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对两次世界大战简介有什么评价

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是不是世界最强的国家?
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是不是世界最强的国家?
百度知道知历史
其实德国已是世界最强,希特勒说的没错,德国日耳曼民族是全球最伟大民族,现在德国属于制造业工业全球第一。汽车有宝马奥迪奔驰冰箱有西门子博世,而且制造冰箱的机器都是德国人所创造你说他是不是全球最强。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的份?一战因为法国和英国是欧洲的殖民地大国,,德国是威廉二世君主专制,它要求按现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拓展殖民地,但是受到排挤,所以需要战争手段来争取获得两大列强的殖民地,说白了就是利益二战是因为,一战德国战败,赔偿支付不了,受到协约国的很多不平等待遇,比当时的晚清强点,而且德国年经济大危机,希特勒上台,获得了工人的信任,然后潜伏了几年,发起二战。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的重大影响消极:经济上:两次世界大战,战时的军备所需以及战后的巨额赔款,使得德国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经济发展受制。由于战争,原有的经济体系受到打击,战后经济面临崩溃政治上:由于两次世界大战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并且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德国的国际地位下降;两次大战后德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割地分裂;战争结束后(尤其是二战)德国内部政权更替频繁,政局不稳文化上:战争使得德国的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受到了巨大打击积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法西斯势力大大削弱,为德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暂时只能想到这些,一点初步简单的答案,希望采纳(本文内容由百度知道网友悸35542狡钠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度知道知历史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作者最新文章德国为什么能够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 世界史——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德国为什么能够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为什么能够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发布时间:
  德国为什么能够发动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诞生了人类史上的许多科学巨匠,涌现出了不少饮誉世界的学者和艺术家。德意志人民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成就,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德意志人民有着许多优秀品质。他们富有智慧和创造精神,勤劳刻苦,对工作严肃认真,重实际,讲究效率,遵守纪律。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德意志民族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举世瞩目的巨大业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民族为什么会在不到30年间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将人类带入灾难的世界?  我们首先的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德意志民族的重要转折时期。自1871年俾斯麦统一了德意志民族,德国仅仅用了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经历了100多年才完成的事业,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迅速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20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法,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德意志帝国是近代德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德国在经济上已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气蓬勃的工业强国。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惰性十足的落后的封建君主国,大大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他们国内的资产阶级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意识,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们不敢与德国老贵族容克贵族相抗衡,放弃对自由、民主的追求,甘愿让贵族独占军政大权,保留半封建的君主政体和军阀,从而使拥有先进工业水平的德国存在着深厚的封建残余。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德意志民族也一直受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俾斯麦在实现民族统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极端民族主义的熏陶。同时,在种族主义反动说教的影响下,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德意志“种族优越论”、“大德意志主义”在德国广为传播。