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心中心中的世俗谛是干嘛的

如何是世俗谛、胜义谛?
我的图书馆
如何是世俗谛、胜义谛?
资料图问:如何是世俗谛、胜义谛?宏海法师开示:"世俗谛","胜义谛"是佛法中常用的一个佛学概念。佛门里面常说"二谛融通三昧印"当中的二谛,就说的世俗谛和胜义谛。那么谛即是真理。世俗、胜义都可顾名思义,世俗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情形,胜义就是说出世间有时候我们表述为形而上的这样一种境界。佛法的义理中用的文辞比较艰涩,有时候又是繁体字,有时候很难读懂,在这里我们要多多的闻思、熏习。二谛是佛法、佛讲法两个层面的鉴别标准,出自中观宗(又叫三论宗)有一部根本的论典叫《中论》,里面讲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者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虽说在读文字时候觉得艰涩,真正去理解上却也不难。世俗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人世间六道轮回三界中的一切的情形,一切的凡事,一切的社会也罢,人情也罢,概念也罢,名词也罢等等的但凡属于我们人的层面或者轮回的层面,都叫做世俗谛。那么反过来讲,出世间的解脱,断烦恼,证到真实的境界,我们都叫做真谛。世俗谛我们讲的是世间的真理,胜义谛我们讲的是出世间的真理。有时候佛门里面把世俗谛叫做"相",把胜义谛叫做"性",有时候又把世俗谛叫做"事",把胜义谛叫做"理"。最好理解解释世俗谛就是现象,胜义谛就是本体。也可以相对从哲学上这样理解。刚才讲到说佛所有的讲法都依着这两个层面来讲的,比如说《十善业道经》啊,讲众生的行为上我们怎样去修善法、感善的果报,就属于随顺着世界而说的。那么像《金刚经》里面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或者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这是从出世间的真实谛来讲的,那么这是我们从字面上或者是人的理解上来看的一个概念,先把他明了清楚。除了刚才的分门而论之外,在真实的状态中,世俗谛和胜义谛呢也是不一不二的,不能说把真俗截然分开。因为本来他就是一体的两面,那么我们可以说俗中见真,真中含俗,这也就是佛法的伟大所在。就是说俗谛是世间的一切情形,真谛呢是我们通过实修,的的确确可以到达的一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呢,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中,在这万事纷扰的一件件一桩桩的人世间的事件中去了达那个真实的状态。不是说离开俗谛,而别有一个真实的境界存在,这样理解就错了。那么,从刚才的道义上来讲的话,就发现为什么虽然我们教理上讲的特别的玄妙非常的自在解脱,真如实性啊等等,这些讲都是一些玄妙的东西,在哲学上把它称为形而上。那么佛法具体的修证中,又一再的强调一定要从因到果,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次第有步骤的修,就说明胜义谛就隐藏在世俗谛的具体修法中来明了。而不是说离开这个东西,两个完全隔别的。具体在佛门里有个常用的比喻,世俗谛就像波浪一样,胜义谛就像水一样,那么为何一样的水所见有不同,有的是见的水的本质,有的是见这个波浪的幻象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凡夫和圣人两个境界上来讲,看你是凡夫的见,还是圣人的见。如果是圣人见的话,那么真俗谛都是真谛,因为他见到真谛。那么如果是凡夫见的话,真俗谛又都是俗谛,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凡夫的眼光。从这个上面我们要了解到这两个道理他是一体两面的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是不一不异的这样一种感觉。那么我想讲一下在这上面特别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讲道理的话,层次非常清晰,佛法这种层次其实十分的好理解,就是他把哲学层面对于道理的讲解给你完全剖析到尽头的,比如说讲到二谛的这个道理的时候呢,特别是在佛门里面的一个宗派叫做中观,有时候又叫三论宗的这么一个宗派。他是讲如何微细的去辨别"事"和"理",这个境界呢,他把他微细的剖析到"四重二谛",就是由四个层次来解答。我这里跟大家说一说,看看诸位有没有这个感觉。这里用"空"表示胜义谛,就是真谛。用"有"表示俗谛,也就是世俗谛。那么第一层的理解就是说:"空",是真谛,那么"有",就是俗谛。