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章和黄文炳被吃识破假信后,决定把宋江和戴宗怎么处置

人物简介/黄文炳
在闲通判连环画中的黄文炳人物形象黄文炳,《水浒传》中一人物,首次出场在第39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中;其本是一个在无为军小城里闲住的“在闲通判”,“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褊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已者害之,不如已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心里只想害人,惯行歹事,无为军都叫他做‘黄蜂刺’。”“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几句话便把黄文炳的为人和品行交待的一清二楚:首先他是个读经书明事理而且还很有才能的读书人;其次他有很强的升官欲望;三是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四是他专爱拨弄是非以害人为乐。人物品质有的人把我国的读书人归结为四种人:一是读书做官,这是读书人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二是歌功颂德,为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歌功颂德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达到个人目的;三是告密,出卖别人为达到个人目的铺平道路;四是嫉贤妒能背后整人,使用阴谋诡计去害别人,达到目的之后便开始小人得志,在害别人的同时还嘲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黄文炳可是把这四条都占全了。可以说在《水浒传》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黄文炳、王伦等文人的描写,便把中华文人的劣根性展露无馀了。人物结局可惜的是黄文炳却没有落下个好的下场,因为这次他想害的人是个走黑白两道、道道通天翻手为云复手是雨的及时雨宋江,你黄文炳的才能再高但比起孝义黑三郎宋公明来说可谓是天地之悬相差甚远矣!在小说第41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中,那位宋江得救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报仇雪恨,马上带人杀到黄文炳的家里,“众好汉亦各动手,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央视版《水浒》中的黄文炳等捉到黄文炳之后,宋江手指着他大骂:“你这厮,我与你远日无冤近日无仇,如何要加害于我?三回五次的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你即是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之事?我又不曾与你有杀父之仇,如何定要谋我?”“你这厮平日在乡中只是害人,结交权势之人,浸润官长欺压良善,胜如己者妒之,不如己者害之,满城人皆称你做黄蜂刺!我今日且替你拨了这个刺!”随着一声“那个兄弟替我下手!”黄文炳马上就被茹毛饮血杀人不眨眼的魔王黑旋风李逵“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从此,宋江这个文笔小吏也开始了他成为强盗最后当了强盗头子的绿林生涯。人物解读此人虽为水浒塑造的反派角色,但细思此人事迹,此人生活中不忘工作,听童谣,揪反诗;推理能力强,从童谣中推断出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的宋江;明察秋毫,一眼看出伪造信件中的破绽。实为大宋王朝难得的优秀探员,最终因公殉职,可歌可泣。再看看大宋其他“正面”公务员:强收贿赂、私通梁山的戴宗戴院长;见到朝廷通缉犯史进坐下来喝茶的鲁达鲁提辖;墙头草两边倒乐得收钱的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实在是对比鲜明啊!
