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性质董事有钱吗?

> 问题详情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获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1、2题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A.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B.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C.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D.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②①③3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3、4题。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全国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 世界近代史历史材料分析-共享资料网
全国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 世界近代史历史材料分析
世界近代史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第一节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资本主义要素 产生于封建社会 (1)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出来的。后者的解体,已 经把前者的要素游离出来。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3页。 ) (2)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 产阶级分子。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 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 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 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合 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1848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7页。 ) (3)由于贸易的发展,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结果分化出了一个新的阶级――资本家阶 级。资本产生于中世纪末期,当时世界贸易因发现美洲而得到极大的发展,贵金属的数量激 增, 金银成了交换工货币周转造成了巨量财富集中在一人手里的可能。 全世界都认为金银是 财富。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衰落下去,新阶级即资本代表者阶级的力量发展起来。 (列宁: 《论国家》 (日) , 《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8―430页; 《列宁选集》 第4卷第51页。 )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的萌芽 (1)工资劳动者及资本家所由以发生的发展的起点, 是劳动者的奴役状态。 此后的进展, 则在于这种奴役状态的形式上的变化, 在于封建剥削到资本主义剥削的转化。 要理解当中的 变迁,没有追溯过远的必要。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14世纪15世纪,已经稀疏地可以 在地中海沿岸的若干城市看到,但资本主义时期是从16世经开始。在资本主义出现的地方, 农奴制度的废止早经实行了;中世纲光辉的顶点,主权城市的保待,也早经褪色了。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4―905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 ,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 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者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引自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 (3)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工人和雇主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行会中,帮工和帅傅 之间存在着一种宗法关系, 而在工场手工业中, 这种关系由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金钱关系代 替了;在乡村和小城市中,这些关系仍然带有宗法的色彩,而在大城市、真正工场手工业城 市里,这种色彩在最初阶段就几乎完全消失了。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6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3页。 ) (4)在中世纪末期,产生了一种手工工场那样的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已经 超越了当时封建和行会所有制的范围, 于是这种已经超越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手工工场便为自 己创造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 对于手工工场和大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来说, 除了私 有制,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所有制形式,除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其他任何 社会制度。 (恩格斯: 《共产主义原理》 (1847年10月底―11月)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5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8页。 ) 马克思论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 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 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年) ,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 ) 马克思论原始积累 (1)商品生产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形态上,才担当得起大规模的生产。所以,个别商品 生产者手中一定量资本的积累,就是特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所以,在由手工业到 资本生义经营的推移中,我们必须把它假定。这种积累,可以称为原始积累,因为它不是特 殊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历史结果,宁说是它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86页) (2)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 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十七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 和保护关税制度。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但所 有这些方法都利国家权力, 也就昌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 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 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 缩短过渡时间。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 助产姿。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 ) (3)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 进行的征服和掠夺, 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 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过程的主要因素。(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225页。 ) (4)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上,一切对新兴资本家阶级有杠杆作用的革命,都是历史上划时 代的。 但多数民众突然地强制地由生活资料分离, 当作自由的无产阶级被投到劳动市场上来 这个要素,是尤为重要。农村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剥夺,就是这全部过程的基础。这种剥夺 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度,着上了不同的色彩,并依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 同的各种阶段。在英格兰,它方才有典型的形态。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5页) 马克思论货币与商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1)货币与商品,并非自始就是资本,正如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并非自始就是资本一 样。它们要转化为资本。但这种转化,只能发生于以这个事实为中心的一定的情形下;那就 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渴 望由别人劳动力的购买,来增殖他所占有的价值量;另一方面,是自由的劳动者,他是自身 的劳动力的出卖者,从而是劳动的出卖者――必须相互对立而发生接触。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2―903页) (2)资本关系就是把这件事当作前提:劳动者与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分离。资本主义 的生产一旦立定脚跟,就不会单是维持那种分离,并且会依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那种分 离。所以,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不外就是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 程, 一方把社会的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 他方就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 所以,所谓原始积累,不外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原始的”, 不过因为它是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的史创时期。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3页。 (3)直接生产者,劳动者,到他已经不是被束缚于土地,已经不是依附于或隶属于别一 个人的时候,才能处分他的人身。为要成为劳动力的自由出卖者,能够把他的商品,带到他 找得到一个市场的任何一个地方去, 他又必须进一步脱离行会的支配, 脱离行会关于徒弟和 帮伙的制度,脱离各种阻碍的劳动规定。由是,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的历史运动,一方 面就表现为生产者从封建义务和行会束缚解放出来的运动。 对于我们的资产阶级历史家, 只 有这一方面是存在的。另一方面,这些新被解放的人,要在他们所有的一切生产资料,和旧 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生存上的一切保证,都被剥夺干净以后,方才会成为他们自身的出卖者。 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人类的编年史中的。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3―904页) (4)产业资本家,这些新权贵,不仅要驱逐行会手工业老板,重要驱逐领有一切富源的 封建领主。从这方面看来,他们的得势,是因为他们战胜了封建势力和它的骚扰性的特权, 战胜了行会和它在生产的自由发展上,在人对人的自由榨取上所加的束缚。