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军装会有“肋骨服”这种军装存在

[血狼原创]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陆军军服演变
导读:***本贴并非宣扬日本军国主义,仅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
写本贴的起因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察看南京大屠杀资料时无意间发现有日本网民发贴子为南京大屠杀翻案企图否定大屠杀真相,所列举的证据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这篇文章根据对上军服制式的分析得出结论为这些照片并非是日军在所谓“南京攻略”行动中拍摄的。怀着满腔的气愤和对澄清历史事实的责任感让我下决心要搞明白日本军服究竟有多少种,不能让小日本欺负我们无知!所以经过一番查证我整理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和图片,以此作为对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
***本贴并非宣扬日本军国主义,仅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写本贴的起因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察看南京大屠杀资料时无意间发现有日本网民发贴子为南京大屠杀翻案企图否定大屠杀真相,所列举的证据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这篇文章根据对上军服制式的分析得出结论为这些照片并非是日军在所谓“南京攻略”行动中拍摄的。怀着满腔的气愤和对澄清历史事实的责任感让我下决心要搞明白日本军服究竟有多少种,不能让小日本欺负我们无知!所以经过一番查证我整理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和图片,以此作为对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的纪念。另外近期国内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相当火爆,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影视作品中的日军军服都是千篇一律的,这当然与制作经费和主创人员的历史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长此下去,会让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朋友产生严重的误区,误认为日军军服就只有这几种,那么将来如果有人穿着影视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日军军服招摇过市时,还会当作一种时尚哩!所以我在这里斗胆冒充一回扫盲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下日军陆军军服的演变过程,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够参与讨论,多多指正本贴的错误和漏洞。日本陆军的缔造者就是明治天皇,这个年轻的君主野心勃勃的希望建立一支完全西方化的现代军队,当然军服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军服还相当混乱当时支持明治天皇倒幕运动的萨摩军队已经装备了比较统一的深蓝色军服,但是这种军服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和服式样。明治天皇成功夺取权力后,开始进一步改造陆军,通过聘请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退役军官来训练日本新军。自然美式军服就顺理成章的被引进日本,当时日军主要仿制了南北战争时北方军军服式样。明治天皇的肋骨式大元帅服明治维新时萨摩番兵军服明治维新时监军军服明治四至五年(年)明治天皇为御林军和近卫军装备了仿制美国北方军队的制服。军官军服上衣为深蓝色立领单排铜纽扣,军服袖口有金色山型丝线作为军衔标志,下士官兵军服上衣除起病为绿色外其他为深蓝色。军官军裤为深蓝色直筒裤,下士官兵军裤除步兵为深蓝色外其他为红色。军官军帽为红色帽顶帽侧有金色丝线,下士官兵也为红色帽顶帽侧有黑色丝线。这种军帽为美国北方军使用过的法式桶帽,后来加以改良定型为“第一种帽”又名“正帽”。陆军军官正帽上配有羽毛帽缨插在金色旭日帽徽上方下为红色羽毛上为白色羽毛。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军法式桶帽陆军中佐第一种帽陆军大尉第一种帽陆军中尉第一种帽陆军宪兵伍长第一种帽陆军军属,主记,军医,兽医,药剂大尉正帽后来这种军服被保留下来作为陆军大礼服又称“正装”,用来参加非常正式的庆典和社交活动。