人物评价/黄文炳
黄文炳黄文炳该不该杀?该杀,早就该杀,但不是因为他举报宋江这件事才该杀,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举报宋江题反诗一事,那这个黄文炳反倒不该杀了。从一个纯法制角度来看,黄文炳举报宋江题反诗,这是在维护宋朝利益,尽管这个朝廷现在不怎么“健康”,不过健康与否那是朝廷自己的事,黄文炳这个小公务员管不着,也管不了,他只管了自己该管的事。黄文炳所为完全在法律框架之内,违法的反倒是宋江。有人写反诗,并公开题在公共场合,我把他举报给当地政府,这有错吗?显然没错。尤其是黄文炳,他的身份还是一个基层的小公务员(虽然已经离职),这种身份背景下他如果不举报宋江,知情不报,这反倒有了违法嫌疑。说他纵容犯罪,包庇反动势力不为过吧。宋江题反诗没有错,黄文炳举报宋江反倒错了,这公平吗?我们说黄文炳这个角色之所以屡遭读者愤恨、唾骂,主要原因不在于他是否举报了,而在于它举报的是谁。倘若写反诗的不是宋江,是诸如薛永、侯健这些不入流的角色,那么黄文炳遭读者唾骂的程度恐怕会减轻大半。这便是了,只因为犯罪主体是宋江,读者便将黄文炳的依法举报看成大奸大恶,这对黄文炳公平吗?吴用假冒蔡京书信,企图蒙混过关营救宋江,不巧这条计策被戳穿,宋江没救出来还搭上一个戴宗。戳穿吴用这条计策的还是黄文炳,这就有点特意跟宋江过不去的意味了,本来已经柳暗花明,黄文炳一搅合事情又变得山穷水尽了。读者每读到此,痛恨黄文炳的情绪愈发浓烈,可以说是恨得咬牙切齿牙根痒痒。黄文炳揭穿“假信”阴谋有错吗?吴用耍聪明读者拍手称快,黄文炳棋高一着读者咬牙切齿,都是靠头脑吃饭的,这对黄文炳公平吗?黄文炳出场的连环画《闹江州》有人要说了,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黄文炳难道不该杀?还是那句话,该杀,但不是因为宋江这件事才该杀。黄文炳被乡里人称作“黄蜂刺”,足见其毒性害人之甚,早就该死。不过具体到宋江题反诗这件事,似乎找不到黄文炳该死的理由。不过具体到梁山好汉这里,他们就不管什么理由不理由了,谁得罪了我哥哥谁就得死。我们再看看宋江杀黄文炳的理由:理由一“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你写反诗,人家举报,官府按律定罪,何谈一个“害”字;理由二“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杀你是根据宋朝法律,跟教唆有个鸟关系;理由三“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圣贤书读多了才越晓得忠君报国,举报谋反的人也算毒害?……看看,这就是宋江杀黄文炳的所谓理由,貌似很合理,其实没一个站得住脚。施耐庵弄出黄文炳一个哥哥来,无非是为了表现梁山好汉惩恶扬善。宋江拿黄文炳来说事,证明自己多么多么仗义,黄文炳多么多么无赖,一席话貌似慷慨激昂,实则空洞的很。且看梁山好汉们是如何处死黄文炳的——“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好汉看醒酒汤。”瞧瞧,多么血腥的场面,这也是行侠仗义的好汉该做的?黄文炳也算条汉子,受那么大罪,自始至终没吭一声,只说了句“只求早死。客观的说,黄文炳这人还是蛮有特点的:能从墙上混乱如麻的文字中挑出宋江这首反诗,说明他眼光独到;能一眼辨出“假信”漏洞,说明他机警过人;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回家看火势,说明他恋家顾家;遭受酷刑不出一声,说明他是条汉子。黄文炳的智商估计不在吴用之下,只可惜他用得不是地方,他原想拿住宋江,做自己“转正”的敲门砖,结果事与愿违,自己丢了性命不说,还连累全家四五十口惨遭灭门。黄文炳拿宋江当敲门砖的确打错了算盘,宋江是什么人,能随便被人当砖用吗。黄文炳是个小人不假,但他也有理想、有抱负,想出人头地,这本身没错,错就错他不该踩着宋江往上爬。说宋江栽在了黄文炳手里,倒不如说黄文炳栽在了宋江手里。
水浒传作者简介/黄文炳
