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菩萨戒在什么时间受菩萨戒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庐山东林寺义工菩萨招募表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庐山东林寺义工菩萨招募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4|
上传日期: 18:22:2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庐山东林寺义工菩萨招募表
官方公共微信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法会―江西九江庐山东林寺在家菩萨戒法会圆满
日 15:38:00
三师(本通法师、传印长老、大安法师)
佛教在线江西讯 日,江西省九江庐山东林寺传授在家菩萨戒法会圆满,共有近500位戒子受戒。
相关链接:
编辑:华慧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 在家菩萨戒:是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可查看《在家菩萨戒本》)
出家菩萨戒:是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 。(可查看《梵网经菩萨戒》)
菩萨是梵语,是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的简称。佛是梵语,是佛陀耶(梵语Buddha)的简称。
站在因果的立场而言,菩萨为因,佛为果。佛的果位是菩萨道行者最终目的,究竟的菩萨道,果位是平等的,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是通于出家与在家,所谓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是也!
若站在戒相立场而言,在家菩萨戒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这是佛法给予修行者的一大权宜方便,在家戒质量少,出家戒质量多,因中质量有差别,果位亦有差别,不然就不用分为在家菩萨戒与出家菩萨戒之异矣!
在家菩萨戒仅是出家菩萨戒之部分而已!这是佛法给予在家众行菩萨道的一种方便权宜,是过程而非终极之道。
菩萨戒云:“在家菩萨戒虽少,但不易受持,何以故?在家牵缠多,累赘多,业务繁杂多,是故不易受持;出家菩萨戒多,但牵缠少,不必受家庭种种牵缠,不用经理杂烦琐碎之事,是故圣戒易持。”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又称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属于七众戒以外的别解脱戒。其特色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萨戒的内容
  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应该谨慎持守。摄律仪戒:又称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的止恶门。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又此戒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净,由于恶覆,故不得显;今离断诸恶,则功成德现。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律仪戒能断舍诸恶,为法身之因。
  摄善法戒:又称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修的律仪戒,是修善门,以修身、囗、意的善业迥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一旦犯过,则要如法忏除,重新立愿,发菩提心,长养一切诸善法。此即报身之因,以其止恶修善,故成报佛之缘。如《释门归敬仪》卷上说:摄善法戒是勤修善法,为报身之因。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菩萨地持经》卷四列举出十一种饶益众生的方法,即:
  众生所作诸饶益事,悉与为伴。
  对已病、未病及看护病者等众生,悉与为伴。
  为诸众生说世间、出世间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报恩。
  见众生有种种恐怖,悉能救护。若有丧失亲属财物诸难,能为开解,令远离忧恼。
  见有众生贫穷困乏,悉能给予所须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众。
  对众生先语安慰,随时往返,施给饮食,说世间善语等。使众生安者,皆悉随顺;不安者,皆悉远离。对有实德者,赞叹欢喜。
对有犯过行恶者,慈心呵责,折伏罚黜,使其悔改。以神通力示现恶道,令众生畏厌众恶,奉修佛法,欢喜信乐,生希有心。
  二、菩萨戒的特色
  菩萨戒是含摄大乘菩萨道的戒法,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此外,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此外,《梵网经》记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临命终时正见,心生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后世,性戒幅慧圆满。
  四、菩萨戒的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六道众生都能得戒。又说,受戒有三品:
  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中品从佛弟子受:佛灭后,于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应于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五、结语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师,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戒如轨道,规范我们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墙,帮助我们抵御五欲六尘盗贼的侵袭;戒如水囊,涤去我们的尘垢热恼;戒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光明;戒如宝剑,断除我们的贪心欲念;戒如璎珞,庄严我们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脱我们到达涅盘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大众应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贫人得宝。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说尽。但是画饼不能充饥,一切还是要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悟。所以,学佛的人应该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持净戒。&
好多人亲身接触佛法以后,被佛陀教育所感召,就想皈依三宝,如法修行;就想学习菩萨精神,效仿菩萨行为;更想授受三归五戒菩萨戒。
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请问别人,有人说:需要先受三归五戒。经过一段修行后,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才能去受菩萨戒。就好像人世间的入党一样,先入团再入党,一步一步的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
有的人说:菩萨戒可不是轻易就能授受的。必须要达到什么什么标准。
有的人说:谁谁说怎么怎么做,谁谁说怎么怎么做。
问一人一种说法,问俩人两种说法,问多人多种说法……真是:一个师傅一条大路;两个师傅两条道路;三个师傅三叉路口;四个师傅十字街头。
越问越糊涂,自己也没有一个准主意。
什么人可以授受菩萨戒?
带上这个问题,还用那个老办法:
有了问题问佛陀,看看佛陀怎么说。
佛陀在《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说:“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
佛陀在《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四十戒中说:“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受得戒。”
佛陀慈悲,佛门敞开。
佛陀教育伟大:众生个个平等!
人世间的:贵为国王,贱为奴婢,统统平等,尽可授得菩萨戒。
人世间的:男女出家人,男女在家人,一律平等。都能授得菩萨戒。
人世间的:遵守道德规范的,不遵守道德规范的,包括淫男淫女,只要当下发大菩提心,即便人人平等,都能授受菩萨戒。
人世间的:身体健康的,有生理缺陷的(没有男女生殖器的,生殖器不男不女的,上半月男下半月女的,因为一些原因阉割了生殖器的……),只要精神正常,能理解法师语言,都可以授受菩萨戒。
按照佛陀的教导,只要自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可以授受菩萨戒!
庐山东林寺代主持大安法师在授菩萨戒的讲法中明确指出:“授受菩萨戒,可以授完三归五戒后接着授受菩萨戒。”
有的人不敢称当,自称:我不敢受萨戒,怕自己不配。这与自己发的菩提心不相应。菩提心就是成佛心。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都敢成,还怕成菩萨吗?
想受授菩萨戒的同修,请记住佛陀的教导,尽早满了自己的心愿。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不具备受戒道场条件的人,别有用心的到处拖人拉人受菩萨戒,千万别去。
什么样的人不能授受菩萨戒呢?佛陀也有嘱咐:“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
以上的七种人不得受授菩萨戒。
假如隐瞒蒙蔽,受戒后也不得戒体。
问:有同修劝我们受菩萨戒,主要的理由是生生世世都随身带,五戒就不行。对此学生不解,请示之?
