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之后的境界在心默念对血液好吗

我们平时念佛应心中默念还是口中称名?
我的图书馆
我们平时念佛应心中默念还是口中称名?
我们平时念佛应心中默念还是口中称名?&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此是净土宗之根本宗旨,历代祖师弘益自他,莫不以此。传载:道绰禅师日课佛名七万声;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祖圣根器,自非凡俗可及,也非必如此方可往生,然欣往净土之人,谁不仰之慕之;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平常念佛有心中默念,金刚念,小声念,大声念。分开来讲就是心中默念和口中称名。按理来讲二种念法都是同样起心念佛,无可分别,但从我们的根机和修持功夫上来讲,却大有区别,现在我们根据经典和祖师大德的开示来作一比较。首先从以上祖师们平时的修持来看,应该都是出声持名念佛的。& &我们乘车、步行,虽出发时心中想着念佛,但如果只是默念,往往不知不觉佛号丢失,待发觉时已经不知过了多久了。如果动口微声,则可彻至终点佛号不断。故知:若单心忆,极易中断;若以声摄,易得相续。 出声念佛,虽有烦恼,其势微弱;若默无声,必见妄想翻腾,连绵不绝。譬如盆水易动,覆以草叶,则波澜不兴;心水易动,覆以佛声,则驯服安和。故知:出声为胜,默声为劣。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也是以耳根摄声为入流忘所的方便。因此我们念佛就是听自己的念佛声。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就是以此耳根摄声达到意根清净,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起于心,发自口,摄于耳,归于心。而不假其它方便,以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得意根清净,心净则土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又,幼儿、弱智,教以心念必不知所云,转教口称则朗朗上口;而鹦鹉畜类,不解心念,唯随口称,得生极乐。故知:出声为易,心念即难。& 又如烦恼盛时、痛苦加时、大难来时,默念佛号,全无可能;此时虽无人劝,也必努力出声,如叹如诉,呼号求救。故知:出声顺乎自然。& 《观经》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苦逼,不遑心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随声消除生死罪,应念往生极乐国。善导大师释弥陀本愿「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可知,净土宗者以出声称念为正。& &弥陀以称名为本愿,祖师释「念」为「声」。深望后来之学者,自甘愚痴,宁守佛祖之成规,唯口称相续,往生因足;切莫自卖聪明,强论心念之是非。又当知善知识所作所为必然与法相应,见与私心不合者,要立即警觉:「必是我错!」而放下私见,完全依循善知识;不可傲慢地认为善知识也有错的时候。若能全依善知识,则纵然心愚如同木石,也必能道业增长有一日千里之效。& 另外常常听人说念佛时间不够,所谓「时间不够」不过是对念佛存心不够罢了。能够用来念佛而没有念佛的时间真是太多太多了!算一算,每天用来说闲话、盘算无益心事、猎奇新闻、读报刊闲杂书、看电视乃至打麻将等等时间有多少呢!更何况吃饭、走路、乘车,皆可念佛。不必特别抽时,只要稍微存心,便会发现可以用来念佛的时间像遍地青草随处皆有。 有人问:「上浴厕等不净之地,不能念佛吧。」 大德开示:「应该念佛!因为浴厕也有突然暴死者,若此等时处必不能念佛,则其人只有堕入三涂。然而阿弥陀佛遍照光明既不嫌浴厕等不净之地,若念佛者必得往生。」只是为了起恭敬心,我们在浴厕时应以默念而已。念佛不嫌时、处、诸缘,贵在相续。凡俗之人,杂务繁多,怎能念念相续?所谓念念相续、念念不舍,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总之以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总之,我们平常应多出声念佛,不但合我根机,顺佛本愿,也能让一切见闻者,种下成佛的因缘。参选自净宗法师的开示念佛篇問:如果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努力做到皈依瞻仰,如說修行,為人演說。但是從不打佛七,或是熬夜精進念佛,請問如此能往生西方嗎?答:當然能。因為五經一論並沒有說一定要打佛七才能往生,也沒有說一定要熬夜念佛才能往生。我們要依法不依人。21-090-0009問:家母已經念了二十年的日本《妙法蓮華經》,請問應如何勸她念佛求生淨土?答:這一點很重要,你要把念佛的好處告訴她。念日本的《妙法蓮華經》,這是日蓮宗。最重要的還是要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就錯過了。21-090-0013問:業障頻頻現前,請問這是表示念佛有功夫嗎?答:不一定,大多數人業障現前會障礙用功。功夫得力時,業障現前可能是來考驗你的。誰來考驗?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你的功夫得力,快要到極樂世界,他慌了,趕緊找你的麻煩,希望把你阻礙住。一般修行在功夫得力的時候,往往會發生這種現象。遇到這些事情,我們要跟冤親債主談條件,希望他不要來障礙,我們修行有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回過頭來度他,一般都能接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普度眾生。21-090-0041問:《地藏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臨終有無數鬼神來障礙。若每天念一千句地藏名號,共念一千天,就可以得到鬼神擁護。請問修淨土法門可以念嗎?答:可以念。佛經教我們修行的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到有無數鬼神會來障礙你,你就修這個法門。若你能信得過阿彌陀佛也有地藏菩薩這種能力,你專念阿彌陀佛也行。這個事情,完全由你自己的信心來決定。21-090-0048問:台灣有一居士曾在念佛堂當過維那,可是臨終時卻不喜歡聽佛號,把助念的人趕走。請問如何防止這種障礙產生?答: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雖然一生念佛,但是對這個世間有所留戀,捨不得離開家親眷屬,不能放下財產,所以在臨終時貪生怕死。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平常對生死這關一定要看淡,對於世緣要看淡,決定不能留戀,因為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人老的時候,就要想到快要走了,應該如何來處理自己的後事,這樣心就放下了,走得也會很自在,念佛功夫也會很得力。  弘法利生也不是真的,不要把它當作是了不起的事,說放下就要放下,才得自在。佛教導我們要隨緣,絕不攀緣。隨緣就是恆順眾生,有機緣,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沒有機緣,連念頭都不生,這樣多自在!現在有些人是沒有機會要創造條件、創造機會,那是攀緣;佛教我們隨緣,隨現成的,絕不加一絲毫自己的意思在裡面,這才是真隨緣!  大家一起共修,最重要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用現在話說,就是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共修,有同一個方向、目標、原則,有同一個看法、想法,才是真正的六和敬團體。一個團體人數再少,只有四、五個人,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就不是和合僧團。  共識如何建立?放棄自己的成見,共識就建立了;若堅持自己的想法、看法,共識就打破了。五逆罪是墮阿鼻地獄,五逆罪最後一條是破和合僧,就是破六和敬。我們如果堅持自己的意思,堅持自己的主張,把見和同解破壞了,我們就造這條罪,將來死了以後墮阿鼻地獄。  所以,一定要謹慎,要讀經。我們為什麼不能放下?不明理。你真正明白道理了,自然就放下了。你來跟我說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只要不妨礙大眾修行都好。我們要學諸佛如來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絕對沒有自己的意思。大眾的意思,我們看得清楚,這些都是妄想、執著,要慢慢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減輕。21-090-0068問:我念佛入靜時,面前出現紅色的「離」與「積」字,請開示。答:「離」是教你放下,離一切虛妄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如何離?心裡決定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離;不是真的要你離開相,相是離不開的。「積」就是積結功德,你能離相,就是積結功德,所以離與積意思相同。這是好境界,但是不能執著,執著就容易產生魔障。你念佛止靜時,出現任何境界,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要執著就是好境界。21-090-0068問:父母得癌症,請問如何勸他念佛?答:你要把念佛的好處講給他聽,最好是講故事,特別是講近代的念佛人。在台灣,有很多念佛人的瑞相希有!  大概在六十年代,佛光山剛開山不久,星雲法師找我在山上辦大專佛學講座。晚上,我們帶著學生在池塘邊賞月,一位台南將軍鄉的長工,講了一個故事,非常生動,我們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個事情是真的,是他親眼看到的。  他的鄰居有一位老太太,非常慈悲,早年學佛,但神佛不分,到處燒香拜拜。老太太娶了一位媳婦,媳婦懂得一點佛理,就教她哪裡都不要拜,老實念佛就好。老太太非常難得,接受媳婦的勸告,就在家裡念佛,念了三年,預知時至。往生那一天晚上告訴家人:「你們先吃飯,我去洗澡。」兒子、媳婦非常孝順,還是等她吃飯,等了很久都沒有出來。家人去查看,最後看到老太太在佛堂,穿著海青站在那裡,叫她也不答應,走到面前一看,她已經站著往生了。  這位工人跟我們講這個故事,他說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從這個故事我們就曉得,老太太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人人稱她是善人,她是十善具足,往生的條件足夠了,所以走得那麼自在。  在美國,我們也遇到一件事情,這是甘老居士的親戚。