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高二的女孩子如何怎么说服父母买手机想租房子,他们都不同意,还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家里有房还住在宿舍,我真的

家长如何与高中女孩相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家长如何与高中女孩相处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转载&&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作
者:刘称莲& 定 价:28元
编辑推荐:
在铺天盖地的家庭教育类图书中,这一定是不一样的那一本。
这是一本家长用心写给家长的书,没有居高临下的指点,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有的只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妈妈发起的“厨房悄悄话”,爸爸建立的“流动小信箱”,还有“冲动的流星雨”和“独特的成人礼”……从每件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教育智慧,更使我们动容、思考。妈妈“随意”散放的报刊、爸爸“刻意”设计的拥抱,父母深沉的爱转化成教养的智慧,书中每一处都盛放着可以共享的经验和反思。
一个人学业优秀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能爱父母、爱世界、爱自己。他谦逊、自信,你能相信他做成想做的事,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天下有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奢望自己的孩子做得顶天立地的栋梁,最好事事抢先、样样过人,才心满意足。父母的欲望有多深,孩子便有多累,所谓成功不仅仅只是金榜提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孩子高中三年的成长如何,关键要看家长如何做。《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为女儿精心设计,却又不留痕迹,让女儿全面发展,在高中三年综合成绩一路上升,最后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两所名校同时录取。
&&&&翻开本书,看这位智慧妈妈如何为孩子“松绑”,帮孩子"透气",陪孩子顺利度过高中三年。
刘称莲,山西大学毕业,现居北京。曾任中学老师,现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研究。
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养育自己的孩子。18年的实践,她培养了一位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2011年高考,她的女儿同时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录取。
&现就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作者博客:
&言&&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做孩子登顶阶段的得力助手&&&&
打造一个“书香门第”&&&&&&&
父母在家里少谈学习
买课外书得看孩子的需求
请家教,适合就是最好&&&&&&&
文理分科,家长只做参谋和助手&&&&&&
正确对待孩子的“偏科”&&
目标早确立,学习动力足&&
提前订计划,学习效率高&&
英语学习,听力是关键&&&&&&&
认真对待每一套考卷&&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勤奋&&&&&&&
&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
与孩子沟通要讲求“有效”&&&&&&
尊重,亲子和谐的前提&&&&&&&
爸妈的拥抱很受用
妈妈更需要自信快乐&&
家长平常心,孩子也放松
放松的最好方式就是笑一笑&&&&&&
面对“叛逆”的女儿&&
别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管理情绪的最好办法是抓住症结&&&&&&
交往篇 给孩子上好情商教育这堂课
挖掘偶像身上的闪光点&&&&&&&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与老师沟通要讲技巧&&
陪着女儿“找”朋友&&
恋爱不是洪水猛兽&&&&&&&
送给女儿的成人礼物&&
电影和戏剧——不错的审美教育&&&&&&
做孩子走向独立的教练员&&&&&&&
我们全家爱运动&&&
旅游就是轻松的学习&&
休闲也有“饕餮餐”&&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
父爱参与,为成长注入活力&&&&&&
家长示弱,给孩子强大的机会&&
把亲子时间放在厨房&&
缝缝补补中感知“慈母手中线”
不要谈“网”色变&&&&&&&
和孩子一起进入冲刺阶段&&&&&&&
模拟考试的重要作用是查漏补缺
高校自主招生——诱人的鸡肋
高招咨询也重要
报志愿也有技巧
从女儿参加“校长推荐计划”看港校
复读不复读,需要细掂量&&
留学,适合我们的孩子吗&&
言&& 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我们把“家长”看做一种职业,那么这个职业一旦从事,就终生不能辞职,且要24小时全天候在岗,没有人领导却最不自由,看似没有规则却工序复杂,还充满了不可确定性。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如果“家长”是一种职业,那么“父母”就是工作岗位。结婚后,我和我先生还没来得及学习如何做父母,万能的上帝就把女儿送到了我们的身边。毫无思想准备的我们,差不多是被无奈地推到了“父母”这个岗位上的。虽然感觉有些手足无措,好在有学习一路相伴,边学边做,与女儿一同成长,深深感受着养育儿女的艰辛和快乐。
20世纪90年代初,女儿出生在晋南的一个小县城,那时候我在那个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小县城很封闭,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文化条件也差。怀孕的时候,我特别想读一读相关的书籍,却买不到。为此,我和我先生特意在一个周末跑到几百里外的市里去买了几本书,照着上面写的做胎教。
女儿出生了,我先生从报纸上看到当时风靡的“零岁教育方案”,就通过邮寄的方式从武汉买回来一套,我们自己为孩子做早教训练。虽然现在从专业的角度看来,那套方案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们努力了,也确实从中受益了。
虽然我们百般努力,但是仍觉得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不是太好。
非常幸运,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们就把她带到了北京。因为之前做老师的经历,我进了一家做教育产品的公司,由于工作之便,我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教育论著。从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卡尔威特、蒙台梭利成了我的老师,卢梭更是我的偶像,还有那些苏联的教育家们,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教育书籍,并在实践中尝试。等到女儿大一点,卢勤的书,孙云晓的书……只要是关于少年儿童教育的书籍,都是我阅读的对象。
阅读,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了迷茫,多了理智。于是,在女儿的整个小学阶段,当不少家长都忙于领着孩子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我们领着女儿到处去玩,践行着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则;当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作业的时候,我任凭女儿做家务,和我们一起玩牌。而且,这样做的时候,我很坦然,不像有些家长,表面上让孩子玩了,心里却十分忐忑,生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拉出差距。我之所以很“另类”地这么做,是考虑到孩子长远的发展。我很推崇孙云晓老师的那句话:“对人一辈子负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我不知道如果我不读那些教育著作的话,是不是会人云亦云,走大多数家长走过的路,但是我知道,正是因为读了那么多书,我才可以毫无顾虑地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特立独行,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女儿初三了,进入青春期,我突然发现,那些理论的东西已经难以应付她的状况了。就沟通来说,往往我一句话出来,女儿就有十句话等着我,道理还一套一套的。而且,母女之间、父女之间时不时会有升级的战争,亲子关系不像女儿小时候那么融洽了。
于是,当知道“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开课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就是冲着“家庭教育指导”几个字去的。听课与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亲耳聆听老师们的教诲,并可以面对面地和老师探讨当下遇到的问题。
课程结束之后,女儿跟我说:“妈妈,我发现你变了,变得不像老巫婆了。”因为之前在一次跟女儿的冲突中,女儿说我是“更年期的老巫婆”,把我气得够呛。
女儿上高一后,我又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学习的结果,就是明白了: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的特征,而家长总是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把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当做问题来处理,因此亲子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在遇到女儿看起来有些“偏差”的言行时,就会尽量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而然,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孩子和大人的情绪也常处于良性状态了。
女儿上高三之前,我参加了一个叫做“走进青春期”的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的功劳非常大,让我们一家平稳地度过了女儿高三艰难的阶段。因为参加了这个工作坊,女儿高三一年,我心里非常放松和坦然,虽然偶尔会有焦虑,但是比起周边的“考妈”来要轻松得多。而且在女儿几次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我都用学到的一些方法带她调适,让她能够很快恢复状态。2011年我的生日,女儿因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为我挑选礼物,就给我写了几句话,让我很是感慨。她写道:“感谢妈妈在我高三的这些日子里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无论生活还是心理上的。要不是你操持着一切,我的生活还不知乱成什么样子,有些坎也不知道能不能过去……”
在她写这些话的前两天,我还用从萨提亚课程里学来的“冰山”理论为她解开了心里的一些结,使她在高考前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能制订严密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并保持最好的状态到最后。
其实我认为,孩子的高三阶段,家长对孩子心理上的调适比生活上的照顾更加重要。毕竟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经很好了,如果能在心理上对孩子多加关照,就可以使孩子在高三的“高压”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最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因为我未雨绸缪,及时参加了一些培训,使得我们全家受益。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用学到的知识还帮助到了周围不少需要帮助的朋友。
2011年的7月,女儿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最终她选择了她非常热爱的北大。一路走来,如果说我的女儿还算优秀的话,那都是我和我先生不断学习的功劳。
俗话说“学无止境”,在“父母”这个岗位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也还有更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我愿意也乐意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合格父母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本书应出版社要求,重点讲述我是如何陪女儿走过高中阶段的,以及我自己这些年体悟出的一些家庭教育感悟,希望可以对年轻的家长有所帮助。
学习篇&& 做孩子登顶阶段的得力助手