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04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生产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体现为剩余产品或 体现为所生产的商品中由无酬劳动物化成的相应部分。 决不应当忘记, 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段转化为资本,或积累,也是这种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因此, 决不能把这种生产描写成它本来不是 的那个东西, 就是说, 不能把它描写成以享受或者以替资本家生产享受品为直接目的的生产。 如果这样,就完全看不到这种生产在其整个内在本质上表现出来的特有性质。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页。 )(2)但是, 资本的这样产生有一个本质的先决条件: “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 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1但是,以货币所有者或商 品所有者为一方同以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者为另一方的这种关系, 绝不是自然史上的 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关系,“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一 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2而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由于封建生产力 式的崩溃,这种自由的劳动者才在历史上第一次大量地出现。但是由于这种情形,而且由于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从那个时代已经开始形成,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基础,在这种基础上,现 存的大量动产必然要愈来愈多地转化为资本,而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必然要愈来愈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 (恩格斯: 《反杜林论》 (1876年9月―1878年6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20卷第223―22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45―246页。 ) (3)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一方面有资本家,另一方面有雇佣工人存在的生产方式 ――不但继续不断地再生广资本家的资本, 而且同时还继续不断地再生产工人的穷困。 因此, 存在着这种情况:一方面经常存在着资本家,他们是一切生活资料、一切原料和劳动工具的 所有者;另一方面经常存在着广大的工人群众,他们被迫把他们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 换得一定量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最多只能维持工人的劳动能力,并养活新的一代有 劳动能力的无产者。但是资本不仅再生产它本身而已;它会不断地增加和增殖起来,因此, 它对于无产的工人阶级的权力,也跟着增大起来。而且,像它会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它 自身一样,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以不断增加的规模,以不断增加的人数再生产无产的 工人阶级。(恩格斯: 《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 (日和13 日之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7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75页。 ) 马克思、恩格斯论货币地租 (1)现在所有这一切都完全改观 (按指15世纪――摘录者) , 货币重新成为普遍的交换手 段,因此货币量大有增加。而贵族也同样不能没有货币。但他们可以出卖的东西很少,甚至 完全没有, 而打家劫舍现时又不是那样轻而易举的事了, 因而他们不得不向城市高利贷者借 贷。骑士栅寨的围墙,在被新式大炮轰开以前很久,其墙脚即已为货币所破坏。事实上,可 以说火药简直是为货币服务的执法官; 货币则是市民在政治上起重要权衡作用的工具。 凡是 人的关系为货币关系所排斥而实物贡赋变成货币缴纳的地方, 那里资本主义关系也就夺取了 封建关系的位置。 在大多数农村中虽然还存在有古老素朴的自然经济, 但已经有许多整片的 地区, 比如在荷兰、 比利时和下莱茵河, 农民都不用劳役租和实物租, 而以货币向主人缴付; 主人及其臣属则完成了把他们自己分别变成地主和佃户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个步骤, 并从 而剥夺了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在农村中的社会基础。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 书店1955年版,第9―10页。 ) (2)此外,不仅在由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的同时,必然形成一个无产的、为货币而 受人雇用的短工阶级,而且甚至在这种转化之前就形成这个阶级。在这个新阶级刚刚产生, 还只是偶然出现的时期, 在那些境况较佳的有交租义务的农民中间, 必然有那种自己剥削农 业雇佣工人的习惯发展起来, 正如早在封建时期, 就有富裕的依附农自己又拥有依附农一样。 因此, 他们积累一定的财产并且本人转化为未来资本家的可能性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从这些 旧式的、亲自劳动的土地占有者中间,也就产生了培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温床,他们的 发展,取决于农村以外的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发展,如果象在十六世纪的英国那样,由于发 生了特别有利的情况,对他们起了促进作用,例如,当时货币的不断贬值在历来的长期租约 的条件下使土地所有者蒙受损失,而使租地农场主发财致富,那末,租地农场主就会特别迅 速地发展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00页。 ) (3)凡是在货币关系排挤了人身关系和货币贡赋排挤了实物贡赋的地方,封建关系就让 位于资产阶级关系。 (恩格斯: 《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884年底)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第450页。 ) (4)此外,地租一旦取得货币地租的形式,同时交租农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一旦取得 契约关系的形式, ――这种转化一般只是在世界市场、 商业和工业已有一定的比较高的发展 程度以后才有可能, ――也就必然出现租赁土地给资本家的现象。 这些资本家一向置身在农 村范围之外, 现在却把他们在城市中获得的资本和城市中已经发展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即 产品只是作为商品, 并且只是作为占有剩余价值的手段来生产的形式, 带到农村和农业中来。 这个形式只有在那些在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期支配着世界市场 的国家, 才能成为一般的常规。 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从事劳动 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 《马克恩格斯全集》第25卷900―901页。 ) 关于教材“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课本修订本第一章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这一章按新教学大纲的规定, 不属于 世界近代史范围。但是从这一章的章名可以看出,它与世界近代史有着密切的直接的关系, 因为按照新大纲的定义: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 国主义过渡的历史。”这一章分以下4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新航路的开 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可见,这一章讲的是中 世纪后期的欧洲。下面按节介绍本章内容。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本节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两个目。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欧 洲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教学中要讲明萌芽产生的时间和地点。课本指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是“14、 15世纪”;产生的地点为:“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随后在西北欧 的尼德兰、法国南部、莱茵河畔等地的一些城市。”教师在讲时间和地点时要注意两点:① 这是大致的时间和地点。例如,在时间上,教师指出“14、15世纪”就可以了,不必再具体 讲多少年代;在地点上,课本也没有列出全部地点,因此加了“等地”字样。②在指名地点 时,有“首先”和“随后”之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地中海沿岸,所以文艺复兴 起源于意大利。 由于尼德兰资本主义萌芽也出现得比较早, 所以尼德兰爆发了世界上最早的 资产阶级革命。顺便指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曲折而不平衡的。例 如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最早, 但它的发展却遭到挫折,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而在英国,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相对较晚,但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后来居上。 本节的重点是要阐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即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课本具体指出了以下几个因素:生产力的提高;扩 大了社会生产的分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渐形成。在讲 述上述几个因素时,课本列举了大量具体的事例。应引起教师们注意的是,课本用较多的文 字阐述中国的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为此,课本专 门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 课本突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可以使学 生了解:①中国的古代文明曾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为祖国的古代文明感到自豪;② 即使在古代,世界各地区之间,东西方之间曾有过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发展到今天,变得 更加密切了,从而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至于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怎样产生资 本主义的,课本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阐述关于资本产生的历史前 提,我们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指出,“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 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井不是资本。”要它们转化为资本,需要两种对立的因素发生接触。 这两种对立的因素是:①“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 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 这就是说, 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 时,一部分人手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能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能雇用工人;②“另一 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这就是说,产生了只能 靠出卖“自由”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工人“无产者”。 