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钻不过去佛母洞是过去四佛及过去七佛

过去七佛是哪七位佛(七佛简介)
我的图书馆
过去七佛是哪七位佛(七佛简介)
☆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俗名悉达多,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Vipasyin)、尸弃佛(Sikhin)、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佛(Kanakamuni)、迦叶佛(Kasyapa),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南无毗婆尸佛
梵文 Vipasyin ,又作毗钵尸,微钵尸,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据说其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为13亿4千万年)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 ,第三次八万。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槃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南无尸弃佛
梵文 Sikhin ,又作式式弃,大论作严那尸弃。为过去七佛的第二位,义曰顶髻,最上。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万弟子 参加,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
&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
&南无毗舍浮佛
梵文 Visvabhu ,又作毗湿婆,毗舍婆,毘摄罗等, 义曰一切有,为过去七佛的第三佛。据说其出世的时间,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游和郁多摩。举行过二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七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六万。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
&南无拘留孙佛
梵文 Krakucchanda ,又作鸠楼孙佛,拘留秦,迦罗鸠餐陀等。义曰:所应断已断,减累,成就美妙等。即过去七佛的第四位。在现在贤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四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萨尼和毗楼。
&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梵文 Kanakamuni ,又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 义曰金寂,为过去七佛的第五佛。在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四万岁时出世。阿弥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三万弟子参加。&&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道师。
&南无迦叶佛
梵文 Kasyapa ,(又称燃灯古佛 Dipankara)义曰:饮光。即过去七佛的第六位。骑一头狮子,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之师。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二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柰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南无释迦牟尼佛
梵语 Sakyamuni 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 '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耀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授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岁也。既而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论道果。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尔时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连河侧娑罗双树下。右胁累足泊然宴寂。复从棺起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并说无常偈曰。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竞茶毗之。烬后金棺如故。尔时大众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凡俗诸猛炽  何能致火爇
&请尊三昧火  阇维金色身
&尔时金棺从坐而举高七多罗树。往反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灭后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也。
&七佛灭罪真言
&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啰帝。
&毗黎你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诃。
&此真言最大效用:消灭罪障,平安吉祥,事事顺利,造福后世。
&此咒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世尊因文殊师利法王子的请求,而说过去七佛曾诵过的咒。一个人若造了四重五逆罪,不仅后世受极大苦报,现世也不得平安,为了消灭罪障,最宜持诵七佛灭罪真言。
