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德美国援助国民党的武器我国多少武器

1930年代德国为何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与支持?|军事院校|武器装备|顾问_新浪军事_新浪网
1930年代德国为何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与支持?
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将德式装备的主力第八十七、第八十六、第三十三师全部投入作战,“打给外国人看”。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固然与德国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直接相关,但与蒋介石改变了以往的军事策略也有着密切联系。无独有偶,蒋介石这个策略的制定与出台,恰好也与德国人有关,因为蒋在20世纪30年代也聘请了大批德国顾问为他服务。为什么这些德国人此时来到中国?这就要从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关系说起。
  国民党的洋帮手:德国顾问团
  对于不熟悉国民政府外交史的人来说,在1930年代,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居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是非常令人诧异的。但事实上的确如此,按照美国著名学者柯伟林的说法就是:“从1928年到1938年,蒋介石政府与德国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了列强的任何一个。”至于为何德国会在亚洲选择了中国,中国最终选择了德国,这个原因很多。一个可能是同病相怜,因为一战后的德国作为战败国遭到严厉惩罚,被迫割地赔款,这对好面子的日耳曼民族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而中国自近代以来就遭受列强入侵,而且此时的日本已经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将东北全境占领,并窥视关内,中日大战迫在眉睫。这样,双方拥有了相似的民族情感经历。
  在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曾打算开辟一条从柏林到南京的直达航线,但在首次试航时就遭到苏联的阻拦,苏联战斗机将其在蒙古上空迫降,“德国飞行员和机械师都摔断了骨头,并在一座蒙古监狱中被判刑五年”,后中、德方面经过多方努力,他们才被释放。这个变故使得开通该条航线的计划中途流产。尽管如此,德国却给中国提供了大批贷款,而中国也以原料换取德国的军事装备、铁路器材和整座工厂等,正是这些工厂,后来奠定了中国国有工业的基础。
  但要说双方完全因为民族感情才交往频繁,是不恰当的。毕竟国家之间,利益是最主要的关注点。此时的德国急于摆脱凡尔赛体系对它的束缚,希望大力发展军备。但是德国领土面积较小,国内资源有限,特别是紧缺一种制造军火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钨矿。因为在钢铁中加入一定的钨,能大大提高枪炮管的熔点,不会出现因持续射击造成枪炮管高温软化变形的情况。可见,钨矿对于德国发展军事力量来说至关重要。但问题是,欧洲英、法等战胜国始终对德国存有戒心,严格控制钨矿等战略物资的出口,使德国十分恼火。无奈之下,德国只得将目光转向中国。早在1929年,德国工业界就通过民间贸易从中国获得了其所需的88%的锑和53%的钨。1915年至1937年,中国钨矿的平均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38%。锑的重要用途在于制造印刷合金(铅字)及轴承合金等。1934年,中国也成为德国进口锑的主要来源。
  为了东山再起,德国不断向外派遣军事顾问,一是为了保证退役军官的素质,二是为给德国的工业和军用品寻找市场与战略物资。由于德国被强制裁军,使得大批具有军事技术技能的军官们无事可做。根据《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战略物资的出口,同时也禁止德国公民以军事资格受聘于外国,所以德国军官们通常是以“平民”身份受聘,而德国政府则宣称无权阻止他们。这样,1928年11月,经过中、德两国反复磋商,由德国名将鲍尔率领下的首批德国顾问团来华,主要是为德国的军事装备开拓中国市场和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
  早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蒋介石就使用了由德国人训练的军队,最后在张学良的帮助下,最终打败了反对者,蒋介石也渡过了他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些德式训练的军队,同时也被用于“剿共”军事。由于蒋介石利用德国军事顾问来训练军队,红军就要被他们俘虏的国民党军官来给红军战士讲授德式战术课,例如《多种武器的使用与作战》等。这大概有点冷幽默的味道,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方式,居然在国、共两党的军队中被同时使用。
  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在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改变之前派兵“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实行“碉堡政策”。所谓“碉堡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在根据地周围连绵建筑一道道封锁线,在步枪火力能够交叉的地方修筑两个碉堡,每五个碉堡之间建筑一个大碉堡,并用公路连接起来,形成碉堡公路网,然后修建储藏弹药和给养的仓库;接着在若干距离处又修筑第二道碉堡封锁线,建筑的方法与第一道相同,待第二道完成后,再把第一道拆除,将砖石材料移建第三道碉堡。这样,逐次推进,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向根据地匍匐蚕食。这无疑增加了苏区的困难,使其与外界的联系完全被断绝,一时之间,苏区的物资变得异常匮乏,就连生活必需品食盐都难以供应。