在阐述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过程时, 课本根据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产生的两条道路进 行阐述:①由手工业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的道路,课本指出:“行会手工业者在商品生产的 竞争中不断分化,少数人富裕起来,多数人日益贫困。”两极分化的结果,一些小生产者破 产,失去生活资料,变成了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少数小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发了 财,扩大作坊,多雇工人,进行剥削,成了资本家;②商业控制产业的道路,即控制了商业 资本的包买主先是使小生产者丧失了独立的地位,成为他们的雇佣工人;然后,包买主进一 步成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主。 这里涉及商业资本在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 用问题,课本明确指出:“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的作用。商业资本 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 大家知道,资本产生以后,就要按照它的本性,在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马克 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还说:决不能把资本 主义生产“描写成以享受或者以替资本家生产享受品为直接目的的生产” (见 (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5卷,第272页) 。这就是说,在本质上,资本是要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 价值,它才生产资本。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一切经济 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不过是等价 物的交换。 剩余价值只能由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 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 延长工作日(绝对剩余价值)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 余价值时, 指出的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这就是课本中指出的欧洲 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从时间上划分大致是 这样的:16世纪以前是简单协作阶段,从16世纪到18世纪下半期为工场手工业阶段,从18 世纪下半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为机器大工业阶段。 每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都使劳动生产力 得到显著的提高。 第一节的最后阐述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47章“资本 主义地租的产生”中指出,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在货币地租的条件下,一方面必然产 生出一个无产的、为货币而受人雇佣的短工阶级”;另一方面产生出“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主”。这样,“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5卷,第900―901页) 。课本指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5至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地 租的主要形式已是货币地租”;课本还指出:商品经济使农村两极分化,“大批破产农民沦 为雇农, 而一些富裕的农民开始经营小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 农村也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选自历史教学社组织编写: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辅导》 ,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市场在西欧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何顺果 在西欧, 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发展有其深远的传统, 这种传统几乎可以追溯到西欧文明的 起源时期,而且只有与它的文明起源的特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一 西欧文明起源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海洋性”。 因为它的发样地是在爱琴海地区, 而 爱琴文化最突出的考古资料是在克里特和迈锡尼发现的1。不久以前,有人研究发现,伴随 着西欧文明起源而产生的希腊城邦,其发源地最初是由移民建立的“海外殖民城市”2,英 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指出: “欧洲文明经历了一个城邦阶段, 这一事实是欧洲历史与亚 洲历史迥异的重要关键。”3如果把城邦看作一个贸易实体,那么它的核心就是一批专门从 事对外贸易的商人,而拥有主权的各城邦之间的交往便较早地具有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城邦在经济上的这种开放性, 作为一种制度已为西欧商品和货币关系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并 使西欧的传统农业很早就搀杂了较大的商品经济成分, 从而带上了不同于东方的色彩。 例如, 在雅典的社会经济中,“日益发达的货币经济,就象腐蚀性的酸类一样,渗入了农村公社的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的生活方式”, 以致在它的奴隶制繁盛时代“货币和高利贷已成为 压制人民自由的主要手段”4。 西欧传统经济中的商品经济成分, 在罗马帝国时期不是被削弱而是更加强了。 因为这个 兴起于古罗马的帝国,既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又是“一个由城邦组成的大 联盟”5。皇室和军队的庞大开支,首都和其他地方城市的巨大消费,以及诸行省之间在经 济上的互补关系, 决定了帝国内部及各行省之间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性, 并赋予它以一 种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世界性”。罗马帝国的商路因此而经海路通到埃及、叙利亚、印 度和锡兰,并由陆路向东抵达希腊、波斯,以致中国和东亚;向北到达南德意志、荷兰、比 利时以致英格兰6。事实上,“商业,特别是对外的和省际的海上商业,乃是罗马帝国主要 的财源”7。为此,这个帝国建立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以采取共和 形式的各城市为单位的帝国行政体制, 以及在奴隶制基础上确保自由民“公民权”为目标的 完整法律体系。在帝国时期,原始的公司、银行和票据等交换组织和手段被广泛采用,商业 资本“在古代形式范围内”发展到历史的“最高点”; 在某些以出口为目标的对罗马的农业 进贡地(如西西里岛) ,甚至“可以找到现代意义上的租地农场主”8,他们懂得如何使“花 出去的钱得到利润”,或“最大可能的利润”9。 诚然,西欧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这种发展,曾由于5世纪开始的蛮族入侵而在一段时期内 受到了重大挫折。据《日耳曼尼亚志》记载,日耳曼人当时尚处于“逐水泉、草地或森林而 居”的阶段, “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 “仍然保持着淳朴的以物易物的古风”, 只有“住在帝国边境上的那些部落,由于通商的缘故,比较重视金钱”10。但这种入侵在西 欧历史上的意义究竟如何?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估计: 一种意见认为, 由于日耳曼 人入侵,西欧从此堕入了所谓的“黑暗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历史的大倒退,如启蒙时代的 某些学者即持此种观点;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蛮族入侵实际上“并未能打断”罗马帝国时期 形成的商品和货币交换的传统, 入侵对西欧的未来而言仍包含着巨大的机会, 如亨利?皮雷 纳的意见便是如此。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皮雷纳以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和佛兰德尔城市发展的 历史档案为依据,对蛮族入侵后西欧的商业复兴及城市起源进行了考察。他发现,地中海作 为罗马帝国的基本特征在入侵后并没有丧失其重要性, 它在查士丁尼时期几乎“又成为一个 罗马的湖”;虽然帝国西部的某些城市遭到了蛮族的抢劫、焚毁和破坏,但帝国东部的许多 城市仍不同程度地被保存下来; 而在拜占庭的东部和蛮族统治的西部之间的贸易联系. 从来 就“不曾间断”11过。 尽管皮雷纳在中世西欧城市起源问题上的观点不无偏颇, 但他关于西 欧新兴城市和罗马帝国城市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探讨仍有可取之处。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24章就提到,在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城市中,“大部分还是罗马时代保留下来 的”12。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罗马帝国给后世留下了两大遗产:“城市和罗马法”。 皮雷纳认为, 这后一种意见很值得重视。 这不仅是因为它认真地探讨了中世纪城市与古 罗马城市之间的渊源关系, 还在于它包含了更多的历史辩证法因素, 有利于人们冷静地去考 察西欧历史上那场“大灾变”的后果及其影响: 一方面, 经过日耳曼人几个世纪的反复进攻 和冲击,统治地中海和欧、亚、非广大领域的罗马帝国终于瓦解了,这一事件因此成为西欧 古代文明衰落的标志,西欧一度确曾堕入了“黑暗时代”;另一方面,这个大帝国瓦解后西 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出现了所谓“权力真空”, 并由此形成了一种“遍及全欧的缺乏政 治秩序的局面”,这种情况既是造成诸侯割据、关卡林立的封建西欧之因,也为西欧社会经 济的转型埋下了“种子”。对此,J?贝奇尔写道:“H?皮雷纳是对的,西欧社会的秘密必 须在造成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之间转变的几个世纪中去寻找,某些反常的东西就发生在5至10 世纪之问。”13在这里,他撇开个别国家和个别事件不谈,而从世界历史演变的角度来观察 所谓“蛮族入侵”问题,并把近代西欧社会的形戌与之联系起来,使研究者们颇受启迪。但 在造成古代世界和中世纪之间转变的几个世纪中, 究竟隐藏了未来“西方社会”即近代社会 什么样的“秘密”’?由于研究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回答很难一致。 约翰?希克斯似乎 认为这个“秘密”就是“市场”在西欧的兴起, 并把它看作是一种介于乡村农业和城市手工 业之间的经济“组织形式”14。进而,他以此观点为基础提出:“有一个转变是马克思主义 的资本主义兴起的经济前提。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看法,这一转变似乎更加重要。这就是市场 经济的兴起, 交换经济的兴起。 ”15用“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来概括这一转变的性质和特点 或许不太准确, 但“市场”在西欧的兴起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换经济的发展, 无论如何是西 欧沉沉农耕世界中的一件大事, 它不仅以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把商品和货币关系推进到一个 新的阶段, 而且为西欧新的社会转型即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了条件, 因为“商业是行会手工业、 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封建农业转化为资本主义经营的前提”16。 