&于杂阿含经卷三十四、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贤劫经卷七、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等诸经中,皆详载有关此七佛之出世、族姓、父母、生子、弟子、侍者、所居之城、道场树、初会说法众等。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佛教音乐影视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高平七佛寺—晋城市—山西寺院
       
发布时间:日
来源:宝莲禅寺&& 作者:人关注&&&&&&
高平七佛寺
  七佛寺创建于唐代,在《高平县志》中都有记载。 七佛山居太行之巅,海拔1200米,古有&七佛山上踩七砖,看到黄河九道湾&的民谚,盛赞其地势的高远。山腰上都建有寺院,七佛寺则建造在山顶。后来之所 以叫作&云月寺&,是因为山高挺拔,云绕其间,月随左右。云月寺从创建开始,就是一座文化寺院。当时这里有一座&文风塔&,传说主当地的文风。明代的智加 主持,曾在此办学,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云月寺历代都有修缮,明万历四十年和清康熙十六年曾经两次重修,是享誉一时的著名寺院,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寺内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
  2001年,高平地区张永忠等善信居士,发心重修寺院。在山西省佛教协会的指导下,历时5年,终于功德圆满。在苍翠古树、溢香花海中,新的寺院飞檐斗拱辉映日月,碧玉殿宇光耀云天,千年古刹重新焕发出新的风采。新寺院重新恢复为原名&&&七佛寺&。
  七佛寺由高僧指导,完全按照佛教的仪轨进行修建,规模比原来的寺院扩大了数倍。新建的七佛寺依山取势,拾阶而上,梯台相向,风格古朴庄严,站在七佛寺放眼眺望,满山遍野绿树叠翠,令人心旷神怡。
   由山脚沿&七佛门&而上,绿树森森,鸟语花香。七道门由当代著名大德一诚法师、圣辉法师、永信法师、根通法师、戒忍法师、胡雪峰大喇嘛等题写匾额,拾级 而上,心为之清;寺门外,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题撰的&重建七佛寺碑&;寺名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还有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题写的&七佛圣境&匾额。
  七佛寺内有七佛殿,塑有七尊佛像。所谓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尸弃、毗舍浮等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俱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等四佛。这七佛皆已入灭,故又称&过去七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七佛灭罪真言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七佛灭罪真言
此灭罪真言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1]
之一。这是释迦佛说的,也是过去七佛共说的。诚心诵念此咒,可消除重罪。
七佛灭罪真言真言原文:
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
尼诃啰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
真陵乾帝。莎婆诃。
七佛灭罪真言七佛灭罪真言注音:
lí pó lí pó dì。qiú hē qiú hē dì。tuó luó ní dì。
ní hē là dì。pí lí nǐ dì。mó hē qié dì。
zhēn líng qián dì。suō pó hē。
七佛灭罪真言发音注解:
“求诃求诃帝”有的书写作“仇诃仇诃帝”。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有读第一声(lā拉)的。
毗:发音为(pí皮)。
伽:读(qié茄)。
乾:读作(qián前)。
莎婆诃。莎:读(suō蓑),通“娑”。
七佛灭罪真言功德简介:
此真言最大效用:消灭罪障,平安吉祥,事事顺利,造福后世。
此咒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世尊因文殊师利法王子的请求,而说过去七佛曾诵过的咒。一个人若造了四重,不仅后世受极大苦报,现世也不得平安,为了消灭罪障,最宜持诵七佛灭罪真言。
七佛灭罪真言历史
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座起。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於世尊去世之後若毁四重。若毁犯八重。若菩萨若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毁如是一一诸戒。所犯重罪当灭。佛言呜呼善哉文殊师利。乃能请问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世比丘所犯之过。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去世後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然而受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重病。若我去世後毁四重禁羞不发露。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离婆离婆谛?仇呵仇呵帝?陀罗离帝?尼呵罗帝?毘摩离帝?莎呵?
文殊师利此陀罗尼。是过去七佛之所宣说。如是七七亦不可数亦不可计。说此陀罗尼救摄众生。现在十方不可计不可数七佛。亦宣说此陀罗尼救摄众生。未来不可计不可数七佛。亦宣说此陀罗尼救摄众生。汝今请问陀罗尼义。我已说竟。以此陀罗尼经。救摄未来世恶律仪比丘。令其坚固住清净地。若有比丘毁四重禁。至心忆念此陀罗尼经。诵一千四百遍。诵一千四百遍已乃一忏悔。请一比丘为作证人。自陈其罪向形像前。如是次第经八十七日勤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终无是处。彼人能於八十七日勤忏悔已。若不坚固阿耨多罗心亦无是处。