陆军中将大礼服陆军少将大礼服陆军航空兵大佐大礼服陆军主记中佐大礼服陆军航空兵中佐大礼服陆军炮兵少佐大礼服陆军步兵大尉大礼服陆军航空兵大尉大礼服明治六年(1873年)明治天皇将这种仿美式军服稍加改进普及到整个陆军,成为日本陆军第一种制式军服,并在军服上衣衣领和裤线上首次采用了兵科色。军官上衣为深蓝色立领14粒双排铜纽扣长上衣,衣领和袖口绣有红色丝线兵科色,袖子上绣有山型金色军衔标志。下士官兵上衣为深蓝色单排7粒铜纽扣短上衣,袖口和军服边缘绣有有兵科色丝线,袖子上的兵科色袖章用来区分军衔。陆军宪兵军曹明治六年式军服军官军裤为藏青色直筒裤红色宽裤线,参谋官为红色军裤。士兵军裤为深蓝色直筒裤红色窄裤线。军官军帽仍为第一种帽,下士官兵军帽为皮制圆筒形军帽。明治七年(1874年)首次出现了略服又称战斗服,这是一种黑色的军服,立领式上衣五排肋骨式纽扣,袖口和领口绣有黑色花纹用来区分军衔,肋下两侧各有一个无盖口袋。因为这种军服的纽扣酷似肋骨,所以也被称为“肋骨式军服”当然,只有军官才配备这种军服,当时士兵的军服仍然为深蓝色明治六年式,同时出现了一种仿德国式的军帽既后来的第二种帽,这种军帽比第一种帽简单帽顶部略大于底部帽墙部分已经有了大檐帽的雏形,当时军官和近卫军(天皇卫队)帽墙为红色,卫生科为深绿色,宪兵为军帽本色,监督部和军吏部为蓝色。第二种帽和肋骨式军服都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还有出现。士兵军帽为德式略帽,就是没有帽檐的第二种帽款式,这种略帽于明治八年被取消。陆军军医部肋骨服陆军准尉明治7年式肋骨军服陆军佐官第二种帽陆军参谋尉官第二种军帽陆军医科尉官第二种帽陆军下士官兵第二种帽陆军近卫士兵第二种帽明治十二年(1879年)三月十八日颁布了《陆军服装规则》,首次将陆军军服的样式种类和穿着方法以条令的形式规定下来。其中规定了将官及相当官着装包括军帽(第二种帽)军服,军裤,白手套,衬领,饰绪(参谋军官和传令兵)以及军刀等等。另外还规定军官骑马必须穿马裤,士兵在行军作战或平时进行野营拉练及军事演习时除军服外还应携带背包,上面包括用皮带固定的毛毯,饭盒和水壶等,还应该穿着绑腿,此外还规定了会计部,军医部和兽医部军官佩带斜挎腰带悬挂军刀。明治天皇于七年后既明治十九年(1886年)七月六日正式颁布第48号敕令,宣布日本陆军第一次统一军服着装,定型为“明治十九年式”,明治十九式正式规定了日本陆军从军官到士兵的等级标记,正式大规模装备第二种帽取缔第一种帽。第二种军帽帽徽为立体五角星帽墙兵科色为:将官,宪兵及近卫队为红色帽墙,卫生部将校为深绿色帽墙,监督部和军吏部为花色蓝帽墙,其他均为黄色帽墙。将校军帽有金色丝带标记军衔级别,下士官没有。明治十九式的军官上衣采用藏青色立领双排14枚铜纽扣长上衣领口袖口有金色涡卷型丝带绣成的军衔标志。下士官和士兵的上衣为立领单排5粒铜纽扣短上衣领口和袖口为兵科色,其中袖口丝带从低到高依次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长,下士官的军帽帽墙中间有一条兵科色丝线,袖口丝带依次为伍长,军曹,曹长,准尉。下士官及士兵肩章为红色有兵科色绣边,肩章上面绣有白色联队号码。军裤为直筒长裤:将官及步兵佐尉官为藏青色军裤红色裤线,步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红色裤线,宪兵队和近卫队佐尉官及下副官为蓝色军裤红色裤线,炮兵佐尉官及上等监护为藏青色军裤黄色裤线,炮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黄色裤线,工兵佐尉官及上等监护为藏青色军裤茶绿色裤线,工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茶绿色裤线,骑兵佐尉官及下副官为暗红色军裤草绿色裤线,辎重兵佐尉官为藏青色军裤蓝色裤线,辎重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蓝色裤线。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4月22日第25号敕令,修改明治十九式军服,增加了白色将校夏装军服,同时在将校军服袖口增加星型军衔标记,第二年既1894年出现在中日甲午战场上。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7月7日敕令,占领台湾的日军在军帽后增加三块垂布,用于遮阳防暑降温,这也是日军第一次使用“屁帘”。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日军中出现了咔叽布军服。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9月8日第364号敕令,修改明治十九式军服并定名为明治三十三年制式,将校军服上衣改为藏青色立领肋骨式短上衣,领口和绣有黑色涡卷型军衔标记。第二种帽帽墙修改:监督部帽墙兵科色由花色蓝改为银茶色。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战场上出现一种简化了的藏青色将校军服在袖口采用了丝带和五角星组合的军衔袖章同时明治三十三年式肋骨军服仍在使用陆军大将大山岩在日俄战争中穿着明治37战地服日俄战争中陆军大将乃木希典经典造型日俄战争初期下士官兵仍然穿着明治19式军服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7月11日第196号敕令,颁布《陆军战时服服制》,出现了锹型兵科领章和肩章。