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部的美国人无犯罪记录证明是如何证明奴隶制的?

钟雪萍:美国奴隶制历史缘何要重提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
关键字: 种族种族主义民权运动赔偿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制度性种族歧视黑人奴隶奴隶制美国一梦
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5月21号一期,刊登了该社记者Ta-Nehisi Coates的一篇长文,题为&The Case for Reparations&(关于赔偿)。
&Reparations&一词,一般表示(战败国)向(战争)受害者支付赔偿。Coates讨论的则是美国本国奴隶制历史及其继续发酵的后果给美籍非洲族裔带来的经济不平等,以及为什么需要提出&赔偿&要求。
作者认为,对于美国黑人来说,从1619年贩卖进北美大陆的第一批黑奴开始,直至395年后的今天,他们继续面对的不平等,只有从&要求赔偿&这个角度来讨论,才能真正认清其中的政治经济与(白人至上的) 种族歧视互相缠绕在一起的逻辑;才能真正分析,为什么南北战争和&解放黑奴&以后,美国仍公然持续了一百年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为什么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尽管名义上种族平等了,但在最关键的经济层面上,大多数非洲族裔人群继续处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
<font color="#64年8月12日,美国新泽西州,白人警察手拿警棍,驱赶参加民权运动的黑人。
由此,作者提出,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财富不均,是美国种族主义历史和制度造成的,黑人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受害者,因此,有权利有理由要求赔偿。
作者举例讨论,从公认的数据出发,指出黑人奴隶的劳动是美国资本主义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从残酷的奴隶制之下的强制性劳动,到被迫种族隔离之下的经济剥夺,以及几百年积累起来的&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y)的种族歧视,使得即使在民权运动之后那些进入&中产&阶层的非裔人群,仍然无法与白人中产阶层在财富的积累方面相提并论。
更为糟糕的是,如今,非裔人群在很多方面由于遗留下来的各种隐性的&制度性种族歧视&(institutional racism) 而继续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同时,又因为总是处于劣势,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各类不良生意的诱惑和欺骗对象。芝加哥黑人在住房问题上长期受歧视,黑人年收入达到10万美金的家庭只能在人均年收入3万的白人居住区买到房子,以及以黑人聚居为特征的&廉租房&如何产生,等等,这些案例令人影响深刻,但也只是现实中的点点滴滴。
作者尖锐地指出,尽管如今美国人更愿意相信自己国家道德高尚,但这种信念改变不了残酷的种族主义历史及其&活着的&后果继续发酵这个事实。在&多元文化&的美丽面具背后,一方面,制度层面上的种族歧视与文化心理上的种族歧视继续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大多数主流人群不愿意正视历史,尤其是美国开国的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之原罪,以及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建国过程中,其资本积累与黑人奴隶劳动之间的直接关系。他写道:
在美国,有一种奇怪而又强势的观念:如果扎了一个黑人10刀,只要凶手把刀扔在地上,血就立刻止住,伤口也马上开始愈合。人们往往以为白人当道只是来自过去的惯性,是拖欠已久但只要我们不看就会消失的债务。
事实当然是,美国黑人面临的不平等,不会因为人们不想看就自行消失。
正因如此,作者延续前人,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毫不含糊地再提&要求赔偿&,并进一步指出,他所讨论的并不是简单的钱财赔偿问题:
我说&要求赔偿&的意思,是要我们全面接受[美国]作为整体的自身历史及其后果;这是为认清自我必须付出的代价&&它意在召唤我们拒绝陶醉在自我傲慢中,并同时认清真正的美国只不过是难免有错之人的作品。
不过,尽管作者言之有理,但要实现他的这个想法,估计和美国非裔族群能真正拿到赔款一样艰难。
单从网络上的很多回应就能看出一二。光是英国广播公司(BBC) 网站上对此文的评述,就引来很多人的不满,有人叫BBC少管闲事;有人说奴隶主早已死光,过去的就过去了,别老纠缠没完;有人说这不等于说了什么,任何人都可以&秋后算账&,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反应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分析:正是因为&白人至上&的继续当道,使得让奴隶制和种族历史的受益者面对自己确实很难。
当然,这种&只要我们不看,就不存在&的逻辑,并不是个体层面上的问题,而是集体的、宣传教育所致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例子很多,在此另举一个简单明了的。
离我所在学校不远的地铁站里的一个方形柱子上,印有简要的关于美国/麻省、车站所在城区,以及车站本身的&历史&时间线路。有意思的是最上面的两行:
第一行:13500BC Glacier formed &esker& hills(公元前13500,冰川形成&蛇形丘&地貌)
第二行:1620 Pilgrims landed at Plymouth(1620年,英国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
该车站建于1980年代初。三十多年来,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此站来来往往,不知是否有人对此&历史&提出过疑问:在公元前13500年到公元1620年之间,难道此地不曾居住过其他人群?为什么把他们曾经的存在抹得一干二净?