希克斯这一论断的可取之处在 于, 它为解决商业学派与马克思学说之间在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上的矛盾提供了线索, 从而把 这个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如果承认这个论断是可取的话, 那么在此唯一需要补充的 便是: “市场”在西欧的兴起和扩大,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遍及全欧的缺乏政治秩序 的结果”17因为交换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要求有一个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以便在进行经 济活动时有更多的自由。 不过, 市场在中世西欧的兴起还需要有它自身的基础, 这首先是开始于“黑暗时代”的 新土地的开发。这个土地开发运动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进行的:(1)旧村落的农民逐 步侵蚀其耕地周围的森林,以扩大已有的耕地面积;(2)一些缺少土地的人被迫移居到高原 或山区,在那里将森林开辟成零散的耕地;(3)由领主、寺院、富有的创办人或投机家有计 划地在城堡或寺院外建立村镇,以增加收入18。据研究,在高卢地区,由寺院建立的从事开 发土地的“大企业”,从7世纪初的28个增加到10世纪的1108个19。P?布瓦松纳认为:“农 业拓殖应当列为黑暗时代最后4个世纪的历史中最大的事件之一”20。 其次, 是从8世纪开始 的“农业革命”,包括土地使用中三圃轮作制的实行,农业经营制度的多样化,畜牧业及经 济作物 (葡萄) 在农业中比例的提高, 都深刻地影响着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三圃制” 代替“两圃制”, 可以在不扩大已有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播种面积, 从而使可耕地得到更 好的利用。以一个包括1800英亩可耕地的庄园为例,在“两圃制”下其播种面积不过900英 亩,而在“三圃制”下播种面积却可达到1200英亩21。与此同时,谷物产量也出现了缓慢增 长的趋势,如果说9世纪时平均收获比例(即收获量与种子量之比)很少超过2:1的话,那 么到12和13世纪时西欧的平均收获比例一般可达3:1或4:1。例如,据 J.Z.泰托对英国 曼彻斯特地区的专题研究,年该地区农作物的平均收获比例为:小麦,3.8:1; 大麦,4.4:1;燕麦,2.6:1;谷子,3.9:122。对中世西欧经济的发展来说,谷物产量的 缓慢增长, 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它意味着农民可以拿出更多的剩余粮食去换取所需要的现 款。事实上,正是这种新土地的拓殖及农业革命所造成的农产品剩余,首先被用于贸易而促 进了中世经济生活缓慢的商业化的趋势,并最终导致了市场在西欧的兴起。不过,在造成中 世经济生活走向缓慢的商业化方面,除上述原因外还受到另外三大因素的刺激: (一)“行商”的出现。在历史上,最初参加市场交易活动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本地的 农民和手工业者, 其中许多人可能还集生产者与买卖人于一身, 即所谓“自行生产的赶市场 的人”;而在较高一级的区域性或全国性(国际性)的市集中,起主导作用的商人就不再是 本地人而是专门性的了, 这种职业性商人的前身不少就是来自“行商”。 “行商”大约出现 于8―9世纪之间,它在12世纪的英语中被称为“pie-powders”,此称谓源于拉丁语 “piedspoudreux”一词,原意为“满是灰尘的脚”,这形象地说明了“行商”的起源。行 商具有以下特点: (1)他们的生活地位低下23, 或者来自偶尔变得较为独立的地主的代理人, 或者来自农奴之子,甚至逃亡农奴本身;(2)他们由于失去了土地而变成冒险者,因为他们 既没有合法的身份, 还必须承担社会和业务方面的风险; (3)在欧洲大庄园的严密的辖区内, 根本没有这些人的立足之地。但是,正是由于“行商”的出现,才在城镇和乡村、区域和区 域、 国家和国家之间架起交往的桥梁, 从而给西欧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复兴和发展提供最初的 推动力。 据一本早期的账簿记载, 到法国福卡尔基尔镇一家商店办理业务的行商, 仅仅在1331 年5月的一个月内就达35人;这些人同时联系着附近1000个左右的孤立的社区,并逐步地把 它们纳入一个互相依存的商业网24。到14和15世纪,当商业已被有效地组织起来之后,行商 就开始从西欧经济生活中消失了,因为这时已不再需要这些人了。不过,当市场在西欧刚刚 兴起,商业网还未建立起来的时候,行商对它们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二)城市的兴起。这是中世西欧从乡村生活转向“都市化”的漫长过程的开端。它开 始于9世纪时的意大利,10世纪时拉丁西部各地出现了普遍的城市复兴,11和12世纪呈现迅 速扩大之势。虽然从总体上看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从年的大约两百年间,剑 桥市平均每年只增加一幢房子25,但中世近千年之内西欧新兴的城市仍不下几千座。1100 至1300年仅英国就增加了140座,而德意志的新兴城市还要多。城市的复兴之所以成为刺激 市场在西欧兴起和扩大的一大因素, 是因为大多数新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建立在行会手工业 的基础上的, 而行会手工业又是以劳动者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 由于劳动者不可能直接 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必须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媒介或者说“借助于”这种所有权通过 交换来获得, 这种财产形式实质上是“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26, 它“已经成为一种与土 地财产并存并且存在于土地财产之外的独立形式’,27,所以,这些城市的工业产品一开始 就是商品,它的出售就必须以商业为媒介。正因为如此,“许多城镇都建立了它们自己的市 集和市场”,并且从国王的特许中获得了“市场权”。以此为基础,许多商人便以城市为中 心, 逐步把商业活动推向乡村以及其他城市和地区, 使商品和货币关系得以深入发展。 例如, 普拉托的商人就曾“和200个城市进行商业交易”。 (三)十字军远征。它发生于12和13世纪。这个运动本是中世西欧上层宗教界的冒险活 动,是对阿拉伯世界的“侵略”行动。然而,如果我们不是从宗教冲动的角度而是从经济的 观点来看待这场运动, 那么十字军远征就是一个重大的探险和殖民运动, 其经济影响就是不 言而喻的。 这是因为被卷入这个运动和冲突的是两个非常不同的世界: 一个是依然沉睡的封 建欧洲,它带有一切农业社会常有的惯性,以及它对商业的反感和天真的商业观念;另一个 是拜占庭和威尼斯正在走向开化的社会, 它具有都市的活力和灵活的经商之道, 从不惧怕采 用必要的赚钱手段。 那些来自较为开放的城堡的十字军战士, 原以为他们在东方只会找到一 个没有教养的异教徒的世界, 但他们最终却惊奇地发现这个被征服的民族远比他们自己更文 明、繁华、奢侈,也更熟悉货币的价值。这种反差,不能不反过来对征服者本身发生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对西欧商业和货币关系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首先, 由于教会决定十字军战士 可以其土地和其他财产向教会抵押借款, 一方面使教会趁机兼并了大量农民土地, 另一方面 也使得一些十字军战士通过抵押而获得一定的货币积累28; 其次, 为了通过海路把十字军从 大陆转运到东方, 一些意大利城市商人由于承担这种转运任务而获得大量运费, 如转运第一 次十字军的运费高达85000银马克;第三,一些十字军战士通过对东方的抢劫或因功受奖而 获得大量财富, 如1101年袭击巴勒斯坦港口卡萨雷亚的8000名热那亚战士和水手, 每人获得 了大约48索里得奖金和其他奖品29;最后,在十字军远征中,意大利和南欧人不仅在各地扩 大了航运和商业关系, 而且在东地中海建立起第一批海外殖民地, 并通过在这些殖民地从事 的商业性经营(如种植甘蔗)而获得财富。总之,在推动西欧经济生活缓慢商业化方面,十 字军远征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世西欧,市场究竟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市集可以追溯到7世纪。据说,“最古 老的市集”就是由达哥伯一世于630年在巴黎建立的30。 不过, 市场和市集的较大发展当在9 世纪之后, 这正是西欧普遍发生“农业革命”时期31。 市场和市集的鼎盛时期是在13世纪前 后,在 J.W.汤普逊的名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中,就列举了12和13世纪西欧各国“最 重要的”市集,其中法国所占比例最大(共59个) ,其次是意大利(16个) 、德意志(10个) 、 英格兰(10个) 、佛兰德尔(7个) 、西班牙(7个) 。编定于13世纪的《萨克森法典》曾规定, 市场和市场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一德意志哩32。 可见市场的分布在13世纪前唇的德意志已相 当密集。然而,13世纪前后市场获得显著发展的地区还要数英格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事实 中得到证明: 在1086年由威廉一世下令制定的英格兰最初的土地清册中, 只记载和提到了42 个市场和2个市集;而从年,英格兰所颁布的市场权的授予共计2800起,其中有 一半授予是在这个时期的头74年作出的。 市场和市集, 作为“中世纪商业机构的两种普遍形 式”33,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功能和作用的差别起初是很小的。 正如 J. 芒迪所指出的: “在 村庄市场和市镇市集之间很难找出绝对的不同, 除了前者是地方性的, 后者是区际之间的外, 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34。然而,差异仍然是存在的。根据詹姆斯?W?汤普逊的意见,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三:(1)市集比起市场来,是在较高级封建管辖权之下;(2)市集不是 属于庄园范围的,而是为更广大的公众服务的;(3)市集是按季举行的,而非按周或双周举 行的。不过,汤普逊在这里忽视一个最重要的区别:一般地说,前者是地方居民交易农副产 品的场所,后者则主要是供职业商人定期聚会的地点35。正因为如此,市场开市的时间短而 频繁,除个别市场每周开市两次(甚至三次)外,绝大多数市场每周只开市一次(周六或周 日) ;市集开市的时间长而集中,一次市集会期至少需要几个星期,且集中于一年中最合适 的季节举行。市集的举办,不仅需要建立必要的会所、摊位、库房等,而且参加交易活动的 商人在开市前还要有专门准备的时间。投入交换的商品,在品种和数量方面也更加丰富,大 多数商品可能仍是当地的农副产品,但不少商品是来自外地或东方国家。因此,由市场到市 集的发展和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西欧商品和货币关系扩大的表现。 当然,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交换经济形式, 市场和市集的起源及促成其起源的因素是多方 面的。在其初兴阶段,市场和市集很有可能是作为宗教机构,而不是作为商业机构出现于西 欧历史舞台的, 确切些说是起源于教徒们的宗教集会。 因为当时“不存在没有市集的宗教节 日,也不存在没有宗教节日的市集”36。据考证,英语“fair”一词,就是来自拉丁语 “feriae”(节日) ,并且与“festus”(节日的)有关37;而德语中相当于英语“fair” 的“messe”38一词,则是来自拉丁语“missa”(弥撒) ,显然也与宗教节日有关。事实上, 中世纪很多市集的名称,如圣代尼斯、圣杰门等,就是取自某个圣日。只是到了后来,随着 生产特别是乡村和城镇交往的日益频繁, 商业的动机才显得更为重要并成为市场和市集发展 的主要动因。 至于市场权, 即举办和管理市场和市集之权, 其授予最初本属王室的特权范围, 在性质上是一种封建权利。到了9至10世纪,才经常发生侯爵们僭夺这项王室特权的事情, 并在这些地方演变成为一种属于地方主权的权利而加以利用。 与此同时, 也有少数寺院或主 教, 通过王室的授予而享有这项权利。 当那些大封建主逐渐把建立市集的权利控制在自己手 中时,便把管理地方性市场的权利保留给那些一般的领主。因此,一般地说,“市场权”最 终是分属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个人、教会和市镇39。控制市场等于控制税收:例如,1282 年曼彻斯特的领主从税收中抽取了6英镑13先令4便士; 1311年布雷福德的市场和市集收费为 6英镑,而利物浦市场和市集的摆摊税是10英镑40。可见,隐藏在市场权背后的主要还是利 益分配问题。 尽管市场和市集在西欧的兴起有很深的封建性, 但这一事实并不能改变市场和 市集本身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在交换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为在市集和市场上, 交易的 完全自由,并不理会他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买者还是卖者。它是一种自由贸易政策和门户 开放政策, 这种政策吸引了许多买卖人, 并使商业力量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 “市场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并不是(或并非完全是)农民或手艺人的产物,而是商人和后来 是金融家的产物”41。 虽然市场权是分别授予个人、 教会和市镇的, 但在不同时期这三种市场的比例并不平衡。 毫无疑问,各个时期都有许多市场和市集掌握在私人手中。如在英格兰,贝尔顿的市场属于 一个骑士,伯克利伯爵一人则拥有三个市集:两个在新港市,一个在伯克利。