这些非理性思想不仅毒化了德国人民的良知和理智,而且被野心勃勃的霸权主义者所利用,逐渐发展成为对外谋求扩张的依据。威廉二世将俾斯麦称霸欧洲大陆为目标的“大陆”转向谋求扩张、争霸世界的“世界政策”。威廉二世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者。在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狂潮中,他把德意志民族引上了冒险扩张的道路,于1914年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参战国人民推入血泊之中,德意志帝国也在这次战火中走向灭亡。  德意志帝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向了灭亡可是这对于德意志的人民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迎来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魏玛共和国。他是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下产生的一个资产阶级政权。魏玛国民议会通过了德国历史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宪法,他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走上了统治的舞台。但新生的魏玛共和国政府面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颓势,不得不在协约国的压力下接受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和约。它把全部战争责任强加在德国头上,是德国处在受掠夺、受奴役的屈辱地位。《凡尔赛和约》的实施不仅极大的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就这样德意志民族的肌体上又滋生了以希特勒为魁首的纳粹党这颗法西斯毒瘤。希特勒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的掩盖下,大肆鼓吹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叫嚣要推翻德意志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然而《凡尔赛和约》只是对德国从经济上进行罪恶的掠夺,它根本没有触动德国原来的机构,军官团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战争祸首威廉二世和兴登堡之流非但没有受到审判,反而逍遥法外:威廉二世避居荷兰,兴登堡更是成为了德国民族英雄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总统。这些军国分子的存在,也成了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条件。  从1921年到1924年由于国际上的形势转变德国开始走向了经济复苏的道路。英国为了抑制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采取扶持德国的政策。法、比两国军队进占德国工业区—鲁尔区造成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使国际上开始同情德国,美国等国家通过了“道威斯”对德国进行经济援助。德国与苏俄签定了《拉巴洛条约》使两国摆脱了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尤其改善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到1928年德国出现了繁荣,经济上出现了魏玛共和国的“黄金时代”,政治上也迈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国内的工业也大力发展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这样为德国在二战中有先进武器和军队管理方式提供了条件,也是德国发动二战的条件之一。  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魏玛共和国在此陷入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旋流之中。经济危机使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也不断加剧,魏玛议会民主制出现了危机,魏玛政府无法维持现存的统治方式,逐渐走上了专制主义的道路。就这样,希特勒坐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法西斯终于推翻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希特勒上台后千方百计独揽大权,实行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制造了“国会纵火”案等迫害德国进步人士。并且强行通过《授权法》摄取了议会权力,在内阁确立了独裁统治。随后在全国逐渐实行领袖独裁和法西斯一党专制。就这样德国进入了封建法西斯的资本主义时期(或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样为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政治基础。  当国内发动战争的条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国外日本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已经建立。为实现对外侵略计划,这三个法西斯国家走到了一起组成了同盟。这样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条件已经全部成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便要发动战争。  希特勒打着保护德意志民族的旗帜悍然发兵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又于1939年以“波兰走廊”等领土本属德国为由发动对波兰的入侵,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再次将人类推入战争灾难之中。  德国为什么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作者:克里斯托弗·苏丹)一战结束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下士正在波罗的海附近的一座陆军。