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然居士禅宗秘迹:请问师父,禅宗讲的“上上

【师父来了】带你打坐入门
参禅到底有多高深?只有根器好的人才能学禅吗?打坐怎样入门?禅门五宗传人明贤法师做客《师父来了》,手把手教你打坐,为你揭秘禅宗的种种不可思议
/live_share?liveId=100505&vt=5&action=0&pag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明贤法师在青海湖畔
1想请师父介绍一种便于初学者学习的打坐入门方法
答:关于平时用功的方法,我这里倒是有这么样的一个建议,常规的用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尤其是居家的行人,还有在客旅当中的,还有是没有特别的禅堂和用功处所的,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用功的时候要注意“宽坦平正,大众可行”这样一个原则。根据黄龙慧南禅师的这样一个原则可以随时随处地安排自己便捷的用功,比如说常规地来讲是拜佛、诵经和打坐,这三样在一次的用功当中都要涉猎到,才会比较圆满。诵经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在最先的,而且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一是不要太过量,过量容易伤宗气;二是尽量不要盘腿诵,这样也是容易伤宗气的,诵经的方式就是以跪诵最合适。在诵经之后紧跟上来的,比较合适的用功的样式,可以采取拜佛。首先拜佛可以忏悔黑业,积累白业,可以积累功德、善福资粮,再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附带的功德,就是能够把诵经过程中伤宗气的、紊乱的气息调整得比较合宜,能够使身心安泰。在拜佛之后,紧跟着就是打坐的功课。打坐建议平时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如果是身心状况好,而且也没有什么杂务缠身,建议稍微把时间加长一点;如果是事务很繁多,并且自己身心的状况、气脉的状况不是很调和,那这样就可以把时间稍微减短一点。先诵经再拜佛,最后打坐,这样的秩序会是很稳健的一种用功的模式。当然最后落实在打坐上面。打坐对于初学的禅人来说,不必要太过分去追求当下的效应,可以把打坐的目标设定得低一点,而且对于调整身心、调整坐姿这些要求,稍微低一点,以自然放松地坐为主,并且在用功上面可以多提,不见得就是要咬牙切齿地、能够用出什么成果来。功夫能够常常地在堂,或者丢掉了又经常能够提起就可以了。要求放低一点,最关键的是从诵经到拜佛到打坐这三个步骤,都要留有余兴。也就是说,如果第一天的功课觉得要做到一个小时为好,45分钟左右就放下,把余兴留到明天。如果第二天到了45分钟左右,仍然留一点余兴到第三天,这样我们能够保持对于用功禅修这件事情的兴致不减,这是至关重要的。
2现在禅宗还有成就者吗(视频)
答:禅宗当代的成就者肯定是很多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要是回答了“成就者很多”,肯定要包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全国性、世界性的这种调查。当然这种调查目前我们没有条件来做,但是根据目前所知道的信息,所参与过的那些阅历的经验来判断,成就者一定是很多的。
我本人曾经有很多年生活在云居山,当僧值的那段时间,就曾经参与过很多老和尚的荼毗,和他们的往生的那些事务。在这些过程当中,亲身经历。首先第一个,那些老修行可以说没有哪一位是在生死的痛苦和绝望当中走向生命的最后。再其次,几乎所有的老人都留下了舍利。其次呢绝大多数老人在最后都是要求把自己扶起来,双盘坐,合掌,一边念佛或者是一边参禅用功,这样地离开人间。至少依据经典的校正和宿世前面的大德的这些理证来判断,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成就者。这些都是阅历经验当中亲见亲闻的事,所以我敢这么讲:禅宗在当代还是有大量的成就者。
至于说为什么会冒出这样地问题,“禅宗在当代还有没有成就者”,我想,可能还包含一种流俗的说法,或者说一种坊间十分流行的一种质疑,就是说:禅宗已经没有传承了,现在的修行人已经没有多少成就者了。这些大多数是误传,甚至于,这个误传的背后是深深的对于当代禅宗的不理解。当代的禅宗,成就者不仅是存在,甚至于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宗教和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参与的这种错综的环境当中也许成就者还更多。所以过去虚云老和尚就曾经讲“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以他为截止,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的大善知识同样的多,所以不能说禅宗现在没有成就者,而且反过来还要确定,禅宗即便是在当代也有大量的成就者,正在住世、正在传法、正在坚守道业、正在护持佛法。
3我对打坐完全零基础,请问怎么盘腿,姿势有哪些基本要求呢?(音频)
答:坐时后面稍微垫高一点,头靠衣领,松肩坠肘,身体自然端正。不要绷直腰杆。刚坐下来,可以两三次深呼吸,情绪也就定下来了。之后再往下坐。双目垂帘,眼包慢慢放下来,但不要使劲闭着。如果你平时有打坐的基础,能够双盘最好,如果是女众,单盘就可以。如果还觉得不自在,就散盘。
4法师您好,我是一名在家的佛弟子,上下班比较规律,晚上和周末比较空闲,平时偶尔会诵经拜佛,请问如果要安排每日固定的修行功课,什么内容比较好?(音频)
答:我平时有个提倡:居士的信仰生活里,必须要安排一项功课。禅修的七支坐法是佛亲口说的,这个姿势最有利于人调伏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有可能话,希望你能考虑把禅修作为日课。时间不需要很长,只要便于坚持就可以。“留有余兴,便于坚持”是做功课的原则。
5拜佛、诵经和打坐时间如何分配?(音频)
如果平时除了打坐,还有时间拜佛和诵经,请问时间该如何分配?答:每天半个小时或四十分钟左右来诵一个短的经、拜拜佛,这之后可以来打一打坐。
6师父好!我特别想修禅,可是总有人拦着我,说禅宗是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修的,我们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修积善业就好了。请问真是这样吗?是不是我智慧不够,就没机会了?
答:佛教的立宗,一定要有相当的普适性,一定有其相当的修行方便、解决问题手段等,才能成其为宗派。在三传佛教正式立宗的各大派系中,并没有哪一个宗派的修行纯粹只适用于某一类根基,并不存在单独只为某一类根基而立的宗派。举凡成为正式宗派,一定具备摄受上中下三根的普被价值,禅宗就是。“禅宗只有上根利智才可以修”的说法,单独把禅宗挤入只服务于某类根基的狭窄空间,是从根本上否定禅宗化度众生的功用,实是重大误读。
7参禅是否需要定力的基础?
请问参话头时,疑情生起需不需要一定的定力基础?
答:对于初参者来说,绝大多数的情况不能把疑情的定力基础作为一种条件,有定力的基础当然更好,可以使疑情更稳定,但疑情是人人可以用的。只要是在前期对于生死无常,对于放下、因果等等这些正见方面的常识力度够用,定力的这个基础,就是没有以后也会有。
8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打坐?