每个孩子都在学习,效果有时却截然不同,关键在于孩子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是如何学习的,孩子是不是自主学习和享受学习。高中阶段,大多数家长已经不能具体指导孩子的功课了,却依然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站出来,只不过家长的角色应该由原来的教导者、指引者变为服务者、助手。
1,打造一个“书香门第”
阅读提要: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天然的渴望。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
女儿从小爱看书,而且阅读的范围很广,这是她知识面丰富、文章写得漂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升入高中之后,她的功课越来越繁重。每天,各科老师都会留许多作业,她回家吃完饭,就得埋头写作业。高一的时候,因为数理化成绩较差,她每天晚上在这三科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总是把作业做完就到睡觉的时间了,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为此,她非常烦恼,别说玩,就连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也一本都看不了了。从小到大,她几乎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看课外书,已经养成了习惯,猛地丢掉这个爱好,她的心里空落落的。而且一段时间不看书,她就感觉笔头生涩,写出来的文章也不那么出彩了。
看女儿苦恼,我也着急。作为家长,我知道功课学习的重要,毕竟我们身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将来参加高考是不容我们回避的现实。然而我更知道,死学课本而没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会视野狭窄、理解能力差,而且缺少课外阅读,不仅会影响到语文的学习,对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理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女在儿学习学校的功课之余多读课外书籍。
于是,我使出了女儿小时候我用来“诱惑”她读书的杀手锏。
女儿是3岁的时候爱上读书的。不过那时候,她都是听我给她读书。她上幼儿园的3年里,每天晚上我都给她读书。她倒不挑,只要一看见我拿书,就闹着要我读给她听。所以,那时候她听到的书,有专门为她挑选的寓言童话和动植物故事,也有我和我先生看的一些别的书上的小故事。后来我们戏称这3年是我家的“一千零一夜”。
等女儿上小学后,我和我先生觉得她认字了,应该自己读书了。但女儿习惯了听我讲,依然每天缠着我给她读书。后来,我和我先生为了让女儿自己读书,就买了一些带有拼音的有趣的小学生读物,还有《米老鼠》等杂志,随意地放在她的写字桌、床头,或者我家的饭桌和沙发上,目的就是引起她对书的注意,诱惑她去看。
起初,小家伙熟视无睹。慢慢地,在没事的时候她开始翻阅那些散在各处的书了。到后来,无论是坐在沙发上还是床头,她都会拿起书来看,而且看得非常投入,有的时候,饭都做好了或者到了睡觉的时间,她还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阅读正好可以满足他们这一天然的渴望。父母要做的只有两点:一是让孩子有书读,二是让孩子读到书。所谓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孩子读的书;所谓读到书,就是拿回家的书要让孩子看得到,而不是整齐地码在书柜里。
这样,女儿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不仅读她自己的书,也开始看我和她爸爸读的书。为了满足她越来越大的胃口,我们不得不源源不断地买书。
喜欢上读书以后,只要没有课外书,女儿就会觉得不舒服,到处找书看。家里没有新书,她会向同学借,也会把以前看过的书再翻出来读一遍。到了这时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给她设置那么多“诱惑”了。
女儿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也尝到了甜头,她不仅知识面比班里大部分同学要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同龄人的羡慕和大人们的夸赞声中,读书这一爱好逐渐被巩固,成为伴随女儿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高中的学习任务虽然很繁重,但是多年养成的读书好习惯,我舍不得让女儿丢掉,而且她也不想丢掉。小时候有大量的课余时间,我们读书,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我们就算挤时间也要读书。
我非常赞成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因为学识的限制,女儿从小到大,我和我先生总有许多问题不能回答她,但是,我们会给她买书或者借书,让她从书里找到答案。而且我发现,因为读了大量的书,女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她学习的后劲越来越足。高中阶段,她从年级的中下游到了年级上游;高三竟然迎头赶上,最好的成绩达到了年级第五名。读书,让孩子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很好地补充了课本知识的不足;读书,让孩子懂得了老师、父母所不能教到的做人的道理;读书,记孩子提高情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
主意打定,我就开始行动了。每天下午女儿回来之前,我就把家里订的《北京青年报》放在餐桌上。一般来说,她回家的时候,晚饭还没有准备好。她放下书包,就先看一会报纸。
女儿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跟着我们读报,最初只看最后一版的脑筋急转弯、幽默故事等内容,到后来的每个板块都翻阅,并且还和我们讨论当下发生的重大的或者热门的事件。
小学的时候,就听到过老师夸奖女儿,说女儿懂的东西多,而且看问题的观点很独特,我想这跟她看报纸有很大的关系。
《北京青年报》是一份非常不错的日报,内容很广,有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报道和知识性、文学性很强的副刊,对女儿的帮助很大。订阅全年的《北京青年报》还可以赠送《读者》杂志,多年来我们一直要这个赠品。我和我先生是《读者》的铁杆粉丝,在我们的带动下,女儿也从小喜欢《读者》,她写的文章里的许多论据都出自《读者》的小故事。小学和初中,每次《读者》到家,她都会拿到手一口气就看完。可自从升入高中,就很少有时间享受这种阅读的乐趣了。于是我就把《读者》放在沙发扶手上,或者她的床头,有的时候甚至放在卫生间的暖气片上,让女儿随时都能读一会。
我们家还订了《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青年文摘》等杂志,我都如法炮制,凡是女儿目力所及或者伸手能拿到的地方,我都放上一本。目的就是,只要她想看书,顺手就可以拿起一本看一会。杂志上的文章都是独立的,也不是很长,看一篇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于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挺适合的,而且读这些短小的文章也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好手段。
间或,沙发扶手上也会出现一本“大部头”,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王小波的《时代》系列,这些书,女儿都是在晚上泡脚的时候一点一点看完的。
女儿从中得到了好处,有的时候我忘了在某个地方放书,她还会提醒我。
到处放的是书报,让我家看上去很零乱。一次,女儿的姑姑从老家来北京,看我们家东一张报纸,西一本书的,就开始帮我收拾,还数落我不打理家,把好好的家弄得乱七八糟。我笑着告诉她,我其实每天都整理家,不收拾那些书报,只是想让我们的家充满“书香味”而已。
不然怎么办呢?我如果把书都整整齐齐地收拾到书房里或者报刊架子上,女儿看起来就不方便了。我想,等女儿日后“下笔如有神”了,我再好好收拾也不迟吧。
女儿偶尔也会放纵一下自己。《暮光之城》出了中文版后,女儿从邻居姐姐那里借了两册来看,却发现翻译得实在太差。于是让我在网上给她买了英文原版的。
那是一个周六,我们从快递员手里拿到了三册原版的《暮光之城》。女儿爱不释手,高高兴兴地把书拿到了她的屋里去了。晚上我上床的时候,看她的屋里还亮着灯,我以为她在复习功课,准备周一的期中考试。
周日早晨,都9点了,女儿还在呼呼大睡。叫她,她说昨晚熬夜到凌晨4点,把《暮光之城》的第一册看完了。实在是太困了,求我让她再睡一会。为了女儿的健康,为了女儿读书的快乐,我让女儿睡了个痛快!成天面对枯燥的课本,孩子渴望阅读趣味性和文学性都很强的小说,这是非常正常的要求,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支持。
女儿挤时间,愣是把《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的英文原版读完了。2009年8月,女儿参加了托福考试,满分30分的阅读,她拿到了29分。我想这跟她坚持读原版的著作有很大的关系。后来我翻看女儿的英语周记,看到她的英语老师在批阅她的读后感时鼓励她坚持阅读原版小说,因为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
即便是到了高三,女儿的课外阅读也没有停止。暂且不说阅读对于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那么高远的好处,就说它对高考的好处。现在的高考跟现实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习文科的孩子,只读几本课本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因此,即便是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家长也要鼓励孩子抽出时间阅读。大量接触课外的东西,实在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在家里少谈学习
课本知识、考试内容有老师来教导,生活中的各种学问,则需要家长日积月累地教会孩子。孩子回到家,多跟孩子谈谈发生在校园外的事,谈谈生活琐事,谈谈做人的道理,既是对学校教育的最好配合,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住在学校附近,所以放学后经常会有小朋友到我家和女儿一起玩。一个周五的下午,几个小家伙又来我家玩了。他们离开的时候,我正好在厨房里,就听一个小女孩说:“我真羡慕李若辰啊!”另一个小男孩说:“是啊!”
我知道他们说的“羡慕”是什么。
那个时候,班里的小朋友一到周末都像赶场一样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唯有我女儿只在周六学一个小时的芭蕾,其余时间就跟着我们去郊游或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玩。
女儿从小到大,我们都坚持让她在课余时间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外,就不再管“学习”。
等女儿上了高中,我们给她请了家教,也让她上课外辅导班,但总是尽量把课集中在周六或者周日,然后空出一天的时间,一家人在一起,或者做家务,或者游玩。目的是让孩子一周有一天彻底放松的时间,为下一周的高强度学习做准备。
跟小学和初中比起来,高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要多出许多。我算了一算,女儿早晨7点15分开始早自习,到下午5点放学,晚上还要在家里花两三个小时完成家庭作业,每天学习的时间都要十几个小时。到了高三,她每天放学后都在学校上自习到晚8点半,回到家就9点多了。
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作为经历过高中学习和高考的过来人,我们深知高中三年学习的“苦”。于是,我和我先生约定,在家里少跟孩子谈学习的事情。
我认为“学习”在学校里或在老师的教导下完成,就已经足够。谁不明白高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进一所好的大学?孩子们听完课以后,就反复做枯燥的习题,这个过程没有任何趣味可言,而且非常耗费脑力和体力。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家长应该把“学习”的那个钮关掉,让他换一换脑筋。
女儿回到家,她爸爸会和她讨论国际、国内的大事,他们经常会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观点不一致争得面红耳赤;我会和她探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大到最近老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哪个姐姐新谈了男朋友,小到我买了个新发卡,也会告诉她,拿给她欣赏。我们一家会为某个笑话一起放声大笑,我们会一起看一篇好文章,我们会一起做游戏。我发现,在这样的气氛下,孩子才会彻底放松,精神也会变得愉悦。
女儿在家里的时间,我们会安排一些事情提高她的生活技能,比如让她帮我做做饭、洗洗衣服;也会鼓励她找朋友聊聊天,和同学一起出去锻炼身体,或者去看电影等。
因为我们在家很少谈学习,不强迫女儿学习,她在学校里总是能集中精力,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我想许多家庭都有类似这样的情形:本来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爸爸妈妈聊着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妈妈突然来一句“今天的作业多吗”,或者“今天语文讲到哪里了”,孩子的情绪立刻跌到低谷,随即噘起嘴,再也无话可说。反应强烈的孩子会很不耐烦地回击:“每天就知道学习学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了!”或者“烦不烦啊,又说学习了!”