她的這位親戚也是老太太,在家裡燒飯、洗衣服、帶小孩。有一天早晨,老太太沒有預備早餐,兒子與媳婦就去看老太太,房門一打開,看到老太太盤腿坐在床上,仔細一看,已經往生了。尤其難得的,是老太太已經把遺囑寫好擺在床邊,而且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也都做好,自己後事都準備好了,這麼瀟灑!從這裡看,至少三個月之前,她就曉得哪一天走。她是預知時至往生,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一心稱念,萬緣放下,具足十善。  為老人講這些往生的故事,他能聽得懂,別人往生走得這麼自在,一點痛苦都沒有,這是好榜樣。21-090-0070問:只要時時一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就能往生淨土,請問為何要受戒和修十善?答:你果然一心執持名號,你可以不要修十善,因為你十善圓滿了;你可以不要受五戒,因為你的五戒也圓滿了;你不但五戒、十善圓滿,你的菩薩戒也圓滿了。阿彌陀佛是世出世間的第一等大善人,你的心跟他的心相應,你怎麼不是大善人?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還夾雜著妄想,還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你不修十善、不持五戒,你肯定不能往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千萬不能錯會經教的意思。21-090-0070問:請問追頂念佛是否可以經行,持續多長時間為宜?答:這要看你自己的體力,看你自己的環境,時間當然愈長愈好。經行就是繞佛,繞佛的時候可以用追頂念佛,實在講是行住坐臥都可以。追頂念佛的效果是不容妄念夾雜,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就是用這種方法,所以他一天能念十四萬聲佛號。21-090-0071問:請問念佛時意守何處?答:這大概是講心安在哪裡?要安在佛號上。古德教導我們,念從心起,從口裡面念出來,從耳朵再聽進去,字字分明,字字清楚,沒有念錯,如此功夫容易得力。21-090-0071問:請問使用佛珠念佛時,是否可以越過母珠?答:可以。但世間一般有個習俗,特別是初學者,最好不用念珠頭裡面嵌著佛像的這種念珠。對佛像要尊重,手拈著念珠頭,摸著佛像,這不太恭敬。真正念佛人不用這種念珠,就沒有顧忌了。21-090-0071問:念佛誦經時,面部發癢,請問是什麼原因?答:這要請問醫師。如果有這種情形時,要盡量忍耐,最好把念頭轉掉,不要想到痛癢,你愈想它就愈癢。念頭轉到佛號上,或者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白毫,用這種方法轉移自己的念頭,我相信痛癢在很短的時間就消失了。21-090-0071問:請問弟子該如何做才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答:你有心想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老老實實一心念佛就行了。如果念佛,還想學這個,還想學那個,你就放不下了。  特別是世間最關緊要的,就是是非人我要放下,這是最嚴重的障礙。絕不談是非,絕不聽是非,絕不說是非,心就會清淨。別人毀謗我、罵我、打我都好,我都能放下,都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不被外面境界所動搖。如果別人罵你幾句,你要生氣好幾天;讚歎你幾句,你就很歡喜,這樣你如何能學到「八風吹不動」?別人讚歎你,你也點點頭,不要放在心上,隨緣!別人罵你、打你,一笑置之,不與計較,這個重要!  五欲六塵要放下,我們要甘心情願過比較清苦的生活,絕不追求物質享受,這要一心念佛才能辦得到。市面上許多的家庭用具日新月異,它都在誘惑你,你看到就動心想去買,自己沒有錢還向銀行貸款,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所以,要耐得過清貧,不受外面的誘惑,心就安了。我們這個小環境住得很舒服,就不必再想買新的,絕不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就好。21-090-0071問:經云:「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我們日常工作繁忙,沒有念佛名號的時間和條件。有人說:「一心一意工作,別打妄想,這也等於念佛一樣。之後再把一天所做的成績迴向極樂世界,這就等於念佛求往生了。」請問這樣做我們的心真能清淨嗎?答:我想這不用我開示,你自己很清楚。你一心一意做工作,不打妄想,你說也等於念佛,假如你開個海鮮餐館,天天殺生,很認真、很用心的在殺,這個功德能迴向往生嗎?「一心一意做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是利益社會、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福報,還可以說得過去。「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經講的功德不是講這個,是講純善的心行,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得定、開智慧是功德。我們沒有透徹明白佛所講的道理,這是愚痴。我們不能依教奉行,這是缺德不是修德,這種淺顯的道理一定要懂。  你是修行人,在工作的時候就要一心工作,工作才能做好;工作放下之後,就一心念佛,佛也念好了。念佛的時候想到工作,工作的時候想到念佛,工作沒做好,佛也沒念好。所以,一心不能二用,心一定要專一。我們做一天的成績,成績有善惡,自己一定要清楚,只要我們的心真能清淨就行了。何謂清淨心,你一定要清楚,不能含糊,不能誤解。21-090-0073問:當念阿彌陀佛念到很法喜的時候,想起苦難的眾生,有時也會流眼淚,請問是何原因?答:這是一種悲心的流露。我們更應當努力修學,自己修成之後,就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在現前,我們應當把念佛、誦經、修行的功德迴向給眾生,這樣就好。21-090-0079問:念佛後,當晚夢中見到頭腦裡有亮晶晶的光,請問這是否如古大德說的實相本體、常寂光湛然之體?答:不是的。你看到的不是常寂光,也不是湛然之體。如果你看到常寂光、湛然之體,那就恭喜你,你決定是法身菩薩,你不是凡人了。  你念佛或者在夢中見到光是一種瑞相,這些瑞相不要放在心上,否則就變成魔障。《金剛經》教導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有這些瑞相,只有在求老師印證的時候才能提出來。而且不是在公開場所提出,是單獨見老師,沒有第三者在場時,請老師為你做印證,絕不向外宣揚,古大德都是這種作法。  而且這些瑞相常常跟人講就不好了,這好像有點炫耀自己,「我念佛有瑞相,你還沒有,我比你高」,有這個意思在,這不是好事情,容易著魔。所以,一切瑞相都不要放在心上,這是《楞嚴經》教導我們的。如果放在心上常常想著,這個境界就不好了,慢慢就使魔得其便,因為魔知道你喜歡神通感應,他就來找麻煩。  無論在中國、外國,我們遇到許多著魔的人,這是一般醫學上講精神分裂,最後都送到精神病院。我遇到不少,有人來找我:「有沒有法子幫助?」我問他:「是不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他回答:「是的。」凡是著相久了,會對於神通、感應很在意,這就是著魔的因素。所以,一切境界相現前時,一概不理,也不必跟人說,就是好境界。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住山,在廬山建立「東林念佛堂」。他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從未跟任何人提起,到他往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又現前了,他才告訴別人說:「現在我要走了,佛來接引我了,這個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所以,什麼時候才能告訴人?臨終往生時才告訴人,你沒有走的時候不要告訴人,才能保持你的身心清淨。21-090-0079問:弟子在未遇正法之前,愚昧無知,到過許多聲色犬馬的場所,現今繞佛或念佛時,總是出現許多黃色情景。弟子愈壓制,它就愈出現,現在才證明佛所說的業力之可怕。請問如何擔保一定能往生淨土?這些業總是在干擾,請問可否完全清除?答:這種現象是習氣,因為你常到這些場所,印象深了就會重複出現。古來祖師大德建道場在深山人跡罕到之處,就是避免這些擾亂與不良的境界。可是現在麻煩大了,電視傳播送到家裡,你天天看就被五欲六塵染污了。所以,真正修道人對於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不要理會,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不要看報紙。但我們生在現代社會,有許多必須要知道的事情,怎麼辦?看電視只看新聞,看報紙只看大標題就夠了。我們不需分析、研判社會各種情勢,所以不必深入探討,因為這些對自己決定產生障礙。  而壓制是錯誤的,當這個境界出現時,不要理會,隨它去,把精神與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你就念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四字,你的念頭轉移了,這個現象自然就沒有了。你壓制它,就是你的精神力量集中對付它,它出現的就更明顯。因此,不要壓制,不要理會,不要放在心上就沒事,時間久了自然就消失了,這是一種方法。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修禪定。如果你靜坐時,這種境界一出現,你就下座,不要繼續打坐。用這種方法,時間久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淨宗是修清淨心,禪宗講「本來無一物」,要明白這個道理。你自己如理如法修學,真正做到「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些干擾的業就可以完全清除,但還是要繼續避免外面環境的干擾。21-090-0079問:請問念彌陀聖號與觀音聖號有何不同?《印光大師文鈔》提及,專持佛號外另加念觀音聖號,以其障緣盡除等。請問我們是一心專持佛號,還是兩者兼之?答:印光大師教學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懂。一心專念佛號是為自己,為求得一心不亂,往生淨土。加持一千聲觀音聖號,是專門為全世界苦難眾生祈福,不是為自己,也就是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祈求世界和平,消災免難。這不算是雜修,因為你自己修行還是一心專注。  