不过,在城市 大量兴起之前, 接受市场权授予最多的大概还是教会, 它们实际上控制了当时所有大的市集, 这不仅是由于市场和市集最初是发源于宗教集会, 还由于教会在中世纪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力 量。然而,在12世纪城市大量兴起之后,在市集发展方面城市便逐渐具有了对教会的优势。 因为: 第一, 从11世纪始, 大多数新兴城市都从国王手中获得了自由市(或自治市) 的地位。 有人估计, 这些城市人口“大约占西方全部人口的1/10”42, 由于受“自由”或“自治”特 权的保护,城市市集可少受封建贵族的干预,因而发展较快。第二,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 增长,许多新兴城市逐渐发展为真正的工商业中心。以比利时的根特为例,它原本是一个极 不重要的伯爵城堡,最初所占面积不过25英亩,1194年建新城墙时才扩大到200英亩;但到 年时它已拥有6万人口,其中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分别占全部劳动力的76.9% 和12.5%。43第三,由于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发展和“汉萨同盟”的成立(1241年) ,以这两个 “策源地”为基地的“国际贸易”得以形成。 这个“国际贸易”使一些城镇市集由区际交易 中心发展为全国性交易中心, 然后又由全国性交易中心发展为国际性交易中心, 其突出的例 子就是香摈市集的繁荣。在香槟地区,除了散布着50个市场之外,还由4个城市建立了以6 个市集轮流循环的集会制度, 成为南来北往的西欧各国商人的著名汇集地44。 由于这些原因, 一些教会所属的市集在城市市集的竞争之下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以致教皇尤金三世在给英王 亨利二世(年)的信中抗议说,巴叶主教的市场由于英王所批准的新的城市市场 而陷于破产。又如在1335年,“外国人已不再象往常那样到圣波托尔市集来了”,至1416 年该市集就完全停止举办了45。 必须指出,市场作为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产物,并不仅仅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也 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因此,市场和市 集在西欧的大量兴起, 不能不在西欧的商品交换关系中引起重大变化, 并对西欧的整个历史 发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地说,变化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在商业制度方面。伴随着市场和市集的兴起,借助于以国王的“特许状”为主 要来源的城市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有关调节西欧商品交换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以各种法令、 条例和判例为表现形式的城市法, 在性质上还是中世纪西欧整个封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并 不是专以调节市场和交换关系为目标的。 但城市法所包含的许多原则和措施, 对维护和促进 已经或正在西欧各地兴起的市场的发展,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交换活动的正常进行, 不仅 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由于城市法以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排斥了封建的特权法,当市 民被赋予自由权时, 也就确认了市民身份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由于城市法确立了市民对商 业的管理权,包括诸如铸币、征税以及市集管理等权利,市民便有可能成为城市经济的真正 主人,领主的封建特权也受到相应的限制;由于城市被允许设立特别的司法和行政区,市民 有权建立自己的法庭并推选自己的官员, 城市公民就有可能得到本城市法律的保护, 而不必 接受该城市以外的法庭的传讯; 由于城市法规定了度量衡的标准、 交易的时间和场所以及市 场上的商品不受侵犯等等,各种交易活动的进行便有章可循。实际上,城市法所包含的这些 原则和措施, 已为建立市场和交易活动的新秩序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 并为西欧商品和货 币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不应忘记,形成这种新秩序的关键是“市场权”,而“市场 或市集的授予基本上是国王的特权,并且一般来说是通过正式的特许状或信函来体现 的”46。 其二,是在商业组织方面。14和15世纪,是中世西欧商业机构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后 来的近代商业组织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一趋势直接或间接导源于或受制于市场的兴起, 以及 与之相联系的商品交换关系发展的状况,因为在中世西欧(至少在15世纪之前)市场是整个 (或大部分)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或“根据地”47。首先,当“行商”在城市取得居住权 而变成“坐商”后, 起初是以城市为点定期去外地出售产品或从外地贩运回产品, 然后是雇 佣少量雇员、仆役或合伙人代替本人外出从事一些业务,最后索性在外地建起商站、货栈和 栈房,由此便形成了所谓“商馆”和“商馆制度”48。与此同时,商业活动和业务开始越出 家庭的范围, 形成一种家庭成员之外的贸易组合即合伙公司, 并在其发起人和他的合伙人之 间形成一种委托或受托制度,而那些旅行商人便在这一委托制度下变成了承包人或代理商。 由于每一次独立的冒险事业都必须结算, 而受托又往往只关系到家庭的某一成员, 因此一种 称作“复式簿记”(最早可能采用于1336年)49的会计制度,便随着受托组织的普遍化而确 立起来,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把私人支出与企业支出区别开来。在市场交易初兴之时,在西 欧用于各种交易场所的货币极不统一,如10至12世纪初仅英国处于流通的货币就不下几十 种, 因此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兑换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钱兑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 13世纪前后应运而生的。作为早期的金融家也承担着收受存款、放款取息等业务。但是当商 业规模扩大、银钱交易频繁时,“钱兑商”对他们的业务就显得力所不及了。于是在那些多 种货币流通和商业发达的地方, 大商行便取代了昔日的“钱兑商”, 并把兑换货币作为自己 初期的主要业务,这是近代银行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信用和货币 业务有关的机构,从当铺、投资所到证券交易所逐渐建立起来,各种票据和支付手段也开始 被广泛采用, 银行业在西欧也随之发展到相当的规模, 并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或办 事处,享誉欧洲的佩鲁齐银行1310年时的资本有近15万镑50。 其三,在商业管理方面。随着商品交换关系在西欧的扩展,市场和市集的管理业务有了 相应的发展,并在某些地区达到了“高度专业化”的水平。以香槟地区为例,在这里不仅形 成一种由6个市集轮流循环的集市制度,而且还建立了一套层次分明的市集管理机构。这种 管理机构的主要官员被称为“集市监督”, 最早出现于1174年的有关文献中。 市集监督一般 由二至三人组成并领取工资,其职务包括司法、警务和公布管理法令等。至13世纪后半叶, 又在集市监督之下增加了一种“集市书记”的编制, 其职务在有关文献中常被称为“监督助 理”;但由于他们掌握着市场管理的实权,便逐渐取代了“集市监督”的职权,变成集市的 真正指导者。在监督和书记之下,一般还设有“秘书”即市集“监印官”之职,他们的权限 是在所达成的商务契约上加盖伯爵印章,以示契约生效。此外,在上述行政管理人员之外, 还在各市集配备了人数不等的警卫及警察长。在香槟市集鼎盛时期其人数达140人,其中包 括120名步兵和20名骑兵。市集管理的周到之处,莫过于庞大的“代书”人员的配置,其人 数一度曾达到40人, 专门负责商务谈判记录并为双方起草契约51。 这一安排体现了当时市场 管理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市场交易中不承认以往的以宣誓遵守契约的惯例: 而强调文字契 约的法律效力以及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为了解决交易中可能发生的商务纠纷, 各有关 市镇还在集市地点建立了“市场法院”或其他类似的司法机关。 香摈市集的管理之所以达到 如此“高度专业化”,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从年香槟的伯爵们对市集的管理不 曾间断, 并把它们作为增加其岁入和扩大其权力的手段”52。 虽然在西欧其他地方的市集管 理方面还没有达到象香槟这样的“高度专业化”, 但类似的管理机构的存在则是普遍的。 香 槟绝不是一个仅有的例子。 三 市场的大量兴起, 以及它在交换关系中引起的变化, 在西欧历史上的意义究竟何在?这 必须从大处着眼进行一些宏观探索,才能做出适当的回答。首先,它使商业真正成为独立于 乡村农业和城市手工业的一大行业,并以建立起来的有关商业制度、组织和机构为桥梁,把 交换关系渗透到广大的乡村及城镇。在9世纪之前,西欧的商业实际上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 态,因为封建割据和地方分权妨碍着商业的发展。然而在9世纪以后,随着市场或市集在各 地的兴起,一个由这些市场和市集联结而成的商业网,便逐步扩大到差不多整个西欧。到12 和13世纪之交,由于地处南来北往、东西交通要冲的香槟市集的繁荣,一条明显的商业中轴 线已基本形成。 这条中轴线就是以著名的香槟市集为轴心, 一端通往佛兰德尔并与北方的汉 萨同及北欧各国相接, 另一端则经过莱茵河和罗纳河流域直达利古里亚和伦巴底, 然后经比 萨、热那亚和威尼斯再与东地中海相连。据1328年一位斯德哥尔摩商人的帐簿记载,他卖给 一位德意志贵族的商品来源之广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商品中包括1.5磅来自意大利的香 红花,90磅来自地中海的扁桃或杏仁,4.75磅来自印度的生姜,0.5磅来自西非的谷物,6 磅来自马拉巴尔的胡椒,105磅来自西班牙的大米,以及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物品。53这一 资料典型地说明, 在扩大西欧的交换关系和推动西欧经济生活商业化方面, 这条中轴线和商 业网在14世纪已在有效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以致有人估计,到15世纪西方全部贸易的 15―40%都是用现金成交的, 而流通货币的总量已达10亿法郎54。 这应该说是西欧经济生活 中的一个重大进展。 其次, 当商品交换关系渗透到广大的乡村和城镇之后, 日益发达的货币经济不可避免地 会对现存的生产方式和财产形式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并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引起人们经 济地位的改变。流通领域中货币量的增加,一方面引起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 又造成市场物价的上涨。 这两种情况对于那些主要靠出售农产品来换取现金, 或主要以固定 收入获得现金的封建主来说,都是难于应付的。于是,他们之中的不少人,便不可避免地陷 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甚至日益贫困而走向破产。 据统计, 在法国杰沃丹地区, 1530年时121 个领主的总收入仅21400利佛尔,其中只有一个领主的收入达到5000利佛尔,另一个领主的 收入达到2000利佛尔,其余的领主每人收入平均不过129利佛尔。甚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马克西米连一世() ,亦无力支付跟随他外出的随从在外过夜须付的房租,其孙 子与一位匈牙利人结婚时所花的2000利佛尔婚礼费, 还是从商人手中借来的。 与此形成鲜明 对照, 许多市民特别是商人利用市场提供的机会, 适时地把自己经营的业务转入以赚取利润 为目的的轨道, 使自己在竞争中发财致富而上升到“中产阶级”的地位。 仍以杰沃丹地区为 例, 在那里最富裕的一个领主的收入也不过5000利佛尔, 而最富裕的城市商人的收入却高达 65000利佛尔,后者是前者的13倍55。同样,在德意志,当马克西米连一连由于财政拮据而 四处举债时, 他统治下的奥格斯堡的大银行家却控制着比皇室全部岁入还要大的财富。 这两 个阶级的一盛一衰,当然不是自15、16世纪才发生的事情,而是13世纪前后市场在西欧大量 兴起,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商品交换关系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最后,伴随着上述两种发展趋势,西欧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产生了,这就是“封建 义务缓慢的货币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外关系的展开,流动财产的发达,收入和支出的 失平,迫使那些旧的领地财产的持有人,不得不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经营方式,以适应 新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改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把领地分别出租给昔日的农奴耕种,并以 货币代替过去的劳役地租,从而在西欧开始了“封建义务缓慢的货币化”过程。