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16养老金记账利率 8% 的个人缴费只记账不坐实

如何看待养老金 8% 的个人缴费只记账不坐实? - 知乎4866被浏览1265574分享邀请回答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p&感谢知乎管理员能审查通过我的修改,再次放行。&/p&&p&现将其它部分也发出来。如果不合适,请告知我继续修改。&/p&&p&--------------------------------------------------------&/p&&p&聊一聊“退休养老金”&/p&&p&聊天一:现代退休制度的创立&/p&&p&很久很久以前,是没有全民退休金的。几千年来,一直是靠“家庭养老”。即使为官做宰,年纪大了也就是“告老还乡”,养老主要靠子女或者地租等收入。蜀国宰相诸葛亮“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作为养老之备、后代之继。一直被作为清正廉洁的模范,流传多年。&/p&&p&十九世纪末,德国首相俾斯麦首先创立了劳工养老保险。德国的工人就业时将自己收入的按照一定的比例交给政府指定的机构,年老后在该机构按时领取养老金。这个制度的实施,实现了由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目前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借鉴实施。这种由国家政府出面,建立的社会化养老制度在许多国家的教科书中一直被称为“俾斯麦养老方式”。就像“牛顿定律”、“杨辉三角形”一样,作为对新事物创立者的纪念。 &/p&&p&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由“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和谐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继承和提高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吸收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和制度。德国建立现代退休制度时,马克思已经去世,恩格斯指导下的第二国际,列宁创立的第三国际都赞成、支持和宣扬现代退休制度这一新生事物。&/p&&p&聊天二: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工人阶级的奋斗&/p&&p&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1923年,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共产党人领导了震惊全国的“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罢工工人;为了平息铁路工人的怒火,以稳定铁路运输,在经济上对工人做出了一些让步,其中就包括承诺建立养老金制度。1925年,制定了《国有铁路职工养老金草案》。规定在铁路工作25年以上的职工,退休后按照最后一个月工资的40%-50%领取退休金。1930年后陆续在国有铁路职工中实施。这是中国工人最早的退休金。&/p&&p&三十年代初,在苏区根据地,以中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领导名义颁发的《中华苏维埃劳动法》也规定了劳工“年老不能工作,……须的现金抚恤”。&/p&&p&新中国建立刚刚一年。1951年2月即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劳工退休制度。鉴于当时的条件,《条例》只覆盖了100人以上的企业单位。1956年对《条例》进行修订,覆盖了绝大多数城市劳动者。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它属于社会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每个企业都要缴纳劳动保险金,劳动保险金统筹部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保管。劳动者个人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均能享受退休金。1956年《条例》修订当天,登载《条例》的报纸被抢购一空。工人们奔走相告,用心在唱:“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p&&p&注:山东的陈少敏大姐,当时是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为推动建立企业养老保险立下大功。她在青岛推广了“郝建秀工作法”。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132人。会上最后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131人都举手表示赞成这个提案,只有一个人没有举手,这个人就是陈少敏。老工人将永远铭记陈大姐。&/p&&p&聊天三:“养老金历史欠账”的由来&/p&&p&建国初期是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职工总数和人均工资都翻着翻的上升,而退休职工寥寥无几。总工会收取的退休准备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了很大的一笔财富,成为职工今后退休的可靠物质保障。&/p&&p&“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财政入不敷出。1969年,不知道哪个没良心家伙,出了个坏主意,政府将“全国总工会”积存了十八年的职工养老保险金全部无偿收走、填了窟窿、花掉了。&/p&&p&同时,不允许企业再向全国总工会缴纳退休准备金。&/p&&p&按说,企业职工新创造的财富应该包括工资,退休准备金、医疗保障等福利,利润和税收。1969年以后的几十年,职工创造的退休准备金,就合并到利润里面,被政府直接收走,花光了。&/p&&p&这就是政府对“职工养老金历史欠账”的由来。&/p&&p&如果企业不中断的向总工会交养老金,从1951年到1996年缴存了45年的资金和运作利息,将会存下很大很大的一笔养老金。