答:受菩萨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菩萨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是论事不论心,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譬如杀生、偷盗,心里想杀、想偷,但是没有实际行动就不犯戒,就像法官判案一样,一定要有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罪,这是五戒。可是菩萨戒却与之相反,只要心中有杀生、偷盗的念头就犯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不容易受持,而五戒、十善容易受持,它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受了菩萨戒不等于就是菩萨,受而能持,做到名实相符才是真正的菩萨。决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在家同修最好是学戒,不要受戒。这是我初学佛章嘉大师教我的,他说:‘我们能做到一条,就学习一条,先学戒,学到纯熟了再去受,就不会犯戒。’也就是先练习受持,自己真有把握再去受戒。实在讲,菩萨戒很难持。我到台中学经教,李老师就劝我一定要受菩萨戒,因为不受菩萨戒是白衣,在台上讲经别人会嫌弃,受过菩萨戒就有责任为大众讲经说法。
但是自己要晓得,我们是有名无实,并非真的菩萨,不但是在家,出家亦复如是。出家人都受过三坛大戒,有没有真正是比丘?没有。蕅益大师说的、弘一大师讲的,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哪里会有比丘戒。菩萨戒、沙弥戒,自己可以在佛前求受,所以菩萨戒跟沙弥戒可以得戒。但是求受必须有感应,没有感应你就没有得戒,决定是有感应的。感应里面最普遍的,自古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用‘占察行法’,《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方法,从这个地方求感应。明朝末年,蕅益大师就用这个方法得菩萨戒,决不是随便可以受的。我劝大家五戒、十善应当认真努力修学,具足五戒、十善,念佛往生决定有把握。如果发心讲经,确实名义上要受一个菩萨戒,免得别人说话。
家居士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照佛经讲的,受菩萨戒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受菩萨戒、学菩萨行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是建立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好比盖房子,这是第三层,第三层下面有第二层、第一层。第一层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层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就具备了受菩萨戒的条件。如果这些做不到,纵然受菩萨戒,也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
在家居士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
(一)六重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五不说四众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波塞。是名五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沽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二)二十八轻
一 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善男子,如佛所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 耽乐饮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三 恶心不能瞻视病苦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四 有乞者不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丐音盖乞取也行清也)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五 见四众不能迎拜问讯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或有重病或在禅人定说法众中或坐非犯)
六 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七 月六斋不加受八戒供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八 不往听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九受僧用物(未入僧数故不应受或于寺中暂用非犯)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云四方僧物亦翻别房施)卧具床坐,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 饮有虫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疑则应谛视应用滤囊)
十一 险难独行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二 独宿尼寺
若优婆塞受待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三 为财打人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四 残食施四众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五 畜猫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六 畜牛羊等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求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七 不储蓄三衣钵杖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八 田须净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十九 物价令平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趣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 非处时欲
若优婆塞受特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一 偷官税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偷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二 犯国制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三 新食不供养三宝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瓜菜茹,(音如茅根也又莱干也)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四 不听僧止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五 不路让僧前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立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六 僧食不公分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七 养蚕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争有作。
二十八 路遇病不能视瞩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那就要看情况,菩萨戒有重戒、轻戒。在家菩萨戒是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犯了重戒就要重新受,轻戒就忏悔,要在佛菩萨的面前,当着三师以上忏悔。假如是故意犯,明知故犯,犯了还不以为耻,认为这是个乐趣,而且累犯不改、不忏悔,那就很严重了。
  至于罪过的轻重,就要分别情况。菩萨戒是心戒,假若你心里面对众生有悲心,不起嗔恨,就不犯戒。假如你没有悲心起嗔恨,那就根本犯戒。有些戒犯了没有罪,有些戒犯了很轻,有些戒犯了很重,情况不同,不是一概都很重。
  受菩萨戒、学菩萨是好事情,不要怕,要有决心,要勇敢。学菩萨就是要有悲心,要救苦救难,悲心是根本!有什么好怕的?当菩萨是最好的事情,救别人的苦难,帮助别人,只有当菩萨才做得到。不当菩萨就只管自己,各人自扫门前雪,这种私心杂念的人,品格不高,不值得学啊!
如本法师佛学讲座讲义--在家菩萨戒本讲解&&
  第一点理由:有很多很多在家弟子,受完在家菩萨戒,对菩萨戒的内容尚未全盘认识,一知半解,大戒不犯,小戒不断,甚至大戒也犯,因此一一犯戒,个个心生烦恼,不能持戒反而犯戒,不能上升反而堕落。因此陆陆续续,电话打来请我开示,我今日特别讲说在家菩萨戒本的理由在此。
  第二点理由:因为学佛就是要成佛,成佛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当下即是菩萨,当菩萨必须要受菩萨戒,(菩萨为因,佛为果。)十方三世诸佛皆受菩萨戒而成佛故。
  四种菩萨:一、名义菩萨。二、凡夫菩萨。三、登地菩萨。四、佛菩萨。
  名义菩萨、凡夫菩萨是三界内菩萨,未开悟证果的众生。登地菩萨、佛菩萨是三界外菩萨,开悟证果的菩萨。
  第三点理由:因为受完戒,大家对菩萨戒真实义理不能正确认识,见解错误,思想偏激,令自己丧失持戒,远离菩萨道,与佛距离拉远,随三业漂流不能自知自拔。
  第四点理由:五戒,尽形寿戒体,小乘戒。菩萨戒,尽未来际,直至成佛之戒体,大乘戒。
  第五点的理由: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若无戒法,欲成佛道,终无是处。