这是第一重的二谛。那么再往上观的话,我们说"空"说"有",都是属于俗谛, 那么"非空、非有"的这个境界,才叫做真谛,这就是第二重的表达。第三重再往上观, 那么"空"和"有"呢是一边,"非空、非有"的道理又是一边,他们是相对而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空"和"有","非空、非有"这两边都属于世俗谛,语言的范畴和思想的范畴。只有"不二"即"空、有","非空、非有不二"的这种境界,才叫做胜义谛,这又是第三层的观法。第四重就是最后总结到说一切的语言,一切的思维这种思想和概念的表达上全部都是假象,只有离开表达的无言之境才叫做真谛。一切都表达,都属于俗谛。这是第四层的理解。我想这么听下来可能我们都有点晕了,但是这样的层次分明,而且有的利根一点的人在听到第一层的时候马上可以直接理解到第四层的深意了,那么有的一直理解到第四层呢,其实他还没有违背第一层的讲解。这个我们尝试着理解,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很专业,所以我们这样来理解一下,就是在佛门里面另外为了更好的辨别二谛,而把它列了四种清晰的层次来进行说明那么具体的我们在运用上面,就是在佛法的平常的了知上呢,虽然我们在见解上说二谛圆融,那么这个圆融并不是说把他完全抹杀。有时候我们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搞不清楚的情况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时候有人说,你们佛门不是说一切众生佛性平等吗?佛法讲平等,你们怎么还有差别呢,为什么到殿里面礼佛, 有些地方人太多你们要排队,或者拜佛的时候还有什么讲究,都平等了为什么还要礼拜,不是心佛都一样么?这就是没有完全把二谛的关系搞清楚。所说的平等,就是从真谛上而言的,不是说俗谛上也讲平等,俗谛上平等不了。既然在平等的上面的话,那么我们讲你不能用差别,就是说因缘果报的这个现象来讲平等的道理,你也不能用一切的平等来讲差别,来讲条然有序的世间现象,他是两个层面。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佛法不了解。就是从现象上去说的,这就说明已经把二谛给搞混了。所以我们讲道理和讲现象,就看你在哪一层,就好比男人女人都是人,人是无差别的,就跟胜义谛的角度一样。但是现实上男的还是男的,女的还是女的,他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分别的。大致如此,我们再悟一下。Email: (国内) (国际) 在线提交QQ: 电话:010-05 论坛投稿
馆藏&25591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什么是世俗谛与胜义谛 - 宏海法师 - 佛弟子文库┊┊┊┊┊┊┊┊┊┊┊┊┊┊┊┊┊┊┊┊┊┊┊┊┊┊┊┊
什么是世俗谛与胜义谛问:什么是世俗谛、胜义谛?
宏海法师答:&世俗谛&,&胜义谛&是佛法中常用的一个佛学概念。佛门里面常说&二谛融通三昧印&当中的二谛,就说的世俗谛和胜义谛。那么谛即是真理。世俗、胜义都可顾名思义,世俗就是说世间的一切情形,胜义就是说出世间有时候我们表述为形而上的这样一种境界。佛法的义理中用的文辞比较艰涩,有时候又是繁体字,有时候很难读懂,在这里我们要多多的闻思、熏习。
二谛是佛法、佛讲法两个层面的鉴别标准,出自中观宗(又叫三论宗)有一部根本的论典叫《中论》,里面讲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者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虽说在读文字时候觉得艰涩,真正去理解上却也不难。世俗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人世间六道轮回三界中的一切的情形,一切的凡事,一切的社会也罢,人情也罢,概念也罢,名词也罢等等的但凡属于我们人的层面或者轮回的层面,都叫做世俗谛。
那么反过来讲,出世间的解脱,断烦恼,证到真实的境界,我们都叫做真谛。世俗谛我们讲的是世间的真理,胜义谛我们讲的是出世间的真理。有时候佛门里面把世俗谛叫做&相&,把胜义谛叫做&性&,有时候又把世俗谛叫做&事&,把胜义谛叫做&理&。最好理解解释世俗谛就是现象,胜义谛就是本体。也可以相对从哲学上这样理解。
刚才讲到说佛所有的讲法都依着这两个层面来讲的,比如说《十善业道经》啊,讲众生的行为上我们怎样去修善法、感善的果报,就属于随顺着世界而说的。那么像《金刚经》里面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或者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这是从出世间的真实谛来讲的,那么这是我们从字面上或者是人的理解上来看的一个概念,先把他明了清楚。
