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显宗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里,没有脱离心的外境,也没有脱离外境的心

尼泊尔大地震之痛 高僧大德为佛陀故乡祈祷
来源:综合
作者:中华民族宗教网
  达纳特大佛塔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市中心以东8公里,是尼泊尔著名的古迹之一。博达纳特大佛塔占地甚广,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复钵状半圆形佛塔建筑,唯一绘有“慧眼”的“柴特亚”式佛塔。大佛塔内安放着释迦牟尼弟子摩柯迦叶佛的遗骨。这座佛塔通常认为由6世纪李查维王朝国王希瓦?德瓦所建。
  据微博实名网友“乔美仁波切”和“扎西拉姆多多”发布的图片和消息显示,尼泊尔最富标志性的建筑博达纳特大佛塔的在地震中“顶部开裂,周围小佛塔部分坍塌”。
  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下午余震频发,中华寺震感强烈,但无人员伤亡,建筑完好无损。我们已经启动相关预案,做好尼泊尔受灾民众在中华寺避难的安置工作,组织常住法师与当地义工做好救灾准备,并计划在交通畅通后派国内义工赶赴尼泊尔灾区慰问,展开工作,把中国佛教对于佛陀圣地的关心传递到尼泊尔民众的心里,继续发挥南海佛教的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光孝寺方长明生法师: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保佑尼泊尔人民平安!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静安寺方丈慧明法师:
  惊悉泥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祈愿亡者超生往生净土,祝愿生者自强吉祥!
  索达吉堪布:
  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已有多人遇难,佛学院全体僧众正在念经,希望大家也为生者多念莲师心咒“嗡啊税嘣蚋锶瞻嗦晟恕保稣叨嗄罟垡粜闹洹拔寺昴岜疵恕薄
  加措活佛:
  截至目前,尼泊尔、西藏境内发生多次余震;遇难人数已升至449人;多处名胜古迹遭严重损毁;西藏已6人遇到,多人受伤;珠穆朗玛峰发生雪崩,多名登山者失联。让我们一起念诵观音心咒为尼泊尔祈祷,祈祷所有的人们平安!嗡嘛呢呗美哄!嗡嘛呢呗美哄!嗡嘛呢呗美哄!
  中国佛学院教授宗舜法师:
  南无无量寿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
  琼布活佛:
  今日尼泊尔8.1级地震,请各位为伤亡者祈祷!翁嘛尼贝美哄!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如意法师:
  忽闻尼泊尔遭遇8.1级地震,我们只能在遥远的国度,虔诚的祈祷诸佛菩萨加被,护持天下苍生远离灾难痛苦。让我携起手来度过这次难关,让佛光普照大地,相信明天更美好。
  重庆佛教协会副会长、重庆华岩寺住持道坚法师:
  刚刚得知尼泊尔发生八点一级大地震,马上联系尼泊尔中华寺的法师和驻尼泊尔大使馆,电话均不能接通,可见地震已经影响了当地通讯,无法联系。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紧急救援中心的山地救援队员已经在作西藏灾害的评估,随时准备着接受调遣。华岩寺也将密切关注灾区动态,随时准备为灾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天津市莲宗寺住持圣慧法师:
  希望受伤的尼泊尔人民能勇敢面对伤痛,并且早日从伤痛中走出来,重建家园。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协副秘书长、南通市佛协副会长、南通太平寺和天宁寺方丈文定法师:
  惊闻佛陀故乡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十分哀痛,同时也感觉此乃众生共业所感,愿普天下众生皆能共集善因,同结善缘,共享善果,皆得善报。愿佛菩萨护佑尼泊尔早日脱险,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愿天佑尼泊尔,尼泊尔挺住。
  渭南大觉寺住持本慧法师:
  惊闻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发生8.1级特大地震,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象关心亲戚一般的关心尼泊尔人民。佛国的人民慈悲,亲和,淳善,希望佛法的慈悲之光能摄照这个国家的人民,愿他们能早日度过灾难的阴影,尽快开始重建家园,重回吉祥幸福的正常生活。
  太仓同觉寺方丈曙提法师:
  世间危脆,生命无常,请多念佛号,愿仗弥陀慈光,接引逝者往生极乐!南无阿弥陀如来!
  福州鹅峰禅寺住持普宣法师:
  愿十方上师三宝慈悲加被,保佑一切受苦难的众生能够度过难关、平安吉祥,同时也祝福一切受难的往生者超生净土、离苦得乐!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愿成就、愿吉祥!
