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林彪打仗真的厉害吗厉害吗?

张作霖曾放言:我有30万东北军 不怕日本鬼子(图)-中新网
张作霖曾放言:我有30万东北军 不怕日本鬼子(图)
  1926年,(从左至右)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张学良在北京合影(资料图片)
  不怕日本鬼子
  张作霖和张学良性格不太一样,他虽然看起来北人南相,但性格刚烈果断,特别是和日本的关系上,这一点从一次张作霖父子的对话中颇能反映出来。
  北伐战争时期,张学良从前线回来,因为战况不利,劝张作霖不要继续和南方打仗,老将(当时张学良背后叫张作霖“老将”)不听。张学良说日本人盼着我们打,不要我们向前打,日本人抄了我们的后路,我们打不过日本人,要吃苦头的。
  张作霖大怒,拍桌子叫道:“我有30万东北军,我才不怕日本鬼子!他撑死了在南满有13000人,要想收拾他,我把辽宁各县的县长、公安局长召集起来开个会,三天就把他的铁路扒了。东北军先打重镇大连旅顺,他13000人怎么跟我打?我怕什么日本鬼子?”
  当时,张氏父子说话,张学良的几个卫士,东北军的将领都随侍在旁。
  从这段话看来,张作霖父子,对于日本在东北的实力,都是有警觉的,但是老帅打江山几十年,虽不读书却有经验,盛怒之下,瞬间判断双方力量对比依然相当准确,几条措施也颇有可行之处,方针更明确鲜明。相比之下,看“九?一八”时少帅的表现,则显得不知己亦不知彼,心中无数,看来在阅历方面,确实不如其父。
  见人说人话
  “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在西安相当活跃,这时他的警卫骑兵队已经扩编为骑兵营。
  张学良平时说话并不粗俗,但也不是知识分子腔调,有点儿像老北京的旗人子弟。只是“西安事变”前张学良说话颇有些异常。有一天,张学良接见从北京来的教授,好像其中有顾颉刚,张学良入客厅后和教授们攀谈甚欢,话语激进,居然大谈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并表示不日东北军就要和日军决一死战。几位教授本来是来劝说张学良进步抗日的,这时反而劝他不要着急,注意集中力量,谋定而后动。有位教授说:“我们要胜利的英雄张副司令,不要失败的英雄张副司令。”
  这天下午,张学良又见几位法国客人,一边放留声机,一边在沙发上用英语和这些人交谈。张学良的英语水平不错,可以直接和外国人交谈,不需要翻译。到了晚上,张学良送走外国人,和军官训练团的一些高级将领谈话吃饭,席间又满口东北土话,一副老帅的粗犷形象。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老帅时代的一些部队主官,张学良正在重整东北军,提拔少壮军官,这些老人渐渐失势,都有怨言。而张学良基本能够笼络住他们,直到“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离开东北军,新旧将领之间的矛盾才激化起来,发生了“二?二”事件。
  晚上返回,张学良笑对侍从说:“今天太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看来,张学良并不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手腕的公子哥儿。
  皇姑屯
  “皇姑屯事件”是日军炸死张作霖的行动,有些报道称张作霖被救出以后不久死亡,之前说过“自己的两条腿都没了,不成了”一类的话,而他关于东北局面,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言,则若明若暗。
  按照张作霖医官温守善(“皇姑屯事件”后,温守善抱着张作霖坐车回府)的话,张作霖的交代是比较清晰的,他判断除了日本人,别人炸不了他。他嘱咐的话是:让小六子(即张学良)回来,不要让他坐火车回来,让他把东北军都带回来,打……
  温守善说张作霖说完“打”就昏迷过去,到帅府再醒来,即自知不行了。
  张学良回沈阳时,为了避免被日军再次炸掉,他是混在士兵中悄悄出关的。那一次张学良为了和士兵形象接近,剃光头穿士兵服装,可能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剃光头。
  张学良回到沈阳的时候,张作霖还没有入殓,张学良是看过他父亲遗容的,但他当时只是叹口气,没有落泪,侍从觉得有些奇怪,现在想来是因为当时周围险象环生,日军随时可能动手,张学良还顾不上儿女私情吧。