(从1997年开始,企业全面恢复缴存养老金)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养老金都不会出现缺口。也不用讨论什么劳什子“延期退休”。领导和企业职工也都不用着急上火的。&/p&&p&所以,建议大家讨论“延迟退休”、“养老金并轨”问题时,不要互相指责。因为,其根源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要指责,就指责错误的极左路线,指责万恶的“四人帮”吧。&/p&&br&&p&聊天四:“退休单轨制”及“三铁”的形成&/p&&p&养老金被政府收走了,老人的退休金从哪里来?1969年2月财政部发出《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让各企业自己给本企业退休的职工发放养老金(在营业外支出中列支)。这样,养老保险不再是社会统筹保险,变成了“企业自我保险”或者叫“单位保险”。&/p&&p&文化大革命前,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个体经营者、靠房租、侨汇或资本定息生存的人、国有企业中也有许多临时工。(刘少奇曾大力提倡用临时工)。这些人没有“单位”,也就没有“企业保险”,如果有个七灾八难,就会形成“不稳定因素”。&/p&&p&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也给他们找个“单位”。&/p&&p&恰好有些临时工在文化大革命中起来造反,要求有正式工的同等待遇。领导表示理解,同意将临时工转为正式工;政府还通过建立“经济联社”等形式,将绝大部分个体劳动者转为集体单位职工。这样,城市几乎所有的劳动者都成了有单位的人。(那时,警察抓住违规者,第一句话往往不是问姓名,而是问:“你是哪个单位的?”)&/p&&p&当时,所有的劳动力都由劳动局或人事局安排。领导要求大家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安心工作;做革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样,政府就成了城市劳动者的唯一雇主。既然是同一个雇主,就实施了统一或相近似的工资待遇和退休制度。无论在机关、事业还是国有企业工作,都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单位间相互调动。只要是同等工龄、学历、职务的人,在职时的工资和退休时的待遇基本是相似的,这就是退休单轨制的由来。&/p&&p&当时国有企业虽然不会破产,但是也有经营亏损的时候,有“关、停、并、转”之说。企业有钱的时候,就自己发养老金;企业亏损、没钱的时候,政府就让银行贷款给企业,俗名叫做“安定团结贷款”。学名叫“指贷”,即贷款指定用于发工资和养老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p&&p&这个制度实行了二十多年,不管社会怎样动乱,工厂怎样停工停产,职工的工资或养老金一分钱也不欠发。&/p&&p&这样城市的职工都捧上了“铁饭碗”,有了“铁工资”。加上领导干部自己的“铁交椅”。在企业和机关都形成了“三铁”制度。&/p&&p&聊天五:“砸三铁”殃及退休职工&/p&&h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中最豪迈、最勇敢、也最具争议的壮举——“砸三铁”。非垄断国企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陆续被取消,大批职工下岗。“砸三铁”初期的几年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化保障制度还一个也没有建立。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将原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生老病死全靠企业”的国企职工,直接推出岗位。其经济上的拮据,社会上的无助,前景上的无望,对“生老病死”风险的恐惧和离开集体的凄凉,是现在社会保障基本健全条件下,经常跳槽的年轻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h2&&p&工人开始时无怨言地承受了苦难。“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曾得到热烈的掌声!但是到后来,工人看到:“领导在为自己想,待遇嗖嗖往上涨”。对领导的信任和崇拜日渐消蚀,开始抵制下岗政策。&/p&&p&当时退休金是由各个企业自行发放。企业如果挣不到钱、甚至破产,不仅在职人员没有收入,退休职工也同样拿不到退休金,不能报销医疗费。(一九八六年实施的《企业破产法》,对企业的退休职工怎么办只字未提)于是,困难企业的退休职工也开始上访了。&/p&&p&领导们一面砸着企业职工的“三铁”,一面努力提高自己的“三铁”含金量。被企业退休职工追的不胜其烦,对:“孙子没管好企业,为什么不给爷爷发退休金?”的质问,确实也难以面对、无法回答。&/p&&p&其实,远在“砸三铁”之前的1984年,已经提出要将“单位养老”改为社会统筹的设想。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首次提出要以社会化管理为主。但是,长期没有实际行动。&/p&&p&随着“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阻力越来也大。倒逼领导,开始加快恢复退休金社会统筹的步伐。&/p&&p&——————————————&/p&&p&对比一下:从新中国建立到推行职工养老金制度用了一年四个月,而推行企业养老金统筹制度从提出建议到全面实施,用了整整十三年。&/p&&br&&p&聊天六:“退休双轨制”的开端&/p&&br&&p&九十年代的领导,是五十年代的“土包子”干部不能比的。要重新建立养老社会统筹制度,首先就是要出国考察,“与国际接轨”。大批干部和专家出国,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养老制度。&/p&&p&考察者们发现,发达国家的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百分之五十至七十。而当时,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在百分九十以上(截止目前,公务员仍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企业职工则不到百分之五十),如果与国际接轨,则肯定要降低养老金替代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领导和专家在考察中首先达成了共识,退休金社会统筹改革,只改企业,不改机关事业单位。