除了刚才的分门而论之外,在真实的状态中,世俗谛和胜义谛呢也是不一不二的,不能说把真俗截然分开。因为本来他就是一体的两面,那么我们可以说俗中见真,真中含俗,这也就是佛法的伟大所在。就是说俗谛是世间的一切情形,真谛呢是我们通过实修,的的确确可以到达的一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呢,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中,在这万事纷扰的一件件一桩桩的人世间的事件中去了达那个真实的状态。不是说离开俗谛,而别有一个真实的境界存在,这样理解就错了。那么,从刚才的道义上来讲的话,就发现为什么虽然我们教理上讲的特别的玄妙非常的自在解脱,真如实性啊等等,这些讲都是一些玄妙的东西,在哲学上把它称为形而上。那么佛法具体的修证中,又一再的强调一定要从因到果,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次第有步骤的修,就说明胜义谛就隐藏在世俗谛的具体修法中来明了。而不是说离开这个东西,两个完全隔别的。
具体在佛门里有个常用的比喻,世俗谛就像波浪一样,胜义谛就像水一样,那么为何一样的水所见有不同,有的是见的水的本质,有的是见这个波浪的幻象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凡夫和圣人两个境界上来讲,看你是凡夫的见,还是圣人的见。如果是圣人见的话,那么真俗谛都是真谛,因为他见到真谛。那么如果是凡夫见的话,真俗谛又都是俗谛,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凡夫的眼光。从这个上面我们要了解到这两个道理他是一体两面的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是不一不异的这样一种感觉。
那么我想讲一下在这上面特别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讲道理的话,层次非常清晰,佛法这种层次其实十分的好理解,就是他把哲学层面对于道理的讲解给你完全剖析到尽头的,比如说讲到二谛的这个道理的时候呢,特别是在佛门里面的一个宗派叫做中观,有时候又叫三论宗的这么一个宗派。他是讲如何微细的去辨别&事&和&理&,这个境界呢,他把他微细的剖析到&四重二谛&,就是由四个层次来解答。我这里跟大家说一说,看看诸位有没有这个感觉。
这里用&空&表示胜义谛,就是真谛。用&有&表示俗谛,也就是世俗谛。那么第一层的理解就是说:&空&,是真谛,那么&有&,就是俗谛。这是第一重的二谛。那么再往上观的话,我们说&空&说&有&,都是属于俗谛, 那么&非空、非有&的这个境界,才叫做真谛,这就是第二重的表达。
第三重再往上观, 那么&空&和&有&呢是一边,&非空、非有&的道理又是一边,他们是相对而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空&和&有&,&非空、非有&这两边都属于世俗谛,语言的范畴和思想的范畴。只有&不二&即&空、有&,&非空、非有不二&的这种境界,才叫做胜义谛,这又是第三层的观法。
第四重就是最后总结到说一切的语言,一切的思维这种思想和概念的表达上全部都是假象,只有离开表达的无言之境才叫做真谛。一切都表达,都属于俗谛。这是第四层的理解。我想这么听下来可能我们都有点晕了,但是这样的层次分明,而且有的利根一点的人在听到第一层的时候马上可以直接理解到第四层的深意了,那么有的一直理解到第四层呢,其实他还没有违背第一层的讲解。这个我们尝试着理解,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很专业,所以我们这样来理解一下,就是在佛门里面另外为了更好的辨别二谛,而把它列了四种清晰的层次来进行说明。
那么具体的我们在运用上面,就是在佛法的平常的了知上呢,虽然我们在见解上说二谛圆融,那么这个圆融并不是说把他完全抹杀。有时候我们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搞不清楚的情况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时候有人说,你们佛门不是说一切众生佛性平等吗?佛法讲平等,你们怎么还有差别呢,为什么到殿里面礼佛, 有些地方人太多你们要排队,或者拜佛的时候还有什么讲究,都平等了为什么还要礼拜,不是心佛都一样么?这就是没有完全把二谛的关系搞清楚。