少见的藏青色军服佩戴三八式领章和肩章的过渡期军服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4月12日第71号敕令,颁布《陆军军服服制》,正式由茶褐绒面料替换掉藏青色军服,并延续使用了三八战时服的锹型领章和军衔肩章,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三八式”的军服。陆军大将乃木希典身穿三八式军服陆军军曹三八式军服陆军将校三八式军帽陆军下士官兵三八式军帽陆军下士官兵三八式军帽戴防雨套陆军近卫队三八式军帽陆军三八式锹型兵科色领章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第10号敕令,宣布改进现有军服定型为“四五式”。四五式军服冬装仍采用三八式的茶褐绒面料夏装为土黄色咔叽布面料,军服款式仿制德国国防军样式立领单排5粒铜纽扣,衣领上有锹型兵科色领章,将校军服上衣有四个口袋胸前两个口袋有兜盖各有1粒铜纽扣,下面两个口袋没有兜盖,袖口有上卷袖并缝有红色丝线。军服后面有两道收腰线。下士官军服上衣只有胸前有两个口袋用铜纽扣固定,后腰部左侧有一个用来固定腰带枪刺的吊带。陆军将校四五式上衣陆军下士官四五式上衣陆军宪兵曹长四五式上衣四五式军帽彻底改为大檐帽款式,两侧各有2个气孔,帽墙为红色,除近卫军以外帽徽均为立体金色五角星。陆军将校四五式军帽陆军下士官兵四五式军帽陆军近卫将校四五式军帽四五式军裤分为直筒裤和马裤两类可由背带或腰带系留,同时也分为夏装和冬装共计四种。四五式下士官兵军裤除骑兵和军乐队外都为直筒裤,两侧有红色裤线。四五式领章兵科色为:步兵科红色,炮兵科黄色,骑兵科草绿,工兵科茶褐,辎重兵科深蓝,航空兵科天蓝,宪兵科黑色,军乐队青蓝,参谋部白色,经理部茶银,军医部深绿,兽医部紫色,法务部白色,技术部黄色。四五式肩章为可拆卸式竖肩章,各兵科军官边条为金色金属线,各部军官边条为银色金属线,中间为金属线条金属五角星,下士官兵肩章为红色绒布上绣黄色五角星。四五式夏装为薄茶褐色面料,军服款式同冬装一样只是袖口的红色丝线取消了。大正七年(1918年)5月4日陆军省颁布《衣裤及外套式样改正文件陆军全体通知》(陆普1462号文件)通知中提到从大政七年开始发放到陆军官兵手里的新军装都被印上了“改四五”的标记。为了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裁军,日本陆军进行更加严格的征兵制度,对士兵的身材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一调整修改了四五式的标准尺码,后称为“改四五”式军服,从外观上大正七年的改四五与四五式没有区别。陆军少佐改四五式军服,从改四五开始陆军将校军服的上衣口袋都有兜盖,上面两个用铜纽扣固定。大正九年(1920年)5月28日陆达第38号文件,开始试行将四五式军服夏装衣裤由带赤茶褐色(土黄色)改为带青茶褐色(国防色),原因如下:1.带青茶褐色在野战中保护色效果更好。2.带赤茶褐色不耐脏。3.带青茶褐色颜色更为高贵优雅。4.带青茶褐色颜料比较容易获得。5.有利于紧缩军费开支。陆军大尉改四五式冬装上衣,红色袖线依然保留。陆军将校改四五式马裤大正十一年(1922年)9月26日第415号敕令,进一步改进军服。确定将所有军帽和军服冬装面料由原来的茶褐色呢子改为茶褐色棉布;取消原四五式红色袖线和裤线,款式与夏装相同,原因为:红色丝线过于醒目取消为了更好的保护官兵安全;装饰性作用被经济性所取代。一般“改四五”泛指从大正七年到大正十一年间的所有改型。下士官兵改四五式冬装上衣,可以清楚地看到袖口线被去掉。陆军下士官兵改四五式冬装军裤,两侧红色裤线也被去掉了。昭和五年(1930年)4月10日第74号敕令,将现有军服作进一步修改并定型为“昭五式”军服。主要是对之前的四五式作进一步修改,将带赤茶褐色(土黄色)和带青茶褐色的咔叽布面料换为更经济的混纺面料颜色改为浓绿茶褐色既德军“国防绿”并将款式进一步简化,军官上衣后部的两条开契改为左侧一条,另一条仅保留外部匝线。军官军裤统一改为马裤式。最明显的修改特征就是仿德军国防军军帽的昭五式军帽,前部高高翘起,据说是为了符合当时年轻军官对国际潮流的向往。此外昭五式的锹型兵科领章也作了经济性修改,对比三八式精细的外形弧线粗糙了许多,同时领章背面的衬底也有皮制改为布制,同时恢复了联队号码将其固定在领章上。昭五式肩章对比四五式和三八式也采用了更加经济的冲压配件,用机械化制造工艺代替了传统手工作坊制作工艺。昭五式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军军服之一,从九一八事变直到七七事变再到淞沪会战乃至南京大屠杀日军都是穿着这种昭五式立领军服,同时这也是日本陆军最后一款立领军服,在昭五式之前的军服被称为“立领时代”军服。陆军将校昭五式冬装陆军大佐昭五式浓绿茶褐色军服陆军骑兵少佐昭五式上衣陆军炮兵少佐昭五式上衣陆军法务部少佐相当官昭五式上衣陆军工兵中佐昭五式上衣陆军宪兵大尉昭五式夏装上衣陆军军曹昭五式军服装备陆军军曹昭五式大衣仿德式的昭五式军帽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纪2598年)5月31日第392号敕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陆军进一步修改现有军服并定名为“九八式”军服。