这样,一切降低保险人收入的改革,都不会影响到领导和专家自己的利益。&/p&&p&(领导通过改革,将养老方式由单轨制转变为双轨制,肯定能举出许多高大上的理由。前述动机,仅仅是笔者的猜测。&/p&&p&因为在改革实践中,工人们已经领教了“两个凡是”:&/p&&p&一, 凡是减少个人利益的改革,必定先从基层开始,向上改,或者改下不改上——如养老由不缴费改成缴费、改公费医疗为医疗保险、固定工改成合同制等改革;&/p&&p&二, 凡是增加个人利益的改革,必定先从领导机关开始,向下改,或者改上不改下——如增加暖费补贴、提高丧葬补助费等改革。&/p&&p&笔者但愿自己的猜测是错的)&/p&&p&九十年代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企业职工&a href=&///?target=http%3A//pension.ne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养老保险&i class=&icon-external&&&/i&&/a&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这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开端。&/p&&p&《决定》规定只改革企业的养老制度&b&:“&/b&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含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另行制定。”&/p&&p&城市所有单位统一的退休制度就此终结,机关和企业自此分道扬镳,开始执行不同的退休制度,其收入距逐步加大,这就是退休双轨制的起点。&/p&&br&&p&聊天七:“现收现付”+“基金积累”的选择&/p&&p&领导和专家在国外考察中还了解到,世界上的主流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现收现付制”或“基金积累制”。简单来说,前者是在职的人交钱养退休的人,当时交钱,当时支付;后者是将个人在职时交的钱存起来,退休后用过去交的钱养自己。大部分国家实行前一种方式,新加坡等少部分国家实行后一种方式。&/p&&p&“现收现付制”或“基金积累制”体现了不同的“代际公平”,前一种方式,当前工作的人付出少一些;后一种方式,将来的几代人付出少一些。&/p&&p&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计划生育。所以,中国的老龄化将是断崖式的。而其他国家的老龄化都是渐进的,没有可以完全参照的现成经验。&/p&&p&政府不同部门,对中国到底实行那种方式产生了不同看法。于是拨出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组织各大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参与研究制定各种退休方案;精算师们则对不同方案在今后几十年中收支能否平衡,反复地进行测算。领导和专家再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决策过程非常专业、十分细致。&/p&&p&这个决策过程的唯一缺陷,是抛弃了“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的传统做法,采用了“一群从不缴养老金的人,讨论养老金怎么缴”的决策方式。&/p&&p&整个测算结果和决策过程和一直对缴费者保密,从未征求企业职工的意见。原因可能是——改革方案只对决策者有利,对缴养老金的企业职工不利,测算结果和决策过程不愿意、也不敢让企业职工知道。&/p&&p&经过反复的考察、论证,最后决定:60%的资金搞“现收现付制”,40%的资金搞“基金积累制”,两种方式叠加在一起实行,叫做“统账结合”。&/p&&p&具体说,就是企业将工资的20%,个人将工资的8%,合计28%交给政府部门。其中:17%纳入统筹账户,(用于当时发放给已退休者);11%存入个人账户(长期保存并保值增值),直到缴费的职工退休时再按月发给个人。&/p&&p&(个人账户的11%包括个人缴费8%,和企业缴费3%)&/p&&p&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下发,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p&&p&两年后《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将企业养老金改革推向全国。&/p&&p&聊天八:统筹层次低,养老基金严重缩水&/p&&p&1997年的国务院文件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起步时由县市统筹,然后过渡到省级统筹。待基本实现省级统筹后,再向全国统筹过渡。&/p&&p&但是,近二十年过去了,提高统筹层次的的工作很多是在原地踏步,现在全国有上千个统筹单位,有的省统筹,有的市统筹,有的县统筹,大型国企的自我统筹也多如牛毛。数万亿养老基金被分散在各个统筹单位管理&/p&&p&养老保险基金是由企业和职工缴纳,所有权属于缴费的职工。但是,企业职工却既无知情权,更无管理权。而有权管理的公务员,和这些钱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他们没有全心全意管好的直接动力。&/p&&p&这样,养老保险基金就成了没有孙悟空保护的唐僧肉,小花猫看管的鲜鱼,各级领导的小金库,社保办主任的聚宝盆。&/p&&p&社保基金的管理者中,大胆的直接把养老基金借给私企,个人发财;中等的挪用资金搞发廊、饭店等实体创收(机关有一段时间是可以经商的);胆小的把大额资金作为短期存款存进银行,然后私下里接受银行给的好处。&/p&&p&十年后,上海社保案案发,上海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市委书记陈良宇等28人,因挪用几十亿社保基金等罪行,被判处有期徒刑直至死缓。各地社保基金管理混乱,监督不力造成的案子陆续被揭发暴露出来。于是抓了一批干部,处分了一批干部。但是,职务犯罪造成的养老资金损失再也收不回来了。&/p&&p&辛亏,多数社保办主任是有底线的,在监督近似真空的条件下,仅靠选择基金存款银行的权力,为单位发了点小财,后来都没有处理。