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书法作品指示"在故宫城内作核心战争",何应钦为什么没有执行

蒋介石的\x26中央军\x26是怎样崛起的
→ 我要联赢
? 帮传统企业搬上互联网,做好互联网+
?让企业不花1分推广费获得100万人关注
?帮1个手机网页就能成交30万,7天粉丝爆炸式增长10倍以上
【来源:澎湃新闻网】 版权声明: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niu48niu。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军,代指以蒋介石为首、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的部队。由于蒋介石掌握着政府中枢,且作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因此,蒋介石直接控制的部队被称为“中央军”。北伐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而他依靠国民党的党军和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打造出了“中央军”的雏形,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更多精彩内容,请加美女微信:niu47niu,朋友圈每天更新。
中央军的领导者——蒋介石
以校军起家
孙中山以广东作为革命根据地,力图统一中国,建立起一个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民主国家。由于孙中山当时没有可靠的军队以供驱使,拥护他的各路军阀又并非真心愿意北伐,因此孙中山开办军校(即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以培养出来的真正拥护他的革命军官作为基础,建立“新军”。黄埔军校创办时,孙中山任命蒋介石担任校长。在军校成立前,蒋介石还只是建国粤军的少将参谋长,自当上黄埔军校校长起,他的仕途得以完全改变。
就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不久,也就是在日这一天,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简称黄埔军校教导团)宣告成立,这个团由军校的优秀教官、优秀毕业生以及招募到的3000多名青年工人和农民编组而成。在之后的半年中,教导团被扩编为五个,其成员骨干大都是忠于孙中山的黄埔才俊。
教导团通过第一次东征的优异表现,使各路军阀刮目相看,遂于日抽调前两个团编组为党军第1旅。同年6月,党军参加了讨伐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组织的叛乱,并再次荣立新功。同月26日,第1旅与教导第3团合编为党军第1师。此时孙中山早已去世,受黄埔生景仰的廖仲恺又在8月20日遇刺身亡。因此,大部分黄埔学生开始纷纷拥护蒋介石。蒋介石因为有了党军的拥护,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7月3日成立的军事委员会中,汪精卫当选主席,蒋介石则入列八委员之一,这也是他正式入主军事中枢之始。
军事委员会成立后,新成立不久的国民政府就开始进行军队的整编事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党军第1师与教导第4、第5团分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和第2师,这两个师又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由蒋介石担任军长。为了充实第1军的实力,蒋介石乘着逼迫许崇智下野的机会,将建国粤军第4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师,随即编入第1军予以吞并。这三个师,即构成今后拥兵数百万的中央军的雏形。
国民革命军成立时,一共编成了五个军,此后又陆续增编第6军和第7军。这七个军构成了国民政府在北伐前的军事武装基础,但却因各自派系不同,而自成一体。如第1军属黄埔校军,以蒋介石为首;第2军属谭派湘军,以谭延闿为首;第3军属滇军,以朱培德为首;第4军属粤军,以李济深为首;第5军属福军,以李福林为首;第6军属程派湘军,以程潜为首(部队主要来源于广东警卫军、攻鄂军、潮梅军等,属各路杂牌的混合体);第7军属桂军,以李宗仁为首。
在这军事七大派中,除蒋介石的其余六派首领大都是革命元老,且名望地位极高。而蒋介石作为后起之秀,能以黄埔校军为基础,成功跻身七派首领之一,是十分不易的。由于当时所认为的“中央军”更多的代指李济深统帅的粤军,因此蒋介石的部队多以“校军”或“黄埔军”代称。
在北伐中壮大
第1军成立后参加了第二次东征,与友军各路协同肃清了陈炯明的残余势力。接着,蒋介石又将增编的第14师(由建国粤军第2师第4旅和东征军独立团改编,初称独立第2师)和第20师(由重新成立的三个军校教导团改编,初称教导师)编入序列,这使第1军在北伐战争开始前拥有五师十七个团的约八万人。而其余各军或是三师、或是两师,仅新桂系掌握的第7军拥有九旅十八个团,能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与此同时,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蒋介石的地位也在军政两方面不断提高,他先是于1926年2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总监(第1军军长改由何应钦接任),继又于北伐开始前的6月5日被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6年7月北伐正式开始。第1军所属五个师中有两个师奉命参战,但作为总司令的蒋介石为保存黄埔嫡系部队的实力,仅命出战的两个师作为总预备队使用,其余三个师则主要留守在广州、汕头、潮安地区,以拱卫政府中枢。