这一过程, 大约开始于12和13世纪之交, 13世纪后期在西欧领主与农民的关系中渐成主流, 到14世纪末 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完成,其中以英格兰最为典型。据研究,13世纪后期,货币地租在 地租总量中的比重, 在英格兰各地区大约分别是: 东部61%; 南部76%; 西部79%; 北部52% 56。这一改变,虽然使领主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但却因此而造成了日益扩大的需求与固定 不变的收入之间的矛盾。 领主们不得不向农民出租更多的土地, 甚至变卖自己部分或全部领 地以换取现款。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以往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就变得不再必要 也不可能了。因此,这种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随着农奴封建义务的逐步货币化,从13世纪 起在西欧各处都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到14世纪末这种关系在英格兰等地便基本被废除了。 虽 然农奴制的彻底瓦解在西欧还要走一段漫长的道路, 货币地租由封建性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的 也还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但农奴制的基本废除毕竟是西欧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大转折, 具 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的发生, 正是以封建农奴制的解体为历史 前提的。 由此可见,早在15、16世纪之前很久,随着市场在西欧的大量兴起,以及与之相联系的 商品交换关系在城乡的扩展, 已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必要和重要的准备。 我们在探索 西欧资本主义之源时,还应当把目光从15、16世纪向前推得更远一些。 (责任编辑:段启增) [作者何顺果,194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关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的建立,在社会上和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 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时,一部分人手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两种意义上‘自 由的’工人, 一方面他们出卖劳动力不受任何拘束或限制, 另一方面他们脱离土地和脱离任 何生产资料,这是无产业的工人,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工人‘无产者’。”1 商品和货币并非一开始就是资本。 当一部分人手里集中了大量货币、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 他就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以增殖自己的财富。这样就需要有出卖分动力的自由劳动者。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 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两个要素逐渐地产生出来。 当商品生产发展到 比较高的水平时,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更加激烈。 少数人发财致富, 变成拥有大量货币资本, 能够购置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开办企业的资本家;多数人贫困破产,失去生产资料,变成 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 在西欧各国, 资本主义生产原始积累的条件一般都是通过暴力实现 的。 一方面强制剥夺直接生产者的生产资料, 使他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 的后备军;另方面,在国内通过推销国债、提高赋税、实行包税制、剥夺生产者等办法,在 国外通过武力征服、掠夺、奴役、杀戮等办法积累货币资本。拥有资本和拥有劳动力这两种 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互相对立,发生接触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就出现了。马克思说:“创 造资本关系的过程, 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 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2这就 是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要求使用自由劳动者。 这些生产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 不受任何拘束和 限制。封建社会的农奴和依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不能成为这种自由劳 动者;手工业中的帮工和学徒,受束缚于封建行会,也不能成为这种自由劳动者。因此直接 生产者必须从封建束缚和行会强制下解放出来, 并剥夺他们的生产资料, 才能转化为雇佣劳 动者。 各个国家和地区, 原始积累的具体形式是大不相同的。 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 全部过程的基础。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形态。 马克思曾仔细地研究和分析了圈地的 过程, 把它称之为“生产关系革命”。 它一方面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并把它们转化为 资本的条件, 另一方面又让被强制剥夺土地的农民, “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 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3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用血和火 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4 殖民掠夺是原始积累的另一要素。西欧的西、葡、荷、法、英等国的殖民者用最残忍的 暴力掠夺亚洲、非洲、美洲的各族人民。从十六世纪起的三百五十年间,他们象捕捉野兽一 样,从非洲西海岸猎夺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奴隶贩子们通常可以获得百分之百, 甚至百分之一千的厚利。欧洲的封建主和商人,在殖民地掠夺中、在奴隶贸易中掌握了大量 的金钱,这些金钱“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5 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产生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后来流行于整个欧洲。 “公债成了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它象挥动魔杖一样, 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 殖力”。6大银行用国家名义向国民发放公债,然后又把金钱贷给政府,这样就使充当政府 和国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 每次国债的一大部分都成为从天而降的资本, 落入包 税者的腰包。于是银行巨头、金融家、经纪人、证券投机家和交易所的豺狼这一伙食利者阶 级突然兴起,他们手中掌握的大量货币就会转化为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 现代课税制度是国债制度一种必要补充。 国债的利息要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 政府为了 增加收入就必须提高税收; 政府如遇到新的额外开支, 又要借新债, 借了新债又须增加新税。 现代课税制度是对农民、手工业者,即一切小生产者的暴力剥夺,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种形 式。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 本的一种人为手段。这样就加速了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总之,剥夺农民土地、殖民掠夺、商业战争、国债制度、现代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 等都是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一句话,都是用国家权力、用暴力促进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马克思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 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7 (选自朱寰主编: 《世界中古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 资本主义经济对封建制度的瓦解作用 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前,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但是封 建生产方式毕竟是占统治地位的。特别是政权还掌握在贵族阶级手中。资本主义的萌芽、成 长,一直都处在种种封建性限制的环境之中。然而,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极强 的自我开辟道路的能力。它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瓦解封建制度的过程。 资本主义能够不断前进的最强大的武器, 使是它的经济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动摇了整个 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制度下,对于贵族政治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占有地产和控制臣民,即土地为领主所有和维持臣民服从领主的宗法关系。恩格斯说:“在 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中??政治的权力地位是按照地产来排列的”1。马克思也指出:“同一 切君主的权力一样,封建主的权力不是由他的地租的多少,而是由他的臣民的人数决定的, 后者又取决于自耕农的人数”2。恰恰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经济使封建地产权和封建宗法 关系都发生了动摇。 商品经济使全社会都无时无刻不感到它的存在和它的力量。即使是最顽固保守的贵族, 也越来越追求专业手工工场制造出来的精美的用品,而不再满足于庄园农民制造的粗糙制 品。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日益将货币(贵金属)视为财富的标志,对地产的看重程度有 所减轻。为追求更多货币,许多贵族领主在出卖其土地。在英国,年即革命前的 一个世纪里,主要由于出卖的原因,王室领地减少了75%,封建贵族的地产减少50%,而资 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的地产却增加了25%。在法国,到革命前夕,农民占有的土地和资产阶 级地产已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具体比例是:农民土地占1/3强,资产阶级地产占1/4 弱,贵族地产为正/4强,教会土地为1/10,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占5%。古老封建法规所定 的“没有无领主的土地”的原则,实际上已遭到破坏。 在封建地产权发生变化的同时, 传统的封建宗法关系也处在瓦解状态之中。 由于对农民 收取的贡赋全是货币地租, 就必然要将农民驱赶到商品市场上去, 出卖产品以换得货币缴租。 这种农村自然经济状态的破坏和农产品的商品化, 使得领主与农民的宗法关系日渐松弛。 英 国农场经济的发展、法国富农经济的增长、普鲁士容克农庄经济的崛起,更使资本主义的雇 佣关系在农村中流行开来。此外,大量存在的资本主义的分散手工工场,其劳力基本上都是 农民。农闲时做工的现象越来越多了,在各城市郊区,这种现象尤为普遍。农民受雇于商人 工场主, 使资本主义雇佣制生产关系如同楔子一样插进了封建宗法制的农村, 对其产生的瓦 解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资本主义经济不仅亢解着封建统治的物质基础,而且使各国统治王朝也发生了变化。 16―18世纪, 西欧各国专制王朝在政策上几乎都出现了某种演变。 前面已提到过的包税政策 和国债制度已表明了这一演变。同时,在税收项目上,侧重点也有所转移。