  上虞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宗川法师: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今天下午2点多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已经有人逝去,也有人仍困在危险中,也有人受了重伤,众生在痛苦中!请观世音菩萨您加持因地震造成的伤亡能减到最小;请观世音菩萨您加持危难中的人能尽快脱离困境;请观世音菩萨您加持伤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尽快恢复健康;请观世音菩萨您接引已逝的生命生到净土,永远脱离生老病死的轮回;祈请诸多高僧大德为受灾者回向,也请求善良的人们念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六字真言为受灾者祈福。
  宁波七塔寺方丈可祥法师:
  希望我们的友好邻邦――尼泊尔,能够战胜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早日重建家园,愿生者更坚强,愿逝者往生极乐。
  太仓同觉寺方丈曙提法师:
  世间危脆,生命无常,请多念佛号,愿仗弥陀慈光,接引逝者往生极乐!南无阿弥陀如来!
  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⑽拇倩岱鸾讨行撵盅缱芨墒鲁っ飨头ㄊΓ
  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在佛陀的诞生地
  大自然也同样给予了世人无常的警示
  伤亡的数字在不断增长
  而我们的悲心与关照之情也在持续增长
  我们的世界
  并非从互联网时代才开始如此密切相连
  在大乘佛教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里
  没有脱离心的外境,也没有脱离外境的心
  尼泊尔的强震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世界里
  相互的关联希求着我们相互的关照
  或许昨日我们还在任性于各执一方的价值主张
  消费幸福虚度平安
  然而今天我们连争执的立足之处都不再拥有
  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岁月静好愿我们的彼此关怀共求和谐与智慧大道
  灾难突降愿我们的互相扶助争取生存与终极解脱
  对于地震灾区同胞的苦痛
  对于发生在我们生命境界中的这些无常
  我们抱以的不单单是同情与慨叹
  更应该是感同和身受
  古老的佛陀精神
  正在见证着的天下苍生的休戚与共
  历久弥新的丝绸之路
  正在见证着大悲情怀的不朽传承
  让我们以最挚诚的发心
  祈愿诸佛菩萨加被地震灾区的同胞们
  助逝者早登极乐!
  助生者坚强平安!
  愿无情世间重归静好遍及地久天长!
  愿有情众生破除无明直至超越生死!
(责任编辑:UH003)
原标题:尼泊尔大地震之痛 高僧大德为佛陀故乡祈祷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明贤法师:人间罪恶尚未消除 不要忙于否认地狱|般若讲堂|明贤法师_凤凰佛教
明贤法师:人间罪恶尚未消除 不要忙于否认地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一位青年人起来提问:“佛教说有地狱,但我不相信有地狱。因为,我既没有亲眼见过,也没有任何人能拿出科学依据来验证地狱。”
一人一世界,风月有谁争?(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进行禅修,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观念是&佛教世界观&。禅院主张的佛教世界观是&一人一世界&。为什么世界观的问题会跟禅修有关呢? 有一次去韩国弘法的因缘,在首尔的市政大厅领众禅修,这个过程有一些问答环节。有一位青年人站起来提了一个问题:&佛教说有地狱,但我不相信有地狱。因为我既没有亲眼见过,也没有任何人能拿出科学依据来验证地狱的存在。所以,我不相信。您能解释一下关于地狱的问题吗?&我这样回答他:&在人间的罪恶还没有彻底消除之前,你还是不要忙于否认地狱吧。以你现在的状态,恐怕也不能永远确保罪恶不发生吧!&这一问一答,实际上牵扯到&世界观&的问题。 首先,作为个体的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有关联的还是没有关联的?如果彻底无关,那么纯粹物化就可以了,外面有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真的。但如果有关联呢?可能外部世界的一草一木都与你的心理状态、道德水准、情操、意识存在关联。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主张人和自然是有关联的而不是断然无关的?都主张人要为这个世界负起责任?为什么?通过对佛法的了解,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高阶文化层次的表现,就是文化发展到高层次后,就不再把人纯粹孤立,也不会把大自然放到人以外去进行思索和探讨。 