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与应对新环境下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师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32.60&&&
立刻节省:¥15.40
所属分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前不久,作者告诉我,这本书马上要出新版。尽管这是意料之中的
事,我仍然由衷地为作者感到高兴。
&&& 大家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逐步地成长为一个发
展中的现代工业社会。按照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rlich Beck)的解释,现
代工业社会也是风险社会(Risikogesellschaft)。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工
业社会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总是被各种各样的风险所包围、所环绕。而
且,这种风险与威胁一旦产生,就会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因为现代的威
胁与风险所危及的,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局部国家与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更多的是会危及其他周边区域、国家乃至整个全球社区的发展与稳定。在
以往一般的工业社会里出现的问题,人们还能限定在一个国家的范围与框
架内得以解决。然而在风险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则更趋向于全球化,并非
一个国家的范围和能力所能解决,而且更多的是必须或者说只能在全球化
的框架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在很多的问题上,贝克所分析和所
致力于描述的,是把世界看作为一个具有全球性危险的利益共同体(Welt&
gefahrengemeinschaft)。①事实上,从1997年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到2001年美国的&9&ll&事件,到2003年突如其来、蔓延甚广的&非
典&疫情,再到2008年初不期而遇的、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我们都能
比较明显地感受到风险的存在以及这种风险被全球化的威胁。认真地从理
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研究这种风险与威胁产生的机制、条件与特征,对于深
化我们的认识,进而从容管理与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恰恰在这个意
义上,作者写的《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这本书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和
普及作用。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基本理
论,如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传播原则及公众面对突发事件
的心理感受与反应特征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中,特别是对公众面对突
发事件的心理流程与应对策略进行了全新的阐发,这对增强突发事件管理
与应对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本书的重点放在突发事件管理理
论的应用思路、应用方法、操作技巧、技能培训以及管理与应对的能力培
养上,因此,本书在内容和体系上明确体现并突出了社会管理理论应用层
面上的特点,对突发事件管理与应对的实践操作做了全面、详细、生动的
讲解。在这次的再版过程中,作者又作了许多的修订,大幅度地更新了许
多的章节和资料、观点和数据,这对于人们在目前急剧变化了的社会情景
下,进一步地深入理解突发事件的预防与管理,无疑具有意味深长的重要
&&& 另外,在这本书中,作者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叙述过程
既有点,也有面;事理兼顾,情理交融。论述基本理论时,条理清楚,逻
辑严密,有一定的深度;讲述和评论具体事例时,语言生动、流畅,具有
感染力;书中采用的图表,直观形象,说服力强。本书借鉴、引用了国内
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当今国外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鲜经验,
使本书牢固地建立在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上。
&&& 如果说,四年前《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一书的出版,为我国突发
事件的研究,以及为我国的公共管理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对突发
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那么,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有理由相信,目
前这本书的再版,一定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
管理提供更加有力和更加坚实的学术基础。
&&& 这是期望,也是祝愿。
&&& 李汉林,德国比勒菲尔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
会学系教授、博导,科研局局长,研究员。先后担任瑞士国际发展研究院
学术院学术委员、副院长;亚太社会学学会执行委员;国际社会转型研究
学会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和国际观察评论(The International Scope Review)
中国编委。
第七章& 突发事件与公共关系
&&&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当今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
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关系愈加复杂,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的