  有些文章认为张作霖出关非常隐秘,被日军炸死说明日军的情报工作深入缜密云云。
  其实从上述内容,便可以看出张氏东北军集团对于保密工作重视不够。东北军上下颇有旧绿林义气遗风,戴笠也曾表示对东北军的地下工作最好做(反过来,阎锡山最滑头)。张作霖出关这事也是一样,他走之前,永定门火车站堆满张作霖的家具细软,已经很清楚地暴露了即将出关的企图。事实上张作霖刚一出京,上海的报纸就登出了消息,可见其保密性之差。记者都能够知道的消息,日本方面稍加留心自然也不难入手,这倒不是日本的特工有多高明了。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张学良如何看待国民党的失败:把老百姓逼得都当共产党了
日15:03&&来源:
原标题:张学良如何看待国民党的失败:蒋介石专用奴才
  国民政府内部的高官们只是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
  中原大战之后,张学良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但他因军务在身、下野出洋和身体等原因较少出席会议。1935年11月、12月他出席了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五届一中全会,这是他一生中在南京逗留时间最长的一段经历。在此期间,他对南京政府和国民党政治、高官素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说:“我不会外交辞令。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看得更多,体会更深,不满更强烈。国民政府军队的作风比老式军队还坏,政治比原来的老政客更腐败。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
  张学良通过参加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会议,看清了国民党中央高官们的真实面目:国民党中央开会“乱七八糟,蒋介石讲话新名词很多,但空洞得很”。“那时候蒋先生讲话,最爱说三个词:死干、硬干、快干。大伙儿也不爱听,闲得没事啊,就尽在那儿做打油诗。”“我不晓得谁做的了:‘一生猪狗熊,两眼财权势,三是吹拍骗,四为礼义廉。’”一个执政党中央开会,庸俗到如此程度,那基层如何可想而知。
  在南京期间,发生了中央党部事件,即汪精卫遇刺事件,这件事对张学良刺激尤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开幕式那天,与会人员集体照相,“本来大家在外面等着蒋先生出来照相,后来说他不来了,那大家就不等了,就开始照相了。相照完了,大家正要离开时,刚转身,枪响了。这一打枪,大家‘哗’的一下子都散了。”“都吓跑了,连警察都跑了,什么警卫,那都跑了,就剩下我跟张溥泉(张继)两个人了。那真是丑态百出。那凶手都被我和张溥泉抓住了,跑回来的几个警察还在那掰枪栓呢,掰也掰不开,我说算了吧,现在人都抓住了,你还掰枪栓干嘛?”“那事儿都完了,警察得清理现场,抓凶手啊,凶手不一定是一个人啊。警察看见一个人在厕所坐着呢,警察就问他:‘你在这干什么呢?’那人回答:‘在解手。’警察问:‘解手你怎么坐在地上啊?’那都吓得……警察又问:‘你是干什么的?’他回答:‘我是中央委员。’‘你叫什么名字?你怎么不带证件呢?’那人说:‘我证件扔马桶里了。’他怕刺客知道他是中央委员啊。”
  张学良从这件事当中,看到了国民党失败的影子:“要紧的时候人都没了”,“一遇危险,聋子放炮仗――散了”,连中央委员的证件都不敢要了。一个党在这样一群人领导下,又是处于战争年代,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民党政策不公,军队分成亲儿子和干儿子,把杂牌军都挤到共产党那边去了
  众所周知,在整个民国绝大多数时间里,国民党军队从人数、装备、控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等方面来看,都远远优于共产党的军队,蒋介石一心想消灭共产党,可就是消灭不了。原因在哪里?除了国民党缺乏信仰和不得民心之外,还丧失了军心。
  国民党是怎么丧失军心的?张学良以自己为例,他说:“当年我开始时,我现在可以说,我对中央是忠心耿耿啊,中央说的话,我是完全服从,中央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后来我发现这不对呀!中央对我不是这么回事啊!”