陆军少将九八式军服上衣陆军骑兵少佐九八式上衣陆军法务部少佐相当官九八式上衣陆军军医中尉九八式上衣陆军步兵少尉九八式上衣衣领部分:九八式将校军服为立折领,这主要是由于日本陆军军官长期穿着立领军服养成的习惯特别是一些高级年长军官一时难以适应宽松的折领式设计。然而战场上需要军人作出更加灵活的动作因此下士官军服的衣领被设计成宽松式折领既仿照德国国防军军服式样。同时九八式将校夏装的衣领也为开放式折领,并且后期增加了开领式的设计。同时衣领上取消了锹型兵科章,将军衔缩小装在衣领上。此外还有很多节俭的军官将原有的昭五或改四五式军服的衣领修改后充当九八式军服。兵科胸章:九八式军服早期设计了山型兵科胸章,用来替代锹型领章区分兵种。其中步兵红色,炮兵黄色,骑兵草绿色,工兵茶褐色,辎重兵蓝色,航空兵天蓝,宪兵黑色,军乐队深蓝色,参谋部白色,经理部/会计部/监督部茶银色,军医部深绿色,兽医部紫色,法务部白色,技术部黄色。军衔领章:九八式军衔领章,宽18mm长40mm,将校军衔为平行四边形,下士官为长方形。将官为金底金边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分别代表少将,中将,大将;佐官为红底两条金线金边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分别代表少佐,中佐,大佐;尉官为红底一条金线金边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分别代表少尉,中尉,大尉;准尉官(特务曹长)为红底一条金线金边无星;下士官为红底无边一条金线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伍长,军曹,曹长;兵长为红底一条金线无边无星;士兵为红底无线无边刺绣黄色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新兵为红底无星。据说将军衔肩章改为缩小的领章是因为肩章容易被背带磨损,另外日军军官金红色的肩章非常醒目经常遭到中国狙击手的射击因此改为不易辨认的小领章。军服开契:在九八式将校军服右侧开契高度规定为手腕向上210mm左右,用来佩戴九八式将校军刀。礼服肩章:九八式礼服肩章参考了德国和美国军服式样,将校及相当官礼服肩章采用了金银色金属丝线编制将官为金色三股丝线编织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少将,中将,大将;佐官为金色双股丝线编织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少佐,中佐,大佐;佐级相当官为金银双股丝线编织;尉官为金色单股丝线编织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少尉,中尉,大尉;准尉为金色单股丝线编织无星;尉级相当官为金银色丝线交叉编织;下士官为绿色肩章一横段金色丝线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伍长,军曹,曹长;兵长绿色肩章为一横段金色丝线无星;士兵为绿色肩章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新兵为绿色肩章无星。这种肩章军官通常与大礼服配穿用来参加社交或阅兵仪式。九八式也可以配穿礼服肩章被称为常礼服。略帽:九八式军帽为略帽又称战帽,战斗帽等等,是一种简便的作战制帽,可以戴在钢盔的里面,夏季还可以在后面加挂三片用来遮阳防晒得垂布,略帽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种军帽,这里就不作详细描述了。近衛将校略帽陆军下士官略帽昭和12年制(昭和12-15年)军裤:九八式军裤分为将校冬裤夏裤为马裤样式和下士官兵冬裤,夏裤,夏短裤等等。陆军参谋九八式军裤昭和十五年(1940年)8月1日第585号敕令及陆达第33号文件,规定取消昭和十三年式山型兵科章。昭和十八年(1943年,日本皇纪2603年)10月12日敕令774号,宣布修改九八式军服并定名为“三式”军服。军衔:由于战场情况的反映九八式军衔领章过小难以辨认,需要扩大军衔领章尺寸,同时增加军衔袖章,使级别区分更为明显。军衔尺寸修改后,将官领章宽30mm长45mm,佐官领章宽25mm长45mm,尉官领章宽20mm长45mm,样式仍为平行四边形,五角星位置靠前,下士官领章尺寸不变仍为宽18mm长40mm,改为刺绣五角星,士兵领章尺寸不变五角星靠前。准尉以上军官增加军衔袖章,图案为深绿色丝带和茶褐色圆底金色刺绣五角星组合而成:将官为三线一至三星;佐官为二线一至三星;尉官为一线一至三星;准尉一线无星。胸章:三式军服设计了三种胸章分别是航空胸章,空中勤务胸章和船舶胸章分别代表陆军航空兵,飞行人员,和陆军船舶人员。昭和十九年(1944年)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陆军不得不再次队军服进行经济性修改,大量粗制滥造的军服被生产出来。昭和二十年(1945年)战争逼近日本本土,日本国内的国民服(民兵)和近卫军服被简化后大量生产,发放到日本民众手中准备进行全民玉碎的本土保卫战。除上述军服沿革以外日本军服还包括风衣,雨衣防寒衣,防寒帽,战车服,空降服,飞行服,作业服等等十分复杂多样,无疑这种繁杂的设计给日本陆军的后勤保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而也使他们的非正义战争加速灭亡。*本贴图片均为网络搜集仅供说明*本文内容于
18:04:55 被点四五编辑[血狼原创]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陆军军服演变