背景下,公共关系作为以塑造形象为目的、协调沟通为手段的活动也愈加
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涉及的利益层面非常复杂,利益
主体之间产生各种分歧和冲突,甚至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公共突发事
件的预防与应对,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一切相关社会关系的调控,以实
现化解危机、重塑形象的目的。突发事件对组织和个人来说,可能是灾
难,也可能是转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机或灾难取决于公共关系活动
的好坏,而公共关系活动的好坏又取决于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中是否树立
正确的公共关系观念和讲求公共关系策略。
&&&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含义及其
&&& 介入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必要性
& 1& 公共关系的含义
& 公共关系这个词是英文&Public Relations&的中文译称。在英文中,
&public&有两种词性。作为形容词,&public&的含义就是&公共的&,即
&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当许多个体可同时趋近或使用某一对象事
物时,我们常把这个对象事物看做是公共的。作为名词,&publi&的含义
主要是&公众&、&大众&。当某一个体必须与许多对象、许多事物发生关
系时,我们常说,这些对象事物就是这个个体面对的公众或大众。
&&& 公共关系一词的含义是丰富的,并随着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拓
展、深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有越来越丰富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关于公共
关系的界定颇多。综合各家所长,我们对公共关系作如下理解:所谓公共
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
&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利用传
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①
&&& 根据这一界定,我们可以对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目的及实现手段作
如下理解:
&&& (1)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是公众。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
社会关系。它一端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另一端是与这个社会组织机构
的生存、发展相关联的公众。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可将公众分为
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其中外部公众又分为媒体公众、政府公众、顾客公
众、社区公众等等。
&&& (2)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
系活动,缔结与内外公众的良好关系,是为了扩大组织的知名度,提高组
织的美誉度;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塑造组织真、善、美的良好形象;协
调组织内外关系,为组织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关系。
&&& (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中介是公关人员的传播沟通活动。公关人员通
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手段将组织的形象信息传递给广大的
相关公众;同时,公关人员又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手段回收公众对
组织形象信息的反馈。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是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基
本前提之一,也是现代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标志。
&&& 2& 公关介入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必要性
&&&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网络。每个组织都是网络中的一个纽点。就突发事
件而言,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组织,而往往波及其他组织,甚至是全国乃
至全世界。由于突发事件的这种复杂性,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就必须
整合、协调各相关组织、公众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突发事件应对就
是对各相关社会关系的协调整合。这便需要公共关系的介入。Francis
&J.Marra(1998)就认为,在几乎所有成功的突发事件管理中,公共关系都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公共关系如果应用得当,不但能化解突发事件带
来的危害,甚至还能使其成为塑造组织形象的契机;反之,则可能是危害
升级,扩大事态。②具体而言,公共关系介入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必要
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组织形象受损须维护与塑造
&&& 在突发事件背景下,组织最大的损失并非是物质利益的损失,而是形
象的毁坏。组织形象是易碎品,一个组织的正面形象(或至少是中性形
象)可以因一场突发事件很快遭到损坏。秦池、巨能钙、sK一Ⅱ便是前车
之鉴。因此,塑造组织形象是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重中之重。
&&& 案例7&1& 突发事件对组织形象的损坏
