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供曼茶罗是远离三垢的清净供养清净法身,请对比其他供养清净法身来说明。

加行开示 供修曼茶罗(三)
我的图书馆
加行开示 供修曼茶罗(三)
馆藏&3001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意缘供养(无主物供养 时时刻刻供修曼茶罗)
我的图书馆
意缘供养(无主物供养 时时刻刻供修曼茶罗)
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譬如,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若见到美丽的都市夜景,雄伟壮观的高层建筑,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高速公路、地铁、隧道,或见到幽静的园林、豪华的住宅、各种便利的科技产品,都可以心缘取来供养。
&&&& 相册中平时可以准备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有时间可以缘取这些来作供养。&&遇到悦意的外境也应当供养,比如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河流、美妙的宫殿、悦意的树林、广大的财产、富饶的受用、以装饰品严饰的俊男美女等。无论看见任何自己喜爱或贪执的事物,都应当诚心意念供养。意缘供养极为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行持,无论何处,遇到壮丽的山河湖海、美好的田园等,凡使人心旷神怡之境时,以虔诚的心意缘取呈献于怙主众前。同时意缘供养的范围非常广大,上至苍穹、下彻海底,近如眼前景物,远如十方清净刹土,古如万里长城,新如都市大厦,所见、所闻,一切殊妙境像,都可作供养。《入行论广释》”您可参照《入行论讲记》中七支供中的供养支。出处
索达吉堪布讲的《入菩萨行论》
17-20讲的部份
生活中看到美景、听到美乐,随时都可以用想像的方式来供养佛,因为佛能知一切众生心,你眼里看到的美景(实际上是在大脑中显像),把它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一定收的到,或者用想像的方式把鲜花化作无量百千万亿供养,非常方便累积福德资量,住在都市没有美景可看的佛友,网路上很多漂亮的风景照拿来供养应该也是可行的(这句话是我个人意见了),或者逛百货公司,看到种种珍珠宝石,马上也可以意幻供养,素食餐厅好吃的菜一样可以意幻供养,实在是很好的方法推荐给大家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修供养,比如见到一个悦意可爱的东西,心里观想“供养三宝”
为什么叫“总说”呢?因为下面的意幻供养、真实供养、有主物供养、无主物供养,所有供养的对境全部都是三宝,仲敦巴尊者也说:“修七支供的对境最好是三宝。”所以,大家平时修七支供时,首先要有三宝的所依,如佛像、佛经、佛塔,这样不管是忏悔还是供养,功德都是非常大的。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分别实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我们都希望自相续中能生起珍贵难得的菩提心,但无缘无故是不可能得到的,那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在三宝前供养,因为一切如来、不分别有实无实的正法,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大乘圣者具有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无边的功德。
以何种方式供养呢?【也就是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无着菩萨说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这一点,大家平时无论作什么样的供养,都一定要想到。现在许多人供养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依靠三宝的威力与加持,你们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大乘修行人在供养时最好具足以下六种条件:
第一是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身体健康,一定要为得佛果而去供养。
第二要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不是为了利益自己。噶当派的大德曾说:“以前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凡夫人的行为,现在必须要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所以,改变以前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大多数佛教徒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真正发过大乘菩提心,学佛已经很多年了,但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端正心态,应该为一切有情作供养。
第三是供品应该洁净庄严。不能供养有垢染、不清净、脏乱差、腐坏的东西,一定要将最喜欢、最好看、最庄严、最清净的物品陈设在佛像和圣尊面前。
第四是三轮清净。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这三者均以空性见解摄持,在何者皆不缘的境界中供养。这对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难的,若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么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还是要作如幻的供养。这样也可以。
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在供养的过程中,最好是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如果有人对上师供养,自己觉得不平衡,非要供养个更大的,这种竞争心也不好。还有,不能有吝啬心,我们在布施的时候,给十块钱实在舍不得,拿五块钱也可以,不管怎么样,发心一定要清净。