如此堂而皇之打扮历史,当然不只美国一家。问题是,这一家总有人喜欢说自己多么优秀,多么高尚,多么应该是别人仿效的楷模,说着说着,连自己都坚信不疑;于是再说予别人听,让其中有些人也坚信不疑,甚至还积极为其丑陋的一面辩护。
还是再听听Coates怎么说:
通过建立一个奴隶制社会,美国为其伟大的民主试验创造了经济基础&&同时,[对这一经济基础来说]不可缺少的劳工阶级,则作为[奴隶主们的]私人财产而远离政治领域存在着;正是他们这样的存在才让美国白人得以自由自在地鼓吹他们对自由和民主的热爱。
对于很多美国精英和民众来说,要认清和直面这一历史关系及其延续至今的现实后果,恐怕是最难的。
相对而言,很多当代中国人则比较习惯&自我批评&,批了&传统&批革命,只要是&中国的&,基本一无是处。而且,越看别人打扮出来的&历史小姑娘&,就越觉得自己丑,全然不觉为什么有人老让你照这面镜子,成了以&精神失败法&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阿Q,还以为&赵太爷&真能让自己姓&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张苗凤美国国会为奴隶制正式道歉
&&&&&&&&美国国会众议院29日用口头投票方式通过一项非约束性决议案,向那些曾因奴隶制和“吉姆·克罗法”遭受苦难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和他们的后代道歉。
&&&&提出这项议案的议员的助手说,这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国会机构首次就奴隶制正式道歉。
&&&&正式道歉
议案说,国会众议院“代表美国民众向那些在奴隶制和‘吉姆·克罗法’之下遭遇不公的非洲裔美国人和他们的后代道歉”。
&&&&议案承认,非洲裔人群在奴隶制下遭“残酷、屈辱和非人道”对待,连名字和传统都被剥夺。直到今天,奴隶制和“吉姆·克罗法”对非裔美国人的影响仍然存在。
&&&&议案认为,这两个体系对非洲裔美国人造成了巨大的有形和无形损失。他们的尊严和自由遭到剥夺,事业和职业生涯受到打击,失去了收入和发展机会。
&&&&众议院承诺,今后将努力避免发生类似违反人权的情况。
&&&&国会黑人议员委员会主席卡罗琳·奇克斯·基尔帕特里克说:“今天是我们国家在改正过去所犯错误方面的一个里程碑。”
  没有赔偿
&&&&这项议案由田纳西州民主党议员史蒂夫·科恩提出,他是唯一一个代表黑人居民占多数地区的白人议员。
&&&&科恩说,今天美国人必须正视自己的错误,对做过的错事道歉。消除这些错误所造成影响的最好方法,就是建设一个更完美国家。
&&&&美国已有五个州对过去实行的奴隶制道歉。但众议院此前一直没有通过相关道歉议案,部分原因是担心此类议案引发巨额赔偿要求。
&&&&这次通过的道歉议案也没有涉及赔偿问题,只是表明众议院将消除“奴隶制和‘吉姆·克罗法’体制下对非洲裔美国人的迫害”造成的持续伤害。
&&&&美国国会先前多次就少数族裔遭受的不公正对待道歉。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国会1988年通过议案,并经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批准,为二战期间设立拘留营、收押大量日裔美国人的行为道歉并做出赔偿。参议院1993年通过议案,为1893年“非法推翻”夏威夷王国而道歉。参议院2005年为长期未能通过反私刑法案道歉。参议院今年4月通过议案,就“大量暴力、虐待和忽视事例”向美洲土著人道歉。
&&&&“吉姆·克罗法”
&&&&吉姆·克罗是美国剧作家T.D.赖斯1828年创作剧目中一个黑人角色的名字,后来逐渐变成贬抑黑人的称号和黑人遭受种族隔离的代名词。
&&&&19世纪70年代到1965年,美国特别是南部诸州通过一系列法律,在公共交通工具、学校、公园、墓地、剧院、餐馆等场所对非洲裔美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施行种族隔离制,剥夺非洲裔美国人选举权等权利。这些法律被称为“吉姆·克罗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通过一些禁止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联邦立法,许多州和城市相继废止一些明显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性质法律,黑人在形式上获得选举权、被选举权和人身自由等权利。
&&&&但仍有不少民权组织指责,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现象迄今仍相当严重。(荆晶)
&&&&&&&&更多内容请关注国际频道&&&&(来源:新华网)
isBig5 = 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big5') != -1;
if (isBig5)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
