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详细日本人眼中的侵华战争争日本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

日本人如何看待侵华战争?
[摘要]二战后的47年里,日本的杂志基本上是毫不间断地刊登了4158篇关于中国的文章,报纸上的报道就更多了。无论支持还是批判、善意还是恶意,日本人对中国一直都保持着高度关注。责任、道歉、赔偿日本人很容易受世论影响,认为全体国民都是日中战争的加害者,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将两国人民分为受害者和加害者的两分法,与中国把一部分人作为帝国主义者、一部分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划分方式不同。围绕战争责任论产生的“分歧”现象容易被人忽略,这成为本多胜一(记者,著有反响巨大的描写战争中在华日军行为的《中国之旅》)与山本七平在《诸君》中围绕战争责任问题论争的间接原因。本多胜一在中国当地采访,收集受日军侵略的中国人的证言,但他并未公开加害者的罪状和真实姓名。山本七平认为这一做法是在宣称包括本多本人在内的所有日本人都应承担战争责任,批评其做法过于轻率。对此,本多说道:我们日本人并非都是战争的加害者,况且有些人在战争发生时还是孩子或是未经历战争的下一代,他们无须道歉。本多以中国的“两分法”为依据,认为最应该承担加害责任的是天皇。山本把本多的言论曲解为:日本人=加害者,中国人=受害者。对此,本多重申自己的看法:加害者=以天皇为首的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受害者=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然而问题是,即使我们认同不应该让所有日本人为了不是由自己直接犯下的罪行而承担责任,没有必要让所有日本人都道歉这一看法,以中方的“两分法”为依据,站在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之外的一般日本人民的立场上,当面对受害的中国人时是否就能断言自己也是受害者呢?此外,就这场战争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而言,能否说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呢?例如,在杂志《潮》1971年中旬开始连载的特别策划中,就曝光了日军的“三光”政策等,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虐待、歧视被强掳的朝鲜人、中国人等。而这些罪行大多是当时普通日本人民犯下的。面对上述残酷事实,即使是普通日本民众也不得不深感耻辱。在日中恢复邦交之际,面对战争所造成的后果,日本人民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日本应该道歉或赔偿等承担责任的要求,而当拒绝承认这种事实的心理作祟时,就出现了“这就是战争”、“不对,这不是事实”等右派言论。那么,划分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标准是什么呢?假设东京审判中的A级战犯为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那么在其他审判中被审判为B、C级战犯的又是什么人呢?在这些审判中,若把被判“对人道的犯罪”、“对和平的犯罪”的罪犯认定为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那么那些没有被认定的人就自动归入“广大人民群众”这个范畴吗?是否存在以日本全体国民为问罪对象的“集体罪”?不能向那些为战争出过力,或者没有抵抗或反对战争的人问罪吗?如果要问罪,那么谁可以作为问罪方?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当事人,还是由受害人,或第三方呢?这些是战争责任主体的差异(战争指导者、交战国国民、个人)问题,根据不同的区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罪行,依据这些罪行也就产生相应的责任。同时也存在与确定战争责任主体不同的区分方法,即罪责和责任的区别。如果有罪,自然会出现责任,即使不是直接的加害者也是有责任的,同时也存在犯罪意识淡薄但也需要承担战争责任的主体。就日本人而言,存在有战争犯罪行为并承担战争责任的日本人与没有战争犯罪行为但要承担战争责任的日本人。山本七平和铃木明提出的反华言论、加害无效论以及自虐史观批判论等右派言论,并不以上述两种区分方法为依据的。在侵略中国一事上,他们往往不加区分地同等对待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人民。而且还倾向于混淆理解日本人的罪责与责任。因此,他们往往陷入一种强迫观念,认为承认日本人、日军的侵略行为或战争犯罪行为将损害日本过去和未来的统一性。在同一民族、同一国民中,罪责和责任在世代之间存在连续性吗?后辈们要继续承担罪责和责任吗?这两个问题出现的背景是,日中讲和的条件是日本解决战争责任问题。另外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日中恢复邦交之时正是日本从战败经历四分之一世纪多一点的时候,战败时还是幼儿的一代,或是不了解战争的一代,目前占日本人口的大多数。这样,战争体验的淡化、对战争真切感受的消退等战争记忆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本多所写的《中国之旅》等一系列报告文学和《潮》上刊登的有关国民战争记忆的特辑有着重要意义。它们将加害事实摆在远离战争的一代人面前,提出战争记忆问题,并提出下一代人该怎样认识并继承战争责任这一课题。这里笔者想到了田中首相访华之际刊登于《世界》上的特辑《日中讲和的思想和条件》上竹内实的文章《关于战争责任》。竹内实主张,对于日中战争带来的“无法饶恕的罪责”、“难以原谅的罪责”,日本应该赎罪,并将日本近代的历史过程明确写入历史教科书中,“将这段历史作为历史事实根植于日本民众的心中”。也就是说,背负罪责的主体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冷静客观地告知没有罪责的下一代人,避免下一代人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做法,上一辈人对过去的行为负责,下一代人也承担过去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对将来负责。进一步说,在背负罪责的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不断努力使“历史事实”得到共享,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与受害国的人们共享这一“历史事实”,总结出历史教训。曾经的敌我之间共享“历史事实”,不就可以为受害者和加害者提供一个“历史和解”的舞台了吗?