我們專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或專念其他佛號都可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中,講到讀誦一切大乘經論者,只要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能得生。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是開放的,不是只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念其他的佛都不能往生,佛沒有這種說法。因此,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把修學的功德迴向往生,統統都得生,這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偉大之處。21-090-0080問:念佛時,佛號念不起來的時候,會聽到空中有種音樂伴奏念佛的聲音來提醒念佛,請開示。答:不管什麼境界現前,一概不理會,就是好境界,這個原則一定要記住。《楞嚴經》講,如果稍稍執著都是魔境界。魔境界是什麼?讓你生煩惱、生疑惑,讓你起妄想、分別、執著。如果境界現前,你不生妄想、分別、執著,你已經成佛了。我們念佛目的何在?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如果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兩句就全毀了。  因此,佛菩薩不會常常現前,因為常常現前,你一定生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常常照顧我,不常常照顧你們」,這不就是起分別、執著嗎?所以,佛菩薩不來是大慈大悲。你喜歡感應、神通,魔就得其便,常常示現擾亂你的清淨心。你了解事實真相後,不管是佛、是魔,一概不理會,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21-090-0080問:不念佛號,從無心無念處下手,請問這樣能成功嗎?答:能成,這是最高級的佛法,是上上根人學的,這決定是諸佛如來再來。若不是諸佛如來再來,這種方法是頓超,這一生決定能證得法身菩薩,這也絕對不是普通人能辦得到,真的是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恐怕連一個也選不到。如果能選得到,這個世界就有救。假設這個世界有七十億人,有七個菩薩在其中,這個世界就有救了。這在理上講是沒錯,但事上是真有困難。21-090-0080問:不念佛號,一心觀自己的念,請問行嗎?答:決定不行!念佛號還能往生淨土,不念佛號要是不能證得無上菩提,決定還是墮三途,出不了六道。21-090-0080問:念佛的時候,有時佛號與念頭都沒有了,請問該怎麼辦?答:這是失念,等於駕車臨時失去控制,這時要趕快提起佛號。21-090-0080問:家婆年紀大,生活很簡單,想安定下來專心念佛,就是做不到。請問如何做到一心不亂?答:心不平靜就是煩惱習氣,用念佛的方法對治亂心是非常有效果。但也決不是佛號一提起,心就平靜了,一定要下功夫,這需要一段時間。有人說愈念佛心愈亂,不念佛心就不亂,這是錯誤的觀念。你不念佛的時候,心也是這麼亂,只是沒有覺察而已。你的注意力沒有集中,不知道自己的心亂,到念佛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心這麼亂,決不是因為念佛才亂的。  現在你要用念佛的功夫把心平靜下來,絕對不是幾天、幾個小時就能做到,以一般人的經驗而言,總得要三年才行。你要每天不斷的念佛,妄念起來不要理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佛號與妄念可以同時起來,慢慢的讓注意力集中在佛號,妄念漸漸就減少了。妄念不可能突然斷了,總是慢慢的減少,所以一定要繼續念下去,不要害怕。工作時,如果不用思考,一樣可以念佛;用思考的工作,就好好工作,等事情做完了,佛號再提起來。21-090-0081問:我念佛喜歡打坐默念,有人說出聲念比默念功德大,請問這種說法對否?答:念佛是行住坐臥都可以念,默念也行,出聲念也行,這才自在。有人說出聲念比默念功德大,大概是說出聲念有別人能聽見,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把佛的種子種在聽者的心裡,這是功德。默念雖然一般人聽不到,但鬼神能聽到,所以不能說沒有功德,這就看你自己的方便。21-090-0081問:專持佛號是正行,請問如何修助行?答:所謂「積聚資糧,淨治業障」,就是專持佛號,希望在二六時中佛號不中斷,這是真正的功夫。當你工作時,把佛號放下,認真的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好之後,佛號立刻提起來,你做的工作就是助行。你所做一切事都是利益眾生,都是方便眾生,而不是自私自利,統統屬於助行。我常提醒大家,順境、善緣不起貪戀之心,逆境、惡緣不起瞋恚之心,就是在一切人事物的環境當中,保持心地清淨。簡單言之,就是保持這句佛號不間斷。心裡有佛號,就不會有妄念;有喜怒哀樂的念頭,佛號就斷了。21-090-0081問:學佛有八年之久,一直都是淨土法門,可是現在由於外界的影響有些動搖。自己深知淨土法門是第一法門,但念佛心總是靜不下來,請問這是什麼原因?答:第一、對淨土法門認識不夠深刻,第二、修學的功夫不得力,第三、善根福德不夠。《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要在這裡加強。淨土法門要是不能成就,其他法門就不要談了。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比淨土難,淨土可以帶業,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聽說帶業的。換言之,任何一個法門要想入門,一定要斷見思煩惱。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是不能斷除,就不可能入門,這是實話。淨宗的方便是只要伏煩惱就行了,不需要斷,斷比伏難得多。說真實話,我們這一生努力,肯定能做到伏煩惱;要是說斷煩惱,任何人都不敢有把握,這是真的。21-090-0081問:請問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與念阿彌陀佛聖號有何分別?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答:沒有分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能往生,念地藏菩薩名號也能往生。關鍵何在?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品位就更高。但是念阿彌陀佛可以不要迴向,因為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求生極樂世界,念其他的佛菩薩名號都要迴向,就是這一點差別;除此之外,沒有差別。21-090-0083問:我平常喜歡以唱的方式念佛,因為我覺得很清淨、很歡喜,請問這樣念佛可以往生嗎?答:往生的條件不是這麼單純,如果只是唱著念佛就能往生,恐怕是錯會意思。「念」字,念不在口,口裡唱佛不能往生,念佛才能往生。「念」是今心,就是你現在心裡確實有佛。念佛不一定在口上,口上念不念沒有關係,心裡要真有佛才行。「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是在口上,口上念是喚醒自己心裡面要有佛,心裡要常常想著佛。  佛是什麼樣子?佛的樣子就是經上所講的,所以經典要念得很熟。我們專選《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常常想著佛心、佛願,就把佛心、佛願變成自己的心、自己的願,這是念佛。即使你一聲佛號也沒有念,你想往生就能得生。心裡面沒有佛,就算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心像佛心,願同佛願,行像佛行,肯定往生。因此,念佛的「念」字,不能錯會意思。只要你心裡有佛,你怎麼唱也行,這個沒有關係。21-090-0083問:我打坐念佛三十分鐘,同一個姿勢累了,請問可否換姿勢?答:可以的。念佛人打坐與參禪不同,念佛的打坐稱為「靜坐」,就是坐下來念佛。但念佛最好還是經行,就是以很慢的速度散步,這樣念佛比坐著念佛好。如果覺得累了,就坐下來念;不感覺得累,還是經行比較適當。21-090-0084問:請問繞佛有什麼好處?答:繞佛的好處非常多,繞佛是養生之道中最殊勝的方法。要曉得生命是精神與物質和合的,肉體是物質,靈性是精神。我們的心要靜,愈清淨愈健康;身要動,身是機器,不動就生銹、就生病了。  繞佛是身動心不動,繞佛與拜佛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有些人修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佛的時候心清淨真誠,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雜念,身不斷在運動,這是修禮敬。  繞佛是經行,就是緩慢的散步,可以收到修學當中不昏沈、不掉舉的效果。有些人念佛念了一會兒就打瞌睡,散步就不會了;有些人心裡面七上八下止不住,但是在緩慢散步念佛,心就定了,這是用功的方法,又是養生之道。《華嚴經》的德雲比丘專修念佛法門,一般稱為「般舟三昧」,完全是繞佛,不坐下來也不躺下來,晝夜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繞佛、念佛。21-090-0084問:請問繞佛和拜佛有什麼分別?答:繞佛是一種緩慢的運動,非常適合於年歲大的人、體力弱的人;拜佛是一種激烈的運動,適合於年輕人、身體強壯的人,而繞佛、拜佛效果是一樣的。拜佛是禮懺,禮拜懺悔,第一個目標就是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去禮佛之足,在此學習一切恭敬。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要把所有一切眾生當作佛一樣的恭敬,折服自己的傲慢心。21-090-0084問:請問淨土宗的經文有哪些?又以什麼參考書籍來幫助學習經教?答:初學的人最好從《印光大師文鈔》學起。至於應讀哪些經論,應參考哪些祖師大德的著作,《文鈔》中都有詳細說明。21-090-0084問:想兒女心,請問是否會耽誤往生的機會?答:會有影響。最好你一心念佛,境界現前就加緊念佛,不要被境界所轉。21-090-0086問:繞佛時,忽然悲從心來,淚如泉湧,請問是何原因?答:很多人都有這種情形,這是業障很重。你能有這樣的慚愧心,痛哭流涕,這是業障發現的現象,也可藉此消除。21-090-0088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無相念佛,請問這樣修如法否?答:這一段經文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怕的是你把意思會錯了。這裡講的不是無相念佛,它與無相、有相沒關係,這是指導我們念佛重要的原理原則。  「都攝六根」,就是把六根收攝回來,不要向外攀緣。