&&& SK一Ⅱ撤柜事件
&&& 2005年3月,宝洁公司因为SK一Ⅱ紧肤抗皱精华乳的成分
&&& 包括氢氧化钠、聚四氟乙烯、氨烯香酸钠等化学材料(其中氢氧
&&& 化钠俗称&烧碱&,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而聚四氟乙烯俗称&特
&&& 富龙&,是用于电饭煲不粘锅制造的常见化学材料),且在产品的
&&& 标识中没有标出,江西消费者由此作为凭据,将宝洁推向了被告
&&& 席。同时也因为SK一Ⅱ涉嫌虚假宣传等被其他消费者和打假人士
&&& 投诉。同时,由于宝洁的盲目自大而遭受媒体攻击,最终受到江
&&& 西省工商管理局的处罚。一时间,SK一Ⅱ成为不受欢迎的产品,
&&& 并沦落成&地摊货&被沿街叫卖。
&&& 一年之后,sK一Ⅱ又遭遇了&铭钕门&事件。2006年9月
&&& 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来自宝洁公司旗下sK一Ⅱ的9种化妆
&&& 品含禁用重金属铬和钕。而宝洁坚称产品绝未添加禁用物。9月
&&& 16~18日各地SK一Ⅱ问题产品纷纷下架,并出现退货潮,宝洁
&&& 再次重申产品是安全的。与此同时,宝洁非但没能积极主动地表
&&& 现出为消费者弥补损失的诚意,反而在退货问题上处处设限:消
&&& 费者若要退货必须签署《非健康相关非产品质量问题投诉快速退
&&& 货处理简易协议书》,协议书中赫然写着:&尽管产品本身为合格
&&& 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但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决定
&&& 为您作退货处理。&这种态度的结果只会造成公众极大的抵制情
&&& 绪。除中国之外,新加坡有关部门也对6种sK一Ⅱ品牌化妆品进
&&& 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些产品中确实含有少量的重金属铬和钕。
&&& 而在同时,韩国食品医药安全管理厅也正式对国内经销的日本产
&&& 化妆品展开了调查。大面积且具有震撼性的事实使宝洁不得不低
&&& 下了高贵的头颅。9月22日,宝洁公司发表声明,决定暂停
&&& SK一Ⅱ在中国的销售,并暂时停止SK一Ⅱ专柜的运作。
&& 秦启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
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社会学科带头
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重庆
市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
序&&&&&&&&&&&&&&&&&&&&&&&&&李汉林(1)
第一章突发事件概述&&&&&&&&&&&&&&&&&&&&(1)
&&&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含义与性质&&&&&&&&&&&&&&(1)
&&& 1突发事件的含义&&&&&&&&&&&&&&&&&&(1)
&&& 2突发事件的性质&&&&&&&&&&&&&&&&&&(18)
&&&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类型&&&&&&&&&&&&&&&&(30)
&&& 1按诱因分&&&&&&&&&&&&&&&&&&&&&(30)
&&& 2按危害程度分&&&&&&&&&&&&&&&&&&&(37)
&&& 3按是否可预测分&&&&&&&&&&&&&&&&&&(39)
&&& 4按是否可防可控分&&&&&&&&&&&&&&&&&(41)
&&& 5按发展阶段分&&&&&&&&&&&&&&&&&&&(43)
&&& 6按影响范围分&&&&&&&&&&&&&&&&&&&(46)
第二章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及其预防与应对的价值&&&&&&(48)
&&& 第一节& 突发事件消极影响&&&&&&&&&&&&&&&(48)
&&& 1& 突发事件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48)
&&& 2突发事件可能对社会政治造成消极影响&&&&&&&&(57)
&&& 3& 突发事件可能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造成消极影响&&&(&60)
&&& 第二节&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价值&&&&&&&&&&&(64)
&&& 1&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经济价值&&&&&&&&&&&(64)
&&& 2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政治价值&&&&&&&&&&&(67)
&&& 3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文化价值&&&&&&&&&&&(73)
&&第三节&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常见问题&&&&&&&&&(77)
&&& l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77)
&&& 2突发事件管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80)
&&& 3缺乏科学的应对机制&&&&&&&&&&&&&&&&(81)
&&& 4管理者的能力有缺陷&&&&&&&&&&&&&&&&(84)
&&& 5缺乏对公众的防灾教育&&&&&&&&&&&&&&&(86)
&&& 6非政府组织参与不够&&&&&&&&&&&&&&&&(88)
第三章突发事件的预防&&&&&&&&&&&&&&&&&&(91)
&&& 第一节& 突发事件预防体系的构建&&&&&&&&&&&&(91)
&&& 1培养突发事件防范意识&&&&&&&&&&&&&&&(91)
&&& 2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97)
&&& 3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104)
&&& 4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儿3)
&&& 5成立突发事件应对机构&&&&&&&&&&&&&&(120)
&&& 6储备足够的后勤保障&&&&&&&&&&&&&&&(122)
&&& 7组织必要的训练与演习&&&&&&&&&&&&&&(124)
&&& 第二节& 突发事件预防的先进经验&&&&&&&&&&&&(126)
&&& 1法律机制方面&&&&&&&&&&&&&&&&&&(126)
&&& 2管理机构方面&&&&&&&&&&&&&&&&&&(130)