所说的平等,就是从真谛上而言的,不是说俗谛上也讲平等,俗谛上平等不了。既然在平等的上面的话,那么我们讲你不能用差别,就是说因缘果报的这个现象来讲平等的道理,你也不能用一切的平等来讲差别,来讲条然有序的世间现象,他是两个层面。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佛法不了解。就是从现象上去说的,这就说明已经把二谛给搞混了。所以我们讲道理和讲现象,就看你在哪一层,就好比男人女人都是人,人是无差别的,就跟胜义谛的角度一样。但是现实上男的还是男的,女的还是女的,他是不可能完全没有分别的。大致如此,我们再悟一下。下篇: 上篇: 欢迎转载 QQ:查看: 3110|回复: 13
两种谛(世俗谛和胜义谛)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关于真实波罗蜜。就好象晨星不曾脱离方位一般,我们应该正真与坦诚地说话,这即是真实语。因此,《清净道论》的编写者,伟大的觉音论师,以晨星来比喻真实语。真实又叫谛,释迦牟尼佛在《巴利三藏》里,说了两种谛:世俗谛和胜义谛(究竟谛)
谛(真实),并非有如慧心所或精进心所一般,是个别的心所究竟法。它是真实不虚,包括了离心所、思心所等。真实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有不同的层次,一般上它可分两类,即:一、世俗谛;二、究竟谛(胜义谛)。佛陀只教导这两种谛,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谛(真实)。
在这两种谛之中,世俗谛是符合一般上人们给予事物的名称。一般人们是根据形状来为东西命名。他们称这种形状的东西为「人」,那种形状的东西为「牛」,另一种形状的东西为「马」。再者,在人类之中,他们称这种形状的人为「男人」,那种形状的人为「女人」。如此,有多少东西就会有多少名称。若你把人称为「人」,那么它是属于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是对的。若你把人称为「牛」,那么它即不是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他是错的。若你把女人称为「男人」,那么它也不是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她是错的。
在究竟上存在的真实之法,是为究竟谛(胜义谛)。譬如,当人们说:「识知各种事物的是心」,那认知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是存在的。当人们说:「由于热和冷等相对的现象而变化的东西,即是色法」,那变化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存在的。如此,心所及涅盘也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存在的。
本文未完。待续。。。
在线时间150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酱油向××××的脸上泼去
对应于上梵与下梵
也正是导致大乘被商j罗收编的原因之一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这两种谛(真实)之中,世俗谛是与想有关系的。换句话说,世俗谛是有赖于想的。自孩儿时期开始,我们已经根据形状去认知事物,说这是男人,这是女人,这是牛,这是马等等。这些即是想。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会说:“真的有人体存在,真的有男人,真的有女人”等等。究竟谛是慧的目标。换句话说,它是通过智慧而显现的。智慧愈强,就能看透愈多的究竟谛。智慧分析及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
当说及“识知各种事物的是心”,智慧即会探索是否有认知之法存在,而终于找出它是真实的存在。若没有认知之法存在的话,智慧即会思虑,众生岂非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色法组成的东西而已,就好象石头、岩石一般。但一切众生都有认知的能力。当智慧如此思虑时,认知事物之心,即显现了出来。
因此,以智慧省察的人,能很清楚地知道心在究竟上是存在的。当省察得更多时,他们就会了解到更多。但对于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心是什么依然是模糊的,是不能够省察到的。这是因为,想是在认知形状。
当说有心的存在时,思想主义者就会问:“心是圆的,扁的,还是四方的?它是粉状,液体,还是气体?”但你不能够回答它是圆的,扁的或是四方的。你也不能说它是粉状,液体或是气体。若你不能够形容它,他就会争辩说,心是不存在的,因为若心是存在的话,那它一定是圆的,扁的或四方的;一定是粉状,液体或气体。对于执着形状观念的思想主义者来说,心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形状。