导读:***本贴并非宣扬日本军国主义,仅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
写本贴的起因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察看南京大屠杀资料时无意间发现有日本网民发贴子为南京大屠杀翻案企图否定大屠杀真相,所列举的证据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这篇文章根据对上军服制式的分析得出结论为这些照片并非是日军在所谓“南京攻略”行动中拍摄的。怀着满腔的气愤和对澄清历史事实的责任感让我下决心要搞明白日本军服究竟有多少种,不能让小日本欺负我们无知!所以经过一番查证我整理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和图片,以此作为对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
***本贴并非宣扬日本军国主义,仅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写本贴的起因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察看南京大屠杀资料时无意间发现有日本网民发贴子为南京大屠杀翻案企图否定大屠杀真相,所列举的证据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这篇文章根据对上军服制式的分析得出结论为这些照片并非是日军在所谓“南京攻略”行动中拍摄的。怀着满腔的气愤和对澄清历史事实的责任感让我下决心要搞明白日本军服究竟有多少种,不能让小日本欺负我们无知!所以经过一番查证我整理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资料和图片,以此作为对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的纪念。另外近期国内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相当火爆,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影视作品中的日军军服都是千篇一律的,这当然与制作经费和主创人员的历史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长此下去,会让不了解历史的观众朋友产生严重的误区,误认为日军军服就只有这几种,那么将来如果有人穿着影视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的日军军服招摇过市时,还会当作一种时尚哩!所以我在这里斗胆冒充一回扫盲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下日军陆军军服的演变过程,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够参与讨论,多多指正本贴的错误和漏洞。日本陆军的缔造者就是明治天皇,这个年轻的君主野心勃勃的希望建立一支完全西方化的现代军队,当然军服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军服还相当混乱当时支持明治天皇倒幕运动的萨摩军队已经装备了比较统一的深蓝色军服,但是这种军服还保留着相当明显的和服式样。明治天皇成功夺取权力后,开始进一步改造陆军,通过聘请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退役军官来训练日本新军。自然美式军服就顺理成章的被引进日本,当时日军主要仿制了南北战争时北方军军服式样。明治天皇的肋骨式大元帅服明治维新时萨摩番兵军服明治维新时监军军服明治四至五年(年)明治天皇为御林军和近卫军装备了仿制美国北方军队的制服。军官军服上衣为深蓝色立领单排铜纽扣,军服袖口有金色山型丝线作为军衔标志,下士官兵军服上衣除起病为绿色外其他为深蓝色。军官军裤为深蓝色直筒裤,下士官兵军裤除步兵为深蓝色外其他为红色。军官军帽为红色帽顶帽侧有金色丝线,下士官兵也为红色帽顶帽侧有黑色丝线。这种军帽为美国北方军使用过的法式桶帽,后来加以改良定型为“第一种帽”又名“正帽”。陆军军官正帽上配有羽毛帽缨插在金色旭日帽徽上方下为红色羽毛上为白色羽毛。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军法式桶帽陆军中佐第一种帽陆军大尉第一种帽陆军中尉第一种帽陆军宪兵伍长第一种帽陆军军属,主记,军医,兽医,药剂大尉正帽后来这种军服被保留下来作为陆军大礼服又称“正装”,用来参加非常正式的庆典和社交活动。陆军中将大礼服陆军少将大礼服陆军航空兵大佐大礼服陆军主记中佐大礼服陆军航空兵中佐大礼服陆军炮兵少佐大礼服陆军步兵大尉大礼服陆军航空兵大尉大礼服明治六年(1873年)明治天皇将这种仿美式军服稍加改进普及到整个陆军,成为日本陆军第一种制式军服,并在军服上衣衣领和裤线上首次采用了兵科色。军官上衣为深蓝色立领14粒双排铜纽扣长上衣,衣领和袖口绣有红色丝线兵科色,袖子上绣有山型金色军衔标志。