&&& 3保障体系方面&&&&&&&&&&&&&&&&&&(131)
&&& 4信息管理方面&&&&&&&&&&&&&&&&&&(132)
第四章突发事件的处置与应对&&&&&&&&&&&&&&&(133)
&&& 第一节& 突发事件处置的一般原则&&&&&&&&&&&&(133)
&&& 1民生性原则&&&&&&&&&&&&&&&&&&&(134)
&&& 2整体性原则&&&&&&&&&&&&&&&&&&&(135)
&&& 3及时性原则&&&&&&&&&&&&&&&&&&&(136)
&&& 4公开性原则&&&&&&&&&&&&&&&&&&&(137)
&&& 5转危为机原则&&&&&&&&&&&&&&&&&&(138)
&&& 6适度性原则&&&&&&&&&&&&&&&&&&&(139)
&&& 7灵活性原则&&&&&&&&&&&&&&&&&&&(140)
&第二节& 突发事件处置的一般程序&&&&&&&&&&&&(141)
&&& 1启动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和应对系统&&&&&&&&(142)
&&& 2确认突发事件的状态与程度&&&&&&&&&&&&(147)
&&& 3适时公布事件的真相&&&&&&&&&&&&&&&(148)
&&& 4查明事件的真实原因&&&&&&&&&&&&&&&(153)
&&& 5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方案&&&&&&&&&&&(154)
&&& 6组织应对方案的实施&&&&&&&&&&&&&&&(155)
&&& 7适时评估工作进程,调整和改进应对策略&&&&&&(157)
第五章突发事件的善后与利用&&&&&&&&&&&&&&&(161)
&&&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161)
&&& l&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重建工作&&&&&&&&&&&&(161)
&&& 2处理遗留问题和滞后影响&&&&&&&&&&&&&(167)
&&&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利用&&&&&&&&&&&&&&&&(172)
&&& 1突发事件中的危险与机遇&&&&&&&&&&&&&(172)
&&& 2化危机为转机&&&&&&&&&&&&&&&&&&(180)
第六章突发事件的传播管理&&&&&&&&&&&&&&&&(188)
&&& 第一节& 突发事件传播的特点&&&&&&&&&&&&&&(188)
&&& 1紧张的传播情境&&&&&&&&&&&&&&&&&(188)
&&& 2混乱的信息共享&&&&&&&&&&&&&&&&&(189)
&&& 3非秩序化的主客体互动&&&&&&&&&&&&&&(189)
&&& 4变异的社会关系&&&&&&&&&&&&&&&&&(190)
&&& 5失衡的传播系统&&&&&&&&&&&&&&&&&一(190)
&&& 第二节& 突发事件传播的类型&&&&&&&&&&&&&&(190)
&&& 1& 突发事件中的人际传播&&&&&&&&&&&&&&(191)
&&& 2突发事件中的组织传播&&&&&&&&&&&&&&(196)
&&& 3突发事件中的大众传播&&&&&&&&&&&&&&(199)
&&& 第三节& 突发事件传播的基本方法&&&&&&&&&&&&(202)
&&& l霍夫兰的强化传播方法&&&&&&&&&&&&&&(202)
&&&& 2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传播方法&&&&&&(204)
&&& 3伯克兰(Birkland T.A.)的突发事件传播方法&&&&(205)
&&& 4班尼特(Benoit w.L)的突发事件传播方法&&&&&(206)
&&& 第四节& 突发事件传播管理的若干策略&&&&&&&&&&(207)
&&& 1信息传播渠道的管理&&引导大众传媒&&&&&&&(208)
&&& 2信息传播内容的管理&&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213)
&&& 3信息传播环境的管理&&控制谣言传播&&&&&&&(214)
第七章突发事件与公共关系&&&&&&&&&&&&&&&&f220)
&&&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及其介入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
&&& 必要性&&&&&&&&&&&&&&&&&&&&(220)
&&& 1公共关系的含义&&&&&&&&&&&&&&&&&(220)
&&& 2公关介入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必要性&&&&&&&(221)
&&& 第二节& 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几个基本公共关系观念&&&(226)
&&& 1& 民生观念&&&&&&&&&&&&&&&&&&&&(226)
&&& 2形象观念&&&&&&&&&&&&&&&&&&&&(227)
&&& 3真诚观念&&&&&&&&&&&&&&&&&&&&(229)
&&& 4及时沟通观念&&&&&&&&&&&&&&&&&&(230)
&&& 5化危险为机遇观念&&&&&&&&&&&&&&&&(231)
&&& 6系统观念&&&&&&&&&&&&&&&&&&&&(233)
&&& 第三节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公关策略&&&&&&&&(235)
&&& l& 突发事件公关的基本宗旨与基本方针&&&&&&&&(235)
&&& 2内部公众的应对策略&&&&&&&&&&&&&&&(236)
&&& 3外部公众的应对策略&&&&&&&&&&&&&&&(238)
第八章突发事件中的心理现象与应对&&&&&&&&&&&&(245)
&&& 第一节公众面对突发事件的一般心理&&&&&&&&&&f245)
&&& 1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及行为反应&&&&&&&&&(245)
&&& 2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感受&&&&&&&&&&&&(255)
&&& 3制约公众对突发事件心理反应的主要因素&&&&&&(260)
&&&& 第二节& 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心理流程与应对&&&&&&(266)
&&& 1漠视及其应对策略&&&&&&&&&&&&&&&&(266)
&&& 2恐慌及其应对策略&&&&&&&&&&&&&&&&(271)
&&& 3过度反应及其应对策略&&&&&&&&&&&&&&(276)
第九章公共管理机构与突发事件&&&&&&&&&&&&&&(281)
&&& 第一节& 公共管理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281)