版权所有 中华网基督教在美国奴隶制演变中的多重角色——兼论研究视角        摘要:  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一书近代早期基督教()部分,在伦理段落选择了基督教关于奴隶制的争辩文选。书中这样做了一个引述:“在19世纪的美国和英国,也包括世界其他地方,最棘手的道德问题恐怕就是奴隶制度了。一些奴隶制的辩护者指出在《圣经》中的部分段落似乎对奴隶制是赞成的。奴隶制度的反对者也对《圣经》做出他们的诠释,同时他们也强烈的控诉奴隶制的罪恶。”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当时对于奴隶制度人们的复杂态度,而基督教在其中也受到影响,在对待奴隶制的态度上有着一些对立的观点。《READING IN CHRISTANITY》选出了两段有代表的文选,一段是John England总结的对奴隶制的支持的论证,另外一段是一个黑人奴隶的遭遇。在这一部分的结尾,该书提出一个问题:“基督教中反对奴隶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为什么反对兴起花费如此之长时间?”继续深入考察,可以看出基督教在奴隶制存在的美国社会中,在各个阶层中的角色和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的。本文就对美国奴隶制及其在各个社会阶层中的不同影响做一个大致论述。最后将对研究视角做一个理解性阐述    关键词:  美国奴隶制 ,基督教,多元视角      对美国奴隶制度回顾   奴隶制历史来源久远,早在西方文明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制就在西方广泛存在。随着文明的进步,西欧逐渐废除了奴隶制度,而基督教在其的作用功不可没。至14世纪,奴隶制度在西欧主要国家基本被废除。然而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殖民活动的开展,欧洲殖民者又开始了贩卖奴隶的活动。最早开始殖民活动的西班牙,葡萄牙将从欧洲西海岸掠夺来的黑人作为奴隶直接贩卖到其在美洲的殖民地,后起之秀英国也进行了奴隶贩卖的活动,英国的这种行为对后来独立的美国国内产生奴隶问题埋线了伏笔。   在英文中常以Slave一词作为奴隶的称呼,但是这一次本意上并不是对某种身份地位的指代,这一词与Gentle相对应,指的是野蛮,粗鲁,或者出身卑微,从事重体力活。同时英国殖民者也用Negro,Negers,Negro-Servants,Servants From Africa 指代从非洲贩卖来的黑人。在美国,奴隶制度主要存在于南部,并且其存在时间远比美国北部时间长。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是在殖民地时期逐渐形成的。“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后形成种族界限严格、黑人奴隶地位格外低下的动产奴隶制”[ 《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的形成及特点》张红菊 ,总第120期,2005年第6期,《广西社会科学》]。   第一阶段是年,这一阶段黑人的地位类似于白人的契约奴,没有后来低下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在完成服役后可以获得自由。第二阶段是年,这一阶段出现了“终生服役”的案例,并且在一些南部洲被法律程序所确定,这种状况的出现标志着黑人从“Negro servant&过度到了成为被奴役阶层的“Slave”。第三阶段是1660年到1690年,北美南部殖民地的奴隶制度从强制劳役的制度发展为具有种族隔离,歧视的制度。“英属北美南部殖民地的奴隶制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动产奴隶制。具体表现在:与基督教的关系上、身份继承上、婚姻权利上、财产权利上,黑人奴隶一步步地被剥夺了这些权利。[ 《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的形成及特点》张红菊 ,总第120期,2005年第6期,《广西社会科学》  ]”如一些南部州规定即使黑人信仰了基督教 并且进行了洗礼,也不能改变其奴隶身份。禁止白人和黑人通婚,黑人没有拥有自己个人财产的权利。至此,北美殖民地南部的黑人奴隶制度基本成型,黑人成为了所谓的“动产”。  殖民时期北美南部的奴隶制度形成为后来独立的美国奴隶制度买下了奠定了基础。   美国独立后,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发展逐渐产生分歧。南方是以种植园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其劳动需要大量人力,而独立前的奴隶制度也主要根植于南方,美国南部成为了奴隶制度的主要拥护方。而美国北部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逐步采用了大规模机械生产的先进技术,经济上呈现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在独立战争期间,南方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成为了在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独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领土扩张,在所谓的西进运动中,美国版图不断扩大。在对新领土实行何种制度,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加入联邦,南北双方产生了分歧。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暂时形成脆弱平衡,1850年的《1850年法案》进一步稳定了这种平衡。