  实践证明,这种办法确实在第五次“围剿”中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蒋介石命令部队每天只向前推进固定的距离,然后就开始修筑碉堡。无论红军如何“示弱”,国民党军队皆不予理会,这让红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的战术基本失去了效用。而且蒋也仿照德国,对现役军官进行轮训。据当时在国民党军第十八军任连长的杨伯涛回忆,自从1933年蒋介石开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后,该军上至军长、下至排长均分批前往受训。经过此次集训,该军的作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军官无论职位大小,一律不佩武装带,身着布制军衣,脚穿草鞋或胶鞋,和士兵一起吃大锅饭。这种办法使红军的狙击手无法确定狙击目标,同时也使国民党军士兵的战斗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各师、团部均设置武装便衣队,专门负责侦查。这样,加之共产党方面的德国顾问指挥失误,红军损失惨重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所有的德国顾问中,最著名的是有“国防军之父”之称的塞克特将军了。塞克特曾在蒋介石的盛邀下两次来华,他1934年4月第二次来华担任总顾问之职时已 是67岁高龄。蒋介石对他十分尊崇,使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自夸为“军事上的孔夫子”。南京给他每月2000美元工资,是前任顾问魏采尔的3倍,据说这是“南 京政府付给一位外国顾问的前所未有的高薪”。他的门口还有礼仪士兵站岗,平时有4位保安跟随,旅行时乘坐特供的车厢。蒋介石不在时,他还可坐在蒋介石的办 公室召见中国军官。日,塞克特因心脏病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还特别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蒋介石因“西安事变”后回溪口休养,由何应钦 代他致悼词,给予塞克特高度评价。
  德国顾问们在华使命的结束
  在国、共两党的历史上,德国顾问都是值得书写的重要内容,因为他们对中国政局、军事力量的变革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蔓延,这些顾问们都先后结束了自己在华的使命。
  先说李德。在他的错误指挥下,中央红军反“围剿”频频失利,最后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因在军事指挥方面的错误被批评,接着被 取消了军事顾问的名义。失去了顾问职位的李德跟随红军走完了长征的全部路程,最后到达陕北。由此,他成为唯一一个经历过长征的外国人。
  李德在长征途中也经历了每个普通红军所遇到的困难。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对长征中过草地时的艰苦程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灰色的云层挂在天际,几乎一直贴到地 面,往往白天冷雨淅沥,夜间雨雪交加。四处没有房屋,没有树,几乎连一丛灌木也没有。我们蜷缩着坐在高出沼泽的小丘上睡觉,只用薄毯子和大草帽这些军队发 的装备,或者用油纸伞以及在极少的情况下用缴获的无袖雨衣来遮盖自己的身子。有的人早上就再也起不来了,他们在寒冷和疲惫中牺牲了。”
  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李德也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抵制,并在组建的红军大学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尽管他实际指挥作战水平不高,但毕竟是伏龙 芝军事学院毕业,他在军事理论、图上作业等方面还是有一套的。有时候,军事上已经靠边站的他,也会被邀请列席中共中央军委和政治局的会议。
  抗战爆发后,他还担任过中央军事研究委员会编委会的主任,后去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过一些战术课。1939年,李德返回苏联,所幸的是此时大清洗已经过去,斯 大林并没有为难他,在李德为自己在中国的失误做出检讨并保证对中国的事情守口如瓶后,将他调出共产国际,到苏联的外文出版社编译马列著作。二战后,李德返 回东德,后为协助苏联反华写了一些文章,攻击毛泽东,并对中国革命史进行了歪曲性的报道。日,李德因病去世。
  作为李德的同胞、在南京的德国军事顾问,除为“剿共”出谋划策外,还对南京政府的军事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为后来中国的抗战奠定了重要基础。例如塞克特 在考察了南京政府的军队后,他给蒋介石呈递《陆军改革建议书》,建议加大对军官的培养与精锐部队的训练。在德国顾问的协助下,南京政府先后建设了一大批专 门军事院校,比如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学校。特别是加强了军队的炮兵、装甲兵等。可以说,在1928年至1937年间,南京政府从武器装备到军事思 想,几乎全部仰仗于德国。
  塞克特返国后,由法肯豪森将军继任总顾问之职。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法肯豪森设计了从上海到南京间的江南国防工事图,这条被称为“中国的兴登堡防 线”后来成为中国抗日国防的重要工程之一。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将德式装备的主力第八十七、第八十六、第三十三师全部投入作战,“打给外国人 看”。在这些德式训练军队的顽强作战下,中国军队抵抗日军居然达三月之久,这对于坚定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在此次战役中,德国顾问团在法肯豪森将军的率领下,亲赴前线协助作战,一些德国顾问甚至下派到师、团一级。