《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作者:马场公彦 译者:苑崇利、胡亮、杨清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遗留下来的战争责任问题日中战争责任问题并没有因为日中恢复邦交而得到解决。时至今日此论争仍在高涨,没有终结的迹象。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从1969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1971年美中关系缓和到1972年日中恢复邦交的一系列过程中,日中首脑为邦交正常化进行外交谈判之时,论争双方将调整两国国家利益的强权政治放在了首位,而终结法律形式上的战争状态、建立正常关系的道义论,则被放置在次要的位置上。日本同中国恢复邦交的背景是,尼克松闪电般地访华,美中关系缓和,促使日中进行讲和。美中关系缓和对于中国来说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对于美国来说是为了结束令其陷入泥潭的越战铲除障碍,另外美中双方在抗衡苏联强权上结成盟友,两国因此处于优势地位,实现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野心再次复活,美国坚持不放弃对日的军事牵制,出台了“瓶盖论”,中方赞同此举,为美中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奠定了基础。在日中恢复邦交谈判上,日本最担心的是中方是否承认保留《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为此周恩来总理在田中首相访华之前,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秘密访华时,就已经口头承诺默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但是,田中之后的首相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并没有意识到周恩来总理做出承诺时的背景,即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周恩来表示中方担心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美方对日本潜在的军事力量表示担心。日方担心的反而是在同意谈判条件——中方提出的三原则之后,就必须要同台湾“断交”,日方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自民党议员中亲台派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与台“断交”后恐怕会引起他们的反对。为此,以田中首相为首的政府首脑和官员做好了进行国内政治斗争的思想准备,做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华外交及对台“断交”的决定。围绕战争责任,日本方面最担心的、论坛尤为关注的、各种复交条件中右派最为敏感的是赔偿问题。对于该问题,早在1964年,以周恩来为首的对日工作组就已决定放弃对日的赔偿要求权,且在田中访华前,周恩来对秘密访华的竹入传达了毛泽东决定放弃赔偿要求权的想法,并做出了明确表态,“若寻求赔偿,则会给日本人民带来很大负担。对此,中国人民也深切地理解。……让人民去承担责任不好。我认为在联合声明中写明放弃赔偿要求权也可以。”在日中首脑会谈上,赔偿问题反而是日方首先提出的。外务省的人称赔偿问题已经在《旧金山和约》中解决了,而且既然已经有了“日华和平条约”,我方不认为中方拥有赔偿要求权。周恩来对此发言十分愤慨,日方没有认识到其在中国大陆造成的战争伤害不在“日华和平条约”的适用范围之内,而且这还与台湾的合法性问题相抵触。双方在此问题上对立,最终以中方的让步而得到解决。中方最终在联合声明条文中去掉了“权”字,以“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代替“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权”。关于日本给中国带来的战争损害,双方就按照事先确认的那样以放弃赔偿的形式达成共识。虽然仍有些关于赔偿问题的过火行为以及关于道歉措辞的日中博弈,但除此之外中方并没有就日本对战争责任问题的认识和反省大加责难日方。竹内好曾经提出国民议题,即“以国民的道义责任,主动处理战后与中国的遗留问题,实现与中国的复交”。此议题如同被国际政治大潮以及台湾问题的惊涛骇浪淹没了一样,在首脑们的谈判中若有若无地存在,最终不了了之。然而,这种不了了之的解决方式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还使这些问题成为遗留问题,在赔偿问题上出现了民间人士要求日本政府赔偿和对华ODA问题,每当发生教科书事件或内阁成员失言时人们都把战争责任问题作为历史认识问题再次提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greg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 百科 & &
  日本侵华到底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参考答案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是在日。从1874年侵略台湾算起,到1945年,一共七十多年时间。1992年社科院出版过《日本侵华七十年》的书。1874年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1874年 5月,日本以台湾高山族杀害54名琉球渔民为由,悍然出兵3600余人侵我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台事专条》及“会议凭单”,默认琉球人是日本人,并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1879年,日本吞并曾是中国属国的琉球国,改其为冲绳县。 1894年 6月,日本以清军入朝为借口,调遣大批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向牙山中国驻军突击,同时,日本军舰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辽宁省。 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近2万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895年 1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日军占领整个辽东半岛,日军所至,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仅在田庄台一地,就杀死我军民2000多人。 