譬如我們眼貪色,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想多看幾眼。「都攝」就是叫你把看收回來,不要看外面這些境界。不是叫你不看,是不必多看,一眼過去就夠了,因為多看會增長貪心,就起了欲的念頭。耳也不要多聽,舌也不要多嘗。六根可以接觸外面的境界,但決定不能起貪瞋痴慢,決定不能有控制、佔有的念頭,這是都攝六根,目的是讓你的心清淨下來,是這個意思。佛菩薩教給我們,六根不要攀緣外面,應當向內去緣。「內」是什麼?自性。觀世音菩薩就用這個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淨念相繼」,這句話是念佛的要領。「淨」是清淨心,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萬緣放下,這個心是清淨心;用這個心來念,就是淨念。換言之,清淨心裡決定沒有夾雜,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不夾雜任何東西。所以,這不是講無相念佛,而是講念佛的總綱領、總原則。  我們無論大聲念、小聲念或金剛持,或完全默念,都決定不夾雜,這是淨念。「相繼」是一句接一句,不間斷。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話,就是《西方確指》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何保持我們的念佛功夫?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此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果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因,修此因必定得到「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的果報,這是念佛最重要的綱領。無論是「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持名念佛」,都不離此原則。21-090-0089問:我是一名教師,學佛後,除了教學生做人外,也勸他們念佛,但他們只願當好人,不願念佛。請問我該如何做?答:這好辦,只要他願意做好人就行了。佛是人中最完美的人,你要做人中最圓滿的人,你就應當向佛學習。如果不向佛學習,這個好人的缺陷還是很多,這個好人並不圓滿。他要是懂得這個道理,就會向佛學習了。21-090-0089問:請問為何念一句阿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答:《印光法師文鈔》有一段開示,若病苦加劇不能忍受之時,在早晚功課迴向之外,可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無量壽經》上,世尊也告訴我們,在緊急危難之時,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能化解災難。這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比阿彌陀佛還大,是因為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特別深,所以加念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知道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可見觀世音菩薩深得民心,知名度很高。這絕對不是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果。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專念阿彌陀佛;若對於阿彌陀佛信心不圓滿、不具足,就加念觀世音菩薩。《文鈔》中,印祖勸人早晚功課或念佛之後,加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名號,是為了迴向給全世界的眾生,祈求世界和平,道理在此地。  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諸佛也生歡喜心,諸佛也稱讚、加持。而專修念佛法門之人,加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是為迴向眾生,祈求世界和平,絕不是為了自己。若為自己,即使遭遇極大災難,極大痛苦,仍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這是正確的。  「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佛,佛就現前,這是真理。諸位要曉得,不但佛菩薩沒有形相,一切眾生也沒有形相。今天有這個現相,是因為你執著它,它就有,它就現前;你不執著它,它就沒有,它就不現前。捨掉情執,也是隨時現相、隨處現相。所以,一切現相從心想生。妄想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只有我有,外面境界相沒有,此話很不容易懂。芸芸眾生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我的念頭息滅了,境界馬上就消失了。永嘉大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迷的時候,這個境界現前;覺了之後,這個境界沒有了。所以,自己成佛後,看到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20-013-1116問:請問如何念佛才能提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答:念佛往生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蕅益大師教導我們建立信心有六點。一、信自,相信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心所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都是自己,不是別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那我們現前環境又何嘗不如是?懂得此理,信心就堅定了。二、信他,「他」是指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他們所說的決定不錯,決定可信。然後再教我們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如此信心就具足了,往生才真有把握。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中,你念什麼就變現什麼,念佛就作佛,念菩薩就成菩薩,念天就生天。所以,「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往生的保證。何以多數人說人死了都作鬼?因為他念鬼,他有「鬼」這個觀念,所以死了就作鬼。佛告訴我們,貪心重的人作鬼,瞋恚重的人墮地獄,愚痴重的人變畜生。因此,斷貪瞋痴,修戒定慧,心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能夠放下是非人我,一心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而且還不會生病,知道自己何時能走,自在往生!往生的實例很多,我們親見耳聞,還能不信嗎?  縱然別人對我們懷疑、毀謗、侮辱、陷害,這全是假的。他造業,與我不相干。他造作罪業,能否傷害別人?不能。若能傷害別人,就能幫助別人。佛家講的修行是自修自度,佛菩薩也不能幫助我們,只能將這些原理原則與方法教導我們,一定要靠自己建立信心、願心,老實念佛。不是說信了就得救,沒這個道理。信佛不能得度,學佛才能得度,只要我們的「心、願、行」,學得與佛心、佛願、佛行一樣,就決定得生,這個道理必須要清楚。20-013-1223問:請問為何跟念佛機念佛時妄念少,跟大眾共修,敲法器有快慢、音調變化時,妄念反而特別多?答:各人根性不相同,若你跟念佛機念佛,功夫得力,妄念少,你就一直跟念佛機念,對你有好處。在大眾當中念佛,可以隨喜結緣,做法會的影響眾,這是一件功德。法會人多,能使初學人生起信心,生歡喜心。法會中不要計較,隨緣與大眾結緣就好。  修學一定要懂得做一個轉變,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第一、轉惡為善,第二、轉迷成悟,第三、轉凡成聖。轉惡為善,我們在六道裡決定不失人身,不會墮三惡道;轉迷成悟,你就是菩薩,就能行菩薩道,你的知見正、行為正;轉凡成聖,就是證果。這件事情很困難,但是我們走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門路來證果,每個人都有希望。而障礙是因為你有妄想、執著,所以妄想、執著、分別放下的愈多愈好,徹底放下就是法身大士。佛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就是諸佛菩薩放下,凡夫不肯放下,差別在此地。這是我們要反省、明白,要認真努力去做的。20-014-0328問:請問念佛是口念、心念,是念自、還是念他?答: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講得很清楚,口念、心念、念自、念他、念事、念理、念因、念果,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具足,不要在當中又分自分他。20-014-0416問:請問何時才是實相念佛?答: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念佛就是實相念佛;沒有到極樂世界以前,都不是實相念佛。實相是見性,明心見性之後,念佛都稱作「實相念佛」;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只是事念、理念,即現在講的持名念、觀像念、觀想念。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做到實相念佛很不容易。證得「實相」,即是《華嚴經》講的法身大士,已經超越六道、十法界。為何還沒往生?那是慈悲心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已不是生死凡夫,而是再來人。他們的念佛是實相念佛,持名也是實相,觀像也是實相,觀想也是實相;換言之,沒有見性,就與實相不相干。20-014-0416問:請問如何將佛號念好,將來真正有把握往生?答:念佛是否就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人。」念佛何以不能往生?其原因就是心行與經中所說的條件不相符。《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和「往生正因」兩品經文,所說的條件,我們沒做到,單單只是念佛,心行都達不到標準,豈能往生!