前段时间,有一个乞丐找我要钱,当时我从包里抽出一张,一看是十块钱,心里有点舍不得,暗想“这个有点太多了,最好不要有吝啬心”,然后换一张,竟然拿了一百块钱,自己的吝啬心更大了(众笑)。最后找找找……,终于找到了一点零钱。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调整自己心的过程中,出现更大的违缘也不好说。
第六是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供养,尽量要具备这六种条件。
为什么要这样供养呢?为了受持珍贵的菩提心。鉴于此,大家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陈设供品。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也是这样,很多弟子在尊者面前求菩萨戒,尊者说:“你们在三宝所依面前好好陈设供品。”于是这些弟子尽心尽力地摆设了许多供品,但阿底峡尊者并不满意,让他们重新再做,这样反反覆覆好几次以后,尊者才非常高兴,给他们传了菩萨戒。
所以,我们真的要受菩萨戒,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一定要先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都要传授菩萨戒,这个时候,上师要求整个大经堂全部用五彩的绸缎装饰,山上的野花、塑料花、灯、水等各式供品也陈设得非常庄严,规模相当壮观。所以一般来讲,受菩萨戒之前,作一些真实供养或者观想供养是不可缺少的。
以前学院有个法师到成都的春熙路,看到晚上的彩灯特别庄严,于是就唸经观想供养,旁边的一些居士见后非常不解,忙问:“上师,你咕噜咕噜在念什么呀?”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见任何庄严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当然,人的修行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虽然道理上已经懂了,但真正遇到一些非常好的事物时,根本想不到供养三宝,反而会想:这么好的东西,要是我的该多好啊!麦彭仁波切曾说:“有智慧的人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会将其作为修行的助缘;愚者则完全不同,快乐对他的修行没什么帮助,痛苦对他的修行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愚者与智者之间确实有很多差别。
当然,在家人由于生活压力相当重,每天有许许多多的琐事装在脑袋里,不管到哪个环境中,不可能马上以佛法摄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尽管如此,你们以后能不能将生活方式及心态稍微转变一下呢?作为世间人,学佛的时间很少,力量也很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用一种强迫的手段,不管自己的分别念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习惯稍微改变一下。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
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丑一、真实供养: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长之鲜花、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间中清净的水、平原上的鲜花、珍宝等,不属于别人所管,也无有主人的这些财物,全部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虽然每个颂词后面没有写“供养诸佛菩萨”,但 “总说”已将供养的对境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要供养佛法僧三宝。
我们平时见到鲜花都可以供养,比如说杜鹃花、梅花、木兰花,还有藏地的大愿花、怙主花,见到这些花之后,一定要想:这么好看的花,一定要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夏天时,经常到外面的花园或鲜花遍地的草原上去,念诵仪轨供养诸佛菩萨。我们也要养成这种习惯,平时不管是在屋子里,还是去花园散步,见到这些美丽的花,马上就观想“供养诸佛菩萨”。
“珍果”可以解释为珍宝组成的果子,或者平时我们所说的水果,比如梨子、苹果、香蕉、枇杷、芒果。
有些在家人每天都要去买菜,这时候如果看到了很好的水果,马上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同样,星期六、星期天到街上或者公园,如果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也应当一一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并发愿:以此功德,希望我相续中的菩提心早日生起。这样一来,你去公园也是有意义的。藏地在夏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鲜花,有一次我去宗塔草原,看到那里的花真是美得无法形容,于是心里特别快乐,赶紧拿个仪轨念诵,观想将这些花供养诸佛菩萨。所以,平时如果有这种习惯,不管我们到哪里去,肯定都有修行的机会,只不过有时候自己的正知正念不够罢了。
“种种诸良药”指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百合、丁香、中药、藏药等,凡是能够治病的,都可以观想供养诸佛菩萨。“世间珍宝物”,如珊瑚、玛瑙、琥珀、金、银,还有铁、铜等等,也都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悦意澄净水”亦可作为供养。平时我们打水时,首先向诸佛菩萨献新,这也是一种供养。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说:“印度的水特别浑浊,不能供养,但藏地的水特别澄清,仅仅将水作为供养,也可以圆满所有的资粮。”以前法王去印度的时候,那里的水基本上是过滤净化了的,算是比较清净,但像藏地这样澄清的水,是绝对没有的,有时候到了藏地,看到这里的水、蓝天、白云,好多都是自然的供品,心里特别舒服!