那就是逐渐降低 土地税的比重而增加间接税、消费税的比重。就是说,日益将资本主义经济视为国家财政收 入的主要来源。 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各国盛行的重商主义政策。 这是封建王朝在财产观念上发 生转变的典型表现。在封建君主制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王室领地的农业收入。到等 级君主制时期,王室收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要靠封臣们即诸侯贵族的献纳。那时,捐税制 度产生了,但收税不能缺少各地方政权的合作,而且土地税始终占据首要地位。因此,长期 以来财富的标志首先是土地。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表明,封建王朝已将贵金属、货币当成国 家富强的主要标志。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认为,最重要的财富是货币,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 之中。力争商品出超和货币入超,是使国家富强的基本途径。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各 国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 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与此同时,还普遍 实行了限制进口、提高关税等保护主义的政策。 上述种种情况说明,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整个封建社会的面貌全面起了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观念,以至国家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纳入了商品 经济的轨道。 贵族对奢侈生活的追求和王朝要实现“中兴”的愿望, 都已离不开资产阶级和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它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旺都是 不可逆转的。 (选自刘宗循主编: 《世界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节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恩格斯论欧洲人的“寻金热” 在15世纪末,货币之挖掘封建制度的基础,并从内部侵蚀封建制度到何种程度,可以明 显地从欧洲在这一时期对黄金贪求无厌的心理中看出来;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 在印度及整 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 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 黄金也是白 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这种对于远洋航行和冒无数艰险寻 找黄金的强烈愿望, 最初是在封建和半封建的形式中进行的, 然而它毕竟在根本上与封建制 度格格不入; 因为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农业, 而其掠夺性的远征的目的, 本质上在于获得土地。 而且航海事业是一种毫无疑义的资产阶级的企业, 这种企业的反封建的特性也在一切现代舰 队上打上了烙印。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解体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三联 书店1955年版,第9―10页。 ) 马克思、恩格斯论新航路开辟对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美洲以及环绕非洲航路的发现, 给兴起着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东印度和中 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工具以及一般商品的增加,给予了商业、 航海事业和工业一种空前未有的刺激, 因而也就使崩毁着的封建社会里所产生的革命原素迅 速地发展起来。 先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组织已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增大而增大起来的需求了。 于是 便有手工工场起而代之。 行东被工业的中层等级挤倒了; 各个行业组合间的分工也就从此消 灭而由单个作坊内部的分工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1 卷,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4年版,第9―10页。 ) 马克思、恩格斯论新航路开辟与市场的扩大 由于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而引起的交往的扩大, 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达到 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完全改变了阶级之 间的相互关系,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 拓, 以及最重要的是现在已成为可能的并日益以更大的规模发展起来的诸市场之扩大为世界 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关于这个阶段的一般特征我们不准备在 这里多谈。由于新发现的土地的殖民化,各民族间的贸易斗争便获得了新的养料,因而这种 斗争也就更加广泛和更加残酷了。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思想体系”,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俄文版,第55―57页。 ) 马克思论欧洲殖民侵略是原始 积累的主要因素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 的征服和掠夺, 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 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 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 ) 马克思论殖民掠夺所获的财富转化为资本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路德语)是资本积聚的强有 力的手段。 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 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 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 里转化为资木。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2页。 ) 严志梁论述教材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这一节分为“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活动”两个目。 重点是新航路的 开辟。 高中课本修订本的特点是简化了对新航路开辟经过的叙述, 加强对它的原因和影响的分 析。在阐述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时,课本指出两点:①“由于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 主义的萌芽,对货币的需要比从前增加了”,而黄金正是充当货币的最好材料,于是到东方 去寻找黄金, 便是西方人远航东方的重要原因。 ②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 商要道”,造成了“商业危机”,这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课本接着指出了 实现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天文、 地理知识的进步, 航海、 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课本在阐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时, 指出它引起了两个“革命”: ①“商业上的革 命”,这是指“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这里要注意两点:一 是这种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和联系, 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因此课文指出, “各 地区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二是“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商 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②“价格革命”,这是指“物价 猛涨”。关于造成物价猛涨的原因,课本指出:“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 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这里有政治经济学的常识,略作解释。大家知 道,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即商品的价值 同货币的价值的对比。例如,1件上衣卖2盎斯金,就意味着1件上衣的价值量等于2盎斯金的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两者任何一方的价值变动都会引 起商品价格的涨跌。 如果商品的价值不变, 贵金属金银的价值减少了, 商品的价格就要上涨。 新航路开辟以后的欧洲,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况。价格革命即物价猛涨的结果,有利于掌握大 量商品的资产阶级, 不利于劳动人民, 也不利于以土地为财富, 从事封建剥削的封建主阶级。 因此, 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课文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段话。马恩指出:“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 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 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上述这段话里还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各地区扩大交往,为市场逐 渐扩大为世界市场创造了条件。 所谓世界市场是指世界上各国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体, 即通 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15世纪末16世纪初, 由于工场 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商品交换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成为 国际性的商品交换, 其结果是以欧洲为中心产生了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前身的区域性世界 市场。在区域性世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以贱买贵卖为原则,并同 掠夺和征服殖民地直接联系在一起。金银、奴隶和特产为当时的主要商品。18世纪中叶到19 世纪中叶, 在英国和其他欧美先进国家发生的工业革命, 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 家的统治地位。 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无论从广度或深度上都大大地发展了。 这时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宣告形成。当时的世界市场以英国为中心,以后,世界市场变成以英、法、德、 美等国为中心,以广大不发达国家为外围,前者支配后者,后者依附前者的格局。这时在世 界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不是商业资本,而是产业资本。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主要是棉毛 织品、钢铁、机器以及各种原料食品,说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从消费领域扩大到生产领 域。 第二节中“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一目, 其西欧诸国是指率先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 和西班牙两国。