请问师父,打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练习打坐成了精神病。打坐跟禅定的关系?
答:我们这里所说的“打坐”,主要是指学习参禅。参禅的先决条件,当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在《参禅要旨》一文中,有过清晰讲述:首先要痛念无常,其次要深信因果,并持佛净戒。有了以上基础,正念人身难得,参禅的基本条件就算具备。关于有人神经出问题的情况,大多是个案。对于修行方法的不当运用,对于自身情况误判,对于教法模棱两可、纠缠不清,对于行持法门不是正信,都有可能导致这些个案的发生。因此我们强调“判机不判教”,不管哪位参禅者,都必须首要重视自己的现状,选择宽坦平正、大众可行的路径让自己去走,就一定会有良好的进展。
9《六祖坛经》里说“只论开悟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难道禅定不是开悟见性的助缘吗?
答:在禅宗门下,不允许你将明心见性预设为遥远的事,这是最务实的做法,因为释迦牟尼佛当年反复宣说般若智慧,都在试图让所有的弟子明白:一切善恶本性都是般若,直面本性,大众都是佛。所以说禅宗设定的第一步修行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并且不把等持、等至、静虑无色、九次第定等等的次第,作为明心见性的唯一条件,禅宗是以“十地顿超”的金刚喻定作为直接目的。即便开悟以后仍然需要渐修,也仍然坚持要先“悟”,因为悟后的修已经全然不同了。
10请教师父,我去禅寺,总听法师们讲禅宗是“无门关”。真的连门都没有吗?那我从哪儿入门呢?
答:禅宗“无门为法门”,是说它是一切现成的,本来是空相。了解本性的空,就是入门。本性没有分别的相状,无所谓门不门,所以“无门为法门”。实际修行中,人的心性实际不可使用道理框死的定法,因为缘起不可思议,大众根基是不好说的,必须要给予宽松无积滞的运用空间。法门问题反复推究的最大价值仍然只是言下见性、直指人心,“无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最合理最准确的门。禅宗不予确立门径的深义正在于此。“无门为法门”其实是更加精确顺应众生根机、具备更多度生方便的菩提心教授之道。
11请问师父,禅宗说“不立文字”,是不是我一上来只学打坐就可以了,不用再去读佛经、学法义了?
答:禅宗不立文字,但也强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且尤重多闻之力。因为,禅是佛心,教是佛口,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修行人依闻思修,而能简别邪正,涤除习见,直往佛心而去;并于文字之低处,以“不立文字”扫荡文字之相(概念的组织形式),摧破“强知”之实执,提携一切文字到妙处,亲证与诸佛无二无别的离言境界。
12师父您好!禅宗总是说“一切皆空”,可是空了以后,还怎么“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呢?
答: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正因为万法皆空,所以因果毫厘不爽,种善因必得善果,植恶因必得恶果。“一切皆空”,六祖大师说“不思善恶是本来面目”,都是在谈法性;对凡夫而言,善恶的作用是分明的——善心助道,是出离资粮;恶心障道,与轮回相应。善是趣向觉悟自性、解脱轮回的加行力量,恶是趣向轮回、流浪生死的加行力量。
13问一下是南禅还是北禅?
答:仁者心躁,便用北禅;仁者心安,便用南禅。
14请问师父: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应该怎么用?(音频)
禅宗的参话头功夫非常关键,禅门的这一宗尤其是南传禅法得以延续,到宋代以后的禅门的这种样板基本上是以这种功夫为核心的,所以这个用功方法一定要知道,如果是功夫用得得当,不分什么古今,道德不光是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至于说话头功夫该怎么用,这就是关键的问题了,首先我们话头包括四个字就是“念佛是谁”,这四个字里面的所谓“念佛”呢就是我们先提起来念诵佛号,默念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停下来,默默地来找寻让自己念起佛号的这个源头,看着源头力量哪里来的,到内心里面一念尚未生之前的那个地方去寻找,如果是已生之后,那就是话尾,跟话头无关了,而如果是找一念未生前,因为宿世的业力和无明遮蔽的原因,我们一般都只是呈现一个混沌的、迷茫的状态,根本不明白,而在这种不明白当中,我们不能放弃,把这个不明白的功夫持续下去,这就是话头的功夫,不明白简单来说这就是疑情,疑情能够把住,稳住,持续下去,不急不缓,功夫越用越细,疑情的功夫就稳定了,这就是参话头。终有一天,疑情打破,我们的法身会破壳出茧,所以我们的话头功夫它的核心重要的就是要把我疑情,疑情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形式呢是念了佛以后去寻找念佛的是谁,所以念佛是谁的这个功夫经常提,内核是要把住疑情,疑情能把得住,叫看话头,疑情把不住叫念话尾,念话尾的意义不大,看话头能够看得住这就有功夫啦。
15禅宗一直教人不执著、要放下万缘。我一直不理解要我们“不执著”的是什么。放下万缘了,难道说不用生活了吗?
答:禅宗修行,不破见闻觉知,但破见闻觉知之执。因为,让我们承受果报、受生死苦的直接因不是见闻觉知,而是见闻觉知上增益的部分——执着万法真实有。增益靠实执来推动,实执越重,增益越重;实执越浅,增益越少。如果实执化解,增益断除,业力的种子习气会到开悟后再成熟,(现在)则不受此果报。所以,不对治见闻觉知,而对治实有执着才是禅宗“不执著”“放下万缘”真实义。其实不仅是禅宗,任何宗派的入道要门都是此理。
16网友:打坐时为什么念头反而多了?
师父好,为什么我打坐的时候,反而觉得心里的念头比我平时生活中多很多?心很乱,有的时候都坐不下去了?
答:办事情时看似很专心,其实这时候自己所专注的事情构成了主流的妄念,这个主流之下你的杂念没有被发觉而已。而打坐的时候,主流的妄念没有了,杂念凸显出来,这不是念头变多,而是念头变少了。说明心已经清静了很多。这是一个进步,不要看成是一个退步。打坐过程中,不管念头有多复杂,你就是稳住自己别动,继续安住下去,让心保持清明。知道有念头,但不要去认同,不要跟着念头,也不要责备念头,安住当下,保持清明就好。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禅门阐释
17打坐越久是不是念头就越少?
答:念头不好量化。整个修行过程中,自己不应该参与念头流转的过程。试图把念头变长或变短,变粗或变细,只会让念头变得更粗猛、更不可控,也就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所以对念头的瀑流,第一、不要试图改造它,第二、冷静地了解我们的心在流动就可以。在这个状态中,自己的修行也就提升了。
18儒家道家也打坐吗,儒释道是什么关系?