日晚,他所在的团受到了英军的毒气攻击。英军在对比利时小镇科明斯的德国据点攻击时,发射了数吨的芥子气,这种化学毒气因气味类似芥末而得名。  一战期间,士兵闻芥子气色变。当这种气体与皮肤接触的时候,会造成化学灼伤,起泡甚至溃烂。如果被吸入呼吸道,芥子气会摧毁受害者的支气管。步兵班长希特勒因芥子气患上了严重的结膜炎以及眼部感染,他自己甚至一度担忧会永久失明。在写给一位医生的信中,他提到自己先前短暂地失明,不过这种症状后来慢慢消失了。  11月10日,医院的牧师告诉这位伤员战争已经结束。霍亨索伦王室已被推翻,柏林新成立了共和国,现在就等待德国接受停火协议,并且“信任敌人的宽宏大量”。  希特勒听闻此消息后变得歇斯底里。“无情的黑暗包围了我,我跌跌撞撞地走回宿舍,倒在行军床上,把头埋在毯子和枕头底下。”他日后这样记述自己意识到一切努力成为泡影的那一刻的感觉。他的自传中记载,这是他自母亲的葬礼之后第一次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  在他口述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将德国一战战败日描述为自己的政治启蒙日。这本书的第一章记载了他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份屈辱性的和约带给他的震惊。在这一章结尾的一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就我来说,我决定投身政治。”  德国的集体记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第一场全球范围的冲突,只有极个别国家未受一战的影响。时至今日,一战的参战国在如何纪念这场战争的问题上分歧非常大。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法国和英国,作为战胜国,将一战当作塑造民族认同的大事件来纪念,称之为“伟大的战争”。  另一方面,在战败的德国,纪念这场战争的文化从来未成气候。在德国,有很多地方都设立了纪念碑,缅怀战死沙场的士兵,然而德国人集体记忆深处,那些最血腥的战役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之战、加里波利战役、坦能贝格战役和日德兰海战。  胜负双方对待一战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伤亡人数的不同。德国在一战损失了200万士兵,比任何国家要多,而且这一数字在二战期间翻了一番还多。而英法在二战损失人数要比一战少得多。英国一战伤亡人数比二战多出一倍,一战期间法国伤亡人数要比二战期间多四倍。当后人缅怀战争的时候,伤亡人数不仅可以表达战争的惨烈程度,还是一个国家英雄主义的象征,在神化一些战役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对死难者的纪念相比,战争的胜负更多地影响了双方国家对战争的态度。虽然很难统计有多少德军士兵会像希特勒那样听到停火协议时震惊不已,但是《凡尔赛和约》最终签订时,由于战胜国强加给德国太多的羞辱性苛刻条件,德国人已经完全被复仇的火焰包围了。因此,一战与二战之间不仅仅是时间间隔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战的战后安排直接导致了二战的发生。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在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强调这两场战争在时空上的延续性,某些历史研究者甚至将这两次世界大战冠之以“第二次三十年战争”的称号。在他们看来,1914年和1945年之间的战争是同一场、不间断的冲突,两场战争只是隔了一个长时间的停火协议。  如果1914年德国没有进攻比利时,那么25年之后德国是否就不会对波兰发动闪电侵袭呢?这种简单的看待问题的看法,容易导致我们在解释历史事件时得出不可靠的结论。如果将20世纪的这两场世界大战看作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那么必须从其他角度去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  起点  任何和平协议,要使和平长久维持下去,不仅要消除引起冲突的因素,还要想方设法防患于未然,使这些因素不再重现。任何战略失衡都必须予以解决。  在解决德国的问题上,一战后达成的和平协议完全背离了上述原则。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惧怕法国和俄国的包围。这也是所有后来事件的导火索。  《凡尔赛和约》似乎恰恰强化了德国人的恐惧。根据《凡尔赛和约》,法国方面坚持要求德国归还年普法战争期间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还必须进行战争赔款,但是割地赔款还不足以使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满意。  根据该和约的第231款,德国被迫承认独自对战争的起因负责,战胜国以此逼迫战败的德国屈服,从而向战败国提出各种赔偿要求。克列孟梭的目的不仅要德国进行战争赔款,他的目标是一劳永逸地削弱德国,让德国老老实实地知道自己的地位。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又很难不假设如果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决定美国对一战置身事外,那么一战的结果会如何。因为在一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军在战术运用上明显比对手技高一筹。德军后勤补给和人力无法和英法俄军队相比,但是他们很好地运用了战场策略弥补了这方面的劣势。  事实上,1917年夏,法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法军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尽管总参谋部希望通过不停地对前线作战部队进行轮换,以期分散各个省份的伤亡人数,但法军中间依旧产生了很严重的绝望情绪。当时的德国家庭平均生育三到四个孩子,而法国的生育率已经跌到平均每个家庭两个孩子。每损失一名士兵的善后工作,都让法国政府感到难堪。很多只有一到两个孩子的一夜之间变得无儿无女。  士兵本身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宿命论影响。在发动伤亡惨重的埃纳河战役后,法国陆军的大部分军团都拒绝继续战斗。在这场战争中,13万法国士兵几天之内牺牲殆尽。