☆过去七佛,又称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Sakyamuni)是最后一位,俗名悉达多,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Vipasyin)、尸弃佛(Sikhin)、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佛(Kanakamuni)、迦叶佛(Kasyapa),前三佛为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的四佛。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南无毗婆尸佛
Vipasyin ,又作毗钵尸,微钵尸,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义曰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据说其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为13亿4千万年)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 ,第三次八万。
毗婆尸佛(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槃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南无尸弃佛
Sikhin ,又作式式弃,大论作严那尸弃。为过去七佛的第二位,义曰顶髻,最上。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万弟子 参加,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
南无毗舍浮佛
Visvabhu ,又作毗湿婆,毗舍婆,毘摄罗等, 义曰一切有,为过去七佛的第三佛。据说其出世的时间,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游和。举行过二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七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六万。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
南无拘留孙佛
Krakucchanda ,又作鸠楼孙佛,拘留秦,迦罗鸠餐陀等。义曰:所应断已断,减累,成就美妙等。即过去七佛的第四位。在现在的一千佛之首,在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四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萨尼和毗楼。
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南无拘那含牟尼佛
Kanakamuni ,又作,俱那含等, 义曰金寂,为过去七佛的第五佛。在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四万岁时出世。阿弥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三万弟子参加。
拘那含牟尼佛(第二尊)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道师。
南无迦叶佛
Kasyapa ,义曰:饮光。于贤劫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二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
迦叶佛(第三尊)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柰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南无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 ;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佛(第四尊)。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耀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已心生欢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蓝处。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处。三年学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授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佛号天人师。时年三十矣。即三年癸未岁也。既而于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法轮而论道果。说法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尔时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连河侧娑罗双树下。右胁累足泊然。复从棺起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并说无常偈曰。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竞茶毗之。烬后金棺如故。尔时大众即于佛前以偈赞曰。凡俗诸猛炽 何能致火爇请尊三昧火 阇维金色身尔时金棺从坐而举高七多罗树。往反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灭后一千一十七年教至。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也。
七佛灭罪真言真言注音
lí pó lí pó dì。qiú hē qiú hē dì。tuó luó ní dì。
ní hē là dì。pí lí nǐ dì。mó hē qié dì。
zhēn líng qián dì。suō pó hē。
“七佛灭罪真言”,也可以发音:离巴离巴帝,估哈估哈帝,达拉尼帝,尼嘎拉帝,微嘛离帝,马哈嘎帝,(加母)(拉母)(扎母)帝,司哇哈。(念诵时,观想无始以来所造罪业念念消溶在三宝的无尽功德中。)