答:他们也有静坐、打坐的传统,但憨山大师有句话,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岀世,三家有所不同。相同之处是同源于心,会归于大道。处世、导俗的智慧,终究要以入道为目标,为入道服务。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得当,更容易进入佛教的道;若对佛教的道掌握得当,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19我平时有抽烟的习惯,有人说修行人不能抽烟,但是我感觉并没有有什么,抽烟真对打坐有实质影响吗?
答:不仅有实质影响,而且有决定性障碍。事实上抽烟和吸食鸦片是同一性质。最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鸦片就传入了中国,但数量极少且只作药用。唐代称来自阿拉伯地区的鸦片为“阿芙蓉”。明代鸦片通过贸易流入中国,被称为“五爹泥”,清人则称之为“雅片”,对中国现代历史及国人普遍产生深重的危害。抽烟让人产生麻痹幻觉,属于“酒戒”的支分戒,是戒律禁止的。吸烟不仅损人健康,最根本的是它会严重妨碍修行人实际的证道。佛经明确说明了烟草和毒品源于魔女恶愿。吸烟或毒品时,烟会直接进入人体中脉的上端,堵住梵穴开口,形成了中脉开通的障碍,使人永远失去修行证悟的可能性,除非转世,否则很难有获得修行法喜的机会。今生即使戒掉也很难恢复,因为人的气脉基础已经被彻底摧毁了。
20禅宗常常提到师徒之间的印证,这是在自证自知的前提下作为表法的印证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和必要性呢?
另外,若可以自证自知,开悟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从什么经典中可以了解到?
答:禅宗师徒间的印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以道德为上的古代尚且不可怠慢,知见纷乱的当代,对禅修成就的印证问题尤其要谨慎。无论有多么高的成就,只要是在“独自自证自知”的前提下所收获的成就,都不可以被直接确认。这里显示出禅宗“印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六祖述偈表达自己开悟的重要性,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证悟境界虽然蒙受五祖大师的默默认可,但仍以“尤欠筛在”表述未获印可的不确定。最终,六祖大师获得五祖大师依《金刚经》以佛陀的金刚语为其印证。
21自己做事总是虎头蛇尾、难于坚持下去,请问做事情怎样才能善始善终?
答:谨终如始、不忘初心。
22我忍受不了自己被无视!?
答:人只有自己可以无视自己。
23请问法师,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内心如如不动?
答:禅门的用功,你要知道,静中有十分功夫,动中才有一分功夫。所以先要在静中把你正在用的功夫持续、深入地用好。
24尊敬的师父,您好,弟子学习佛教多年,觉得自己也适合出家,也没什么负担。但是觉得在家修行也能接受,似乎也可以。请问这种心态下弟子该出家还是不该出家呢?
答:你还在想该不该出家,恐怕就不可能出家。
25如何才能尽快做到跏趺而坐,一念放下呢?
答:深刻理解“参禅求道莫心焦,求道心焦路转遥”这句话,就必然可以尽快做到跏趺而坐,一念放下。参禅的跏趺而坐、一念放下的修持要以长远心作为基础,菩提道不光是今生的事,也是生生世世的事。心安才是最快速的捷径。
26为什么禅宗高僧入定十几天一个月不吃不喝却不会死亡?
答:禅定高僧在定境中自然会压服业力对于身心的限制。入定的大德,因为禅定功夫深邃,如智者大师所言“自有持身法,身正不疲痛。”正定的工夫会使人暂时不再顺依“段食”的习业,当然可以十多天不吃不喝也不死亡。
27顶礼法师!请您开示,初学者怎样克服打坐腿痛的问题呢?
答:初学打坐,一定要辨明轻重。重在话头的工夫,轻在练双盘。如果纯粹只是硬练双盘,对身力的执着此消彼长,多难进展。而若重心放在话头工夫上,念声佛号,再提起“念佛是谁”的疑情,以一疑代万念,工夫从粗到细,一直提持不断,渐渐忘身忘心,则必然轻松解决打坐腿疼的问题。打坐腿疼,多因对色身的我执难放,而参禅工夫渐渐解构这种我执,腿痛的障碍就化解了。所以,以前老辈的禅和子说:只要工夫用得绵密,有一周的光阴,腿痛的问题也就化解了。所以,解决这一难题,拎清孰轻孰重,至关重要。
28法师好!现在不少人批评禅宗已经断了传承且缺乏道次第,但是我看到您文章里有个提法“禅宗具足道次第且又超越道次第”?我觉得很有道理,能否请您简单谈一谈?
答:合理合法的道次第,灵活地应用固然有利;僵化地硬套必然生弊。因为修行人无法按社会理性,标准化或量化地塑造出品。佛法不仅有教法方面的显性道次第,更有严密契合心性实证的内在一贯性的隐性次第,而后者是更为本质、成熟和亲切的下手处。禅宗的修行侧重于实证方面的道次第,因此对显性道次第形式有着更加严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所有的实践次第都必须指向实证的需要,不管形式上如何了义,唯有实证的了义才是真正的了义。因此,禅宗的特质决定其具足道次第,并且超越所有的菩提道次第。故禅宗“不立文字”常常是不离文字的,教外别传常常是教内真传的。
29法师,请问打坐时感觉整个人消失了,这正常么?
答:打坐初期会有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感受到有身体或找不到身体都只是一种感受。既然还有“感受”,就不是特别高级的禅修水平,只是感受中的一部分。对于修行人来说这十分初步。当然有这种体验比没有好,会给你信心和继续下去的力量,说明之前的方法是正确的。你不用太为它操心,应该放下感受,把方法抓紧。
30法师总在说“念佛是谁”,那到底是念念不断在“念佛是谁”这几个字上用功?还是有一定的思维上的展开?
答:话头的核心是疑情。疑情是绝不容许展开的,不需要主动展开。疑情只是在“不明白的地方”先念过佛了,为了弄清它的真实来源——是谁让自己念的?去探究它。要去探究它的时候,只剩下了一个“不明白”的状态。这个不明白的状态,稳稳地抓住它,让它持续,这就是“参”。参话头的“参”就是这个意思,把“不明白”抓住,并且持续下去,死死咬住、不要放。
31参“念佛是谁”有意义吗?问题答案不就是我吗,这个话头有必要吗?
答:大彻大悟时,才是找到答案。如果不是这种证悟,对修行者最实际的要求就是不允许给出这种答案。因为凡所给出的答案,都是分别念范围内的结果。这就把参话头的主导力量导向了分别念范围,引夺了方向。话头最重要的价值是疑情而不是给出的答案,任何答案都会被推翻。
32只能参“念佛是谁”吗,能不能换个话头参?
