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站桩念佛法老师说,人在临终的时候怎么念佛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南怀瑾老师开示:人是怎么死的?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南怀瑾老师开示:人是怎么死的?
播放量数据:
70,164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needAdBadge}} 广告{{/needAdBadge}}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you have been blocked查看: 7116|回复: 3
南怀瑾先生谈呼吸法门 的 汇总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心量试验室
呼出去叫安那,吸进来叫般那,中文叫出入息。上次说过,人在胎中是不用鼻子呼吸的,所以胎儿没有出入息。但是胎儿自己有股生命的功能,自己有息,有生有灭,是生灭的现象。比喻来说,就好像是电流一样,记住这只是比喻。但是生灭不是中断的,而是相续不断地。
胎 儿出生,脐带剪断了,嘴巴里的脏东西挖出来,开口“哇”一声,原来生命里的气呼出去,然后鼻子吸入第一口气。最后死的时候又再呼出最后一口气。佛经、密 教、道家都没有交代清楚这一点,婴儿从生下来到死亡,都是呼吸自然往来;但是胎儿没有鼻孔或毛孔的呼吸,是靠一股用今天的话说是能量的作用,不断地膨胀收 缩,生命就逐渐成长。真修息是修那个作用,不是呼吸往来的作用。这一点要先交代清楚。
现在一般的呼吸修持方法叫数息观,分数息、随息、止息。包括日本禅宗在内,大家都把呼吸往来当成息了,他们讲的数息,不是指那个不呼不吸生命本源的息。中文里“息”是休息之意,《易经》观念的息是成长的意思。呼吸往来是消耗放射的作用,吸进来呼出去是生灭法;但是“息”不是消耗,而是不进不出,停止在那儿。这个是了生死的法门。
中国的天台宗讲得非常清楚,把呼吸和息的关系分成四种:一进一出很急促的,只到肺部,例如在跑步时的呼吸,叫做“喘”。不急促的往来呼吸叫做“风”。比较深长的,宁静了的呼吸,譬如在打坐或者睡着时,很细,连自己都听不见声音,只在鼻尖上有感觉的叫做“气”。你观察人的睡相,如果还有呼吸往来,这人没真正睡着,脑中没有完全休息。有那么一刹那,这人不呼不吸了,那是真睡着了,那是“息”的境界,完全宁静了。
普通人在静坐或睡眠时碰到这个境界是很短暂的,马上又回到呼吸往来境界,气又一进一出。一个人打坐时,在他旁边可以听到他呼吸很粗的,那根本就是在散乱,哪里是打坐!有经验的老师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此人是否真正在打坐。
西方的运动不谈,现在连东方练武术气功的,甚至瑜珈的,都叫人把气吸进来,保持在下腹丹田,然后叫这个是“气”,那是完全搞错了,这是在玩弄“风”。而且把气憋在肚子里,只会搞得肚子愈来愈大。这么做,充其量只是帮助内脏运动而已。
你 注意一下八九岁的童子,他身子的肺部和胃部是圆满成了一条线下来的,他呼吸进来是遍及全身的。真练工夫的人,懂得吸气进来时,腹部是收进去的。打拳的人一 出拳会“喝”一声,这是把气放出来增加力量,比闷声不响出拳的力气大。但这只是风的作用,不是息的作用,气真的充满时,不呼不吸了,只要意念一动就起作用 了。
普动人呼吸都是肺部作用,只用到一半呼吸,不要说息了,连气都不算。能练到气了,身体绝对会健康的。有禅定工夫的人,呼吸就不在肺 部,而是在丹田,这是自然的。童子成长了,有了男女关系之后,气就破掉了,呼吸就只有一半了。丹田呼吸指的是在娘胎里用肚脐的自然呼吸,但这还只是气,不 是息。
像某人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时,最近几个月跟着妈妈打坐,她就告诉妈妈,其实人的呼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在肚子这里呼吸的。成年人能做到随时这样呼吸,此人一定健康。至于进一步练到长生,也要从这里开始练。
为什么跟你讲这些呢?因为我看到你在报告中说,自己打坐时呼吸停止了,其实还没有停止,但是也差不多了,所以详细为你说一次。不过要注意,如果工夫倒了止息境界,身心会起很多变化,这慢慢再说。你要知道,念头和息是两回事,假如我们每个思想都能和息配合,就会进入禅定了。
多年以前,我大概二十五六岁时,有一天陪同我的老师散步。他忽然抓住我的手,问:“是思想先动还是气先动?”我毫不考虑就回答:“当然是思想先动。”他把我的手一放,说:“了不起,你真懂了。我问过好多的老前辈,他们都认为是气动了念头才动,其实不是的。”
所 以,念头和气是两个东西,要能做到呼吸不动,念头专一不散乱,这叫做“心息相依”,在密宗叫“心气合一”。念头不散乱,只有一个念头,与气合一了,是很重 要的。像这个女孩,虽然已经有过月经了,但是因为心念比较清净,就容易做到在丹田呼吸。年纪愈大,心愈乱。思想愈动,气也愈短,就不容易做到了。