施耐庵,黄文炳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河北遵化人。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在当时为禁书,后被人改名为现在的《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平:施耐庵是孔子第七十二弟子施之常的后代。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一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一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代,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着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着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小说取材/黄文炳
新版水浒传中的黄文炳《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 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馀,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宋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后三年多。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着《水浒传》。
小说版本/黄文炳
简本简本包括了受招安,征辽,征田虎、王庆,打方腊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节。之所以称为简本,主要是文字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少。已发现的简本有: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繁本繁本写得较细致,也是流传最广的。但主要改写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后的情节。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一百二十回本:明万历末杨定在一百回本的基础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庆等情节,合成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清朝金圣叹进行删改,腰斩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后的事,以原书第七十一回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再将第一回作为楔子,此为七十回本。一般认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成型定书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传说故事的版本。现知和现存《水浒传》较早刻本都系明刊本。正德、嘉靖间人李开先《词谑》记有20册本的《水浒传》,有的研究者认为“二十册”即“二十卷”。一般认为,嘉靖时郭勋刊刻的武定板《水浒传》比较接近于原本,但郭勋原刊本已无存,有的研究者认为今残存5回的嘉靖刊本《忠义水浒传》即郭本,并且由此认为郭本是20卷本。明嘉靖年间高儒《百川书志》所录《忠义水浒传》为100卷,今天所能见的比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100回本是天都外臣序本,序文撰于万历己丑(1589年)。天都外臣序本从郭本出,不过分卷不同,郭本是20卷100回,天都外臣序本是100卷,100回。这个本子于排座次之后紧接受招安、征辽、平方腊,而无平田虎、王庆故事。万历年间又出现了杨定见的120回本,主要是根据100回本,又插增平田虎、平王庆的故事(文字和繁本不同,或是吸收简本而加以润色)。明末金圣叹(见金人瑞)删去了排座次以后的部分,添了个卢俊义的噩梦作为结尾,梦中一百单八人全部被杀。又把原来的第一回改为楔子,作成70回本。这个本子,入清以来最为流行。今存较早的简本有明刊《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和明刊《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惟都为残本。