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红户口在哪个现在转城市户口利弊

经适房新政下月实施,市民咨询忙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经适房新政下月实施,市民咨询忙
  新的《郑州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和《郑州市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轮候办法》将于4月15日开始实施。房改房家庭能否申请经济适用房?“空挂户”家庭能否申请经济适用房?27日、28日,郑州市市内五区同时举行了郑州经济适用房新办法宣传活动,许多市民前去咨询。晚报记者 胡审兵实习生 任琳
  房改房家庭也能申请
  房改房家庭能否申请经济适用房?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其他各项条件符合的话,没有住房或者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不论市民现有房子性质是普通商品房或者房改房等,都可以申请经济适用房。但是,在申请时,要合并计算申请人的住房面积。比如说,三口之家的申请人,目前住房面积为50平方米,按新办法可享受9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如果申请经济适用房,只享受40平方米的政策优惠,超出面积部分要缴纳土地收益(包括土地出让金)等相关价款。
  只要符合条件,在郑打工也能申请
  来郑州打工人员是否可申请经适房?对此,工作人员称,根据新的郑州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需要同时具备三项条件才能申请:一是具有郑州市区户口满3年,二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4倍,也就是1140元,三是没有住房或者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到20平方米。另外,单身人员申请的话,需要满28周岁。
  “空挂户”可以申请经适房
  市民万女士咨询称,她的户口2005年就迁到郑州来了,目前户口挂亲戚家里,自己和爱人租房住,像这种情况能否申请经适房。市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这种“空挂户”情况的家庭,申请人可单独提出申请,其和亲戚家的住房、收入等关系不大,只和你的爱人、孩子、父母有关,也就是说申请的家庭成员之间要具有法定的赡养或者抚养关系。
  申请需到户籍所在地,选房区域不限
  市民陈萍(化名)说她虽然在中原区居住,户口也在中原区,但由于她和她爱人都在金水区上班,想了解以后能不能选金水区的房子。对此,工作人员表示,新办法实施后,选房时,变以前的分散申请为房源集中供应。市民需要到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但选房的时候,可以在轮候到的那期房源中,任意挑选,不限房源位于哪个行政区。
  新办法对收入和面积门槛要求更严
  与老办法相比,新办法到底是放宽了还是又紧了?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国家的规定,郑州市新出台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的保障人群从以前“中低收入家庭”变为“低收入家庭”,范围更小了,也是希望首先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在收入的要求上,老办法规定夫妻双方年收入不超过本市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倍,而根据新办法,要求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4倍。在住房面积的要求上,申请人无住房方面的规定都一样,但在有住房的情况下又有变化,其中,老办法规定三人以上家庭住房建筑面积不足80平方米,也就是人均住房面积不足27平方米才能申请,而新办法规定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才可以申请。
  对于已经持有经济适用房购房资格证的家庭,仍然按照老办法执行。
  线索提供 胡阿红 张昌文 吴双
电话:010-那么多“没想到”都变成了现实
——关于三十年变迁与百姓生活的对话
  李广湖
  胡阿红
  薛进松
  刘进英
  30年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报记者  李 影  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从笔写家书到上网视频聊天,从狭窄拥挤的筒子楼搬进宽敞时尚的单元楼,从骑自行车串亲戚到驾车自助游,从走泥泞山路到奔驰在宽广的高速公路……许许多多曾在百姓眼中“不可能的事”,如今都变成了鲜活的现实。30年的进程,既是经济发展提速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对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都有很多切身感受,要谈的内容非常之多。但限于篇幅,本期“谈话”有所侧重,主要请嘉宾谈谈30年变迁与自己的生活变化。  嘉宾:  李广湖(郑州市公安局副局长)  胡阿红(郑州市金水区房管局廉租办)  薛进松(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农民)  刘进英(退休职工)  周&&晨(公司职员)  住房条件:  没想到能很快改善  吃的用的:  没想到能这么丰富  记者:说到改革开放30年来的百姓生活,一个最不能忽略的话题就是住房。30年来,关于住房,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蜗居的斗室到上百平方米的单元房,这些变化浓缩了太多的喜怒哀乐。首先请大家谈谈关于住房方面的感受。    周晨:我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记得小时候,我和弟弟还有爸爸妈妈住的是十几平方米的房子,房间里紧巴巴地摆了两张床和一张桌子。房子坐西朝东,夏天特别热,我和弟弟常常在肩膀上搭着湿毛巾解热。