我们平时供水是最容易的,不用花什么钱,也不像买水果那样要生吝啬心,如果每天早上在佛前供七杯水,然后念一下供养咒,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但功德却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藏传佛教中要供七杯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在大地上走了七步,为了纪念这个缘起而供水七杯。总之,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如果见到清净的水,山谷里也好,大江大河里也好,马上就要想“供养诸佛菩萨”!
第十八节课
今天还是讲“无主物供养”。昨天讲了在十方三世诸佛、法宝、僧众面前,供养鲜花、良药、珍宝、净水,下面的颂词是: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舒心悦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点缀得无比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这里的供品是宝山、森林、由花朵点缀的妙树。
“巍巍珍宝山”: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它应该是四种珍宝所组成的须弥山,周围有七大金山、铁围山环绕,观想这些珍宝组成的山,并在三宝面前供养。此外,世间上也有很多壮丽巍峨的崇山,如珠穆朗玛峰、喜玛拉雅山,四大菩萨所居住的四大圣山,举世闻名的泰山、华山、昆仑山,长跨七国、号称世界之最的安第斯山,云南香格里拉的美丽山……
作为修行人,四处朝山、游山玩水的机会几乎没有,很多人学了佛以后,以前喜欢旅游的习气荡然无存,成天专心致志地内观禅修。但有一部分人的爱好不同,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到名山胜地参访,看到美丽的山川、旖旎的风景,便拿出相机开始拍。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作为大乘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
虽然在我们人间,由珍宝组成的山王可能没有,但到了夏天,无论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我们会见到很多由鲜花点缀的山,这个时候若马上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一种修行。
“静谧宜人林”:远离愦闹、寂静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我国西双版纳、长白山等处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学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里边的感觉特别舒服,但此处现已划给女众了,我们男众不能去!青海与四川的交界处还有阿日森林,华智仁波切说过,《入行论》所讲的森林,应该像阿日森林一样幽静,以前我去朝拜上师如意宝降生地时,也曾经路过那里。总之,不管在哪里遇到什么样的森林,都应该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由各种鲜花珍宝严饰的妙树。比如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梨子树,不管是别人家的还是果树园的,只要看到了这些花果树木,心里马上观想:这么好看的树,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种意取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平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供养宝山、宝树,在路上看到弯弯的小溪、静静的山岗、美丽的村庄,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发的芬芳香气、沉香等涂香,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生长的庄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养的所有珍贵饰品,包括由莲花点缀的湖泊、池塘中不断传来天鹅悦耳动听的吟唱声。】
“世间妙芳香”:世间中有各种名贵的烧香、薰香、涂香,自然界也有沉香、檀香、丁香,这些香有的是人工配制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如夏天的许多鲜花,自然散发出扑鼻的芳香)。对此我们应该观想:不管人间、天界还是龙宫,世间所有芬芳扑鼻的这些香味,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如意妙宝树”:以前众生福报特别大的时候,有福报所成的如意宝树;三十三天中,也有以善业形成的如意宝树,这些如意树,我们应该通过观想供养。如果没办法观想,在见到松树、柏树、檀香树、各种参天大树时,或者坐车路经一些大树时,第一个念头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心里要经常这样串习。
“自生诸庄稼”:初劫时有不需耕耘的自然庄稼,北俱卢洲也有以福报形成的自然香稻,对此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实在无法观想,平时看到稻田、麦田、无边无际的田野时,也可以进行意供。尤其是到了秋天,在微风的吹动下,金色的麦浪连绵起伏,特别好看;春夏秋冬,田野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坐车时能经常看到,如果有观想能力的话,将眼前的这些全部供养诸佛菩萨,功德是相当大的。
“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将红、黄、白等各色莲花点缀着的湖泊,供养诸佛菩萨。世间上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从来都不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不管到哪里旅游也没有意义。很多人经常有机会看到特别美的风景,游览名胜古迹,朝拜圣地神山,但最可惜的是,从来没有想过供养诸佛菩萨。