就好象思想主义者不能看到究竟谛一样,智者也看不到世俗谛。当智者看思想主义者所认为的‘人’时,他就会分析那人为三十二个部份,即头发、体毛、指甲等。‘头发是人吗?骨头是人吗?体毛是人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不。同样地,在问到身体的其它部份时,其答案也是不。若没有任何部份可称为人,那么智者就会说:事实上,是没有‘人’的存在。
在线时间150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酱油向××××的脸上泼去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只有以想来认知事物时,世俗谛才会出现。当以智慧来省察时,世俗谛即会消失。同样地,只有以智慧来省察时,究竟谛才会出现。当以想来认知事物时,究竟谛即会消失。在此,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涅盘也是究竟谛。它是止息一切苦的寂乐,而只有强劲的观照力才能省察到它,想是不可能省察到它的。
思想主义者的看法:现今有些人可能会问:“在涅盘里有宫殿吗?那些已证入涅盘的人,在那边是如何享受?”等等。他们这么问,是因为他们以想,来认知应以智慧省察的涅盘。
事实上,在涅盘里并没有宫殿,也没有人进入涅盘。那些已证悟阿罗汉果及涅盘之寂乐的人,将不再有生、有死;当他们在最后一生死亡时,他们的名色法将不复存在,未来的名色法也不再生起,就好象熄灭之火一般。这种止息称为入般涅盘。因此,在涅盘里并没有生命存在。
思想主义者将会说:“若是这样的话,涅盘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无用与不必要的。”为了鼓励他,有些持错见的学佛人就会说:“涅盘是有情以另一种特别的心与形体常住不死之地,他们住在宫殿里享受着无比的快乐。”只有这样,思想主义者才会感到满足,因为这种说法符合他们的成见。
若以想,来认知事物形状,那么这事物并不是究竟法,而是观念或概念。同样地,当以智慧来观照事物,直到事物的形状消失,这也不是究竟法,而只是观念。只有以智慧知见事物的本质时,那才是究竟法:色法、心、心所、涅盘。这样观得愈多,所观到的究竟法也愈多。
因此,寂乐的涅盘,是非常特别的究竟法,是不能以想,来看到的。反之,应以看破事物形状及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智慧来看它,这样的话,涅盘才会显现出来。
从以上看来,世俗谛和究竟谛,都是能够被人接受的。譬如有人发誓说:“我说在世间上,真的有男人与女人存在。若我所说的是错的话,那就让我遭遇不幸。”而另一个人,则发誓说:“我说在世间上,真的没有男人与女人存在。若我所说的是错的话,那就让我遭遇不幸。”这样,他们两人都不会遭遇不幸。原因是:虽然他们两人所说的相反,但从各自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都是对的。前者在世俗的观点来看,是对的,因此是世俗谛。后者在究竟的观点来看,是对的,因此是究竟谛。
世俗名称的重要性:在教究竟法时,佛陀会在必要时采用世俗的名称。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显示它们的差异。对于普通人来说,世俗谛就跟究竟谛一般地重要。若佛陀只以究竟谛的名称来说法,那么有慧根的人,将会懂得什么是:“诸行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他们也会精进地修习导向涅盘的观禅。
反之,没有慧根的人则会这么想:“佛陀说世间只有无常、苦和无我的名色法而已,一切都是无我的,也没有他人的存在。那即是说,没有『我的财富、我的儿子、我的妻子』的存在。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取用任何东西,因为根本就没有『他』,所以也就没有『杀死他』、『偷他的东西』、『偷他的妻子』这些事。”所以他们就会随顺着兽欲,去做尽恶事。死后,他们就会投生到恶道。
为了避免这些不幸的事,佛陀开示采用世俗名称的《巴利经藏》。所以,《经藏》能够有效地防止他人堕入四恶道。
除此之外,《巴利经藏》的教育,也能带引众生投生至人、天与梵天诸善界,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包含了能带引众生投生至善界的布施、持戒与禅定。譬如若要形成布施,那就必须有施者、布施思、受者与施物。在以上的条件之中,只有布施思是究竟法,其它的都只是观念。但若没有它们就不可能有布施。因此,世俗谛能带引众生们,投生到人、天二善界是无可置疑的。
