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农村宅基地补偿,南北19米,东西27米,北面是大街,西面是胡同,其余是人

从平安桥大街到阜成门,阜成门内大街周边历史遗迹寻拍
丁章胡同,北侧新建的仿古四合院。
北京西城区丁章胡同,名字的后边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原有一个姓丁的财主拥有好几套宅基地,可是他的家门口老是闹鬼,所以就想卖掉这所宅子,可是人们知道它闹鬼便没多少人去买。这时,一个姓章的长工在财主家院子里挖出来了金银并还给了这个财主,为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把这个胡同叫做丁章胡同。
丁章胡同1号
丁章胡同3号,金融客咖啡。
丁章胡同为东西走向,东到太平桥大街,与羊肉胡同相接,西到锦什坊街,与民康胡同相接。
丁章胡同在明朝称丁儿张胡同。清朝演变称为丁章胡同,又称汀漳胡同、兜章胡同。
2000年代,丁章胡同拓宽为道路,两侧原有建筑被全部拆除,胡同南侧兴建恒奥中心,胡同北侧新建仿古四合院。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位于西城区王府仓胡同23号,东临锦什坊街。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办完全中学,其前身为香山慈幼院女部,1931年迁到历代帝王庙更名为北平幼稚师范学校,著名爱国教育慈善家熊希龄先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先生参与创建,建国后为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1972年统编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1997年和2003年分别与原一三二中和原三十八中合校。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校园东面是清真普寿寺
清真普寿寺
清真普寿寺位于西城区锦什坊街63号,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是北京著名文化古迹之一,原占地4000平方米。
清真寺大殿中的圣龛背向“麦加”,因麦加在中国西部,所以清真寺大殿都坐西朝东。今清真寺尚保持完好。是西城区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大门三座,歇山顶,石砌。内有大殿,讲堂和浴室。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普寿寺门额上书“效赐普寿寺”。两旁有门各一。二道门为垂花门。拆二门影壁时发现有“望月楼”石刻匾,两旁刻有“崇祯岁次乙亥春月谷旦重修”字样。垂花门两侧南北房各五间,南房为浴室,北房为讲堂。大殿为四破五,18间,前出轩3间,后带抱厦。原有3块匾,中间为阿拉伯文,两旁为汉文匾。左曰“原无更”,右曰“再无转”。后窑殿由圣龛和宣讲台组成。寺内有碑四块。
恒奥中心,锦什坊街东侧。
锦什坊街位于西城区中部。南起太平桥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因元金城坊得名。今阜成门的位置,大体就是元代金城坊街演变而来的。
锦什坊街西侧,锦什坊街叁拾伍号写字楼。
锦什坊街东侧原有顺承郡王府,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现存规模较为完好的一座郡王府。顺承郡王府在民国年间,曾一度为张作霖的大帅府,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办公地。上个世纪末,全国政协礼堂修建新楼,将顺承郡王府异地搬迁,复建到了朝阳区朝阳公园东侧。
&&&&&&&新朝占了旧朝的地界,把旧朝留下的老文物拆了,能够再到另外的地界重建也算是良心发现了。新朝干嘛不直接去新地方建房,旧朝的地界就是这么好?地界占下,房子不留。
大乘胡同北面,锦什坊街叁拾伍号写字楼南面,保留下来的一片平房院落,周围是高大的现代写字楼。
大乘胡同原长494米,均宽5米,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因胡同内有武衣库,东段明代称武衣库,西段因内有大乘寺,清代称大乘寺胡同,1965年两段合并改称大乘胡同。
大乘胡同东口在赵登禹路西侧,西口在南草厂街东侧。
大乘胡同,尚存的外观完整的宅门,如意门。
大乘胡同内幽深的环境曾经吸引着许多电影人,《卡拉是条狗》的许多外景就在这里拍摄。
大乘胡同已经拆迁的差不多了,仅只剩下西段这两栋大宅院,也许是要保留下来。
搬迁后的老宅院内景