通过将部分不受军法的士兵送上军事法庭,稳定动摇的军心后,法国元帅菲利普·贝当也只能向军队保证,法军将暂停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也直接限制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  酿成大错  很多迹象表明,如果困境没有改善,法国人可能会与德意志帝国单方面签订和平协议。协约国也可能很快土崩瓦解,因为此时的俄国也是自身难保,国内即将爆发十月革命。英军参战三年来损失惨重,却还保持着惊人的士气。尽管如此,英国很难在失去盟友的情况下独自在欧陆抵抗德军的凌厉进攻。(原作者:克里斯托弗·苏丹)美国的参战最终扭转了一战的局势。从1918年春季开始,德军的对手有着休整充分、战备完善且数量几乎无限的军队可供调度。到这年8月,美国向欧陆投送了130万士兵。“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德国可以比其他对手坚持更久。平均来看,德军士兵经受了更多的战火洗礼,战斗力也更强,但是德军此时已经无法补充兵员,打一人少一人了。”德国洪堡政治学者赫弗里德·蒙克勒在著作《伟大的战争》中这样道。  最终,当9月27日,盟军突破德军在西线的最后防守据点的时候,德军元帅埃里希·鲁登道夫领导下的最高陆军指挥部知道德国已经战败了。这位德军的副总参谋长精神垮了。第二天,他向德国皇帝提出开启与协约国的停战。他已经受够了国内政客对勇往直前的军队的背后中伤。  很多人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个极大的错误。战胜国法国在制定这一严苛的和约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他们一心想要报复德国。但事实上,一战之后欧洲秩序的混乱更多地是因为美国方面没有履行自己应负的责任。  在威尔逊的战后蓝图中,一战之后将会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此时的美国刚刚获得世界霸权,对于这一新角色,国会相对保守,决定不支持威尔逊总统的倡议,并强迫威尔逊严格遵守不干涉别国的对外政策。欧洲人又一次地取得了自己决定命运的时刻,而这时的欧洲秩序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战开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是战后却沦为了美国的债务国。尽管法国在一战结束后仍旧以战胜国的姿态屹立不倒,但法国早已不是军事强国。惧怕东方强邻的法国在东边构筑了马其诺防线,这是一条绵延1000公里的掩体壕。事实上,这条防线更多是起心理安慰作用而非实际的防守作用,因为德军在1940年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马其诺防线。历史和法国人开了个玩笑,《凡尔赛和约》的直接目标就是削弱德国,让其放弃战争,但正是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和平秩序的设计  美国方面的踌躇不前,政治精英对待美国世界霸主这一新角色的意见分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谈判中就已表露无遗。而一战达成的和平协议,有着诸多旨在永久性地削弱德意志帝国的规定,这使得这份和约有些先天不足。正是因为这个和约过于严厉,它并未能化干戈为玉帛,却使得失败者获得机会后立即推翻原来的和约,发动新的战争。  在德国人看来,胜利者的要求不仅欺人太甚,而且在时时刻刻提醒德国人战败的耻辱。在战胜国的不断讹诈和威胁下,德国总的战争赔款达到了1320亿金马克,分66年还清,另外再加上每年出口额的26%。今天的德国直到2010年还在承受这一巨额赔款带来的影响,在一战结束后的第92年,重新统一的德国政府兑付最后一笔国际债券的利息,这些债券都是德国在一战战后为募资偿还盟国的战争赔款而发行的。相比金额,战争赔款最让德国人痛苦的还是漫长的还款年限。  可以说,没有人比那个来自慕尼黑的下士更了解德国人胸中的怒火(以及怎样利用这股怒火)。仅仅用了三年,阿道夫·希特勒就从一名籍籍无名的老兵转变成了“慕尼黑之王”,他的肖像画挂满了这个啤酒之都最大的啤酒馆。  协约国强迫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是希特勒演讲的一个中心主题。在集会演讲上,他从不放过机会提到这一“可耻的、侮辱性的和平”,给德国戴上了奴役的枷锁。战胜国的居高临下,不仅侮辱了德国人,也成为德国人的集体精神创伤,这种集体创伤将德国人(数量远远多于纳粹支持者)凝聚在一起。  随着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来临,战败屈辱这一心理问题成了影响德国人生计的生存问题。从1918年至1929年,德国经济勉勉强强还能应付,这多少要感谢美国的投资。而1929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投资者开始回撤资本,外资的快速出逃直接将德国拖进了大萧条的漩涡中心。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的通货紧缩政策更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德国的失业人数一度超过600万。  尽管1918年德国宣布战败投降,但是德国的军人却不服气,军人的荣誉并没有在战争中受任何挫伤。从参谋总部下至普通士兵,所有德国人都明白法国人根本不可能靠自己赢得对德国的胜利。对于法国这种狐假虎威,依靠美国成为胜利者的行为,德国人不仅心理不服,更平添许多贪妄。至少,希特勒信心满怀地认为,再次发动战争,征服法国,就可以一雪前耻。  速胜法国  当德军在1940年入侵法国时,联邦陆军很好地总结了前次所犯的错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先头部队攻势虽猛,但是因为后面的炮兵和步兵不能及时跟上,因此很多攻势虎头蛇尾,败下阵来。二战当中,德军将先头部队的坦克和俯冲轰炸机很好地结合起来。俯冲轰炸机的炸弹成了空中火炮。仅用时两天,德军就推进到了马斯河,六周之后,法国战败投降。这是军事史上一个曾经异常自豪的国家的彻底惨败。当法国人放下武器的时候,半数的法国士兵甚至还未到达战场。  对于大多数的德国军官来说,对法国作战的速胜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对于他们的统帅来说,西线战役仅仅是德国更大规模的征服战的一个阶段。因此,整个世界再次被战争的地狱之火吞灭,起先的复仇之战成了一场灭绝战,规模和程度都远胜于被称为绞肉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如何处置德国?1944年夏天,同样的问题又一次地摆在了盟军的面前。美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之后,所有人都知道第三帝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但是战胜国不得不面对25年前他们曾经面对过的问题:怎样阻止德国在战败后再次筹划下一次战争。  