清刊本10卷115回《忠义水浒传》是今存比较齐全的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整理出版过70回本及120回本、100回本等繁本,并影印过100回本,及排印过几种繁本。还影印过简本《水浒志传评林》。译本英文版通常将《水浒传》翻译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众多译本中,最早的当属赛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后期翻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书名出自《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当时在美国颇为畅销。迄今为止《水浒传》被认为比较好的英文版本,应该是中国籍的美国犹太裔学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间受命译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汉)。其译本,被认为更忠实于原着,且很贴切地反应了原文的神韵,符合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法语版则将其直译为Au bord de l'eau。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搞笑的翻译,居然是《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山上的故事》,智取生辰纲则节译为《强盗设置的圈套》。日文版的《水浒传》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编和演绎成了许多漫画,电影,电视作品。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上传TA的照片,让词条焕然一新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16:44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正说水浒人物之戴宗篇
  梁山的职事人员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神行太保戴宗。他是梁山情报传递的枢纽,可以说,离开戴院长,就没有办法及时传递情报。
  戴宗的第一次提及,是宋江发配江州,路过梁山的时候。晁盖本想留下宋江不要到江州吃苦,但是宋江一心一意要去,准备等着回来再做“良民”。这个时候吴用就提出“兄长听禀:吴用有个至爱相识,见在江州,充做两院押牢节级,姓戴名宗,本处人称为戴院长。为他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唤他做神行太保。此人十分仗义疏财。夜来小生修下一封书在此,与兄长去到彼时,可和本人做个相识。但有什事,可教众兄弟知道。”
  吴用之前如何与戴宗相识的,书中没有详细提及,只是戴宗和宋江在江州的酒店里说过一次,但也只一笔带过。宋江既然有这样的好事,自然不会错过。其实,就凭“宋江”这两个字的招牌,放在戴宗眼里,还是很吃香的。没有吴用的推荐信,宋江照样稳吃戴宗。
  从吴用的介绍来看,戴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有法术,擅长奔走跑步。二、在江州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正管理刑狱在。三、为人慷慨。
  很不幸,戴院长出场的时候,这第三个形象似乎挂不住。且看当时宋江和他见面的时候那段对白——其时宋江已到江州半月,整个牢城营除了戴宗外,从管营到囚犯都得到了宋江的银钱。戴宗来找宋江,是为了讨他的那一份好处的。于是引发了两人的“冲突”:
  宋江别了差拨,出抄事房来,到点视厅上看时,见那节级,掇条凳子,坐在厅前,高声喝道:“那个是新配到囚徒?”牌头指着宋江道:“这个便是。”那节级便骂道:“你这矮黑杀才!倚仗谁的势要,不送常例钱来与我?”宋江道:“人情,人情,在人情愿。你如何逼取人财,好小哉相!”两边看的人听了,倒捏两把汗。那人大怒,喝骂:“贼配军,安敢如此无礼,颠倒说我小哉!那兜驮的,与我背起来,且打这厮一百讯棍。”两边营里众人,都是和宋江好的。见说要打他,一哄都走了。只剩得那节级和宋江。那人见众人都散了,肚里越怒,拿起讯棍,便奔来打宋江。宋江说道:“节级,你要打我,我得何罪?”那人大喝道:“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轻咳嗽便是罪过!”宋江道:“你便寻我过失,也不计利害,便不到的该死。”那人怒道:“你说不该死,我要结果你也不难,只似打杀一个苍蝇。”宋江冷笑道:“我因不送得常例钱便该死时,结识梁山泊吴学究的,却该怎地?”那人听了这声,慌忙丢了手中讯棍,便问道:“你说什么?”宋江又答道:“自说那结识军师吴学究的,你问我怎地?”那人慌了手脚,拖住宋江问道:“足下高姓?你正是谁?那里得这话来?”宋江笑道:“小可便是山东郓城县宋江。”那人听了大惊,连忙作揖,说道:“原来兄长正是及时雨宋公明。”宋江道:“何足挂齿。”那人便道:“兄长,此间不间说话处,未敢下拜。同往城里叙怀。请兄长便行。”宋江道:“好。节级少待,容宋江锁了房门便来。”
  好险,宋江要不说出“梁山泊吴学究”来,估计戴宗一棍就砸下来了。当时的情况等于是宋江故意戏弄戴宗(他早从赵差拨口中知道戴宗是谁了),在出戴宗的洋相。戴宗不知情,问都不问对方的姓名,甚至还不如被他称为“粗卤”的李逵(李逵好歹还先问一句“这黑汉子是谁”)。
  反正,戴宗工作的时候,和当时那些公门中人一样也是吃罪犯的好处。只是宋江是自己的老大,当然不能敲诈他的钱财了。于是戴宗和宋江“离了牢城营内,奔入江州城里来。去一个临街酒肆中楼上坐下”。这个时候两人才敢说心里话,对所谓的暗号。
  书里这时候对戴宗的本领做了介绍:“这戴院长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赍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戴宗的甲马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可能是一种符,也可能是绑腿一类的助跑器械。书中说戴宗使这道术的时候,要行便行,要住便住,只是不敢吃荤,需要吃素才行。李逵就因为吃荤,跑得太快,饿了整整一天。戴宗的神行法随便什么人都能带,只要吃素就行。晚上收工的时候,烧些纸钱送了就行——有点像《封神演义》里的黄巾力士。但可以肯定不是黄巾力士,书里只有罗真人才会用黄巾力士,连公孙胜也不行。
  通过戴宗,宋江又认识了李逵。此时,书中对戴宗平时的一些行止也有所描写:“往常时,但是发来的配军,常例送银五两”。戴宗所吃的数字,不小于一个差拨,比及沧州的管营。李逵几次闹事,只有戴宗能镇住他。戴宗之所以能镇住李逵,当时却不是因为他的神行法能钉住脚,而是因为李逵流落在江州,是戴宗收留了他做了一名小牢子。但是戴宗显然不会给李逵钱财的,所以吴用说他“仗义疏财”肯定是假的。
  由于戴宗收留了李逵,所以一旦李逵去胡闹,受害人就来恳求戴院长。戴院长去了就能喝住李逵,不让他胡来。不过也是由于戴宗的引荐,李逵才能遇到自己命中的老大——宋江。张顺水泡李逵,也是戴宗在岸上高喊住手,并且请他救回了李逵。可以说,宋江来到江州牢城营后,亏了戴宗的穿针引线,才认识了两位好汉。这两个人也为他将来立下了汗马功劳。远的不说,不是李逵在法场上跳楼相救,宋江、戴宗已经死于刽子手的刀下;不是张顺及时和哥哥等人划船来接应,晁盖他们虽然也能夺到船,但是要费很大的周折了。这两条好汉的直接引荐人,就是戴宗。
  戴宗是个好兄弟,却不是个好家长:李逵在琵琶亭用手指点伤了宋玉莲,宋江赔了人家二十两银子。戴宗埋冤李逵道:“你这厮要便与人合口,又教哥哥坏了许多银子。”但也只是埋怨,没有别的处理方法。后来李逵和他在蓟州城外面馆里,还是一拍桌子,打翻了公孙胜邻家老丈的面。当然无巧不成书,没有这个冲突就无法找到公孙胜。
  不过戴宗做事也有随和的一面:在琵琶亭,张顺为了表示心意,一定要替宋江请客。宋江表示于理不合,张顺表示,“仁兄在山东时,小弟哥儿两个,也兀自要来投奔哥哥。今日天幸,得识尊颜,权表薄意,非足为礼。”戴宗道:“公明兄长,既然是张二哥相敬之心,仁兄曲允。”给了两人一个台阶,就把这事情化解了。李逵打翻公孙胜邻居老丈的面,也是他表示“丈丈,休和他一般见识!小可陪丈丈一分面。”把事情化解了,再一攀谈,才得到了公孙胜的消息。