以前上师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不仅是水池、湖泊应该供养,世界上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大的海洋,也应该在心里观想供养,我们乘飞机跨越这些海洋时,若不忘观想供养,功德是相当大的。
我们的财物,经常有吝啬心不愿供养,有时即便供养了,也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大家想一想,把一座山买下来供养,这需要多少钱?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说昆仑山,就算是阿拉神山,我们也是买不起的。但如果能观想供养,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所以大家平时只要见到了好的事物,第一个念头就应该是“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一点极为重要。
“悦吟美天鹅”:湖泊中游弋着非常美丽的天鹅,不时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使人听后感到十分舒服。一般来讲,天鹅是一种非常美的鸟,印度和藏地的许多诗学家,常用天鹅发出的悦音来比喻赞叹诸佛菩萨的妙音。不仅藏地、印度对天鹅情有独锺,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家也喜欢以天鹅为主题,编写一些歌曲、话剧,如天鹅湖、天鹅之死等等。
藏地的很多湖泊都有天鹅,如堪布根华所说,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银白色的白天鹅、珊瑚般的红天鹅、纯金般的黄天鹅、蓝宝石般的绿天鹅……。上师如意宝说:我们学院附近的小河里,夏天时也经常会来一群黄色的天鹅。在修意供的时候,我们应当这样想:宁静的湖面上悠游着不同颜色的天鹅,它们发出动听的吟鸣声,令见闻此情此景的人悦意欢喜,这些美好的事物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景物,壮丽的山河、湖滨,美丽的田野、园林,雄伟壮观的宫殿、庙堂,凡是我们见到的,都应当尽心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以前汉地有些禅师喜欢用春天的微风、夏天的美花、秋天的皎月、冬天的白雪,来比喻赞叹诸佛菩萨,同样,我们也可以将春夏秋冬等自然之美融入心中,意取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甚至看见了俊男美女,嘴里也马上说:“供养三宝!”不管什么场合、什么环境,只要有对境令自己心生悦意,第一个念头就是供养上师三宝,如此一来,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
所以,修行不一定是非要持定印禅修,只要时时刻刻将自己的生活与修行结合起来,日日夜夜随念三宝,这就是上等修行人的作法。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当然,最初可能有点困难,自己不好的习惯太多,善法又没有串习过,一下子改过来有点吃力,但习惯成自然以后,也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诸如此类,以上浩瀚无边虚空界中,清净刹土以及北俱卢洲等处所有的无主物,我均以心观想取来,郑重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胜的佛子,祈请供养能获得大果报的殊胜福田为利众生而接纳,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爱垂念我而接受我的这些供品。】
前面代表性地讲了一些人间的自然景物,山川、海滨、森林等,诸如此类的无主之物,不管是在人间、天界、罗刹界,还是清净刹土,无边无际世界中的所有供品,我全部在心中缘取观想,然后在最殊胜的福田--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乘僧众面前一一供养。
就像阿阑律国王(即我乳轮王)一样,在最殊胜的福田面前,仅作一点简单的供养,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许多公案中都说过,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今生我们遇到了如此殊胜的福田,是相当有福报的。
在供养的时候,应当具足无着菩萨所讲的六种条件,或印度无着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所讲的六种条件。也就是,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
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
第三、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
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
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
第六、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
平时不管对寺院供养,还是对僧众供养,大多数人都不具足这些条件。他们供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我获得平安,为了我做事情顺利。当然,遇到一些违缘、困难时,到寺院里烧香拜佛、在佛前祈祷,除了前世不可逆转的定业以外,这也是有帮助、有好处的。我并不是说供养时一定要全部为了利益众生,不能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毕竟每个众生的需求不同,既然三宝是无上功德的来源,通过祈祷,众生的很多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百业经》及其他经典的有些公案中说,佛陀在世时,许多施主、婆罗门、国王等也会在三宝面前提出各种请求,没有孩子的求子,地方不下雨的求雨,特别贫穷的求发财……,除了业力极深重的人以外,只要在三宝面前虔诚祈求,三宝一定有求必应,赐予各种悉地。