新的工业文明包括一些西方世界观,正在逐渐扩散影响力。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这在中国很重要,但对西方和欧洲则未必。什么事物但凡到中国来了,容易变成重要的事。我曾看过一个文献,美国的调查显示,知道&进化论&的人只有百分之三十,既不知道也不接受的人是很多的。但在中国,通过百年教育,大家对进化论物化思维的程序已经刻骨铭心地接受了。接受以后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以外,有一个独立世界的发展轨迹,可以脱离人对世界的影响,它是可以纯粹跟人跟我们现在心的状态无关的。这是一个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主张,的确是很大的挑战。 人和世界究竟有没有关系?《华严经》讲&一切唯心造&,人和世界的关联成为佛教探讨观念的核心主题。事实上,文化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很关键。就大乘佛教来看,有四种部派基本能够表达最核心的佛法要义:小乘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和大乘佛教的唯识、中观。这四个派系对心和物的关系是这么看的:根本说一切有部侧重唯物一些,它对客观的确定超过对心的作用的确定,因此外物的存在被首先确定下来。就大乘佛教观念来说,这是偏重唯物的。经量部则反过来向大乘靠拢,在心物关系中偏向于心,认为物要服从于心。最极致的是唯识宗,认为心变万物,一切万物根本就没有,纯粹只是心的化现。中观系统平衡地处理了这件事,主张心和物是&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外境出现,心就出现;外境泯灭,心就泯灭。因此就心物关系来说,佛教的世界观逐步递进,到中观系统是平衡对待的关系。要谈物一定脱离不开心,要谈心也脱离不开物。如果用唯物和唯心的观念来解读,那就是:没有离开心的唯物,也没有离开物的唯心。 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对心和物的判断,自古以来一直在进行,但各有偏重。西方社会对心物关系,实际也一直在探讨。从现在的情况看,西方文化的主流特质还是相对物化,物站在一个主要位置上。即便没有唯物主义,但西方文化体系中物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东方文化则偏重于心,是向内的。从文艺作品中,我们能看出很多问题。比如西方的文艺作品,无论绘画还是雕塑,从意识中进行抉择抽离的作品很少,基本都是大写实,肌肉骨骼等一切都要写得很真实。东方则要在心里做一番处理,然后再把有用的线条和形态留下,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诗词&&这样看来,佛教世界观在各文化领域都会占到一个重要位置,因为佛教各大部派的思想几乎把有可能的心物关系都包容进去了。目前为止,大乘佛教中被认为最了义、最究竟、最彻底的是中观学派,这个学派里的&物&和&心&都是观待生起、观待泯灭的关系。刚说过的&一人一世界&这个主题,实际源于中观的&见物便见心&。为什么一切&物&和&心&都能同步升起?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属于这颗心。就像我们现在有近二百人坐在大殿里,你用什么方式解读?是一个大殿包容这二百人,还是二百人每人有一座大殿,只是大殿相似,所以重叠在一起,认知上有相似性和类同性,但绝不是同一个?选择哪种?中观的主张选择后者:这座大殿并不是一个存在,而是有二百个存在并重合在这里。如果我们走出殿门,就会有二百个海北州重叠在这里,因为你所看到的就是你的世界,这个世界真的属于你,&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世界观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首先让人不争,所谓&故乡风月有谁争&。如果所有外部世界都是属于你的,你会到外面的世界里偷东西拿回家吗?皇帝以天下万类众生为其子民,他会偷老百姓的东西回家去私藏吗?他得要为这个世界负责,所以不会去侵犯他所拥有的这个世界。如果一套房子是你的,你会从厨房把饭菜偷到洗手间里去藏起来自己吃吗?不需要了!&一人一世界&就有这样的作用。从社会功用来说,种种偷盗、诽谤、欺诈和贪赃枉法,在这种世界观面前都将迅速地消失于无形。 但如果不是这样的世界观,会带来什么结果?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共同在一个世界里,产生的结果就是瓜分资源。因为杯子只有一个,却有二百个人想要,他抢去了我就没有,所以我一定要先抢到手,不能让他得手。争抢和各种偷盗,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世界观会决定价值论。你认为什么行为有价值、什么行为没价值,世界观会帮你确定。 &一人一个世界&的世界观是我们所主张的,是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并且确立的。因为三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在验证这种世界观。诸佛菩萨之所以能转凡成圣,也是因为确立了这样的世界观。