阿然巴格西, 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的密宗学院中通过对密宗理论的研习以及实践修炼 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一般而言,进入密宗学院修学的条件比较严格,其学僧必须先经过 在闻思学院研读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的阶段,并在此获得毕业后才有可能升入密宗学院深造; 最好是取得上述格西学位中的任何一项后, 被选派或推荐到密宗学院研修, 最后取得阿然巴 格西的学衔。阿然巴格西的学衔也有等级差别,如在拉萨上、下密宗学院中取得的阿然巴格 西学位,是至高无上、最为权威的密宗格西的头衔。 曼然巴格西, 是某位学僧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医学院长期研习藏医药学而获得的一种格 西学位或藏医学位。 由于医学院所学理论知识极为广泛深入, 而且还要经常进行在野外采药 等实践,故其研习时间相对较长。 另外,藏传佛教寺院中还有&噶然巴&、&然绛巴&等级别 较低的宗教学衔,在此不一一赘述。 戒律性称谓 戒律性称谓,藏传佛教同其它佛教流派基本相一致。比如,藏传佛教中的戒律性称谓, 大体上可分为七类:即格聂、格聂玛、格策、格策玛、格隆、格隆玛和格罗玛。 格聂,即居士,又名&近事男&,是受皈并守护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男性,也就是指 在家行持佛法的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塞或邬婆索迦。居士中又可分为六种:即归依居 士、一戒居士、数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戒居士和梵行居士。 格聂玛,即女居士,又名&近事女&,是受皈并守护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女子,也就 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女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夷或邬婆斯迦。 格策,即沙弥,又名&勤策男&、&劳策&、&求寂&等,是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又说为三十 六戒)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室罗摩尼罗。 格策玛,即沙弥尼,又名&勤策女&、&求寂女&,是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的出家女性或尼 僧。 格隆,即比丘,又名&净乞食&、&乞士&,是受持《毗奈耶经》中所述二百五十三条戒 律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比丘或刍。比丘僧在广大藏传佛教信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格隆玛,即比丘尼,又名&女乞善&、&乞净食女&,是具足受持三百六十四条戒律的出家 女性或尼僧。她们在藏传佛教界也具有较高的威信。 格罗玛, 即正学女或正学尼僧, 是专为出家尼僧受持的介于沙弥尼戒与比丘尼戒之间的 一种戒律。一般受持此戒二年后就有资格受持比丘尼戒。其梵文音译为&式叉摩那&。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也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组织机构中任职的各类僧官的称谓。 由于藏 传佛教拥有众多不同的宗派支系, 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僧职体制, 而且各派内部又有 细微差别, 限于篇幅, 在此就不详述了。 但值得说明的是, 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 影响面最广的宗派, 它在寺院中建立起来的健全而完善的机构体制和僧职制度, 对其它宗派 产生了巨大影响, 且各个宗派纷纷参照推行格鲁派的寺院制度, 从而使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 职设置在大体上趋于一致。 为此, 在这里主要以格鲁派为例介绍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格鲁派大型寺院中的僧职主要有&赤巴&、&措钦夏奥&、&措钦翁则&、&措钦吉瓦&、&堪布 &、&格贵&、&翁则&、&郭聂&等。 赤巴,即&法台&或&总法台&,其宝座设在各大寺院的大经堂内。大经堂是藏传佛教寺院 中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宗教活动就在大经堂举行。&赤巴&,就是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动或 事务的负责人,在全寺主要札仓(学院)堪布中推荐具有渊博佛学知识、德高望重的高僧来担 任。 如著名的&甘丹赤巴&就是继席格鲁派祖寺甘丹寺宗喀巴大师法统宝座的享有崇高威望的 僧职称谓,它是藏传佛教第一赤巴。&赤巴&这一职位的任期依各个寺院的情况而各异。值得 提出的是,在历史上不少寺院的赤巴由寺主活佛来兼任。比如,第一世至第五世达赖喇嘛曾 任哲蚌寺赤巴;历代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活佛常任该寺赤巴,如此等等。 措钦夏奥,这一僧职在各大寺院中扮演司法官的角色,负责全寺僧纪纠察工作,也就是 执行寺院里规定的各项清规戒律的高级僧官。 措钦翁则, 这一僧职可以说是寺院里的教务长, 主要负责管理各大寺院大经堂内举行的 各类宗教活动。比如,从经常性的诵经等宗教活动到举办大型宗教仪轨,均由&措钦翁则& 来领导。由于措钦翁则时常在大经堂内领诵经文,故又俗称&领诵师&、&举腔师&等。 措钦吉瓦, 任这一僧职的僧侣在各大寺院内充当大管家的角色, 主要负责管理全寺的财 物或后勤工作,堪称寺院中的后勤部长。 堪布,又名师傅、大师、亲教师等,梵文音译为&邬波驮那&。担任这一僧职的高僧是藏 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札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 丈。 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 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札仓中最有学问的德 高望重的高僧, 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 德。 格贵,主要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僧众的名册和纪律。所以又名为纠察僧官、掌堂师。实 际上, 格贵是负责维持僧团清规戒律的寺院执事, 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纠察僧官巡视 僧纪时,常随身携带铁杖,故有&铁棒喇嘛&之俗称。格贵的职责与上述&措钦夏奥&基本相同。 翁则, 是掌管寺院大经堂或札仓经堂内的诵经功课和宗教仪轨的僧官称谓。 由于翁则常 要在法会上指导僧众诵经或亲自领诵经文, 一般由熟悉各类经文且声音宏亮的僧人来担任这 一僧官。翁则的职责也与上述&措钦翁则&相一致。 郭聂,是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中一切财物的僧官称谓。因而又被称为寺院管理员、札仓 管家。郭聂的工作性质类同于上述&措钦吉瓦&。 总之,藏传佛教的僧职称谓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解这类称谓,对于正确认识 藏传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全的组织制度,以及这些僧职在藏传佛教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便利各界人士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活佛 简介 活佛, 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也是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之地 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各宗派的&活 佛&依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广大信教群 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 称谓 至于其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中, &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下面 就这些常用的活佛称谓作一简释。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 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现。所以,一 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 身&。换句话说,在这种佛教理论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对于十地菩萨为普渡众生而变现之色 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 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 统称谓。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固茹)两字义译过来的,其本 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 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 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阿卡&,是藏文(A-lags)的音译,该词在字面上看,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种表达恭敬的 语气词;自从成为&活佛&的别称之后,该词就有了实际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区尤其是安多 藏区以&阿卡&一词来尊称活佛,并成为活佛的专用名称,从而完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两种重 要称谓,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卡&一词已蕴含一种引导信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殊胜 意义。