  宋江因为吃鱼时烹饪方法有误,导致拉肚子,戴宗和李逵带了酒肉给他吃。宋江刚刚病好,还不能吃,于是戴宗和李逵吃了回去。过了几天,知府蔡德章突然传唤戴宗,命他“带了做公的人,快下牢成营里捉拿浔阳楼吟反诗的犯人郓城县宋江来,不可时刻违误”。戴宗听到这里,“吃了一惊,心时只叫得苦”。立即先稳住众人,要求他们去城隍庙取齐,自己却先来找宋江核实事情的真伪。
  不想宋江果然题写了反诗——虽然是酒醉涂鸦,但是醉后吐真言啊。所以戴宗这时候只能来逮捕他。为了救宋江,戴宗临时想出了一条计策,叫宋江装疯,蒙蔽过知府再说。估计戴院长也知道他们这位知府是个草包,没多大能耐,好欺骗的。可是他却忽略了黄文炳的能力,这条计策被识破。
  虽然戴宗当时并未暴露,但是宋江却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蔡九知府明取了招状,将一面二十五斤死囚枷枷了,推放大牢里收禁。宋江吃打得两腿走不动。当厅钉了,直押赴死囚牢里来”。
  记得鲍鹏山教授在他的《新说宋江》书里,对戴宗这条计策非常不满。认为戴宗应该拽了宋江,作起身神行法就往梁山逃。这未免疾之太过了。首先,戴宗当时好歹是个“公务员”,他和宋江、吴用等江湖大哥有来往是可以的,但是叫他舍弃自己的饭碗,怎么可能呢?再者,当时的江州去梁山,要过浔阳江,戴宗是神行法对水不管用,恐怕没等他们出城上船,就会被人察觉;一旦没有走出城或者来不及上船,就会被官兵追上,那时候,梁山谁都不知道,就算李逵来救人,也最多再搭上一条命罢了。最后,时间上也不允许。蔡德章和黄文炳在堂上立等回报,戴宗尚未暴露,如果他一旦逃走,那么连同他都一起暴露了。还能有机会送信吗?
  不过戴宗没多少脑筋也是真的。蔡德章派他去东京,他竟然想走蔡京的门路来救宋江。可能成功吗?而他记得去走蔡京的门路,却想不到去梁山找吴用去想办法。要不是半道上被朱贵麻翻了他,宋江一条老命可就真的被断送在江州了。富有戏剧性的是:戴宗在朱贵的酒店里吃的菜也是《水浒传》里第一次提及的素菜——麻辣豆腐。
  好在吴用知道此事,和戴宗商议后立即决定:智取。戴宗于是打扮成打供太保,谎称是泰安州岳庙(这是他第一次道家打扮,也是他最终结束宦海生涯后的归宿)的太保,需要刻碑文,把个萧让和金大坚骗上路。最终二人上山入伙,伪造了蔡京家书,戴宗路上扣着日期,回到了江州(此时晁盖等人也已经上路,否则哪能事情被发觉五天后就在江州出手相救啊),见了知府,呈上了假信,又回牢里给宋江传递了消息。
  可惜戴宗没有去过蔡京府邸,更不知道蔡京府上的规矩。假信一被黄文炳识破,戴宗立即就被盘而问露出马脚来。不过由于梁山好汉及时相救,戴宗从此也上了梁山。
  到了山寨后,戴宗不以自己是吴用或者宋江的人自居,晁盖因为他吃了苦,要把“原将来的(蔡京生辰纲)信笼,交还戴院长收用。戴宗那里肯要。定教收放库内公支使用”。这里的戴宗,不再像以前在江州那样爱财了。很显然,他在江州那样做,是因为大家都这样,他也不好例外,他是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
  这里还有一段旁证:当李逵喊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时候,戴宗是怎么喝止他的:“铁牛,你这厮胡说!你今日既到这里,不可使你那在江州性儿,须要听两位头领哥哥的言语、号令,亦不许你胡言乱语,多嘴多舌。再如此多言插口,先割了你这颗头来为令,以警后人!”这就说明,他以后将听从寨主哥哥的号令行事,不敢违反山规。
  从此,戴宗负责起梁山的情报探听工作。有一点就是:他的通缉令上是五千贯赏金捉拿他(折合两千五百两银子),但是他穿州过府,从未被识破过。甚至走过贴着那张通缉令的沂水县,也未被公差识破。
  戴宗的其他才能,逐渐在他的几次下山显示出来:公孙胜超期未归,他被派去蓟州打探消息。在沂水县外结识了杨林,次日又在饮马川认识了邓飞、孟康和裴宣。
在蓟州虽然没能找到公孙胜,但是却结识了石秀(间接地也算认识了杨雄)。因为有饮马川的三位头领在等待,所以戴宗不敢怠慢,早早的纠合他们上山,“要见他的功劳”。
戴宗直接纠合上山的这三位都是后来梁山的中坚力量:裴宣是梁山的军政司,一直管理赏罚工作的,南征时也是如此;邓飞在早期是梁山马军战将中的重要一员;孟康管理船只打造,也是水军最末的一位头领。他们的结局是:裴宣和杨林重回饮马川,“受职求闲去了”。邓飞为救索超,被石宝砍为两段,战死在杭州。孟康和阮小二一起死在乌龙岭下水路一战中,被炮火打碎了头颅(后来凌振为他报仇,也一炮打死了方腊军的应灵天师包道乙)。
等到几个月后,石秀和杨雄从蓟州来投奔,戴宗、杨林引领他们上山。之前,戴宗已经和山寨四家情报联络点打了招呼,如果有位叫石秀的好汉要来投奔,记得招待啊。所以石秀一到,就立即被款待并送上山。