  第一,当东北军在“剿共”战场上被吃掉两个师之后,张学良发现国民党中央对中央军和杂牌军的政策是不一样的。1935年末,张学良在南京参加会议期间,陕西前线传来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他的两个师被中国工农红军吃掉了。“我那两个师整个被共产党打完了,我很痛心。我要补充,没有。可是死这么多人的抚恤呢,除了我个人拿出钱来抚恤外,再报中央依‘剿共’阵亡抚恤,但中央分文未拨。那个时候,我有一个营长,‘剿共’时受了伤,他说一句话,把我伤心透了。他说:‘政府给我一个条子,让我回家去领,我家在东北,我上哪去领?只能流亡要饭去了。’”“这件事使我受刺激非常大。后来,我也公开说了,那个时候中央啊,实在是处置事情不太恰当,完全是一种推诿。因为这事下面起了很大的反感,起了怨望……我们东北人,家都没了,上哪领抚恤?被打死的人领不到抚恤,受伤的人又不能回原籍……中央很不讲理。”
  “蒋先生啊,他总有一个意识……总是这是我的,这是他的,分得特别清。这个是我自己亲儿子,那个是干儿子,他不把人看成是平等的。”“比方说那时候中央的事情,后来我发现的,我非常难过。我打仗损失了两个师,政府啊,不容许我们杂牌军队招兵,因为军队太多了嘛,他用这种只减不增的方法就不用裁呀。军队减员了也不许招兵,全国都不能招,这不能说不对了,政府下的命令,嘿嘿,那么我们发现,他把我们损失的两个师的番号给撤销了,却暗地里让胡宗南招兵。我们不能招兵,胡宗南可以招兵。胡宗南离我们那么近,我们不会不知道的嘛。亲儿子怎么都行,干儿子怎么都不行,那怎么能行?”
  第二,张学良发现蒋介石让杂牌军“剿共”是在“一斧两砍”,借刀杀人。张学良说:“中央让杂牌军‘剿共’,中央军不剿,杂牌军对中央当然都不满……因为什么?这话我今天可以说,但我不希望记录下来,他就是借刀杀人嘛。”“事情明摆着,谁都明白,这不是让我们去‘剿共’,等于是让共军消灭我们,借刀杀人。那为什么还打?没起来反抗,已经很客气了。”“那孟子说的话一点不错:‘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怎么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待你……所以这种待人的法子不会成功,只会失败。”
  第三,张学良发现不仅他发现了,几乎所有杂牌军,包括共产党都发现了蒋介石是在“借刀杀人”。“那时中央不是我说,不公平啊!对人家不公平,谁都看得明明白白。那时两广是陈济棠,青海是马步芳,宁夏是马鸿逵,新疆那会儿是盛世才,华北是宋哲元、韩复榘,陕西是杨虎城。他们都不打呀!谁也不打,我打什么?谁都明白了,这等于用外头的力量来消灭我们。打,你不给我钱,你也不给我弹药;人打没了,你也不给我补充,又不许我自个儿招兵,这干什么呢?”“谁也不是傻瓜。中央军可以招兵,我们不可以,枪械损失也不给补充。你政府用这种手段,等于让杂牌军自消自灭,一箭射三鸟,他怎么能真打呢?傻瓜才去打。”“蒋先生利用‘剿共’消灭杂牌军的这种做法,共产党当然也明白。共产党跟杂牌军也不死乞白咧打,杂牌军也知道共产党不真打。”
  国民党中央政策不公,导致“剿共”内战谁也不真打。“我一想起这内战,就难过呀。所以西安内战,我不干了,说什么我也不干了,你跟日本打,我打!你和共产党打,我不干,我不打了,我宁可叛变。我那时候也等于叛变,那就是叛变呐。”
  蒋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共产党正相反,用人才不用奴才
  国民党的失败,在张学良看来,败于党员信仰的缺失,也败于民心和军心的丧失,更败于党内的腐化及蒋介石的独裁。
  张学良在晚年做口述历史时,数次引用王新衡对蒋介石的评价:“他不使唤人才,他使唤奴才。”王新衡对奴才的理解是:“奴才就是听他话的,让他高兴的人。”张学良对奴才的理解与王新衡略有不同:“我说什么叫奴才?什么叫人才?怎么分辨?人才首先是有一定人格的人,他有良知,有胸怀,这种人不一定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他不一定给你当奴才。奴才最大特点就是我要你怎么的,你就怎么的,只要能得到好处就行。真正做事情的人,他不一定要好处,他是要做事情啊!”奴才没有人格,不仅听话,更关键的他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才听话。