家里的一张桌子,既当饭桌又当书桌。晚上我们姐弟看书写作业,桌子不大,不够两个人并排写字,我和弟弟常常为了谁占多了地方而争吵。那时常想,啥时候家里能住得宽敞些呢?    记者:关于房子,我也有和你相似的记忆。小时候和父母住在单位宿舍,一家一间房,公用厨房和厕所。每天早晨排队上厕所让人挺尴尬的。所以我记得,等上小学时我们家搬进有独立厕所、厨房的单元房时,我高兴得在沙发上蹦了起来。所以说,你家的这种住房经历是很典型的。    周晨:是呀,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单位分给我们一套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我家的住房条件第一次改善了。当时的房子没什么装修,只有四面白墙,但父母给水泥地面刷上了奶白色的油漆,进屋得换拖鞋了,这让我们姐弟俩特别开心。独门独户,有阳台,有卫生间,有小孩子的住室,终于拥有像样的房子了。    记者:在经历了福利分房这个阶段后,住宅商品化进程开始启动,这使很多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更大的改善。这是很多家庭不敢想象的变化。购置商品房,你们有吗?    周晨:有的。2003年,我和丈夫在高档的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仅装修就花了8万元钱。房子很大,有160平方米,两个卫生间。也是从这套房子开始,我有了真正享受生活的感觉。每天回家关上门,坐在沙发上,觉得很温暖、很享受。小时候家人挤在一起,从不敢奢望各人有各自的卧室,更不敢想什么书房、客厅和双卫生间了,如今这一切都成了现实。想到这些,我就很知足。没有那时候的清苦,也体会不到如今的幸福。  吃的用的:  没想到能这么丰富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以及生活用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方面,大家都有怎样的亲身感受?&&    刘进英:我今年70岁了。想起改革开放前的日子,为吃饱饭发愁是对当时最深刻的记忆。记得当时供应粮中只有40%的细粮,60%是粗粮。我们家因为男孩子多,每月的粮食都不够吃,常用细粮去换粗粮吃,只为了能吃饱。家里只有过年才舍得吃饺子。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家家的日子都挺紧巴,但粮食算是够吃了,就是副食品得精打细算。那时鸡蛋要用粮票换,过年的时候才供应每家二两香油。蔬菜也是随季节上市,冬天仅有萝卜白菜。人们买肉都专挑肥的,为的是再炸点猪油。    胡阿红:那时候不仅吃的单一,生活用品也很贫乏。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买什么都凭票,家里要备着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等等票证。这些票证都是居家过日子的命根子,没有这些票证,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当时每月供应每人半斤肉票、半斤油票、半斤豆腐票,如不够用,就靠单位了。有些福利好的单位还发鸡蛋票、盐票、火柴票、肥皂票等。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粮票、布票,似乎这是很久远的事情,但我的感觉就像是昨天的事情。    胡阿红:还有服装的变化。我上中学时,改革开放刚刚启动,年轻人穿衣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不分季节、不分男女千篇一律的服装样式,穿的确良成了时髦的选择。  当然,照现在的时尚观念来看,它既不舒适,也不算太漂亮。的确良透气性差,不吸汗,一碰水就容易让人走光,然而它怎么穿都不打皱,印花颜色鲜亮,当时的确使人眼前一亮。谈恋爱阶段,男人给女朋友送条的确良裙子,那是很能表达心意的。当时,除了时髦之外,这种布料之所以风靡,是由于它满足了老百姓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美的需求。    记者:我也经过那个年代。小时候我的一辆小童车,是父亲去上海出差买的,又拎着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带回来的。家里添置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也是费了好大周折才搞到一张彩电票买到的。值得庆幸的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在生活比较富裕的今天,从吃到穿,各位都达到了哪种程度?    刘进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大家的生活也从“有啥吃啥”变成了“吃啥有啥”,这真是没有想到。这几年,追求健康功能又成为人们在吃的方面的主题。你看,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产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大家买食品更挑剔,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这都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家呢,现在大家对鸡鸭鱼肉都不愿意吃了,反而对粗粮更感兴趣。    胡阿红:如今穿的选择范围更大了。商场里,各种款式、各种价位的服装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服装的变化,我从侧面举三个例子。一是教人穿衣打扮时尚杂志的品种增多,表明人们穿衣打扮的需求在增长;二是现在无论到哪个大城市去,都没有亲朋再让代买服装,表明各地服装商品的品种差别在缩小;三是无论在城市和乡村,无论在内地和沿海,单凭穿着很难看出一个人来自何方,表明人们的装扮差别在缩小。  生活半径:  没想到拓展这么宽  记者: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出行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了。