孩子每天从早学到晚,也许跟你聊天只是想放松一下,说完这段他就又会去写作业,你不合时宜的打断,而且是用他“深恶痛绝”的事情来打断他,很容易造成他的抵触情绪,许多家长所说的“叛逆”便也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不再愿意跟家长交流,亲子关系也就出现了问题。
其实,高中孩子不愿意听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评头论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家长已经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功课辅导方面,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权威的地位。况且,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能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不需要你去提醒。你的干涉会让他认为你不信任他,怀疑他的能力,所以你的一句话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
一个人将来要在社会上“闯”,靠的并不是你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你的性情如何,以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高低,而所有的这些只能在学习之外得到锻炼。
生活处处皆学问。孩子的人生路很长,而且离开学校的日子才是他人生的主要历程。课本知识、考试内容有老师来教导,生活中的各种学问,则需要家长日积月累地教会孩子。因此,孩子回到家,跟孩子谈谈发生在校园外的事,谈谈生活琐事,谈谈做人的道理,既是对学校教育的最好配合,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买课外书得看孩子的需求
对于已经有了判断力的高中孩子,家长不要盲目地为他购买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而要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买。我有一个习惯,过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书店。每次去都是先把自己用的书挑好,然后为女儿挑书。
不谦虚地说,女儿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所看的课外书基本上都是我帮她挑选的,无论是教辅资料还是课外读本,我都可以选到她喜欢并且对她有帮助的书籍。
记得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她好几次拿着我买的书到学校去读,都被老师推荐给全班同学,有的甚至被列为全年级的阅读对象。
女儿初一的时候,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薄冰主编的《魔法英语》同步辅导材料,非常欣赏里面的单元总结,就给女儿买了回来,让她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结合课本和这本辅导书里的单元总结进行单元总复习。女儿照着去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女儿高一的第一学期,我有一次去书店,按照老习惯想为她挑选几本教辅书。然而,我在书店码放高一学生教辅材料的地方转了几个来回,就是不知道买什么合适。离开中学课堂好些年,对高中教材已经陌生了。我看来看去,发现仅高一历史一科,就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又分为必修1、必修2……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抬头向旁边看了看,发现一位年龄跟我相仿的女士正在翻看高一英语的教辅材料。心想她一定也是家长,便走上去搭讪,想问问她如何帮孩子选书。我还真问对了人。她是人大附中的一位英语老师,她问了问女儿的年级和所在的学校,就告诉我:“你不用买书,老师都会有安排的,需要的材料老师告诉了孩子,孩子自然会让你帮她买的。”
果然如那位老师所说,没过多长时间,女儿就拿回来一张书单,有课外阅读的书籍,也有教辅图书,让我帮她买,而且告诉我老师说了必须买。
从此,我过一段时间就照单买书,省去了为孩子选书的烦恼。
然而,女儿高三的时候,我们家还是出了点状况。以前从来不大过问女儿学习的先生突然来了劲头,他同时加入了几个QQ群,有高三学生家长群,也有近几年内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群,每天跟人家聊天。听到某个家长说哪种教辅书好,就赶紧买回来给女儿看,还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打印出来给女儿。他还特意买了两个书架,放在女儿最方便取放的地方,把他拿回来的那些资料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起初女儿还翻一翻,到后来,女儿看着爸爸给她的那些资料,情绪都受到了影响。
我先生认为女儿在学校学习之余,应该再补充些课外的东西。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他走入了一个误区。到了高三,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孩子其实每天都在大量地浏览和练习课外的东西。
高三年级的老师都具有多年高三教学的经验,他们能很好地把握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并对每个孩子进行适度的照顾。就算在一个普通班,高三的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安排。更不用说女儿所在的班级是他们学校文科的第一实验班,教师队伍的配备非常棒。更何况,女儿每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都会做到很晚。有一点空余的时间,她应该休息一下,或者看看轻松点的休闲类书籍,而不应该再看爸爸给她的那些资料,当然,她也根本没有心思再去看。
之所以情绪受到影响,是因为女儿已经长大懂事了,她明白爸爸的用心,知道爸爸都是为她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她有意顺从爸爸,会翻看一些。可是她哪里知道,她的这种行为鼓励了她爸爸。看到女儿愿意看自己买的资料,我先生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回找资料了。女儿因为内心里并不想看这些东西,但又觉得这都是爸爸辛辛苦苦找来的,不看对不起爸爸,心里产生了内疚感。而且,爸爸拿回来的那些资料她都没有时间看,也让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感觉自己是不是效率太低或者学习不努力。在种种矛盾心情交织的情况下,女儿一度感觉压力特别大,也出现了焦虑烦躁的情绪。
后来,我先生发现了问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式,我也给女儿做了调整,她才又重新回到积极乐观的状态。
我们做父母的,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为孩子做许多孩子并不需要的工作。实际上,我们这么做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愿望,对孩子来说却并非一定需要。就买教辅材料这件事,对于已经有了判断力的高中孩子,家长不要盲目地介入太多,就算为他买,也要考虑到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买。尤其是到了高三阶段,孩子在备考的高压下,心理已经非常脆弱,搞不好就会出问题。家长要相信学校和老师,也要相信孩子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随意购买或收集课外资料,给孩子添加负担。
5,文理分科,家长只做参谋和助手
高中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文或者学理,是一次让孩子独自面对人生挑战的演练。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妄加干涉。
高一第二学期,女儿迎来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
目前,对一个中国孩子来说,文理分科是成长道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棋。因为这一选择将决定将来进入大学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往远了说这一选择将决定他将来走一条什么样的事业之路。所以,应该谨慎一些。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决定只帮女儿分析情况,真正的决定权交给她自己。
&&&其实,女儿一上高中,我就开始关注文理分科的问题。关于孩子学文还是学理,什么样的说法都有,有的说理科将来的就业渠道多,路子比较宽,有的说到了社会上还是文科的用处大。我和我先生也私下讨论这个问题和各种观点,我俩一个学的文科,一个是理工科出身,从我们多年所走过的路和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学文和学理各有千秋,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只要你有能力,不管学文学理,在社会上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对于女儿学文或者学理,我们俩首先看得非常坦然,没有太多的偏向,最后我们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女儿决定学什么我们都支持。
高一第二学期即将结束的一天,学校让孩子们填写文理科选择的表格,表格后附了家长回执单。女儿拿回这个表格的同时,还拿回来一份某教育心理研究院对她进行测试后给出的学业规划评估报告。
其实女儿的心里已经定了学习文科,因为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能力,她在文科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理科。她之所以参与了学业规划评估,一是同学们都去测,她觉得新奇,也要跟风;二来她也是想证实一下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判断。
她让我们看了那个心理机构的测试结果,其中测试分析结果的“文理风向台”图示显示,她的文理比例为77∶23,文科远远高于理科。而且在图示的旁边有几行文字:“你的学科兴趣中文科类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在高中学习阶段,在发展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比较不擅长的学科,培养自己的兴趣。你可能听到‘学文科的学生择业面比较窄’的说法,实际上随着学科的调整和发展,文科毕业生的择业面已经越来越宽了,学习文科同样大有作为!”