因为一开始就没立规矩。他们说:我把钱存银行没错吧,银行送给社保办的礼品、礼金,都是大伙分了,送的汽车等大件也都放在单位集体用,不能算个人受贿;而银行行长用自己个人拉存款的奖励和提成,给社保办买车、送礼,属于舍己为人,不评为活雷锋就已经很委屈了,也不能说他是行贿。&/p&&p&但是,钱越管越少,总要查一下吧?专家赶紧把上千个统筹基金查了一遍,算了算账。全国养老金投资年收益平均仅2%多一点,不仅远低于国债、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大大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与物价相比,年均收益率是负的,即数万亿元的养老基金每日每时都在贬值。职工们把含辛茹苦挣来的养老钱交给政府,就这样被不负责任的公务员管着,贬值了将近一万亿。这个巨大的损失,比贪污挪用的要大很多很多倍。然而,没有任何人承担责任,没有任何人对几亿缴费的企业职工说一声:“对不起!”&/p&&p&已经亏损的钱没法收回来,亡羊补牢吧。后来成立了“全国社保基金会”&i&,&/i&地方也陆续成立投资公司,开始试行社保基金的投资保值。但是,因为统一管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像放在阳光下的冰棒,继续在不断地销蚀。&/p&&p&2014年修改了《预算法》,总算将在监管的空隙中游荡了十几年的社保基金,纳入了各级人大的监督。理论上讲,缴费的企业职工可以通过自己选举的人民代表,来监督管理社保基金了。但是实际上——你懂得,政府主管部门如果不“主动”接受监督,人大代表也只能干瞪眼。&/p&&p&政府主管部门终于表态了,在2015年的两会上,人社部尹部长说:&i&“&/i&力争在2015年出台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基本方案,有望于下半年按程序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审定”。&/p&&p&部长讲话老练的使用了“力争”和“有望于”两个容退性的副词,为自己到时完不成成这两个方案,预留了充分的余地。这可能源于以下三个原因:&/p&&p&1, 问题比较复杂,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和把握;&/p&&p&2, 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即使缺陷再大,损失再多,也不会有人追究个人责任。&/p&&p&3, 虽然养老基金还在继续、不断地缩水,但是,不影响管理者的个人利益,没有必要太着急。&/p&&p&因此,这两个方案到底能不能按时完成?方案能不能顺利执行?方案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基金缩水的问题?也只能师母已呆了。&/p&&p&注1:2015年数据,养老金缩水数额已经超过1.4万亿元。&/p&&p&注2:两个方案目前仍未出台。&/p&&p&聊天九:历史债务无人还&/p&&p&按照“统账结合”的设计初衷。个人养老金的60%从统筹账户里支取,40%应该从自己过去缴纳的“个人账户”中支取。&/p&&p&已经退休的“老人”,在职时没有设立个人账户,改革前参加工作,陆续退休的“中人”,改革后才开始缴费,因为缴费时间短,个人账户里的钱也很少。他们在职时创造的养老金,过去已经被政府收走了(详见聊天三)。政府当然也知道这些老职工过去已经缴过费了,但是又不愿明说这些钱已经被历届政府花光了。专家就创造了一个模糊的名词——“视同缴费”,说:老职工过去已经“视同缴费”了。政府参照老职工改革后的实际缴费和缴费前的工龄,推算出原来的“视同缴费”额,作为发放退休金的依据。&/p&&p&按照常理:“欠债还钱”,政府应该把过去已经收走了的养老金拿出来,还给养老保险基金,补上这一块资金缺口。用这部分钱为老职工建立真实的个人账户,发放退休工资。你想啊:政府可以给养老基金开张白条:“某职工视同缴费xx元”;而养老基金虽然没有真正收到这笔钱,也不可能再给这个退休职工开张白条:“视同退休金已发放xx元”,而只能实实在在的给他发钱。&/p&&p&可是当时政府财政确实很困难,在国内、国外到处借钱用于发展。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当然也不想拿钱。&/p&&p&专家——到底是专家,心里都明白:用这一代职工的缴费,既要支付本期人员的退休金,又要将40%留给以后的老龄化时期,还想填上历史的窟窿,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政府不归还历史旧账,这个养老制度很快就会垮塌。&/p&&p&因此,尽管知道中国官场有“新官不理旧账”的历史传统,专家们还是建议要尽快归还养老金历史欠账,并发挥各自的专长,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还债建议——1,化整为零,财政逐年拨款偿还;2,增设社保税,收入专门用于归还社保历史欠账;3,划转国企股份、或将国企分红给社保基金;甚至开办“社保彩票”来筹集资金还债——等等、等等。&/p&&p&专家们各式各样的还债建议,得到的回答是:“以后——再说!”&/p&&p&一年又一年过去了。&/p&&p&继任的领导也都萧规曹随:“以后——再说!”&/p&&p&一年又一年过去了。&/p&&p&历史欠账始终没有人补。&/p&&p&这样,新建立的养老统筹制度,就像开始建设一座新的大厦,大家都知道地基下面有一个大坑,还没有填平;但是,都不愿意用自己任内的钱来填。就不管不顾地开始盖,以后出问题是必然的。&/p&&p&果然,很快就出问题了,最先出事的是东北。&/p&&br&&p&聊天十:走向困境&/p&&p&东北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人口比例最大,现在退休工人比例相应就多。当时,辽宁一个省的退休职工占全国十分之一,老龄化程度全国第四,经济发展偏慢。社保统筹办法开始没多久,统筹资金就开始超支。当地官员就直接挪用个人账户。&/p&&p&按照制度设计,个人账户的资金,只有缴费者本人退休后才能使用。辽宁明显是违规了。可仅靠统筹资金,无法全额支付老职工的退休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p&&p&当时的领导也很体谅辽宁的实际困难,决定特事特办。在2001年7月开始,在辽宁进行《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试点》。