“此处的‘七佛灭罪真言’与平日早晚功课中的发音有所不同。大家以往念诵的是唐译,为“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但同样的文字,唐时发音与现今已有不同。皈依仪规中收录的“七佛灭罪真言”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而来,更接近于梵音。”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修习 〔济群法师〕[2]
七佛灭罪真言真言原文
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帝。
尼诃啰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
真陵乾帝。莎婆诃。
七佛灭罪真言功德简介
此真言最大效用:消灭罪障,平安吉祥,事事顺利,造福后世。
此咒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世尊因文殊师利法王子的请求,而说过去七佛曾诵过的咒。一个人若造了四重五逆罪,不仅后世受极大苦报,现世也不得平安,为了消灭罪障,最宜持诵七佛灭罪真言。
七佛者,谓中三佛,现在中四佛。(劫,梵语 kalpa,具云劫波,分别时节。贤劫者,谓此劫中,皆为贤人。只是名称而已,不必执著。)
《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
七佛灭罪真言梵音
DEVA DEVATE ,GUHA, GUHATE,DHARA DHRTE,NIR-HRTE VIMALATE, SVAHA.
七佛灭罪真言发音注解
“求诃求诃帝”有的书写作“仇诃仇诃帝”。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有读第一声(lā拉)的。
毗:发音为(pí皮)。
伽:读(qié茄)。
乾:读作(qián前)。
莎婆诃。莎:读(suō蓑),通“娑”。
.听梵音[引用日期]
.显密文库[引用日期]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贤劫中四佛。(劫,梵语 kalpa,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贤劫者,谓此劫中,皆为贤人。只是名称而已,不必执着。)又称过去七佛。指释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之佛,共有七位。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据景德传灯录卷一载,此过去七佛各举之得法偈,称七佛说偈。[长阿含大本经、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供奉:每天三柱香,农历十八,十五日、将"舍利盐"放在俱攞钵过滤溶化后擦拭神像,诚心修行俱攞钵表面会慢慢生长如树根桩一样的物质。小乘经典只说四佛或七佛,并认为有未来成道的弥勒菩萨,而《增一阿含经》更述及师子、承柔顺、光焰、无垢、宝光等诸佛。释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过去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与诸佛类似。如‘诸恶莫作’等偈颂,乃众所周知之七佛通诫偈;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诵》、《僧祇》、《五分律》等诸戒本所说,过去诸佛皆说此偈,并以此为略本之别解脱戒经。而‘诸恶莫作’之偈,或以为是迦叶佛所说,或以为是释迦佛所说。
[一]、毗婆尸佛/七佛
毗婆尸佛,巴利语Vipassi,梵语Vipa?yin,汉语音译毗婆尸,意译为观,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过去七佛-脱胎毗婆尸佛 一长阿含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盘头。母盘头婆提。居盘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三十四万八千人。神足二。一骞茶。二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二]、尸弃佛/七佛
巴利语Sikhī,梵语Shikhin,汉语音译尸弃,意译为火,又云持髻。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过去七佛-脱胎尸弃佛 二长阿含云。人寿七万岁时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芬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阿毗浮。二婆婆。侍者忍行。子无量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三]、毗舍浮佛/七佛
毗舍浮佛,巴利语Vessabhū,梵语Vi?vabhū,汉语音译毗舍浮,意译遍一切自在。谓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不自在,而为庄严劫中千佛之最后一佛也。(烦恼者,无明也。)过去七佛-脱胎毗舍婆佛 三长阿含云。人寿六万岁时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逾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四]、拘留孙佛/七佛
拘留孙佛,巴利语Kakusandho,梵语Krakucchanda,汉语音译拘留孙,意译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成佛,为千佛首。过去七佛-脱胎拘留孙佛 四长阿含云。人寿四万岁时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五]、俱那含牟尼佛/七佛
巴利语Konāgamano,梵语Kanakamuni,汉语音译俱那含牟尼,意译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云,又名迦那迦牟尼,华言金仙人。谓身金色故也。人寿减至四万岁时,于阎浮提出世成佛。(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过去七佛-脱胎拘那含牟尼佛 五长阿含云。人寿三万岁时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槃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六]、迦叶佛/七佛