同年9月,第1师被正式用于江西战场,第2师被用于湖北战场。这两个师在武昌和南昌先后经历恶战,不少英勇的黄埔生在作战中冲锋陷阵,战死沙场。第1师和第2师虽然伤亡颇重,但却打出了黄埔生的威名,令各路友军对这些校军成长起来的部队刮目相看。与此同时,军长何应钦亲率第3师和第14师攻入福建,连克要地。
在前方校军不断告捷的时候,蒋介石以黄埔军校的后续毕业生为基干,以招募新兵和收降军阀部队俘虏作为兵源,编组了两个补充师,此后在将这两个师改称第21师和第22师后,也编入第1军,竟使该军拥有七师之众。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以自己总司令兼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调军校第四期两个学生团开赴湖北前线,借参战之名将这两个团扩编为新编第1师和新编第2师。
时间进入到1927年,北伐军各部势如破竹、连战告捷,不仅底定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还将浙江和江苏大部划入国民政府的版图。但就在同年4月,蒋介石却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此举不仅使部队一度陷入混乱,进而导致宁汉分裂,使国民政府分裂成以胡汉民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
在此分裂中,黄埔师生也分裂成宁汉两派,但军队方面仍被蒋介石控制,蒋进而又以军校高级班、第六期入伍生总队、军士教导总队为基础成立新编第3师,以黄埔先期毕业生为骨干陆续成立八个补充团。但就在校军稳步发展壮大的时候,蒋介石却遭到同他势均力敌的新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压迫,武汉政府方面则提出要重新“合流”必须“倒蒋”。不仅如此,就连校军的二号人物何应钦也想取蒋而代之。在内忧外患之际,蒋介石被迫于8月14日宣布下野,以避锋芒。
中央军的二号人物——何应钦
蒋介石的下野,使不少追随于蒋的黄埔生不得不改为拥护何应钦,少部分坚定派则随蒋“同进退”。日,军阀孙传芳趁南京国民政府内乱的机会,集中主力发起反攻,但却被第1军、第7军等部联合击溃。
战后,何应钦以蒋介石继任者的身份,将第1军扩编为三个军,其中以第1师、第2师、第22师编为第1军,由刘峙任军长;以第3师、第14师、第21师编为第9军,由顾祝同任军长;以第20师、新编第1师编为第32军,由钱大钧任军长;以新编第2师、新编第3师编为新编第13军,由方鼎英任军长。至于八个补充团,或是裁撤,或是编为军属教导团。何应钦扩军的方法虽然迅速稳定了校军,但却因新桂系地位的提升,以及校军遭到桂军歧视等诸多因素,反使军队内部要求蒋介石复出的呼声越来越高。
11月7日,蒋介石见时机成熟,从日本启程回国。16日在上海与新桂系的李宗仁等人谈判,成功实现了蒋桂的再度合作,何应钦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交出兵权。
蒋介石复出后即命第9军攻占徐州,以捷报振奋军心,巩固兵权。接着下令清查汪精卫、陈公博等人设立在广州的国民党中执委临时办公室,迫使汪精卫等人流亡海外,以此肃清政敌。日,蒋介石正式复出,并在2月2日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中政委主席和军委会主席,使其掌握了中央政权的党、军两权。
在这一时期,蒋介石也对校军进行了整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总部安全,蒋介石下令成立警卫司令部,辖三个步兵团和两个炮兵团。第32军增编暂编第3师。为稳定广东局势,将新13军所属新2师和新3师交给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改编为粤军,保留由新3师扩编出来的新4师。接着,抽调新4师一部扩编为新5师,将收编的原第6军第18师改编为新编第6师,重新组成新13军,随即又改该军番号为第46军。经过这次整编,校军的实力再一次得到提升,其嫡系部队达到20万余人。
北伐时期的中央军(1928年,第32军,上海)
日,蒋介石在徐州下令继续北伐。此后第1军和第9军进入山东作战,第32军和第46军则分别担负京沪线和长江北岸的守备任务。在经过四个月的作战后,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被迫撤出关外。7月6日,蒋介石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前往北平西山的碧云寺向孙中山的灵柩举行“北伐完成报告祭”。蒋介石以此宣告北伐战争的胜利,并借此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召开编遣会议,商讨军队的缩编事宜。蒋介石借编遣会议裁军为名,施行削弱各路实力派、壮大校军实力的方针。在这次缩编中,第1军主力缩编为第1师、第9军主力缩编为第2师、第32军主力缩编为第3师、第46军主力缩编为第10师所属两个旅、警卫司令部所属步兵部队缩编为第11师所属两个旅,其余编余部队改编为第9师。接着,蒋介石将第10师和第11师完全吞并,使其嫡系部队在经过缩编之后仍然达到六个师三十六个团15万人。当时担任六个师师长的分别是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方鼎英和陈诚。除方鼎英之后退出舞台外,其五人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他们各有才干,在之后的发展中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或成为中枢要员,或成为地方大员。更多精彩内容,请加美女微信:niu47niu,朋友圈每天更新。