  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我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是名为三无漏学。’
  十方三世诸佛皆受菩萨戒而成佛。
  理由三点:一、因戒得度生死,免受轮回沉沦之苦。二、因戒证成菩提,出三界断六道。三、因戒成就无上佛道。
  戒分四科门:一、戒法。二、戒体。三、戒行。四、戒相。
  戒法:六重二十八轻。
  戒体:防非止恶,无色表法,真如理体,无形的约束功能。
  戒行:持戒清净表现之行为。
  戒相:持戒表现四威仪之相。
  这本“在家菩萨戒本”,是由“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节录出来的,适用的对象,限制在家众,不适合出家众,所以叫做“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分做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
  菩萨度众生都来不及了,反而杀生,有大大违背慈悲心,故排行戒杀第一。
  在家菩萨戒文:‘善男子!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自身杀,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夷〉,结优婆塞〈夷〉,是名初重。’
  戒文白话解释:善男子善女人啊!优婆塞男居士或者是优婆夷女居士受了在家菩萨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甚至连小蚂蚁,都不应该杀害。如果受戒以后,不论是亲口教导别人或者是授意别人去杀生,甚至亲身自己去杀害生命,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的菩萨戒。这个犯杀戒的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或者二果斯陀含,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的优婆塞、优婆夷,下贱的旃陀罗优婆塞、优婆夷,污垢的优婆塞、优婆夷,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初条的重大禁戒。
  众生生命平等,皆有佛性,所不同的只是形体有大小,器官有繁简,智慧有高低,体能有强弱而已!若人依强凌弱杀害其他众生生命,有违背佛陀的慈悲精神,故佛制“不杀戒”。
  众生最珍惜者,无过于保护自己的生命。
  菩萨戒文云:‘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小乘有四种果位,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修行在得果之前,有四加行。
  四加行位:一、暖法位。二、顶法位。三、忍法位。四、世第一法位。
  暖法位:“初学佛的人,当无漏智慧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名暖法位。如钻木取火时,木钻已开始生温热,但尚未达到生火境界。”
  顶法位:“修行进而智慧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法位。“顶”比喻山顶,用功修习已到顶点,但这顶点可进可退,进就到忍法位,退就到暖法位。”
  忍法位:“用功修行到顶法位,若无退转心,努力精进,道心不动,名忍法位。”修行到忍法位,心地不动,堕落恶道机会很少。
  世第一位:“有漏智慧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当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位。”
  由世第一位再精进,就进入见道位,可到无漏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转凡入圣,证入初果阿罗汉。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若口教授他人杀生,或亲自杀生,就连最起码的“暖法位”都不能得到,更高果位当然得不到。
  小乘四种果位: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须陀洹:“小乘初果,译为“入流”,或“逆流””。
  入流:“精进修行,舍离六道生死性,初获圣性,入于圣行流的意思。就是由凡夫性渐入涅槃性。”
  逆流:“精进修行,脱离自然界生死之流的惯性作用,永不再受三途生死,故称“逆流”。”
  须陀洹是小乘初果,可说见道位。有七番往还生死,生死根已断,如树根拔起,树叶数日未枯,但准死无疑。
  斯陀含:“小乘二果,译为“一来”。修行已断了欲界思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后三品。尚应在天界〈六欲天〉与欲界〈人间〉往来一次,故称“一来”。”
  阿那含:“小乘三果,译为“不还”,或“不来”,是已断尽欲界的后三品思惑,不再来欲界投胎转世,故称“不还”,或“不来”。在人间修行证成三果,命终往生色界净居天,或者是五不还天。”
  阿罗汉:“是小乘的极果,也称四果阿罗汉。”具有三种意义。
  阿罗汉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
  杀贼:见思惑断尽,杀尽一切烦恼,烦恼如贼,故称杀贼。
  应供:已出三界的圣者,人天供养能得无量福,故称应供。
  无生:生死果报业尽,永入涅槃,不再生三界,故称无生。
  破戒优婆塞〈夷〉,所谓“破戒”是指已受过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其行为与戒法相违背,未能遵循戒法的规定行持,称为“破戒”。但原受的戒体仍存在其身,〈种在八识田中,直至成佛〉。
  破戒有五种过失:一、自害─断了自己善根。二、为智所诃。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趣。
  破戒五种衰耗:一、求财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所到之处众所不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可以说天龙鬼神生厌弃,善神不愿守护,人天轻视,对佛圣戒不尊重。
  杀生乃性罪。何谓性罪?从犯罪的果报上说,譬如杀盗淫妄,不论受戒不受戒,凡是造成事实,便是一种罪恶,未来必定受报,因其本性就是罪行,就是业报的正因,所以称为性罪。
  菩萨戒犯了重戒失戒,只是受恶法阴影的遮没而失去了戒体的功能,并不是戒体从我们的本性理体上失落。
  菩萨戒是有犯无失的,菩萨戒一旦经过受得以后,从生至生,直到成佛,都是永远不失的,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状无表象的无漏体用。当它一旦经过薰习在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落的可能。
  菩萨受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众生之数无量,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了,所以受持菩萨戒功德之大,大得无法形容比喻。
  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璎珞经云:‘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臭优婆塞〈夷〉,‘臭’就是臭气,污秽臭气,能使人心生不愉快。所以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因为心生恶、不善法,故视当污秽,这种污秽,如尸体之臭,无人敢闻。
  祖师云:‘清净佛法,不容破戒四众弟子。清净大海,不停留死尸。’
  旃陀罗优婆塞〈夷〉,旃陀罗是梵文。
  旃陀罗有三义:一、屠者。二、执暴恶人。三、下姓。
  屠者:屠杀动物为职之人〈屠夫〉。
  执暴恶人:为非作歹,犯科累累恶人。
  下姓:非名望贵族,二等国民之类。
  男人叫“旃陀罗”,女人叫“旃陀利”。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本来具足无量善根,若不遵守戒法,就破戒,就是将无量善根一一屠杀掉。这与“屠夫”杀生动物没有两样,所以称破戒优婆塞〈夷〉为“旃陀罗”或“旃陀利”。
  垢优婆塞〈夷〉,垢者,就是尘垢。不清净、烦恼的意思。有了烦恼不清净的业因,就可结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烦恼尘垢的优婆塞〈夷〉,就难出离生死,解脱三界。
  结优婆塞〈夷〉,结者,就是束缚的意思。因有烦恼才集生死,若无烦恼就不会生出生死因。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就是要解开烦恼束缚的结,而后出离生死。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反而又打成烦恼结,所以称为“结优婆塞〈夷〉”。
  “杀戒”是优婆塞〈夷〉的第一条重戒,破了这条戒的罪报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称为“初重”。
  杀戒三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轻罪。
  五逆罪: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杀人:重罪。杀畜牲:轻罪。
  盗戒第二,在家菩萨戒文云:‘优婆塞〈夷〉,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二重。’
  第二条:偷盗抢劫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偷盗抢劫别人的财物,甚至只是一小钱也不可以。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二条重大禁戒。
  偷盗定义:凡是有主物,不与而取,名为偷盗。
  佛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陀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印度的“一钱”,合唐朝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唐朝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现代一千元〉,佛当时一钱,其币值真高。
  在家菩萨戒本,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在沙弥律仪戒中,偷盗“五钱”以上,犯了重戒。