总之,大家平时供养时,应在三宝面前这样想:我今生遇到了这么殊胜的福田,一定要在三宝面前好好供养,希望三宝赐予加持,并且接纳我的供品。
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为什么要供养这些无有主人的供品呢?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若有人问:为何不供养自己的财物而供养这些无主物呢?】自己一分钱也不舍得供养,却将无关紧要的山河大地、大海湖泊作为供养,对自己一点损失也没有,就像现在有些人,叫他供养,他说“不供养、不供养,意幻供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是这样的:【由于我往昔没有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任何其他可以供养的财物。】供养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己实在一点财物也没有,为了积累资粮,可以这样供养;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自己有供养的财物,但由于前世没积累广大的资粮,所以即生中福报不够,根本无法买到须弥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转轮王,现在我们再怎么富裕,恐怕也没有这个福气。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板,自己认为非常有钱,能把整座山买下来,其实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时代的众生福报非常有限,即使再怎么有钱,也只能买到几百亩地而已。但是意幻观想与此不同,它的范围更为广大,与实物供养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正如《药师经》中所讲,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鉴于此,我们在供养时应想:十方诸佛菩萨,我今天观想众多的供品作为供养,请您一定要依神通神变力纳受所有的供品。如果没有这样意幻供养,只是拿一点钱、一点供品去供养诸佛菩萨,恐怕是不足够的。所以,以意缘取大量的供品,然后在心里面供养,这有很大的功德。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还是佛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呢?”当然是佛经中的记载。对此,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引用了大量教证进行说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可见,“无主物供养”不是藏传佛教或印度个别论师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也这样亲口宣说过。
还有,在《宝云经》中,佛告诉诸位眷属:“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无主物之供品,于昼夜六时中,在十方诸佛菩萨前意幻供养三次,此举具有无量功德,应回向于一切众生。”依靠这些大乘经典的教证,我们很容易看出,“无主物供养”是大乘最甚深的一种意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随时随地行持。
然而,现在世间上却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平时不愿意供养,嘴上说“我心里观想就可以”、“随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让他供养的话,在家里佛像前供一盏灯的舍心也没有,点一根香也舍不得。还有些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什么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实际上,放生时连买一个生命的钱也舍不得出。有次我见了一个据说有几十亿资产的大老板,他不停地对我说“我们要放生、我们要放生”,当时我很高兴,心想他肯定能拿很多钱,没想到,第二天真正要放生时,他给了一百元……。众生根基的成熟程度确实不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写过,学院中有些道友吃的、住的都没有,却愿意将自己的钱全部拿来放生。尽管众生的智慧、信心、悲心有差别,但一般来讲,修行不是靠讲好听话就能解决问题的。虽然佛经中也说“随喜与亲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养超过了一般供养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得好听,“上师啊!我准备给您供养太平洋、杭州的西湖……”这样的话,不知道上师是什么态度?
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应该凭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来作供养。。
刚才讲了,遇到一些悦意的对境、美好的景物时,应该在心里作意供,这一点,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现在海外的一些大德,他们在讲经说法时也讲这方面的功德、供养的道理,大家若能按照这种教言去自我改正,对今后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利益。
总之,我们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时,不应该以没有意义的思想或行为来摄持三门,而应首先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在心里发愿。以前上师如意宝到一些神山或海边时,没有一次不发愿、不念供养咒的。大家平时看到这些景象,也应该以《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作供养,如果供养咒等不会念,“供养三宝”这四个字应该会说吧。假如能经常这样串习,不管到哪里都会用得上的!