采取的办法是:中央财政每年补贴大头(75%)、地方财政补贴小头(25%)、再扩大收缴面多收一点。用于补充被挪用的个人账户。&/p&&p&开始几年还行,但是随着养老金缺口由每年数亿元,上升到十几亿元,再到数十亿元,再到上百亿元,直奔数百亿元而去,中央财政也实在补不起了。只好放任辽宁继续挪用个人账户。试点无疾而终(中央补贴仍然继续给,并逐年增加)。&/p&&p&挪用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做法,从辽宁迅速地蔓延到黑龙江、吉林、湖南、重庆、建设兵团………。目前,全国个人账户空账超过3.5亿元,而且还在每个月跳着高的向上涨。多数地区的个人账户只记账,账户里实际并没有钱,是空的,专家称作“空账运行”。这样,“统账结合”的模式事实上已经走入了死胡同。&/p&&p&。&/p&&br&&p&聊天十一:高缴费率为什么行不通&/p&&p&要弥补养老基金缺口,地方政府想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要多收钱。采取的措施一是强制更多的小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参加社保(这叫社保扩面);二是反复对企业进行稽查,不仅是工资奖金,即使企业给职工发月饼、发大米,也要按照价值的40%以上,追缴社会保险;但是,收效很少。而且追缴力度越大,其边际收益就衰减的越快。&/p&&p&企业和职工上交五险超过工资的40%(如果加上住房公积金超过50%)。其中养老金占一半以上。中国养老金缴费比例高于全球。约为美国的2.4倍,金砖其他国家的2倍。这样高的缴费率,超出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承受能力,二十多年的实践证实,根本行不通。&/p&&p&过高的缴费率,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和职工收入的提高,而且产生许多的副作用。目前,已经有3800多万已经缴纳社保的人弃保,停止缴费,就是一种对高缴费的抵制;而企业故意少报员工收入,以减少缴费更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小企业甚至将应缴社保资金发给个人,让员工按照自主就业缴费(可以少缴不少钱)。有的专家分析,养老金逃费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实际缴费率仅在17%左右。&/p&&p&缴费率与政府实际收费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即不是函数Y=kx的直线;而是近似一条抛物线函数Y?=2px。在合理的缴费区间里,提高缴费率即能增加政府收入。但缴费率超过一定的限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相当于超过了抛物线的顶点,反而导致政府的收入减少。这是一个经济规律。由于是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拉弗首先做出了证明,经济学中把这个现象叫做“拉弗曲线”。&/p&&p&当任总理和主管社保工作的副总理都是经济内行,深知名义缴费率过高,反而导致实际收费减少的“拉佛曲线”的原理,也判断出目前中国的名义税费比例过高、包括养老金费率过高,已经超过了“拉佛曲线”的顶点。上任后多次表态,讲“五险一金”缴费过高&/p&&p&2013年底,“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正式写入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p&&p&2015年2月,总理高调宣布降低1%的失业保险金。开创了“五险一金”降费的先河。&/p&&p&2016年,部分省市养老保险企业缴费降低了1%。&/p&&p&山东在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上开了头。历史的欠账总算准备还了。&/p&&p&降低社保收费率,将使企业和职工、特别是个人缴费者松一口气。通过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即使降低了收费率,职工的退休金仍然有保障。&/p&&p&当然,“这刚刚开始,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p&&p&我们期待着,一步一步的坚持走下去。&/p&&p&---------------------&/p&&p&注:“拉弗曲线”不仅能定性的证明,税(费)率超过了抛物线的顶点,将会降低政府收入。而且结合“供给需求曲线”,能定量证明税(费)率过高,会对经济造成的无谓损失。这个损失的增长是平方关系——假如一万亿税(费)收,会给经济造成一万亿无谓损失,二万亿将造成四万亿无谓损失,三万亿将造成九万亿无谓损失,四万亿将造成十六万亿损失。这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是非常可怕的。&/p&&p&目前,一些外贸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致使我国进出口下降。过高的社保收费是重要原因之一。&/p&&p&即使不考虑企业职工的利益,仅仅在经济下滑的压力下,政府也必然选择降低税(费)。而降低税(费)首先从社保基金开始,应该是两者兼顾的最好方式了。&/p&&p&聊天十二:减少职工退休金的第一招&/p&&p&要堵住资金缺口,只有加大政府补贴、增加缴费和减少领取三种方式。政府不愿出钱,缴费已经世界最高,而减少职工的养老金,可能引起企业职工反对。&/p&&p&但是窟窿太大,总要想办法。高水平的专家们提出一个既减少了退休人员养老金,还不让职工知道的隐蔽办法。即:不说减少退休人员收入,只说减少个人账户比例——曲线降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入。。&/p&&p&《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正式推出这个办法:从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将单位缴费中,原来划入个人账户的3%,改为划给统筹账户。&/p&&p&按照一个人终生缴费,且缴费额相同的情况进行比较,新办法比原来办法将使个人少领养老金10%左右。(计算过程需要几页纸,这里只说结果)&/p&&p&减少个人账户的收入,对已经接近退休的人影响很小,多数人也弄不懂养老金计算办法。