迦叶佛,巴利语Kassapo,梵语Kā?yapa,汉语音译迦叶波,简称迦叶,意译饮光。谓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世成佛。过去七佛-脱胎迦叶佛 六长阿含云。人寿二万岁时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柰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七]、释迦牟尼佛/七佛
巴利语Sakyamuni,梵语Shākyamuni,汉语音译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盘。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长阿含云。人寿一百岁时出世。本在一万岁时。为观众生。无机可度。至百岁。劫末苦逼。故出乎世。种刹利。姓瞿昙。父净饭。母大清净。居舍卫城。坐菩提树下。说法一会。度人无数。神足二。一舍利弗。二目犍连。侍者阿难。子罗睺罗过去七佛-脱胎释迦牟尼佛 七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七佛介绍/七佛
毗婆尸佛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巴利语 Vipassi, 梵语 Vipa?yin,汉语音译毗婆尸,意译为观,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据说其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佛教的说法,一劫为13.4亿年)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十万,第三次八万。又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称佛名号品第九:...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尸弃佛尸弃佛巴利语 Sikhī,梵语 Shikhin,汉语音译尸弃,意译为火,又云持髻。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过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式诘、式弃,或式弃那;译作顶髻、持髻、有髻,或火、火首、胜、大及最上。毗舍浮佛毗舍浮佛毗舍浮佛,巴利语 Vessabhū,梵语 Vi?vabhū,汉语音译毗舍浮,意译遍一切自在。谓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不自在,而为庄严劫中千佛之最后一佛也。(烦恼者,无明也。)毗舍浮佛又译作毗湿婆部、毗湿波浮、毗舍婆、毗怒沙符、毗锁婆浮、毗舍罗婆、鞞恕婆附、毗摄浮、毗摄罗、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婆、必沙部、毗叶罗、毗叶婆、比叶婆、毗锁浮、随叶、鞞舍、毗舍等,意译为遍一切自在、一切胜、一切生、能变现、遍现、广生、胜尊。依据巴利文《大史》所记载,毗舍浮佛是以燃灯佛为首的二十四佛中的第二十一佛。拘留孙佛拘留孙佛拘留孙佛,巴利语 Kakusandho,梵语 Krakucchanda,汉语音译拘留孙,意译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成佛,为千佛首。据《长阿含经》卷一记载,在贤劫中人寿四万岁时,拘留孙佛出现于世,为婆罗门种姓,姓为迦叶。父名为记得,母名为善枝,子名为上胜。时国王名为安和,王城名为安生城。他在尸利沙树下成道,曾有一会说法,度化弟子四万。上首弟子有萨尼、毗楼等,执事弟子名为善觉。在《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说:“拘留孙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旬,通身光五十旬,相好具足如紫金山。见此佛者,常生净国,不处胞胎,临命终时,诸佛世尊必来迎接。”拘那含牟尼佛七佛巴利语 Konāgamano,梵语 Kanakamuni,汉语音译俱那含牟尼,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云,又名迦那迦牟尼,华言金仙人。谓身金色故也。人寿减至四万岁时,于阎浮提出世成佛。(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据《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记载,拘那含牟尼佛于人寿三万岁时出生于清净城,为婆罗门种姓,姓为迦叶,其父名为大德,母为善胜,佛陀于乌暂婆罗树下成道,曾有一会的说法,度化弟子三万人。上首弟子有舒般那多、郁多罗等。其执事弟子名为安和。《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说:“拘那含牟尼佛放大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长二十由旬,圆光三十由旬,奉身光长四十由旬,光相具足。见此佛者,即得百亿诸三昧门无数陀罗尼。”因为拘那含佛、拘留孙佛、迦叶佛等,都是于现在劫出世,所以印度有诸佛遗迹的佛说。据《高僧法显传》记载,舍卫城东南十二由旬的那毗伽邑,为拘留孙佛的出生处,由此向北减一由旬,即拘那含佛的出生处。迦叶佛迦叶佛迦叶佛,巴利语 Kassapo,梵语 Kā?yapa,汉语音译迦叶波,简称迦叶,意译饮光。谓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世成佛。迦叶佛名于现世界人寿,二万随行时,出世而成正觉,释迦佛以前之佛也。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八,佛祖统纪三十。【又】菩萨名。涅槃经三曰:“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本是多罗聚落人也,姓大迦叶,婆罗门种。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绕百千匝,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巴利语 Sakyamuni,梵语 Shākyamuni,汉语音译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盘。