4月17日,日本迫使战败的中国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割地赔款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要求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国的干涉,被迫“放弃”辽东半岛。 5月27日,日军进犯台湾。11月,日占领台湾全岛。同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向日本加付3000万两白银,才“赎回”辽东半岛。 1898年 4月,日本强行将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京烧杀淫掠。 8月24日,日舰“和泉号”上的陆战队在厦门登陆。28日,又从台湾派两个步兵连入侵厦门。 1901年 9月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等11国在北京签订《辛丑和约》,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天津、山海关沿线的12个地区,赔款白银4?5亿两,日本从中分得3479?31万两。 1904年 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10日,两国相互宣战,日俄战争爆发。12日,清朝政府宣布(对日俄战争)中国“局外中立”。 1905年 1月,日军攻陷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沈阳),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和权益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同意根据日俄《朴茨茅斯和约》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租借地转让给日本,并在中国东三省增加开放城市和港口,安东和奉天之间军用铁路由日本经营,禁止修建与“满铁”平行的线路。 1906年 6月,日本成立了对我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 1907年 7月,日本与法、俄签订秘密协定,把南满和福建定为日本势力范围。 1914年 8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山东黄河以南地区划为日本对德“交战区”。 10月,日军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全线。 11月,日、英联军攻占青岛。英军(约千人左右)很快撤走,日军却拒不撤军,妄图长期侵占山东。 1915年 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会见袁世凯,针对中国政府要求日军撤出山东的照会,提出了秘密条款,共有5号,分为21条,即“二十一条”。 5月,日本以最后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5年 5月15日,日本人开枪打死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名。 后又伙同英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场打死工人和学生71人,打伤数十人。 1926年 3月,日舰炮击大沽炮台,中国驻军死伤10余人,后日本调军舰于大沽对中国进行威胁。3月18日,北京群众举行集会向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到镇压,47人被打死,200余人被打伤,酿成“三·一八惨案”。 1928年 5月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5月11日,攻占济南,并大肆烧杀,中国军民共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 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乘乱夺取东北。 1931年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诬指中国军队所为,悍然对附近的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军连续攻陷沈阳、鞍山、铁岭、抚顺、长春等重要城市,随后数月,继续进犯东三省其他地区,日占领哈尔滨,东北全境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2年 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驻防上海的中国十九路军奋起反击,与日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以上。5月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日军得以进驻上海。 3月9日,日本制造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告成立。 1933年 1月至5月,日军攻占热河省后,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先后占领察哈尔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进逼北平、天津。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停战协定》。确认长城一线为日军占领线,等于认可了日本对东北四省的非法侵占;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区,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 1935年 10月至12月,日本制造“华北事变”。10月22日,日本在河北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据县城。11月7日,策动宋哲元等进行“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1月25日,策动殷汝耕等汉奸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22个县宣告脱离中国政府管辖,沦为日本殖民地。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声明:以上内容由网友在线提供,不代表八九网的立场和观点。如有不适,请及时通知我们处理。您的所有决策或决定须由您自己独立作出,与八九网无关[V0]。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侵华战争的?