但是南北双方的分歧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历史4年的美国内战终于在林肯担任总统后爆发了。1865年12月,美国的奴隶制度正式终止。最后虽然是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奴隶制被废除,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种族偏见却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敏感问题。     基督教在美国奴隶制度演化中的多重角色  基督教在白人主流社会中关于奴隶制度的争辩   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和后来独立后的美国,在主流社会上关于奴隶制度的问题都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一争论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美国社会的宗教之中。关于奴隶制度的正当与否,成为了持有不同意见宗教人士的争论问题。下面就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一个梳理。由于篇幅所限制,主要内容的叙述集中在内战前。  从宗教角度论证奴隶制度的正当性   首先,要指出的是,南方对奴隶制度的支持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早在殖民地时期,在北美殖民地南部,由于种植园对于大量劳动力的需求,黑人逐渐从类似于白人契约奴的地位下降成为没有任何权利的所谓“动产”。可以说“美国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形成于殖民地时期。但种植园和奴隶制这两个元素并不是同时出现并结合在一起的,而是分别出现于英属北美南部殖民地,此后二者在发展中才逐渐结合在一起。在种植园和奴隶制这两个元素中,种植园首先出现,它与烟草的种植密不可分。”[ 《试探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的形成》张红菊,2005年第六期,《世界历史》]“最初出现的种植园有两层含义,它既是一种种植大宗商品作物的农业生产单位,也是一种拓殖体制。它并没有特定的劳动制度。为市场生产大宗商品作物是种植园的首要特征。由于适宜的地理条件,英属北美南部诸殖民地都走上了以大宗商品作物生产为主的道路,采纳了种植园的农业生产形式和拓殖体制。由于生产大宗商品作物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几经选择,北美南部的种植园最终采纳了以黑人奴隶制为主的强制劳动制度。种植园与奴隶制实现了“历史性”的结合。而种植园经济一经遇到黑人奴隶制这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产生的、能够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劳动形式,就如同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此二者互相促进,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奴隶制种植园成为种植园经济的主导形式,并对美国南部社会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试探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的形成》张红菊,2005年第六期,《世界历史》]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北美洲殖民地时期其南部所形成的经济基础依赖于以大规模劳动力为主的精耕细作的农庄种植园模式,其中尤以黑人为主要劳动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美国独立后的内战之前,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北方确立了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方式不同。而这样的竞技状态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南方一些宗教人士,“1843年,1200名循道宗牧师   拥有大约1500名奴隶,25000名会员则拥有大约20800名奴隶。奴隶制的存废直接关系到很多教徒的切身利益,废除奴隶制会遭到南部成员的强烈抵制。”[ 《宗教与美国废奴运动——从宗教角度探析美国内战中的废奴隶运动》,黄济群,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完成时间日]因此可以想见,在经济利益因素的促使下,一些南方的宗教人士挺身而出为奴隶制度辩护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性,一些宗教人士将《圣经》中一些相关经文加以诠释,作为论证的依据。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关于John England 的论述中可以对此做一个概观。John England 是一名南卡罗莱纳佛吉尼亚的天主教主教,文选的内容大致是一封信件的内容,首先他从救世主的角度指出,我们的救主并没有对那些拥有奴隶的虔诚信徒进行惩罚。