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出翻译名义集)七佛记载过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出于《长阿含》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亦今于贤劫中成最正觉。”《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我也。’《药王经》曰:‘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曰:‘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此中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次四佛为贤劫之出世者。《增一阿含·四十二》云“阿难白佛:‘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便来者,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之徒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膺如来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尔。’”
七佛因缘/七佛
依据佛经所载,过去、现在、未来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现。其中,以上列七佛与此间因缘较深,故诸经常有所论。如《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述及过去七佛出现的因缘,并列举与七佛有关的劫名、种姓、菩提树等,大略如下︰┌───┬───┬──┬────┬───┬──┬───┐│七佛│种族│俗姓│王城│菩提树│侍者│筹量│├───┼───┼──┼────┼───┼──┼───┤│毗婆尸│刹帝利│拘邻│盘头波提│波罗利│无忧│八万岁│├───┼───┼──┼────┼───┼──┼───┤│尸弃│刹帝利│拘邻│光相│分陀利│忍行│七万岁│├───┼───┼──┼────┼───┼──┼───┤│毗舍浮│刹帝利│拘邻│无喻│娑罗│寂灭│六万岁│├───┼───┼──┼────┼───┼──┼───┤│拘留孙│婆罗门│迦叶│安和│尸利沙│善觉│四万岁│├───┼───┼──┼────┼───┼──┼───┤│拘那含│婆罗门│迦叶│清净│优昙跋│安和│三万岁│├───┼───┼──┼────┼───┼──┼───┤│迦叶│婆罗门│迦叶│波罗奈│尼拘律│善友│二万岁│├───┼───┼──┼────┼───┼──┼───┤│释迦文│刹帝利│瞿昙│迦毗罗卫│毕钵罗│阿难│百岁│└───┴───┴──┴────┴───┴──┴───┘其中,毗婆尸佛出现于过去九十一劫中,其次二佛出现于过去三十一劫中,后四佛则出现于现在贤劫中。接着说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初会弟子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十万人,三会弟子八万人;释迦牟尼一会说法,得弟子一二五○人。并列举诸佛上座二弟子名,毗婆尸佛为鶱荼、提舍,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目犍连。而一如释迦牟尼有子罗侯罗,经中也提到其他六佛的佛子名,及诸佛父母名,以及拘留孙等婆罗门姓三佛,当时之王名。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等所叙,与上述略有差异。其中,《七佛经》所载较为详细,认为贤劫四佛依次出现于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劫中,并描述毗婆尸佛自兜率降生时之瑞相。小乘经典只说四佛或七佛,并认为有未来成道的弥勒菩萨,而《增一阿含经》更述及师子、承柔顺、光焰、无垢、宝光等诸佛。释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过去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与诸佛类似。如‘诸恶莫作’等偈颂,乃众所周知之七佛通诫偈;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诵》、《僧祇》、《五分律》等诸戒本所说,过去诸佛皆说此偈,并以此为略本之别解脱戒经。而‘诸恶莫作’之偈,或以为是迦叶佛所说,或以为是释迦佛所说。《增一阿含经》所载七偈如下︰(1)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2)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3)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4)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5)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7)护口意清净,自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说当观过去七佛像,云(大正15·693a)︰‘观七佛者当勤精进,昼夜六时勤行六法,端坐正受,当乐少语,除读诵经广演法教,终不宣说无义之语。常念诸佛,心心相续,乃至无有一念之间不见佛时,心专精故不离佛日。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显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万四千相。(中略)如是诸佛各入普现色身三昧,现其人前令其行者心得欢喜,以欢喜故,是诸化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顶,见七佛已见于弥勒。’又依《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载,若欲除灭四重禁、五逆、十恶、谤法等诸罪,当诵药王、药上二菩萨咒,同时敬礼十方佛、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此外,《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一则叙述过去七佛所说陀罗尼,及其除灾之效验显着。《佛名经》卷八、《大吉义神咒经》、《大智度论》卷九、《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法苑珠林》卷八等,也都有提到七佛之事。北宋·法天也译有《七佛梵赞》(《七佛赞呗伽陀》)一篇。而《法显传》、《西域记》等,关于四佛经行遗迹之记载颇多,但未见七佛之事迹。禅宗以七佛、二十八佛为教祖,《景德传灯录》等祖录,即先举出七佛之事缘,然后各以七言四句之偈颂叙述。而文殊菩萨也为七佛之祖师。又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时,曾感七佛在前引导。到后代,禅宗在每天早晨礼佛时,也有持诵七佛名号的习惯。