可惜杨雄、石秀带来的不是好消息:祝家庄挑衅、时迁被抓,李应帮忙却又被射伤。这个时候晁盖闻报大怒,并迁怒杨雄、石秀,要杀他们,宋江、吴用讲情后,戴宗也表示,“宁可斩了小弟,也不可杀了手足之人”。足见戴宗对人才的重视。
此后,二打祝家庄的时候,戴宗、白胜和水军头领在祝家庄前门攻打。由于秦明去了后门接应宋江并被抓,祝家庄前门主要死守,乱箭射下,所以前门只能在岸上呐喊,戴宗等并未成功。
三打祝家庄,戴宗不但按照军师的命令,接回了裴宣、萧让、金大坚、侯健四位头领,自己也扮作巡检,和杨林等一起接李应的家小上山。李逵在沧州,也是他及时前去打听,并且在高唐州探听清楚柴进被下狱的消息,回山报告(李逵离开高唐州时,柴进尚未被抓)。
宋江两次在高唐州攻打失利,吴用这才想起来让戴宗把他没完成的任务完成,接回公孙胜。此次与戴宗同行的换成了李逵,李逵不是杨林,没那么听话,头天晚上就背着戴宗吃荤。戴宗知道后,觉得如果责备他一顿也不起作用,不如明天小小的耍弄他一次,让他吃点苦头,以后就老实了。
确实如此,李逵你吓他,他不会怕的。但是你让他吃苦,一天不吃喝,他可受不了。果然,李逵被戴宗的小法术制服,从此不敢胡来。但是李逵跟去,那黑脸的戏就有人唱了,否则依着戴宗,很可能遇到公孙胜邻居却没想到询问。或者和老翁问到了公孙胜的地址,却因为公孙胜老母的阻拦,只能暂时不进去,最少耽误一天。
李逵因为闯祸被罗真人发配去监狱里受苦(李逵的案子不是在辽国犯的,加上他从天上跌下来,被马知府误当成妖人,所以也不曾受大罪),戴宗苦苦哀求真人慈悲。罗真人假意说道,这类人可驱除了吧,免得对梁山聚义大业名声有损。戴宗是如此回答的:“真人不知,这李逵虽然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第一耿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第二,不会阿谄于人,虽死其忠不改。第三,并无淫欲邪心,贪财背义,敢勇当先。因此宋公明甚是爱他。不争没了这个人回去,教小可难见兄长宋公明之面。”戴院长真是李逵的知己,几句话把李逵的优点都总结出来了。
当然,罗真人原本是磨练李逵的杀性,自然放他。戴宗叮嘱李逵一路服侍好公孙胜后,自己立即赶回高唐州,和吕方、郭盛一起率领人马来迎接。
鲁智深和武松去少华山请史进、朱武等入伙,宋江不放心,特派戴宗赶到那里。果不其然,史进在他们来前被抓,鲁智深又在去救人时被识破抓住。亏了戴宗和武松商量后及时赶回山寨,搬来救兵。又和宋江等一起,“借来”宿太尉的衣帽,扮作跟随的虞侯,骗来了贺太守杀掉,救出了史进、鲁智深。
很多人因为和时迁那次打探的结果相比来贬低戴宗的能力,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曾头市的最初所有的情报,都是戴宗探听到的:“这个曾头市上,共有三千馀家。内有一家,唤做曾家府。这老子原是大金国人,名为曾长者。生下五个孩儿,号为曾家五虎:大的儿子唤做曾涂,第二个唤做曾密,第三个唤做曾索,第四个唤做曾魁,第五个唤做曾升。又有一个教师史文恭,一个副教师苏定。去那曾头市上,聚集着五七千人马,扎下寨栅,造下五十余辆陷车。发原说他与我们势不两立,定要捉尽俺山寨中头领,做个对头。那匹千里玉狮子马,见今与教师史文恭骑坐。更有一般堪恨之处,那厮杜撰几句言语,教市上小儿们都唱,道:摇动铁环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下有尖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晃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
晁盖下山兵败中箭,也是戴宗及时探听消息后传令退兵,否则留在那里的十几位头领也不安全。到了给晁盖报仇那次,是时迁先去了两三日,因为杨林和石勇回山表示曾头市猖狂,给宋江火上浇油,所以戴宗才会下山的,估计他到的时候,时迁的消息也探听清楚,在回来的路上了。戴宗也就没有耽搁,再加上他曾经深入过曾头市,走路的步法又有点古怪,容易被人认出,于是干脆看了就跑。这不能说他不尽心尽力。就算这样,他还是带来了宏观的消息:“这曾头市要与凌州报仇,欲起军马。见今曾头市口扎下大寨,又在法华寺内做中军帐。五百里遍插旌旗,不知何路可进。”
所以说,戴宗下山迟了三日,回来又早了一日,加上他以前去过曾头市,怕暴露,能探听到的也就是这些消息了。时迁于次日赶回,证实了戴宗的消息,只是因为他早几日下山,探听得比较详细,所以不会说出“不知何路可进”的话来。要是因为这个而指责戴宗的话,未免太不公平。