  “蒋先生不光用奴才,他也听奴才的。我举个例子,那时我们开会,研究一个什么事,陈诚他不咋发言,那我们想他一定是同意了,那蒋先生也不吱声,这个事情不就等于决定了嘛。顾祝同跟我说:‘张先生,你信不信?今天这个会议决定的事,明天就会推翻。’我当时还不信。他说:‘会后啊,他(陈诚)一定到蒋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这个事情一定不是这个样。”会开完以后,我就去关内去了,有人告诉我说陈诚去蒋先生那了。这我就明白了,顾祝同说得对呀。”“我评论蒋先生,用我们北方话说,蒋先生愿意听小话。你正式跟他说的话,当然他也听,不是不听,但抵不过底下嘀嘀咕咕。”
  蒋介石喜欢这种会说小话的人,“所以他用陈诚啊,戴笠啊,他喜欢这种人”。这种人围在蒋介石身边,那真正的人才就不跟他接近了。“咱们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这些人才都无处投奔呐。社会上的贤哲,都不在政府里面做事,没有被运用。”
  张学良说蒋介石心胸狭窄,不仅用人专用奴才,而且把自己的权力看得过重。西安事变前,“我和蒋先生我们俩吵得最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内攘外’的问题。要说西安事变有什么秘密的话,最大的秘密就是这几个字。他是先安内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内。……他和我的出发点不同,从个人出发点说,先说我啦,我主要的敌人是日本人,即使共产党跟我们争,他还是中国人。他(蒋)认为日本人可以跟他合作,共产党是他真正的敌人。……我认为共产党是中国人,他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人,只有共产党。那我就不同了,夺取政权也好,不夺取政权也罢,他(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是中国人。换句话,这是我说,你的政权就算共产党不夺,也许被旁人夺去呢,你能防得了?”
  日,张学良和周恩来在肤施(今延安)会谈,“周恩来有一段话说得特别有意思,他说呀,固然蒋中正他有他的短处,我们对他不是十分赞成,但是我们为抗日非拥护他不行。所以共产党这些地方我佩服,他是为了大局呀。他说,蒋先生如果不‘剿共’,领导全国抗日,还得是他”。
  抗日战争一结束,“蒋先生还是要消灭共产党。那时候蒋先生手里有好多的军队,包括重武器啊,像杜聿明,全部美式装备呀。我后来听张治中跟我讲,他说,那时候到东北呀,本来内定是让他去,可后来陈诚不知在里面咋鼓捣的,陈诚去了。张治中说,如果我去,不会落到那样。”张学良的意思是说,蒋介石没有大局观念,只用奴才不用人才。(王海晨 杨晓虹)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
邓超陈乔恩张柏芝苏有朋 明星真实人品揭秘
在娱乐圈里,很多明星在光环下让我们感觉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让我们来盘点一下很多明星私下生活的人品,看看你家男神、女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台风“尼伯特”实时路径查看
3日晚上至6日白天,“尼伯特”对我国海域无影响。6日以后,“尼伯特”将逐渐趋向台湾到华东沿岸,将于7日夜间擦过台湾东北部;之后向浙闽沿海靠近,并有可能于8日登陆浙闽沿海,也有可能在华东近海北上。
总统大选必杀技!美国绝密情报向总统候选人“开后门”
古往今来,掌握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机密者,通常是少数具有公职身份的政治精英。但在美国,每隔4年,会有一类人成为例外,他们就是杀入总统大选“决赛圈”的候选人。
盘点杨幂赵丽颖范冰冰周迅李晨曾遇过的“耿直”闺蜜
在娱乐圈比偷拍更让明星头疼的事就是“缺心眼”闺蜜的“脱口而出”,因为闺蜜身份的特殊性,也让这类爆料的可信度较大,有时候都让当事明星无法辩驳,才有 “防火防盗防闺蜜”一说。张学良1991年向开国上将亲承认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谁?