&&& 1公共管理机构及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281)
&&& 2公共管理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主要作用&&&&&&&(287)
&&& 第二节& 公共管理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294)
&&& 1& 以人为本的原则&&&&&&&&&&&&&&&&&(294)
&&& 2双重负责(政府形象、公众利益)原则&&&&&&&(294)
&&& 3防患于未然原则&&&&&&&&&&&&&&&&&(298)
&&& 4科学性原则&&&&&&&&&&&&&&&&&&&(300)
&&& 5协同性原则&&&&&&&&&&&&&&&&&&&(301)
&&& 6公平、守法原则&&&&&&&&&&&&&&&&&(304)
&&& 7灵活、果断原则&&&&&&&&&&&&&&&&&(306)
&&& 第三节& 公共管理机构处理突发事件的一般程序&&&&&&(309)
&&& 1迅速启动相关预案&&&&&&&&&&&&&&&&(309)
&&& 2尽快查清事件真相&&&&&&&&&&&&&&&&(311)
&&& 3及时汇报与公布真相&&&&&&&&&&&&&&&(312)
&&& 4动员和组织相关公众&&&&&&&&&&&&&&&(313)
&&& 5引导社会舆论&&&&&&&&&&&&&&&&&&(316)
&&& 6果断处理各种相关问题&&&&&&&&&&&&&&(317)
&&& 7必要时启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318)
&&& 8做好善后工作&&&&&&&&&&&&&&&&&&(321)
&&& 9总结、评估事件后果&&&&&&&&&&&&&&&(321)
&&& 第四节& 提高政府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26)
&&& 1提高政府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性&&&&&&(326)
&&& 2如何提高政府预防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30)
&第十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341)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问题&&&&&&&&&&&&(341)
&&& 1全球问题概述&&&&&&&&&&&&&&&&&&(341)
&&& 2全球化引起的全球问题&&&&&&&&&&&&&&(342)
&&&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突发事件新环境&&&&&&&&(346)
&&&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突发事件的特性与发展态势&&&&&(351)
&&& 1& 全球化背景下突发事件的特性&&&&&&&&&&&(351)
&&& 2全球化背景下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353)
&&&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特点&&&&&(355)
&&& 1全球化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积极影响&&&&&&&(355)
&&& 2全球化给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带来的挑战&&&&&&(357)
&&&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的策略&&&&&(359)
&&& 1& 国际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应对策略&&&&&&&&&&(359)
&&& 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策略&&&&(361)
主要参考文献&&&&&&&&&&&&&&&&&&&&&&&(366)
后记&&&&&&&&&&&&&&&&&&&&&&&&&&(384)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企业管理培训分类导航
企业管理培训公开课计划
企业培训公开课日历
劳动关系管理培训公开课
劳动关系管理培训内训课程
热门企业管理培训关键字
您所在的位置:&&&&
新法环境下劳动争议的预防、处理与应对思路高级培训班
【课程编号】:MKT000228
【课程名称】:新法环境下劳动争议的预防、处理与应对思路高级培训班
【课件下载】:
【所属类别】:
【时间安排】:日 到 日
【授课城市】:
【课程说明】:如有需求,我们可以提供新法环境下劳动争议的预防、处理与应对思路高级培训班相关内训
【其它城市安排】:
【课程关键字】:成都劳动争议培训,成都劳动关系培训
咨询电话:
手  机:
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仅一个季度内,劳动争议案件就上升了146%。据全国人大统计显示:企业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败诉率超过80%,个别城市的败诉率更是接近九成。&高增长&与&高败诉&背后凸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用人单位忽视劳动争议案件的前期防范,缺乏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应对技巧。
劳动者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其维权意识亦明显增强;
不少劳动者事前搜集了充分证据,有备而来,令企业防不胜防;
企业没有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政策法规,没有完全掌握法律的底线,以至难以预测、判断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常常无意中侵犯了劳动者;
企业中高层风险意识不足、管理责任意识不足、证据保留意识不足;
企业中高层想当然认为&行业做法、传统做法都是这样,应该没问题&,过于相信&行业做法或传统做法&;
加班费、社保费等用工成本让企业无法承受,企业被迫故意违法操作;
企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等不合法、不规范,误导中高层侵犯劳动者;
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用工协议、流程文书表格等设计出相关有利于企业但不违法的条款。