所以,这个减少职工养老金收入的做法,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p&&p&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一直在算养老金的账,当然知道这个改变会减少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入。有人开始在网上发表反对意见,当时网络很不发达,传播很慢,影响很小,再加上删帖及时,没有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p&&p&领导和专家都很高兴,西方如果减少国民的退休收入,会引起轩然大波。法国就曾经导致总理下台。而中国的企业职工真是太体谅领导了。中国的社保专家,也确实比西方的高明。出谋划策的社保专家,许多因为有特殊贡献而享受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p&&br&&p&聊天十三:“事业单位养老办法并轨”无疾而终&/p&&p&在企业养老基金日子越来越难熬的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在突飞猛涨,从原来与企业养老金一样水平,很快发展到高于企业若干倍。&/p&&p&双方差距太大引发的不满,以及企业退休职工生活困难的现实,终于得到了中央的重视。从2005年起,企业职工退休金开始连续每年增长10%。十一年来,即使扣除物价上涨,退休人员的实际收入上涨了百分之百以上。对此,企业职工对决策的领导永远都是感激的。&/p&&p&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增长过快,也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压力,虽然2002年以后的十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82%,远远超过了GDP和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是共和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但是由于事权和财权划分、税制等方面没有理顺,造成“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勉勉强强,市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县乡财政哭爹叫娘”这样一种上松下紧的局面,基层政府财政并不富裕。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增长,和退休人数增长相叠加。渐渐超出了许多地方财政的负担能力。&/p&&p&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年10号文)。决定逐步将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与公务员脱轨,改为与企业接轨。并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试点。&/p&&p&事业单位养老金与企业并轨,意味着养老金将有可能成倍地下降,这引起试点省市的事业单位不安,一些老教授要求提前退休。更多的事业单位人员,发挥舆论造势的特长,抵制并轨。他们从领导应该带头、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等多方面论证,公务员不带头并轨,而只将事业单位推向底层是很不应该的。&/p&&p&在中国的舆论场上:&/p&&p&9亿农民的呼声,不及4亿工人及家属的声音高;&/p&&p&4亿工人及家属,不及5千万事业单位的人声音高。&/p&&p&这次,是5千万事业单位人员向7百万公务员喊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p&&p&从实施城乡二元化,把农民归为疑似二等公民;到砸工人的“三铁”;这次再把事业单位推向底层,领导可能也有点于心不忍了。&/p&&p&国务院虽然下发了正式文件、直接推动事业单位养老并轨试点,贯彻执行的实际力度并不大。五个试点省市的领导深知并轨将减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收入,是个得罪人的事。大家你瞧着我,我等着你,谁也不先出头;不情不愿、磨磨蹭蹭地试了六、七年,基本上没怎么推动。最终不了了之,算了。&/p&&br&&p&聊天十四:“延迟退休“的提出和舆论反弹&/p&&p&既然连事业单位都搞不定,从公务员退休待遇里抠钱就更别想了,而减少高层的超高退休待遇那是更更不可能的。要填补养老金缺口,只能继续捏企业职工这颗软柿子。“延迟退休”方案应运而生,这个方式即能增加缴费,又能减少支出;以后再有缺口,继续向后延就行了。&/p&&p&2008年,人保部的“&a href=&///?target=http%3A///view/55087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保障研究所&i class=&icon-external&&&/i&&/a&”首先推出了“延迟退休”这个“研究成果”。专家们开始陆续发表“延迟退休好”的讲话和文章,当时虽然有争议,但是总的反响不大。&/p&&p&2011年3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会上,人社部长尹蔚民表示,政府结合国情,正在积极研究、准备延迟退休年龄。这是人社部长第一次正式推出“延迟退休”。&/p&&p&部长的这个讲话遇到了排浪般地反对声。如搜狐首页新闻,一条普通消息参与评论一般只有两千人;而一条关于延迟退休的消息,参与评论的达到近十万。人民网当时统计,在网上94%的发言者,反对延迟退休。&/p&&p&二十多年的养老制度改革,企业职工没有知情权、没有参与权、没有表达权。现在,互联网技术给每个人安上了麦克风。企业职工对退休双轨制的强烈不满,通过网络,一股脑地发泄出来。&/p&&p&“延迟退休”成了网络舆论的热点,争论十分激烈。领导和专家们轮番出马,主要用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寿命延长、劳动力缺乏、养老资金缺口等专业数据讲必要性;避开了“退休双规制”等不公平现象。