现在禅宗参的话头都是“念佛是谁”,如果我们换一个话头,比如说参“晚上吃什么”,这样会不会也有类似效果呢?
答:历史上确实出现过“活话头”,但那是对心性和教法都有清晰把握的一个时代。现在我们都确定为死话头,不用使用其他题目。因为使用活话头,可能会以话头为标签去发展分别念。念三遍“阿弥陀佛”,然后参“念佛是谁”,也就是把分散的分别念的心理特质利用起来,把它进行集中。“集中”是末世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舍,不能分散,应该集中。
33如何延续参话头的功夫?
答:如果心细,话头的持续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心一粗,它就随时随处会被打断,在生活里断得七零八落。如果话头的功夫往细处用,只是非常非常细的“一点”,非常非常微弱地移,就会很好,会过关斩将。不管生活中什么样的波动都不会影响它,它都会持续下去。
34气息就是念头
怎么判别自己的心是不是越来越细呢?
答:有两个标准。外在的标准是呼吸是否流畅,因为气息就是念头。只要呼吸畅然无碍、十分流畅,这时的气息一定十分微细,念头也一定是细的。内在标准是自己在用心过程中会不会被一节一节地掐断。如果从一个念头到另外一个念头之间的衔接十分流畅、非常平滑,一切都可以穿透,就一定是细心。
35顶礼师父!请问师父打坐时候有妄想应该怎么办呢?
答:已经开始打坐,就不该太在意打坐中出现的妄想和境界。要以最初的用功法门为主,持续用心。如果不打坐时觉得妄想少,打坐久了反觉妄想多,倒或许是一种进步。《楞严经》中明言:初用心人出现妄想增多的情况,犹如千年暗室的瓦隙,突然透入一束阳光,阳光透入之前,看不见灰尘,感觉很清净,阳光透入之后,飞尘乱舞,感觉好像很不清净。但其实只有智慧之光朗照,才会发现飞尘的乱舞,这正是用心的一种进步。处理办法是既不必压抑它,也不需助念它,做好妄想的旁观者,继续使用参禅的功夫就好了。
36顶礼法师!请问打坐时可以放经咒吗?还是保持安静?
答:诵经咒最好是不在打坐用功时进行,参禅用功还真是需要保持安静,否则心散功夫也就跑掉了。还有,如果盘腿长时间念诵经咒,容易导致伤宗气而使人心浮气躁。诵持经咒可以不必在打坐参禅时进行,在禅修功夫之外安排就很合适。
37师父吉祥!打坐时右下方腰肌范围每到一小时就会痛,必须下座,一持续一年左右,请问是何缘故,改如何调理?感恩!
答:打坐腰腿不适的情况很正常。在身心气脉完全调理顺当之前,不可太过执著调身的效果。佛说人身如行厕,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借用这一不完美的人身,及时进修正法才最关键。如果坐一小时就会疼,建议功夫用到四五十分钟便提前放腿、活动调整。没有障碍之后,再进行下一座。以“今生不行,来生接着干”的长远心和志愿,身体的这点障碍必然会解除。只要功夫持之以恒,必定会有重大的突破与进展。
38如果找不到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指导该如何修行?
答:善知识是修行的首要条件。我个人理解,其他宗派都重视善知识,而禅宗则更加重视善知识。用功的事,虽然不能依赖善知识“惠我三昧”,但追随和参学善知识,是修行路上最重要的事。无论经教中怎样强调正见、正法的地位,但正见、正法的受用经验,是善知识才拥有的阅历。佛法的宝藏在善知识那里,我们仍要努力争取找到有缘的善知识。依相关经论的表述,在当今时代善知识不一定不存在,也不一定不在我们身边,精诚所至,当然就金石为开了。
39请教法师,如何看待四料简,念佛真的是现在最好的解脱法门吗?
答:关于“四料简”,虚云老和尚曾有过专门开示:“我认为宗下有浅深,显教密教有顿渐有邪正,念佛也一样。中国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但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无怪有永明禅师“四料简”中之所责。唯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过“四料简”载于永明禅师任何一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它是伪托的。他所呵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么?念佛人心净则土净,即见自性弥陀。学佛法的人,如纯奶掺了水,永明禅师看到,便对掺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非说纯奶的禅“蹉路”。永明禅师上智者岩作禅净二阄,冥心精祷得净阄,乃至七度,若禅是不好的,他决不作此阄;且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的第三代,哪里会自抑己宗,说禅不好的道理?参禅的方法,其目的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些清净境界,便自以为有功夫了。永明禅师因此说“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倒不如念佛就能“万修万人去”,要有净土,才能见弥陀。倘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净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至于无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净,糊里糊涂,则“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了。我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所指“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
40打坐修佛是不是就要远离现代社会,不能享受现代科学成果?
答:忽视科学成果不见得是佛教的主张。佛教不否认这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完全可以在佛教界得到承认。可是物化的科学研究成果即便非常卓越,也仍然是在脱离心的外境上独立研究。佛法是一个修行的法门,跟科学研究的路数不同。
41有没有鬼神附体,就像民间传闻的鬼神的灵魂占用人的身体,控制人的思维?
坐禅当放松入静之后,自我意识转薄,心境空虚,是不是容易被鬼神附体呢?
答:禅宗的用功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叫做“决定之趣”。明代憨山大师十分强调这个概念,意思大概相当于藏传佛教的“定解”。如果决定之趣确定无疑,坐禅、放松、入静之后,自我意识转薄,心境越空虚,便离了义的佛法境界越近,哪里还有什么鬼神附体之事呢?
42顶礼师父!请问师父每日功课因某些原因断了一两天应该怎么办?
答:我们对于日常自定的功课,要有一份认真甚至敬畏之心,这才是对修行办道的负责。如果功课因特殊原因断了一两天,可以分散到后续时间中渐渐补上。万万不可先断一两天,再断三四天。我们的放逸习气常常让修行功课的严肃性被消解。话说回来,人一生中,有的事是一定要做的,另外有很多事却不见得非要那样执着。让一些因循不断的俗务给功课让个路,是一件严肃的事。
43请问在家居士工作压力重,但又很想好好学佛,在分给谁更多学习的时间上很矛盾怎么办?
答:工作压力与修行时间,常常成为一对矛盾。《道德经》中讲“和光同尘”,意思是说我们要深度认同这世间的不圆满性,就如佛教所说的“随顺世间”一样,对于修行因缘的不够暇满是应当给于理解的。万万不可生硬地打破生活工作局面,或生硬地上升用功环节在生活中的权重,而应当深度理解、合理分配,这样自己能安心,旁人也不觉得被干扰。
44请问法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汉传佛教很难解脱,藏传佛教就非常殊胜能一生成佛?