  
11:09      【字号:  】         
【】【】【】【】张学良:吴佩孚不是一个好军人
张友坤 杨天石
[摘要]《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一书主要围绕其一生及其经历的事与人展开。口述中张学良客观地认识评价了自己的一生,充满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挚情感。《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张友坤、杨天石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本文摘自《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张友坤、杨天石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8月。张学良:我这个大将郭松龄啊,在山海关打了一半,他老人家火了,我们那个时候是两个军,跟那个军闹意见,不干了,不打了,军队都进去了,打了,他老人家把军队给带回来了。访一(编者注:访问员,下同):对了,您说一会儿又带回去了。张学良:我跟你说过吧!访一:以为你是战术。(笑声)张学良:结果,一跟人家闹,人家说他,他一火一气,一下子,……这个地形你知道不知道?访一:知道。张学良:那我一说就得了,你先得找山海关。(找地图)访一:哟!咱们没印上。访二(编者注:访问员,下同):这儿,这儿!张学良:找铁路,画一条线,你这没山海关,有山海关吗?访一:这儿,山海关!有!张学良:我跟你讲,这山海关,啊,你看铁路啊!赵一荻:你们小心感冒啊,好冷啊,这阵儿,穿那一件单衣,一看见你就冷。张学良:说热了。访二:您看这是山海关,在这儿,北京在这儿。张学良:山海关,前面,往北京,往北京,在中间找秦皇岛。访一:下头呢,北戴河!张学良:嗯,过头了,北戴河,山海关中间这儿,秦皇岛。访一:这儿!张学良:你听我讲,这边,我们知道是山顶,这是平面图啦,这是山,我们在山海关对抗的时候啊,他所有的军队都在山海关这边,重要的军队,所以吴佩孚这个人不是个军人,不是个好军人。我们,我就说郭松龄一闹一追,跑回来,我一骂他激他,我说你死到前线死去,他又把军队带到秦皇岛去。你知道,就把他留在这儿了,他(吴佩孚)没地方走了,所以他从海上走。他个人走了,把整个的军队全灭了,他们带的军队都完了。访二:他为什么把军队都搁在这边呢?张学良:嗯?访二:他想再继续往,出关是不是?张学良:我们在山海关打仗呢,所以我说他没用就是没用,你这句话问的,他那时候呀,我们在山海关就看见他,看明白了,我们把军队都从这边九门口运去,就简单说得了,我们山海关留了一旅人,留的这一旅还是东北军里头不是好的一旅,假如他那时候肯冲出来,那我们就完蛋了。访二:就把您给截断了。张学良:我们就知道他不会冲,就看出他这指挥军队了。所以整个把他包围了,整个把他,所有的军队都全灭了。访二:他自己从海上跑了。张学良:他从秦皇岛坐船跑了。他那时候,我跟你说简单说,后来这人联系不到,我一个团长,在前线,最前线是他,他就写了一个条子。那时候我当军长,他说军长,你赶快前进,他说我俘虏了兵啊,拿嘴巴子都会把我的兵给打死,他一团人俘虏了一万两万人。所以我跟你说,我看见那事儿,我真的几乎掉眼泪呀!我真是要哭了。一个军人呐,你知道我们当军人,到那个程度看见真难过极了,看见那个,我们那个兵是拿着枪,俘虏一万多人呐,“转过脸去!”都把脸靠着墙,“不许看!”就是,人家都拿着枪啊,不是没枪啊,他拿着枪呐,“架上枪!”就把枪架上。访一:哟!那为什么不回手呢?张学良:所以兵败如山倒!所以我们中国有句话,兵败如山倒呀!那真是,他这两个人到现在我还佩服呢!那他两个。那时候他一师呀,那个师长叫彭寿莘(彭寿莘,直系将领。