正是这一段文字,坚定了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她毫不犹豫地在表格上填上了文科,我和我先生也毫不犹豫地在回执上签上了我们的名字。
文理科的选择,我认为大体上应该遵从几个原则:
第一,学习的兴趣。女儿从小对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的兴趣就特别浓厚,而且因为热爱,她学起来非常轻松。从小到大,她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花在英语、语文上的时间相对来说少得多,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文理分科以后,因为所学习的科目大多是她感兴趣的,所以她的成绩才能一直保持优秀,而且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所以说,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学科,将会使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第二,做自己擅长的事。女儿之前对于学习文科还是理科也举棋不定,后来我和她爸爸就帮她分析了以后她想要且擅长从事的职业,她的第一选择是传媒,第二选择是国际关系,第三选择是语言,而这些专业基本都录取文科生。她爸爸也为她列出了一些理工科专业毕业的人员从事的职业,她则频频摇头。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分析,她最终觉得自己还是学习文科比较合适。
第三,参考历次的学习成绩。从女儿的学习成绩来看,她的文科成绩一直占优势,尤其是分科前的那次期中考试,如果只计文科成绩的话,她能进年级50名,而综合排名,她只在年级的140多名。可以说,也是这次考试让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定了下来。毕竟孩子们高中毕业面临的是高考,而高考考查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所以在尊重兴趣的同时,还是要注意哪一科最利于在高考中取胜。
至于那些做学业规划评估的心理机构,每年到分科或者报志愿的时候,他们都会到各个高中去做宣传。我感觉对那些目标很明确,或者文理差距特别大的孩子,这些专业机构的评估的用处不是太大——他们的测试虽然客观,但依据的毕竟只是孩子们自己填写的数据。但是对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文理科的学习成绩差距不明显的孩子,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不妨一用。
第四,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只需提供参考意见,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中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家长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负责,通过思考做出选择。而且,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肯定和尊重,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妄加干涉。对于孩子来说,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他就会认真对待,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如果这个决定是父母做的,或者是父母逼迫孩子做的,孩子会有推卸责任的心理,觉得做不好也不是自己的问题,结果也许会变成:孩子没有努力,家长还落了一身的不是。
我们做家长的,最忌讳的就是孩子的选择出现差错,自己动不动就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来教训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的人生路很长,家长能在孩子面前的时间却很短,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离开父母,一切都要他自己独自面对,那时他会面临更多艰难的选择。因此,家长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我认为,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文或者学理,无疑就是一次让孩子独自面对人生挑战的演练。
6,正确对待孩子的“偏科”
女儿很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就比较强。上学以后,在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花的工夫最少,却学得最好。因而,我觉得女儿在语言学习方面是有天分的。
上高中后,各门功课的内容都增多了。女儿每天花在语文和英语作业上的时间还是极少,可成绩在高中三年里一直排在班里前几名,有时候也会蹦到第一名。而从高一开始,她几乎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数理化上,成绩却总是不如人意。
我了解多元智能理论,知道女儿的智能优势在语言智能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八项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组成,每种智能都是孩子在应对实际生活所需要习得的。
我反思了我们对女儿的教育过程,其实女儿的语文和英语并不见得全是天分,而是我们开发的结果。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每天读儿歌给她听,也给她讲故事,并让她跟着我读或者复述我讲过的故事内容。这些都锻炼了她的语言能力。她上小学以后,我又让她大量地读书,很好地补充了语文课本的单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因为语文功底比较厚实,她一开始学英语就非常轻松,加上每天晚上她一上床我就给她听英语磁带,还经常和她一起看英语原版的电影。因此,表面看,女儿花在英语和语文上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实际上,那些阅读、看电影都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这也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吧。
而在数理化方面,除了跟着老师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们几乎没有对她进行过有意识地开发。更何况,她小学、初中时,我们也没有让她上课外辅导班。
如此想来,女儿的“偏科”是有缘由的。
因此,我也悟出:孩子小时候的智力开发要注重全面,否则长大了很容易出现“偏科”的现象。
然而,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女儿已经要上高中了。随之,我们就一直在“纠偏”,但事实证明,小时候造成的问题在长大后很难解决。女儿选修文科后,也在努力补习数学,成绩也基本处于“不拖后腿”的水平。我们只好安慰女儿,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许多伟大的人在某一方面成绩卓著,在另一方面也许就发展得非常差。其中“钱锺书数学零分进清华”就是我们经常举的例子。
不过我觉得,女儿既然有所“偏科”,就应该取长补短。所以在她高一时,我就鼓励她去参加托福考试,证明自己的英语实力。女儿花了几个月强化英语学习,第一次参加托福考试竟然考了106分的高分。她从学校回来告诉我,她托福的考试分数是他们学校历年来的最高分。这大大增强了女儿的自信心,用她的话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她高二的时候,我们鼓励她参加全国作文竞赛,投去4篇稿子,结果4篇全部获奖。给《北京青年报》投稿,每次都能被登载。这使得她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越来越有信心了。
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儿的数理化成绩虽然比较差,但也没有觉得自卑。
所以,与其让孩子处处平庸,不如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非常好。因为处处平庸便处处不被人关注,长期被人“遗忘”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不求上进。而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会让孩子保持足够的自信心。
当然,如果能够“一超多强”更好不过。而事实上这一点也是可以做到的。每个孩子都是有进取心的,有自信做基础,他的上进心会更强,对于那些成绩平平的方面他也就会主动去提高了。女儿因为英语和语文成绩很好,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她就努力学习数学,最后她的数学成绩从倒数慢慢达到了班级的平均水平。
正确看待“偏科”现象,把“偏科”的孩子当做“偏才”来培养,加以适当的鼓励,“偏才”是可以变成“全才”的。在孩子的高中阶段,我们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的不“瘸腿”,拿到高考的好分数;到了大学或者在社会上就业工作,我们再扬长避短就行了。
7目标早确立,学习动力足
一个人做事有了明确的目标,把目标当做动力,再加上积极的心态,自然就不会觉得累,而成了一种享受,他要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了!
我的女儿资质平常,从小到大学习成绩虽然不错,却很少拔尖。令人欣慰的是她一直喜欢学习,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几乎从没流露过厌学的情绪,且拥有一颗非常阳光的心。
上了高中以后,她变得更加勤奋,而且自觉地总结学习方法,应用到平日的学习中,所以到后来她的学习成绩一步步提高了很多。
我感觉女儿能努力学习,跟她早早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的感觉,是从我自身的经历得来的。我小时候在农村,学习就非常用功,当时我的目的很单纯,也很功利,就是要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每天穿干干净净的衣服,在办公室里上班。因此,当身边的小姐妹们个个都觉得学习很苦而纷纷辍学回家的时候,我始终跟着村里的几个男孩子每天跑几十里地去上学,甚至后来连村里男孩子都辍学了,我还一个人跑到县城、跑到市里去读书。正是有那样一个明确的目标,我才能不断地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农村。
这个故事我在女儿小时候就常讲给她听,让她明白了读书确实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女儿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她的班主任老师见到我说:“你女儿了不起啊!”我问怎么了,老师说:“她在班会上发言,竟然说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话来,真让我震惊。”
原来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女儿竟然讲了我和她爸爸从农村出来的事情,还说如果不是爸爸妈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把她带出来,她可能还在某个希望小学而不是现在的学校读书,总结的时候竟然用上了“知识改变命运”这样“高水平”的句子。
其实,我和我先生后来也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学习,除了有空闲就读书之外,有机会我们也去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就连在女儿的高中阶段,我和我先生还经常在周末女儿去上补习班的时候分头去上课。我们曾经把自己的家称之为“学习之家”。
当爸爸通过不断去进修,换到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可以赚更多钱的职位时;当妈妈通过学习,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的人时,女儿看到了学习的价值。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平日自己不断地去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榜样的力量比一遍一遍催孩子学习要大得多。
女儿升入高中以后,我们觉得女儿已经长大,有自己的判断力了,应该让她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及早确立目标。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研究,测试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学习成绩等情况都差不多。测试的题目有两个:第一,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测试结果有3%的人写出了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有13
%的人写出了大概的目标和计划;还有84%的人还没有想过这两个问题。10年过后,那3%的人的收入是那些没有目标和计划的人的10倍;写出了大概目标和计划的人,其收入是没有目标计划的人的2倍。
可见,成功是属于那些及早确立目标的人的。然而孩子阅历尚浅,对于将来的事业、前途等在大人看来重要的事情,他们大多时候概念还很模糊,需要家长帮忙明确。
于是,从女儿高一开始我们就帮她规划她将来的职业生涯。女儿是个天生的“慈善家”,从小的理想就是在若干年后开一家专门照顾穷苦老人的养老院,并在养老院的旁边开一家流浪动物收容所,这个理想直到高中都没有变。她的想法其实非常纯真,之所以在养老院旁开一个动物收容所,就是养老院的老人可以帮助照顾小动物,还不至于寂寞。我和我先生感动于女儿的善良,打心底里欣赏女儿的设想,因此一直表示支持她的想法。一次,我们正式帮她分析了如何才能实现她的理想的问题。我们分析,开这样的机构需要先投入资金,而且数目不小,机构建立起来以后平日的支出也会很大。因为并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我们鼓励女儿有空到这样的机构去亲自考察考察,以便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于是女儿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爱心社”,利用休息日和同学们一起去养老院看望那些老人,还让爸爸带她去看了专门收养流浪猫狗的小动物保护中心,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更加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后来,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开慈善机构,都不能依靠别人,而要靠自己。我们告诉她,爸爸妈妈目前的收入水平和专业知识看样子帮不了她太大的忙。要实现她的理想,要么她将来自己可以赚好多的钱,要么她有能力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做这件事。
女儿想来想去,把目标锁定在了“发动社会力量”上,因为她觉得等她赚够那么多钱的时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小动物就会等得时间太长了,她心疼。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能力发动社会的力量?我们比较了多个职业。
“新闻媒体!”这是女儿最后得出的结论,“我可以做记者,用我的笔写出真实的情形,打动更多有爱心的人,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可不是吗?目前社会上的许多慈善事业都是在媒体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的那幅《大眼睛》不就大大地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壮大吗?对女儿的这一目标,我和我先生投了绝对的赞成票。
女儿确实比较适合做记者这个职业,她从小善于观察,也很善于捕捉事物的敏感点,而且文笔也很好,写文章出手又很快。相信通过大学几年的锻炼,她一定能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然而新闻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无论上哪个大学分数都很高。目标明确以后,女儿的学习便走上了良性的路子。她明白了目前的学习是取得成功的手段,现在学到的知识是将来获取幸福的武器。一个人有了远虑,便没了近忧。女儿不再患得患失,为一时成绩的退步而气馁,也不为一次的高分而沾沾自喜。在高二尤其是到了高三,女儿对学习简直是如饥似渴,非常勤奋。除了学习用功之外,她还善于制订学习计划,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学习。
其间,为了确定她的目标正确与否,在我们的鼓励下,她试着给《北京青年报》投了几次稿。结果她投去的几篇稿子都发表了,有一篇还被登在了“中学作文”版的头条。这对她的激励非常大,而且更加确定了她的信心。
第一次拿到稿费的时候,女儿竟然问我:“老妈,你说我将来毕业到《北京青年报》去应聘,就拿着厚厚的一沓我发表的文章,他们会要我吗?”
“那还用问吗?Just do it!”我用了一个时髦的英文句子来回应她。
目标明确,女儿内心也变得轻松起来,无论学习多么紧张,她每天照听音乐,每周照看美剧,只是她把时间安排得非常合理,劳逸结合也做到了最好。
高三有一次,我看她晚上学到很晚,就心疼地说:“宝贝,别太累了,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她说:“不累啊,我觉得很happy!”