打坐时能先做到气充满下半身,继而到四肢,然后鼻子没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到止息了。
圣吉:我有时打坐时呼吸已停了,我注意到:如果又开始呼吸,是因为我的念头动了。换言之,也是念头先动,气再跟着动。
南 师:是的,念动然后气动。要心息相依才能得定,心动了,息也就动了。安那般那这个法门是非常细的,这一次我不能讲详细,只能初步说说。有时一个人在极度专 心工作时也会有暂停呼吸的情形,在受到极度惊吓的时候也会如此。这是因为心念高度集中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关系。念头清净了,呼吸也放慢了。了解这 个,对于你的身心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第一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长短,佛经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而息充满全身也知道,息导致全身每一个细胞起变化也知道,这个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释错了,认为息是呼吸,注意力就放在一进一出的呼吸上,变成在练气了,这是大错特错。知道息长短,是要知道这个不呼不吸暂停期间的长短。开始时,这个暂停的期间是很短的,慢慢练习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他配合,气就能充满你全身。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
你的想阴(思想)同呼吸,地水火风,是不相干,又是绝以相干;因为心动气就动,气动心就动。思想是心意识作用。所以我常说,当年和我的老师袁先生两人从山上下来,到了四川内江,正在街上走;这是讲禅宗做法了。
我那个老师回过来就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哎,我问你一个问题,念先动还是气先动啊?”我们在走路,还在说笑话,突然,他就这么一问,我说:“念先动。”哈哈,他大笑,把手一放说:“你对了。”我说:“先生啊!”我们当年不叫老师叫先生,“你怎么突然问我这个问题?”
他说:“我还有个老师,你没有见过,还是你们老乡,浙江人。我学佛跟他开始的,他修持很多年,现在是我供养他,就住在我对门。”
我说:“哎哟,怪不得,先生啊,我到你家里,前面进进出出有个老先生,两夫妻,是你的老师啊?他们两个人,好像都不大像我们一样讲话。”
他说:“他正在修持,他主张先修气,我说先修念,我们这两天就谈这个问题,两个人意见出入很大!所以我路上就问你。我明天带你去见太老师,你们两个谈谈。”
念动还是气动?你如果警觉就知道,自己的念头一动,气就跟着动。念和气是两回事。所以你打坐做功夫,刚才我们讨论,走大乘禅宗直接的路线,心念本空,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他,他空你的。
但 是念跟气,两个是分不开的,像黏住的双管。所以当人死亡的时候,第六分别意识一昏迷,慢慢气就跟着断了。当人一昏迷,临死的时候,下面冷到哪个地方,气就 停到那个地方,这个识就散到那个地方。最后一口气出来,气就没有了,第六意识完全散了。所以现在一口气在,你的心念跟气是离不开的。
可 是念跟气两个分途,你看,像辛师在那里注意看书,或者你在注意打拳,这个时候气跟心两个专一,当你很专一的时候,那个呼吸一定是停掉的,是不是啊?唉!你 们也不去体会。当你专心想问题,想个东西要写,或看个东西,一刹那,呼吸停住了。或者我们在说话,突然一个陌生人进门,“呃,呃,你是谁啊?”那一下呼吸 是停住的。“哎啊!是你呀!”放心了,呼吸来了。
念跟息是这样,永远不会合,所以道家叫“降龙伏虎”。这个心念像一条龙一样,龙是什么意思?变化无常,变动不居是龙。虎是气,猛虎一下山,这个气一来就伤人了。所以道家说降龙伏虎,先把念头降伏,就是《金刚经》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其虎,就是修气。
这 个念跟气两个不合一,所以刚才把气分几层告诉你们(加注:风、喘、气、息)。上座修安般法门时,才发现思想乱飞,跟气是不合一的。平常我们活着,谁管自己 的呼吸啊!自己活着几十年,有没有管呼吸?不打坐的时候,你们说有没有?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知道?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才听到鼻子有呼吸来往,对不对? 平常都没有管,你看这个心跟它是分开的。
如果一个真有修养的人,就是这样讲话,乃至打拳,晓得心气本来合一的,不要硬闭着气,出拳时还要“嗯,哎”!哎个什么啊!本来合一的嘛!