一个人能够彻底为世界做奉献,也是因为这样的世界观。一旦他认为自己跟世界没有责任性的关联,那么他是不会为世界做出任何奉献的,因为他没有奉献的理由。如果二百个人面前只有一个水杯,但人人都知道,这个水杯是我世界里的水杯,我如果把它奉献他人,就会使我的世界更加美丽。那么我给出去了,我的世界没有缺少,他再拿着用,也就是我世界里的人在用我世界里的杯子。所以施舍并不是损失,给予也没有什么坏处,相反只有好处。但如果二百人共一个世界、只有一个水杯,大家一定要去拼抢的,先抢到先得。这就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彼此没有宽容、没有忍让。所以禅修营要大家共同服务、彼此支持,实际上是源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关于佛教世界观的问题,核心要义就是&一人一世界&,简单说明就是这样。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天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当前位置:>>
明贤法师:《佛教世界观·自序》
来源:智汇互联 作者: 
  编者按:明贤法师最新力作——《佛教世界观》将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并发行。本书将展开人们理解佛教的新路径,并从中获得个体生活的全新智慧。  不忘初心,难;有始必有终,更难!  这里在谈“历事”的用心问题。圆悟克勤禅师在《云门庵集》中说:“善作者必善成,善始者必善终,谨守至终犹如初始,则终无败事”,后人将这话简化成了“谨终如始、不忘初心”,这八个字,不光是一语道破的为人至道,更是精约独到的处事妙理。不过,在目下的真实生活中,人们应用这样的道理,却倍感艰难。  当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并开始追求更有品质、更有层次的生活方式时,他们的初心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从追求高雅生活,到偏离目标,到落入新的“四大俗”,甚至发展到“一三五祸害花鸟鱼虫、二四六糟践琴棋书画”。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终始不如一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确定人生价值的基础阶段,如果理解的方向本就偏了,那么当然会与初心渐行越远,产生偏离的结果也就必然了。  那么,价值观的基础在哪里?在于人对自所有物的判断。既然如此看重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并自然地以此为依靠,可是,往往让我们心力憔悴、无止境陷入戏论的也正是它们。待到“顷刻一声锣鼓歇”的那天,我们终将发现,那些物化的东西,事实都无法依靠。  一味寻求“物化”受用,原本不是中国人的生活目标。古圣教人过日子,是要学会“用心”的。所有物化的万法都要归属在心的范围之下,所有的社会道德都要归投在大道之下。如果“用心”的主题没有抓住,那么抓什么都不是依靠,最终仍然靠不住。靠得住的或许还是我们对于世界和人的价值的理解。  这里要谈的,是基于“一人一世界”认识的佛教世界观。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被深度认知,而佛教的世界观,深入契合社会发展的现前因缘,是易得融入人心、净化人心的大善法,社会大众尤其需要。  在佛教弘法如何契理契机的时代命题下,本书因应当代哲学语言中的“世界观”概念,随顺当代人的普遍知识结构,随机演绎大乘了义佛教正见,就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最大问题,乃在个人之永不被发现”的话题,作“一人一世界”之终极发挥,突破“唯物壁垒”,唤醒生命主体认知,弥补儒道之不足,直接建立“人文佛教”,经由大乘佛法直接构筑“佛教人生观、佛教价值观”,推动当代佛教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复苏”与“落地”。  反思物化惯习,重审心物关系  如要对全书线索和主要内容作一梳理,依然要从“物化”谈起。忙碌而纷繁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甘于做一个旁观者,并以此为生命的纯熟,眼冷如灰,心中也捧着一团冷灰。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心的冷漠麻木感到不安,频频呼唤起“正能量”来。  为什么有人甘于冷漠甚至以此为自豪?因为,在物化的思维中,人们逐渐习惯于只重视对外部世界进行视察,而忽略对自心的观照。这种观察的不对等正是冷漠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物化惯习”主要的负面功用。  无论是近一两百年“进化论”的深入人心,还是“世界末日”的谣言频频引起恐慌之风,皆与“物化”的深入影响有关。  贪盈逐物,不解无常,更缺乏“人生末后”的审慎观察,自然会畏惧生死,恐慌末日。要解决生死的核心问题,人们需要信仰和智慧的力量,需要重新梳理世界观,重新来认识自己和世界。而这一切,始终都需要围绕“心物关系”的线索展开。  “一人一世界”的佛教世界观,使生命主体发生自觉  世界观,谈的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佛教的世界观,不妨从思考两个问题开始:世界是否只有一个?世界观是否必须一致?  与“大众共一个世界”的世界观不同,佛教以“一人一世界”为首要原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世界,世界可以相似,但一定不是同一个。世界和生命平等相依,有生命就有世界。生命无穷无尽,世界也不会只有一个。  “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提醒我们,世界跟心有关,世界不在心外,离开心则无法找到世界。这正是佛教“一切唯心造,唯心最主要”带给我们重新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启示,和纠正物化偏举的重大价值。  进一步,佛教般若中观的智慧以心物的平行观待为更究竟的理解。没有离开心的外境,也没有离开外境的心,浅层次的心表现为所能感知的心理,深层次的心表现为外境,真正的“外在”在里面,真正的“内在”在外面。  禅宗以“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的偈语表达这种对心不同层次的平行认识,以此对心和世界的深度观照作为大乘佛教自利利他、广度众生的实践基础,构建起同步解脱内心烦恼和解决物质问题的、完整严谨的思想修行体系。  在这个最讲究生命学问的国度里,“一人一世界”的佛教世界观有助于重新唤起我们生命的主体自觉,从而解决“个人之永不被发现”的文化偏失,重新焕发出心性文明的生命力量。  透过现象看到“无实体而有作用”的空性本质  深入理解“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需要透过“实有”的现象看到事物“无实体而有作用(以无为用)”的本质。世界的实相——空性是佛教世界观意义的根源。这里从“六道众生眼中一杯水的不同世界”出发,将从各个角度详细阐述空性的核心要义。  首先,探讨无情、有情两种生命形态界别分明而又可相互转化的异常关系,进而诠释心物关系的最高层次——环境就是生命的主题。  再从“四大”、“五蕴”的角度初步阐述空性的智慧,继而分析缘起,通过破除四种“生”得到诸法依缘而生即是“无生”的道理。缘起即是空性的意义、因果的实相——无实体而有作用的因果联络。由了解空性,建立生死根源“无明”的对治法,进而反驳常识方面的错执焦点,洞见之、解脱之。  建立动态佛教世界观结构,破除实执,直契佛境  站在空性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凡夫的角度更确切地来了解自己和不同层次圣者的世界观。一切实有的凡夫世界观、唯见四大种的阿罗汉世界观与处处净土的菩萨世界观,三重境界无一真实,不可替代,但下下可通过观修趣入上上境界。  由此可知,小乘与大乘各个宗派虽所宗各异,但彼此互为关联、不相矛盾,具有不同层次的修行价值。而以小乘有部、经部,大乘唯识、中观为代表的四部宗派的见地也各自代表了四个层次的心物关系,由此建立起动态发展的佛教世界观结构。  其中,“无始无终”的大乘中观见是了义的佛教世界观。中观见即是般若空性的正见。般若远离以断、常为代表的边见,不许建立第一因,也不许建立末后果,超越了实有的时空观,打破种种边见的局限,所对的是无穷无尽的广大世界。  依据大乘经典,直观无尽之际,即是空性展现之时,当体即空就是无尽。此一非凡超越的世界观不仅是诸佛所见境,不仅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经典所述世界“成住坏空”的规律、诸佛菩萨“众生未尽”的大悲誓愿,以及二谛、三法印,更直接的作用是破除凡夫实执,令直接契入圣贤境界。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空性是诸佛法眼,扫荡诸相,密护诸宗,为一切佛法保驾护航。  树立空性正见,会通佛陀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所侧重的大空性与如来藏,便可从知见上轻而易举地化解净土与浊世的“矛盾”,直接从清理烦恼入手,理解和行持净土宗“心净则国土净”这一“依果起修”的甚深法门。  因为,从烦恼到真如的距离,就是从浊世到净土的距离。净土不可在实有现象界中寻找,但可在对境空相中呈现。  般若是“随许世俗”的起点、佛法正见的保障  谈各类世界观都是基于佛陀最透彻的世界观,以此可保障佛弟子的根本知见,确立“决定之趣”。全盘地了解佛教世界观,要先打造格局、铺展大义,以宏大的方式进入具体的修行,以大义指导细节,上学下达才能张弛有度。  因此,佛法胜义虽然高超,但并非高不可攀,“二谛”智慧提示我们在世俗和胜义之间存在着可以“高攀”的有力阶梯——随许世俗。  比如,当佛法与科学面对面时,全然不必陷于非此即彼的判断。理解了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便自然了解须弥四洲和宇宙银河不是同一层次所见境,它们无法冲突。同理,科学和佛法胜义也不冲突。佛法无需比附,科学也不必被无视。  由此在佛弟子内心,从随许科学的世界观可以增上到究竟的佛教世界观,对外则呈现出信仰更高超、科学更发达的无碍局面。  中观以“深度认同世间不圆满性”为随许世俗的核心,这与老子《道德经》“和光同尘”的智慧同声共气。