  沙弥律仪云:‘佛制盗戒,盗五钱以上犯重戒,失戒体,不通忏悔。四钱以下犯中罪。二钱一钱犯下罪,犹可忏悔。’
  偷盗对象六种:一、常住物。二、信施物。三、僧众物。四、官物。五、民物。六、一切物。
  律部云:‘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
  常住物:佛法僧常住之地,曰常住。此常住地上,属十方三世常住三宝所共有之物,曰:常住物。如寺院房地,动不动产。
  信施物:信徒供养众僧之物品,尚未交给僧众接收者,称信施物。
  僧众物:亦名现前僧物,凡是界内现前大众僧皆有份本寺界外之僧,及不现前僧无份。
  方等经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官物:古代皇帝物、文武百官物;当今各级政府之公物,以及军用物品等。
  民物:世俗人家之物。
  一切物:广泛指公共所有之公物,及属鬼神、畜牲所有之物,皆不可偷盗。
  偷盗性质五种:一、夺取。二、偷取。三、诈取。四、偷渡冒税。五、赌博。
  诈取:诡计骗取,耍诈欺骗。
  阿含经云:‘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
  阿含经记载:迦叶佛时,三沙弥犯偷盗,死堕地狱受无量苦。
  六种犯偷盗戒要件:一、是有主物。二、有主物想。三、起偷盗心。四、用偷盗法。五、值一钱。六、举离本处。
  台湾有一句谚语:‘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大妄语戒第三,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第三条:大妄语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说虚妄的话:我已经得到体悟不净的禅观,甚至打妄语说:我已经证到第三果阿那含圣果。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三条重大的禁戒。
  所谓“不净观”,是行者观境界不净之相,而停止贪欲的一种修行法门。
  依智者大师所说:凡修“不净观”厌离的行者,就可以到了“四空处定”的境界了。
  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释禅波罗蜜卷一云:‘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
  妄语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两种。
  大妄语:“以不清净之心,作不实的言说,企图欺骗、诳惑,覆隐事实而作出异言。”
  小妄语是除大妄语之外的一切不实的言说,称小妄语。
  不妄语戒宗旨:‘行者修持的境界,除了佛菩萨、声闻、缘觉可为别人证明以外,一般泛泛之辈绝对不能证明他人境界。修行人若自我夸张炫耀,自言:我得不净观,我得阿那含等词,是自欺欺人,故佛陀制此戒,若违反而破戒者,其所得之恶果如第一重戒。’
  妄语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远离。三、虽然有实话,别人已不再或难以相信。四、智人谋议,常不愿与其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善言教,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诽谤业之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复出为人,当被诽谤。
  若破了菩萨戒,不能得四加行中的暖法,何况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名为破戒优婆塞〈夷〉,名为臭名、屠杀戒法、善法,名为污垢、烦恼束缚堕落之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邪淫戒第四,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
  第四条:非礼邪淫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行于非礼邪淫。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四条重大的禁戒。
  淫分做正淫与邪淫二种。
  正淫:合法正式夫妻可行淫,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弟子仍可行淫,但六日八关斋不得行淫。
  邪淫:若与夫妻以外之第三人行淫,名为邪淫。丈夫不得与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与丈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即犯了邪淫戒。
  古德云:万恶淫为首。
  淫欲为烦恼的根本,束缚咱不得出离生死。故佛制此戒。凡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楞严经云:‘纵得禅定智慧现前,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欲得菩提,终无是处。’
  说四众过戒第五,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五重。’
  第五条:说四众过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宣说出家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等四种佛弟子众,所有任何的罪行过失。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五条重大的禁戒。
  人要做到口业清净,守口如瓶,不说别人是非长短很困难,学佛之人应提起修道的勇气改除造口业,因为造口业后患无穷,令人不敢信赖,令人心生恐惧,无安全感,与对方结恶缘,果报惨不忍睹。
  古德云:‘忍一时之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古德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防犯是非有四点:一、不说是非。二、不传是非。三、不听是非。四、不打妄语。
  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比丘、比丘尼具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法。
  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宫震动,魔王恐怖,名怖魔。
  乞士:上乞诸佛正法,下乞众生之色食。
  破恶法:比丘、比丘尼勤修戒定慧破贪嗔痴恶法,名破恶法。
  四众弟子,来往频繁,若彼此宣说罪过,足足可破坏四众之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酤酒戒第六,在家菩萨戒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六重。’
  第六条:买卖酒类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买卖酒类。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六条重大的禁戒。
  酤酒有二种意义:一者买酒。二者卖酒。
  酒能使人迷魂失性的饮料,喝多损害身体、成瘾、闹事、杀人、放火、造业,破一切戒。
  梵网经云:‘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佛制止买酒卖酒宗旨:酒能使人伤害身体、败德,甚至乱性、发狂。学佛之人买卖酒,是为残害众生,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六重戒结文:在家菩萨戒文云:‘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夷〉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六条重戒结文: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如果受了这些优婆塞、优婆夷的在家菩萨戒,能存著至诚心受持,不使令毁犯戒律,就能获得持守戒律的好果报。善男子啊!在家的优婆塞男居士,或者是优婆夷女居士所受的这些戒律,就像珠宝串成的璎珞,名为最庄严,清净戒的香气很微妙,戒香的熏染没有地方不遍满,能遮挡不善的恶法,是善好的法律,更加是至高无上微妙法宝的宝藏,是上等种族大姓,是最大寂静的处所,是如同灵丹妙药的甘露法味,能生一切善法的田地,能正直发起至诚心,尚且能得到这样多得无法计量的利益,何况更加能专心一意受持戒律而不毁犯呢?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在家菩萨戒本云:‘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八条轻罪小戒,第一条:不供养父母师长的轻戒,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像佛陀所说,如果优婆塞男居士或者优婆夷女居士,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不能供养父母、师长的生活所须要,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心的罪,不能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业因。
  佛陀制供养父母师长戒宗旨: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慧命,恩重如山,百千劫报答父母、师长恩德,犹不能尽,是故,应尽心尽力供养,奉事父母、师长也。受戒之人若犯,即是得失意罪,善法不能生起,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造下生死的业因,永劫沉沦。
  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
  耽乐饮酒戒第二,在家菩萨戒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条:耽恋乐于饮酒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任何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耽乐于饮酒,这位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饮酒戒的宗旨:“饮酒能伤身体,并能迷魂,麻醉神经线,失去理性,甚至发狂发癫,百病丛生,不但不能行道业,连正业亦不能为,故受戒之人,不可饮酒,饮酒为恶业,自害害人,能破一切净戒,故饮酒为轻戒。”