答:汉藏佛教的问题不便多谈,但修行贵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好标准。汉传佛教解脱很难,这既然是一种感觉,就不见得是真理,也不见得真能被印证。人生的苦,清醒面对的时候,有很大的苦感。使用麻醉药以后,苦感会减轻,但苦感减轻,并不意味着痛苦真正在减少。我们是希望佛法来切实解决人生之苦的问题?还只是希望佛法充当麻醉剂,使我们有好的感觉呢?修行道路上,很大程度我们感觉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真切解决问题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难,但却是我们信仰的选择。如果要论佛法的殊胜与一生成佛,就我个人阅历之所及,还是觉得藏汉传佛教是一致的,都殊胜,都能一生成佛。易则都易,难则都难,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当今的时代,地球都一个村了,汉藏佛法也不可能彼此绝对孤立,最好是判机不判教,不要判教不判机,不去辨识修行者的状况,只谈哪传佛教殊胜,哪传佛教不殊胜。这样的观念,有些脱离时代,恐怕要落后了。
45佛教和科学是否会最终走向一致?
答:一、佛教没必要跟科学论完全一致,也不可能一致。二、不必用科学去统一佛教世界观,也不必用佛教的世界观去彻底解读科学。因为二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理解机制上。科学要脱开主观情绪和观察者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而佛教的第一原则是一人一世界、一切唯心所造,侧重强调人心对境界的干预。它们彼此的立足点天生不同。
46法师我打坐时感觉头部嘴里气乱窜象戴个紧箍咒,怎么解决?
答:很明显这是因为用功过于急迫,已经严重上火了。依来果老和尚及虚云老和尚提出的解决方法,一定要暂时把功夫放一放,以热水烫脚,然后放下万缘,躺下休息。在症状未得缓解之前,不要再提功夫。举凡头上如紧箍咒,额上如胶布贴,口臭、眼屎多,心绪躁乱,无法安睡等情况,皆属此类,都要尽快按以上方式作调整。
47请问法师,佛在经中说,即便现在这个时代,依然也有很多佛菩萨因为悲心深重,化身为普通人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走上解脱大道。那么当前有传闻说某某在世的法师大德就是某佛菩萨的化身,这个可以相信吗?
答:若依禅宗的传承习惯,我们自然不会去强调哪位大德是某某佛菩萨化身。甚至,如果偶然不小心强调并夸大了,也不是被打出禅堂,就是被打出寺院。禅宗的”香板头上出祖师“,是不容许随口乱道的。即便真是如寒山拾得那样的大士应化人间,偶然被饶舌者点破,佛菩萨也随即离开人世,难以继续应化的因缘了。至于禅宗以外的各宗对佛菩萨应化问题的判断,也许各有千秋,个人不是很了解。
48请问大师,学禅必须要打坐吗?不是说吃饭说话睡觉都是禅吗?我能通过吃饭睡觉练成禅师吗?
答:参禅当然可以不全依靠打坐,但若认为参禅必须要排除打坐,也是一种误解。修行人打坐的这一功德,是行住坐卧四大威仪的一部分,这是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被强行割出的。既然行住卧也可以参禅,何妨加一环节,使打坐也可以参禅呢?
49请问法师:佛教经典不是很好读诵,那么现在修改的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理解习惯有什么要紧呢,为什么说“离经一字,即是魔说”,有那么严重么?
答:过往的祖师们说得很清楚,如果妄改佛经,会让后人质疑现有的所有佛经,都是被人篡改的,没有哪部经存在真实性可言,于是将对整个法藏失去信心。在佛法的三宝中,对法藏的失信将直接导致对于佛陀的失信,更不会对于现前的僧宝产生信心。佛弟子对根本三宝失信,将是信仰破产,那是十分痛苦的结果。其次,如果一部经典被后人改动,此类事件便不会成为专利,一定还有陆续改动经典的问题出现,这是汉藏南传三大语系佛教界都不能接受的情况。
50佛教的一些高僧圆寂后的肉身不腐烂,请问师父这是木乃伊吗?(音频)
答:不是,两者有本质区别。“木乃伊”是人们用特殊的防腐香料对遗体进行特殊处理后,使其长久保存不腐坏。比如埃及的木乃伊,制作时要取出内脏、在防腐液中浸泡去脂,处理过程非常复杂。而在佛教里,肉身不腐是修行人戒定慧的产物,佛教标志性的修行成果,绝不是简单的尸体防腐保存的结果。事实上肉身不腐在佛教有个更准确的说法,就是“金刚不坏”。不经过特殊处理,仍然能保留完好的肉身。这种肉身不腐只是“金刚不坏”的物质现象,而造成“不坏”的根本原因并非人为的技术处理,也并非外在环境条件使然,而是由修行人的特殊愿力和戒定慧功德所成就。也就是说,木乃伊是依靠外力达成,而佛教的“肉身不坏”则是个人修行成就的结果,二者有根本区别。历史上的木乃伊、干尸乃至道教修行所展现肉身的不腐,依然没有出离生死无常的范畴,而“金刚不坏”说明修行人的成就打破了无常与常的局限,以“金刚”喻肉身不坏是不生不死的外在示现。“金刚不坏”的成就者并没有死亡,而是处于甚深禅定中,他们以殊胜的修行功德保留自己的肉身,以特殊愿力与众生结菩提缘、度化众生。
51禅宗说“无念为宗”,无念是指不思善、不思恶没有念头吗
答:六祖大师当年对惠明上座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禅宗讲无念,关键是安住于“本来面目”,而不是仅仅安住于“没有念头”。无念是住于法性的境界。
52请问法师,大乘佛教的修行不是要发菩提心吗?可是为什么禅宗只是教人“参话头”“起疑情”,难道不用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吗?
答:禅宗法门从来不缺乏“发菩提心”的教授,是以“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禅宗认为“无实体却又存在着功用”才是菩提心的本质,而主动训练菩提心生起的方法,存在以有为主动难以获证无为道果的天然危险。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禅宗拒绝将对心的有为训练作为趣入菩提心的第一因,而以“无为法”相似胜义作为趣入菩提心之道的开始。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本身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以最大限度依于菩提心,离菩提心最近,是更为总持、更为真实、更为切要的菩提心教授。
53请教法师,如何能达到星光体出游呢?我现在打坐身体有震动如何应对呢?
答:从未听说过“星光体”这个概念,翻了翻禅宗的历史书,也没有这个名词。不知是否与《星际迷航》有关?至少古代禅师对”星光体”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教诫。恕难提供词义方面的意见。
54为什么好人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而坏人之需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
答:好人需要渐修,坏人可以顿悟!