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直军第十五师师长。),那是直隶很有名的一个师。他两个师长都姓郭,那个师长还下命令,让那个兵冲锋,那兵都不动。赵一荻:那吴佩孚都逃了嘛,你听着上头都逃了嘛!还打什么嘛!张学良:啊?赵一荻:他们听说,红胡子逃了!他们打什么?张学良:是呀!我告诉你们,这兵无斗志呀,那你就……古人说,草木皆兵啊。草木皆兵就是说我们东北军。这旅长是我的干哥哥呢,我把他枪毙了,我父亲为这个事,很不愿意。我们那个时候,是第一次奉直战争退却的时候,他,他退,从滦河这边退,本来说我们到滦河堵,他突然间把军队撤走了,怎么回事儿?唉!那天,人家那边来了个邮差,他把军队吓跑了。后来查出来,你为什么把军队退了?因为前面来了一个邮差,他看见来了个邮差,那邮差穿着,那时候直隶军队着绿衣服,他看邮差穿绿衣服,他看见绿衣服的,他跑了。所以我跟你说草木皆兵啊。访二:太紧张了,您说是不是?张学良:不是,到那个时候,这个人呐,心理作用很大,这个指挥官,不能说兵无斗志,这指挥官没斗志,所以回来我枪毙他,我父亲为这事情很不愿意。哪有这样指挥军队的!那时候,我很小哇,他们都是我父亲老部下,“哎呀兄弟呀,算了吧!”我说这……我毫不客气。访二:您怎个干哥哥呀?张学良:啊?访二:怎么个干哥哥法?张学良:他是我父亲的干儿子,我妈妈的干儿子!访二:您经过很多这个战事大战事,您认为和共产党那时候的彭德怀呀什么的,您认为他们的战术怎么样?张学良:什么?访二:彭德怀,共产党的战术怎么样?赵一荻:你看共产党的战术怎么样?张学良:那不,共产党那厉害!赵一荻:也不光是厉害,人家打的有目的!访二:齐心?赵一荻:不是,战争您得有目的呀!为什么打?人家是争取,要实现他的主义嘛!(本文为腾讯文化独家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mile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张学良借做口述史的幌子幽会老情人,唐德刚遭迁怒
&&&&90多岁的老帅和70多岁的唐德刚聚在了一起,结果是历史没说清楚,八卦起女人来了。张学良一生风流成性,对经历的女人津津乐道,像讲家常便饭一样讲年少时与若干女子的风流韵事。说着说着女人,也勾起张学良那颗不安分的心春情大发,现实生活中和旧爱贝太太开始勾搭起来。赵四小姐知道后醋意大发,但又不敢明里太责怪张学良,于是就迁怒于唐德刚,大骂唐德刚“真不是东西”。
唐德刚与张学良在一起(资料图)
&&& 本文系作者赐稿,原题为&当笔杆子遇到枪杆子:唐德刚为何没能做成《张学良口述历史》&。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日唐德刚先生逝世,各大媒体纷纷刊文纪念。很多媒体把先生的大作都一一列出,评头论足大加吹捧。像《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样吸引眼球的书自然不会漏掉。  其实这本书算是唐德刚的作品,也算不是他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本身是一个半拉子工程,能在大陆打着&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的旗号出版,实在有损唐德刚先生的一世英名。  唐德刚以做口述历史而闻名,之前给胡适、李宗仁、顾维钧所作都堪称典范,当之无愧为这一领域的翘楚。张学良也想李宗仁那样,做一本流传千古的口述传记,首选执笔人那肯定是唐德刚了。