而世尊對我們的開示,最重要的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仔細反省,佛是念了,「一向專」沒做到,「發菩提心」更沒有做到。佛說了八個字,我們只做到「念」一個字,當然不能往生。雖然不能往生,也跟阿彌陀佛結個好緣。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跟阿彌陀佛結緣,這一生若也只是結個緣,還是要六道輪迴。倘若這一生決定要往生,就要將此八字都做到。  何謂「發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說,第一是至誠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迴向發願心。「三心圓發」,圓是圓滿,才是發菩提心。此三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到極處。從體起用,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也就是說,你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對別人的作用是迴向發願心。所以,只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條件。我們沒有用真誠心對自己,也沒有用真誠心對別人,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這是凡夫。  但念佛人也有造惡業,起心動念不善的,所以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一段講到,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念佛人墮阿鼻地獄。是故,心行不善,口善無濟於事。果然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二句,認識清楚並且做到了,念佛一定往生。  現在有些人提倡「本願念佛」,連經都不要讀了,就靠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句、十句就能往生。經上講得沒錯,但他們斷章取義,不能怪佛,要怪自己愚痴蒙昧,存僥倖、投機取巧的心。往生之人都是真誠心,你是僥倖、投機取巧之心,佛怎麼會來接引?所以,斷章取義很容易誤事。若將全經參透了,才真正懂得十八願的精義。全經的意思沒有參透,容易產生誤解,錯會意思。開經偈云:「願解如來真實義」,他們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會如來真實義。  過去,確實有臨命終一念、十念往生的。在《往生傳》裡,唐朝張善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民國初年,諦閑法師的鍋漏匠徒弟,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他不識字,沒有聽過經,出家之後也沒有受戒。諦老慈悲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此人老實,老實就是至誠心、真心,依教奉行。這句佛號將他的妄想、習氣、煩惱、分別、執著統統都念掉,三年功夫成就了,自在往生。  我們同修當中有念佛三十年、四十年,消息都沒有,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佛號當中,從未斷過;不但沒有斷,妄想、分別、執著還天天增長,所以念佛不起作用。  佛法的修學要如理如法,念佛法門亦不例外。為何念佛堂每天還要聽經兩小時,就是念佛人要明白道理,念佛才管用;不明道理,念佛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古人所感嘆的「袈裟之下失人身」,失人身就是三惡道。出家人還搞六道輪迴,這是多麼悲哀之事!所以,淨宗經論不能不認真去參究,不能不認真去細講。講經、參究,聽的人得益少,講的人得利益多。講經也要用真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才有悟處。每天都有悟處,每星期都有悟處,境界天天不一樣。縱然做不到這樣的功夫,至少也要月月有進步,我們的業障才能消得了,災難才能避免。每個月都有悟處,功夫就得力了。有悟處,功夫得力了,行持上決定是全心全力幫助別人。若還達不到這個境界,最大的障礙就是自私、我執。  佛法的修學,成就最低的是小乘須陀洹,稱為「入流」;大乘是初信位菩薩,身見破了,四相破了。《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過去我以為大乘菩薩才破四相,原來小乘須陀洹也要破四相,才知破四相的功夫有淺深不同。《華嚴經》上,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破四相的程度就有五十一種,淺深廣狹不同。若真能離四相,雖然功夫很淺,念佛就能得力。四相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決定要捨棄,起心動念要利益一切眾生,否則很難往生。  想利益一切眾生,沒有機會沒關係,那是緣不足,不是你沒有心。常言:「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有餘而緣不足」也是一樣。緣有淺深廣狹不同,縱然沒有緣分去幫助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少數人也要發心去幫助,一個都不捨棄,以真誠心勸導,這是能做到的。能做而不肯做,過失就在自己;能做,對方不接受,不接受也要做,要用「善巧方便」。他完全不能接受,合掌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不想聽也聽進去了,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慈悲度眾。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沒有佛種的給他下佛種;有善根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幫助他這一生決定往生。  這一生決定往生是善根成熟之人,成熟是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菩提心是真心、佛心,所以佛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非常重要,其含義無盡深廣。經教深入的愈深,對這兩句話解的愈深刻、愈廣。以為自己明白、懂得,其實全是誤會,是故世尊叮嚀我們要「深解義趣」。這八個字,連等覺菩薩還解得不夠圓滿,到如來果地才徹底圓滿,我們如何能說懂得了、明白了?念佛之所以不能往生,就錯在此地。20-014-0427問:弟子在念佛堂念佛、繞佛,有時感覺全身很輕,腳也清涼。但有一次又感覺腳從涼變成冷,還會痛。請問這是什麼原因?答:這種情形只偶爾有一次,但是平常都很好,就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必去研究其原因。你去研究原因,就把念佛的正念夾雜了。念佛的功夫,關鍵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果把這點小事情放在心上,念佛的功夫就很難成就。你要問我,這是什麼原因,我也可以告訴你,這是魔來擾亂,看你念佛念得不錯了,要把你的念佛功夫打破,讓你不能成就。所以,不要放在心上,即使非常疼痛也要忍耐,心專注在佛號上就好。這種事情不放在心上,就沒有了。古大德們的念佛功夫之所以成就,就是不把這些事放在心上。21-157-0002問: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請問與實相念佛是否相類似?答:是相類似,但這很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因為人有念,不可能無念。縱然是無念,其無念是墮入無明之中,那不是真的無念。真的無念是對於世出世法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心裡頭絕無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是真的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是實相念佛,這到什麼程度?證得理一心不亂之後,就是這個境界;沒有證得理一心,必然有妄念。而這個念頭就是妄念,不是無念,無念是正念。如果真能做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或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必定有感應。21-171問: 請問華嚴念佛如何下手?答: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念佛,就是華嚴念佛。不為自己、不為我的道場、不為我的家庭、不為台灣、不為地球,為盡虛空遍法界,就變成華嚴。如果為我們的地球,就不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此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21-117-0001問: 修淨土念佛,有快、慢、四字、六字、走著、坐著等等,請問有沒有邪正之分?答:有邪正之分。邪正的標準是經教,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依經教就是正,違背經教就是邪。這是四依法講的「依法不依人」。依人不依法恐怕就會走邪路,我們不依人,我們依法,就絕對正確。依一部經典,一生都不要改變。古來有許多祖師大德一生專講《無量壽經》,專講《阿彌陀經》,這個好!講久了,他就熟了,西方境界都熟了,起心動念都是西方極樂世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得生。  至於念佛,四字也好,六字也好,都好,這個沒有一定,只要念得自己歡喜,這個很重要,不要生煩惱。念得自己很舒暢,走著也行,坐著也行,站著也行。印祖告訴我們,睡在床上還是要念佛,但不要出聲,臥時出聲會傷氣,也不恭敬。一切時、一切處要念佛。不方便的時候,即使在洗手間裡面,佛號也不能斷,不要出聲,出聲不恭敬。你懂得這個原則,你就曉得念佛是最方便的法門。沒有一定的儀規,一切時、一切處,誠誠懇懇去念就好,就會有感應。21-246-0001問: 念佛時常看到西方三聖。請問此為好的境界或是不好的境界?答:《楞嚴經》中,佛教導我們,無論修學任何法門,的確有感應、有境界,定中也有境界。境界現前時,我們不去理會,便是好境界;如果著相,就變成魔境界。佛教導我們一個總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如不見便是好境界。如果有境界現前,證明你功夫得力。但關鍵之處是不執著,永遠保持清淨心,保持智慧。