并且也没有要求解放这些奴隶,就这一点在《圣经》中John England 也找到了相关的证据,《路加福音》第十七章中“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这样,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这样一种对基督教赞扬美德的教导,被John England 认为是我们的救主所认定的奴隶制度之存在。其次,John England 又从使徒的角度进行诠释,使徒认为那些信仰基督教的奴隶主也没有必要去释放他们的奴隶,John England 对圣保罗在《腓力门书》分析后,一个奴隶即使逃跑,也仍然属于它的主人,一个奴隶即使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也不能因此免除他的劳役。奴隶有义务回到从属于他的主人那里。“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这有年纪的保罗,现在又是为基督耶稣被囚的,宁可凭爱心求你。就是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阿尼西母求你,他从前与你没有益处,但如今与你我都有益处。我现在打发他亲自回你那里去,他是我心上的人。我本来有意将他留下,在我为福音所受的捆锁中替你伺候我。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不愿意这样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他暂时离开你,或者是叫你永远得着他。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在我实在是如此,何况在你呢。这也不拘是按肉体说,是按主说。”(《腓力门书》)圣保罗的这封书信处理的是关于逃跑奴隶的问题,John England 也将之作为奴隶制度合法的论证。除了这两处之外,John England 接下来似乎也认为不能只就奴隶的义务作出论证,同时也从《圣经》其他经文中找了相关论证奴隶主应尽的义务,《以弗所书》中,“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他并不偏待人。”《歌罗西书》中,“你们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John England 将对奴隶的残酷行为归结到异教徒影响上,寄希望奴隶主与奴隶能平等相待。John England 也引,《圣经》中文章来说明虽然在此世有着奴隶和奴隶主的身份区分,但是在彼岸,来世,在我们共同的主面前,也许一切都会倒转,《路加福音》中记载道“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被天使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的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阿,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当然,John England的观点是一种看起来温情脉脉的论证,姑且不论他的经文解释是否贴近原意,其行文间看似一些义正言辞的论调恐怕也难以掩盖黑人奴隶受到的歧视和不人道行为。   当然,后世一些神学家对于这种论证方式自然也会加以批判。“1、作为有罪的人,他们不知或有意忽略保罗的教导;2、他们让异教社会流行的文化影响了自己的行为;3、他们忽视了基督的教导,即他的跟随者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施密特(美)著,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257]  从宗教角度对奴隶制度的反对   相比于直接引用圣经经文对奴隶制度做合法性论证,从宗教角度抵制奴隶制度表现就更加多元化。“一种观点认为,《圣经》赞成奴隶制度的存在,因而若要攻击奴隶制度,就要放弃《圣经》,至少是传统意义上的《圣经》对奴隶制的观点。这种观点显然很难被大众所接受,但是,此种观点因为受到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威廉姆&#183;加里森和格里特&#183;史密斯的拥护而被世人所了解;另一种观点是少数激进的废奴主义者和一些温和的主张奴隶解放的人提出要区别《圣经》的字面意思(它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和《圣经》的精神(处处反对这种制度)之间的不同。《圣经》的确是支持奴隶制以某利,形式存在,但主张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圣经》原文本身将会看到奴隶制在《圣经》中的简单存在不足以成为其在美国社会存在的正当且必要的理由。这种观点涉及《圣经》应怎样被应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这就需要从《圣经》字句的理解到将其上升到理论的工作。”[ 《美国政党政治形成与黑人奴隶制废除过程中的新教福音派》刘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基于反对奴隶制度的声音更多是出于人道主义和人人平等的思想。19实际在美国出现的大觉醒运动促进了宗教在美国的复兴发展,近代以来天赋人权的思想和人人平等的观念也使得基督徒反对奴役人的制度。因此在美国内战之前,就有了一系列对抗奴隶制度的行为。     