它们本身还是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因此它们进行殖民侵略的特点是:垄 断商路,进行欺诈性的贸易;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黑人奴隶等。早期殖民侵略的作 用是为欧洲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这里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把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和 所谓原始积累区分开:资本积累,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变成资本,投入新的生产;原始积累 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如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圈地运动) ,进行殖民掠夺等。原 始积累在一极造成“自由的”无产者,在另一极造成货币所有者即资本家。二是葡萄牙、西 班牙对殖民地的掠夺,虽然获得了巨额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没有在葡、西本国转化为资本, 而是欧洲的其他国家,如荷、英、法等国得到实惠,获得了发展壮大的资本。 (选自历史教学社组织编写: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辅导》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 新航路开辟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朱寰对西欧社会的经济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对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 刻的影响。它的直按后果,首先是殖民制度的建立。“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 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 美洲的殖民化、 对殖民地的贸易、 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 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1 十六世纪西欧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新兴的资产阶级野 心勃勃,抱着发财的欲望, 纷纷到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 疯狂地掠夺资源,侵占土地, 建立血腥的殖民统治,用征服、奴役以至消灭殖民地人民的办法积累资本。西欧各国为了确 立本国商人集团在殖民地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先后建立各种垄断的贸易公司。马克思指出: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路德语)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 的手段。”2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权成为公司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初 期,香料贸易占据重要的地位,这项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高额利润。据估计:胡椒在 印度一公斤只值二便士, 运到英国后卖20便士, 获利十倍; 肉豆蔻在印度一公斤只值三便士, 运到英国可卖六先令六便士,获利二十九倍。公司原来总资本为三十万金磅,战胜西葡后。 每年平均可得120%―340%的利润。 与殖民掠夺紧密联系的奴隶贸易, 也是西欧资本原始积 累的重要来源,它最能说明资本家是怎样血腥起家的。特别是英国,在它资本主义发展的初 期阶段,很多资本都是用亿万黑人的血泪和白骨换来的。这些“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 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3西欧资产阶级利用 这些资本扩大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 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欧洲市场上流通的商 品种类大为增加,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甘蔗、咖啡、可可以及白糖和稻米等, 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食用, 成为输入欧洲的极其重要的商品。 亚洲香料的输入与新航路开 通以前相比,骤然扩大了三十倍。海外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要也相应地急剧增长,封建的行 会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 市场的扩大, 刺激了正在萌芽中的工场手工业 的发展。总之,“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 展有了巨大的高涨。”4 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和商业中心转移,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欧洲人用横渡大 西洋、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行代替了在地中海的航行, 因而世界商路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 西洋沿岸,地中海的经济意义下降。意大利的商业城市逐渐丧失了独占东方贸易的地位,因 而日趋衰落。相反,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地位却越来越重要。十六世纪,尼德兰的安特 卫普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和商品的集散地, 每年在这里停泊的商船达数千艘。 位于大西洋沿 岸的国家,特别是独立后的荷兰以及英国,因处于有利的地位,使它们承担了世界贸易的巨 大份额。对外贸易促进了本国经济的繁荣。十七世纪以后,安特卫普的经济地位逐渐被阿姆 斯特丹和伦敦所代替。 新航路的开辟,在西欧引起了“价格革命”,加深了各国的阶级分化。由于西班牙等国 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突然增多。仅在十六世纪内,欧洲黄金的数量从大约五 十五万公斤,增加到一百一十九万二千公斤,增加达一倍多;白银数量从七百万公斤,增加 到二千一百四十万公斤, 增加达两倍多。 而这些金银是用殖民地人民的廉价劳动力开采出来 的,成本极低。这样一来,引起了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流入西班牙的金银最多,那里物价 上涨的幅度也最大,到十六世纪末它的物价上涨了四倍多,谷物涨了五倍。英、法、德等物 阶平均上涨二倍到二倍半。英国的小麦,1500年每夸特售价为六至八失令,到1591年,平均 价格约二十先令。 “价格革命”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工人工资的提高,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使西 欧各国城乡雇佣工人生活更加困苦, 而新兴资产阶级从剥削廉价劳动力和高价出售商品中牟 取厚利; 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和牧场的新贵族和上层富裕农民, 也从谷物上涨中获得好 处。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却因物价上涨,减少了实际收入,财力和 地位更趋于低落。 “价格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 它一方面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 地所有者,另一方而加深了对劳动者阶级的剥削,而资产阶级的地位却获得了加强。正如马 克思所指出:“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 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5 总的来说, 新肮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 系的成长,在对殖民地的征服、奴役和剥削之中,透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在资本 主义发展的道路上,西欧国家从此超越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许多国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 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进步,但是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绝非田园诗式的,而是一幅血泪 斑斑的图画。马克思尖锐地揭露:“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 东西。”6 西欧各国对殖民地和商业霸权的争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 西欧各国的侵略 者为了夺取殖民地和商业霸权。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剧烈的斗争,甚至诉诸武力。这种殖 民和商业战争一直延续到整个十七和十八世纪。 首先建成殖民帝国的是滨海的小国葡萄牙和 西班牙。残暴的殖民掠夺,使葡萄牙特别是西班牙一跃而成为西欧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两国 的商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获得很大的发展。葡萄牙在非洲,尤其是在东印度的商业优 势,曾经是其它西欧国家无法匹敌的。西班牙也是十六世纪的西欧强国之一。国王查理一世 (年)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当选,称查理五世) ,除西班牙外, 还统治意大利的一部分(南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西西里岛和萨丁岛) 、尼德兰、法兰西―孔 德、帝国本部和广大的美洲殖民地。西班牙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和舰队,控制欧美之间的 大西洋水域。十六世纪期间,与西班牙争霸的主要是英国。起初,英国通过贸易竞争和海上 抢劫, 从经济上打击西班牙。 英国海盗在大西洋上经常劫夺西班牙的殖民地和从殖民地运回 的满载金银的船只。从十六世纪60年代起,这类海盗活动越来越频繁,从事这项活动的往往 是一些被称为“海狗”的冒险家, 如霍金斯和德雷克之流的海盗。 斗争的主要战场在美洲殖 民地。本来西班牙政府是禁止殖民地与外界通商的,而霍金斯除偷运一般商品入境外,更从 非洲贩运黑奴到美洲出卖。 德雷克的活动主要是袭击南美洲沿岸的城镇, 劫掠船只和贩运宝 物的商队。年,德雷克沿着麦哲伦开辟的航线进行海盗性的远征,他的船队穿过 麦哲伦海峡,从南而北。洗劫了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和秘鲁,然后越过太平洋,经好望角回 到欧洲。在这一次海盗远征中,英国从西班牙人那里掠得的财物,至少值四百七十万镑,每 个股东每一镑“投资”可分得赃款47镑。 英国资产阶级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分享西班牙殖民 掠夺所得的成果。 1586年, 德雷克又远征西印度, 洗劫圣多明各和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 1587 年,德雷克的船队冲入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击沉西班牙的船只。这些海盗行径得到英国政府 的积极支持,被视为合法事业。霍金斯和德雷克因为袭击西班牙有功,得到女王伊丽莎白的 极大赞赏,因而被提升为海军上将。当英国的经济实力和海上力量日益强大起来以后,开始 与西班牙展开公开的较量,拚命争夺殖民地。1588年,英国封锁英吉利海峡,从而截断了西 班牙通往尼德兰的唯一航道,西班牙政府首先发动对英国的进攻,它出动一支庞大的舰队, 包括一百三十二艘战船,三千一百六十五门大炮,载运二万一千多名士兵和三百名传教士, 号称“无敌舰队”。这支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与英国舰队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结果 西班牙人被彻底击败。“无敌舰队”的覆灭,标志着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预示着它对殖 民地控制和对海上贸易垄断的削弱。 1580年,葡萄牙并入西班牙,成为西班牙的属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印度公司是干嘛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