因為如果你執著,便有分別,有分別、執著立刻就退墮了。21-058-0001問: 若自己誠心精進念佛,請問是否當前對家親眷屬就有實際幫助,無須待往後?答:是的!念佛真有成就,迴向就有效果。《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念佛一天一夜,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功夫、是成績。她將一心不亂迴向給母親,母親就從地獄生到忉利天。如果她念佛得不到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就沒有用處。所以,念佛要有成績,上等的成績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成績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成績是功夫成片。  說實話,婆羅門女要不是因為母親墮地獄,她也不會精進努力。她一天一夜勇猛精進,就是為了救母親,所以才能得事一心。這是菩薩,不是凡人。她到地獄,無毒鬼王看到她,合掌稱她菩薩。這是超凡入聖,一天一夜從凡夫轉變成菩薩。她為什麼會轉變?因為母親墮落,她才會轉變。所以,她的成就,母親是增上緣,母親就是因為這個功德生忉利天的。  因此,你誠心誠意念佛,像婆羅門女一樣,念一天、七天,能得事一心不亂,以此功德迴向給別人,他們就得真實利益。事一心不亂,一般講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大乘是十信位的菩薩;換言之,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不是凡夫。所以,一定要懂得超度的道理,若自己修行是照本宣科,有口無心,念一輩子都沒有用。  這是現前實際的幫助,而往後的幫助,《地藏經》上也都有很好的例子。21-080-0001問: 經上說:「若一日至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則得往生。」請問是否表示至少須有二十四小時,持續念佛不斷的功夫,才算往生有希望?因為一睡覺作夢,功夫就夾雜間斷了?答:功夫確實不能間斷,而且心願要懇切,深信切願。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求生淨土,決定不能再摻雜第二個願望,要放下世間所有一切緣,這樣才能往生。  《淨土聖賢錄》記載的宋朝瑩珂法師,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榜樣。瑩珂法師是一個不守清規的出家人,道場中的同修也不太理他。他知道自己所作所為必墮地獄,想到墮地獄,他就恐怖了,向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辦法救他?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之後有信心。他關起房門念佛,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一句佛號念到底,居然將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只要你能夠懺悔回頭,改過自新,十年之後,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聽了阿彌陀佛的話,就跟阿彌陀佛祈求說:「我業障重,禁不起誘惑,十年中我又不知道要造多少罪業,這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可不可以?」佛答應了,說三天之後來接他往生。三天之後,他真的念佛往生了。這是很好的例子,很好的榜樣,那是真的求往生,有求必應。我們念佛什麼消息都沒有,原因就是不肯往生。如果說念佛七天之後就要往生了,恐怕念佛堂一個人都沒有!因此,我們的願不懇切,似有似無,佛知道你不是真的,所以就不來了。21-080-0001問: 請問我們行住坐臥以何為依據?答:念佛法門,在修學時應以「立」為主,所以念佛也叫做「佛立三昧」,那也就是立跟行。《華嚴經》上吉祥雲比丘給我們做示範,「般舟三昧」一般講修學,九十天為一期,在這九十天中日夜都不能躺下來睡覺,也不能坐下來,像這樣的修學以我們今日的體力來說,實在是無法負荷,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做一天一夜就不錯了。所以,念佛堂念佛就是以繞佛為主,這是我們要常常學習的。21-081-0001問: 我們念佛時,需安住實相,除去妄念。請問經常安不住怎麼辦?答:你不要想安住就安住了,愈想安住實相,就愈安不住。最好的方法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也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這樣念佛才叫老實念佛,這樣念佛才能與實相相應。21-081-0001問: 我組織念佛已有幾年了,但現在有同修多次勸我,要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助念。但還是有些同修、朋友找我去助念。請問我要怎麼做?答:助念是自利利他,助念是自己念佛同時又能幫助別人。經上說,你能幫助兩個人念佛往生,比你自己修行的功德大。因為你在這一生幫助兩個人作佛,世出世間還有哪個功德能比這個功德更大?沒有了。你要是能幫助十幾個人往生極樂世界,你臨命終時決定往生。因為他們一定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往生西方都靠他的幫忙,我們現在一起去接引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助念要認真做,這並不妨礙自己念佛,是自他兩利。21-247-0001問: 我曾經嘗試二十四小時念佛、拜佛、繞佛,但是到最後幾小時會感到想睡或支持不住,請問是否因緣尚未具足?答:不是的,這是你的習氣。每個人初學時都有這個關口,只要忍耐把難關突破就沒事了,大概總要花費兩、三天的時間來克服。就像打佛七的前三天很辛苦,第四天會好一點,第五天後很自在,所以打一個佛七,功夫很難得力。如果連著打七,七個七很受用。頭一個七是關口,要拜佛求佛力加持,業障消除之後一切都正常。  長春百國興隆寺有一位常慧法師,聽說已有四百多天沒有睡覺,那是在北方很殊勝、很如法的念佛道場。所以,這個關口是可以突破的,要有毅力、決心、不怕苦。21-247-0001問: 一邊聽經一邊數佛珠,請問這樣如法嗎?答:就是說一面聽經一面在念佛,只要你心能定下來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心裡頭妄念少,你的功夫就得力。如果你這樣做妄念還是不能斷,那你就可以把它分開,聽經的時候專聽,念佛的時候專念,你看哪一種方法容易攝心,心淨則佛土淨,這一定要懂得。21-251-0001問: 一面念佛一面看講經碟片,請問是否可以?答:那要看你的功夫,最好是念佛的時候專心念佛,聽經的時候專心聽經,念佛是修定,聽經是開慧,這樣才好。21-252-0001問: 如何全心全意念佛,又要關懷周遭的人?答:全心全意念佛就是一心稱念,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對了。念佛方法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都攝六根」是收心,收心,心才清淨,眼不攀緣外面的色相,耳不攀緣外面的聲塵,與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意思一樣。  凡夫六根往外面跑,他緣外面境界,所以受外面境界的影響,被外境誘惑。佛菩薩緣內,他不向外,叫反聞,耳反聞,眼反視。反過來什麼?反過來是自性,六根的根性,六塵的塵性。你要是一反過來見性的時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門常講「回頭是岸」,這句話很多人會念,其實意思不懂。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六根、六塵、六識裡回頭,回頭見到六根的根性,六塵的塵性,六識的識性,那個性是一個性。只要你一回頭你就見性,一見性,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法身菩薩!  我們今天念頭都在外頭,眼睛喜歡看,這個好看多看一點,那個不好看就不看它,你看你眼見色,裡面起妄想、起分別、起執著,沒回頭。回頭之後,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我眼見色,見色性。我用什麼見色性?我用眼根的根性,不是用眼識。用眼根的根性見外面的色性,這叫佛知佛見,這是很深很深功夫,《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你能常常這樣用功的話,這是佛門裡面說最高級的功夫,確實能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的要放下,不放下不行,不放下就是障礙,一定要徹底放下,完全放下。你真能這樣做,周邊人有念佛的人,他出了問題。什麼問題?著魔了。你能夠看到這個跡象,你可以幫助他;如果沒有這個跡象,隨他去,沒事情,這個叫照顧周邊。照顧周邊最好的方法是身教,不是言教,自己做好樣子最重要。21-255-0001問: 蔡居士到上海講課,有同修問他應該怎麼樣念佛聽經,他說只念佛號就好,不用聽經,要學習《弟子規》。答:沒錯,這樣做是紮根,你根紮穩了,再學教,這是一定的程序。我們要以認真學習《弟子規》為主,以聽經為輔助。現在大家對這個疏忽了,王財貴在中國大陸差不多也將近十年,小孩學了之後貢高我慢,在家裡瞧不起父母,在學校裡瞧不起老師,說出來的話很沒禮貌,批評父母、批評老師,因為他認為《弟子規》可以不要學,念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就可以了,問題就在此地。所以我告訴他,若是不在《弟子規》、《十善業道》紮根,你就不會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成得了佛?你怎麼能作菩薩?  學佛要從內心化解與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我不與任何人對立,人家跟我對立是他的事情,兩個巴掌才打得響。所以決定不能有對人、對事、對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你能把這三句話真聽懂了,都做到了,你在菩提路上一帆風順,《弟子規》就很容易學,佛家戒律就很容易學。對人事物還有控制的念頭,還有佔有的念頭,就算學三百年你也永遠還在佛門外面,因為學的是皮毛。縱然講得天花亂墜,與了生死、出輪迴毫不相干。這都是實實在在話,都不是騙人的。  我們的功夫要自己做,自己得受用,「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你修的別人拿不去。在娑婆世界我們只要認真努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取實報莊嚴土是辦得到的。