第十九节课
子二、供养身体: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在胜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愿恒时供养自己的身体,诚恳祈请诸位圣尊菩萨能完全接纳。】我们应将身体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所以,【我心甘情愿做忠实的仆人,对您们言听计从,祈愿您能慈悲摄受。】我们应当这样观想。
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战胜了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具有圣者、如来等十种不同名号,在这样的十方诸佛以及菩萨面前,我们供养自己的身体。
是不是诸佛菩萨特别需要这个身体呢?不是这样的。而是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这个“我”,才让我们在轮回中不能解脱,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我执,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断除对自我的身体、受用、善根等的执着,尤其是身体,如果没有对身体的执着,依靠身体而造的业是不会有的。
供养自己的身体,这在很多佛经中都有记载,十方诸佛菩萨对此非常赞叹,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对这样的善举也竭力推崇、励力实践。尤其是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断除对身体的执着,如果实在不能完全断除,最起码也要减轻对它的耽执。但现在的世间人不是这样,许多人每天都在为这个身体打扮装饰,为了它而不停奔波,他们从来不知道所谓的“我” 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在这种人面前,我们应当竭力宣扬大乘佛法中供养身体的功德。
供养身体,从象征性的角度来讲,可以指汉传佛教中的“燃指供佛”。《楞严经》第六卷中讲:如果有能力的话,在如来的身相前烧燃身体、燃指、烧戒疤,“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可见,燃指供佛、供养身体的这种人,佛陀说,无始以来他所欠下的一切罪业,在一个时间内果报全部感受完毕。
汉传佛教中有一位淳金长老,他为了利益众生、消除干旱等,在普寿寺、阿育王寺等寺院的佛像前燃指供佛,最后只剩下六个指头,被人们称为“六指长老”。还有四川的真义法师,也在佛前燃指,同时为了断除相续中胡思乱想的分别念,在胸前燃了一百零八个戒疤,在穴脉上燃了九个戒疤。这种燃身供佛的行为,一方面可表示自己对诸佛菩萨的诚心,另一方面也表示了自己对身体不太执着。藏传佛教中,根据历史记载,有很多虔诚的弟子在乔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面前也燃指供养。由此可见,这种舍弃对身体执着的燃指供佛,大有必要!
蒋贡康楚仁波切在《问答录》中曾说:“显宗的燃指供佛是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贪执,而在密宗,身体本来就是诸佛菩萨的清净坛城,在这种情况下,不用燃指也可以。”当然,这一点我们应根据相续中的烦恼与执着来区分,如果自相续确实与如来的坛城无二无别,或者对身体没有执着而观为清净坛城的话,即使你是显宗的修行人,不用燃指供佛也可以;如果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认为身体很不清净,就算你是密宗的修行人,燃指供佛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燃指供佛”是一个例子而已,实际上,供养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这种做法也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间中,我们对身体的执着最大,别人稍微说“你长得不好看”、“你太矮了”、“你太胖了”,自己马上就特别生气,这说明我们对身体相当执着。如果将身体供养给上师、供养给佛教,这样一来,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再也没有理由去执着它了。
当然,供养身体的发心一定要清净。以前有些道友燃指供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相当痛,于是生起了后悔心,这样的话,有没有功德也很难说。凡夫真正遇到身体上的痛苦,不生起后悔心是相当困难的,以前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吉达虽然是个凡夫,在布施身肉时也感受了巨大痛苦,但由于他的大悲心相当强烈,所以没有生起后悔心。然而,一般来讲,真正以火燃烧自己的指头,可能都会有后悔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己事先一定要考虑清楚。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我依靠大尊主的呵护,才能在三有中不畏痛苦而饶益众生。】有了诸佛菩萨与上师们的保护与加持,我在轮回中对痛苦无有任何畏惧,一定可以饶益众生。【如果我罪恶深重,则无法利益有情。】但如果我的罪业相当深重,想利益众生相当困难。《维摩诘经》中说:“自身尚缚,欲解他缚,无有是处。”意思就是说,自身尚且被各种罪业烦恼束缚着,想要解开别人相续中的烦恼束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先有一个利他心非常重要,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口口声声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帮助众生”,能不能实现这种愿望呢?恐怕是不能实现的。
【因此,为了真正摆脱以往的罪业而诚心忏悔,立誓今后再不造罪。】在相续中应该有这样一种誓愿。