亨利·摩根索,美国财政部长,是思考这一问题多时的人之一。他认为,日耳曼人是好战的民族,有着对战争难以抑制的渴望。如果德国发动第三次战争企图征服世界,整个世界或许将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二战战后的首要目标就是阻止德国人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仅关系到欧洲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  1944年9月,在递交给罗斯福总统的一项计划中,摩根索建议大规模地消灭德国人的重工业。任何可以用来生产武器的工厂、设备将被拆毁,没收或置于国际控制之下。这意味着德国的化工、钢铁以及机电工业将全被消灭。(原作者:克里斯托弗·苏丹)在他的扩展版的《德国战后计划》中,摩根索写道,德国人将被禁止生产任何比“面包机,吸尘器,卷发器更危险、致命的商品”,这个计划最终以书籍的形式在二战结束后出版。“如果德国人被允许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他们将在不久的将来用机械全面代替人工。”  反对摩根索的有识之士也大有人在。美国国务部以及驻德国的高级将领都坚决反对将德国送回中世纪。他们认为,这样的政策将会使数百万德国人死于饥饿,因为德国没有办法出口产品换取粮食,德国自身也无法生产足够的口粮。但是这位财政部长不仅信念坚定,更重要的是,罗斯福总统也站在了他这一边。第一夫人和摩根索夫人是要好的朋友,总统夫妇和摩根索夫妇也交情甚好。  “结扎”德国  另外,罗斯福对那些他称之为“匈奴人”的德国人也不抱任何一丝同情。罗斯福小时候曾多次陪同有心脏病患的父亲到德国的温泉小镇巴德诺海姆治疗,那个时候罗斯福就对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有着深深的厌恶。其中有一则轶事,罗斯福曾在一天内被四次逮捕,所犯之罪无非是随地吐了几个樱桃核。  1944年9月,罗斯福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会面,摩根索之流的观点完全占据了上风。丘吉尔起初完全反对摩根索的方案,他斥责摩根索,表示英国不愿被拴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德国”上。但由于英国欠美国巨额债务,英国人不得不在美国人面前低头。丘吉尔亟需美国方面提供新的贷款。英国方面的同意使得这一计划的最后绊脚石也被搬开了,英美两国首脑在协议上签了字,这份协议同意将德国改造成为“一个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国家。  德国最终免于这一协议规定的命运,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内对这一计划的激烈反对,以及美国自身出于对俄国人的提防。  如果说罗斯福曾经幻想和苏联建立并保持长期的盟友关系,罗斯福的下一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则对苏联统治者约瑟夫·斯大林的性格特点不抱任何幻想。丘吉尔方面也不需要别人给他指出斯大林的恶毒。“我们不应该削弱德国太多,我们还指望德国加入反苏同盟,”丘吉尔曾在1943年对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伊登说,“我可不想英国在欧洲单独面对北极熊。”  与1918年不同的是,这一次,西方的列强们选择了宽大处理战败的德国。美国在《凡尔赛和约》中未能按自己意愿进行战后重建,这一次,他们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和投资让美英法占领区的德国人受益匪浅。而居住在东部苏联占领区的不幸的德国人,则承担了本应由东西德国共同承担的战败苦难。直到44年后,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因为东西德国的统一才结束。  通过宽大仁慈的方法,重新改造战败的德国人,使他们奉行和平主义,这是一项从没有过的试验。这一政策也收到了奇效,对战胜和战败双方的效果都非常好。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个曾经发动两次大战,将全欧洲拖入战火中的国家,被成功地改造成了一个模范的民主国家,成了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力量。  吃一堑,长一智  这一次,所有的应对方法都与上次不同。这一次,美国并没有羞辱性地对待战败的德国,没有居高临下地要求德国屈服于自己。美国小心翼翼地引领着德国重回世界大家庭。战胜国在战后审判中也相对仁慈,仅仅将惩罚对象限定在几个主要的战犯身上。大多数人在经历一场正式的审讯,确信放弃追随纳粹后,都得到了释放。  二十年后,从1963年的奥斯维辛审判开始,对二战中德国人犯下的具体罪行才有了真正的调查。类似针对库尔特·弗兰兹的调查,才让人们发现,这位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的末任指挥官,这位手染无数鲜血的纳粹暴徒居然安然无恙地了近二十年。  德国人也从此事中得到了教训。放弃武力,解除武装,在战后的德国已经深入人心。当德国的和平统一运动开始时,和平主义已经成了德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使是新当选的政府要员在火把下宣誓都会让普通德国民众感到不自在(注,日,希特勒任德国总理,当晚纳粹在柏林举行声势浩大的火把游行)。  当德国人决定要做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做得非常彻底。角色转变中,德国可谓改邪归正,向世界输出放下武器、实现和平的观点。1989年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认为必须维持东西德国分裂,从而把战争恶魔牢牢地控制住。而西德人们游行时的“德国,永不再犯”和东德人的口号“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在一起,给全世界传达了德国走和平主义的信心。  直到今天,德国内部的不安和不信任仍然存在。在有关欧洲一体化的辩论中,人们缺乏信心,觉得一体化可能随时崩塌的想法显而易见。任何有关欧洲团结的呼吁都会遭受质疑,让人们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关于维持和平的承诺。融入欧洲被人们看作德国这个庞大巨人的自缚行为,从而消除邻邦对这个欧陆大国和经济强国的恐惧。  英国经济史学者尼亚尔·弗格森就曾指出,德国在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贡献,和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的经济压力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考虑德国对欧洲预算的净贡献,1958年至1992年期间,德国付给其他欧洲国家共计1630亿德国马克。