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的緣殊勝,有好的老師,遇到好的法門,有好的修學環境,我們所想要的參考資料都豐富,都沒有缺乏,這種緣到哪裡去找!所缺的,就是自己肯不肯幹,肯不肯依教奉行,真肯幹沒有一個不成就。21-261-0001問: 在比較長時間念阿彌陀佛時,換氣是由大聲轉小聲換氣,還是一口氣念完換氣比較如法?答:佛法沒有定法,再講到深一層,就是沒有佛法。佛法的修行完全隨順自己,你怎樣修很舒服、很自在,就用什麼方法。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個法門,為什麼?一定要適合自己。我們每個人根性都不一樣,自己能很適應的話,那你修的就是如法。如果一定要訂上法,你要跟它,那就麻煩了。當我們在集體共修,就要有一定的速度,一樣的聲調,這是為了秩序整齊。這種整齊真正的目的是度眾生,為使很多還沒有學佛的人,聽到這個聲音感覺很好聽,這麼整齊,令人看到很羨慕。這是舞台上的表演,真正用功是自己個人,這個要知道。佛家種種形式、儀規都是接引眾生的,替釋迦牟尼佛吸引信徒的。佛從來沒有勸人家信他,也不招生,我們做弟子也不可以到外面去邀人來學佛。我們只做出一個好樣子,讓他看到羨慕自己跟著來,這就對了。所以佛門儀規的目的我們要清楚。21-268-0001問: 哈爾濱極樂寺念佛堂發的念佛光碟節奏很快,我們大眾跟著念佛就那麼快,不知如不如法?答:念佛快慢沒有關係,只要念到心地清淨,把自己的妄想分別習氣念掉就好,就有感應。21-272-0001問: 一批出家眾在蒼南做了三個七的超度法會,並傳授般舟三昧念佛法會。他們口念的是「阿彌陀芬」,白天晚上不停的在跳,吸引了不少人。今年蒼南有幾位居士準備建一個新的道場,讓這批出家師父住下來,長期宣傳般舟三昧念佛。他們提倡五音念佛,用筆記本畫道道,宣傳往生後一定要蓋陀羅尼被。請老法師開示,般舟三昧念佛方法是怎麼念的?手是怎麼放?腳是怎麼走的?法師度眾生是否有指標?答:那位法師修般舟三昧,你應該請教他。念佛的方法有很多,般舟三昧又叫佛立三昧;只可以走和站,不可以睡覺,一期是九十天,這我受不了,所以我不修這個法門。我所修的法門是跟印光老法師學的,累了可以休息、可以睡覺。《華嚴經》裡面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他就是修的般舟三昧。它是屬於精進念佛,基本的條件是要對於念佛的理論、方法、境界有真正透徹的了解。21-272-0001問: 弟子是看法師的電視網路道場念佛的,在客廳或辦公室,因時地不定,請問如此念佛是否如法?答:可以的,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不用思考的工作,佛號就要提起來。但最重要的,是心裡真的有佛,真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發不出這個願,就是對世間還有留戀、放不下。此原因是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懷疑,沒有堅定的信心,所以聽經、讀經很重要。淨土三經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真正了解經義後,一定要行,行才有感應,才能幫助你信心堅定。21-275-0001問: 出聲念佛容易攝心,但在吸氣時聲音會變得很小,這樣攝耳諦聽,時而能聽到,時而聽不到,雖然說可以去聽心中生起的佛號,但也容易受其擾亂。請問老法師有沒有好辦法?答:念佛方法要佛號先從心生,再從口裡面念出來,耳聽進去,聽自己念的這個佛號聲音,容易攝心,不打妄想。還有心裡頭要有佛,這真正是根。而口裡念著佛,心裡卻要胡思亂想,這樣就不能攝心,念佛是修清淨心,這一定要懂得。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要把心念到清淨,若念到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就叫一心不亂,若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方便有餘土或實報莊嚴土。若還有分別執著,功夫是斷斷續續的,只是用念佛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這叫功夫成片,這是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了。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只要我們念佛人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能夠放下。所以祖師講念佛法門是萬修萬人去。  印光大師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時時想到我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哪樣東西你能帶去?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祕訣。故念佛重要的是在心上,能看破放下;在事上,緣是有不相同的,要隨緣而不攀緣。對佛法、世間法都不能貪著,要捨得乾淨,讓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就是法性。《金剛經》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攝心念佛,聲音大小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能得清淨心,以這個為原則。別人用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我,我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別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法沒有定法,念佛也沒有定法,最重要的是信願行,一心繫念。21-275-0001印光法师开示&& & & &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续)复刘惠民书二四种念佛方法,平时应以“金刚念”为主&早上念佛入静效果最好& &&& & 最好是早上起来就念佛,因为早上起来,还没有开始工作,那个时候念佛最好,为什么?我们早上起来,已经睡够了,不会再昏沉,同时,早上起来那一段时间的环境和心境怎么样呢?心是非常宁静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动脑筋想其他事情,那个时候的心很寂静,很接近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佛性是没有念头的,佛性是安详寂静的、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空气很清净,早上工厂还没有开工,所以,空气还是很清净的;环境很安静,那个时候大家还都没有出门工作,所以没有什么噪音。所以,早上起来心最宁静、空气最清净、环境最安静,那个时候,我们就起来念佛。&静坐以默念为主,若昏沉就金刚念& &&& & 打坐以默念为主,如果觉得昏沉,可以张开嘴巴金刚念。金刚念大家晓得吗?我们念佛有四种声音,一种是大声念,一种是小声念,一种是金刚念,一种是默念。大声念、小声念的声音大家都听得到,金刚念的声音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再就是默念,默念就是也不动嘴巴、也没有声音,在心中念佛,别人不晓得我们是在念佛。我们静坐,就是以心中默念为主,如果觉得昏沉,可以金刚念,同时把眼睛睁开;不昏沉,就把眼睛闭上,然后心中默念。&四种念佛方法,平时应以金刚念为主& &&& & 在这四种念佛当中,平时是以哪一种念佛为主呢?以金刚念为主。因为大声念、小声念不能长久,会累,默念又往往容易昏沉或者打妄想,同时,出声念久了容易伤气,默念时间长了容易伤血,所以平时多金刚念,金刚念最能够不累,同时也能够引起我们的心,因为动嘴巴能够引起心,同时也能够绵绵密密、细水长流、相续不断、念念不舍,所以,平常就金刚念,不管工作也好、走路也好,有事无事都好,只要不动脑筋,就动动嘴巴金刚念,这样了解吗?一句佛号持诵方便,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 & 这一句佛号最没有忌讳,最方便,你在大雄宝殿、念佛堂、客厅可以念佛,在卧室、在洗澡间、在卫生间也可以念佛,所以最方便、最没有忌讳。如果是诵经,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必须要是清净的地方,卧室、卫生间就不能诵。只有这句佛号,本身没有障碍,阿弥陀佛是无碍光如来,不会受任何的障碍,不会忌讳“这里干净不干净”,他是不垢不净的,同时,阿弥陀佛又叫清净光如来,能够化污秽为清净,所以,不管在哪个地方念佛,都会给当地带来清净、吉祥,能够消灾免难。所以,大家平常就是动嘴巴,动嘴巴最不累。当然,法无定法,如果动嘴巴还觉得昏沉,那就出声念;如果动嘴巴还觉得累,那就心中默念,很方便。附:四种念佛方法详细介绍& & 1、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起时,即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念到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若长用高声,恐伤元气,致喉痛音哑,不宜久行。& & 2、低声念:若精神散失,或劳极疲倦时,即收敛神明,低声细念。或随人境好恶而轻重之,当沉大雅重,俾两肩之人隐闻。若长用低声,恐易昏沉,反起思虑。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人境无碍时,便可高声念佛,使天神欢喜降护,鬼畜闻声解脱,其功弥深。& & 3、金刚念: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均觉不便时,但动口唇半明半默念,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咒家名为金刚持也。不拘多少,须字字从心里过,句句从耳里入,自易心定。& & 4、默念:若高声低声均不相宜,金刚念仍嫌著迹;或秽处及大小便时,不宜出声念,即系心一缘,无声默念。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惟女人生产时,宜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无苦痛难产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或致闭气受病也。& & 另外,出声念或大声念,运用在领众唱诵和退斥精魅鬼怪魔扰,有时可消除气虚状态,声音大小看场合。出声念还可以自度度他,因为出声念佛,肉眼看不见的众生或在你周围的那些动物众生,他们听得到。这是自度度他。& & 打坐念佛,初学的时候可以闭眼比较容易专心,避免睡着可以微张眼,如果昏沉想睡觉就张开眼,破除外扰的时候先闭眼专注后张眼。