你们注意,这个心气本来合一,可是又两个分开;因此修行的方法,先走风大,安那般那路线,叫你把心拉回来。等于拿气做一条绳子,你这个心念像个猴子,外面乱跑,拿这条绳子把这只猴子栓过来,归在一起。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要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我们生命的同类又是什么东西?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念头,这个思想,同呼吸差不多,属于同类。思想或者念头,它是跟着呼吸的。我们一般习惯把思想叫做念头。
我 年轻的时候老前辈问我,念在先还是气在先? 他是问我们这个思想先动还是呼吸之气先动。我说是念先动,气就跟着动。我是脱口而出,老实讲那是冒充的。老前辈笑笑不答。我们恭敬而退,下面也不敢问了, 他要打坐了。像虚云老和尚,他一天到晚盘着腿坐在那里,谈话答复你几句,然后眼睛一闭;你再问,没有声音了,他入定啦! 反正不理你了,这些老前辈都有这个风格。
我出来以后跟我的老师谈起,他说,你答复得太好了,但是他跟你的意见相 反,他认为气在念之先,因此要修长生不老之术非练气不可。我说,哎哟!他的问题我正好一刀杀进去,刚好刺到他的痛处啦。老师说有这个味道!老师又问我,你 当时答复有把握吗?我照实说没有,我是冲口而出随便讲的。他说,你去注意几天看,究竟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过几天,老师想起来,胡子一拉问道,参出来没有 啊?念先动气先动?我说念先动。老师说,对!好!这是重点。
这句话是说,念头、思想和气是同 类的东西。拿佛家来讲,我们这个身体四大皆空--实际上这个肉体生命,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身体上的物理性质。骨头等等以及肉这一类属于地大,所谓固体 的,水大是液体,火大是热能,风大就是身体流动的这个气。还有一个是空大,每个细胞中都有空隙,都有气可以流通,没有气流通就会病、会死亡。
修 到了四大皆空,这个肉体可以化掉,第一步是感觉没有“我”的存在,进一步别人看你看不见啦。到达了四大皆空境界,就是道家所讲“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 个气不是空气的气,念头一动要它凝结拢来,要给你看见或看不见,都可以办到。不但道家做得到,佛家也做得到。但是道不在这个上面,这只是工夫。当然做到这 种工夫也很难,非要至高的定力不可,它的原动力也在这个思想念头。至于心物一元的形而上道,那完全就是从念头思想这个路上去的。也就是说,我们坐在这里入 定时,还有没有知觉?就是这个问题。
现在来讨论“定”。不管道家佛家,定有很多种,定中有没有知觉? 如果说入定是无知觉的,这个定没有用处,又何必修道呢?修成也是一个木头、石头。如果说入定时候也有知觉,这个知觉同现在的知觉状况又如何区别?应该说入 定的时候,知觉不靠这个呼吸了,不靠四大的风大。古人认为靠风大的关系是个大秘密,所谓“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神通变化怎么来的呢?在佛家有一句 话,显教没有,密宗里头有,就是“心风得自在”。道家后来把佛家的话改了,说到了最高处心息相依。
什 么叫心息相依?也就是心风得自在。我们这个气,鼻子呼吸是很粗的;进一步是心肺部分的呼吸;再进一步,普通所谓丹田呼吸,胎息,在肚脐以下;再进一步,息 到达足跟,整个地停掉而气住,不需要呼吸了,脉也极少跳动了。到达这个样子可以说是“心风得自在”,是心息相依的初步,不是坐在那里数呼吸。不到气住脉 停,心风不能得自在,心息不能相依。心息相依就是心风自在起用,这才有一点同类的现象。
这是本身生命 同类的道理,把它配合起来用,叫做阴阳相配。心念思想看不见,属于知觉部分;呼吸比较有感觉。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修道很简单,人的生命两个部分,一个感 觉部分,一个知觉部分。你说我气脉通了,有光啦,看见什么,见鬼!活见鬼!看见什么的境界都是属于感觉部分。能够把知觉部分、感觉部分完全训练到空,自在 了,修禅定也好,修道也好,初步的基础才算有了。自在了以后怎么办呢?基础打好了以后将来再说。这一段我们提出来同类。
《我说参同契》中册
----------------------
呼 吸法是练气修脉的方法,它本身是生灭法。凡是生灭法都是现象,不是道体。在此告诉你们一个重要道理,我们念头思想先动,还是呼吸气先动?念头动了气就动 了。一个人如果念头完全不动,呼吸自然停止;呼吸停止的时候,身体本能也就完全充电贯满。所以练气功修九节佛风种种呼吸往来的修法是很笨的事,不能完全充 电;真正充电的时候,念头完全不动,不呼也不吸,就充电了。
《观-音-法-门略讲》
----------------------
你们打起坐来,思想到处飞,收不拢来。思想为什么不能清净呢?因为你自己那个电风扇的电源没有关掉;也就是说呼吸在动;呼吸动思想就动,思想动呼吸就动;换句话说,“心”、“息”两个没有合在一起。
我们中国人有句骂人的话,“没有出息”。这是道家的话,说你呼吸不对,没有出息,闷住在那里变成笨笨的,所以要有出息才对。没有出息是什么人?这句话好毒啊,如果没有出入息就是死人,因为死人才没有呼吸往来嘛!所以这个息有这样重要。
现 在告诉你,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 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因此道家懂了释迦牟尼佛修出入息的法门,就有个比喻叫“降龙伏虎”,要把这个、那个思想拴住。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但 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我 在年轻学禅时,我的老师袁先生对我说:“对面的院子从来不开门,里面住的是谁你知道吗?那就是你的太老师,是修道丹法的一位老师。”袁老师早年也曾学道, 他老人家后来供养了这位学道的老师半辈子,真是数十年如一日。有一天袁老师要我去参拜这位太老师,可是他对我说:“你去看太老师之前,我有个问题问你,你 先回答了再去。你说说看,到底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我当时脱口而出便说是念先动,他听了以后才让我去看。原来我的那位太老师因为是修道家的神仙丹道 法,始终坚持是气先动,而袁老师则认为是念先动,但是又不愿去反驳老师,也不敢苟同。