55大师您好!今天北京下大雨呀,一言不合就发水呀。学禅打坐能不能让老天爷别乱发脾气?该下雨的时候下,不该下雨的时候能歇会吗?
答:今年夏天很多地方有水灾,我们寺院也联合众多寺院,多次为灾区民众祈福,但愿水灾对民众的伤害能减到最低,使“一言不合就发水”的情况得到改变。您所提到的“该下雨的时候下,不该下雨的时候歇会”,这正是我们寺院功课中每天早课都反复祈祷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愿我们的愿力,不至于被人世间苦难的业力所掩盖。祈愿大众和合修禅的清凉法雨能减轻灾劫,解脱众生的雨水困厄,换来丽日和风的美好夏季。
56法师好,我很想用功,但我觉得修行离我很遥远;很想远离烦恼,但是又不断在增加烦恼。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没有“痛念无常”。禅宗用功的第一条件是“痛念无常”。不能痛念无常,必然放不下对这世间功名利禄的贪求。我们每天都在走近死亡,但即便已经死到临头,只要不是真的黄土盖到眼皮上来,能抽点时间,我们就还要动一点贪嗔痴的念头,还要去放逸、浪费一点光阴。因此佛陀说,我们思维人生无常、死亡不确定,这能让我们生起正念。
57尊敬的明贤法师,吉祥!法师言儒释道乃水涨船高之事,也言末世修行要集中,然而,在网络时代,我们所接受的信息来事全世界,请问禅者应如何拥抱世界文明并能不影响集中?祈请师父开示。
答:试图兼顾,是使我们自身精力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被极度分散的核心原因。“不能兼顾”,应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智慧选择。做该做的事,放下很多不必做的事,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的集中。
58请问法师,禅宗开悟的境界是成佛的境界吗?是不是开悟以后就是佛?
答:禅宗开悟的境界,不单是“成佛”的境界,而且就是佛的境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这样的宗旨;历代祖师大德的成就,正是这样行持的见证。曹洞宗五位君臣的第五位,确指的就是佛果。禅宗的不立阶级,是说修道过程中时时处处都直指这一佛果的境地,没有迂回,并且打破佛果以外的迂回环节,往往是禅宗截断众流的首要方法。
59顶礼师父,现代男女平权的运动此起彼伏,但佛门中对此的态度似乎还是很保守。虽说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但一方面也常看到女性业障深重,成就后转女成男的的阐述,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中提到的八敬法与八十四丑态,我承认女性有其缺点,虽然男性亦有;也可以理解佛陀在印度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提出此法以成就女众出家的发心。但在现代的时空背景下,女众所接受的教育和心胸,行为已大不同于往日。如果依然要接受这种疑似“男尊女卑”的思想模式,对于一个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而言很难接受,而且会有一种"原罪"的沉重感觉。请问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女性真的业障比较重吗?感恩!
答:佛陀时代与当代的男女平权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古今社会背景,这类问题需要专门的空间去解决。对于禅座上的话头行人而言,真的是要先放一放。否则,在两相激烈的思维中,话头也就用不下去了。提起功夫,参话头!
60法师请问一生念法华经求生西方净土能不能真的成就?
答: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法华经》中,佛陀已有明确的教诲:受持读诵《法华经》,是可以往生净土以及真的获得成就的。不仅此生能得成就,若依佛陀教旨,乃是令众生当下便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成就佛陀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位。普罗大众信心受持《法华经》,是可以获得生西方以及得成就的。
61我好像见过鬼,真的,鬼很酷,很凶。请问大师,您见过鬼吗?鬼见到你们大禅师乖不乖?鬼界也分好鬼坏鬼吗?
答:您真的见鬼了吗?如果真见到了,那是很有福报的。若真具有对于三宝的正信,您便是鬼的天使,将担负起度化它的使命。但还是要辨清楚,是真见鬼了,还是没有真见鬼?或者见到的不是真鬼,或者见到的真的不是鬼?我个人暂时还没有见到鬼的缘分,所以真不知道它们是乖还是不乖,也不知道好鬼和坏鬼怎么分。
62法师好!我根基很浅,诵经可以以哪些经典作为平时课业呢?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大乘禅宗的用功方便中,诵经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诵经功课,可以依日升日落的早晚规律做出相应的安排。顺应清晨早起的红日初升,我们可以诵持一些如《普贤行愿品》、《净行品》、《心经》之类的经典,让正法的善愿有如红日一般的升起。晚间可以诵《阿弥陀经》、《金刚经》之类的经典,让广大的行愿归于清净的涅槃。这都是很好的诵经安排。其次,这样的诵经日课,每日的诵持量不宜安排得过久。如果能诵一小时,安排四五十分钟也就可以适当停止了。“留有余兴”是最善巧的办法,留些余兴到第二天,容易让诵经的功课持之以恒。
63学佛太难了,时时想打退堂鼓,怎么办?(音频)
答:日常为人处事,与理相合就尽力而为,与理相违背就该坚决终止,不应该根据事情的难易就随便改变志向。假如因为今天有了困难,就掉头不顾,那又怎么知道改天就不会比今天更困难呢?
64人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音频)
答:信仰的建立是对自己生命自信的起点。如果自己没有信仰的建立,你想得到什么样的自信,基本上都是虚张声势。人的所有的自信都是因为自己有一个信仰的建立。如果说自信建立起来了,你对于这个社会建立起客观的认识,开始信任这个社会,信任同学,信任朋友,信任社会机制,信任我们这个时代——这些信任才能够产生。所以信仰决定你有没有自信,自信决定你有没有对他人的信任。对于他人的信任决定你有没有对于整个生命、对于自己整个价值观的信心。这是外在的一种信心。所以,是由内在的信心决定外在的信心。
65法师您好!我打算先把佛教的教法全部学完善,再来实修,理论指导实践,请问这样修行是不是就会比较有保障?
答:因明学中有这样的论理: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先学到成佛的正见,再进行终极抉择,把正见变成能佐证理念的实践。这样的论理最后往往暴露出一个特点,就是无法解决经验和阅历的问题。阅历就像一个过滤器。不管佛法正见有多高深,我们亲见亲验的事实有多么确凿,唯有经过验证和过滤后所剩下的那一点才是自己的。而禅是解构所有阅历与知识形式架构的利器。把自己所有的世界先彻底瓦解,再又重建一番,所有的“禅”便对你呈现出真实的意义,你才能通过“修”,来刻骨铭心地解决一切生死的苦痛。
66法师您好。我朋友出事过世了,修禅打坐时能见到她吗?我很想念她。
答:朋友过世的哀痛,十分理解。但是很想念她,并不一定非要马上见到她吧?人过世了,便是隔世,不像人活着的时候那样可以方便见面了。这种遗憾,正是佛经中常说的“人生无常”。以“痛念无常”的心来参禅打坐,我们的妄想浮躁自然就减少,身心自然就稳定。参禅打坐最好不要要求见到这样的亡人,我们应该见到佛法的真相,才有可能对朋友做出真实的帮助。否则,即便在虚幻不实的心理状态下见到什么影像,也不可能真的是朋友。
67现在西方流行的“禅修冥想”靠谱吗?