是啊,一个人做事有了明确的目标,把目标当做动力,再加上积极的心态,自然就不会觉得累,而成了一种享受,他要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了!
8.提前订计划,学习效率高
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任务,有序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并不让你感到有压力,反而会让你很好地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通过不断达成短期目标,你就能一步步达成长远目标。
每个学期一开学,女儿都会给自己买一个很小巧的活页本,她叫做“记事本”。她在本子上除了每天记下老师安排的作业和自己想着要做的事情之外,还在每天做事前列一个计划,然后照着小本上写的去做。
这种做法非常不错,也让女儿在高中阶段受益匪浅。
这一点,女儿是从她爸爸那里学来的。我先生喜欢用笔记本记事,工作多年,他用了好多个笔记本。他的笔记本里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各种计划。一年开始,列一年的大计划;月初,列一个月的中计划;周一,列一周的小计划。除了这种笼统的计划外,每做一件事,他也有详细的完成计划,每个环节都周到细致。他的工作很忙,每天都要处理许多事情。为了不漏掉一件事,他每天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在笔记本上按照主次列出当天要处理的每一件事,完成一件,就画一个勾。这样就不会因为事情多而耽搁某些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一次,女儿翻看爸爸的本子,觉得爸爸的办法很好,就照着去做了。起初,她每天晚上写作业前,先大概列出写每科作业需要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然后再把课本和练习本按照列出的顺序放在书桌一角,每完成一科作业,就把该科的书本收拾到书包里。她所列的时间里,每两科之间都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在做某科作业的时候,不做任何别的事情,包括上厕所,争取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刚开始的时候,她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慢慢地,她就掌握了节奏,会在时间规划和做事速度上做一些调整。到后来,她基本都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所有作业。
在整个的做事过程中,如果不在她的休息时间,她拒绝我们的打扰,不允许进她房间,不允许给她送水、送水果。
这是女儿高中阶段养成的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因为这个好习惯,女儿每天做事非常有序而且高效;也是因为这个好习惯,女儿高中三年很少因为作业写不完而熬夜。这些都让我非常欣慰。
高一高二阶段,因为喜欢读书,她在计划里常常会有阅读课外书的条目,时不时硬性规定自己读一会儿书。而一般周末休息两天,时间很充裕,她就不怎么做详细的计划了。
高三复习阶段,女儿针对自己学习的强项和弱项,开始制订月计划和周计划,然后细化到日计划。周一到周六去学校上课,女儿只能跟着老师的进度进行复习。周日,自己上自习的时候,她会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有一次,我给她收拾桌子的时候发现了一张撕下来的活页纸,是某个周日的计划,她是这样安排的:
8:00—8:30政卷
8:30—9:00小练
9:00—10:00历
10:10—11:00语诗歌
11:00—11:30语说明文
1:00—2:00数选择题
2:10—4:00数大本+小练
4:00—4:30数《说明》
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
看到这页纸,我就明白她为什么每个周日还是像平日上学一样那么急急忙忙出门了。以前我心疼她周日还那么辛苦,总是跟她说,上自习是自己掌控时间,晚一会早一会并没有关系,她不买账,还是早早就要出门。原来,是她的计划安排的时间要求自己必须在早8点的时候就进入学习状态,要不就会完不成任务。难怪她老说,晚一点就会有连锁反应,搞得她一整天都忙乱。
离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女儿一天晚上临睡前对我说:“妈妈,我把这十几天的时间又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这个计划实施完大概离高考还有两天的时间。”我没有说什么,只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我打心底里敬佩我先生,是他教女儿养成了制订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还是那句老话,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女儿,这个习惯使她在高中阶段学习得非常有序高效,而且比较轻松地完成了学业。
总结了一下,女儿按照计划去学习的好处多多:
首先,有计划地安排学习任务,有序地学习,这样的学习让人并不感到有压力,反而在每次完成既定目标的时候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其次,按照计划学习,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如果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每天甚至每周、每月的任务,通过这些短期目标完成的积累,自然而然的,长远目标就会达到了。
最后,女儿的时间观念和计划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使她成为一个会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人。
我相信这个习惯不仅只陪伴她的高中阶段,也会陪伴她一生。而且,这个好习惯也许会让她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井然有序地达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
9,英语学习,听力是关键
女儿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补习英语的课外班,只在高一考托福之前让老师辅导了几次托福考试的技巧。但是她的英语却一直学得很好,高中三年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高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知道,女儿英语学习取胜的关键是首先过好了听力关。
女儿从小学一年级正式开始学英语起,每个学期拿到课本的同时,都带回来与课本配套的磁带。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训练女儿的听力的。每天晚上女儿一上床,我就把小学课本配套的磁带放进录音机里开始播放。一般,磁带播一面也就半小时,这半小时的英语带子播放完,女儿也差不多睡着了。这样,第一天晚上听A面,第二天晚上听B面,两面都听完了,再来回听。这种训练,我是有意的,女儿并没有认真去听。但是,女儿却能在即将睡着的迷迷糊糊中听过多次之后,把一册书的课文全部背诵下来,并模仿磁带的声音,发音很标准。
更为可喜的是,因为女儿把一册书的课文都提前背会了,到老师讲解的时候,她就只剩下记单词的任务了。所以,到真正跟着老师学课文的时候,她的作业量就比同学们少了许多,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
这样晚上一上床就听磁带的习惯,我们一直保持到高中阶段,只不过上了中学以后,女儿已不满足听课文的磁带,而开始听《新概念英语》了,高二时,女儿已经反复听过了《新概念英语》的二、三、四册,且能轻松地用英语会话了。
从“听”开始学英语,只是我一时的一个念头而已。女儿小时候每天睡前都要听故事,无论是我讲给她的,还是录音机讲给她的,听过几次以后她都会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上小学以后,她开始自己读书,不用听故事了,我就把听故事的时间换成了听英语的时间,没有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英语属于语言学科,学习规律跟学母语一样。我们每个人学母语的时候都是从“听”开始的,刚出生的小婴儿学说话的时候,哪个不是还不会发声就听大人在耳朵边天天说的。因为听得多了,到两三岁的时候就能把话说得非常好。孩子的模仿能力都非常强,只要听明白了,他就会照着说出来。所以说,学英语,先过听力关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从小训练听力,女儿高中阶段的听力考试几乎每次都得满分。而且,听力训练的是英语阅读的语感。女儿说她的英语语法其实学得挺糊涂的,每次考试之所以得高分,就是她的英语语感特别好,尤其是完形填空,一溜读下来,仅凭语感每次都能把考题做对。
我训练女儿听力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和她一起看英文电影。
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位从新加坡来的女孩,很快就和女儿成为了好朋友。这个女孩喜欢看电影,她的妈妈怕她回国后把英语丢掉,就经常买英文原版的电影光碟给她看。女儿和这个同学一起玩耍的时候就一起看英文电影。后来她便要求我也给她买一些自己在家看,于是我开始给女儿买英文的电影光碟。慢慢地,养成了习惯,我和女儿每个周五的晚上都要看一部英文电影,起初我们看有中文字幕的,后来索性中文字幕也不要了,在我实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女儿就给我做翻译。
英文电影的对白更加口语化,而且语速相对来说也要快得多。孩子看得多了,英语的口语水平会得到很快的提高。有时候我非常惊讶于女儿的领悟力,就算电影对白里的英语单词听得一知半解,也能通过画面明白讲的是什么内容。
看电影的习惯,也一直持续到现在。不过,到女儿高中以后,我就不再陪她一起看了。记得高考时,考英语的头一天晚上,她还看了一部轻松的英文电影。
对于孩子,获益的事情一旦养成了习惯,家长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只有从一种习惯中获得好处,孩子的欲望才会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随即他便会自动保持。女儿通过听英语录音和看英文电影,英语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的最前面,且不断受到该方面的嘉奖。因为不断尝到甜头,女儿到高中以后就主动训练自己的听力。
高考前的两个月,女儿还从网上购买了高中三年英语课本的配套听力的MP3文档,拷贝到她的MP4播放器里,随身携带,只要一有时间就听,用她的话说,到高考前,她已经把高中三年的英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了。其实,考试考什么?不就是考孩子们平时学过的东西吗?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出题的依据就是课本,只要把课本听懂了、背熟了,所有学过的单词都掌握了,英语考试的成绩也就差不到哪里去了。
当然,要学好英语,练习听力只是一个非常基础又重要的方法,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女儿在高中阶段还阅读了不少英文原版的书籍和文章,我想这对她的写作和词汇的积累等方面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11,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勤奋
&女儿能在高三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突破自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大,除了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之外,无疑跟她一年的勤奋和刻苦有很大关系。
高一、高二的时候,女儿喜欢在周末睡懒觉,通常不叫她的话,她会睡到早晨10点以后。我虽然有早起的习惯,却支持女儿在周末多睡一会。总觉得升高中以后,孩子的睡眠严重不足。高中三年,女儿从周一到周五的早晨都是6点10分就起床了,“奋战”一天后,晚上往往11点左右才能上床休息,满打满算也只能睡7个小时。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点睡眠时间压根就不能满足需要。心疼,可又没有一点办法。想让学习好,又想让孩子多睡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奈,我们只好在周末让孩子恶补睡眠。
升入高三,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周六也开始到校上课。这样,孩子的休息就只剩了周日一天。然而,就是在这一天,女儿也不肯再睡懒觉了。
因为已经习惯了,也因为孩子的高三更加辛苦,我和我先生还是主张孩子在周日的早晨多睡一会,以保证下一周能够精力充沛。可女儿不干,高三一年,她每周日只比平时多睡一个小时左右,平日早6点10分起床,周日她要求我7点左右叫她起床。吃过早饭,去北大的自习教室上自习,中午就在北大食堂吃午饭,一直到晚上6点左右才回家吃晚饭。
高三一年,女儿给自己的放松时间就是周六晚上坚决不看课本、不写作业,而是在网上看一集美剧《吸血鬼日记》。其实这看似在放松,实际上还在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
高三一年,女儿的周末都是在北大的自习教室度过的,她之所以不在家学习,是觉得家里的环境诱惑太大。她说家里,一会就想在床上躺一躺,一会就想吃点什么,非常耽误学习。而北大的自习教室非常安静,大家都在专心学习,氛围特别好,在那种环境里,你想不好好学习都难。
每个周六的晚上睡觉前,女儿都会把周日要完成的任务写在她的小本上,周日学习的时候,按部就班地做,每完成一项就在小本上画个勾。如果碰到北大的百年讲堂有好的演出,她还会留出时间去看演出。虽然时间很紧张,却也基本做到了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就由进入高三时的年级第14名,冲到了年级第5名,排到海淀区的第50名左右,直逼北大、清华的招生条件。