  不瞻病苦戒第三,在家菩萨戒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三条:不能瞻顾病苦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任何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以厌恶的心态,不能瞻视照顾有病苦的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了造作生死的业因。
  恶心:对某事不耐于心,如见一糜烂、肮脏病苦之人,不耐于一见,名为恶心。此处之“恶心”,含有憎恶、厌恶,不耐于心三种意义。
  “瞻视”病苦:看顾、关心之义。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
  八种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僧。四、和尚。五、阿阇梨。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圣人、僧:敬田
  和尚〈受业本师〉、阿阇梨〈教授威仪〉、父、母:恩田
  病人:悲田
  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得到无量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瞻视病苦应具五德:一、应知病苦之人,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的大小便利、吐痰、脓血不净。三、慈悲探病,不是私意去瞻视病苦。四、能为病苦者调理汤药。五、能为病苦者说法。
  佛制瞻视病苦宗旨:生老病死为四苦,而病苦尤为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帮助,佛陀慈悲,为拔众生病苦,特别制定此戒。若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犯了此戒,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
  见乞不与戒第四,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四条:见乞求不给与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看见有乞求的人,不能多少随自己能力与乞的人所适宜少分给与,让乞求的人空手被遣还,这位优婆塞与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乞者三种解释:一、乞食。二、乞法。三、乞力。
  乞食:贫穷者、受伤者、残废者、病患者、命苦者,无以自活,而以乞取食物、财物以活命,此类之人,俗称为“乞丐”或称“乞食”。
  乞法:根基钝、愚痴、作恶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请求开示法义,或者乞求经书、佛像,以为读诵、供养。
  乞力:自己力量不足,请求随喜鼎助,帮助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应慈悲心助之;若是恶事相乞,则不得助之,并应以劝止。
  佛陀制定见乞不与戒宗旨:受过在家菩萨戒的居士,应以慈悲为第一,乞食之人,多为贫、病、苦、无助之人,本宜自动以拔苦与乐,方为正信佛子所应为。若乞而不与,空手遣还,有违背慈悲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之罪恶如第一轻戒。
  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第五,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五条: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看见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长老高僧,或者是在家的先辈耆宿优婆塞与优婆夷等,不起立承事迎接,恭敬礼拜、问讯请安,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长老:‘德尊学博曰长,年富齿高曰老。长老者,有修有证,有学问,德高望重名之长老。’
  长老有五种:一、戒腊长老。二、法腊长老。三、法性长老。四、学德长老。五、生年长老。
  戒腊长老:结夏安居一年为一腊,年老为戒腊长老。
  法腊长老:接受各宗正法,出家年久〈腊即岁,出家一年为一腊。〉
  法性长老:道果高超,开悟证果。〈圣僧类型〉
  学德长老:学理深博者。
  生年长老:年纪老大。
  先宿:对年事较高,而且先受戒的尊称,并具有道德。
  长者:仅限年高有德之优婆塞〈夷〉,对比丘、比丘尼不可称之。
  佛制定见四众尊者不承礼拜戒宗旨:尊贤、敬老,是一大美德,是虚心求法的最大利益因缘,凡优婆塞〈夷〉遇上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莅临,应起身为礼,不得我行我素,坐卧不起,应欢迎接待,奉事四众尊长,更加应该问讯,五体投地礼拜之。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六条: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看见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有毁犯他们自己所受的戒律,内心就生起憍慢说:我胜过他们,他们不如我,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制定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宗旨:佛说因果,自作自受,持戒者得戒果。是故见四众犯戒,应自警惕,或以慈悲心相待。若生憍慢心,即失戒法,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不持六斋戒第七,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七条:不持守六斋戒日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在每个月当中,不能在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是二十八、二十九〉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并且供养三宝佛法僧的话,这位优婆塞、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六斋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月二十八、二十九日。
  八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
  不非时食:就是“斋”,就是“过午不食”。
  供养三宝:三宝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法脉故,无三宝存在,佛法早已灭亡于世。
  佛陀制定不持六斋戒宗旨:佛法僧三宝最尊,受完在家菩萨戒之优婆塞〈夷〉,每月的六斋日,应行受持八戒,须行供养,故佛制定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不往听法戒第八,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八条:不前往听讲佛法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了知四十里里,有法师讲说佛法的处所,而不能前往听讲〈除有病、或者所讲是偏邪之法〉,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了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不往听法戒宗旨:亲近善知识,听法师讲经说法,能得法义,有利修行,早成道业,故佛制定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相同。
  受僧用物戒第九,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坐,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九条:受用佛寺僧用物品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未经佛寺僧宝许准就受用四方施主所供养僧宝的卧具床坐,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受僧用物戒宗旨:招提僧卧具,床坐为净物,由十方信施喜舍,优婆塞〈夷〉若为取藏使用,是为不敬僧宝,使其为难,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饮虫水戒第十,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疑水中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条:饮用有虫之水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怀疑水中有虫,未用纱布过滤便故意饮用,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行者若因口渴难耐,无虫之水可饮,必须饮用此水,又疑水中有虫之时,应以布囊过滤,而后饮用,过滤后布囊中的水虫,应放回原取水中,不得抛于干旱陆地。
  佛陀制定饮虫水戒宗旨:饮用水中虫,等于杀生、食肉,有违背慈悲心,而且于健康有害、自他不利,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险难独行戒第十一,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一条:险难处无伴独行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是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要到危险难行的处所,没有同伴就独自而行,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险难之处者,有虎狼猛兽,经常出入处,或者是土匪、盗贼藏匿之所,高山险道、急水深潭溪流等等,有危害生命之虞,统为“险难之处”。