不过后来我再经过研究,认为不但是气先动不对,念先动也不对。根本上分先后就不对。严格地说,分不出先后,念动气就动,气动念就动,就是老子说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心物是一元的,心气也是一元的,是一体的两面。好比一只手,有手背也有手心。伸一只手出来,是手背先动还是手心先动?有形的是同时动;在形而上则犹如禅宗的道理,不是手背动,也不是手心动,是伸手者的心动了。心、手背、手心三者合一,所以后世的禅师们也有画一个圈,中间加上三点,这就与“太极含三”的道理一样了。
《孟子与公孙丑》
------------------------
安那般那是梵文,出、入、息三样。我们的呼吸出去,进来,中间有一刹那停留的,一刹那空档叫 “息”。数息,是数这个空档。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随,第一层意思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进出,出入之间;第二层意 思,就是任运让他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个时候。息住,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出息。。。在这个时候定,那么 你变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
真正的息,不用鼻子呼吸那个自然凝定.修息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快。你上座以前 先用这个调好气,然后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这个“息”,一进一出之间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 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这是安那般那真正境界了。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禅七日》
----------------------
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修气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生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那么发达,未来的时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这个方法,不走这条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难,真的很难啊!
能够在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敏。
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也跟着细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时,才叫做“息”。所以打坐做功夫,调不好息,谈不到得定。打坐后身体变好,并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静坐中,无形中在调息,气息变细了,身体便转好一点,如果我们把意志专一起来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由初步起修,到证果成阿罗汉,再到成佛,不论大小乘,都不离这个安般法门。到息真正充满了以后,可以忘掉身体,进一步求大乘道,再进一步到达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炼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炼息可断去欲念,做到不漏丹。老年人炼息可使阳气重来;有病的人可借此去病,健康长寿。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心念动时,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 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这时候还没有得定,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本来每个人都会放光的,你 的气息停止了以后,那个光芒放射得更大。鬼都不敢碰你,老远看到你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三样东西还在—— 暖、寿、识。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 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边敲。
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如何修证佛法》
----------------------
呼吸是生灭法,它一来一往,你数它干吗?!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们教人以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了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 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 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跑,这怎么修得好。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
在线时间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
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有感觉的状态,这个叫气。感觉声音都宁静了,内在的,那个叫息。息是感觉得到的,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不是修鼻子往来这个哟。
现在这个随这个息,进叫安那,出叫般那,一进一出。慢慢慢慢由风变成气,由气变成息,到息的境界,好象念头也空 了,脑子也不想了,气息好象停止了,这个就是息的境界。这是息,这叫止,停在哪里。有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止在这里,止在这里 以后,注意哟!还有呼吸没有呢?有啊!