下士官兵上衣为深蓝色单排7粒铜纽扣短上衣,袖口和军服边缘绣有有兵科色丝线,袖子上的兵科色袖章用来区分军衔。陆军宪兵军曹明治六年式军服军官军裤为藏青色直筒裤红色宽裤线,参谋官为红色军裤。士兵军裤为深蓝色直筒裤红色窄裤线。军官军帽仍为第一种帽,下士官兵军帽为皮制圆筒形军帽。明治七年(1874年)首次出现了略服又称战斗服,这是一种黑色的军服,立领式上衣五排肋骨式纽扣,袖口和领口绣有黑色花纹用来区分军衔,肋下两侧各有一个无盖口袋。因为这种军服的纽扣酷似肋骨,所以也被称为“肋骨式军服”当然,只有军官才配备这种军服,当时士兵的军服仍然为深蓝色明治六年式,同时出现了一种仿德国式的军帽既后来的第二种帽,这种军帽比第一种帽简单帽顶部略大于底部帽墙部分已经有了大檐帽的雏形,当时军官和近卫军(天皇卫队)帽墙为红色,卫生科为深绿色,宪兵为军帽本色,监督部和军吏部为蓝色。第二种帽和肋骨式军服都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还有出现。士兵军帽为德式略帽,就是没有帽檐的第二种帽款式,这种略帽于明治八年被取消。陆军军医部肋骨服陆军准尉明治7年式肋骨军服陆军佐官第二种帽陆军参谋尉官第二种军帽陆军医科尉官第二种帽陆军下士官兵第二种帽陆军近卫士兵第二种帽明治十二年(1879年)三月十八日颁布了《陆军服装规则》,首次将陆军军服的样式种类和穿着方法以条令的形式规定下来。其中规定了将官及相当官着装包括军帽(第二种帽)军服,军裤,白手套,衬领,饰绪(参谋军官和传令兵)以及军刀等等。另外还规定军官骑马必须穿马裤,士兵在行军作战或平时进行野营拉练及军事演习时除军服外还应携带背包,上面包括用皮带固定的毛毯,饭盒和水壶等,还应该穿着绑腿,此外还规定了会计部,军医部和兽医部军官佩带斜挎腰带悬挂军刀。明治天皇于七年后既明治十九年(1886年)七月六日正式颁布第48号敕令,宣布日本陆军第一次统一军服着装,定型为“明治十九年式”,明治十九式正式规定了日本陆军从军官到士兵的等级标记,正式大规模装备第二种帽取缔第一种帽。第二种军帽帽徽为立体五角星帽墙兵科色为:将官,宪兵及近卫队为红色帽墙,卫生部将校为深绿色帽墙,监督部和军吏部为花色蓝帽墙,其他均为黄色帽墙。将校军帽有金色丝带标记军衔级别,下士官没有。明治十九式的军官上衣采用藏青色立领双排14枚铜纽扣长上衣领口袖口有金色涡卷型丝带绣成的军衔标志。下士官和士兵的上衣为立领单排5粒铜纽扣短上衣领口和袖口为兵科色,其中袖口丝带从低到高依次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长,下士官的军帽帽墙中间有一条兵科色丝线,袖口丝带依次为伍长,军曹,曹长,准尉。下士官及士兵肩章为红色有兵科色绣边,肩章上面绣有白色联队号码。军裤为直筒长裤:将官及步兵佐尉官为藏青色军裤红色裤线,步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红色裤线,宪兵队和近卫队佐尉官及下副官为蓝色军裤红色裤线,炮兵佐尉官及上等监护为藏青色军裤黄色裤线,炮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黄色裤线,工兵佐尉官及上等监护为藏青色军裤茶绿色裤线,工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茶绿色裤线,骑兵佐尉官及下副官为暗红色军裤草绿色裤线,辎重兵佐尉官为藏青色军裤蓝色裤线,辎重兵下副官为深蓝色军裤蓝色裤线。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4月22日第25号敕令,修改明治十九式军服,增加了白色将校夏装军服,同时在将校军服袖口增加星型军衔标记,第二年既1894年出现在中日甲午战场上。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7月7日敕令,占领台湾的日军在军帽后增加三块垂布,用于遮阳防暑降温,这也是日军第一次使用“屁帘”。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日军中出现了咔叽布军服。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9月8日第364号敕令,修改明治十九式军服并定名为明治三十三年制式,将校军服上衣改为藏青色立领肋骨式短上衣,领口和绣有黑色涡卷型军衔标记。第二种帽帽墙修改:监督部帽墙兵科色由花色蓝改为银茶色。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战场上出现一种简化了的藏青色将校军服在袖口采用了丝带和五角星组合的军衔袖章同时明治三十三年式肋骨军服仍在使用陆军大将大山岩在日俄战争中穿着明治37战地服日俄战争中陆军大将乃木希典经典造型日俄战争初期下士官兵仍然穿着明治19式军服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7月11日第196号敕令,颁布《陆军战时服服制》,出现了锹型兵科领章和肩章。少见的藏青色军服佩戴三八式领章和肩章的过渡期军服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4月12日第71号敕令,颁布《陆军军服服制》,正式由茶褐绒面料替换掉藏青色军服,并延续使用了三八战时服的锹型领章和军衔肩章,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三八式”的军服。