中央军的五虎上将,左起: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
这时,由于蒋介石已经是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又身兼中枢部门多项要职,因此人们开始改称蒋介石所掌握的军事武装为“中央军”。此后蒋介石即以这六个师为基础,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央军“建军计划”。
广告业务详情,请加小编微信:ao39ao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揭秘蒋介石左右手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作者:王经强
核心提示:陈诚、何应钦均为国民党军政重要人物、蒋介石的主要军事助手,因两人属不同派系,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相互产生成见,后又成为仕途上的竞争对手。陈诚由于对蒋介石忠贞不二,先是取代何应钦任军政部长,最终成为台岛第二号人物,而何应钦失去军政实权,终老台湾。
文章摘自:《周末》日第16版,作者:王经强,原标题:与何应钦的恩怨
陈诚、何应钦均为国民党军政重要人物、的主要军事助手,因两人属不同派系,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相互产生成见,后又成为仕途上的竞争对手。陈诚由于对蒋介石忠贞不二,先是取代何应钦任军政部长,最终成为台岛第二号人物,而何应钦失去军政实权,终老台湾。
1925年,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入东征联军序列,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陈诚在一团任上尉炮兵连长。东征结束后,何、陈都因战功得到升迁。不久,何应钦代蒋介石继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以东路军总指挥名义率部北伐,陈诚任第一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四&一二&后,二十一师师长严重辞职,何应钦奉蒋介石命宣布陈诚为代师长。1927年8月,北伐军在徐州战败,军阀孙传芳挟胜仗余威,趁政府内部纷争之际,集中兵力南下,一举攻占栖霞山、龙潭一线。南京危急。何应钦急命陈诚率六十一、六十二两个团驰援。时陈诚正患胃疾,抱病上前线督战,收复龙潭、栖霞山,取得龙潭大捷。
然而,陈诚因撤换作战不力的六十一团团长李树森,引起黄埔同学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到何应钦处倒陈。何应钦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在黔军任职时为&士官系&首领,与军中&保定系&形同水火;何应钦在黄埔军校时任总教官,与任教育长的&保定系&邓演达教育观点相左,而陈诚是邓演达的亲信,因此何心理上对陈诚有距离感。他听了二十一师副师长孙常钧等人的汇报,未作调查,就以陈诚作战不力为由免去其师长职务。陈诚作战有功,未受嘉奖,反遭何应钦的严厉责备,遂愤而辞职。从此两人产生芥蒂。
&四&一二&后,蒋介石曾密令何应钦相机将白崇禧部缴械,何应钦没有执行,蒋介石据此怀疑何应钦受到桂系的拉拢。徐州之役战败后,蒋介石提出辞职下野,李宗仁在会上提出&让总司令自决出处&,何应钦呆坐会场一言不发。会后,蒋介石问何应钦对李宗仁的发言有什么意见,何说:&在当前形势之下,我也只能同意他们的建议。&蒋介石深感失望。8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复任北伐军总司令,何应钦竟迟迟不发拥戴电,愤怒的蒋介石要何应钦休息一下,何应钦只好请辞第一路军总指挥职务。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应钦从此失去了实际指挥军队的兵权。
北伐结束后,蒋介石提出裁军计划,设立&军事编遣委员会&,指定何应钦负责裁兵编遣。在整编过程中,以陈诚的两个警卫团和第十七军的四个步兵团组成第十一师。蒋介石问何应钦:&辞修担任第十一师师长是否合适?&何以陈资历尚浅,难以与刘峙、顾祝同平起平坐为由不同意陈诚当正师长,蒋介石同意让陈诚做副师长。陈诚认为是何故意整他,坚拒副职。后允以副师长职暂时过渡,授以处理人事实权,陈诚才赴浦口就职。不久,师长曹万顺调新编第一师,陈诚升任师长。