企业职工则避开老龄化、资金缺口等问题,突出批评“退休双轨制”,说它违反党章、违反宪法、违反“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恰好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障法》,明文规定公务员不参加社保,而是由国务院另行制定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办法;而《公务员法》则规定公务员可以提前退休。公务员脱离群众,自己另搞一套退休制度的打算,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成为众矢之的。事业单位正在被要求与企业并轨,多数专家也不再愿意为公务员打圆场。“退休双轨制”就成了横在“延迟退休”前面的挡风墙。&/p&&p&从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领导和一些专家凭借占据主流媒体、和能够见到保密资料数据的专业优势,一次次就“延迟退休”发表高瞻远瞩的文章;企业职工凭借人数多、道德上占理的优势,一哄而上的在网上进行反击。延迟退休成了舆论拉锯战。&/p&&p&人社部为了应付网络舆论的追问,则昨天宣布退休金有数万亿元的结余,发放不成问题;今天又说退休金收不抵支,需要延迟退休;信誉就这样一点点的流失;一步步滑进了自己挖的“塔西佗陷阱”;无论提什么方案,都被企业职工怀疑是为了维护权贵利益,损害企业职工的利益。&/p&&p&十八大选出的新的领导,一直没有对是否“养老并轨”,是否“延迟退休”表态。但是,他们无疑是关注这场争论的。&/p&&p&2014年五月,劳动人事部副部长胡晓义对记者表示,将推进机关和企业的养老保险并轨,并说:“延迟退休不会在近期实施,”胡副部长的讲话为这场激烈的争论按了暂停键。专家们不再多说,争论沉寂了半年多。&/p&&br&&p&聊天十五:养老制度改革再起步&/p&&p&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a href=&///?target=http%3A///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ss_c%3Dssc.citiao.lin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养老保险制度&i class=&icon-external&&&/i&&/a&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决定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a href=&///?target=http%3A///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ss_c%3Dssc.citiao.lin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统筹&i class=&icon-external&&&/i&&/a&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a href=&///?target=http%3A///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ss_c%3Dssc.citiao.lin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基本养老保险制度&i class=&icon-external&&&/i&&/a&,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并实行年金制度。&/p&&p&这次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模式,更接近了企业的现有模式;公务员个人的实际待遇没有降低,而是有所提高(2015年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收入涨300元以上,企业涨200元以上,农民涨15元以上)在改革的同时,要求各地不得自行增加各种津补贴。&/p&&p&此次改革被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各方面接受和认可。&/p&&p&《社会保障法》和《公务员法》中,规定的公务员退休的特殊待遇呢?没有人提起,也没有正式取消,暂时搁置了;公务员提前若干年离岗休息、提前退休的做法在多地被取消。“延迟退休方案”将在征求群众意见以后再说,近几年不实施。&/p&&p&卑微的网民们终于用瘦弱的的螳臂,挡住了“双轨制“的列车。高层听进去、并部分采纳了退休制度并轨的意见;而“延迟退休”至少是推迟了。(&a href=&///?target=http%3A///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981805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社部&i class=&icon-external&&&/i&&/a&的“&a href=&///?target=http%3A///lemma/ShowInnerLink.htm%3Flemma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保障研究所&i class=&icon-external&&&/i&&/a&”最早公开的方案是: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每三年延迟一岁退休)&/p&&p&当然,养老制度的碎片化,不公正、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存在。要缩小差距,实现公平养老,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 需要对现有养老制度进行根本改革。&/p&&p&上面在做顶层设计,群众也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社会养老制度改革再次起步。&/p&&p&聊天十六:养老制度改革的不同思路&/p&&p&养老制度如何改革,人社部领导和参与顶层设计的专家们,陆续提出了若干思路,目前和多数群众的想法仍相差甚远。&/p&&p&领导和专家们的目的,首先要堵住现有养老金缺口,减少(至少不再大幅度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主要措施一是延迟退休,二是将现有最低缴费年限(现在为15年)大幅度延长。