  佛制定险难独行戒宗旨:受戒完之优婆塞〈夷〉,应荷担如来慧命,救度众生,若不顾自身,无谓险难,招致苦果,是为无益,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独宿尼寺戒第十二,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二条:独宿尼庵僧寺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优婆塞男居士独自一人夜宿专住女众的比丘尼寺,或者优婆夷女众居士独自一人夜宿专住男众的佛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独宿尼寺戒宗旨:优婆塞若独宿尼寺,为他人所见,易惹讥讽、嘲笑、毁谤而造口业,若因常交往而生感情,独宿尼寺,易起淫心,或犯淫戒,故优婆塞不得独宿尼寺。反之,优婆夷亦相同因由,亦不得独宿比丘寺院。
  为财打人戒第十三,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三条:为钱财打骂人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为了钱财活命,打骂奴婢、书僮、仆人、外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奴婢”:是无给的奴隶,为本家作务,仅有衣食,而无工资。
  “僮仆”:是以工资雇佣其作务。“僮”:为年幼的小孩。“仆”:是年长的男女。
  “外人”:不属家族之人,亦无亲族关系。
  佛陀制定为财打人宗旨:若是因奴婢、僮仆、外人有心或者无心的过失,使其钱财招致损害,而生嗔恨,以手相打,以口相骂,加以责罚。就是“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打人是身业,骂人是口业,嗔恚是意业。三业不净,即失戒德。当下造作生死业因,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残食施四众戒第十四,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四条:用残余食物布施四众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用残余的食物,施送于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或者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造作生死的业因。
  残食者:自己或他人食用以后,残余的食物,如饭、菜、茶、水、果、饼等等。
  佛陀制定残食施四众宗旨:为净化悭贪爱惜心,以洁净好食,施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方得其利;若以残食施与,是为失敬,增长自己悭贪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蓄猫狸戒第十五,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五条:蓄养猫狸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蓄养肉食好杀的猫与狐狸,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狸:形状像狐,体形较小,黑褐色、嘴尖、四肢短、爪锐利、尾长,夜间出外捕食小动物,如鸡鸭家禽、性凶恶、喜杀生。
  佛制定蓄猫狸宗旨:猫狸性好杀,若蓄养等于杀生或教他杀,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六条:蓄养畜牲禽兽不净施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蓄养大象、马、牛、羊、骆驼、驴子等一切畜牲禽兽,而不净施给未受戒的人饲养,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这六种动物供给人类劳力、毛皮、食用、服务最多,佛陀慈悲,站在众生生命平等教义之下,受戒完之优婆塞〈夷〉,自应遵循,将畜兽净施未受戒者,不得蓄养。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蓄养畜兽,有碍道业之修持,若畜兽不听教,常生嗔恚而行打、骂、诅咒,当下造作身口意三业,有违背佛陀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锡杖,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七条:不积蓄三衣钵杖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不储备积蓄出家僧尼所用的僧伽梨大衣,郁多罗中衣,安陀会下衣等三衣袈裟,与饭钵,锡杖等以备供僧所需,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比丘、比丘尼应具备六物:一、僧伽梨。二、郁多罗僧。三、安陀会。四、铁多罗。五、尼师坛。六、滤水囊。
  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的大衣。
  郁多罗僧:七条的中衣。
  安陀会:五条的下衣。
  铁多罗:即是铁钵。
  尼师坛:坐卧用具。
  滤水囊:用为滤水,防止饮水中之虫。
  佛陀制定不蓄三衣、钵、杖戒之宗旨:出家二众,已舍家财,不为营利事业,所需三衣六物、锡杖,优婆塞〈夷〉应为供养〈储蓄〉,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第十八,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虽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八条:作田不求净水或者种陆地处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为身体生命,须要耕田种作者,而不求用没有鱼虫的清净水灌溉,或者种在陆地旱处,这位优婆塞或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杀生即是犯戒,虽然不是有心杀,其因果亦然,若为自身活命而杀生,有失去生命平等的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第十九,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取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九条:市场贸易贩卖斗秤不公平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为了身体生命,如果做商人市场贸易,用斗量秤称卖物,一旦说定价钱成交以后,即使有人愿付更高价也不可以辞掉先前所成交的约定,舍去低贱价的约定,而趣向新的高贵价。斗量秤称物品,任由前面对方公平使用,如果他量称不公平,应该向他说使令公平,如果不这样而做,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制此戒宗旨:受菩萨戒完之优婆塞〈夷〉,无论卖物,或向人买物,以斗秤称量,或者讲定价钱时,都应直心卖买,方不造业,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非时非处行淫戒第二十,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条:不适合的时间处所行淫欲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夫妻如果在不适合的处所,与不适合的时间行于淫欲,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非处行欲”:受过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夫妻行欲虽不犯邪淫罪,但不适当处所,即使是夫妻亦不得行欲,如夫妻共宿佛教寺院,尼庵道场,不得行欲,甚至不得同房。又如路边、塔边、祠边、法会之处,不得行欲。又如于佛堂供奉佛像,及悬挂佛像之任何处所,皆不可行欲,若于不得行欲之处而行欲,虽是夫妻,也属于邪淫,犯邪淫戒。
  “非时行欲”:受完了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于佛诞日、菩萨生日、佛涅槃日不得行欲。六斋日不得行欲。父母寿诞日、或哀丧日、及母难日,均不得行欲,若于此等日行欲,亦犯邪淫罪。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礼:是佛法的善法之一,为持戒的道途,若于非处、非时行欲,即与礼相违,败坏德风,有伤戒体,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商贾不输官税戒第二十一,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一条:商贾买卖不输缴官税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做商估贩卖物品,不输缴官府所征收的税捐,偷漏税舍弃所应尽的义务或者逃税等,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商:直接经营生意。估:中间商人,如批发业者。贩:运输业者,或者是贸易业者。卖:公司、工厂生产商品出售。
  商估贩卖四项商业行为是大概性、扩展说,包括一切买卖行为。
  逃漏税捐,一般国民亦不允许,受了戒的优婆塞〈夷〉,既不能以多报少,虚报税额,更不能偷报税额,否则即犯了妄语戒、偷盗戒。