& & (网络转载)& & 本文由金议师兄推荐印光大师:什么时候宜默念?什么时候宜出声念?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2页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印光大师:卧床默念有罪过吗?病人心存至诚卧床念佛无罪。无病之人,睡时默念亦无罪。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阁下何得谓卧床默念,恐有罪过乎?即无病人,睡时尚宜默念,况病人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从一次亲身经历体会称念和默念慧净上人和净宗师父强调顺佛本愿、称名念佛,这使我想起了以前亲历的一件事。那是2004年夏天,我们单位组织职工集体到九寨沟、黄龙旅游。归途夜宿若尔盖,住在一个平房招待所里,两人一个房间。当我把同事们的房间安顿妥当时,时已晚上十一点。睡下不久,我右侧而卧,感觉尚未入眠,清清楚楚的,突然有只黑洞洞的手臂从我背后右面要抱住我,我忙用右手臂以格斗的姿势挡住。这时又有一只手从左侧来抱我,我忙用左手挡住,同时心里默念了两声“阿弥陀佛”,但似乎没管用。而这时又有一只黑手从我头顶背后向我的脸部抓来,这时我已感到恐惧和压迫。在这紧急关头,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念头:看来要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随即挣扎着吐出两个字:“南无”,还没念出后面的阿弥陀佛,霎时三只黑手都没了,压迫恐惧感都没了,但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便一动不动地开口大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坐起来继续大声念。因那时我还没接触到善导大师的教法,念的圣号经咒比较多,又想到这里是藏区,可能咒语比较好,便轮换着念了一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唵嘛尼叭咪吽、大悲咒等,然后舒舒服服地一觉睡到天亮。回想起来,那时我念佛多是念阿弥陀佛四字名号,也不知开口称念与默念有何不同。之后即使经过了那样一个现在独自想起来还毛骨悚然、头皮发麻的恐怖事件,但只在心中留下了遇到危险要出声念佛和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印象,实际上还是杂行杂修、念四字名号。直到2007年在网上看到慧净上人和净宗师父的文章,才落实了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每当遇到惹我生气的人或事,在心中默念这三句话文/广旭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遇到惹我们生气的人,就想一想他们过去世也曾经像我们现世的父母一样,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疼爱我们,我们还会忍心嗔恨他们吗?一切众生都是现在菩萨。“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印光大师语)。惹我们生气的人都是在助我们修忍辱,助我们修行,我们应该视他们为菩萨。阿底峡尊者当年从印度到西藏,一路上专门带了一个侍者,叫他用各种方法来激怒自己,为的就是可以有机会修忍辱。而我们现在遇到了惹我们生气的人,相当于得到了免费的忍辱机会,我们应该感恩、顶礼他们,视他们为菩萨。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要局限于现在,虽然惹我们生气的人现在还没有成佛,但一切众生将来都是必定要成佛的,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一切众生都值得我们像佛一样去尊敬,怎么可以起嗔心呢?起嗔心就是在嗔佛啦。每当遇到惹我生气的人或事,我就在心中默念这三句话:“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一切众生都是现在菩萨。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接着就一直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气很快就消了。我念佛喜欢打坐默念,有人说出声念比默念功德大,请问这种说法对否?答:念佛是行住坐卧都可以念,默念也行,出声念也行,这才自在。有人说出声念比默念功德大,大概是说出声念有别人能听见,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把佛的种子种在听者的心里,这是功德。默念虽然一般人听不到,但鬼神能听到,所以不能说没有功德,这就看你自己的方便。印光大师:默念功德一样吗?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 复陈锡周居士书)一人默念 全车免难& & 1995年8月初,我从哈尔滨给姑姑过生日回来,乘坐到安达的中巴客车。我上车后,习惯性地在心里默念观世音菩萨。我那时患神经衰弱,本来睡觉困难,可那天念着念着,竟不知不觉睡着了,又睡得那样死。  当车行到哈尔滨与肇东交界处时,对面飞来一车。要撞上了!一车人都吓得站了起来,我还在睡。后来,听后面一女同志喊,快把她孩子从窗户扔出去,才把我惊醒。我说:“你喊什么?”她说:“撞车了!”这时,只见车前面一股黄糊糊的东西,带着尘土飞起。我刚睡醒,眼睛看不清,还以为来了龙卷风。后来知道,对面来的是拉鸡蛋车。撞车把一车鸡蛋,都变成黄汁飞溅出来。接着,发现一辆大车歪在路旁沟里。司机胳膊看样子被撞掉,满胳膊血糊糊的,被紧急送往医院;沟里的车,风挡玻璃全碎,一侧车门掉下,满车淌鸡蛋汁。而我们坐的车,窗户都开着,却什么东西都没有飞进来。一车30多人,个个无事;只是车前面风挡玻璃发现有黄豆粒大的两个小洞。  这时,听到车上有人议论说:“今天真怪,明明撞上了,怎么那辆车又跑到旁边去了?”我心想,我上车一直默念观世音菩萨了,一定是观世音菩萨救了我们。我就把头伸向窗外,往天空看。果真发现有一尊很高大的观音,结迦趺(音加夫)坐停在空中,还在向下俯视这辆车。菩萨的眼睛,约有小碗口那么大。像,特别清晰。我伸头看了几次都在(当时怕别人不信,也没叫人看)。我就回头对身边人说:“快念观世音菩萨,是菩萨救了我们。”说着,我的眼泪就“哗哗”淌了下来,止都止不住。后来,我和女乘务员说:“今天菩萨保佑,你回家赶紧请佛吧。”她说:“我是想请佛,但不知怎么请法。”我就简单告诉她请佛供佛的方法。她没等车事处理完,就搭车回去请佛。  我回来后,常常提起这件亲身经历的事,劝有缘人一定信佛。只要我们心里真有佛,真有菩萨,时时默念,并多行善事,佛菩萨就时时刻刻护佑着我们,这是真实不虚的,也是不可思议的。(日大庆市乙烯小区范秀荣口述,孙中传记录整理)  【注】范秀荣老居士学佛多年,为人朴实无华。一日来我家里,听说我在编写此书,她深有感触地说出她亲身经历的这一段感应事迹,劝世人同生正信。&默念与口称:师父的身教言传「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此是净土宗之根本宗旨,历代祖师弘益自他,莫不以此。传载:道绰禅师日课佛名七万声;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祖圣根器,自非凡俗可及,也非必如此方可往生,然欣往净土之人,谁不仰之慕之;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师父言弘祖师之教,身行祖师之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除睡时、食时及与人言语,佛声不断;若近距离,即可听闻。其音轻柔,不快不慢;神情怡悦,不急不躁。即使讲经、吃饭、回答信众提问等中间极短的间歇时间,也必双唇微动,念佛不辍。或以为:自力故多念,他力故少念。又以为:疑心故多念,信心故少念。又以为:信心一念定往生,之后想念就念,不想念即不念,是为天真自然;何必勉强多念。又以为:心中默念一样,何必一定动口发声。这些都不过是因为自我情志懈怠漂亮的遮掩而已,乃至深着邪见,曲解宗义,欲巧符自心,还废往生大事。师父岂不知「他力」、「信心」、「自然」之事?师父既如此,必有一定的道理!我便也模仿师父去实践动口出声的相续念佛。或乘车、步行,虽出发时心中想着念佛,但如果只是默念,往往不知不觉佛号丢失,待发觉时已经不知过了多久了。如果动口微声,则可彻至终点佛号不断。故知:若单心忆,极易中断;若以声摄,易得相续。出声念佛,虽有烦恼,其势微弱;若默无声,必见妄想翻腾,连绵不绝。譬如盆水易动,覆以草叶,则波澜不兴;心水易动,覆以佛声,则驯服安和。故知:出声为胜,默声为劣。又,幼儿、弱智,教以心念必不知所云,转教口称则朗朗上口;而鹦鹉畜类,不解心念,唯随口称,得生极乐。故知:出声为易,心念即难。又如烦恼盛时、痛苦加时、大难来时,默念佛号,全无可能;此时虽无人劝,也必努力出声,如叹如诉,呼号求救。故知:出声顺乎自然。《观经》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苦逼,不遑心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随声消除生死罪,应念往生极乐国。善导大师释弥陀本愿「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可知,净土宗者以出声称念为正。弥陀以称名为本愿,祖师释「念」为「声」。深望后来之学者,自甘愚痴,宁守佛祖之成规,唯口称相续,往生因足;切莫自卖聪明,强论心念之是非。又当知善知识所作所为必然与法相应,见与私心不合者,要立即警觉:「必是我错!」而放下私见,完全依循善知识;不可傲慢地认为善知识也有错的时候。若能全依善知识,则纵然心愚如同木石,也必能道业增长有一日千里之效。师父说:「除睡时及做事需特别专心之时,余一切时皆好念佛。」常常听人说念佛时间不够,以师父为镜便知所谓「时间不够」不过是对念佛存心不够罢了。能够用来念佛而没有念佛的时间真是太多太多了!算一算,每天用来说闲话、盘算无益心事、猎奇新闻、读报刊闲杂书、看电视乃至打麻将等等时间有多少呢!更何况吃饭、走路、乘车,皆可念佛。不必特别抽时,只要稍微存心,便会发现可以用来念佛的时间像遍地青草随处皆有。有人问:「上浴厕等不净之地,不能念佛吧。」师父答:「应该念佛!因为浴厕也有突然暴死者,若此等时处必不能念佛,则其人只有堕入三涂。然而阿弥陀佛遍照光明既不嫌浴厕等不净之地,若念佛者必得往生。」又说:「念佛不嫌时、处、诸缘,贵在相续。」又问:「凡俗之人,杂务繁多,怎能念念相续?」师父答:「所谓念念相续、念念不舍,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总之以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馆藏&4754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心念佛之后的境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