现在,公共交通发展很快,摩托车、汽车成了许多家庭的交通工具,普通百姓坐飞机出门旅游也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这方面,大家都有同感吧?&    刘进英:我想给大家讲讲自行车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末,我家特别需要一辆自行车,因为我家离单位特别远,我还要带儿子上单位的幼儿园,于是申请单位给一张购买自行车的车票。当年,分到我们单位的自行车票只有两张,而写出申请的职工有十多个,领导没办法,只好采取抓阄的办法决定车票给谁。我幸运得到了买车的票,全家人高兴得像中了大奖。  我每天带着儿子,骑车到单位要一个小时。河南医学院附近有个大上坡,每次我都蹬不上去,要下车推着走。儿子对此印象深刻。前几年,他买了私家车,特意带我重走了一遍当年上下班的路线。当时不是上下班高峰期,我们开车只用了20分钟。儿子说,妈,当年觉得郑州特大,去哪儿都特远,现在有了车,才发现城市变小了,走哪儿都不过一会儿工夫。    胡阿红:买车之后,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有了STAR&TV,看到了一些日韩电视剧。我特别羡慕那些会驾车的女主角,感觉她们能干、潇洒,同时也想,自己这辈子和车是沾不上边了。谁知十几年过去了,我也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有车之后,最大的感受是生活的半径延长了。从前,都是以家庭为圆心,做小半径的活动,生活区域很窄;有车之后,圆心不变,但活动半径得以拓展,生活的空间变得非常大,想去哪儿,不用再考虑公交线路通不通和路上耗的时间长不长,给汽车打着火就走呗。    李广湖:刚才大家着重谈了日常出行的变化,我还想补充一些更广义的出行变化。这些年,我负责出入境因私护照管理工作,对此感慨很深。  30年前,出境、出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当年能去一趟上海,就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如果能去一趟北京,那就更是一件大事了。一些有海外关系的人,能够想方设法去一趟香港、澳门,那就能向周围的人大大炫耀一番了。  真正开放私人出国旅游,是1992年左右的事。那时候审批手续非常繁杂,翻看当年的审批材料可以看到,要出国出境,单位、街道、派出所等各种机构的公章一个都不能少。所以,一个月仅能办下来几本护照很正常。到了2001年,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出入境管理工作进行了6项重大改革,加速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此后无论中国公民出境还是外国人入境,手续都大为简化。简单地说,普通市民只要拿着自己的户口簿、身份证,就能申领因私护照。正常程序下,10至15个工作日就能领到护照。&  去年郑州市办理了9万多本因私护照,今年已经办了11万多本了。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入境政策放宽松了,老百姓出境出国非常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生活的半径确实获得了极大拓展。  农民看病:  没想到能得到医保  记者:大家谈到了方方面面的变化,的确,太多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30年来生活质的飞跃。我特别想问薛老伯,作为农民,您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吗?    薛进松:我在农村长大,亲身经历了早些年缺吃少穿的农村生活,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记得我们村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田有了经营自主权。这以后,除非遇到极端灾害天气,或者遇到严重虫灾,正常年景,农民种田不愁没有饭吃,温饱不成问题。    记者:除了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最明显的改善还有哪些?    薛进松: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分田到户头几年,进城买东西、走亲访友,谁家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我家1983年买自行车,1985年添置电风扇和14英寸彩电,很多人都羡慕。如今,自行车在农村已基本过时,我们村和邻村凡是盖了楼房的农户,基本上都添置了摩托车。电风扇、取暖器、大彩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已成为农民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要按时间段来划分农村改革的变化,我觉得税费改革以后变化更大。    记者:请具体谈谈。    薛进松: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今我们农民种地免税,土地还可以流转;实行新农合制度,看病也能报销费用;家里孩子读书免费,上高中读大学还能得到村里的补贴。这几年,政府拨款改造乡村公路,硬化村级公路路面,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我们也告别了世世代代走泥巴路的历史。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这些事情我们连想都不敢想。那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一切,都多亏改革开放啊!⑤7  改革开放30年,许许多多曾在百姓眼中“不可能的事”,如今都变成了鲜活的现实。30年的进程,既是经济发展提速的进程,也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进程。  本报资料图片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四川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户口在城市买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