美国的第一个反对奴隶制度的宣言来自一位德国移民弗兰兹&#183;丹尼尔&#183;帕斯托留斯(Franz Daniel Pastorius),一位门诺派教徒。1688年帕斯托留斯对他的一些贵格派朋友发表了一份反对奴隶制度的抗议书,但是并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伊莱贾&#183;洛夫乔伊(Elijah Lovejoy)曾经在普林斯顿神学院学习,后来成为一位长老会牧师,他对奴隶制强烈反感,他认为自己是奉耶稣基督的名义去除去这项人类历史上的罪恶。1837年11月他在伊利诺伊州一家印刷厂的办公室与赞成奴隶制的激进分子对话时被他们杀害,他被认为是美国废奴运动历史上的第一位殉道士。洛夫乔伊的好朋友爱德华&#183;比彻(Edward Beecher)任伊利诺伊学院院长,该学院是一所基督教机构。比彻也是一位废奴运动的支持者,他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支持废奴运动,他的学校欢迎黑人学生,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比彻同时也是一位长老会牧师,同时他正是《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哈丽特&#183;比彻&#183;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的兄弟。以上两位比彻的父亲莱曼&#183;比彻(Lyman Beecher)是一名著名的福音派布道家,他建立了辛辛那提的莱恩神学院。莱恩神学院不仅仅用来培养神职人员,同时也隶属于俄亥俄和纽约反奴隶制度的社会团体。亚瑟(Auther)和刘易斯&#183;塔潘(Lewis Tappan)是该学校的财政支持者。除此之外,塔潘还从纽约奥奈达学院召来了西奥多&#183;韦尔德(Theodore Weld)。由于与莱曼&#183;比彻在解决奴隶制问题上的分歧,韦尔德后来带领一批学生离开了莱恩神学院。1833年牧师约翰&#183;杰伊&#183;希彭(John Jay Shipperd)在俄亥俄州的伊利里亚建立了奥伯林学院。这所学院吸引了韦尔德以及当时著名的复兴布道家查尔斯&#183;芬尼(Charles Finney)。在韦尔德所著著名的《&圣经&反对奴隶制》和《实际上的奴隶制》以及芬尼影响深远的布道影响下,大批的普通基督徒成为奴隶制的反对者。韦尔德在1839年所著的《实际上的奴隶制》成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奥伯林学院向黑人开放,雇佣废奴主义者做导师,收留黑人流亡者,成为反对奴隶制的重镇。在此期间,许多反对奴隶制的神职人员(尤其在南方)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甚至很多人因此而获罪。但在他们坚定地信仰支持下,反对奴隶制的声音逐渐在基督教徒中间传开,为后来反对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哈丽特&#183;比彻&#183;斯托所著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废奴运动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这部著名的小说中,比彻大声呼吁:“基督徒们!每当你们祈祷基督的国度降临的时候,你们难道忘记了预言中将救赎的岁月与复仇的日子这种可怕的密切关联?”比彻呼唤一个真正美利坚名族的灵魂,希望可以唤醒民族的良知,洁净民族的罪过。许多美国人正是通过阅读这部小说了解到了黑人真正的境况,从而走上了反对奴隶制度的道路。这部小说“去掉了废奴主义中狂热的刺,它的流行赋予了解放的观念以不可估量的分量,使黑奴的解放成为道德和历史的必然。”担负这一切问题的重担最后落在了总统亚伯拉罕&#183;林肯(Abraham Lincoln)的身上。“在大斗争中,每一方都宣称自己是遵行神的旨意。双方都有可能对,但其中一定有一方是错的。”林肯总统虽然终身没有直接对自己的信仰状况进行过直接的表态,但他还是明白全能者的决断高于人的决断。事实是,后来战争爆发了,基督教与反对奴隶制的声音都保存了下来,而奴隶制被大大削弱了。黑人教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865年12月,美国的奴隶制度正式终止。[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施密特(美)著,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p260~268]    奴隶制度争论引发的教会分裂   美国建国后,随着大觉醒运动的发展,基督教深入美国社会中,在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内战前夕,美国南北方一些教会在奴隶制度存废问题上发生争执甚至同一教派教会因此而分裂。除了一些地域性的教派,一些全国性质的教派都因此问题而发生内部矛盾。美国宗教界大分裂首先发生在长老会内部。长老会的旧派与新派在1837年的分裂可以被看作是第一次南北教会的大分裂。1848年,南北循道宗应为在奴隶制度上的分歧分裂。日,浸礼宗南北分裂。“一些地域性比较强的教派,由于其教众大都集中于南部或北部,避免了因奴隶制问题引发的争论,因而在内战前保持了统一。