1930年5月,中原大战。时陈诚所部十一师属刘峙第二军团序列,陈率十一师辗转在陇海、津浦线,击败晋军,升十八军军长兼十一师师长,陈诚&土木系&(土为十一、木为十八)军事体系开始形成。在中原大战陈庄争夺战中,陈诚令旅长李默庵督六十一、六十二团反攻,激战终日,伤亡很大,未能攻下陈庄,李默庵认为&陈庄失守,应由刘团长负责&。团长刘天泽系刘峙之侄,陈诚决定处置刘天泽,何为刘说情,陈不理,报请蒋介石同意,立即执行枪决,令何应钦深感没有面子。
1933年蒋介石发动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陈诚任中路军总指挥进攻苏区,惨遭失败。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电告蒋介石:&辞修骄横,目中无人,不听劝阻,惨遭失败,其责非浅。望委座撤销他全职,改编十八军。&何应钦也在一旁帮腔,大骂陈诚是饭桶。蒋介石便给了陈诚降一级、记大过一次的处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于1946年5月任陈诚为参谋长。陈诚狂妄宣称&三个月击败共军&。1947年,陈诚奉派兼任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主任,主持东北战局,结果很快一败涂地。1948年4月,&行宪大会&召开,国大代表纷纷抨击陈诚,发出&杀陈诚以谢国人&的呼声。何应钦称:&责任在我,与辞修无关。&表面不动声色,心里暗暗高兴。
蒋介石免去陈诚参谋长职务,让他到台湾养病,实际上是将陈诚作为一枚棋子布在台湾。
陈诚最终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副总统&。而何应钦到台湾后,只能作有名无实的顾问,终其一生。
[责任编辑:刘玲]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曾密谋取代蒋介石的何应钦为何在台安享98岁高寿
凤凰网历史 【
核心提示:何应钦一直是国民党军界中的要人,到台湾后,他以为还会继任以前的官职。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没过多久,在1952年国民党改造运动中,他被排挤出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何因此十分伤感。后来,蒋介石新设置了一个&中央评议委员会&,意在安置这些失势的国民党高级官员。何应钦在&中央评议委员会&中,得到了一个评议委员的虚衔。
何应钦被蒋介石打入了冷宫,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又频频在公开场所露面,还在报纸上屡屡发表文章,极力吹捧蒋介石。私下里,他也常常劝慰那些政治上失意的同僚:&我们已是老朽了,总有一天会退下来,蒋先生的励志改革,让那些青年才俊走上前台,是对头的,我们应该真心实意地拥护。&
晚年何应钦戎装照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省兴义县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本文摘自《国民党去台高官》,作者:郭化夷,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日,台北厦门街何应钦公馆。
这天,是何应钦90岁的生日,何公馆门前车水马龙,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
上午10点刚过,蒋经国在&总统府&向何应钦颁发了当局的最高奖赏&&国光勋章。授勋典礼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台北三军军官俱乐部举行了盛大的祝寿茶会。台湾党、政、军最高长官全体参加了祝寿茶会,蒋经国亲自主持茶会并致词。茶会上,蒋对何应钦执晚辈礼,向他赠送了寿轴,并且还在何所藏书画选《云龙契合集》上题词&松柏不凋于寒&,向他贺寿。
何应钦红光满面,精神很好,他一再对来宾们表示谢意。在蒋经国给他颁发勋章后,何即席讲了几句话:&老朽已是无用之人,90岁的生日也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经国先生在百忙之中来看我,还为我授勋,我实在担当不起。谢谢蒋总统!&
90岁的老人,思路如此清晰,讲话言简意赅,人们报以热烈鼓掌声。
祝寿活动结束后,何应钦又坚持亲自把蒋经国送到车旁,向他一再表示感谢。
随后,何应钦在人们的簇拥下,回到寓所。
客人们一个个离去,屋子里静了下来。何应钦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静静地休息。时间过得真快啊,算算来台湾已是30年了。每当何应钦想起在大陆的那些叱咤风云的往事,他就会陷于深深的沉思之中。
何应钦骂宋美龄:&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个什么!&
何应钦官至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是蒋介石跟前红得发紫的人物。他在大陆几十年的政治生涯里,有两件事特别值得一提。其中之一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何力主发兵讨张,与宋美龄闹得不可开交。
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拘捕了正在西安督师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
这天清晨,南京城内的何应钦刚刚起床,便得到部下送来的紧急情报:张学良在西安兵变,蒋委员长下落不明。