我的图书馆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侵华战争的?
日本是崇尚死亡的民族,当年他们侵略中国的时候,心中所想的就是对于天皇的忠诚。现在的日本,教科书已经被改了,虽然依然有正视历史的日本人存在,但是整体的风气依然是很不好的,政府中的右翼分子活动频繁,误导了很多日本民众,所以他们几乎是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
本文摘自《国际先驱导报》日版 作者:黄文炜 原题为:纪念日:渲染“被害”,匮乏反思 。
斗转星移。你是否还记得那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它已经过了整整八十年。
从,九一八事变后的这八十年,日本人是怎样看待那段历史的?“活在当下”的同时,历史真的可以忽略不计或任意美化吗?
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他们的看法,才更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看到中日关系的症结所在。
很多日本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但对于日本自身的“被害”,却是牢牢记住:日本是唯一被发射原子弹的国家,日本人深受原子弹之害……
当中国国内还未拉开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的活动序幕时,日本已经提前把中日在历史问题上的敏感性摆到了台面。
最新的“依据”缘于今年8月,黑龙江省方正县拆除了“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日本媒体索性从东京赶到方正县,细述中国多年的“反日教育”和方正县“委屈被批为汉奸县”。
“9月18日将迎来‘柳条湖事件’(即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预计这段时期中国的反日气氛会日益高涨。”日本《东京新闻》如是评估道。猜疑、“忧虑”情绪开始浮现在日本媒体版面——这往往是日本选择性忽略侵略战争带给亚洲其他国家伤害的惯用思路。
除了“九一八事变”,萦绕中日关系心结的还有其他纪念日:如“七七事变”、“八一五”投降日、“9·3”抗战胜利纪念日等。于日本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如何看待这些历史节点,无疑成为反映其内心深处对侵华史观看法的一扇窗口。
日本把8月15日称为“终战日”,每到“8·15”前后,电视台都会播出战争纪念片,但主题基本上是呼唤和平,内容多表现亲情和爱情。例如今年,富士电视台在8月13日播出表现战争中兄弟情的电视剧《最后的纽带》,说的是哥哥在美国谋生,参加了美军,而弟弟成为日军敢死队成员,兄弟俩在冲绳战场相逢,本是站在敌我双方立场的两人,最后兄弟爱和亲情跨越了一切。
众多电视剧中,每年NHK电视台为纪念“终战日”播放的节目最引人瞩目。今年8月13日,该台播出了纪实性电视剧《蓝眼睛的(中国)少年兵》,以一位还存活着的日本老兵——已经95岁的藤井先生对当年战争的一段真实回忆为中心内容而改编。电视剧由中日混血儿、少年明星小针升平主演。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943年秋季,当时日军的一支连队在行军途中,发现一个掉了队的中国(重庆)少年兵——罗布信。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只有14岁。后来,他被日军的藤井收留。在激战中,少年兵被当做杂役,后来在炮击中左眼受伤失明。日本兵像对自己的弟弟一样爱护他,他们在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电视剧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如果没有战争,日本人都是有情有义的普通人,被收留在日军中的中国少年兵,他那淳朴的性格、可爱的笑脸给在战争中苦熬的士兵们带来了很大安慰,他们在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中通过交流,士兵们的人性和良心得以萌发。电视剧把战争故事描写得有些浪漫色彩。而关于这部电视剧还有一个后续话题:导演久保田在电视剧播放后,受藤井先生的委托,想与中国电视台合作,共同制作一个“寻找罗布信”的节目,如果当年的少年兵还活着的话,已过80岁了。