(也就是要求缴费人多交、少领)。&/p&&p&多数人的思路是:养老金缺口形成的首要原因,是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碎片化,少数人享受了过高的退休待遇。应该首先解决公平问题,待遇真正并轨;至少要承诺统一养老制度、统一待遇的时间表,然后再说资金缺口。&/p&&p&这是两个基本的,但是不同的思路。&/p&&p&实行养老金全国统筹,将分散在各地的上千个社保单位集中统一管理,则是上下一致的共识。&/p&&p&改革面临的具体问题有:&/p&&p&●“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见国务院文件)。&/p&&p&原来是企业退休金每年涨10%,机关人员悄悄的给自己涨退休金。今后要统筹安排。具体怎样调整,怎样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将牵动几亿老人的心。&/p&&p&●养老金收不抵支,不可持续的问题,是不是只有延迟退休一条路?历史欠账到底还不还?还多少?怎样还?三中全会过去两年多了,国有资本拨付给社保基金的决定为什么没有落实?阻力怎样克服?&/p&&p&●养老金全国统筹何时起步,何时完成?(此事牵扯到财税体制改革,确实不是人社部自己能解决的)&/p&&p&●几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怎么办?是逐步做实;还是改成名义账户;还是政府只管基本统筹账户,将个人账户转为自愿缴纳、社会化运作?&/p&&p&●目前少缴养老基金,甚至退保、断保越来越多怎么办?怎样建立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p&&p&●怎样才能降低社保缴费率?&/p&&p&●养老基金怎样保值增值?&/p&&p&●在什么样的水平上精算平衡?&/p&&p&每个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容易。&/p&&p&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了,把缴费人蒙在鼓里,靠人社部几个人拍脑袋搞退休制度改革,肯定是改不好的。养老制度的改革过程应该透明,应该事先征求缴费人的意见。缴费人应该有知情权、表达权、决策参与权。上下互动才能实现共赢。&/p&&p&聊天十七:金字塔结构下的最大公约数&/p&&p&养老金制度涉及人数最多(几乎是全部人口),实施时间最长(从二十岁左右开始缴费,到八、九十岁还在领取,跨度六、七十年)。要体现公平性、共济性,可持续性,要对历史负责。&/p&&p&先看一下目前各类人员的养老金平均值:&/p&&p&农民养老金每年约一千多元;&/p&&p&企业职工退休金每年约两万多元;&/p&&p&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每年约五、六万元;&/p&&p&公务员退休金每年约六、七万元;&/p&&p&高级干部每人每年需要花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以上。&/p&&p&退休收入的差异,不像平台、不像缓坡,而像一个金字塔。基本上是离权力中心越近,其收入越高;离权力中心越远,收入越低。反映了当前,我国权力主导财产分配的现实。这种分配差异,大约任何人都不能说它是平等的,也不能说它是可以持续的——今后的六、七十年,会保持这个比率不变。&/p&&p&从另一方面讲,“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现有养老金分配格局,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教育背景、个体能力差异等情况,几十年历史沿革形成的。养老制度改革,不能脱离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现实,只能逐步完善。“平等”不能一步到位。&/p&&p&应对老龄化问题,我们不能只有“延迟退休”一个选项。靠“延迟退休”单兵突进,即不可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影响社会的稳定。应该从超高收入者开始,“限高、提低、保中”,多种措施补充养老基金,全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p&&p&我们推动的不是革命,而是改革。最好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所有的人的生活都有改善,只有收益大小的区别,没有人受损;即使“非帕累托改进”,即必须减少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应该从其他方面给予各种形式的补偿。这是保证社会稳定必须支出的成本。&/p&&p&只有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赞成、支持的制度,才是可持续的。&/p&&p&从农民、工人、事业单位、公务员到高级干部,不同的主体确实有利益差异,;但不是利益对立;各个利益主体要在争论中,加深相互的理解,共同寻找都能接受的改革最大公约数,推动养老制度一步步改进、徐步前行。&/p&&p&-----------------&/p&&p&就先聊这些,谢谢网友。&/p&&p&我在这里聊天,不是写论文。因为是平头百姓见不到保密文件。聊天中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公开的统计文件和领导讲话,有少部分数据引自其它文章。如有人发现有失实的数据和事实,敬请纠正。本人不胜感激。&/p&
感谢知乎管理员能审查通过我的修改,再次放行。现将其它部分也发出来。如果不合适,请告知我继续修改。--------------------------------------------------------聊一聊“退休养老金”聊天一:现代退休制度的创立很久很久以前,是没有全民退休金的。几千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785 人关注
248 条内容
100 人关注
327 条内容
198 人关注
631 条内容
3334 人关注
498 条内容
1577 人关注
375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金记账利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