  佛陀制此戒宗旨:若不输官税,易使受了戒的优婆塞〈夷〉,犯妄语戒、偷盗戒,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犯国制戒第二十二,在家菩萨戒文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二条:违犯国家法律制度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制度,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受过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仍是国民份子,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遵守国制,是义务之一,为不与众生相离,有利佛法弘扬,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三条:得新食品不先供养三宝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获得新的五谷稻米、水果、瓜类、蔬菜、根结茹类等,不先奉献供养佛、法、僧三宝,而先自己受用者,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将新出的蔬菜、水果奉献供养三宝,以表示对三宝的最高崇敬,是为种功德福田,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佛经云:‘三宝是出离生死痛苦之桥梁,得到安乐涅槃之宝筏,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众生,受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现世间,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四条:僧尼不听许就擅自说法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比丘僧、比丘尼不听许讲说佛法或者赞叹,就擅自做主讲说佛法,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不听优婆塞〈夷〉说法,是为防止惑乱众生,对经法若无彻悟,所说即不如法;不听赞叹,为防止增长贡高我慢,经过僧宝制止,而强自演说者,即为犯戒,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在五众前行戒第二十五,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五条:走在出家五众前行路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在道路上行走,如果在比丘僧、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等出家五众前面行走,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跟随五众后行走,是为礼貌。若超前行,是为不敬,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僧食不公平分戒第二十六,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六条:供僧饮食不公平分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到僧团中供养饮食,如果偏心于自己所尊敬的师父,特别选择美好的饮食给他,或者特别过分给他,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付食诸师,若心生偏,则成自他障道因缘,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养蚕戒第二十七,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七条:养蚕煮茧抽丝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如果养蚕煮茧而抽丝的话,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养蚕虽然被一般人视为生产事业,但是佛陀则认为杀生之事,有违背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二十八,在家菩萨戒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八条:行路见病人不救助而舍去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以后,行走的时候,途中遇见没人照顾的病人,不前往瞻视照顾,为他做方便的救护,也应该付嘱能帮助他的所在,因此就舍去不照顾,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行道遇见病者,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是佛弟子救苦救难应有的义行,若视而不见,置之不顾,舍之而去,毫无怜悯之心,有违背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在家菩萨戒文云:‘善男子!若优婆塞〈夷〉,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为优婆塞〈夷〉中分陀利华,优婆塞〈夷〉中微妙上香,优婆塞〈夷〉中清净莲华,优婆塞〈夷〉中真实珍宝,优婆塞〈夷〉中丈夫之人。’
  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存著至诚心能受持这些在家菩萨戒,这个人就可以称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分陀利白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微妙上等的香气,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清净的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真正实在的珍宝,也是优婆塞优婆夷中之大丈夫的人。
  在家菩萨戒文云:‘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像佛陀所说,菩萨有二种:第一种是在家菩萨,第二种是出家菩萨。出家菩萨名叫做比丘、比丘尼菩萨,在家菩萨名叫做优婆塞、优婆夷菩萨。出家菩萨持出家戒律在清净的僧团中,是不会太困难的;但是在家菩萨要守持在家的戒律,实在是困难,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修的人,被很多恶劣的因缘所缠绕啊!
  出家:‘就是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沙门净行。’
  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
  维摩诘经云:‘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
  出家比丘菩萨持戒,不为难,四种理由:一者:出家菩萨已无父母、妻子、眷属之垢累为障。二者:出家菩萨不需经营士、农、工、商各业之利,不受物质、金钱之累障。三者:出家菩萨住于僧团,与净洁道友为伍,关系单纯,不受社会复杂人际关系之累障。四者:日以修道精进为务,不受生活奔波烦恼障,故入道证道容易也。
  在家菩萨持在家戒,真是困难,四种理由:一者:在家菩萨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障。二者:在家菩萨经营农、工、商等各业,为物质、金钱所驱策。三者:在家菩萨身居社会,与各色人等为伍,人际关系复杂,是非最多,对道业大受干扰。四者:在家菩萨因俗务纠缠,疏于修道。在家菩萨因障碍多,故持在家戒,甚为困难。
  在家菩萨若能至心持戒不犯,则得无上戒果,但是在家菩萨持戒,障碍比出家菩萨为多,是故应当倍加勇猛精进,严持戒律,出三界,直趋菩提。
  五点鼓励:一、人生无常,珍惜生命,修道第一,发心受在家菩萨戒。二、初一、十五,要多诵念在家菩萨戒,保养戒体、戒法、戒相、戒行。三、有空就多看我讲解的这部在家菩萨戒,有录影带、有录音带,可增长咱们的道心,护持咱们戒体之功,认识戒法之德。四、多发菩提心,目标是成就佛道。五、受戒、诵戒、听戒、念佛,做一切功德,普皆回向净土。
菩萨戒的受持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上一集已经由正圜老师为各位菩萨讲完佛菩提简介,接下来由我再为各位菩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悲心只是菩萨所具备的条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萨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如果说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菩萨,那么菩萨就会遍及各种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菩萨,那这样的一个认知就不合理了。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修,佛道无上誓愿成。当他发了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大誓愿以后,那么他就可以称作菩萨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只是表义上的菩萨,也就是假名菩萨,真正的菩萨他一定要证得菩提,也就是证得佛菩提。但是证菩提,有多分证与少分证的差别,所以在佛菩提道当中,有贤位菩萨、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当然这是就佛菩提道当中的菩萨来说;也有通教菩萨,这是就声闻菩提道的菩萨来说。再来说初发心的菩萨,其实因为他没有证得菩提的缘故,所以他是很容易退转的,譬如说一个人他发了四宏誓愿以后,他因为种种因缘不具足,生活条件不具足,所以他就不想在佛菩提道上求进步,不想在佛菩提道上面求进步,基本上他的心态是退转的,也就是不进则退。还有一种人他是接近了恶知识,受到恶知识错误观念的教导,然后退转了他所发的菩提心。
简单的说完菩萨,再来说菩萨戒,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一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
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根本,也就是一定要受菩萨戒,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菩萨;唯有真正的菩萨他才能够成佛。所以受菩萨戒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三世诸佛都受了菩萨戒以后才能够成佛,所以说菩萨戒就叫做千佛大戒。
简单的介绍了菩萨跟菩萨戒,接下来说,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有什么理由要让这些初发心的菩萨来受菩萨戒呢?我稍微列举了其中几点:
1、令远离恶法
菩萨戒主要戒护菩萨的身口意行,让菩萨不要造作恶业,然后下堕到三恶道去。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正法。菩萨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生在人间让你弘扬正法,或修学佛法不会得到人间恶报。生为人而得人间恶报,譬如说生活困苦让你没有道粮,然后你就没有办法修学佛法;或是生了以后,很年轻就往生了;或生在边地听不到佛法;这些都是生为人得到人间的恶报。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