七佛相关/七佛
七佛乡七佛乡位于青川县东南部,东邻建峰乡,南界马鹿乡,北接凉水镇、楼子乡,西连江油市雁门镇,幅员面积50.6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964亩,其中田605亩,乔竹公路穿越全境,交通便利,全乡辖6个村,31个社,816户,总人口3162人,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39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450吨,人均占有粮食459公斤,人均纯收入1249元。七佛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高度适中,青竹江纵贯全境,很适合茶叶生产,七佛茶在唐代被列为贡品,故有“武皇平生饮最爱、唯有七佛贡茶来”的美誉,“七佛秀芽”1990年获四川省首届“甘露杯”金奖,“七佛贡茶”1997年获广元市“广茗杯”第一名,1999年6月七佛贡茶又获中国第三届名茶评比“中茶杯”一等大奖。七佛山(寺)七佛寺高平七佛山位于高平东山的七佛山生态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两万亩,是高平市确立的“身边增绿”重点工程之一。自2002年以来,高平市先后投资一亿元,完成荒山造林一万亩,退耕还林两千亩,新栽各种树木多万株。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到山顶的道路工程和道路两侧高标准绿化。七佛山生态公园已经初步形成针阔混交、乔灌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七佛寺的由来传说一唐代僧人登七佛山游览,被山景迷倒,便在山下竖起七尊大佛。当天夜间,突然有五道金光凌空现世,天地如昼,七彩缤纷,祥光满山。次日凌晨,只见山脚下出现了五个仙洞,洞中有五条金龙卧息。山顶现出一寺,七尊佛像端坐其内。原来夜间五龙并力,抬佛峰顶。从此在主峰顶就有了七佛寺。七佛山也因此得名。七佛寺历经千年沧桑之变,几经摧残修复。上世纪三十年代毁于战火。2002年复扩重建七佛寺,历时五载,积新七而落成。即:七佛街、七佛路、七佛山、七佛门、七佛塔、七佛殿、七尊大佛,占尽人间形胜风光。七佛寺共有七道门。从眼前出现的汉白玉牌坊是七佛山主峰上的七佛寺的第一道门,上刻有少林寺法师题写的“清净”二字。前五道门相距约百米,第二、三、四、五道门分别题刻着“吉祥”、“平安”、“益寿”、“成就”。第六道门即正山门匾额“七佛寺”三字由当代书法大家启功题写,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题写了“七佛胜境”匾额。寺门对联云:九品莲台十万户红尘佛光普照 七佛宝顶八百里太行飞龙来脉进山门是“洗心池”,右侧有供奉太虚大师真身舍利的舍利塔,为镇寺之宝。迎面登上186梯阶为第七门——仪门,寺内依次为天王殿、正佛院,皆飞檐斗栱、挑角凌空、青砖绿瓦、紫墙金地、大理石梯阶,诸佛像皆金碧辉煌,庄重慈祥。佛院内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题撰的“重建七佛寺碑”。后塔院白玉佛塔高耸云天,为汉白玉大理石砌成,塔高25米,由世界名僧净空大师、惟贤法师题写塔名。登上绝顶处的飞云、揽月二楼阁,只觉人在云间,寺在青天,紫气东来,瑞满城阙。一字七道门,高低错落有致。日暮时七道门灯火辉煌,远看似凌空飞船,桅杆飞帆,慈航普渡,佛光灿烂。夜间从高平城中仰看峰顶,遥见从寺院直到七道门的千米灯火恰如一条金龙俯卧七佛山顶,佑护着全城百姓,给高平人民带来吉祥与和谐。七佛贡茶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几千年历史中,有过很多专供皇帝享受的、由各级政府奉供的物品,那就是贡品。茶叶就是其中之一。茶叶作为贡品的历史很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就可追溯到周武王伐纣时代。《华阳国志.巴志》载:公元前1066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苴国),置葭萌郡,爵之以子(苴国侯)......丹、漆、荼(茶)、蜜......皆纳贡之。”这是关于“贡茶”的最早记载。至秦得巴蜀后,饮茶之风在全国迅速传播,贡茶的记载就很多了,历代贡茶的名目之繁多、采制之考究、历史之绵长(至清王朝垮台)、时令之严格,都可称最!贡茶制度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历代皇帝对贡茶品质的苛求和求新的欲望也为中国名茶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上面的记载,又见《郡国外夷考》中所提:“《汉志》葭萌,蜀郡名(郡址在今天的四川广元昭化古城)。萌音芒,方言,蜀人为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巴蜀志》、《昭化县志》、《广元县志》都有凉葛乡大佛滩(今七佛乡)有野生茶、味上佳的记载。又见《广元县志》民国时四川省邓锡侯主席令:“今考,昭化凉葛乡大佛滩有野生茶树13000余株,品质上佳,为出口物品,如困,应急与救助...”等等。又经考证,在古时葭萌郡辖地内,只有今七佛乡有野生茶树,千年以上古茶树和野生岩茶至今尤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葭萌郡王上贡周武王的“荼”就是今天的“七佛贡茶”,开了贡茶之先河!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敦煌学辑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敦煌学辑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08:36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去七佛灭度后去哪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