少年明星小针升平的母亲是中国人,她曾打听是否有中国的电视台愿意引进这部电视剧,结果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当然,小针升平的母亲也能够理解的原因之一是,日本所拍摄的战争题材影视片,视角本身缺乏对战争责任的反思。所以,中日两国关于战争的价值观能够互相融通和理解的那天还远未到来。
强调作为“被害者”的悲伤
随便问一个日本人,8月6日和8月9日是什么日子?他们准会告诉你:那是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的日子。很多日本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九一八”是什么日子。抗日战争在日本普遍被叫做“日中战争”,过去曾称为“支那事变”、“日华事变”。但对于自身的“被害”,日本却是牢牢记住,日本人从小学开始就接受这样的历史教育:日本是唯一被发射原子弹的国家,日本人深受原子弹之害……
每年的8月6日和9日,广岛和长崎都要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纪念在原子弹爆炸中死难的日本人。每次在追悼仪式上,人们点上和平之灯,中小学生合唱歌曲,大家为牺牲者默祷,态度很虔诚,场面庄严肃穆。
日本有众多以原子弹爆炸为故事背景的影视作品,都拍得相当感人,日本人把原子弹爆炸称为“被爆”,他们在“被”字上做足了文章,那种“被害”的悲伤甚至被营造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但这种日本式的悲伤却是孤独的。
笔者曾听日本的和平人士说起,当年的广岛曾是日本的“军都”,1888年即明治二年,以凶猛作战著称的第5师团成立,总部就设立在广岛。1945年以前,广岛的宇品港是输送侵华日军的重要出港口,绝大部分侵华日军都是从那里出港。广岛曾是日本重要的军事城市,这也是其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原因之一。日本在南京进行大屠杀、731部队搞人体实验、实施细菌战,对重庆、成都等地实施无差别轰炸……这些都和广岛的悲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切,如今的日本民众哪怕是广岛人、长崎人都知之甚少。
每年8月15日,靖国神社里总是熙熙攘攘,祭奠“英灵”的人不少。还有一些“遗老”穿起旧日军军服,拿着军刀招摇过市。在靖国神社的附近,有个千鸟渊公墓,它的正式名称是“千鸟渊战死者墓地”,每年日本政府都要在这里隆重举行追悼仪式,悼念战死者,天皇出席。海上自卫队远航舰队出航前,也会来此地参拜。
谈“侵略”,还是个禁忌
今年8月14日,在北海道长万部町代言卡通形象的微博上,出现了反省战争的言语:“日本的战争牺牲者310万人,日本给亚洲诸国造成2000万受害者。这都是日本的侵略战争引起的。”这段话在网站上引起很大的反响,长万部町遭到多方抗议,町方面只能解释说,这不代表町里的意见,是运营微博的会社的人自作主张写的。最终微博不得不关闭。在日本,谈“侵略”,至今还是个禁忌,反省日本的战争罪行的言辞,常被人称为“自虐”。
8月21日,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在东京中野的一个小影院就放映了一场。当天,为了防止出现混乱局面,日本警方出动了数十名警察在影院四周巡视,维持秩序,另外还请了律师和志愿者来帮忙。在现场,有观众问导演陆川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日本人中,有些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如县知事、国会议员、以至前首相等,对那些声音你是怎么看的?”陆川回答:“说(南京大屠杀)不是事实的大人物们,希望他们也来看这个电影。”
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日本观众说:“作为日本人,希望电影中所说的是谎言,但是听在现场的导演说是根据事实拍摄的,感到很难过。”
这就是有代表性的日本人的想法,不愿意相信日本犯下战争罪行,就算心里觉得那是“侵略”,也觉得那是遥远的事了,不值得一提。日本人崇尚“活在现在”,他们觉得现实问题比起历史问题要重要得多。
馆藏&6533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军侵华战争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