弗格森的研究还指出,德国对其他欧洲国家各种形式的转移支付达到了3798亿,全都没有收到任何对等的货物或服务补偿。  欧元危机期间,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德国人通过救济他国来维持欧洲平稳的意愿降低了。但是,德国人显然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记忆仍然深刻,反对欧元、反对欧盟的政党仍难以进入德国联邦议会获得联邦议席。  直到1967年逝世,摩根索坚信不疑地认为德国人不可能放弃武力,“你们太年轻了,没有历史检验,怎么知道摩根索方案就是错的;你们年轻得甚至连评价摩根索方案是否错误的能力都没有”。当摩根索的传记作者试图让他承认自己的方案是错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我们打个赌,虽然我活不到收取赌注的那天了,你在去世前肯定还会和德国佬打一仗。”在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长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另一场三十年战争的开始,而是另一场百年战争的开端。
  七本诗集收录的诗作有四万多首。当然也有大臣们捉刀的。他写诗喜欢直抒胸臆。收藏上,他信奉美食不如美器。收藏的有古代的字画,来自外国进贡,也有来自于抄家。他还对这些藏品有高的鉴赏力。一天查看玉器时,发现一个玉斧砜,好奇地看,发现是好东西,但是上边有人鉴定为劣等货,他让工人们把上的污渍搞干净,大家发现果然是夏商周时的珍品。再说体育天赋上,他也是健将,热爱锻炼。他常出来骑马打猎,每年去避暑山庄去避暑并打猎。还要射箭,锻炼了自己。他还喜欢静,就是打太极。练了一手好工夫,帮助他调节身体机能。他个子不高,体格却棒,打下了长寿的底子。
  12月2日下午2时,大本营向联合舰队、南方派遣军、中国派遣军发出进攻作战开始的命令,通知12月8日为开战日。准备了一年之久的预谋,即将按计划付诸实施了。
  说明:有些名称是后来形成的,此处是为了便于叙述。这种划分方法与行政区划最大的不同,就是以自然形成的山河为界,更接近于本来的地形地貌了。
美国一方,朝鲜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主张发动整体东洋战役,把中国和北朝鲜一起解决,但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坚决不同意。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发生严重分歧与激烈争执。&1951年5月美国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讨论麦克阿瑟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去的建议时,与杜鲁门抱着同样想法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
  书语言近乎口语话,读来像是王蒙在面对面的做报告。如果要研究红楼或者进行严肃的学术讨论,这本书并不适合。不过作为一本大家谈的读物,听听看王蒙如何解读这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还是有可读之处。比较喜欢王蒙对于王熙凤的评论……
相关内容:
  如果把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分成前、后两部分,则唐朝无疑是前半部分的最高峰。“唐朝”对于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至少从历史名词上看,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唐服甚至在今天成为时尚服装。即便在海外,“唐朝”二字也并不陌生。如今,遍布海外的“唐人街”便是这一论据的佐证。  如果把中国封 ...  不怕被砍头,还是无法配备?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日,由于规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近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冲在战争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为什么连头 ...一战与二战仅相隔25年,均是20世纪产物,但是到二战迄今已过七十年,尽管期间以朝鲜战争为风口浪尖,“第三次世界大战”之说一度甚嚣尘上,但世界规模的大战却一直没有打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两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格局是群雄争霸。两场大战过后,只剩两个“超级大国”。二战结束之后世界的最大变化,是两大战胜国美 ...  全名:保罗莱托-福尔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   生卒年:日-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陆军上将   主要战争:   镇压义和团运动();   镇压霍屯督人和赫雷罗人起义(); ...  一战爆发于袁世凯当政时期。战事开始之初,因为中国远在亚洲,对国际间的情况也不十分明了,需要时间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观察,所以袁世凯决定暂时先采取中立方针,避开这场战火,为此还颁布了中立二十四条规,规定各交战国不得在中国境内有交战行为,不得把中国海陆各处作为攻击敌军的根据地。  可是就在中国宣布中立 ...  有人说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最大的受益国,因为它每次都是由中立国转变为参战国的。请问: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美国是怎样完成这一转变的?又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两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初期,美国实行的都是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大发战争横财的政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