而唐德刚在这块领域孜孜以求几十年,碰到张学良这样一个与奉系军阀、东北易帜、西安事变等重大历息息相关的人物,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  那是1989年秋冬之交,唐德刚来到台北政治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会后受星云大师之邀,偕《传记文学》刘绍唐前往高雄佛光山,突然接到友人电话,告以张学良想与他会面。于是张学良和唐德刚两人终于搭上线了,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口述传记的写作。  没想到给张学良写传记是件那么艰难的事。张学良是一个任性而为的人,和他随兴的吹牛胡侃可以,让他安静的坐下来一五一十地交代历史那就难了。他本身就有大少爷脾气,他讲什么就是什么,别人不能纠正他。  唐德刚在和张学良交谈时,发现张不靠谱的地方时就说:&汉公,这个事情靠不住啊,我知道的不是这样的。&张学良就不买账地说:&你知道什么?!&  张学良是堂堂少帅,唐德刚连个少尉都不是,所以张学良能命令般说:&你要听我的话!&唐德刚无奈地说:&可不能听你的话,听你的话将来要出笑话的!&张学良摸不着头脑地说:&什么笑话,我讲我的故事,有什么笑话!&  拿枪杆子的和拿笔杆子的就是不一样。  这种情况其实唐德刚也能料到,在给李宗仁写回忆录时就碰到过。李宗仁也是一介武夫,文化历史一无所知,说起东西信口开河。但也许那会儿李宗仁不算泥古不化,唐德刚每每能顺势开导,推荐他读一些基本历史书目。李宗仁也算比较好学,每每逛一些唐人街地摊书堆,找些秘史演义之类&野史&读得津津有味。唐德刚这时就像一个苦口婆心的中学老师,教导学生不能读这些歪门邪道,要读就读&正书&才对。  他给李宗仁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写历史也像带兵打仗,打仗要靠正确的军事情报,情报不准确是会打败仗的。写历史也是要有正确的军事情报,情报不正确写出的历史就要惹行家讪笑。但是&教拳容易改拳难&,李宗仁每每还是犯同样错误,还有时候煞有介事证明自己所说&有书为证&。这样唐德刚不得不从&稍息&、&立正&般最基本的常识,跟他普及历史知识来。  碰到张学良又完全不一样了,这时的少帅已经变成了90多岁的老帅了。人一变老肯定唠唠叨叨的,什么陈芝麻烂谷子都有。该他讲的时他反应迟钝,因为他想到过去会激动和难过,很多话不知道从何说起;没问他时不该他讲时,他又激动地自个儿要讲。  不过,这时的唐德刚自己也是70多岁,廉颇老矣。两个老人在一起能把历史说清楚吗?结果历史没说清楚,八卦起女人来了。少帅一生风流成性,对经历的女人津津乐道,像讲家常便饭一样讲年少时与若干女子的风流韵事。说着说着女人,也勾起张学良那颗不安分的心春情大发,现实生活中和旧爱贝太太开始勾搭起来。
(责任编辑:张淑燕)
【】碍于虞洽卿的面子,黄金荣收下了当时穷困潦倒的蒋。收了蒋以后,黄吩咐蒋把那些债主请过来,在一个饭店吃饭,
【】解放前夕,时任北大教授的沈从文拒绝了校方送来的南下机票。选择留在北京。几乎同时,北大学生
1949年,国共恩仇激起滔天巨浪,倾覆无数家庭的命运之舟。近200万国民党军民去往台湾,生离死别40年,剧烈的家国之痛,远非&乡愁&两个字可以一笔代过。他们到台湾后,大多生活在迁台国民党军队的&家属大院&&&&眷村&。
&胡耀邦六进藏区/ 胡德平&辛酉政变:年轻叔嫂的翻身仗/ 熊崧策&被指责和被追捧的张大千/ 周冉&贴身卫士回忆赫鲁晓夫那些&糗事&/ 述|&不能让诗词从我这代断绝/叶嘉莹&最想穿越到哪个《午夜巴黎》?/上林&丁丁之父历险记/黄薇&与其一身知识肥膘,不如一份骨感自由/曲飞
热点文章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会打仗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