  但是,好景不长,中德关系很快就随着二战的爆发而趋于冷淡。德国在华军事顾问也很快被终止了在华的使命。二战中德国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将所有在华的德国 顾问全部撤回国内,中、德关系就此走向低谷。日,在德国承认了汪精卫政权后,重庆国民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第二天就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 系。珍珠港事件后,重庆政府正式向德、意、日三国宣战,双方关系彻底破裂。(人民网)抗战中有多少个国家援助中国_网易新闻
抗战中有多少个国家援助中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抗战期间,不少国家给了中国极大援助。
苏联:日,中苏两国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此后几年,中苏签订了3笔共2.5亿美元的援华贷款。另外,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中国从苏联得到985架飞机,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机关枪和2050辆卡车及其他物资装备。苏联还向中国派出了6个飞行中队的志愿航空队,协助国民党政府建设空军和参加对日空战。这一时期,苏方在华军事顾问和专家达3665人。
美国:美国援华政策开始于欧洲战争爆发后。1938年底到1940年11月,美国援华贷款总计达1.7亿美元。1941年1月,罗斯福宣布:“决心全力支持坚决抵御的各国人民,从而使本半球避免战争。”4月,美国援助了中国4500万美元的军需物资,接着又对华贷款5000万美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华贷款5亿美元,并与国民政府签订了8.7亿美元的中美租借协定。1941年8月,美国将陈纳德创立的美国义勇航空队 (飞虎队)正式编入正规军,参加中国战场的战斗。
英国:日本占领华南、华中后,英国感到在华利益受到严重侵犯,先后对华援助贷款约2400万英镑。英国民众成立了许多反日援华团体,向中国的抗日前线捐钱捐物。
德国:在二战之前,德国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截止到1936年,德在华投资达1.364亿美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德国两次向中国提供价值上千万马克的作战物资,借给中国的款额高达10亿马克。在德国的帮助下,30年代中国兵器工业发展较快,一些武器性能已赶上西方。
此外,法国、加拿大、丹麦、菲律宾等国抗战期间也对中国有不同数目的借款援助。
据光明网8月19日报道
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新疆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是敌是友?抗日战争中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日本只得说是德国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因为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国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的阶段。而在开战之初国民党军队与日军打得非常惨烈,同时也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
其实在七七事变之前,中国已经大量从海外进口了武器,用来应付日本将来的进一步侵入。而进口武器中的近八成来自于当时唯一那个愿意帮助中国的德国,而就是这些武器使得中国有了三十万战备精良的军队,这三十万大军也全部用在了后来的淞沪战场,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同时,参与指挥的也是德国来的那些军事顾问们,其中主要负责人就是一代名将法肯豪森,使得当时的国际上特别是日本人将这次会战说成是德国战争。
在后来的淞沪战场,这三十个由德械武装的大军损失得差不多了。可是,由于德国同意国民政府的要求将大量的军工设备运到了中国,于是,当时的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军工生产能力,并且这些德国顾问还指导中国的军工企业生产出了抗战利刃中正式步枪和马克沁机枪。好在抗战发生时,这些军工设备就早早的运到了西南大后方,于是这些设备继续为中国的抗战生产武器,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中国的抗日形势将会更加艰难。
至于进口的德式武器,其中坦克在八十三辆,高射炮三百多门,一百零五口径的榴弹炮九十六门,一百五口径的榴弹炮二十四门,还包括那些数量众多的战防炮,要塞炮,高射机枪等。可能最让人记得是驳壳枪和国军的钢盔了。
就靠着这些武器,使得在淞沪会战时,中国当时的军队炮火实力已经是达了民国的最强时期。而这些武器,有大部分是依靠德国的贷款帮助引进的,另外也有用中国的钨矿换来的。如果没有这些武器,中国也难得在淞沪,南京等大会战中抵抗日本人的大规模进攻。
而那些军工设备的生产能力也是在战争中维持了中国最低的供应,使得大量日军被死死的盯在了中国,中国最终挨过那段最艰难的时期,最终等到了美军参战,大量的美国援助才进入中国。
此文章为边关急报原创,在边关急报上一期的《她们是美丽善良的护士?不!那是希特勒的杀人恶魔!》受到了各位读者老爷们的强烈关注,边关急报每天都会优质足量的奉献更好的文章,欢迎点击关注,点击头像可以翻看往期文章哦!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关于[原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使用过的德国装备的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共有0人参与&评论有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精彩图集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援助菲律宾武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