例如公理会和一神论派,其教徒大多集中于北方,在奴隶制问题上能够采取较统一的立场,为奴隶制的废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一些大的教派,如路德教、圣公会和罗马天主教等,虽然教众广布全国,但在内战前也没有正式的分裂,没有成立相互抗衡的机构,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教会避免将奴隶制问题提到全国大会上公开讨论,而是交由南北双方各自解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会在内战前避免了形式上的分裂。”[ 《宗教与美国废奴运动——从宗教角度探析美国内战中的废奴隶运动》,黄济群,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完成时间日,p17]这种美国教会的分裂与在神学,教义上的争论却引起的分裂不同,更多的是在于奴隶制度上的分歧,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参入了南北双方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考量。当然,这一方面的话题深入讨论需要跟多资料和分析,基于水平所限,这里仅仅点出美国19世纪中叶时期这一特殊现象。      社会下层——黑人奴隶中的基督教的发展   在中国,一些对宗教知之甚少的人提到基督教,总是将它与西方社会,尤其是白人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作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宗教,基督教作为真理被信众接受是跨越国家,民族,种族和文化界限的。在其传播过程中,确实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各个派别,在美国黑人中,基督教也有着深入对传播和发展,并且其发展受到奴隶制度存废的影响。   作为奴隶到北美的黑人,由于脱离了他们原来的文化母体,而黑人来源又是各个不同部落,因此导致了他们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后来又由于奴隶制度的压迫,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迫,因此来到美洲大陆后,皈依基督教,聆听福音,接受上帝的教导,成为了他们满足精神需求的唯一途径。对于黑人皈依基督教的现象,殖民时期到后来的美国南部从一个默许转到禁止黑人皈依基督教。“17世纪荷兰改革宗的正统加尔文主义者在宗教会议上清晰地表达了这样的立场:“皈依基督教的奴隶应该和其他的基督徒一样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 《内战前后美国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变化问题探析》,马爱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p7]而美国独立功勋托马斯杰佛逊也提出了信仰自由的提案,并且在后来的州议会中通过。这些因素在奴隶制度初期是的黑人能够尽量不受限制的皈依基督教。然而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南部各个州开始立法限制甚至禁止黑人皈依。“1715年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条法律规定,任何允许黑人基于信仰理由以建立房屋为借口的种植园主和奴隶主应处以50磅的罚款’。1723年马里兰州的一项法令限制黑人中任何独立的宗教会议;乔治亚州的一个法令要求鞭打那些以任何形式集会在一起的奴隶。”[ 《内战前后美国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变化问题探析》,马爱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p9]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黑人在奴隶主眼里,已经成为财产,失去了人的资格,另一方面则是奴隶主害怕《圣经》中的平等思想可能会引起黑人们解放自身的意识。   当然,一些奴隶主也看到了基督教教人以顺从和宽厚,也向黑人传教希望他们能够更顺从的为奴隶主服务。“一位传教士在向黑人奴隶布道中说:“可怜的人!当你懒惰、忽视了主人的生意;当你偷窃、浪费、损害他们的任何物质时;当你漂亮、放肆无礼时;当你说谎欺骗他们时;或者当你顽固阴沉的时候,不做你该做的工作时,我想你很少认为或不会考虑到你对主人所犯的过错就是你反对上帝的罪过,上帝指派主人与女主人管理你们,期盼着你能为他们做事就像为上帝一样。祈祷吧,当我告知你们主人是上帝对你们的监督时,不要认为我是想要欺骗你。如果你对主人有过失,上帝会因此而严厉地惩罚你的。””[ 《内战前后美国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变化问题探析》,马爱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这样的言论,显然是从奴隶主角度出发,忽视或有意回避了基督教的真意。   对于黑人自身来说,虽然有着外界的种种限制,但是他们自身的信仰却顽强的生存,发展了下来。由于黑人文化水平低,因此黑人往往与白人同时使用一个教堂,或者是使用一些秘密集会的方法来进行祷告或者礼拜。黑人奴隶由于自身的特点所限制,其基督教信仰也呈现出了独特特点,“对于白人奴隶主和传教士而言,黑人奴隶的宗教中所产生的那种热情与粗犷的混合物是永恒的迷惑,传教士费力地去了解奴隶们所处的灵魂状态,但他们永远也不会   明白那些黑人认为是神圣的东西背后的意义。