虽然《巴利经藏》的教育令人避免造恶,但佛陀在经中所说的「我」、「他」、「我的」、「他的」、「我的妻子儿女」、「他的妻子儿女」等,也有令人认为及执着他们果真存在的危险性,而导致人们渐渐远离道果与涅盘。为了帮助人们证悟道果及涅盘,所以佛陀在《巴利论藏》里,教导究竟法。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巴利经藏》中说到有人物的存在,是为了符合一般世俗的用法。但在《巴利论藏》里,佛陀则除去人们对「我」、「他」、「男人」、「女人」等存在的邪见。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因为经藏引用世俗名称,就误认他们是真的存在。事实上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此,佛陀向人们解说在世俗上是有「我」、「他」、「男人」、「女人」等的存在,但在究竟上他们都是不存在的。由此,他必须教导两种谛。
究竟谛有两种:一、自性谛;二、圣谛。所有四种究竟法,即心、心所、色法及涅盘,组成了自性谛,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真实的。在世间的事里,有属于自性谛的身体快乐和心的愉悦两者。若某人接触到可喜的目标,由于触觉他会感到快乐。无人能够否认说:“不,那不是真的”,或是说:“接触可喜的目标是不可喜的。”无人能这么说,是因为那人所接触的,是真正的可喜触所缘(目标)。
同样地,若某人的心,接触到可喜的法尘,他的心也会感到愉悦;这种感受称为悦受。这也是无可争论的,因为这心的愉悦,是真实的。所以在世间的事里,身体的快乐和心的愉悦,都是存在的。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圣谛方面,人们在世间法里,看不到有任何快乐与愉悦。若某人执着有快乐和愉悦的存在,他就无法舍弃世俗,不能证悟圣果。因此发心成为圣者的人,应该致力于看清属于自性谛的乐与悦心所,都是苦的。这些乐与悦的感受,是不可能保持永恒不变的。事实上,它们在每一秒钟里都迅速地变化。
凡夫会贪求人间与天界的快乐,误认它们为快乐的泉源。他们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快乐都是短暂与无常的。由于无知而多欲,他们不能了解这些快乐的真正本质。在它们还没有毁坏之前,无知的人都把它们视为可喜可爱的。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无常的;当无常显现时,这些人就会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佛陀说苦圣谛,一切世间法,皆是无常与苦。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穷人在听到自己赢获了巨彩之后,会感到非常的高兴。所以他就开始想象,如何去享受这笔财富,以弥补过去的穷苦。当他正在建起空中楼阁时,他不幸地失去了所有的财富。我们可以想象,其时他是多么的伤心。失去财富的悲伤,会远远超越突然间发达的快乐。
在每一件世间的事情里,都具有乐与苦两面。五根的欲乐对凡夫来说是一种享受,但佛陀说它们苦的成份,比乐来得更加多。然而,不同于凡夫的是,佛弟子并不认为它们是乐的,更别说佛陀对它们的看法是如何。在此,佛陀并没有说它们是完全无乐可言,而只是说它们苦多于乐而已。
对于任何事情,智者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对与错,而不是它的乐与苦。若是错的,即使它带来多大的快乐,智者也没有兴趣。若是对的,即使无乐可言,智者也会认为是好的。假若有谁愿意的话即可当一天的转轮圣王,但是隔天就会被处决,这样的王是没有人敢或愿意当的。
从世俗的观点来看,当一天的转轮圣王是很令人动心的,但隔天就要死却是极大的害处,所以没有人,会有心去享受只有一天的转轮圣王的生活。同样地,在看到一切东西都是易坏的时候,圣者再也不会执着短暂的快乐。只有在省察“世间没有快乐这回事,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都是无常的。由于无常则无乐,有的只是苦而已”之下,人们才可能成为圣人。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只有在省察世间一切事物苦的本质,而培育起佛法观智之后,人们才可能成为圣者。作为禅修目标的五蕴,即是苦圣谛(意即,五蕴是苦)。换言之,由于圣者在禅修中如实知见五蕴,所以它被称为圣谛。
那些正致力于获得及已获得圣果的人,所拥有的正见或观智,能够如实知见三界轮回只苦不乐,这一项圣谛,即苦圣谛。简而言之,五取蕴(也被称为三界的现象)皆是苦。五取蕴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造成执着「我」、「我的」和「我自己」的东西。这五蕴即是苦谛。