为帮助用人单位建立一套合法、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避免因制度缺失、存在瑕疵或者运用不当而招致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特决定举办《新法环境下劳动争议的预防、处理与应对思路高级培训班》。通过本课程学习, 使学员了解用人单位高败诉率的主要原因;掌握预防劳动争议的措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升HR处理劳动关系管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1.费用:400元/人(参加认证考试的学员须交纳此费用,不参加认证考试的学员无须交纳)。
2.凡希望参加认证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参加认证考试并合格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CETTIC职业培训考试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CETTIC劳动合同管理师职业培训证书》。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该证书可作为培训学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凭证。
一、劳动争议基本情况
1.近期劳动争议案件基本情况;
2.劳动争议案件激增的主要原因;
3.用人单位败诉率高的原因分析: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管理工作中理解适用法律、法规不够规范;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作为规范双方行为的重要依据,存在问题;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缺乏证据意识,导致不能完成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操作流程的缺失或不规范;
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缺乏公正性,双方积怨过深等。
二、用人单位预防劳动争议的主要措施
1.充分的事实-证据;
2.相应的依据:
法律适用问题;
规章制度的问题。
3.履行程序是法定的义务
1)什么是程序;
2)实体与程序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程序性问题:
招聘员工的程序;
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
变更劳动合同的程序(工作岗位);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
调整工资的程序。
三、用人单位应对已发生劳动争议的解决思路
1.如何认识劳动争议;
2.高度重视与充分准备;
3.全面了解权利与义务。
四、给用人单位HR的建议
1.提高法律素质,强化法律效应;
2.法、情、理的综合运用;
3.执行制度注重公平原则。
五、法院劳动争议判例研究
1.法院如何认定双方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举证证明不签订合同的责任在于劳动者?
2.法院如何认定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范围或内容?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举证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3.法院如何认定用人单位有权单方调岗调薪的理由?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举证证明单方调岗调薪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4.法院如何认定劳动者严重失职,造成用人单位重大损失?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举证证明&严重失职&与&重大损失&?
5.法院如何认定劳动者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举证证明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
6.法院如何认定、推定加班的事实?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举证证明劳动者不存在加班?
7.仲裁、诉讼中,答辩应注意哪些事项?
8.在仲裁庭审质证阶段要注意哪些问题?
9.用人单位应该如何建立全面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体系?
范老师 《劳动合同法》特约培训师,著名劳动人事专家,中国劳动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杨老师 《劳动合同法》特约培训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执法监督处处长
满老师 《劳动合同法》特约培训师,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处原处长
何老师 《劳动合同法》特约培训师,世界500强企业卡夫公司中国区员工关系经理,执业律师,高级劳动人事专家。
苏老师 《劳动合同法》特约培训师,法学硕士,世界500强企业上海汽车集团企业法律顾问,高级经济师。
在线报名:新法环境下劳动争议的预防、处理与应对思路高级培训班(成都)
其他城市劳动关系管理《员工离职管理及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应对》
我的图书馆
《员工离职管理及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应对》