  大乘胡同71号院为大乘寺旧址,明代就已出现,现部分已经拆除。
人去人来,花树盛开。
大乘胡同1号院曾是民国宋哲元将军宅邸。25号院曾是开国上将萧克将军宅邸。
妙应寺(白塔寺)
妙应寺白塔寺是北京现存年代最早、最大的元代喇嘛塔
白塔寺东夹道
藏经殿,白塔寺东夹道17号。
宣统年间重建藏经殿
白塔寺东夹道
白塔寺东夹道,长370米,均宽2米,南北曲折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安平巷。因在建于辽代的白塔寺东,清代称白塔寺夹道,65年更名白塔寺东夹道。21号为白塔寺东门。胡同口为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的白塔寺药店,依旧在营业。
安平巷,长471米,均宽4米,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福绥境。因当时居住了许多回民,明代东段称回回厂,清代称回子营。胡同西段曾为朝天宫地界,后朝天宫(城隍庙)毁于大火。清代形成街巷,称葡萄园。65年更名安平巷
庆丰胡同,长129米,均宽4米。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大茶叶胡同。因有观音庵,清称观音庵,65年更名庆丰胡同。观音庵已不存。
庆丰胡同15号,金柱大门。
庆丰胡同13号,金柱大门。
庆丰胡同10号
小茶叶胡同
大茶叶胡同
大茶叶胡同31号,广亮大门。
东廊下胡同,向北可见白塔。
东廊下胡同,长418米,均宽4米,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大玉胡同。明代为朝天宫东翼,后形成街巷,清代称东廊下。65年定名东廊下胡同。
东廊下胡同1号,东廊下胡同教堂(疑似“基督教阜内大街福音堂”)旧址。
东廊下胡同教堂,原教堂西门。
教堂建筑风格类似中华圣公会教堂,属复古主义风格,二层楼房,建筑材料选用中式的青砖、灰筒瓦,整体风格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但建筑平面以及细节的处理却均为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
教堂南端顶部建有一座中式木质四角攒尖亭子作为教堂的钟楼
两年多前曾拍摄过这座老教堂,看起来,老教堂近年只是在外表包括钟楼被做了粉刷,显得不伦不类。
两年多前发了篇博文“基督教安定门内教堂、新街口教堂、东廊下胡同教堂——北京教堂遗迹”。博文发布后,有博友留言说,这座教堂于上世纪60年代初曾经做过结核病医院,现产权单位为安贞医院,目前为安贞医院的职工宿舍,实际大都租给外地人居住了。教堂最初可能与美国教会有关系,大概是2011年左右,曾有多名美国人来这里考察过。
另外,有位历史爱好者曾告诉博主,东廊下胡同这座老建筑原来是座修道院,不是教堂。
“富国街”,原名“祖家街”。祖大寿,辽东人,降清明将,明时镇守辽东,骁勇善战,降清后受到皇太极器重,亲授他为总兵,属汉军正黄旗。清入关后,祖大寿将家安在了西城大桥胡同(今祖家街)。祖大寿在这里生活了12年,卒于顺治十三年。此处改建为祖家祠堂。
北京市第三中学,教学楼的位置原是祖家的宅院花园。
西城区富国街3号四合院,原为祖大寿祠,现属北京市第三中学。
祖大寿祠,祠堂坐北朝南,门外原有上马石一对。前后院间有一座规制大、设计巧、造型美的垂花门,这座垂花门在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中数一数二,门口两门礅雕刻精美,气派不凡。祠堂正厅建筑保存完好。
富国街3号四合院,坐北朝南,有大门3间。前院北房(正厅)5间,东、西各有耳房1间,垂花门和后院相连,后院北房(后寝)5间,东西两侧各有耳房2间,东西配房各3间。西跨院有北房7间,南房3间。
西城区富国街3号四合院于日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富国街3号四合院原为清初明降将祖大寿住宅,后改建为祖大寿祠。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老舍先生1913年曾就读于此。1950年10月学校改成北京市第三中学。
照片拍摄于日。介绍文字多整理自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 08:00:00)( 08:00:00)( 08:00:00)( 07:00:00)( 07:00:00)( 07:07:07)( 07:00:00)( 08:00:00)( 08:00:00)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宅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