总听旁边不少朋友为孩子不爱学习发愁,我们则很少有这样的困惑。而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培养了女儿对学习的热爱,帮她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并做她追梦路上的支持者。后来我明白到,只要孩子内心的动力被激发起来,他自己就会非常勤奋地去努力。女儿在高三阶段,我和我先生根本就不用管她的学习,她自己都会安排得非常好。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育儿观——不想让孩子做什么,就想办法让他做个够。很长时间我都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女儿高三的时候我算是有了深刻体会。高三一年,我们越是让女儿玩,她越不玩,越不让她学习,她学习得越起劲。
高三那个寒假,我们为了她能彻底放松一下,就带她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她就马不停蹄开始学习,说要把玩出去的时间补回来。
事实上旅游回来,我和我先生还告诉女儿,在假期里应该稍微放松一些,别太紧张了。我们其实是担心她身体吃不消,也担心她到后期的时候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女儿说:“我只有在每天完成了任务才会觉得放松,也只有完成了任务我才会觉得精神百倍。你们不让我去上自习,不让我看书,我的心里非常紧张,那样我的身体才会出问题呢。”
看女儿说得铿锵有理,也看她的学习状态很好,我们只好支持,努力做好后勤工作。每天早晚,我都尽心尽力,为女儿做好可口的饭菜;我先生只要没事就一定接送女儿,做好她的“马车夫”。
最近听到一个理论——“弯道超车”,说的就是利用假期别的同学都在休息的时候,你加把劲学习,并对平时的功课查漏补缺,等开学的时候你就会赶上甚至超过过去比你强的同学。
女儿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论,她在高三一年很好地利用了节假日,在别的同学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她已经在北大自习教室了,也正缘于此,她实现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一个又一个超越。
女儿并不是特别聪明,高一、高二的成绩也并不突出,甚至在高一的时候还处在中下游的水平,却能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突破自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大,除了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之外,无疑跟她一年的勤奋和刻苦有很大的关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之所以被传颂,因为它是真理啊!
心理篇& 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孩子,因为自身成长和学习环境等压力,情绪会经常反复无常。家长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压力或者疏导孩子的情绪,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不断“浇水”、“施肥”,对孩子顺利度过高中阶段帮助非常大。
尊重,亲子和谐的前提
家长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平等地对待,这样才能促成亲子关系的和谐,也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且富有自我价值的人。
女儿是个慧质兰心的孩子。在她的房间里经常能够发现可爱的小东西,尤其是那些小本子。没事的时候,我爱翻看她的那些摘抄本、随笔本等,欣赏本子里印的精美图画的同时,也被优美的文字和语句所感动。这于我,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一天,我在收拾女儿房间的时候,发现桌上又多了一个精致的小本子,随手翻开,只见扉页上赫然写着“家长自重”四个大字,后面还跟着三个大大的反复描过的感叹号,于是我赶紧把本子合上,从此再也不敢动这个小本子了。
随即,我明白了女儿的这个小本子里藏着秘密,而且这些秘密不希望被我们了解。女儿没有把小本子藏起来,说明她是信任我们的,然而还是有些不放心,所以才写了几个字特别做了提醒。当时,我在心里一笑:小孩就是小孩,仅凭几个字就能挡住家长的偷看?不
过,我还是忍住了,始终没有打开那个小本子。小本子里到底是什么样的秘密,我到现在也不知道。
尊重孩子的隐私是个老话题了,但却鲜有家长能够真正做到。作为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非常注意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并努力践行着。第一次面对女儿的秘密,我心里还是犹豫了一下,不过马上就理智了,女儿拥有了自己的隐私,说明她真的长大了。
话说回来,家长只要用心,孩子有没有小秘密,是能够感觉到的,而且,如果家长和孩子关系好的话,孩子终有一天会把他的秘密告诉家长的。因此,家长大可不必“偷偷摸摸”地去了解孩子,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和孩子搞好关系上,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信任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这点上,我先生也做得很好。有一段时间,他每周末都在北大听课,女儿在北大上自习。一次中午,他和几个同学吃饭的时候,远远看见女儿和一个男孩在一起。他当时觉得挺生气的,认为女儿在谈恋爱,但是他很理智,并没有打扰女儿,怕她尴尬。可是心里却很犯嘀咕,一回家就跟我说了这事。我们讨论后达成一致,由我出面跟女儿谈交友的问题,但坚决不提他在北大看到的一幕。后来,女儿在一次聊天时告诉我们,她平时跟几个同学一起在北大上自习,有个男生有北大学生食堂的饭卡,她就把钱给了那个男生,也用他的饭卡在食堂吃饭。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其实许多时候,女儿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去北大上自习且一起吃饭,我先生看见女儿的那次,正好就他们两个去吃饭了而已。
多亏我先生当时的理智,也多亏我们没有小题大做,这件事情就这么平平稳稳地过去了。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地质问女儿是不是谈恋爱了,那女儿的心里该多么难过,后果会是多么难堪,真的不敢想象。
现在的中学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非常正常,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单独在一起不见得就是谈恋爱。再说,就算真的恋爱了,我们也不能采取极端的手段,也得“和风细雨”,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有一次女儿告诉我,她的一个好朋友跟她说自己特别想离家出走。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她朋友的家长怀疑她谈恋爱,就掐断了家里的网络,没收了她的手机,节假日也不允许她出门找同学玩。
这个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都是女孩的家长,担心谈恋爱影响学习,担心女孩谈恋爱“吃亏”,这都正常。但是在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上,却值得商榷。如果事情并不是家长所想的那样,而家长硬生生地把一切和外界联系的通道都堵上,这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表
现,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没准会“弄假成真”。如果真如家长想象的那样,比较理智的办法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要把家长的看法告诉孩子,并告诉孩子恋爱是个严肃的事情,要把握好界限和分寸。
我一直觉得,女儿总能时不时地把她的心里话跟我说一说,跟我们平日对她的尊重有很大的关系。从女儿一上小学开始,家里凡是有关她的决定,我们都会跟她商量,她同意了才会进行。有一段时间,我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电子琴、钢琴,也特别想让她学一种乐器。商量了好几次,她都坚决不同意,我们便尊重了她的选择,没有逼她。等她上了高中,看到周围好多同学都多才多艺,非常羡慕,表示上大学后有机会一定补上这一课。但因为她明白小时候是自己选择不学的,所以从来没有埋怨过我们。
我们知道,许多家庭都会定一些规矩让孩子遵守,可为什么有的家里的孩子就十分愿意遵守规矩,而有的家里规矩虽然很多,却很少能执行,或者“屡战屡败”,规矩时时有,犯规也时时有?其实这取决于规矩是亲子之间商量后制定的还是家长一相情愿制定的,而往往前者的效果好,后者的效果很差。
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平等地理解、尊重、信任孩子,孩子也会理解和尊重家长的行为和言语,而这互相尊重的结果就是亲子关系的和谐,同时,孩子才能长成一个有独立见解且富有自我价值的人。
爸妈的拥抱很受用
高中时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处于快速成长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需要尽情地释放,再加上升学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就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
我学心理学的时候,一位老师说:“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女儿早恋,就让她的爸爸多抱抱她。”这位老师研究青少年问题多年,他说他对多位“早恋”的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当问及为什么要恋爱的时候,90%的少女都会说,是因为迷恋异性温暖的怀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很少像孩子小时候那样亲近了。对于孩子来说,生理上的快速成长使他们已经有了成人感,然而在心理上他们却还处于半成熟的状态,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的时候,依然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时候,家长的一个拥抱有的时候比语言的力量大得多,因为真诚的拥抱可以传递发自心底的爱和力量。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女儿刚上高二,而且刚刚经历了一场失恋的痛苦。
我回想了我先生和女儿间的情况。女儿小时候,我先生非常疼爱她,她也很依恋爸爸,他俩经常打打闹闹。随着女儿长大,我先生跟女儿的身体接触就越来越少了,再也不像女儿小时候那样,动不动就把女儿抱起来转圈了,女儿也很少动不动就腻在爸爸怀里了。当时我觉得很正常,认为女儿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不再跟爸爸那么黏是应该的。
回家后,我和我先生讲了专家的话,跟他探讨女儿谈恋爱是不是跟他和女儿的疏离有关系,并让他以后保持和女儿的亲近。他将信将疑,但表示可以试一试。
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我先生跑过去对女儿说:“来,宝贝,让爸爸抱抱你,看看还能抱得动吗?”女儿竟然乖乖地笑着让爸爸抱着她转了两圈,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以后,我先生和女儿一起出门的时候,会搂着女儿的腰或者把手搭在她的肩上,在家有时也会亲亲女儿的脸蛋。后来,女儿和爸爸一起走路爱挽着爸爸的胳膊,要是一家三口出去,她就会一边挽着爸爸,一边挽着妈妈。我在书里看过,这样温馨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将来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异性交往有非常大的帮助。仔细想想也是,在我的记忆里,我和父亲从来都没有过肢体接触,这使得我到现在和男性交往的时候都非常不自在,不仅是亲密关系,就连正常的交往也会有尴尬的感觉。
因为和爸爸的关系进行了调整,女儿在后面的两年高中生活中,虽然也有和她走得很近的男生,但都是正常的同学交往,没有发生高一那样的恋爱故事。
不得不说,做家长的也要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学习。我自诩是个学习型家长,却也总是在不同的阶段遇到措手不及的问题。不过只要肯虚心学习,就会多一些理智,少一些迷茫。
我参加过一个“走进青春期——亲子关系工作坊”的课程,来自加拿大的指导老师也专门提到了家长和孩子亲密接触的重要性。她说家长和孩子经常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可以避免孩子出现许多问题,包括过早地恋爱、迷恋电子游戏等。一天下课的时候,她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就是回家后试一试拥抱孩子、抚摸孩子或者亲亲孩子,看看孩子的反应,让大家第二天谈谈自己的感受。
大多数家长跟我家以前一样,也是因为孩子长大,就很少再和孩子亲密接触。带着这个作业,大家回家都做了实验。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大家各自进行了描述:
一位妈妈说,她早晨叫16岁的儿子起床的时候,亲了亲儿子的额头,没想到儿子起床的速度比平时快了许多。还有一位两个儿子的妈妈说她回家抱了大儿子,小儿子便嚷着也要妈妈抱他。
大家都觉得非常神奇,表示能感觉到孩子们对父母的亲密接触是渴望的,而且感觉非常好。
一位爸爸谈到女儿的时候,竟然哭了,他说他多少年都没有这么跟女儿亲近过了,他自己就能感觉到那份温暖,相信女儿也一样。这位爸爸是因为女儿变成了“问题少女”,才夫妻双双走进工作坊学习的。
联想我们自己,平日里夫妻间的一个拥抱或者一个亲吻,就会让我们心情大好或者尽释前嫌,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家人的一个拥抱也会让我们觉得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
高中时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处于快速成长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需要尽情地释放,再加上升学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就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既然拥抱的力量那么神奇,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何不多给予孩子一些呢?