我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了身体以后,他们慈悲地摄受了我,现在对于自己来讲,应该为利益一切众生做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成了如来家族中的一员,如来的唯一事业是什么?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除此之外,绝没有其他的繁琐事务,每位佛、每位菩萨就是想尽办法帮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所以,我要想利益众生的话,第一要恭敬十方诸佛菩萨,以佛法来饶益众生;第二自相续中的罪业一定要清净。鉴于此,很多大德将这一颂以四种对治力来解释。
第一、所依对治力:以三宝、诸佛菩萨、根本上师等作为忏悔的所依;
第二、破恶对治力:以前所造的罪业,就像喝了毒药一样,现在特别后悔;
第三、现行对治力:通过修习种种法门,如念百字明、修菩提心、观想金刚萨埵,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清净;
第四、恢复对治力:如同喝了毒药后,从此发誓再也不敢喝,同样,身口意造了不如法的罪业后,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今后也决不再造。
供养身体的道理,不仅诸佛菩萨的事迹中有记载,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的传记中都有。为了希求佛法而不惜舍弃生命、利用身体去苦行,这也是对诸佛菩萨的一种供养。
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有漏的供养当中,供养身体的功德最大。”尽管如此,我们在供养身体之前,还是需要再三观察。如果未经观察就草率供养,事后没有坚定誓言或退失信心,这种过失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发心供养身体之前,一定要再三观察自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我们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超市里有那么多好东西,有那么多的供品,为什么不做供养?我们应该替这些众生做供养。把所有的饮食,这些水果也好,其他的食物也好,统统做供养,供养给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护法。都需要啊,主要是心啊!不是诸佛菩萨需要这些,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意,表示恭敬。第一个,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第二个,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第三个,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表示我们的恭敬,可以做供养,同时积累我们的福报。我们缺供品,到商场一看,那么多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摆着呢,正是给我们准备的,我们可以做供养。我们到数码世界那些场所,什么都有。电脑啊,手机啊,MP3啊,MP4啊,各种各样的方便工具,都可以统统地做供养,不应该贪图于这些。这些东西,给人类带来了多好的方便,多好都条件啊!珍贵啊,稀有啊,清净啊,美好啊,都统统地可以做供养。我们不缺供品,到处都是。我们也不用花钱,我们也不用摆啊什么,人家已经摆完了,而且特别整齐啊,都给我们准备了。我们现在住在城市里,白天出去转一转,供品有的是,都统统地做供养。
晚上出去看一看,那夜景,多美丽啊,做供养。我们还可以到处去旅游,会看见很多美丽的环境、景点,水啊,河啊,湖啊,海啊,各种树林,各种花木,统统地可以做供养,都是给我们准备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积福啊!你愿不愿意积福啊?你愿意积福的话,条件有的是。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不应该有贪心,应该把这些都当作供品,供养给诸佛菩萨。
我们现在一到外面,根本想不起来上师三宝,在环境中沉迷着。这个也好,我有这个该多好啊!那个也好,我有那个该多好啊!贪心!
连续不断地在相续中生起,时刻都在造业。人海人山,什么样的人都有,这个好看,那个也漂亮,生起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没有意义啊!不应该这样。美丽的人身,也可以做供养。诸佛菩萨,看见了,也听见了,应该供养给诸佛菩萨,这样多好啊。这样我们第一个不造业,第二个我们可以积福,第三个我们也等于忆念上师三宝,我们时刻都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想学就这么学,想修就这么修。都可以做供养。
我们可以吃,可以吃好;可以穿,可以穿好。但是首先得做供养。我们吃的穿的都已经供养给上师三宝了,上师三宝慈悲,赐给我们的。你吃吧,我现在不饿,你吃吧。你穿吧,你是我饶益众生的工具,应该你吃好穿好。都是上师三宝赐给我们的,为众生让我们吃,为众生让我们穿。
这样我们供养了,心到位就行了。这种心态,完全是清净的,时刻都在修行啊!我们可以洗脸刷牙,可以化妆,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把美丽的人身供养给诸佛菩萨,多好啊!然后到社会上去,好好表法,让人家羡慕。学佛的人,多好啊,家里那么的好,自己那么的好,佛的弟子都这么好啊!让人家羡慕去吧!这就是表法啊,这就是弘扬佛法啊!替佛弘扬佛法,宣传。都知道你是信佛的,都知道你是佛弟子,你好好地去表法,让大家都对佛、对佛法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他们就会跟随你学修。这不就是替佛弘扬佛法吗!你想弘扬佛法,首先你就这么去弘扬。
我们时时刻刻心里都可以忆念,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清净美好、珍贵稀有的东西,都可以供养给一切诸佛菩萨,善神护法。这就是曼茶罗啊,供修曼茶罗。多方便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供修曼茶罗,这是最方便、最快速、最殊胜的。你单独安排一个时间,仅仅在那个时间里学修,时间是不够用的。所以时时刻刻做供养,修曼茶罗,这个非常重要。
推荐阅读:
馆藏&37247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曼茶罗 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