2、令修学善法
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再来说第三个理由: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
菩萨戒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跟众生斤斤计较,然后障碍了自己的道业。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福德资粮所造成的。受持菩萨戒可以快速的累积福德资粮,当他有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以后,他就可以在道业上精进了;也可以因为有这样的福德资粮,他就可以证得佛菩提,在佛菩提道上快速的成长。这是受持菩萨戒的第三个理由,就是要令菩萨能够快速的累积福德和智慧的资粮。接下来说,第四个理由:
4、令菩萨速证菩提
什么叫做证菩提呢?证菩提最少要从明心开始,这是指佛菩提来说。那么什么是明心呢?明心我打个比方,譬如说我们要去炼金,那么炼金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要有金矿,如果没有金矿,就不会有炼金这一回事,也不会有金子成就。所以一个人要成佛,就是要先找到成佛的根本,明心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我们来看看禅宗的祖师怎么说:《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因为不知道佛有个出身处。佛有个出身处,当然众生也有个出生处。对菩萨来讲,对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来说,他因为不知道有个出身处,所以他没办法成佛。那么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处,什么是佛的出身处?什么是你五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来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因为找到了如来藏的缘故,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了。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那么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门外的缘故。
再来说速证菩提。前面已经讲,菩萨戒是修行的根本,是菩萨修行的根本,那么没有说不持清净戒就能够证得见道与修道的功德。见道就是证佛菩提,那么在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这个样子,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证果;那么佛菩提道同样的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证得佛菩提。因此,菩萨想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变成证得菩提的真正的菩萨,他就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对于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菩萨戒的四个理由,简单的说到这里。
接下来说受菩萨戒,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菩萨戒这件事情?
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佛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佛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这样的一个标准,所以他要想跨越这一条绳子;当一个人想要跨越这条绳子的时候,他才会觉得有这条绳子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认为是受了菩萨戒,是受到这一条绳子的束缚,那么其实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标准的,所以他应该更要去受菩萨戒,怎么说不受菩萨戒,让自己的身口意行处于不清净的状态呢?因此一个人有机会受菩萨戒,那么他赶快去受菩萨戒,让自己的身口意行合乎菩萨所需要的标准。
再来说受菩萨戒,如果你想要受菩萨戒,那么你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第一,先受三皈依,然后发四宏誓愿。发了四宏誓愿以后,你就取得受菩萨戒的资格。那么你还要注意第二件事情:不可以在不是正法的道场受三皈依及受菩萨戒,那些不是正法的道场?第一个它是破坏佛法的道场。譬如说大乘非佛说,如果大乘非佛说,一个人受了菩萨戒,然后说大乘非佛说,那他受菩萨戒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所以你不可以在这种道场受三皈依或者受菩萨戒。
再来说你不可以在支持修邪法的道场中受持三皈依。那么如果你在修邪法的道场或者是支持修邪法的道场受三皈依,其实你的三皈依是无效的;再来说你也不可以受四皈依,如果一个人受四皈依,他所受的皈依就是邪皈依,因为佛只施设三皈依,所以你不可以去受四皈依。
再来第三个你所要注意的就是你一定要在了解戒相,清楚每一条戒相的内涵,你才可以受菩萨戒;还要了解一个人犯了菩萨戒以后,要怎么去除罪,除罪的方法你一定要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条件都具足了以后,你就可以去受菩萨戒了,简单的说完受菩萨戒。
再来我们要怎样持菩萨戒?对于一个尚未明心的菩萨来说,因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戒体,所以他只能依照戒相来持戒;但是对于一个明心的菩萨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找到了如来藏,他找到如来藏以后,可以如实的去观察,知道一个人造作善恶业以后,他所造作的这些善恶业的种子会如实的藏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绝对不会漏失,将来有因缘一定会得到果报。他在确定了以后就不再怀疑,这样子他就不会再去造作恶业了,而且会努力的造作善业,这样一个戒的力量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当戒的力量出现的时候,他就得到真正的戒体了,所以从此以后,这位真正得到戒体的菩萨,他就用智慧来持戒,而不再受到界限的束缚,从此可以自然持戒而不犯戒。
菩萨戒又名三聚净戒,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持这三聚净戒呢?
第一,对于律仪戒来说,我们要用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的精神来持。譬如说,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对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违犯,因为法律是生长在同一国土里面的众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菩萨怎么可以去犯这种大家所能接受的低水准的行为呢?
再来说,你也不可以做违反道德的事情,譬如说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然后买票不排队,这些都违反道德,因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也就是不管别人的感受,然后只图自己的方便,这样一个不清净自私的行为,如果你做了也是犯了菩萨戒。再来对于善法戒来说,你要用修一切善法,无有一善法不修的精神来持戒。凡是对于有利于众生的一切善法你都要去修,如果不修,你就是犯戒了。
再来第三,对于饶益有情戒,你要用度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不度的精神来持。如果你有能力去度众生,但是你不想去度众生,那么你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骂你邪魔外道,你就不想度他,你也犯戒了。再来说一个人有能力破邪显正,然后他不想去做,那么他也是犯戒。或许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你干嘛一直批评人家的不是?那么我们来想想看,如果菩萨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说,修学佛法就要下堕到三恶道中,他可以伸出援手没有去救他,那么他的悲心何在?因此对于一个真正受持饶益有情戒的菩萨,他一定会去救他。
最后我们来想一个问题,有人或许会问:佛不是说,称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那么为什么你说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没有说,称一声“南无佛”以后你什么都不做,然后就可以成佛?所以即使你称了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但是在成佛之前,你还是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因为受持菩萨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受菩萨戒,他将来才能成佛。
最后,今天的菩萨戒受持就讲到这里。希望各位菩萨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受持菩萨戒,而且也得到真正的戒体。下一集将由正纬老师讲解《菩萨道十信位的修证》,今天菩萨戒的受持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阿弥陀佛!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庐山东林寺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