陆军大将乃木希典身穿三八式军服陆军军曹三八式军服陆军将校三八式军帽陆军下士官兵三八式军帽陆军下士官兵三八式军帽戴防雨套陆军近卫队三八式军帽陆军三八式锹型兵科色领章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第10号敕令,宣布改进现有军服定型为“四五式”。四五式军服冬装仍采用三八式的茶褐绒面料夏装为土黄色咔叽布面料,军服款式仿制德国国防军样式立领单排5粒铜纽扣,衣领上有锹型兵科色领章,将校军服上衣有四个口袋胸前两个口袋有兜盖各有1粒铜纽扣,下面两个口袋没有兜盖,袖口有上卷袖并缝有红色丝线。军服后面有两道收腰线。下士官军服上衣只有胸前有两个口袋用铜纽扣固定,后腰部左侧有一个用来固定腰带枪刺的吊带。陆军将校四五式上衣陆军下士官四五式上衣陆军宪兵曹长四五式上衣四五式军帽彻底改为大檐帽款式,两侧各有2个气孔,帽墙为红色,除近卫军以外帽徽均为立体金色五角星。陆军将校四五式军帽陆军下士官兵四五式军帽陆军近卫将校四五式军帽四五式军裤分为直筒裤和马裤两类可由背带或腰带系留,同时也分为夏装和冬装共计四种。四五式下士官兵军裤除骑兵和军乐队外都为直筒裤,两侧有红色裤线。四五式领章兵科色为:步兵科红色,炮兵科黄色,骑兵科草绿,工兵科茶褐,辎重兵科深蓝,航空兵科天蓝,宪兵科黑色,军乐队青蓝,参谋部白色,经理部茶银,军医部深绿,兽医部紫色,法务部白色,技术部黄色。四五式肩章为可拆卸式竖肩章,各兵科军官边条为金色金属线,各部军官边条为银色金属线,中间为金属线条金属五角星,下士官兵肩章为红色绒布上绣黄色五角星。四五式夏装为薄茶褐色面料,军服款式同冬装一样只是袖口的红色丝线取消了。大正七年(1918年)5月4日陆军省颁布《衣裤及外套式样改正文件陆军全体通知》(陆普1462号文件)通知中提到从大政七年开始发放到陆军官兵手里的新军装都被印上了“改四五”的标记。为了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裁军,日本陆军进行更加严格的征兵制度,对士兵的身材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一调整修改了四五式的标准尺码,后称为“改四五”式军服,从外观上大正七年的改四五与四五式没有区别。陆军少佐改四五式军服,从改四五开始陆军将校军服的上衣口袋都有兜盖,上面两个用铜纽扣固定。大正九年(1920年)5月28日陆达第38号文件,开始试行将四五式军服夏装衣裤由带赤茶褐色(土黄色)改为带青茶褐色(国防色),原因如下:1.带青茶褐色在野战中保护色效果更好。2.带赤茶褐色不耐脏。3.带青茶褐色颜色更为高贵优雅。4.带青茶褐色颜料比较容易获得。5.有利于紧缩军费开支。陆军大尉改四五式冬装上衣,红色袖线依然保留。陆军将校改四五式马裤大正十一年(1922年)9月26日第415号敕令,进一步改进军服。确定将所有军帽和军服冬装面料由原来的茶褐色呢子改为茶褐色棉布;取消原四五式红色袖线和裤线,款式与夏装相同,原因为:红色丝线过于醒目取消为了更好的保护官兵安全;装饰性作用被经济性所取代。一般“改四五”泛指从大正七年到大正十一年间的所有改型。下士官兵改四五式冬装上衣,可以清楚地看到袖口线被去掉。陆军下士官兵改四五式冬装军裤,两侧红色裤线也被去掉了。昭和五年(1930年)4月10日第74号敕令,将现有军服作进一步修改并定型为“昭五式”军服。主要是对之前的四五式作进一步修改,将带赤茶褐色(土黄色)和带青茶褐色的咔叽布面料换为更经济的混纺面料颜色改为浓绿茶褐色既德军“国防绿”并将款式进一步简化,军官上衣后部的两条开契改为左侧一条,另一条仅保留外部匝线。军官军裤统一改为马裤式。最明显的修改特征就是仿德军国防军军帽的昭五式军帽,前部高高翘起,据说是为了符合当时年轻军官对国际潮流的向往。此外昭五式的锹型兵科领章也作了经济性修改,对比三八式精细的外形弧线粗糙了许多,同时领章背面的衬底也有皮制改为布制,同时恢复了联队号码将其固定在领章上。昭五式肩章对比四五式和三八式也采用了更加经济的冲压配件,用机械化制造工艺代替了传统手工作坊制作工艺。昭五式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军军服之一,从九一八事变直到七七事变再到淞沪会战乃至南京大屠杀日军都是穿着这种昭五式立领军服,同时这也是日本陆军最后一款立领军服,在昭五式之前的军服被称为“立领时代”军服。陆军将校昭五式冬装陆军大佐昭五式浓绿茶褐色军服陆军骑兵少佐昭五式上衣陆军炮兵少佐昭五式上衣陆军法务部少佐相当官昭五式上衣陆军工兵中佐昭五式上衣陆军宪兵大尉昭五式夏装上衣陆军军曹昭五式军服装备陆军军曹昭五式大衣仿德式的昭五式军帽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皇纪2598年)5月31日第392号敕令,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陆军进一步修改现有军服并定名为“九八式”军服。陆军少将九八式军服上衣陆军骑兵少佐九八式上衣陆军法务部少佐相当官九八式上衣陆军军医中尉九八式上衣陆军步兵少尉九八式上衣衣领部分:九八式将校军服为立折领,这主要是由于日本陆军军官长期穿着立领军服养成的习惯特别是一些高级年长军官一时难以适应宽松的折领式设计。然而战场上需要军人作出更加灵活的动作因此下士官军服的衣领被设计成宽松式折领既仿照德国国防军军服式样。