教你们六个字:一个是“呵”,国语念“喝”,广东音念“河”,这个字发音,呼气是管心脏的。这六个字在每次上坐 前做一下也好,有时习惯了,功夫到了,也不一定做。有时候感觉到心中闷,里头有浊气,就用这个字,呵呼长气出来,不要出声音。第二字是嘘,管肝脏。第三个 字呼,管胃的,第四字吹,管肾的,膀胱、肾、腰以下的。第五个字嘻,广东话发音读作“喜”,脸拉开像笑起来,管三焦,全部身体。第六个字四,管肺的。
入定,我们的障碍是什么?就是肉体,这个肉体要使它转变调整,非利用安那般那出入息不可了。坐好身体端正,不要太用力,全身放松,从脑起都要放松,从头脑里头放松一直到全身放松,统统放下,不要管呼吸,都放下。
《大安般经》教你最好守着鼻孔呼吸,守在这里,意同它配合,在这把封闭了封不是忍着气,念也空了,呼吸最后很微 弱,甚至微弱到没有,到没有以后,你内在里头的身体内部还是感觉到在动,那个叫内息。那个东西定久了以后,道家讲打奇经八脉、打通任督二脉,密宗讲三脉七 轮,你一概不理这些道理。这一部分暂时不讲,讲了会害你们就有欲望去追求这个。
千万改变这个急性子,要不就不能守意,意就动了,就是这个道理。
实修《大安般守意经》
----------------------
在静坐的进度中。因为心念的太过专一,偶尔也会觉得呼吸近于停止。当这种状态发生时,有时就会感觉全身僵直,稍 微带有僵硬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用意太专,渐渐促使全身紧张的关系。这种类似停止呼吸的作用,并非真的是“止息”和“气住”的境界。严格说来,这是由 于神经的过分紧张所致(所以,打坐的时候常常要注意放松,精神,肉体,包括觉观也应该轻点,跑了就轻轻带一下,不要太用力)。在培种情况中,执之太过,不 能放松返还于自然,往往会弄得心境枯搞,生机木然。甚至,更严重一点,便会使身体和四肢的各个关节,进入僵硬的病态。如果因静坐而到达这种境界,自我治疗 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尽量的松弛,甚至,尽量哈出力气,自我放松,任意进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时的状态。
在静坐时,或刚刚下坐后,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犹如亢阳的状态,同时引起睾九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以 及摄护腺、会阴部分轻微的震动。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 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
《静坐于长生不老》
----------------------
数息,是六妙门中的初门。我们为了止,止水澄波这个境界,利用什么最好的方法,利用出入这个气。我们十万八千个每一个毛孔,也是在呼吸,换气是引发了我们自己生命功能,身体内部的那个元气,道家叫先天一炁,真元之气,有道理。
息,是那个不靠这个呼吸关系的那个真元一息,这个是科学的。那个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个境 界,那个叫息。所以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间那个息。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这个一进一出,这个叫“数”。 第二步是随息,你觉得心宁静了就看住这个息就对了嘛,一呼一吸,随了嘛,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你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一止,就定住这里,来也好,入息不 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态,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 妙门完了嘛。
《止观六妙门》
----------------------
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净土的念佛,禅宗的参禅、参话头,都是作意的意思。第六意识没有坚固形成一个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我们修“止”,必须要修所缘。比如缘呼吸,为什么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变成一个所缘的对象。
您必须坚定于所缘,不被气脉的感觉牵走,身上有一点感觉反应,要统统不理,这个就要靠智慧解脱了。真正达到不受感受的牵制,真能不理这个感受时,真气脉就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生理上的感受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但大多的人想专一于意识境界的所缘境,都做不到。
如果一上座就保持自己灵明觉知,不用什么假想,那是最好的了。因为假想往往会配合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很多幻境, 幻境就是魔境,看见什么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等等都来了。这些幻境,都是我们阿赖耶识下意识里存在的观念所造成,自己并不知道。幻境每个人不 同,因为各人所带来的阿赖耶识种子不同的缘故。有些人看到魔,有些人看到鬼,实际上都是我们下意识的鬼名堂,自己很难检查出来。
功夫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我们多行一点善,念头转善一点,您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您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
《南师谈打坐》
----------------------
安般法门十六特胜
& & (一)知息入。知道自己吸进,不能用力,勿助勿忘。
& & (二)知息出。知道自己呼出,不能用力,勿助勿忘。
& & (三)知息长短。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 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 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
& &(四)知息遍身。不再呼吸了,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 &(五)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这个里头秘密很多。
& &(六)受喜。心里感觉非常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得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
& &(七)受乐。全身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
&&(八)受诸心行。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这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
&&(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
& &(十二)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 &(十三)观出散。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 &(十四)观离欲。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跳出了欲界。
& &(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有余依涅槃境界。
& &(十六)观弃舍。不入涅槃,也没有涅槃可入。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怀瑾站桩念佛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