答:可以说很多这类“禅修”不是真正的禅门修行方法。西方虽然不乏明心见性的禅师,但对“禅”的总体认知更偏于心灵方法的层面,是技术性的,物性的。西方学者对禅的兴趣多数是通过科学的眼光解析禅的奥秘,为他们发展医学、心理学所用。西方人对禅宗传承改头换面的“日本禅Zen”取代了对中国传统禅chan的认识,这都是汉传佛教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急需反思的。
68很多人号称被催眠后见到自己的前世,这是真的吗?
答:不是。催眠状态下被“唤醒”的“前世”不是真正的前世,很多人着迷并热心推动这种游戏的现象,说明对佛教常识的无知,根源还是来自对现前万物的顽强“实有执着”。这些人所谓的“前世”概念,其实只是一个今世的前世念头。
69师父,我看到历史上文献记载,宋代的大慧宗杲禅师把他师父的著作《碧岩录》的刻板给烧毁了。《碧岩录》不是一部影响很大的禅宗典籍吗?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十分不解。
答:禅门以“不立文字”为要,断文字思量、世智辩聪之执。但后世丛林兴起评说公案、绕路说禅的“文字禅”风,演生出谈玄说妙的戏论歧变,圆悟克勤禅师《碧岩录》问世,更使此风推至高潮。禅师或出于悲心而解禅,但学人容易执药为食,以为有“敲门砖”可倚,耽执名相,渐事浮华。大慧宗杲禅师为免大道全落死柄,机用丧尽,为免学人专事戏论,沉溺机巧,故以法为重,宁舍人情,毁弃其师《碧岩录》刻板。虽毁刻板,并非将古人公案一棍打杀,而是提倡学人不解不释,只从其中拈出“话头”参究,以“话头禅”法开对治之药,为丛林指示参证之正道、施设之方规。
70法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有时想看一些书,却发现静不下来,如何能够让我自己静下来,慢下来?
答:如果实在因为生活节奏快,而让自己真的静不下来,那么可以尝试学习佛教中关于“人身难得”与“人生无常”的教诲。用功方法上,可以学习四念处的功夫,作为禅修的前行。依此方法反复熏习,必然能使动荡的心境宁静下来、慢下来。
71法师您好!我平时喜欢读禅师的传记和语录,总是看到书里记载老禅师见了后学,不是一声大喝,就是一顿猛打。我一直不太理解,禅师们为什么要用这样激烈的方式教人,而不是坐下来讲道理呢?
答:禅宗常被称为棒喝门庭,源于“德山棒、临济喝”的公案。棒喝交驰的接引方便,不是基于嗔心的任意打骂,而是离情之法,绝识之方,是成就圣道的宝刀利剑、无上良药。故禅门常说“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歇狂心”“香板头上出祖师”。来果禅师也说:“情关嗔爱,识锁悟迷,尽世间人,易爱易嗔者,皆为情所覆……猛喝一声,识影全销,悟迷何有?”禅门的棒喝正是要人直下承当,当下扫荡一切情执识见,契入圣道。
72现在有很多人说禅宗只能靠自力,而净土法门是靠他力佛力,所以禅宗不容易修,只能修净土成就,请问法师如何看待这个说法?(音频)
答:这是有谤佛谤法嫌疑的言论。来果老和尚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如果认为净土绝对倚仗佛力,禅宗修行绝对倚仗自力,这是把众生心与佛心对立了,事实上从来没有孤立的自力,也没有单独的他力。举凡在接受他力时,一定包含自力;举凡自力正在进行时,一定有佛力在支撑。自力还是他力,这本来是不该争论的话题。
73法师您好!我常看到一些已经悟道的祖师圆寂前发愿说“不去东方,不去西方,只在此处”。请问这是什么意思?禅宗的开悟和净土往生西方一样吗?
答:“净土”是清净佛土之通称,也是众生心地本然风光。《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能言语道断,明心见性,受用当下,即见自性弥陀,当处就是净土。能否得生净土不是由法门决定的,参禅也好念佛也好,关键在信得及,行得坚,功夫得力,一心直行,豁破一切情见,直契真如法界。恰如祖师所说:参一生的禅,至死不离一句“念佛是谁”,生则不离佛法家,死则不离佛性地。一旦发明己躬大事,直使娑婆世界之东方也去生,极乐世界之西方也去生,十方上下一切诸佛世界,更要去生,真为我修学处,为我利生处,何区区执着极乐世界之一佛土也?
74现在的大数据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应该如何应对?
答:读文字,要识货。大力量的文字,能驱妖孽、判正邪、役鬼神、要有敬意、懂敬畏,焚香拜读。若不懂取舍,大数据时代其实啥都不会给你,年复一年,照样痴长岁月。
75出家人还怎么孝敬父母?(音频)
答:与世俗的孝道观相比,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有着与世人孝道观不一样的大格局。若言世出世间之至孝至道,则非出家人而不能行也。僧人认识到天下众生都曾为自己的父母,人人都需得度,得度者皆为父母,遂放弃一切世间利乐,剃发染衣,了俗出家,发菩提心,苦心修行,甚至不惜身命,去救度包括自己现世父母在内所有之众生。众生从无始以来,因无明故,随业受生,升沉六道,无量痛苦。
很多佛经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比如:
《梵网经》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如来今者以正遍知,宣说真实之言。法无言说,如来以妙方便,能以无名相法作名相说。如来本于生死中时,于如是等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足本愿故。”
76我觉得现在不幸福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基础不够,所以拼命挣钱,请问大师这种方向对不对?
答:有很多人家财万贯,功成名就,可依然很痛苦,不能获得幸福。心中有贪的人,钱财再多,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真正快乐。而如果你知足,即使身无分文,你也会很富足。
77请问大师如何看待现在的一些艺人的“娱乐无底线”?
答:部分艺人现在是“娱乐无底线”,但是如果没有电视媒体推波助澜,负能量终究有限。所谓“娱乐无底线”,往往是这些强势媒体在收视率面前最先失去了底线。可是我们要切记,高调行恶的业报苦果,最终要由我们这个民族一起吞咽。
78只要物质财富足够就是快乐,光打坐能带来这种快乐吗?