家长平常心,孩子也放松
孩子人生的路很长,高考只是对前一阶段的总结而已,并不能代表将来的成就和幸福。面对高考,家长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家长的心态放平了,孩子才没有压力,考试的时候才能轻松上阵。
女儿上高中后,我加入了北京市海淀区一个家长群,这个群里家长的孩子99%都来自同一个年级,大家经常就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聊得不亦乐乎。孩子们高一和高二的时候,群里相对比较平和,大家大多时候就是在闲聊。孩子们一上高三,群里的“空气”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妈妈们开始讨论让孩子吃什么样的健脑食品,如何给孩子做保健按摩,还有的妈妈给孩子买了多种保健食品……好像孩子们原来是平民的丫头和小子,上了高三立刻就变成了娇贵的小姐和公子。
有位妈妈更出位,一天她在群里“绘声绘色”地讲:“我每天给儿子吃两种水果,一个星期不重样;我每天让儿子吃两个核桃;我每天早晨叫醒儿子,让他在被窝里喝一杯温开水再起床……”说得群里众妈妈一片唏嘘,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做得太不够了,下决心从明天开始就要像这位妈妈一样给孩子做这做那。虽然是在网上,我也仿佛看到了那些妈妈们个个都摩拳擦掌的样子。
我算了一下,每天两种水果,一星期就得14种水果,尽快在脑子里浏览了一下我经常去买水果的市场,却怎么也凑不出来14种水果来。就问那个妈妈到哪里能买到那么多品种的水果,她说普通水果市场没有那么多,得到大型超市里买些进口水果或者反季节的水果。
“我不会给我女儿吃这么多的。”我从心里小小地“鄙视”了一下自己的吝啬,却依然我行我素。女儿在高三期间,我没有为她做特殊的饭菜,没有给她准备特殊的水果,也没有给她买过保健品,她依然学得很好很轻松。
如今生活质量高了,饭桌上的食物本来就很丰富,无需添加太多的额外食品。而且无论你吃什么,无非是让孩子补充他每天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要想做到这一点,只要每天的饭菜荤素搭配合理,水果、坚果都有,孩子的营养摄取就应该没有问题。
关键是,这些额外的补充,看似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实际上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吃着父母准备的好东西,享受着父母的特殊关照,孩子就从内心感受到父母寄予的过高期待,在这种期待下,孩子时常被担心、害怕、内疚、绝望等感受困扰着,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过度焦虑。许多高三以后有焦虑情绪的孩子认为,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往往不是父母对他们不管,而是父母的过度关心所造成的。
另外我还担心,像这位妈妈那样把孩子当“皇帝”养,孩子习惯了这种生活,等他上了大学离开父母以后怎么办。我正这么想,就有另外一个家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位妈妈说:“也就他上高中要高考我才这样服侍他,上了大学,我才不管他呢!”“就怕你儿子上了大学自己连吃饭都不会了呢!”另一位妈妈说话了。
这位妈妈的“唯高考”论非常过分,而且最终会害了孩子。前几年媒体就报道过,中科院博士生魏永康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劝退回家,二十多岁又重新学习如何生活。这样的悲剧不是比考不上大学更让人心痛吗?
我承认高考的重要,然而孩子人生的路很长,高考只是对前一阶段的总结而已,并不能代表将来的成就和幸福。我们做家长的最有发言权,看看身边的朋友,有多少人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与几十年前的高考成绩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在高考这件事情上,家长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孩子的高考当做孩子求学路上的一次练习或者摸底即可。只有家长的心态放平了,孩子才没有压力,考试的时候才能轻松上阵。
另外,即便是到了高三,孩子能做的事情还是让他自己去做,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从长远来看,只有生活品质和学习品质都高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才能被社会认可,而那些“高分低能”的人终究是会被社会淘汰掉的。
放松的最好方式就是笑一笑
温馨的家庭给予孩子的,除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在家里获得欢声笑语,从父母那里获得快乐。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家都应该是他的避风港,是他疲惫之后的休憩场所。在家里,他应该能找到支持,可以肆无忌惮,可以彻底放松。对于一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即将“离开”父母的高中生来说,父母为他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责无旁贷,这是他轻装上阵的基本保障。
在我的深层意识里,温馨的家庭给予孩子的,固然包括让孩子获得美味的饭菜和时尚的运动鞋等物质上的支持,但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在家里获得欢声笑语,从父母那里获得快乐。
女儿小的时候性格开朗活泼,经常拉着我们跟她一起玩,我们乐得陪同,因此,女儿的童年非常快乐。然而升入中学尤其是高中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再加上课业的负担加重,女儿对我们的依赖逐渐减轻,跟我们一起娱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到了高三阶段,女儿每天忙于应付高考,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我明白,越是这个时候,她越需要家里的氛围欢乐轻松。这个时候我们在学业上已经不能帮她的忙了,但是可以在精神上帮她解压。
一天傍晚,我在厨房忙着,女儿和我先生在餐桌上看着报纸等着吃晚饭。突然,先生跑进厨房,对我指手画脚,一下指责我洗锅的时候不关火,一下又说我怎么把油烟机开得声音那么大,把他们吵得都看不了报纸了。先生很少进厨房的,而且这些毫无缘由的指责也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我顺坡就驴,让他既然进来了就帮我把粥盛一下,或者帮我把已经炒好的菜端到菜桌上。
这时,先生哈哈大笑,对门外的女儿喊:“她不上当!”我往外一看,女儿在玻璃门外捂着肚子,坐在地板上,笑得脸上开了花一样。
原来,女儿在看报纸的时候看到一则丈夫捉弄妻子的幽默,正好是发生在厨房的,就撺掇她爸爸跟我也来一次。先生听了她的话,竟然真演了起来,可惜我没有像幽默上写的那样接茬。女儿在门外看着爸爸对我大呼小叫,我却不慌不忙的样子,笑得肚子都疼了。
在我们家,类似的情景剧经常上演。比如女儿在楼下摁了门铃,明明是爸爸开的门,上楼进门却找不到通常候在门口的爸爸,原来爸爸躲在了门后,等女儿各个地方都找了个遍,冷不丁冒出来吓她一跳。
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庭小闹剧,对孩子的心情调节非常有好处。在繁重的学习过后,让孩子开怀大笑,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释放压力的方法。然而任何活动的要素都是人,这要求家长们要用心经营家庭的氛围。如果埋头看报纸的先生不响应女儿的撺掇,到厨房里表演,女儿必然会悻悻然,自然就不会有笑得肚子疼的效果了。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借助道具,故意在家里营造一些轻松的活动让女儿参与。
高三的第二学期,女儿的学习更加紧张。本来商量好每晚9点由我或者她爸爸陪她到外面散散步的,但每次到了时间,她总以“算了吧,还有好多事情没做”为由拒绝掉。
起初我们拿她没有办法,明明知道她那样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看书学习,不仅效率不高,对身体也没有好处。然而担心归担心,却不能强拉她出去。于是,她在屋里埋头苦干,我和我先生在客厅毫无办法。
一次,我去买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多功能的弹簧呼啦圈,就买了一个。同时,一个“阴谋”也在我和我先生的心里筹划出来。晚上9点,我们也不叫女儿去散步了,而是一到时间,就开始转呼啦圈。因为这个呼啦圈是软的,对动作协调性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怎么都转不起来,动作未免滑稽,我俩忍不住就互相笑,却故意装作怕影响她学习的样子,把声音压得很低。然而,声音压得再低,她也能听见,于是,只好走出房间看个究竟。当她看到我俩滑稽夸张的动作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还调皮地戏谑我们:“有数据统计,大笑1分钟与慢跑45分钟消耗同样多的卡路里,你们俩每天晚上转一转呼啦圈,我就不用去跑步了。”这个小家伙,她哪里知道,这是爸爸妈妈为了让她能轻松一下,专门设好的局。
于是女儿开始和我们一起玩呼啦圈。看着她协调自如地把呼啦圈转得越来越好,我们由衷地夸赞她,为她拍手称快。转呼啦圈运动量不小,用不了一会,女儿就会出汗。不知不觉,就会过去半个小时,女儿轻轻松松就锻炼了身体,而且一阵玩笑过后,她的心情也快乐了起来,吃吃水果,喝喝奶,又重新投入一天最后的学习中。
还有一天晚上10点多,我去接下课的女儿回家。一上车她就告诉我头有点疼,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好吧……”女儿有气无力地回答。
“有个出租车司机在路上开车时,看见前面有个人风驰电掣般地骑着摩托车,后座上的小孩差点被甩出去了。司机追上那个人说:‘小伙子,你的孩子快要掉下去了。’此人听后回头一看,惊讶地问:‘儿子,你妈妈呢?’”