集圣谛:组成苦谛的五取蕴,并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己生起。它们有各自生起的原因,最基本及重要的原因即是渴爱。在世间上,每个生命都必须受苦,因为他必须为生存而劳动,而这一切都是受到渴爱的鼓动。对美好的生活有更强的渴爱,即有更多的痛苦。
若某人能满足于简朴的生活,只以简单的必需品维生的话,他的痛苦即会依其知足的程度,而获得减轻。所以,很明显地,渴爱是误视苦为美好生活的原因。众生为了在今生与来世有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当因此而获得新生时,新生的真正原因,即是渴爱。
渴爱被称为集圣谛,是因为它是苦(五取蕴或新生命)的原因。渴爱执取世间感官的目标,但没有投入于涅盘之中的能力。其原因是,涅盘是属于无为的究竟法,在渴爱的观点来看,涅盘是毫无吸引力的。根据佛陀在十二缘起支所说的“受缘爱”,渴爱是由受产生的。但是在无为(没有因缘和合)的涅盘里,是没有感受的,有的只是寂乐而已,并无感受之乐。
那么有人会问:“若完全没有感受,涅盘还可说是可喜可乐的吗?”若有人会这么问,那是因为,他认为感受才是真正的快乐,或不认为寂乐是真正的快乐。其答案是:乐有两种,即感受乐和寂乐。在此打个比喻,假若有个贪吃的富翁,花了许多钱来享受美味的食物,但是持明咒者(以咒术力量维生之人),则可能会对那富翁的美食感到厌恶,因为他凭着咒术的力量,得以不食而生存。
若问在食物方面这两者之中谁比较乐,有渴爱的人就会说,是富翁比较快乐,因为那富翁可以随意享用美食,而持明咒者则没得享受。他们会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受到渴爱的控制,以为欲乐感受是可取的。反之,智者则会说持明咒者比较快乐。因为由于贪吃,那富翁必须面对购买与准备食物之苦,以及渴望之苦。为了享受感受的快乐,他必须面对准备与渴望两种苦。反观持明咒者则没有这些苦,能够不必为食物烦恼而快乐地过活。他的快乐是绝对的,是没有丝毫忧虑的。因此智者说他比较快乐。
有渴爱之人说那富翁比较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内在的烦恼,他们看到的只是享受食物之乐而已。他们不以为,无须饮食的持明咒者的清净生活有什么好。反之,他们妒嫉的是那富翁的生活,也希望自己能够发达、富裕。同样地,渴爱本身是不会希望证悟寂乐的涅盘,因为涅盘是没有感受的,有的只是寂静而已。
关于这点,《巴利三藏》《增支部.九集.大品.经三》里提及: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向众比丘说:“朋友,涅盘真是快乐,涅盘真是快乐。”伏陀夷尊者就问他:“舍利弗贤友,若涅盘里并没有感受,它怎能是乐的呢?”舍利弗尊者答道:“伏陀夷友,涅盘没有感受即是乐。”
缺少智慧的凡夫,把苦的五蕴视为乐;具有智慧的凡夫与圣人,则视息灭五蕴为乐。以下举个息灭五蕴之乐的比喻:一个患了肠胃气胀的病人,在服食良医所给的药后病愈了。我们可以想象,其时他是多么的快乐,而他的快乐,却纯粹是来自肠胃气胀的消失而已。他肯定会愉快地想:“啊,我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如果与生死轮回的痛苦比起来,肠胃气胀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若人们对除去肠胃气胀的痛苦也感到快乐,难道他对断除生死轮回之苦,还会感到不快乐吗?他肯定会非常快乐。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什么是灭苦的涅盘?当四种道智证悟了无为界(涅盘;其相为寂)时,所有一千五百个烦恼,都被根除及不会再生起。当证悟阿罗汉四果后,阿罗汉就不会再有来生,死后五蕴都全部息灭,就好象熄灭的火一般。那无为界即是般涅盘。
凡夫不能有如圣者一般清楚地明了涅盘的本质。若他们不清楚,却勉强要说或写出有关涅盘的情况,以让其他人明白,他们是可能会犯错的。暂且别说涅盘,就只说他们从书中所得知的俗事,若他们想要当作亲眼看过的来向别人解说,他们也很可能会犯错。由于凡夫不能有如圣者一般看到涅盘的各层面,他们应该只以上述的解说方法,来向其他人解说。
当那些还未如实知见涅盘的人,在想象何为涅盘时,他们可能会以为涅盘是一个金刚不坏的城市或国家。当佛陀在有部经文里,把涅盘形容为安全的城市时,那只是一种形容法而已。涅盘并不是一个城市或国家。但还是有人相信涅盘是一个城市,而其居民的身心,是没有老、病、死的。
事实上,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入般涅盘,是指五蕴地完全止息,死后不会再出生在任何一界里。涅盘是道心和果心的目标,是一个究竟法。般涅盘则是五蕴或名色法完全止息,不再生起。他们入般涅盘,并非是进入涅盘城。在究竟上,是没有涅盘城这个东西的。
当人们行善或禅修时,他们的禅修导师会训诫他们发愿证悟涅盘。虽然他们照办了,但一般上他们都不晓得涅盘的含意,所以他们对欲证悟涅盘并不热心。因此,导师应该要他们发愿解除一切痛苦,这样信徒才能真正明白,而能够热诚与认真地发愿。