黑人们注重体会上帝和他们之间的那种个人内   在灵魂和精神的体验及经历,当然这种集会中有很多形式自然源于传统的非洲宗教的表达方式,例如音乐、舞蹈、赞美诗的创作等。”[ 《内战前后美国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变化问题探析》,马爱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随着基督教的扩展,信仰人数也越来越多。例如到1850年,浸礼会的黑人成员增加到20万之多,这些黑人的皈信极大增加了各个教派的发展,并且为后来黑人的解放埋下了伏笔。     对于研究视角的反思   事实上,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宗教因素研究,涉及问题较广泛,材料也相对复杂,限于个人能力所限制,讨论相对肤浅。实际上这里给我更多的启发是关于视角的问题。游老师在课上也说过,希望我们在结课后至少要明白基督教是一个多样的存在,绝不是一个统一性面貌存在于世间。这里我认为涉及到的就是一个研究,观察的视角问题。在一些研究中单纯认为基督教在奴隶制度问题上是支持或反对,或是忽略非主流群体的黑人,都是一种“想当然式”的单一视角。在当前中国有一些在受到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的人后来皈依基督教,并且认定基督教是是西方先进的根本因素,主张中国也应当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视角单一了。其实文明的发展中也是存在大量复杂,偶然因素的,单独从任何一个方面企图建立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去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复制规律,都是不可取的。在观察美国奴隶制度发展是,视角的选择,全面,全方位的观察,才能理解到宗教在这一制度中的复杂存在,而不是下一个主观的定论。   当然,同样还值得注意的是学术中新的研究思潮对视角的影响。当前由于女性主义的兴起,关于妇女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中的显学,而对少数族裔,社会非主流群体的关注,也促进了对社会底层的研究。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中,大量关于这两方面的文选出现,无疑是这种学术动向的充分体现。“北美今日所谓的少数民族,在早期教会以及神学中都有很好的代表。英雄阿塔纳修因为身材与肤色的关系,在其当代人中具有“黑侏儒”的称号,这个称号没有侮辱的意思。正如早期教会其他伟大的思想家一样,他是非洲人。另外,其他的很多思想家是闪族人,...他们当然不能被理所当然的然为是“白色的死男人”。[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奥尔森(美),吴瑞成,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p7]在《READING IN CHRISTANITY》中的第一部分,也说明了当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研究的影响,指出在当前,尤其是美国,特别关注和赞扬不同种族,民族对基督教的贡献和作用,同时也关注了国际化的和跨文化中基督教的多样性,包括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在这样的学术思潮影响下,视角的扩大和多元化,是必然的。这一点对于我自身以后的学习有着一定启发性。  参考文献: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施密特(美)著,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奥尔森(美),吴瑞成,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基督教概论》,麦格拉斯(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的形成及特点》张红菊 ,总第120期,2005年第6期,《广西社会科学》  《试探美国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的形成》张红菊,2005年第六期,《世界历史》  《宗教与美国废奴运动——从宗教角度探析美国内战中的废奴隶运动》,黄济群,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完成时间日  《内战前后美国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变化问题探析》,马爱华,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  《美国政党政治形成与黑人奴隶制废除过程中的新教福音派》刘艳,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楼主说的都是废话,这些事情是政府决定的,你我小老百姓管得了没有?政府决定的,你服不服嘛?你不服又敢怎样嘛?你还是不敢怎样嘛
  灯塔逸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