“哈哈哈……哈哈哈……”沉默几秒钟之后,女儿发出了一串又一串的笑声。
“哈哈哈……”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哈哈,老妈,你这哪里是故事,这是黑色笑话!”
“笑话不就是让人笑的故事吗?”
笑过之后,我再问她头还疼不疼,她说不疼了。
其实,这个笑话就是我刚刚在等她的时候翻杂志看到的,当时就觉得太好笑了,没想到正好派上了用场。
高中阶段,为了能让学习压力变大的孩子高兴起来,轻松一些,我们可以说“处心积虑”。先生甚至还发明了一些互动游戏,既可以让全家人都参与进来,又可以让女儿乐得开怀大笑。
“笑一笑,十年少”。根据经验,人在大笑过后会觉得浑身舒畅,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有篇文章说,一个人大笑的时候,身体立即释放内啡肽,驱走负面情绪,可以很好地缓解压力。看样子,作为高中的家长,要想让孩子快乐起来,只要想办法让他笑起来就可以了。
面对“叛逆”的女儿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行为是长大的正常表现,他们渴望被人认同,渴望体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价值,因此无论在行为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想努力挣脱家长的束缚。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成长变化,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女儿上高中后,最大的变化是变得越发“另类”且更加不听话了。
高一的一个周末,她告诉我要和同学一起去理发,我答应了,结果理回来的发型我怎么看都不顺眼。以前都是我陪她去理发馆理发的。她的脸小,过去一般都不留刘海,把所有的头发都扎到后面,整个脸连同额头都露出来,清清爽爽的,我很喜欢。这次女儿自己找理发师弄了个又厚又长的刘海,把一个小脸遮了一半,眼睛都被“埋”在了头发里。我没好气地问她为什么把头发理成了这样,她说同学们好多都是这样的发型。我说一个发型不见得适合所有的人,她说她就喜欢那样的。最让我生气的是,她竟然说我以后不用管她的头发,她爱理成什么样自己做主,然后摔门进了她自己的屋子。
女儿把自己关起来了,我进了厨房去做饭。手在做着饭,心里却一直在想着她的头发。她说的没错,我在学校里看到过,她的同学有不少梳着她那样的发型。我也留意过,配上这样的发型有的孩子看着很漂亮,有的孩子看着就非常一般。为什么孩子们都梳同样的发型?仔细一琢磨就明白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就是从众和追求同伴认同,女儿的表现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问题想明白了,我心里也就释然了。
做好饭后,我去叫女儿出来吃饭。女儿出来了,依然是很不高兴的样子。我诚恳地说:“对不起,妈妈刚才态度过激了。过来,再让妈妈好好看看这个发型到底好看不好看。”女儿不情愿地抬起头,我说:“其实也挺漂亮的,妈妈刚才大概是看不习惯吧!”
其实,当我再次看女儿的头发的时候,已经觉得不像先前的时候那么难看了,反而觉得有了另外一种味道。人就是这么奇怪,对同样的事情,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和用挑剔的眼光看,结果往往截然相反。对于孩子,如果我们时常用欣赏的眼睛去看他,他就充满了优点,如果我们老是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他,就会觉得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从此以后,我再没管过女儿的发型,三年高中她的发型基本都保持这个样子,只不过有的时候会觉得累赘,用发卡把刘海别起来,重新露出她光洁的额头。
两代人因为想法不同发生的代沟冲突,还会在买东西等方面发生。所以,为了不发生冲突,女儿上高中后我基本不陪她逛商场,都是她从我这里申请经费,找同学或者她的表姐们一起搞定。
女儿上高中以后另外一个不听话的表现是和爸爸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总是在许多事情上和爸爸的观点相左。两个人有的时候会为了某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甚至女儿委屈得掉眼泪,爸爸也很生气,认为女儿不听话。
父女双方顶撞最严重的一次是:女儿和爸爸开车去买东西了,我在家。过了没多长时间,女儿一个人汗津津地跑回来了。我问爸爸怎么没有一起回来,她说和爸爸吵架了,在路口等变灯的时候,她拉开车门下车跑了回来。过了一会,爸爸也气呼呼地回来了。
后来我了解到,两个人就一个历史问题,因为话不投机,竟然吵得那么严重。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父女俩的“战争”,我还劝女儿要尊重爸爸,不要那样跟爸爸说话,也劝爸爸让着点女儿,毕竟她还是孩子。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这种争论对女儿很有好处。她之所以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说明她是经过了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而且每次跟爸爸的争论过后,她也会反思爸爸为什么那样说。慢慢地,她明白了任何事情都无所谓黑白好坏,只是每个人看问题都有自己的角度。她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且说出来的观点也越来越深刻。
我把我的发现和我先生做了交流,他也很高兴。我们达成了“秘密协议”,就是他以后可以继续和女儿保持不同意见,只是态度和说话的语气要缓和一些,争取让女儿得到成长的同时还不伤害她的自尊心。
于是我家的争吵到后来就变成了探讨。遇到某个事件的时候,各自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讨论。这个过程不仅让家庭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也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
我不赞成家长为了迎合孩子,凡事都依着孩子的意思,对于孩子的想法,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也勉强表示认同;我也不赞成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张。
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一种做法会导致孩子唯我独尊,觉得自己想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这样的孩子在父母跟前的时候,因为有父母的保护,还能事事顺利,一旦离开父母进入社会,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要么暴跳如雷跟人发生冲突,要么倍感挫败而不知所措。第二种做法会导致孩子没有主见,离开父母进入社会后,碰到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更别提有创造性的思维了。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行为,其实是长大的正常表现,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在逐渐觉醒,已经不是那个凡事听爸爸妈妈话的“小屁孩”了。他们最强烈的内心需求就是被人认同,并强烈地渴望体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价值。因此,他们无论在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都努力脱离家长的束缚,自己去掌控。这时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处处特立独行,处处跟家长作对,不听家长的话。聪明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这种正常的成长变化,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乐观自信且有责任心的人。
别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一句话老说,就会产生很强的暗示作用。因此,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多一些赞美的话,少一些批评的语句。
一次去接孩子,碰到了一位快言快语的妈妈,一见到我就跟我说:“若辰妈妈,听说你是什么师,你说我儿子怎么办啊?他怎么那么懒!我都快急死了!”
我问:“我跟你一样,是孩子的妈妈。你儿子怎么懒了?”
她说:“都高三了,我儿子每天晚上还是8点半就睡觉了。”
“他以前几点睡?”
“一直都是8点半。”
我说:“那说明你儿子一直就是这习惯,怎么就说他懒了呢?”
“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10点、11点睡,他怎么8点半就睡觉了呢?而且老师总给我打电话,说我儿子不写作业。”那位妈妈显然非常着急。
“那么你是怎么跟你儿子说的呢?”
“我每天都说,儿子,你别那么懒行不行啊?马上就要高考了。或者说,儿子,你那么懒哪里能考上大学啊!可他还是那么懒。”
那位妈妈的儿子我见过,跟我女儿同班,是一个很阳光、很精神的小伙子,见人老是笑眯眯的,很讨人喜欢。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也点名批评过他,说班里只要有不交作业的就准会有他。但是老师也说,他成绩并不差,只是再用功一点的话,会更加优秀。
从内心来说,我其实是挺欣赏这个小伙子的,高三了每晚都早早睡觉,成绩还不是特别差,说明他潜质很好,也说明他把课堂和学校的时间利用得非常好。至于不写作业,谁也没有规定只有做完家庭作业才能学好啊。对某些孩子来说,额外的作业就是浪费时间。要是我的女儿能每天晚上8点半就睡觉,还能学习很好的话,我会非常高兴的。事实上,我每天都非常心疼女儿睡眠不足,担心她的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说服父母买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