两种涅盘:譬如有一件很名贵的衣服。当它的主人还活着时,你会说:“这是一件有主人的名贵衣服。”当那主人死后,你就会说:“这是一件没有主人的衣服。”同样地,阿罗汉在活着时,以道果体证的涅盘是为有余涅盘(是指五蕴还存在时所体验的涅盘)。然而,在他们死后,五蕴已不再生起,所以其时的涅盘,是为无余涅盘。
只有在以智慧,克服渴爱与无明之后,心想及涅盘时,才会想要证得涅盘的寂静。若人还未能以智慧克服渴爱,他是不会发愿想要证悟涅盘的。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根据涅盘境最为显著的素质,涅盘又可分三种,即:一、空涅盘;二、无相涅盘;三、无愿涅盘。
(一)涅盘的第一个素质,是没有执着于‘我’的存在(无我),所以它被称为空涅盘。
(二)涅盘的第二个素质,是没有因缘和合的有为法:心、心所和色法;而一切有为法,都是烦恼生起的原因。这些有为的名法或色法,是互相配合而生起的。色法(物质现象),在至少八种色法相聚在一起时,才能生起,这是为何它们被称为八法聚。
名法(精神现象),也是至少八种名法相聚在一起时,才能生起。这是就眼、耳、鼻、舌和身五识而言。当名法和色法组合在一起,形成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时,它们被人误认为“我自己、我的身体、一个有实质的东西,”所以,它们导致渴爱等诸烦恼的产生。
因此,一切有为法,被称为‘相’或‘因’。准确地来说,世间一切的心、心所、色法,都是相。然而,在涅盘里是没有‘我自己’、‘我的身体’等烦恼之因的,由此,它被称为无相的涅盘。
(三)涅盘的第三个素质,是没有渴爱。由于涅盘里并没有可贪爱的东西,因此它被称为无愿涅盘。如此,根据其素质,涅盘一共可分为三种。所以灭谛是无为法,也被称为无缘法。
道圣谛:虽然涅盘本身,是无为或没有原因的,而是永远地存在。但是,没有足够的因缘,却是不可能证悟涅盘的。涅盘本身是没有原因,但是我们却必须有足够的因缘,才能令道心和果心生起。这两种心的目标,即是涅盘。而证悟道心和果心的因缘,即是八圣道。因此,导向涅盘的八圣道,被称为导向灭苦(涅盘)之行道。
证悟道心和果心的因缘=令到道心和果心生起的因缘
中道:随顺着渴爱去享受世间的欲乐,并非趣向涅盘之道。它只是一种欲乐的束缚,是不好的。反之,以火的热气和阳光这些苦行来折磨自己,或长时期举手不放、单腿站立,以为这样就会去除烦恼,这种修行法也不是趣向涅盘之道。这种方法叫苦行,也是不好的。避开欲乐和苦行两端,而适中地取其中道,就有如不太紧也不太松的琴弦,肯定是趣向涅盘之道。
这中道即是八圣道,是真正地趣向涅盘之道。不善的邪见等,是为恶趣道、邪道、外道,因为它们是导向四恶道的。善的正见等,是为善趣道或正道,因为它们是导向涅盘的。《巴利经藏》《相应部.谛分别》的义注中,有说明道心里的正见等心所,是为道。因为它们是欲证悟涅盘之人所寻求的,因为它们导向涅盘,因为它们在断除烦恼之后,达到涅盘。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此道并非只有一支而已,而是拥有八支,由此它被称为八支圣道。这八道支是:
一、正见:了解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所以一共有四种智慧。
二、正思惟:有三种思惟,即出离思惟、无恨思惟及无害思惟。
三、正语:远离四种恶的语业。四、正业:远离三种恶的身业。五、正命:某生职业不涉及七种恶行。
六、正精进:未生恶令之不生,已生恶令之断,未生善令之生,已生善令之增长。
七、正念:对身、受、心、法(五盖)等保持警觉。
八、正定:近行定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在世间心里,这八支不会同时生起。然而在出世间心里,这八支则会同时生起。只有在证得出世间道、八支在同一个心里生起时,它们才被称为道圣谛。因此,导向灭苦的道谛,是指同时生起的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在线时间159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么好的解读,为啥没有人来看呢?
在线时间150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酱油向××××的脸上泼去
我来看了,第三次路过
在线时间150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酱油向××××的脸上泼去
叶公好龙者居多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中的二元对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