不圆满的世间是随许世俗的落脚处,而般若空性是随许世俗真正的起点,也是随许世俗的最终旨归,对世俗最究竟的理解就是般若空性。  这样来建立胜义与世俗、“无能受物”与“和光同尘”的关系,直触大乘佛法的核心,由此展开自利利他、入世出世的实践,才可说有了正见的保障。  向内使劲,以“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的实践提振心性文明传统  因此,胜义与世俗、心与物的平行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为了亲证这样的世界观,实际的用力方式恰恰不是寻求外在平衡,而是要向内使劲。向内使劲为心物关系的修养理顺了次序,亦使我们感受到佛教的世界观实际上跟世界文明的大格局紧密相连。  世界各大文明丰富多样,从心物关系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侧重于物化,东方文明侧重于心性,物化文明与心性文明的差别在于对待心物关系的不同态度。  比较了东西方文明的特点,再回到佛教,便可清晰了解到,“没有离开物的唯心,没有离开心的唯物”的世界观是对心物关系真实而客观的反映。  历史上,侧重心性的中华文明早慧并且光彩夺目,佛法的智慧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信仰的血液和超越性的活力。心性文明即便一度处于劣势,依然具备长远的优势——让生命主动,使生命自觉。  中国本具的发达的心性文明需要在未来重新得到提振,如唐君毅先生所说,西方文化如能抑其志而内省,中国文化若能尽其情而率真,则古老文明前进的脚步才能更为稳实、坚毅。  从心性文明的特点来看,佛法天生与中华文化貌合神似,从而得以在汉地生根发芽,全面融入华夏民族的血脉,相传至今。历史上,“三教同源”之所以得到社会各层面的广泛认同,根本在于“以心为本,以道为尊”的共同旨归。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儒释道三家可谓异口同声、相濡以沫的千古知音,而佛教又以“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的实践将向内用力的生命探索推向全面解放的高峰。  不立文字化次第,人文佛教导世俗  佛法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的学问,佛门的修行与对此世界观的亲证从未断绝。以禅宗为例,汉传佛教的祖师们开出了解构一切智识障碍、消融一切心性自觉壁垒的“不立文字”的修行之道,从而将中华文明推向至高境界。  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这条普被众生根基、宽坦平正的大道,为佛教的修行指引了“出于高格、化入平常”的方向,令佛法实践融入生命,使生命再叙故乡风月。  禅宗以化次第的灵活修持趟开了一条直接佛心、直契本性的大道,中观的二谛智慧尤为可贵地指示了处理信仰与世俗、神圣与人性关系的智慧,对当下信仰中“过重人本”的倾向尤具警醒与矫枉之用。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圣人时时来到人间,人间自当准备好接纳圣人的宽容与大气,来迎接胜义智慧对于世俗烦恼的化导与消融。  化世俗是佛教的天职,是佛教“人文”特质的独特体现。论正本清源的大乘佛法精神及时下廓清流俗的度化方便,最合时宜的还是“人文佛教”。  人文的佛教“统贯一切之道、圆澈一切之理”,非但要全面解决“此时、此人、此地”的问题,更从生命的最根本需求出发,教人深刻地发现自己,就在当下的实践中,从有限的向外驰求向内回归,把生命价值从人间性满足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提升至向上求道的高格,从而获得心性的彻底解放和对无尽生命的全面把握。  确认身边的意义,亲证佛教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前启佛陀,后有三乘行人前赴后继,力行亲践,以证其真实不虚。以唐代僧伽大师,近代虚云禅师、太虚大师、来果禅师、守培法师为代表,自古高僧大德的亲身正受与大悲行持正是对佛教世界观的有力证明。  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如此依赖,却又对无为的放下如此地不放心。对大众而言,只有“身边的意义”被确认,只有真实地契入生命,“一人一世界”的佛教世界观、“明心见性”的生命解脱才不会成为遥不可及的想象,佛法才能在我们的身心中呈现出无尽的力量。这正是本书处处着力、时时引导的要点,愿有识之士慧眼识之!  《佛教世界观》从动笔到今天付梓出版,不觉已历两年。日复一日的求法修行、对三宝日久弥坚的信仰,以及作为佛教一员僧荷担如来家业、肩负大众慧命的天生使命,是完成本书全部的力量源泉。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信仰佛法、实践佛法、喜爱佛法、想要了解佛法乃至质疑佛法、毁谤佛法的众生,祈愿大众获得佛法智慧的深刻关怀和全面受用,实现生命的升华与解放。  禅门后学明贤  二〇一五年四月六日于武汉石观音寺
【责任编辑:yiso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佛教的乘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