答:戴三百块的表和三百万的表,时间是一样的。喝三十块的酒和三千块的酒,呕吐是一样的。住三十平米的房子和三百平米的房子,孤独是一样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内心真正的快乐,是物质世界永远都给不了的!
79随着时代的进步,信仰是可以被替代的吗?
答:从“新文化”及“五四”以来,无数文化精英为反对中国式的信仰竭尽全力。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先提出以伦理代宗教,再提出以哲学代宗教,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真可以被代替,为何还要一再寻找新方式呢?一再寻找替代品,是不是正昭示了一种无可替代,或许是无法替代,甚至是: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也并不会缺乏信仰。现在,大家不都在这样说吗: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80师父如意!我一直有个问题,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带“禅修”,好多都是在家人。请问这些人靠谱吗?
答:守培法师说:未了佛法正旨、不具正眼者,不能主持佛教教育。虚云老和尚说: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佛陀当年创立僧团,僧人以“僧宝”的身份成为佛法传承如法的代表,其中又以明了佛法正旨、具正法眼者,方有真正住持佛教教育之资。现在越来越多出现白衣上座讲法兴教,研究佛法而没有正信、也没有修持,更不具备正法眼的“佛学权威”等现象,都是不如法乃至会坏佛根本教法的行为。
81师父您好!我有个困惑。因为我对禅宗很有好感,所以特地结交了一些修禅的朋友。但是我发现他们一天到晚不是玩念珠、玩沉香,就是喝茶雅集。请问,这还是禅修吗?
答:禅修学佛需要我们去警惕和辨析种种“世俗化”的偏举。比如:佛教只负责打造人间善法;适用于世俗的则认可,超越世俗的则被剔除;佛教的法义精神在小资佛学、哲学理性、诗对酒茶、心灵鸡汤的裹挟中沦为世俗的包装修饰;佛教一切实体资源皆被名利目的包围,深陷挟佛敛财恶潮;消费信仰,对佛教信仰作物化资源掠夺;信仰的纯净性与独立性在似是而非的“法义”传播和鱼龙混杂的环境中消解;慈悲喜舍的菩萨精神被俗化为一团和气,使佛教要时时以俗化、矮化乃至讨好世俗面目来给“恒顺众生”作注脚。
82请大师开示如何做人、为学。
答:古云: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黯然而日彰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这就是为人为学最好的相状。
83日本的禅和中国有什么关系,特点是什么?
答:日本禅宗源自中国,早在唐代就有东瀛僧人来中国禅宗道场求法。早年的荣西禅师与道元禅师都是在中国求法后,回到日本创立了临济宗和曹洞宗。日本的禅宗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融入了武士道、茶道、园林等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导致了佛教过分世俗化的倾向,中国禅宗直承佛陀“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立体传承和信仰深度则更多地被削弱。
84自杀是否一了百了、会带来哪些果报?
答:自杀不是一了百了,也绝非解脱之道。自杀源于强烈的“我执”,它不是自我的终结、悲剧的结束,反将因我执的延续,将痛苦带给他人、带向无尽的来生,开演出更深重的悲剧。
禅宗认为人类没有生命处置权,包括自体和他体的生命,自杀与杀他同样罪不可赦。杀人的罪过没有忏悔的可能性,犯了就无可挽回。自杀的果报是直堕地狱,千万亿劫难求出期。
人类无权处死自己,不仅因为自己是众生的一员,更因为自杀行动的施者与受者都不存在,本质实为“无我”。当人们尚不能发现自我的“无我”本质时,又何谈处决自我?自杀源于强烈的我执,当“存在”无法承载它,就选用“断灭”的方式延续它。但是身体坏灭、我执还在,并在下一期生命中继续执著对境。因此不仅不会一了百了,还会承受更大痛苦。
自杀源于对生命的误会:深陷对立难以自拔,对实有和物化过分依赖。错误的世界观是人类错判生死取舍的根源。自杀者恐怕并未详细了解自杀者死亡的刹那的真实感受和自杀者死后的情况。自杀行为并非尊重生命,实际是在儿戏生命、以生命的名义戕害生命。不明因果、不谙生死,妄谈尊严,只能酿出一场场循环不止的悲剧。
敬畏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生命,善待自己,并经由善待自己达到善待一切,才是最高水平的道德准则及与之相匹配的最美善的行动原则。
打坐时时常感觉不安稳,状态不好,有时白天也昏昏沉沉,请问大师如何化解?
答:天台智者大师讲过一个用功的基本经验“调五事”: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我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有问题或许从这些思路上去找一找原因,就容易解决。
凤凰网网友们,大家吉祥!非常高兴能通过参与《师父来了》与大家结缘。
我们身处世间,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也面对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烦恼,非常希望大家在面对烦恼时,能有机会接触和实践一下佛法,通过佛法来让自己的生命更美好。
有生死就有信仰,有人心就有禅宗,禅是最符合现代人根基的修行法门,它综合了佛教的所有的修行方法里面的最精华部分。参禅的过程中,能单刀直入地最有效地解决你心上的问题和烦恼。能有幸接触它、应用它、受用它,是非常难得的事。
今天大家能接触禅,都是有福之人,希望大家都能盘起腿子来试一试,打一坐,参一参,找一找生命的答案。
最后祝大家信仰更高超,事业更成就,身心更安和!
1、禅宗不许人将明心见性预设为遥远的事,其修行第一步目标就是明心见性。
2、禅宗的当代成就者不仅有,而且还很多。
3、禅宗的特质决定其具足道次第,并且超越所有的菩提道次第。
4、参禅的先决条件是痛念无常、深信因果、持佛净戒、正念人身难得。
5、对禅修成就的印证要谨慎,“独自证知”的成就不会被直接确认。
6、参禅的修持要以长远心作为基础。
7、初学打坐,重在话头功夫,轻在练双盘。
8、不要在意打坐中的妄想和境界,做妄想的旁观者,继续用功夫。
9、禅宗法门从来不缺乏“发菩提心”的教授,是以“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
10、在当今时代善知识不一定不存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1、不要偏执“四料简”,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
12、在家居士不可生硬打破生活局面,应当合理分配功课,原则是“留有余兴”。
13、出家人不但不会忘记孝敬父母,并且会肩负天下所有父母出离苦海。
14、平时做功课顺序,可以是诵经、拜佛、打坐。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禅 宗 智 慧 的 传 播 者
【微信号】chanlinorg
禅林APP下载
苹果版 | 安卓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父可以拥抱女居士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