《企业用工风险防范体系课程》之《员工离职管理及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应对》【课程背景】离职阶段是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劳动争议的高发领域。离职阶段工作的缺失将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阶段处于劣势。因此保证离职程序的顺利进行十分必要。随着《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规范的颁布实施,因人力资源操作流程不规范、不专业所引发的劳动争议不断激增。如何有效建设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建立劳动争议的应对预防机制,也将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在2016年新的经济及政治环境下,劳资纠纷数量骤增,如何应对,如何预防,正式本节课程的核心。【课程情况】&&【主办单位】 天津外企服务有限公司& 天津洪文律师事务所&&&&&&&&&&&&&&&&&&&&&&&&&&&&&& &&【举办地点】 天津市河西区友谊北路51号合众大厦C座10楼会议室&&【培训时间】 日(周四)& 上午:9:00--下午:4:30&&【授课对象】 总经理、副总、人事行政总监、经理、主管;法务部门人员等其他管理人员&&【课程费用】 980元/人,2人以上800元/人&&【咨询电话】 祝先生 张女士& 022-【讲师介绍】 && & &&王勇律师 &&天津洪文律师事务所主任,劳动法、公司法资深执业律师、高级培训师,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澳洲弗林得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硕士,“劳动法天窗”“找案例”“劳动法全集”创始人,《每日新报》、《今晚经济周报》专栏特约作者现担任:& & &&全国律师协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法学会民商法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市总工会特聘法律顾问;天津市劳动局特聘法律顾问;天津律师协会六届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兼职仲裁员【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劳动人事争议政策解读及热点问题分析一、劳动争议整体分析二、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热点难点高频问题分析三、未来劳动争议发展走向解析第二部分&离职管理实操指引一、员工辞职&&& 1.1员工主动辞职流程的设定&&& 1.2员工辞职工具资料的设计&&& 1.3“不辞而别”或“突然离职”的处理实务指引&&& 1.4员工被动通知解除的情形及应对指引&&& 1.5员工被动立即解除的情性及应对指引二、用人单位辞退&&& 2.1试用期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 2.2严重违规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 2.3重大损失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 2.4兼职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 2.5意思表示瑕疵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 2.6追究刑事责任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 2.7医疗期满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复工鉴定、医疗期计算等)&&& 2.8不能胜任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培训、调岗调薪等)&&& 2.9情势变更解除的情形认定及操作指引(客观情况、无履行必要、协商程序)&&& 2.10经济性裁员成本分析方法及裁员的替代措施&&& 2.11经济性裁员的若干种理由、法定程序、注意事项、法律风险控制及难点解析应对&&& 2.12末位淘汰制度的正确使用及实操指引三、协商解除&&& 3.1员工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的处理方式&&& 3.2解除或终止协议的签约形式及主体&&& 3.3解除或终止协议的核心条款设定技巧&&& 3.4劳动关系终结(解除或终止)的限制&&& 3.5“职业病离职体检”限制终结的应对指引&&& 3.6“工伤丧失劳动能力”限制终结的应对指引&&& 3.7“病假医疗期”限制终结的应对指引&&& 3.8“女工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限制终结的应对指引&&& 3.9“前十五年加后五年”限制终结的应对指引四、离职程序&&& 4.1离职面谈的目的及操作技巧&&& 4.2离职交接程序的设定及关键环节介绍&&& 4.3工时、工资结算实务指引&&& 4.4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证明的出具时间及撰写技巧&&& 4.5退工退档及社保减除实务指引五、费用结算&&& 5.1 离职工资的结算及其他费用冲抵实务&&& 5.2经济补偿金的计发实务(跨越2008年的处理、高薪人员个税处理等)&&& 5.3赔偿金类型及计发实务(违法赔偿金、加付赔偿金等)&&& 5.4 医疗补助费计发实务(计算标准、解除与终止的不同处理以及劳动能力鉴定等)&&& 5.5代通知金计发实务(支付代通知金的法定情形、时间及计算标准等)&&& 5.6违约金计发实务(支付违约金的情形、违约金与继续履行的关系等)第三部分、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应对一、劳动人事争议的范围及程序指引二、劳动人事争议受理范围、管辖与时效三、“一裁两审”标准化流程指引四、“一裁终局”特殊程序的流程指引五、常见劳动争议类型及处理实务& &&5.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处理技巧&&& 5.2因订立、除名、辞退等处分职工和职工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仲裁的处理技巧&&& 5.3因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争议仲裁处理技巧&&& 5.4因培训、保密与竞业限制以及违约金发生的争议仲裁处理技巧&&& 5.5调薪、调级、调岗争议处理技巧&&& 5.6劳动纪律与规章制度更新与争议处理技巧&&& 5.7解除、终止合同争议处理技巧&&& 5.9如何有效预防劳动争议(合同、制度、证据、管理、法规、送达等)六、常见举证技巧指引&&& 6.1用人单位履行入职告知义务的举证指引&&& 6.2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举证指引&&& 6.3劳动合同依法变更的举证指引&&& 6.4劳动合同依法解除或终止的举证指引&&& 6.5加班、病假管理中的常见证据固定&&& 6.6带薪年休假应对的举证指引&&& 6.7劳动合同无履行必要或无法继续履行的举证指引&&& 6.8用人单位规制合法有效的举证指引(民主议定、公示等)&【报名方式】&& 【方式一】:扫右方二维码后微信报名(建议通过此方式报名参加)&&&【方式二】:邮箱报名,发送到&
馆藏&11254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争议预防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