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 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 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 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转世制度 关于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十二世纪初。公元 1193 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 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世,后人遵 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此后,活佛转世这一 新生的宗教制度相续被藏传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纳, 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对 于活佛转世灵童的寻找、认定、教育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使活佛世系像雨后春笋般 地在青藏高原出现。据估计,目前整个藏传佛教活佛的总数可达近万人。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 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各类活佛系统, 而且每个活 佛系统的称谓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缘和象征意义。 这里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活佛系统的称 谓作简要剖析。 噶玛巴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自己所属宗派的名称命名的,即取自噶玛噶举派的&噶玛& (ka-rma)一词。追本溯源,该宗派的名称得自祖寺的寺名,而祖寺的名称来自某一地名。 公元 1157 年,都松钦巴在昌都类乌齐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一座寺院,随即取名为噶玛拉顶 寺(或称噶玛丹萨寺)。他以该寺作为道场,大力宣讲噶举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学观点,遂形 成噶举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别, 并以噶玛拉顶寺的寺名作为该派的名称。 后来噶玛噶举派 中产生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 亦以宗派的名称命名; 当噶玛噶举派中形成二大活佛 系统时,仍然称&噶玛巴&,即分别称&噶玛巴? 黑帽系&和&噶玛巴? 红帽系&,其中红帽系活佛转 世至第十世时被迫中断;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袭下来,至今已转世至第 17 世,即第 17 世噶 玛巴,现与达赖喇嘛同在印度达然撒拉。总之,噶玛巴活佛是藏传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转 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统。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等格鲁派活佛系统的称谓, 是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 公元 1578 年,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与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会面,互赠尊号。阿 拉坦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 阿拉坦汗后报明朝, 经明庭册封得以确立。 其中&瓦齐尔达喇&是梵文 Vajra-dhra 的音译,意为执金刚;&达赖&是蒙文音译,意为&大海&; 喇嘛是藏文音译,意为&上师&。这就是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称谓的最初由来。公元 1653 年, 清朝顺治帝又授封第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 嘛&。从此达赖喇嘛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才被确定下来,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 之一的尊号。达赖喇嘛(ta-la-Bla-ma)被藏传佛教认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现已转世至第 14 世达赖。 班禅额尔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被认为是无 量光佛的化身。公元 1645 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禅? 罗桑确吉坚赞赠以&班禅 博克多&尊号。尊号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达&的缩写,意为通晓&五明学&的学者;&禅&字是 藏文&禅波&的缩写,意为&大&或&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英武的人物&。从此班禅 成为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公元 1713 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班禅? 罗桑益西为&班禅 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 意为&宝&。之后,班禅额尔德尼这一称谓被确定下来,当然, 有时仍简称&班禅&。现班禅额尔德尼活佛系统已转世至第 11 世。其驻锡地为西藏日喀则札 什伦布寺。 帕巴拉活佛(Vphags-pa-lha)系统的称谓,是以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圣天大师的名字命 名的。藏文&(帕巴拉)&是&圣天&的意译。历代帕巴拉活佛的驻锡地为昌都强巴林寺,现已转 世第 11 世帕巴拉活佛。 嘉木样活佛系统的称谓, 是以创建甘肃拉卜楞寺高僧的尊号命名的。 因为这位博学的高 僧成为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其全称在藏文中写作 Vjam-dbyngs-bzhad-pa&(嘉木样协巴),意为 &文殊&,从而不难理解,嘉木样活佛系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现转世至第 6 世嘉木样活佛, 驻锡地为拉卜楞寺。 贡唐活佛(gung-thang)系统的称谓,是以贡唐寺的名称命名的。第一世贡唐活佛的晚年 是在西藏贡唐寺度过, 并在该寺开始成为转世活佛, 所以贡唐活佛与贡唐寺有着密不可分的 因缘关系; 从第二世贡唐活佛开始迎请到拉卜楞寺驻锡, 故历代贡唐活佛的驻锡地为拉卜楞 寺,而不是西藏的贡唐寺。现已转世至第六世贡唐活佛。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活佛系统,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热振 活佛、多杰札活佛、夏日东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阳钦则活佛、土观 活佛等等。 编辑本段天葬 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天葬 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 “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 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 “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 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 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 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 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 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鹰,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 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 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 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藏族的丧葬 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 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 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医学要学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