何应钦时任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他是国民党要员中最早得知这一消息的。
何应钦看到情报后的第一个反应是目瞪口呆、语无伦次,一个劲地问:&消息可靠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何毕竟是经过风雨的人,他很快就平静下来。
简单地梳洗完毕,何应钦让人请来了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国民党政治会议委员吴稚晖和军政部副部长熊斌。三人在何应钦家里分析扣蒋后可能发生的全国形势,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商议的结果是,对外暂时封锁消息,然后以军事需要为由,严格新闻检查,切断南京与西安的一切通讯和交通联系,使西安的报纸到不了南京,模糊西安事变的真相。
当天晚上,何应钦又在家里开会,进一步核实消息,商讨是否出兵西安,伐张勤蒋。参加会议的有戴季陶、朱培德、陈公博、李烈钧、叶楚伧等人。何应钦在会上慷慨陈词,力主讨伐张、杨。
何应钦的主张遭到了李烈钧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当务之急是保证蒋委员长的安全,而不是出兵西安。后来,又有人提出来,如果出兵,军队归谁指挥。于是,有人说应该归何应钦指挥,有人说应该是程潜,还有人认为应该是冯玉祥。吵了将近两个小时,又有人提出这只是个碰头会,形成不了决议,应该到中央党部召开紧急会议才是。
于是,何应钦赶快下发通知,召开紧急会议。
在中央党部的会议上,何应钦才让人们传阅了张、杨向全国的通电全文。张、杨在通电中提出了八大主张,这八大主张说得十分明白,扣蒋是为了抗日,而且保证蒋介石的安全。这样一来,主张和平解决的人态度坚定起来,他们认为张学良并没加害委员长的意思,张学良、杨虎城的八大主张,国民政府应该快作答复。
而何应钦态度强硬,坚决主张出兵:&张、杨劫持最高统帅,目无党纪国法,已是叛逆行为,不讨伐不足以伸张法纪。&
会上,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谁也拿不出一套既可救蒋脱险,又能扭转局势的办法。会议从12日深夜开到次日凌晨3时,最后主战派的意见占了上风,初步决定,将张学良撤职查办,出兵西安,军队归何应钦指挥。
会议一散,何应钦立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通电全国,撤销张学良、杨虎城的一切职务。随即布置军队,准备征伐张、杨。
次日晨,天刚蒙蒙亮,宋美龄乘飞机从上海赶到了南京。当她得知何应钦调兵遣将,准备讨伐西安时,破口大骂:&何敬之不是个东西!&
下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会议又在中央党部召开联席会议,对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做最后决断。宋美龄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支持何应钦的人叫嚷不休,力主出兵。而主张谈判的人有了宋美龄撑腰,以蒋介石的安全为由,坚决反对出兵。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宋美龄害怕蒋介石丢了命,一再央求何应钦说:&张、杨目前只是要求抗日,别无他求,我们可以暂时答应他们的要求,何必非要大动干戈,把委员长往死路上逼。即使要讨伐,也要等救出委员长后再动手,此时切不可轻举妄动。&
可是何应钦的态度坚决:&为了维护政府威信,只有讨伐,别无选择。&
宋美龄见何应钦如此不近情理,大声问:&你要出兵西安,究竟是安的什么心?&
何应钦闻听此言,气急败坏,失声骂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个什么,只知道救丈夫!国家的事,你不要管!& 宋美龄还从没见谁这样对她说话的,当下就哭闹起来:&你这样做,太辜负蒋先生了!&边哭边低声骂道:&以后我要你这个姓何的瞧瞧,到底是女人家懂得什么,还是你这个臭男人懂得什么!&
12月14日,端纳带着宋美龄、孔祥熙的秘密使命飞抵西安,会见了蒋介石,并向蒋递交了宋美龄的亲笔信。宋美龄在信中意味深长地写了一句&南京城内戏中有戏&,建议蒋下令何应钦停战。
就在端纳到西安的第三天,何应钦以南京政府的名义,宣布了&讨逆令&,明令讨伐张、杨。何自任&讨逆军&总司令,指使中央军开进潼关,向华阴挺进,直逼西安,并派飞机轰炸了渭南和赤水车站。
18日上午,蒋鼎文由西安飞抵南京,向何应钦出示了蒋介石停战手谕。何应钦这才罢手。
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调停,西安上空云开雾散,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
不少人认为,西安事变中,何应钦力主出兵讨伐张、杨,是想逼蒋于死地,然后取而代之。仔细分析,其实不然。以何应钦的资历与他当时所处的地位,不管蒋介石生死如何,他都不可能代蒋。这一点,何应钦应该很清楚。何力主出兵的目的,恐怕还是想对西安形成军事压力,逼张放蒋。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郭化夷
编辑:刘嵩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蒋介石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