同时九八式将校夏装的衣领也为开放式折领,并且后期增加了开领式的设计。同时衣领上取消了锹型兵科章,将军衔缩小装在衣领上。此外还有很多节俭的军官将原有的昭五或改四五式军服的衣领修改后充当九八式军服。兵科胸章:九八式军服早期设计了山型兵科胸章,用来替代锹型领章区分兵种。其中步兵红色,炮兵黄色,骑兵草绿色,工兵茶褐色,辎重兵蓝色,航空兵天蓝,宪兵黑色,军乐队深蓝色,参谋部白色,经理部/会计部/监督部茶银色,军医部深绿色,兽医部紫色,法务部白色,技术部黄色。军衔领章:九八式军衔领章,宽18mm长40mm,将校军衔为平行四边形,下士官为长方形。将官为金底金边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分别代表少将,中将,大将;佐官为红底两条金线金边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分别代表少佐,中佐,大佐;尉官为红底一条金线金边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分别代表少尉,中尉,大尉;准尉官(特务曹长)为红底一条金线金边无星;下士官为红底无边一条金线金属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伍长,军曹,曹长;兵长为红底一条金线无边无星;士兵为红底无线无边刺绣黄色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新兵为红底无星。据说将军衔肩章改为缩小的领章是因为肩章容易被背带磨损,另外日军军官金红色的肩章非常醒目经常遭到中国狙击手的射击因此改为不易辨认的小领章。军服开契:在九八式将校军服右侧开契高度规定为手腕向上210mm左右,用来佩戴九八式将校军刀。礼服肩章:九八式礼服肩章参考了德国和美国军服式样,将校及相当官礼服肩章采用了金银色金属丝线编制将官为金色三股丝线编织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少将,中将,大将;佐官为金色双股丝线编织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少佐,中佐,大佐;佐级相当官为金银双股丝线编织;尉官为金色单股丝线编织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少尉,中尉,大尉;准尉为金色单股丝线编织无星;尉级相当官为金银色丝线交叉编织;下士官为绿色肩章一横段金色丝线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伍长,军曹,曹长;兵长绿色肩章为一横段金色丝线无星;士兵为绿色肩章金色立体五角星一至三颗代表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新兵为绿色肩章无星。这种肩章军官通常与大礼服配穿用来参加社交或阅兵仪式。九八式也可以配穿礼服肩章被称为常礼服。略帽:九八式军帽为略帽又称战帽,战斗帽等等,是一种简便的作战制帽,可以戴在钢盔的里面,夏季还可以在后面加挂三片用来遮阳防晒得垂布,略帽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种军帽,这里就不作详细描述了。近衛将校略帽陆军下士官略帽昭和12年制(昭和12-15年)军裤:九八式军裤分为将校冬裤夏裤为马裤样式和下士官兵冬裤,夏裤,夏短裤等等。陆军参谋九八式军裤昭和十五年(1940年)8月1日第585号敕令及陆达第33号文件,规定取消昭和十三年式山型兵科章。昭和十八年(1943年,日本皇纪2603年)10月12日敕令774号,宣布修改九八式军服并定名为“三式”军服。军衔:由于战场情况的反映九八式军衔领章过小难以辨认,需要扩大军衔领章尺寸,同时增加军衔袖章,使级别区分更为明显。军衔尺寸修改后,将官领章宽30mm长45mm,佐官领章宽25mm长45mm,尉官领章宽20mm长45mm,样式仍为平行四边形,五角星位置靠前,下士官领章尺寸不变仍为宽18mm长40mm,改为刺绣五角星,士兵领章尺寸不变五角星靠前。准尉以上军官增加军衔袖章,图案为深绿色丝带和茶褐色圆底金色刺绣五角星组合而成:将官为三线一至三星;佐官为二线一至三星;尉官为一线一至三星;准尉一线无星。胸章:三式军服设计了三种胸章分别是航空胸章,空中勤务胸章和船舶胸章分别代表陆军航空兵,飞行人员,和陆军船舶人员。昭和十九年(1944年)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陆军不得不再次队军服进行经济性修改,大量粗制滥造的军服被生产出来。昭和二十年(1945年)战争逼近日本本土,日本国内的国民服(民兵)和近卫军服被简化后大量生产,发放到日本民众手中准备进行全民玉碎的本土保卫战。除上述军服沿革以外日本军服还包括风衣,雨衣防寒衣,防寒帽,战车服,空降服,飞行服,作业服等等十分复杂多样,无疑这种繁杂的设计给日本陆军的后勤保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而也使他们的非正义战争加速灭亡。*本贴图片均为网络搜集仅供说明*本文内容于
18:04:55 被点四五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6式军装全地形迷彩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