攻打大名府,解救卢俊义和石秀,首先就是出于戴宗的功劳。他和柴进去打通了蔡福的关节后,并未离开大名府,而是留在那里听消息。不幸的是,因为燕青杀了两名公差,卢俊义路上被抓回;石秀为救卢俊义,在法场跳楼被抓(不认识路是主要原因)。两人命在旦夕,戴宗苦于来不及回山通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在大名府散发没头单子,就是匿名传单,上面写着恐吓梁中书的话语:“梁山泊义士宋江,仰示大名府,布告天下:今为大宋朝滥官当道,污吏专权。殴死良民;涂炭万姓。北京卢俊义乃豪杰之士。今者启请上山,一同替天行道。特令石秀,先来报知。不期俱被擒捉。如是存得二人性命,献出淫妇奸夫,吾无侵扰。倘若误伤羽翼,屈坏股肱,拔寨兴兵,同心雪恨。大兵到处,玉石俱焚。天地咸扶,鬼神共佑。劫除奸诈,殄灭愚顽。谈笑入城,并无轻恕。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好义良民,清慎官吏,切勿惊惶,各安职业。谕众知悉。”
别说,这个办法很管用,愣是让梁中书不敢轻易下手杀人。为梁山人马攻打大名府腾出了时间。攻打大名府的时候,戴院长兼管传递消息和押运粮草,关胜暗中攻打梁山,也是他及时发现并向宋江报告的。
梁山排定座次,戴宗被确定为梁山泊总探声息头领,领导着时迁、乐和、白胜和段景柱四人收取各地情报。这之后,戴宗和宋江一起,去东京赏玩了元宵灯会。九宫八卦阵对敌童贯时,戴宗也参与在队列里亮相。后又及时探听到高俅引领十节度使攻打梁山的消息。当时他主动去探听消息时,宋江褒奖了一句:“探听军情,多亏杀兄弟一个。”这句话是对他工作的最高评价。招安前解救萧让、乐和,也是戴宗和燕青一起去东京公干的——没有他的神行术,也没法那么快离开。虽然戴宗担心燕青“只恐兄弟心猿意马,拴缚不定”是不对的;但是因为燕青去和女人交手(通过李师师的门路见到徽宗),自己又年轻,有点担心也无碍大局。
招安后,征辽时,戴院长跟随宋江和公孙胜,再次去参拜罗真人。可惜李逵因为得知消息晚了点,没机会让自己“转正”(他在四柳村冒充罗真人的徒弟捉奸,现在很想真的变成真人身边“神将”);戴宗还幽他一默:“罗真人说你要杀他,好生怪你。”把李逵弄得多少有点尴尬。
征辽后开始南下平定方腊义军。戴宗是卢俊义分兵后战况的通报者之首。虽然攻打宣州是柴进亲口诉说的,但是柴进却是和戴宗一起回来的。攻打独松关,也是戴宗探听了消息,带着战报回来告知“先锋哥哥”宋江。攻打苏州时,也是戴宗带着凌振,到费保庄上赶来准备放号炮。
宋江用计,在西湖边祭奠张顺,戴宗是唯一陪护在身旁的人(其他的因为授计,已经埋伏起来),并且宣读祭文。之所以让戴院长在身旁是因为戴宗会神行法,实在不行,拉着宋江跑回大营的本领还是有的啊。
这之后,戴院长好歹平平安安的跟着宋先锋生擒了方腊,回到东京被授予衮州府都统制。但是戴宗此时看破红尘,觉得这个官职是用众弟兄的性命换来的,不做也罢。于是假借梦中崔府君勾唤,因此发了善心,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闲,过了此生,实为万幸。
想当年戴院长曾经冒充岳庙里的打供太保,赚取萧让和金大坚上路,没想到最终他真的出家修道,在庙里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虔诚无忽。戴宗最后的下场是,他在庙里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后来在岳庙里累次显灵。州人庙祝,随塑戴宗神像于庙里。胎骨是他真身。
其实戴宗最后的归隐,估计是看穿了“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道理,与其将来被害,不如及早归隐,这样奸臣就想害你,也难以找到罪名。不过戴宗去泰安州出家,也与他心中不忘梁山泊有关。否则他大可以和朱武、樊瑞一起,去投公孙胜或罗真人出家,也很热闹呀。
书中在他死后,写徽宗梦游梁山泊时,就是戴宗的鬼魂去请徽宗游梁山的。最终在宋江庙里,戴院长也被塑像在旁,和东岳庙里一般受用香火。
后世关于戴宗的作品不是很多(陈忱的《水浒后传》是唯一提到他的文字作品),但是“神行太保”的外号实在名气太大。现在有个在电视上频频做广告的“神行太保武校”就是用了戴宗的外号,想必戴宗泉下有知,也感到有趣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江如何杀了黄文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